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钱起刘长卿七律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钱起刘长卿七律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钱起刘长卿七律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钱起刘长卿七律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钱起刘长卿七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钱起刘长卿七律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 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州d 。上必日期:型! :全:梦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 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区主锛导师签名:五竺至圭二日期: p d c 计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摘要1 a 】b s t r a c t 3 引言5 第一章钱起、刘长卿的思想心态8 第一节钱起、刘长卿生平研究述略一8 第二节钱起、刘长卿的处世心态l l 第二章钱起、刘长卿七律的题材分析与主题取向1 6 第一节钱起七律的题材分析1 6 第二节刘长卿七律的主题取向2 l 第二章钱起、刘长卿七律的艺术表现与主导风格2 6 第一节钱起七律的表现于法与艺术风格2 6 第二节刘长卿七律的基本特征与风格3 0 第四章钱起、刘长卿七律比较研究3 6 第一节钱起、刘长卿七律内容比较3 6 第二节钱起、刘长卿七律艺术风格比较3 9 结语4 3 参考文献4 5 致 射4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 o n t e n t s a b s t r a c t 1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5 c h a p t e r l t h em i n d s c to fq i a n q ia n dl i uc h a n g q i n g 8 s e c t i o n1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q i a n q ia n dl i u c h a n g q i n g s t u d y 8 s e c t i o n2t h ea t t i t u d eo fq i a n q ia n dl i uc h a n g q i n gi ns o c i e t y 1 1 c h a p t e r2t h e m ea n a l y s i sa n do r i e n t a t i o no fq i a n q ia n dl i u c h a n g q i n g q i l up o e m ( a n e i g h t 1 i n ep o e mw i t hs e v e nc h a r a c t e r st oal i n e ) 1 6 s e c t i o n1t h e m ea n a l y s i so fq i a n q i q i l up o e m 1 6 s e c t i o n2t h e m eo r i e n t a t i o no fl i uc h a n g q i n g q i l u 2 1 c h a p t e r3a r t i s t i ce x p r e s s i o na n dd o m i n a n ts t y l eo ft h e i rq i l up o e m 2 6 s e c t i o n1 e x p r e s s i o na n ds t y l eo fq i a n q i sq i l up o e m 2 6 s e c t i o n2b a s i cf e a t u r e sa n ds t y l eo f l i uc h a n g q i n g q i l up o e m 3 1 c h a p t e r4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fq i a n q ia n dl i u c h a n g q i n g sq i l up o e m 3 6 s e c t i o n1c o n t e n tc o m p a r e do fq i a n q ia n dl i u c h a n g q i n g sq i l up o e m 3 6 s e c t i o n2a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ea r t i s t i cs t y l eo fq i a n q ia n dl i u c h a n g q i n g sq i l up o e m 3 9 c o n c l u s i o n 4 3 r e f e r e n c e s 4 5 t h a n k s 4 7 i i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七言律诗自萌芽至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自唐初沈俭期、宋之 问完成了对七律的定型,发展到杜甫这一七律的集大成者,终确定了七律在诗歌 体裁中的重要地位。至大历时期,七律创作中数量较多,成就较高的首推钱起、 刘长卿二人。钱起、刘长卿的七律在数量上、所占诗歌总数的比重上都是相当可 观的,可以看出钱起、刘长卿在七律这一体裁上的用功之深,在七律发展史上的 重要地位。 本文以大历时期的代表性诗人钱起、刘长卿为研究对象,从题材、情思、意 象、用典、句法、虚字等方面入手,分析钱起、刘长卿两入的七律作品在思想内 容与艺术特色上的成就,反映大历时代七律这一体裁的整体特色。但是,由于台 阁诗人与地方官诗人身份上的差异,钱起、刘长卿的七律在内容与艺术风格上存 在不同之处,本文试图通过对钱起、刘长卿的比较研究展现出两人七律的独特之 处。 j 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钱起、刘长卿的思想心态。简略综述钱起、刘长 卿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结合诗歌作品分阶段描绘两人的心态,借以描述出钱 起、刘长卿相对完整详细的人生轨迹和处世心态。第二部分:钱起、刘长卿七律 的题材分析与主题取向。以送别、酬赠、感怀、咏史怀古四种题材对钱起七律进 行分析,用衰老的哀叹、对友情的珍惜、贬谪的辛酸三个主题分析刘长卿七律的 内容,进而体会钱起、刘长卿七律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想要传达的情思。第三部 分:钱起、刘长卿七律的艺术表现与主导风格。钱起多用具体化的描述性意象形 成以纪实为主的白描手法,七律的丰导风格是清新流畅的。刘长卿常常把自身的 情感与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使他的七律具有情景交融的特征,七律的艺术风格 是平易流畅。第四部分:钱起、刘长卿七律比较研究。由于台阁诗人与地方官诗 人在生活环境、社会地位、人生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导致钱起、刘长卿在内容与 艺术特色上存在很大差异,如程式化内容与真情实感、意扬调轻与意沉调重等。 本文试图通过对钱起、刘长卿七律的研究在大历七律研究上进行一些开拓, 并从唐代七律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待以钱起、刘长卿为代表的大历七律所起到的承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揭示大历七律在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关键词:钱起刘长卿七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q i l u p o e mh a sal o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a g ef r o mb e g i n n i n gt oa g i n g f r o ms h e n q u a n q ia n ds o n gz h i w e nc o m p l e t e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q i l up o e mi ne a r l yt a n g , t od u f i lw h o i st h em o s ts u c c e s s f u lp o e t r y , a l lt h e s ed e f i n e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q i l up o e mi np o e t r y g e n r ea tl a s t t ot h es t a g eo fd a l i ,q i a n q ia n dl i uc h a n g q i n ga r et h ep e r s o nw h oh a sa n u m b e ro fw o r k sa n dh i g h e ra c h i e v e m e n ti nq i l up o e m w ec a ns e et h a tt h e yw o r kh a r d i nt h i sp o e ma n dt h e i ri m p o r t a n c ei nh i s t o r yd e v e l o p m e n ti nq i l up o e m , f r o mt h e i rp o e m i nq u i t ei m p r e s s i v en u m b e ra n dt h ep r o p o r t i o no ft h et o t a ln u m b e r i nt h i sp a p e r , is t u d yt h e mw h o p l a yt h e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p e r i o do fd a l if r o m t h e m e ,f e e l i n g ,i m a g e r y , a l l u s i o n ,s y n t a xa n dv i r t u a lc h a r a c t e r sa n ds oo nt oa n a l y s i st h e 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m i n dc o n t e n ta n d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m e i rq i l up o e m a n d t h r o u g ht h es t u d yo ft h e s et w op o e t s ,r e f l e c t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d a l is t a g ei nq i l up o e m h o w e v e r , d u et ot h ed i f f e r e n c eo fs t a t u sb e t w e e nac o u r tp o e ta n dal o c a lp o e t ,q i a n q i m a k eag r e a td i f f e r e n c ef r o ml i uc h a n g q i n gi nq i l up o e m t h i sp a p e rt r i e st or e v e a lt h e p e c u l i a r i t yb ya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fq i a n q ia n dl i u c h a n g q i n g sq i l up o e m t h et e x tc o n s i s t e do f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 p a r t :t h em i n d s e to fq i a n q ia n dl i u c h a n g q i n g t h e r ei sab r i e fr e v i e wo fq i a n q ia n dl i u c h a n g q i n g s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s ,t h ee r a , t h ep o e mo fq i a n q ia n dl i uc h a n g q i n g ,t od e s c r i b et h em e n t a l i t yo ft h e i r sa n dr e l a t i v e l y c o m p l e t et h e i rl i f et r a c k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t h e m ea n a l y s i sa n do r i e n t a t i o no fq i a n q ia n d l i u c h a n g q i n g sq i l up o e m ( a ne i g h t - l i n ep o e mw i t hs e v e nc h a r a c t e r st oal i n e ) t o a n a l y s i sq i a n q i sq i l ui nf o u rs u b j e c t s , a n dt h eb e m o a n i n g ,t h ev a l u eo ff r i e n d s h i p , d i s g r a c e dh a r d s h i p so fl i uc h a n g q i n g sq i l u ,t h e nr e a l i z e st h e i ra f f e c t i o nt h a tw a n t e dt o c o n v e yt h et h i r df i r s tp a r t :a r t i s t i ce x p r e s s i o na n dd o m i n a n ts t y l eo ft h e i rq i l up o e m q i a n q io f t e nu s e sc o n c r e t ei m a g e so fd e s c r i p t i v ef o r m e dw i t hr e a l i t yt of o r mb a i m i a o s t y l e ,a n dt h el e a d i n gs t y l ei sf l u e n c y l i uc h a n g q i n go f t e ni n t e g r a t e sn a t u r ew i t hh i s o w ne m o t i o n ,a n df o r ma p l a i ns t y l e t h ef o u r t hp a r t :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fq i a n q i a n dl i u c h a n g q i n g sq i l up o e m d u et ot h ed i f f e r e n c eo f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s o c i a la n dl i f e e x p e r i e n c eb e t w e e nac o u r tp o e ta n dal o c a lp o e t , q i a n q i sq i l um a k eag r e a td i f f e r e n c e f r o ml i uc h a n g q i n gi nc o n t e n ta n da r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i sp a p e rt r i e st oh a v es o m ee x t e n s i o ni ns t u d yo fd a l i q i l up o e mt h r o u g ht h e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 o m p a r i s o no fq i a n q ia n dl i uc h a n g q i n gf r o mp o e t r ye v o l u t i o n a n dt h ep a p e rt r i e st o l o o kt od a l i q i l up o e mw h i c h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r e p r e s e n t e db yq i a n q ia n dl i u c h a n g q i n gf r o mh i s t o r y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a n g q i l up o e m k e yw o r d s :q i a n q i ,l i uc h a n g q i n g ,q i l u p o e m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己l 皇 j ie j 七言律诗自萌芽至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自唐初沈俭期、宋之 问完成了对七律的定型,发展到杜甫这一七律的集大成者,终确定了七律在诗歌 体裁中的重要地位。至大历时期,诗人着力于七律这一体裁的创作,并形成了清 空流畅的独特风格。蒋寅先生在大历诗风中说道:“大历七律的意义是在唐七 律发展史上开拓了萧散闲雅的境界,它将盛唐名家如李颀的洗炼工稳、王维的精 工雅致发展得更加纯熟。”蒋先生指出了大历诗人在七律创作上对盛唐的继承与 发展,肯定了这一诗人群体在七律发展史上的贡献。 大历七律创作中数量较多,成就较高的首推钱起、刘长卿二人。钱起存诗3 2 3 首,七律作品4 6 首,约占总数的1 4 ;刘长卿存诗5 1 8 首,其中七律6 3 首,约占 总数的1 2 ,是大历时代现存七律数量最多的诗人。初盛唐七律名家作品数量如下: 沈俭期1 6 首,宋之问1 0 首,王维2 0 首,李顾7 首,即使被称为七律巨擘的杜甫, 1 4 5 8 首作品中七律也只有1 5 1 首,仅占作品总数的9 6 。再看与钱、刘同一时代 的诗人,卢纶七律4 8 首,约占诗歌总数的1 4 ;李端七律2 4 首,约占诗歌总数的 9 9 6 ;皇甫冉2 1 首,仅占诗歌总数的8 。就中晚唐的七律代表诗人来说,自居易七 律5 8 9 首,在其近3 0 0 0 首的诗歌作品中,七律占1 7 左右;刘禹锡8 0 0 余首诗歌 中七律1 8 1 首,约占总数的2 2 。通过纵向上与前后期七律代表性诗人相比、横向 上与同一时代诗人比较,可见钱起、刘长卿的七律在数量上、比重上都是相当可 观的,可以看出钱起、刘长卿在七律这一体裁上的用功之深,在七律发展史上应 占重要地位。 近代以来,钱起、刘长卿的生平经历研究、诗歌作品研究得到了大量的关注, 但是,对于二人七律者一体裁的专项研究并不多。著作方面,蒋寅先生大历诗 人研究第一章第二节有“长卿七律的历史地位”一部分,第二章第二节有钱起 “七言歌行与七律的成就”一部分,相对系统地分析、评价了钱起、刘长卿的七 律作品。蒋寅先生的大历诗风与陈顺智先生的刘长卿诗歌透视两部作品, 仅在示例分析中提及钱起、刘长卿的七律作品,并未作为专题研究的一部分。学 蒋寅:大历诗风, 二海占籍出版社,1 9 9 2 年8 月第1 版,第2 1 3 页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术论文方面,仅有邓仕梁先生刘长卿在唐代七律发展中的地位一文专门论述 刘长卿七律承前启后的地位,陈增杰论唐人七律艺术的发展风貌、杨福生唐 代律诗的审美取向、陈晓兰唐代七言律诗之演进轨迹都是从宏观上对七律的 演进轨迹加以论说,仅是贯串各阶段七律代表诗人时提及钱起、刘长卿。除此之 外,钱起、刘长卿的七律研究散见于大历十才子、大历诗歌的整体研究中,如张 学松、赵贺大历十才子诗歌艺术论,刘燕燕大历十才予的诗歌创作,黎文 丽大历诗歌的丰要审美特征等;在对钱起、刘长卿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的研究论文中也能看到分析二人七律作品的内容,如王贵宝、郭秀敏清空晓畅、 圆熟蕴藉从刘长卿的诗歌艺术特色看大历诗风,姚皓华钱起的诗歌创作于 唐诗演进等。 本文以大历时期的代表性诗人钱起、刘长卿为研究对象,从题材、情思、意 象、用典、句法、虚字等方面入手,分析钱起、刘长卿两人的七律作品在思想内 容与艺术特色上的成就,反映大历时代七律这一体裁的整体特色。但是,由于台 阁诗人与地方官诗人身份上的差异,钱起、刘长卿的七律在内容与艺术风格上存 在不同之处,本文试图通过对钱起、刘长卿的比较研究展现出两人七律的独特之 处。 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钱起、刘长卿的思想心态。简略综述钱起、刘长 卿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结合诗歌作品分阶段描绘两人的心态,借以描述出钱 起、刘长卿相对完整详细的人牛轨迹和处世心态。第二部分:钱起、刘长卿七律 的题材分析与丰题取向。以送别、酬赠、感怀、咏史怀古四种题材对钱起七律进 行分析,用衰老的哀义、对友情的珍惜、贬谪的辛酸三个主题分析刘长卿七律的 内容,进而体会钱起,刘长卿七律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想要传达的情思。第二部 分:钱起、刘长卿七律的艺术表现与- 丰导风格。钱起多用具体化的描述性意象形 成以纪实为主的白描手法,七律的丰导风格是清新流畅的。刘长卿常常把自身的 情感与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使他的七律具有情景交融的特征,七律的艺术风格 是平易流畅。第四部分:钱起、刘长卿七律比较研究。由于台阁诗人与地方官诗 人在生活环境、社会地位、人生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导致钱起、刘长卿在内容与 艺术特色上存在很大差异,如程式化内容与真情实感、意扬调轻与意沉调重等。 本文试图通过对钱起、刘长卿七律的研究在大历七律研究上进行一些开拓,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并从唐代七律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待以钱起、刘长卿为代表的大历七律所起到的承 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揭示大历七律在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钱起、刘长卿的思想心态 第一节钱起、刘长卿生平研究述略 钱起、刘长卿的生平事迹,史料记载甚为简略,又缺乏信史可征,很难得到 确切的结论,只能通过考证作一个大致的推测。然而,各人的理解不同,考证的 结果也不全一致,关于钱起、刘长卿生平的考证也存在许多有待商榷之处,本文 只是对两人的生平经历研究进行简略综述,借以描述出钱起与刘长卿相对完整准 确的人生轨迹。 钱起,字仲文,吴兴( 浙江湖州) 人。关于他的牛年,闻一多先生在唐诗 大系中定为开元十年( 7 2 2 ) ,但没有注明明确的依据。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 人丛考中认为7 2 2 年之说颇值得怀疑,他认为钱起奉和张荆州巡农晚望一 诗中的“张荆州”,是在开元二十五年( 7 3 7 ) 至二十八年( 7 4 0 ) 间任荆州长史的 张九龄,作此诗时钱起应在二十岁以上;且钱起所作题郎士元半日吴村别业兼 呈李长官诗作于宝应二年( 7 6 3 ) ,诗云“自叹梅生头似雪”,据以推断钱起当时 已在五十岁以上,由此推出钱起生年应在公元7 1 0 年左右。王定璋先生则推断是 开元元年( 7 1 3 ) ,然未言其据。管蒋寅先生在大历诗人研究中依据钱起送李 大夫至广州“支离交俊哲,弱冠至华发”一句,又司空曙过钱员外提到:“为 郎头已白”,推测钱起在大历二年至五年间已进入晚年。“为郎头已白”句反证钱 起暇日题草堂“为郎过壮岁”中的“郎 应为校节郎而非员外郎。礼记记 载“三十日壮”,可知钱起任校书郎时已过而立之年,放云“过壮岁”。然则其牛 年约在开元六、七年间( 7 1 8 - 7 1 9 ) 。固 钱起卒年,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定为建中元年( 7 8 0 ) 前后。傅璇琮先生 在唐代诗人丛考中通过考证记载钱起行迹的诗篇送严维尉河南推测其可 能卒于大历末年或建中初年,大致是建中元年( 7 8 0 ) 前后。蒋寅先生推测钱起卒 年在建中末年( 7 8 0 - 7 8 3 ) 。他认为钱起可以系年的最后一首诗是同王锖起居程 傅璇琮:唐代诗人从考,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4 2 8 页 干定璋:评钱起i 导歌,盐城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8 7 年第3 期,第9 页 蒋寅:人历诗人研究 ,北京人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6 7 5 页 8 譬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浩郎中韩翎舍人题安国寺用上人院,作于建中年问。贞元二年( 7 8 6 ) ,卢纶作得 耿淖司法书因叙长安故友零落兵部苗员外发秘省李校书端相次倾逝潞府崔功曹峒 长林司空丞曙俱谪远方余以摇落之时对书增叹因呈河中郑仓曹畅参军昆季一诗, 诗中未提及钱起,似乎已经逝去,故推测钱起约卒于建中末年( 7 8 0 - 7 8 3 ) 。通过 对钱起生卒年的推测可知,钱起一生历经六十多载,王定璋先生将其划分为三个 时期:及第前的求仕和漫游时期( 天宝十年前) ,沉沦下僚时期( 天宝十年至广德 元年) ,入省为郎至谢世( 广德元年至建中年间) 圆。 钱起登迸士之年,新唐书记载为天宝十年( 7 5 1 ) ,姚合极玄集也说钱 起是“天宝十载( 7 5 1 ) 进士”,傅璇琮先生据唐诗纪事等史传记载考证出天 宝九年( 7 5 0 ) 丰文者为李唪,李睥又为钱起座主,因而断定钱起登进士的时间为 天宝九年( 7 5 0 ) 。王定璋先生虽肯定钱起为李睥榜及第,但仍定登进士之年为天 宝十年( 7 5 1 ) 。蒋寅先牛赞同傅先生考证,也认为钱起登进士之年为天宝九年 ( 7 5 0 ) 。进士及第后,新唐书记载钱起被仟命为秘书省校书郎一职。乾元二年 ( 7 5 9 ) ,钱起赴蓝田任县尉。安史之乱( 7 5 5 ) 局势平定后,宝应二年( 7 6 3 ) ,朝 廷以拾遗一职征钱起入朝。永泰二年( 7 6 6 ) 或大历二年( 7 6 7 ) 秋因故罢官,赋 闲蓝溪旧居。大历三年至五年之间( 7 6 8 - 7 7 0 ) ,钱起迁司勋员外郎,大历十一年 ( 7 7 6 ) 春夏之间,迁司封郎中,此后又转考功郎中,官职亦止于考功郎中。 刘长卿,字文房,祖籍宣城( 今安徽宣城) ,郡望河间( 今河北河间) ,家居 洛阳。刘长卿牛年,史无明文记载。闻一多唐诗大系定为7 0 9 年,未言明文 献依据。傅璇琮先牛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考证出刘长卿及第之年最早在天宝六 年( 7 4 7 ) ,又由及第之年推测出刘长卿牛于开元十三年( 7 2 5 ) 左右,然论据并不 充分。储仲君先牛推断其生于开元十四年( 7 2 6 ) ,其依据刘长卿奉饯郎中四兄 罢余杭太守承恩加侍御史充行军司马赴汝南行营一诗,考证出“郎中四兄”指 的是刘晏( 7 2 5 - 7 8 0 ) ,长卿称刘晏为兄,生年自当在开元十四年( 7 2 6 ) 之后。此 外,刘长卿五律罢摄官后将还旧居留辞李侍郎有“潘郎悲白发”一句,依照 潘岳秋兴赋:“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的典故,可知,至德三年( 7 5 8 ) 刘长卿三十二岁。结合刘晏为兄及潘岳之典来看,储先生认为刘长卿生年为开元 蒋寅: 人历诗人研究,北京丈学:i j 版社,2 0 0 7 年版。第6 7 8 页 王定璋:评钱起诗歌。盐城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8 7 年第3 期,第9 页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十四年( 7 2 6 ) 。 刘长卿卒年,唐诗大系定为建中元年( 7 8 0 ) ,无依据。岑仲勉先生考证刘 长卿淮上送梁二恩命追赴上都一诗中的梁二即梁肃,根据梁肃赴上都的时间 推测出刘长卿卒年在贞元五年( 7 8 9 ) 至七年( 7 9 1 ) 之间。然蒋寅先生认为此论 断确有问题,推断长卿卒年为贞元二年( 7 8 6 ) 至贞元七年( 7 9 1 ) 春之间,贞元 五年( 7 8 9 ) 为卒年下限。皎然在诗式“齐梁诗”一条里批评长卿等人“窃占 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 ,“诗道初丧,正在于此”。蒋先生认为这段批 评按理似不应在生前发之,推断长卿此时应已不在人世。诗式自序撰于贞元五 年( 7 8 9 ) ,故蒋先牛认为此年为长卿卒年的下限。由生卒年推测得知,长卿享年 六十余岁。如若对其不甚顺遂的一生分期,必是以两次贬谪为分期的重要界限, 长卿也因两次贬谪而陷入授官、入狱、贬谪、隐居、授官、辞官、复起、贬谪、 再复起、失官这一漫长的磨难中。 姚合极玄集明确记载,刘长卿开元二十一年( 7 3 3 ) 中进士,蒋寅先生大 历诗人研究中说道,刘长卿瓜洲驿奉饯张侍御公拜膳部郎中欲复宪台充贺兰 大夫留后使之岭南时侍御先在淮南幕府中有“一为鸥鸟误,三见露华团”一句, 意指及第至授官之间的闲居牛活。诗题中贺兰大夫是贺兰进明,至德元年( 7 5 6 ) 正 月授岭南节度使未之任。诗作于同年春,称“三见露华团”,则长卿中进士应在天 宝十一年( 7 5 2 ) 。 及第后,长卿并未有官职在身,旅居长安。至德元年( 7 5 5 ) ,值安史乱起, 长卿避地东下,经主管选补官吏的苏州刺史、江东采访使李希言提拔,补选为长 洲尉。刘长卿在长洲任上最多一年半的时间,至德二年( 7 5 7 ) 冬,被谤陷入狱, 并以同年十二月戊午朔的大赦出狱。出狱后临时代理短期的海盐县令,不到至德 三年( 7 5 8 ) 春,长卿罢摄官返回苏州隐逸,赋闲故居。然而,使长卿入狱的官司 并未结束,隐居一年后接到贬为潘洲南巴尉的诏命,乾元二年( 7 5 9 ) 夏秋,赴南 巴贬所,未久长卿便因同贬者上诉而被追回苏州重推,上元元年( 7 6 0 ) 春,奉命 赴洪州待进止,后得量移,在江西饶州弋阳县任一闲职,隐居弋阳山中。上元二 年( 7 6 1 ) 秋因赦令奉诏北还苏州,闲居不到一年,广德元年( 7 6 3 ) ,迁盐铁转运 皎然: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7 3 页 皎然:诗式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7 3 页 l o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使判官。 长卿迁盐铁转运使判官,主管淮南转运留后务。不久被差往鄂州出使,广德 二年( 7 6 4 ) 自鄂州使还,直到大历四年( 7 6 9 ) 左右仍在淮南。大历五、六年间 ( 7 7 0 - 7 7 1 ) ,长卿再一次辞官,归隐于阳羡山中。然仅一年又被征起,大历六年 ( 7 7 1 ) ,授鄂岳转运判官之职。大历九年( 7 7 4 ) 秋,长卿赴湖南,大历十年( 7 7 5 ) 春归鄂。同年春,长卿被诬告贪污,贬谪睦州。建中元年( 7 8 0 ) 春,长卿被任命 为随州刺史,然而,建中三年( 7 8 2 ) ,又因叛乱丢官。诗人的余生是在淮南度过 的,卒于贞元二年( 7 8 6 ) 至贞元七年( 7 9 1 ) 春之间。 钱起、刘长卿这两个大历时期代表诗人的人生轨迹偶有重合之处,重合过后, 却是渐行渐远,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路途。乾元二年( 7 5 9 ) ,钱起始任蓝田尉, 在蓝田安度小邑闲职的清闲岁月,刘长卿却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贬谪,由苏州长 洲尉贬为潘洲南巴尉。大历十一年( 7 7 6 ) ,钱起迁司封郎中后转考功郎中,到达 了人生的巅峰,刘长卿此时却历经第二次贬谪,由鄂岳转运判官贬为睦州司马。 钱起与刘长卿同样被授以县尉一职,起点虽相同,此后的人生轨迹却不同。当钱 起走向他人生中最高官职之时,刘长卿却再次承受贬谪之苦,走向人生中的第二 个低谷。 钱起一生,虽落第而归过,沉沦下僚过,却终入阁为官,平顺升迁,以官职 终。而刘长卿一生,因谤入狱过,贬谪归隐过,且辗转为官,调动出使,又因战 乱丢官,无官而终。刘长卿一生曲折多难,不甚顺遂,始终漂泊于地方之间,在 宦海中浮沉挣扎,却无法接近权力中心。反观钱起,则是相对平顺圆满,虽偶有 挫折,最终却入阁进入权力中心,成就与刘长卿截然不同的人生。 第二节钱起、刘长卿的处世心态 天宝十四载( 7 5 5 ) ,对钱起、刘长卿乃至唐王朝而言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 捩点。这一年,钱起在长安,刘长卿初授长洲( 今苏州) 尉,同年十一月,历时 八年的安史之乱拉开帷幕。安禄山在范阳发兵十五万之众,一个月内即占领今河 北、山西、河南的大部分地区。翌年( 7 5 6 ) 六月,长安沦陷,玄宗奔蜀,肃宗即 位,一年后,收复长安,二帝还京,但形势始终严峻。除北方安史叛乱外,南方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还有永王东巡、刘展乱江淮、康楚元据襄州、段子璋陷绵州、徐知道反成都以及 浙东袁晁农民起义等战争。历经八年的挣扎,广德元年( 7 6 3 ) ,叛乱终于平定, 唐王朝在风雨飘摇中结束了这场苦难。 广德元年( 7 6 3 ) ,朝廷平定安史之乱。此时,钱起以拾遗征入朝,刘长卿被 擢为盐铁转运使判官。对钱起、刘长卿而言,正是新的起点。然而,在平乱胜利 这个脆弱表象下隐藏的却是日益加剧的内忧外患以及未曾改善的境况。自安史乱 后,吐蕃趁国内用兵,边庭空虚,连年入侵,直逼近畿州县。广德元年( 7 6 3 ) 入 大震关,尽占陇右之地,蚕食西北边州。就内部而言,史朝义部将降后仍占据河 北一带,连衡盘结以自固。朝廷的姑息放纵,以至“乱臣贼子”蜂起。钱起、刘 长卿这两位诗人的有牛之年,战乱始终不断。 频繁的战事,沉重的军费,导致国家财政窘迫;难以负荷的赋税,农村经济 的凋敝,使历经内忧外患的人们更加贫困不堪,面i 临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昔日 的泱泱大国如今满目疮痍,举步维艰。残酷的现实使得牛长在开天盛世,在唐朝 鼎盛的光阴里度过青年时代的诗人们面临难以抚平的精神危机。随着战乱的平定、 生产的恢复,缺衣少食、居无定所的生存危机逐渐缓解,乃至被淡忘。然而,精 神的危机却难以根除。除却懵懵懂懂的孩提时期,诗人们对四夷来宾的盛世印象 不过十余年,国家空前昌盛繁荣的荣耀感与自豪感还没有根植于诗人们心中,与 国家的辉煌共生共存、共荣共辱的民族感情也并没有强烈到超越一切。因而,安 史之乱所带来的痛苦折磨足以抹去之前并不坚固的盛世印象,更何况此后大大小 小规模不一的入侵、战争、叛乱在诗人们的有生之年未曾终止。 战乱所带来的精神危机之所以可怕,并不在于诗人们对战争胜利的不确定感, 而在于信念的沦丧。令人失望的社会现实消磨了诗人们的热情、气概,积极进取、 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也随之丧失。理想的幻灭以及现实的残缺使诗人们产生失望、 感伤、迷惘、空虚、无谓一系列情感,以致诗人们重新审视自我,试图找出存在 的价值。安史之乱成为诗人们生活境遇和人生道路的分期,两个时期带来的感受 差别如此之大,足以影响乱后进入中年的诗人们的处世心态,钱起、刘长卿亦是 如此。 安史之乱发生之时,钱起从长安逃往终南山避难,作有东城初陷与薛员外 王补阙暝投南山佛寺一诗,说道:“日昃石门里,松声山寺寒。香云空静影,定 1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_ii i i 水无惊湍。洗足解尘缨,忽觉天形宽。清钟扬虚谷,微月深重峦。”诗人仿佛只是 郊游一般,享受着清新自然的景色,只有“水定无惊湍”一句稍稍透露出叛乱带 给他的恐慌和匆忙避难的狼狈感。安史之乱的八年动乱中,钱起已在蓝田尉任上, 小邑闲职的清静岁月,令钱起具有一种别立于战火硝烟之外的超脱之感。他的县 中池竹言怀云:“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自爱赏 心处,丛篁流水滨。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诗人对于自身远离战火,有小官 小职有容身之地的生活十分满足,颇感活淡适意。 对钱起来说,因战争带来的信念的沦丧,有之;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亦有之。 送修武元少府写道:“百战荒城复井田,几家春树带人烟? 黎亡久厌蓬飘苦, 迟尔西南惠月传。”毫无人烟的荒城,久经漂泊的人们,诗中呈现了叛乱过后萧条 荒凉的景象,反映出安史叛乱加诸黎民百姓身上的痛苦,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钱起对战乱虽有感触却不深刻,安然避难的经历使他很难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惨 烈,小邑闲职的生活又使他具有一种任由他人悲欢离合、我自嫩看云起云落的超 然,因而,钱起无法深切体会到战乱所带来的痛苦感受,如隔靴搔痒般始终无法 搔到痒处。 叛乱稍弥之时,钱起入京为拾遗,进入权力中心。随着仕途的畅通和地位的 上升,钱起诗中本就不浓的现实因素更为淡薄,甚至无视现实一味地奉承颂圣。 其奉和圣制登会昌山应制云:“睿想入希夷,真游到具茨。玉銮登嶂远,云辂 出花迟。泉壑凝神处,阳和布泽时。六龙多顺动,四海正雍熙。”诗人忽视广德年 间吐蕃侵逼京师、国力衰弱的现实,竞吟唱出“四海正雍熙”这样的盛世太平之 调。安史乱后的几十年间,异族入侵掠夺、地区爆发叛乱,以致乱臣贼予横行、 各地硝烟不断、局势动荡不安,而钱起却在积极贴近权臣,希冀跻身上流社会。 频繁的出入高门官邸,使他成为权贵宴席上的座上客,其诗作也成为豪门歌舞升 平、粉饰现实的工具。 高仲武云:“长卿员外有吏于,刚而犯上,两度迁谪,皆自取之。”独孤及在 送长洲刘少府贬南巴使牒留洪州序中也提及长卿作为县尉:“傲其迹而峻其政, 能使纲不紊,吏不欺。夫迹傲则合不苟,政峻则物忤,故绩未书也,而谤及之, 尤袤:全唐诗话卷一二,历代诗话,中华1 s 局,2 0 0 6 年6 月版,第8 s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臧仓之徒得骋其媒孽。”刘长卿的正直和才能,使其成为一名优秀的官吏。而正 直,却成为被人诬谤、两遭贬谪,承受冤屈与不平的因由。才能,也使刘长卿的 一生如浮萍般漂泊,辗转于江南各地。 安史乱后,国家民族惨遭蹂躏,城乡荒废,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整个国家经 历了空前的苦难。刘长卿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书 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垂行营五十韵一诗真实地描述了战乱后的景象:“ 万里兵锋接,三时羽檄惊。负恩珠鸟兽,流毒遍黎氓。朝市成芜没,干戈起战争。 人心悬反复,天道暂虚盈,略地侵中土,传烽到上京。王师陷魁魅,帝座逼橇枪。 渭水嘶胡马,秦山泣汉兵。关原驰万骑,烟火乱千甍。 诗中展现了叛乱对 唐王朝政治经济的严重破坏,以及给黎民百姓带来的巨大伤痛,诗人以真挚深沉 的感情表达了对广大黎民的怜惜和同情。 于刘长卿而言,安史乱后的八年,绝不仅是内忧外患、国难当头,其自身也 是历经磨难、辗转漂泊。自至德二年( 7 5 7 ) 冬遭诬入狱始,大赦出狱、代理摄官、 罢官归隐、贬至南巴、平反量移、仕隐弋阳,直到安史之乱结束,长卿终不受贬 谪之牵连,奉诏北还苏州。对于遭受贬谪一事,长卿罪所留系寄张十四说道: “不见君来久,冤深意未传。冶长空得罪,夷甫岂言钱。直道天何在? 愁容镜亦 怜。因书欲自诉,无泪可漪然。”诗人对于蒙受不白之冤却无处申诉极为愤慨,发 出强烈的控诉之声:“直道天何在”。然而,随着处境的变化、时间的流逝,初时 含冤的愤慨己被嗟叹取代。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祜江亭一诗说:“巴峤南行 远,长江万里随。不才甘谪去,流水亦何之。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清山独 往路,芳草未归时。诗中充斥着对于贬谪的哀怨与无奈,对于贬谪这事件已然 接受了。相对于钱起的安然度难,刘长卿则是波折重重,亲历国家的动乱却无法 尽一己之力,自身也遭遇无妄之灾,落得凄惨悲凉。八年的战乱之苦,八年的贬 谪之痛,对于刘长卿以及大唐王朝而言,都只是个开始。 宝应二年( 7 6 3 ) ,安史之乱终于平定。此时,中原地区动荡初定,百废待兴, 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即是重整经济秩序,大历时期出色的理财家刘晏受命成为经 济秩序重整的组织者。刘长卿复被刘晏启用,擢为盐铁转运判官,主管淮南转运 留后事务,成为其极为倚重的助手。此后,刘长卿出使鄂州,任职鄂州,往湖南 周绍良:全唐文第2 部第3 册,吉林文史出版社2 0 0 0 年1 2 月版,第4 4 4 5 页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督理财赋,直接介入了当时的财经运作中,力图以自己的能力和良知去尽一己之 责。然而,刘长卿自湖南归鄂后不久,就发生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欲截留财赋而 诬奏长卿贩赃二十万贯的事件,使他再次罹患贬谪的厄运。对于第二次贬谪,刘 长卿按覆后归睦州赠苗侍御写道:“地远心难达,天高谤易成。羊肠留覆辙, 虎口脱馀生。日下人谁忆,天涯客独行。年光销蹇步,秋气入衰情。”人生再 遭贬谪之苦,诗人已无愤慨之气,只是单纯地陈述发生的事情,给人一种淡然沉 着之感。再看却归睦州至七里滩下作一诗:“南归犹谪宦,独上子陵滩。江树 临洲晚,沙禽对水寒。山开斜照在,石浅乱流难。惆怅梅花发,年年此地看。 诗 人仅在末句中表达了对于又遭贬谪的惆怅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久经世事的淡定 之感。 与钱起不同,刘长卿远离歌舞升平的台阁牛活,处于战火硝烟不断的淮南地 区,亲历叛乱余火,为重振经济辗转波折。然而,也正因为参与经济秩序重整、 一心为国尽力而再次遭到贬谪,后又因为安史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