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王念孙《读书杂志》校勘方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念孙读书杂志校勘方法研究 学科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 指导教师:蒋宗福教授 研究方向:文献学理论与文献学史 研究生:李苑静 内容摘要 我国古典文献的整理研究,到清代乾嘉时期达到高峰,并由此产 生了一大批博大精深的经典名著,最为卓越的成就之一便是校雠学的 全新发展。而王念孙的读书杂志便是此期最具代表性的校勘著作。 读书杂志校释文献已经超越了经书范围,涉及史部、子部、集部 诸书以及汉代碑文材料,内容广博,见解独到,在方法上也更加娴熟, 能综合运用多种校法以正讹误,尤其善用因声求义、文献互证的训诂 方法来考订错讹,无论是在校勘理论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卓有建树。 因此,本文选取这部校勘巨著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归纳总结、演绎推 理、比较印证的方法,着重从“以小学校勘”、“以语法修辞校勘”、 “以历史事实、名物典章制度校勘”这几个方面入手,对其校勘方法 进行全面细致地研究。同时,也对王氏所用校勘术语进行适当评析。 通过对具体校勘方法的分析从而进一步总结归纳出王氏校勘的特点、 成就及不足,并在前人基础上,就相关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希望为 今后的古籍整理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王念孙读书杂志 校勘方法 a s t u d y o ft h ec o l l a t i o nm e t h o d s a b o u t w a n g n i a n s u n sm i s c e l l a n e o u s r e a d i n g n o t e s m a j o r :s c i e n c e o f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d o c u m e n t s p e c i a l t y :t h e o r y a n d h i s t o r yo f a n c i e n td o c u m e n t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j i a n gz o n g f u a b s t r a c t a u t h o r :l iy u a n j i n g t h e s t u d y a n dc o l l a t i o no f t h ea n c i e n td o c u m e n ti no u r c o u n t r yc 锄e t oi t sb o o m d u r i n gq i a n - l o n gp e r i o di nq m gd y n a s t y , h e r e s u l to fw h i c hw a st h a ta g r e a tm a n y o f e x t e n s i v ea n dp r o f o u n dc l a s s i cw o r k sw e l ec r e a t e d a l t l o n gw h i c hw a st l l ea 1 1 r o u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t e x t u a lc r i t i c i s m w a n gn i a n s u n sm i s c e l l a n e o u s r e a d i n g n o t e s w a st h ep m s s e n t a t i v ew o r k so fc o l l a t i o ni nt h ep e r i o d ,w h o s ec o n t e n t sw e r eb e y o n d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a n dc o n s i s t e do fc h r o n i c l e ss e c t i o n , z i s e c t i o n a n t h o l o g y s e c t i o na n dt h ei n s c r i p t i o no nt h et a b l e t 皿ew o r k sh a de x t e n s i v ec o n t e n t s s p e e i a l v i e w - p o i n t s a n ds k i l l f u lm e t h o d sw h i c hc o u l d s y n t h e s i z es e v e r a lc o l l a t i n ga p p r o a e h e s , e s p t h ew a y so f 也ei n f e r e n c em e a n i n g sf r o ms o u n d sa n dd o c u m e n t a r yc o o p e r a t i o n n l a ci st os a y , t h eb o o kh a da c h i e v e dal o ti nt h ec o l l a t i n gt h e o r i e sa n ds t u d y i n g m e t h o d s s ot h ep a p e rs e l e c t e dt h i sg r e a tw o r k so f c o l l a t i o n8 8t h eo b j e c to f s t u d y t h e p a d e re m p l o y e d t h ei n d u c t i v em e t h o d , t b ed e d u c t i v em e t h o da n d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d c o n f i r m i n gm e t h o d b e g i n n i n gw i t h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a s p e c t sl i k ec o l l a t i o nw i t i l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p h i l o l o g y , c o h a t i o nw i t hg r a n n l l a ra n dr h e t o r i c ,c o l l a f t o nw i t h 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sa n di n s t i t u t i o ns y s t e m , t h ep a p e rs t r e s s e do ni t sc o l l a t i o nm e t h o d s e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a n d e v a l u a t e dt h et e c h n i c a lt e i n l so f c o l l a t i o n a d a p t e db ym r w a n g + t h r o l 2 l 曲t h ea n a l y z i n g o ft h ec o i l a t i o n m e t h o d s ,t h ep a p e r c o n c l u d e d w a n g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a n dd e f i c i e n c y , t h e ni s s u c di t so w ni d e a sa b o u tt h er e l a t e d q u e s t i o n s 。s oa st op r o v i d es o m e u s e f u lu s a g e sf o rr e f e r e n c et ot h ef u t u r er e v i s i o no f a n c i e n tb o o k s k e y w o r d s : w a n gn i a n s u n ;m i s c e l l a n e o u sr e a d i n gn o t e s ; t h em e t h o d so f c o l l a t i n g 绪论 我国古典文献的整理研究,到清代乾嘉时期达到高峰,并由此产生了一大批 博大精深的经典名著,最为卓越的成就之一便是校雠学的全新发展。清朱一新在 无邪堂答问中说:“校雠之学所以可贵,非专以审订文字异同为校雠也。而 国朝诸儒刚于此独有偏胜。其风盛于乾嘉以后,其最精者,若高邮王氏父子之于 经,嘉定钱氏父子之于史,皆陵跨前人。”朱一新如此评价王氏校雠学,实不为 溢美。而读书杂志正是王氏校勘理论、校勘方法得以体现的校勘名著。因此, 全面细致地研究读书杂志,可为我们今后的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提供有价值的 借鉴。 一、王念孙与 读书杂志 王念孙( 1 7 4 4 1 8 3 2 ) ,字怀祖,号石腰,又作石渠,高邮州( 今江苏高 邮) 人。自小聪颖,禀承家训。高祖开运,州学生,治尚书有声;曾祖式耜, 康熙戊午副榜贡生,博通五经;祖曾禄,字西受,号古堂先生,理学深湛,学者 从游甚众;父安国,字书城,号春圃,雍正甲辰殿试一甲二名进士,官至吏部尚 书,谥文肃,清史稿有传。祖父古堂先生年过七十,望孙甚切,为之名日念 孙。因生而清赢,故自号石腥。念孙四岁能读尚书,九岁能作文,十岁诵毕 十三经,旁涉史镒。读书不过十遍,即能记诵,久而不忘,都下有神童之目。师 从皖派领袖戴震,受声音、文字、训诂之学,熟于汉学之门户,可谓少年时便已 打好一生学问之基础。乾隆四十年( 1 7 7 5 ) 选为庶吉士散馆,改为工部主事,升 任郎中,擢任陕西道御史。后历任河官,为直隶永定河道,山东运河道。其一生 可用两件事来概括:一为做官,一为做学问。做官时痛劾大学士和坤,当时歙然 称之为“朝阳鸣凤”;而王氏做学问比做官在历史上影响更大。罢官后,他键户 京邸,以著述自娱,成果迭出,读书杂志这部校勘巨著就是在此期间陆续付 梓的。 读书杂志是王念孙继广雅疏证之后完成的一部校读古籍的专著。它 以读书札记的形式,记录了王氏晚年校勘古籍的成果,其中,也掺入了王引之的 不少见解。全书八十二卷,余编二卷。正编包括淮南内篇杂志、战国策杂志、 史记杂志、管子杂志、晏子春秋杂志、苟子杂志、逸周书杂志、汉 书杂志、墨子杂志、汉隶拾遗( 所列次第以校录之早晚为序) 。这些书在王 念孙生前于嘉庆十七年( 1 8 1 2 ) 至道光十一年( 1 8 3 1 ) 陆续刊行。余编上卷为后 汉书杂志、老子杂志、庄子杂志、吕氏春秋杂志、韩非子杂志、法言 杂志,下卷为楚辞杂志和文选杂志,由其哲嗣王引之于道光十二年( 1 8 3 2 ) 整理刊行。读书杂志校释文献已经超越了经书范围,涉及史部、子部、集部 诸书以及汉代碑文材料,内容广博,见解独到,在方法上也更加娴熟,能综合运 用多种校法以正讹误,尤其善用因声求义、文献互证的训诂方法来考订错讹,无 论是在校勘理论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卓有建树。同时读书杂志也涉及到文字、 音韵、训诂知识以及对古代文化常识和语言规律的揭示,为我们今天的古籍整理 研究提供了详尽的资料和可供借鉴的理论。 读书杂志全书有王引之刊刻本( 世称家刻本) ,同治九年( 1 8 7 0 ) 金陵 书局刊本,1 9 8 5 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据王氏家刻本影印,2 0 0 0 年9 月重印。本文 据重印本进行研究。 二、研究现状及价值 王氏父子为学术界一致公认的乾嘉学派杰出代表,其著述繁富,约近百种, 晟有名的是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传释词、经义述闻,也就是所谓 的“王氏四种”,这些多半是他们运用小学知识,考证古书所得的成果。由于成 绩斐然,自然成了后世学者钻研的重要典籍。相关研究,层出迭见。1 9 8 8 年1 月,黄爱平先生撰七十年来段玉裁和高邮二王研究状况述评,介绍了七十年 来有关王氏父子研究的成果。可以略知此前学者研究的梗概。舒怀先生高邮王 氏父子学术初探,是一部对王氏父子学术成就、学术理论以及学术方法皆有系 统阐发的专著,提出了一些不同于前人的见解。具体而言,有徐後高邮王氏学 研究论丛序言、裴学海评高邮王氏四种、王小莘王氏父子因声求义述评、 李运富王念孙父子的连语观及其训解实践、张舜徽高邮王氏之小学、孙钦 善王念孙王引之在古文献学上的成就、祁龙威关于乾嘉学者王念孙、王俊 义等王念孙王引之的学术成就与贡献等,上述文章讨论的大都为王氏父子小 学方面的成就,其中也涉及到校勘成就。古汉夫王念孙父子与校勘、郭明道 王氏父子校释群书的方法与成就、薛正兴谈王念孙的推理校勘、左民安王 念孙校雠学初探等,都是对王氏校勘成就进行论说的。而专门对读书杂志 进行研究的,有左民安 校雠类析、王云路( 读书杂志) 方法论 浅述、曹炜等试论( 读书杂志) 在汉语语法学上的贡献,均为对读书杂志 所做的考索论析及赞誉;王云路( 读书杂志) 失误举例与分析则纠正王氏书 中谬误,并予以辨析。上述研究成果比较全面地探寻了王氏父子的治学宗旨、 态度、方法以及在音韵、文字、训诂、校勘等方面的成就,它们或在论述王氏小 学成就时提及校勘,或单方面对其校勘方法进行考辨,面全面系统地把读书杂 志与王氏校勘方法、校勘理论结合起来的论文尚不多见。因此,本文选取读 书杂志这部最能体现王氏校勘思想和方法的宏篇巨著作为对象,多方位、多层 次地对其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以期对今后的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借 鉴。 三、论文内容及研究方法 论文内容:本文主要就王氏校勘方法进行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校勘方法; 校勘术语,校勘特点、成就及不足。 校勘方法,包括以小学校勘和以语法修辞、以历史事实、名物典章制度校勘, 以及用“校勘四法”( 本校、对校、他校、理校) 进行校勘。 王氏所用校勘术语极具特色,本文将适当评析;校勘特点、成就及不足,主 要就前人对王氏校勘方法、校勘理论、校勘思想的评述进行归纳总结,并就相关 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比较印证的方法 四、本文体例及所用符号 1 、本文例旬均出自读书杂志,按王氏自编目录十类八十卷并余编上下二 卷的顺序,所引先标明所校书名及篇名、错误条目,再列出页码、种类、卷数、 正背面,以便检索,最后为例旬及王氏校勘内容。例如:管子乘马数“下乐 上”5 0 0 5 1 0 1 0 b “故相壤定籍而民不移,振贫补不足下乐上”,念孙案:“下 乐上,上亦当有而字。”“管子”表所校书名,“乘马数”表管子书中的 参见蒋秋华先生(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t 大陆学者对清乾嘉扬州学派的研究) 一文 3 篇名,“下乐上”表错误条目,“5 0 0 ”表错误条在读书杂志中所在页码,“5 ” 表原书的种类,“l o ”表原书的卷次,“l o b ”表原书的页数以及每页的正背面( a 为正面,b 为背面) 。 2 、在“因声求义”方法校勘这一部分中( 见第一章第三节“以训诂学知识 校勘”) ,为简洁明了,引例仅标目而省略具体错误旬例。对王氏案语亦适当节引。 如:史记张仪列传“折韩”1 2 3 3 4 1 8 a ,原本应引作“秦折韩而攻梁,韩 怯于秦,秦韩为一,梁之亡可立而须也”,念孙案:“折,读为制。言韩为秦所制, 不得不与之共攻梁也。制、折古字通。”现节引原文作“折韩”,王氏案语节引作 “制、折古字通”,以突出重点。 3 、引例照录原文,有省略处用“”表示。其中,原文有双行小字者, 是王氏的自注部分,引用时用“( 自注:) ”录出。 4 第一章读书杂志所用主要校勘方法 小学,是中国汉字文化所特有的一门学问。本文所界定的小学为清人所普遍 宗之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小学的兴盛以及学者们对小学修养的重视是清代 朴学的精髓所在。清张之洞曾概括地说过:“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 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理学可信。”。由此可见, 小学可谓一切学问之基础。乾嘉时期,小学昌明,涌现了一大批精通小学的大家, 王念孙即为其中之卓绝者。他擅长以文字、音韵、训诂校勘古籍,成绩斐然。 第一节以文字学知识校勘 一、对文字错讹现象的总结 古书经传抄翻刻,难免出现错讹,而因字形相似而误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 正如清孙诒让在札适序中所说:“秦汉文籍,谊旨奥博。字例文例,多与 后世殊异。复以竹帛梨枣钞刻屡易,则有三代文字之通假,有秦汉篆隶之变 迁,有魏晋正草之辊淆,有六朝唐人俗书之流失。有宋元明校椠之羼改,逵迳百 出,多歧亡羊。非覃思精勘,深究本原,未易得正也。”王念孙利用其文字学上 的精湛造诣,从汉字形体演变中分析出了不少文字错讹。如读淮南子杂志书后 指出:因字不习见而误者:兵略篇“涉血蹙肠,舆死扶伤”,“蹙”字各本误为 “属”;因假借之字而误者:览冥篇“蜢鲜著泥百仞之中”,各本“妩辉”误为 “蛇蝉”;因古字而误者:时则篇“孟秋之月,其兵戊”,“戊”,古“钺”字, 各本误为“戈”字:因隶书而误者:时则篇“具横曲售筐”,“横”字误为“撰”: 因草书而误者:齐俗篇“柱不可以摘齿,筵不可以持屋”,“筵”字误为“筐”: 因俗书而误者:原道篇“欲实之心亡于中,则饥虎可尾”,“实”,俗“肉”字 也,藏本误作“寅”,各本又误作“害”字;因两字误为一字者:说林篇“狂 者伤人,莫之怨也;婴儿詈老,莫之疾也;贼心亡也”,各本“亡也”之“也” 误为“山”,因竖写与“亡”字误合为“击”。这些讹误现象在所校其他典籍中也 见书目答问补正附二国朝著述诺家姓名略总目)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7 月,页2 5 8 5 经常见到。如: 因草书而误者: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底”1 9 9 4 2 1 7 b “鲁侯奚涓, 涓亡子,封母底为候”,草书“疵”字作“庵”,因讹作“底”。 因隶书而误者:墨子非命下“惟舌”5 9 2 7 3 2 1 b “今天下之君子之为 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惟舌而利其唇眠也”,“惟舌”当为“喉舌”。“喉” 误为“唯”,又误为“惟”。凡从“侯”从“佳”之字,隶书往往相混。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除上述讹误现象外,还有一些在读淮南子后记中尚 未列出。但在其他几种书中有所提及,下面分别示例如次: 1 、因篆书而误者: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终陵”1 9 9 4 2 1 8 a “终 陵齐侯华母害。终陵当为於陵”,篆文“於”字写作“g ”,与“终”字相似而误。 2 、因文字形体相反而误者:苟子宥坐“皆绻”7 4 5 8 8 3 1 b “乡者赐 观于大庙之北堂,吾亦未辍,还复瞻被,九盖皆趱,被有说邪,匠过绝邪”,念 孙案:“绻与辍说绝韵不相协,缮当为到,字之误也。说 文r l ,古文绝。”古人行文,不嫌于复,但有时为避免复字也常换字形。此 例“绝”,因写作古文“笤”而误为“缝”。说文糸部:“绝,断丝也。从糸 从刀从p 。搿,古文绝,像不连体,绝二丝。一又“缝,续也。9 , 糸l l 。一日反翅 为绻。”古代“绝”“强”形体相反,其意义各不相同,读者不察,往往易混,反 失其真。 3 、因部件的增减而误者:墨子禳守“少”6 2 5 7 6 1 2 a “多执数少, 卒乃不殆”,“少”字当为“赏”字,因脱去大半,仅存“小”字而讹为“少”。 4 、因a 字的某部分与b 字相似而误为b 字者:汉书王子侯表“雷侯” 1 9 2 4 2 4 b “类侯猫”,念孙案:“雷,当为盛。隶书虚字作置, 其上半与雷相似。” 5 、两字部分相似而误者:汉书西域传“犀布”3 9 4 4 1 5 9 b “故能睹 犀布璋瑁,则建珠崖七郡”,“布”当为“象”。“象布”二字,篆文下半相似, 故“象”讹作“布”。 6 、一些字受上下相邻字影响或增减偏旁,或类化偏旁而导致错讹:汉书王 贡两龚鲍传“奸日”3 4 5 4 1 2 1 3 b “白虹奸日”,念孙案:奸字从虫无义, 盖字本作干7 。干,犯也,因虹字误加虫耳。”此为增加偏旁例。又汉 6 书楚元王传“肺附”2 8 5 4 8 1 4 a “臣幸得托肺附”,今本“附”作“腑”, 因“肺”字而误。此为类化偏旁例。一些因偏旁而误的字在当时字书如说文 里并没载录,但后人不识,在编订字书、韵书时错误收入,有造字之嫌。这些误 字可能因为这些书的误录而得以流传开来,如汉书地理志“郡耶”2 6 4 4 7 3 a “楗为郡存5 耶”,念孙案:“郁本作存,此因耶字而误加6 也。说 文日:存耶,楗为县。而无郁字。自玉篇始有之,而字书、韵书皆 仍其误。” 王念孙在分析偏旁确定字误的同时,也注重剖析字形来校正字误。如战国 策- 西周策“到秦”0 3 7 2 1 4 a “西周恐魏之藉道也,为西周谓魏王日:楚 宋不利,秦之昕三国也,彼且攻王之聚以到秦一,念孙案:“作到者,助 之讹。凡隶书从力之字,或讹从刀,从圣之字或书作至, 因讹而为至,力与刀7 ,至与至,形并相近,敌劲讹作到。” 王氏先剖析“到”的字形,把它分作两部分( 即“至刀”) ,分别确定与之相 似的部件( “至”“力”) ,遂合而为“劲”字。其思路之清晰,说理之透彻,由此 可见一斑。一些字不同部件有不同字体的讹误,王氏运用层层解剖的方法,拨开 迷雾,让原字得以重见天日。如管子小衍“可得料”4 5 9 5 6 2 a “匠人有 以感斤橱,故绳可得料也”,念孙案:“料,当为断。斤橱所以断绳。故日 绳可得断。隶书料字作耕,其右边与断相似,俗书断字作断, 其左边与料相似,故。断讹作料。”由此可见,把一个字分解为几个部 分,并分别辨析出与之相似的误形,进而组合成正确之字,若非有扎实的文字学 功底,绝不能明辨如此。 汉字的发展,从殷周古文到小篆、隶书、楷书,字形几经变迁,加上行书、 草书和民间俗体的出现,字形差异更大,这就需要我们以发展变化的动态观点去 分析汉字形体复杂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文字错讹现象。王氏在这方面可谓成绩突 出。如:逸周书芮良夫篇“昏行口顾”0 2 9 1 4 6 b “惟尔执政,小子同先 王之臣,昏行口顾,道王不若”,念孙案:“顾上今本阙一字。群书治要作 昏行内顾。内顾二字,与上下文义不合。”王引之进而指出:一内,疑 当作罔。罔字本作网,隶省作冈,俗作冈,与内字相 似,因误而为内矣。”通过层层推进,步步排误,最终达到纠正讹字的目的。 有时,一句话里有多个误字,或许包括多种讹误现象和原因,要识别厘正, 颇为不易。如墨子备城门“函选本匝”6 1 3 7 5 5 b “道人为穴而来,我 函使穴师选本匝而穴之”,念孙案:“函当为亟( 自注:俗书函亟 相似) ,亟,急也。选本当为选士( 自注:隶书士字或作查,因 讹而为本) ,匝当为迎( 自注:草书迎字作违,因讹而为匝) , 言敌人为穴而来,我急使穴师选善穴之士,凿穴而迎之也。”此句共十七字,有 三字皆因形近而误,但具体原因又各不相同,分别为俗书、隶书和草书相似而误。 王氏明察秋毫,剖析厘正,找出辗转致误之因,使原本凝涩的文义豁然贯通。最 难能可贵的是:在读书杂志中,王念孙指出了一些几近消亡的古字,而这些 字只能在较早的古书中看到。后人不识,在阅读这些古书时,凭臆妄断,以字形 相似之字代之,谬误自出。如墨子非儒下“苟生苟义”5 9 6 7 3 2 9 b “曩 与女为苟生,今与女为苟义”,毕云:“苟,苟且。”念孙案:“毕说非也。苟,读 为亟其乘屋之亟。亟,急也。说文苟,自急敕也。徒羊省,徒勺口。 勺口,犹慎言也7 ,与苟且之苟 与女为苟义者,曩,谓在陈蔡时也, 徒卅者不同。曩与女为苟生,今 今谓哀公赐食时也。苟,急也,言曩 时则以生为急,今时则以义为急也。若以苟为苟且之苟,则苟义 二字义不可通矣。苟字不见经典,唯尔雅:亟,速也。释文日: 亟,字又作苟,同居力反。此释文中仅见之字。释文而外,则 唯墨子书有之,亦古文之仅存者,良可贵也。”今案:“苟”与“亟”同,都 为“急、速”之义,但对于一般学者而言,相当陌生。又因与“苟”字形体相似, 故学者多以“苟”字释之。王念孙能辨别析正,涣释疑难,足以显现他在文字学 上的深厚学养和过入识力。 二、对文字学知识的揭示 通过校释群书,王念孙纠正了许多文字错讹,而在所指出的这些错讹现象中, 无不渗透着他对文字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如对假借字、异体字、古今字、隶省、 省笔等文字现象的揭示。 1 、假借字:王氏所界定的假借字,从理论上说,就是字形是甲而字义是乙 的一种用字或造字方法。正如近代学者刘师培把本无其字的假借字称作“制字之 假借”,把本有其字的假借字称作“用字之假借”。这两种现象正是学术界所公认 的通假和假借现象,合称为古音通假,而王念孙则统以“假借”称呼。为了比较 清晰的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 古音通假( 现今称法) 通假一用字之假借( 本有其字) 假借( 王氏称法)假借一造字之假借( 本无其字) 从下面这些具体例子,我们便可清楚看出王氏假借观: 逸周书王会篇“的犬”0 2 4 1 3 1 6 b “渠窒以的犬,叠勺犬者,露犬也, 能飞,食虎豹”,王融注本“的”作“嗣”。念孙案:“作嗣者是也。彼 作岣犬,是本字,此作鼬犬,是假借字,故李善注引作嗣犬,而卢( 文 船) 以为字讹,则未达假借之旨也。” 史记吴太伯世家“憾”0 9 9 3 3 1 a “见舞象箭南篱者,日:美哉犹 有憾”,念孙案:“憾本作感,后人依今本左传改之耳。古无憾 字,借感为之。( 自注;说文无憾字,昭十一年左传唯蔡与感, 释文:感,户暗反。即今憾字也) ”今案:本无其字,以声托事,后造 了新字来取代。 汉书魏相丙吉传“大热”3 4 7 4 1 2 1 8 a “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 宋祁日:“大热,浙本作以热。”念孙案:“浙本是也,以与已同。 郑注考工记云:已,太也,甚也。后人不知以为已之借字,故改 以热为大热耳。”今案:“以”与“已”为本有其字的音同假借。 汉书叙传“短褐之襄”4 0 2 4 1 5 2 5 a “王命论:夫饿谨流隶,饥寒 道路,思有短褐之亵,儋石之畜”,念孙案:“汉纪及文选并作短褐之 装,李善日:说文日:壤,重衣也。字林日:疑,大箧反。此即袭 之借字也。说文以囊为左衽袍,以袭为重衣。今经史中重衣之 字皆作t 装,而袭,字遂废,惟此一处作亵( 与袭同) ,乃古字之仅存者。” 今案:本字不用,而用借字,致使本字遂废,借字流传开来。 汉书杨雄传“列皆”3 6 9 4 1 3 3 1 a “逢蒙列眦”,师古日:“列,整也。” 萧该曰:“案淮南日嗔目裂訾。”念孙案:“萧说是也。说文:列, 分解也。裂,缯馀也。义各不同,今则分列字皆作裂,而列但为 行列字矣。”今案:借字所代表的假借义取代本字所代表的本义,本字的本 义遂废,由借字承载,而本字则转向于另外义项。 虽然我们现在对假借字认识已比较系统,但在当时,王念孙能这样全面深入 地分析总结假借字的规律,已相当难得。 2 、异体字:指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两个或几个形体不同的字。 由于汉字的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加上汉字历史悠久,流行面广,使 用的人又多,很容易形成异体字。王氏在校勘中也注意对其进行揭示,并用“或 体”、“别体”来表示“异体字”。例如: 汉书贾谊传“践醴”3 0 0 4 9 1 4 a “病非徒痘也,又苦跋髓”,念孙案: “说文:跖,足下也。作踱者,借字,作跋者,别体耳。或从石声, 或从庶声,或从炙声,一也。( 自注:石与炙声相近) ”今案:“跖”与“跋”是 形符相同,声符不同但音近( 案:石,禅母铎部;炙,章母铎部) 的异体字。 管子水地“绝芋”4 7 5 5 7 1 3 b “毋蹇华绝芋”,尹注日:“蹇,拔也。” 念孙案:“说文捧,拔取也,引离骚朝捧毗之木兰。今本作搴, 庄子至乐篇攘蓬而指之,司马彪日:接,拔也。攘、搴、蹇 皆争枣之或字。”今案:“搴”与“蹇”为变换形符的异体字。 淮南内篇傲真“吟得”7 7 7 9 2 9 a “吟德怀和”,念孙案:“吟非 吟袜之吟,乃含字也。含字从口今声,移口于 旁,字体小异耳。”今案:“含”与“吟”为部件位置调换而形成的异体字。此类 例子还很多、不烦列举。 3 、古今字: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用的不同的字,出现时代在先的称 为古字,在后的称为今字。这一术语最早见于三礼郑玄注。说文言部 “谊”字段注:“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 者谓之古今字。”因此,古今字是一个相对概念,应该明确,吉对今言,不一定 是最早的。对于古今字,王氏在校勘中常有提及。 逸周书芮良夫篇“否则民雠”0 2 8 1 4 5 b “德则民戴,否则民雠”, 念孙案:下旬本作否德民雠。否德,不德也。尧典否德忝帝位是也。 ( 自注:正义日:否、不,古今字。说文:否,不也。) 否、不 l o 为古今字,而后人不知否为不的古字,不解否德之意,而误改以合 上文。” 管子小匡“插衽”4 4 3 5 4 4 b “管仲诎缨插衽”,念孙案:一插当 从宋本作捷。捷,古插字也,今作插者,后人所改耳。太平御览服 章部三引此正作捷。”今案:“捷”为“插”之古字,后人篡改,虽意义不 变,但已失原貌。 4 、隶变:古文字发展到今文字,汉字在字形结构上改变极大。而这种变化 是从隶书开始的,故被称为隶变。隶变不仅改变了一些偏旁的写法,而且还改变 了一些字的结构。如: 淮南内篇览冥“林无柘梓”8 2 1 9 6 1 5 b “本经篇:山无峻棘,林 无柘梓”,念孙案:梓,皆当为拎。丰拿,古檗字也。棒字篆 文作粹,隶变作梓,形与梓相似,因误为梓矣。”今案:“术”隶 变为“木”,“凡”变为“一”,“竿”变为“羊”,写法上把古文字的曲线变成了 平正方折的笔画,改变了原字的象形特征。 淮南内篇齐俗“齐味”8 6 0 9 1 1 1 l b “今屠牛而烹其肉,或以酸或以 甘,煎敖燎炙,齐味万方”,念孙案:“齐味当为齐味,字之误也。和 字说文本作酥,今经传皆作和,从隶变也。”今案:此为交换部件结 构而发生的隶变 5 、隶省:指隶写为了方便,而省去原字的某部分。它对汉字形体由复杂向 简单转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 战国策魏策“睾子”0 6 0 2 3 2 b “秦蚕食魏,尽晋国,战胜睾子,割 八县”,史记穰侯传“睾子”作“暴子”。念孙案:“作暴者是也。史 记秦本纪昭襄王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鸢。韩世家艟王 二十一年,使暴蕺救魏( 蛾与鸢同) ,为秦所败,即此所谓战胜暴子者也。 此策作睾子者,说文暴,唏也。晕,疾有所趣也。此策暴子 之暴,盖本作晕字,隶省作晕字,又省作皋,形与皋字相 似,俗书皋字作睾,故晕子讹为睾子矣。”今案:“皋”与“晕”, “晕”与“笨”,构成部件层层隶省而辗转致误。 史记礼书“士出死要节”0 8 6 3 2 7 a “孰知夫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 也”,念孙案:“士,即出字之讹。隶书出字或省作士,故教 字省作款,般字省作敖,蚩字省作寅。经传中士出二字, 亦往往讹混。此作士出死要节者,一本作士,一本作出,而后人误合 之耳。” 6 、省笔:古人在写字时,有意无意地减少笔画,常见于书法碑刻中。如: 汉书地理志“大疆谷”2 5 1 4 6 9 b “沾大电谷,清漳水所出”,念孙 案:“电当为鼹字之误也,鼹即要领之要。汉斥彰长田君 断碑究界道要,要字作壶,上缺一点者,省笔耳。” 王氏在发现错讹,校正字误的同时,也理清了许多字之间的关系,让那些埋 藏至久不易为人察觉的冤假错案得以破解。如: 苟子劝学“不道”6 3 4 8 1 9 b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 河也。以戈春黍也,以锥浪壶也”,宋钱佃本“浪”作“冶”,元刻作“殆”。念 孙案:“说文餐,铺也,从夕食,思魂切。餐,吞也,从食躬声,或从水 作浪,七安切。玉篇、广韵蚕作飧,而飧餐二字皆异音异 义。古音餐属寒部,飧属魂部,自尔雅、释文始误以餐 为飧,而集韵遂合餐7 飧为一字矣。今俗书飧字作殆,而 钱本作冶,自是治之俗字,非飧字也。”今案:餐( 异体) 一飧一飧 ( 俗书) ,餐( 异体) 一浪一冶( 俗书) 。通过分析“餐”与“飧”的异体与俗体, 理清了各字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由此得知它们并非一字。值得注意的是一些 字讹误己久,经过时间的推移,误字沿用至今,摇身而变,成为人们所熟悉的规 范字了。王氏也对这些字推本溯源,探寻出原字的最初用法。如: 淮南内篇地形“其人意愚”8 0 6 9 4 9 a “其人翕形短颈,大肩下 尻,窍通于阴,骨棘属焉,黑色主肾,其人意愚,禽兽而寿”,念孙案:意, 各本皆误作意,唯道藏本不误。说文:悫,乱也。从心春声。引昭二十 四年左传王室日意悫焉,玉篇音充允切。今左传悫作蠢。 杜注日:蠢蠢,动扰貌。又说文意,愚也。从心春声。玉篇音丑江、 书容二切。是意乱之悫,字从春,意愚之意,字从舂,声义 绝不相同。”今案:现所言“愚蠢”之“蠢”本该作“意”,沿误至久,误字反被 流传开来,被人们通用。 第二节以音韵学知识校勘 王念孙的古音学说,主要见于王引之的经义述闻卷三十一中。而他在音 韵学上的高深造诣,早已为世人所公认。曾“手编诗三百篇、九经楚辞之韵, 剖析精微,分顾亭林古韵十部为二十一部,而于支脂之三部之分辨之尤力,海内 惟金坛段氏与之合,而分至祭盍辑四部则又段氏所未及”。王国维将王氏之说 与戴、段、孔诸家相比较,也认为:“先生分古音为无入、有入二大类,与戴孔 二君同,而不用其异平同入及阴阳对转之说。其分支、脂、之为三,尤、候为二, 真谆为二,与段君同,又以尤之入声之半属候,与孔君同。而增至、祭二部,则 又为段、孔二君之所未及”。这一论断充分揭示了王氏特色的古音学说,而王 氏在校读群书中也无不体现出这些音韵学说和主张。 逸周书太予晋篇“非舜而谁能”0 3 0 1 4 1 0 a “分均天财,万物熙熙, 非舜而谁能”,念孙案:“谁于古音属脂部,财、熙于古音属之部,两部 绝不相通。”今案:脂之二部独立。 管子内业“地之枝”4 8 1 5 8 7b “春秋冬夏,天之时也;山陵川谷, 地之枝也;喜怒取予,人之谋也”,念孙案:“枝当为材,字之误也。 材与时谋为韵,若作枝,则既失其义而又失其韵矣。( 自注:时、 材、谋于古音属之部,枝于古音属支部,两部绝不相通,说见段氏六书音均表) ” 今案:之支二部独立。 逸周书时训篇“淫佚”0 1 7 l _ 3 3 a “雷不始收声,诸侯淫佚,蛰虫不 培户,民靡有赖,水不始涸,甲虫为害”,卢( 文诏) 云:“御览佚作汰, 或泱字之讹。”念孙案:“卢( 文诏) 说非也。汰赖害三字,于古 音属祭部,转入声则入月部;佚字属质部,转去声则入至部。至与祭,质与 月,古音皆不相通。( 自注:见段氏六书音均表,此唯糟于周秦之音者乃能辨 之) ”今案:至祭二部独立。 王念孙精通音韵,能把古音学上的知识熟练而精确地运用到校勘古籍上,博 石瘕府君行状,见高邮王氏遗书罗振玉辑1 9 2 5 年上虞罗氏辑铅印本。 高邮王怀祖先生训诂音的书稿救录 ,见王国维遗书 卷八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 9 8 3 年9 月第 l 版。 1 3 考九经三传以及周秦西汉之书,揭示韵读,功绩大矣。他在读淮南子杂志书后 中提到:“若夫入韵之字,若有讹脱,或经妄改,则其韵遂亡。”并详细列举了失 韵之误十八条( 见原书) ,“从这十八个方面去发现问题,对于古籍校勘无疑是有 启发的”。 一、利用古人用韵校正错讹 先秦两汉之书,多为韵文,利用当时的韵读规律校正错讹,可谓以古证古, 说服力极强。王念孙以“据押韵而校”这条总原则为基础,充分利用古人用韵, 包括诗经用韵和先秦两汉其他书用韵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切中症结,令人信 服。 i 、诗经 用韵:王氏曾手编诗三百篇,对于诗经之韵耳熟能详。 因此,利用诗经用韵校正群书,可谓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苟子解蔽 “有凤有皇”7 1 8 8 7 2 b “诗日:凤皇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萧,有风 有皇,乐帝之心”,念孙案:“有风有皇本作有皇有风。秋萧为韵, 风心为韵。说文凤从凡声,古音在侵部,故与心为韵,凤 从凡声而与。心为韵,犹风从凡声而与心为韵也。( 自注:秦风小 戎篇以膺弓滕兴音为韵,大雅大明篇以林兴心为韵,生民篇以登升歆 今为韵,鲁讼圜宫篇以乘滕弓缀增膺悠承为韵,皆其例也) ”原文因字倒而 失其韵,王氏利用诗经用韵来加以证明,这是乾嘉学者“以经释经,以经证 经”治学方法的体现。以本经证本经,真实可信,正所谓本源既浚,末流亦清。 2 、先秦两汉其他古书用韵:王念孙曾整理过诗经群经楚辞韵谱、周秦 韵谱、西汉韵谱、诗经群经楚辞合韵谱、周秦合韵谱、西汉合韵谱、 谐声谱等,对于上古音韵,可谓融会精通,把这些音韵知识运用到校勘实践 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史记吕后本纪“刘氏危”0 8 1 3 1 2 1 a “诸吕 用事兮,刘氏危,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念孙案:“危本作微,谓刘氏 衰微也。今作危者,后人以意改之耳。微字古今同音,故与妃为韵, 若危字,则古音鱼戈反,不得与妃为韵。”王氏接着列举了逸周书、 管子、淮南子、墨子、说苑、庄子各篇中“危”的用韵来证明“危” 见赵振铎先生( 读书杂志) 弁言) 。 1 4 古音属歌部而非脂部。因此,原文应为“微”而非“危”。又史记屈原贾生 列传“请对以臆”1 3 7 3 5 4 a “服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臆”, 念孙案:“索隐本臆作意,注日:协音臆。正义日:协韵音憧。 据此,则正文本作请对以意,谓口不能言而以意对也。今本作臆者,后 人以意与息、翼韵不相协而改之也,不知意字古读若亿,正 与息、翼相协。”后用明夷象传、管子、楚辞、吕氏春秋、论 语、秦之罘刻石文中“意”字与其他字相押情况加以证明。用先秦两汉古书用 韵作为证据,以古证古,真实可信。 由此可见,王氏所引不仅来自诗经用韵,而且包括经史子集诸书,甚至 石刻文,本证与旁证紧密结合,可谓广征博引,论据充分,说服力极强。 3 、利用谐声偏旁、异文用韵等校正韵读:除了利用诗经之韵和先秦两 汉其他书用韵来证明自己的结论之外,王氏还注重用谐声偏旁、异文用韵、古注 用韵来校正韵读,充分体现出他在音韵学上的深厚功力。如: 逸周书时训篇“咎徵之咎”0 1 7 1 3 3 b “水不冰是谓阴负,地不始冻, 咎徵之咎,雉不入大水,国多淫妇”,念孙案:咎徵之咎,文不成义,此 后人妄改之以就韵也。不知负妇二字,古皆读如否泰之否,不与 咎为韵。太平御览时序部十三引作灾咎之徵是也。徵转上声, 为宫商角微羽之徵,故徵验之徵亦转而与负妇为韵。古 人不以两义分两音也。凡蒸之二部之字,古音或相通,上去二声亦然。贾 子连语篇其离之若崩与期为韵,皆其例也。( 自注:说文崩,从 邑崩声,读若陪。佣,从人朋声,读若陪位。又艿瓠柄仍扔孕六字,并从乃 声。此皆蒸之二部相通之证) ”佣、崩,从朋( 案:属“蒸”部) 声,读若 陪( 案:属“之”部) :艿、觏、扔、仍、扔、孕( 案:以上六字皆属“蒸”部) , 从乃声( 案:属“之”部) 。通过谐声偏旁系联,得出蒸之二部相通的道理,从 而证明自己的推断。利用异文用韵以及古注用韵的情况更多,不再赘举。正因为 王念孙精通古韵,因此,对利用音韵学知识校勘古籍非常自信,对时人不明古音 而妄下断语多有批评。如: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昔夏之衰”5 1 8 6 1 1 a “昔夏之衰也,有推 移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 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孙( 渊如) 日: “戏来里力罪理灭衰为韵,虎下为韵。周秦之语多相协,以轻重开合缓急读之。” 念孙案:戏字古韵在歌部,来字在之部,里理在止部,力在职 部,罪在旨部,灭在月部,衰在脂部,此十三句,唯虎下为韵, 理字或可为合韵,其余皆非韵也,渊如于古韵未能洞彻,但知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湖北襄阳市中医医院(襄阳市中医药研究所)招聘急需专业技术人才55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喀什地区两级法院机关招聘聘用制书记员(4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5贵州铜仁市妇幼保健院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年六安阳光电力维修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招聘8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河南郑州高新区双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河南洛阳市东方人民医院招聘39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广东中山市西区集体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贵州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批次“人才强市”暨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
- IL-6-IN-3-生命科学试剂-MCE
- Hydroxyfasudil-hydrochlorid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第4课 探究智慧农业应用领域 课件【教科版】《信息科技》八年级上册
- 《信息系统安全》课程教学大纲
- 2024年青海省行政执法资格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题型)
- 无人机航拍课件
-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校园“1530”安全教育记录表
- 压力性损伤的分期及护理
- 2025支付宝财经内容生态报告
- 35kv变电运维协议合同
- 中文大模型基准测评2025年上半年报告-SuperCLUE团队
- 小学生量感培养讲座
- 商品房买卖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