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郑樵是南宋初年一位重要的学者,他的二百卷通志在历史学当中占有特 殊的地位,最多被人们提及。实际上,他所涉猎的范围远远不止史学范畴。本文 主要讨论他在诗经学研究中的成果与贡献。 已知的郑樵诗经学著作包括诗传、诗辨妄、诗名物志、原切广 论、诗序辨妄五种,可以说是自成体系的,可惜全部亡佚。现在能看到的只 有民国初年顾颉刚的诗辨妄辑本约千余字,此外就是郑樵在其他著作中有关 诗经的零星言论。尽管如此,由于郑樵最早旗帜鲜明地彻底“批序废序”,他在 诗经研究史上影响仍然非常深远。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郑樵诗经学 著述考。简单地对诗传、诗辨妄、诗名物志等郑樵诗学著作的内容、特 点、成书、流失等经过进行了考证,从而大致勾画出郑樵诗经学著作的整体情况;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专门讨论郑樵诗经学的主要内容,具体又分为“诗主在 乐章”、“诗序之妄”、“名物训诂”三个方面。指出“诗主在乐章”是郑樵诗经学 的一个根本观点,其他观点可以说都是建立在这个观点基础之上的。“诗序之妄” 则是郑樵诗经学的标志性观点,所以所占篇幅较大,作为一个重点内容详细讨论。 指出“有可经据则言其人,无可经据则言其意”是郑樵认为的卫宏作序主要方法, 而郑樵批驳诗序所用的主要方法则是“以史证诗”,就是找出诗序所述与诗中内 容或史实相矛盾之处来证明它的伪作,这是十分科学的证伪方法。“名物训诂” 则略显宽泛,对郑樵以诗经名物为主的名物训诂学简单作了一个介绍。另外这部 分最后还加入“郑樵诗学之思想”一节,深入探究郑樵诗经学的主导思想,首先 是受“理学”思想影响而立足原典以探求诗经本真的思路,其次是反对空谈的“实 学”思想。第三部分是郑樵诗经学之影响与评论。列举了对郑樵诗经学正、反两 方面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评价。 关键词:郑樵;诗经;诗辨妄 a b s t r a c t z h e n g q i a oi s a ni m p o r t a n ts c h o l a ri nt h ee a r l ys o u t h e r ns o n g d y n a s t y ,h i s2 0 0r o l l s ”t o n g z h i ”i sa l w a y ss p e c i a ls t a t u si nh i s t o r y i n f a c t ,h ec o v e r e db yt h es c o p ei sf a rm o r et h a nh i s t o r i a n sa r e a s t h i sa r t i c l e 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h i sa c h i e v e m e n ta n dc o n t r i b u t i o ni n ”o d e s ”s t u d y k n o w n z h e n g q i a o ”o d e s ”w o r k s i n c l u d i n g ”s h i z h u a n ” ”s h i b i a n w a n g , s h i m i n g w u z h i , y u a n q i e g u a n g l t m ”a n d ”s h i x u b i a n w a n g ”u n f o r t u n a t e l y , a l ll o s t c d n o wc a ns e eo n l yt h es e r i e s o f s h i b i a n w a n g ”p i c k e db yg u j i e g a n g ,m o r et h a n1 , 0 0 0 w o r d s n e v e r t h e l e s s , b e c a u s ez h e n g q i a on l a k ep u b l i cs t a n di sm o s te a r l y t h o r o u g h ”a p p r o v e ds e q u e n c ew a s t es e q u e n c e ”h ea f f e c t e di nt h eo d e s m s e a r c hh i s t o r ye x t r e m e l y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 p a r ti st h ew r i t i n g sa b o u tz h e n g q i a o so d e ss t u d i e st ot e s t 。t h es e c o n d p a r ti s t h e k e yp o i n t s p e c i a l l yd i s c u s s e s 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a b o u t z h e n g q i a o so d e ss t u d i e s a l s od i v i d e di n t o ”o d e sa n dm u s i c ”t h ef a u l t s a b o u tt h es e q u e n c e ”t h en a t u r e si no d e s ”t h r e ea s p e c t s p o i n t e do u t ”t h e p o e mh o s ti nt h em u s i c ”i sab a s i cv i e w p o i n tw h i c hz h e n g q i a o so d e s s t u d i e s ”t h ef a u l t sa b o u tt h es e q u e n c e ”i st h es i g nv i e w p o i n ti n z h e n g q i a o so d e s s t u d i e s p o i n t e d o u t 。i n t e r p r e tp o e ma c c o r d i n gt o h i s t o r yb o o k ”i sw e i h o n g 。sm a i nm e t i l o dw h e nh em a k e st h es e q u e n c e t h em e t h o dz h e n g q i a or e f u t e ds e q u e n c ei s ”i d e n t i f yp o e mb yh i s t o r y ” ”t h en a t u r e si no d e s ”i sa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a b o u tz h e n g q i a n 。sn a t u r a l h i s t o r y m o r e o v e rt h i sp a r tf i n a l l ya l s oj o i n s ”z h e n g q i a o so d e ss t u d i e s t h o u g h t s ”,t h o r o u g h l yi n q u i r e di n t ot h ed o m i n a n ti d e o l o g yo f z h e n g q i a o s o d e ss t u d i e s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t h ei n f l u e n c ea n dt h e c o m m e n t a r ya b o u t z h e n g q i a o so d e ss t u d i e s d e s c r i p ts o m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 s k e y w o r d s :z h e n g q i a o ;o d e s ;“s h i b i a n w a n g ” 承诺书承话吊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 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 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文簖,:之娥2007年 妇m 。 “ 引言 引言 郑樵( 1 1 0 4 - 1 1 6 2 ) ,字渔仲,号夹潦,又自号溪西逸民。福建莆田人,早年便立 志“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1 ,几乎毕生都在家乡 夹涤山中读书著说,自言“困穷之极而寸阴未尝虚度,风晨雪夜执笔不休,厨无烟 火而诵记不绝”2 、“山林三十年,著书千卷”3 。总其一生,著作何止等身,据其自 作的献皇帝书、寄方礼部书、上宰相书和宋人李俊甫所作莆阳比事记 载,除去重复和疑为同一书而由于传抄讹误书名不同者,保守估计其生平著述不算 近六百万言的通志和诗文集尚有七十三种以上。涉及经旨、礼乐、校雠、谱系、 天文、地理、名物、方书、小学、小说等各类,实可谓古今屈指可数的通儒之一。 其人亦“自负不下刘向杨雄”4 ,只因唯恐“此书与此身俱填沟壑”5 ,所以多次将自 己平生所著上书朝廷,希望能“赖中藏秘书,百代无湮沦”6 。然此愿望并未能实现, 后村集原序云:“莆,名郡也,前辈诸闻人文字散落不少,夹涤著书最多,可名 者七百种,今之存无一二”1 。可见宋淳祜年间,其著述已大多亡佚。现今得存于世 的“只一通志是完书,尔雅注已没有图,夹祭遗稿只是一部极不完全的 诗文集,六经奥论又有伪书的嫌疑”8 。郑樵身处当时“刻书摹印成市成邑,散 布中外极乎四海”的闽中地区9 ,又自言“樵虽林下野人,而言句散落人间,往往家 藏而户有,虽鸡林无贸易之价而乡校有讽诵之童。凡有文字,属思之间已为人所知, 未终篇之间已为人所传”m ,但是他的著述却极少印行,也并未在民间留存下来, 最终落得个几乎是丧失殆尽。呜呼,直使古人难眠地下而后学痛惜千载。唯一可以 告慰的是完整保存下来的通志二十略,集郑樵多门研究之精华,才使今人纵不 可全睹先生浩海亦能勉强略窥明珠。 o 郑樵献皇帝书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1 1 4 1 册5 1 4 页 2 郑樵献阜帝书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11 4 1 册5 2 0 页 3 郑樵献皂帝书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1 1 4 1 册5 1 5 页 4 郑岳辑莆阳文献北图古籍珍本从刊,书目文献出版社,第1 9 册2 6 6 页 5 郑樵献皇帝书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1 1 4 1 册5 1 5 页 6 郑樵上宰相书中引白乐天诗,文渊阁闪库本,卜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1 4 1 册5 2 0 页 7 刘克庄后村集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1 1 8 0 册3 页 。顾颉刚郑樵著述考国学集刊,1 9 2 3 年第1 卷2 期9 8 页 9 朱彝尊经义考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6 7 8 册3 8 2 页 郑樵上宰相书) 文渊阍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舨,第1 1 4 1 册5 2 2 页 t 郑樵诗经学简论 第一章、郑樵诗经学著述考 郑樵所著诗经学著作,在其绍兴十九年所作献皇帝书中记载有诗传、诗 辨妄、诗名物志三种,宋史艺文志( 略为宋志) 注诗传二十卷、诗 辨妄六卷。1 1 5 5 年前后作的寄方礼部书中记载有原切广论三百二十篇、 辨诗序妄一策一百二十七篇。从卷篇总数上我们能看出郑樵治诗是曾下过很大 功夫的,可以说自成一家。而今天能看到的除通志总序、艺文略、乐略、校 雠略中一些关于诗经的零散论述外主要就是民国初年顾颉刚从周孚非诗辨妄 等书中录出的诗辨妄辑本,全部不过千余字,收入续修四库全书诗类。另 外可以从尔雅注和以尔雅注、诗名物志、本草外类等为基础编成的昆 虫草木略中了解郑樵在诗经名物训诂方面的一些成果,全部加起来也只能算 是其著述的只鳞片爪而己。下厦分别简单作些考证。 诗传,郑樵自述于献皇帝书后,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夹涤 诗传二十卷、辨妄六卷”1 ,诗传未有解题。宋志载:“郑樵诗传二 十卷,又辨妄六卷”2 e 文定集中荐郑樵状云:“伏见福州寄居郑樵, 又有诗传,其考究精密,多先儒所未悟,推测经旨简易明白。伏望圣慈令福州取 索缮写投进,庶几一经圣鉴,必有取焉,亦足以慰其纪事纂言之勤”3 。可见此书与 前人传诗有所不同。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载:“夹祭诗传、辨妄,共二十 六卷”4 ,是将二书连言。清朱彝尊经义考据宋志载诗传,注日:“未见” 5 ,但保留了元人朱德润和虞集所作郑氏诗传序,为我们了解这本书留存了一些材 料。朱序日:“莆田林子发氏携宋郑夹涤先生诗传训诂谓德润日先生昔在闽中, 铀绎之暇,集为此书,其间摘诗传之幽隐,辨事物之名义,真所谓发宋儒所未发者, 于是以校正是本,俾德润读之。今观郑氏传引山川草木虫鱼之辨,五音六律六 吕之所谐,诚可以发挥后学之未究,而焕明千载之微辞奥义者也。如以雀无角为雀 之角,以龙盾之合为二盾之卫,露被菅茅非雨露之露,有豕白蹄为江豚之豕,豳之 风雅颂为四器十二器之声合。其他如国风二雅三颂名物度数毫分嫠析,岂非诗传之 1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6 7 4 册5 5 1 页 2 朱史艺文志中华书局,1 9 7 7 年舨,第5 0 4 6 贞 王应辰文定集文渊阁网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1 1 3 8 册6 3 1 页 4 马瑞辰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5 4 7 页 朱彝尊经义考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6 7 8 册3 7 9 页 2 第一章郑樵诗经学著述考 尤各者乎? 善乎孟子日,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德润于朱郑之学有得焉。盖朱氏之学淳,故其理畅;郑氏之学博,故其理详。学者 不可不兼该而并进也,理以明之,义以析之。则斯传也当相为引用而讽咏之,兹亦 后学之所深愿欤! ”1 从林子发自言“其间摘诗传之幽隐、辨事物之名义,真所谓发 宋儒所未发者”中可以看出,郑樵诗传在解读篇旨和名物训诂方面是与前人不 大相同的,朱德润也认为郑樵在辨析名物上“诚可以发挥后学之未究,而焕明千载 之微辞奥义”2 ,评价甚高。并提及郑樵的诗乐关系论。与乐略乐府总序所述 遥相呼应。而虞序日:“集之幼也,尝从诗师得郑( 樵) 氏经说,以为大序不出 于子夏,小序不出于毛公,盖卫宏所为而康成之为说如此,心窃异之,欲求其全书 不可得,中岁备员劝讲,有阿鲁灰叔仲自守泉南入朝为同官,始得其录本而读之, 见其说风雅颂之分盖本诸音节之异于比兴赋也。训诂多不得兴之说而为序者掇拾傅 会以愚惑乎后之人,鸟兽草木之名、天文地理之说或竦或缪非一端也。剖析训诂之 旧痛快决裂无复遗蕴,向之所谓缠绕穿凿者幸一快焉。恨未久散去而不得终卷也。 一方面可以看出非序、以音别风雅颂、训注不同前人是诗传重要特点,另一方 面可以得知至元中叶尚有以郑樵经说教授为业者。另经义考中载有“顾氏文英 诗传演说,佚。刘克庄日,顾贡士诗传大略如郑夹涤传”4 。刘克庄见过此书还是 颇有可能的。清授经图义例虽载“夹涤辨妄二十六卷,郑樵,但此书讹误 颇多,不敢遽信。还有明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引用书目中有“郑樵诗传”6 ,然 终其篇不见有新说,只略取尔雅郑注中数条,盖与沈守正所作诗经说通一 样,只是“欲炫其博,故虚书此名”7 而已。不可以为明代此书尚存的确证。 诗辨妄是当时影响巨大的一部诗学著述,这都是由于它里面那些前所未有 的“专指毛郑之妄”的内容8 。郑樵在通志艺文志所记毛诗诂o i l ) 后的按语 中说:“诗旧惟鲁齐韩三家,鲁申公、齐辕固、燕韩婴也,终于后汉惟此三家并立学 官,汉初又有赵人毛苌者自言其诗传自子夏,盖本论语起予者商之言也。河 问献王虽好之而汉世不以立学官,毛公尝为北海相,其诗传于北海。郑玄,北海人, 故为之笺,毛诗自郑氏既笺之后面学者笃信郑玄,故此诗专行三家遂废,齐诗亡于 1 朱彝尊经义考文渊阁明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6 7 8 册3 7 9 3 8 0 页 2 朱彝尊经义考文渊阁明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6 7 8 册3 8 0 页 3 朱彝尊经义考文渊阁网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6 7 8 册3 8 1 页 4 朱彝尊经义考文渊阁职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6 7 8 册4 1 7 页 5 朱脯挈授经图义例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6 7 5 册2 8 5 页 6 冯复京六家涛名物疏文渊阁四库奉,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舳册5 页 7 顾颉刚诗辨妄附录四续修四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6 册2 5 2 页 。陈振孙t 直斋书录解题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6 7 4 册5 5 1 页 3 郑樵诗经学简论 魏,鲁诗亡于西晋,隋唐之世犹有韩诗可据,迨五代之后韩诗亦亡,至今学者只凭 毛氏,且以序为子夏所作,更不敢凝议。盖事无两造之辞,则狱有偏听之惑,臣为 作诗辨妄六卷,可以见其得失”1 。马端临文献通考全录此段唯改“臣为作” 为“今作”,以为诗辨妄自序而朱彝尊因之,实不然。因为“孔颖达等因郑笺为 正义,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至宋,郑樵恃其才 辨,无故而发难端,南渡诸儒始以掊击毛郑为能事”2 ,所以诗辨妄自一问世即 以其惊世骇俗之论引起轩然大波,“樵所作诗辨妄一出,周孚即作非诗辨妄 一卷摘其四十二事攻之”3 。朱子语类中则言“诗序实不足信,向见郑渔仲有诗 辨妄,力诋诗序,其间言语太甚,以为皆是村野妄人所作。始亦疑之,后来仔细看 了一两篇,因质之史记国语,然后知诗序之果不足信”4 。其后陈振孙据其佐 兴化军时从樵子翁归处钞得郑樵著作十九种而记入直斋书录解题,于诗辨妄 后解题日:“辩妄者,专指毛郑之妄,为小序非子夏作可也,尽削去之而以己意为之 序,可乎? 樵之学虽自成一家,而其师心自是,殆孔子所谓不知而作者也”5 ,此三 人( 按:周孚、朱熹、陈振孙) 应该是亲眼见过此书的。至马端临文献通考,针 对郑樵只恐“事无两造之辞,则狱有偏听之惑”而作诗辨妄时有如下反驳:“愚 以为譬之听讼,诗者其事也,齐鲁韩毛则证验之人也。毛诗本书俱在,流传甚久, 譬如其人亲身到官,供指详明,具有本末者也。齐鲁韩三家本书已亡,于它书中间 见一二而真伪未可知,譬如其人元不到官,又已身亡,无可追对,徒得之风闻道听, 以为其说如此者也。今舍毛诗而求证于齐鲁韩,犹听讼者以亲身到官所供之案牍为 不可信,乃采之于傍人传说而欲以断其事也,岂不误哉! ”6 已有仅是针对上述通 志艺文略中那段按语而言之嫌。而至朱彝尊经义考时已明确注明“未见”。 诗名物志久已不传。在郑樵献皇帝书和( i - 宰相书中都曾提及此书, 莆阳比事中亦有记载。在上宰相书中自言“观本草成书、尔雅注和 诗名物志之类则知樵所识鸟兽草木之名于陆玑郭璞之徒有一日之长”7 ,明确指 出与前人所注不尽相同。现在可以看到涉及郑樵诗经名物训诂的著述有尔雅注 和通志昆虫草木略,而据四库 尔雅郑注) 提要与续通志所述,昆 1 郑樵通志艺文略浙江古籍出版杜,1 9 8 8 年版。第7 5 7 页 2 四库全书总日( 毛诗正义) 提要中华书局,1 9 5 7 年版,第2 - 3 页 3 四库( 诗序) 提要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6 9 册2 页 4 黎靖德朱子语类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7 0 1 册6 9 5 页 5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6 7 4 册5 5 1 页 6 马瑞辰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5 4 7 页 7 郑樵上宰相书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1 1 4 1 册5 2 1 页 4 第一章郑樵诗经学著述考 虫草木略是“以所撰诗名物志、尔雅补注( 即今之尔雅郑注) 、本草外 类约而成编。续通志所言煞有介事:“樵尝惜陆玑毛诗疏、孙炎、郭璞尔 雅注、张辑广雅、曹宪博雅音释支离疏略,乃积五六年之勤为虫鱼草木之 学,以其所得者传诗、释尔雅、补本草且会而同之以入通志,然去留分 并之间颇未精当,采诸本经别录者固不能尽,即诗、尔雅所载亦多遗忘”2 , 亦是据昆虫草木略序所言臆度而成。 原切广论与辨诗序妄都是郑樵所作专门用来说明诗序之妄的,实是郑 樵诗经学之精髓所在。可惜的是从现存文献中竟找不到任何与之相关的内容或有人 提及这两部书,我们只是在郑樵自作的寄方礼部书中知道他曾经写过这么两部 书,且篇幅巨大。郑樵自述:“不识诗者以大小序与毛郑为之蔽障也,作原切 广论三百二十篇以辨诗序之妄,然后人知自毛郑以来所传诗者皆是录传。观 原切广论,虽三尺童子亦知大小序之妄说。诗主在乐章,而不在文义”3 。可 知此书是专门辩驳大小序之妄以说明“诗主在乐章,而不在文义”的。共三百二十 篇,抑或诗三百篇逐篇均有辩解? 不得而知。在寄方礼部书中篇末有“谨 内上辨诗序妄一策一百二十七篇”4 。所以这部书是曾经上给过当时礼部的, 书名辨诗序妄,无疑也是专述诗序之妄的,与原切广论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亦不得而知。除以上这些专著外,通志中有少量诗论,主要是指总序、乐略乐 府总序中论“诗”与“乐”之关系的部分和昆虫草木略序论诗名物训诂的部 分,这两部分还略成体系,其余更为散乱。 六经奥论的辨伪。今有六经奥论六卷存世,旧题郑樵著,又因其中有 二十余篇近万字专论诗经,所以本文亦不得不在此略作说明。经义考中录黎 温序曰:“夹潦郑先生名樵,述作是书而为六经管辖之论。温自往年游于盱 郡,常请益于湾溪子由危先生,讲论之暇,出家藏厥祖训导邦辅所录是书启诲于温, 既而旧冬遂请是稿敬携入于书林”5 。朱彝尊同时指出其书议论与通志略不 合,而郑樵上书自述又未提及,怀疑伪作。其后此类考论渐多,又指出书中论诗皆 主毛郑与诗辨妄不符;引及樵说时称夹潦先生;引朱晦庵之名号;引容斋随 笔中内容,多数学者断定为宋末人伪作。另有陆心源认为郑厚( 郑樵从兄) 弟子 i 网库全书总且( 续通志) 提要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2 册1 2 7 页 2 续通志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4 3 1 7 页 3 郑檐寄方礼部书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1 1 4 1 册5 1 6 页 4 郑樵寄方礼部书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1 1 4 1 册5 1 9 页 5 朱彝尊经义考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6 8 0 册2 1 5 页 5 郑樵诗经学简论 述其师及樵之说,黄式认为吕祖谦所作。其中臆测之语颇多,均无确证。但综合而言 其非郑樵所作是比较可靠的,除文辞语气与郑樵其他著述不甚相类外,其中许多诗 学观点也是明显不同的。如其六经总论篇几乎全篇都是控诉“六经何负于秦而 秦之祸六经如此烈哉,朝廷立五经博士篇又只字不提汉儒注经之非,与郑樵“秦 人焚书而书存,诸儒穷经而经绝”之语大相径庭2 ;又有“诗因歌颂篇次无阙,由 庚六义岂得无辞”之语3 ,与郑樵论六亡诗“不必辞也,但有其谱耳”截然不同4 。 1 伪郑樵六经奥论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1 8 4 册5 页 2 郑樵通志校雠略,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8 3 1 页 3 伪郑樵六经奥论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1 8 4 册8 页 郑樵诗辨妄续修四库本,上海古籍出版杜2 0 0 2 年版,第5 6 册2 3 0 页 6 第二章郑檐诗经学主要内容 第二章、郑樵诗经学主要内容 尽管郑樵的诗经学著作百不存一二,却是诗经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章,对后世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总体来说由于它较早地运用理性的思辨,使诗经研 究开始走上了一条很难说对错却是既成事实的还原本真的道路。虽然后世仍有大量 坚守诗经与政治伦理挂钩的学者,但郑樵毕竟是另外一条道路的开辟者,并最终使 越来越多的人汇聚到这条路上来。从这一点上说,他是功不可没的。顾颉刚感慨道: “以见( 其著述) 者如是之鲜,亡佚如是之早,而其名乃昭垂于天壤之间,虽时受 戟指之骂,正征其影响之深,具有疾雷破山之力量”1 。可以说整体上勾勒出郑樵真 实的学术评价。当然我们应该明白,这样的成就并非仅以郑樵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 归根结底是儒学思想发展至唐宋时期的必然结果,郑樵之前的韩愈、施士丐、欧阳 修、苏辙等人在诗学的转变上已经做过一些类似的探索性尝试,郑樵只是由于个人 的努力,具备了完成这个转变的内在条件。另外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现在对他 诗经学的研究,只能是试图通过对这些仅剩材料的分析尽可能多地探究其学术创新 和思想,远远不能代表其全部的诗经学观点。 1 、诗主在乐章 郑樵在通志校雠略中的秦不绝儒学论篇中云:“臣向谓秦人焚书而书 存,诸儒穷经而经绝”2 。该篇主要是为说明秦火不绝书籍而作,至于如何“诸儒穷 经而经绝”并未过多论述,只是说:“诗有六亡篇,乃六笙诗,本无辞。书有逸篇, 仲尼之时已无矣,皆不因秦火,自汉以来,书籍至于今日百不存一二,非秦人亡之 也,学者自亡之耳”3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郑樵所谓的“书存”、“经绝”并不仅 仅是指典籍文本的存亡,否则圣人编定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至 今只是乐经不传,其余五经并未散佚,何谓“经绝”呢? 再参考郑樵在诗辨 妄中一段话我们就会明白“经绝”的含义了,他说:“乱先王之典籍,而纷惑其说, 使后学不知大道之本,自汉儒始”4 。原来如此,他所谓的“经绝”是指汉儒使经典 1 顾颉刚诗辨妄附录四续修四库本,上海古籍出版杜2 0 0 2 年版,第5 6 册2 5 2 页 2 郑樵通志校雠略,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8 3 1 页 郑樵通忐技雠略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8 3 1 页 4 郑樵诗辨妄续修四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6 册2 3 0 页 7 郑樵诗经学简论 中的“大道之本”丢失了,即掩盖了圣人修订经典的本意。那么汉儒是如何使“大 道之本”丢失的呢? 郑樵在通志总序中有清晰地说明:“自武帝立五经博士, 并弟予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枝叶繁滋,一经说 至百万余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且百年之间其患至此,此千载之 后弊将若何? 况禄利之路必由科目,科目之设必由乎文辞,三百篇之诗尽在声歌, 自置诗博士以来学者不闻一篇之诗。六十四卦之易该于象数,自置易博士以来学者 不见一卦之易”1 。说到底是由于“禄利之路必由科目,科目之设必由乎文辞”, 所以儒师们皓首穷经、动辄“一经说至百万余言”,以明经义,实则是模糊了经典最 初的本意,而过分强调了其次要的部分。这是郑樵对汉初今文经学派的一个整体批 判态度。单就诗经而言,他将罪过置于汉代三位重要的治诗者身上毛公、郑玄、 卫宏。 那么诗经的“大道之本”是什么? 圣人修订三百篇的真实目的又何在 呢? 郑樵的观点一言以蔽之就是“诗主在乐章,而不在文义”。虽然郑樵之前也有很 多学者意识到了“诗”与“乐”的密切关系,但都没有像他这样明确这样坚决地把 它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在诗经问题上,郑樵是把这个观点摆在第一位 的,也正是在他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多地关注起“诗”与“乐”的关系了。郑 樵在许多著述中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乐略乐府总序中日:“古之达乐三,一 日风、二日雅、三日颂,所谓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皆主此三者以成乐,礼乐相须以为 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自后夔以来,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八音六律 为之羽翼耳”2 。乐略正声序论中又日:“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 巷陌兢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 直为其声新耳。礼失则求诸野,正为此也”3 。寄 方礼部书中日:“仲尼之道传之者不得其传而最能惑人者莫甚于春秋、诗 耳,诗主在乐章而不在文义,春秋主在法制亦不在褒贬”4 。这些都出自 郑樵一些纲领性的序论、书札。而最能说明郑樵这一观点的是其在通志总序 中的一段:“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风土之音日风、朝廷之音日雅、宗庙之音曰 颂,仲尼编诗为正乐也,以风雅颂之歌为燕享祭祀之乐。他认为孔子修订诗经 是为“正乐”,是为最终修复他理想中的“礼乐”文明。这也就是郑樵认为的诗经 1 郑樵通志总序,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3 页 2 郑樵通志乐略,浙江古籍 版社,1 9 8 8 年版第6 2 5 页 3 郑樵通忠乐略,浙江古籍出版杜。1 9 8 8 年舨,第6 2 5 页 4 郑樵寄方礼部书文渊阁阴库奉,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1 1 4 1 册5 1 6 页 郑樵通志总序,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2 页 8 第二章郑樵诗经学主要内容 的“大道之本”。 我们之所以说“诗主在乐章,而不在文义”是郑樵诗经学根本观点,并不只是 因为类似的论述在他仅存不多的诗学文献中多次出现反复提及,而是因为他在解释 诗经中许多名词和现象时,都是立足于这个基本观点之上的,这样的观点贯穿郑樵 诗学始终。例如上文所引“风土之音日风、朝廷之音日雅、宗庙之音日颂。”就明确 说明风、雅、颂是以“音”之不同作为区别的,风雅颂之“诗”的用途最初也是以 “声”而定的,“风”诗用于风土乡间,“雅”诗用于朝廷享燕,“颂”诗用于宗庙祭 祀,不可以混杂互用。正因为春秋之季,“礼乐”衰败,“风、雅、颂”混用,所以 孔子才修诗以正乐。基于这个观点,郑樵认为“风”“雅”“颂”的来历是这样的;“凡 制文字,必依行依象而立。风雅颂皆声,无形与象,故无其文,皆取他文 而借用,如风本风雨之风,雅本乌鸦之鸦,颂本颂容之颂,奈何序诗者于借字之中 求义也。类似的解释在通志六书略中也有:“风本凰虫之凰,雅本乌碍之靖, 颂本颜容之容,三诗五音皆声也。声不可象,并因音而借焉”2 。就是说由于声音无 形无象,所以假借三字作为不同声乐的代称,其本身不代表什么意义,郑樵所批评 的“于借字之中求义”应该是针对关雎序中“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 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解释风雅颂而 言的3 。“诗主在乐章”的观点还明显体现在郑樵对待“六亡诗”的问题上。“六亡诗” 即是指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首序诗 者称为“有其义而亡其辞”的六首无文之诗4 。孔颖达正义日:“既亡其辞,其 名日南陔、白华、华黍之由,必是诗有此字不可以意言也”5 ,并根据乡饮酒燕 礼中“笙入,立于县中,奏南陔、白华、华黍“和“乃间歌鱼丽,笙 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7 的记载指出 其辞是“遭战国及秦之乱而失”的3 ,至孔子定诗时也只能是“圣人虽无所不知,不 得以意缘之也”9 。而郑樵则言“以风雅颂之歌为燕享祭祀之乐,工歌鹿鸣之三, 郑樵诗辨妄续修四库本,t 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6 册2 3 0 页 2 郑樵通志六书略,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5 0 5 5 0 6 页 3 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 9 5 7 年版,第4 9 - 5 1 页 4 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 9 5 7 年版,第8 3 2 页 5 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 9 5 7 年版,第8 3 2 页 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 9 5 7 年版,第8 3 2 页 7 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琉本,1 9 5 7 年版,第8 3 2 页 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 9 5 7 年版,第8 4 5 页 9 毛诗正义 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 本,1 9 5 7 年版,第8 4 6 页 9 郑樵诗经学简论 笙吹南陔之三,歌间鱼丽之三,笙间崇丘之三,此大合乐之道也。古 者丝竹有谱无辞,所以六笙但有其名,序诗之人不知此理,谓之有其义而亡其辞。 诗辨妄中日:“六亡诗不日六亡诗而日六笙诗,盖歌主人必有辞,笙主 竹,故不必辞也,但有其谱耳”2 ,明显是将所谓的“六亡诗”与其他三百五首分隔 开,认为其就是“有谱无辞”的乐谱名,是为配合其他有辞之诗的演唱而收编的。 郑樵还从文献当中总结出了诗经“声歌之道”最终消亡的过程。在通志总 序中他认为;“汉立齐鲁韩毛四家博士,各以义言诗,遂使声歌之道曰微。至后汉 之末,诗三百仅能传鹿鸣、驺虞、伐檀、文王四篇之声而己,太和末 又失其三,至于晋室,鹿鸣一篇又无传,自鹿鸣不传,后世不复闻诗”3 。而 在乐略乐府总序( 莆阳文献中题为系声乐府总序) 中则有更详细地记载: “古之诗,今之辞曲也。若不能歌之,但能诵其文而说其义,可乎? 不幸腐儒之说 起,齐鲁韩毛四家各为序训而以说相高,汉朝又立之学官,以义理相授,遂使声歌 之音湮没无闻。然当汉之初,去三代未远,虽经生学者不识诗。而太乐氏以声歌肄 业,往往伸尼三百篇瞽史之徒例能歌也,奈义理之说既胜则声歌之学日微。东汉之 末,礼乐萧条,虽东观石渠,议论纷纭无补于事,曹孟德平刘表得汉雅乐郎杜夔, 夔老矣,久不肄习,所得于三百篇者唯鹿鸣、驺虞、伐檀、文王四篇而 已,余声不传。太和末又失其三,左延年所得唯鹿鸣一篇,每正旦大会,太尉 奉璧,群臣行礼,东厢雅乐常作者是也。古者歌鹿鸣必歌四牡、皇皇者华, 三诗同节。故臼工歌鹿鸣之三,而用南陔、白华、华黍三笙以赞之。 然后首尾相承,节奏有属,今得一诗而如此用,可乎? 应知古诗之声为可贵也。至 晋室鹿鸣一篇又无传矣,自鹿鸣一篇绝,后世不复闻诗矣”4 。 同时郑樵又认为声歌之诗是人心所发,并非三代之时所特有,继“诗亡”之后 代之而起的就是汉魏乐府。在乐略乐府总序中日,“诗者,人心之乐也,不以 世之汗隆而存亡,岂三代之时人有是心,心有是乐,三代之后人无是心,心无是乐 乎? 继三代之作者,乐府也,乐府之作宛同风雅,但其声散佚无所纪系,所以不得 嗣续风雅而为流通也”5 。他认为“乐府”和“三百篇”的性质同样是民心所发的声 歌之诗,是以乐章为本的,只是其声更为散佚,没有像诗经一样总集流通。 1 郑樵通志总序,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2 页 2 郑樵诗辨妄续修四库本,l 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6 册2 3 0 页 3 郑樵通志总序,浙江古籍出版杜,1 9 8 8 年版,第2 页 4 郑樵通志乐略,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6 2 5 页 5 郑樵通志乐略,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6 2 5 页 1 0 第二章郑樵诗经学主要内容 2 、诗序之妄 郑樵诗学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他首开的彻底“批序废序”的态度,后来 的学者之所以将郑樵置于诗经学史中如此重要的位置,同样也是基于此点。前文说 过,郑樵在诗辨妄、原切广论、辨诗序妄等多部著作中有自成体系的“批 序”论述,然而我们现在想做一些研究,却只能根据顾颉刚从周孚非诗辨妄等 书中辑出的六十条不过千余字的内容,就是这千余字也可能存在由于周孚的主观歪 曲而模糊了本意的因素。顾颉刚将这六十条分类归纳,十分清晰,自己又详细分析, 极力为他心目中这位“疑古派”前辈辩正平反。近人台湾黄忠慎先生也有类似著作, 逐条加以解说,并给出公正理性的评价,皆为难得之作,令人一目了然。笔者功力 不及,不足以妄议文本得失。在这里只简单地对郑樵批序的方法和角度作些分析, 并试图由此对从郑樵身上显现出的南北宋时期学术价值观的转变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提及“诗序”,首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作者问题。关于诗序作者,历来 歧说众多。三国陆玑毛诗草木虫鱼疏云:“孔子删诗授卜商,商为之序以授鲁人 曾申,申授魏入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苟卿,苟卿 授鲁国毛亨,毛亨作训诂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1 自此人皆以毛诗序作于h 商,毛诗正义因之。郑樵主要针对这种说法作了批驳, 首先他提出“设如有子夏所传之序,因何齐鲁间先出,学者却不传,返出于赵也? 序既晚出于赵,于何处而传此学? ”2 ,其实陆玑草木虫鱼疏说的正是诗序世系 流传过程,郑樵却怀疑他的真实性,并举例说明诗序不应该为春秋前人作,诗辨妄 日:“诸风皆有指言当代之某君者,惟魏、桧二风无一篇指言某君者,以此二国史 记世家、年表、书传不见有所说,放二风无指言也。若序是春秋前人作,岂得无 所一言? ”3 ,又有:“据六亡诗,明言存其义而亡其辞,何得是秦火前人语? 裳裳 者华古之仕者世禄,则知非三代之语”4 。客观地说,仅凭这几个理由是不具有 完全的说服力的。那么郑樵认为诗序是谁做的呢? 四库( 诗序) 提要列举了十 一种关于诗序作者的不同观点,其中有日:“以为村野妄人所作,昌言排击而不顾者, 1 陆玑毛诗草木虫鱼疏文渊阍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7 0 册2 l 页 2 郑檐 为诱进僖公。郑樵则曰:“幽、僖之迹无所据见,作序者但本谥法而言之”, 4 这是指责作序者将主观认为的诗中内容美刺与谥号褒贬对应指言之人。商颂诸篇 序皆言祀汤、中宗、高宗三君。郑樵日:“商家显君惟汤、中宗、高宗尔,故商颂 以为祀此三君焉”,5 上古无据,更是简单地以显君作序。以上这些都是周孚非诗辨 妄中记录的几条,而三百篇诗序中指言某人的不胜枚数,郑樵予以批驳的必 定也不只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这些。 “无可经据则言其意”是指对于那些文意较为明了或是过于模糊无法附会的诗 篇,作序者则全凭一己之意,以主观的个人理解为出发肆意作序。所以这部分的纰 漏也更加昭然,郑樵多是不屑辨解,只置一否定语弃之。如周南茉莒篇序日: “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6 郑笺自知难圆,只对“和平”二字作笺日“天 下和,政教平也”,7 正义则务求详尽,日:“若天下乱离、兵役不息,则我躬 不阅,于此之时岂思子也? 今天下和平,于是妇人始乐有子矣。文明时妇人乐 有子者众,故频言采采,见其采者多也”,8 试问如此解诗则何诗不可解? 所以郑樵辨 日:“据苯莒诗中全无乐有子意,彼之言此者何哉? 盖书生之说例是求义,以为 所( 按:“所”字疑衍文) 此语不徒然也,故以为乐有子尔。且苄莒之作,兴采 之也,如后人之采菱则为采菱之诗,采藕则为采藕之诗,以述一时所采之兴尔,何 它意哉? ”9 指出就是上古民女采集劳动中作,这种说法放在当时的学术背景中更能 见出其胆识与见地。其实单就茉莒篇而言,序诗者作如此言,更有可能是受所 1 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 9 5 7 年版,第3 9 1 页 2 郑樵诗辨妄续修朋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6 册2 2 8 页 郑樵诗辨妄续修删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6 册2 2 8 页 4 郑樵诗辨妄续修四库本,上海古籍f f j 版杜2 0 0 2 年版,第5 6 册2 2 8 页 5 郑拣诗辨妄续修四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6 册2 2 9 页 。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奉1 9 5 7 年版,第9 7 页 7 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洼疏本,1 9 5 7 年版,第9 7 页 o 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沣疏本1 9 5 7 年版,第9 7 页 9 郑樵诗辨妄续修四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6 册2 2 7 页 1 4 第二章郑樵诗经学主要内容 采之物“莱莒”的启发,郑玄于题下笺中指出:“草木疏云,幽州人谓之牛舌, 又名当道,其子治妇人生难。山海经及周书王会皆云,茉莒,木也, 实似李,食之宜子出”,1 又于首句后笺日:“茉莒,马舄。马舄,车前也,宜怀任焉”, 2 正义亦指出:“于首章先言有之者,欲急明妇人乐采而有子,故与采之为对”, 3 由于苯莒是治难产的草药,所以作序者言“妇人乐有子”,可惜郑樵并未过多地从 这方面加以思考。邶风简兮篇序日:“刺不用贤也。卫之贤者仕于伶官,皆可 以承事王者也”,4 郑樵辨日:“简兮实美君子能射御歌舞,何得为刺诗l ”,5 结合 朱熹受郑樵影响最终“尽去美刺,探求古始”的记载,或许郑樵对诗经“美刺论” 也持否定态度,可惜没有更多资料可供佐证。诗序中还有许多类似以序诗者主观臆 测文旨的,郑樵也多有批驳,如其辨雨无正、召曼、荡三篇序日,“凡诗皆 取篇中之字以命题,雨无正取篇之中义,故作序者日,雨无正,雨自上下者 也,众多如雨,而非所以为政也。此何等语哉!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兼职业务员合同范文5篇
- 同安区2025福建厦门市同安区卫生事业单位招聘2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南昌市2025年江西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批次招聘雇员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内蒙古2025内蒙古大学教辅岗位招聘1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三明市2025福建三明市交通运输局直属事业单位选聘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重庆市退出消防员首次安置市级双向选择选岗1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盛威安全设备(浙江)有限公司招聘1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浙江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有限公司招聘19人(杭州市)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江苏苏州市苏惠优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紧急招聘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锡林郭勒阿巴嘎旗城乡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面向社会招聘12名工作人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甘肃省建设工程计价规则(DBJD25-98-2022)
- IDC机房机架装机管理作业指导书
- 2024年内蒙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事业单位笔试真题
- 中医治未病健康宣教
- 食堂员工服务培训
- 提升心理抗压能力的技巧
-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多年实践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申请表
- 低空飞行器设计
- 《穴位埋线疗法》课件
- 【大型集装箱船舶港口断缆事故预防应急处理及案例探析7500字(论文)】
- 三对三篮球赛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