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跨踰南北+清新老成——地域文化视野中的庾信诗.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跨踰南北+清新老成——地域文化视野中的庾信诗.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跨踰南北+清新老成——地域文化视野中的庾信诗.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跨踰南北+清新老成——地域文化视野中的庾信诗.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跨踰南北+清新老成——地域文化视野中的庾信诗.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 原创性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果。 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他人或 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 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 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 名 日 期: 签 名 日 期: 5 中文摘要 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文学创作,已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各地的 自然山川、气候特点、民风等方面的因素直接影响了诗人的人生趣尚、仕进方 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创作的主题、题材以及审美风尚。南北朝是中 国历史上地域差异非常明显的一个时期,产生出截然有别的南朝文学与北朝文 学,在这一时期许多文人往返于南北之间,自觉或不自觉地促进了南北诗歌风 格、写作手法的融合,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庾信便是这些文人中最具典型性的 一位。 本文试图通过地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庾信在南朝与北朝的诗歌创作,分别 抓住其在南北特定地域文化环境影响下的审美趣味、艺术风尚等方面的差异, 以此来把握地域文化对文人创作的影响。分别介绍了南、北两地在地理、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在此影响下庾信的诗歌创作,表现了其对绮靡之美的追 求和对南朝民歌传统的因革以及其对诗歌题材的拓展和苍茫诗歌情韵的生成, 同时阐述了庾信的文学史意义。试图从促进地域文化融合的角度说明庾信诗在 中国文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地域文化;庾信诗歌;南朝文学;北朝文学 6 a b s t r a c t f r o m t h e r e g i o n c u l t u r e a n g l e t o s t u d y l i t e r a t u r e c r e a t i o n , h a s b e c o m e a n i m p o r t a n t a n g l e i n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 r e g i o n a l n a t u r a l a s p e c t a n d m o u n t a i n s a n d r i v e r s , c l i m a t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 s o c i a l p r a c t i c e f a c t o r h a v e i m m e d i a t e i n f l u e n c e o n p o e t s l i f e i n t e r e s t , t h e o f f i c i a l a d v a n c e m e n t w a y , a n d h a v e d e c i d e d t h e c r e a t i v e s u b j e c t o f p o e t r y , t h e t h e m e a s w e l l a s t h e e s t h e t i c p r e v a i l i n g c u s t o m t o a g r e a t e x t e n t . t h e s o u t h e r n a n d n o r t h e r n d y n a s t i e s i s a v e r y o b v i o u s l y r e g i o n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t i m e s i n t h e c h i n e s e h i s t o r y , a n d h a s c r e a t e d t h e 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y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n o r t h e r n d y n a s t y l i t e r a t u r e , w h i c h i s a b l e t o d i s c r i m i n a t e c l e a r l y . d u r i n g t h i s t i m e , m a n y w r i t e r s t r a v e l b e t w e e n t h e n o r t h a n d s o u t h , a w a r e o r n o t o n o w n i n i t i a t i v e p r o m o t e d t h e n o r t h a n d s o u t h p o e t r y s t y l e , t h e w r i t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f u s i o n , p r o m o t e d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 y u x i n i s t h e m o s t t y p i c a l o n e i n t h e s e w r i t e r s . t h i s a r t i c l e a t t e m p t s t o a n a l y z e p o e t r y c r e a t i o n o f y u x i n i n t h e 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y a n d n o r t h e r n d y n a s t y . a n d h o l d s i t s e p a r a t e l y i n n o r t h a n d s o u t h s p e c i f i c r e g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a s p e c t a n d u n d e r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f f e c t e s t h e t i c i n t e r e s t , a r t i s t i c p r e v a i l i n g c u s t o m d i f f e r e n c e s , g r a s p s t h e r e g i o n c u l t u r e b y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w h i c h c r e a t e s t o t h e w r i t e r . i n t r o d u c e d s e p a r a t e l y b e c a u s e s o u t h , n o r t h t w o p l a c e s i n a s p e c t a n d g e o g r a p h y , e c o n o m y , c u l t u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s w e l l a s u n d e r t h i s i n f l u e n c e o f t h e y u x i n p o e t r y c r e a t i o n , h a v e d i s p l a y e d h i s p u r s u a n c e o f t h e b e a u t i f u l 7 o r n a t e a n d t h e r e f o r m o f f o l k s o n g t r a d i t i o n i n t h e 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y a s w e l l a s i t d e v e l o p e t h e p o e t r y t h e m e a n d t h e b o u n d l e s s p o e t r y i n t e r e s t p r o d u c t i o n ,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e l a b o r a t e d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y u x i n s p o e t r y i n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 f r o m p r o m o t i n g t h e r e g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a n g l e , i t a t t e m p t s t o e x p l a i n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 v a l u e o f y u x i n s p o e t r y i n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h i s t o r y o f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 . k e y w o r d s : r e g i o n c u l t u r e ; y u x i n s p o e t r y ; 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y l i t e r a t u r e ; n o r t h e r n d y n a s t y l i t e r a t u r e 10 引 言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对峙、经济上的阻碍,使南朝与北朝 分别造就出迥然不同的地域文化。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就在两方的交流往来基本 上处于隔绝与阻断之际,又有些文士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得以往来南北,成为沟通南北的桥梁, 为隋代的南北融合奠定了基础。庾信正是这实践性活动的典型人物。庾信在文学史上的成就 及其作为南北文化的集大成者,历来为人所肯定。滕王宇文逌在庾子山集序中写到: “信 降山嶽之灵,縕烟霞之秀,器量侔瑚琏,志性甚松筠。妙善文词,尤工诗赋,穷缘情之绮靡, 尽体物之浏亮,诔夺安仁之美,碑有伯喈之情,箴似杨雄,书同阮籍。 ” 1 ( p 5 3 )倪璠也说到: “肩吾坏文,特为于陵友爱,又有良子,文艺自遇。此小庾风流,所以跨踰南北者也。 ” 2 ( p 4 2 ) 倪璠虽然否定了齐梁宫体诗的代表庾肩吾,认为其文风格已违背了正统文学所具有的典正、 谨实文风,却肯定了庾信之才,及其在文学上兼善南北之长的特点。许逸民在为庾子山集 校注时更是说到了: “庾子山咀嚼英华,獻飫膏泽。上自天鉴,下迄开皇。江表一文,争相传 诵;咸阳洪笔,多出其辞。诚艺苑之山嶽,词林之渊府也。 ” 3 ( p 2 )所以此篇选择以庾信、庾 信诗歌为主要研究对象。 从地域角度品评作品古人早已有之,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吴公子季札观乐时对各 地民歌的评论,如王风“思而不惧” ,豳风“乐而不淫” ,邶、鄘、卫风“忧而不困” ,二南“勤 而不怨” 。可谓开此风气之先。汉代王充在论衡率性中记录了当时的谚语, “齐舒缓, 秦慢易,楚促急,燕憨头。 ”说明了地域特征必然影响人物个性,而文学正是人物个性气质的 展现。明代屠隆在鸿苞集中也说: “周风美盛,则关雎 、 大雅 ;郑、卫风淫,则桑 中 、 溱洧 ;秦风雄劲,则车邻 、 駟驪 ;陈曹风奢,则宛丘 、 蜉蝣 ;燕赵尚气, 则荆高悲歌;楚人多怨,则屈骚凄愤。斯声以俗移。 ”这些都说明中国古代不同地域的文学作 品都因各地的风俗不同而呈现出各自风貌。这些论述虽然没有详细揭示何以不同地域产生的 诗歌会染上当地地域的独特色彩的原因,但应注意到一方水土必然造就一方诗风这一现象, 这为后人从地域文化角度认识文学开辟了先河。当然在古人的这些陈述中没有提及地域文化 之间的融合特征,也没有提到当一个一直受着某种地域文化熏陶的作家,由于某种原因而陷 于另一种完全陌生的地域文化环境之中时,创作出的新作品对融合两种地域文化起到的桥梁 1 倪璠. 庾子山集注z .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0 . 2 同上. 3 同上. 11 作用。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大国,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这种不同地 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过程同样历史悠久。而正是这种历史悠久的地域、不同民族间的文 化融合进程,促成了中国辽阔的疆域与众多的民族互相融汇。所以,应该说,研究古代不同 地域的文化融合个案,也将有助于我们认识本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 12 第一章 江南地域及文化环境与庾信的创作 江南地域清新秀美温婉旖旎的自然环境与传统的文化习俗以及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并存与 融合等方面深深地影响了南朝士人的精神风貌及其审美趣尚,使士人文学创作具有明显的地 域文化色彩。作为南朝士人的庾信,也必然受到江南地域及其文化环境的影响,使其诗歌创 作表现出对绮靡之美的追求以及对南朝情歌传统的因革。 第一节 江南地域与文化环境 江南地区在地理、经济、习俗、文化等方面有很明显的地域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地 域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江南士子的文学创作,所以为了更好地把握庾信在南朝的诗歌创作,有 必要对这几方面进行一下梳理。 一、江南地理与经济状况 南方地势险要,丘陵山林居多,气候炎热,雨量充沛,虽有平原,但多被丘陵山林阻隔, 多有河流穿过,草木茂盛,土地肥沃,风光秀丽。这种清新秀美温婉旖旎的自然环境,在文 人诗中多有表现,如梁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云: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 莺乱飞。 ”白居易更是在忆江南里将江南的色彩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中红与绿的强烈对比渲染到极致。汉末魏晋之际,江南经济已经获得发展,江陵、襄阳、建 邺一带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地区。如王士性在地理书三种广志绎说到江陵: “西通巴峡, 东连鄢郢,环列重山,襟带大江,介重湖之尾,据上游之雄,为物资四集之地。 ” 1 ( p 3 4 9 )陆 士仪在 思辨论 提及襄阳七便中说:“襄邓之间多闲田, 区外耕种, 可以处四方, 辐辏之众 湖广地饶,一岁再获,京师可常足。 ”陈寿在三国志鲁肃传中说建邺周围地区: “沃野 千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 ”左思吴都赋中也说到建邺附近,云: “其 四野膏腴兼倍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 。魏征在隋书卷三十一地理志 下中又云建康: “市、廛列肆,埒于二京。 ” “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 虽无蓄积之资,然而亦无饥馁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疬,人尤夭 折。 ”永嘉之变后,大量的中原士族被迫迁往南方,并将中原的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传到了南 方,由此推动了江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如沈约在宋书卷五十四孔季恭传论中云: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 1 王士性. 地理书三种广志绎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9 3 . 13 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值一金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 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六朝虽更替不断,但新朝建立之后都注重经济的恢 复与发展,如李延寿在南史循吏传的序论中所描写的宋、齐盛世,云: “方内晏安,氓 庶蕃息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永明继运 十许年中,百姓无犬吠之惊,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陶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 之下,无往非适。 ”此外长江流域水上交通发达,促进了荆扬二州商业经济的发展,使这两地 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方,如宋书何尚之传云: “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 , “树根本于 扬越,任推毂于荆楚” ,使江南“良畴美柘,畦畎相望” 。 ( 陈书宣帝传 )商人于是“乘时 射利,财丰巨万” , “浮船上下,贾作上下。 ” ( 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嗣主孙休传 ) 来往穿梭于长江流域各城市之间,由此艳情、市井生活的情调渐渐成为南方人民的喜好与崇 尚。南朝艳情民歌西曲歌与吴声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商业的繁荣促进了人 们享受娱乐,艳情民歌产生于市井而后波及到宫廷,这给那些宫廷中本就优游闲适的文人与 帝王提供了良好的娱乐素材,他们吸收了其艳情的成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于创作中,加以改 造创新,齐梁文人的艳情诗便是很好的明证。 二、江南士人精神风貌 在江南秀美婉丽的自然环境里, 士人的精神风貌也显得与众不同。 自永嘉衣冠南渡之后, 江南的社会环境相对于战乱四起的北方要稳定得多,人们在审美上追求自然之美,多将注意 力倾注于山水之间。出入于宫廷之中的诗人也着力于在山水与宫廷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与素 材,这使得江南士人在性情、精神气质等方面都迥异于北方。 江南士人注重个人情性的抒发,如世说新语伤逝篇载王戎的话: “圣人忘情,最 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情处于重要地位,有时“缘情制礼” ,如晋书卷二十 礼志中引徐广语: “且礼缘情立制。 ”同书同卷引干宝礼论曰: “礼有经有变有 权且夫吉凶哀乐,动乎情者也,五礼之制,所以叙情而即事也。 ”又宋书卷十五礼 志二引朱膺之的话, “即情变礼,非革旧章。 ” 颜氏家训卷二风操篇载: “礼缘人情, 恩由义断。 ” 这种对情的过分注重有时甚至走向极端,如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二十五疾 缪篇载: “引老庄,贵于率任,大行不顾细体,至人不拘检括,啸傲纵逸,谓之体道。 ”六 朝人还崇尚玄虚,如后汉书周举传附勰传云: “勰,字巨胜,少尚玄虚常隐处窜 身,慕老聃清静,杜绝人事,巷生荆棘,十有余岁。至延熹二年,乃开门延宾,游谈宴乐。 ” 又如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管辂传曰: “裴史君(徽)有高才逸度,善言玄妙也。 ” 江南士人在精神气质与言行方面,表现为注重仪表与言论风采之美,同时不崇尚武力,具有 典型的女性阴柔之美,如后汉书卷六十上马融传载: “马融为人美辞貌,有俊 才。 ”同书卷六十二荀淑传附悦传: “悦性沉静,美姿容。 ”同书郦炎传 : “ (郦) 14 炎言论给捷,多服其能理。 ” 从装束上来看,南朝士人讲究服饰的华美,多具有女性化 倾向,如三国志魏志卷九何晏传注引魏略曰: “晏性自喜,动静粉帛不去手, 行步顾影。 ”又如颜氏家训勉学篇中云: “梁朝全盛之时,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 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 若神仙。 ”可见脂粉气浓。与北朝多善骑射,崇尚武力相比,南方士族多鄙薄武力,肤脆骨 柔,具有轻柔之美,如颜氏家训涉务篇载“梁士大夫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 之内,无乘马者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 。南方士人 在做事生活方面不如北人那样实际,由于六朝士人世袭特权,无需积极进取,就能有高官厚 禄,所以他们经常饱食终日,不学无术,如颜氏家训勉学篇载: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 商,羞务工伎,射即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视,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事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凶吉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 如坐云雾。 ”对学习多有抄袭, “梁朝全盛之时,贵族子弟,多无学术明经求第,则顾人 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 ”又如颜氏家训涉务篇 : “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 令朴已下尚书朗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 ”这种 浮华的生活使得士大夫在闲暇之余多喜欢游艺,如对书法的嗜好, “晋宋以来,多能书者。 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 ” 可见士大夫悠闲惬意 的生活。总之,江南士人重性情,尚玄虚,讲究形式美,这些特征构成了南朝人总体的精神 风貌。 三、江南独特的文化环境 1 . 传统的民俗文化 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第八下云: “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 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风俗作为一 地域特有的文化不仅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会影响人的精神风貌与审美趣尚, 表现在文化上更是能够显出当地的独特魅力。 首先江南巫祭文化兴盛。对祭祀、鬼神的崇尚是自远古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应 运而生的精神产物。荆楚自古以来就是巫风盛行之地,如国语卷十八楚语下云: “民 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 ” “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 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 在女曰巫。 ” 国语中也记载了祭祀的作用,为“昭孝息民,抚国家,定百姓。 ”以至于“自 公以下至于庶人,其谁敢不齐肃恭敬致力于神! ” 汉书地理志卷八中也谈到楚地祭祀的 风俗: “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 蓏贏蛤,食物常足。故啙窳偷生,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 15 重淫祀。 ”欧阳修曾描述江南此风俗云: “夷陵之俗多淫奔。又好祠祭。没遇祠时,里民数百 里馂其余,谓之祭鬼。 ” 1 ( p 1 3 5 1 )元稹也于赛神中说到: “楚俗不事事,巫风事妖神。事 妖结妖社,不问疏与亲。家家不敛获,赛妖无富贫不谓事神苦,自言诚不真。 ”元稹真 实地描绘了荆楚之地的巫风之盛,人们重巫事而轻经营的生活状态。楚地民间另有一种“归 杀”风俗,如颜氏家训风操篇载: “偏傍之书,死有归杀。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 瓦书符,作诸厌胜;丧出之日,门前然火,户外列灰,祓送家鬼。 ”民间认为人死后要在某 日回来,子孙要逃避,并且在“归杀”之日要在户外燃火以送走鬼魂。这种风俗正是南方人 对鬼神文化崇信的一个典型例子。这种对鬼神的崇信直接影响到楚地的文学创作,使诗歌风 格趋于清秀、诡奇、缛丽,如屈原九歌便取材于沅湘流域的祭神之歌, 楚辞中瑰丽 奇特的想象及浪漫气息都与这种“信巫鬼、种淫祀”的风俗紧密相关。 隋书中载: “荆州 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 ,该由此也。 ” ( 隋书地理志下 )宋人黄伯 思在新校楚辞序中云: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 楚辞。 ”可见楚辞和地域的关系非常紧密。屈原在山鬼 、 湘夫人等诗中刻画的多是人 神合一的恋情,以楚地诡谲神奇的山川景物为背景,通过奇特的想象去抒发诗人缠绵悱恻的 情爱,通过神灵的介入,构造了现实与虚幻的双层世界,创造了极强的空间感,语言优美绝 伦,精彩艳丽,塑造了轻灵、神秘、瑰伟,富于变幻的诗歌意境。对于这种鬼神文化,屈原 是带着欣喜的态度沉浸于其中的。 其次在居住婚姻方面。南方丘陵山地居多,地势高低起伏,外被大海包围,内被山河湖 泊分割,迥异于北方辽阔的平原,这种地域特征影响到了人们的饮食起居。由于地域的关系, 人们没有办法集中在一起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劳作,只能家庭式地劳动,这与北方宗族式、大 面积地劳作大不一样,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父子分居情况的出现,如宋书周朗传 载: “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 ,由 于分居,一家人甚至贫富差距很大, 宋书范晔传中记载范晔家中极其富贵, “乐器服玩, 并皆珍丽,姬妾亦盛饰” ,其父母家中却“母住止单陋,惟有一厨盛樵薪,弟子冬无被,叔 父单布衣。 ”这种生活上的差距正是南方人父子分居、兄弟分产的结果,顾炎武也在日知 录卷十三“分居”条中写到: “宋孝建(4 5 4 4 5 6 )中,中军府录事参军周殷启曰:今士 大夫,父母在而兄弟异居,计十家而七,庶人父子殊产,八家而五。其甚者乃危亡不相知, 饥寒不相恤,忌疾搀害,其间不可称数。宜明其禁,以易风俗。 ”分居的风俗表现出南方家 族关系较疏远而不亲近的特点。自古以来,南方都有“山越” 、 “蛮族” 、 “溪族”等少数民族, 他们都有其自身的传统风俗与习惯,在男女婚恋问题上具有鲜明特点,如尚书大传卷四 云: “吴越之俗,男女同川而浴” 。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中云秦始皇立石刻文: “饰 1 (清)陈诗. 六一居士集m , 湖北旧闻录 z .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 9 9 9 . 16 省宣义,有子而嫁,信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 ”秦始皇正是针对南方社会这种风俗 而发此言的,妄图强行改变当地风俗,以此来符合统治者的需要,这只是一种理想,很难对 当地人起到太大作用,可见当时这种风俗是根深蒂固的。 最后在饮食物产方面, 南方也独具特色。 南方土地潮湿, 树木丛生, 物产丰富,汉书 地 理志中记载了当地物产, “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火耨。民食鱼稻, 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 ,又“吴东有海盐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 东之一都会也。豫章出黄金,然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费。江南卑湿,丈夫多夭” , “亡 马与虎,民有五畜,山多麈麖。 ( 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下)且南方饮食与北方差异很大, 诗人元稹在诗中写到: “瘴江乘早度,毒草莫亲芟。试蛊看银黑,排腥贵食咸。菌须虫已蠹, 果重鸟先 ” ,序中云“况南方物侯饮食与北土异,夷民喜聚蛊。秘方云:以含银变黑为验, 攻之重雄黄。海物多肥腥。啖之好呕泻,验方云:备之在盐食。岭外饶野菌,视之虫蠹者无 毒。罗浮生异果,鸟啄者可餐。 ” 1 ( p 5 6 5 )元稹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介绍了毒菌、毒果等地方风 物,描述了荆楚之地的饮食特点,同时点出南方人聚蛊的风俗, 隋书中也记载了这种重 聚蛊的风俗,云: “ (卢陵、南康、宜春)此地郡往往蓄蛊,宜春偏甚。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 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一种存者留之,蛇则曰蛇蛊,虱则曰虱蛊。 行以杀人,因食入人腹内食其五藏,死则其产移入蛊主之家,三年不杀他人,则蓄者自钟。 其弊累世,子孙相传不绝,亦有随女子嫁焉。 ” ( 隋书地理志下 )可见当时蛊风之盛,显 示了当地险恶的自然环境及粗陋的习俗。 2 . 多姿多彩的学术文化 为了更好地把握南朝文人的诗歌创作,我们有必要对南朝的学术文化情况作一番梳理。 南朝的文化环境可以说是异常活跃的,是一个儒、释、道多种思想兼容并包的时代。儒家达 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事原则,道家的清静无为、冲淡玄远与佛家所追寻的般若智 慧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南朝士人复杂的文化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行为方式、道德 倾向、以至于文学创造的各个方面。 儒学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思想文化,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 并一直 统治着中国学术界。儒学最初由春秋末期孔子创立, 提倡“仁义”思想。汉初崇尚黄老,儒家 一度消沉,到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对策,儒学又兴盛起来。 两汉时期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以对“礼”的崇尚代替了先秦以“义”为 根本的儒家思想,再加上后期天人感应说及谶纬思想的加入,使两汉经学逐渐走向繁琐、驳 杂,抑制了人个性及情感的释放与展现,在这种情况下,儒学渐趋衰落。从曹魏到两晋社会 都被玄风弥漫着,儒学走向衰弱,直到南朝刘宋时期才开始重新重视儒学,出现了儒学的中 1 元稹. 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韵 a . 元稹集编年笺注z .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 0 0 2 . 17 兴阶段,如南史儒林传载:“洎魏正始以后,更尚玄虚,公卿士庶,罕通经业。自是 中原横溃,衣冠道尽。逮江左草创,目不暇给,一迄宋、齐,国学时或开置,而功课未博, 建之不能十年,盖取文具而已。是时乡里莫或开馆,公卿罕通经术,朝廷大儒,独学而弗肯 养众,后生孤陋,拥经而无所讲习,大道之郁也久矣乎。至梁武创业,深愍其弊,天监四年, 乃诏开五馆,建立国学,总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于是以平原明山宾、吴郡陆琏、 吴兴沈俊、建平严植之、会稽贺玚补博士,经负笈者云会矣。又选学生遣就会稽云门山,受 业于庐江何胤,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七年,又诏皇太子,宗室,五候始就学受业, 武帝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燕语,劳之以束帛,济济焉,洋洋焉,大道之行也 如是。” 至宋文帝元嘉年间又立儒、玄、史、文四学为官学,这标志着儒学在南朝的复兴。 由于玄风余韵尚存,所以南朝儒学就风貌而言带有明显的玄学色彩,首先表现在对带有玄学 色彩的儒家经典的崇尚上,如唐李延寿所撰北史儒林传对南朝儒学进行的评价云: “自 元嘉之后,宇内分崩,礼乐文章,扫地将尽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且有不同。江左, 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可见南朝士人对玄学家王弼 注的经典非常崇尚,这大体可以说明南北学术在治经方面的差别及南方学术的基本风气。其 次在人的行为方式上也不免受到玄风的影响,如隋书儒林传载:“后主在东宫,集官 僚置宴,时造王柄麈尾新成,后主亲执之,曰:当今虽复多士如林,至于堪捉此者,独张 玑耳。即手授玑,仍所令于温文殿讲庄、老,高宗报临听,赐御所服衣一袭 后主常幸钟山开善寺,召从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敕召玑竖义。时索麈尾未至,后主蚊取松 枝,手以属玑,曰:可代麈尾。”南朝士人把魏晋玄学名士挥麈谈玄的风度已经纳入到 自己的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表现之一,又南史儒林传中也说到了儒生严植之、 太史叔明、顾越、全缓等都兼善老庄之学,可见,玄学已影响到了人的思想与行为。 魏晋时期士人思想解放,开始注重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珍惜、对宇宙万物奥秘的探 求,玄学正是适应这种形势而产生的。其自曹魏时期兴起,两晋发展到高潮,南朝开始走向 衰落。而玄学的兴起与盛行以及衰落与当时的政治是紧密相连的,正如唐长孺先生所说, “玄 学决非如后世所想象的南无超然, 那末空洞, 而是反映现实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一套政治理论。 ” 1 (p 2 9 8 )可见玄学是为解决社会矛盾,反对带有谶纬思想的两汉经学而产生的一种新学说, 而并不反对传统的儒家思想。玄学理论早期由何晏、王弼提出,继而发展到以嵇康、阮籍为 代表的越名教、任自然的阶段,玄学走向极端,将名教与自然对立起来,最终又由向秀与郭 象调和了玄儒。在发展过程中玄学产生了许多命题,如“本末有无”等。玄学调和了名教与 自然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学术上便是礼玄双修,如宋书卷五十五傅隆传中载,隆议 黄初妻罪云:“原夫礼律之兴,盖本之自然,求之情理,非从天坠,非从地出也”。又通 1 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m .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0 . 18 典卷八十晋康帝奔丧诏曰:“孝慈起于自然,忠孝发于天成”。由此可见,由于玄学 的兴起,人们对儒学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训诂与考辨,转而开始注重以玄理解释儒家经典, 而有别于北朝那种对两汉经学的顽固坚守。由于南朝玄风的兴盛,南朝经学、佛学都向着对 理论的延伸与探讨的方向发展,开始重视理论上的论辩,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理论思维能 力的拓展。相对而言,北朝无论是对经学,还是对佛学以及人们的立身行事都偏于保守、封 闭,侧重于实践方面的效果,所以南朝与北朝在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征。 佛家思想为六朝时期另一重要思想,且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思想走向。佛教非中国本土产 生,自传入中国后逐渐被人们接受,所以到南朝时期,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及文人学士大都非 常崇信佛教,如梁武帝曾著有大涅槃、大品、净名、大集等经典,昭明太 子、简文帝也都好佛,同时皇帝也支持以此进行辩论,如释法云与范缜曾关于神不灭论进行 过辩论,萧绎也曾主持编纂法宝联璧。南朝各代寺院、尼僧之数甚多,唐法琳辨证论 卷二、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一二零中曾记载了梁时寺庙有 2 8 4 6 座,僧尼达八万两千多人。 又如南史郭祖深传中记载郭祖深上疏的事情,曰: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 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 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可见佛教在 当时之盛况,人人都有向佛之心。但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与儒家思想发 生了很大冲突,如儒家经常以夷夏之辩的思想为武器,排斥佛教,所以为了调和这种矛盾, 思想界出现了佛儒互证,以儒释佛的学术思潮,如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也说到, “通 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提出佛教并没 有违反名教,出发点虽不同,但其实质是一样的,并不存在根本的冲突。另外还有将儒家理 论如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等融入佛教中的调和方式,这样既证明了佛教在理论方面并不妨碍 儒学的发展,同时又便于有传统儒家思想的人对佛教理论的接受。由此可以看出佛儒之间也 出现了互渗的情况。玄学在南朝的兴盛,使佛学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被玄学的思辨性侵染, 这种影响使得南朝佛学开始注重对佛理的探讨与延伸,而不再像北朝那样仅仅局限于以佛理 来修身检行。随着佛学的传播,玄释趋于合流,多以老庄的术语来阐释佛理,也以佛理来解 说玄理。而玄释合流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要数谢灵运,他既精通老庄,又喜爱禅佛,他受道 家影响著辨宗论,应慧远之请撰佛影铭,他与僧侣支道林、康僧渊交往,成为玄佛 山水诗的奠基者。由于谢灵运多以佛家的眼光看待自然山水,因此他笔下的自然山水多具有 幽寂空明的色调,构成禅意浓郁的意境。总之,正如宗白华在论 和晋人的美 一文中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史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 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感情的一个时代。”概括了南朝复杂而又活跃的 19 政治文化环境。六朝人个体意识崛起,人们注重返归自然,审美情趣走向重神、贵清、任自 然,情趣高雅脱俗,为南朝文学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第二节 庾信在南朝的诗歌创作 庾信是南朝重要的诗人,紧跟时代风气,与其他宫体诗人创造了“徐庾体” 。其良好的家 学阅历与社会文学活动能力为其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诗歌创作表现了对绮靡之风 的积极追求,注重于艺术技巧上的精雕细琢,并且对当时的民间情歌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开 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且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色彩。 一、家世阅历与个人生活 庾信能够成为南朝时期重要的诗人与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家学思想以及社会文学活动有 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这与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庾信(5 1 3 5 8 1 )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梁东宫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其父庾肩吾亦为当时重 要的宫廷文人。庾信少年时代就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且善于为文,如周书明 帝纪载: “幼而好学,博览群书,善属文,词采温丽。 ”而且对左传有深厚的研究, 北 史庾信传载: “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 ”庾信 1 5 岁时, 即梁武帝大通元年,入东宫做了昭明太子萧统的讲读,宇文逌庾子山集序中有云: “信年 十五,侍梁东宫讲读玉墀射策,高等甲科。 ”庾信少年时代就表现出出众的天资和才华, 如庾子山集序中说到他: “少而聪敏,绮年而播华誉,龆岁而有俊名。孝性自然,仁心独 秀,忠为令德,言及文词。穿壁未勤,映萤愈甚。若乃德、圣两礼 ,韩、鲁四诗 ,九 流七略之文,万卷百家之说,名山海上,金匱玉版之书,鲁壁魏坟,缥帙缃囊之记,莫不穷 其枝叶,诵其篇简。 ”庾信不仅天资聪慧,且对儒家经典也烂熟于心,从中我们可以想见庾信 自小受到的良好教育。后江陵陷落,国家出现危难,庾信也遭受到离乱之苦,梁元帝承圣元 年(5 5 4 )在出使西魏的过程,被迫留寓北方,所以庾信前期生活应截止到出使西魏之前。作 为宫廷御用文人,期间他与父亲庾肩吾及徐摛、徐陵父子写了大量的华美绮艳的宫体诗文, 据周书庾信传记载: “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左卫率。摛子陵 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徐庾体 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京都莫不传诵。 ”可见他当时在文坛上的显赫地位。由 于他们的生活环境不离宫廷左右,所以所见所闻都没有北方那样开阔、大气,题材上多以风 花雪夜、醇酒美人、歌舞宴乐为主,内容比较浅薄,多描写宫廷生活和女性女色相关的生活 画面,如女性的容貌、体态、服饰和宫廷器物等,讲究格律、对仗,通常以男性的眼光来描 20 写女性,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表现了对女性的审美观照。这些诗歌大多数是奉和酬唱 之作,带有一定的模式,但庾信能于香艳之外尽显清丽之色,有的诗歌已融入了自己的生活 体验和人生感受,表现出不同于宫体诗人的一面。 其次其良好的家学是庾信在南朝文学创作获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父庾肩吾、其伯 庾黔娄、庾於陵、其祖父庾易都对庾信影响很大。庾易素来以清淡玄远、坚守志性的隐逸之 性而著名,如萧绎在中书令庾肩吾墓志中云: “父易,高尚其道,遁肥贞吉。关吏早逢, 夙表真人之气;少微晚映,还彰隐士之星。 ” 南史庾易传又云: “齐临川王映表荐之, 饷麦百斛,易辞不受,以文义自乐。 ” “安西长史钦其风,赠以鹿角书格,蚌盘砚,白象牙笔。 并赠诗曰: 白日清明,青云辽亮,昔闻巢许,今睹台尚。 ”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庾信隐逸诗 的创作。 梁书文学传中也说到庾於陵才华出众, “七岁能言玄理。既长,清警博学有才 思。 ” 其父庾肩吾也有道家的清逸之气,梁元帝在中书令庾肩吾墓志中说: “肩吾气识淹 通,风神闲逸,钟鼓辞林,笙簧文苑。 ”可见庾肩吾也以“风神闲逸”出名,此外,其父庾肩 吾更是倡导当时文学新变的重要人物,如梁书庾肩吾传中记载: “初,太宗在藩,雅好 文章士,时肩吾与东海徐摛鼓城刘遵、刘孝仪,仪弟孝威,同被赏接齐永明中,文 士王融、谢脁、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踰于往时。 ”庾 信的隐逸情怀直接继承了家学传统,影响了其立身行事、进退出处的态度。 再次良好的社会文学活动能力也给其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为宫廷文人,与其 交往的人很重要,当时政治领袖兼文学倡导者的萧氏父子对文坛起到了重大作用。主要成员 有萧衍、萧统、萧纲、萧绎。其中萧衍与萧统的文学观念相对保守,萧衍倾向于儒家正统思 想,维护传统的“诗教说” ,反对轻浮风气,萧衍“少而笃学,洞达玄儒。虽万机多务,犹卷 不辍手。 ” “下笔成章,千赋百诗,直疏便就。 ” ( 梁书武帝本纪 )这与后来大肆吟咏风情、 借物抒情的柔靡之风,格格不入。萧统作为梁代宫廷太子,竭力追求典正文风,其“三岁受 孝经 论语 ,五岁遍读五经 ,悉能讽诵。 ” ( 梁书昭明太子传 )虽然如此,他们好 文学的风尚却推动了当时文学的兴盛。萧纲和萧绎在文学上则有所创新,主张新变。萧纲认 为为文与立身行事要区别对待,提出“立身先须慎重,文章且须放荡。 ” ( 诫当阳公大心书 ) 指出了为文要根据人的情性而定,同时批评谢灵运的“典正可采,酷不入情” 。萧纲认为六典 三礼适用于教化,而文学则是人们情志抒发的体现,要求诗文要有动人的情感与文采。而萧 绎则指出了“文”的内涵,如在金楼子立言中所云: “吟咏风摇,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 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也说到: “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莫不 禀以生灵,迁乎爱嗜,机见杼门,赏悟纷杂。 ”他标举了诗人的个性化情感。由此可见,文学 已经摆脱了作为“诗教”附属品的身份,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这些文学巨匠不仅有自己 的新变之处,相互之间也竞相模范,在与湘东王书中萧纲反对“复古”理论,主张新变, 21 说到“一共商榷,辩兹清浊,使如径渭。 ”极力推崇他和萧绎之间的文学交流。同时又大力招 揽其它文人贤士,简文帝萧纲“引纳文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 今,间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 来,未之有也。 ”( 梁书昭明太子传) 在萧纲的倡导之下形成了一种唱和之风,庾信也积 极参与其中,并积极推崇“新变”主张,如简文帝曾作山池 ,庾信和奉和山池 。 1 (p 1 7 8 ) 还有君臣之间的相互唱和,萧纲有望同泰寺浮屠 ,庾信和奉和同泰寺浮屠 ,庾肩吾和 咏同泰寺浮图 ,王训奉和同泰寺浮图 ,王台卿奉和望同泰寺浮图 。 2 ( p 1 5 5 - 1 5 8 )可见 当时在政治领袖的带领下唱和风气之甚,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文学交流,使诗歌创作获得了长 足的发展。 二、对绮靡之美的追求 在萧梁地域文化背景之下,江南士人大力倡导文学改革之风,庾信等文人更是积极追求 新变,对绮靡之风积极追求,注重艺术技巧的精雕细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 对偶的使用 李调元在雨村诗话中说: “庾子山诗,对仗最工,乃六朝而后转五古为古律之始。 ” 萧子显所谓“辑事比类,非对不发” ( 南齐书文学传论 ) ,颜之推于颜氏家训文章 中所谓“今世音律谐靡,章句对偶,讳避精详,贤于往昔多矣” 。由此可见,在当时文化界对 偶已成一种风气,江南文人对此积极探索,求新求变。庾信作为当时梁朝宫廷的重要文人更 是努力地实践着,在使用对偶的过程中体现了江南地域文化的特点,如: “鸾回镜欲满,鹤顾 市应倾。 ” (庾信和咏舞 )为花鸟对, “鸾”与“鹤”相互对称,显示了南方地域的山水花 鸟,体现了一幅江南生机勃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