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咏贾谊诗的文化解读.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咏贾谊诗的文化解读.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咏贾谊诗的文化解读.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咏贾谊诗的文化解读.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咏贾谊诗的文化解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咏贾谊诗的文化解读.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原创性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 果。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 他人或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人依法享 有和承担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 名 日 期: 签 名 日 期: 3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古代咏贾诗产生于东汉末期,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李唐王 朝。古代咏贾诗之所以在唐代走向繁荣发展的道路,并呈现出迥异于 前代的新变特质,这与唐代特殊的社会要素密切相关,也与咏贾诗自 身的发展规律紧密相联。研究唐代咏贾诗,可从两方面关注:其一是 唐代特定的社会背景会对咏贾诗人及其诗歌创作产生怎样的影响; 另 一是唐代咏贾诗如何反映彼时的文化状况及士人的贬谪心理。 本文以文化为视角,运用纵横比较法、文艺心理学、中国古典诗 学等方法及观念,结合质化与量化、规律性和个案性研究,解读唐代 的咏贾诗。论文分六个部分:引言部分,描述咏贾诗的研究现状,提 出要解答的两个问题;第一章,梳理先唐咏贾诗的发展脉络,描述唐 代咏贾诗的繁荣新变;第二章,将唐代咏贾诗分门别类,分析它们的 思想内容;第三章,聚焦唐代咏贾诗中的湘楚意象,演绎唐代咏贾诗 与湘楚地域的文化关联;第四章,把握唐代士人的入世与贬谪心态, 挖掘唐代咏贾诗的精神内涵;结语部分,回答问题,总结全文。 从文化层面解读唐代咏贾诗, 可以明晰悲士不遇与怀古咏史文学 传统,体会唐代士人入世与遁世的矛盾心理,区分屈原与贾谊代表的 士人模式, 解构 “借古人之酒杯, 浇胸中之块垒” 咏贾诗的创作机制。 关键词:唐代;咏贾诗;思想内容;文化视角;精神内涵 关键词:唐代;咏贾诗;思想内容;文化视角;精神内涵 4 abstract the poem chanting jiayi was born in the han dynasty, and followed its progressing in the wei-jin the other was that how did these poems infect cultural situations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mentality of “the guilty”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paper would be expanded on these two issues. the paper applies a cultural angle, and uses ways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gularity and cases, to research poems chanting jiayi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introduction describes research status, and asks two questions; the first chaper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poems chanting jiayi before tang dynasty; the second chaper classifies poems chanting jiayi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analyzes their thoughts and contents; the third chaper highlights these poems, and finds out the cul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poems and gordon chu; the fourth chaper move forward a single 5 step, and unearthes their meanings;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paper, and answers the two questions. these exposition can give us som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two literatural traditionsmorning people who had intelligent but bad fate and chanting the ancients; can make us know the contradictory psychology of “the guilty” in the tang dynastyto secure an official position or to live like a hermit; can let us se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quyuan and jiayi; can interpret why are literaties in the tang dynasty fond of jiayi, and why are poets fond of chanting jiayi. keywords: tang dynasty; poems about jiayi; thoughts and contents ; cultural angles; spiritual meanings 7 引 言 引 言 汉初贾谊年少才高、忠心为主、忧国忧民,却落得个无辜被谗、屈贬长沙、 英年早逝的悲凉境地。贾谊的人生虽然短暂,太傅的高名却在流传。贾谊的才德 惹后人发“高山仰止”之叹,贾谊的遭际则引士人起“异代同悲”之思。正是在 这样的背景下,咏贾诗逐渐萌生并迅速发展。 咏贾诗是个模糊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正文开始之前,有必要对 咏贾诗初步界定。咏贾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咏贾诗指咏贾诗篇,即题目 中出现了贾谊类(贾生、贾子、贾太傅、贾长沙、洛阳才子)字眼,如吴仁璧的 贾谊 、李商隐的贾生 、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 ;或题目中没有明确标 出这类字眼,而内容却是吟咏贾谊的诗篇,如杜甫的发潭州 、戴叔伦的湘 中怀古 、白居易的读史五首 (其一) ;广义的咏贾诗既包括咏贾诗篇,也包 括咏贾诗句,后者如王维的“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 送杨少府贬 郴州) 、张籍的“贾生对文帝,终日犹悲辛” ( 寄张籍 ) 、姚合的“汉朝共许贾 生贤,迁谪还应是宿缘” ( 寄主客刘郎中 ) 。从整篇诗作来看,贾谊显然不是关 注的重点,它们算不算咏贾诗呢?也有不够“纯正”的咏贾诗句,如郑愔的“诗 学康成礼,文章贾谊才” ( 哭郎著作 ) 、李白的“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何 时入宣室,更问洛阳才” ( 放后遇恩不沾 ) 、李如璧的“洛阳才子忆长安,可怜 明月复团团。逐臣恋主心愈恪,弃妻思君情不薄”(明月 ) 。在以上咏贾诗句 中,诗人借贾谊自比或他比,贾谊具有符号的性质,它们又算不算咏贾诗呢? 毫无疑问,以上均是咏贾诗。能够达到吟咏贾谊的实际效果,为什么要苛求 它是诗篇还是诗句呢?再者,拿甲事物比乙事物,甲乙即具有相似性,本可“一 视同仁” 。正是出于以上考虑,本文中的咏贾诗指的是广义的咏贾诗。 到了唐代,咏贾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杰作涌现。在咏贾诗中,唐人倾注了 心血,流露了真情。表面上看,他们是颂扬贾谊的才德,悲悼贾谊的怀才不遇, 反思贾谊的悲剧人生。而在实际上,他们是展示自己的才德,抒发怀才不遇的愤 懑,悲悯士人阶层的命运。正是从这层意义上讲,唐代咏贾诗很有研究价值。 咏贾诗在全唐诗中比比皆是,但学界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唐代咏贾 诗创作的“热闹”场面相比,唐代咏贾诗的研究则相对冷清。文学现象与文学研 8 究很不协调,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目前尚无权威的唐代咏贾诗选本问世; 二是唐代咏贾诗研究还处于思想内容分析的低层次阶段。 从宽泛的意义上讲,贾谊研究的现状是:贾谊研究很多,咏贾诗研究很少; 唐代咏贾诗研究少,有价值的研究更少。唐代咏贾诗研究,仅 1998 年莫砺锋的 怅望千秋一洒泪浅谈唐宋诗中的贾谊和王昭君 、2006 年张学民与董晓鸿 的古代咏贾谊诗歌例说两篇文章还“差强人意” ;1999 年马积高的长沙的 贾谊祠 、2002 年李荣珍的幽幽贾谊井 、2003 年尚永亮的迁客离忧楚地颜 略说贬谪文学与荆湘地域之关系及其特点 、2006 年朱玉麒的唐代诗人的 南贬与屈贾偶像的树立四篇文章也论及到唐代的咏贾诗。莫砺锋在怅望千秋 一洒泪浅谈唐宋诗中的贾谊和王昭君一文中指出,怀古咏史的传统与“悲 士不遇”主题的传统“在发展过程中终于交汇起来了,它们的重合点就是唐宋诗 中的贾谊和王昭君” 1(p42),莫先生将文学传统与咏贾诗联系起来,这确实是很有 价值的发现,但唐代咏贾诗在该文中还不是独立的研究对象,而将唐宋咏贾诗简 单地归入怀才不遇的母题也会遮掩更深层的问题; 古代咏贾谊诗歌例说一文 虽然关注到咏贾诗现象,但又局限于思想内容之浅层次分析;至于后四篇文章, 也零星涉及到古代的咏贾诗,但咏贾诗研究显然不是文章的重心。唐代咏贾诗如 此众多,而研究成果又如此寂寥,文学现象与文学研究的失衡却为本文的撰写提 供了契机。 从目前国内学术界的整体趋向来看, 以文化学为视角来研究文学现象已经成 了热门话题。不少文学研究者已经做出了尝试,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为文学 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也给予了不小的启示。唐代咏贾诗研究即从湘楚文化切 入, 结合量化与质化、 规律性与个案性研究, 适当结合历史研究法、 文化心理学、 中国古典诗学等方法和观念,既呈现唐代咏贾诗的繁荣景象,勾勒它们的新变特 质,分析它们的思想内容,又追踪唐代文人的湘楚之旅,区分贾谊和屈原所代表 的士人模式,梳理骚怨传统的源流衍变,亦剖析唐代士人的入世心态,凸现其出 仕与隐居的矛盾心理,追踪唐代咏贾诗创作的心理机制。也可以说,论文拟解决 两个问题: 其一是唐代特定的社会背景会对咏贾诗人及其诗歌创作产生怎样的影 响;另一是唐代咏贾诗如何反映彼时的文化状况及士人的贬谪心理。 1莫砺锋.怅望千秋一洒泪浅谈唐宋诗中的贾谊和王昭君j.古典文学知识,1998, (5). 9 文化解读是诗歌研究的必要环节,而诗歌研究说到底也是文化解读。希望通 过以上问题的提出与相关的解答,能诠释好唐代的咏贾诗。唐代咏贾诗的艺术魅 力也很强,但题目冠以“文化解读”的字眼,也就限定了论述的范围,而艺术技 巧层面的探讨也就不是本文研究的重心。 建国后的贾谊研究主要有两个重心:其一是有关于贾谊思想的研究,另一是 围绕贾谊悲剧的探讨。两方面的研究成果与以下的论述并无直接的关联,但研究 唐代咏贾诗却需以它们为基石。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理应比前人看得更远” ,这 句话洋溢着“盲目乐观”的自信,也预示着“任重道远”的艰辛。真心呼唤唐代 咏贾诗研究高潮的来临,也衷心希望唐代咏贾诗研究能有更大的成就! 10 第一章 唐代咏贾诗的源流衍变 第一章 唐代咏贾诗的源流衍变 贾谊,又称贾生、贾子、贾太傅、贾长沙,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 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十八岁时,他以能颂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由河南郡守吴公荐举,被文帝征召为博士,岁中超迁为太中大夫;二十三岁时, 因宿臣老将的忌恨, 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三年后, 被召回长安, 改任梁怀王太傅; 怀王坠马死,谊深自歉疚,忧伤至死。其论著分散文和辞赋两类。前者主要收录 在新书中,有过秦论 、 论积贮疏 、 陈政事疏 (一称治安策 )等; 后者散见于史记 、 汉书 、 楚辞集注 、 艺文类聚与古文苑 , 吊屈原 赋和鵩鸟赋确认为贾谊所作。贾谊研究早已经开始,咏贾诗研究才刚刚起 步,至于唐代咏贾诗的研究,则更要滞后得多。鉴于以上研究现状,本文以唐代 咏贾诗为研究对象。 第一节 先唐咏贾诗的基本概况 第一节 先唐咏贾诗的基本概况 据史记记载,贾谊去世后,建议如众建诸侯、益广梁地、养大臣有节等, 多为汉室采纳。以此推断,贾谊确有政治才华。然因权臣诋毁,虽逢明君汉文, 贾谊却未能列食公卿, 反人生坎坷、 结局凄凉。 这是诚可遗憾而无可奈何的事情。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贾谊的悲剧还在上演。生逢明君尚且如此,遭遇庸主又当 如何?正是从这层意义上讲,贾谊的人生悲剧是封建体制下士人阶层共有的悲 剧。鉴古知今,汉代史家于贾谊将作何评价?同病相怜,汉末文人将以何种方式 开咏贾诗的先河?主情重艺, 魏晋南北朝的咏贾诗将如何体现文学自觉?继往开 来,隋朝咏贾诗在咏贾谊诗史上是轻描淡写,抑或是浓墨重彩?这些都是本节拟 解决的问题。 一、孕育与产生期 一、孕育与产生期 有关贾谊的史学记载, 最早见于司马迁的 史记 , 紧跟其后的是班固的 汉 书 。 史记有四篇言及贾谊, 秦始皇本纪录贾谊过秦论以借古警今, 11 屈原贾生列传叙贾谊生平并录其吊屈原赋和鵩鸟赋 , 日者列传录 贾谊逸闻以申老庄之旨,司马迁以“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 1(卷一百三十)解释屈、 贾合传原因。在史记的基础上, 汉书对贾谊的生平及著作加以补充。 对于贾谊的才华, 后人多持肯定态度。 如关于贾谊的政才, 有李陵的 “贾谊、 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 2(卷四一)、刘向的“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 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 3(卷四八)、曹丕的“贾谊 之才敏,筹画国策,持贤臣之器,管、晏之资,岂若孝文大人之量哉” 4(魏书文帝 纪注)等;关于贾谊的文才,有扬雄的“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 室矣” 5(卷二)、刘勰的“汉初词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6(卷二) 和“自贾谊浮湘,发愤吊屈,体同而事核,辞清而理哀,盖首出之作也”6 (卷三) 等。对贾谊的人生选择,后人则贬褒不一。有持否定态度的,如李康在运命篇 中称“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而后之君子,区区于一主,叹息 于一朝。屈原以之沉湘,贾谊以之发愤,不亦过乎” 2(卷五三);有持肯定态度的, 如曹植的“臣之事君,必以杀身靖乱,以公报主也。昔贾谊弱冠,求试属国,请 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终军以妙年使越,欲得长缨占其主,羁致北阙。此二臣, 岂好为夸主而耀世哉?志或郁结,欲逞其才力,输能于君也” 4(魏书陈思王传)。有论 述汉文与贾谊君臣关系的,如骆统谈贾谊, “贾谊至忠之臣也,汉文大明之君也, 然而绛灌一言,贾谊远退。何者?疾之者深,谗之者巧也。然而误闻于天下,失 彰于后世,故孔子曰: 为君难,为臣不易也” 4(吴书张温传)。 东汉班固的幽通赋是咏贾赋的先声。在该赋中,班孟坚嗅出了贾谊思想 中的老庄成分, “周、贾荡而贡愤兮,齐死生与祸福” 3(卷一百上),又指出鵩鸟赋 创作与贾谊行为的悖谬, “抗爽言以矫情兮,信畏牺而忌鵩” (同上) 。班固的评 论的确不乏道理, 但以史学眼光观照赋体文学, 未免有些苛刻。 晋代庾阐作有 吊 贾谊文 7(卷三八),显然是对贾谊吊屈原文的模仿,这里就不再列举。 1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梁萧统著,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东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西晋陈寿著,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扬雄著,汪荣宝疏.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7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2 需要注意的是,梁代的张缵有感于个人的坎坷遭际,于南征赋 1(卷三四) 中合咏屈、贾: 寻太傅之故宅,今筑室以安禅;邑无改于旧井,尚开流而洌泉。怀伊、 管之政术,遇庸臣而见迁;终被知于时王,叹汉宗之得贤。受齐君之远托, 岂理谢而生全;哀怀王之不秀,遂抱恨而伤年。修定祠于北郭,对林野而幽 蔼;庶无吐于馨香,祀琼茅而沃酹。 张缵看到了屈、贾的相似点,走的是悲士不遇的老路。这并未超出太史公的论述 范围。前者是文士的悲吟,后者是史家的感慨。不同的领域竟得出相似的结论。 最早的咏贾诗是汉末郦炎的见志诗 (其二) 2(卷八十下) : 灵芝生河洲,动摇因洪波。兰荣一何晚,严霜瘁其柯。哀哉二芳草,不 植泰山阿。文质道所贵,遭时用有嘉。絳灌临衡宰,谓谊崇浮华。贤才抑不 用,远投荆南沙。抱玉乘龙骥,不逢乐与和。安得孔仲尼,为世陈四科? 郦炎诗歌以怀才不遇为主题。其大致意思是:灵芝和兰草虽同属芳草,却会因所 处环境的恶劣而零落凋残;人生也是如此,即便是很有才华,也需要等待良好时 机;贾谊虽然很有才华,但权臣的诋毁却使他屈贬长沙;怀才不遇的情况时有发 生,统治者若能够像孔子因材施教教育学生那样任用贤能该多好啊!郦炎此诗意 在吊贾慰己。诗歌前半部分,以灵芝、兰草起兴,引出怀才不遇话题;后半部分, 转入实例,化用史料与赋作,演绎贾谊的人生悲剧;末尾两句,回归主旨,再抒 怀才不遇愤懑。梁代锺嵘评论此诗,亦道“文胜(郦炎)托咏灵芝,怀寄不浅” ( 诗品卷下) ,此诗之“有所寄托”似乎并非虚言。察及该诗背景,范晔声称, “灵帝时,州郡辟命,皆不就。有志气,作诗二篇” 2(卷八十下),此诗“有感而发” 即确凿无疑。 见志诗二首 (其一)作于东汉后期,是最早的咏贾诗。在咏贾诗歌史上, 郦炎此诗占有重要地位:从内容上看,郦炎借吟咏贾谊的坎坷人生以抒发自己怀 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诗歌中的哀怨愁思传达出彼时士人离心的心理趋向;从艺术 上讲,诗歌以比兴手法开篇,借兰草、灵芝比贤士,承接香草美人文学传统,中 间转入吟咏贾谊,以贾谊的遭遇比自己的不遇,情感表达渐趋直白。汉末经学的 1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南朝宋范晔著,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3 崩溃虽势不可挡,却需要漫长的演变过程。这反映在咏贾诗上,就是郦炎虽然意 识到汉末士人与王权的离心,也敢于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愤懑,但该诗在表达得 直白程度上,仍然有所保留;然能够过渡到“借古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的 境界,已经算是个不小的改进了;汉末的文人能够“大胆”到这个地步,后人实 在不该有更高的祈求。 二、发展与演变期 二、发展与演变期 在继承郦炎咏贾诗的基础上,魏晋南北朝的咏贾诗又有发展。从形式上看, 该时期的咏贾诗,除庾阐的吊贾谊诗外,多有句无篇;从内容上讲,它们主 要颂扬贾谊的文才和悲悯贾谊的不幸遭遇。 颂扬贾谊的文才,如晋代左思的咏史八首 (其一) 1(p733) , “著论准过 秦 ” ,视过秦论为政论文典范;梁代到洽的答秘书丞张率八章 (其一) 1(p1787), “东南季子,上国贾生” ,视贾谊为文人的楷模;梁代王僧孺所作登高 台 1(p1761)中的“若非邯郸美,便是洛阳才” 、北周瘐信所作聘齐秋晚馆中饮 酒诗 1(p2385)中的“欣兹河朔饮,对此洛阳才” 、陈代江总所作赠洗马袁朗别诗 1(p2580)中的“贾谊登朝日,终军对奏年” ,都是借贾谊比才士。在以上诗歌中, 诗人以贾谊自比或他比,审美趣味相对庸俗,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学才华是其联 结点,这些诗歌反映出彼时文人对贾谊的文才的推崇。 悲悯贾谊的不遇。如晋代庾阐,有感于个人遭际,作吊贾谊诗 1(p873) : 虽有惠音,莫过韶頀。虽有腾蛇,终仆一壑。 诗人以历史眼光看待贾谊的悲剧人生,表面看淡化了悲剧色彩,实际上流露着愤 慨的情绪。又如梁代沈约,隆昌元年,出为东阳太守,心有不甘,作怨歌行 2(卷二九) : 时屯宁易犯,俗险信难群。坎褴元淑赋,顿挫敬通文。遽论班姬宠,夙 窆贾生坟。短俗同如此,长叹何足云! 由于佞人的谗毁, 诗人遭到贬谪, 苦味倍尝之际, 迫切需要情感安慰。 美女失宠, 贤士失路,古今一辙,还有叹息的必要吗?再如北魏韩显宗,因自伐功勋,被奏 免官职,心有委屈,意不能平,作赠中尉李彪 3(列传第四十八)泄愤: 1逯钦立辑较.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影印本. 2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年点校本. 3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4 贾生谪长沙,董儒诣临江。愧无若人迹,忽寻两贤踪。追昔渠阁游,策 驽厕群龙。如何情愿夺,飘然独远踪?痛哭去旧国,衔泪届新邦。哀哉无援 民,嗷然失侣鸿。彼苍不我闻,千里告志同。 诗人追思昔日的渠阁之游,感叹当下的飘然远逝;心还系念着朝廷,君王却与他 恩断意绝。如何抚慰这破碎的心?唯有吟咏着古圣与先贤。 魏晋南北朝的咏贾诗有着深厚的文化与精神内涵。从继承上看,左思咏史 诗八首 (其一) 、 江淹的 左记室思咏史 与怀古咏史诗歌传统同源, 瘐阐的 吊 贾谊诗 、江淹的还故园诗 、沈约的怨歌行与悲士不遇诗歌传统合流;从 发展上看,任昉的答刘孝绰诗 、到洽的答秘书丞张率八章 (其一) 、王僧 孺的登高台 、萧衍的戏题刘孺手板诗属酬唱赠答诗,极尽阿谀逢迎之能, 是齐梁宫体诗的模样,但以贾谊比才士,则是对香草美人文学传统的超越;从地 域分布来看,南朝与北朝的咏贾诗也有分别,即便主题类似的咏贾诗也不例外, 如同样属于抒发个人哀怨情绪,在诗歌艺术境界的大小与诗人胸襟的开阔程度 上,前者都要胜于后者许多;在诗人表达情感的真伪上,北朝诗人也要比南朝诗 人略胜一筹。但若是打破南北之界限,超越诗人风格的分别,而从魏晋南北朝咏 贾诗发展的总趋势看,它却是“沿着重文学的艺术特质展开的,重抒情,重形式 的美的探讨,重表现手段、表现方法” 1(p8)。 三、过渡与转折期 三、过渡与转折期 杨隋王朝仅维持短暂的三十七年,在历史中它不过是个“匆匆过客” 。 故隋 朝咏贾诗数目也寥寥,且并无完整的咏贾谊诗,仅有孙万寿的“贾谊长沙国,屈 平湘水滨。江南瘴疠地,从来多逐臣” ( 远戍江南 )句。但千万不要因为隋朝 咏贾诗有句无篇, 且与魏晋南北朝咏贾诗内容类似而等闲视之。 在咏贾诗歌史上, 远戍江南地位重要。 先关注远戍江南的创作背景。根据隋书记载, “高祖受禅,滕穆王 引为文学,坐衣冠不整,配防江南。行军总管宇文述召典军书。万寿本书生,从 容文雅,一旦从军,郁郁不得志,为五言诗赠京邑知友曰” 2(卷七六)。 隋书记 载道出了万寿作诗的背景,将远戍江南诗作与文人的贬谪联系起来。从思想 1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前言. 2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5 内容上将隋朝咏贾诗与前代咏贾诗区别开,与唐代咏贾诗承接起来的,正是文人 的贬谪心态。 隋朝咏贾诗并不是骤然诞生的新生儿。 远戍江南诗句上承南朝江淹“汉 臣弃长沙,楚客悲辰阳。古今虽不举,兹理亦宜伤” ( 还故园诗 )与沈约“遽 论班姬宠, 夙贬贾生坟。 短俗同如此, 长叹何足云” ( 怨歌行 ) 、 北魏韩显宗 “贾 生谪长沙,董儒诣临川。愧无若人迹,忽寻两贤踪” ( 赠中尉李彪 )的悲士不 遇诗歌传统。也不是“后不见来者”的“孤单客” 。它下开唐朝赵冬曦“常钦才 子意,忌鵩伤蜷局。雅尚骚人文,怀沙何迫促。未知二贤意,去矣从所欲” ( 奉 和张燕公早霁南楼 ) 、戴叔伦“昔人从逝水,有客吊秋风。何意千年隔,论心一 日同” ( 湘中怀古 ) 、齐己“迁来贾谊愁无限,谪过灵均恨不堪” ( 潇湘 )等 逐臣文学先河。从诗歌的承传关系上讲,隋朝咏贾诗起过渡的作用。 先唐咏贾诗多有句无篇,不仅题材单一,而且发展缓慢。但经过东汉末至南 北朝的创作实践, 咏贾诗摆脱了汉代经学的束缚, 实现了学者气向文人气的转变; 而南北朝(尤其是北朝)至 隋代咏贾诗的承传,既根治了魏晋南北朝咏贾诗浅 陋化的弊病,为咏贾诗灌注了新鲜的血液,又拓展了咏贾诗的题材与内涵,的繁 荣铺好了道路。 第二节 唐代咏贾诗的繁荣发展 第二节 唐代咏贾诗的繁荣发展 咏贾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和隋朝的顺利过渡, 终于在唐代走上了繁荣发 展的道路。唐代咏贾诗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诗人多,诗作多。在全唐诗中,贾谊类字眼比比皆是。以贾谊类词条 为例,全唐诗中题目含“贾谊”的有 5 篇,含“贾生”的有 3 篇(实际指代贾谊 的有 1 篇) ;内容含“贾谊”的有 52 篇, “贾生”的有 66 篇(其中的 55 篇实际 指代贾谊) , “贾太傅”的有 2 篇, “贾长沙”的有 1 篇,洛阳才子”的有 13 篇。 除去重复的少数, 加上隐含的多数 (如五饵之术、 过秦论、 三年长沙之贬等词条) , 咏贾谊诗篇当在二百首左右。从时间跨度上看,含贾谊类词条的唐诗涵盖初唐、 盛唐、转折期、中唐、晚唐五个阶段。从诗人身份看,无论是“初唐四杰”还是 后来的大小“李杜” ,无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孟”还是转折期的大历才子, 16 无论是中唐的“韩孟”与“元白”两派还是晚唐的罗隐、贯休、吴仁璧、李群玉 等, 都曾吟咏过贾谊。 唐代咏贾诗中的大多数都斐然可观, 具有代表性的咏贾诗, 初唐(唐高祖武德初至睿宗景云中)散见于骆宾王的帝京篇 、杨炯的广溪 峡 、宋之问的登粤王台篇;盛唐(睿宗景云中至玄宗天宝中,以安史之乱 为界)散见于张说的赠赵侍御 、王维的送杨少府贬郴州和上张令公 、 张九龄的咏史 、李如璧的明月 ;转折期(玄宗天宝中至德宗贞元中)主要 有杜甫的春日江村五首 (其五)和发潭州 、戴叔伦的湘中怀古和过 贾谊宅及过贾谊旧居 、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 ;中唐(德宗贞元中至穆 宗长庆末)主要有韩愈的题张十一旅舍三咏井 、刘禹锡的咏史二首 (其 二) 、白居易的偶然二首 (其一)和读史五首 (其一) 、李贺的感讽五首 (其三) 、张碧的秋日登岳阳楼晴望 、雍裕之的听弹沉湘 ;晚唐(敬宗宝 历初至昭宣帝天佑末)有李商隐的贾生和潭州 、杜牧的送薛种游湖南 、 吴仁璧的贾谊 、李群玉的读贾谊传 、齐己的潇湘 、罗隐的湘南春日 怀古 。 其二,角度各异,类型多样。唐人多贬谪,悲怨气盛,稍有“风吹草动” , 即情绪激昂,发言为诗,浓郁悲凉。故唐人吟咏贾谊角度各异,唐代咏贾诗类型 多样。唐代咏贾诗类型众多,有酬唱赠答、悼祭感伤、感时述怀、怀古咏史、炯 戒讽喻五类。酬唱赠答类,如赵冬曦的奉和张燕公早霁南楼 、张说的岳州 别梁六入朝 、王维的送杨少府贬郴州 、白居易的寄唐生等;悼祭感伤类, 如戴叔伦的湘中怀古和过贾谊宅及过贾谊旧居 、刘长卿的长沙过 贾谊宅 、李商隐的潭州 、杜牧的送薛种游湖南 、罗隐的湘南春日怀古 等;感时述怀类,如李如璧的明月 、杜甫的上水遣怀 、白居易的端居咏 怀 、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等;怀古咏史类,如张九龄的咏史 、刘禹锡的咏 史二首 (其二) 、白居易的偶然二首 (其一)和读史五首 (其一) 、李群 玉的读贾谊传等;炯戒讽喻类,如韩愈的题张十一旅舍三咏井 、李商 隐的贾生和城上 、贯休的送张拾遗赴施州司户等。 诗人与诗作既如此众多,角度与类型又如此相异,唐代咏贾诗的繁荣景象即 可见一斑。但咏贾诗既然早发源于汉末,却又为何要迟至唐代才走向繁荣呢?这 就涉及到唐代咏贾诗繁荣的原因。客观而言,咏贾诗之所以在唐代走向繁荣,既 17 与唐代咏贾诗人的不懈努力和勇于探索密不可分, 与咏贾诗自身的发展规律紧密 相联,更与唐代的社会要素及彼时的时代契机密切有关。包括诗歌在内的艺术品 的最终解释权往往决定于它所存在的时代的诸多因素,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 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的概况。 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1(p1011),故而本节欲分析唐 代咏贾诗繁荣的原因, 不能不先对彼时的政治、 经济、 文化等诸多因素进行研究。 (一)政治因素。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首先, 日渐强大的国力塑造了唐人阔大的胸襟与远大的抱负;其次,随着科举的完善, 录取人数有所增加,寒门子弟步入政坛的机率增大,唐代士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亦 因此大受刺激; 再次, 安史之乱以后, 地方节镇可自辟官员, 士人入仕途径渐广; 复次,在封建君主专制体系下,儒家“致君尧舜”思想对士人有深远的影响,唐 代士人亦不能例外。但文人贬谪亦属唐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唐代的文人贬谪基于 皇位继承权的摇摆不定。皇位继承权之极度不稳问题贯穿于李唐王朝始终:高祖 定建成为太子,卒以玄武门之变变更;太宗以承乾为太子,而承乾终究被废;高 宗武后朝屡易太子, 至有立子立侄的权衡; 睿宗以成器为太子, 终由隆基登大宝; 肃宗固已为玄宗太子,尚需乘安史乱起而自取帝位;代宗有收复两京之功,险些 被越王篡夺;代宗以后之皇位继承权,竟由阉寺操纵。陈寅恪先生于此曾有敏锐 之洞察: 然自玄宗末年安史叛乱之后,内重外轻之形势既与以前不同,中央政变 除极少数破例及极小限制外,大抵不决于公开战争,而在宫廷之内以争取皇 位继承之形式出之。于是皇位继承之无固定性及新旧君主接续之交,辄有政 变发生,遂为唐代政治史之一大问题也。 2(p246) 陈寅恪先生又说: 唐代皇位继承之不固定,此役乃三百年间最后的结局。 3(p319) 皇位继承权极度不稳定,唐代政局即动荡不安。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唐代士 人不能不大受牵连,宦海沉浮即其“家常便饭” ,文人贬谪亦成普遍之社会现象。 唐代士人的矛盾心理也便成型:他们系心皇室而积极入世,又宦海沉浮而满腹心 1法国泰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m.北京:三联书店,2001. 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1. 18 酸。此矛盾心理遂催生出绚丽多姿的唐代咏贾诗。唐人心理的矛盾程度虽因人而 异,但唐代的咏贾诗还是吟出了彼时士人群体的沉重叹息。 (二) 经济因素。 文人的漫游经历为唐代咏贾诗的产生创造了契机。 唐代 (尤 其是盛唐)经济繁荣,国富民丰,文人具备漫游山河的物质条件;唐承隋基,交 通运输业飞速发展,便利的交通使泛舟吴越、辗转荆湘成为可能。而唐人的湘楚 流贬也与李唐王朝的经济政策有关。唐代南北经济差别巨大,关、洛开发极早而 经济繁荣,湘楚尚未开发而蛮荒落后,故湘楚成为唐代贬官的首选地和中转地, 正所谓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由发达的关、洛骤然 流贬至落后的湘楚,两相对比而睹物思人,唐人心理落差巨大,而这种心理落差 却为唐代咏贾诗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三)文化因素。唐代咏贾诗的繁盛于彼时的文化政策不无关系。首先,唐 初的史学编纂热潮引发了唐人对贾谊政论文的关注。为求李唐江山永固,初唐君 王主张“以史为鉴” ,在中央设立史馆,敕大臣编修五史,故初唐史学气氛浓郁。 贾谊的政论文,尤其是过秦论 ,是“以史为鉴”的典范,引起唐人广泛地关 注。如卢藏用于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称: 孔子殁而骚人作,于是婉丽浮侈之法行焉。汉兴二百年,贾谊、马迁为 之杰,宪章礼乐,有老成人之风。 1(卷二三八) 又如刘知几于载文称: 至如诗有韦孟讽谏 ,赋有赵壹嫉邪 ,篇则贾谊过秦 ,论则班 彪王命此皆言轨则,为世龟镜。求诸历代,往往而有,苟书之竹帛, 持之不刊,则其文可与三代同风,其事可与五经齐列。 2(卷五) 足见彼时贾谊政论文的影响。 而贾谊辞赋在唐代的传播主要归功于永隆年间的进 士科改革。据新唐书高宗本纪的记载:永隆二年,考工员外郎刘思立向高 宗言“进士唯诵旧策,无实才” 。高宗遂诏进士先试杂文两篇,通文律然后试策。 可见进士科考在永隆以前止有对策,永隆二年后才加试杂文(即诗赋)两篇。而 文选竟因此身价陡增,成为科试必读。贾谊的三篇文章, 过秦论 、 吊屈 原文和鵩鸟赋 ,恰恰收录在文选中。贾谊辞赋影响遂广,王昌龄在论 文意中称: 1清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影印本. 2唐刘知几.史通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 19 荀、孟传于司马迁,迁传于贾谊。谊谪居长沙,遂不得志,风土既殊, 迁逐怨上,属物比兴,少于风雅。复有骚人之作,皆有怨刺,失于本宗。乃 知司马迁为南宗,贾生为北宗,从此分矣。 1(南卷) 足见贾谊辞赋于彼时的影响。如果说以过秦论为代表的政论文凸现了贾谊的 政治才能和忧患意识,那么, 吊屈原文和鵩鸟赋则诠释了贾谊的坎坷人 生和忠君思想。唐人对贾谊作品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体悟贾谊本人的过程。从 这个意义上讲,唐代的文化政策于彼时咏贾诗的繁荣贡献不小。 (四)咏贾诗自身的发展。汉魏六朝咏贾诗的发展为唐代咏贾诗的繁荣作好 了铺垫。汉末郦炎的见志诗二首 (其一)属悲士不遇主题,诗歌以灵芝、兰 草起兴,引出怀才不遇话题,尚带有“香草美人”比兴手法痕迹;郦炎作诗时虽 然情绪低沉,诗歌传达出的基调却并不悲伤,正秉承儒家诗教宗旨。该诗借贾谊 的怀才不遇演绎悲士不遇话题,却为唐代咏贾诗的繁荣开了个好头。魏晋南北朝 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诗歌创作开始朝非功利的方向发展。此时的咏贾诗多以贾谊 比才士,内容虽无甚可观,形式却相当自由,不再为“香草美人”左右。隋代孙 万寿的远戍江南 ,借吟咏贾谊唱怀才不遇哀歌,为逐臣文学灌注了新鲜血液。 文人流贬是唐代普遍的社会现象,唐代的咏贾诗内容上循孙万寿的远戍江南 向前发展,艺术上又从魏晋南北朝的咏贾诗中寻求借鉴。咏贾谊诗在唐代的繁荣 正符合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 咏贾诗之所以在唐代繁荣,与唐代咏贾诗的特质有关。与先唐咏贾诗相比, 唐代咏贾诗新变有三: 其一是湘楚意象的大量出现。在先唐咏贾诗中,也出现过湘楚意象,对贾谊 的长沙之贬亦有涉及,如郦炎的“贤才抑不用,远投荆南沙” ( 见志诗其二) 、 江淹的“汉臣泣长沙,楚客悲辰阳” ( 还故园诗 ) 、韩显宗的“贾生谪长沙,董 儒诣临川” ( 赠中尉王彪 )等,但它们出现次数不多,不能成为文学现象。且 先唐咏贾诗中, “长沙”并非贬谪地代码。而唐代的咏贾诗,不仅湘楚意象众多, “长沙”也成了贬谪地代码。唐代咏贾诗中的湘楚意象主要有三类:湘楚地域类、 贬谪类、贾谊相关类。湘楚地域类,如楚乡、潇湘、湘、湘水、湘江、湘浦、湘 川、湘沅、沅湘、长沙、潭州、鵩鸟、鵩、鸮等;贬谪类,如楚臣、楚客、长沙 1日本遍照金刚著, 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20 客等;贾谊相关类,称呼词有贾傅、长沙傅等,赋作有湘水赋、湘浦吊、吊沅湘、 吊湘沅、吊屈平、吊屈、吊灵均、鵩赋等,生活名词有贾谊宅、贾谊旧居、贾傅 井、松醪、松醪酒等。湘楚意象在唐代咏贾诗中比比皆是,汇成蔚蔚壮观的文学 现象而发人深思。 其二是贾谊形象的逐渐模式化。同是颂扬贾谊的才华,先唐诗人侧重文才, 如到洽的“东南季子,上国贾生” ( 答秘书丞张率八章其一) ;唐代诗人侧重 政才,如骆宾王帝京篇中的“谁惜长沙傅,独弃洛阳才” 1(卷六六) 、李白放 后遇恩不沾中的“何时入宣室,更问洛阳才” 1(卷一七三)和李群玉读贾谊传 中的“卑湿长沙地,空抛出世才” 1(卷五六三) 。更为重要的是,在唐人眼里,贾谊 是个忠君忧国的士子,如李如璧明月中的“洛阳才子忆长安,可怜月明复团 圆” 1(卷九 0)和李白巴陵赠贾舍人中的“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 1(卷一五九)及杜甫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中的“颜回竟短折,贾谊徒忠贞”1 (卷二一一)侧重吟咏贾谊的忠君思想,杨炯广溪峡中的“设险犹可存,当无贾生 哭” 1(卷三九)和戴叔伦过贾谊宅中的“上书忧汉室,作赋吊灵均”1(卷二六二) 侧重讴歌贾谊的忧患意识。以上诗歌反映,无论是忠君思想,还是忧患意识,都 可看出唐人对贾谊的肯定态度。在唐人看来,贾谊也是怀才不遇文人的代表。文 人贬谪在唐代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故唐人对贾谊的长沙之贬给予同情,如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中的“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1(卷一四 0)和戴叔伦 的“一谪长沙地,三年叹逐臣” ( 过贾谊宅 )及李群玉的“卑湿长沙地,空抛 出世才” ( 读贾谊传 ) 。在这些长吁短叹声中,贾谊渐成为忠君忧国士子与怀才 不遇文人的典范。 其三是悲剧意识的主观融入。笔者所谓的悲剧意识,并不是基于个人遭遇的 自我哀怜,而是洞悉了文人群体的不利境地而产生的悲悯性思考;它的职责不仅 在于暴露人类的困境,而且尽力弥合困境给人们造成的恐惧;它的终极目标是指 引人们走出生存的困境与情绪的低谷,既保留真纯的情感又不放弃理性的抗争。 唐代咏贾诗正体现了这种悲剧意识。先唐咏贾诗人多关注个人的不幸遭遇,如梁 代江淹的还故园诗和沈约的怨歌行 ,唐代咏贾诗人思索的是文人的群体 命运,如白居易寄唐生中的“贾生哭时事,阮籍哭路歧。唐生今亦哭,异代 1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21 同其悲” 1(卷一四三)和戴叔伦湘中怀古中的“昔人从逝水,有可吊秋风。何意 千年隔,论心一日同” 1(卷二六二) ;先唐咏贾诗人满腹幽怨,如梁代沈约的“时屯 宁易犯,俗险信难群” ( 怨歌行 )和梁代江淹的“汉臣泣长沙,楚客悲辰阳。 古今虽不举,兹理亦宜伤” ( 还故园诗 ) ,唐代咏贾诗人理性悲悯,如刘禹锡的 咏史二首 (其二)中的“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 位” 1(卷三五三)和白居易读史五首 (其一)中的“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 彷徨未忍决,绕泽行悲吟。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是时刑方措,此去难为心。 士生一代间, 谁不有沉浮?良时真可惜, 乱世何足钦?乃知汨罗恨, 未抵长沙深” 1(卷四一四) ;先唐咏贾诗人仅意识到前途的渺茫,如汉代郦炎的“安得孔仲尼,为 世陈四科” ( 见志诗二首 其一) 和梁代沈约的 “时屯宁易犯, 俗险信难群” ( 怨 歌行 ) ,唐代咏贾诗人已开始理性思索并反抗绝望,如戴叔伦的“倏忽桑田变, 谗言亦已空” ( 湘中怀古 )和杜光庭怀古今中的“君不见屈大夫韧兰而发 谏,君不见贾太傅忌鵩而愁吟。君不见四皓避秦峨峨恋商岭,君不见二疏辞汉飘 飘归故林。 胡为乎冒进贪名践危途与倾辙,胡为乎怙权恃宠顾华饰与雕簪。吾 所以思抗迹忘机用虚无为师范,吾所以思去奢灭欲保道德为规箴” 2(卷八五四) 。先 唐诗人与唐代诗人都因为怀才不遇而吟咏贾谊, 但先唐咏贾诗给人的感觉主要是 悲伤的情调,唐代咏贾诗给人的感受则主要是悲悯的意味。悲伤情调主要基于个 体的人生遭际,自然地流露个人的哀伤;悲悯意识则基于理性的思考,自觉地表 现人生的困境。他们的这种区别体现出唐人悲剧意识的觉醒。 1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2清彭定球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2 第二章 唐代咏贾诗的思想内容 第二章 唐代咏贾诗的思想内容 唐代咏贾诗虽然类型多样,但其内容指向却是有章可循的。唐代咏贾诗的思 想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颂扬贾谊的才德;另一是悲悼贾谊的不遇; 再一是探究贾谊悲剧的根源。三者并非独立的存在,而是有机的结合:若无杰出 才华,将无人关注;若有才无德,将为人不齿;若仕途顺畅,即无须关注;悲悼 不遇本含有悲剧根源探究。本章围绕以上三个方面解读唐代咏贾诗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颂扬才德 第一节 颂扬才德 贾谊十八岁即扬名郡中并受知于吴公,二十余岁被文帝征召为博士,岁中超 迁为太中大夫,文帝又欲任之为公卿;其建议若“众建诸侯,益广梁地,养大臣 有节,崇廉耻之风”后来被证明都非常有效;其赋作亦不乏文采,而为后人所仰 慕, “是以枚、贾追风以理,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1(卷五) 、 “汉初词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序” 1(卷八) 。此足可见出贾谊杰 出的才华。但贾谊的人生却是坎坷的:文帝欲任之为公卿,而大臣大加诋毁,文 帝遂疏之,任之为长沙王太傅;后改任为梁怀王太傅,而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 为傅无状,哭泣致死。政论文中透出他的忧患意识,坎坷人生映衬出他的忠君思 想。政才与文才属于才华范畴,忠君与忧国属于德行范畴。关于贾谊的才德,唐 人是如何吟咏的呢? 一、贾生才调更无伦一、贾生才调更无伦 2(卷五三三) 对于贾谊的才华, 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