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西汉政论散文.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西汉政论散文.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西汉政论散文.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西汉政论散文.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西汉政论散文.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西汉政论散文.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鬲矬师范人学温志拔砸j 学位论文 摘要 两汉文学的各文体在最近百余年的古代文学研究史中,陆续进入学者研究的视 野,并都已有较为深入的讨论。近几年,两汉政论连及古典散文,也越来越多地受 到关注,在两汉政论分期、与经学的关系、政沦散文( 说理散文) 的民族特色等问 题上都有可贵的成果。 只问题往往在于介绍性文字多,综合分析的文字少,尤其是 在涉及政论撒文( 乃至整个说理敞文) 的审美本质及特征方面,仍有较大争议。因 j l l :,水文存对西汉政论的综合分析、讨论的同时,特别希望能对重新认识和评价我 卜j 古代政论有所裨益。庄讨论过程巾,本文尽量避免生搬硬套西方文论,而主要借 鉴化统眦定章学、修辞学及美警思想,采用比较的方法,同中求异,试图突出西汉 收论与先秦诸子敞文、东汉政论的差异及所处的发展阶段。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处 d 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西汉政论散文,浩远博大、雄壮激烈的人格意象是其审美特质, 井以此上承先秦诸子,下肩唐宋古文。 关键 i ; 4 议政:人格意象:阳刚:经学 捅建师范犬学滥志拔碳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s c h o l a r sh a v es t u d i e dv e r ys o r t so fg e n r e si nw e s t e r nh a n ( x i h a n ) a n de a s t e r nh a n ( d o n g h a n ) d y n a s t yd u r i n gt h e2 0 “c e n t u r y s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y , t h a n k st ow h i c h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o fh a nd y n a s t yh a sc o m et oaf u r t h e rd i s c u s s i o n p r e s e n t l y , m o r ea n dm o r e a t t e n t i o nh a sb e e np a i dt ot h ep o l i t i c a lt h e s e so fh a nd y n a s t y ,a sw e l la s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p r o s e 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r em a i n l ya b o u tt h es u b j e c t ss u c ha st h es t a g e s ,t h er e l a t i o nt o t h e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s t u d y , a n dt h en a t i o n a lt r a i t so ft h e p o l i t i c a l t h e s i sa n dt h e a c a d e m i cp a p e le t c h o w e v e lt h ep r o b l e m sm o s t l yf o c u so nt h a t m a n yo ft h e s e 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r ej u s t i n t r o d u c t o r yo t h e rt h a na n a l y t i co n e s ;a n dw h a t sm o r e ,s o m e c o n t r o v e r s ys t i l le x i s t sa b o u tt h ea e s t h e t i ce s s e n c ea n dt h ei m a g eo ft h et h e s i s s ot h e w r i t e rh o p e si tw i l lb eu s e f u lt ol e a r na n dv a l u et h ep o l i t i c a lt h e s i s ,i n c l u d i n gt h e a c a d e m i cp a p e rb e t t e ra f t e ra n a l y z i n g t h i sa r t i c l eu s e st h et h i n k i n g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 , r h e t o r i c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 sr a t h e rt h a nc o p yt h ew e s t e r nt h e o r yo f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 m e a n w h i l e ,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m e t h o dw i l lb eu s e dt ot r yt o s t r e s s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t h et h e s e si n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 p r e * q i np e r i o d ,a n de a s t e r nh a r t i tw i l la l s ob eu s e dt oh i g h l i g h tt h es t a g et h et h e s e so fw e s t e r nh a r ta r ei n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i sa sf o l l o w s :t h ef a r - r e a c h i n g ,e r u d i t ea n dm a j e s t i ci m a g el e a r n e df r o mt h et h e s e so f 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i st h ee s s e n t i a lt r a i to ft h i sg e n r e ,d e p e n do nw h i c h ,t h ew e s t e r n lt a nl h c s c s1 i n ki h ea c a d e m i cp a p e r si np r e - q i nt ot h ep r o s ei n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 譬f f ,e n ) k e y w o r d sp o l i t i c a lc o n t r o v e r s y ;i m a g e ;s u b l i m e ;s t u d yo f c o n f u c i a n c l a s s i c s 福建师范夫学溆志拔确l :掌位论文 中文文摘 磷汉历史社会与先泰豹鬣夫不鞘旒在于,它惫第一个翼覆或熬静每夹黛粳麓统 一王朝! 这一根本性差异也必然使与政治有密切关联的西汉暾论,舆有了不同于先 秦诸予敝文酮特征。首先是惑怒内容豹嚣尉,在政治上西汉敬论掇磁了( 一) 加强 集权、维护统一,( 二) 重农挪商、羹税发展经济,( 三) 总结历史,以仁孝治国。 其努力探索长治久安之道是先祭治露恩葱酶教展,也怒诸子邋论的其体纯翻现实纯。 更为蘩要的菱测是,骶汉政论对叛王朗靛文化建设避嚣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包括以 礼治围,以国家之力发展教育、教化百娥,以及对宗庙制度、等级制度的讨论等等。 般讨沦先豢蕊汉议沦数文,淀糨疑点较多,丽本文稽重关注于二者的区别,并 认为正是西汉敢论对先豢思想,尤其是儒家悉想遵行了具体化和制浚化,才4 真正使 其憨会到中翳的社会f 层与鼗暹大众的媳波中。露此扶思想上说,穰汉致论辩中爨 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样也是不可估量的。最后,甄汉政论关于汉王朝对外政策的讨论, 对馥汲后期的致治发溪起了繁大影鹃作用,鼋羹钵瑰了当赋政谂作者泌鸿媾爨识。 文学需构筑形象,并伴随感情的共鸣,进入审荚的境界之中,体验到超越现实 整赛漆永恒浚惑。诗词敲赋及枣说黢鼹乃至霹景、叙事散文器予文中铋遘了鳟活匏 文学形象,赢作为淡理教文的凝汉致论,它所创造的形象主要楚 乍黯所钱达爨的“作 者”a 辏溅虢为梭心滟“夫掺意象”,它皂摇说理嚣懿遂薅、情感黻及与之穗关豹掰 史人文精神等,主黉体现在议论文章的立意和论述过程中的情感特征上,因此古人 论文,常主张“文戳立意为主”,立慧务求商远。谣汉致论流传后撩,镬大方覆在予 它榭筑了个性感人的人申舞意礅。与先秦以来,诸予教文论述中多寓富蔽事、神话传 澄、生活场爨不碡,襟汉酸论繇翻造瀚另一爨形象避生活场景、弱受变实,茏萁楚 历史史实:圆砸文章的) l i 格秘者多擞幻不羁,后者则典重质定。论硬汉政论风格, 气势宏大、剐健喷薄是其重骚方面,值骈究错往往鬣在教主蠡,雨少深入雅致的讨论 究竟怒拜么圆漆造成了这- - j 砜, 格。本文尝试地从用词、声律、节奏、句式、结构等 角度提出了可资借茶的见解。另外,还应注惑的建。我蠲古典美学主张稿粥协调, 在艺术创作翻鉴赏中也重视黼剐与爨粱统一,以中鞠为最高审美境器。程汉竣论也 不例外,在阳刚喷薄之外,也不乏器吐阴柔乏美。只是桐对诗词韵文丽言,古代散 文多阳刚之气;敬文中,耀对写景、抒。滤文蕊言,传汜、漉溅数文多船别之气。杏 艾沦t f | “j 5 l i 列l h 不能完全等l i 卅二西方美学之“祟磷”,后者坷;沦魁数学、物理性的 i ” 福矬蛳范夫学温忠玻鞭,1 + 学位沦文 崇高感,皆让人惊恐、恐怖而荡涤净化灵魂,“阳刚”之美则多含“阴柔”,以达到 “怨而不怒,褒焉不伤”,尤其是缀学发达的两汉。 后壁论古文常常是“文必秦汉”,“泰”指先秦,“汉”则实指西汉雨言,多为谣 汉政论与史记。矮汉政论的兴撼,原因是多方两的,但主要不外政治、历史和经 学的。如果说诸予哲学尤其是儒家! 学派多胸怀天下之忧,只是在理论上表达了对统 一长治之太平盛世的期待,而有了超越古今的深远哲思和民族精神;那么,到了汉 代,第一次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向这一理想而努力,以文化的传播者、建设者的姿 态成为我们民族糖神的一次整合与前进。华夏一统,王朝民众亦怒以前蹶未有之宏 人视,观天下政治之内政外交,维护统一,谋求天下生民之富足安定,丽不独为 一家一姓之私。i 1 1 是而汉初政论,有贾、晁反对分封,力主削湍,不为刘氏一姓所 限,而为王朝政治、天下稳固着眼,有论兴礼制、明尊卑、严法度,求制度完善、 政权巩固:有举全秘之力抗击外患,安抚漏邦之见。在建立新王朝的政治实践中, 汉初政论表现出周秦以来未有之搏大器识与高远人格:有此华夏生民昂扬一统之时 代之风,士大夫兼采众家、融合诸子之气,刁”有深厚尔雅之西汉鸿文。因此,先秦 诸予,t 3 , 系民瘼、参政论政的传统与西汉博士廷议制度的现实交汇,造成了西汉政论 的一度兴盛。同时尤可注意的是西汉今文经学通经致用的取向也推动了西汉政论的 兴起,主要表现为经学思想对j 乍家主体高远政治器识的激发,以经学主张对整权政 治进行文化制衡的自觉陡,今文经学阴阳灾异愿想对西汉末错生政治责任感的影响。 这些因素都推动了西汉政论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成功。过去一般认为经学对文学总是 起扼杀作用,其实是过_ j :笼统,也是片面的。当然政治社会格局的演变、经学的发 展确实导致了西汉政论在东汉的衰落。但具体而言,其原因当归结为士人才情转移 引起人对不同文体功能的认谈,以及出_ 龟产生黔审美观念的交化。以政治参与为 主体价值的政论散文,其本身即蕴涵了以政治功刹目的为第一性、审美特性为第二 性的潜在要求,当个体化的审美情趣兴起之后,奏章议疏等威用文体主的政论自然 难免遭人厌弃,只有当清新瑰丽的六朝骈文兴盛以后,政论文才伴随着才学之士对 语言的刻意追求重新繁荣。 v 第1 章绪论 第1 章绪论 1 1 “政论”与“散文” “政论”一词,起源甚早,大约东汉崔蹇即以“政论”为名,“( 蹇) 明于政体, 吏才有余,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日政论”。曹魏时,王肃有王子政论。,此 外尚有魏侍中刘虞政论,魏清河太守阮武政论;而以“政论”归一类之什者, 盖始于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云:“论者,伦也;详观论体,条流多品: 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传注参体,辨史则与赞评齐行,铨文则与叙引共纪。”周 振甫先生以为此言分“论”为四体:论政治,论经文,论史,论文,国其“陈政之文” 属于“论”体,与奏疏表议之文并不重合。后世从之,至明人徐师曾乃有“政论” 名之:“今兼= 子( 案指刘勰、萧统) 之说,广未尽之例,列为八品:一日理论,二 日政论,三日经论,四日史论( 原注:有评议、述赞二体) ,五日文论,六日讽论, 七日寓论,) k e u 设论。” 今人仍以“政论”言陈述辩议时政得失、然否之文故其 要有二:一日“政”,与时政直接相关,一日“论”,辩议争论,非诏令封册之律令 定制。 次言“散文”。“散文”一般以为最早出现于南宋: 若散文,则山谷大不及后山 ( 周益公) 谓扬伯子日:“四六特拘对 耳,其立意措辞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西 朱熹占“散文”与“诗歌”对举,周益公( 必大) 则与“四六”对举,此外尚有吕 祖谦: 诏书或用散文,或用四六,皆得o 散文、四六相对。陈j j i | j 道: 曾亍l 查】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 此“散语”“韵语”并列。然散文并未在后世得到普遍认同与使用,只是偶有提及, 后汉书栏宜传 ( 宋) 郑樵通志艺文略儒术类:王子政论十卷,王肃撰,隋志录为子部儒家类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第2 0 3 页 ( 明)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论,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二年版 ( 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 (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二 ( 宋) 王应麟辞学指南卷二 ( 宋) 陈师道后山诗话,历代诗i - k p 本 福建师范大学温志拔硕士学位论文 如明人吴纳文章辨体序说檄:“大抵唐以前不用四六,故辞直义显。昔人谓檄 以散文为体,岂不信乎? ”徐师曾亦言:“按编内所载,均谓之文,而此类独以文名 者,盖文中之一体也。其格有散文,有韵语。”其大义多与宋人同,前者与四六对举, 后者与韵语对举。故我国古代“散文”,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者多与韵语( 诗、 词、曲、赋) 相对之骈体、散体文;狭义者与骈文相对,单行散句,或称之为散体 文。本文所论之“政论散文”,即指狭义之散文。“散文当以西汉诏令为根本,次则 王歧公、荆公、曾子开。”囝足见古人亦有以西汉政论为与四六相对之散文者。 综上,固可见所谓“政论散文”者,盖指辩议论争时政得失之散体文也。 1 2 本文所论西汉政论之范围 秦汉一统,草创立制,朝野士人,侯国藩将皆得上书君主,指陈时政,或天子 诏问廷议,颇有政论之文产生。大致而言,当有三类:一日臣子奏疏章表,二日廷 议所集,三日文士自著。 奏疏章表之“奏”起于秦。“秦初定制,改书日奏。” 汉承秦制而加以完善,蔡 邕日:“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一日章,二日奏,三日表,四日驳议。”o 可见, 有汉一代,臣子奏章已初具规模,虽有篇章之名或为后人所加者 ,全汉文中奏 议驳对之名,亦未必尽为当时所有,然蔡邕所谈,仍可推断汉时奏章已有区分。请 分述如下: 奏( 条奏、劾奏) ,“上书谓之奏” 。“其中有所请若罪法劾案,公府送御史台, 公卿校尉送谒者台也”。多指上书陈述政事。 章,“章者,亦需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诣阙通者也”o ,文心雕 龙章表云:“章以谢恩。”但全汉文中并无“章”体,盖尽已失传,故章 表篇又云:“前汉表谢,遗篇寡存。”这里“表”,章表云:“表以陈情”,用于 陈述衷情的“表”,所存亦无多,只有李陵表,段孝直上表讼冤两篇。 疏( 上封事、上书、上疏) ,独断虽无之,其为汉时所有可知矣。汉书扬 雄传云:“独可抗疏”,师古注:“疏条其事而言之。”文心奏启云:“自汉以 。( 宋) 王应麟辞学指南卷二 。汉书艺文志春秋,奏事原注云 t 蔡邕独断* ,见( 明)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蔡中郎集外集 ,如贾谊过秦论,新书只有过秦,“论”为后人所加 ,王充论衡- 对作篇 ”蔡邕独断 。蔡邕独断 第1 章绪论 束,奏事或可称上疏,儒雅继踵,文采可观。”疏与奏并无大异,惟疏体重在条理疏 通畅达。 议,“议以执异”,用以表达不同意见,独断称“驳议”。 策,指谋策、策略,又分制策、对策、奏策。文体明辨序说日:“夫策士之 制,始于汉文。”汉书晁错传日:“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故汉即有策。 奏策,汉代贾让有奏治河三策。制策又称策问,与对策相近。奏策与奏相近,可 归之“奏”,对策、策问是根据天子诏问,对答之体。文心议对云:“又对策者, 应诏而陈政也”“对策揄扬,大明治道。” 此外环矿竹“ 南、“苦”、“谤”、檄“、移”、“嗽”、“泠”、“条状”锋文体, 竹属于此炎。 次日廷议所集。西汉一朝廷议纷争,其盛而有专集者,莫过于桓宽所撰集之靛 铁论。 又次为文士自著,前汉则以陆贾新语、贾谊新书、史迁史记之序论 为代表,其多为政论。司马迁史记之“太史公日”、“表序”之可归为政论,因 与文心、文体明辨之言相左,固当略论。中国之史书,自古即以通古今之变, 有资于治道,其言记叙往事人物,纵论古史得失,实则论今世贤君所当为政之法。 传记部分自可归之叙事散文,而其直言议论之“序”“太史公日”则可归为论政之议 理散文。文心雕龙、文体明辨序说以“论”体有“政论”、“史论”,于今观之, 则政论散文实包括“论”体之文、奏章公牍、正史序论、子书篇章。, 1 3 互著别裁:文学性与非文学性的交织 我国古典目录学素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传统,从中颇得学术之流变、观 念之异同。本节试举几部目录学著作所录,考察其中所载之西汉政论,以见其为“文” 为“政:之两端。 汉书艺文志为现存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其所载奏议疏策及陆、贾、桓之作 则无一于诗赋略中,而互著别裁于六艺、诸子类中。其一部奏枣分列于六 艺之“书类”、“礼类”、“春秋类”,是可见西汉政论在汉人眼中与尚书文诰、 制律有渊源,亦可视为当时之礼书,为社会礼法建设所用,或可记一代之史。甚而 论语类中亦有记“议奏十八篇”。诸子略儒家类则有“贾山八篇,贾谊五 十八篇,董仲舒百二十三篇,终军八篇,吾丘寿王六篇。”皆合各体,而不著于诗 赋略中。故可知在班固( 亦刘氏父子) 眼中,西汉政论是经子非文学。 福建师范大学温志拔硕士学位论文 初唐之隋书经籍志则分而述之。子部儒家类著录陆贾新语、贾谊 贾子、桓宽盐铁论,又于集部别集录淮南王集一卷,贾谊集四 卷,晁错集三卷,枚乘集二卷。虽今人已无从知道其中具体篇目,但收有部 分政论、部分辞赋作为一集,当无问题。其一,贾、晁赋作当无独成四卷、三卷之 理;其二,隋志总集中亦有汉名臣奏三十卷,汉丞相匡衡、大司马王凤 奏五卷,奏议可入总集,则别集总收政论之奏章,固无不可;其三,张淳百三 家集中贾长沙集即有政论、赋作并收。是以隋志已将政论视为集部之文 学。 宋代私家目录兴盛。郑樵通志艺文略、校雠略尤重发扬目录条例,以 条例明辨学术源流。其艺文略综汉隋二志,将陆、贾、晁、董诸人著作 分录于诸子类“儒家”、“法家”( 晁错晁氏新书七卷) 、“刑法”( 汉朝议驳 三十卷应劭撰,汉名臣奏事三十卷) ,而在文集别集中又有贾谊集晁错 集枚乘集,总集则有西汉文类四十卷,唐柳宗直辑,另细分总集子目为“制 诏”、“奏议”( 汉名臣奏三十卷又互著于此) 、“策”( 两汉策要六卷) 。足可见 汉人奏议政论于宋人更近于文学。宋时还有陈振孙氏直斋书录解题,其著贾子 十一卷于诸子“儒家类”,提要云:“汉长沙王太傅洛阳贾谊撰。汉志五十八篇, 今书首载过秦论,末为吊湘赋,余皆录汉书语,且略节谊本传于第十一 卷中。”过秦吊湘归属子部,实在令人匪夷所思,然正可见西汉文章文学性 于非文学性的交织。是书别集著董仲舒集一卷,提要云:“今惟录本传中三 策及古文苑所载士不遇赋诣公孙记室书二篇而已。”四库全书总目 则多将两汉奏议归之于子、史,别集中更少西汉之文,仅录扬雄集还为余嘉锡 所证伪o 。尤可注意者乃史部卷五十六古奏议提要云: 唐志史部,初立此门。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则移制诏于集部,次于别 集。治乱得失,于是可稽,此政治之枢机,非仅文章类也。抑居词赋,于 理为亵。尚书誓诰,经有明证。今仍栽史部,从古义也。文献通考始以 奏议自为一门,亦居集末。考汉志载奏事十八篇,列战国策,史 记之间,附春秋末。则论事之文,当归史部其证昭然。 四库总目直取汉志归政论于史部, 此,总目于集部中仍收有西汉文纪、 应更为妥帖,体例亦更为严整,即便如 秦汉鸿文、秦汉文脍、秦汉文钞 t , o 见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一九八0 年版 第1 带绪论 等总集,察其篇目,则除以史、汉传记为主外,所收西汉政论篇目已趋固定,而大 多数西汉政论并不见收于集部,不可不说是至有清一代,政论作为一个整体早已不 被视为文学,而视为子、史:其别裁个别篇章则作为“古文”成为文学经典。这无 疑是古代术期文学观念的结果:文学标准已趋于严格和明确,大抵唐朝| i 较宽而唐 以后渐严。 以奏章公文为主要代表的诬汉政论体现了“政论敞文”之成就,为历代所推崇, 专文家尤芦:馋两汉以睁,奠作为文体之一,已不为文人所币,贫奏审论议更子、 史所囿,虽偶有名篇,却实难重入文苑。本文j 下欲讨论西汉政论文之文学成就之一 面,同时思考其何以在西汉术之后,整体走向了非文学。 第2 章从思想到政治:西汉政论之主要议题 西汉一统,气象宏阔,非一日之功。盛世王朝,上继天命圣统,儒生政论,构 建一代历史。硬汉政论是以上继先贤思想传统,站立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求索民族 国家长治久安之道。统一王朝之政治实践,如政治经济、天命圣统、文化制度,民 心风俗、抵御外扰,是一项系统工程。 2 1 政论散文中的新王朝建构 战国霸世t 诸子迭兴,裂道而议;学派林立,交相攻讦,然其要旨不出于建设 统一王朝之理论探索。故其学理论证与理想憧憬,虽踌躇满志亦不免空幻渺远。先 圣之思固然博大精深,为后世所不及,而推动历史实践、社会进步者,无疑是政治 精英之具体践履。 2 1 1 集权与封建 统一虽是民心所向、历史之势,高祖始基,海内初归;然汉初分封,实褫夺天 下之权宣与无奈。藩国日强,削之与否,削之缓急,各家不一。贾谊的政论文首先 就此问题提出见解,他以为诸侯反叛与否,先后不在诸侯王之品性优劣,而在于其 势之大小,“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非独性异人也,亦 形势然也”。故既不引起藩王之共力反对,又能稳妥削夺之两全之策,惟有“众建诸 侯而少其力”,“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 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 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成知陛下之仁。”o 显见之政治权 术,盖先秦法家“术”“势”理论之用,王夫之称此论乃“阳予阴夺之术”,“奚异于 赢政、李斯? 而秦,阳也;谊,阴也”圆。不论其论如何,此论确为勇于议政、切中 时弊之文,体现了新王朝儒士有为入仕的主体精神。虽然,政治实践自不如学派理 论之美幻、理想。文帝时,王藩矛盾尚未激化,待晁错景帝时,局势之变已刻不容 缓,晁氏政论即直言削夺,且“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圆,“今削之亦反, 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o 司马迁史记吴王濞 列传则以为吴亡国从来有自,世代累积,其以势大而招祸: * 汉书贾谊传* 。( 清)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文帝 。汉书晁错传 “史记昊王濞传 第2 市从思恕到政治:两汉政论的土堂议题 吴王之王,由父省也能薄赋敛,使其众,以擅山海利逆乱之萌,自其子兴 ,诅及 j 上,一f - 1 - 舟r 。,小心诛示,克以;似 并且以古汪今,以为“晁错为围远虑,祸反近身。袁盎权说,初宠後辱。故古者堵侯地不 过百卫,i i l 海不以封。 毋亲夷狄,以疏其属,盖谓吴邪? 毋为权首,反受其咎t 岂盎、错邪? ”矛盾另一方之藩王办非坐以待毙,虽不能上疏抗颜,却顾左右而阻止 削夺之势,武帝建元六年( 公元前1 3 4 年) ,刘彻兴兵讨伐闽越,淮南王刘安惧皇权 同盛,藩属之国同少而殃及自身,上书力谏兴兵。以南越“阻险丛林”地处“荒服”, 不须一役且越“人众兵强,能难边城”,“南方暑湿”,“疾疬多作”,因此,兴兵讨伐 将“不足以偿所亡”o 。虽如此,刘彻伐南越之役,以刀不血刃凯旋,且淮南国果亦 随之削灭,不仅显示武帝朝之盛,办为新王朝政治之巩固奠定基石,又足证汉初削 港政论之深辟。 2 1 2 农本与商末 文帝时,生产仍未完全恢复,社会上却商贾横行,投机取巧、牟取暴利,浮华 奢靡之风日盛。贾谊当即著文直言“今富人大贾屋壁得为帝服,贾妇优倡下贱产子 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且帝之身,白衣皂绨,而靡贾侈贵,墙得 被绣;后以缘其领,孽妾以缘其履:此臣之所谓踌也。”o 而另一方面,“汉之为汉几 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兵 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荒弃农业将 导致一系列社会混乱,只有强调农业之本、强本抑末才能“福安天下”百姓安康、 社会安定。晁错更详细地论述了崇本抑末的重农思想。论贵粟书日: :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 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 广积蓄,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文中所言乃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触发的结果,也是先秦以来士人知识分子忧怀 天下苍生的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着为社会大利着想、探求长治久安之道的 精神品格与理想追求。大兵之后必有荒年,武帝后期起,社会再次出现饥荒凶年, 农氏暴动彳:j 玉f i ,钍幺经济出j = j l i ;融6 l 尚血,一p 层揣生也i i 卜玖尖泷地批玎武帝时盟 铁专营、均输、酒榷等各项政策。桓宽赫铁论指出,教民工商、示民厚利“非 m 刘安上书谏伐南越,全汉文卷十二 。贾谊新书孽产予 * 贾谊新书论积贮硫 福建师范大学温志拔硕士学位论文 治国之本务”。,这些州郡地方儒生有识之士的贤良文学在与在朝大夫的政策论辩中 也提出了农本商末的主张。“古者尚力务本而种树繁,躬耕趣时而衣食足,虽累凶年 而人不病也。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诗云: 百室盈止,妇子宁止也。”国民本思想为特征的安民重农倾向与汉初儒生息息相 通,但与后者不同的是,贤良文学多为饱读之士,为社会苦痛所激发而发此议论, 却往往不具有现实说服力,时时以上古理想王道政治为标准机械映照当代,更使其 议论显得迂腐而虚幻,甚而至于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主张,“故理民之道,在节用尚 本,分土井田而已。”。虽先儒已言“制民之产”于蓄养妻子、于社会礼乐之重要, 然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国之美好图景,毕竟流于想象,美好却空幻; 西汉政论崇本抑末之论,却针对王朝政权,提出具体、明确之见,切中时弊,透辟 切实。尽管文学贤良之语亦不免书生之见。政论所及未必全为所用,却于鸿论中展 现了先秦圣贤理想即将化为“现实”的热切期待与坚定信念。 2 1 3 秦亡与汉兴 贾谊的千古名文过秦论,历数秦从奋发图强到称雄战国,以威振四海却三世 而亡的历史过程,突出了强秦并有天下却不能尽天下之所需,凌暴天下却不能施行 仁爱的历史错误,鲜明地向文帝提出强秦所以亡,在于为政缺乏仁义,则汉室初兴 更当推行仁义,保养民力。在抚今追昔中,贾谊深切地体悟到,汉王朝唯此方是长 治久安之策。虽然从今天看来,秦亡汉兴未必只是仁政与暴政所致,但贾谊对“仁 义不施”的洞见是切合汉初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经济的要求的。也正因为此,才使 我们觉出他作为经国之士的睿智和识才。同样反思历史的还有贾山及其至言一 文。其奏疏借秦为喻,突出了人才对于王朝长治久安的重要性。“秦皇帝以干八百国 之民自养,”却“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亡进谏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 杀直谏之士”,因此“秦皇帝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则汉王朝欲“永世不亡”就必 须以天子之尊而尊养三老,立辅弼之臣,置直谏之士,从善如流。王朝立国之初必 得贤才相助,共力经营,而非仅以独夫凭着强力宰制天下,这一反思无疑使汉王朝 有了宽厚包容的大国胸襟。晁错则在反思秦亡中,针对时政提出,秦王朝威劫边地 戍民,不爱惜民力,守边之人有如“弃市”,必死无归,故“陈胜行戍,至于大泽, m 桓宽盐铁论- 本议 a 盐铁论力耕 。力耕 。孟子梁惠王上,束熹四书集注 第2 审从思怨到政治:两汉政论的主受议题 为天下先倡,天下从之如流水”,面对边患,应该爱惜民力,主张屯田生产,“玄常 居者,家室田作”,迁徙民众充实边郡,稳定民心,发展生产。“使远方无屯戍之事, 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亡行怨民,相去远 矣”。o 晁错的这一反思和主张大大有利于稳定汉朝的边境,使国内恢复有了外部傈 障。在汉初的历史中还有藩国策士邹阳、枚乘等人,由于特殊的政治地位和遭遇, 他们着重分析了六国亡赢秦兴的历史,告诫藩王正视汉兴入关,审时度势以免破国 亡身。 秦亡汉兴是个阐释不尽的历史主题,不仅汉初儒生广泛参与,武帝之后仍能给 士人以启发。司马迁作史记,其反思历史,秦之得失必不可少: 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 非必险固便形之利也,盖若天所助焉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 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 哉,惜哉! 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丈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 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秦之贪暴不仅在政治上,文化上亦然。又如汉宣帝时路温舒尚德缓刑书,以 秦有十失,尤以任用深刻少仁的“治狱之吏”为重,批驳“秦之时,羞文学、好武 勇,赋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的独用法制,提出宣帝应该“尊文、武之德,省法 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路温舒此论所对,j 下是武帝乃至宣 帝而不改的“杂霸王道而用之”任用酷吏的弊政,此时汉兴已历六代,而论政仍以 三代秦朝之失为鉴,使其文更显深重恳切而有说服力。历史在汉代士人眼中不是一 个已经消失的存在,丽是一个永不饪鲢色的记忆,他们总能从这记忆i i ,找剑适合当代 的影子。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话在汉人政论文中得到了生动映现。 2 2 儒学、儒术:儒家文化的政治尝试 先秦儒学自是一套哲学思想体系,然就其本质而言则是政治。孔孟尽一生力, 周游列国,希望能为帝王师,实践其政治哲学理想。其时未尽之业,待汉丌基,方 得以初步尝试,私学诸子的个人思想丌始转化为政j f 现实、文化制度,孔子所向往 之“郁郁乎文哉”之理想政治首先在华夏大地得以重现。 2 2 1 克己复礼与以礼治国 m 晁错论守边备塞书 。史记六国年表序 福建师范大学温志拔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思想将天命、礼制都转化为内在自省,突出个体道德修养,将“礼”内化 为“仁”:“克己复礼以为仁。”人人皆得克己存仁,则“天下归仁焉”国。言个人修 得天理于心,并将其推而广之,“则天下之人皆得其仁”。,此语作为个人修养自不 成问题,然如何能让天下之人皆克己存仁? 如何推己及人,显然缺乏具体的实践环 节。此一任务在汉初政论家之言中得以探索、实践。 汉初的儒生,陆贾、贾谊、晁错诸辈不仅有政治、经济,外交的通识大才,亦 有以儒家礼义精神建设王朝新秩序的宏远胸襟。陆贾是作为汉初第一位文化启蒙者 的姿态出现的,最为著名的还是那场关于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的辩论,以及奉 命作新语的记载。高帝刘邦由不怿到“有惭色”到“未尝不称善”,形象地反映 了陆贾成功的文化教育。究其原因,徐复观先生认为“是陆贾所身历的现实政治兴 亡的经验教训;此与书生闭户著书,自抒由书本而来的心得( 不同) ,是面对着 秦亡汉兴,亲自观察反省所得出的结论。” 陆贾并非食古不化,迂腐墨守的俗儒, 而是以其所习诗书大义启发粗鄙少文的刘邦。其新语道基云: 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 于是先圣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 夫人者宽博浩大,恢廓密微,附远宁近,怀来万邦 从自然万物现象言及人道伦常、进而是人类历史的演进、文化的成立。人类文 化既已发达,政治行为是以具体历史、文化、人伦礼义为基础和特征的,为君者则 不是单靠杀伐、暴政就能实现统治的,而必须上承圣人之明,下以仁义化民,中守 人伦之德,“思务”“慎德”。总归而言就是君主应用文化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教化百 姓,化民移俗,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陆贾的文化启蒙侧重理论阐述不同,贾谊 引古论今提出了具体的文化政策,主张以礼治国。古之王者重视道德礼乐教化,秦 则背弃礼义仁德,专任刑罚,导致“君臣乘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 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值得忧虑的是汉政至文帝仍是“弃礼谊,捐廉耻”,盗贼 横行、贿赂兴盛,官吏诈伪、父兄反目。由此贾谊在陈政事疏中提出首先应对 太子行礼乐教化,待其登位方能以礼义教化治国,移风易俗而有社会长治久安的文 化风貌。此外贾谊还提出“汉兴二十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 o 论语颜渊 。论语集注朱熹注日,见四书集注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 卷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二o o 一年版,第5 8 页 第2 章从思想到政治;西汉政论的主要议题 官名,兴礼乐”o ,体现了重礼义崇儒学的新文化倾向。这种倾向在贾山、晁错中亦 有所体现,贾山至言云:“定明堂,造太学,修先王之道”的政治主张,晁错贤 良文学对策认为秦亡汉兴根本原因在于行仁德之政。虽然如此,在任用黄老之术 的汉初七十年,文化建设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只是到了武帝更化改制,重用儒学 博士才真正得以实施。首先而起的是一代儒宗董仲舒,以元光元年举贤良三策 关注整个社会的文化系统建设。这个系统包括:行礼乐之道使天下洽和;以“德教 化民”,“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月民,j f 力民以正 四方”,兴办各级教育以实现教化目的;政治上更化改制,变以刑为治而为行五常之 道;去“造伪饰诈、竭民财力”的酷吏而任用宽厚廉耻、爱民文雅的贤士;第三策 则从历史演变规律、天命大道的哲学根源中重申政权的合法性在于顺应天道宽政爱 民,独尊儒术。三篇政论从思想理论和政策实践两个层面都提出了见解,但其思想 理论、文化历史意义显然远甚于政策实践意义,他第一次将儒家学说和现实政治结 合起来,用哲学学说为政权提供依据,用文化的力量从根本上维系、稳固社会政治。 这些思想精神不仅为汉王朝立国四百年找到了真正长治的精神支柱,也是后代每一 个统一王朝的建立、稳定、繁荣指明了方向,其影响之深远无愧于一代儒宗之誉。 2 2 2 庙议之争 “庙议”是指西汉后期( 主要是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时期) 由一批经师发 动的、历时数十年的关于宗庙制度的争论。汉宣帝甘露元年( 公元前5 3 年) 汉匈战 争结束,重新恢复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丌始安定,“稽古礼文”的文化礼制建设 又一次提到政治f | 程中来。文化建设之难再一次体现出来,汤志钧先生如足描述当 时的情形: “稽古礼文”的礼制建设并未因儒学的重入宫廷而变得轻而易举这一方 面是因为它本身的复杂和微妙,加剧了建设的困难程度,另一方面也和当时客 观形势有大条汉战乱以来,虽己经过儿代人的努力,确了不少的迎埘,但山 于整个封建君主集权的国家尚处于草创和巩固的阶段,大部分礼制当然更是疏 阔简陋,少有定制,甚至一些关系到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基本特征的重要帚4 度 也很不完善。o 西汉后期的“庙议”便突出这种疏阔和艰难。传统记忆和文献的缺乏使对古制依赖 m 汉书贾谊传 一汤志钧西汉经学与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第2 3 9 页 福建师范大学温志拔硕士学位论文 很大的文化建设、政治权威树立,变得软弱无力而莫衷一是。“我们今天所了解的照 理应该能为汉代统治者提供借鉴的先秦庙制,在当时却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人们据 以讨论庙制的根据,不仅不包括卜辞、金文,就连九经也不全,t 公羊、毂梁 今文经的地位尚未稳固,周礼、左传古文经还未正式通行,札记篇目及文 字亦在变动之中。”嘴因于此,元帝时的“罢郡国庙”变得纷繁复杂而难有定论。 公羊派的贡禹仅以“郡国庙不合古礼”,认为应“正定”“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o , 以减轻财政负担。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太子太傅严彭祖、少府欧阳地馀、 谏大夫尹更始等七十八人联名上书,对贡禹的“不应古礼”作了具体说明:“春秋 之义,父不祭于支庶之宅,君不祭于臣仆之家,王不祭于下士诸侯。”因此不应复修。 古礼既无人确知,仅凭这一点春秋之义似乎并没有多少说服力。在此基础上,匡衡 的观点显得审时度势,颇具历史眼光和政治意识:“往者有司以为前因所幸而立庙, 将以系海内之心,非为尊祖严亲也。”当初设立郡国宗庙是维护大一统的政治行为而 非单纯礼制,这样古代礼制的问题就不重要了,只要考虑当下的政治需要。 在庙制建设的讨论中还有“定迭毁礼”。对京师的先皇宗庙是否应该毁弃也进行 了一番讨论。讨论历元、成、哀三朝,众说不一,各抒己见。最后在太仆王舜、中 垒校尉刘歆的毁庙议中作了总结: 高帝建大业,为太祖;孝文皇帝德至厚也,为文太宗;孝武皇帝功至著也, 为武世宗,此孝宣帝所以发德音也。 窃观孝武皇帝,功德皆兼而有焉。凡在于异姓,犹将特祀之,况于先祖? 宗其道而毁其庙。名与实异,非尊德贵功之意也。o 刘歆奏议的高明之处同样在于避开模糊不清的古礼,而将外在的“礼”的争论内化 为帝王本身的功绩与道德程度。在这种文化思维中,刘歆实际上是将祖先崇拜与道 德规范结合起来,建立限制皇权、约束皇帝个人的标准。这一标准固然不具有强制 力,毕竟是士大夫的文化制衡的一种选择,干百年来的中央专制集权政治能较为稳 定地发展,产生较长时间的统一繁荣,士大夫所努力营造的文化意识形态、文化制 衡力无疑起了稳定器的作用,而汉代的文化建设所起的典范、借鉴作用也就不可低 估。 2 2 3 “富而教之”与“化民有道” o 同上第2 4 0 页 。汉书贡禹传 。汉书韦贤传 笔2 章从思想到政治:西汉政论的主要议题 儒家之与众家迥异者,乃在于奉行文化昌明之策。文化昌明非惟一国之文化制 度,办必对其民行丌化养德而使社会和谐安定。孔子学生冉有曾问:“既庶矣。又何 加焉? ”子答曰:“富之。”“既富矣,又何加焉? ”予日:“教之。”富而后教,乃是 一国立祀必行之策。朱熹注云:“然自三代之后,能举此职者,百无一二。汉之文明, 唐之太宗,亦云庶且富矣,西京之教无闻焉。”。朱子言“西京之教无闻焉”,实不甚 确。西汉虽承秦制,却并未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相反,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受先儒 之教,多行文教,著者有西蜀文翁,其“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 官弟子,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 官”,国又有“韩延寿为太守,先之以敬让,黄霸继之,教化大行”,“宣帝时韩延寿 为东郡太守,承圣恩,崇礼义,尊谏争。至今东郡号善为吏,延寿之化也。” 西汉 一朝,衙吏实多,其恪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国,以文以德化民。东 方朔化民有道对云: 集上书囊以为殿帷,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 化之。 虽本在言天予须持俭谨守,亦可见要求君须以德化民的主张。又公孙弘请为博士 h 弟了员波: 制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始姻者,居宝之大伦也。今礼废乐崩, 朕甚愍焉。” 平当乐议云: 自公卿大夫,观听者但闻铿锵,不晓其意,而欲以风谕众庶,其道无由。 足,:f ? 之t y , 今争,争化至仝f - 冉今晔等守习弧学,走l p 归于兴助教化,衰 微之学,兴废在人。 以上诸条,皆已可见其政论行文多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理论的具体化实践;乱离 之世固可产生圣贤硕儒,治世之政亦必有博学文儒,行昌明文教之道,推动文化普 及、民心向文,历史尤其是文化史方能艰难前行。 论语子路,见朱熹四书集注 汉书循吏列传 汉书地理志 论语为政 全汉文卷二十五 全汉文卷二十四 全汉文卷四十八 福建师范大学温志拔硕士学位论文 2 3 阴阳灾异:政论中的政治改革 一国政治之生命在于不断改革,世异而备变,社会矛盾演化政治也应适时调整。 而西汉中期之政治改革,是以阴阳灾异说推动的。所谓灾异,何休云:“灾者,有害 于人物随事而至”,“异者,非常可怪,先事而至者”,口更重要者,“异者,所以为 人戒也。重异不重实,君子所以贵教化而贱刑罚也” 灾异说自古即有,汉初陆、贾、 晁亦不免,而始兴于董仲舒。其以阴阳五行为汉立法统,又言“灾异之本,尽生于 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o 。汉儒杂以阴阳、道诸家, 以谴告说推动为政者革除弊政。西汉中后期既多为公羊弟子。则灾异谴告以倡言改 革者盛矣。鲍宣 i - 书谏哀帝云:“窃见孝成皇帝时,外亲持权,人人牵引所私以 充塞朝廷,妨贤人路,浊乱天下,奢泰亡度,穷困百姓,是以日烛且十,彗星四起。” “陛下尚能容亡功德者甚众,曾不能忍武等邪! 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不得 自专快意而已也。上之皇天见谴,下之黎庶怨恨,次有谏争之臣,陛下苟欲自薄而 厚恶臣,天下犹不听也。”一片激切、诚恳的劝谏中透出的是朝廷正直之士对天下的 深切忧虑。元帝时的翼奉每遇灾异便上疏直谏,“臣窃学齐诗,闻王际之要十 月之交篇,如日蚀、地震之效昭然可明,臣闻人气内逆,则感动天地;天变 见于星气日蚀,地变见于奇物震动。”“今东方连年饥馑,加之以疾疫,百姓菜色, 或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