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海子诗歌的精神世界.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海子诗歌的精神世界.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海子诗歌的精神世界.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海子诗歌的精神世界.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海子诗歌的精神世界.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海子诗歌的精神世界 研究生:李 亮 导师:雷 锐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研究方向:当代文学 年级:2 0 0 4 级 摘 要 海子已经成了诗歌时代的一个神话,他的抒情短诗活在了一个时代的诗歌记忆中。他 大约创作了三百余首抒情诗和七部长诗,他将这些长诗收入太阳 ,但全书没有完成。 关于海子诗歌的研究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对海子的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即对他死亡 悲剧的探寻与对他诗歌精神的理解。由于海子独特的写作方式,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往往是 结合在一起的,主要是对海子及其创作的总体研究。最初的研究者多为海子的生前好友, 如骆一禾、西川等人。他们为海子研究作了初步但极具开拓性和启发性的工作。 进入 2 1 世纪,再次掀起了“海子热” ,一批新的研究者在前期的研究的基础上,对 海子诗歌作了更为全面具体的探寻,更多地从海子事件研究转向海子诗歌研究、从诗歌整 体研究转向具体的文本研究。但是研究者一般都比较注重海子的长诗在文学及诗学方面的 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就海子的抒情短诗,从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面全面展开论述,展现海子在诗 歌中构筑了一个丰富而自足的精神世界,以及营造精神世界的动因。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海子营造精神世界的动因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诗人自身方面的原因, 包括诗人神奇的经历、工作环境的不和谐、以及对诗歌的执着追求等因素;第二,时代与 诗歌的原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在朦胧诗与九十年代诗歌之间,出现了一个价 值多元、诗体多样的生气勃勃的“转换期” 。 在“非非”和“他们”标榜“反传统”全面 颠覆诗歌崇高性的同时,有一些诗人开始了新的努力。他们始终无法融入世俗的生活,总 是试图寻找新的精神家园,在心中构建一个精神王国,诗意地栖息在并不诗意的大地上。 这一时期正是海子个人精神和艺术的成长期,由于童年接受的中国乡村道德教育与八十年 代的理想主义精神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海子欲建立一种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生理想与价值 观,所以海子用诗歌营造精神世界。 其次,海子在诗歌中营造了一个丰富而自足的精神世界,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八十年代中期社会转型,传统价值观、人生观遭到强烈的冲击,而新的价值体 系尚未建立,诗歌界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整个第三代诗群里几乎没有人用“乡土”概念来 写诗。在工业现代化和文化大众化的背景下,中国诗人的文化观念中正在注入“城市”的 因素。一批年轻诗人在西方现代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在诗歌思想和艺术上进行着 各种各样的实验和探索,以期在诗坛独树一帜。在这股变革思潮中,惟独来自农村的海子 独立而固执地坚守自己的诗歌理想,在诗中营造了“麦地” 、 “村庄”等一系列带有原始色 ii 彩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类家园。诗人紧紧围绕“粮食劳作父子”这一整体意象, 营造了一个大地乡村乌托邦,通过歌咏大地乡村,追寻故乡精神本质。 第二,作为一个纯粹的诗人,海子力图表现对人的本质的一种严肃思考,为人类灵魂 提供永久的栖息地。诗人在追寻诗歌理想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太阳远方 王国”意象,和前面的人类家园相比较,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形而上的层面。 第三,诗人的爱情经历了初恋、比较成熟的爱情、爱情的煎熬、爱情的转变、与爱情 的诀别和祝愿,在这期间诗人创作了大量的爱情诗篇,以及诗人对亲情、友情感悟的诗篇 共同表现了海子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挚情。 海子所构筑的人类家园以及人类灵魂的栖息地和爱情生活的感悟,合起来构成了一个 丰富而自足的精神世界。 最后,本文阐释了海子营造精神世界的价值和意义:显现了一种新的诗歌理念。对诗 歌而言,意象的创新是最基础、最实质性的。诗人通过新的表现方式创造独特的“麦子” 意象,营造新的诗歌美学。然而,海子的很多诗篇急促而成未经反复琢磨修改,没能“完 整”而有序地形成一个整体的诗歌精神世界,也是海子诗歌创作的一个不足之处。海子最 重大的意义表现在对八十年代偏于形式追求的诗风的调整和匡正,和对生存意义的积极探 询,推动着新诗发生了深刻变化。海子用独特的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诗歌 风格,他是当代最具独创性的一位诗人,创下了一个不死的海子神话。 关键词:精神世界;人类家园;灵魂栖息地;爱情体验 iii the inner world of haizis poetry abstract haizi has already become a myth of poetry times, his lyric short verses have been in the poetry s memories for an era. he has created more than 300 lyrics and about seven long poems, which have been taken in the sun, and which has not been completed yet. the research about haizi s poetry is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and there are two aspects in the earlier research about haizi, which are the exploration about his tragic death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his poetry spirit. because of haizis distinctive writing way, these two aspects are often compounded together, which mainly study about haizi and his creations. the initial researchers are haizis close friends when he is alive, such as luoyihe, xichuan and so on. they make primary studies for haizi, however, it is a job which illuminates and opens up extremely. entering into 21 century, haizi fever sets off a rush again, and a group of new researchers make a comprehensive and concrete study based on their primary studies, which make more complete study of haizis poetry instead of the event, and have studied text concretely instead of the whole study of the poem. but generally, research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long poet of haizi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and poetics. in terms of haizi s lyric short verses, this essay lunches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s and displays haizi has built a plentiful and self- sufficient inner world in the poem and the motive of building inner world from superorganic and two layers. the main body of this essay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ly, the motive of building inner world by haizi is discussed from two aspects: firstly, the cause by the poet himself, including supernatural experiences of the poet, disharmony of the work environment as well as persistent pursuit for the poem factors, etc; secondly, the cause of times and poems, after the middle of 1980s, a multivariate value and varied style transformed period have appeared between misty poetry and the poetry in 1990s. at the same time of holding up anti- tradition and covering the poetry s eminence by them, a few poets pay their new efforts. they cannot involve in the worldly life all the time and always try to find new inner home, build a inner kingdom in their hearts, and poetically iv perch in the un- poetic land. this time is just the growth period for haizi s spirit and art, due to intensive sympathetic response by chinese village moral education accepted in the childhood and spirit of idealism in 1980s, haizi tries to build worldly ideal and values which own everlasting values, accordingly, haizi builds the inner world by the poem. secondly, a plentiful and self- sufficient inner world which haizi has built in the poetry has mainly sprea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ly, in the middle 1980s, the society transformed, traditional outlook on values and the outlook on life met with intense attack, and new value system had not been built yet. great changes happened in the poetry. almost all the persons did not use a home village in the poetry group. under background popularizing in modernization of industry and culture, the culture concept of chinese poets poured the city factor. be carrying out the all kinds of experiment and exploration on the thought and art of the poem, to create a separate school phase in poetic circles by a batch of young poets under the effect of western modern and post- modernism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s trend of thought, haizi who comes from rural area only sticks to self poetry ideal independently and obstinately, he had built a series of mankind home with primitive color and romanism color such as wheat field , village” , etc. the poet wa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 grain, work, father and son” this one overall imago, and the country had built a earth country eutopia , by praising the earth, to seek the nature of the spirit of tracking down hometown. secondly, as a pure poet, haizi strives to show one kind of solemn thinking of peoples nature, providing permanent habitats for mankind s soul. a plentiful” sun, distance and kingdom” imago that the poet forms in tracking down ideal process of poetry, compared to the mankind s home, it enters into a higher level- shape but superorganic layer. thirdly, poets love has experienced first love, more mature love , amatory suffering , amatory changing, amatory bid farewell and wishes, the poet created large amount of love poems, and the poem that the poet comes to realize the closely feeling , friendly sentiment which has commonly shown the haizi inner world enriching and sincere feeling. three aspects: the mankind home and habitats of mankind s soul as well as inspiration of love life are combined together to build a plentiful and self- sufficient inner world. finally, this essay explain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 the inner world by v haizi and has manifested one kind of new poetry idea. to the poetry, the innovation of imago is the most basis and substantial. the poet creates unique “ wheat” imago by using the new expression way, and builds the beauty of new poetry. however, a lot of poems by haizi which were not revised, hurried and without polished again and again , accordingly, can not form a overall poetry inner world entirely and sequentially, which is also a defect of the creation of haizi s poetry. moreover, the most significant he shows in the groundless poem is the adjustment and redress of poem style which is in pursuit of the form in 1980s and active polling of survival significance, which promotes profound changes of new poems. haizi has built the poetry style belonging to him b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rt of unique thought, and he is a poet who has the most originality of the age, and has created an immortal haizi myth. key words: inner world; mankind s home; soul habitat; love experience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 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 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 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 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 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 言 海子,原名查海生,1 9 6 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1 9 7 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 系,1 9 8 3 年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 9 8 9 年 3 月 2 6 日在河北 省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在不到 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尤其是 1 9 8 4 1 9 8 9 年的 5 年中,他写下了 2 0 0 余首抒情诗和七部长诗,他将这些长诗归入太 阳 ,但全书没有完成。 海子一生自行油印过八册诗集, 它们是 小站(1 9 8 3 ) 、河流(1 9 8 4 ) 、传说(1 9 8 4 ) 、 但是水、水 (1 9 8 5 ) 、 如一 (1 9 8 5 ) 、 麦地之瓮 (1 9 8 6 ,与西川合印) 、 太阳断 头篇 (1 9 8 6 ) 、 太阳诗剧 (1 9 8 8 ) ,其中小站 、 如一 麦地之瓮为短诗集。此 外,海子在 1 9 8 8 年还与太阳诗剧同时油印过诗学一份提纲 (西川海子诗全 编 编后记) 。 据骆一禾提供的数据,海子生前共发表诗作 5 0首。而中国的诗歌界,则正是从这 5 0 首,尤其是海子去世前相继见之于刊物上的麦子、村庄和草原题旨的诗作中开始,接受了 一种完全是原创性作品带给他们的惊奇,并在更深的风景领略和理论研究的立场上,期待 着更丰富的信息。 1 燎原在查阅了有关资料后发现,除了四川等地的民间诗刊,海子生前发表诗歌的官方 刊物,大致上只有骆一禾任诗歌编辑的十月 、以及山西文学 、内蒙古的草原 、 诗 选刊 ,和仅刊发过海子一次诗作的安徽的诗歌报 、北京的诗刊 ,整个数量总共大 约仅有 2 0 首左右。 海子一生曾获得过三次创作奖,第一次是由“北京大学首届文学艺术节执行委员会” 为他颁发的“北大一九八六年度五四文学大奖特别奖” ,具有关人士介绍,这次艺术 节所设的最高奖“中国新诗奖”颁发给了北岛, “特别奖”除授予海子外,还有同为 北大子弟兵的西川;第二次是由“昌平县文化文物局”颁发的“昌平县一九八六年业余文 艺创作一等奖” ;第三次则是由十月杂志社颁发的“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 。 2 在了解了海子的基本情况后,我们再来看看十多年来对海子的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 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方法,以便于今后将海子研究推向更加深入的阶段。 海子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不死的海子的出版是海子研究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的一件事情,这本书总结了前期海子研究的优秀成果,是迄今为止进行海子研究最为重要 的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此期间对海子的诗歌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和公允的看法。 前期对海子的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即对他死亡悲剧的探寻与对他诗歌精神的理解。 由于海子独特的写作方式,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主要是对海子及其创 作的总体研究。最初的研究者多为海子的生前好友,如骆一禾、西川等人,他们为海子研 究作了初步但极具开拓性和启发性的工作。 2 进入 2 1 世纪,再次掀起了“海子热” ,一批新的研究者在前期的研究的基础上,对 海子诗歌作了更为全面具体的探寻,更多地从海子事件研究转向海子诗歌研究、从诗歌整 体研究转向具体的文本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 在总体的研究方面,付军龙认为:海子诗歌的抒情流向主要有三个方向:爱情、土地 以及生命和死亡。每一方面都来自海子自我的生命本体,最终均走向幻灭; 3 从新强认为: 面对诗的现状,海子的诗歌发出一种陌生的声音,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神性的召唤。海子 及其文本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深刻体认到中国的历史,并在这样一种历史时空中以自己孤独 的歌唱来召唤虔诚,脱离深渊; 4 杨四平从海子的诗歌内涵入手,剥离出命题和对象这样 一对范畴。他认为“命题是海子对世界的假定和命名,对象则作为求证的结果消解命题” , 最终从诗的本质上观察到海子诗歌理想的毁灭; 5 丁伯林在海子诗歌中的水意象中探 讨了海子诗歌中“ 水”的意象对传统诗歌中“ 水”意象的继承和创新。 6 海子诗歌的意象研究是海子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大部分论者都承认,海子诗歌 的意象并非支离散碎,其中有贯穿始终的主题意象。关于海子诗歌的主题意象,目前研究 者对此分歧很大。主要的观点有:邹建军认为是“ 麦子” : “ 麦子意象之于海子,犹 如 太阳 意象之于艾青, 雨巷意象之于戴望舒” ; 7 奚密则认为“火为中心,诗 人创造开展出许多组意象;这些群组之间又互相联系,形成一复杂庞大的象征体系” ; 8 洪子诚在 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提出“ 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是海子诗中经常出 现的、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 ” 9 王一川强调“ 远方,是海子诗反复出现的重要形象。 ” 1 0 杨秋荣从海子的诗作中概括出“青春远行”的主题意象; 1 1 王平认为海子在自己的诗歌中 创造了独特的生命意象序列,透过多种奇幻诡谲的表现形态,生命意象呈现出三层含义: 一是个体生命的真实跃动,二是生命群体的共振共在,三是对本真存在状态的追求,通过 对生命意象序列进行深入解读,可以更深刻地领悟诗人海子开阔宏大的生命境界和悲壮惨 烈的人生情怀; 1 2 郭风雷认为:海子长诗的创作在核心意象上有一个从“水”到“太阳” 的转变,背后是诗歌情调和诗歌境界的变化。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导致诗人旧我的灭亡, 新我的重生,基于对生命的沉思,海子的长诗风格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他的诗学观也 发生了深刻变化; 1 3 梁彦玲指出了海子史诗的文化价值和文学史意义。他认为“海子的史 诗情结及其相应的史诗写作行为在 2 0 世纪 8 0 年代中后期的中国诗坛上几乎是绝无仅 有的,海子史诗的文化价值意向超逸于民族文化主义,直接指向一种人本主义文化” 。 1 4 可见研究者一般都比较注重海子的长诗在文学及诗学方面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将 由海子的抒情短诗切入,探索海子在诗歌中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完整而自足的精神世界。 3 第一章 营造精神世界的动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社会转型,传统价值观、人生观遭到强烈的冲击,而新的价值 体系尚未建立,诗歌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海子又是生活在农村、受传统道德影响较深, 外加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受到当代爱情理想主义教育,他欲建立一种具有永恒价值的人 生理想与价值观,诗歌正是海子用以营造精神世界的重要工具。 海子的家乡在安徽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这是被诗人视为孕育了像普希金和他那样的 杰出诗人的“村庄” : “和平与情欲的村庄/ 诗的村庄/ 村庄母亲昙花一现/ 村庄母亲美丽绝 伦/ / 五月的麦地上 天鹅的村庄/ 沉默孤独的村庄/ 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这就是普希金和我 诞生的地方/ / 风吹在村庄/ 风吹在海子的村庄/ 风吹在村庄的风上/ 有一阵新鲜有一阵久远 / / 北方星光照耀南国星座/ 村庄母亲怀中的普希金和我/ 闺女和鱼群的诗人 安睡在雨滴 中/ 是雨滴就会死亡! / / 夜里风大 听风吹在村庄/ 村庄静坐 象黑漆漆的财宝/ 两座村庄 隔河而睡/ 海子的村庄睡的更沉” 。 海子是个有着“神童”般经历的人,虽然“神童”这一称呼是一种通俗的表达,但 1 5 岁就能考进北京大学法律系,可见海子的确具有良好的天资。海子自小个性强,孤僻, 但人很斯文,从不和村里的孩子混在一起打打闹闹的疯但他是孩子王,小孩们都整天围着 他转。因为他读小学时就开始讲小说,会讲三国、西游和好多长小说。海子喜欢独自一个 人在池塘边钓鱼,常常钓的饭都不回来吃,上中学后,每次从家返回学校都不愿和别的孩 子一起走,海子是孤僻的,直到大学毕业工作后都是很孤独的。 海子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对出生在农村的他来说,能够在大学工作是很不错 的。然而海子的性格却使他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海子太寂寞了,太希望与别人交流了。 有一次他走进昌平的一家饭馆,他对饭馆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 酒喝?而老板的答复则是: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可见诗人是极度的孤独 的, “孤独是一只鱼筐/ 是鱼筐中的泉水放在泉水中/ / 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 梦风的猎 鹿人/ 就是那用鱼筐提水的人/ / 以及其他的孤独/ 是柏木之舟中的两个儿子/ 和所有女儿, 围着诗经桑麻沅湘木叶/ 在爱情中失败/ 他们是鱼筐中的火苗/ 沉到水底/ / 拉到岸上还是一 只鱼筐/ 孤独不可言说” ( 在昌平的孤独 ) 。 海子身处喧嚣的城市,但却长期沉浸于乡村之中。有关乡村的种种记忆,都在他的意 象中闪现,促使他产生了一种返归家乡的冲动,自然而然会流露出许多关于家乡村庄的诗 篇。这种站在乡村之外、超功利地关照乡土的审美视角,使诗人在诗歌中构建了带有原始 色彩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类家园,并且将记忆与现实结合、梦幻与直觉交错,对记忆中的 乡土进行重构。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 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 家乡的风/ 家乡的云/ 收聚翅 膀/ 睡在我的双肩” , “ 还有我/ 我们三个人/ 一同梦到了城市外面的麦地” ( 麦地 ) ,将记 忆与现实、梦与现实结合,使乡村变得宁静、美丽。 雪则是梦幻与直觉的典型体现, “妈 妈又坐在家乡的矮凳上想我/ 那一只凳子仿佛是我积雪的屋顶/ / 妈妈的屋顶/ 明天早上/ 霞 4 光万道/ 我要看到你/ / 妈妈,妈妈/ 你面朝谷仓/ 脚踩黄昏/ 我知道你日渐衰老” ,诗人坠入 梦幻之中后,仿佛看见故乡积雪的屋顶下坐着想念儿子的母亲。这种亦真亦幻的写作手法 带给人的是一种朦胧的感觉,这种奇特梦幻的想象力,使海子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北京大学的求学经历无疑使有着良好天资的海子沉浸在人类文明成果的熏陶中。在北 大期间,海子阅读过很多书籍,几乎过着一种只知道读书写作的生活,并且读书过后常常 有比较独特的感悟和精深的评价。他读书的范围极其宽广,从他的诗学,一份提纲中 可以看出,此中涉及到的有但丁、雪莱、叶塞宁、荷尔德林、坡、马洛、韩波、克兰、狄 兰席勒、普希金、莎士比亚、歌德、雨果、惠特曼、叶芝、维加、易卜生、卡夫卡、乔伊 斯、庞德、艾略特、瓦格拉、塞尚、毕加索、康定斯基、克利、马蒂斯、蒙德里安、波洛 克、摩尔、加谬、萨特世界各国的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可见海子阅读所涉及的范 围之广。阅读范围的广泛以及独到的评价,对处于当时同学中年龄较小的海子来说确实很 不简单。通过大量的阅读,他在文化素养和诗学修养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诗人特殊 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他的诗篇流露出一种奇异的美感。正是对诗歌的 独特理解和把握,海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远大的诗歌理想: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 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 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诗人的 理想是远大的,要追求具有超越性、纯粹性和深刻性,并且要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伟大 诗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朦胧诗”处于多重困境下寻求自我超越的时候,新一代 诗人形成,在“朦胧诗”与九十年代诗歌之间,出现了一个价值多元、诗体多样的生气勃 勃的“转换期” 。这一时期被推出的诗歌群体达近百个之多,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掀起 了轩然大波。 “新生代”诗歌主要以“他们” “非非”诗派为代表,倡导疏离传统现实主义诗歌和 “朦胧诗” 。新生代诗面对具体而复杂的日常生活、充满矛盾与分裂的现实世界,主张回 归生命本身,注重个人在世俗生活中的体验;在思想立场上,新生代诗以自由的个人主义 与“朦胧诗”的诗歌英雄主义相对抗;在诗学追求和艺术风格上,则企图通过对“朦胧诗” 深度模式的颠覆,体现诗歌的感受力和文本的开放性。新生代诗歌很注重语言方面, “他 们”诗派韩东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的诗学命题, “非非”诗派强调“诗从语言开始” 。 “他们”可以追求平凡,主张回归诗和生命本身,而诗和生命本身就是真实。 “他们” 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世界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种反文化表现在诗歌语言上就是主张用 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代替人工“陌生化”的知性语言,不强调暗示性、内涵张力等语言 效果,否定诗歌语言和日常语言的界限;追求结构的自然、灵活;拒绝象征、隐喻等复杂 技巧,注重诗歌语言自身,或以“纯粹” 、人性的语言携带冗烦的细节,造成文本戏剧性 效果。如于坚的作品第 5 2 号 ,采用口语化、生活化的日常语言,结构自然,拒绝象征 和隐喻,放弃了深度精神,呈现出一幅生活化、平淡单调的都市边缘人平庸的生活。 5 八十年代中期的社会转型,尤其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使整个社会心理和价值 取向发生了转变,人的生存变得日趋表层化、世俗化,对内在精神的渴求逐渐被表面的欲 望所取代。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重新定位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诗歌不仅要呈现 出生活中无聊、空虚的平常生活,更重要的是认识人类的生存处境,赋予它深刻的内涵, 建构起生活的意义。以“非非” “他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倾向于书写当下的生存状态, 表现出对生命领域的全面暴露,如于坚的作品第 3 9 号 、 远方的朋友 ,韩东的远方 的朋友等,诗歌从总体上来说揭示了欲望对精神世界的扼杀,展现了现代人痛失家园感 的漂泊状态。 在“非非”和“他们”标榜“反传统”全面颠覆诗歌崇高性的同时,有一些诗人开始 了新的努力。他们的诗歌同样是对朦胧诗的一种超越或逆反,但其精神与前者有相通之处。 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他们始终无法融入世俗的生活,总是试图寻找新的精神家园,在心 中构建一个精神王国,诗意地栖息在并不诗意的大地上,这类诗人通常被称为深度抒情诗 人。他们在创作上不属于任何流派,或者虽然加入了某一诗歌流派却仍然保持着鲜明的个 性,海子便是其一。 八十年代中期,社会转型,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学观遭到强烈的冲击,这一时期正是海 子个人精神和艺术的成长期。由于童年接受的中国乡村道德教育与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精 神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建立了荷尔德林式的追求永恒价值的诗歌观,然而整个现实社会 的日趋世俗化和道德理想的崩溃,对诗人的精神世界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在这种情 况下,海子以狂热的诗情投入了创作之中,于是麦地、村庄、粮食、劳作等在海子的诗歌 中形成了完整而自足的诗歌精神世界,支配着诗人的创作过程。 海子把抒情作为诗歌的基本功能,而且要在诗歌中构建人类的家园。他坚持自己的诗 歌理想,期望通过构建诗歌来缩短与现实的差距,寻找人类在世界上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在市场经济和各种思想信念的巨大冲击下,海子没有放弃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一直坚守着 寻找人类家园的诗歌理想。对海子而言,诗歌具有构筑人类精神家园和寻找人类灵魂栖息 地的重要意义,尽管这种构建“精神乌托邦”脱离了世俗生活,但它毕竟给这个精神贫困 的时代注入了灵魂因素,把人类引向深度生存的形而上的层面。 6 第二章 丰富而自足的精神世界 海子的家乡在安徽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他在这里生活了十五年,他曾自认为,关于 乡村,他至少还可以写作 1 5年。的确每一个读过他的诗篇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嗅到四季 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丰富的乡村经验,为海子以后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资 源,在海子的诗歌中,充分显示了家乡和土地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诗篇中多次出现麦地、 村庄这些意象,然而海子的诗歌不是简单的写景抒情,而是在家乡土地滋养下所激发出的 超越时空、直指生命本质的独创性的抒情。这种独创性主要体现在海子诗歌深层的乡土性 和本原性上。 “这位诗人来自深厚而贫瘠的大地。他和大地上的村庄、村庄周围绵延的麦地血肉相 通。他的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这生长了谷物和生命的大地。他关于土 地和土地上的生命的歌唱,有着绵远而浩瀚的背景那里闪耀着人类高贵心灵的光芒。 这位现代诗人是如此地心仪于那些古典的诗魂:屈原、但丁、莎士比亚。他宣称要接 续那些伟大星辰创造的史诗传统。这种宣称无疑是庄严而凝重的。 ” 1 5 张炯主编的新中国文学五十年评价说:他创造了仅仅属于他自己的意象系列,他 的诗歌语言与此前流行的新诗潮的语言全然有别。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诗歌风格。他是当 代最具独创性的一位诗人。 1 6 八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加快了工业化发展的步伐,现代工业文明和 商品经济、大众文化对传统的农业文明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对当时的诗坛也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整个第三代诗群里几乎没有人用“乡土”概念来写诗。在工业现代化和文化大众化 的背景下,中国诗人的文化观念中正在注入“城市”的因素。一部分来自农村的作家和诗 人,面对物质财富对精神世界的挤压,使他们有意的远离城市文明,试图从精神上构筑一 个家园神话,为自己和人类找到一个精神的栖息地。 一 “粮食、劳作、父子” :人类的家园 海子的抒情诗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一系列以“麦地” “麦子”为中心意象的诗歌, 以及由此中心意象衍生出来的包含“粮食” 、 “村庄”等意象的系列短诗,这些诗篇共同构 筑了海子诗歌世界的大地乡村乌托邦。 邹建军在试论海子的诗歌创作一文中,指出海子的诗是“既有闪光意象的诗句而 又有完整结构的艺术生命体” 。关于海子诗歌的主题意象,邹建军认为是“麦子” : “ 麦子 意象之于海子,犹如太阳意象之于艾青, 雨巷意象之于戴望舒” 。 1 7 海子在诗中所营造的大地乡村乌托邦是由“麦地” “村庄”等一系列清新意象组成的。 麦地和村庄都是大地的产物,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海子正是一直思考着这一生存主 题,试图通过诗歌构筑他理想中具有诗意的人类家园。 7 海子在乡村生活了 1 5年,对家乡和土地有着深切的记忆和深厚的感情。农村的自然 和纯净给了他美好的记忆,这一特殊的生活背景使海子同其他的诗人相比,能够更加贴近 乡村、了解乡村、感悟乡村。作为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青年诗人,怀着一份诗人特有的热 情和对乡村土地的热爱,写出大量关于家乡土地的诗篇是很自然的。在活在珍贵的人间 一诗中他写到: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一层层白云覆盖着/ 我/ 踩在青草 上/ 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泥土高溅/ 扑打面颊/ 活在这珍贵的 人间/ 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这种对土地深厚的感情,是只有一个 从小在这块黑土地上长大的诗人才有的,是将自己深深融入这黑土地的感情。在对乡村土 地的亲近中,海子感受到了乡村背后生命存在的元素,海子的诗歌就是以这些元素为起点, 用诗化的语言传达出乡土的本源性和本真性。对中国的乡村和土地,海子有着深深的迷恋 和感恩之情,在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的诗歌理念的导引下,诗人更致力于探索世界深处 的某种神性秘密和人类秘密,将乡村和土地与诗歌融为一体,显现出了一个具有诗意的神 性的乡土中国。海子在诗歌中赋予了土地神性,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称“土地”为“最 近于人性的神” ,这种神性是一种民族色彩的神性,是对生存和土地的无言的信仰。村庄 和土地是海子创作的源泉,而乡村则是他渴望的归宿和精神的家园。 与海子同一时期的许多诗人,选择了对文化传统的彻底解构和对现代生活的无奈认 同,只有来自农村的海子依然沉浸在对传统的农耕文化的无限依恋中,对遥远的故乡作深 情的回望: “我要回家/ 我要转回故乡/ 头上插满鲜花/ 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 沉默寡言或大 声谈吐/ 我要头上插满故乡的鲜花” ( 浪子旅程 ) 。海子这种强烈的“家园感”已超越了 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情结,是对精神家园的一种执着守望。 麦地 吃麦子长大的 在月亮下端着大碗 碗内的月亮 和麦子 一直没有声响 月亮下 连夜种麦的父亲 身上像流动金子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 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 家乡的风 家乡的云 收聚翅膀 8 睡在我的双肩 收割季节 麦浪和月光 洗着快镰刀 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 收麦这天我和仇人 握手言和 我们一起干完活 合上眼睛,命中注定的一切 此刻我们心满意足地接受 妻子们兴奋地 不停用白围裙 擦手 这时正当月光普照大地。 我们各自领着 尼罗河,巴比伦或黄河 的孩子 在河流两岸 在群蜂飞舞的岛屿或平原 洗了手 准备吃饭 健康的麦地 健康的麦子 养我性命的妻子! 诗篇的首行就交代了人与麦地之间的关系, “吃麦子长大的” ,诗人是在月亮下端着大 碗吃着麦子长大的,麦子是养活性命的粮食,不是简简单单的麦子,而是融入到了生命之 中关系着生存的粮食,是麦子养活了诗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海子生长在农村,对养育他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人们与土地和粮食的关系是特殊的,粮食生长在土地上,正是这些粮食养育了生长在这片 土地上的人们,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问题。 “那一年/ 兰州一带的新麦/ 熟了/ / 在水面上/ 混了三十多年的父亲/ 回家来/ / 坐着羊 9 皮筏子/ / 回家来了/ / 有人背着粮食/ 夜里推门进来/ / 油灯下/ 认清是三叔/ / 老哥俩/ 一宵无 言/ / 只有水烟锅/ 咕噜咕噜/ 谁的心思也是/ 半尺厚的黄土/ 熟了麦子呀! ” ( 熟了麦子 ) 兰州一带的新麦熟了,诗人并不是很熟悉兰州,但却能抓住老哥俩面对粮食时沉重的 画面。 “有人背着粮食/ 夜里推门进来” ,可想而知这是救命的粮食,即使是在这收获的季 节,新麦熟了的季节,面对着沉重的粮食,老哥俩也只能陷入“一宵无言”的沉思, “谁 的心思也是/ 半尺厚的黄土” 。 麦子作为一种粮食,它养育了诗人,也养育了乡村的农民, 它是诗人与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它蕴藏着一切生的希望。海子始终以一颗真诚的心 关注着麦子: “大地在耕种/ 一语不发,住在家乡/ 像水滴,丰收或失败/ 住在我心上。 ”( 九 首诗的村庄) 诗人对麦子的关注,表达了他对一切生命存在的关注。然而,麦子不只是 希望,也是饥饿,麦子渗透着农民的全部苦难与快乐。对于麦子的丰收,诗人永远充满了 感激之情,而对丰收后又有着深沉的悲伤。麦子收获了,面对着沉重的粮食,老哥俩也只 能陷入“一宵无言”的沉思。这种现象在海子其它许多诗中都有表现: “黑夜从大地上升 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内部上升/ 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 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 草杈闪闪发亮,稻草堆在火上/ 稻谷堆 在黑暗的谷/ 谷仓中太黑暗,太寂静,太丰收/ 也太荒凉” ( 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 儿 ) 。收获本来应该是喜悦的,然而在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