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变迁初探.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变迁初探.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变迁初探.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变迁初探.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变迁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摘 要 社会契约理论的一般观念流行了数个世纪,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柏拉图时代 就开始发端,在二十世纪的我们这个时代,它依然出现在约翰罗尔斯的正义 论一书中。但是社会契约理论的兴盛时期却是肇始于霍布斯利维坦的出版, 终结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面世。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近代社会契约论兴起 的缘由、演变及其衰落的逻辑过程以及当代罗尔斯对社会契约论的复兴。 动荡的社会和分离的政治现实以及对国家统一的期盼迫使霍布斯不得不思考 这样一个问题:原子式的、单独的个人如何组成社会、建构国家?他借助于前人 的“自然状态”概念,重新设定了自然状态理论,并由此出发,运用近代机械唯 物主义的方法,使处于自由、平等状态中的人们通过放弃他们的某些权利并交于 他们中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些人所组成的集团,服从他或他们的命令以保全自身, 因为保全自身是最大的善。这个人或这些人具有绝对的权力。洛克认为,自然状 态中的人们天生就有自由权、生存权和财产权,人们组成社会,设立政府的目的 在于保存他们的财产。政府的权力是一种委托的权力,一旦政府不能采取有效的 措施保障人们的财产,人们就有最终的权力解散政府,重新订立契约建立新政府。 卢梭不满意霍布斯所提出的体现主权的公意,即利维坦的意志,因为这一意志虽 然是实质性的,但不是一般的;他也不满意洛克的主权公意概念,因为这是一般 性的,而不是实质性的。因而卢梭所提出的公意是由自然状态中平等而自由的人 们通过订立契约而把所有人的权利交付给所有人而形成的。在理论上,这种公意 既是一般的、又是实质的,但把某一具体的公意转化为实际的政府运行机制就出 现了矛盾:这种不可剥夺的公意完全可能转化为个人或某些人的自我意识,产生 的后果将会比利维坦意志产生的实际后果更为严重。 这是卢梭本人所无法接受的, 因此他不得不求助于柏拉图所谓“哲学王”或古罗马“执政王”这一类贤者圣明。 近代社会契约论在卢梭那里达到了顶峰,因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自然状态” 的灵活性,不同理论家通过设定不同的自然状态来达到不同的目的。但是在自然 状态中通过订立契约达成的一致同意是形式上的一致,实践上这种形式的一致就 被多数人的统治原则所代替。少数人的命运掌握在多数人手里,他们的自由、平 等在构建公民社会时被剥夺,或者是被强迫自由。这就是说,政府的合法性就取 决于多数人的利益,是出于对功利的考虑。实际上,经典功利主义就是从经验主 义和感觉主义出发,在政治问题上抛弃了关于国家起源、社会契约、自然权利等 等抽象的假定,认为国家之所以产生,归根结底是出于功利原因。但是功利主义 过分倚重个人利益和快乐、允许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少数人的利益。这一主 张不符合古典契约论,也不符合由此传统所衍生的个人天生自由且应得到平等对 待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有鉴于此,罗尔斯复兴了社会契约理论,他的目的在于 ii 希望利用社会契约论作为一个假设的理论设施推出他的正义原则,并进一步利用 社会正义的观念作为评价基本的社会结构在分配上的标准。他的目的能否达到现 在正处于热烈的争论之中。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契约;霍布斯;洛克;卢梭;罗尔斯;自然状态;自然权利; 自然法 iii abstract the general view of social contract theory began to come into being early at the time of plato, about 4th century b.c. and we can still find it in the book entitled “a theory of justice” which is written by rawls even in the 20th century nowadays. however, the period that social contract theory enjoys its stable status begins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hobbs “leviathan”, and ends up with the appearance of rousseaus “the social contract”.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reason of social contract theorys upsurge, its evolution and the logical process of its decline .the revival of social contract theory promoted by rawls is another concentration of this thesis. society characterized by turbulence, separated political reality and peoples expectation for the unity of the country force hobbs to take the following problem into consideration .how do individuals constitute a society and a country? borrowing the concept of “natural status” raised by former theorists, hobbs let the people in freedom and equality give some of their rights to someone and the group formed by some people by making use of mechanic materialism. people should follow the command of the leader in order to protect themselves ,as protecting oneself is the great good .locke holds the view that people in natural status are born with the right of freedom, survival and property. the purpose of their constituting the society and establishing the government lies in protecting their property .the power of the government is given by people. if the government cannot take efficient measures to protect peoples property, every individual in the society will have the ultimate power to disband the government and resign another contract to establish a new one .rousseau is unsatisfied with the general will that embodies sovereignty raised by hobbs, as this will is substantive rather than general .neither does he satisfy with lockes idea of sovereign will, as it is quite general rather than substantive. therefore, the general will advanced by rousseau is formed by these people who enjoy equality and freedom in natural status. they make contracts to give all rights to those who deserve to be given. in theory ,this sort of general will reveals both general and substantive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if we put certain concrete general will into a practical government operation mechanism, paradox appears unavoidably: the general will which cannot be deprived will possibly be transmitted into every individuals personal consciousness. this transmission can bring about more serious results than that of leviathans will. rousseau has to ask for help form platos so called “philosopher king” or “ruler king” of ancient rome, as he himself cannot accept this bad results. iv it is rousseau that promotes modern social contract theory into its summit. different theorists have achieved different goals through presuming distinctive “natural status” in their own systems, since the idea of “natural status” which acts a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contract theory is very flexible. the agreement which has been achieved through making contracts under “natural status” is just on a formal level, and it will be replaced by the ruling principles of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the destiny of the minority is usually controlled by the majority, and the freedom and equality of the minority are deprived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civil society? in other words, the legalization of government depends much on the interest of the majority, which is also a consideration of utility. as a matter of fact ,classical utilitarianism is based on empiricism and sensationalism, deserting such abstract presumptions as the origination of countries, social contracts and natural rights in politics .classical utilitarianism also renders that the reason of a countrys coming into being is utility. in this senses, it seems that utilitarianism overemphasizes every individuals interests and happiness, and it even considers sacrificing the minoritys interest for the majoritys to be reasonable. this idea does not cater to the principles of classical contract theory, neither does it fit the individuals inborn freedom resulting form the tradition of west humanism. according to the above analysis, we know that rawls rejuvenates the theory of social contract, aiming to display his justice principles by making use of the social contract theory as a presum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he further advocates a standard of evaluating distribution structures of the society by employing the idea of social justice .the issue on whether his goal can be achieved or not still remains as a subject of great topical interest. keywords: social contract; thomas hobbs; john locke; jean-jacques rousseau; john rawls; natural status; natural right; natural law 1 引 言 引 言 社会契约论的一般观念流行了数个世纪,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柏拉图时代就 开始发端,而到二十世纪的我们这个时代,它依然出现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一 书中。 对于这一观念可以基于各种理由进行批判: 它对政治生活的描述是机械的, 而不是有机的;对政治义务的说明是法理的,而不是伦理的;对政治社会的政治 权威的解释是先验的,而不是历史的。这些批评自有其道理,社会契约只有在这 样一个时代或思想氛围中,即历史意识尚未完善和发展的时刻才会盛行。然而, 尽管它在理论上是非历史的,但它本身却具有重大的意义:社会契约论不仅展现 了 11 世纪的教皇和国王之争的一段漫长而连续的历史, 而且它自身也成为历史因 果链条中一项有利于自由的因素, 不管是在 1570 年以后它被法国的胡格诺派教徒 用来捍卫自由, 还是在 1688 年及其后被英国辉格党人用来支持公民自由。 历史的 连续性,宗教信仰以及法律论证都可用来为其辩护;并且如果以它所取得的成果 来判断的话这是对真理的实用主义评估,它可谓成就斐然。甚至就算从来不 曾存在过这样一种契约,人民在实际行动中却仍然当它真的存在一样;依据“准 契约” 或者法学家们所说的 “隐含在法律中的契约” 这一观念可以扩展为 “隐 含在政府中的契约”而采取的行为与行动可以服务于值得敬佩的良善目的。 社会契约也许确实是机械的,法理的,先验的,但它仍然表达了人类心灵始终坚 守的两种最基本的价值与观念:其一是自由的价值,或者说是意愿而不是暴力才 是政府之基础的观念;其二是正义的价值,或者说,是权利而不是权力才是所有政 治社会以及任何一种政治秩序之基础的观念。综合来讲,它体现了作为道德者的 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与平等。 社会契约的黄金时代肇始于霍布斯利维坦的出版,终结于卢梭的社会 契约论的问世。这是政治哲学中较少混乱而又较为纯粹的时代。霍布斯,洛克 以及卢梭等一系列的思想家都阐述了这一理论。在我们介绍霍布斯、洛克、卢梭 的社会契约理论之前,我们暂时中断一下,来思考这一理论的一般本质及其普遍 意义,确定其要素并且注意这些要素是如何交错在一起。 事实上,任何社会契约的观念都由两个观念构成,尽管它们紧密相连,但仍 然需要区分:一个是政府契约观念;另一个是社会契约观念。政府契约论是这样 一种理论:政府意义上的国家是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一个契约之上的,许 多思想家对这个问题可能会就此止步,但如果继续思考下去,我们还会发现这只 是一个暂时之点而非最终之地。政府契约论实际上已经假设了一个社会契约作为 先在的条件而存在,在被统治者和统治者之间达成任何契约之前,肯定存在了一 个本质上类似于有组织的共同体的事物。换言之,在一个潜在的统治者打算根据 2 社会的共同意志来承担政府职责之前,潜在的被统治者已经通过了这一意志结合 在一起了。因此,如果我们用契约来思考问题的话,那么我们必须相信除了政府 契约之外,先于它还存在着一个关于社会的契约,即社会契约本身(这里的“社 会”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不过,在霍布斯那里情况显得复杂一些) 。而且我们不 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政治共同体意义上的国家和有组织社会的国家,是建立在 一个甚或无数个社会契约之上的, 这种契约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之间。 所以, 我们说政府契约产生权力,但只能产生权力,社会契约则产生社会本身;并且我 们得承认社会比权力伟大,或者至少说社会要先于权力而存在。 中世纪的学者以及 16 世纪下半叶和 17 世纪早期的大多数天主教与加尔文教 的理论家们仅仅强调政府契约(并不都是如此,比如阿尔色修斯和苏亚雷斯就深 入下去,他们都认识到契约观念是双重的) 。而洛克,卢梭同霍布斯一样,都把 重点放在社会契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三位思想家中没有一个人关注政府契 约(尽管霍布斯的理论的独特性可能会修正这一观点) 。在卢梭看来,我们显然不 能只相信政府契约的存在,而不相信(哪怕默认)社会契约的存在。但我们都可 能只相信社会契约的存在,而不相信政府契约的存在。共同体一旦建立起来,它 就可以是自治的,而不需要区分被统治者和统治者,因此,他们就没有相互订立 契约的可能。而在洛克看来,共同体一旦建立起来,它可以任命一个受信托或委 托的政府,这不需要订立契约。当然,共同体可以根据自己对信托的理解,以违 反信托为由将这个政府解散。霍布斯却认为,共同体一旦建立起来,它可以把自 己的所有权利和权力都交给一个拥有最高主权的 “利维坦” , 它根本就不需要与共 同体订立什么契约;因此也不必服从政府契约所加的任何限制,这是霍布斯的观 点。 至于契约观念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明如下: (1)社会不是而且从来不 是建立在任何契约的基础之上的, 社会是一个具有各种目的的联合体。 “所有的科 学。所有的艺术,每一种美德,每一种至善都囊括其中 ” 。它超越了法律的概念, 并且它是自发生成的,独立存在和自我发展的。在“社会”一词的严格意义上, 不存在而且从来都不存在一个社会契约。 事实上, “现代民主社会不仅具有一种完 备性宗教学说、哲学学说和道德学说之多元化特征,而且具有一种互不相容而又 合乎理性的诸完备性学说之多元化特征。这些学说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得到公民 的普遍认肯 ” 。 (2)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与社会相对应的国家的建立理解为一 种契约行为,把国家看作是在契约的基础上构造而成的尽管它实际上很少是 通过一项契约而产生的。如此看来 ,国家就是一个联合体,是由其成员通过制订 宪法这样一个行为而建立的(有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经年 参见英莱斯诺夫.社会契约论m.刘训练,李立红,刘红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2005:54-68. 英柏克.法国革命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129. 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4. 3 累月才能完成,比如大不列颠就是如此。其它如欧盟宪法,伊拉克战后宪法也可 以这样来思考, 至于是否是全体一致的同意我们下面再讨论) , 而其成员由此将其 整合进一个政治有机体。一国之宪法即构成了一个契约如果不是一个社会契 约的话,起码也是一个政治契约不管这些条约是逐步形成的还是一揽子确立 的。但是(3)在我们这个理性多元化时代,自由而理性的思考者之间不能在他们 的直觉上达成一致:在社会政治层面上,什么才是值得向往的呢?同时也没有找 到一条用以把他们的不一致辨认清楚的途径。因此契约的功能将不再为某一政治 社会或政治权威提供合法性的说明,而是在一种相适宜的背景条件中选择一种相 宜的社会政治安排。“我们并不把原始契约设想为一种要进入特殊社会或建立一种 特殊政体的契约。毋宁说我们要把握这样一条指导线索:适用于社会基本结构的 正义原则正是原初契约的目标。这些原则是那些想促进自己利益的自由而有理性 的人们将在一种平等的最初状态中接受的,并以此来确定他们联合的基本条件。 这些原则将调节所有进一步的契约,指定各种可行的社会合作和政府形式 ” 。可 见,罗尔斯在他的理论中赋予契约的功能是评价性的而不是合法性的,是启发性 的而非定义性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种假想的原初状态,为政治社会充斥着 不可消解的政治文化冲突找到联合的最基本的条件。 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宏怀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1. 4 第一章第一章 霍布斯:自然权利、公民社会与政治义务霍布斯:自然权利、公民社会与政治义务 尽管对霍布斯政治理论的解读千差万别,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霍布斯开创 了一个新的时代。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是近代所特有的第一次尝试,与整个传统实 现了明确彻底的决裂。他企图赋予道德人生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秩序问题,以一 个逻辑连贯的答案。 并且他也第一次找到了一个关于人和国家的新的科学。 “此后 所有的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都明确地或缄默不宣地建立在这个新学说的基础 上然而最重要的是,如果说讨论和阐明生活理想的确是哲学的首要的和决定 性的任务,那么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作为对道德人生的一个根本答案,就不但对 于这种哲学本身,而且对于整个近代哲学都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 ” 。 为了恰当地理解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我们需要把他的理论与他写作的社会背 景和政治背景联系起来。霍布斯虽然不是一位职业的政治活动家,但他的政治著 作却有相当明确的现实目的。霍布斯生活在一个社会和政治动荡的岁月,在他的 时代,最尖锐、最关键的问题是国家的统一受到双重的威胁。这个威胁一方面来 自宗教争论和政教冲突,另一方面来自主权者和议会的冲突以及在权力分配上的 争论。权威的瓦解无疑是霍布斯最担忧的事情,因为它将直接导致无政府状态, 而那种状态对霍布斯来说意味着重新回到自然状态。 “无论如何, 我们原先在一个 和平政府之下的人们在一次内战中坠落到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这种活生生的事实中 可以看出,在没有共同权威使人畏惧的地方, ,会存在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 。无政 府状态与统一的对立成了霍布斯政治理论的关注的中心。因此他致力于解决的核 心问题是政治义务的问题, 其目的是要把国家从内战中解救出来。 从这样的社会、 政治背景中,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霍布斯强调君主制是唯一合理的政治体制,因 为在这种制度中主权是绝对的、不能取消的和不可分割的。 1651 年霍布斯最伟大的著作 利维坦 出版。 作为一种关于社会契约的理论, 它在结构的系统性和论证的严密性上超越了他的前辈。霍布斯的论证最引人注目 且最具成效的特征就在于:他完全放弃了人们所熟知的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一个 契约,而且,它是有意这么做的。在早期的契约理论家中,只有萨莫尼奥曾经提 到公民个人之间的协议,但他所说的协议是要建立国家的法律来约束政治权威 。 而霍布斯的契约,虽然也是个人之间的契约,但他的目的是要直接建立政治社会 和政治权威。也就是说, “政体”和“法律”是同一的。政治权威先于市民法而存 在,并且事实上是市民法的源泉。 “正式说来,所谓法律只有有权管辖他人的人所 美列奥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m.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 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梨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6. 参见莱斯诺夫. 社会契约论m . 刘训练, 李立红, 刘红敏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 2005: 42-43. 5 说的话 ” 。 而霍布斯所反对的传统认为,人们除了在公民社会中并且通过公民社会,就 不能达到基本性的完美,实现一个人的本质存在。因而,公民社会优先于个人, 首要的道德事实是义务而非权利的看法就是由此而来。因此,人们不可能不在断 定自然权利的优先性的同时,强调个人在所有方面都先于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或 主权者的一切权利都是由原本属于个人的权利派生出来的。此种个人,不考虑其 各种特质的个人必须被视为在本质上完全独立于公民社会。在认为公民社会之先 存在着一个自然状态的论点就已经包含了这种概念。的确,对正当社会秩序的寻 求与对公民社会起源或人类进入战争状态的生活的反思是不可分的。 1.1 自然状态、自然权利与自然法 1.1 自然状态、自然权利与自然法 霍布斯把前政治的自然状态作为他的社会契约的出发点,通过人类在政治状 态和自然状态的对比来讨论政治义务。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霍布斯对“自然 状态”这个概念的使用有点复杂,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术语的形式和内容来阐明这 些复杂性。首先,当霍布斯提供参考某些历史事实来说明这个概念时我们不应该 就此断言,霍布斯把自然状态看作一种真实存在的人类状况,对霍布斯而言,自 然状态主要是一种用来说明公民社会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假设。其次,霍布斯在 两个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自然状态”这个术语。在不太极端的意义上,处于自然 状态就是没有最高权威和公民社会的状态。在极端的意义上,处于自然状态就是 完全缺乏任何确定的人类社会状态。虽然,霍布斯从来没有断言人类曾经实际上 生活在极端形式的自然状态之中,但他对最高权威和公民社会的规范说明仍然是 立足于他对那种形式的自然状态的描述。换句话说,霍布斯只是把“自然状态” 概念用作一个纯粹假设的理论设施 。 自然状态的一个本质特征是个人的自然平等在自然状态中,个人事实上 是平等的。在某种意义上,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本来就具有平等的自由。因为如 果没有政治权威,那么每个人在事实上和法理上都不受这种权威的束缚,因此每 个人都有同样的地位或资格。进一步,按照霍布斯,在自然状态中,人在体力上 的差别对自然平等产生不了重大的影响,因为“就体力而言,弱者通过密谋或者 通过与其他像他一样受到同样危险的人联合起来,就有足够的力量杀死强者 ” 。对霍 布斯来说,自然的平等是关于人性的一个重要的经验事实实际上,正是所有 人在自由状态中本质上是平等的, 他们才陷入他们所面临的种种不可忍受的困境。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霍布斯的道德心理学。 人是行动和激情的动物。在霍布斯看来,人的行动依赖于两种激情:欲望和 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梨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22. 参见霍布斯. 利维坦m . 黎思复, 梨廷弼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124-127. 霍布斯. 利维坦m . 黎思复, 梨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2. 6 嫌恶。一个人欲求的东西使他愉悦,而一个人嫌恶的东西可以使人痛苦。人行动 的目的所追求的并不在于愉快本身,而是寻求可以使他愉悦的东西,避免一切可 能会给人们带来不愉快或痛苦的东西。事实上,对霍布斯来说,好的东西就是人 们普遍欲求的东西,恶的东西就是人们普遍痛恨的东西。立足于这个快乐主义的 道德心理学,霍布斯推断说,幸福的生活不过是在于不断成功地获得一个人不时 欲求的东西。然而,人,作为既具有欲望又能够推理的存在者,必然想占据实现 他的欲望的手段。因此,我们就不奇怪为什么霍布斯把这样的手段包含在他对各 种各样的善的列举中。不论是谁,只要他欲求一个目的,他必定欲求实现那个目 的的手段。 这一手段就是权力: “一个人的权势普遍讲来就是一个人取得未来某种 利益的现有手段,一种是原始的,另一种是获得的 ” 。因此,人类在本质上是其 权力最大化的追求者。 “我首先作为全人类共有的普遍倾向提出来的便是, 得其一 思其二,死而后已,永不休止的权势欲 ” 。 现在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然的平等怎么会导致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的人陷入 困境。霍布斯清楚地认识到,自然的平等必然会导致人们希望,在实现他们所欲 求的目的上他们也应该是平等的。 由于资源的匮乏, 几个人必然欲求同样的东西, 那么在没有公共权威的情况下,人的自然平等和资源相对匮乏这两个因素结合起 来,就会使人们处于一种缺乏信任的永恒状态,进而诱使一切人都为战争做好准 备,而且若有必要就去开战而不是去寻求和平。 因此,人类之间的自然关系是一种竞争关系,而且他们所使用的手段是没有 任何限制的, 所以他们之间也是一种相互畏惧的关系害怕被对手或敌手毁灭, 并导致了霍布斯所谓的预见,即自我保护的最好方式是先发制人。霍布斯教导我 们,竞争和猜忌是“两个导致争斗的主要原因” 。这种情形导致人类的自然状态成 了一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 。 此外,这种战争还由于人类特有的一种欲求得到加强,那就是对显赫的欲望 对荣誉的欲望。荣誉是“一种快乐,它来自于一个人对自己权力和能力的想 象。 ”这是一种反社会的激情,因为它的满足需要别人对他们显赫的承认: “每一 个人都希望共处的人对自己的估计和自己对自己的估计相同,每当他遇到轻视或 估计过低的迹象时,自然就会敢于力图尽自己的胆量(在没有共同权力使大家平 安相处的地方,这就足以使彼此相互摧毁)加害于人,强使轻视者作更高的评价 ” 。 霍布斯在很大程度上就把英国内战这一不幸归因于部分反叛者和其他人对荣 誉的欲求。但在这场灾难中,实际体现得更为明显的是人类本性的另一特征 人类的宗教性。人类天性是信仰宗教的,这是因为他是一个理性的动物。但在更 大程度上是一个无知的生命。他能够发现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能够思考所有 参见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梨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2. 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梨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72. 霍布斯. 利维坦m.黎思复,梨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2-93. 霍布斯. 利维坦m.黎思复,梨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3-94. 7 由原因引起结果的现象,然而,有许多现象的原因是他无法知道的。于是他就把 这些原因归结为某种无形的权力精灵和上帝。既然任何权力都是一种潜在的 威胁,所以他也畏惧这些权力,并企图通过崇拜等方式也就是宗教来安 抚甚至控制他们。霍布斯认为虽然存在着一个真正的宗教,但现存的大多数宗教 都是虚假的。或许正是虚假宗教之间的竞争纷扰就是导致人类纷争的一个深层原 因。不但内战中的经验使霍布斯深有体会,这一点也可以从利维坦中紧接“论 宗教”一章之后就是“论人类的自然状态”而得到说明 。 那么宗教的作用和功能在霍布斯的政治理论里占有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霍 布斯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还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呢?一般而言,霍布斯 只是用“工具合理性”的概念来处理宗教问题。他个人对体制化的宗教的态度, 各个时期都是一贯不渝的:宗教必须服务于国家,对宗教是尊重还是蔑视,要依 其为国家服务的好坏而定。 “他热爱基督教会, 因为它是为了主权的辉煌与安 全设定的;他也热爱宗教,因为它维系并珍视为主权的辉煌安全所必需的秩序和 服从;他痛恨对安邦定国的任何可能的骚乱,除此以外,他对产生于宗教、又将 宗教分成派系的那些观点,没有任何的激情 ” 。 现在,我们转向道德问题。在霍布斯看来,存在一个真正的、普遍的道德, 它来自于人类的本性并体现在自然法中。 在自然状态中, “每一个按照自己所意愿 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 因此,这种作用就是用他自己的判断和理性认为最适合的手段去做任何事情的自 由 ” 。这种自由就是人的自然权利,也就是取得他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权力, 做他所能做的一切事情的权力。进一步说,这种权利允许一个人采纳按照他的理 性和判断最适合于达到“自我保全”这个目的的一切手段。这是因为在人与人之 间相互为战的状态中,没有什么是不正义的。正确或错误,正义与非正义的公共 观念是不存在的, 任何行为都可以理解为保全自己所必需的。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 善恶的观念是存在的:人们把他们所欲求的东西称之为善,把他们所嫌恶的东西 称之为恶。但是这些判断完全是主观私人的。并且只要人们的欲望是冲突的,那 么这些判断就会是冲突的。事实上,自然权利加剧了自然状态中冲突,所以根本 不必诧异人们在那里的生活是“孤独、贫困、卑污、残忍和短寿的 ” 。 这就是人类的自然状态,这就是人类自然自由和平等的结果。霍布斯因此从 逻辑上把我们推向这个结论:自然状态是不可忍受的。如果人们想要拯救对他们 来说最珍贵的东西,即他们的生命,那么他们就必须设法逃避那种状态,然而, 他们凭借什么东西离开自然状态呢?霍布斯已经表明,人们在自然状态中之所以 参见霍布斯. 利维坦m.黎思复,梨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3. 列奥施特劳斯.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m.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91. 霍布斯. 利维坦m.黎思复,梨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7. 霍布斯. 利维坦m.黎思复,梨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5. 8 面临困境,是因为他们缺乏一个共享的权力或公共权威。但是,仅仅表明人们若 要生存就必须有这样一个权威是不够的。霍布斯此外也需要表明这种服从决不是 一件偶然的事情。为了证明这一点,霍布斯试图表明这种服从是一个深谋远虑的 理性的要求。人是激情的动物,但也是能够进行推理的动物。既然“使人们倾向 于和平的激情是对死亡的畏惧,对舒适生活所必需的事物的欲望,以及通过自己 的勤劳取得这一切的希望” ,那么他们对永久和平也就会有某些激情,于是“理智 便提示出可以使人同意的方便的和平条件 ” 。这种和平条件就是霍布斯的所谓的 “自然法”的东西,亦即由“理性发现”的普遍规则。这些规则“禁止人们去做损 毁自己的生命或剥夺自己生命的手段的事情,并禁止人们不去做自己认为最有利 于生命保全的事情 ” 。因此,当“自我保全”这种自然权利允许一个人按照适宜 的手段来保全其生命的时刻,自然法就对人施加了某些义务。霍布斯把权利与法 律之间的差别表征为: “权利在于做或不做的自由, 而法律则决定并约束人们采取 其中之一 ” 。 现在我们就来考察霍布斯的自然法。按照霍布斯的看法,自然法被设想为理 性的意见,是由理性向我们揭示出来的,而不是作为理性的命令。实际上,霍布 斯坦白地说,自然法作为法律的地位是成问题的。因为一个法律,他强调说,是 授予发布命令的那个人的言令。 “这些理性的规定,人们一向称之为法,但却是不 恰当的。因为它们只不过是有关那些事物有助于人们的自我保全和自卫的结论法 则而已。正式说来所谓法律是有权管辖他人的人所说的话。但是我们如果认为这 些法则是以有权支配万事万物的上帝的话宣布的,那么它们也就可以恰当地称之 为法 ” 。自此,霍布斯脱离了自然法传统,为新的道德找到了新的基础。这是因 为自然状态中性命相搏的经验使人认识到所谓首要的、最大的、至高无上的 邪恶,人类生活唯一的绝对坐标,关于现实世界的全部知识的出发点,最初是通 过对暴力造成的死亡来认识的。换言之,可以使人摆脱自然状态的自然法就必须 从自我保全的欲望中推演出来。也就是说,自我保全的欲求,更准确地说,死于 暴力造成的恐惧乃是一切正义和道德的起源。那么基本的道德事实就不是一桩义 务,而是一项权利;所有的义务都是从根本的和不可离弃的自我保全的权利中派 生出来的。因此,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或无条件的义务;义务只在其实行不致危及 我们的自我保全时才具有约束力。惟有自我保全的权力才是无条件的或绝对的。 既然基本的、绝对的道德事实是一项权利而非义务,公民社会的职能和界限就一 定得从人的自然权利而不是自然义务来界定。国家的职能并非创造或推进一种有 德性的生活,而是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然权利。国家的权利是在自然权利而不是别 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梨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7. 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梨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7. 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梨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7. 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梨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22. 9 的道德事实中看到其不可逾越的界限。这一点,我们可以考虑霍布斯对死刑以及 士兵的职责的讨论。 那么,他为什么又把这些普遍规则称为“自然法”呢?我们可以通过前页引 文中的最后一句就可以找到答案。霍布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来论述自然法,但 最为重要的只有三条:首先,也是最基本的自然法, “每一个人只要有获得和平的 希望时,就应该力求和平 ” 。其次, “在别人也愿意这么做的条件下,当每一个人 为了和平与自卫的矛盾认为必要时,会自愿放弃这种对一切事物的权力,而在对 他人的自由方面满足于自己让别人对自己所有的自由权利 ” ;第三,人们“必须 履行所订的信约 ” 。一言以蔽之,为了和平的目的,人们必须订立一个协议或契 约以放弃他们的自然自由,并且履行所订信约。信守承诺或契约的义务当然是社 会契约论的基础,将这样一种义务视为一条自然法没有什么新意,但霍布斯认为 应该将订立契约也视为自然法的一种义务却是一项创新。其实这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这是处于契约状态中的人们深思熟虑而必须采取的行动。 大多数的自然法在自然状态中都是无效的。作为法律,它们必然产生义务, 而在一种战争和普遍恐怖的状态里,没有人是可以相信的。让人们接受义务既是 不可能的,也是非理性的。但是前两条自然法却是显著的例外。事实上,这两条 自然法是强加了一种摆脱自然状态如果可能的话的义务。从某种意义上 说,它们是对自然状态中无拘无束的自然自由的一种否定,因为一旦为一个人提 供了脱离自然状态而进入秩序社会的机会,他是不会随意拒绝的。他不能自由地 拒绝参与建立利维坦或国家的协议。至于其余的“自然法则在内心范畴中是有约 束力的。也就是说,他们只要出现时便对一种欲望有约束力。但在外部范畴中, 也就是把它们付诸行动时,就并不如此 ” ,因此人们总是寻求和平状态,在和平 状态中,自然法完全是强制性的。这样,放弃权利以便从自然状态过渡到有秩序 之社会的契约就是完全具有约束力的,因为即使它是在自然状态中订立的,但它 最终可以在秩序社会中得到遵守尽管悖谬的是,社会秩序的存在恰恰取决于 对这一契约的遵守。 1.2 公民社会与政治义务 1.2 公民社会与政治义务 现在我们就来考察这个契约。在自然法的强制下订立这一契约不仅意味着它 是一种道德义务, 而且也意味着它是人类本性所使然, 是一种迫于必然性的行动。 这样一种行为就是一项契约,一种权利的相互转让,一种多边的契约。其条件必 然是对自然权利的放弃。但正如此前我们所表明的,仅凭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因 参见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梨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70. 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梨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8. 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梨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8. 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梨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08. 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梨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20. 10 为,它无法解决导致自然状态这一悲惨境况的根本问题缺少一个强大得足以 让人们产生敬畏,因而保持和平的“公共权力” 。人们必须授权(必须已经授权) 一个主权者来统治他们。 “就好像是每个人都向每一个其他人说: 我承认这个人或 这个集体,并放弃我管理自己的权利,把它授权给这个人或这个集体,但条件是 你也把自己的权利拿出来授予他, 并以同样的方式承认他的一切行为 ” 。 很显然, 主权者不是这契约的当事人,他也用不着承担这一契约的义务。契约的参与者是 国家未来的公民,通过这一契约,每个人都承担起服从主权者的双重任务每 个人都已经将他自我统治的权利转让给主权者,因此主权者有权统治他。另一方 面, 每个人都已经向他的公民伙伴做出了相同的承诺, 如果他们都这样做了的话, 他就有义务服从主权者。 直接通过个人在自然状态中订立契约以创造出一个合法的政治权威的方式, 霍布斯就拒绝了在“政体”和“法律”之间所做的区分,使传统契约论中存在的 社会契约和政治契约合二为一。因此霍布斯就能够赋予统治者以一种极为广泛的 (如果不是完全没有限制的话)权力。正如霍布斯所强调的,一个统治者(或统 治集团)的建立是独裁式的。也就是说,每个立约者都把所有的行动权和裁判权 授予那个人或那个集体,就好像这些权利是他(或他们)自己的一样。因此主权 者就是所有公民的代表, 并且也是其统一性的惟一来源 。 主权者由此不但获得了 完全的统治权,包括制定市民法(主权者的言令)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