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后汉书·文苑列传》传主及其作品流传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后汉书·文苑列传》传主及其作品流传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后汉书·文苑列传》传主及其作品流传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后汉书·文苑列传》传主及其作品流传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后汉书·文苑列传》传主及其作品流传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后汉书·文苑列传》传主及其作品流传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后汉书文苑列传传主及其作品流传研究 姓名:孙良山 导师:力之 教授 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 方向:古籍整理 年级:2 0 0 5 中文摘要 一般认为,南朝刘宋范晔的后汉书第一次在正史中设立了文苑列传 ,此举为 后世史家所遵行,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后汉书文苑列传对大部分传主的记述十分简 略,基于此,于是便产生了详细了解文苑列传传主的想法。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 对后汉书的研究,建国以来五十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后汉书的研究成果约四十 篇,但绝大多数是对东汉民俗的发掘,对后汉书史学地位的确认,对后汉书版本 的梳理,对后汉书文字的校对,对后汉书史学思想的探索等等。而有关东汉文人 与文学的研究成果,论述较多的则是文人群体的形成、文学思想及观念的发展演变、文学 与经学的关系等问题。迄今为止似乎只有吴漪容的 研究 (首都师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把其作为一项专题来研究。吴漪容从“ 文苑列传的编纂背景” 、 “ 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的比较” 、 “尚名世风之下重文的心态”三大方面进行了论 述。本文将从文本的角度对后汉书文苑列传传主及其作品作以简单梳理和研究,做 一些研究后汉书文苑列传基础工作,希望能有益于后来者。 本文共分三章,其中第二章与第三章是本文论述的重点。第一章是文苑列传入后 汉书的原因,包括了“真实反映东汉文学发展状况的需要” “范晔所处时代文学观念的 日益明确” “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与发展”三方面的内容。第二章是文苑列传传主研究, 共分两节。第一节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考辨,对文苑列传传主生平事迹进行了简考。在 第一节的基础上,第二节对汉代文人群体的生存状况进行了阐述。本节通过对文学与经学、 文人与儒生关系的横向论述和纵向考察,使古代文人尤其是东汉文人的发展和生存状况有 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呈现。第三章是文苑列传传主的作品研究,也分两节。第一节是 通过搜集各种资料,对文苑列传传主作品进行了简列,并做了相应的辨析。同时对 文 苑列传传主作品(文集)流传情况进行了简述。第二节主要是对以后汉书文苑列传 传主为代表的一群东汉普通文人的作品对古代文集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行了 论述。 关键词:范晔; 文苑列传 ; 传主; 作品; ii rearch on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of the men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ostgraduate: sun liangshan supervisor: prof.li zhi major:china ancient literature focus:the literature of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grade:2005 abstract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of the novel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ich is valuable historical data of ideology, contains a wealth of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through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of the novels in this period, the major ideological origins can be observed clearly that impact the creation of the novel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ideology of ming and qing novels is the result of different ideologies and cultures. therefore, a study on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of the novels will be conduciv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uthor s motive to create the work as well as the theme of the novel. the ideology embodied in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of the novel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mainly represented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is, confucianism, the combination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advocating love thinking. there is rich exposition and description on these three aspects in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from which the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novel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an be outlined so that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the novels can be better conducted from the spiritual level.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is the most popular form to comment about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a novel, and to elucidate the writing skills and creative principles through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of the novel.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of the novel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ainly involves the function and creative methodology of the novels and the typical figures in them. these three aspects are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e writers to the theory of ancient chinese novels.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of the novel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an imperfect style, reveals the features of the times and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ich are, various lengths, stylistic variety, know about a person living in an era 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 evaluate a book;both literary grace and pristine.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of the novel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of important value, which can be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is the documental value of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embodied in its contents. the second part deals with its literary value, which contains two parts. one is the literary aesthetic value.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of some novels are iii written so excellently that they are of high aesthetic value and appreciation value. the second aspect is the literary criticism value. a lot of fiction theories are proposed in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of the novels, and comments on other novels also become part of som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thus,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itself is very valuable material for novel reviews, providing us with abundant reference to the study of critics on the novel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third part concerns the aesthetic value. many aesthetic proposi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which greatly facilitate and promote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in ancient chinese novels. the proposal of these aesthetic propositions reflect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heoretical cultivation and awareness of the writers. key words : the men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of the novels; the value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孙良山 日期:2008.04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 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孙良山 日期: 2008.04 导师签名: 日期: 引言 范晔(3 9 8 - 4 4 5 ) ) ,字蔚宗,祖籍顺阳(今河南淅川) ( 晋书范晷(g u )传 )家 居山阴(今浙江绍兴) ,遂为“顺阳山阴人” 。祖父范宁,官晋豫章太守,东晋有名的经学 家,著有春秋谷梁传集解 。父范泰,曾为宋侍中,长于经学,亦能文章,撰古今善 言二十四篇,有文集行世。不过,他自小出继堂伯范弘之,只是范泰的一名庶子。范弘 之也以儒术知名,做过太学博士。东晋末年,范晔做了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累 迁至尚书吏部郎。宋文帝元嘉九年( 公元 4 2 4 ) 冬,彭城太妃(彭城王刘义康的生母)死。 将葬前夕,义康的旧僚属皆来集会于王府,那天正遇其弟范广渊值守司徒府,他便和司徒 左西属王深二人投宿司徒府,夜中酣饮,醉后开北窗听挽歌为乐。义康大怒,晔被贬官为 宣城太守。后来又升任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范晔因孔熙先等人欲 谋杀文帝而立刘义康的武账冈事件被徐湛之告发,以“谋反者”受诛,时年四十八。 范晔对后汉书的编纂是从他被贬为宣城太守时开始的,仕途受挫,悒郁不乐,于 是“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 ( 宋书范晔传 ) 。范晔的后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 代史书。范晔原打算比照汉书规模,撰写帝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十卷,共一百卷。 但志部分没来得及撰述即谋反被杀,南朝刘昭(z h o )注范书时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 志加以注释后补入。所以,范晔的后汉书只是今本后汉书中的纪和传部分,重点 在于帝纪和各色人物的列传。其中便包括文苑列传 。 ( 范晔的正统思想研究 刘贵军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范晔后汉书是一本史传文学名著。在此之前,记载东汉历史的史书有数十家之多, 但范晔后汉书一经问世,就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范晔前后的数十家后 汉书逐渐湮没,惟有范书风行天下,成为治东汉史者之圭臬( n i ) ,被推为传记文学的名 著。 ( 范晔 传记艺术特质论 段法雷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容摘要) 一般认为,南朝刘宋范晔的后汉书第一次在正史中设立了文苑列传 ,笔者在 阅读后汉书文苑列传时感到范晔对大部分传主的记述十分简略,于是便产生了详细 了解文苑列传传主的想法。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对后汉书的研究,建国以来 五十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后汉书的研究成果约四十篇,但绝大多数是对东汉民俗的 发掘。对后汉书史学地位的确认,对后汉书版本的梳理,对后汉书文字的校 对,对后汉书史学思想的探索等等。有关东汉文人与文学的研究成果,论述较多的是 文人群体的形成、文学思想及观念的发展演变、文学与经学的关系等问题,如许结的汉 代文学思想史 、于迎春的汉代文人与文学观念的演进 、徐醒生的汉代经学与文学 、 蓝旭的东汉士风与文学等。迄今为止除了吴漪容的 研究 (首 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0 0 5年 5月)外,把后汉书文苑列传作为一项专题来研 究的似乎还没有。所以,本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吴漪容从“ 文苑列传的编纂 背景” 、 “ 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的比较” 、 “尚名世风之下重文的心态”三大方面进 行了论述。本论文将从从文本的角度对后汉书文苑列传传主及其作品作以简单梳理 和研究,做一些研究后汉书文苑列传基础工作,希望能有益于后来者。 1 2 第一章 文苑列传进入后汉书的原因 第一节 东汉文学各体尤为发达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等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建议,开始重视儒学。为了促进儒学的发展,使之发展成为独尊的统治思想,使整个社会 儒学化,官学应运而生。太学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学府。当时太学从事教学的是经学博士, 他们传授的内容以儒学五经为主。通过课试,君主又相应地授子博士弟子以官职。这 种将教育与功名利禄结合起来的做法的确很有成效,儒学日益盛行。经过几代君主的利禄 引导,儒学独尊的局而逐渐形成。 ( 论东汉前期太学衰微的原因 吴从祥 船山学刊 ) 经过前后数代君主近两百余年的推行,儒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最终成为了汉代的正统思 想和极为盛行的学说,在世人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基本实现了整个社会儒学化的目标。 ( 论东汉前期太学衰微的原因 吴从祥 船山学刊 )同时,伴随着私学的逐渐兴盛, 私学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 论东汉前期太学衰微的原因 吴从祥 船山学刊 ) 东汉教育(有一篇关于教育学校的论文)经过前期的恢复和发展,儒学得到了进一步 的普及传播,使社会的文化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当时对于每个知识分子来说,没有 不习儒学的。几部儒家经典是人人必读之书。所以到了东汉时期,士人一般都具备了的儒 学背景。作为一个儒生,没有不会写文章的。也就是说,文学之士必然都是儒生。随着经 学对知识分子桎梏日渐松弛,东汉中后期以来文人社会身份的逐渐显著,在浩荡的儒生群 体中又分化出一群以文立名的之人,他们不同于纯儒那样孜孜于章句、训诂,皓首穷经, 而大都拥有更丰富的才情和更通达的胸怀。这样在各人的成就方面,有的以经学著,有的 以文章显。 ( 研究 吴漪容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随着东 汉“文章渐富”( 章学诚语) ,这就使儒林传尚不足以概括知识分子的各种人才,因而 范书在休制方面,就需有所创立即增设文苑传来反映这一历史情况。 史记 汉书 只设儒林传 ,范晔在儒林之外,又增设文苑一目,就是针对当时这一需要的, 因而也是很有见地的。范氏把握这种趋势,创立了文苑列传 。文苑是记文学之士的, 它与儒林传的记儒学之士,有共同之处,但侧重点不同,故分为二。 后汉书开了 在史书中设立文苑列传的先河,反映了“东京以还,文富篇胜”的实际,勾勒出东汉 时期功业无可称述,却以文章扬名的一群普通的文人,他们“或学优而不切,或才高而无 贵仕,其位可得而卑,其名不可湮没。 ” ( 隋书文学序言) “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 (刘师培语) 。范晔第一次在史书里特立文苑列传 , 将散文家和辞赋家看作是文章家(即后来意义的文学作家) ,专为这擅长文章的人物立传, 反映了范晔所处时代文学观念的日益明确。反映了自汉以后,文学蓬勃发展,文章家和经 学家分化的趋势。也反映了文学与生活关系的日益密切,文学形式的运用趋于复杂,文学 需要有独立地位的趋势。这对促使社会对文章(文学)的重视,对此后文学创作及文学理 3 论研究是有积极作用的。所以, 文苑列传的创立,也表明范晔能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 有意识地另立新传,来反映一代的特点。 ( 略论 人物传记的文学价值与特色 裘 汉康 中山大学学报) (傅璇琮 蒋寅主编的通史 ) 第二节 文人传记或传录体书目之盛对史学编撰的影响 考隋书经籍志集部,其著录前汉的别集有汉武帝集 汉淮南王集 贾谊集 晁错集 枚乘集 司马迁集 东方朔集 吾丘寿王集 司马相如集 董仲舒集 李陵集 王褒集 刘向集 陈汤集 韦玄成集 谷永集 杜鄴集 李寻集 师 丹集 息夫躬集 扬雄集 刘歆集 班婕妤集 班昭集 崔篆集 唐林集 史岑 集 (后三集为新莽时者)等 2 7 部;著录后汉的则有东平王苍集 桓谭集 冯衍集 班彪集 陈元集 王隆集 朱勃集 梁鸿集 杜笃集 傅毅集 班固集 黄香 集 崔骃集 贾逵集 刘騊駼集 李尤集 窦章集 崔瑗集 刘珍集 张衡集 苏顺集 胡广集 葛龚集 李固集 马融集 高彪集 王逸集 桓麟集 崔琦 集 郦炎集 边韶集 朱穆集 延笃集 皇甫规集 张奂集 王延寿集 崔寔集 赵台集 刘陶集 张升集 侯瑾集 卢植集 廉品集 荀爽集 刘梁集 郑玄 集 蔡邕集 士孙瑞集 应劭集 张超集 孔融集 虞翻集 张纮集 祢衡集 潘勖集 阮瑀集等 5 6 部 1 。 前汉(前 2 0 6 - 8 )2 0 4 年,有别集 2 7 部,而后汉(2 5 - 2 2 0 )1 9 5 年,则有别集 5 6 部。 即后者为前者的一倍多。章学诚( 1 7 3 8 - 1 8 0 1 ) 文史通义文集说: “两汉文章渐富 自东京以降,讫乎建安、黄初之间,文章繁矣。然范、陈二史(原注: “ 文苑传始于后 汉书 。 ” ) ,所次文士诸传,识其文笔,皆云所著诗、赋、碑、箴、颂、诔若干篇,而不云 文集若干卷,则文集之实已具,而文集之名犹未立也。 ” 1 ( p 2 9 6 ) 刘师培(1 8 8 4 - 1 9 1 9 ) 中国 中古文学史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说: “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汉魏之际,文家承 其体式,故辨别文体,其说不淆。 ” 2 ( p 2 3 ) 的是。 而后汉的“文章繁”为后汉书设文苑传提供了前提条件。当然,我们知道, 相对于后汉而言,三国的文章更繁富。据隋书经籍志集部著录此间的别集有魏太子 文学徐干集 、魏太子文学应瑒集 、后汉丞相军谋掾陈琳集 、魏太子文学刘桢 集 、后汉丞相主簿繁钦集 、后汉丞相主簿杨修集 、后汉侍中王粲集 、魏国郎中 令路粹集 袁涣集 、魏国奉常王修集 、后汉尚书丁仪集 、后汉黄门郎丁暠集 、 后汉秦嘉妻徐淑集 、后汉董祀妻蔡文姬集 、傅石甫妻孔氏集 、 魏武帝集 武 皇帝逸集 魏武帝集新撰 魏文帝集 魏明帝集 、 高贵乡公集 、魏陈思王曹植集 1 说明: 隋志集部中的“魏太子文学徐干集”后面的“后汉”某某集,如“后汉丞相军谋 掾 陈琳集 ”“魏太子文学刘桢集 ”“后汉丞相主簿 繁钦集 ”“后汉丞相主簿 杨修集 ” 等尚不计在其中。 4 华歆集 、魏司徒王朗集 、魏给事中邯郸淳集 刘暠集 吴质集 孟达集 、魏 徵士管宁集 、魏光禄勋高堂隆集 刘邵集 、魏散骑常侍缪袭集 王象集 韦 诞集 麋元集 卞兰集 李康集 孙该集 傅巽集 、魏章武太守殷褒集 、魏司 空王昶集 、魏卫将军王肃集 桓范集 曹羲集 、魏尚书何晏集 、魏卫尉卿应 璩集 王弼集 刘阶集 傅嘏集 夏侯惠集 、魏校书郎杜挚集 毌丘俭集 江 奉集 、魏太常夏侯玄集 钟毓集 、魏步兵校尉阮籍集 、魏中散大夫嵇康集 、 魏徵士吕安集 、魏司徒钟会集 、魏汝南太守程晓集 、蜀丞相诸葛亮集 、蜀司 徒许靖集 夏侯霸集 、吴辅义中郎将张温集 士燮集 、吴偏将军骆统集 薛 综集 、吴选曹尚书暨艳集 姚信集 谢承集 、吴人杨厚集 、吴丞相陆凯集 、 吴侍中胡综集 华核集 、吴侍中张俨集 韦昭集 、吴中书令纪骘集 陆景集 等 7 4 部(其中魏武帝集 武皇帝逸集 魏武帝集新撰三者作一部计) 。其中的如王 粲集之前虽限定为“后汉”,然实入“曹魏”。 据此可知,三国(2 2 0 - 2 6 5 )4 5 年即使自建安元年的公元 1 9 6 年算起,也就 6 9 年 间,而有别集 7 4 部。即其时间远短于后汉,而别集数却多于后汉的 5 6 部。换言之,三国 尤其是曹魏更多文人。且魏文帝曹丕撰子书典论而有论文之篇,他说: “盖文章,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 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 自传于后。 ” 5 ( 卷 5 2 ) 实际上, 三国志卷 2 1 王卫二刘傅传与后汉书文苑传和南 齐书文学传等并无太多的不同。 王卫二刘傅传的传主虽或官职不小,然均以“文” 名世,故在写到“ (阮)瑀以十七年卒。 (徐)干、 (陈)琳、 (应)玚、 (刘)桢二十二年 卒”后,作者引魏文帝与元城令吴质书说: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 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 着中论二十馀篇,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德琏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学足以着书,美 志不遂,良可痛惜!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元瑜书记翩 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 也。昔伯牙绝弦于锺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也。诸子但 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俊也。 不仅如此,本传之“评”又说:“昔文帝、陈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声相应,才 士并出,惟粲等六人最见名目。”因之,清朱彝尊曝书亭集的“ (陈)寿于魏文士, 惟为王粲、卫觊五人等立传,粲取其兴造制度,觊取其多识典故,若徐干、陈琳、阮瑀、 应玚、刘桢,仅于粲传附书,彼丁仪等何独当立传乎?造此谤者,亦未明寿作史之 大凡矣” 2 3 ( 卷 5 9 陈寿论) 说,未达一间。至于三国志不设文苑传 ,这说明仅具备前 2晋书陈寿传载:“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 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 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5 提(客观)条件是不够的,还得有主观条件。下面,我们来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二)文人传记或传录体书目之盛对史学编撰的影响(由诗文创作之盛引发的) 考隋书经籍志 ,其史部杂传篇小序说:“古之史官,必广其所记,非独人 君之举。汉初,始有丹书之约,白马之盟。武帝从董仲舒之言,始举贤良文学。天下 计书,先上太史,善恶之事,靡不毕集。司马迁、班固,撰而成之,股肱辅弼之臣,扶义 俶傥之士,皆有记录。而操行高洁,不涉于世者, 史记独传夷齐, 汉书但述杨王孙 之俦,其余皆略而不说。又汉时,阮仓作列仙图 ,刘向典校经籍,始作列仙 、 列 士 、 列女之传,皆因其志尚,率尔而作,不在正史。嵇康作高士传 ,以叙圣 贤之风。因其事类,相继而作者甚众,名目转广,而又杂以虚诞怪妄之说。推其本源,盖 亦史官之末事也。载笔之士,删采其要焉。今取其见存,部而类之,谓之杂传 。” 本篇著录大量“杂传”类的著作,如魏明帝时撰的海内先贤传 、晋大司农白褒撰的鲁 国先贤传 、晋张方撰的楚国先贤传赞 、汉议郎圈称与魏散骑侍郎苏林分别撰的陈留 耆旧传 、习凿齿撰襄阳耆旧记 ,嵇康撰的呈贤高士传赞 、皇甫谧撰的高士传 与逸士传 、张显撰的逸民传 、虞槃佐撰的高士传 ,张骘撰的文士传 ,刘向、 刘歆、曹植、缪袭、皇甫谧等分别撰的列女传 ,等等。 其中的文士传五十卷。关于其作者,或作张隐,或作张衡,均误。当作张骘。 是书虽已佚,然尚有佚文见三国志裴松之注、 世说新语刘孝标注等 3 。 如 三国志魏 志卷 9 曹肇传 “肇有当世才度薨,追赠前将军”下,裴松之注引张隐文士传 曰: “肇孙摅,字颜远,少厉志操,博学有才藻。仕晋,辟公府,历洛阳令,有能名。大 司马齐王冏辅政,摅与齐人左思俱为记室督。 ” 4 魏志卷 1 0 荀彧传 “太祖虽征伐在 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下,裴松之注引张衡文士传曰: “孔融数荐衡于太祖,欲与相 见,而衡疾恶之,意常愤懑。因狂疾不肯往,而数有言论。太祖闻其名,图欲辱之,乃录 为鼓吏。后至八月朝,大宴,宾客并会。时鼓吏击鼓过,皆当脱其故服,易着新衣。次衡, 衡击为渔阳参挝,容态不常,音节殊妙。坐上宾客听之,莫不慷慨。过不易衣,吏呵之, 衡乃当太祖前,以次脱衣,裸身而立,徐徐乃著裈帽毕,复击鼓参挝,而颜色不怍。太祖 大笑,告四坐曰: 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至今有渔阳参挝,自衡造也。融深责数衡,并 宣太祖意,欲令与太祖相见。衡许之,曰: 当为卿往。 至十月朝,融先见太祖,说衡 欲求见 。至日晏,衡著布单衣,疏巾坐太祖营,门外以杖捶地,数骂太祖。太祖敕外厩 急具精马三匹,并骑二人,谓融曰: 祢衡竖子,乃敢尔!孤杀之无异於雀鼠,顾此人素 有虚名,远近所闻,今日杀之,人将谓孤不能容。今送与刘表,视卒当何如?乃令骑以 衡置马上,两骑扶送至南阳。 ” 4 卷 1 6 任峻传 “军国之饶,起於枣祗而成於峻”下,裴 松之注引文士传曰: “祗本姓棘,先人避难,易为枣。孙据,字道彦,晋冀州刺史。 据子嵩,字台产,散骑常侍。并有才名,多所著述。嵩兄腆,字玄方,襄阳太守,亦有文 3 今人周勋初先生有张骘文士传辑本,载古典文献研究( 1 9 8 9 - 1 9 9 0 ) ,南京大学出版社 1 9 9 2 年版。此辑本 后分别收入周勋初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江苏古籍出版社 1 9 9 9 年版,第 9 4 - 1 2 1 页)与周勋初文集第二卷(江 苏古籍出版社 2 0 0 0 年版)。 6 采。 ” 4 文选卷 6 0 任彦昇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刀笔不足宣功,风体所以弘益”下, 李善注引文士传曰: “太祖雅闻阮瑀名,辟之不应。连见逼促,乃逃入山中。太祖使 人焚山,得瑀,送至,召入。太祖时在长安,大延宾客,怒不与语,使就伎人列。瑀善解 音,能鼓琴,遂抚纮而歌,因造歌曲曰: 奕奕天门开,大魏应期运。青盖巡九州,在西 东人怨。士为知己死,女为悦己玩。恩义苟潜畅,他人焉能乱! 为曲既捷,音声殊妙, 当时冠坐。太祖大悦,署为记室。 ” 5 就这些引文考察, 传主多为有“才藻”而能“著述” 之人。具体而言,据今人周勋初先生之张骘文士传辑本辑的张衡、朱穆、延笃、 桓驎、刘梁、张叔序、赵壹、蔡邕、应劭、侯瑾、边让、高岱、任绩、孔融、陈琳、阮瑀、 刘祯、祢衡、杨修、丁廙、王粲、王肃、李康、何祯、孙登、阮籍、嵇康、王弼、妫览、 陆绩、陆景、郑丰、张温、华融、朱异、张纯、张俨、张赞、张秉、孔炜、段基、华谭、 枣据、成公绥、张华、束晳、王济、孙楚、挚虞、夏侯湛、贾谧、左思、张载、潘尼、曹 摅、杜育、江统、陆机、陆云、孙丞、棘篙、郑曹、郭象、张翰、顾荣、孙盛等共 6 7人 看,亦清楚地说明这一点。 4 另一方面, 汉书卷 3 0 艺文志序说: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 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 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 ,向辄条其篇目 ,撮其指意 ,录而奏之 。会向卒,哀帝复使 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 ,故有辑略 ,有六艺略 , 有诸子略 ,有诗赋略 ,有兵书略 ,有术数略 ,有方技略 。今删其要,以 备篇辑。 ”据此可知刘向诸所校完的书,向均有书录。而合一处,便是传录体书目。刘歆 所奏七略原本如何?因其早已失,而汉书艺文志乃“删其要”而来,虽或得其 大者,后人却无法由此窥其“全豹”矣。考刘向所撰书录,实与梁书卷 4 9 文学列传 序所说的“昔司马迁、班固书,并为司马相如传 ,相如不预汉廷大事,盖取其文章 尤著也。固又为贾邹枚路传 ,亦取其能文传焉”的司马相如传 贾邹枚路传等写 法相近。关于这一点,现代著名的文献学家余嘉锡先生所说的“叙录之体,源于书叙,刘 向所作书录,体制略如列传,与司马迁、扬雄自叙大抵相同” 6 ( 目录学发微卷叙录p 3 7 ) ,是极 为恰当的。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今录其管子书录如下: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雠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太中大夫卜 圭书二十七篇,臣富参书四十一篇,射声校尉立书十一篇,太史书九十六篇,凡中外 书五百六十四以校,除复重四百八十四篇,定著八十六篇,杀青而书可缮写也。 管子者,颍上人也,名夷吾,号仲父。少时尝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子贫 困,常欺叔牙,叔牙终善之。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子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 子纠死,管仲囚,鲍叔荐管仲。管仲既任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之谋也。故管仲曰: “吾始困时,与鲍叔分财,多自予,鲍叔不以我为贪,知吾贫 也。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吾有利有不利也。公子纠败,召忽 4 当然此中有学者,不过以此与南齐书文学传比较,思过半矣。 7 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吾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 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鲍叔既进管仲,而己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 常为名大夫。管子既相,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丑,故 其书称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 亡。下令犹流水之原,令顺人心,故论卑而易行。俗所欲,因予之;俗所否,因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 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北征山戎,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柯之会,桓 公背曹沫之盟,管仲因而信之,诸侯归之。管仲聘于周,不敢受上卿之命,以让高国, 是时诸侯为管仲城谷,以为之乘邑。 春秋书之,褒贤也。管仲富拟公室,有三归反 坫,齐人不以为侈。管子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孔子曰: “微管仲,吾其被发 左衽矣。 ”太史公曰: “余读管氏牧民 山高 乘马 轻重 九府 ,详哉言之也。 ” 又曰: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爱,岂管仲之谓乎。 ” 九府书民间无有, 山高一名形势 。凡管子书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晓合经义。向谨第 录上。 7 (管子卷首) 按:全文 6 4 6 字的篇幅,除“杀青而书可缮写也”以上不到 1 / 6 的 9 5 字外,其与史记 卷 1 1 7 司马相如列传与汉书卷 8 7 扬雄传等并无什么差别?又,据三国志蜀 书诸葛亮传所载,撰三国志的陈寿( 2 3 3 - 2 9 7 年) 曾奉命编诸葛亮集, 其复命的 表上诸葛氏集目录的形式与刘向所撰书录同。同样的,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亦录其 全文如下: 开府作牧第一;权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计算第五;训厉第六;综核上 第七;综核下第八;杂言上第九;杂言下第十;贵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传运第十 三;与孙权书第十四;与诸葛瑾书第十五;与孟达书第十六;废李平第十七;法检上 第十八;法检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 第二十三;军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济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 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 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 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 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 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 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 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 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 8 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 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 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 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 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 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 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 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 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 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 “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 ”信矣! 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 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 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 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於当世。 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 明大通之道也。谨录写上诣著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 月一日癸巳,平阳侯相臣陈寿上。 按: 表上诸葛氏集目录与刘向所撰书录同一性质。其全文 9 9 3字,除去“篇名如右” 以上 2 5 4字说明各篇篇目及编书情由与“伏惟陛下”以下 7 6字恭维语外,其余 2 / 3的篇 幅与一般“史传”无异。 隋书卷 3 2 经籍志序说: “魏氏代汉秘书郎郑默,始制 中经 ,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 ,更著新簿 ,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但录题 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辩。 ”然考隋书卷 3 3 经籍志 (二) 簿录篇著录有荀勖“ 杂撰文章家集叙十卷” 。此书新唐书卷 5 8 艺文志 (二)作“新撰文章家集叙五卷”。目录学名家姚名达先生说:是书“虽无佚文可考, 然叙录二字古义相通,故三国志? 王粲传注又引作文章叙录。新撰云者,前 此诸家文章多单篇散行,今始撰为一集也。新集叙云者,新集之叙录也。故推原文学创作 总目录之渊源应以荀勖为滥觞焉。” 8 ( p 3 3 5 ) 显然,荀勖此书与其中经新簿大异其趣。朱 迎平先生说: “ 文章叙录的体例当为叙录体。 汉书艺文志称刘向校书, 每一书已, 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今存别录佚文,大多有考定篇目、叙录指意 的内容。 文章叙录亦承其体制,其内容包括著者生卒、籍贯、爵禄等,尤详于才学、 著述,并有具体作品的撰写缘起、有关佚事等。佚文均未有列举各集篇目数量的内容,当 是每篇叙录均另附作品篇目,如别录之例。 ” 9 这当是符合实际的。 隋书经籍志 (二)史部的簿录在著录此书后,接着还著录西晋挚虞的文章志四卷等。是书亦 9 已佚。香港学者邓国光所辑本书的佚文用力最勤 5 。不过,其“ 隋志著录文章志于 史部簿录类, 郑樵、郭绍虞、姚名达、王重民、兴膳宏诸家遂以为文章目录。此 皆似是而非之论。 文心雕龙书记篇谓簿者乃文书类聚,录者为古史 世本,编以简策,领其名数 ,则簿录自可括短书简策之史文,非尽目录之篇也。故 西京杂记 、 汉魏吴蜀旧事诸杂史俱著录于簿录类下。然则文章志者,事涉 文章之史记也” 1 0 ( p 1 6 3 ) 云云,是不符合实际的 1 1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考察, 文章志虽然 是一部书目,而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卷 1 9 陈思王植传引挚虞文章志的“刘季绪 名修,刘表子。官至东安太守,著诗、赋、颂六篇” ,注卷 2 1 王粲传的“魚氏典略 、 挚虞文章志并云: 瑀建安初辞疾避役,不为曹洪屈。得太祖召,即投杖而起,不得 有逃入山中焚之乃出之事也” ,注卷 2 1 “辟御史大夫府”的“ 文章志曰袭字熈伯,辟 御史大夫府,历事魏四世,正始六年年六十卒。子悦字孔怿晋,光禄大夫袭孙、绍播、征 胤,等并皆显达 ”等作综合的考察,其写法确给人以“事涉文章之史记”之感。 综上所述,以上两类书的兴盛,自然引起历史学家的关注,从而为后汉作家以文学家 的身份走进“历史”提供了一条通道。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后汉 书 汉书和史记( 主要是后汉书与汉书) 间所设“专门史”的异同: 史记目录 汉书目录 后汉书目录 外戚世家第十九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6 儒林传第五十八 循吏传第五十九 酷吏传第六十 货殖传第六十一 游侠传第六十二 佞幸传第六十三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下) 皇后纪第十(上下)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酷吏列传第六十七 宦者列传第六十八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 下) 文苑列传第七十(上下) 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 下)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列女传第七十四 按: (一)就史记有而汉书 后汉书无的来说:1 ,刺客列传只写先汉的, 5 邓国光先生所辑文章志佚文共 1 9 条,见挚虞研究第 1 6 0 -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