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承担苦难的责任——以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解读《约伯记》.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承担苦难的责任——以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解读《约伯记》.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承担苦难的责任——以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解读《约伯记》.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承担苦难的责任——以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解读《约伯记》.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承担苦难的责任——以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解读《约伯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勒维纳斯的哲学以对“他者”问题的思考而著称,他将他者置于首位,提出 为他者负责,并通过人与他者关系重新诠释“上帝”的观念,即作为伦理意义上 的“上帝”。 本文试以该理论对约伯记进行文本解读,并为其中纠结的苦难与信仰之 关系这一主题提供一种新的注解,即人并非只是因为自己犯下罪孽而受苦,作为 一个有信仰、愿意为上帝担责的人,首先要为他人担责,承担一切不是我犯的错 误,承受一切不是我的苦难,为所有的人负责也为所有的人受苦,使得爱和公正 能重新回到大地上。同时也希望可以在勒维纳斯他者哲学的帮助下启示我们继续 思索当下的生存境况。 关键词:他者,伦理,责任,公正 a b s t r a c t e m m a n u e ll e v i n a si sf a m o u sf o rh i sp h i l o s o p h yt h i n k i n go ft h eo t h e r , h ep mt h e o t h e rf i r s ta n dd e m a n dt ob er e s p o n s i b l eo ft h eo t h e rp e o p l e f u r t h e r m o r e ,h et r yt o i d e n t i t yt h ei d e ao fg o dt h r o u g h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ea n dt h eo t h e r t h ep u r p o s eo f t h et h e s i si st r y i n gt ou n s c r a m b l et h eb o o ko f j o bi nt h eo l dt e s t a m e n t t h r o u g ht h ew a yo fl e v i n a s st h e o r y , a n dp r o v i d e san e wc o m m e n to f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s u f f e r i n ga n df a i mt h a tk n o t t e di nt h et e x t t h ew h o l ei d e ai sa b o u tt h a tp e o p l ea r e s u f f e r e dn o tp r e c i s e l yf o rt h e i ro w ns i n , b u ta saf a i t h f u la n dr e s p o n s i b l em a n ,o n e s h o u l df i r s tr e a l i z et h a tt h eo t h e r s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i si n c u m b e n to nm e ,t h u sa s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f o rw h a ti sn o tm yd e e d ,o rf o rw h a td o e sn o te v e nm a t t e rt om e i nt h i s s e n s e ,ir n lr e s p o n s i b l ef o rat o t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a n dt h ew h o l es u f f e n n gw h i c h a n s w e r sf o ra l lt h eo t h e r sa n df o ra l li nt h eo t h e r s e v e nf o rt h e i r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a n d s u f f e r i n g ,t h i sw o u l db et h eo n l yw a yt h a tt h ej u s t i c ea n dl o v ec o u l dr e i g no i le a r t h m e a n w h i l e ,i nt h i st h e s i ss t i l lh o p et h a tw ec o u l dk e e po nt h i n k i n go ft h ep r e s e n t 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u n d e rt h et h e o r yo f t h eo t h e r k e y w o r d s :t h eo t h e r , e t h i c s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 j u s t i c e 导言: 承担苦难的责任 以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解读约伯记 勒维纳斯的哲学是以批判和反思西方哲学传统作为主线的,他认为哲学本体 论是传统哲学的根本症结所在,本体论的主要倾向在于使不同从属于相同,从而 令“他者”( t h e o t h e r ) 只能依附“自我”而不能依据自身得到显现。 在总体与无限一书的开篇中,勒维纳斯这样说到“西方哲学总是这样一 种本体论:通过插入中立项将他者还原成同一以保证对存在的包含”1 ,他认为 即便西方哲学史上有着多种本体论,但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到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 论,根本上都是一种“将他者还原成同一”的本体论,盲目追求“同一”,试图 将一切统摄在总体之中,这种企图甚至从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一”开始便种下了 根基,并且“自从受了巴门尼德影响的普罗提诺之后。我们再也没有成功的进行 别的思考”2 。虽然在黑格尔处情形有所好转,例如在精神现象学关于主奴 关系的论述中,黑格尔称“主人是通过另一意识才被承认为主人的”,自我意识 来自他人的承认,并且每个人都是由他人而被定义,“他者”似乎获得了某种承 认,但在接下去篇章,黑格尔继续说到“奴隶的行动也正是主人自己的行动,因 为奴隶所做的事,真正讲来,就是主人所做的事”,3 并且主奴关系发展的结果是 奴隶就是主人,主人也是奴隶,也就是说他人与自我只是名词的转换,与此类似 的,在关于自我需要他人的承认上,黑格尔也认为前提是必须将他人视作是与我 一样的独立的自我,可见他只是意识到差异,但仍在差异中寻找同一,而没有获 得实质性的突破。 此外,勒维纳斯认为现象学运动使关于“他者”问题的讨论获得了新的方向, 从胡塞尔- 丌始,现象学还原提供了一种考察“他者”的方法。通过“悬搁”一切 存在事物来到一个不可还原的经验层,从而发现了先验自我。而在意识到有一个 经验的自我的同时,也了解到“并非一切我所固有的意识方式都属于我的自身意 识样式这样一个领域在我本己的自身和谐系统中还有其他一些经验”4 ,他 者通过他人的身体或者行为也呈现在了自我意识中,自我与他者同在世界中,作 为单子的先验自我与其他单子隔离开来,但互相映射。胡塞尔在此处提到了“陌 生性”,并将他人称作“陌生者”,确认了自我与他者之间存在鸿沟,但归根究底 el c v i n a s ,t o t a l i t ) , d 耐i 峨n t 吼t r a n s l a _ t c db y a l p h o n s o l i n g i s ,d u q u e s n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p i t t s b u r g h ,1 9 6 9 p 4 3 2 i b i d ,p 1 0 4 3 参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赞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 9 7 9 年版,第1 2 7 - - 1 2 9 页a 4 胡采尔:越卡尔式的沉思,张廷国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3 8 页。 1 之所以承认陌生者,是因为他与我相似,并且陌生者“只能被设想为本己者的一 个类似物是我自己的变样”,实际上并不存在多样的先验自我,自我也并非 真正遭遇到他者,而只是通过“移情”作为另外一个自我而被理解,勒维纳斯批 评说这样的现象学“停留在孤独自我的世界。孤独的自我与作为别人的他者没有 任何关系,对于这个自我来说,他者是另一个我,是一个可以通过移情来得知的 他我( a l t e r - e g o ) ,即,通过回到你自身而得知的他我。”1 ,这是走回传统本体论 讲究同一的老路。同样的,即便海德格尔的论述也不能使勒维纳斯满意,尽管海 德格尔反对以“移情”作为理解他人的关键,在他看来移情意味着“他人就是自 我的一个复本”2 ,并且移情只是共在的残缺样式,此在可以以积极的方式同他 人共在,即“为同一事业而共同戮力从而把他人的自由为他本身解放出来” 3 ,而不是仅仅是同各个主体排列在一起。而这个必须是建立在他人同此在一样 掌握了自己的此在,对自己有一定程度的领会之上,这里有一种假设或者说认定, 即他人是同此在一样的存在,只有在这种前提下,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是此在对 此在的关系之下,才可能达成积极的相互的共在。勒维纳斯反驳说“他人绝不是 与我一起参与到共存中的另一个我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不是一种诗意和谐的群契 关系或者移情”4 ,并且如果说海德格尔反对“移情”是因为这样并不能使他者 作为他者受到对待,但实际上他所说的“共在”也是在重复同样的错误。同样的, 在与他者于世上相遇的问题上,海德格尔关注的只是存在样式,而非如何与他人 相遇,在海德格尔处,他人同此在是一样的存在,都是一样的“我”,那么我与 我自身之间自然不存在面对面的相遇,或者如何相遇的问题。在海德格尔的描述 中勒维纳斯看到的是“人是被孤独地锁闭在他的孤独、担忧和作为终点的死亡之 中的。不管这种描述可能对关于与他者的关系的分析作出什么贡献,都是不能令 人满意的”5 。 勒维纳斯常以尤利西斯来形容西方哲学史,尤利西斯经历各种磨难只为重新 回到家园,与之相对的勒维纳斯自己所要做的则是亚伯拉罕式的工作,离开故土 去往未知之地并且再不回到出发之处。哲学家们即便承认他者在全体之外,但仍 只是在其与全体的关系中来理解他者,只是以自我来注解他者。这同勒维纳斯所 设想的绝对外在的,不可还原的他者有着本质区别,“我们认识到他人与我相似, 但外在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带有神秘性的关系”6 ,对勒维纳斯来说, 承认他者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发现主体间的世界,并且解释“我”与“他者” e l e v i n a s ,e x i s t e n c e a n d e x i s t e n t $ ,t r a n s l a t e db y a l p h o n s o l i n g i s ,t h e h a g u e :n i j h o f t 1 9 7 8 ,p 8 8 2 渐德格尔:存在咛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台译三联书店,1 9 8 7 年版,第1 5 3 页 1 司上第1 5 0 页。 4c 戴维斯:列维纳斯,李瑞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3 4 页。 5e 勒维纳斯:生存及生存者顾建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7 ,第8 8 页。 6 同注4 。 2 如何在世界中遭遇。 本文试以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对约伯记进行文本解读:他一反传统,从 “他者”问题出发,将他者置于首位,并通过自我与他者关系重新诠释“上帝” 的观念,即作为伦理意义上的“上帝”;勒维纳斯的他者学说尤其关注我与他人 相遇的方式,指出自我与他者通过责任联结在一起。该责任是一种诫命,它在我 与他人关系中是第一位的:勒维纳斯推祟责任,不仅只是将它视作伦理研究中的 重要观念,其中更是体现了他对现实问题的考虑,现实生活中谋杀与苦难的实在 性( t h er e a l i t yo fs u f f e r i n g ) 是不可消解的,人没有被当作他者对待就不可能产生 和平,其中根本的症结在于责任伦理的丧失;同时勒维纳斯的目的不是建构一门 责任伦理学,而是唤醒人们对责任的重视,使得正义同爱能建立在大地上。这个 同样也是约伯记所要表达的主要信息,即在正义晦暗不明、上帝隐藏面貌的 时代,人并非因为自己犯下罪孽而受苦,但还是要努力为不是自己的罪孽而承担 责任,并承受一切不是我的苦难,为所有的人负责也为所有的人受苦,以此使自 己和所有的他人找到回归的方法。约伯记中虽未明确论述为何要为他者负责, 但从整个旧约体系来看,对于责任问题的看法存在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而约 伯记正是处在这一变化的结点上。在本文的第一章中,我将简单介绍勒维纳斯 的他者理论;从第二章开始回到约伯记文本,描述其中的他者形象;第三章, 将集中讨论有关责任的话题。 第一章勒维纳斯的“他者” 1 作为他人的“他者”: 在勒维纳斯那里,外在于我的就是他者,此处所说的“外在”包含了两个层 面本体论意义上的外在以及伦理意义上的外在。首先,本体论意义上的外在 是指他者与主体内在性完全分离,它是异质的,变更的,并且“他者不仅有着不 同于我的另一种质,变更性本身就是他者所具备的一种质”,从这个意义上说, 他者是绝不可能被还原、被同化或者被吸收的,是完全不同于我的绝对的他者, “外在于我者,莫过于他人;内在于我本人者,莫过于我”2 。他者虽然可以被 自我理解,但并不仅仅是一个可变动的自我,一个“非我”,或者自我的对立面, 勒维纳斯认为“如果同者3 自我身份的确立是简单的通过与他者的对立而完成, 那么它早就是包含同者与他者之整体的一部分了”4 ,面“他者是不能被整体化 e 勒维纳斯:生存及生存者,顾建光译,浙江人民出版杜,1 9 8 7 年版,第9 9 页。 2 e 勒维纳斯:塔木德四讲h 关宝艳译商务印# 馆,2 0 0 2 年版。第1 2 1 页。 3 “劂眷”( t h es a m e ) 这个一般性的哲学词汇在勒维纳斯的研究中主要被限定为“我”。 4el e v i n a s t o t a l i t y a n d i n f i n i t y , t r a n s l a t e db y a l p h o n s ol i n g i s , d u q u e s n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p i t t s b u r g h ,1 9 6 9 p 3 8 的”,并且他者的存在使得自我的独立成为可能:自我独一无二,其独立性使 之不能被归入某一种类,但其独立性恰恰是由他者的他性( o t h e r n e s s ) 所保证的, 正是因为他者与自我无法调和,使得独立成为可能。因此才能说“自我是打 破整体性的方式,并由此导致了他者在场的确定无疑”2 ,他者与自我之间不是 简单的交互作用或者互为可逆的,它们一样都独立而自足,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彼 此相关。这样的他者不但不是如海德格尔所说平静的与此在共在一个世界中,根 本就是积极的入侵到我的内在性中。而人们( 包括海德格尔) 所期望的融合,即 “把我浸透到一种社会表现中、浸透到一种共同的理想或者共同的行为中,那么 我与他者的关系就会把我与他等同起来了”3 ,这种融合是难以可能的,海德格 尔的共在也只是表达了这样并肩而立的“在一起”的愿望。 其次,伦理意义上的外在是指其不可知并且不可占有。正因为他者与主体之 内在性完全分离,从此意义上说,他者是完全外在于“我”的绝对的他者,因此 具有不可知性以及不可占有性。与我异质的他者,“他就是我所不是的东西”4 , 当我是弱者的时候,“他是敌人,是有力的人”5 ,他人也可能是弱者,是“寡妇 和孤儿”。“他人关系到我,谁都会是下一来者”6 ,他将同我相遇,那不可预 知的但是绝不可能避免的一定要到来的“下一来者”,同时也是“第一个来临者”, 他人的命运与我息息相关。无论如何他者总是陌生人,陌生人意味着他是自由之 人,“我对他没有任何权利可言”7 ,他不在我的掌控之中,使我意识到我并不是 独占整个世界,而是同他人分享,我的力量、自由以及权威受到了威胁,他者对 我的自发性提出了挑战。 勒维纳斯提出“我们将这种因为他人在场而对我的自发性产生的质疑称为伦 理学”8 ,他对这种伦理学寄望颇高,曾下过诸如“伦理学是光学”、“伦理学是 精神的光学”之类的定义,并多次提出“道德不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是第一哲 学”9 ,他取消了本体论原有的地位,认为伦理学不仅讨论的问题与本体论相异 更是超越本体论的。不同于传统的伦理学,勒维纳斯的伦理学不讨论义务论或后 果论,不回答诸如苏格拉底提出的“人如何获得幸福”或者康德提出的“我应当 做什么”之类传统的伦理问题,甚至并不致力于制定伦理规范,可以说他所关注 的不是伦理学本身,而只是伦理行为,只是我与他者的关系,对此勒维纳斯谈到 el e v i n a s t o t a l i t y a n d i n f i n i t y ,t r a n s l a t e db y a l p h o n s o l i n g i s , d u q u e s n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p i t t s b u r g h , 1 9 6 9 ,p 3 5 2 i b i d p 1 1 8 3e 勒维纳斯:生存发生存者,顾建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9 9 页 。n 2 - 第1 0 0 页。 。 5 同上 6e 勒维纳斯:j :帝死亡和时间,余中先译。三联书店,1 9 9 7 年版,第1 4 页。 7e l e v i n a s ,t o t a l i t y a n d i n f i n i t y , t r a n s l a t e db y a l p h o n s o l i n g i s ,d u q u e s n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p i t t s b u r g h ,1 9 6 9 , p 3 9 8i b i d ,p 4 3 9 l b i d ,p 3 0 4 4 “我的目的并不是建构伦理学;我只是试图找寻它的意义”1 ,在他看来之所以 伦理学目的不在提供有关善、恶的知识,是因为它本身就产生于与他人的遭遇中, 是对主体性的挑战,所以远不能够提供解决的方式,伦理的意义在存在的世界之 外。 勒维纳斯进而认为“他者的陌生性,他的不能还原成我、我的意见和我的财 产,正是由于对我的自发性产生的挑战,也就是由于伦理学而完成的”2 ,在与 他人的遭遇中,我意识到他不仅只是一个我们可能遇到的与主体相分离的实体, 并且人与他者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而我在与其遭遇的回应中确立了我自己 的伦理本性。如何理解与他者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这里必须引入勒维纳斯 哲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即“脸”( v i s a g e ) ,我与他人通过脸“面对面”的在世界 中相遇,它是自我与他者之问的第一重关系,是他人身体中最容易被我所发现的 部分。“脸”在勒维纳斯处代表的不是五官,也不能被还原成五官,勒维纳斯更 多的是从其“不可见”的意义上来谈它,“脸”看似只与视觉相关,实际上却是 某种不可被视觉把握的对象,它从本质上是“他者显现自身的方式”3 ,“脸 不仅仅是鼻子、前额、眼睛等等的总和;确实它包含者这些,但同时,脸是表意, 是没有上下文的表意”4 ,“不可能成为直视的对象,并且它所承担的意义打开了 对存在者的看法上的新尺度”5 ,也就是说“脸”使得他人获得了身份,使他人 成为存在者中的一员,不仅仅只是存在着的一个物件,而是一个人。不像物总是 需要通过与他物的关系获得意义,“脸的意义就是它自身”6 ,这使得它从作为认 知的对应物中逃离出来。当我瞥见他人的面貌之时,并不是将它作为认知的对象, 认知意味着去抓住它使自我得到满足,或者把它化为自我的知识而成为我的一部 分,就像我们抓住一个物件或者掌握一个词汇,而对于“脸”则不可能做到这点, 那是由其他者性所确保的,在我们不可能占有他人的意义上,我们也不可能占有 一张“他人”的脸。 我同他者不可避免的“面对面”遭遇,“不能躲开另一个人,而这另一个人 有他的需求,有他的面貌”7 ,我看到了他的面貌,完全客体的他者的面貌。其 中有着某种并非包含在我的内在性中的我不能理解的东西,我深深的为这一景象 。el e v i n a s e t h i c s a n d i n f i n i t y c o n v e r s a t i o n s w i t h p h i l i p p e n e m o , t r a n s l a t e d b y r i c h a r da c o h e n ,d u q u e s n e 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8 5 ,p 9 0 2 e l e v i n a s ,t o t a l i t y a n d i n f i n i t y , t r a n s i t e d b y a l p h o n s o l i n g is ,d u q u e s n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p i t t s b u r g h ,1 9 6 9 , p 4 3 3 i b i d p 5 0 4 e l e v i n a s e t h i c s a n d t n :n i t y :c o n v e r s a t i o n s w i t h p h i l i p p e n e m o ,t r a n s l a t e d b y r i c h a r da c o h e n ,d u q u n e 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8 5 ,p 8 6 5 el e v i n a s ,d i 够e u # f r e e d o m :e s s a y so nj u d a 打m , t r a n s l a t e db ys c a nh a n d ,t h ej o h n sh o p k i n s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 1 9 9 0 p 8 6e l e v i n a s e t h i c s a n d n :n i t r :c o n v e r s a t i o r w w i t h p h i l i p p e n e m o , t r a n s l a t e db y r i c h a r d a ,c o h e n ,d u q u e s n e 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8 5 ,p 8 6 7 b 勒维纳斯:上帝死亡和时间,余中先译,三联书店,1 9 9 7 ,第1 5 9 页 而着迷,同时也为之而感到困绕,“脸显露出来,具有威胁性,就好象诱使我们 作出暴力行为”1 ,我意识到有他者的存在,我了解到我的权利以及自由都是有 限的,世界并不是由我一人独享,他人入侵到我的主体性中,这引起了我的“质 疑”,产生了占有的欲望,他者是我唯一渴望谋杀的存在者。同时,脸上显示了 某种神启,是他人的“主显节”,它禁止我们杀人,因为“脸所说的第一句话即 不可杀人。这是一个要求。这是脸上体现的诫命,就好像是主人在对我说话。” 2 ,这个要求就是脸特有的意义所在,在勒维纳斯看来,这就显示了脸是第一个 超越性3 。不仅如此,“脸”本身不是暴力的源泉,这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脸不 是暴力施加的对象,通过脸,他者以个人的方式显示自己,它是个人身份的展示, 而不是物,但“暴力是施加在物上的”,只有不能以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方式展 示自己的东西,只有没有身份的是存在物才能被抓住被摧毁,“与脸的关系直接 就是伦理的。脸是人不能杀死的”4 ;其二,脸本质上就是非暴力的,脸上“那 完全失去保护的眼睛,是人身上最赤裸的部分,但表现出对控制的绝对抵制,以 及对确实存在的谋杀渴望的绝对抵制”,“脸”甚至是抵制暴力走向和平的关键, 通过注视他者的脸我意识到谋杀是不可能的,“在现实中,谋杀是可能的,但只 是当一个人并不注视他者的脸时才成为可能,杀人的不可能性不是现实的,而是 道德的,脸的形象并非经验,而是从自身中逃离,它是与其他存在者的接触而不 仅仅是自身的一个感觉,这项事实通过其纯粹道德的特性为杀人的不可能性作了 明证”6 ,谋杀的渴望以及对谋杀不可能性的认识交错在我心头,令我无法抉择, 但我已经与他者相遇,他的脸朝向了我,我无法逃避,此时必须对他者的脸作出 回应。 “脸在说话。脸的表现即言说”7 ,“脸”对我们提出要求,命令我们 不得去认知他者、同化他者、或者暴力侵犯他者使之服从于我,而是“欢迎”他 者,与他说话,此时保持沉默是不可能的,“当他人在场的时候很难保持沉默, 谈些什么无关紧要,但必须要说,要回答他”8 。听到与你说话的声音实际上就 el e v i n a s ,e t h i c s a n d i n f i n i o , :c o n v e r s a t i o n 8 w i t h p h i l i p p e n e m o ,t r a n s l a t e d b y r i c h a r d a ,c o h e n , d u q u e s n e 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 1 9 8 5 ,p 8 6 2l b i d ,p 9 8 ,“我”与他人通过“脸”相遇,它是我所遇到的第一件对我的主体性构成疑问的东西;他人通过显露面 貌打破r “我”的世界的整体性,就是说与“脸”的相遇发生在“我”的世界之外;并且“这种破坏了 整体的状况就是外在性或者他者脸上的超越性之光”( el e v i n a s ,t o t a l i t y a n d i n f i n i t y , t r a n s l a t e db y a l p h o n s ol i n g i s 。d u q u e s n e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p i r s b a r g h ,1 9 6 9 ,p 2 4 ) 4e l e v i a a s e t h i c sa n d t n f i n i o , :c o n v e r s a t i o n sw i t hp h i l i p p en e m o ,t r a n s l a t e db yr i c h a r da ,c o h e n ,d u q u e s n e 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8 5 ,p 8 7 5 el e v i n a s ,d i f f 2 c u l t f r e e d o m :e s s a y s o n j u d a i s m ,t r a n s l a t e d b y s c a n h a n d ,t h ej o h n s h o p k i n s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龋 1 9 9 0 p 8 6i b i d p 1 0 7el e v i n a s t o t a l i t y a n d i n f i n i t y , t r a n s l a t e db y a l p h o n s o l i n g i s ,d u q u e s n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p i t t s b u r g h ,1 9 6 9 , p 6 6 8el e v i n a s ,e t h i c s a n d l n f i n 咖? c o n v e r s a t i o n s w i t h p h i l i p p e n e m o , t r a n s l a t e d b y r i c h a r d a ,c o h e n ,d u q u e s n e 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8 5 ,p 8 8 6 是对讲话者负起了责任:对于这个无法占有的完全他性的他者,我必须尊重并且 必须作出回应,而回应( r e s p o n s e ) 就是责任(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 。“说话本身就是欢 迎他者,并且欢迎他者已经包含了要为其负责”1 ,在他人的面貌中,我遇到了 价值要求,这种遭遇是伦理的,提示我必须以伦理的方式作出回应,出于这种意 识使我发生了从最初的渴望谋杀他人到甘愿为他负责这一转变,这便意味着人超 越了自然本性进入伦理性。我意识到对他人负有责任,我与他者通过责任而纠结 在一起,责任既与我有关又与我无关,“而无论我是谁,就像是第一个来到的入, 是他找寻到的可回应他请求的源泉”2 ,因此可以说与我无关,并不是由于我对 他做了什么,或者我可以为他做成什么而导致我要负责:如果说与我有关,在于 是我遇见了他人,甚至这一切的开端只是我看见了他的脸,我看见了他穷困的脸, “这就好像他人一下子没有了保护,成了赤贫的悲惨者,好像就这样一下子被托 付给了我”3 ,我被这一景象吸引,他人完全占据了我的心灵,我不由自主地对 他说“我在这里”。勒维纳斯经常使用旧约中这句话来表达责任的主体性,以赛 亚书中“( 上帝) 说,我可以差遣谁呢? 谁肯为我们去呢? 我说,我在这里, 请差遥我。”( 赛6 :8 ) ,“我在这里”意味着我听从能者差遣,我可以为任何人 或者任何事承担责任。 在一般的讨论中,人只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在勒维纳斯那星,责任从最初 就是对他者的责任,并且只是对他者的责任,“这就意味着我要为他的切责任 而负责”4 。不仅责任于我是义不容辞的,同时责任还是无限的,其无限性在于 这样两个方面:其一,我在负责行为的过程中不加入任何对自己的考虑,即便是 我将因此而死;其二,我负责的对象是他者,也就是说我对所有他人负有责任, 因此“任何时刻人都不能说:我已经完成了一切的职责”5 。与此同时,责任又 是不对等的。由于他人是异质的,与我完全不同的存在,我与他人的关系不可能 是对称的,坚持对称性意味着他者性的泯灭,由此产生的责任也如是,必须把它 从相互性中分离出来。我无法断言他者的任何义务,不可指望因为我对他人有所 担当有所作为,所以理应得到他人互惠般的回应,“互惠是他的事”6 ,我只能从 我的个人经验出发,面他人无论弱者或者强者总不是我,不可能和我有同样的体 验。只有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仍自主自愿的承担起他人的责任以及他人的苦难, 才算是体现了我作为人的尊严。更进一步说,在我与他人的关系是种永远都不 el e v i n a s ,e t h i c sa n d l n f l n i t y :c o n v e r s a t i o n sw i t hp h i l i p p en e m o , t r a n s l a t e db yr i c h a r da c o h e n ,d u q u e s n e 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8 5 ,p 8 8 2 l b i d ,p 8 9 e 勒维纳斯;上帝死亡和时间,余中先译,三联书店,1 9 9 7 年版,第1 5 9 页。 4e l e v i n a s ,e t h i c sa n d l n f i n i t y ? c o n v e r s a t i o n s w i t h p h i l i p p e n e m o , t r a n s l a t e d b y r i c h a r d ac o h e n ,d u q u e s n e 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 1 9 8 5 ,p 9 6 , s l b i d ,p 1 0 5 6 i b i d p 9 8 能摆脱的关系的意义上,我对他人的责任是永远不可能完结的,这与欠下的债务 不同,债务是可以偿清的,而对他人的责任则永远无法两清。勒维纳斯尤其喜爱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段话“自己非但不如所有的世人,而且在所有的人面前都是 有罪的”i ,不是因为我真的犯下了罪行,真的对他人有所亏欠。或者提前为将 来可能发生的过失赎罪,而是作为对一切他者呼求的响应,我希望为全部的责任 负责,无论如何“我总是比别人多一点责任”。在别于存在一书中,勒维纳 斯对此走得更远,由于责任所涉及的自我只是我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我不能要求 任何别的人来替代我,不仅如此,“受迫害之人应当为迫害者负责”2 ,我甚至对 无端加在我身上的伤害都负有责任,当然这不是鼓吹无限制的牺牲,或者对实际 存在的暴力的默许,但我们仍要怀疑善是否需要延伸得这样远,并且我是否能成 为道德的? 尤其勒维纳斯同对又对他人一再开放宽容的尺度,他表示“对他人的 要求超过本分,就是犯罪”3 ,但对我来说,我只有责任,“只是我! 我的亲人 或者我的子民他们已经成为了他者,对他 f 】,我要求正义”4 ,我们不禁要 问为何只对自己如此严苛,如果责任只带来苦痛为何选中我背负十字架? 责任背 后的支持何在? 如果与他人的关系的这种伦理性超越了本体论,则需要找寻的根 源何在? 这一切的回答,都指向了超越层面,指向了上帝。 2 上帝是绝对的他者: 勒维纳斯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及反思也延伸到关于上帝的观念中。在勒维 纳斯看来,西方哲学不仅没有区分圣经中的上帝与哲学中的上帝,甚至从源头上 哲学和神学就被混淆了,“存在很快就被当作在之者之基础来对待,到最后,它 终于被命名为上帝。从此,哲学变成了神学”5 ,也就是说神学从来没取得过不 同于哲学的视野,对上帝的理解也只是在本体论的框架下进行的,从来就只有一 种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神学。而勒维纳斯希望能将神学同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神学对 立起来。西方哲学将一切的含义以及合理性都追溯到存在,上帝或者被设想为无 与伦比的最高存在物,或者被归结作为意义源泉的存在之本质,错误的将上帝视 作存在、在场,总之无疑都是在存在论的姿态下谈论上帝,把有关上帝的事实作 为对象,上帝成了揭示给主体的知识对象,成了一个有待揭示的本质,乃至被经 验为在场,最终目的是使上帝被理解为我们自己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是从未尊重 过上帝的超越性。勒维纳斯特别指出,如果一定得说思考就意味了包含着指向一 1 陀思妥耶夫斯举:卡拉马佐夫兄弟,荣如德译上海译文出版杜,1 9 9 8 年版,第1 9 8 页 2el e v i n a s o t h e r w i s et h a n b e i n g :o r , b e y o n d e j s e n c e , a a a s l a t e db y a l p h o n s ol i n g , i s ,h a g u e :mn i j h o 圬1 9 8 0 , p 1 1 1 。i b i d p l l 3 , 4e l e v i n a s e t h i c s a n d l n f i n 却c o n v e r s a t i o n s w i t h p h i l i p p e n e m o ,t r a n s l a t e d 姆r i c h a r d c o h e n ,d u q u e s n e 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8 5 p 9 9 , 5 e 勒维纳斯:j :帝死亡和时间,余中先译,三联书店,1 9 9 7 年版,第1 3 8 页。 个对象,那么我们只能假设对上帝的思考不是思考。上帝绝非莱布尼茨式的上帝, 也并非任何传统框架中的上帝,勒维纳斯不是为避免信仰受理性的检验而提出这 个观点,他所持的也不是某种否定神学的视角,勒维纳斯所要做的是还原一个“未 被存在沾染的”圣经中的上帝,而不是提供对上帝本性的解释,因为这将回到存 在论,而上帝不能被还原为存在,不能根据主体的知识或者经验来构想,必须从 存在之外的视角来看待上帝:上帝超越存在,在一切之外,具有绝对的外在性, 在这一意义上,上帝在存在层面上与人分离,因而我们可以说,“绝对的他者是 他者”1 或者“上帝是他者”2 。 不仅如此,上帝更是有别于他者的他者,是绝对的他者,具有绝对的他性 ( i l l c i t y ) 。作为绝对他者的上帝与一般的他者不同,上帝具有先于他者的他异性, 具有先于对他者责任的他异性。在这个意义上,勒维纳斯说“上帝才不是简单的 第一个他人而是别样的他人,别样的别样,在他人之相异性之先、在对下一 来者的伦理学束缚之先的别样的相异性。由此,他是与任何的来者不同的。他一 直要超验到不在场”3 。超越存在的上帝,其他性即是“善”,类似柏拉图的“善 超越存在”,“他性源于代词i i ,它必然拒绝同上帝的任何直接的、个人的和亲密 的关系”4 ,因为他性,阻止了将上帝想象成可以直接通过与个人相遇而达到的 倾向,可以说正是这种他性保证了上帝的至上,显示了上帝的荣耀。“一个不可 见的上帝,无法获得与他的任何关系哪怕是意向性关系,恰恰是因为他不是 词汇,而是无限”5 ,无限打开了对善的要求,在关于上帝并非在场的论述中, 乃是凸现其作为真理的化身,从这个意义上,上帝具有绝对的至上性。 在此基础上,勒维纳斯提出一个理解上帝的可能角度,即是通过人与人的关 系来界定的伦理意义的“上帝”。在这一点上勒维纳斯拒绝马丁布伯的我你关 系模式,虽然马丁布绍也从人与人关系入手展开讨论,“每一个别之你7 皆 是对永恒之你的洞见”6 ,并且人与上帝的关系也从中而来,“与人的关系本 是与上帝的关系之本真摹本”,但若以“你”来指称上帝,无疑是过分亲昵了, 在起点上,若论起关系,是“我”与“他”。而非“我”与“你”,从何时起“他” 变成了“你”? 我与你,意味着处在平等关系的两端、意味着相互性的存在,甚 至我与一般的他人都不是平等的,又怎么能称呼具有绝对他性的上帝为“你”,将 他视作在场呢? 勒维纳斯称这是“破坏了神的绝对的别样性”8 。上帝的不在场, el e v i n a s t o t a l i t y a n d i n f i n i t y , w a n s l a t e db y a l p h o n s o l i n g l s ,d u q u c e u n i v c r s i t y p r e s s ,p i t t s b u r g h ,1 9 6 9 p 3 9 。l b 耐,p 2 i i e 勒维纳新:卜帝死产和时间,余中先译,三联书店。1 9 9 7 年版第2 7 4 页。 4c 赋维斯:列维纳斯。李瑞华译江苏人民出版杜,2 0 0 6 年版第1 0 7 页 5 斟 :,第1 0 6 受。 6 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三联书店,1 9 8 6 年版,第9 7 页。 7 剐上第1 2 8 甄。 8e ,l c v i n a s ,o t h e r w i s e t h a nb e i n g :o r , b e y o n d e c x e n c e ,t r a n s l a t e d b y a l p h o n s o l i n g i s ,n i j h o k1 9 8 0 p 1 2 9 使碍人无法直接跟随他,但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没有,如之前已经谈到过的,勒维 纳斯提出“在人的脸上打开了神圣的向度”,他人的脸上显示出上帝的诫命 不要杀人,通向脸的道路必然包含了通向上帝观念的道路,这已经指示了我们寻 找上帝的方向,即放弃直接注视上帝,代之以在他人的脸上、在与他者的关系中、 在转向他人中找寻上帝,这就是勒维纳斯所说的“朝向上帝的运动”。如何理解 此处所谓的“朝向”? 首先,上帝通过“踪迹”( t r a c e ) 显现自身。“上帝只出现 在与他人的有限的关系中因此上帝是作为一种踪迹而不是作为本体论的在 场而显现自身”1 上帝不是在场,在人的世界中己然不得面对面与之相见,我 们所能遇到的惟有“踪迹”,提醒我们他的缺席,而上帝的“踪迹”只出现在我 与他人的关系中,这指示我们要走向他人,只有转向他人,并在为他人负责中才 能走向上帝,作为绝对他者的上帝“闪耀在与他者的相遇中”,所以“离开与人 的关系就没有关于上帝的知识,他者就是形而上学真理的场所,并且是我与 上帝关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2 。 其次,上帝对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对于他者的责任。不仅如此在转向他人的 过程中,在为他者负责的过程中,我确立了我的主体性并且成为自由的。我要为 他人负责,不是因我之故,不是我自觉应当为他人负责,而是我天生地对他人有 责任,并且心甘情愿承认说“我是人质又是唯一的,不可能被替代的体 现在责任心面前躲避的不可能性,比摆脱死亡的不可能性还严重。”,只有在我 的地位上,只有我一人才能做到。与他人相遇的是我,而不是旁的人,他人将自 己所托付于的也只是我,交到我手上,我决不可能逃避,这是我的命运也是自由, 对勒维纳斯来说,自由总是对他人负有的不可索解的义务的无自主性的自由,并 且被设想成“做在我的地位上无入能做之事的可能性”4 ,它是责任心所体现的 独特性,并因此而永远有限,“它有限,因为它是与另一个人的关系;它是自由, 因为这另一人是他人”5 。对勒维纳斯来说因为在一切发生之前首先来到的是人 与另一个人的伦理关系,并且人的本质不仅是“为已者”更是“为他者”,所以 体现人道尊严的方式,“为佼人道的世界正义、法庭成为可能,必须随 时有一个人能为他人负责。”6 ,承担一切不是我犯的错误,承受一切不是我的苦 难,为所有的入负责出为所有的入受苦。要是没有这种责任心,上帝一词恐怕也 不会出现,也因为责任心,上帝来到我的心中,成为我的上帝。 勒维纳斯认为谈论上帝的唯一可行并且有意义的方式便是从人与人的伦理 o r ac o h e n ( e d ) ,f a c et of a c ew i t hl e v i n a s ,s t a l eu n i v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