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蔡仁厚原始儒家哲学思想述论——以孔孟荀为中心.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蔡仁厚原始儒家哲学思想述论——以孔孟荀为中心.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蔡仁厚原始儒家哲学思想述论——以孔孟荀为中心.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蔡仁厚原始儒家哲学思想述论——以孔孟荀为中心.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蔡仁厚原始儒家哲学思想述论——以孔孟荀为中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蔡仁厚原始儒家哲学思想述论——以孔孟荀为中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ab s t r a c t c a i r e n - h o u , a s a re p re s e n t a t i v e fi g u re o f t h e th i r d g e n e r a t i o n o f t h e m o d e m n e w - c o n f u c i a n i s t , i s o n e o f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e r s w h o h a s c o n t r i b u t e d t h e i r s y s t e m a t i c i n t e r p r e t a t io n o n t h e c h i n e s e c o n fu c i a n i s m a n d i t s m o d e r n v a l u e . h i s s t u d y a n d e l u c i d a t i o n o n t h e p r i m o r d i a l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a n d u n i q u e p a r t i n h i s t h e o ry . o n t h e s t a n d p o in t o f t h e m o d e m n e w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h e h a s m a d e a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i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o n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s , t h e e v o l v e m e n t a n d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f e a t u r e o f t h e p r i m o r d i a l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m a i n l y i n c l u d i n g c o n f u c i u s , me n c i u s a n d h s u n t z u ) , w h i c h i s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 p r o f o u n d a n d o r i g i n a l . h i s 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p r i m o r d i a l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p l a y s a n i m p o r ta n t r o l e i n t h e mo d e rn n e w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a n d s h o w s i t s u n i q u e f e a t u r e i n 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s t u d y o f t h e p r i m o r d i a l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f o c u s i n g o n t h eo f t h e p r e - c h i n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 i m m a n e n t a n d r e l i g i o u s - p h il o s o p h i c a l , c a i r e n - h o u t r y s t o f in d o u t t h e b u d o f t h e i n t e ll e c t u a l s p i r i t b y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t h o u g h t s o f t h e m a i n f i g u r e s , s o a s t o g i v e a n e w i n t e r p r e t a t io n o n t h e p r i m o r d i a l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t o s o m e e x t e 城 h i s a n a l y s i s a n d e l u c i d a t i o n o f t h e p r i m o r d i a l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h a s m a d e i t s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i n e n r i c h i n g a n d p r o m o t i n g t h e 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 r e p ly i n g t h e n a t i o n a l c u lt u re n i h il i s m o f t h e w e s t e r n iz a t io n a n d p r o m o t i n g t h e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a n d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 h o w e v e r , l im i t e d 勿h i s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s t a n d p o i n t , h e w h o l l y a c c e p t s t h e c o n f u c i a n t r a d i t i o n w i t h o u t a n y c r i t i c i s m . t h e r e f o re , h e f a i l s t o p a y n e c e s s a ry a tt e n t i o n o n t h e n e g a t i v e e l e m e n t s o f t h e c o n f u c ia n c u l t u r e w h i c h h a v e e m e r g e d t h r o u g h t h e h i s t o ry , a n d e v e n s h o w s a t e n d e n c y t o b e l i e v e t h a t t h e m u l t i - e l e m e n t w e s t e rn c u l t u r e c a n b e c o n t a i n e d w it h t h e c o n f u c i a n p r i n c ip le s . a s a re s u l t , h i s f a i l s t o g i v e t h e i n t e ll e c t u a l s u b j e c t a n i n d e p e n d e n t s t a t u s , a n d h i s i n t e r p re t a t i o n o f t h e p r im o r d i a l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i s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l y d e v a l u e d . ke y w o r d s : c a i r e n - h o u t h e p r i mo r d i a l c o n f u c i a n i s mc o n f u c i u s me n c i u shs u n t z u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 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 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 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 缩印、 扫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 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 家有 关部门 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 子版; 在不以赢利为目 的的 前 提下,学校可以 适当复制论文的 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不 月 4 。 日 经指导教师同 意, 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 本授权书。 年解密后适用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年月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己 经注明引用的内 容外, 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 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 均已 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u 年沪 月 d 日 引言 蔡 仁厚,1 9 3 0 年出 生于江西粤 都 ( 今 于都) , 1 9 4 9 年随 迁台 湾。 后师从牟 宗 三先生, 被看作是第三代现代新儒家的代 表人 物之一。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 百余 篇,出版 孔孟荀哲学 、 孔子的生命境界 、 新儒家的精神方向 、 儒家的 心性之学 儒学的常 与变 、 儒家 思想的 现代意义等 学术专著十余部, 在绍 述师说的同时, 对先哲之学做了 较为系统的梳 理与 研究。原 始儒家哲学一 直被 视为中国哲学中最富有原创性的部分之一,因此学界对此一直存在着不同角度 的研究.蔡仁厚作为第三代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对于先秦儒学的研 究与阐发是富有 自 身特色的。蔡仁厚较为系统地研究、阐释了以孔子、孟子和 荀子为主的原 始儒学,并站在 现代新儒家的基 本立场, 从哲学的视角对先秦 儒 家思想的基本纲领、发展脉络与理论特质等方面进行了颇有理论深度与有一定 新意的诊释,对于先秦儒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质作了较为详尽的理论分析, 突出 强调了 先秦儒学 “ 即内 在即 超越、即宗教即哲学”的特质。蔡仁厚的原 始 儒学研究不仅构成了现代新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当代学界对于原始儒 学的 研究中亦 具有重要 特色。但由于 种种原因,目 前学界对于蔡仁厚新儒学思 想的研究尚不充分,大多是在相关研究中随文提及蔡仁厚的有关思想,就笔者 目 力所及,专门为文讨论蔡仁厚新儒 学思想的,目 前只有李翔海教授的 蔡仁 厚新儒家 思想述评 。 一文. 有鉴于 此, 本文 拟对蔡 仁厚的原始儒家哲学 思想予 以全面的梳理,并做出评析,以图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蔡仁厚新儒学思想的一 般特质予以一定程度的揭示。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 李翔海: 蔡仁厚新儒家思想述评 , 江西社会科学 ,1 9 9 3年第3期。 第一章 蔡 仁厚 之孔子哲学思想述要 第一章 蔡仁厚之孔子哲学思想述要 蔡 仁厚在其 孔孟荀哲学 一书中 指出, “ 儒家之学, 是生 命的 学问. ” “ 儒 家学问 重实践而不习 惯于 做概念 性的 思 辨和知 识论性的 论证。 ” 因为 重实践, 所以 就特别重视这个实践的主体 生命。 “ 儒学是以 人的生命作为学问的对象 的,因 而形成了以 生命为中 心的 所谓的 生命的 学问 ” . 儒学作为一种“ 生命 的学问” , 人生哲学既是其核心内 容, 又是其整个理论系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儒学人生哲学的基本精神方向正是由 孔子奠定的。就孔子思想的基本特质而 言,的确可以将它看作是一种 “ 生命的学问” 。他并没有刻意地追求一整套的学 理系统与规模,而是力图立足于阐发为人处世的道理,以 起到指导人们生活的 人生信条的作用。 一、孔子生命学问形成的时代背景 徐复 观先生 认为“ 春秋时 代是以 礼为中 心的 人文 世纪” , 这时的“ 礼” 己 经脱离了原始的、与祭祀相关的最初的含义,而成为了一个涵盖人的德性的 人文概念“ 礼”成了 一切道德的归依, “ 礼的功能首先是在建立政治社会的 秩序” 。 , 秩序性才是礼的本义. 孔子生处于春秋后期。此时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天子势衰,诸侯并 起,纷争不断,导致政治局面混乱不堪。与此紧密相连的是,先前人们所奉行 的观念、信仰和生活习俗都遭到了怀疑,甚至是破坏。这一点我们可以从 论 语中看出来。在 论语中曾明确地记载了当时的社会己 经脱离了以往一贯 的礼制的社会现实, 膺礼的行为时有发生 ( 如 “ 八情舞于庭” 之类事件) ,完全 破坏了 社会的原有秩序。 孔子对严重失序的社会现实忧思深切,一生辗转周游 列国,却未能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自 己的王道仁政的理想,于是晚年归而删诗书, 致力于对 “ 仁”的整合提升和 “ 人”的反思,希企能使“ 礼”深化并重新扎根 0 蔡 仁厚: 孔孟荀哲学 ,台北: 学生书局,1 9 8 4 , 自 序第3 页。 . 蔡 仁厚: 孔孟荀哲学 ,台北: 学生书局,1 9 8 4 ,第t 页。 . 蔡 仁厚: 孔盂荀哲学 ,台北: 学生书局,1 9 8 4 ,第7 页。 . 参见 徐复 观: 中国 人 性论 史, , 上海: 华东 师范 大学出 版社, 2 0 0 5 , 第2 9 页. . 蔡 仁厚: 孔盂荀哲 学 ,台 北, 学生 书 局,1 9 8 4 , 第5 1 页. 第一章蔡仁厚之孔子哲学思想述要 于人心,最终使社 会恢复安顺和乐的 状态。这也正 构成了 孔子生命之学问思想 的出发点,规定了整个先秦儒学致思的基本方向和目 标。 二、孔子哲学的核心: “ 仁”的意义 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可以说 “ 仁学”思想是其核心。 在孔子提升 “ 仁”作为全德之名之前, “ 仁”一字就已一再出现在 尚书 、 诗经 、 左传等古代文献中,但这个 “ 仁” 还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具体的德 目 而出 现的。 据杨伯峻先生考计, “ 仁” 在 论语 里共出 现过1 0 9 次,有三种 用义。 其中, 孔 子 将 其 用作 为“ 道德标 准” 的 有1 0 5 次, 如“ 求 仁而 得 仁” 吼 “ 人而不仁” , “ 仁者安仁” . 4等; 将其用作“ 仁人” 之义有三次,即“ 泛爱 众而亲 仁” , “ 殷 有 三 仁” , “ 能 行五者 于天下为 仁矣” 。 ; 还有一次 用 之同“ 人” 义, 即“ 观过, 斯知 仁矣” 。 。由 此可见, “ 仁, 在 孔子 那里主要是 用作“ 道德 标准”之义的。但在 论语中,孔子并没有将 “ 仁” 单纯地看作仅仅是一个 具体的德目 之名, 而是赋予其真正的、 更为深刻的 普遍性的 涵义 以“ 仁” 来统摄众德,并 “ 摄礼归仁” ,进而把 “ 仁”看作是西周礼乐文明的内在根源和 根本支撑;同时, 孔子又将 “ 仁”提升为普遍人之本性、 “ 人之为人”的意义所 在, 挺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性、自 觉性,实现了人的理性自 觉,开拓了内 在的人 文道德世界。 ( 一) 仁实践性的生命原则 从 论语中 可见, 孔子论 “ 仁” ,并没有刻意在字义训话上讲求 “ 仁”的 涵义,并没有将 “ 仁”作为一个具体的、固定的德目 来对待,而是从不同的场 合,针对不同的发问者,对 “ 仁”做出了一系列具体而微的当下指点和诊解。 因此,蔡仁厚指出,孔子的“ 仁”一方面不为任何具体的德目 所限定,另一方 面,任何德目 都足以 指点“ 仁” 。因而, “ 仁是超越一切德目 之上而又综摄一 。 论语 集注 述而 第七, , 朱 熹: 四 书章句 集注, , 北京:中 华书 局,1 9 8 3 . . 论语集注 八份第三 . 论语集注 里仁第四, . 论语集注 学而第 一 . 论语集注 微子第十八 . 论语集注 阳货第十七 m 论语集注 里仁第四, 第一章蔡仁厚之孔子哲学思想述要 切德目 的 全德之 名。 仁 是一个普遍的 道德原则, 但却不是抽象的 概念, 所以 仁不 能 下 定 义 。 ” 牟 宗 三 先 生 也 曾 就 孔 子 当 下 指点“ 仁” 做出 过 这 样的 淦 解, 他认为 “ 仁” 是 不能下定 义的, “ 仁”是关 乎人生的 道理, 是不能够用理论的 方 法来讲论的。 这正像现代人口中的 “ 爱”一 样, 都是下不得定义的 一种 生命的 表现,不能与生命、生活分离开来讲解,惟有当下进行指点,才能让人身感而 有知其为 何。 。 “ 仁”不是 一个抽象、无时 空性的 概念, 而是与 现实世界、 现实 生活、 精神生命 息息相 关的 活生生的一 种生 命的表现。 正如孔子所言: “ 能 近取 譬,可谓仁 之方也己 ” 气 也正因如此, “ 仁”是 必须落在真真实实的生 命、 生 活上来讲的, 故 我们说 “ 仁” 是离不开实践的, “ 仁”具 有实践 性, 是生命的原 则。 而道德亦 不是指外在的教条,而是就那个能发 显道德 意识的道德主体 而言 的。 凡是表于 外在的 道德行为,都是在道德主体的自 觉自 律、自 行发动 执行道 德原则的结果。 那么这个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又是怎 样体践 这个 “ 仁” 的呢? 子 曰: “ “ 君子去 仁, 恶乎 成名? 君子无终 食之间 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 是。 ” 可 见, 这 个 “ 仁”是 人真实生命的最内 在的 本质,是须臾不 可离身的. “ 仁” 是生 命的原 则, 而“ 践 仁” 则 是实践 行生命的 原则。 “ 为仁由己 , 而由 人乎哉? ” . a一句更 是说明“ 仁” 不是一 个外 在的 德目 , 而是 道德之根, 价值之 源,是 必须 通过人的 生命 来表现的。 “ 仁” 乃是普 遍的 存在于 每个人的 生命 之中 , 一念警 策,则 仁心自 然呈 现发动, 所以 说 “ 仁远乎 哉? 我 欲仁斯仁至矣。 ” 故孔 子言 “ 欲仁、 志于 仁、不违仁、用力于仁、求人、当 仁、蹈仁、成仁” 都是对 “ 践仁” 的 指点。 “ 仁” 的最高境 界即 是圣,而“ 仁” 的境界的实现是 一个无限 的过程。 “ 无限的价值 ( 仁) ,必须通过有限的生命 ( 身)来表现,而任何一个 现实的人都不能完全超脱他的自然生命的有限性;因而,在人的生前,任何人 都不可以 、亦不 应该以 仁 与 圣自 居. 。 故孔子从不轻许人以“ 仁” ,亦 不以“ 仁” 、 “ 圣” 自居, 而只是不厌不倦地以自己的生命来实践“ 仁” , 展现“ 仁” 。 。 蔡仁厚: 孔孟荀哲学 , 台北:学生书 局, 1 9 8 4 ,第6 8 页。 . 参见 牟宗三: 存在主 义入门 , 见 存在 主义与 人生问题 ,香 港: 香港大学生活社出 版, 1 9 7 1 , 第1 6 页。 . 论语集注 雍也第六, 。 论语集注。 里仁第四, . 论语集注 颜渊第十二 . 论语集注 述而第七 。 蔡仁厚: 孔孟荀哲学, , 台北:学生书 局, 1 9 8 4 ,第7 2 页. 第一章 蔡仁厚 之孔子哲学思想述要 ( 二)仁忠恕之道 在孔子一百多次的论“ 仁斤中, 保留了“ 仁” 作为 “ 仁爱” 的意思,如“ 仁 者爱人” ,但很显然不能把人仅仅归结为爱人.正如李翔海教授在 生生和谐一 一重读孔子一书中指出的 那样, “ 在孔子那里, 仁是所有善德的总名. 它代表 了 一 种 人 在与 外 在 世界的 关系 中 反 求自 省以 完 满人格的 道德自 觉。 h . 人是 社 会 性 的动物, 作为个体的 人总是要在社会关系中协调自 己、 发展自己的, 人自 身的德 性的 修养也要在社会关系中 加以 完善, 以 求完满。 而“ 仁” 既是人真实生命的 最 内 在的 本质, 也是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 那么“ 仁”的实现就不能与外在世界隔 离开来。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孔子提出了以“ 忠恕之道” 来作为“ 仁” 之境界的 进路。 论语载: “ 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门人 问曰 : 何 谓 也? 曾 子曰 : 夫 子之 道, 忠恕 而已 矣。 ” 。 “ 孔 子践 仁以 成德, 而 成德 工 夫的 路 道, 亦正 可以 简 括为曾 子 所说的 忠恕 二 字。 ” 而在另 一 处, 孔子则明确地告诉子贡说: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 可谓 仁 之 方也已 . ” 而“ 其恕 乎里 己 所 不欲, 勿施于人。 ” 则是可以 终生 行 之 的仁则。 可见, “ 忠恕之道”包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 两 个方面的内 容, 强调了 人与 人之间相互对待的关系。 尽己 之谓“ 忠” , 反求诸己, 从自 我的主观内 在层面来讲, 这是成己; 推己之谓“ 恕” , 推己及人, 从客观的 外在层面来讲,这是成物;合二为一即是孔子一以贯之的“ 仁道” 。可 见, “ 仁道” 实通内外, 内以 成己, 外以 成物, 是“ 推己 及人” 的原则。 所谓“ 己 所不欲, 勿施于人” ,是 “ 推己 及人”的消极方面的意义,而 “ 己 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则是这一原则积极方面的意义。可见 “ 忠恕之道”强调的正是 通过仁心的 发用,不将己 之所恶强加于 人,而是要乐于助成他人,从而达到成 己成物、天下归仁、生生和谐的理想境界. 同时,蔡仁厚将孔子的“ 忠恕之道”与基督教教义之中所谓的“ 己所欲, 施于人”的 “ 金律”作了相应的比较。他指出,表面上看来,这条所谓的 “ 金 李翔海: 生生和谐 重读孔子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9 6 ,第7 页。 论语集注 里仁第四 蔡仁厚: 孔孟荀哲学 ,台北:学生书局,1 9 8 4 ,第6 2 页。 论语集注 雍也第六, 论语集注 卫灵公第十五, 第一章蔡仁厚之孔子哲学思想述要 律” 和孔子的“ 忠恕之道” 大 有相似,实则不然: 西方宗 教中 的“ 己 所欲, 施 于人, 这个单向原则, 会形成偏僻而带出 很大的弊害。 西方宗教所表现出的狂 热 正由 此 而来. ” 。 而“ 忠恕 之 道” 强 调的 则是一种 人格 平 等基 础上的 相互对待、 和谐、仁爱的关系。基督教的“ 金律” 突出强调了施与者对他人 “ 施与”的主 位性,这显然是人格上不平等的关系,甚至会产生 “ 强加于人” 之感,这是与 孔子的“ 忠恕之道”要达到的人际的和乐、美好是完全不同的。 ( 三) 仁人的自觉 “ 仁”这个字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可正是在孔子这里, “ 仁”首次标志了人 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蔡仁厚指出, “ 凡表现于外的道德行为, 都是在道德主体( 道 德心) 之自 觉自 律、自 定方向、自 发命令中,步步创造出 来的成果。而孔子所 讲的 仁 , 便正是 这个 道德 主 体. ” 。 孔子所揭示的“ 仁” , 在相当 大的 程度上 可以说是代表了 对于人之类本质的中国 式的解读方式, 代表了 人对于人之为人 而异于禽兽的一种德性自 觉。孔子把周公以来中国礼乐文化的内在根源归结为 “ 仁” 。 在他 看来, “ 人而不 仁, 如 礼 何? 人 而不仁, 如 乐 何?” 。 孔 子强调, “ 仁 者爱人” ,而这种爱是一种有差等的, “ 推己及人”式的爱,是强调从 “ 亲亲” 的血缘之亲爱开始,渐渐推扩到他人的温情和同情。由 此出发,孔子不仅要求 人要对自己的同类保持仁爱之心, 而且进而要 “ 上达天德” 。他把天地最大的德 行名之为“ 生” ,认为天覆之、 地载之,天成之、地养之,世间万物都是在天地 化育裁成之下得以不断地生长发育的,而这一片不息的生机正表现在天地的生 生之仁德。由此,人之本性就与天地万物之性在本源上得到了贯通:就 “ 仁” 作为一种对于生命的肯定与价值取向 而言,它不仅是人的内在本性,而且也是 天地之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儒家在追寻人性之超越的源头时总是强调,人 之本性乃是 “ 天之所与”的.蔡 仁厚在 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一书中曾指出, 在礼乐教化中, “ 人不是主动自 发地来完成自己的德性人格,还没有发现自 我而 进到自 觉的境界。” 孔子以 仁立教,告诉我们 为仁由己 , 我欲仁斯 仁至矣 。经过孔子的这一步点醒, 才引发了人的自 觉,使人能够主动自 发地来 决定人生的方向,完成生命的价值,因而开出了一条 人人皆可以践仁成圣 蔡仁厚: 孔孟荀哲学, ,台北:学生书局,1 9 8 4 . 蔡仁厚: 孔孟荀哲学 ,台北:学生书局,1 9 8 4 . 论语集注 八愉第三 第一章蔡仁厚之孔子哲学思想述要 的 大 路。 ” 。 正 是 孔 子 对“ 仁” 的 提升与践 行, 凸 显了 人的 道德自 主性在成 就人 的 真实自 我生 命中 所起到的主导作用, 开拓了 人格的、 人文的内 在世界, 进一 步,由 强调 “ 仁” 为人之最内 在的本性,进而确立了现实中的人在人格上的平 等性. ( 四)摄 “ 礼”归 “ 仁” 蔡仁厚进而考察了 孔子思想中“ 仁”与 “ 礼” 的关系。在他看来, 孔子通 过“ 摄礼归义” 、 “ 摄礼归仁” , 将“ 礼” 与“ 义” 、 与“ 仁” 联系起来, 赋予“ 礼” 以 合理合义的价值基础和内发于 “ 仁”的内在自 觉性,并由 此而点明了 “ 仁气 “ 义” 、“ 礼” 三者的关系。 论语中记载孔子论“ 礼” 之言颇多, 如子罕章言“ 子曰: 麻冕, 礼也。 今也 纯, 俭, 吾 从 众。 拜 下, 礼也。 今拜乎于 上, 泰也. 虽 违众, 我从 下。 ” 。 及 “ 林放问礼 之本, 子日: 大哉问生 礼, 与其奢也,宁 俭;丧,与其易也,宁 戚。 ” 可见, 对不关涉“ 礼”的本质的 仪节一面, 孔子 认为不必拘泥于旧,可 以因时斟酌损益, 有所变通;但关涉到 “ 礼” 之本时,孔子则将 “ 礼”之本落 在了合理合义上, 将 “ 礼”归摄于 “ 义” 。如 论语载: “ 子曰: 君子义以为 质, 礼以 行之, 孙以 出 之, 信以 成 之, 君子哉. ” 在 此, 孔子指出, “ 礼” 与 “ 义”的关系 “ 义以为质,礼以 行之” , “ 礼”是君子所守的生活规范,但 “ 礼”的实质却是“ 义” , “ 义, 通过“ 礼” 践行于外。 “ 礼片的本质是生活秩序, 故 “ 礼”观念即是 “ 秩序性”观念,而正当合理性即是孔子所说的 “ 义” .故蔡 仁厚指出, “ 礼” 是“ 义” 的表现, “ 义” 是“ 礼万 的实 质或基础, “ 孔子提出 义 观念,使 礼的基础归于自 觉。在理论的进程上说, 是谓 摄礼归义, 。但这 只是第一步, 孔子对于 礼,的价值规定,还有比 义, 更深一层的 仁 . ” 孔子进而由此 “ 摄礼归仁n “ 仁” 是 “ 义”的基础, “ 义”则是“ 仁”的客观显现。 “ 义” 之依于“ 仁气 犹如 “ 礼” 之依于“ 义” 。 论语载: “ 颜渊问仁,子日: 克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 蔡仁厚:( 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台北:文津出版社,1 9 8 7 .第1 1 5 页。 论语集注 子罕第九 论语集注 八愉第三 论语集注 卫灵公第十五, 参见蔡仁厚: 孔孟荀哲学, ,台北:学生书局,1 9 8 4 .第5 4 页. 第一章蔡仁厚之孔子哲学思想述要 曰: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 。 人能归于“ 礼” ,即可依 于它来确定正当 合理的意志方向,进行实践活动。 在这种自 觉地循“ 礼” 而为 的实践活动中, 仁心自 是随时显发的, 故“ 克己复礼为仁” 。 故蔡仁厚指出, “ 礼 以 义为实质,义又以仁为基础。 三者相循而溯其本源,乃可进一步说: 仁是礼 的 基 础, 礼是 仁的 表 现。 此 谓 摄礼归 仁 。 ” 。 孔 子 通过揭明“ 仁” 的自 觉, 为 “ 礼”确立了内在的人性的根据,同时也就为作为一种典章制度与生活规范的 “ 礼”的推行确立了内在的动力。由此, “ 仁”与 “ 礼”在德治政治中就具有了 紧密的联系:一方面使 “ 仁”成为 “ 礼”的内在依据与推行 “ 礼”的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是“ 礼” 成为德治 仁政的具体化、 落实化与现实仁政的基本途径。 综上所述, “ 礼”以“ 义”为实质, “ 义”又以“ 仁”为基础, 三者相循而 溯其本源,即可说是:“ 仁”是 “ 礼”的基础, “ 礼”是 “ 仁”的表现。故孔子 说“ 人而不 仁, 如 礼 何? 人而 不 仁, 如乐 何?” 故“ 这 仁, 、 义, 、 礼, 三 者, 乃合成为孔子的 基本理论. ” 三、孔子的性与天道 孔子天道观中依旧含有 “ 宗教天”的意味,十分强调人对天道、天命的遥 契,开启了 天命下贯而为性的思想发展趋势, 这也为后来的天人关系的 发展开 启了方向.由此所引发的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 孔子虽然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 但却对于以 后儒家人性论的发展有着开源的重要作用,预示了其后儒家人性论 发展的主要路径。 ( 一)孔子对天道的遥契 “ 天命, 是一个古老的观念。 在中国的思想里, 天之降命是取决于人的 道德 的: 天命天道是通过忧患意识所生的 敬而步步下贯到人身上的, 以作为人的主体。 在 敬的过程之中,我们的主体,并没有投注到超越的人格神那里去。因为中 国思想所重视的, 是 能敬, 的主体 ( 人) , 而不是 所敬的客体 ( 神、 上帝) o 论语集注 颜渊第十二, 蔡仁厚: 孔孟荀哲学 ,台北:学生书局,1 9 8 4 ,第5 5 页。 论语集注 八份第三 蔡仁厚: 孔孟荀哲学 ,台北:学生书局,1 9 8 4 , 第 5 5 页. 第一章 蔡仁厚 之孔子哲学思想述要 所以 , 天 命 天 道愈 往下贯, 我 们的 主体 便愈 得 到 肯定。 ” 。 在 孔 子自 述一 生为 学 进 德 的 历 程时 , 提到了“ 知 天 命” 气 蔡 仁厚 指出, 这 里的“ 知” , “ 不 是 认 知、 知 解, 而 是 证 知 ” 。 。 孔子 这 一生 通 过 下 学 而 上 达, 进到了 与天 相 知、 合 德的 境 界(u 知 我者 其 天乎户 论语 宪问 ) 。 这里引 发了 孔子对 “ 天” 的 使命感,因 而也形成 了 他 生 命 中 深切的 信念, 故曰“ 天生 德 于 予, 桓 魅其 如予何? ” 。 “ 在 这深切的 信念中, 他对天命的 证知更落实 下来而显现为 以 文统自 任, 的 文化使命感” 气 故日“ 文 王既 没, 文不 在兹 乎! ” 。 正 是“ 由 于 孔子 在自 己 的 生命中 证知了 天命, 感 到天 命 与自 己 的 生 命同 而 为 一, 所以 他的 生 命是与 天相 默 契、 相印 合的。 ” 另 外,孔子提出了“ 君子有三畏”中的“ 畏天命”亦表现了孔子对天命的虔敬, 这是一种带有宗教意识的感情,表示对超越者的饭依。 蔡 仁厚指出, “ 在孔子践仁的过程中, 他所契悟的 天道 是有两方面意义: 从 情 方面说, 天道 有类于人格神。 孔子所谓的 天生德于予 、 天之未 丧斯文 、 天丧予 、 吾谁欺,欺天乎 、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知我者其 天乎 , 都 显 示了 人格 神的 意 味 。 而 从 理 方 面说 , 天道, 即 是 形 而 上实 体。 孔子 所 谓的 天何言 哉? 四 时 行 焉, 百 物生 焉, 天何言哉? 在 此, 天即 是 于 穆不己 的生生之道,创生实体。对人格神意义的天道,孔子所表露的是一种 含有敬畏与虔敬意味的呼应之情,这是 超越的遥契 ,在这里显示庄严肃穆的 宗教意味;而对于形而上实体的 天道,则通过 天何言哉 、 予欲无言显示 的 以身示道、以天自 况 来了 解,加上孔子践仁知天,以 仁印 证天道可知, 这一面 是 内 在的 遥契 ,内 在的 遥契所显示的则是明朗的 哲学意味。 ” 这在孔 子还只是一种意识,并没有多加讲论;发展到 中 庸便充分透显出来了。超 越的遥契着重客体性( 天命、 天道) , 而内 在的遥契则重在主体性( 仁、 性、 诚) . 由 着重客体性过渡到重在主体性,是“ 天”与 “ 人”和合的重要一步, 经过这 一步,主体性与客体性才取得了 一个正式的统一,性与天道相贯通,道德与宗 教通而为一。孔子所呈现的 “ 天人合德”的人格型范,便是最好的代表。 蔡 仁厚: 孔孟荀哲学 ,台北:学生书 局,1 9 8 4 ,第1 0 0 页。 论语集注 为政第二 蔡 仁厚: 孔孟荀哲学 ,台北:学生书局,1 9 8 4 ,第1 1 1 页。 论语集注 述而第七 蔡仁厚: 孔孟荀哲学 ,台北:学生书局,1 9 8 4 ,第1 1 1 页。 论语集注 子罕第九 蔡仁厚: 孔孟荀哲学 ,台北:学生书局,1 9 8 4 ,第1 1 1 页。 蔡仁厚: 孔孟荀哲学 ,台北:学生书局,1 9 8 4 ,第1 1 3 - 1 1 4 页。 第一 章 蔡仁厚之孔子哲学思 想述要 ( 二)孔子的人性思想 孔子的人性论体系直接来源于他自 己的生命体 验,间 接地被相传由 他所编 删的各种经典的思想影响。 在 论语中只有两处出 现了“ 性” 字,一处是孔 子说的, “ 性相 近也, 习 相 远也。 ” 。 另 一处 是出 于 子贡 之口 , “ 夫子之 文章, 可 得而闻 也。 夫子之言 性与天 道, 不可得而闻 也。 ” . 可见, 孔子谈“ 性” 只有“ 性 相近也,习相远也” 一类不含价值判断的说法。他不是从定义入手,而是以人 的实践活动来表现: 他只给予现象的描述, 不直接谈本性是什么, 或者只在“ 性” 与 “ 习”的关系上谈本质与现象。一部 论语中 、我们看不到孔子脱离自 我 的生命体验而去空洞地教训弟子们的言辞;相反,由于对个体与群体的生活内 容、方式及秩序的体验与把握,他以“ 仁”为中心而辐射及义、礼、智、信、 孝梯、忠、勇、直、温、和、俭、让、刚毅、木钠、知耻、好学、克己、忠恕 等生活项目,从而构成了 他道德形而上的仁学体系。 “ 朝闻道,夕可死矣”中的 “ 道”就是这种 “ 仁道主义n 的最高体现;这种思想在孔子的人性论体系中是 “ 吾道一以贯之” 。 孔子对于人性问题,并没有进行直接的价值判断与讨论,而是别开生面地 从主观方面开显了“ 仁智 圣” 的生命领域 。 。蔡仁厚指出“ 这才是孔子真精神、 真生 命 之所 在, 而正 宗的 儒 家 人 性论也 正 是 承孔子 仁的 思想 来展开的” 。 而孔 子对于“ 性” 这个观念的体 悟, “ 是指向 仁义内 在的 内 在道德性的” 气 孔 子不同于希腊式的哲人,他没有对人性作存有层面的知识论的分析与探讨,而 是把这种存有面暂且抛开,而开启了从德行的层面来真实地体践人性的精神方 向。 论语集注 , 阳货第十七 论语集注 公冶长第五 参见牟宗三: 中国 哲学的 特质 ,台 北:学生书局,第2 6 - 3 2 页。 蔡仁厚: 孔盂荀哲学 ,台北:学生 书局,1 9 8 4 ,第1 0 6 页。 蔡仁厚: 孔孟荀哲学 ,台北:学生 书局,1 9 8 4 ,第1 0 6 页。 第一章蔡仁厚之孔子哲学思想述要 四、孔子对文化的贡献 通过上述对蔡仁厚之孔子哲学的简单分析,蔡仁厚将孔子哲学对中国古代 文化的贡献归结为以 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 “ 开发内 在的人格世界” 。 .内 在的人格世界是在人的生命中 开显出 来的,在人类文化较早的时期,是没有内 在的人格世界的,这一世界的开发必 须通过高度的反省自 觉。孔子的“ 仁” 正代表了这种内 在的人格世界。 孔子将 “ 礼”统摄于人的内心的“ 仁” ,以“ 仁”作为“ 礼”的基础。 “ 仁”是人的本 质,是可以 在人的自 觉反省中随时呈现的,人人皆 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行为, 以从事道德的实践和价值的创造。有了这个内在的人格世界的开发,人不但可 以塑造成就自己,而且还可以通出去:一方面 “ 由内到外、由己到物”层层扩 充,使客观世界与主体世界相沟通融合;一方面, “ 由 下而上、由人而天”步步 提升,使超越的宇宙生命和自 我内 在的精神生命通贯而为一。可见, “ 仁”通内 外,亦通上下;通物我,亦通天人。内在的人格世界与外在的客观世界是可以 由相隔到融合相通的。 孔子不是在抽象的 观念中而是在具体的生命中开显了真 实的、层层上达的人格世界。 他为人类开启了“ 无限向上”之机,指出了一条 坦荡的生命途径。同时,这内 在的人格世界是通过反省自 觉,人人自 主践仁以 成德、以知天,推己 及人以及物, 而完成一个 “ 主客通而为一”的生命世界. 第二、 “ 透显了 普遍人间 的理念” 。 。 这里, “ 普遍人间” 是一个依于“ 仁” 的普遍性的文化系统的理念,没有所谓的阶级、种族等等的差别性。孔子首先 突破了阶级的限制,将政治上的君子、小人之差等,转化为品德上的君子小人 之分判,平民参政之路也随之而逐渐打开了。其次,孔子主张贤者为君、天下 为公。孔子答问政,总是责备君卿大夫而从不归咎于人民。他认为,为政有德 者居之,平民有德亦可居之。最后,孔子超越了种族与地方的局限,在孔子的 心目 中,人是涵盖一切人类而言的, 孔子主张教育是“ 有教无类”的, 正是这 种普遍人间理念的体现。 第三、 “ 整理古文献, 赋予新意义” 。 .史称孔子删诗、序书、订礼、 正乐、 蔡仁厚: 孔孟荀哲学 ,台北:学生书局,1 9 8 4 , 蔡仁厚: 孔孟荀哲学 ,台北:学生书局,1 9 8 4 , 蔡仁厚: 孔孟荀哲学 ,台北:学生书局,1 9 8 4 , 第一章蔡仁厚之孔子哲学思想述要 赞易、 作春秋。 孔子自 称“ 述而不作” , 实际上他是以 述为作, 赋予古文献以 新 的解释与新的意义,使之产生新的作用,表现新的价值.孔子订正六经,使六 经本身别开生面,儒家传述六经,因而在文献上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第二 章 蔡 仁厚之孟子哲学思想述要 第二章 蔡仁厚之孟子哲学思想述要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 这是一个衰乱之世, 道德价值倒塌, 时代精神堕落, 文化理想黯然不彰。孟子要重新建立道德价值标准, 重新开显人类文化的理想, 必须要显示生命的奋发昂扬,尽情释放生命中的光辉。蔡仁厚认为,孟子最大 的 贡献 可 约以 为 三: “ 一是 建 立心 性之学的 义理规模” 。 . 心 性是 价值之源、 道 德之根,儒家的心性之学由 孔子的 “ 仁”开端,到孟子发明性善,开示 “ 尽心 知性以知天”的义理规模, 而完成了儒家内圣之学的基本形态。 “ 二是弘扬仁政 王道的 政治理想” ,而仁政王道则是由 儒家内圣之学推扩出 来的 政规。 “ 三是 提揭人禽、 义利、 夷夏之辨” : 人禽、义利、 夷夏之辨所开显的 道德意识与文 化意识,更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传承之根据。 一、尽心知性以知天 孟子的 “ 性善论”作为其哲学的重要内容,在原始儒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 的地位。在孟子的 “ 性善论”中,心善是其性善的根据,而性善的形上依据则 来源于天。因此,性、心、天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由 此形成了“ 尽心知性 以知天”的理论。 ( 一)孟子的心性论思想 在蔡仁厚看来, “ 性善是孟子学说的核心,亦是对孔子 仁的进一步开发 与印证。性善不是一个知识论的命题,故孟子对性善只作内容意义的义理论证, 它是 反求诸己,的生命的反省,是不离人伦日 常的一种亲切的指点, 是每个 人都可以当 下体悟不假外求的” 气 1 , 孟子性善论的三步论证 蔡仁厚指出,孟子的性善论分三步论证,“ 一是诵讨人 禽之辨指点 仁义 蔡仁厚: 孔孟荀哲学 ,台北:学生书局,1 9 8 4 ,第1 8 7 页。 蔡仁厚: 孔孟荀哲学 ,台北:学生书局.1 9 8 4 ,第1 8 7 页。 蔡仁厚: 孔孟荀哲学, ,台 北: 学生书局,1 9 8 4 , 第1 8 7 页。 蔡仁厚。 孔孟荀哲学, ,台北:学生书局,1 9 8 4 ,第1 9 3 页。 第二章 蔡仁厚之孟子哲学思想述要 是人 之为人的 本根; 二是说明善心善性乃天生本具, 使人皆 有之的;三是说明 人心 有同 然, 故 人皆 可以 成 为 圣 贤. ” 。 孟子性善,是要建立道德实践所以 可能的根据。 他由 人之不为善, 反证人 性之善。孟子指出, 人之所以为不善,乃是由于人心陷溺、桔亡、放失,否则 善心就自 能呈现,善性自 能彰显,而成就善的价值。人之所以为不善,并不是 由于人性之恶,而是由于感性生命的欲求与感性层的生活行为之搅扰颠倒。 那 么恶从何来?孟子之综括为两点:一是来自 耳目 之欲,所以孟子叫人省思反求, 先立其大;二是来自 不良 的 环境,故孟子叫人尚友、尚志、辨义利、求放心, 以 超脱环境之陷溺与后天之制约。由 此可知,在孟子的思想系统中,在人性之 中是有善根而无恶根的。 2 . 即心言性:以心善言性善 蔡仁厚指出, “ 性乃是潜隐自 存的本体, 它必须通过心的觉用活动而呈现. 所以, 性不 可 见,由 心 而 见。 而 孟子 亦正是即 心 而言 性,以 心善言 性善” 气 首先,由不忍之心见性善。 孟子曰: “ 所以 谓人皆 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 有休惕 恻隐之心。非所以内 ( 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 恶其声 而然也。 片 孟子在此举了一个“ 乍见孺子入井”的例子来说明 “ 不忍人之心”乃是人 本心的自 然流露呈现, “ 乍见” 二字表明 此时之 “ 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