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广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1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广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2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广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3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广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4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广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广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广西髙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研究生: 刘芳明 导师: 唐德海教授 学科专业: 高等教育学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 年级:二 oo 五级 摘 要 我国髙职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与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关系密切。 髙职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形式, 它的兴起和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带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扩张, 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实现大 众化高等教育并推动其发展的真正动力,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规律。在高 等职业教育大发展进程中, 髙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痼疾伴随着高职的膨胀而日益成 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高职教师学历偏低;另一方面,髙职教师人数 较少,专业化教师缺乏等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 “如果一个人自身没有 得到很好的教育、培养和发展,就不可能教育、培养和发展别人。 ”古人云: “务 学不如务求师” , “师得其人,则教养有效,师非其人,增广徒多何益?” 可见,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高职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髙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广西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在取得巨 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并存在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例如,高职教育发展的总体水 平在全国居后,满足不了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满足不了广西对理论 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十 一五”期间,广西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 10%左右,经济增长 速度高于全国水平。但是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和髙职教育发展的矛 盾,髙职教育发展同髙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矛盾十分突出。而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 必须培养一支髙素质、有特色的髙职教育教师队伍,造就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 型”师资队伍,把高职教育事业推上新台阶,以服务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经济建 设。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髙职教育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切入, 系统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深入分析广西教育事业发展 “十一五”规划,从广西部分高职的师生比、副教授以上占专任教师比例、 “双 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教师科研课题的主要来源、教师上一年科研工作量 占总工作量的比重、教师在担任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以来在国内参加的培训、教师 iv 在担任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以来参加培训的时间、教师培训费用的承担情况、教师 在培训和进修中遇到的困难、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等情况入手,尝试探讨广西 髙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以期为推进广西髙职师资队伍建设做贡献。 论文主要分五部分展开研究: 第一章对广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背景进行了分析, 说明了广西高 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阐述了广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理论依据, 如高等职业技术 教育理论、人力资源理论、绩效管理理论、薪酬管理理论等等。 第三章介绍了国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如美国社区学院的 师资队伍建设、 德国髙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澳大利亚髙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 设的经验与启示。 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进行现状分析。 从 师资学历、师资数量、师资结构、 “双师型”教师、教师科研、教师培训、教师 考核等方面入手,对广西髙职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广西高 职院校师资学历普遍偏低、师资队伍的数量缺口大、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够合理、 “双师型”教师奇缺、教师科研能力偏弱、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少、教师考核机制 不尽完善等等。 第五章对加强广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进行了探讨。 在外部环 境措施上,提出了国家和广西区政府应加大政策向高职倾斜的力度,建立完备的 人力资源市场,合理配置人才;在内部制度措施上,提出了高职教师高学历化和 高素质要求;教师来源多元化,建立有效的兼职教师管理机制;加强教师的职前 和职后培训,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重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广西经济 发展服务;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创造和谐的人才成长环境和 激励机制。 关键词:髙职;师资建设;问题;对策 v study of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in guangxi s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author: liu fang- ming supervisor: professor tang de- hai specialty: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rea: administer of higher education grade:2005 a b s t r a c t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are clos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speci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 mode teachers. as a modern form of education,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never isolated.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rought the expans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real driving force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higher education, which accord with the developmental law of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ong- term defects in building of the teachers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widespread social concern along with the expansion of vocational. on the one hand, qualifications of vocational teachers are low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number of teachers are less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 are lack, and so on. friedrich adolf wilhelm diesterweg once said: if a person has not been good educatio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it is impossible to educate, train and develop others. there is an old saying: finding a good teacher would be better to study efforts. thus, the building of the teach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since the 1990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uangxi have made a relatively rapid development, and overall quality of the teaches have also achieved some improv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many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for example, o verall lev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behindhand, failed to mee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of guangxi, especially needs for persons whih the appropriate theoretical knowledge,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wider knowledge, and high- quality. in 11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the total economic output in guangxi had grown, and the average gdp growth reached approximately 10 percent,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but at present,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teachers are very conspicuous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the vi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to cultiv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with high- qual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create dual- mode teachers, and push the caus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 new level, which can serv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teachers building was systemically understood and the 11th five- year plan of guangxi education was thoroughly analyse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e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for the building of teachers. from the teacher- student ratio of some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the proportion of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the above titles and dual- mode teachers in full- time teachers, the main source of science research projects, the proportion of research work accounted the total workload, the training of the teachers in the current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ositions, the cost of teacher training,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eacher training and retraining, accreditation appointment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osition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were d iscusse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in guangxi. this paper wa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chapter 1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in guangxi was analysed to explain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xi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 teachers and to put forward for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 2 the illumination o 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for example,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heory, theories of human resource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eory, pay management theory, and so on. chapter 3 introduction 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ign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for example, the teachers building of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 in germany and australia. chapter 4 analysis on statu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through the survey form in guangxi. the problems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were analysed according to teacher qualifications, the number of teachers, teacher structure, dual- mode teacher, teacher research, teacher training, teacher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this research showed that teacher education was generally low, the structure of teachers was not reasonable, dual- mode teachers and the number of teachers were lacking, teacher research capacity was weak, teacher training opportunities were lacking, evaluation of teachers mechanisms were not perfect, and so on. chapter 5 discussion on enhancing the main meas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measures, the research suggested that the country vii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enhance intensity tilted to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tion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human resources market and rational allocation of talent. in the internal systems measures, the research put forward for high- qualification and high- quality requirements for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er source, establishment of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part- time teachers, strengthening pre- post training, improving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the teachers, focus on building dual- mode teachers, serving for guangxis economic development, encouraging teachers to engage in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exploitation, and creating a harmonious environment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talent growth.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problem; countermeasure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刘芳明 日期: 2008- 4- 15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广西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 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 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 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刘芳明 日期: 2008- 4- 15 导 师签名: 唐德海 日期: 2008- 4- 15 1 一、 前 言 (一) 研究背景 关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是国内外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2 0世 纪 8 0年代以来,全球性师范教育改革的重要特征是“以提高师资质量作为教育 质量的突破口”。当前,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 伍建设,对此也有很多研究。近几十年来,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国际职业教育 关注的热点。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以及乌克兰、韩国等国家纷纷把职校教 师队伍建设纳入其研究的视野。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克尔认为, “从大众性到普及性高等教育的 巨大转变是用社区学院、综合性学院与大学应付的,而不是研究型大学,特别是 研究型大学 i应付的。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带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扩张,而高等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并推动其发展的真正动力, 符合高等教育 大众化的发展规律。1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进程中,师资队伍建设的痼疾伴随 着高职的膨胀而日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数 量缺口大;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够合理; “双师型”教师奇缺;另一方面,教师科 研能力偏弱;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少;教师评审聘任机制不尽完善等等。 (二)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如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加快高职院校的师 资队伍建设,以确保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是当 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紧迫任务。为推动和规范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教 育部于 2 0 0 0 年 1 月下发了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 提出: 要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抓好 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等一系列要求, 还专门拟定 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 ,具体明确了高 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数以万计的生 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的人才要以适应社会需求、 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 素质较高等特点。因此,建立一支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对于加强 高职院校建设,培养社会需要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广西作为地处西部的多民族聚居区,从历史、地理、民族和文化上,都有它自己的特点, 本论文选择广西民族地区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更具有地方针对性和现实 意义。一方面,通过调查广西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状况,深入分析广西高职师资队伍建 设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希望能够通过对广西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借 鉴国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提出的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策略,为广西高职院校师资 队伍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 研究方法 1 . 文献研究法:是对目前国内外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分析、 整理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是本文的基本研究方 法。 2 . 问卷调查法,是采用一种预先设计好的结构化、标准化的问卷作为资料收集工 具的一种调查方法。为得到更生动、详实、可靠的关于广西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 一些数据,笔者编制了“广西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调查问卷”,主要围绕教师的工 作情况、科研情况、培训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限于研究者的条件,研究对象的 取样范围是南宁与桂林两市, 仅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和桂林山水职业学院为主要 调查对象。共发放 2 0 0份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 1 8 2份,有效率为 9 1 . 5 , 并用 s p s s 1 4 . 0 和 e x c e l 软件对有效回收的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处理。 3 . 比较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 寻找其同异,探求教育之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本文通过将广西高职师资 与国外的高职师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单位的师资进行 比较,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 4.访谈法:是进行调查的又一有效方法,可以对问题进行深层探索。笔者通过编 制面向高职教师的访谈提纲,对广西部分高职的专任教师进行交流。 3 二、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基本依据 (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 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局为了 统一世界各国教育的统计口径,制定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这份国际教 育标准分类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绝大多数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的教育结构。1997 年修订的方案,对第三级教育(中学后教育)有较大的修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级教育分类示意图上所列的 5 b ,相当于职业技术教育。 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第 8 9 条说明, “5 b 的教学计划内容,是面向实际的, 适应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 业所需的实际技能知识,完成 5 b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 知识” 。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着重职业技术能力的实训,培养不同层次的生产、管理、 服务第一线的技术人才。 以工程技术人才为例, 包括高级技工, 技术员以及设计、 施工、管理工程师等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内容、 教学方式方法上,都不同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更贴近社会实际,培养经济与 社会发展所学要的人才。 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设置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生 产、 服务、 管理第一线的实用性和技术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 其培养目标是: 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能够学习和运用高新技术知 识,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实际技术问题,能够与科技和生产操 作人员正常交流, 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和指导操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为此, 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围绕和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 随着现代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专化,现代人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 职业的形成和发展,并且通过职业与社会及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从事某种职业成 为人重要的社会化途径之一,职业性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成为现代人的规定性。从 这个角度而言,现代教育体现为培养人的规定性,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培 养符合一定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人。 3世界银行在 2 0 0 0 年发布的 职 业教育和训练改革报告中,根据劳动力市场特点将所调查的 1 7个国家划分为 4 三类:第一类的特点为高劳动增长、低就业增长、连续高失业率和低就业率;第 二类的特点为高劳动增长、 高就业增长和低失业率; 第三类的特点为低劳动增长、 低就业增长、高失业率。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立足于本国和当地劳动力市场的 技术要求,一方面,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以高科技知识为本的经济下劳动力市场 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较低报酬的、服务行业的劳动力需求仍然在劳动力市场需 求中占重大份额的情况下,高职教育也必须与之相适应。 4 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许多高职院校和研究机构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根据能力本位原则和 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特点, 结合行业背景和学校特点深入研究、 积极探索, 创建了一批较具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 高职学院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力量开发的, 或是在总结本 校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归纳与提炼出来的。由这种方式形成的人才 培养模式可称为学院开发模式。如“品字型人才培养模式” ,由湖南冶金职业学 院提出并付诸实践。该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主要适用于宽口径专业,即将宽 口径专业的全部课程分为公共课模块, 职业群基础课模块及各专门化方向的方向 课模块,三种课程模块构成“品”字型。对不同的生源对象设置不同的公共课和 职业群基础课,而专业方向课的同一模块可供不同生源对象共同选择。第二类是 根据市场需要, 由企业和学院共同构建的模式,可称为企业推动模式。较典型的 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近几年流行较广并为许多高职院校所接受。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直接引入职业教育,让用人单位直接参与人才培 养全过程, 培养目标明确,整个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协议而展开,理论上可实现 人才培养与使用的“零距离” 。第三类是高职教育的实践者或理论研究者根据高 职教育的特点和自身经验,从理论角度提出的模式,可称为独立创建模式。如上 海第二工大杨近提出的“三点两层式人才培养模式” ,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的主体由目标模式、发展模式、教学模式三部分组成。三者形成了两个层面,目 标模式与发展模式同处宏观层面,教学模式处微观层面。三者互相关联,互相影 响,目标模式对发展模式和教学模式起主导作用,教学模式和发展模式随环境和 其他因素不同而变化。 5 4.高等职业教育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高职师资是实施高职教学计划,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高职教育的师资应该 5 是怎么样的, 其高职特色如何体现?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已经得到广泛重视, 并取得了不少成果。概言之,“一专多能”与既懂理论又懂实际的“双师型”师 资是提高高职办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 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 实行学历证书或培训证书和职业 资格证书制度。”因此高职教育的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求按照国家 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职业技能标准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 型”毕业生的培养就必然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1 9 6 6 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 职业, 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 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与普通高校相比,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应 具有更为全面的知识储备,较高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社 会活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既要成为本专业的讲师、教授,又要成为本专业的 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或技师等。教师要定期到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和管理第一 线去,学习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高职教育要发展就必须建设一支具有优秀的师德风范,具备较高的学术水 平、教学水平和掌握精湛技能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二) 人力资源理论 1.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概念是 1 9 5 4 年由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 德鲁克 (p e t e r d r u c k e r ) 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概念,认为人力资源拥有当前 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即“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 。人力资 源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自身的能动性,可以有自己的决定权,是否接受某项工作 或者如何工作。辞海 ( 1 9 8 9 ) 将资源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一般指天然的财源” 。 这里的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含义近似,是比较传统的提法。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源 的概念已经具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包括人力及其劳力的有形和无形积累, 如资金设备、技术和知识等。在经济学中,资源是为创造各种财富而投入到经济 活动中的各种要素。我国学者焦斌龙、尚金梅 、宋之杰 、滕玉成 、葛清俊等 人从宏观上界定了人力资源的含义。 焦斌龙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定范围内人口所具 有的劳动能力总和,用人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尚金梅认为人力资源是能力,是 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地域内的人口的总能力;宋之杰提出了宏观上的人力资源也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滕玉成从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来认识人力资源;葛清俊则认 6 为人力资源是通过教育手段获得的能力总量,并指出了人力资源的载体和属性。 胡君辰、魏杰等则着眼于个人与企业,从微观上对人力资源进行界定。在已有概 念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出人力资源的固有内涵: 人力资源以“人”为本质特征; 人力资源有一定的构成要素;人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要素;人力资源有宏观和微 观涵义;人力资源有个体、组织内外之分等等。从企业或者公司的角度考虑的定 义应该更合理,更容易从使用者的角度考察人力资源的价值。人力资源作为一种 特殊资源,具有完全不同于物质资源的特点,了解人力资源的特点可以有助于更 好的制定薪酬。 2. 人力资本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 h e o d o r e s c h u l t z )从长期的农业问题研究 中发现,从 2 0 世纪初到 2 0 世纪 5 0 年代,美国经济增长除了考虑物质资本和 劳动力增长之外,还有一部分经济增长无法解释。为了解释这一现象,舒尔茨在 传统经济理论的资本同质性假设基础上,于 1 9 6 0 年的美国经济年会上发表的演 说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开启资本异质理论的先河,指出传统理论“缺 乏一个完整的资本概念”,只有物质资本的概念,完整的资本概念应包括物质资 本( 或非人力资本) 和人力资本( 或非物质资本) 。舒尔茨把人力资本“看作是资本 的一种类型,看作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看作是投资的产物” 。舒尔茨 强调人力资本是异质于物质资本的一种资本形态,是投资的产物。我国大部分学 者都接受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定义,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经投资形成的,存在 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体力( 健康状况) 价值的总和。李宝元 认为,人力资本是指人们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 本。这种资本,就其实物形态来说,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 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 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 主体带来剩余价值和利润。徐国君认为, “人力资本是对应人力资产的概念,它 代表劳动力的所有权投入企业形成的资金来源,性质上近似实收资本” 。这一概 念隐含了将人力资源视为企业所拥有的一项资产的观点, 因此实现资产的保值增 值同样适用于人力资本, 提升人力资源价值应该也是企业运营的一个重要目标之 一。 3. 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 2 0 世纪初期泰勒( f r e d e r i c k w . t a y l o r ) 科学管 理原理中的时间研究、动作研究与差别工资制。法约尔( h e n r i f a y o l ) 工业 7 管理与一般管理以更宏观的研究把绩效管理从工商企业推广到各种人类组织。 从此, 绩效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成为适用于包括经济、行政、军事和教育在内的一 般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6 绩效管理强调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等管 理手段来使你公司、部门(集体)及员工个人绩效的提高,以确保你公司战略目 标的实现。绩效管理的循环包含了绩效计划制定、日常绩效指导与反馈、绩效考 核及个人回报等四个环节的活动。绩效管理总体来说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管理系 统,绩效管理从企业远景和经营战略的角度出发,并以战略为导向。它作为企业 的长期管理手段而对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和增强竞争优势而存在。 管理者对绩效 目标进行前期规划,制定出一份详细的绩效目标和完整的考核制度和奖罚措施, 当目标的完成过程中遇到问题,查找问题的根源,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改 进,寻求进步。在绩效管理系统中,组织、经理和员工全部参与进来,经理和员 工通过沟通的方式,将企业的战略、经理的职责、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员工的 绩效目标等管理的基本内容确定下来,在持续不断沟通的前提下,经理帮助员工 清除工作过程中的障碍,提供必要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与员工一起共同完成绩 效目标,从而实现组织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我们对绩效管理的思想要从战略 高度来理解, 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应该从最基础的管理行为抓起, 一步一个脚 印, 稳步前进, 从易到难, 从小到大, 从简易到复杂, 抓住重点人群, 尤其是 企业的核心人群, 通过渐进式的积累, 克服短期应付的思想, 最终实现规范管理 的目标。 4. 薪酬管理 美国康奈尔大学斯考特斯奈尔(s c o t t a s n e l l )教授等根据战略重要性 和稀缺性的不同, 将人力资源分为核心人力资源、普通人力资源、辅助人力资源 和特殊人力资源四类。如果一种人力资源能为组织带来更大战略性利益, 那么它 就具有高的价值。 如果一种人力资源在外部市场上难以获得, 那么它就是独特的。 对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 应当采取不同的薪酬管理模式。高职骨干教师是高职的 核心知识与技能的载体,兼具稀缺性和价值性,他们直接支撑高职的竞争优势, 是高职学科、课程建设,教学、科研创新的中坚力量,应被安置于学校的关键或 重要岗位,其薪酬应根据对于受聘岗位的职责,稳定并显著高于市场水平,以鼓 励他们安心教学科研,多出重大研究成果。一般高职教学人员和各类管理人员属 高职通用型人才,其拥有的知识与技能具有普遍性,所从事的工作也只是传统工 作,注重效率,以绩效付薪更为合理。辅助型人才应包括高校的教学辅助人员、 部分后勤职工, 其管理主要以后勤社会化改革为主, 以协议工资或合同工资为主。 当然,通过人事代理或项目团队的方式,利用灵活的薪酬分配方式,充分利用高 8 职校内外特殊型人才作为非全职人员,不求所有,但求所用。7通过薪酬管理的 激励与约束作用,既能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双师”水准,也有利于高职 的人才培养,最终将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改革整体目标的实现。 (三) 广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化、城 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民 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将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倾向,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也将进入一个 新的发展时期。加快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是更好地统筹广西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和改革,形成办学特色从而支持富裕文明和谐广西建设,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 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2 0 0 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振兴职业教育九 大工程规划中指出: “国家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以全面提升职业 院校的教师素质。为在我区全面落实国家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自治区组 织实施万名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通过建设一支质量合格、数量合适、结 构合理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促进我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广西万名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目标是:一、科学合理核定职业 教育教职工编制,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考虑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 政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同时,职业院校教师的数量要充分保证职业教育的基本需 要。二、努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学历水平和职称水平。到 2 0 1 0年,全区中等 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全部达到规定的合格学历标准,并 逐步提高学历层次。 高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 达到 1 5 以上,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达到 3 0 左右。中等职业 学校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不低于 5 ,专任教师中具有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达到 2 5 左右。三、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改善。到 2 0 1 0 年, 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 7 0 % 左右,专业课教师在专任教师总量中 的比例达到 6 0 % 左右,每个专业至少应有 3 - 5 名骨干专业课教师。兼职教师比例 一般应不低于 2 0 % 。大部分教师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双师型 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重达到 5 0 % 左右。四、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 系进一步完善。主要依托高等学校,在全区重点建设 6 个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 培训基地,其中国家级基地 1 个,自治区级基地 5 个。基地学校要建立与企业的 长期培训合作关系,将基地建设中心移向产业现场。五、在数控技术等重点建设 专业领域,开展 职教名师培养工程 ,着力培养 5 0 0 名 职教名师 ,其中中等职 业学校 4 0 0名,高等职业院校 1 0 0名。力争到 2 0 1 0年,完成对职业院校 1 0 0 0 0 名教师提升专业技能、教学能力为目的素质提升培训。 9 广西万名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实施和保障为:一、制定符合职 业教育特点的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标准, 组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 会,允许职业院校教师根据专业特长申报多个专业技术资格。二、根据国务院 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 知 (国办200174 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编办 教育厅财政厅关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的通知 (桂政办发2002 137 号)精神,结合我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研究制订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 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 ,并组织实施。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 公办职业院校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搞活内部收入分配机制,将双师型教师 的收入与学校发展、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及个人贡献挂钩。四、健全培训制度, 加大培训力度,建设职业院校骨干教师队伍,实行职业院校名师培养制度,制定 职教名师待遇政策。8 10 三、 国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一) 美国社区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 美国的高职教育主要由社区学院、 技术学院以及一些四年制的普通院校的独 立学院来完成。美国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有:首先,严格的教师任 职资格及选聘程序。美国高职教师,除了要符合联邦各州政府教师资格证书规定 的条件外, 还特别强调高职教师的实践经验。 在美国, 要成为一名高职教育教师, 必须具有学士以上学位,并对所授技术课程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及最新经验, 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 5 年以上的实际经验,还要求有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 研究的能力。美国高职院校聘请教师是通过高薪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进入高校,而 不是过分强调通过学校的自我培养建立优秀教师队伍。其次,专兼结合的教师队 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