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先秦诸子散文著作中文学有一个比较常见而突出的现象,即引语颇多。由于先秦诸 子正处于理性空前觉醒的时代,百家的争鸣辩难,策士的利口剧谈,都是用语言来表达 思想的,而引语的运用,也就成为了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现象。然而,历代研究者对于 诸子散文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文本信息的意义和艺术特征方面,而对“引语 这一自先秦 时期延续至今、依然普遍存在修辞现象及其文化内涵,并未给予充分的关注。基于此, 本文选择了先秦篇籍中的“引语”这一独有的文化景观,对其概念、分类应用情况进行 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并透析其形成原因,探讨“引语”的文学作用和文化意义。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绪论,主要是弄清引语的特定含义及特征,即择 取先秦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儒、道、法三家散文著作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对照将三家散 文著作中的引语现象进行梳理,对这一修辞形式的展现形态、特征及其隐含的深层意蕴 做初步探讨。论文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是诸子散文引语的分类和应用,根据著作中引用时 的标示,本文把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引语现象大致可分为有明确出处的引语和无明确出处 的引语两大类。又依据使用情况将其分正用和反用两大类。论文第三部分,对诸子散文 引语现象的扫描,以先秦诸子散文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儒、道、法三家为研究对象,探 讨其最具代表性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苟子韩非子等散文著作中 的引语现象,并对其使用情况进行概括。论文第四部分探讨诸子散文引语的文学作用, 从先秦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以及物质条件等方面对先秦诸子散文 大量引语现象的产生现象进行分析。论文第五部分,分析诸子散文引语的文化意义,主 要是对诸子散文引语的技巧和引语自身传递的言语信息、语调渲染和方式等方面都呈现 出虚实相生,婉曲达意,强化论证的文学意味进行探讨。论文第六部分,结语,通过对 先秦诸子散文著作引语的比较分析,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新的价值取向:树立文化权威, 传承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演变。 关键词:诸子散文;引语;成因透析;文学作用;文化意义 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i sav e 巧c o 删【t l o na n dp r o m i n e i l tp h e i l o m e l l o ni i lm ew o r k so fs c h o l a 心e s s a y s i 1 1x i a | l - q i n a si tw a sas p e c i a lt i m e ,p e o p l ew e r em o r ea i l dm o r es e n s i b l e ,m o r ea 1 1 dm o r e n e w l o u g h t sa p p e a 托d t h e yo r e nq u o t e do m e r s w o r d st 0e x p r e s st h e i ro w ni d e a s a sa r e s u l t ,q u o t a t i o nb e c 锄ea i lu s u a lr h e t o 订cw a y h o w e v e r m es t u d i e so nt h e i i lh a v eo n l y f o c u s e do nt l l e i rm e s s a g e sa n da n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 t h e yh a v e n t 百v e n 如1 la t t e n t i o nt oq u o t a t i o i l , w h i c hl a s t sf i o mt l l e nt on o w t h e r e f o r e ,m ew r i t e rh a dad e t a i l e da i l dc o m p l e t es t u d yo n 廿:l i s u 血q u ec u l t u r a ls c o p e ,w h i c h 酉v e su sr e a s o n sa i l di t sc u l t u r a is i 弘i f i c a n c ea i l dm n c t i o n t h e r ea r es i xp a r t sh e r e t h ef i r s tp a r t ,p r e l u d e i nt h ef i s tp a r t ,t h ew r i t e rc h o o s e sr u , d a oa n df at oc o m p a r et h eq u o t a t i o n si nt h e i ra r t i c l e s ,w h i c h 百v e sag e n e r a li d e ao fi t s f e a t u r ea n dd e 印m e a n i n g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t l l ec l a s s i 矗c a t i o na n d 如n c t i o n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q u o t a t i o n s ,t h ew r i t e rd i v i d e st h e h li n t ot h ed e f i n i t ea i l dn o n d e f i n i t eo r i 舀n ,i t sr e a l a r l d o p p o s i t em e a n i n g s t h et h i r dp a n ,as c 趾o ni t g i v e su sag e n e r a l i d e ao fi t su s e st 1 1 r o u 曲t h e s 硼i e so nr u ,d a oa n df a ,e s p e c i a l l yo nl u l ly u ,m e n gz i ,l a oz i ,z h u a n gz i 锄dh a n f iz i 1 1 1 ef o u r t h p a r t , f h l l s t u d yo ni t sr e a s o n s f r o mi t sh i s t o n c a le 1 1 啊r o n m e n t , c u l t u r a l 触d i t i o n ,t h i l l l ( i n gw a 弘 c t c t h ew 订t e r a 1 1 a l y z e sq u o t a t i o n s t h ef i r hp a n :i t s l i t e r a t u r e m e a n i n g t h ew 订t e rm a i n l ys t u d i e si t ss k i l l s ,p a s s i n gm e a n i n ga 1 1 dt o n e s ,w h i c hs h o w e dt h e q u o t a t i o n s r e a lm e a l l i n g t h es i x mp a n ,i t sc u l t l l r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r o mt h es t u d i e s ,m e 、r i t e r s h o w su st h eq u o t a t i o n s n e wv a l u et r e n d , s e t t i n gu p t h ec u l t u r a l p e r s o i l so fa u t l l o r i t y c o n v e y i n gc u l t u r a lm e s s a g ca n dp r o m o t i n gc u l t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s k e yw o r d :p r e q i ns c h 0 1 a r sp r o s e ;q u o t e ; c a _ u s ea n a l y s i s ;c u l t u r a lr o l e ;c u l 劬嘲 s i 2 m 6 c a i l c e v i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 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避么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 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 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钮玺硷筮日期:逊! 丘 先秦诸子散文引语研究 绪论 先秦诸子散文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对后世的文学界和思 想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争鸣辩难,战国策士的利口巨谈, 凸显了当时思想尚未一尊,理性空前觉醒的时代特征,与此相应,镂诸金石、形诸简帛 的各种修辞形式也不断涌现。“引语”作为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记言方式,成为先秦散文 普遍采用的表现形式。正如王安石在荆川集与洪方洲书中所说:“文章脱不自胸 中流出,虽若不用别人一字一句,只是别人字句,差处只是别人之差,是处只是别人之 是也。若皆自胸中流出,则炉锤在我,金铁尽熔,虽用他人字句,亦是自己字句,如四 书中引诗之类是也。”对于先秦诸子散文运用引语的次数,王力先生也曾做过一个统计, “战国时代,引经成为风气。论语引诗两次,引书两次;孟子引诗达二十六次,此外还 引书两次。苟子引经更多,引诗竞达七十次,另外引书十二次,引易三次,此外还有引 传日二十次。诸子当中,引经最多的是苟子。墨子虽不是儒家的著作,也引了几次 诗、书。”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写文章是十分重视修辞表达的。“修辞这个词在 我国古籍中出现的很早,周易乾卦有:“修辞立其诚”的说法。后代文章学家一 般把它看做文章修辞最早而又最有权威的名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 而不远”大意是,言辞如果没有文采,虽能行于一时,但不能传之久远。这是古代典籍 论述修辞重要性的最早文字材料,我国前秦诸子留下的浩如烟海的哲学思想论辩著作, 其中有不少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当我们阅读这些脍炙人口的典范作品时,常常会感到它 们不仅内容宏博,思想深刻,而且语言生动。这些作品虽然是数千年前写的,但在今天 仍然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古代作家之所以能创作出这种动人的篇章,除了敏锐的观 察,深刻的分析,和渊博的学识外,还得力于他们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如先秦时期的, 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苟子、韩非子等大家无不是语言的巨匠。先秦诸子不仅善 于使用引语修辞,且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引语修辞是普遍使用的。因此,倘若承认诸子散 文对后世文章的决定性影响,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该绕开这些古代先贤的奉为经典的“引 语”。然而,历代对于先秦散文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其文本信息和艺术特征方面,对于这 样一种持续千年、影响深远的修辞形式并未给予充分的注意,这既是一种遗憾,也是一 种机遇,为后人留下比较充分的用武之地。如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引用方式具体有何差异? 为什么会采取这种形式? 引语的内涵有何文学作用和文化意义? 如此等等,许多问题有 待人们深入探讨。一旦将考察的目光置放于先秦诸子散文引语的产生及其存在的大的背 回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的修辞,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年5 月校订重捧本,第四册,第1 3 7 2 至第1 3 7 3 页。 赵克勤著:古代汉语修辞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3 月北京第一次印刷,第5 页。 l 先秦诸子散文引语研究 景中时,研究者眼前便会出现一片广阔而又陌生的驰骋疆域。 所谓“引语”,从修辞的角度讲,只是一种表义方式,其根本特征是借用他人已经 说过并流传下来的话语,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当然,引者的用意,与原义不一定 相符,可能是对原义的传承和发挥,也可能是对原义的反用或批驳。根据引语的自身形 态,又有有明确出处与没有明确出处的差别。但不论怎样,引语都能增强话语的表达力 度,体现出文化积淀的分量。因而,它已经不仅是表达手段,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很 值得认真研究。 囿于笔者学识和文章篇幅,这里,仅拟择取先秦诸子散文最具代表性的儒、道、法 三家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将文本中的引语使用情况置于具体的散文作品之中,通过比 较对照,对这一修辞形式的展现形态、形成原因、信息特征及其隐含的深层意蕴作一初 步探讨,进而追溯推理语言与思辨之间的关系。 2 先秦诸子散文引语研究 第一章诸子散文引语的分类和应用 先秦时期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诸子散文以其特异的光 彩,彪炳千秋,洞悉文心,令后世散文家无不心慕手追,视为楷模。诸子散文中,流传 至今并且影响最大的有儒、法、道三家的代表作品论语、孟子、老子、庄子、 苟子和韩非子。其中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老子、孟子、庄子成于 战国中;荀子、韩非子成书于战国晚期,本文拟就以上六部代表先秦时期文化高 峰的著述进行研究,将先秦诸子散文著作中的引语按照出处是否明确进行分类,按其应 用情况做一综合比较,以期更为准确的把握先秦诸子散文中引语的使用情况。 第一节有明确出处的引语 先秦诸子散文著作中的引语按照出处是否明确来分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明引, 就是公开声明是引用,在文中已标明明确出处的引语。一类是暗引,就是悄悄的引用, 不作公开的说明,亦即未标明明确出处的引语。其中,明引的引用范畴包括各家著作 和古代经书等等,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先秦时期文化的传承情况及思想交流的脉络,表明 了诸子的思想融汇各家之所长的过程。现将诸子散文中有明确出处的引语的使用情况概 括如下: 据笔者的统计,存于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苟子、韩非子六部 先秦散文著作中明确标明出处的引语共计2 3 0 处,分布在3 8 篇文章里,所引者主要为 古圣贤之语及典籍著作,如:黄帝、孔子、老子、诗经、尚书等。 论语 论语中明确标明出处的引语共计3 处,分布在学而、为政、泰伯3 篇 文章里,所引之文皆出自当时影响较大的诗经、尚书。 1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学而篇第一) 2 、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为政第二) 3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泰伯第八) :孟子 孟子中明确标明出处的引语共计7 2 处,孟子七篇,篇篇都有引语。所引之 言除出自诗经、尚书外,还有对孔子、曾子、伊尹、费惠公、龙子等言论的引用。 o 王希杰著:汉语修辞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版,第4 1 7 页。 o 王希杰著:汉语修辞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版,第4 1 7 页。 3 先秦诸子散文引语研究 1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 在灵囿,麋鹿攸伏,麋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轫鱼跃。”( 梁惠王) 2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 梁惠王) 3 、仲尼曰:“始作佣者,其无后乎! ”( 梁惠王) 4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梁惠王) 5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梁惠王) 6 、诗云:“畏天之危,于时保之。”( 梁惠王) 7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 梁惠王) 8 、书日:“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日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 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 ”( 梁惠王) 9 、诗云:“可矣富人,哀此茕独。”( 梁惠王) 1 0 、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 爰方启行。”( 梁惠王) 1 1 、诗云:“古公檀甫,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 梁惠王) 1 2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梁惠王) 1 3 、书曰:“奚我后,后来其苏。”( 梁惠王) 1 4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公孙丑) 1 5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公孙丑) 1 6 、诗云:“迨天之未阴雨,撤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公孙 丑) 1 7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 公孙丑) 1 8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公孙丑) 1 9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公孙丑) 2 0 、书日:“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滕文公) 2 1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滕文公) 2 2 、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 滕文公) 2 3 、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陶,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滕文公) 2 4 、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滕文公) 2 5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滕文公) 2 6 、孔子日:“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 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滕文公) 2 7 、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 滕文公) 2 8 、且志日:“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滕文公) 2 9 、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滕文公) 3 0 、礼日:“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 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 滕文公) 4 乎,民无能名焉。君哉 牺牲不成,粢盛不洁, 先秦诸子散文引语研究 3 1 、书日:“葛伯仇饷。”( 滕文公) 3 2 、书曰:“奚我后? 后来其无罚。”( 滕文公) 3 3 、大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与残,杀伐有张,于汤有光。( 滕文公) 3 5 、书曰:洚水警余。”( 滕文公) 3 6 、书日:“丕显哉,文王谋。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成以正无缺。”( 滕 文公) 3 7 、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滕文公) 3 8 、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离娄) 3 9 、诗日:“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 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离娄) 4 0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离娄) 4 1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离娄) 4 2 、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殷士肤敏,裸将于京。”( 离娄) 4 3 、孔子日:“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离娄) 4 4 、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离娄) 4 5 、太甲日:“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离娄) 4 6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离娄) 4 7 、孔子日:“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离娄) 4 8 、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万章) 4 9 、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 ”( 万章) 5 0 、尧典日:“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 ( 万章) 5 l 、孔子日:“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万章) 5 2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万章) 5 3 、云汉之诗日:“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万章) 5 4 、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万章) 5 5 、书曰:“祗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 万章) 5 6 、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万章) 5 7 、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万章) 5 8 、伊尹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万章) 5 9 、( 柳下惠:) “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万章) 6 0 、孔子日: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万章) 6 l 、费惠公日:“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 者也。”( 万章) 6 2 、孔子尝为委吏矣,日:“会计当而已矣”。( 万章) 6 3 、( 孔子) 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 5 先秦诸子散文引语研究 6 4 、诗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万章) 6 5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告子) 6 6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 告子) 6 7 、故龙子日:“不知足而为履,我知其不为蒉也,履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告 子) 6 8 、孔子日:“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向。其惟心之谓与! ”( 告子) 6 9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梁之味也,令 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告子) 7 0 、书日:“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 告子) 7 1 、诗日:“不素餐兮。”( 尽心) 。 7 2 、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尽心) 老子 老子中明确标明出处的引语仅有1 处,在第四十一章中引用了建言书里的 话来说明“道”与现实的关系。 l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老子四十一章) 庄子 庄子的内篇、外篇、杂篇均存在引语使用现象,其中明确标明出处的引语共计 1 1 处,分布在8 篇文章里,同论语、孟子中多引用诗、书之言不同,庄 子中对于诗引用仅有一处,对老子及其作品记的引用各有一处,而对孔子言 语的引用多达五处,且庄子中出现了对齐国人志怪的小说齐谐的引用,传说 中的舜言语的引用,以及黄帝时造历同者容成氏话语的引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庄子 中所引“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的诗句并不见存于今本诗经,当是逸诗。 l 、谐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 息者也。( 庄子内篇逍遥游) 2 、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外篇天地) 3 、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无为为 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 万不同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君子 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 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 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 外篇天地) 4 、夫子日:“夫道,渊乎其居也,渊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呜。故金石有声, 不考不呜。万物孰能定之! 夫王德之人,素逝世耻通于事,立于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 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 6 先秦诸子散文引语研究 德者邪! 荡荡乎! 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 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听乎无 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 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 ( 外 篇天地) 5 、( 孔子) 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痴偻丈人之谓乎! ( 外篇达生) 6 、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 外篇山木) 7 、舜之将死,真泠禹曰:“汝戒之哉! 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 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外篇山木) 8 、仲尼闻之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劫,伏羲、黄帝 不得友。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己,况爵禄乎! 若然者,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入乎渊 泉而不濡,处卑细而不惫,充满天地,既以与人,己愈有。”( 外篇田子方) 9 、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庄子杂篇则阳) 1 0 、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 庄子杂篇外物) 1 1 、孔子日:“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幕之期,人者厚貌 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怀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钎。故其就义若渴 者,其去义若热。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 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 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徵至,不肖人得矣。( 庄子杂篇列御寇) 苟子 苟子中明确标明出处的引语共计1 3 4 处,是六部先秦诸子散文著作中使用引语 数量最多的作品。有明确出处的引语分布在除第6 篇非十二子、第2 4 篇君子、 第2 5 篇成相以外的所有2 9 篇文章里,所用引语主要出自古代典籍著作诗经、易 传、尚书、道德经,并间有少量的对孔子、墨子、孟子、曾子、舜等人语句的引 用。 1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 劝学第一) 2 、诗:“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劝学第一) 3 、诗曰:“喻皆酱,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 ( 修身第二) 4 、诗:“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修身第二) 5 、传日:“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 修身第二) 6 、书目:“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7 、诗日:“物其有矣,惟其时矣。”( 不苟第三) 8 、诗日:“温温恭人,惟德之基。”( 不苟第三) 9 、诗日:“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 1 0 、传曰:“君子两进,小人两废。( 不苟第三) 7 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 修身第二) ( 不苟第三) 先秦诸子散文引语研究 1 1 、诗日:“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蒙。”( 荣辱第四) 1 2 、诗日:“雨雪濂,宴然聿消,莫肯下隧,式居屡骄。 ( 非相第五) 1 3 、易日:“括囊,无咎无誉。”( 非相第五) 1 4 、诗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 ( 非相第五) 1 5 、传曰:“唯君子为能贵其所贵。( 非相第五) 1 6 、诗日:“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 仲尼第七) 1 7 、孔子曰:“巧而好度必节,勇而好同必胜,知而好谦必贤。”( 仲尼第七) 1 8 、诗日:“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儒效第八) 1 9 、诗日:“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腼面目,视人罔极。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 儒效第八) 2 0 、诗日:“鹤呜于九皋,声闻于天。 ( 儒效第八) 2 1 、诗曰:“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己斯亡”( 儒效第八) 2 2 、诗曰:“平平左右,亦是率从。 ( 儒效第八) 2 3 、诗曰:“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民之贪乱,宁为荼毒。 ( 儒效第八) 2 4 、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 ( 王制第九) 2 5 、书目:“维齐非齐。”( 王制第九) 2 6 、传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王制第九) 2 7 、孔子日:“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 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馀矣。”( 王制第九) 2 8 、诗日:“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 王制第九) 2 9 、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 ( 富国第十) 3 0 、诗日:“雕琢其章,金玉其相 3 1 、诗日:“我任我辇,我车我牛 3 2 、诗日:“无言不雠,无德不报 3 3 、诗日:“钟鼓唣,管磬跄硷 福禄来反。”( 富国第十) 密蜜我王,纲纪四方。 ( 富国第十) 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 富国第十) ( 富国第十) 降福穰穰,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 3 4 、诗日:“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民言无嘉,僭莫惩嗟。 ( 富国第十) 3 5 、书日:“乃大明服,惟民其力懋和,而有疾。”( 富国第十) 3 6 、诗日:“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富国第十) 3 7 、传曰:“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 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撼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已。”( 王霸第十一) 3 8 、诗日:“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 王霸第十一) 3 9 、孔子曰:“知者之知,固以多矣,有以守少,能无察乎! 愚者之知,固以少矣, 有以守多,能无狂乎! ”( 王霸第十一) 4 0 、孔子日:“审吾所以适人,适人之所以来我也。 ( 王霸第十一) 4 1 、书日:“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择。 ( 君道第十二) r 先秦诸子散文引语研究 4 2 、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 ( 君道第十二) 4 3 、诗曰:“介人维藩,大师为垣。 ( 君道第十二) 4 4 、书曰:“先时者杀无赦,不逮时者杀无赦。 ( 君道第十二) 4 5 、诗日:“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君道第十二) 4 6 、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 君道第十二) 4 7 、传曰:“从道不从君。”( 臣道第十三) 4 8 、诗曰:“国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 臣道第十三) 4 9 、书曰:“从命而不拂,微谏而不倦,为上则明,为下则逊。”( 臣道第十三) 5 0 、诗日:“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臣道第十三) 5 1 、诗日:“不借不贼,鲜不为则。”( 臣道第十三) 5 2 、传曰:“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壹。”( 易传) ( 臣道第十三) 5 3 、诗曰:“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 ( 臣道第十三) 5 4 、诗日:“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致士第十四) 5 5 、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 致士第十四) 5 6 、书曰:“义刑义杀,勿庸以即,女惟日未有顺事。( 致士第十四) 5 7 、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 致士第十四) 5 8 、诗曰:“武王载发,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 议兵第十五) 5 9 、泰誓日:“独夫纣。”( 议兵第十五) 6 0 、诗日:“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议兵第十五) 6 1 、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议兵第十五) 6 2 、传曰:“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 ( 议兵第十五) 6 3 、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 ( 议兵第十五) 6 4 、诗曰:“价人维藩,大师维垣。”( 强国第十六) 6 5 、诗曰:“德鞲如毛,民鲜克举之。”( 强国第十六) 6 6 、诗日:“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 天论第十七) 6 7 、诗曰:“何恤人之言兮! ( 天论第十七) 6 8 、传日:“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 天论第十 七) 6 9 、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 天论第十七) 7 0 、传日:“恶之者众则危。 ( 正论第十八) 7 1 、书曰:“克明明德。( 正论第十八) 7 2 、诗日:“明明在下。”( 正论第十八) 7 3 、书曰:“刑罚世轻世重。( 正论第十八) 7 4 、诗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噼沓背憎,职竞由人。 ( 正论第十八) 7 5 、孔子曰:“天下有道,盗其先变乎! ( 正论第十八) 7 6 、传曰:“危人而自安,害人而自利。( 正论第十八) 9 先秦诸子散文引语研究 7 7 、诗日:“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礼论第十九) 7 8 、诗曰:“怀柔百神,及河乔岳。( 礼论第十九) 7 9 、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 礼论第十九) 8 0 、墨子日:“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 乐论第二十) 8 1 、诗曰:“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有凤有凰,乐帝之心”( 解蔽第 二十一) 8 2 、传曰:“知贤之为明,辅贤之谓能,勉之疆之,其福必长。 ( 解蔽第二十一) 8 3 、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解蔽第二十一) 8 4 、曾子日:“是其庭可以搏鼠,恶能与我歌矣! ( 解蔽第二十一) 8 5 、传日:“天下有二:非察是,是察非。 ( 解蔽第二十一) 8 6 、传曰:“析辞而为察,言物而为辨,君子贱之;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 之。”( 解蔽第二十一) 8 7 、诗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解蔽第二十一) 8 8 、诗曰:“颐颐印印,如琏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 正名第 二十二) 8 9 、诗日:“长夜漫兮,永思骞兮。大古之不慢兮,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 ” ( 正名第二十二) 9 0 、诗曰:“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腼面目,视人罔极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 正名第二十二) 9 l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 性恶第二十三) 9 2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性恶第二十三) 9 3 、孟子曰:“人之性善。”( 性恶第二十三) 9 4 、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 性恶第二十三) 9 5 、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性恶第二十三) 9 6 、书曰:“凡人自得罪。”( 性恶第二十三) 9 7 、传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 性恶第二十三) 9 8 、诗曰:“百川沸腾,山冢拳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僭莫惩! ( 性恶第二十三) 9 9 、诗日:“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 性恶第二十三) 1 0 0 、小歌曰:“念彼远方,何其塞矣! 仁人绌约,暴人衍矣。忠臣危殆,谗人服矣。” ( 赋第二十六) 1 0 l 、诗日:“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 大略第二十七) 1 0 2 、诗曰:“我出我舆,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大略第二十七) 1 0 3 、聘礼志曰:“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 大略第二十七) 1 0 4 、诗曰:“物其指矣,唯其偕矣。”( 大略第二十七) 1 0 5 、舜曰:“维予从欲而治。( 大略第二十七) 1 0 6 、子日:“诺。唯恐不能,敢忘命矣! ”( 大略第二十七) 1 0 先秦诸子散文引语研究 10 7 、易日:“复自道,何其咎? ”( 大略第二十七) 1 0 8 、诗日:“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大略第二十七) 1 0 9 、诗日:“我言维服,勿用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大略第二十七) 1 2 0 、曾子曰:“孝子言为可闻,行为可见。言为可闻,所以说远也;行为可见,所 以说近也。近者说则亲,远者说则附。亲近而附远,孝子之道也。”( 大略第二十七) 1 2 1 、诗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大略第二十七) 1 2 2 、诗曰:“无将大车,维尘冥冥。 ( 大略第二十七) 1 2 3 、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宥坐第二十八) 1 2 4 、书曰:“义刑义杀,勿庸以即,予维日未有顺事。言先教也。”( 宥坐第 二十八) 1 2 5 、诗曰:“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庳,卑民不迷。 ( 宥坐第二十八) 1 2 6 、诗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焉顾之,潸焉出涕! ( 宥坐第二十八) 1 2 7 、诗日:“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 宥坐第二十八) 1 2 8 、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 子道第二十九) 1 2 9 、诗曰:“孝子不匮。”( 子道第二十九) 1 3 0 、诗曰:涓涓源水,不雍不塞。毂已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 其云益乎! ”( 法行第三十) 1 3 l 、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法行第三十) 13 2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 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士明於此三恕,则可 以端身矣。”( 法行第三十) 1 3 3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 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 ( 法行第三十) 1 3 4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 尧问第三十二) 韩非子 韩非子中标明出处的引语共计8 处,分布在7 篇文章里,所引者主要为古圣贤 之语,如:黄帝、慎子、孔子、老子等。 l 、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 扬权) 2 、故桃左春秋日:“人主之疾死者不能处半。”( 备内) 3 、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嫔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 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 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夫弩弱而矢 高者,激于风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于众也。尧教于隶属而民不听,至于南面而王 l l 先秦诸子散文引语研究 天下,令则行,禁则止。由此观之,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贤者也。 ( 难势) 4 、故周书曰:“毋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之。”( 难势) 5 、故本言曰:“所以治者法也,所以乱者私也;法立,则莫得为私矣。”( 诡使) 6 、老聃有言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六反) 7 、故孔子日:“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显学) 8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忠孝) 这些引语,或有明确的出处,或有明确的作者,无论是典籍之语,还是圣贤之言, 多是当时社会所上广为人们熟知的话语。 第二节无明确出处的引语 先秦诸子散文著作中还有一类未标明出处的引语,它们或源于经典,由作者在引用 时进行了概括和变通;或虽无出源可考,却是当时流传的;或是为了行文的需要,随意 杜撰而成且颇具哲理性的话语,我们也能由此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和文化窥见一斑。 据笔者统计,存于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苟子、韩非子六部先秦散 文著作中明确标明出处的引语共计5 9 处,分布在3 3 篇( 章) 文章里。无明确出处的引 语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未标注明确出处,但在当时确有流传的话语。一是拟言代论,为 更好的证明自己的观点而随意杜撰的言论。特别是进入战国中晚期,随着散文文体的不 断成熟发展修辞形式的不断丰富,“言为心声”的道理也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散文论 著中即表现为在必要时作者会通过维妙维肖地模拟各种人物的语言以代替自己的议论, 从而收到某种“现身说法”的奇效。 论语 论语中未标明出处的引语仅有1 处,在子罕第九篇里,实为孔子对诗经邶 风雄雉章中称赞子路诗句的引用。 l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子罕第九 孟子 孟子中未标明出处的引语共计3 处,存于滕文公、万章篇中,其中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出自论语,其余两处则出自俗语。 1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滕文公) 2 、“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滕文公) 3 、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万章) 老子 老子中未标明出处的引语共计2 处,存于第二十二章和第六十九章里,所引者 1 2 先秦诸子散文引语研究 为古人所言和“用兵有言 。 1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老子第二十二章) 2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老子第六十九章) 庄子 庄子中未标明出处的引语不见于内篇和杂篇,而是全部集中在外篇中,未标明 出处的引语共计1 l 处,分布在7 篇文章中。所引者多为对老子、诗经内容的援 引或演化引用,且多用“故日”引出。 1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外篇肱箧第十) 2 、故曰:“大巧若拙。”( 外篇胜簇第十) 3 、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 外篇在宥) ( 绝圣弃知有注释) 4 、故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 而万物服。”( 外篇天道) 5 、故书日:“有形有名。”( 外篇天道) 6 、夫子日:“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 其不可测也。形德仁义,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 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 而不足 以为累。天下奋棵而不与之偕,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 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 外篇天道) 7 、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 外篇刻意) 8 、闻日:“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 外篇秋水) 9 、奢闻之:“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外篇山木) 1 0 、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外篇知北 游第二十二) 1 1 、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 外篇知 北游第二十二) 苟子 苟子中未标明出处的引语共计1 3 处,分布在1 0 篇文章里,所引者既有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强筋健骨丸与钙片协同效应-洞察及研究
- 2023年公办幼儿园招聘合同制工作人员报名登记表
- 土木专业招聘试题模板及答案
- 专业眼科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基础俄语考研真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零点夹紧系统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销售基本礼仪培训
- 应急基础知识培训
- 党员生日活动策划
- 行政人事部年度工作总结计划
- 京东校招测评题库及答案
- 学会真学习拒绝假努力!课件-2026届高三下学期三模阶段性班会
- 焊工外聘协议书
- JT-T 329-2025 公路桥梁预应力钢绞线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 2025-2030中国电子处方系统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宿舍交接协议书范本
- 电泳工艺教程课件
- 2025年上海市黄浦区九年级中考英语一模试卷(含解析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人工智能平台服务合同
- 2025《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题库及答案(共4套)
- 2025经皮去肾交感神经术治疗高血压专家建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