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女性身份背景下的生存与写作——张爱玲与萧红比较.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女性身份背景下的生存与写作——张爱玲与萧红比较.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女性身份背景下的生存与写作——张爱玲与萧红比较.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女性身份背景下的生存与写作——张爱玲与萧红比较.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女性身份背景下的生存与写作——张爱玲与萧红比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二毽纪三、霾手年代,萧红嚣张爱玲豫嚣鬏鏊藏雾彩懿耨凝,在中国鬟代文学变 上确立了不同凡响的地位。在文学的殿堂里,她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身为女性作家, 她们都有家庭与爱的创伤。相似的人生经历却使萧红和张爱玲走。t 了不尽相同的创作道 路,在男权毒土会黪生存中,楚稍以写l 管躲方式实现了鑫我救赎。换言之,写作域为她键 麴生存方式。在“精神之父”的引领及“童女”的视角与角色扮演之下,面对战争与革 命的时代主题,她们的创作呈现出迥异的风格,但又都以“荒凉”意境呈现出甯有女性 作家特质的作晶地域特色,也体现出“l i 四”精神烛照下不同的阶层意识。她们的创作 共疑爨示了褥定年我中女经真实熬生存秘器怒馥态。 将张爱玲与萧红相互比较和参照,以其个性化的写作与身世背景及历史文化成因为 评价指向,使我们得以深入审视两位女性作家的精神体验结构,从女性身份的维度 探讨她们瓣生存本质与剑佟意义。 关键词:男权社会;女性作家;生存;写作;自我救赎 a b s t r a c t x i a oh o n ga n d 融l e e nc h a n 瓯l i k et w ob r i m a n ts l a r s ,e s t 如l i s h e dt h e i rr e l n a 威a b l e p o s i t i o 羲si 珏c h i 璐搬o d e ml i 艳燃瓣eh i s t o f y 舶擞镪e1 9 3 0 s 论l 辩0 s + 镰姆l 髓v e 珏sg 稽拄 t r e a s u r ei nl i t e r a t u r ep a l a c e f o rf e m a l ew r i 帆t h e yh a v et r a u m ao ff a m i l ya n dl o v i n 窿矾1 t h e i rs i m i l a re x p e r i e n c eo fl i f em a d et h e mt a k ed i 船r e n tw a y so fw r i t i n ga sb o t ho ff e 】肭l e w 越t e f s + t 量1 e vh a v ea d h i e v e ds e l h e l pb vm e a n so f 、w h i n gi nt h em e n sw o r i d ,h la n o t h e r w o 砖,诚t 往gb e c a 徽e 蠡e 蠹w 姆so fs 珏“i v 鑫li 挂氇ew o r l d f 曩c l n gt h e 氆e 獭e l i m eo fw 越 a n dr e v o l u t i o n ,t yf o n r i e dq u i t ed i 艉r e n t 州t i n gs t y l e su n d e rt l l el e a d i n go f “f a t h e ro f s p i r i t ”a 1 1 d 抒o mt 1 1 ev i e wa n dr o l eo f m a i d e n ,h o w e v e ln l 旱i rw o r k 8p r e s e n ta i la n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o fd e s o l a t i o nw h i c hi sm uo ff e a t u r e so fw o m e n sw t i t i n g s ,a n da p p e a rd i f f b r e n t s e n s 棼so fs t 疆疆磅氇el i 醢to f “e 魏i l d w o 瑚箍鞋”。露l e 蟊w o 纛se o m m o n l yf e v e a 壤。羚痰 s u r v i v a la n dm i n do ft h es d e c i f i ch i s t o r i ct i m e 1 to f 诧r su saw i n d o wt ov i e wd e e p l yt h et w o 纯m a j ew r i t e r st h o u g h t s 电x p e r i e n c ef o n a t i o n 砒l dt od i s c u s st h e i ri n s t i n c to fs u r v i v a la n dm e a f l i n g so fw r i t i n g s 弁o mf e m a l et h o u 妙tb y e o 撙p 鑫砖鸳e i l o o 鞋穗a 珏g 鞠蠢x 拜。毽黼de 。m 蕊e 癍l 娃g 蠡e 螽p e f s o n a l i t y 薯至重呈n 黼 a n dl i f eb a c k g r o u n d ,l l i s t o r ya n dc u l t u r e k e yw o 弼s :m e n s 幻r l d ;f e r n a l ew r i t e 巧s u i v a l ;w r m n g ;s e l f h e l p 独刽缝声舞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土呶方外,论文中 包含麓经人已经发袈藏撰写遂敬矮究成果,墩不篷含为获褥东l l 耀蓬大学 其德教育机构韵学位或证书丽筏蹋过的材料。与我一丽工 乍的礴志对零研 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攀位论文彳擘番签名:耋乏整瑟裳:坦:羔:之, 学位论文敝权霞耀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宥完全了解客j k 师范大学肖关保留、使硐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邀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传秘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阕鄹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藏大学可以将学 位论文静全部或部分痰容编入蠢关数据痒逡行检索,可戳采t 簿l 影印、缩印 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厝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麓名:重蔓笠指导教师签名:! 至翌兰: 日 期:趋塑 。;日期:垒塑友:三 举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邋撼造蛙: 电话: 瓣壤: 引目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作家张爱玲与萧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学想象。二者 非同一般的艺术成就,直至今天仍熠熠生辉。驰名中外的三十年代左翼女作家萧红,是 “东北作家群中第一个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作家,在人生的旅途上仅仅度过了三十一 个春秋,却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其作品被看作是“属于三十 年代四十年代之间的左翼文艺运动中的王冠上的闪闪发光的有数的若干颗珍珠的 一组。”萧红短暂的一生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 和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始终把关注的目光放到处在 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妇女的悲惨命运上,揭示出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生命过 程,表现了对下层百姓的终极关怀和深切同情,使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将关注的目光投注 在萧红创作研究上。张爱玲则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孤岛时期名噪一时的女作家,以 独特的女性视角书写了段传奇,写出了男权社会中上海女性生存的人生百态,虽然张 爱玲在中国大陆曾被遮蔽和遗忘,但今天人们给予她极高的评价,“张爱玲热”屡屡升 温。萧红和张爱玲先后成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甚至深深影响着今天的中国当代作家, 但是。目前还少有人对萧红和张爱玲的人生与创作经历做全面的比较。现在,我们以感 性描述和理性追问的方式重返文学现场,从特定时代女性作家生存的角度来考察张爱玲 与萧红的创作,对二者的精神体验建立一个基本的描述意向和追索坐标,应当是对这两 位在身世背景、生命体验上有许多惊人相似之处,却在创作上同中存异的女作家的一种 全新的审视。 一、萧红与张爱玲成长的世界 ( 一) 社会转型期秀天才女作家的成长提供了w 能 作家童年、青少年时代所鼹的家庭环境、自身经历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其性格、 心理的形成,对冀感知、观察、理解社会与人生之意识,对其成为一名作家所独具的描 绘、反映社会与入生翡审美意谈与方式,豢蠢壹谈懿,辍为重要懿影蘩。蠢此,我锻考 察张爱玲和萧红,要从了解她们出生和成长的社会环境开始。 从清末民初始,反对国外民族压迫和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亦即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 窥争联髫内各民羧平等豹斗争浚交织在一起,攫翻国终秘黼斑受族压迫浆斗争与建立瓷 产阶级民主国家静斗争结合在一起。同时,京西方现彳弋恶慧文讫自中国演迸鲸过程申, 通过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借鉴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人们开始认识到近代以来中国屡 遭列强侵略的一个整要原因就怒中国文化教谢的落后,这种落后又导致了一系列政治潋 摹黧慧会曩芟孳懿失效。“五疆”涎期,霾第一次整器太酸霸簸莺卡是孳禽豹影夔,孛国 人开始为争取民旅平等的世界新秩序而奋争,要求个性解放和民族独立的反帝反封建斗 争进入高潮。“九一八”事变以后,在思想文化方面,从艨来的反省、批判传统转褒为 对赞绞文化豹发攥穗弘扬。应当说,这一时期,西方愚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嚣发 生誊翮烈的冲撞,这一冲撞瞧体现在不闻领域墨。 萧红于1 9 1 1 年的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在二十世纪初,呼兰县已经由十 九世纪的一万余人发展到二十二万多人。但这里地处中国东北平原,冬零漫长酷寒,夏 季多承灾,鑫然环境懿恶劣,逡毽环凌豹穰缮激及封建绞渗除级憨嚣凝,菠褥a 民生活 在困蔷、闭塞、落后之中。到闩本侵占东j e ,爨苦无告的西姓更是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罄良,但愚昧,他们勤劳,但麻木,他们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不知道 “这是竹么年月”。 1 j j 塞里不像恋方的乡间,搿着广泛豹溜民主主义革命豹基础,巍民主 义革余也讵方兴未艾。大东j 静平原上,整代相匿的封建统治,尼乎没有经过仟么大鼢 变动。j 、三十年代南方农村已经掀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而东北尚处于封建军阀的 统瀹之下,是个较为闭塞的宗法专制的封建社会。他们需臻有人来唤醒,刁;再做奴隶一 不徽瓣鑫豹奴隶,氇不彀鑫己久戆藏隶。 萧红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生在当地生活富裕的封建地主家庭,然而萧红在 呼兰河传中褥强调:“我寨的院子是荒凉的。”优越的生活条件并没有给她提供一 个搬腹的精神家园,积淀了数予年的传统的、藩后的封建烈念束缚着人们,也给萧红赘 衷7 不幸。在藏陡豹过程中,萧红不霞笼尝了亲清淡滚、簧女不平等、经济溺窘之蕾, 更亲暇闩赌了周尉人生活的种种困苦、愚昧和受尽的折磨。这些都为她以后的创作掇供 了生动而丰富的素材。 幼年对,蓁红 蠢褪父盛蒙,受至l 中蓬袁焚文学魏嚣掰。在哙尔滨第一女子中学读书 砖,蒲红对文学和绘醯产生了浓鼯的兴趣。遮时期她阕凑了许多中外名著,为以后从攀 写作奠定了基础。对绘画艺术的领悟,使她后来能自己作生死场的封面设计,正像 张爱玲做了许多自己文章的插图一样。如果早出生几年,萧红恐怕只能成为封建包办婚 姻中生活衣食无忧但精神困顿的家庭主妇而终其一生,她根本不可能成为一名卓有成就 的作家。所幸的是,此时女性已经能够走出家庭,进入学校接受现代教育。而正是在学 校教育中,接触了新思想、充满了觉醒意识的萧红,懂得了反抗与争取个性独立。1 9 2 5 年,萧红在呼兰县第一女子高小时就参加了本校支持“五卅”受难工人运动的募捐义演, 1 9 2 8 年1 1 月,又参加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者修建吉敦铁路的示威游行。后来为了反抗 封建包办婚姻,她被迫中断学业并从家庭中出走。因此,当民族、国家的灾难降临时, 当个人的生存变得日益艰难时,萧红拿起了笔,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创作,陆续在大同报 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弃儿、小黑狗等。 “伟大的女诗人、女小说家竟是那么多! 抽去她们,文学的殿堂便会倒坍或倾斜。 大量的文学传记还给我们这样一种印象:她们成为诗人和小说家,远没有男性成为诗人 和小说家那么艰难卓绝,而是自自然然,轻轻松松,仿佛她们具有天生的才能,不捉笔 而己,一捉笔就是诗人和小说家,甚至还有人根本就没有想要成为诗人和小说家,而文 学史却老老实实地把诗人和小说家的桂冠送给她们。”【2 l 女性对文学艺术特有的敏感,唤 醒了萧红心底文学创作的天赋与灵感。东北生活经验,更成为她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在东北作家群中,女作家萧红是极有艺术成就的,如果说有天生的作家和学习而成的 作家,那么萧红当之无愧地属于前者。”1 3 1 二十年代的上海,是一座各种相抵触的事物并存的城市。“旧的东西在崩塌,新的 在滋长中”。【4 】既有“五四”运动余波激发出来的知识分子的热情,同时,传统的价值观 在民众中却仍根深蒂固。上海虽然在名义上是中国的一部分,外国人在上海却享有特权, 因此这是一个富有殖民色彩的大都市。财富集中在社会上层阶级手中,而工人运动仍在 积聚力量。张爱玲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于1 9 2 0 年农历8 月3 0 日出生在上海一个门 第显赫的官宦之家。她从小就取了英文名e i l e e n ,到上小学时由英文名字译出中文“爱玲” 来作名字,可见,她的家庭,也是受到当年上海的西化影响,是封建思想与西化意识并 存的。她的祖母是清朝名臣李鸿章的女儿,祖父张佩纶当年是清廷要官。虽然张爱玲出 生时清王朝已经被推翻了多年,虽然张爱玲自己常以世俗的小市民自居,而事实上,她 心里是以身上的贵族血统为傲的。这在她的对照记中可见一斑,她自己说祖父母在 其中占去过多的篇幅。她还写到:“悠长得像永生的童年,相当蝓快地度日如年,我想 许多人都有同感。然后崎岖的成长期,也是漫漫长途,看不见尽头。满目荒凉,只有我 祖父母的姻缘色彩鲜明,给了我很大的满足。”【5 】大去前一年的张爱玲,在回顾自己的一 生时,认为祖父母的婚姻还是美满的。而自己的一生所走过的道路,所经历的人事,不 过是满目荒凉。尽管从小家居生活奢华,但张爱玲的家庭并不美满。她的父亲受过良好 的教育,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清王朝被推翻后,赋闲在家,终日无所事 事。张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遗少,身上不可避免的带有旧式纨绔子弟的劣习。在家外面 纳了妾,常常“叫条子”,还吸鸦片。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系湖南名门之女,是一个接 受近代西方思想影响的女性,成为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娜拉”,离开家庭,远赴欧洲留 学。家中唯一一段给张爱玲留下幸福感的生活是她父亲答应戒烟,母亲又回到家中的极 为短暂的时光。这时的张爱玲接受了艺术、音乐、英文等方面的教育,在心目中有了对 未柬的计划,一是到英国读大学,二是在卡通影片方面展身手。当然,作家梦自不必 说。但是,她在上海圣玛丽亚女校读书时的经历,在张爱玲逝世后才面世的同学少年 都不贱中多有折射。这时她父母已离婚,她与继母关系冷淡。在有钱的洋派家庭出来 的衣着入时的同学中,张爱玲拣穿继母的旧衣,这使得她敏感的内心受到伤害。身份与 境遇无疑让她耿耿于怀,晚年的小说中的种种细节,使我们读出了女作家的窘迫与烦忧。 1 9 3 9 年,张爱玲抵达香港读大学。由于日本对香港发动进攻,她于1 9 4 2 年回到上 海,也因此中断了学业。1 9 4 3 年起,随着莱莉香片的问世,开始成名。事实上,张 爱玲很早就动笔写故事。在张爱玲身上,融合着一个传统贵族女性和现代都市女性的双 重质素,这也造成了她的创作既受到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影响,又受到西方小说 家如毛姆的影响。有趣的是,张的父亲是个满清遗少,母亲却放了小脚游学西洋。因此, 张爱玲,注定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成长与书写。 1 9 4 4 年在传奇再版序里张爱玲写到:“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 在破坏中,还有更犬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 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这位天才 的女作家,似乎早已预感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与人生的动荡。与萧红不同,她对 自己所拥有的写作天份,无疑是非常自信的。 1 9 3 9 年冬,张爱玲给上海西风杂志投的参加文学比赛的文章天才梦,充满 了自知之明: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一一所有的 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张爱玲也概括了自己在语言和音乐方面的才能:“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 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像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服携手舞蹈, 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s p l e n d o u r 、 m e l a n c h 0 1 y ,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聊斋志异与俗气的 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 在这篇短文中,张爱玲描绘出似乎预示着她一生的主题,一是自己文学上的才华, 二是缺乏生活的能力和与人交际的能力。这些都与她本人的性格和成长经历有关。文章 结尾处的“可是我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 子。”她晚年闭世隐居,并自说染上一种蚤子,不胜其烦。当年的天才少女,以女性作 家特有的洞察力在初涉世事时,便如此准确地看透了自己的一生。 萧红和张爱玲都是1 9 3 8 年离开上海,两个天才的女作家,却从没有相遇过。张爱 呤去的是香港,萧红去的是临汾。张爱玲在学校读书时不可能不接触到左翼文学,但她 舌来所走的,却是和萧红截然相反的创作道路。张爱玲和萧红相差9 岁,出生在同一时 r 弋,都成k 在“五四”后,中国新旧社会交替转型之时,都既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又接 受西方化教育。两者都具备写作上的天赋,虽学业中断,但社会转型期为她们女性意识 的觉醒及女性身份的认同与把握提供了可能。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是女性受歧视、受凌辱、受压抑、受玩弄的男权中心社会, 妇女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支配。1 9 1 9 年,妇女解放的呼声在文化运动中得以彰 显。诸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妇女受教育、大学开放女禁等,更使得女性意识的觉醒 成为可能。但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应当说是以男性意识为参照系的,这就使女性自我的 解放以女性外在的社会认同为最终目的。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说:“所谓彻底,就是抓住 事物的根本。人的根本就是人自身。”3 没有女性对自我本体意识的认知、自我扬弃和 自我整合,也就不会有新的现代性的女性人格的生成。萧红和张爱玲各自都有一个弟弟, 她们从幼年起,就从亲人、仆人那里感受到身为男性所能享有的种种特权如在家中 的受宠及接受教育的优先,张爱玲在散文私语中就对此进行了描述。而随着阅历的 增长,尤其是在学校受到新思想的启蒙之后,她们对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才有了理性的 认知。萧红更是从妇女婚姻中的不能自主、生产的苦痛折磨、同居生活中感受到的男性 对女性地位上的轻视以及来自周遭的于女性的舆论压力。并且,在最初开始文学创作之 时,萧红也因之而不够自信。正因此,她后来的创作才变得格外有爆发力。在生死场 中她写到:“四月里鸟雀们也孵雏了! 常常看见黄嘴的小雀飞下来,在檐下跳跃着啄食。 小猪渐肥起来,只有女人在乡村夏季更贫瘦,和耕种的马一般。”将女人和动物并置, 并且写出了女人甚至连猪都不如的生存状态。张爱玲的创作,则撩开了深锁在旧式家庭 中又面临新式社会的女性家庭帷幕的一角,透过她们庸常的生活,深刻地呈现了女性深 层意识中的传统的积淀。4 0 年代,战争风云冲淡和遮蔽了女性意识的某些层面,然而在 上海沦陷区的“孤岛”内,张爱玲发掘了沪港洋场内的都市生活场景中的女性心理的畸 变和人性倾斜。传统文化中对女性恶的道德批判采取了极端的男权中心视角,遮蔽了 没有言说的女性真实的生存真相,如水浒传和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形象。张爱玲 熟读金瓶梅,对女性隶属的、被动的生存困境进行了细致、犀利的剖析和考察。并 且,张爱玲模糊了传统社会价值框架中贞女和恶妇之间的迥然分界,在金锁记中也 肯定了女性欲望的历史合理性价值。而传统意义上毫无生存能力的女性,像霓喜和自流 苏这样的女性,她们只有利用婚姻或与男人姘居建立起依附关系和物质保障,更可悲的 是葛薇龙们,竞自投罗网,甘愿受人利用,变相地出卖色相。张爱玲身为从家庭中出走 的女性,未尝不意识到自己的生存之艰难。她以独特的感悟创造出了女性自审文学中的 一个成熟的形态。萧红的创作,则从更为残酷的女性生存的角度,挖掘了她们的悲剧意 义。金枝、王阿嫂、月英、小团圆媳妇她们不是被男权所欺压,就是被愚昧的礼教 风俗所折磨,毫无出路,比张爱玲笔下的女性还要生活得更悲惨,更无奈。手中的 王亚明,更是被同为女性的“看客们”所鄙弃、所不容。萧红是用笔来做最直接的呼喊 与批判,控诉了男权社会的虚伪与残酷。张爱玲笔下的女性,让人叹息,萧红所塑造的 女性,则催人泪下。正是在女性身份的创作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为其作品增添了深度与 内涵。 事实上,张爱玲创作旺盛的时间段,与萧红整个创作时间长短差不多。如果我们将 张爱玲的创作做一个分期的话,可将5 0 年代初她去香港前在大陆的创作视为前期,去 香港再移居美国为后期。后期创作不多,成就也远不如当年上海成名期。不与人交接的 自闭生活,使她根本不能融入急管繁弦的美国社会。她既不能立足于美国文学界,更兼 被大陆文学界遗忘多年。直到1 9 9 5 年张爱玲在美国去世前,她都更多地沉溺于对早年 作品的改写和重写之中。萧红的生命虽短暂,但“萧红短促的十年文学创作生涯,是闪 闪发光的十年,自然也是历尽生活颠沛的艰苦而执笔如矛、勤奋战斗的十年;矛头所向, 自然是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势力和旧的风俗习惯,与中国人民有着共同命 运和呼吸的。”“1 ( 二) 父爱的失落与母爱的缺失造成的身心分裂的人格特征 张爱玲和萧红都是从小生活在缺少温暖的家庭中。父爱的失落与母爱的缺失,造成 了她们性格的缺陷,张爱玲自闭,不喜与人交际。萧红敏感,容易受伤。并且家庭的缺 陷还导致了她们人格上的身心分裂。 张爱玲的父亲名张廷众,萧红家也姓张,她的父亲叫张廷举。名字虽纯属巧合,但 两个父亲的暴君形象,却如出一辙。 在父母离婚事件中,张爱玲一直站在母亲一边。最初在她眼中,父亲的家是一个由 鸦片、章回小说以及迂腐的古文塾师所组成的旧的没落的世界,而母亲的世界,代表着 新天地和满目阳光。可是当她母亲第二次回国时,告诉她说:“我宁愿看着你死,不愿 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作为亲生母亲,这样评价自己的女儿,她一定感到了 深深的痛苦。张爱玲的性格的自闭与生活上的无能,难道她的母亲不应该承担一定的责 任吗? 很多人都认为茉莉香片中的聂传庆是张爱玲弟弟的影子,其实他是张爱玲的 身外之身。通过替代,我们会明白传庆对父母的怨恨,也就是她自己对父母的怨恨。然 而,毕竟她父亲曾替她拟写摩登红楼梦的回目,也鼓励她学写旧体诗,所以她对父 亲的感情不是不能体察:“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在寂寞的时候他喜欢我。” 然而母亲的离家及再度恋爱,使得张爱玲缺失了母爱,造成了张爱玲心目中对母亲 形象的疏远与淡忘。但是,这种疏远与淡忘,又由于父亲对她的酷虐相对照,而变得模 糊和不为人所注意。在小说沉香屑第二炉香中,就有父女冲突的情节,折射出她 对父亲的不满与怨恨。而像花凋中的川嫦、半生缘中的曼桢、创世纪中的潆 珠等,更是连父爱和母爱都得不到的可怜的女孩。 家变与父爱的失落,注定是一种难以忘怀的创伤。张爱玲对父亲的感情是爱与恨交 织的,因此,她把吸鸦片、打吗啡、纳妾、游手好闲与旧社会的耻辱联结在一起,一次 次的重写。心经中爱恋父亲的小寒,让人联想到早年父亲书房中的张爱玲。他不能 说对小寒是不爱的,但到底他还是抛弃了女儿。晚年,张爱玲甚至将剧本不了情改 名为小说多少恨,从名字的改写上,我们不难看出张爱玲的情感态度。而小说中的 虞父,根本就是女儿家茵幸福爱情的断送者。 萧红和张爱玲都曾在继母的冷漠之巾生活。继母带给她们深深的伤痛自不必说,就 是亲生母亲都没有表现出对女儿应有的爱。张爱玲虽然一度和离婚后的母亲生活,但亲 生母亲后来有了外籍男友。她为了自己的爱情,不惜牺牲了母女之爱。“常常我一个人 在公寓的屋项洋台上转来转去,西班牙式的白墙在蓝天上割出断然的条与块。仰脸向着 当头的烈日,我觉得我是赤裸裸的站在天底下了,被裁判着像一切的惶惑的未成年的人, 困于过度的自夸与自鄙。这时候,我母亲的家不复是柔和的了。【8 张爱玲的姑姑,更多 地承担起了母亲的责任。在写作上,为张爱玲提供了许多创作素材。一直以来,研究界 认为张爱玲的小说颠覆了传统的母亲形象,这与张爱玲母爱的缺失有关。在她多数小说 中,多是对子女缺少爱的母亲形象,甚至有一些母亲,根本就是充满了虐杀子女倾向的 母亲。而在晚年作品同学少年都不贱中,倒是恩娟、赵珏的母亲以及赵珏的姨妈, 都是慈爱的、温婉的有母性光辉的形象。这在张爱玲的创作中,是少有的例外。 如果说,早期的张爱玲多少还得到了父爱的话,那么萧红则是在父爱的一直失落中 长大的。父亲的冷酷、悭吝、暴戾,带给萧红的只有伤痛。祖父代替了父母,对她疼爱 有加,同时也是她的启蒙老师。祖父去世后,她与家庭中唯一温馨的联系就此割断了。 此后她一直贫病交加,身心的痛苦始终困扰萧红。写作为她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 精神依托,甚至可以说,给她提供了一个可以争取到自我意识的世界。在萧红的许多小 说和散文中,我们仿佛能看到还是一个小女孩的萧红,天真、顽皮、聪明,却得不到父 母的爱,要时时躲避母亲的毒打和父亲的责骂。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父母亲甚至不如家 中的“外人”有二伯更亲切。因此,她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周围,自然界的花草树木, 飞鸟虫鱼,贫苦的冯歪嘴子等艰难生存的人们,同时在这种关注中,她甚至忽略了自己 的不幸。 在人格理论的研究中,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家都非常关注“人生早期经验”。发生 认识论的创始人,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个人在六岁左右人格已基本成型。 早期经验对从事文学艺术创造的人来说,更显得犹为重要。 相似的童年经历,对自然、人生的理解敏感与早熟,造成了她们身心分裂的人格。 而写作更加深了她们的身心分裂,使得她们女性的身体与行动可能,在不同的角色扮演 与服装面具之下受到忽视与遮盖。张爱玲拿生与死、真与假、浮华与升华相辨证,塑造 了封锁中的翠远、心经中的小寒、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葛薇龙、色戒 中的王佳芝。萧红身心分裂表现在:一方面,她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个人感情 几经波折,身体又充满了病痛,另一方面,她内心有着与病弱的身体不相称的强大的精 神追求,只能以写作来放逐精神,也因此有了文学上的突出成就。小说手、呼主皇河 传、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及散文商市街即是这种状态下的杰作。 ( 三) 爱情的超常体认与出走之后的自我救赎 父爱的缺失与母爱的失落,无论在萧红还是在张爱玲的心理边界上,都刻下了危险 的印痕,那就是,她们不假思索,也毫无保留地投入爱情,照亮了自己,更摧毁了自己。 并且在爱情之外,她们同样丧失了做母亲的权利。萧红当年在哈尔滨生下的女孩至今是 一个未解之谜,后来生下的男孩也因为她的贫弱而很快死去。她虽然在小说中完成了妇 女生产的深刻描写,却在散文中只字未提自己的这一经历。张爱玲也一样,在与赖雅结 婚前,她不得不放弃了生下孩子的权利,对此,她守口如瓶。但后来张爱玲将1 9 5 4 年 创作的小说赤地之恋译成英文时,增加了一段内容,当女主角被共产党干部当情妇 遗弃后,做了人工流产,细节中所流露出的痛苦经验,触目惊心。这说明,这在她们都 是不可说的伤痛,身体的伤痛之外,是更深的心灵的苦痛。 张爱玲在惘然记序中写到:“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这句话可以同时验证她与 萧红。她对爱情的理解,与在作品中女主角所表现出来的世故、功利全然不同,对胡兰 成和赖雅的爱情,都是“赔本的买卖”,前者耗尽了她的艺术生命,后者带给她后半生 生活上的麻烦,也影响了她的创作力。而萧红更是把爱情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全身 心投入,无论是对萧军,还是对端木蕻良。爱情的超常体认,深深影响了这两位女性作 家的创作。 最初是受到萧军的影响,萧红开始了创作。而从创作之初,出身地主家庭的萧红就 把目光投向了广大被奴役、被压榨的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这里也有萧军对他的影响。 哈尔滨时期,她创作了王阿嫂的死、夜风、看风筝等,与萧军合出了小说集跋 涉。离开东北后的散文集商市街写了她在哈尔滨与萧军同居时期的生活。寒冷与 饥饿,失意与冷遇,一条鞋带都要两个人分成两段来系的困窘的日子,在萧红笔下是那 样逼真,那样刀子般割人心肺。而她与郎华( 萧军) 困境中的爱情,又是格外的感人。 生活在饥饱尚不能满足的境况下,与富有的旧家庭的决裂显得格外果敢。萧红无论如何 也不肯向父亲代表的旧势力屈服,这反映了她性格的刚烈与倔强。后来由于感情的裂痕, 作为女性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她和萧军分手,转而同端木蕻良结合,虽然很多人因此对 她很有看法,但她还是义无反顾。颠沛流离的生活,加速了她健康的毁坏,但她和与萧 军在一起时一样,一直担负着家庭主妇的责任,一边拼命写作,一边还给端木蕻良抄写 了大江的手稿。在对待爱情上,萧红也是有着卓文君的“闻君有两意,特来相绝决” 式的斩钉截铁的。她感觉到萧军用情不专时,就痛下决心毅然分手。反映在创作中,她 笔下的人物,她散文中的自我,都是个性鲜明的。张爱玲则不同,她明知胡兰成早就与 他人有染,却一直犹豫不决,再后来伤透了心,创作力也因此不再有从前旺盛了。 当年张爱玲因与继母发生口角遭父亲毒打和囚禁,逃离父亲的家时,面对未来不免 有些茫茫然。出走之后的张爱玲,只有母亲的一点资金,要么用来打扮成淑女,嫁得一 个如意郎君,要么去用来完成学业。前者由于父母的婚姻,使得张爱玲已不抱任何幻想, 听以只能去继续深造。然而战争以及经济的窘迫,使得学业也不能够完成。这就使得她 要寻求种自立的出路,也使得她往内心回溯和探索。写作成为她走进自我内宇,进行 自我救赎的方式,在书写中她找到了自我认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是离家出走促成她走 上作家之路,爱情体认,又成为这条出走之路上最初和曾经的激励。 然而,“她总在不对的时候,碰上不对的人,而当时,她却以为是对的。即使百分 之一聪明的女子,也会知道人世问有些邂逅只能是一次邂逅,要放就应该放,她却总被 毛缠烂打式的追求感动着,并且一直付出代价。她是为被爱而爱,而接受,从没有主动 皂求过。我们所知道的两次婚姻便是,胡兰成和赖雅。”【9 】爱情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经历 r 一个“肯定怀疑幻灭”的过程。早期的霸王别姬中有她自身对爱的渴望, 这时期她还从未体验过爱情。少女张爱玲借助虞姬的反思,提出对于传统女性在宗法社 会中的地位问题。正如虞姬在惶惑中反身自问生存的意义:“她怀疑她这样生存在世界 上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女性自我身份认同的意识在虞姬身上,女性作家对于女性自我 的追求,在文本虚构与历史叙述中形成一个异化的空洞。到了倾城之恋,用整个香 港的陷落成就了白流苏的爱情神话。这时,张爱玲遇到了胡兰成,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 背面,她自己写到:“她( 指张爱玲自己) 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可是在尘埃罩 开出花来。”与胡兰成结合的一段时期,张爱玲佳作叠出。然而随着胡的变心,张爱玲 逐渐的“萎谢”了,从浮花浪蕊中的洛贞、色戒中的王佳芝到同学少年都 不贱中的赵珏、恩娟,哪一个出走的女性又得到了真正的爱情呢? 这时的爱情,在张 爱玲的笔下由怀疑而彻底幻灭了。如果晚在美国的张爱玲与赖雅结婚,是像她自己说的, 他很懂她,也只是懂而已,并没有给她带来新的创作源泉。 张爱玲有过几年成名得意时期,但她的生存并不就因此而高枕无忧。她曾学业无着, 去美国后也是每每为生计所迫。在后期作品同学少年都不贱中赵珏在美国的境遇, 就渗透着张爱玲曾有过的生活写照。在谈女人中,她认为: 叫女人来治国平天下,虽然是“做戏无法,请个菩萨”,这荒唐的建议却也有它的 科学上的根据,曾经有人预言,这一次世界大战如果摧毁我们的文明至不能恢复原状的 地步,下一期的新生的文化将要着落在黑种人身上;因为黄白种人在过去已经各有建树, 惟有黑种人天真未凿,精力来耗,未来的大时代里恐怕要轮到他们来做主角。说这样的 话,并非故作惊人之论。高度的文明,高度的训练与压抑,的确足以斫伤元气。女人常 常被斥为野蛮,原始性。人类驯服了飞禽走兽,独独不能彻底驯服女人。几千年来女人 始终处于教化之外,焉知她们不在那里培养元气。徐图大举? 这是张爱玲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对男权社会的讽刺与批判。她认为“超人是男性的, 神却带有女性的成份。” 而萧红更可说是流离失所,总是在困境中挣扎图存。她的写作,也是浸透了血泪。 出走之后,萧红对女性有着深刻的同情、反省与体认。作为有着相当坎坷人生经历的女 性作家,基于对自身命运的切身感受和对女性本质力量的发现,对女性生存状态、生命 价值、女性在现时社会中角色形象等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因此,她写出了女性的生存悲 剧和生命悲剧,在其作品中,尤以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为极致。 9 二、相似的人生经历却不尽相同的创作 ( 一) “精神之父”的引领及“童女”的视角与角色扮演 从一开始,张爱玲作为写作上早熟、世故与现实中生活低能的少女,就看清了浮华, 更看透了浮华的假面与反面。在反抗与出走之中,她又是格外的不通世故。早年在父亲 的书房里看红楼梦,看海上花,偶尔吃一些父亲的西点,并由父亲为自己写的摩 登红楼梦代拟回目的时候,她未尝不是感到幸福的。然而,继母离间了父爱。张爱玲 的父爱,以她对胡兰成不假思索的爱情为替代。但在创作中,张爱玲仍扮演着童女。可 以说,在现实和写作的两个世界里,她乐于扮演一个上海童女。长期被禁锢以及心智的 早熟,在家庭历史与身体形象等方面,屡次遭受的挫折造成了自卑与不安,写作又成为 她补偿欲望、重塑自我的方式。 “张爱玲对父爱有种近乎偏执的渴望与渴求,两次结婚的对象皆为年纪比她大许多 的文人。甚至,张爱玲对大师胡适的仰慕,在于她视胡为触e r f i g u r e ,而不在于其他的 东西。如果追究起来,当然是因为,她一度是父亲的少女,一度在父亲的书房阅读金 瓶梅和红楼梦等危险读物,又与父亲合作过摩登红楼梦。也就是说,张最早 的阅读与写作,最早的自我诠释与扮演,绝大部分是与父爱的记忆联结在一起的。”“ 相对于长大了的眼睛来说,她成为少女与女人、出走与禁锢之间的存在。一方面,张爱 玲标榜自己的物质和时尚,在成名之初成了“做衣狂”,另一方面,她又需要认同。这 种认同,不单单是读者与编辑的认同,更是来自于亲人和缺席的父亲的认同。胡兰成第 一次与张爱玲相见,即对她的文笔表示了独到的赞赏。这种赞赏,来自于一个年长的不 乏文采的男人,对表面世故,事实上涉世未深的张爱玲来说,无疑是可亲近的。她对胡 兰成的接受完全在情理之中。在与胡的关系中,她扮演了半个“童女”角色。在童女角 色的伪装下,部分地实现了她的天才梦,她未尝不是得意的。1 9 4 4 年前后,是张爱玲的 全盛期,胡兰成也在报刊上发表了评论张爱玲的文章。胡的评价也将张爱玲放置到相当 高的文学地位上。半个“精神之父”的扮演,在张爱玲的创作上,起了一定的作用。然 而胡兰成的不忠,造成了张爱玲最终与胡的决别,使得这一扮演中断,爱情与父爱的再 次的缺失,无疑对张爱玲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胡适成为张爱玲的第二个精神之父。后来张爱玲将海上花译成国语,也是受胡 适的影响。并且胡适先生亲自为海上花作序,称为“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也就 是肯定了张爱玲译著的价值。 张爱玲抵达纽约不久,便去拜访胡适。“张爱玲对他( 胡适) 的作品非常崇拜,故 而他的赞辞使她觉得宽心,既已身在纽约,现在可以亲自拜访他并为他的鼓励致谢。张 e 计划将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翻译成英文,胡适曾对该小说作过丌创性研究,故而 既这事,他们还讨论过一番。”“张爱玲离开大陆后,创作了秧歌。胡适对此部小说 赶加赞扬,称其为“平淡而近自然的风格”。离开大陆之时,张爱玲已意识到,她的伞 f 0 盛时代结束了,哪里都容不下她。这种时候,大师胡适的肯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格不 够健全的“章女”,要继续进行角色扮演,需要有力的配合者。在精神向度上,张爱玲 与胡适是一致的,换言之,胡适的认同与赞扬,成为张爱玲重新确认自我价值的新的坐 标。秧歌出版后,并未如张爱玲所预料的那样好评如潮。一直为张爱玲所仰慕的胡 适的评价,却给张爱玲带来了重新振作的勇气。 费勇的张爱玲传奇中,从张爱玲对胡适的情怀,联想到萧红:“有点让人想到 萧红对鲁迅的敬爱、信任。胡适、鲁迅似乎以“父爱”的形象,带给张爱玲、萧红这两 位饱受父亲、情人( 丈夫) 折磨的女作家一种迷蒙的亲切与温暖。”由张爱玲对胡适的 怀念,他认为“张爱玲在冷漠的外表之下,也有着易感的温情。”这里,费勇只是写张 爱玲,书中虽对两位作家比较着墨不多,仅有寥寥八十多字,但是从张爱玲与萧红相似 的经历中,敏锐地捕捉到了张爱玲与萧红对父爱有种近乎偏执的渴望与渴求。张爱玲早 期阅读与写作都与父爱联系在一起,也因之后来父女的反目带给她巨大的创伤父亲 为了女人,在精神上抛弃了女儿。 张爱玲曾借书评,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式亲情的不满,也可说是对自身父爱缺失的遗 憾与谴责:“中国人不但谈恋爱( 含情脉脉) ,就连亲情友情也都有约制。“爸爸,我爱 你”,“孩子,我也爱你”只能是译丈。惟有在小说里我们呼天抢地,耳提面命诲人不倦。” “”事实上,张爱玲也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在其小说中,多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自私冷漠、对子女缺少父爱的父亲形象,多少恨中的虞父、创世纪中的匡霆谷即 是典型。 萧红深得鲁迅引导,她在创作思想上,也努力地继承鲁迅的传统,关注大众人生疾 苦,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旧的思想与习惯,当成鞭挞的对象。萧红的生死场的出版, 是鲁迅关怀和帮助的结果。1 9 3 4 年1 0 月初,与萧红逃亡青岛的萧军,开始给上海的鲁 迅写信。1 1 月3 0 日,他们在上海内山书店与鲁迅第一次会面。这以后,萧红的生活和 创作都得到了鲁迅先生无微不至的关心。萧红把翔0 完成的生死场的手稿交给了鲁迅, 鲁迅对此稿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并在他的安排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三,于1 9 3 5 年 1 2 月,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鲁迅亲自为该书写了序,在序中对生死场进行了中岢 的评价:“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 往往已力透纸背。”“有女性作者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不仅支持萧红出版著 作,还把萧红介绍给外国进步人士如史沫特莱女士、鹿地亘先生。萧红也紧紧追随鲁迅 的脚步,秉承鲁迅思想的风骨,又以自己的情感和女性生命体验发挥出了女性独有的文 学创造力。不论是作品中深沉的民族文化批判精神,还是抒写女性悲剧的激愤与忧伤并 存的情绪流露,都突出地体现了萧红继承鲁迅文学传统的鲜明的创作个性。并且萧红笔 下王阿嫂之死中的王阿嫂,比之鲁迅笔下祝福中的祥林嫂更不如,祥林嫂还可 以有个地方做帮工,王阿嫂却要惨遭毒打。应当说,萧红笔下的女性命运更悲惨、更带 有女性作家的切肤之痛。 张爱玲和萧红与“精神之父”在精神向度和价值取向上的趋同,深深表现在各自不 i j 的创作中。她们在对“精神之父”的依恋上,也同时完成了“童女”角色的扮演。张 爱玲和萧红都属于鲁迅形容的“还是小孩子,而眼睛已经长大了”的“童女”类型。她 们的创作中,都存在着以“童女”为中心的性别扮演与幻想。张爱玲笔下有小寒、川嫦、 烟鹂、愫细等一系列“童女”形象。后期的张爱玲写作渐少,流落海外多年,再婚、丧 偶,跨入了人生最后阶段,但在她的故事里,还是坚持以“童女”的视角与扮演来看女 性的内在与外在世界。同学少年都不贱中的赵珏一直都没有“长大”她的“童 女”特征不仅表现在身材的“小”上,更表现在身处美国华人相互倾轧的社会,她总是 回忆着上海的少女时代,在为人与处世上,也处处表现出少女甚至“童女”的敏感与不 成熟。 不同的是,张爱玲是角色和人物的童女,萧红却是语言与感觉的童女。呼兰河传 里,“我”就是一个典型的“童女”。“然而萧红的语言是生动的、优美的,同时很多地 方又显得不那么成熟,甚至存在着一些语病。”【1 4 铉种不成熟,也是萧红的“童女”特 色。萧红的作品中有“童女”的浓烈的色彩感,虽然她生活的时代是灰色的,她的个人 生活也是灰色的,但经过“童女”记忆的加工,家里一个普通的花园变成了: “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 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 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迪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萧红的语言,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这种语言新鲜、反常,像是病句。呼 兰河传因为萧红的童女话语,而显得自成一种风格。在萧红抒情化的笔端,不乏热闹 非凡的野台子戏,盂兰盆节为鬼魂放河灯,四月十八娘娘庙求子求孙,请神弄鬼为小团 圆媳妇跳大神,但更感人的,是出自一个早慧的、敏感的、善解人意的“童女”的内心 感受。 在文本中,萧红不热心对事件的展开,不去交待事件的来龙去脉,不着意去揭示其 逻辑层面上的因果关系,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风景画、人情画、生活片断和生活场景, 这也是“童女”感觉之一种。在商市街系列散文中,描写寒冷、饥饿,都是“童女” 感觉,门外面包诱人的芬芳及饥肠辘辘相对照,发出“草褥子可以吃吗? 桌子可以吃 吗? ”的诘问。在“童女”话语中,萧红深深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 二) 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下迥异的创作态度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主题是揭示中国人民大众 听受地压迫和剥削,以及他们的觉醒和反抗。因此这时的主题词就是战争和革命。 1 9 4 1 年在香港读书期间,张爱玲亲身经历了港岛被围、抵抗及沦陷的全过程,学业 量因此而中断。目击战争的野蛮和它巨大的毁灭力量,并从战争中幸存下来,她对人生 夏充满了悲观的想法。“出名要趁早呀! 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快乐。”在她眼中, 三命是悲惨的,因此,她小说中多的是逆来顺受的长安、川嫦、翠远、潆珠这些女 生存现实中遭受病痛、家庭的折磨,惟有怯懦和厢服。 创作早期,张爱玲写了烬余录,描绘香港战争中自己的经历,语气冷静,自己 置身度外。在倾城之恋中描写的一点战争的场面,也不过是为了写一段传奇佳话a 加之嫁给汉奸文人胡兰成,因此曾受过谴责。她写到仗打完了之后,麻木地“立在摊头 吃滚油煎的胡萝h 饼,尺来远脚底下就躺着穷人的青紫的尸首。”“我很少有正义感,我 不愿意看见什么,就有本事看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