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节令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节令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节令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节令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节令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节令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 、 , 第一节初盛唐存诗较多节令日及其特点4 第二节节令日的文化内涵6 第三节杜甫前及同时期初盛唐文入节令诗的创作概况7 第二章杜甫节令诗思想特色研究i 1 3 第一节杜甫节令诗创作概况1 3 第二节杜甫节令诗思想特色1 4 一盛宴气氛下的节日疏离感1 4 二故园之思失意孤独1 7 三时光流逝老大无成的焦虑2 1 第三章杜甫节令诗背后的精神世界:2 5 第一节独立灵魂的苦闷2 5 第二节悲情交织的哀鸣2 6 第三节沉思背后的焦灼2 7 一对比之下的尴尬处境2 7 二节日程式化带来的回忆2 8 第四节与众不同的节令诗3 l 一赋到沧桑3 1 二愁思难解3 2 第四章杜甫节令诗艺术手法特色3 3 第一节色彩意象深化愁情3 3 第二节以乐写哀的变式表达3 5 第三节对于初盛唐三部式的超越3 7 结语。4 0 参考文献4 2 后记4 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4 7 博 , f q 摘要 杜甫节令诗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朱丹阳 指导老师刘明华教授 摘要 本文以杜甫节令诗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涉及节令习俗与文学的关系,及对初盛唐节令诗 的总体分析。本文共三部分,绪论、四章正文和结语。 绪论部分分析节令以及节令诗题材在文学上的特殊性,提出对杜甫节令诗进行系统研究 的必要性,总结杜甫节令诗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简单介绍初盛唐存诗较多节令的特点,分析节令的文化内涵。中国节令日关注现 实生活,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根据全唐诗初盛唐时期节令诗的创作情况统计出,初盛 唐节令诗创作( 杜甫节令诗不计算在内) 共3 5 2 首,主要涉及的十个节日为重阳节1 1 1 首、 正月晦日4 6 首、上巳日4 2 首、春节( 主要是元日与除夕节令诗) 3 8 首、七夕日3 1 首、清 明寒食节2 3 首、人日( 正月初七) 2 1 首、立春日1 9 首、元宵节1 7 首、中秋节7 首。重阳 节诗歌数量巨大。这是由于初盛唐节令诗创作集中在宴游集会上,而宴游机会是重阳节活动 的主体。初盛唐节令宴游诗歌华丽精致,但整体艺术水平不高。也有少数节令诗抒发真情实 感,但不占多数。 第二章,按创作内容对杜甫节令诗进行分类。深入分析杜甫节令诗的思想特色。研究认 为,甫节令诗中反映的思想主要有:盛宴气氛下的节日疏离感,故园之思失意孤独,时光流 逝,老大无成的焦虑。论者认为,分析杜甫节令诗不能局限于其自身,而是应该把节令本身 特质,节令对文人心理的影响,节令在杜甫节令诗中的体现,三方面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全 面、深入的分析杜甫在节令诗中所表现的思想。 第三章,以第二章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杜甫节令诗。杜甫节令诗展现出诗人复杂、矛盾 苦恼的精神世界。本章节主要分三个层面进行论述:独立灵魂的苦闷,悲情交织的哀鸣,对 比、回忆带来的沉思、焦灼。 第四章,分析杜甫节令诗艺术手法。杜甫节令诗与众不同的艺术技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用色彩意象深化愁情,创造性改造“以乐写哀”的表现方式,超越初盛唐节令宴游诗“三部 式”抒写定式。 结语,总结全文,得出结论。认为杜甫节令诗以被节令日引发的深沉情感为基础,是杜 甫“情圣”标签的成功注脚。研究杜甫节令诗不仅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唐代节日,也能更加 深入的理解“诗圣”的人生,理解的一个拥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看待当时社会的方式。 关键词:杜甫,节令诗,研究 - , n p 、j i u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s e a r c ho fd uf u ,sp o e mf o rs e a s o n m a j o r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z h ud a n y a n g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l i um i n g h u a a b s t r a c t t h ew o r kt a k ed uf u sp o e mf o rs e a s o na st h em a i no b j e c t , a n dt a l ka b o u tt h es e a s o n a lc a s t o m s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r e l a t i o n sa tt h es r i t i et i m e t h eo v e r a l la n a l y s i so f t h ee a r l yt a n gs e a s i o n a lp o e m sa l s o b es t u d i e di nt h i sw o r k t h es t u d yh 玉t h r e e - p a r t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f o u rc h a p t e r sb o d y ,a n d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p a r ta n a l y s i ss e a s o n a la n ds e a s o n a lp a r t i c u l a r i t yo fp o e t i ct h e m e si nl i t e r a t u r e , s h o wt h en e e df o rs y s t e ms t u d yo fs e a s o n a lp o e m sb yd uf us u m m a r yo fr e s e a r c hs t a t u so f s e a s o n a lp o e m sb yd uf u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b r i e f l l ye x p l a i n ss e a s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w h i c hs a v ee a r l yt a n gm o r ep o e t r i e si n t h ee a r l yt a n ga n da n a l y s i st h e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o ft h es e a s o n s l e a r n e dt h a tc h i n a ss e a s o n a l d a ya l w a y sc o n c e r ni nr e a ll i f ew h i c hh a sas t r o n gh u m a n i s t i cc o l o r u n d e r l e a r n e dt h a te a r l yt a n gs e a s o n a lp o e m sc r e a t i o n ( d uf us e a s o n a lp o e m sd o e sn o tb ec a l c u l a t e d ) t o t a l3 5 2f i 吼m a i n l yi n v o l v et e nf e s t i v a l s f o rc h u n gy e u n gf e s t i v a l1 11f i r s t , a n dl a s td a yo f j a n u a r y4 6f i r s t , a n dt h et h i r dd a yo fm a r c h 4 2f i r s t , a n ds p r i n gf e s t i v a l ( m a i ni sy e na n do l ln e w y e a r se v es e a s o n a lp o e m s ) 3 8f i r s t , a n dt a n a b a t ad a y3 1f u s t , a n dt o m bc o l df o o df e s t i v a ls e c t i o n 2 3f i r s t , a n dp e r s o n - d a y s ( t h es e v e n t hd a yo fj a n u a r y ) 21f i r s t , a n ds t a t es p r i n g19f i r s t , a n df e s t i v a l 17f i r s t , a n dm i d - a u t u m nf e s t i v a l7f i r s t c h u n gy e u n gf e s t i v a lh a sh u g ev o l u m e so fp o e t r y t h i s i sd u et ot h ec r e a t i o no ft h ee a r l yt a n gs e a s o n a lp o e m sf o c u s e do nt h ef e a s t - d a yr a l l y f e a s t - d a y p o e t r i e so fe a r l ya n dh i 曲t a n ga r eg o r g e o u s ,b u tt h eo v e r a l la r t i s t i cl e v e li sn o th i g h as m a l l n u m b e ro fs e a s o n a lp o e m se x p r e s st r u ef e e l i n g , b u tt h e ya r en o tt h em a j o r i t y c h a p t e r i i c a t e g o r i z e dt h es e a s o n a lp o e m so fd uf u a ni n d e p t ha n a l y s i st h o u g h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e a s o n a lp o e m so fd uf u s k n o w ,s e a s o n a li d e a s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p o e m sb yd uf u a r e f e a s tf e s t i v ef e e l i n go fa t m o s p h e r e ,h o m et o w nt h i n k i n g ,d o w n ,a i o n e ,t h ep a s s a g eo ft i m e , u n a c c o m p l i s h e da n x i e t yi nt h el a s ty e a r so fh i sl i f e c o m m e n t a t o r sb e l i e v et h a ta n a l y s i sc a n n o tb e c o n f i n e dt ot h es e a s o n a lp o e m sb yd uf u , b u ts h o u l dc o m b i n e st h r e ea s p e c t s ,i t s e l ff e a t u r e s i i i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s e a s o n a l ,s e a s o n a le f f e c t so nt h ep s y c h o l o g yo fs c h o l a r ,s e a s o n a ls e a s o n sr e f l e c t e di np o e m sb yd u f u ,s oa st o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i n - d e p t ha n a l y s i sd uf u sp o e mf o rs e a s o n c h a p t e ri i i ,b a s e do nt h ec h a p t ei i ,f u r t h e rs t u d yo ft h es e a s o n a lp o e m so fd uf u d uf ui s s e a s o n a lp o e m ss h o wa c o m p l e ss p i r i ta n dt r o u b l i n gi n s i d ew o r l d t h i sc h a p t e rh a st h r e ed i s c u s s i o n l e v e l s :i n d e p e n d e n ts p i r i to fa n g u i s h , i n t e r w o v e nw a l lo fs a d n e s s ,c o n t r a s td i l e m m a , m e d i t a t i o n , a n x i o u sm e m o r i e sw h i c hb r i n gb yt h eh o l i d a y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 , a r t i s t i ca n a l y s i so fd uf u ss e a s o n a lp o e m s k n o wt h a ts e a s o n a lp o e m sb y d uf ud i s t i n c t i v ea r t i s t i cs k i l l sm a i n l yi nt h r e ea r e a s :c o l o ri m a g ed e e p e n i n gw o r r y ,c r e a t i v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t ow r i t es a d ”e x p r e s s i o n , b e y o n ds e a s o n a lb a n q u e ti nt h ee a r l ya n dh i 曲t a n g d y n a s t yp o e m ”t h r e e - p a r t ”d e s c r i b i n gp o p u l a r i d e a s i nc o n c l u s i o n ,s u m m a r ya n dc o n c l u s i o n k n o w st h a ts e a s o n a lp o e m so fd uf ub a s eo nd e e p e m o t i o n sw h i c hb ec a u s e db ys e a s o n a ld a y ,w a sas u c c e s s f u lf o o t n o t eo fd uf u s ”d a d d y - 0 ”l a b e l s t u d yo ns o a s o n a lp o e m s o fd uf uc a nn o to n l ys e eav 撕e t yo ff e s t i v a l si nt h e r a n gd y n a s t y ,a l s o m o r ei n d e p t h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g r e a tp o e t ”o fl i f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h ew a yo fai n t e l l e c t u a lw i t ha s o c i a lc o n s c i e n c et os g et h ec o m m u n i t y k e yw o r d s :d uf u ,p o e mf o rs e a s o n ,r e s e a r c h i v 、_ 析 龟 绪论 绪论 节令,即节气与时令。中国古代以农业文明为主体,天气与物候的变化对于 民众生活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对大自然长期的观察与劳动实践中,民众通过对天 文物候、时季变化的逐步认识,总结出一整套的节令体系,把它作为感受时间、 认识时间的工具,指导自己的生活、劳动。因此节令作为岁时变化的节点、代表,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备受关注。 然而,节令不仅仅是民众认识自然、记录时间的客观工具。节令既具有自然 属性又具有人文属性,包含双重含义,即标志自然的时间进程与人们对应自然时 间所进行的种种时序性的人文活动。从上古开始,自然节令就蒙着一层神秘的面 纱。民众可以认识它,但却无法追溯这些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因此,对于节令 的信仰,从那时开始,便与古代原始宗教意识紧密相关,有着超越世俗的神化色 彩。宗教祭祀是原始节令日的重要活动。经过文化发展,代代流传,节令日活动 的宗教性减弱,民间娱乐、文化活动是庆祝节令日的主旋律。节令日活动成了传 统文化集中展现的平台。不论是开始的宗教性还是后来的文化集成体,节令日都 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在民众生活中是文化传统、地方知识与道德 精神的凝聚,民众社会的稳固,得力于民俗节日的周期性调节,节令成为社会生 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川它是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也是民族凝聚力的象 征。 在杜集中,节令诗虽然没有占很大的篇幅,但却是杜诗的重要组成部分。首 先,节令题材与众不同。节令题材具有灵活性,诗人可以把节令本身作为描述对 象,也可以只把节令当作一个时间点,单纯的抒发感想。另外,节令本身就是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的每个节令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意义,其中 有些节令的形成与我国古代的历史人物或神传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 所以, 节令诗不单单记录了节令日的个人或集体活动场景,更记载了人们在节令日这个 特殊时间的特殊心理,是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与之相比,山水诗、 咏物诗等记载的都是比较单一的事物。节令日中活动很多时候是几种文化行为的 集合体,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做支持,节令带给人的感觉是 与众不同的。它可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被压抑或忽略的情感,夸大化、鲜明化。 因此,研究杜甫节令诗,也是研究杜甫的典型时段的情绪状态,这对于分析杜甫 的思想、心理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使我们站在特殊位置,以独特的视角,欣赏这 位伟大的诗人,审视一位拥有社会良知的士人以如何的心态,面对他的人生、他 1 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问生活,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第2 5 1 页 2 刘洁试论节令与古代节令诗的文化内涵,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8 年第l 期 又把诗人的情感体验放在特别位置上进行观照,因此,对杜甫的节令诗进行研究 是很有意义的。 2 0 世纪,对于杜甫节令诗的研究一直处于比较沉寂的状态。用较长篇幅研究 杜甫节令诗的论文只有林弘先生的杜甫与唐代节令习俗研究3 ,李霞锋、李桂 英二位的试论杜诗中的唐代节日民俗4 两篇。2 1 世纪以来,学界对于杜甫节令 诗有了更深一步的探讨。杜甫研究学刊等学术刊物刊登了一系列关于杜甫节 令诗的研究文章。林弘先生的杜诗与其所反映的唐代习俗再探5 研究杜诗中反 映的唐代民俗,赵睿才先生的杜甫节令诗文化精神探骊6 、风俗画卷与时代 精神杜甫节令诗论析( 上) 7 、情圣的嗟叹与稷契之志杜甫节令诗论 析( 下) 8 从杜甫节令诗中表现出的唐代民俗和社会文化,体现出的情感内涵分 析杜甫节令诗,是近年来有关杜甫节令诗研究的最全面的文章,占如默、孙玉杰 二位的试谈杜甫“九日”诗9 ,自杜甫“九日 诗入手,分析“九日”诗反映 的唐代风俗史及杜甫自身忧国忧民的情怀。另外一些硕博毕业论文如张全晓的 岁时文化研究、刘衍军的唐代节俗诗研究、屈万青的中国传统节 日与节令诗也涉及到杜甫的节令诗研究。以上论文都从某一角度入手对杜甫节 令诗进行论述。但目前尚无文章对杜甫节令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因此,对 杜甫节令诗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本文将杜甫节令诗作为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整理、论述初 盛唐代文人最关注、存诗最多的节令日以及初盛唐( 不含杜甫) 的节令诗创作, 希望理清唐代初盛期节令诗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此时节令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其次对杜甫节令诗进行专题论述,分析杜甫节令诗的创作心理、思想特色,解释 节令的特殊人文氛围对杜甫诗歌创作及心理的影响。第三讨论杜甫节令诗的艺术 特点,既杜甫节令诗的独特艺术手法,以及其在节令诗创作的创新。 杜甫研究学刊1 9 9 6 年第四期 杜甫研究学刊1 9 9 5 年第二期 杜甫研究学刊2 0 0 0 年第一期 杜甫研究学刊2 0 0 2 年第一期 杜甫研究学刊2 0 0 0 年第一期 杜甫研究学刊2 0 0 0 年第二期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 0 0 5 年第三期 绪论 以上是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综述以及粗略框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 还综合了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运用了实证、统计、对比等研 究方法,以期对杜甫节令诗有系统、整体的把握。然学力终浅,资料收集定有不 全之处,论述也不免浅薄,望大方之家多加是正。 3 中国的节令日几乎都与气候相关联。一些气候节点上,民众要忙于农事活动,无 暇估计其他。但在某些节令上,准备的工作已经提前做好,只需在节令日或其左 右几日等待上天的恩惠即可,这就给了民众“感谢”上天的契机,他们希望在这 些日子里,天气能够正常,气候可以和顺,自己的土地也因此获得生机。因此, 他们选择在这空闲之日,结起伴来,共同向“上天”祈福。在唐代,这些节令日 的文人色彩特别浓郁,文人诗歌创作成了节日生活的一部分。全唐诗中收入 的初盛唐诗人诗歌作品,有明显节令题材标志的共3 5 2 首( 杜甫的节令诗歌未算 在其中) 。在诗作中经常出现的节令日有十个,按所存诗歌数量排序,依次为重 阳节、正月晦日、上巳日、春节( 主要是元日与除夕节令诗) 、七夕日、清明寒 食节、人日( 正月初七) 、立春日、元宵节、中秋节。这些节日的主要特征如下。 重阳节 重阳节的起源在于先民对于星宿“大火 在重阳节前后消失的恐惧。火是先 民应对大自然漫漫长夜的主要工具,“大火”的消失在客观上预示着寒冷冬季的 到来,因此先民们在重阳节令点上举行仪式,送走“大火”,希望冬天的寒冷不 要太难过,也希望“上天 不要夺走他们利用火驱寒的本领。经过演变,重阳节 的主要活动有饮菊花酒、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几项,目的在于祈福祈寿,在 唐代,重阳节受到统治者的各位重视,每年的重阳节官方都会特意放假,并举行 盛大的出游,以示庆祝。对于士大夫们来说,重阳正直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和友 们一起登高游玩,既是迎合节日风俗,也是休闲放松的机会。登高作赋是中国文 化传统,重阳节自然又成了一逞才华的好日子。 正月晦日 在唐代称中和节。唐代把正月晦日作春游的节日提倡。在这一天统治阶层和 达官贵人会组织水边宴游等活动。规模盛大,不亚于上巳日。 上巳日 上巳日又称三月三,主要的活动包括祓除畔浴,祭祀高襟( 管理婚姻和生育 之神) ,曲水流觞,传说中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也是在这一天举行。自先秦起,上 巳就与文人雅士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论语侍坐中孔子说:“暮春者,春服 4 第一章节令的文化内涵及初盛唐节令诗创作概况 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 0 指的就是上巳 节。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是记载一群士大夫在山中“修楔”,过上巳的文 章。在唐代,上巳节活动达到高潮,宴游娱乐,喝酒赋诗是上巳节必须进行的节 日活动。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在传统文化中,它被作为“除旧迎新 的一 年之首,受民众重视。春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平台,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 的伦理情感和生命、审美意识。从腊日开始,春节活动拉开序幕。腊日祭神、祭 祖,驱邪避疾。除夕团圆守岁,渡过年关。正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 们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够抛开过去一年所有不愉快,迎来崭新的开始。春节的热闹、 春节的团聚、春节亲友的问候无不让人感到被幸福包围着的欢乐、温暖。 清明, 清明的活动主要是踏青游玩,扫墓祭祖。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四野儒 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舞儿女,遍 满园亭,抵慕而归。 可见其盛况。 元宵节 。 元宵是少数没有依附节令点的节日之一。然而,元宵的由来也并非与“上天” 无关。它是太阴历法的重要节点。太阴历重“望日( 十五) “朔日 ( 初一) , 元宵是望日,又与春节临近,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望日,因此格外受民众重视。 元宵节点与农事的关系不大,是较为纯粹的文化节日,最初的含义是带有巫术色 彩的驱傩逐鬼,继春节之后,进一步召唤春天和苏醒天地万物。后来的元宵活动 与文化发展、进步息息相关。元宵节举行闹灯会,文客仕女们在这一天齐聚街头, 呼朋唤友,彻夜狂欢。以致于一些朝廷官员觉得这样太过放纵,有失体统。隋朝 柳或就曾上书要求实行元宵宵禁:“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 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装 异服。”1 2 由这些活动也可看出元宵节的文化色彩是相当浓郁的。 中秋节 中秋在中国节日中形成较晚,唐宋时期才出现比较多的关于中秋节的记载。 原始节日多与巫术、农事活动有关,中秋节则主要受历史传说的影响。月中的嫦 娥、玉兔是人们在中秋节仰望、祭祀的主要对象。嫦娥偷食灵药,飞升月宫,虽 然位列仙班,但却要承受与至亲永远的别离。日日抱着玉兔遥望人间、思念亲人。 ”宋朱熹四书章句,北京:中华书局, 1 9 8 3 年版第1 4 0 页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 8 8 2 年版,第1 7 8 页 1 2 后晋刘煦等隋书柳或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1 4 7 8 页 5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月亮的高远清凉在唐人哪里唤起的是宇宙空阔与人心交感的美学意绪。1 3 中秋 节是中国节日人文化的象征。 通过对这几个节日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到它们有些共同的特点。首先,外部 环境富有诗意,或是圆月当空、云淡风轻,或是暮春时节,天气和畅,如中秋、 上巳;或是举国欢庆,热闹非凡,如元日前后。第二,与民众最具共性的情感相 关联,即亲友的团圆、别离、平安等。如中秋、元宵、元日及除夕,是家人团聚、 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日子;上巳、重阳等,是志同道和的友人结伴出游、去除疾 病的日子;清明,是全家聚齐,出门踏青、祭祀祖先的日子。第三,具体集体参 与性的特点,以上节日中出现的节令诗很多都为奉和、奉至之作,是皇家集会或 是贵族宴游时的作品。可见,官方对于这些节日十分重视,在主流意识形态中, 渡过这些节日的最理想状态都不是一人静思,而是与相熟的亲友以集会的形式共 同渡过。 因此这些备受文人重视的节令日,并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的象征。 这些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节令日的文化内涵 自原始人民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改变了“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起, 节令日“祈福 活动就一直延续下来。可以说,节令日最强烈的表达了中华民族 敬天顺时,祈求内心和外部环境双重圆满的情感寄托。“节日必须有一定的风俗 活动。从最早的风俗活动上来看,原始崇拜、迷信与禁忌才是节日产生的最早渊 源。1 4 先民的节日充满了畏惧的神秘色彩。到了后来,生产力水平逐渐发展,虽 然天气的变化根源还是让民众摸不到头脑,但文明的进步、生产生活实践的积累, 已经让他们对上天的感觉由畏惧转化成了“敬天顺时 的顺从与尊敬。例如,与 节令同时起源于原始崇拜的神话,在发展过程中,与节令互相影响,关系亲密, 为节令增添浪漫主义的唯美色彩,有些风俗活动本身就来源于神话。一些历史传 说的附会使节令日更加合情合理,某些关于节令日的传说还演化成具体活动,被 官方采纳,上仿下效,风靡全社会。如中秋节面向玉兔金蟾的“拜月 之俗向赏 月之俗发展;七夕牛郎织女的眉目传情,给了乞巧姑娘们活泼有趣的话题,这些 都给节日活动增添了新的魅力。 节令日以及节令日的活动,是世代传承的结果。如果从民俗文化心理层面探 讨节令日,节令日反映了一个中华民族特有文化心理。即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 ”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1 9 5 页 “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3 页 6 第一章节令的文化内涵及初盛庸节令诗创作概况 中,宗教意识不占主要地位,理性化、人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意识的重要特征。 对于中国人来说,节令日并不会让他们产生对另一个超现实世界的向往,或对所 谓后世的祈祷。节令日中的国人把祈祷的重心放在现实生活的幸福上。这种心理 意识对中国古典文学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也影响了唐代文人们对节令日的 态度。 首先,对于中国古代文人阶层,节令日能够触发对现世生活的追怀、联想意 识。这种追怀、联想意识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追怀、联想现任统治者德政,即通 过节令日的美丽风光,或欢乐气氛,诗人们联想到统治者对人民是多么关怀备至, 把国家治理的多么成功。这一点在初盛唐节令日宴游诗得到了鲜明体现。在后文 的所选的初盛唐节令诗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点。二是感受到节令日中包含的 历史性情绪。即回忆式的,向后的情绪。这是节令日客体与诗人主体之间产生的 特殊心理反应。诗人看着当前节令日的活动,原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沉睡着的历史 情绪,被节令日这个年年相似,轮回出现的客体所唤醒。杜甫的节令诗经常存在 这种情绪。在后文中将深入探讨杜甫节令诗中的情绪模式。 二 另外,统治阶层也利用节日对民众进行“精神统治”。富有教育意义的人文 教义伺样给节日注入活水。“尽管这些节日在初始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愈往 后发展,宗教因素虽尚存在,却益见淡化。民俗节日成为人际关系、人情交往、 审美回忆、情感寄托,生活娱乐的对象,愈来愈显示出伦理化、世俗化、审美化 趋向。至于寒食节,相传是晋文公为悼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所规定下来。端 午节诗怀念屈原,更为人所熟知。这些节日的人文主义色彩更浓。人们过端午 节、寒食节,心灵深处不由得怀想起这个节日的主题人物和主题精神,以节日的 时间形式挑起或稳固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成为其主要目的。节日是回忆的手段, 节日是情绪复现的契机。”1 5 社会文明的进步,让节令的文化内涵也更加丰富了。 它让节令日被统治阶级接受,并向全社会予以推广。节令日成了统治阶层与民众 交流,对民众进行“教化”契机,并因此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 第三节杜甫前及同时期初盛唐文人节令诗的创作概况 节令诗在隋唐以前就受到文人雅士们的关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便是专 为一组庆祝“上巳节 宴会诗集所做。唐以来,中国诗歌发展进入高峰期。节令 诗也备受文人关注,只要是在全唐诗中存诗十首以上的初盛唐诗人,其作品 基本上都涉及到节令题材。对于基本脱离了农业生产的文人士大夫们他们更重视 节令日给他们的精神、文化体验。春节、中秋等都是最富有文化色彩的节日。在 “吴功正民俗与文学审美,云南社会科学,1 9 9 0 年第1 期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这些节令日里,农耕、祭祀色彩已经被淡化,受到注意的是节令日极富情感体验 的活动。士人虽然文化水平高于普通民众,但却也拥有与大众一样的情感。士人 们渴望自己的情绪在这些美丽、热闹、亲友团圆、齐聚一堂的日子里得到释放。 他们希望在节令日中放开心胸,无忧无虑的欢笑,和家人一起庆祝节日。若是这 个愿望顺利实现,内心的愉悦会让他们不自觉地拿起身边的笔杆,描绘节日的盛 景,抒发心中的愉悦之情,为亲友们增添节日的快乐。但更多的情况是,节令日 时,他们还在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 的人生理想而奔波,在仕途上流浪,或者 仕途受挫,被迫与亲友分离。在平日,如果心情不好,可以拒绝参加一些集体活 动。可在节令日这个特殊时间,拒绝参加活动无异于自己走出主流之外,会被更 残忍的边缘化。参加节令日活动的问日其心情又很可能并不与节令日相合,这就 构成了一对矛盾。此时,节令日热闹欢快的气氛无疑让他们的心灵更加脆弱、敏 感,日常压抑的情绪会不自觉地喷薄而出,诉诸笔端。这些情感在一些文化色彩 不强的节令日或日常生活里可能被压抑,但在富有文人特性的节令日则被无限的 扩大化。离别的痛苦,思乡的愁绪,年华的流逝,无不让他们在节令日感到悲哀。 衰颜忧更老,淑景望非春。禊饮岂吾事,聊将偶俗尘。1 6 三月三日登龙山 张九龄 松吟白云际,桂馥青溪里。别有江海心,日暮情何已。1 7 上巳浮江宴韵得址 字王勃 共忆浮桥晚,无人不醉归。寄书题此日,雁过洛阳飞。1 。晦日张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年华老去的哀愁,江海一般的志向,对远方友人的思念,看来节日里的 心情并非都如春光般和煦亮丽,如清秋般晴朗清爽。正如王勃三月上巳祓禊序 中说:“良谈吐玉,长江与斜汉争流;清歌绕梁,白云将红尘并落。他乡易感, 增凄怆于兹辰,羁客何情,更欢娱于此日。”可见面对良辰佳景,唐人在宴游娱 乐的同时,也有着盛景无法平复的愁绪。 不过,在初盛唐,国家日益昌盛,节令日中一般都有统治阶层或达官贵人出 面组织、举行大型的宴游活动。统治阶级在节令日举行大型活动的一个重要意义 在于向上天“祈福”,希望国家风调雨顺,自己的统治安定长久。祈祷的宗教仪 式过于形式化,程序严谨,缺乏灵活性,参与者由于场地等方面的限制十分有限。 用宴会庆祝节令日既能彰显德行,又欢快有趣。宴会由此成了节令日十分常见的 1 6 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5 8 2 页 ”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6 7 0 页 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9 5 4 页 ”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1 3 0 6 页 8 第一章节令的文化内涵及初盛唐节令诗创作概况 活动。文武百官、幕府文人大多受邀参加宴会。在唐代,诗歌创作者很大一部分 都是踏上仕途的官员士大夫。他们有的身居高位,仕宦台阁,与统治阶级关系密 切。有的虽然官位不甚显达,但也托身幕府,或是成为王侯将相家的文客,经常 参加贵族、上层官员举行的集会。诗歌是提升宴会品味,为宴会助兴的主要活动。 唐音癸签中提n - “于时文馆既集多才,内庭又依奥主,游宴以兴其篇,奖 赏以激其价。 2 0 因此,初盛唐时期,节令诗歌的节奏大多是比较欢快的。考察全 唐诗中杜甫以前及其同时的初盛唐代文人节令诗创作,十个存诗最多的节日, 依次为重阳节儿l 首、正月晦日4 6 首、上巳日4 2 首、春节( 主要是元日与除夕 节令诗) 3 8 首、七夕日3 l 首、清明寒食节2 3 首、人日( 正月初七) 2 1 首、立春 日1 9 首、元宵节1 7 首、中秋节7 首,其他节令诗1 1 首。其特点有以下几个: 一盛宴之诗歌功颂德 初盛唐节令诗很多都为奉和、应制之作,是皇家或贵族宴游集会上的作品。 在初盛唐节令诗中,题目中有“奉和 字样的诗作有1 0 1 首,有“应制”字样的 诗作有1 2 8 首。除去同时带有“奉和、“应制”字样的诗歌,其诗歌创作总数 也超过了2 0 0 首。由此可见,大型宴会是初盛唐节令诗重要的创作环境。 唐人诗集中,经常有平日游玩活动时的唱和诗作。平日里活动尚且如此,何 况有着特殊文化色彩渲染的节令日呢? 越是参与人数众多的宴会,节令诗的创作 就越活跃。重阳节诗歌创作独占鳌头,创作数量是排名第二“正月晦日诗 的两 倍多就是很好的例证。重阳节并不是传统文化中分量最重的节日,唐德宗贞元四 年( 7 8 8 年) 九月诏说:“今方隅无事、蒸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 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官僚选胜地追赏为乐。2 1 ,至少正月晦日和三 月三日上巳节就是个重阳节齐名的两个节日。但重阳节的诗歌创作数量却远远 超过其他节日。其原因就和重阳节宴会有关。 重阳节必须进行的两项活动就是登高游玩,喝菊花酒。在这一天,各个社会 阶层的人,都会身佩茱萸,呼朋唤友,上山登高,祈求长寿安康。重阳节的宴游 规模是所有节日中最大的。春节的聚会带有家族性质,非关系十分密切的亲朋, 一般不会受到邀请。上巳、“正月晦日 的游玩有一定的团体性,属于特定关系 圈的集会。七夕、元宵、清明等等,重在室外玩乐活动,有其他活动分散人们注 意,如元宵节的花灯,清明节的秋千,宴会只是节日活动中的一部分。而重阳节 则不同,大家齐聚山上,纷纷席地而坐,欣赏秋季山景,喝酒,娱乐,宴会是重 阳节占“统治地位”的活动。这个宴会随意而开放,没有园林围墙的束缚,有时 几队“人马”走到一处,混在一起,少了分帮别派的矜持,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2 7 ,上海:上海古籍小版社,1 9 8 1 年版,2 8 2 页 “旧唐书德宗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3 6 7 页 9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以自然山林为场地的超大型的宴会。因此诗歌创作格外活跃丰富。如: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 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e 1 月,长得仰昭回。2 2 九月九日上幸 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上官婉儿 七府墙衡始,三元宝历新。负廒延百辟,垂旒御九宾。 肃肃皆鸩鹭,济济盛簪绅。天涯致重译,日域献奇珍。2 3 奉和正日临 朝颜师古 此类诗歌韵律和谐,虽然在思想内涵上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但的确是 提振宴会气氛的佳作。 重阳节诗作数量巨大,就是“盛宴之歌占初盛唐节令诗坛统治地位的最好 例证。 宴会诗歌创作不仅给了一群才华出众的士人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可以让统治 者看到用华丽辞藻修饰着的颂歌。一首首盛世佳音传遍四方,统治者的盛德得以 彰显,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似乎也随之光芒万丈了。因此,越是参与范围广、人 数众多的宴会,越是可以激发士人们的创作激情。节令诗中“逢场作戏 甚多, 重阳节令诗尤其多,由此便可以说得通了。 。 二节俗之歌心绪之歌 除了歌功颂德之作,初盛唐的节令诗还表现出中国节日的文化内涵。初盛唐 时期,国家欣欣向荣,社会秩序稳定,整个唐王朝洋溢着盛世帝国的自信、张扬。 “唐代,是中国节令习俗发生划时代裂变的时期,节令习俗从原来的迷信禁忌的 神秘氛围中驰突出来,以较大的步幅向享乐型、人伦礼仪型迈进。2 4 节令丰富的 文化内涵在初盛唐的节令诗中表现充分,另外,在节令的题材下,节令日的特殊 气氛下,诗人们也表达着自己的心绪。此处举初盛唐三个存诗最多的节日重阳、 正月晦日与上巳日( 正月晦日与上巳节的活动有类似之处,故合在一处进行说明) 为例,进行说明。 重阳 初盛唐重阳节地位极高。重阳节是唐代的法定假日。在这二天,统治阶级和 民间都要举行热闹的游乐活动。 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时菊芳仙酝,秋兰动 睿篇。香街稍欲晚,清跸扈归天。2 5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宋之问 这是重阳节皇家游寺的场景。 。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6 0 页 ”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3 4 3 页 “张浩逊,从诗歌看唐代的节令文化,吴中学刊,1 9 9 8 年第3 期 ”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6 3 1 页 1 0 第一章节令的文化内涵及初盛唐节令诗创作概况 曼曼曼曼曼舅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量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皇曼曼曼皇曼曼曼! 曼曼i i ii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邑皇曼曼量舅曼曼曼曼皇量 重阳早露唏,睿赏瞰秋矶。菊气先熏酒,萸香更袭衣。2 6奉和九日幸临渭 亭登高应制得晖字苏瑰 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柳空穿石碎,弦虚侧 月张。”九月九日李治 由此可见,重阳节的皇家活动很多。主要包括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三种习俗。 登高并非狭义的指登山,只要是上到较高的地段,都可以算作登高活动。重阳节 还有寺庙游览活动。但重点不在祈祷祭祀,而是通日宴游活动的一部分。重阳节 的大概情景应该是清早登高,于风景优美的高地或山林间举行大型宴会。从三首 诗歌看,唐代皇室的重阳节活动是从清晨一直延续到夜晚的。宴游规模是相当大, 场面是相当隆重的。 除了皇家宴游外,士人们也有自发活动庆祝重阳。摆脱了宴会的束缚,士人 们抒发的情感相对真实、自由。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2 8 九 月九日登玄武山卢照邻 在重阳节,人们向往团圆,异地的旅客常常思念家乡。他乡的菊花酒,勾起的是 异客们无边的乡愁。 为邦复多幸,去国殊迁放。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灌园亦何为,於陵乃 逃相。2 9九月九日登龙山张九龄 菊花背后满是希望继续为国效力,但却被疏放的凄凉。 重阳节令诗传递出这样一种信息:即使是在盛世光环下,诗人们还是免不了 受到命运的困扰。在重阳节的酒香背后,萦绕着一缕乡愁和理想受阻的悲伤。 正月晦日与上巳日 正月晦日和上巳节的主要活动都是水边宴游,祓禊踏青。 上序披林馆,中京视物华。竹窗低露叶,梅径起风花。景落春台雾,池侵旧 渚沙。绮筵歌吹晚,暮雨泛香车。3 0晦日宴高氏林亭同用华字王动 诗中记载的是晦日园林池边游玩宴乐的场景。 寒尽梅犹白,风迟柳未黄。3 1正月晦日侍宴沪水应制赋得长字宗楚客 可见期待春天的到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