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解深密经是唯识学的根本典籍,目前学术界主要侧重于完整成熟的唯识 理论的研究,对唯识学早期经典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加强解深密经的研究对 于理清唯识学的形成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总共分为四部分,现将其概 述如下: 本文导言部分扼要介绍了解深密经的研究状况,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简要概括了解深密经的版本和组织结构,重点分析了解深密 经的过渡性特色。 第二部分以“胜义谛”为主线,分别对其四相加以分析,指出“胜义谛”的 根本特性是实践性。 第三部分则以解深密经所特有的“阿陀那识”为线索,分三部分加以介 绍,重点分析了“阿陀那识”的建立。 第四部分以三性说为主题,分别对三法相和三无自性进行了现代哲学意义的 分析。 最后简单介绍了解深密经在佛教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阿陀那识胜义谛三自性 ! 1 9 坐璺竖! 生! ! 竺垡堕墨! 型垒! ! ! 竺! ! 竺竺竺竺! 竺! ! 丝 a b s t r a c t i ti st h eb a s i cc l a s s i co ft h em e r ei d e a t i o n a tp r e s e n t t h e r ea r eal o to fr e s e a r c h i n g o nc o m p l e t ea n dm a t u r et h e o r yi n s t e a do ft h ei n i t i a lc l a s s i c i nm y o p i n i o n ,i ti s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t os t u d yi ni tf o ru n d e r s t a n dt h ec o u r s eo ft h em e r ei d e a t i o n t h e r ea r ef o u r p a r t si nt h i sp a p e r : 1 1 1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c o u t a i n st h es t u d ys t a t e t h es t u d ym e t h o da n ds t u d y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b o u tt h es a n d h i n i r m o c a n a v y u h a s u t r a i nt h ef i r s tp a r t ,t h ea u t h o rs i m p l yi n t r o d u c e st h ee d i t i o na n dt h ef o r m o fi t , m e a n w h i l e , a n a l y s e st h et r a n s i t i o n a lt r a i tm a i n l y 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 ,t h ea u t h o rm a i n l ya n a l y s e st h ef o u rt r a i t sa b o u t a b s o l u t e t r u t h ”a n dp o i n t so u tt h a tt h ep r a c t i c a l i t yi st h eb a s i ct r a i to f t h e “a b s o l u t et r u t h ” i nt h et h i r dp a r t ,t h ea u t h o rm o v e st h e “a t o n a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nt h r e ep a r t s ,w h i c h o t h e rc l a s s i c sd o n th a v e a n dm o s t l ya n a l y s e s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t h e “a t o n a c o n s c i o n s n e s s ” i nt h ef o r t hp a r t ,t h ea u t h o rd i s c u s s e s “t h et h e o r ya b o u tt h r e ec h a r a c t e r so f d h a r m a ”w h i c hi s v e r yi m p o r t a n tf o rm e r ei d e a t i o n ,a n da n a l y s e st h e t h r e e c h a r a c t e ro fe x i s t e n c e ”a n dt h e ”r h r e ec h a r a c t e ro fi n e x i s t e n c e f r o mp r e s e n t p h i l o s o p h i cp o i n t a tl a s t ,t h ea u t h o rs i m p l yi n t r o d u c e st h ep o s i t i o no f s a n d h i n i r m o c a n a v y u h a s u t r ai n t h eh i s t o r yo f b u d d h i s m k e y w o r d s :a t o n a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b s o l u t et r u t h ,t h r e ec h a r a c t e ro fe x i s t e n c e i i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 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i 灞讳友 硼年只f 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作者签名: 渤故日期:加n 年l f 月y 日 导师签名: 训诲孙日期:砌年月j 7 日 导言 导言 印度大乘佛学中期续出了一批重要经典,如:涅巢经、胜鬟经、菩 萨藏经、大乘阿毗达磨经、解深密经等,其中解深密经和大 乘阿毗达磨经直接奠定了瑜伽行派的理论基础。大乘阿毗达磨经首次 提出了“阿赖耶识”的概念,并以“十殊胜语”概括了大乘理论思想,可 惜此经现已遗失,仅存与之有关的无著所著的摄大乘论和阿毗达磨 集论。解深密经的“阿陀那识”为根本,其余六识为转依的思想,三 性说理论,五种姓说以及三时判教理论,都对后来的瑜伽行派产生巨大影 响,而且此经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是研究唯识理论必不可少的经典。 ( 一) 研究状况概述 解深密经是唯识学的根本典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 历代许多高僧大德也纷纷对其进行注疏,下面从三个方面叙述一下解深 密经的研究状况。 1 、印度研究状况 据现存资料来看,无著的解深密经释是最早对解深密经作的 注释,保存在西藏大藏经的丹珠藏中,据说文约义丰,是印度中期大乘佛 教具有权威的代表作。无著在摄大乘论所知相分中,也引用解深密 经分别瑜伽品心境一异门,成立唯识。世亲释摄大乘论一所知依分中, 解深密经的心意识相品被全部引进。无著和世亲对中期大乘学说 进行总结之后形成了结构严密、理论完备的唯识学,两位大师之后大乘佛 学内部形成两大派别:一是瑜伽行派,二是中观派。瑜伽行派的根本典籍 是瑜伽师地论,有关瑜伽师地论作者的归属问题现在学术界有争议, 汉传认为此论为弥勒所著,藏传则认为是无著所著,本文对此不作探讨。 重要的是瑜伽师地论在摄抉择分卷七十五到卷七十八部分,明确注明 引用了解深密经中除序品外的全部,解深密经正是依靠此沦得以完 解深密鲐“境”论 整的保存下来。后来无论是睢识古学还是唯识今学的佛学大师,都会对瑜 伽师地论加以仔细研读,而对其中的解深密经自然也会认真研读, 可见此经在瑜伽行派中的作用和地位都是相当重要的。 2 、中国古代研究状况 自玄奘将唯识思想传入中国,振兴法相宗之后,研习唯识之风大盛。 玄奘不仅传译了解深密经,还传译了一百卷的瑜伽师地论,后来对 解深密经注疏的人也有很多,如:窥基、圆测、元晓、璨兴、玄范、 令因和道伦等,但目前仪存圆测和道伦的注释。圆测的解深密经疏是 据玄奘的译本加以注释,而且融会了旧摄论说的思想,因此是现存最具参 考价值的注释;本来缺第十卷,近人观空法师据藏文本补全,由金陵刻经 处印行。另外,赖永海主编的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经典卷( 上海古籍出 版社) 第2 7 4 页介绍,日本人稻叶正就也据藏文还原了此疏,收录在续 藏经第三十四、三十五册;但据查证解深密经疏是被收录在续藏 经第二十一册,而且仍然缺第十卷。道伦的解深密经注则由近人欧 阳渐整理出版,由金陵刻经处印行。欧阳渐还整理出了一部分真谛对此经 的观点,编辑成解节经真谛义一书,由金陵刻经处印行。 3 、中国近现代研究状况 二十世纪初到五十年代,唯识学复兴,出现了一批佛学大家,如:章 太炎、范古农、梅光羲、唐大圆、吕潋、汤用彤、王恩洋、黄忏华、熊十 力、梁漱溟、周叔迦、韩镜清等。这一时期研究成果颇多,而且超过了玄 奘所传的有相唯识学,特别是吕潋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印顺的唯识 学探源等有关印度佛教的研究,使得唯识思想的发展过程变得越来越清 晰。有关解深密经的研究成果有:韩清净著瑜伽师地论科旬披寻记 汇编,卷七十五至卷七十八部分是有关解深密经的内容,由上海佛教 协会出版流通;还著有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略释,内容分为科判和附释 两部分,曾有三时学会印行。太虚大师撰有解深密经纲要,概论经史及 全经大意,又著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讲录,阐述佛果功德。较为重 导言 要的还有演培的语译解深密经语译,罗时宁的节要解深密经测书节要, 巨赞法师的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述意。赵围森的解深密经导读,只 是对解深密经的前五品进行了科判和注释。白云禅师经典著述系列( 1 ) 中也有解深密经部分,只是对其中一蝗名相概念作了说明,并没有科 判和注释。近二十年来被全国报刊所收录的有关唯识的文章有二十二篇, f 县标题含有解深密经的文章一篇也没有。从1 9 7 9 年至今被中国学术期 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有关唯识思想的文章有八十五篇,有关瑜伽师地论 的文章有四篇,有关解深密经的文章也只有两篇:胜义谛思想初探一 一兼论 胜义谛上下两篇,作者都是唐思鹏,分别发表在胜音 杂志2 0 0 3 年第4 期和第5 期。 ( 二) 研究方法与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解深密经产生的时代背景, 牢牢把握住解深密经的过渡性特色,重点对此经的“境”理论进行一 番探索分析。对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以“阿陀那识”为主线,主要采 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初步探讨了“阿陀那识”与“阿赖耶识”的异同。胜 义谛相品、一切法相品和无自性相品则采用哲学分析的方法,试图用现代 哲学语言对其进行解读。 解深密经是唯识学的根本经典,历来许多高僧大德对此经都十分 重视,纷纷为此经做注疏或变相解读;而目前对唯识学的研究大都侧重于 完整成熟的唯识理论,对早期唯识理论形成过程的研究较少,对此经研究 的学术论文更少,仅有唐思鹏的胜义谛思想初探兼论 胜 义谛上下两篇。加强对难识学根本典籍的研究,对理清唯识学的发展过 程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解深密经作为大乘佛学转向时期的一部重要典 籍,很明显的带有过渡性特色,加强对该经的研究,对于理解后来佛教在 印度的发展,把握未来佛教在全世界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解深密经“境”论 解深密经及其思想 “深密”是深奥难懂的意思,“解深密经”就是指专门解说佛法的深奥 难懂道理的经书。这一部分主要对解深密经思想进行一个大体的概说, 首先介绍解深密经的版本,其次解说解深密经的组织结构,最后 介绍解深密经的过渡性特色。 ( 一) 解深密经版本简介 目前解深密经有汉文本、藏文本、日文本和法文本,还没有发现 梵文本。汉文本共有四种版本,以唐朝玄奘的译本最忠实丁二原文,全经共 分八品,按照“境”( 理论) 、“行”( 实践) 、“果”( 果位) 的结构进行组织, 第一品为序品,胜义谛相品、心意识相品、一切法相品和无自性相品为“境” 的部分,分别瑜伽品和地波罗蜜多品为“行”的部分,如来成所作事品为 “果”的部分。近人吕潋根据现存汉译各种刻本以及藏本进行校勘,对不 同译本的差别之处一一注明,是现存最佳的解深密经读本,本文采用 即为此版本。依据圆测所著解深密经疏卷一: 此经一部,自有两种。一者广本,有十万颂;二者略本,千五百颂。 然此略经,梵本唯一,随译者异,乃成四部。 即此经在传译到中国时由于译者不同,共出现了四种译本。一是相续解 脱经,宋元嘉年中( 公元4 4 3 4 5 3 年) ,求那跋陀罗译于润州江宁县东 安寺,共一卷两品,相当于唐译的后二品。二是深密解脱经,后魏延昌 二年( 公元5 1 4 年) ,菩提流支译于洛阳嵩山少林寺,共五卷十一品,为梵 本的全译,将唐本的第二品分成四品。三是解节经,陈朝保定年中( 公 元5 5 7 5 6 9 年) ,真谛译于西京故城内四天王寺,仅一卷四品,相当于 唐译第二品,无序品。四是解深密经,唐贞观二十一年( 公元6 4 7 年) , 玄奘译于西京弘福寺,共五卷八品。另外,藏文本以法国人拉蒙特教授的 。 唐】圆测:懈深密经疏,续藏经,第二十一册,第1 7 9 页上。 4 一解深密经及其崽想 校勘本为最佳,并附有无著、智藏和觉通的注解。法文本也是由拉蒙特教 授在1 9 3 5 年出版,并附有多处还原梵文的注释。日文本有两译:深甫正文 的国译解深密经,除经文的日译外,还有解题、刻判和注释,收入国 译一切经第二十八册;渡边海旭的现代意译解深密经,收入现代意 译佛教经典业书第七卷。 ( 二) 解深密经的组织结构 解深密经被称为“经中之论”,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下面从三个 角度谈一下这个问题。 1 、解深密经的八品结构 解深密经自然分为八品,即序品第一、胜义谛相品第二、心意识 相品第三、一切法相品第四、无自性相品第五、分别瑜伽品第六、地波罗 蜜多品第七、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分别将各品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序品:序分又名因缘分,即叙述此经的说法者、说法时间、说法地点、 听法者等一些内容。该品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说法地点,说法地点可分为 秽土和净土两种:“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即在现实世界中 就是秽土;此经中“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即是在理想境界中说 法,因此是指净土。接着又叙述了净土的十八种圆满境相,还在如来成所 作事品中叙述了秽土与净土的区别,解深密经中对净土秽土的论述体 现了唯识宗的净土观,对后来中国净土宗产生一定影响。 胜义谛相品:胜义谛相品共分四段,很多人都把它概括为胜义谛的四 相:即离言无二相、超寻思所行相、非一异性相、遍一切一味相,这种概 括与每段的内容相符,但严格来讲这种概括并没有体现出他们之间的内在 逻辑关系。该品是本文论述重点,在此不再详述。 心意识相品:该品中提出t i t a 耳鼻舌身意识及“阿陀那识”、“阿赖 耶识”和“一切种子识”等名相概念,“阿陀那识”为根本,是一切种子 心识,六识为转依,“阿陀那识”又名“阿赖耶识”,又名心。此品亦是 本文分析的重点,亦不再多述。 解深密经“境”论 一切法相品:由德本菩萨请问诸法相善巧道理,世尊宣说三相:遍计 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遍计所执相是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 乃至为令随起言说;依他起相是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 彼生,谓无名缘行,乃至召集纯大苦蕴;圆成实相是一切法平等真如,于 此真如诸菩萨众勇猛精进为因缘故,如理作意无倒思惟,为因缘故乃能通 达,于此通达渐渐修集,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 无自性相品:该品在三法相的基础上,分析了三无自性性,即相无自 性性、生无自性性和胜义无自性性,在解说了三无自性性之后又涉及到种 姓说、三乘真实、三时判教等对后来瑜伽行派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内容, 也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分别瑜伽品:该品是有关修行实践的方法,内容较为晦涩难懂。世尊 依次解说了奢摩他( 止) 和毗钵舍那( 观) ,修止观的四种所缘境事,获得 止观的方法,止与观的同异关系,修习止观者必须知法知义,顺次辩说了 五相知法、十相知义、五相知义、四相知义、三相知义、三慧知义的差别, 修止观过程中所要对治的些障碍,即五击、五盖、五种散乱及地上十一 障,最后指出修习止观的益处:能够引发广大威德,无余依灭受等。总之, 该品全面介绍了大乘瑜伽止观法门。 地波罗密多品:该品主要详述了修行瑜伽过程中的不同阶次,首先解 说了十一地,在十一地中可以对治的二十_ 二种愚痴和十一种粗重。其次详 述了菩萨六种所应学事,即六度,具体内容涉及到六度与三学关系、六度 与福智资粮、六度次第安排的依据、六度的品类差别、波罗蜜多的得名及 五种相、五种业等等一些细节问题。最后又解说了十一地中的三种烦恼随 眠以及佛密意蜕言一乘的道理。 如来成所作事品:世尊为曼殊室利菩萨解说如来成辨的种种事业。全 品内容依次为解说如来法身、解脱身和如来化身,三种如来言音的差别, 即契经、调伏和本母,五种清净相和七种不清净相,如来心生起之相,如 来成正等觉、转正法轮、入大涅巢等,最后解说了净土与秽土的区别以及 依教奉持。 6 解深密经及其思想 2 、解深密经的科判 科判是指后人为理解上的方便,再对经论的内容进行分段概括。一般 经典被分为三部分,即序说分、正说分和流通分;序说分介绍佛说该经的 因缘,正说分为佛说法的主要内容,流通分介绍该经的流传情况。严格来 讲解深密经也具备这三部分,流通分即是第八品中最后的“依教奉持” 部分。 圆测则记载了解深密经的三种科判: 自- f # j 文解释,然判此经,有其三释:一云此经唯有二分,一教起因 缘,即初序品;二圣教正说,谓后七品一云一部总有三分,初一品名 教起因缘分,次有七品,名圣教正说分;后第五卷末,尔时曼殊师利下, 依教奉行分一云此经有其五分,一教起因缘,即是序分;二无等境界 分,谓次四品;三无等行分,为次二品;四无等果分,谓后一品;五依教 奉行分,谓即经末欢喜奉行。o 考察这三种科判,其实只是概括的详略不同。第一种科判比较简单,只有 序分和正说分;第二种科判也就是上述比较流行的分法,序分、正分和流 通分:第三种则比较详细,又将正说分分为“境”“行”“果”三部分。“境” 是指指导修行的理论思想,“行”是指修行实践的过程,“果”则是指修行 所能达到的果位。按照这种科判,第二品到第五品为“境”部分,即胜义 谛相品、心意识相品、一切法相品、无自性相品,第六品分剐瑜伽品和第 七品地波罗蜜多品为“行”部分,第八品如来成所作事品为“果”部分。 首先,从学术研究角度来讲,解深密经最有价值部分是正说分的“境” 部分,因为它涉及到唯识理论部分。其次,与其它经典相比,解深密经 最有特色的理论主要体现在“境”部分。最后,本人无修无证,对“行”、 “果”部分不敢妄谈,因此,本文题目是“解深密经境论”。 3 、解深密经“境”的组织结构 解深密经“境”部分共有四品,又可分为三部分,这三部分之间也 。【唐 圆测;解深密经疏,续藏经,第二二十册第1 7 9 页下,1 8 0 页上。 7 解深密经“境”论 存在着一定的逻辑结构。胜义谛相品是对佛的境界的描述,叙述了胜义谛 的四相,胜义谛即是不可思、不可议的第一义谛,即最高的佛的境界。心 意识相品为第二部分,该品是对菩萨境界的描述,其说法对象是菩萨乘; 以“阿陀那识”为根本,其余六识为转依;论述了菩萨境界中心、意、识 之间的秘密,以便于由菩萨过渡到佛的境界。一切法相品和无自性相品为 第三部分,这部分说法的对象是一切乘,其目的是解说“一切诸法皆无自 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粲”的法理,指导众牛由凡夫修行到菩 萨。总的来看,“境”部分的组织结构可以看作是“倒叙”结构,先讲佛的 境界,再讲由菩萨到佛的过程,最后讲由凡夫到菩萨的过程。 ( 三) 解深密经的过渡性特色 解深密经约产生于公元5 6 世纪,这一时期是大乘佛学发展的 转向期,因此也决定了解深密经较强的过渡性特色。 1 、解深密经产生的理论背景 由“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的转变:本文依据吕潋的印度佛学 源流略讲,认为佛灭于公元前4 8 6 年,公元5 0 年到公元4 0 0 年为印度初 期大乘佛学时期,公元4 0 0 年到公元6 0 0 年为中期大乘佛学时期。佛灭约 百年之后,佛教内部就出现了分裂,先是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之后在 几百年的时间里形成十八部,一直到大乘经的出现,这一时期被称为“部 派佛学”时期。这一时期佛教依据的主要典籍是四阿含,各派的主要理 论是“四谛”和“缘起”理论,主要特色是各派之间相互争论,争论的内 容涉及到佛教戒律、补特伽罗的有无和佛与罗汉的区别等等。后来这一时 期被解深密经的“三时判教”判为第一时,也可以称为“阿含时”。由 于各个派别各自为政,而且因循守旧,不善融通,从而很难取得较大发展。 而新兴的大乘佛学直接以成佛为目的,大胆的提出“万法皆空”的思想, 戒律上也允许集财,不提倡必须出家;在理论上不拘泥于某一部派或理论 观点,广采博收,集各家之所长,从而打破了种种不利于发展的界线和规 定,将各派理论融汇贯通,客观上降低了修行的难度,扩大了佛教信仰的 一解深密经及其思想 群众基础,也适应了当时政治统一的形势。这一时期续出的大乘经主要有 般若经、宝积经、华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等等,这些经 典不仅在当时印度产生很大影响,传入中国以后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也对 中国佛教产生巨大影响。这一时期的大乘经典侧重于理论的分析,主要宣 讲“般若空”的思想,鸠摩罗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五中讲了卜 八种“空”,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虽然论述“空”的角度不 同,但都十分重视对“空”的理论分析,解深密经将此时判为第二时, 也可以称为“般若时”。 由“般若空”到“阿赖耶识有”的转变:“般若空”的理论经过一段时 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龙树和提婆的总结之后,如日中天,十分兴盛。“般 若空”理论的基本精神是反对将一切事物和现象作肯定的理解:从客观上 万事万物本身就是“空”,所谓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从主观上人对事物的分别意识也是虚幻的,是“空”的,“受、想、行、 识亦复如是。”虽然“般若空”的理论实质是符合“中道”的思想,但这种 “空观”的“方便法门”却很容易出现两个弊端:一是容易使人陷入“恶 趣空”,“恶趣空”就是彻底的否定一切,最终导致佛法与外道一样,佛与 外道祖师相同;“恶趣空”是偏离“中道”的“彻底空”,并非符合“中道” 的“般若空”。二是“生死轮回”和修行缺少一个承载主体,“生死轮回说” 是印度围有的文化传统,在早期奥义书时代就已经盛行,佛教将其改造后 纳入自己的教义中:既然“万法皆空”,个体的人也是缘起性空的,那么谁 来承载今世的业作为来世的果? 今世修行的果通过谁来传到来世? 在“般 若空”由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中就已经显现出了这两个弊端,因此就相续出 现了一批讲“阿赖耶识有”和“如来藏有”的经典,如:涅粱经、胜鬓 经、菩萨藏经、大乘阿毗达磨经、解深密经,接着又出现了调和“如 来藏”和“阿赖耶识”的楞伽经和密严经( 根据现代学者周贵华的 。【唐】玄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正藏,第八册,第8 4 8 页。 9 解深密经“境”论 研究,“如来藏系”和“阿赖耶识系”都属于“根本唯识学”的范围) 。公 元4 0 0 年左右,无著和世亲对这部分经典进行总结,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瑜 伽行派。 其实真正的“般若空”并不存在上述两个弊端,无论是“般若空”还 是“阿赖耶识有”都是符合“中道”的,但“般若空”中“空观”的“方 便法门”却存在这两个弊端,而“阿赖耶识有”中“有观”的“方便法门” 恰好可以避免这两个问题。因此,可以说由“般若空”到“阿赖耶识有” 的转变只是“方便法门”的转变,从“中道”的角度来看并未发生大的变 化。 2 、解深密经思想的承前启后性 大乘佛学发展的转向决定了解深密经的过渡性特色,因此解深 密经的某些思想就具有承前启后性,下面分两部分对此加以详述。 ( 1 ) 解深密经思想的承前性 解深密经思想的承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五种姓说和三乘真实的思想是来源于印度传统文化中严格的种 姓制度。公元前1 2 0 0 年左右,居住在高加索一带的雅利安人逐渐西迁进入 印度,征服了当地达罗毗荼人:随后雅利安人内部分化出三个阶级:婆罗 门、刹帝利和吠舍,原来的达罗毗荼人被称为首陀罗,印度社会的四种姓 制度开始形成。印度早吠陀时代的原人歌中这样写道: 原人之口,是婆罗门;彼之双臂,是刹帝利;彼之双腿,产生吠舍 彼之双足,出首陀罗。 后来被婆罗门教发展成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成为印度传统文化中必不可 少的组成部分,在印度文化中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今天这种影响还在。 这种森严的种姓制度对解深密经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五种姓 说和三乘真实的思想。解深密经的五种姓分别是:声闻种姓、独觉种姓、 。【印】那罗延梨俱吠陀,卷1 0 ,第9 0 曲,第1 2 颂。 1 0 一解深密经及其思想 如来乘种姓、回向菩提声闻种姓和一向趣寂声闻种姓,无自性相品中讲 道: 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姓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 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 由彼本 来唯有下劣种姓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 紧接着又论述了三乘真实的思想: 复次胜义生,诸声闻乘种姓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 涅粜。诸独觉乘种姓有情,诸如来乘种姓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 无上安隐涅粲。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竞清 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 学佛的最高目的是成佛,是否一切众生都有资格呢? 关于这个问题答 案有两个:一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二是众生种姓有别,有的 众生不能成佛。这两种观点在中国佛教史和印度佛教史上都曾出现过,只 是前者在中国恰好迎合了传统文化中“人人皆可为尧舜”的观点,因此在 中国更为盛行;而后者则恰好符合了印度传统文化中的种姓差别的观念, 所以在日j 度更为流行。前者有利于人们在修行过程中坚定信心,扩大宗教 信仰的基础,但却无视众生之间的现实差别,具有理想性:后者注意到了 众生之间现实的遗传因素或后天环境的不同,更具有现实性。但是对坚持 这两种观点的不同派别也不能静止孤立地看待,因为前者也强调对机说法, 佛会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机说不同的法;后者也讲求统一性,如瑜伽行派也 讲三乘归一,并且把三性说作为众生成佛的统一基础。在印度早期大乘经 典中,能够代表这两种不同观点是法华经和解深密经,法华经方 便品说: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唐】玄奘:解深密经,大藏经,第十六卷,第6 9 5 页上。 。【唐 玄奘:解深密经,大藏经,第十六卷第6 9 5 页上。 。【姚秦】鸠摩罗什:法华经,大藏经,第九卷,第8 页上a 解深密经“境”论 法华经认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三乘方便,乘真实。解深密经 则认为众生根机有别,“一向趣寂声闻种姓补特伽罗”不能成佛;三乘真实, 一乘方便。另外,初期的华严经典、净土经典也都主张前一种说法;瑜伽 师地论、显扬论、楞伽经、胜鬟经等都坚持后一种说法。大涅桀 经的说法前后有别,前分说“一阐提”不能成佛,后分又说“一阐提” 可以成佛。 第二,解深密经还吸收了印度传统的瑜伽修行方法。瑜伽是印度正 统派六派哲学之一,黄心川在印度哲学史中指出,严格的说瑜伽不是 一种哲学思想体系,而是一种古代遗传下来的巫术或宗教实践,印度很多 宗教都采用这种实践作为实现他们信仰的手段和方法。龙树提婆的“般若 空”显然对此并未给于足够的重视,解深密经则继承了这一传统理论, 花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分别瑜伽晶中对这种修行止观的方法进行了详 细的解说。解深密经将这一注重切实实践理论的引入,从而改变了大乘 初期注重“空义”,进而忽视修行实践的倾向,对后来的瑜伽行派也产生极 大影响。 第三,“三性说”的建立缘起于解说大乘初期般若经的法理。一 切法相品和无自性相品作为“境”的第三部分,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说 “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渑粲”的法理。无自 性相品开始就说: 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 桀,我今请问如来斯义尔时世尊告胜义生菩萨日:善哉! 善哉! 吾当为汝解释,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粜所有密 意。胜义生当知,裁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9 这一法理也是般若经论述的核心,不同的般若经以“空义” 解说,被解深密经判为“不了义”,是佛说法的第二时;解深密经 。【姚秦】鸠摩罗什:法华经,大藏经,第九卷,第9 页中。 o 吕潋: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0 4 页。 。 唐】玄奘:解深密经,大藏经,第十六卷,第6 9 4 页上。 】2 一解深密经及其思想 则以三性理论来解说,因此是“究竟了义”。吕潋在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在第2 2 5 页也指出,三性说乃是般若经道理的必然归宿。 ( 2 ) 解深密经思想的启后性 解深密经思想的启后性比较明显,解深密经和大乘阿毗达磨 经共同奠定了瑜伽行派的理论基础万法唯识理论和三性说理论。除 此之外,解深密经中的许多思想都被后来的瑜伽行派所继承,如:三时 判教理论、五种姓说、三乘真实,一乘方便的思想。由于这种影响比较明 显,在此不再详述。 分别瑜伽品中还最早论述了“唯识无境”的重要命题: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 言有异当言无异?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 由彼 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世尊,若彼所行影像 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 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 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善男子,如依善莹清净镜面, 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如 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 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 ”“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 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 另外,还有两点需要注意,心意识相品中是以“阿陀那识”为根本 转依,并非后来的以“阿赖耶识”为转依;解深密经也并没有论述到“八 识”与三性理论的关系,这两点也恰好体现了解深密经的过渡性特色。 。【唐 玄奘:解深密经,大藏经,第卜六卷,第6 9 8 页中。 1 3 解深密经“境”论 二“胜义谛” 胜义谛相品思想分析 胜义谛相品全文5 3 0 0 余字,较为明显的分为四段,菩提流支和真 谛的译本都将每段译为一品;分别论述了胜义谛的四相:即离言无二相、 超寻思所行相、超过诸法一异相、遍一切一味相,该品是对佛的境界的描 述。 “胜义谛”又名“真谛”或“第一义谛”,“胜义谛”和“世俗谛” 合称“二谛”,二谛之说早在部派佛学时期就已产生,大乘初期龙树提婆 对二谛说大家宣讲。对“胜义谛”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唐思鹏在 胜义谛思想初探中将其理解为“绝对真理”。本文从佛果的角度,认 为“胜义谛”是指佛的境界。“胜义谛”的四相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佛 的境界的描述。 本文认为:“胜义谛”最根本的性质是实践性。下面就从这一角度出 发,对“胜义谛”的四相加以分析。 ( 一) 离言无二相 如理请问菩萨首先向佛请问“一切法无二”的问题 一切法无二者,何等一切法? 云何为无二? 。 佛回答说: 一切法者略有两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 言有为者,乃是本师假施设句。 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设句。 。 唐】玄奘:解深密经,大藏经,第十六卷,第6 8 8 页下。 。 唐】玄奘:解深密经,大藏经,第十六卷,第6 8 8 页下。 1 4 二“胜义谛” 即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佛所假设的说法,因此说“一切法无二”, 这是“一切法无二”的第一层含义。佛为什么做这种假设呢? 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 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 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 相) 谓之有为 谓之无为。 即为了让众生“现等觉故”,才“假立名想( 相) 谓之有为”,“假 立名想( 相) 谓之无为”。“有为法”和“无为法”最终为了一个目的一 一让众生“现等觉故”,因此说“一切法无二”。 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假施设旬,“若是本师假施设旬,即是遍计所执 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 故非是有为不成实故非是无为”。这罩是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的, 从“胜义谛”的角度来看,一切有为法都是缘起的,都不是实在的( 不成 实故) ,所以说有为法非是有为;同样道理可知,无为法非是无为。也就 是说,从佛果角度来看,没有有为和无为的区别。“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 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现等正觉”即是进入佛的 境界,“现等正觉”之后也就没有了任何语言上的差别,更是没有有为法 和无为法。所以说“胜义谛”的特性之一就是离言性。 我们通过切实的实践可以获得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又可以通过语言描 述出来,但是,描述这种感觉的语言与这种感觉之间是手指和月亮之间的 关系。描述这种感觉的语言永远也不能代替这种感觉,而且也是依赖这种 感觉而存在,但是这种感觉却不一定要通过语言描述出来。“胜义谛”与 语言之间的关系,也恰恰是这种感觉与描述这种感觉的语言之间的关系, 因此说“胜义谛”具有离言性。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通过切实的实践” 才能获得这种感觉,即没有通过切实的实践,永远也无法获得“胜义谛”, 因此“胜义谛”最根本的特性是“实践性”。也正是因为“胜义谛”具有 实践性,才会具有离言性,相应的“胜义谛”中也就没有有为法和无为法 的区别和矛盾。 。 唐 玄奘:解深密经,大藏经,第十六卷,第6 8 9 页上。 1 5 解深密经“境”论 语言来自于生活实践,也随着生活实践的发展而变化;因此,语言相 对于生活实践来说具有滞后性。同时每一个语言文字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也就是说有限定性,即肯定一方面同时否定另一方面。比如:“猫”这个 字,就限定了它是具有一些特殊特征的动物,同时也限定了不具备“狗”、 “鸡”的特征。语言世界中与生活实践最近的是这些描述性的语言,相对 于实践来说,这种描述性的语言文字是有限的,实践却是无限的。以这些 描述性的语言文字为元素,进一步构成了理性世界,这里的理性世界特指 人的由“是非”、“好坏”、“有无”等这些二元矛盾对立的词,或者概 念所构成的理性思维和语言世界,这些词在理性世界中是相互对立的,但 在实践中并不存在这种对立和矛盾。 从上述分析可知,语言相对于实践来说具有以下三个性质:一是滞后 性,二是限定性,三是二元矛盾对立性。由于“胜义谛”最根本的性质是 实践性,因此“胜义浠”具有离言性,超越了有为法、无为法、是非、好 坏二元矛盾对立的理性世界。( 这种二元对立性在佛法中被称为“二边见”) 这种超越性不仅决定了“胜义谛”不可说,因为“说”要用到语言文字, 还决定了不町用理性思维去寻思,这就是下面所讲的“胜义谛”的“超过 寻思所行相”。 ( 二) 超过寻思所行相 超过寻思所行相是在讨论“胜义谛”与“寻思所行相“的关系。法涌 菩萨叙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佛称赞法涌菩萨,并且进一步解说了“超过 寻思所行相”的法理。佛首先从总的角度解释了这一问题: 我说胜义是诸圣者内自所证寻思所行,是诸异生展转所证,是故法涌 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恩境相。 接着又从四个角度论述了这一问题 复次法涌,我说胜义无相所行,寻恩但行有相境界,是故法涌,由此 。 唐】玄奘:解深密经,大藏经,第十六卷,第6 8 9 页下。 1 6 二“胜义谛” 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不可言说,寻恩 但行言说境界复次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表示,寻思但行表示境界 复次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诤论,寻思但行诤论境界。 “胜义是诸圣者内自所证寻思所行,是诸异生展转所证”,由此可见, “胜义谛”是圣者通过切实的修行实践之后,内心开悟的一种境界;是通 过切实修行之后获得的- - ;f e e 感觉体验。没有切实的修行实践,就不会获得 相应的感受,内心也就不会开悟。“寻思”是指人的理性思维,要用到一些 抽象的语言概念,仅仅通过理性思维而不去切实的修行实践,是无法获得 “胜义谛”的。同样的道理,“言说”、“表示”和“诤论”也都要用到语言, “胜义谛”具有离占性,因此“胜义不可言说”,“胜义绝诸表示”,“胜义 绝诸诤论”。 ( 三) 超过诸法一异相 超过诸法一异相讨论的是“胜义谛”与“诸行相”是相同还是相异的 问题。善清净慧菩萨认为“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之间不能说是相同, 也不能说是相异。佛首先肯定了菩清净慧菩萨的理解,接着从三个角度对 这一法理进行解说:其一,如果说“诸行相”与“胜义谛相”相同,那么 “今时一切异生皆已见谛”;但是现在却有许多异生并未见谛,所以说这个 假设不正确。又因为众生通过修行“诸行相”又具备获得胜义谛的可能性, 所以说“诸行相”与“胜义谛相”不同也不对。其二,如果说“胜义谛相” 与“诸行相”相同,因为“诸行相”堕杂染相,所以“胜义谛相”亦应如 是堕杂染相,显然这种假设不对。如果“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不同, 那么,一切行相的共相不应叫做胜义谛相;但是,由于一切行相的共相叫 做胜义谛相,所以这种假设也不对。其三,如果“胜义蹄相”与“诸行相” 相同,那么与“诸行相”中的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就是真实的,不必更求 “胜义谛相”:由于“诸行相”中的所见所闻,所觉所知都是不真实的,所 以这种假设不对。如果“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不l 司,那么“诸行相” 中“无自性之所显现”就不应叫做“胜义谛相”;但是“胜义谛相”就是“诸 。【唐 玄奘:解深密经,大藏经,第十六卷t 第6 9 0 页上。 1 7 解深密经“境”论 行相”无自性之所显现,所以这种假设也不对。 这里是在谈论佛的境界与通过修习佛法所获得的不同境界之间的关系 问题。第一,修习佛法所获得的境界与佛的境界之间,既存在着不同,又 有共同点,所以不能简单的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同还是不同。第二, 。 切行相的共相清净所缘是胜义谛相,而诸行相又具有杂染性,因此也 不能简单的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同还是不同。第三,修习佛法所获得的 境界之中的各种影像在相应的不同境界中是真实的,明白了这些影像都是 无自性的,就获得了“胜义谛”,所以二者之间既有不同又有相同。其实, 当心中具有“诸行相”与“胜义谛相”之问是相同还是不同的问题时,就 已经“堕入二边见”之中,即进入了二元矛盾对立的理性思维世界;而“胜 义谛”根本性质是实践性,具有离言性,不仅不可说,而且不可用理性思 维去寻思。所以佛陀用这种否定的方式,试图打破人的正常的理性思维, 教人开悟。 ( 四) 遍一切一味相 遍一切一味相谈论的是“蕴、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 神足、根力、觉支、道支”与“胜义谛”的区别。长老善现说道: 世尊,我于一时住阿练若大树林中,时有众多茁刍亦于此林依近我住。 我见彼诸苍刍,于日后分展转聚集,依有所得现观,各说种种相法,记别 所解。于中一类由得蕴故,得蕴相故,得蕴起故,得蕴尽故,得蕴灭故, 得蕴灭作证故,记别所解。如此一类由得蕴故,复有一类由得处故,复有 一类得缘起故,当知亦尔。复有一类由得食故记别所解。复有一类由 得谛故记别所解。复有一类由得界故记别所解。复有一类由得念 住故记别所解。复有一类得正断故,得神足故,得诸根故,得诸力故, 得觉支故,当知亦尔。复有一类得八支圣道故记别所解。世尊,我见 彼已窃作是念:此诸长老依有所得现观,各说种种相法,记别所解。当知 彼诸长老,一切皆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于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 二“胜义谛” 不能解了。 这时世尊又从三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解说:其一,与各种境界中得到“清 净”就是获得“胜义谛”。 如是如是我已显示于一切蕴中,清净所缘是胜义谛。我已显示于 一切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中, 清净所缘是胜义谛。此清净所缘,于一切蕴中是一味相无别异相,如于蕴 中,如是于一切处中,乃至一切道支中,是一味相无别异相。是故善现, 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 其二,修习任何一种法都可以获得“胜义谛”。 复次善现,修观行茁刍,通达一蕴真如胜义法无我性已,更不寻求各 别余蕴诸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 真如胜义法无我性,唯即随此真如胜义无二智为依止故,于遍一切一味相 胜义谛审察趣证。是故善现,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 其三,明白各种境界中的影像都是虚幻不实的,即“诸法无我”性之所显 现。 复次善现,如彼诸蕴展转异扭,如彼诸处、缘起、食、谛、界、念住、 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展转异相。若一切法真如胜义法无我性 亦异相者,是则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亦应有因从因所生,若从因生应是有 为,若是有为应非胜义,若非胜义应更寻求余胜义谛。善现,由此真如胜 义法无我性,不名有因非因所生,亦非有为是胜义谛,得此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染化料配制操作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 供气配气工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
- 纺丝凝固浴液配制工职业技能模拟试卷含答案
- 车工基础技能培训手册
- 油气管线安装工实操任务书
- 油气输送工安全教育培训手册
- 漆器工艺品制作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手册
- 汽车焊装生产线操作工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
- 日用化学品生产人员职业技能模拟试卷含答案
- 装卸搬运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 杭州转贷基金管理办法
- 2024年期贵州省毕节市数学七上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中考数学总复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专项检测卷(附答案)
- 2025年医疗健康集团公立医院管理人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老北京胡同文化课件
- 线路施工安全课件
- 德瑞斯D600变频器说明书
- 中学教师教育类读书分享
- 广东省佛山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含答案)
- 儿科护士考试试题及答案
- 农药 知识培训课件下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