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虚实之间的徘徊——论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的演变轨辙.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虚实之间的徘徊——论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的演变轨辙.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虚实之间的徘徊——论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的演变轨辙.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虚实之间的徘徊——论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的演变轨辙.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虚实之间的徘徊——论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的演变轨辙.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虚实之间的徘徊——论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的演变轨辙.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历史小说与历史的关系j 许多学者己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本文将以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为切入点,以明清历史小说创作和理 论批评为主要考察依据,探讨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的演变轨辙。 本文虚实观念中的虚实概念有两个层面的指向:一是指历史小 说的题材、内容,从这一层面来关照,“虚”指虚构,史上本无此事, 也无此情,乃作者虚而造之。“实 指所记内容真实有据,斑斑可考, 于史不违;一是指历史小说创作方法上的技巧,从这一层面来关照, “实 指“实录 ,“实录 是史家著述的方法,也是史家对待历史事 实的态度,就是尊重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客观忠实地按照历史本来面 目录著,“虚”指艺术虚构的创作方法,即小说家有意为之,为表达 主题而虚构。 从“羽翼信史”到“虚实相生、“传奇贵幻 ,再到羽 翼信史的“回眸 ,实际上反映着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曲折反复 的演变轨辙。 明清历史小说创作中所体现出的主客体关系也明显勾勒出这样 一条线索:从崇实到虚实相生,由尚虚到崇实的回归。任何时代的创 张尚德三国志通俗演义弓i 见黄霖、韩同文著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m 】南昌:江西人 民出版社,19 8 2 年版第1 1 1 页 谢肇浏五杂俎( 卷十五) 见黄霖、韩同文著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 m 】南昌:江西人 民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1 6 6 页 袁于令隋史遗文序见黄霖、韩同文著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 社,1 9 8 2 年版第2 6 7 页 作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的,明清历史小说的创作当然也不例外, 也是在社会思潮和相关的小说理论中发展演变的,历史小说理论也同 样呈现出这样二条演绎的路线,本文将试图通过大量翔实的材料来阐 述这一点。 通过大量的材料,我们可以合乎情理的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 “崇实 、“补史 论的影响,“实录的原则一直作为史传的著书的 技巧和方法,又由于历史小说源自于史传,因此历史小说从问世那天 开始,也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了浓厚的史学意识,“实录 原则也就顺 理成章成为历史小说创作和理论批评的原则。然而历史小说毕竟是小 说而不是史传著作,经过漫长的嬗变与涅桀,终于因三国演义的 问世而开始了新生,击穿了史传意识的坚冰,已从“羽翼信史 过度 到了“虚实相生 ,虽然依旧是“依傍正史 ,但毕竟开始了历史小说 “游戏三昧的虚构之旅;继而发展到水浒传的与“史传剥离”, 只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 ,已是“传奇贵幻” 了;到了东周列国志,“羽翼信史却又“回光返照”,出现了执 拗的“回眸 ,又回nt “博考文献,言必有据”了。由此可见“崇 实 、“补史”、“实录”观念的“顽强 的生命力。 从史通到三国演义,由水浒传到东周列国志, 谢肇涮五杂俎( 卷十五) 见黄霖、韩同文著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m 】南昌:江西人 民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1 6 6 页 鲁迅 序言见鲁迅全集第二卷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年版 第3 4 2 页 鲁迅 序言见鲁迅全集第二卷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年版 第3 4 2 页 从“羽翼信史 到“虚实相生”,由“传奇贵幻 到“羽翼信史 的 “回眸 ,明清历史小说的创作与理论,明显呈现出一条曲折反复的 演变轨辙,表现出“在虚实之间徘徊 的特点。 关键词: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实录;虚构;演变轨辙 i i i a b s t r a c t t h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 h i s t o r y a n dh i s t o r yn o v e l sm a n y s c h o l a r sh a v et a l k e di ne v e r yd e t a i l s t h i se s s a yi ss t u d i e df r o mt h ep o i n t o fc r e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p a r t sa b o u tt r u t ha n df i c t i o ni nt h en o v e l so fm i n g 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b a s e do nt h en o v e lt e x t sa n dc r i t i c s ,i no r d e rt of i n d o u tt h ep r o g r e s s i n gt r a i li nt h ev i e wo fn o v e lc r e a t i o n t h e r ea r et w oa s p e c t st os u p p o r tt h ep a p e r ,o n ei ss t u d i e df r o mt h e c o n t e n t s w h i c hc o n t a i n st h et r u t ha n df i c t i o n t h et r u t hi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h i s t o r y ,t h ef i c t i o ni sm a d eb yt h ea u t h o r s i m a g i n a t i o n t h ea r et h r e es t e p sf r o mt h et r u t h f u lh i s t o r yn o v e l sp r o g r e s s i n gi n t o f i c t i o n a ln o v e l s f i r s tb e g i n n i n ga tt h ew h o l et r u t h f u lh i s t o r y ,s e c o n d l y ,t h e n o v e lc r e a t i o nm i x e dw i t ht r u t ha n dp a r t l yi m a g i n a t i o n t h el a s ts t e pi s b e c o m i n gf i c t i o n t h et h r e es t e p sh a v es h o w nt h et r a i la b o u tt h en o v e l c h a n g e i n gs t y l e s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r ei ss u c hac l u ew i t h i nt h en o v e l st h r o u g ht h es t u d yo ft h e 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s u b j e c t i v ea n do b j e c t i v e t h ec r e a t i o nf r o mt h e t h eh i s t o r yt r u t ht ot h ef i c t i o n ,t h e nb a c kt ot h eh i s t o r yt r u t ha g a i n o f c o u r s es u c hap h e n o m e n o ni sc o n n e c t i v ew i t hi t s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o c i a l t h o u g h t sa n dr e a l i t i e s _ t h r o u g hl o t so fh i s t o r ym a t e r i a l s ,w eh a v ed r a w n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 a c c o r d i n g + t ot h ee f f e c t sa b o u tt h eh i s t o r y r e a l i s mw r i t i n gs p i r i ta n dt h e r e s p o n s b i l i t yo fh i s t o r y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w h e nt h e a u t h o r sw r i t et h e n o v e l ,t h ew o u l dt a k et h eh i s t o r yt r u t ha st h ec r e a t i v er e s o u r c e t h i sp a p e r t a k et h em a jo rc l a s s i c a lh i s t o r yn o v e l sa st h es t u d y o b je c t s ,l i k e t h e t h r e ek i n g d o m s , s h u i h u , d o n gz h o ul i eg u oz h i f r o mt h ea n a l y s i so f t h et r a i lo ft h ec h a n g i n gp r o g r e s st os u p p o r tt h ev i e wa b o u tt h el i n g e ri n h i s t o r yt r u t ha n df i c t i o nc r e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m i n ga n dq i n gn o v e l s ;t h e v i e wo ft r u t ha n df i c t i o n ; h i s t o r y - r e a l i s mw r i t i n g ;f i c t i o n ;t h ec h a n g i n gt r a i l v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象星豸 扣知年,月扣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瓯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装i 荡 日期:p 卢年z 月 孚日 导师签名:彰宁锄确 日期:押必年 多月二日 虚实之间的徘徊论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的演变轨辙 引言 历史小说作为我国古代小说重要样式之一,由于题材的特殊性, 虚实问题成为其最基本也最受关注的问题。因而关于古代历史小说理 论与创作的虚实问题,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材料进 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如方成慧的从古代小说序跋看历史小 说创作虚实论的演变轨迹、肖锋的论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虚实观、 罗莹的从理论论争看历史小说的虚与实、刘果的论明代历史题 材小说真实与虚构观念的理论与实践。但是,以上的研究大多是较 为零散、单一的,似乎还未见有从历史小说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相结 合的角度,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两者相结合的角度, 勾勒出其虚实观念形成与发展较为清晰的演变轨辙。 虚与实、真与幻是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理论中时常出现的概念,也 常表述为“伪、赝、假、无、有等。它们的内涵也许各有侧重,具 体使用时其意义或许有所不同,但总之都是说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 历史的关系的。 明清文人对这两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的认识是一个渐变、 曲折、反复的过程。从一开始的“真有其事、实有其人”、“羽翼信史” “事纪其实 、对历史的描述应是“正史之补”,到后来的“七实三虚 、 “虚实相生”、“游戏三昧 ,再发展到“传奇贵幻”、“翰墨游戏”,开 始显现出与史传剥离的趋向。然而到了清代,“羽翼信史 却又“回 光返照”,出现了执拗的“回眸,历史小说虚实观念最终还是没有冲 硕士学位论文 破“正史之补”、“羽翼信史”的桎梏,又踏上了“实录”、“补史”的 老路。 从“羽翼信史”到“虚实相生”、“传奇贵幻,再到“羽翼信史” 的“回眸”,由“事纪其实”到“游戏三昧”、“翰墨游戏”,再到“事 纪其实”的“回旅”,实际上反映着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曲折回环 的演变历程。 “羽翼信史”、“虚实相生”、“传奇贵幻指的是历史小说所反映 的题材、内容;“事纪其实”、“游戏三昧”、“翰墨游戏”则强调创作 方法上的技巧。 “羽翼信史”指历史小说取材于历史事实,不允许虚构创作,从 而忽略现实生活;“虚实相生 指历史小说虽然取材于历史事实,但 为了小说艺术的创作规律,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允许创作者进 行主观的适当的虚构;“传奇贵幻是指虚构,历史上本无此事,亦 无此情,乃作者虚而造之。亦即现代文学理论上所讲的艺术虚构,这 是历史小说区别于史传的根本所在。 “事纪其实即所谓“实录 ,就是要尊重历史事实的真实性, 客观忠实地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录著。“实录”作为编撰史纂的基本 原则,成为史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正如唐史学家刘知几所云:“若 南、董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虽周 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烈,人到于今称之。” 刘知几史通直书( 卷七直书第二十四)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 版第1 9 3 1 9 4 页 虚实之间的徘徊论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的演变轨辙 “游戏三昧、“翰墨游戏 即是从历史小说的艺术需要出发,肯 定“虚构 的艺术价值,强调历史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允许历史小 说创作者进行“情景造极”之虚构,以期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的统一。 文学创作活动是反映一种主客体关系的活动,历史小说的创作当 然也不例外,是创作主体如何把握客观外在世界、以何种方式处理主 体与客体的关系。从内容上来看,当创作主体以史实为依据,尊重历 史事实,强调对史实的原始把握,按照史料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叙述, “叙述已发生的事”,即“羽翼信史”。从创作的技巧方法来看,创 作主体在面对这些史料、历史事件、已发生的事实时不做主观加工改 造,不对素材进行精心的提炼加工和主观评价,不渗透创作者的情思 情感,只是对历史史实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描述,即“事纪其实”。 此时的创作主体完全是一个客观的“代言人”,是一面“镜子”,这样 的创作没有融入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创作主体完全是一个置身事外的 局外人,由此建构出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实录性的。 而另一种情形是:创作者在创作活动中却以另一种方式来处理主 客体关系,其主观能动性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得到酣畅淋漓的展示与发 挥,创作主体面对的虽然也是历史事实,“已发生的事,”但这些创作 却包蕴了创作主体的情思,在叙述中融入了主观评价,在纷繁平庸的 谢肇涮五杂俎( 卷十五) 见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m 】南昌:江西人民 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1 6 6 页 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九章转引自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册【m 】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6 月第1 版第6 1 页 硕士学位论文 史料中挑选、加工、剪裁,并进行了虚构,是“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即按照可能率或必然率可能发生的事。们以此来推测原因,预设结果, 对史实发生的过程也作适当的剪裁和突出,即“虚实相生 、“传奇贵 幻,这样创作主体不再是对既有的历史事实的堆砌和实录,而是想 象和虚构,亦即“游戏三昧、“翰墨游戏”。主客体关系不再是静态 地、被动地接受现有的史料,而是积极、主动地在原始史料上进行大 胆合理的想象和虚构按照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来作合情 合理的虚构和想象。 如果说前者是一种实录性的话,它依靠历史真实体现出其生命和 真谛;那么后者则是一种想象的、虚构的、文学的、艺术的,它走向 艺术的殿堂,着意去营造出奇幻美的境界,以期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 真实的完美统一。后者亦更符合历史小说这种文体的审美特征,体现 历史小说的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历史小说的创作主体对主客体关系的不同处 理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隐含着他们的主体意识,折射出他们的历史小 说虚实观念。明清历史小说创作中所体现的主客体关系分明也勾勒出 这样一条路径:从“羽翼信史”到“虚实相生”、“传奇贵幻,再到 “羽翼信史 的“回眸”;由“事纪其实”到“游戏三昧”、“翰墨游 戏”,再到“事纪其实”的“回旅”。任何时代的创作都是在一定的语 境下进行的,明清历史小说创作也是在社会思潮和相关的小说理论中 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九章转引自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册【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6 月第1 版第6 1 页 虚实之间的徘徊论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的演变轨辙 发展演变的,明清历史小说理论也同样呈现出这样一条演绎的轨辙。 本文将沿着这样一条路径来考察明清历史小说理论及创作,重点 对明清几部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小说进行分析,并结合同时代的语 境,以此来探寻其渐变历程,进而探讨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曲折反 复的演变轨辙。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羽翼信史 与历史小说的“事纪其实 史通与实录的历史小说观 第一节实录理论的思想基础 “尚实 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和鉴赏的重要特征,取材于历史的 历史小说更是将“尚实”与“实录”的观念作为其创作和评论的标准 和原则。 这一标准和原则的形成与建立并不是蹴而就的,而是有其深 厚的思想基础与传统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 中国古代小说的早期创作十分注重语出有凭、事出有据。小说 家一般不敢凭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虚构创作作品,而是更多借前朝 或前辈的事件进行创作,从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作品本事有根有据, 无形中既形成了作家创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成了批评家的评论标准 之一。这与当时小说家、批评家的文学观、小说观有关。小说实录的 理论几乎与小说同时诞生,这是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特殊现象。实录 的理论并非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而是文学批评家的实录观在小说批 评方面的体现。换而言之,小说实录的理论是从史学批评与散文批评 的实录的理论引发出来的。因为,严格地说,在批评家的认识中,小 说尚未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仅作为文体之一种,因此,小说实录理 论其实是史论、文论的扩展。 虚实之间的徘徊论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的演变轨辙 这一时期小说批评中的实录理论,并不依赖于小说创作的实践, 而是崇实文学思想在小说批评中的一方面表现。 西汉谶纬之学弥漫,东汉清谈之风盛行,在文学创作方面亦多“言 过其实”之作,所谓“好谈论者增益事实,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 生空文,为虚妄之传。听着以为真然,说而不舍;览者以为实事,传 而不绝”。力主文章写真写实的批评家,对此颇为不满,批评此类文 风,投合俗人,誉过其实,毁不及恶,与理义相违。后汉王充论衡艺 增篇云: “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著文垂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 善,进恶没其罪。何则? 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誉人不增其 善。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溢其恶,则听着不惬于心。蜚流之 言,百传之语,出小人之口,驰闾巷之间,其犹是也。丹 他作论衡的目的,在于“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认 为“虚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故论 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 王充刻意追求真与实,甚至对艺术摹写、适度增华、比喻夸饰都不 满意,显然失于偏颇,然而针对当时哗众取宠的文风而言,仍不无积 极进步作用。同时,从中也可以窥探其文学批评中的崇实理论。 晋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亦云: 夫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辞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 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此四过者,所以背大体而害政 王充论衡对作篇【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4 年版第4 4 1 - - 4 4 2 页 硕士学位论文 教。是以司马迁割相如之浮说,扬雄疾“辞人之赋丽以淫静。 挚虞明显比王充公允。他反对过分的比喻、修辞与夸饰,但不意味着 排斥适度的艺术手段。当然反对“浮说 、“淫丽而主张崇真尚实, 则与王充的理论是相一致的。这种文学主张,对于纠正丽靡的文风, 很有必要,亦颇有效。不过,任何理论纠偏不能矫枉过正,一走极端, 往往也就容易适得其反。 当时崇尚真实的文学主张,不仅针对经史文章、诸子学说而言, 且于辞赋亦多苛刻挑剔。如左思三都赋序批评诸家辞赋失实云: 然相如赋上林,而引“卢桔夏熟 ;扬雄赋甘泉,而陈 “玉树青葱 ;班固赋西都,而叹以“出比目 ;张衡赋西京, 而述以“游海若 。假称真怪,以为润色。若斯之类,匪啻于兹。考 之果木,则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则出非其所。于辞则易为藻饰,于 义则虚而无征,且夫玉卮无当,虽宝非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 左思崇奉真实,本无可咎,如其云:“发言为诗者,咏其所志也;升 高能赋者,颂其所见也;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匪 本匪实,览者奚信! ”强调文学创作的真实性,这对指导作家创作, 重视生活感受和体验,艺术集中概括和反映真实的生活,杜绝胡编乱 造或华而不实的创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文学不是科学著作, 后者追求的是对于事物描述的精确性和真实性,而前者则着重于通过 艺术手段揭示本质。其实,左思忽略了文学的特点,偏执信实,窒碍 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五十六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 9 8 2 年第1 0 1 8 页 萧统编文选卷四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7 5 页 虚实之间的徘徊论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的演变轨辙 难通,于辞赋中考核喻体之真,譬物之实,未免矫枉过正了。王 充、挚虞、左思的文学主张,集中体现了文学批评中尚真崇实的思想 与理论。 诗文批评中强调写真写实、反对哗众取宠文风的理论,本与小说 批评有相同之处,小说同样反对虚假编造而毫无社会生活真实意义的 创作。不过,小说与诗文毕竟有区别,前者并不排斥艺术虚构,这一 点在当时有不少的批评家都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往往把小说作为文 章( 包括历史著作) 来批评,不加区别地运用诗文的批评标准来要求 小说。因而小说批评的实录理论,也与诗文批评一样,既具有崇尚真 实的积极真确之处,又有偏执现实的局限方面。这种现象,究其根由, 主要还是出于崇实的文艺思想传统。 孔子不言怪力乱神,为文主张“文质彬彬 ,又云:“道听途说, 德之弃也 。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墨子的文学思想 “尚用”、“尚质”,主张言必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 有用之者。于何本之?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 下原察百 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 废以为邢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主张为文必须考其本始,察其缘故,究其实施,强调实用价值。 先秦诸子崇实的文学思想,至汉代因史记出而发扬光大。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6 1 页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1 8 6 页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第3 6 1 页 孙诒禳孙以楷点校墨子闲诂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硕士学位论文 司马迁以史家秉笔直书为其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 之言”。学者儒士皆称其为“良史之才 ,谓史记:“善序事理, 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 实录。”而后“实录”成了后世史家、文学家的创作典范;同时也成 为史论家、文学批评家的评论尺度和理论依据。当小说萌芽之时,批 评家视小说为补正史、拾正史之遗事,属于史之“偏记”。这种小说 观,导致批评家同样以“实录”的标准要求小说家,评论小说创作。 而在实录思想和文学观念形成的同时,正统的文学家和批评家则竭力 排斥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浪漫主义的文学因素和背悖或偏离经典的 文学现象。如班固离骚序中批评屈原: 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馋贼。然责数 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其非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 贬絮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必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 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 淮南王刘安离骚传,高度赞扬离骚,“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 可也”。然班固从崇经的观念出发,云“斯论似过其真”,斥离骚 多“虚无之语”,无根无据,“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违背了尚实 崇经的文学观念。班固甚至抨击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 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 力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他既反对非写实的浪漫主义文学,也 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汉书c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2 7 3 5 页 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2 7 3 8 页 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2 7 3 7 - - 2 7 3 8 页 虚实之间的徘徊论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的演变轨辙 反对有悖“原道 、“征圣、“崇经”原则的写实主义作品。班固的文 学观念,被正统的封建文人所承认、接受和宣扬。梁代大批评家刘勰 的文心雕龙集中地表现了这种文学观念。 刘勰在夸饰篇中,斥司马相如、扬雄的赋作“诡滥愈甚”, “颠坠与鬼神”,“虚用滥形,不其疏乎? 甚至在辩骚中批评屈 原的离骚: 至于托云龙,说迂怪,丰隆求必妃,鸩乌媒娥女,诡异之辞也; 康回倾地,夷羿毕日,木夫九首,土伯三目,谲怪之谈也;依彭成之 遗则,从子胥以自适,狷侠之志也;士女杂坐,乱而不分,指以为乐, 娱酒不废,沉湎日夜,举以为欢,荒淫之意也。摘此四事,异乎经典 者也。 刘勰主张“原道”、“征圣”、“宗经 ,竭力反对浪漫主义的文学及其 手法,而拘泥于圣人之道、圣人之说、圣人之经典。所以他一方面批 评浪漫主义的诗赋作品,另一方面对稗官小说则抱轻视的态度,所谓: “文辞之有谐隐,譬九流之有小说。盖稗官所采,以广视听。若效而 不已,则髡、朔之入室,旃、孟之石交乎? 此虽指谐隐手法而言, 然以小说喻之,鄙视之意显矣。 小说之所以为小说,正如班固所言,就在于它是“街谈巷语,道 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小说所记载的对象,史传不肯也不屑记载。小 说的对象与内容主要在人耳目之外,考证之外,恰恰与史的、实的、 刘勰文心雕龙辩骚见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4 3 页 刘勰文心雕龙辩骚见周振甫交心雕龙今译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第1 3 6 页 班固汉书艺文志【m 】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1 7 4 5 页 硕士学位论文 实录的原则相悖。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小说者言”就是无稽之谈的 代名词,它的虚无性质不言而喻。在一个史传、事实与实录崇拜的文 化语境中,这样一种文体长期以来受到正统论者的鄙薄当属自然。小 说的肯定者、同情者,想要为其辩护,为之争取生存空间,提升它的 地位,也不能不正视这点,并给出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使得 小说事体的虚实成为小说学无法绕开的先决问题。再者,小说的创作 方法、审美特征、结构布局以及叙述技法等问题也都与虚实问题紧紧 相连,甚至可以说是依附其上,这些都促使它成为小说学中最为基础 与关键的问题。 在小说发展之初,作为史传之余、史传之补的小说基本上还是 隶属于史传的范畴。史传的标准也就是小说的标准。因此小说的作者 与同情者不能不强调小说的实有性。即使是像山海经那样的闳诞 迂夸、奇怪傲傥之言,论者也仍然认为它们是实有。专门以鬼神怪物 为对象的搜神记的作者,也明确宣称本书的目的是“证神道之不 诬”,并愿为作品的实有性作担保。论者如此坚持小说的实有性,一 方面,可能是如鲁迅所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 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 ”小 说作者是怀着真诚的,同时也是实录的态度来工作的;一方面也许是 出于无奈。在一个以事实为生命的语境里,不强调小说的实有性,它 就会完全失去生存空间。 综上所述,先秦儒墨尚实的思想,涵盖了广义的文学范畴,奠定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3 年版第2 9 页 虚实之间的徘徊论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的演变轨辙 了小说( 尤其是历史小说) 创作批评家实录观的思想基础;两汉的 史记、汉书集中体现了史传文学的实录内涵,小说与史不分( 尤 其是历史小说与史不分) 的认识导致批评家以实录作为小说的重要批 评尺度之一;魏晋六朝反对浮靡文风与反对浪漫主义文学相混淆的理 论,加深了小说批评家崇实斥虚的观念;而反对轻视小说的批评家, 则借诗文写实理论和史传实录标准为小说辩护,由此产生了小说的实 录理论。 硕七学位论文 第二节史通与实录的历史小说观 小说的实录理论形成后,后世史学家受其历史责任感和史学意识 的影响,把著史的实录方法运用到小说的批评中,要求小说应和史书 一样,所记内容真实有据,对历史小说尤其如此。唐史学家刘知几在 前人基础上对小说( 包括历史小说) 作了全面论述,在整个批评过程 中体现出浓厚的史学意识和明显的儒家思想倾向。 他在史通采撰篇中,从“恶道听途说之违理,街谈巷议之 损实”出发,对语林、世说、幽明录搜神记之类书予以 严厉批评,认为其书“其所载或诙谐小辩,或神鬼怪物。其事非圣, 扬雄所不观;其言乱神,宣尼所不语 ,如采之以为史,则只能“取 悦于小人”而“见嗤于君子”,批评它们或存有鬼神虚无之论,或所 记不合儒家法度。 同样,在史通杂述释“逸事 类时,他站在史家立场严厉 批评郭宪洞冥记,王嘉拾遗记“全构虚词,用惊愚俗,此其为 弊之甚者也 ,“苟载传闻,而无锉择,由是真伪不别,是非相乱。” 刘知几也并不是一概排斥虚妄怪诞之说,对“若论神仙之道,则 服食炼气,可以益寿延年,语魑魅之途,则福善祸淫,可以惩恶劝善, 斯则可矣”,是持肯定态度的,表现出重实用、重教化的功利目的。 刘知几撰浦起龙译史通杂述( 卷十( 杂述第三十四)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 9 7 8 年版第2 7 6 页 虚实之间的徘徊论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的演变轨辙 但他对“其义无取 ,特别是有伤名教的东西,是完全排斥的,批评 “及蔽者为之,则有低舒相戏,施诸祖宗,亵狎鄙言,出自床弟, 莫不升之纪录,用为雅言,固以无益风规,有伤名教者矣。” 最后他明确地提出了小说创作的实录主张,说明他是带着史学家 的偏见批评小说的,是典型的拟史批评。在史通杂述中论及“偏 记小说”时说:“大抵偏记、小录之书,皆记即日当时之事,求诸国 史,最为实录,然皆言多鄙朴,事罕圆备,终不能成其不刊,永播来 叶,徒为后生作者削稿之资焉。”在史通惑经中又说“爱而知 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为实录”,实际上以著史的实录观 来要求小说,主张小说作者持实录创作方法客观公正地记事写人。 刘知几之后,史学家如刘觫、李肇等继续发扬并强化他的“实录 的拟史批评,并以之指导其历史小说创作,更加暴露了史学家的偏颇。 刘觫编撰传记( 或称小说、隋唐佳话) 白诩贯彻了史乘的“实 录”精神。李肇编撰唐国史补更以彻底贯彻历史小说“实录 精神而骄傲: 公羊传日:“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未有不因见闻而备故实 者。昔刘镰集小说,涉南北朝至开元,著为传记。予自开元至长 庆撰国史补,虑史氏或缺补之意,续传记而有不为。言报应, 叙鬼神,征梦卜,近帏箔,悉去之;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 刘知几撰浦起龙译史通杂述( 卷十杂述第三十四) 【m 】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 9 7 8 年版第2 7 5 页 刘觫隋唐嘉话自序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第1 1 4 页 硕士学位论文 惩,采风俗,助谈笑,则书之。仍分为三卷。 李肇说他的历史小说国史补是刘觫传记的续书,而体例上更 加纯粹:“未有不因见闻而备故实者 ,故而“言报应,叙鬼神”之类 “悉去之 ,“纪事实,探物理”之类“则书之。或者说,书中所记 无一虚构,“虚拟妄谈一概摒绝。即使面对文学小说传奇,也规范 以史家绳墨: 沈既济撰枕中计,庄生余妓之类。韩愈毛颖传,其文尤 高,不下史迁。二篇真良史才也。 近代有造谤而著述,鸡眼、苗登二文。有传蚁穴而称者,李公 佐南柯太守。有乐妓而二篇什者,成都薛涛。有家童而善章句者,郭 氏奴。皆文之妖也。 前一则以史学文体来规范文学小说,后一则以史学内容来否定小说文 学。或者说,是在“史贵于文”的文化价值系统中,以史学的大文体 取消小说的独立地位。由此可见,他是一个传统史学与文学价值观的 忠实维护者。 至此,小说创作与批评的“实录”观念在正统史学家的一再强 调和宣扬下,终于修成正果,确立其不可撼动的地位。后代的史学家、 小说家难以挣脱其影响,尤其在讨论评价历史小说的虚实问题之时, 受到的影响更为根深蒂固。 李肇唐国史补序见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 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版第5 3 页 虚实之间的徘徊论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的演变轨辙 第三节小说家“羽翼信史的历史小说观 如前二节所述,小说的实录观念至唐代业已形成,明代以前的史 学家和绝大部分的小说批评家信奉实录观念,实录成为小说创作的重 要原则,同时也是小说批评的重要标准。违背实录的创作,无疑会遭 到斥责,于是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批评现象,作品内容荒诞离怪,但批 评家却以“实录”赞扬之,为其辩护。爰至明代,实录观念有所突破, 但一部分小说家仍然坚持继承发扬小说实录,作为历史题材的历史小 说更是如此。元明以降,随着三国演义的问世,一大批历史演义 小说蜂拥而出。历史小说到底该写成什么样子,成了理论家的重要课 题。小说与史的争论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倘若此前的小说批评家以 “实录 来要求所有的小说未免失之武断,那么以之来规范历史小说 似乎就“名正言顺”,理所当然了。于是他们表现出对史学家实录的 历史小说观的崇奉。和历史小说创作一样,历史小说理论一开始也呈 现出一种极其强烈的史学意识,这一点,无论是对后来的历史小说创 作或历史小说理论,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和古代诗文理论一样, 明初和明中叶前期的历史小说理论从一开始也带上了浓烈的功利主 义的因素。这种史学意识主要包含两种观点:“正史之补 和“羽翼 信曼”o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伴随着它 的问世,关于历史小说创作的虚实之争也就此拉开了帷幕。明代蒋大 硕士学位论文 器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和张尚德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引即为历 史小说虚实问题论争的滥觞。 修髯子( 张尚德) 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云: 余曰:否,史氏所志,事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非通儒夙学, 展卷间,鲜不便思囤睡。故好事者以俗近语,檗栝成篇,欲天下之人, 入耳而通其事裨益风教,广且大焉,何病其赘耶? 客仰而大谑日:有是哉! 子之不我诬也,是可谓羽翼信史而不 违者矣。简帙浩瀚,善本甚艰,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可乎? 。 张尚德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赞许作品“以俗近语,麋栝成篇”, “羽翼信史而不违”。显然,张尚德所称道的历史小说是对史书文字 的梳理,语言的化妆,使“事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的历史著作, 变得明白晓畅,“通乎众人”。创作者没有,也不允许有添设敷衍等艺 术虚构,想象和虚构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他苛求历史小说严格按照 正史记载,不能减损删剔,也不能踵事增饰。从中不难看出,张尚德 是史学家实录的历史小说观的继承者和拥护者。 他的这种观点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批人的看法,反过来也影响着 以后历史小说的创作和批评。林瀚、陈继儒、甄伟、余象斗、可观道 人等基本上接受和发展了他的观点,逐渐形成了要求历史小说严格依 傍历史记载的“羽翼信史 派。 继张尚德“羽翼信史而不违”的观点提出后,林瀚的隋唐志传 修髯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弓1 见黄霖韩l ;- j 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m 】南昌:江西人民出 版社,1 9 8 2 年版第1 1 1 页 虚实之间的徘徊论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的演变轨辙 通俗演义序也明确表示,历史小说是“正史之补 、“勿第以稗官野 乘目之”。在他看来,历史小说是历史,而非小说。其在隋唐志传 通俗演义序云: 盖欲与三国志并传于世,是两朝事实愚夫愚妇一览概见 耳。予不计年劳,抄录成帙,又恐流传久远,未免有鲁鱼亥豕之讹, 兹更加订正,付之剞劂,庶几观者无憾。夫“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不若博弈之犹贤乎已”? 若予之所好在文字,固非博弈技艺之比。后 之君子能体予此意,以豕编为正史之补,勿笫以稗官野乘目之,是盖 予之至愿也夫。 俟后,陈继儒肯定了历史小说的社会地位,他在叙列国传中 赫然提出历史小说是“世宇间一大账簿”的论点,但对历史小说“其 事实,时采谲狂,于正史或不尽合的客观实际却颇为不满。他称 道列国志传“事霰而详,“足补经史之所未赅”,显而易见,他的 观点与林瀚的“正史之补 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正如其在叙列国 传所云: 列传始自周某王之某年,迄某王之某年,事羲而详,语俚 而显,诸如朝会盟誓之期,征讨战攻之数,山川道里之险夷,人物名 号之真诞,灿若胪列,即野修无系常朝,巷议难参国是,而循名稽实, 亦足补经史之所未赅,譬诸有家者按其成簿,则先世之产业鳌然,是 林瀚隋唐志传通俗演义序见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m 】南昌:江西人民出 版社,1 9 8 2 年版第10 9 页 陈继儒唐书演义序。见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f 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版第1 3 5 页 硕士学位论文 列国亦世宇间之大账簿也。虽是与经史并传可也。若其存而不论, 论而不议,愿与世宇间开大眼界也。共扬催之。 这一见解并没有就此停歇,甄伟继续予以发挥了。他在西汉通 俗演义序中指出: 予为通俗演义者,非敢传远示后,补史所未尽也。不过因闲 居无聊,偶阅西汉卷,见其问多牵强附会,支离鄙俚,未足以发明楚 汉故事,遂因略以致详,考史议广义;越岁,编次成书。言虽俗而不 失其正,义虽浅而不乖于理;诏表辞赋,模仿汉作;诗文论断,随题 取义。使刘项之强弱,楚汉之兴亡,一展卷而悉在目中:此通俗演义 所由作也。 序中阐明:“予为通俗演义者,非敢传远示后,补史所未尽也 。 故而创作时,“因略以致详,考史议广义 。书成之效果,“言虽俗而 不失其正,义虽浅而不乖于理”。 说: 余象斗亦夸列国志“是诚诸史之司南”,其在题列国序中 于是旁搜列国之事实,载阅诸家之笔记,条之以理,演 之以文,编之以序,胤商室之式微,洎周朝之不腊,炯若日星,灿若 指掌,譬之治丝者,理绪而分,比类而理,毫无舛错,是诚诸史之司 陈继儒叙列国传见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版第1 3 9 页 甄伟西汉通俗演义序见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 社,1 9 8 2 年版第1 9 9 页 虚实之间的徘徊论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的演变轨辙 南,吊古者之黢蠛也。讵可少哉,讵可少哉! 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序中又酣畅淋漓地阐发了“补史“之法, 他说:“本诸左、史,旁及诸书,考核甚详,搜罗极富,虽敷演 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而大要不敢尽违其实。凡国家之兴废存亡, 行事之是非成毁,人品在好丑真淫,一一胪列,如指诸掌”。正因如 此,他肯定新列国志改正了原书的“铺叙之疏漏、人物之颠倒、 制度之失考、词句之恶劣 。炫日“往迹种种,开卷潦然,披而览之, 能令村夫俗子与缙绅学问相参,若引为法诫,其利益亦与六经诸 史相蜉 ,鄙薄“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 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然悉出村学究杜撰”, “但可坐三家村田塍,指手划脚醒锄犁瞌睡”。应该说,可观道人特 别强调了历史小说不违背史实的原则。其在新列国志叙云: “ 小说多琐事,故其节短。自罗贯中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 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 ( 夏书、 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 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然悉出村学究杜撰,幺罗硝碟,识者欲呕 至伍员为明辅,尤属鄙俚,此等呓语,但可坐三家村田塍,指手划脚 醒锄犁瞌睡,未可为稍通文理者道也。顾此犹摘其一席话成片段者言 之。其他铺叙之疏漏、人物之颠倒、制度之失考、词句之恶劣,有不 可胜言者矣。 余象斗题列国序见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版第2 1 5 页 硕士学位论文 墨憨氏重加辑演,为一百八回,始乎东迁,迄于秦帝,东迁者 列国所以始,秦帝者列国所以终。本诸左、史,旁及诸书,考 核甚详,搜罗极富,虽敷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而大要不敢尽 违其实。凡国家之兴废存亡,行事之是非成毁,人品在好丑真淫,一 一胪列,如指诸掌往迹种种,开卷潦然,披而览之,能令村夫俗 子与缙绅学问相参,若引为法诫,其利益亦与六经诸史相埒,宁 为区区稗官野史资人口吻而已哉! 爰至清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