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囊关暴煎研究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研究生 导师 杨锦 孙远刚 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中文籀曩:本研究旨在了謦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现状、个性特征以及与 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女大学生的成才及个性发展提供心理依据。从6 所不同类型 大学抽取1 1 4 1 名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呆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fb s r i ) 。龚耀 先筹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闻卷。( e p q ) 以及马斯洛安全 喀一不安全感闻卷( s i ) 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 p $ s 10 0 建立数据库,对所收集的数据结粟采用f 检验、 x 1 检验和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女大学生 双性化人格约占1 4 ,不同地区的生课性别角色类型差异较大,而且具有双性化特 质的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总体趋向于稳定的外倾性; 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 在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和中性化人格的个体,代表着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美饲: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一心理健康 1引言 性别有两个含义:一为“s e x ”,指男女活动中生物学的或解剖学的差异,是 生理上的差异;另一为“g e n d e r ”,指男女心理的、社会的差异。前者把男女分别 称之为男人( m e n ) 和女人( w o m e n ) ,后者刚分别称之为男性( = a l e s ) 和女性 ( f e = a l e s ) 。性剐角色主要指社会方面,因此用“g e n d e r ”。“” 性别角色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 杜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o 它是一种“社会性别”,与自身的生理性别并不 一定相符。它是以性别为标准所划分的社会角色,社会对性别不同的孩子予以不 同鲢角色期望,也就是男牲角色或女性角色。性别角色的划定决定了某一个人的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社会化定向,如在传统观念中,男子的社会化定向是在社会上谋取成功和地位, 而女子的社会化定向则是在家庭中充当贤妻息母。不同的社会亿定向必然导致男 女有选择地接受不同的社会影响。导致男女形成与其特定的性别角色相适应的不 同的心理内容和人格倾向。同时性别角色使得我们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性别的标定,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一旦将性别角色规范并且内化,就会自动地按照适合自己性 别的行为方式来认识、思考、行动,造成性别角色的心理差异。 至于性差研究中经常提到的性别角色的刻板观念就是人们在性别角色上持的 僵固不变的看法或信念。即认为男性应如何,女性应如何。其存在事实上对两性 行为有不同要求、不同标准,甚至由此产生性别角色的偏见。“国内外许多心理学 家都将性别角色及其形成的研究做为性差研究的重要领域。 性别角色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而童年期及青少年期对个体的人格特质形成 影响最大,家庭、学校、同伴及大众传播媒介等方面均对性别角色社会化产生影 响。” 儿童早期活动时间最多的场所是家庭,家庭是其社会化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家庭的影响来自多方面,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最大,对子女的性别角色社会化至 关重要。他们往往按照性别刻板印象去塑造其两性子女的行为,其教育方式日积 月累、潜移默化,使其子女在家庭中打下了性别角色社会化的最初基础。进入学 龄期后,学校教育占据了童年期、青春期及青年期好多时光。学校对男女儿童性 别社会化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其中教师对学生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非常大,这 种影响从不同方面促进了两性学生角色的分化。在儿童最初走进学校的时期,他 们所接触的班级教师可以说是其家庭之外的主要成年人。在美国7 0 年代末的一项 数据统计表明,8 9 “, 6 的小学教师由女性担任,这种现象仍延续至今。其他国家及中 国也不例外。有研究表明,教师倾向于给男生以更多的鼓励,课堂上也更多地提 问男生。在师生交互作用中,从教师的行为方式中可看出,他们认为女生更应保 持安静,是被动学习者,对男生则认为更应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 b a s o w ,1 9 8 6 ) 。 在学业成绩方面,教师的期望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更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对学 生的不同看法,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及行为模式。 同伴关系也会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优。童年期的儿童离家在外的时间开始 一2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增多,他们除了接受家庭、学校的影响,还要受同伴影响。童年早期往往是非正 式团伙,组成随便,随意出入。童年晚期,即1 0 岁以后,其群体开始有组织一些 了。此时有一种按性别划分群体的明显倾向。井反映了童年期男女儿童兴趣的不 同。为自己的伙伴所接受,成为童年期儿童晟强烈的要求之一。研究者发现,无 论男女儿童,同意同伴错误判断的倾向都较高,其中1 1 1 3 岁达到高峰,1 5 岁以 后开始下降( 马森等,1 9 9 1 ) 。比较男女两性儿童和青少年可以看出,男孩较早受 到伙伴的群体压力,他们设法通过体育活动及冒险行为来显示自己的性机能。女 孩的群体压力不明显,只有到寻找男友的年龄,他们才能感到群体压力的存在 ( b a s o v ,1 9 8 6 ) 。为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同伴把社会对性别角色定 型的看法当作某种性别特定的行为规范而用在自己的同龄人身上,从而成为其伙 伴间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关于不同社会文化对两性性别差异的影响,人类学家和做跨文化研究的心理 学家也给予极大的关注。他们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社会之中存在着性别差异的 文化普遍性与内容形式上的文化特殊性。多数国家的性别模式具有跨文化的一致 性,如:w i l l a m s 和b e s t ( 1 9 8 2 ) 在2 5 个国家中,每个国家研究i 0 0 名大学生, 发现在3 0 0 种不同的特征中,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有些特征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男性主要特征有支配、自主、侵犯性、表现欲、成就、忍耐性等内容,而女性的 主要特征有谦虚、顺从、求助、有教养和依赖性等( 万明刚,1 9 9 3 ) 。”在社会文 化所造成的性别角色的特殊性方面,玛格丽特米德( m m e a d 1 9 3 5 ) 在新几内 亚对3 个不同原始部落的研究最能说明问题,并已成为这方面的经典之作。事实 上,性别角色是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塑造,世代相传的性别角色的社会模板,规定 着该社会的两性社会化的过程,创造出两性不同的社会角色。 总之,性别角色社会化与个性形成有关,其社会化的过程也反映着儿童个性, 特别是其中的第三性征( 即性度) 形成的过程。陈枚( 1 9 8 9 ) 的研究表明:青少 年学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到初中三年级已基本完成,高中以后趋于稳定。 男学生由于存在理想的人、理想的男性和理想的自我形象的基本同一,也与女生 心目中的理想的男性形象同一,因此在个性社会化过程中的内心危机较少,发展 会较稳定。女学生由于所追求的自身个性形象是带有传统女性气质和男性事业以 一3 一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及知识型个性,与她们自身及男性偏好的女性形象有较大差别,因此有较大的心 理冲突,容易产生自我同一性的危机,在个性发震和自我塑造中有较多的不安和 困惑。7 心理学家在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的传统研究中,一直关注男女两性的心理特 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并一直认为男性化与女性化是同一程度上相对的两极。 “男女双性化”指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o 可称为双性 化人格、两性化人格、男女兼性或心理双性化( a n d r o g y n y ) 。若从一个人男性化 与女性化的程度来看,o 双性化人格则男性度与女性度都比较高。从心理学角度看, 两性化人格是这样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 兴趣、能力与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心理素 质的两性化既不是性错位,也不是同性一体的同义语。 从性度的角度看,由于男性度和女性度是男( 女) 性特征在某人身上所占的 比重,因此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人都是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结合体。世界上不存 在绝对纯粹的男性或女性。这些年来人们开始发现,男人的男性度高,女人的女 性度高,并不是最理想的品质。于是,一个追求男女平衡的新名词“男女兼 性”,也即“双性化”( 或称“两性化”) 人格出现了。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主要是 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 s l s e m ) 。她认为心理上雌雄同体的人比男性 或女性的人更加美满。最好的人格是包含男性或女性中最积极成分的人格。 最早提出双性化概念的是罗谣( s r o s s i ,1 9 6 4 ) ,认为个体可以同时拥 有传统男性应该具有的和传统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研究双性化人格最具 代表性的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于1 9 7 4 年设计了第一个测量双性化特质的心 理量表一一“贝姆性度量表”也称“贝姆性别角色量表”( b e m ss e xr o l e i n v e n t o r y 简称b s r i ) ,用此量表浏试,把人的性度分为4 种:双性化人格、男性 化人格、女性化人格以及中性化( 不典型) 人格。“”在其以后的研究中,她又进 一步证明了双性化人格的女性比其他人具有更显著的独立性、也能够较好地表现 出女性气质,并有强烈的自尊感。贝姆( b 口,1 9 8 1 ) 认为,双性化的个体( t h e a n d r o g y n o u sp e r s o n ) 对职业的抉择是建立在他( 或她) 的兴趣和能力基础上, 而不是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她认为人可以是双性化的。既有男性特征也有 4 一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女性特征。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个体在训练、就业与适应环境方面都有更多的可 塑性和适应性,它代表了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 方俊明,1 9 9 6 ) 。“o 为了证实双性化个体的存在,1 9 7 8 年、1 9 7 9 年贝姆与其他人分别用贝姆性别 角色置表对美图德克萨斯州立大学7 5 名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大约3 3 的被 试是性别类型化的,约有三分之一( 2 7 3 2 ) 的人具有双性化人格特质,其中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占2 7 ,其余是“未分化的”( 男女特征得分都较低) 。霍尔 ( a 1 1 ) 与浩宾斯坦( h a b e r s t a d t ) 1 9 8 0 年也对8 1 1 岁的儿童进行了这类测验, 发现2 7 3 2 的儿童是双性化的。司本斯( s p e n c e i t ,1 9 8 1 ) 等人采用人格归因量 表( p a r ) ,调查结果表明女性中2 7 的人属于双性化人格。两性化人格类型的个体, 既能胜任男性韵工作,也能胜任女性的工作,她们有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力,是 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g i b e r t ( 1 9 7 8 ) 的研究表明男女被试更多地认为双性化的 人是更典型的、有吸引力的,理想的女人和男人的模式。斯比尔斯( s p e r c e , 1 9 8 2 ) 等人的研究表明,双性化的青少年和女大学生的确比性别类型化的人自我 评价更高、更受欢迎,适应能力更好。 我国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也较少,张李玺( 1 9 9 0 ) 对6 9 名女 大学生的性别气质特征调查结果显示:双性化气质占2 0 。关树文( 1 9 9 5 ) 对蒙汉大 学生跨文化研究发现:被测2 3 2 人中,双性化人格占2 5 ( 约四分之一) ,女大学 生双性化人格约占2 2 ,且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 汉族大学生双性化人格仅占1 3 ) 。 。”马莹( 2 0 0 1 ) 用b s r i 置袭对陕西的4 4 4 名女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特质研究表 明;双性化者3 0 人,占6 8 。并采用s c l 9 0 对双性化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因素 进行相关比较,发现双性化人格特质是较理想的人格特质,其次是男性化特质 再次是女性化特质。女性化特质在强迫、人际关系、忧郁、恐怖方面,得分明显 高于男性化特质和双性化特质。o ”而马锦华( 2 0 0 1 ) 采用8 s r i 量表对河南的1 7 4 名男女大学生进行的双性化人格模式的调查结果是:女大学生具有双性纯气质的 比率仅为5 。运用马斯洛安全感一不安全感问卷和自信心测验问卷检验不同性别 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在心理安全感和自信心方面的差异,验证了双性化人格是人类 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此外,我国学者陈芳芳( 1 9 9 4 ) 、王卫东( 1 9 9 5 ) 等也对双 性化人格进行了有关的研究探讨。” 一5 一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双性化的概念在短时问内引发了大量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至今还没有证据表 明双性化有什么不利因素。许多心理学家正在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最早开 始这方面研究的贝姆近来已改变了她原来对双性亿的看法。她认为双性化个体表 现出来的适应性并非是因为结合了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而是表现了既非男性化 又非女性化的无性别化( g e n d e ra s c h e m a t i c ) ;他们在从事感兴趣的活动、交朋 友或决定在某种场合如何表现时很少考虑自己的性别。这些双性化个体已不再受 性别的束缚。其他的一些心理学家则认为,社会绝不会把性别当作处事的无关因 素。赫颠顿( a l e t h ah u s t o n ,1 9 8 3 ) 认为,凡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永远不可 能脱离性别因素,因为只有女性才能哺育后代的事实清楚地决定了男性和女性各 自在生活中的作用。 总之,人们发现在丰富多采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双性化心理和行为特征 的人,往往较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人们从角色互化中获得了互补。许多资 料说明那些才华横溢的男子往往具有一些女性特征;而那些功成名就的女子。同 样也具有一些男性特征。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对双性化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作为一 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双性化人格能促进人的创造力及多方面才能的发挥。本 研究试图通过对女大学生样本的实证研究,以考察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 的现状,双性化人格的相关个性特征以及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为女大学生的成才与个性发展提供心理参考,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具 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研究方法 2 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学校类别为全嗣招生、东北地区招生、辽宁省 招生、大连地区招生,在6 所不同类型的大学即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大学学生中抽取1 5 0 0 名女大 学生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要求被抽取的调查对象在规定的时间内现场完成问卷 并回收。问卷回收率1 0 0 ,其中就1 1 4 1 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科学的统计和分析。 一6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2 2 测量工具 本研究共使用3 套心理测验量表。 ( 1 )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即b s r i ( b e m ss e xr o l ei n v e n t o r y ) ,该量表包括 男性分量表、女性分量表和中性干扰量表,各2 0 项,共6 0 项。其中2 0 个词反映 男孩气的文化定义( 如自信、独立等) 组成男子气量表2 0 个词反映女子气的文 化定义( 如温柔、理解等) 组成女子气量袭,。用于测试大学生不同的性别气质 特征。 如果男性气质得分高于4 9 分( 男性气质的估计平均值) ,女性气质得分也高 于4 9 分( 女性气质的估计平均值) ,那么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中,就被列入具有 男女双性化气质的性别类型。如果男性气质得分高于4 9 分,而女性气质得分低 于4 9 分则为男性化,反之,则为女性化。如果男性气质得分和女性气质得分均 低于4 9 分则为中性化。 ( 2 ) 龚耀先等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 成人版) ”( e p q ) ,问卷包括p ( 精 神质) 、e ( 内外向) 、n ( 稳定性) 、l ( 掩饰性) 4 个量表,共8 8 个题目。各量表 又分别包括不同数量的项目,1 个项目只负荷1 个维度因素。本研究抽取出其中最 能反映人格特征的e 与n 量表,共4 5 个题目组成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对每个题目 做出“是”或“否”的回答一定要做一回答,而且只能回答是或否,得出各量 表总分,以此对大学生韵人格特征进行评估。 ( 3 ) 马斯洛安全感一不安全感问卷( s i ) ,该量表包括7 5 道题目。用于测 试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状况。安全感是决定人类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甚至是心 理健康的同义词。“ 凡是选择与记分键一致的记0 分其余的一律记1 分。大部分选“不清楚” 的都记1 分。将所有题目的得分相加即为最后得分。o 2 4 分属于正常范围。2 5 分以上剩具有不安全感的倾向。3 1 分以上,则具有不安全感,3 9 分以上则具有 严重的不安全感,即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 2 3 统计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手段,闯卷回收后,经逻辑校正和技术性捡验, 一7 一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在统计软件s p s s l o 0 ( s t a t i s t i cp a c k a g eo f s o c i a ls c i e n c e1 0 0 ) 下建立数 据库,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对所收集的数据结果运用f 检验、x 2 检验和方差 分析的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用二分类多元l o g i s t i c 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多 囡素统计分析。瑚” 3 研究结果 3 1 描述性结果 3 1 1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测量鲒果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包括2 0 道与传统社会对男性特征高度相关的题目( 如支配 的、勇敢的等) 和2 0 道与女性心理特征相关的题目( 如柔顺的、温柔的等) ,还 有2 0 道题目是中性的。每一个被试均可得到两种类型分数,即男性气质得分和女 性气质得分如果一个被试男性和女性气质得分均高于中值,那么此人就具有男 女双性化气质;如果一个被试女性气质得分高于中值,两男性气质得分低于中值。 则为女性化气质,反之则为男性化气质:如果一个被试男女气质得分均低于中值, 则为中性气质类型( 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均不明显) 。任何一个被试都可列入4 种 类型中的一种。1 结果显示,所测1 1 4 名女大学生中,具有双性化人格特征的人数占1 4 ,女 性化占2 9 ,1 。男性化占1 0 8 ,中性化占4 6 1 。详见表l 。 其中从大连招生的学校中具有双性化特质的女大学生的比例最高,为1 5 5 ; 从全国招生的学校中具有双性化特质的女大学生的比例最低,为1 2 ,而具有男性 化特质和中性化特质的女大学生的比饲最高,分别为1 5 1 和5 3 9 。不同类型学 校的女大学生性度取向比例不同,由全国招生到大连市招生的4 类学校中的女大 学生的双性化人格比例的趋势在增加,如图1 所示。 一8 一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表1不同类型学校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描述表 图1 不同类型学校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图 3 1 2 艾森克个性问卷蛄果 艾森克个性问卷是由p 、e 、n 、l4 个量表组成,主要用来调查内外向性( e ) 、 情绪稳定性( n ) 、精神质( p ) 和掩饰性( l ) 。从不同的人格维度综合评价个体的 个性特征。 一9 一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e 分高为典型的外向型,这类人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具有热情、好动、善 交际、主动、乐群、开放的特点,感情流露于外,而且富于进攻性。e 分偏低者为 内向型,这类人的心理活动倾向子内部,表现为安静、被动、沉默、害羞、不合 群,而且做事谨慎、反应缓慢、适应能力差。中间型的特点则介于两者之间。 n 分高为典型的情绪不稳定型,其表现为焦虑、紧张、易怒,常常郁郁不乐, 忧心忡忡,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容易对事物形成偏见。n 分低为情绪稳定型,其特 点是随和、乐观、心境安宁、情绪反应缓慢、易于恢复平静,做事有节奏,善于 自我控制。 运用艾森克个性问卷中的e 量表进行测试,得到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内外向 性得分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内外向性( e ) 得分描述表 注tf = 4 6 3 7 7 ,p = o 0 0 0 ,其中p 为各组与双性化的差异比较。 图2 女大学生人格类型分布图 1 0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横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运用艾森克个性问卷中的n 量表进行测试,得到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稳定性 得分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稳定性( n ) 得分描述表 性别角色类型例效 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 p 双性化 1 6 0 4 3 3 1 1 0 5 2 2 57 5 女性化 3 3 24 5 6 0 1 1 6 5 2 58 00 0 3 5 男性化 1 2 34 2 8 5 _ - k - 1 1 5 407 00 7 2 9 中性化 5 2 64 5 1 6 1 1 1 52 57 50 0 6 9 合计1 1 4 14 4 7 8 1 1 2 9 08 0 注:f = 2 9 0 9 ,p = o 0 3 4 ,其中p7 为各组与双性化的差异比较。 所测l1 4 1 例女大学生的人格类型见表4 。 表4 女大学生入格类型描述表( n - = 1 1 4 1 ) 对本研究中1 1 4 1 名女大学生的艾森克个性问卷中e 、n2 个量表的得分结果 分析发现,具有外向性人格特质的女大学生比例( 5 8 1 ) 远远高于具有内向性人 格特质的女大学生比例( 5 。赫) ,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表现出大 学生这个群体对外部事物非常关心,善于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的特点。而具有 稳定性人格特质的女大学生比例( 4 7 3 ) 高于具有不稳定人格特质的女大学生比 例( 1 6 7 ) ,说明大学生群体自制力强,并且表现出乐观、向上的特点。不同的 人格类型描述见图2 。 双性化特质者具有男女双性化的人格特征,当男性特质适宜时,能够表现得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男子气十足t 而当女性特质适宜时,又能表现出女性特征,在实际问题中能应付 自如,故而使内心冲突减少,人际关系较为协调,能更好地应付多种处境。而具 有稳定的、井向性韵人格类型的个体通常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感情丰富,而且 做事有节奏,普于自我控制。 由此可见,本研究对象群体人格特征的实际分布与我国大学生人格类型群体 结构是一致的。“ 3 1 3 马斯洛安全感一不安全感问卷结果 马斯洛安全感一不安全感问卷,用于测试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状况。安全感是 决定人类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甚至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具有安全感的人主 要心理特征是积极乐观感到被人喜欢、接受、有归属感,对他人信任、友好、 宽容、热情,将世界和人生理解为惬意、温暖、友爱、仁慈,表现出以客体、问 题为中心的倾向,丽非自我中心。关心社会工作,合作、善意,富于同情心。缺 乏安全感的入表现为:悲观、紧张、焦虑、对他人不信任、孤独等。 结果显示,具有安全感的女大学生( 即安全感程度得分在2 5 分以下者) 占 3 7 2 ,而缺乏安全感的女大学生( 即安全感程度得分在3 1 分以上者) 占5 0 5 , 高于具有安全感的女大学生的比例。详见表6 。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表5 女大学生安全感程度分布表 塞全壁墼医型塑竖 具有安全感的4 2 5 3 7 2 具有不安全感倾向的1 4 0 1 2 3 魅茎塞全璺盥z 塑: 3 2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女大学生心理安全曩状况分析 从表6 的结果得出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女大学生中,具有安全感的人数占7 5 , 缺乏安全感的人数占1 3 8 ,具有不安全感倾向的人数仅占儿3 ;女性化类型中 具有安全感的人数占2 3 5 ,缺乏安全感的人数占6 5 1 ,具有不安全感倾向的人 一1 2 一 女大学生取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数占1 1 4 ;男性化类型中具有安全感的人数占6 9 1 ,缺乏安全感的人数占 2 0 3 ,具有不安全感倾向的人数占l o 6 :中性化类型中具有安全感的人数占2 7 , 缺乏安全感的入数占5 9 5 。具有不安全感倾向的人数占1 3 5 ,详见图5 。 结果显示,本研究中女大学生的安全感程度与不同性剐角色类型之阔存在显 著性差异( x 2 = 2 1 5 0 7 7 ,p = o 0 0 0 0 0 5 ) 。 表6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女大学生安全感程度描述袭 具有安全感的 1 2 0 7 57 82 3 5 8 56 9 11 4 22 74 2 53 7 2 具有不安全感倾向的 1 8l i 33 81 1 41 3i 0 67 i1 3 5 1 4 01 2 3 缺乏安全感的 2 21 3 82 1 66 5 1 2 52 0 33 1 35 9 55 7 65 0 5 r = 2 1 5 0 7 7p = o 0 0 0 图3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女大学生安全感程度分布图 表7 的结果显示性别角色类型为女性化的与双性化的人格模式存在明显的 一1 3 一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显著性差异( r = 1 2 9 9 3 7 ,p = o 0 0 0 0 0 5 ) 。 表7 双性化与女性化女大学生安全感程度描述表 安全感程度双性化女性化合计 趔数 倒数倒熬 具有安全感的 1 2 07 57 82 3 51 9 84 0 2 具有不安全感倾向的 1 81 1 33 8i i 45 61 1 4 缺乏安全感的 2 21 3 72 1 66 5 12 3 84 8 4 x 2 = 1 2 9 9 3 7p = o 0 0 0 表8 的结果显示,性别角色类型为中性化的与双性化的人格模式也存在明显 的显著性差异( x 2 = 1 2 7 0 9 5 ,p = o 0 0 0 0 0 5 ) 。 表9 双性化与男性化女大学生安全感程度描述表 安全感程度双性化男性化合计 倒数倒越!倒数 具有安全感的 1 2 07 58 56 9 12 0 57 2 4 具有不安全感倾向的 1 8l i 31 31 0 63 11 1 0 缺乏安全感的 2 21 3 72 52 0 34 71 6 6 x 2 = 2 1 7 3p = o 3 3 7 1 4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3 3 不同类型学校对双性化人格影响的多元l o g i 8 t i c 回归分析结果 以女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为因变量,将4 类不同学校( 1 = 全国招生,2 = 东 北招生,3 - = 辽宁招生,4 = 大连招生) 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上 述变量全部进入方程,详见表1 2 。这分析结果说明:不同的学校类型其学生来 自于不同的地区,全国招生( o r = o 7 1 1 ) 、东北招生( o r = o 8 0 0 ) 、省内招生( o r = 0 8 5 5 ) 、大连地区( 0 r = 1 0 0 0 ) 因此不同的地域环境对人的双性化人格的形成 也产生影响。 表l o 不同类型学校对双性化人格影响的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表 4 、讨论 4 1 我国女大掌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 本研究中关于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比例为1 4 这一结果,与关树文( 1 9 9 5 ) 对蒙汉大学生的测试结果有相似之处( 汉族女生双性化人格占1 3 ) ,。同时与张 李玺( 1 9 9 0 ) 的结果(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占2 0 ) 相差不大。由于前人的研究样 本较少,因而可以认为,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比例应不到五分之一。 再次,本研究的测试结果显示,我国女大学生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数明显低 于美国大学生( 贝姆7 0 年代的研究得出美国大学生双性化人格占三分之一,其中 女性占2 7 ) ,这能否推论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美国大学生。还是中国 大学生对测验量表题目的理解与国外大学生不同或者与中国传统的性别差异观 1 6 女大学生双性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韵研究 念以及性别教育有关,这些仍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此外,通过中美大学生双性他人格的比较,说明文化背景对性别角色类型化 的影响很大,这一点也可以从我们对不同生源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差异比较 看出。屋内学者对陕西、河南等地女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地方女大学生 双性化人格的比例更低,说明双性化气质的形成受文化观念和地域环境的影响。“ “大连作为沿海城市,高度开放,发展迅速,接收的新生事物也相对内地等一些 地区要多,而女大学生莨好的直觉及敏锐的感知力,使她们对社会进步中的撅生 事物接受更快因而男性、女性特征都更为明显。 本次测验中地方性大学双性化人格比例也相对高一些( 1 器) 。然而,由于测 验中重点大学的女大学生在双性化人格方面并来显出优势( 虽然男性化比例突 出) ,也可以从另一侧面看出双性化人格与学业成绩、智力因素不成正比。这还 有待于通过进一步研究来证实。 4 2 本研究中女大学生的心理安全痞程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按照女大学生安全感程度将各种性别角色类型进行排列, 其顺序为:双性化、男性化、中性化和女性化。这与国内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 的。“但是与贝姆和斯宾塞( 1 9 7 8 年) 的实验结果有一点区别,”他们的顺序是 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中性化。本研究中女性化的安全感程度最低,具有安 全感的人数仅占2 3 ,5 ,说明女性化个体缺乏安全感,其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这一 结果与我国有些学者关于大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结果有一致性,。如有学者 对北京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现代大学生的性别观念仍是男性在能力、工作 上超过女性,且男性坚强、能干、成就动机高,女性则是重感情、普解人意、顺 从、被动等,这种性别观念反映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的差异。 在显著性差异检验中。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女性化和中性化存在显著性差异( p o 0 5 ) ,可以认为男性化个体在安全感等方面也 较高。那么男性心理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如何。有待于继续探讨。 调查研究发现,具有男性化特质的女大学生不愿意承认女性不如男性的偏见, 一1 6 一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在实际生活中,独立自主意识强,愿意接受挑战,有更强的自尊心。具有女性化 特质的个体多愁善感、内向、谨小慎微、情感易波动。而具有双性化特质的女大 学生充满自信,独立性较强性格活泼、感情丰富、为人热情,比男性化者有礼 貌,善于自我控制。这说明大学生们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女大学生重新 审视自己的性别角色特征,抛弃那些旧有的、落后的传统意识,改变那些所谓内 向、脆弱、自抑的不良特征,既发展自己优秀的女性特质,又发展自己男性化的 人格特质,使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5 结论 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具有双性化人格特质的比例约占1 4 ,不同地区的生源性别 角色类型差异较大。而且具有双性化特质的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总体趋向于稳定 的、外倾性。 具有双性化人格模式的女大学生的安全感程度明显优于女性化和中性化类型 的个体,虽然与男性化气质未达到显著差异,但在安全感程度上高于男性化,因 此双性化人格模式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丽女 性化和中性化的个体则普遍缺乏安全感,从理论上讲,其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双性化并非把男女两性都塑造成一个模式,而是在承认男女两性直接生物性 差异和保持两性某些独特的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把男女两性心理特征的优点统一 为完整健康的心理模式。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a b s t r a c t :t os t u d yt h ep r e s e n ts t a t eo ft h ea n d r o g y n yf o rf e m a l e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o fo u rc o u n t r ya n di t sr e l a t i o n s h i pt om e n t a lh e a l t h 1 。1 4 1f e m a l e c o l l e g e = u d e n t s w e r e s a m p l e dr a n d o m l y f n d m 6d i f f e r e n t t y p e so f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t og e ti n v o l v e di nt h es t u d y b s r i e p qa n ds - 1w e r eu s e da st o o l st og a t h e rt h er e l a t e dd a t a w h i c hw e r e a n a l y z e db ys p s s10 0 ( s t a t i s t i c a lp a c k a g eo f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 w i t h s i n g l e f a c t o r a n a l y s i s a n dm u l t i p l e l o g i s t i cr e g r e s s i o na n a l y s i so n c o m p u t e r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 e d t h a t14 o ff e m a l ec o l 嘲es t u d e n t so f o u rc o u n t r yw e r ea n d r o g y n i z e d t h e r ew a s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a m o n gd i f f e r e n tt y p e s o f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a n d r o g y n i z e d f e m a l e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t e n d e dt ob ee x t r o v e f t e da n dw e r es u p e r i o rt o o t h e r si nt h es e n s eo fs a f e t y , w h i c hr e p r e s e n t sah i g h l yh e a i t h ym e n t a l s t a t e t h e r e f o r ea n d r o g y n yi sa k i n go fi d e a lm o d e l o fm e n t a lh e a l t h k e y w o r d sf e m a l e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a n d r o g y n y m e n t a lh e a l t h 1 8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致谢 深深地感谢我的导师孙远刚教授3 年来在我的专业理论学习和研究工作中所 给予的指导和教诲,感谢老师把一无所知的我带入心理学的毁堂。由衷地感谢老 师在我的硕士论文研究过程中的番0 指导和全力帮助。 在3 年的学习生活中,杨丽珠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我至深,其深蘧的学术 思想使我受用不尽;魏华忠教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也深深地感染着我,还有许 许多多的老师,他们是我完成学业及本研究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在此向他们致以 崇高的敬意。 剪0 感谢大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韩耀辉教授、教育心理学教研室主任邹萍副 教授在本研究的选题、设计及实施的过程中所给予的悉心指导。 特别感谢大连医科大学徐岩副教授在3 年求学生涯中给予我的全面关心和帮 助咀及在本研究中的鼎力襄助。 非常感谢大连医科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主任刘启贵副教授在本研究的数据 处理以及统计学方法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十分感谢胡振开教授、韩玉昌教授、金洪源教授、张奇教授等在本研究的立 题和实施过程中所给予的指导和建议。 谨向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给予我帮助和指导的专家、老师再次表示最诚挚的 谢意。 在3 年的共同求学生涯中,以及本研究的调查研究实施过程中,我的同学衣 庆泳、盖晓红、陈曦、王俊梅、刘冬丽、李冰、王雪凌、王志香也给了我极大的 鼓励和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最后,感谢我的妻子以及家人在我学习期间所给予的巨大支持! 祝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日新月异! 祝福你们,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老师们! 附:1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 b s r i ) 2 龚耀先等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 e p q ) 3 马斯洛安全与不安全感问卷( s i ) 一1 0 一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 1 ) s e y m o u rf e s h b a c h b e r n a r d w a i n e r ,p e r s o n a l i t ys e c o n de d l t i o n ,d c h e a l t h a n d c o m p a n yl e x i n g t o n ,m a s s a o h u s e t t st o r o n t o ,1 9 8 6 ( 2 )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 3 ) 同( 2 ) ( 4 ) 牵林仙,关于性别角色刺耘观念的一些研究,心理学动态,1 9 9 5 ,4 ( 7 ) 张莉等:女性的人格珉性化与职业发展,社会心理科学,2 0 0 2 年,3 ( 5 ) ) 钱铭始等,女性;讨理与幢剐盖异。北京走学蠢版社,1 9 9 5 ( 6 ) 万明刚,关于性剐与性别角色差异的一些琦文化研究心理学动态( 京) ,1 9 93 年4 ( 7 ) 陈枚,时青少年学生性剐角色心理社畚化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 9 8 9 卑4 ( 8 ) 美) 珍尼特希伯雷海登著,妇女心理学云南出版社,1 9 8 6 ( 9 ) 束智贤,心理学走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9 1 0 ,方往明。蛀捌差异与两性化人接,j 囊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蕨西安) ,1 9 9 6 年,3 ( 1 1 ) 同( 5 ) ( 1 2 ) 张牵玺,女性心理擘,北方蕾女儿童出版社,1 9 9 0 ,1 2 ( 1 3 ) j o s e p hm f i t z g a r 8 l d ,l i f e s p a nh u m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 ,w a d s w o r t hp u b l is h i n sc o m p a n y b a i m o n t c a n f o r n i aad i v i s i o no f d s w o r t h ,i n c 1 9 8 6 ( 1 4 ) 同( 1 0 】 ( 1 5 ) s p a n c ej t ,h e l m r e i c hs l a n d r o n y n yv e r s u ss e n d e rs c h e m a :ac o m m e n to nb e a m s g e n d e r s c h e m a t h e o r y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v i e m ,1 9 8 8 ( 1 6 ) g i l b e r t l u c i a 九f e e m i n n ea n d n a s o o l i n sd i m e n s i o n so f t h e t y p i c a l ,d e s i r a b l e ,a n d i d e a lw o m e na n d 口n s e xr o l e s ;1 9 7 8d c tv 0 1 4 ( 5 ) ( 1 7 ) 荧树文,蒙汉大擘生性虎取由的跨文化研究,社会心理研究,1 9 9 5 ,i 【1 8 ) 马萱豫性化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宁夏走学拳报( 人支社会科学版) 2 0 0 1 5 ( 1 9 ) 马锦华,走擘生双性化 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棵析安般教育学院学报2 0 0 1 4 【2 0 ) 陈芳芳,性剐角色最性化与自我概念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硕士研究生论文,1 9 9 4 2 1 】王卫东,角色发展的韪势一一甄性化中固妇士报( 京) 1 9 9 5 4 2 0 女大学生取性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 2 2 ) 同( 2 ) ( 2 3 ) 彝耀先等,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湖南医学院重印,1 9 8 6 ( 2 4 ) 郑日茜,太擘生心理诊断,山末教育出版社,1 9 9 6 ( 2 5 ) 舒华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犀素实验设计,北京! | 币范太学出饭社,1 9 9 4 ,7 ( 2 6 ) 魏华忠等,教育统计与测量( 第二版)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1 l ( 2 7 ) 卢纹岱等,境计分析软件s p s sf o rw l n d o w s ,电子工业出版社,1 9 9 9 ,6 ( 2 8 ) 同( 1 7 ) ( 2 9 ) 冠( 2 3 ) ( 3 0 ) 同( 2 4 ) ( 3 1 ) 戴梅竞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追踪观察,中圜心瑾卫生杂志,1 9 9 8 1 2 ( 3 ) ( 3 2 ) 同( 2 4 ) ( 3 3 ) 同( 1 7 ) ( 3 4 ) 同( 1 8 ) ( 3 5 ) 同( 1 9 ) ( 3 6 ) 同( 1 9j ( 3 7 ) 范志强等译,妇女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8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烟草四川公司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中级计量经济学知到智慧树答案
- 计算机三级(信息安全技术)考试题(含答案)
- 中外名建筑赏析知到智慧树答案
- 中西方文化比较知到智慧树答案
- 中西医结合基础思路研究与方法知到智慧树答案
-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知到智慧树答案
- 2025版水电安装工程合同履行与维护合同
- 2025年仓储配送一体化大数据分析服务合同
- 2025版土地储备项目合作开发中介服务合同
- 勉县一中小升初数学试卷
- 2025一建《建设工程经济》计算、时间、数字考点笔记
- 校园基孔肯雅热防控措施课件
-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 药师考试历年真题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村级防疫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快餐公司门店设备夜间关闭管理制度
- 以童心为笔:基于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的小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 2025年度日语能力测试N4级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 生猪屠宰兽医卫生检验人员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板带轧机刚度对热轧板形的影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