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内容摘要:余华的小说创作以其极端的暴力美学与决绝的精神反叛而成为当代 文学中一个无法替代的独特存在;同时,他始终秉承并践行的“内心真实”的 文学信念又成为当代写作中一个精神的高标。然而,余华的小说创作又因为他 “内心真实”的切入点的不断变化而呈现一种开放、衍变的不稳定态势,从而 又使他成为当代作家中最难以言说与把握的一个。从某种意义上说,余华的创 作衍变遵循着其不断穿越“内心真实”的探索行程。 文学的“真实”是作家由个人的情感体验出发,其心灵对现实的一种存在 性观照与个体生命的折射,它既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同时又充满鲜明的个人 特色。余华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将“真实”界定为超越传统常态结构与陈1 1 7 经验 之上的“精神的真实”,这种“精神的真实”是他通过内心对生命、人性存在可 能性的一种体验与探寻。余华的写作实践是在他“内心真实”的小说理念基础 上,不断反叛传统经验、以精神结构重塑文学“真实”的旅程:他先后发现了 经过自身生命体验蕴藉的以揭露、反抗暴力人性为核心的“存在真实”;以承担、 消解命运苦难为中心的“生命真实”;以焦虑、虚无的时代现场为主旋的“社会 真实”,并分别建构了一套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同时,余华的小说创作是具有 开放性的,他的写作正在进行着,相信他对“真实”的理解和表达还会随着内 心的发现之旅而继续衍化。余华似乎在竭力发掘自身的一切艺术灵感与技术潜 力去穷尽“真实”的发现与表达的可能,他在创作中对“真实”探索的虔诚信 念与独到体验一定有其深层的内在原因,这些内在因素也决定了余华小说创作 对“真实”的勘探与表达的程度与局限。 本文以余华“内心真实”的衍化为主线,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写作发生、心 理溯源、文化精神及美学意义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研究。试图以“真 实”穿透余华的写作,对其发生、衍变、衡定因素及隐秘心理动因进行系统而 独到的勘探,由此得出对余华文学观及其创作的价值厘定,并进一步对余华“内 心真实”写作的美学意义做出文学史的定位,探寻在当代语境中其写作的瓶颈 与超越的可能性。 关键词:“内心真实”;写作发生;心理溯源;文化精神;美学意义 a b s t r a c t c o n t e n t :t h ei n v e n t i o i lo fy uh u a sn o v e li su n i q u ei nt h ef i e l do f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 p r e s e n ta g e t h ef a i t ho f “i n n e r m o s tt r u t h w h i c hy uh u aa l w a y st a k e sa n d c a r r i e so u t i st h eh i g h e s tp s y c h i cl e v e lo ft h ei n v e n t i o no fn o v e li nt h ep r e s e n ta g e h o w e v e r , i ti s v e r yd i f f i c u l tt og r a s pt h ei n v e n t i o no fy uh u a sn o v e lb e a 7 a l l f 汜h e c a r r l o so u tt h e “i n n e r m o s tt r u t h ”v a r i o u s l ya n dh i si n v e n t i o ni si no p e na n di n s t a b l es i t u a t i o n o n 5 0 m em e a n i n g s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i si n v e n t i o nf o l l o w st h ee x p l o r i n gr o u t eo f t r a v e r s i n gt h e “i n n e r m o s tt r u t h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t r u t h ”i st h a tt h ew r i t e re m b a r k sb yi n d i v i d u a le m o t i o ne x p e r i e n c e , a n dh i sm i n dt ot h er e a l i t yo n ek i n do fe x i s t e n c ec o n t e m p l a t i o na n dt h ei n d i v i d u a ll i f e r e f r a c t i o n , i tb o t ht h es o u r c et ot h er e a l i t ya n dt h es u r m o u n t i n gr e a l i t y ,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a l s of i l l st h eb r i g h ti n d i v i d u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y uh u ad e s i g n st h e “t r u t h ”a s “t h e s p i r i t u a lr e a l i t y w h i c ha b o v et h es u r m o u n t i n gt r a d i t i o nh a b i t s t r u c t u r ea n dt h e o b s o l e t ee x p e d e n c ei nh i sn o v e lc r e a t i o n ,a n dt h i sk i n do f “t h es p i r i t u a lr e a l i t y w i l l b eo n ek i n do fe x p e r i e n c ew i t hi n q u k e da b o u tt h ei n n e r m o s tf e e l m g st ot h el i f e ,a n d t h eh u m a nn a t u r ee x i s t e n c ep o s s i b l e y uh u a 。sw r i t i n gp r a c t i c ei sb a s e do nh i s “t h e i n n e r m o s tt m t h ”,w h i c hu n c e a s i n g l yr e b e l sa g a i n s t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既p c r i e u c e ,a n d r e m o l d st h ef i t e r a t u r e “t r u t h ”t h ej o u r n e yb yt h es p i r i t u a ls t r u c t u r e y uh u a sn o v e l c r e a t i o ni so p e n , h i sw r i t i n gi sc a r r y i n go n ,s oh i s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t h ee x p r e s s i o n a l s oc a nc o n t i n u et oe v o l v e “t r u t h ”a l o n gw i t ht h ei n n e r m o s tf e e l i n g s 仃a v e lo f d i s c o v e r y y uh u a i se x c a v a t i n gh i sa l la r t i s t i ci n s p i r a t i o n sa n dt h et e c h n i c a lp o t e n t i a l t oe x h a u s t st h ed i s c o v e r yo ft h e “t r u t h ”a n dt h ee x p r e s s i o np o s s i b i l i t y h ec e r t a i n l y h a sh i si n d e p t hi n t r i n s i cr e o no nt h ee x p l o m t i u na n dt h eo n g i e a le x p e r i e n c eo ft h e “t r u t h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t h e s ei n t r i n s i c 自c t o r s h a da l s od e c i d e dh i sc r e a t i o no f e x p l o r i n gt h e “t r u t h ”i sl i m i t e d i nt h i sp a p e r t h ew r i t e rs t u d i e st h ei n v e n t i o no fy uh n a sn o v e lb a s e d0 1 1t h e v a r i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i s i n n e r m o s tt r u t h ”t h ew r i t e rt r i e st op e n e t r a t et h e i n v e n t i o no fy uh u at h r o u g ht h e “t r u t h ”a n dd 0as p e c i a le x p l o r i n g t h e ns u m m a r i z e y uh u a sv i e wa n dt h ev a l u eo fh i si n v e n t i o n ,f u r t h e r m o r eo r i e n tt h ea e s t h e t i c m e a n i n go fy uh u a s i n n e r m o s tt r u t h i nt h eh i s t o r y t h ew r i t e r w i l ls e e kt h e b o t t l e n e c ko fy uh l l a si n v e n t i o na n d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o fb r e a k t h r o u g hi np r e s e n t k e yw o r d s :“i n n e r m o s tt r u t h ;w r i t i n gh a p p e n s ;t r a c i n gt ot h em e n t a l i t ys o u r c e ; c u l t u r a ls p i r i t ;a e s t h e t i cm e a n i n g 穿越“真实”的独行论余华的小说创作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特别 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 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晷旨 寻 日期:仂7 、奸t o 穿越“真实”的独行论余华的小说创作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辽宁 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豹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疑守肖 雪 乎“球f孙嵋 隧 讼 教 : 导 期 指 日 穿越“真实”的独行论余华的小说创作 引言 面对生存镜像的浩瀚与奇异,“真实”显然是一个及其复杂与模糊的概念。 同样,文学的“真实”作为作家个体生命体验的诗性表达,更显得含混与晦涩。 生命本身的厚重给与了作家丰富的人生经历与情感资源,但是,生命个体就像 是一个折射的镜面,由于其心灵的质地各不相同,而折射出不同的甚至是完全 相异的生命体验。所以,文学的“真实”是作家由个人的情感体验出发,其心 灵对现实的一种存在性观照与个体生命的折射,它既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同 时又充满鲜明的个人特色。 对于那些对现实负有强烈责任感的作家来说,“真实”不仅是他们自觉而虔 诚的追求,同时也是他们在创作中自我确认的一种价值尺度。余华的小说创作 也因此始终在勘探“真实”的道路上行走。余华曾在随笔虚伪的作品中这 样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艺术哲学与审美观念:“现在我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 都要明白自己为何写作,我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1 1 j 他又进一步 将这个“真实”界定为超越传统常态结构与陈旧经验之上的“精神的真实”,这 种“精神的真实”是作家通过内心对生命、人性存在可能性的一种体验与探寻。 余华的写作实践即是在他的“内心真实”的小说理念基础上,不断反叛传统经 验、以精神结构重塑文学“真实”的旅程:他先后发现了经过自身生命体验蕴 藉的以揭露、反抗暴力人性为核心的“存在真实”;以承担、消解命运苦难为中 心的“生命真实”;以焦虑、虚无的时代现场为主旋的“社会真实”,并分别建 构了一套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我认为,余华在竭力发掘自身的一切艺术灵感与技术潜力去穷尽“真实” 的发现与表达的可能。他所追求的“内心真实”就如同“药片可以自动跳出拧 紧瓶盖的药瓶”一样跳出了我们思维的惯性,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他的真 实表达方式就像“在阴沉的天空里显示出来的过去的阳光”一般给我们带来独 特的美学享受。同时也强烈地感觉到,余华小说创作过程中那份对“真实”探 索的虔诚信念与独到体验一定有其深层的内在原因,而且这些内在因素也决定 了余华小说创作对“真实”的勘探与表达的程度与局限。余华试图穿越“真实” 穿越“真实”的独行论余华的小说创作 的独行是具有开创意义和冒险意义的,无论其最终到达的程度如何,我们都会 看到一颗真诚的灵魂因竭力穿越“真实”而形成的一道优美而独特的精神弧线。 第一章记忆、发现与迷恋:余华小说的写作发生 如果说,对“真实”的思考与追求是余华小说写作发生与发展的支点与契 机,那么,对暴力人性的发现与抒写则是余华穿越“真实”的入口与首程。暴 力成为余华心中最大的现实,他决绝而激情地把玩并申诉着暴力人性的深渊境 遇,并将暴力叙述由身体暴力推至精神暴力、命运暴力及社会历史结构的纵深 处。即使在其长篇小说较为温情的叙述中,暴力依然以苦难、命运、权力等隐 性方式存在于小说的纹理中。余华对暴力的如此沉醉,使得他的暴力叙述与叙 述的暴力成为一个双重的寓言。这种带有精神自残性质的暴力抒写,绝不仅仅 缘于暴力是余华批判与反抗现实的切入点,这背后一定有其深刻的作家在精神 上所不能自已的内在原因。 1 1 记忆与重构:“内心真实”的沉潜 如果说,文学是作家个体生命体验的诗性表达,那么,暴力作为余华“内 心真实”的一种强烈体验,其最初影像则来源于他童年的经历。余华自己也认 为,童年生活对他是一个根本性的选择,决定了他和世界的一生的关系,他成 年后对世界的感受与想象力都受这个基础的限制。的确,童年体验在作家创作 心理的体验生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学表明,每个人的一生,就像是 一只放出的风筝,童年体验就好像这个放风筝的线,它引导和制约着每个人一 生的思维、情感和言行等的发展,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了基调。”【z j 余华的童年 记忆中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几乎每天都要目睹鲜血和死亡。因为父母都在医院工 作,家就在太平间的对面,所以,他的童年大多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在自传里, 余华曾回忆说:“我父亲当时给我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他从手术室里走出来时的 模样,他的胸前是斑斑的血迹,1 3 罩挂在耳朵上,边走过来边脱下沾满鲜血的 手术手套有几次因为好奇我还走过去看看死人,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过死 2 穿越“真实”的独行论余华的小说创作 人的脸应该说我小时候不怕看到死人,对太平间也没有丝毫恐惧,到了夏 天最为炎热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呆在太平间里,那用水泥砌成的墙非常凉快。” 【3 l 死亡与鲜血就这样以最自然而又亲切的方式,在不经意间走进了一个孩子的 生活和心灵,渗透迸余华对世界最初的体验之中,成为他日后生存与写作中一 个无法逾越的精神底色,同时,也赋予了他面对残酷的冷静与从容。 应该说,暴力的写作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早在余华还没有写作之前,就在 他身上产生了,产生于他童年飘荡在医院的记忆中,植根于他独处太平间的心 灵上。虽然,很难说这究竟是一种命运的恩赐还是作弄,因为它既成就了作为 文学家的余华的写作,却也带来了作为生命个体的余华的内心折磨。但是至少 它是童年生活留给余华的独特馈赠,并且在悠长而严肃的成长岁月中,时代记 忆的濡染与自我精神气质的生长没有使他失去这份馈赠,反而唤醒并强化了这 个无意识之中获得的最初体验。这个时代的记忆即是“文革”的暴力记忆。 对于出生在6 0 年代的一辈人来说,“文革”无可选择地成为他们成长过程 的生命体验中最模糊而又最清晰的记忆。虽然他们没有受过“文革”的直接迫 害,但是,“文革”中的某些精神因素却以一种奇异而又深刻的方式影响着他们。 余华这样回顾“文革”对他的影响,“在阅读这些枯燥乏味的书籍的同时,我迷 恋上了街道上的大字报,那时候我已经在念中学了。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 都要在那些大字报前消磨一个来小时。到了7 0 年代中期,所有的大字报说穿了 都是人身攻击,我看着这些我都认识都知道的人,怎样用恶毒的语言互相谩骂, 互相造谣中伤对方”1 4 】对大字报的痴迷使余华在这种残酷与荒诞中体会到 了人性的拙劣与复杂,并产生了与童年记忆中鲜血与死亡的情感共鸣,它们在 余华的心中相互渗透、强化、沉淀,静待日后体验的激活与重塑。“童年体验一 方面作为既成的心理事实而影响到作家对后来的人生体验的选择和吸收,另一 方面日后的人生体验也不断地浸泡、濡染、改变和重塑着早期的体验。其结果 是出现了不同于实际经历、感受的对整个人生、社会的更为深刻的体验。”p j 因 此,当“文革”过去十年之后,当2 6 岁的余华几年间连续看到一些被“文革” 迫害成精神病的人还在那读毛主席语录,喊着口号的时候,他强烈地感觉到对 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文革”也许永远不会过去于是,童年记忆中关于鲜血、 死亡与大字报的记忆被他此刻的情感体验所召唤出来,只是,鲜血与死亡被置 换为一种肉体暴力与精神暴力的酷刑,而大字报则被置换为人们在痛苦与撕裂 过后的漠然与遗忘。这样,产生了一九八六年这篇源于“文革”,却超越“文 穿越“真实”的独行论余华的小说创作 革”的生存寓言:人们对深隐在历史中的暴力情结的自来承担与漠然无知。余 华对于“暴力真实”这一近乎穿透性的体悟无疑是源自他童年体验、时代记忆 与日后体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此外,余华的暴力叙述还源于其故乡海盐地域文化的潜在影响。海盐文化 通常属于吴文化的一个分支,重理重利是吴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海盐位于杭 嘉湖平原,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农耕意识深深刻在海盐人民的精神文化中,精 细小气、工于心计,争强好胜而又心胸狭窄,同时又善良、宽厚、仁慈。在不 同的文化系统中成长起来的人总是带着他所属文化的特质,这些影响内化和凝 注到余华的感觉、知觉、情绪等心理状态中,构成他个性的一个方面,成为与 他一生相伴的因素。海盐的地域文化,一方面打击了余华,甚至让他失去了对 人的仅有的信任,让他把入所有的内涵抽空,只是把人作为暴力的工具,死亡 的载体;另一方面,余华还是看到了在海盐地域文化中所包涵的容忍、仁慈、 宽容、温柔。但是,写作是一个自我解构与自我重建的过程,随着内心的成长 与体验的加深,敏感的余华更深刻地认识到吴文化中的阴暗面,终于在对自我 与故乡文化的反思中发现了暴力这一被遗忘的“真实”。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吴文化的人性中无法抹去的那些亮点,也为余华写出他后期两部比较温情的作 品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奠定了丰厚的精神底蕴。 1 2 反思与发现:“暴力真实”的洞见 余华童年体验与故乡文化基因中的鲜血与死亡这两个暴力的最初胚胎,在 他的心里沉潜着,使他格外关注并留心于一些强烈、残酷的东西,对于阅读更 是如此。在大量暴力与血腥的惨烈文字的阅读中,激活并强化了他童年体验中 鲜血与死亡的记忆,并在进一步的思索中产生了震撼灵魂的发现。 诚然,阅读川端康成、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博尔赫斯、福克纳、三 岛由纪夫等大师的作品,对余华抒写暴力的叙述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 对暴力的发现与痴迷,应该说是余华个体生命体验与他们不约而同地心灵相遇, 带有他独特的主观与偏激色彩,而且他对暴力的发现与领悟也经历了个体内心 的由混沌到澄明、由肤浅到深刻的过程。 在余华最初的先锋之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们可以感到余华在刚刚 4 穿越“真实”的独行论余华的小说创作 告别星星、m 女等呼唤温情之作,终于找到与自我精神相契合的暴力叙 述时的兴奋与狂热,而正是因为这样,使得他最初的暴力抒写显得含混与无名, 却疼痛中带着亲切。余华写作时的这种复杂心理情绪使十八岁出门远行呈 现出的荒诞暴力更像一个成长的寓言。但是,我以为,这篇小说的意义远不仅 如此,它更像余华个人内心成长的一个仪式,是他在写作的漫长探索中发现暴 力的一次心灵逾越。1 9 7 8 年,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科医生的余华开始 尝试写作,那时他正值十八岁。为了改变目前不满意的状况而在写作中寻找着 自己,他漫无目的却坚持要通过写作找到自己生命的归宿,虽然茫然但却体会 到了内心自由的快乐。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我”不知道要去哪里,只知道要 去寻找我心中的旅店,“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 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我就这样从早 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但是我还没有走 进一家旅店。”1 6 】这种细腻的感觉描写,表达了余华内心寻找寄托时的自由、快 乐与茫然。在旅途中遇到司机与村民勾结的抢劫遭遇显得荒诞而莫名,“我”为 了保护司机车里的苹果而与强盗搏斗,惨遭毒打,但令“我”愤怒至极的是那 个司机居然与他们是同伙,他朝“我”哈哈大笑还抢走了“我”的背包,让“我” 对外面的世界无法理解。这就是余华对暴力的最初叙述,它显得纷乱而没有来 由,却令人愤怒与恐惧。或许,这是余华在写作的心灵成长中发现暴力时的最 初感受,虽然令他恐惧、惶惑、疼痛,但也有一种异常的亲切之感,仿佛找到 了舒展内心的旅途。“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 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 感觉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他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 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就在 这里。”l 1 发现了内心与世界的一个共同密码一暴力之后的余华从此正像小 说结尾中所描写的那样:“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 欢快地奔跑了起来。”1 q 如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余华最初的暴力叙述因其发现的兴奋与激动而 显得纷乱与青涩的话,那么,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与四月三日事件则仍是 余华这种最初写作惯性与内心体验的延伸与拓展。前者中的“我”在熟睡中被 一陌生男子在暴力威慑下参加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葬礼,并承担了莫名其妙的责 任;后者讲述了一个男孩内心的暴力幻想与恐惧,他总觉得周围的人都在预谋 5 穿越“真实”的独行论余华的小说创作 伤害他,使自己的生活布满暴力恐慌的梦魇。仔细品味这两篇小说竟似乎隐秘 地蕴藏着余华当时的现实状况与内心境遇。当时的他在父母的安排下极不情愿 地成了一名牙科医生,在口腔那单调而晦暗的世界中无聊地游荡,对现实状况 的厌恶与焦虑使敏感的他与现实产生了极为紧张的关系,一方面他从内心排斥 当时的现实生活,但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妥协于父母或体制的规范。于是,他 强烈地感觉到一只看不见的手野蛮地控制着他的生活,暴力地将他随意驱使 使他心底充满了恐惧与愤怒,也促使着他在心灵的世界中蕴积着一次彻底的反 抗。 一九八六年是余华抒写暴力最惨烈最彻底的一篇小说,前面提到它虽 然源于“文革”,却绝不仅限于“文革”的暴力控诉,而是包含了余华以自我反 思体验为基础、并上升到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对暴力的独特指证,将暴力的揭 露由身体暴力引申到精神暴力与社会历史的深层结构之中。小说讲述了一个被 “文革”迫害为疯子的历史教师,在“文革”过去十年后仍然无法恢复常人的 生活他将各种酷刑在自己身上实箍,而同样受到过伤害的他的妻子、女儿以 及邻人却对他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这是个极为残酷而可悲的故事,然而它又 不是故事而是一个赤裸裸的现实,它的残忍并不仅在于小说一次次血淋淋的身 体酷刑描写,而更是在于这些酷刑是曾经作为历史代言的历史老师在丧失理智 后一种无意识的自我摧残,他潜意识之中的种种暴力方式正是社会历史中暴力 因子的凸现。因此,这种隐蔽的精神暴力的潜在繁衍要比肉体的显在暴力更令 人惊悚不已。然而,更可悲的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结构中这种精神暴力的遗忘与 漠然,甚至那些曾经深受其害的人们都拒绝承认。余华从中领悟到深掩在人们 的理性与表面经验之下有一个更为真实的存在,并意识到这种精神的暴力才是 更为深刻的现实,并由此打开了人性之中的非理性之门,“真实”便从深渊中汹 涌而来。 随着余华对精神暴力及非理性人性的发现,他的内心对人性产生了极大失 望与全面质疑。他在小说世界中营构了一个个充满强烈审美刺激的人性盛宴, 他笔下的人物也成为被遮蔽的人性的符号与代码,没有性格,没有思想,没有 情感,甚至没有必要的情节流动,他们只是作家内心经验所指定的某些暴力人 性的几幅简笔画,寥寥数笔却单刀直入、迅猛无比,令人瞠目。但是,正当他 将全部精力集中于对暴力的控诉与揭露时,一个工作经历中令人惊悸的往事穿 越时光之尘横亘在他的心中,使他进一步对批判的暴力本身的内涵再次发生了 6 穿越“真实”的独行论余华的小说创作 怀疑。那是1 9 7 9 年,1 9 岁的余华到浙江宁波进修口腔科。有一次,医院里有 个病人下腭骨需要移植,要将另外一个人的下腭骨装进去。这时恰好枪毙了一 个年轻的犯人,尸体被送到医院隔壁小学里一个油漆斑驳的乒乓球桌上,供所 有科室的医生各取所需。从上海、杭州等地来的医生都手提工具,挖心的、挖 眼睛的,兴致勃勃地瓜分那具尸体上属于自己的器官。1 9 】这个情景的记忆使余 华认识到,当暴力以一种合法的形式被权力和文明默认时,它似乎就变得合情 合理了,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医生解剖尸体本身这一毋庸置疑的暴力行 为。既然文明成了暴力的同谋,那么暴力就无处不在了。于是,现实一种小 说最后医生们解剖山岗尸体的描写,以及河边的错误中对权力与暴力合谋 的揭露成了余华批判暴力的绝唱:暴力以文明为面具活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 落,它不仅是文明与权力的需要,更是人性的一部分,所以余华小说中以皮皮 为代表的孩子也是暴力的发起者,暴力源自他们内心无意识的权力欲望,它来 自人性本身,这样人类的生存悲剧也就无可避免了 1 3 迷恋与失衡:“暴力叙述”的超越与迷失 暴力在社会伦理结构中一直存在着双重价值标准。尽管,从人的动物性本 能来看,暴力无疑是人的一种攻击性本能,而且,在漫长而严酷的历史变迁中, 暴力的攻击本能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使他推动了生命的进化与发展。但 是,在社会伦理上,暴力又是一种权力意志的体现,它渗透在政治、文化性等 诸多领域,成为人类生存的一个普遍事实,而且暴力常常在权力与文明的掩护 下获得合理性。余华在暴力这种价值悖论中发现了暴力是如何深入人心,它源 于人的权力欲望,而且欲望是不会对文明让步的。对暴力及其内在结构的发现 使余华找到了反抗现实的有力手段,通过对暴力的全面揭露来批判现实,颠覆 经验。余华对暴力决绝的抒写显得酣畅淋漓,却也气喘吁吁,并渐渐地由主动 的选择衍化为对暴力过度的沉湎,使他的小说创作因精神失衡而形成了一种写 作的暴力,逼迫着自我和读者紧绷的神经。 余华在探索三岛由纪夫的写作时曾谈到:“写作与生活,对一位作家来说, 应该是双重的。生活是规范的,是受到限制的:而写作则是随心所欲,是没有 任何限制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将他的全部欲望在现实中表达出来然而写 7 穿越“真实”的独行论余华的小说创作 作伸张了人的欲望,在现实中无法表达的欲望可以在作品中得到实现”p o 对三岛由纪夫这种欲望写作的精确描述,又何尝不是余华自身写作体验的内心 独白昵? 沉潜于他内心的某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欲望必然在隐秘地牵引 着余华的写作。 如果童年体验是余华小说暴力叙述的一个无法逾越的命运力量,那么成长 境遇中的一些缺失性体验而带来的补偿心理,则成为余华迷恋暴力的自觉力量。 生活中的余华是一个胆小、怕事的男孩,他很敏感却有些懦弱:他渴望自由却 常常被父母锁在家里;他渴望强悍却总是挨哥哥的欺负;他总是无法向不喜欢 的事情发出反抗,而却以谎言来逃避,最后导致无端地被割掉并无大碍的阑尾。 对此种种,相信余华在自我的反思中一定怀着激烈的矛盾情绪。在自我确认的 外在力量受挫的同时,他的内心力量在悄然生长着。难怪他的小说时常发出如 我胆小如鼠和现实一种两种尖锐矛盾、力量悬殊的声音。但是很显然, 余华内心渴望强悍、力量的欲望占据了首要的地位,他在潜意识之中似乎以暴 力的极端抒写来延伸或是补偿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内心欲求。“弗洛伊德认 为,文学家像精神病患者一样,本能受到压抑,这种压抑把他从现实引入幻想。 文学家具有内向气质,受着本能的强烈驱使,想去获得力量、财产、声誉和女 人的爱恋,由于缺乏获取的手段,他就逃避眼前的环境,转入幻想的创造性中。 用幻想创造作品,获得他本能的潜在需要。,【”】对余华这样一个强烈指向现实的 作家,说其写作完全是建立在内心欲望的幻想与满足上,无疑是偏颇的。但是, 至少这种内心欲望的压抑与宣泄在某一程度上透视出了余华何以如此迷恋暴力 的深层动因。余华也曾坦言:“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入内 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i l z j 对暴力的迷恋与沉醉使余华小说中的暴力描写在超越现实,直逼存在的飞 翔中渐渐遁入了暴力的盛宴与狂欢,余华的内心也由坚决地反叛与对抗转而几 乎陷入一种纯粹审美想象的迷失之中。这种写作的暴力既使余华内心的欲望得 到了某种程度的满足,同时又给他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重负。难逃劫数 中,余华不仅在解构着人性的善良与仁爱,而且也在车裂着历史、时间,还同 时给自己的内心施加酷刑;祖先中,他不仅颠覆着人性的文明与进步,也同 时摒弃了自我存在的理由:世事如烟中余华将暴力转化为一种更神秘的形式 命运的暴力,算命先生作为一个命运的象征任意操纵着他人的生死。余华 调动自身的一切艺术想象:凭借夸张、幻觉、梦境将人物置于无法抵抗、无从 8 穿越“真实”的独行论余华的小说创作 逃避,甚至无法理解的暴力境遇中,呈现出怪诞、恐惧、如烟似雾的存在状态; 使人在强烈的情感刺激之余触摸不到作者文字背后的力量余华这种带有精 神自伤性质的暴力写作犹如一个针尖上的舞蹈,优美、纯粹却也疼痛而惊险。 难怪他自己在回忆中提到那时的自己常做噩梦,梦见自己杀人。显然,余华对 暴力叙述达到巅峰之时,也是他自我精神濒于沦陷之时,对暴力景观的过度叙 述成了余华偏激而无奈的呼喊,遁入感觉放纵之中的呼喊,虽然冲破了传统经 验的局限,却也无可避免地沦为一次无望的挣扎与反抗。 余华的暴力叙述开掘了人性存在的非理性限度,将“真实”从传统经验与 历史文化的遮蔽中剥离出来,从而确立了一条探寻生命存在的独特行程,使暴 力的内涵充满形而上的意义。但是,余华自身也为暴力的抒写付出了沉重的代 价。他对暴力的沉迷源自他与现实的紧张,然而,暴力的写作却又无以覆加地 逼近了这种紧张关系。这使得余华的暴力写作以及由此产生的写作的暴力成为 当代作家写作与生活关系的双重寓言:他要么继续沉湎于暴力抒写,最终像三 岛由纪夫一样使写作覆盖了他的生活;要么,则需进行一次精神的梳理与跳跃。 无论怎样,都是对余华心灵质量与勇气的严峻考验。虽然,随着余华体验的丰 富与内心的敞开,他洞见了更为广阔的“真实”,但是应该说,余华对暴力人性 的基本理解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即使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乃至后来的 兄弟中,暴力依然以苦难、命运、权力、精神等方式深隐在人物的生存境 遇之中。由此,对暴力的体验与思索不仅直接决定着余华的写作发生,而且很 有可能将伴随着他一生的创作。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写作发生是一个微妙而神秘的命题,余华的暴力写作 发生除了我们以上探讨的这些因素之外,一定还存在着一些难以捋清,难以言 说的东西。而且,作家每篇小说具体的写作缘起或构思也有着多重复杂的来源, 一部小说的构思可能源于一个词、一首歌、一个意象、一个画面、一次旅行、 某种暗示或者对往事的记忆,但是,这只是作家写作动机的诱发,它无法预示 或决定小说写作中的具体精神走向。比如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的写作是源 于一首关于老黑奴的美国民歌;许三观卖血记源于对北京王府井大街一个老 人旁若无人哭泣原因的现场猜想;兄弟的最初灵感源于一则民工利用自杀来 讨薪的电视新闻。但是在具体的写作中,余华的小说故事和重心都或多或少地 发生了一些不由自主的偏移,尽管作家在写作中时刻强调着他最初的领悟,但 9 穿越“真实”的独行论余华的小说创作 写作的过程常常是作家倾听内心对以往生活和某种感觉的另一种文学重构,而 这种重构在多大程度上拥抱了灵感最初给他带来的启发,则是作家自己也无法 把握和预测的。所以,在基本意向确定的同时,写作过程本身也存在着无比的 张力,它在运行中有一种十分神秘的力量牵引着作家写作的具体精神走向。余 华这种遵循“内心真实”的精神写作更是经历着命运般难以预测和把握的坍塌 与重构。 穿越“真实”的独行论余华的小说创作 第二章愤怒、悲悯与焦虑:余华创作的心理溯源 对暴力人性这一“存在真实”的深入挖掘、精神探寻及决绝反叛使余华在 内心在对现实的愤怒、紧张之中,陷入了一种几近失衡的状态。同时,他也意 识到对暴力的抒写在美学上达到自我极限的同时,精神上已经开始陷入混沌与 沉沦。于是,余华开始整理、反思自我的内心与写作,他清醒地感到自己迫切 需要一次精神上的突围。所以,才有了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近乎疯狂与 放纵的寻找。在那漫长而空茫的叙述中,随着体验与写作的延伸,缓缓敞开的 内心温柔地触摸着生命,发现了“生命真实”的坚忍与宽广;并在更久的沉寂 之后蓦然来n t 时代现场,试图用狂欢的方式创造两个时代的“社会真实”。就 这样,余华的创作情绪发生了由愤怒到悲悯再到焦虑的一系列流变。如果,对 于余华“内心真实”写作的信任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余华的写作与他的内心体验 存在着某种互文与同一的关系,那么。让我们仔细而耐心地爬梳余华在“内心 真实”切入点逐渐丰满的过程中其创作情绪流变的轨迹,并试图找到他内心走 向的深层渊源。 我们这里所说的“创作情绪”指广泛意义上的“创作情感”,在心理学上它 是一个宽泛而模糊的范畴,包括通常所说的情感、激情、热情、心境等等。情 绪的本质即是内心体验。“艺术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情绪流动变化过程,既 有当前刚萌生的体验,又有被唤起的以往的情绪体验,既有经由自居而把握到 的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又有作为创造者和局外人的体味。一般来说,在整个 创造过程中不存在一以贯之的单一的情绪体验,它在不同的创作阶段也会有不 同的形态,并伴随着另一些新涌现的情绪。”我们研究的创作情绪是指余华在 小说创作过程中在以往内心体验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新的居于核心地位的内心 体验及其流变。具体说,就是余华在以往对暴力人性的“真实”理解的基础之 上,对“真实”的体验由愤怒到悲悯再到焦虑的情绪衍化。 1 1 穿越“真实”的独行论余华的小说e 作 2 1 “存在真实”:愤怒、呼喊与渴望 余华曾说“长篇是一种表达的需要”,那么,这个长篇的表达更是余华内心 的需要,即在自我成长经历与暴力体验的苦涩回忆中,宣泄着他的愤怒、恐惧 与战栗,放纵他心底的怨恨与呼喊,并试图以此寻找着一种精神的抚慰与平衡。 某种意义上,在细雨中呼喊充满着余华的精神自传色彩,在那自由而又悠长 的叙述中,在那熟悉的江南水乡的回忆中,他情不自禁地回望、宣泄并伸展着 内心的愤怒,并逐渐在愤怒的极致转向深情地呼喊与渴望。 其实,早在1 9 8 9 年底的几个中短篇小说的写作中,余华就已经开始了局部 的心态调整,隐去了一些暴力与血腥的气息,代之以或游离的或简洁的叙述, 如爱情故事、两个人的历史等。在随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在细雨中呼 喊中,余华则完全展开了他内心的一次灵魂的还乡与寻找。小说通过主人公 个江南少年孙光林的成长经历展示了6 0 年代人在成长中的孤独、恐惧、 迷茫、绝望和无助。从中我们深深感觉到余华由对个体生存体验的反思,上升 到对人类终极命运追问的心路历程,他的情绪也由愤怒渐渐转向呼喊与渴望。 余华的这种创作情绪在小说中以“细雨”与“呼喊”这两个存在性生命意象呈 现出来。“艺术的创造就是意象的建构,意象是主体与客观实在的复杂交互关系 中建立起来的认知对象,它不是客观实在本身,而是主体认知、把握和表现客 观实在的中介,是艺术的基本思维媒介。意象有唤起和保持情绪的功能。情绪 作为一个内心过程,在艺术创造中的情绪和表现,都与意象密切相关。即是说。 艺术家体验的是意象,表现的也同样是意象,体验与表现是同一艺术创造过程 的两个方面。”1 1 4 】据以上创作情绪与意象关系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小说创作中 的意象即是作家情绪的一种隐秘表达。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在细雨中呼 喊中这两个核心的生命意象,来探寻余华创作情绪的微妙变换。 “细雨”意象象征着生命状态的本真存在,在小说文本中它包含生存的苦难 和苦难的生存。生存的苦难源于人性之恶与宿命的力量,苦难的生存即灵魂体 验之痛苦,它加深加重了生存之难,促使人在苦难中挣扎、呼喊、逃离、反抗。 人性的“恶”是余华在早期的小说创作中已经深刻表达的体验,但是在细雨 中呼喊中这份体验却因描述生活的明朗与真切而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 他又将曾经在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死亡叙述、世事如烟等小说中探索 穿越“真实”的独行论余华的小说创作 的宿命的存在,上升到对于“世界结构”的认识,即如他自己所说的“放弃了 对事实框架的模仿,采用了并置、错位的结构方式,”从而“发现了世界里一个 无法眼见的整体性存在。”1 1 5 l 进而又将他所理解的“世界结构”与人生方式、 小说方式融为一体。小说以“我”为线索讲述了南门和孙荡两地众多相交织的 生命故事,既突出了以“我”为代表的少年们成长中的孤独与绝望,又将这种 苦难体验建筑在错综复杂的人世关系结构之中,使人物所经历的苦难与死亡显 得富于机缘又颇为命定,既根源于人性之恶,又仿佛是宇宙秩序的力量安排。 由此,小说以回忆的方式形成一种无序却浑然一体的“时间”片断连接,与“细 雨”般的人生方式相一致。“记忆逻辑”制造了一种时间的距离,使小说人物、 读者与作者可以站在现实之上直逼现实的深渊充满苦难的“细雨”生命状 态。 。呼喊”凝结着对“细雨”生命状态的竭力摆脱与逃离,其中回荡的那种 对幸福、解脱与自由的追寻,隐约透露出余华内心空茫而执着的寻找,令人久 久难忘。小说中开篇的一句话:“我六岁时最后的记忆,是我在奔跑。”【1 6 l 这是 孙光林在离开南门去孙荡之前的最后印象,也是萦绕他一生的情绪。“奔跑”在 这里绝不是一个普通的记忆,而是与“呼喊”相呼应的一种生命意象,是余华 生命体验与创作心态的内心缩影。他从暴力真实的起点上开始内心的奔跑后, 就再也无法停止自我向“真实”的迫近之行,这种紧迫与急促使他感到自己在 潜意识中似乎为了逃离什么,是记忆、时间还是他一直在奔赴的“真实”? 这 实在是一个难解的悖论与荒诞。小说中孙光林由离开到归来以至再度离开考入 大学,他的生命都处于一种“奔跑”的逃离状态,同时也命定了这种逃离的虚 妄与无助,进入大学生活的他仍时常被童年的记忆纠缠牵引着。“细雨”般的生 命状态似乎成为他无法逾越的宿命安排,所以他一直孤独、痛苦、彷徨、迷惘 甚至为此惊恐、战栗。“一个女人哭泣般的呼喊声从远处传来,嘶哑的声音在当 初寂静无比的黑夜里突然响起,使我此刻回想中的童年颤抖不己现在我能 够意识到当初自己惊恐的原因,那就是我一直没有听到一个出来回答的声音。 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战栗了,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叫7 j 这似乎也隐喻了余华自己的生存状态,他为了逃离一种生存方式,而选择了另 一种方式,其实是陷入了另一种命运的漩涡,使得他最终的逃离与前行都殊途 同归地指向了虚无。这种“逃离寻找虚无”的处境又何尝不是人类一 种普遍的境遇呢? 穿越“真实”的独行论余华的小说创作 从中我们似乎感觉到了余华内心的撕扯、恐惧与战栗已达极致,那么,他 心中对于温情的渴望与呼唤也一定燃烧到了极致。否则,怎么会有养父王立强 真挚的父爱描写? 怎么会有朋友苏宇的友善与亲近呢? 其实,对于温情的渴望 作为余华成长境遇中一种缺失情感的先验性对于人性的强烈期待,早已潜藏在 他心底的最深处。相对于一般的孩子,余华的童年中缺少更多的温馨与疼爱, 父母的繁忙与他过于内向、敏感的性格,使得那些在乡间田地里耕作的农民的 身影以及他们收工时的热闹场面成为他记忆中向往的温暖。这种缺失与渴望造 成了他精神上的一种残缺与失衡,成为他生命中潜在的痛苦。“童年的痛苦体验 对作家的影响是深刻的、内在的,它造就了作家的心理机构和意向结构。作家 的一生体验都要经过这个结构的过滤和折光,即使不是直接写到,也常常会作 为一种基调渗透在作品之中。”【1 8 】温情的缺失由痛苦转化成一种强烈的期待,成 为余华内心的一种潜能。但是,暴力人性的发现激活了他记忆中更强烈的鲜血 与死亡的体验,使他对温情的期待受到更残酷的打击与压制,温情的缺失性体 验更加强烈,进而使余华感悟到人类普遍缺失的存在状态,这也是余华在写作 之初情绪那样愤怒与敌视的原因。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东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工勤事务岗工作人员(驾驶员)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北京海淀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1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江西南昌市青山湖区招聘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员)45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小学安全培训新闻课件
- 安全培训教师对学员评价课件
- 2025湖南湘潭韶山旅游发展集团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5年伊春金林区公益性岗位招聘16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广东省【中职专业高考】2025年中职高考对口升学(理论考试)真题卷【交通运输大类】模拟练习
- 安全培训教学启发课件
- Imirestat-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5版)
- 2025年医师定期考核题库附答案详解
- 2025年B2B企业生成式引擎优化(GEO)实战指南
- 2025年宁波辅警考试题库(附答案)
- 国家电投2023上半年ESG实践报告:绿色发展助力电力行业转型升级
- 2025呼伦贝尔市交投公路建设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污水处理自动化工程施工组织计划
- 美发发型培训知识课件
- 电力市场风险管理办法
- 《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高职AIGC应用基础课程全套教学课件
- 2025合肥市辅警考试试卷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