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晁氏家族散文史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晁氏家族散文史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晁氏家族散文史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晁氏家族散文史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晁氏家族散文史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晁氏家族散文史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晁氏家族在宋代作为一个声名显赫的家族,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都有建 树,尤其在文学方面,可以说是宋代文学家族中的典范。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 晁氏家族成员的诗词创作,从而导致对晁氏家族的散文没有系统全面地考察。本文 试对晁氏家族的散文进行全面的梳理与考察,在具体分析晁氏家族个体成员散文创 作的基础上,阐释他们在思想内容与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进而探究晁氏家族散文 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本论文按时问顺序,以文学史的研究方法探悉晁氏家族散文发展史的历程。首 先从北宋初的晁迥开始,晁迥作为宋代晁氏家族的开创者,无论在政治仕途方面还 是在文学领域,都为晁氏后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晁迥制定的家族诗书传家的 优良传统以及晁迥、晁宗悫父子二人均在朝廷担任过重要职务的经历都有利于晁氏 家族后世的文学创作,并为晁氏家族文学发展的道路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晁 氏家族的散文上属于发端期,由于受当时文风的影响较深,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 到了北宋中后期,宋代文学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而晁氏家族的文学也沿着宋代文学 的道路到达了鼎盛阶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晁补之、晁说之兄弟二人的散文。 晁补之隶属苏门,与苏门六君子共同追随苏轼前后,在文学创作上尤其是散文方面 深受苏轼影响;而晁说之则转益多师,先与陈师道一同师从与曾巩,后又仰慕司马 光而追随其后。晁补之、晁说之兄弟的散文创作数量在晁氏家族中是最多的,兄弟 二人的散文成就也是最突出的,是晁氏家族散文创作的代表。这一时期的晁氏家族 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转变,虽然中道衰落,但晁氏家族成员之间相互扶持,使得这一 时期晁氏家族各成员的文学创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蔚为大观。随着金兵 南下,北宋灭亡,晁氏家族辗转迁徙到南方各地,晁氏家族其中一支流落到蜀中地 区,这一支代表成员是晁公武、晁公迥兄弟。在那里他们没有忘记家族的传统,在 文学上都颇有建树。晁公邂的成就主要在骈文方面,而晁公武在目录学上的成就引 人瞩目。 纵观晁氏家族的文学发展道路可谓是与宋代文学发展相生相息,晁氏家族经历 了宋初的时文昌盛期,北宋中后期的古文变革期,以及南宋散文的新变期,整个家 族的文学创作都与大的文学发展背景密切联系,同时又随着自己家族的盛衰变迁而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不同的时期形成各自的特色,这个演变过程反映了晁氏家族散文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晁氏家族散文史论晁迥晁补之晁公迥 l i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e t a sap r o m i n e n tc l a n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c l a nc h a oh a sm a d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t e r m s o fb o t hp o l i t i c sa n d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e s p e c i a l l yi nl i t e r a t u r ef i e l d ,t h ec l a nc a nb eag o o de x a m p l e a sal i t e r a r yc l a n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f o rt h el o n g s t a n d i n ga t t e n t i o no np o e m s ,t h u st h e p r o s e s o ft h ec l a nc h a oa r en o ts t u d i e d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t h i sp a p e rt r i e st og i v e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t u d yo nt h ec l a nc h a o sp r o s e 。o nt h eb a s eo fc o n c r e t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c l a n c h a oi n d i v i d u a l sp r o s e s ,i l l u m i n a t et h ec o n t e n ta n dt h ea r t i s t i cf o r mi nt h i sp r o s e s ,a n dt h e n e x p l o rs t a t u sa n dv a l u e so f t h ec l a nc h a o sp r o s ei nt h es o n gp r o s eh i s t o r y t h i sp a p e r ,i nc h r o n o l o g i c a lo r d e r , u s e s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 s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t o i d e n t i f y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o ft h ec l a nc h a o sp r o s e f i r s to fa l l ,b e g i n 晰t l lc h a oj i o n g i nt h ee a r l yn o r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a st h ep a t h f i n d e ro ft h ec l a nc h a o ,c h a oj i o n gh a s c r e a t e dag o o de n v i r o n m e n tf o rh i s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b o t hi nt e r m so fp o l i t i c s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f i e l d t h ef i n et r a d i t i o no ft h ec l a nc h a oj i o n gs e t ,a n dt h ee x p e r i e n c e so fc h a oj i o n ga n dh i s s o nc h a oz o n g q u eh a v i n gb e e ni m p o r t a n tp o s ta tt h ei m p e r i a lc o u r ta r eb e n e f i c i a lt of u t u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si nl i t e r a t u r ec r e a t i o n ,a n dt h e nl a y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t h ec l a nc h a o sl i t e r a t u r e d u r i n gt h i sp e r i o d ,t h ec l a nc h a o sl i t e r a t u r el i ei ns t a r tt i m e ,b e c a u s eo ft h ei m p a c to f l i t e r a r ys t y l ea tt h a tt i m e ,t h ec l a nc h a oh a sn o ty e tf o r m e di t so w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b yt h e m i d - a n dl a t en o r t h e ms o n gd y n a s t y ,s o n gd y n a s t yl i t e r a t u r er e a c h e dap e a k ,a n dt h ec l a n c h a o ,a l s oa l o n g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l i t e r a t u r ea r r i v et h ep e a kp h a s e t h er e p r e s e n t sa r et h e t w ob r o t h e r so fc h a ob u z h i a n dc h a oy u e z h i sp r o s e s c h a oy u e z h iw a st a u g h tb ys us h i , a n dw i t hs um e nl i u j u n z if o l l o ws us h i ,a r ea f f e c t e db ys us h i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e s p e c i a l l yi n p r o s ec r e a t i o n ;c h a oy u e - z h il e a r n sf r o md i f f e r e n tm a s t e r s , f i r s tl e a r n sf r o mz e n gg o n gw i t h c h e ns h i - d a o ,a n dt h e na d m i r e ss im a g u a n ga n df e l l o wh i m t h en u m b e ro fc h a ob u z l f i a n dc h a oy u e z h i s p r o s e s a r et h em o s ti nt h ec l a n c h a o t h e yg o tt h ep r o m i n e n t 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p r o s e ,a n da r et h er e p r e s e n to ft h ec l a nc h a o sp r o s ec r e a t i o n d u r i n gt h i s p e r i o d ,t h ec l a nc h a oe x p e r i e n c e dap r o c e s so fs t r u c t u r a la n df u n c t i o n a ld e c l i n e a l t h o u g h w e a k e di nt h ew a y ,t h ec l a nc h a om e m b e r ss u p p o r te a c ho t h e r , a n dt h ec l a nc h a o s l i t e r a t u r ep r e s e n tam a g n i f i c e n ts i g h to nb o t ho fq u a n t i t ya n dq u a l i t yi nt h i sp e r i o d w i t hj i n s a r m yd o w ns o u t h ,t h en o r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c a m et oa ne n d ,a n dt h ec l a nc h a o sl a t e r i i i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g e n e r a t i o n sm o v et ot h es o u t ha r e a o n eo f f s h o o to ft h ec l a nc h a ow e n ti n t os h ua r e a , t h e p r e s e n ta r et h eb r o t h e r so fc h a og o n g - s ha n dc h a og o n g - w u , w h e r et h e yh a v en o tf o r g o t t e n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o ft h ec l a nc h a o ,a n db o t hh a x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c h a og o n g s u g o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r h y t h m i c a lp r o s e ,a n dc h a og o n g v d us u c c e e di nb i b l i o g r a p h y t h r o u g h o u t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c l a nc h a o sl i t e r a t u r e ,w ec a ns e et h e yf o l l o wt h ep a t ho f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l i t e r a t u r ec l o s e l y t h ec l a nc h a oh a se x p e r i e n c e dt h e p r o s p e r i t yo fr h y t h m i c a lp r o s ei nt h ee a r l ys o n g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t i m eo ft h ep r o s ei nt h el a t e n o r t h e r ns o n g ;a sw e l lt h en e w p h a s eo fp r o s ea si n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 ,t h ew h o l ef a m i l y s l i t e r a r yw o r k sh a v ek e p tac l o s e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l i t e r a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tt h es a m et i m e ,a l o n g 、v i t ht h ec h a n g eo fr i s ea n df a l lw i t hc h a n g e s o ft h ec l a nc h a o ,t h e i rl i t e r a t u r ep r e s e n t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t h e 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t h e e v o l u t i o np r o c e s sh a v er e f l e c t e dt h eh i s t o r i ct r a c ko ft h ec l a nc h a o sp r o s e s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w o r d s :c l a nc h a oo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h i s t o r i c a lt r e a t i s eo i lp r o s e ;c h a oj i o n g ;c h a o b u z h i ;c h a og o n g - s u 鲁东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7 孳卞 聃:岬年 6 具f 了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鲁 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阢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嚣鞘茎 日期五叫年 乡月k 日 月侄日庞轴 求 t净1似1 名名签签者师作导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研究意义 晁氏家族以文学闻于北宋一朝,自北宋初下至南宋,晁氏子孙以文学相继,家族文 学成就伴随着宋代文学的发展而兴衰相随。北宋初以晁迥、晁宗悫父子为代表开辟了晁 氏家族在文学上的道路,晁迥在真宗、仁宗两朝以文章德行深得皇帝宠爱,“晁文元公 迥在翰林,以文章德行为仁宗所优异,帝以君子长者称之”,“时朝廷方修礼文之事, 诏令多出迥手 圆,其子晁宗悫也因“屡献歌颂,召试,赐进士及第,又除馆阁校勘, 三迁大理寺丞”。父子二人谥号皆以“文”名,晁迥谥号文元,晁宗悫谥号文庄。故此, 晁氏家族在宋初便走向了文学兴盛的道路,“宋兴至咸平、景德中,儒学文章之盛,不 归之于平棘宋氏,则归之于清丰晁氏 。到北宋中后期,宋代文学发展达到了巅峰, 与此同时,晁氏家族的文学成就更是蔚为大观,以至“家传文学,几于人人有集 回, 这一时期晁氏子孙以文称者有晁端仁、晁端彦、晁端友、晁端禀、晁端礼、晁补之、晁 说之、晁泳之、晁冲之等,晁氏家族在文学上的成就也达到全盛。到了南宋,生活在北 方的晁氏家族在历经兵燹之后,迁徙南方,家族式微,但其后世子孙并没有遗弃诗礼家 学,晁公遍、晁公武一支辗转至蜀中,在其姑丈孙仁宅的培养下,兄弟二人在文学上均 有建树,如四库全书( 嵩山集 提要所云:“南渡后,则晁公武兄弟最为知名 , 由此可知,晁氏家族文学之余脉至南宋未灭,家族影响可谓深矣。 宋代晁氏家族散文研究是在宋代教文发展大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结合家族特色与 时代特色,开拓了宋代散文研究的新领域。在晁氏家族成员与宋代文学名家文学交游关 系的基础上,对其家族成员的散文创作概况、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研究,以观 照晁氏家族散文在有宋一代的发展与宋代散文的关系。 晁氏家族的文学发展与宋代文学发展相生相息,这一现象并非寻常,二者必有一定 联系,本文以全宋文所录晁氏家族散文为蓝本,通过个案的分析与整体的把握,结 合文学家族与文学流派的影响,以求寻绎出晁氏家族的文学与宋代文学之间的内在关 系。 o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一,第2 页,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 o 脱脱宋史第1 0 0 8 5 页,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喻汝砺:晁具茨先生诗集序,海山仙馆丛书本 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八嵩山居士集,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1 3 6 3 页。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研究现状 近年来对晁氏家族的研究已经展开,研究范围涉及广泛,其中包括晁氏家族的世系 行状考证、师友交游情况考察、文献著述、籍贯年谱、婚姻生活、家族迁徙等多方面的 内容。形成论著的如王德毅先生的宋代澶州晁氏族系考( 1 9 9 8 ) 、罗凤珠先生的晁 补之及其文学研究( 1 9 9 8 ) 、包弼德先生的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2 0 0 1 ) 、刘 焕阳师的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 2 0 0 4 ) 晁补之与宋代晁氏家族( 2 0 0 4 ) 、 张剑博士的晁说之研究( 2 0 0 5 ) 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家族为中心( 2 0 0 6 ) 、何新所博士的昭德晁氏家族研究( 2 0 0 6 ) 、李朝军的博士论文宋代晁氏家族 文学研究( 2 0 0 5 ) 等。可以说,正是这些论著开启了宋代晁氏家族各个层面的研究。 在对晁氏家族进行研究的学者中,关注较早的当推焕阳师。先生从对晁补之的世系考辩、 生平叙论、著述考略、词的风格特质、与苏轼交游、散文创作等方面入手,特别是对于 晁补之世系考辩和散文创作的研究,为学界滥觞之作。先生在对个案进行关注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对于整个家族文学与文献的整体关注。对于晁说之,用力最深的当推张剑博 士。他从世系、年谱、个性、学术、诗歌、散文等方面对晁说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同 时又对晁补之的五古与散文、冲之的诗歌与词风进行了关注。此外,何新所和李朝军在 各自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以单篇论文的形式,进一步深化了对宋代晁氏家族的研究。 在晁氏家族散文研究领域,还存在一定得空间。如对晁氏家族的奠基人晁迥的研究 主要从其学术思想方面开始,如漆侠先生n 从沟通儒佛形成宋学的角度入手,此后刘焕 阳师进一步论述了“在儒学的发展中,晁迥融会儒、释、道,强调穷理尽性,开宋代理 学风气之先”,张剑博士在此基础上以实证深化了晁迥“以儒家概念术语会同佛道理论, 国王德毅,刘子健博士颂寿宋史研究论集,日本同朋舍,1 9 8 8 年版。 口罗凤珠,台湾乐学书局,1 9 9 8 年版。 固( 美国) 包弼德著,刘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 固刘焕阳师,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 0 0 4 年版。 刘焕阳师,晁补之与宋代晁氏家族,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版。 昭张剑,晁说之研究,学苑出版社,2 0 0 5 年版。 o 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家族为中心,北京出版社,2 0 0 6 年版。 何新所,昭德晁氏家族研究,上海古籍i l 版社,2 0 0 6 年版。 李朝军,宋代晁氏家族文学研究,四川大学2 0 0 5 年博上论文。 o 如何新所的宋代日 德晁氏家族婚姻研究(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6 期) 、宋代昭德晁氏家族文化传 统研究( 中州学刊2 0 0 6 年第l 期) 、昭德晁氏家族文学创作风貌述论( 郑州大学学报2 0 0 6 年第l 期) 、文 元心法晁迥三教思想研究( 甘肃社会科学2 0 0 6 年第3 期) 和李朝军的晁氏文人与苏轼交游考( 聊城大 学学报2 0 0 5 年第2 期) 、晁迥与朱初文学( 四川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3 期) 、晁迥年谱简编( 乐山师范学院 学报2 0 0 5 年第8 期) 、 宋代晁氏文人作品混淆辨正( 南昌大学学报2 0 0 6 年第4 期) 。 漆侠,晁迥与宋学儒佛思想的渗透与宋学的形成,河北大学学报,1 9 9 6 年第3 期。 2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成为以理学为主导的宋学先驱的论述。对晁迥的散文的成就第一次做出正面关注的 是四川大学的李朝军先生。他指出晁迥“为文也递有擅变,大致以散体为主,骈散兼行, 没有浮华作风;在西昆文风盛行之际,他发出了复兴古文的呼声 圆,对晁迥的散文做 出了正确而客观的评价,也首次明确了晁迥的散文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认为 晁迥的散文对复兴古文起着先导作用。同时对晁迥的文学创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价认为晁 迥的“文学活动经历了宋初主要的文学浪潮,恰似宋初文学演进的一面镜子,基本上代 表了宋初文学的健康发展方向,并且在某些方面超出了学界对宋初文学的一般认识。” 晁补之的诗文集至今尚无校刊本,在新出版的全宋文中收录的晁补之的文章 7 2 7 篇,为晁补之的散文研究提供了方便。晁补之的散文比较受学者关注,其中较早对 晁补之的散文进行艺术性研究的是刘焕阳师的论晁补之的散文创作,论文从散文的 结构及艺术成就方面进行了全面地论述。文章首先探究了晁补之的文学创作的渊源,认 为其家学的影响以及苏轼的精心指导成就了补之散文的声名。补之的写景记游散文具有 “引物连类,能究情状”、“善用比喻,化静为动 ,“叙议结合,主客辩难”的特点,议论 文具有“议论纵横,条分缕析 ,“宗经征史,博辨无碍 ,“前议后叙,相互映照 的特 点。除刘焕阳师外,张剑先生、何新所先生、李朝军先生、滕春红先生在其博士论文中 的一些章节也都论及了晁补之的散文创作,其中张剑先生和滕春红先生对晁补之的散文 论述得较为详细,张剑先生重点分析了晁补之的写景游记文和人物传记,并认为晁补之 的散文具有“隐括古书,理深意晦;人物语言,形式多样;萦纡曲折,巧于结构 三方 面的特点。从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阐释。而浙江大学的滕春红 博士则主要论述了晁补之散文的创作概况,对其散文的艺术特色也作了简要的阐释,认 为晁补之的散文“修辞手法运用广泛,情感表达真挚动人;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擅长议 论,好引经据典。 上独具特色。另外周义敢先生在其苏门四学士 一书中对晁补 之的散文也进行了简要的概述,虽然字数不多,但把晁补之的散文放在苏门四学士中进 行研究,其方法值得学习。另外,台湾的罗凤珠先生在其晁补之及其文学研究一书 中对晁补之散文中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思想进行了归纳分析,虽然论述不够深入,但在资 料搜集方面十分详备,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 对晁说之散文的研究,用力最深的非张剑先生莫属,有专著晁说之研究一部, 张剑,晁迥及其文化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5 期。 李朝军,晁迥与宋初文学,四川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3 期。 固张剑,宋代晁氏家族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 0 0 4 年博士学位论文。 腾春红,北宋晁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浙江人学2 0 0 6 年博士学位论文。 周义敢,鬈苏门四学士,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版。 3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书中对晁说之的世系家谱、交游经历、文学思想以及诗文的研究都十分详备,其中对晁 说之的散文创作主要从“善用遮诠,根底道德,学者思维”三个方面进行的深入的探 讨。集中从表达方式、行文标准、思维方式这几个角度作了专业性的分析,从中也反映 了张剑先生对晁说之散文研究的独特视角。滕春红先生对晁说之的散文在其博士论文中 也有论及,主要从晁说之散文的创作概貌、风格特征两方面来论述,其中对晁说之散文 风格基本与张剑先生的观点较一致,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晁说之的散文“也 有使用类比或者比喻的手法,给文章增添了生气;关注现实,时刻不忘国计民生。 圆文 章在张剑先生论著的基础上有了另外的发现。另外,何新所、李朝军先生在论著中的一 些章节对晁说之也有部分论述。 对于晁公迦的研究,最早的是曾枣庄先生的客游三十年,不出焚与巴晁公 迥及其( 嵩山集) ,此文简单勾勒出了晁公迦生平经历,对其诗文创作论述较简略。 全面论述晁公迥诗文的是张剑博士的晁公迥诗文简论固,文章涵盖了晁公邈诗歌、 散文、骈文和启文等文体,称“晁公迥的部分文章倒能劲气直达,有磊落不平之气 ,认 为晁公邀有些散文的风格显得劲崛崎岖。另外,还对晁公迥启文进行了艺术分析,认为 其中的“当句叠对 极具特色。虽然文章对晁公迦的散文论述得较为简要,但对晁公迥 诗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开创之功。何新所的博士论文中亦曾简单论及晁公邀诗文。 对于晁公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目录学方面,如王重民先生的( 郡斋读书志) 与( 直斋书录解题) 介绍了郡斋读书志的版本流传状况。另外还有对晁公武的事 迹考证,如李朝军的晁公武兄弟在渝事迹考 ,对晁公武在南渡以后流落渝中的生 活经历以及文学活动进行了考证,为晁公武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史料。对晁公武的文学研 究至今还没有论述,这也与他存世的文学作品较少有关。 从总体来看,先贤们对于晁氏家族成员散文的研究,一是停留在个案的研究上,且 用力不均,对晁补之和晁说之的散文研究较为集中;二是没有对整个家族的散文作纵向 历时性的梳理,也未把晁氏家族成员散文放在整个宋代散文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本文 通过对宋代晁氏家族成员的散文做系统地梳理,结合时代和散文发展的大背景,利用已 有的对世系考证、家学传统、师友交游、著述文献、年谱考察等方面的研究资料,以整 。张剑,晁说之研究,学苑f l 版社,2 0 0 5 版。 国腾春红,北宋晁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浙江大学2 0 0 6 年博士学位论文。 o 曾枣序。客游三十年,不出焚与巴晁公溯及其( 嵩山集) ,唐宋文学研究曾枣庄文存之二,第2 1 0 页,巴蜀书社,1 9 9 9 年版。 回张剑,晁公迦诗文简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4 期。 9 王重民, 郡斋读书志) 与 直斋书录解题) , 图书馆,1 9 6 3 年第4 期。 李朝军,晁公武兄弟在渝事迹考,中华文化论坛,2 0 0 7 年3 月。 4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家族的散文为考察对象,探究宋代晁氏家族散文发展的历史脉络。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晁氏家族散文 宋朝开国以文礼兴邦,前朝鸿儒硕学和文学侍臣成为宋文的首批作家,这些作家受 五代文风熏染和侍臣职责锻炼,均精于骈体,其显赫的政治地位,深厚的学养和奖掖后 进的品德,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团结、吸引并培养了一批追随者,形成 了宋代散文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流派五代派。五代派以徐铉为代表,他们强调“实务 政理,重视文章的社会功用又不忽视艺术性,并将唐代古文运动“文以载道 的传统 用于骈文创作,给骈体散文注入新活力,影响深远。但因为其文学侍臣身份以及作品多 为骈体,后人谓之延续五代南唐词臣余绪,对其作品不能正确看待。与五代派同时,出 现了一批主张文风复古的散文家,他们受唐代古文运动直接影响,宗经尊韩,倡言复古, 并渐成一派复古派。复古派以柳开、王禹偶为核心,复古派倡言文风复古,强调文 道并重,旨在兴儒垂教,其散文创作以散体古文为主要体式,风格追求平易自然、朴实 流畅,要求“句易道,义易晓”( 王禹偶再答张扶书) 。五代派创作骈文但不排斥古 文;复古派也赞同有内容的骈文作品,两派相互促进,相互融合,骈体时文和散体古文 都获得进一步发展,遂产生西昆派和古文派的对峙与抗衡。西昆以杨亿、钱惟演以及刘 筠为核心,他们宗法李商隐,文取骈体,雕章丽句,博雅富赡,辞采飞扬。古文派则以 穆修、石曼卿以及苏舜钦兄弟为核心,他们沿宋初复古派之路而进,继续倡导宗经尊韩、 贵实向道、反骈尚散,强调文章经世致用、传道明心,要求文风自然朴实。 由上可知,北宋前期是骈体散文和古体散文同步发展且文风新变的时期,散文发展 呈现着骈散双轨并进而骈体占上风的状态,宋史说“国初,扬亿、刘筠犹袭唐文声 律之体,柳开、穆修志欲变古而力弗逮”,正是从骈、散两条线索勾勒描述了北宋前期 散文的发展。晁迥正是处于北宋初期骈体时文和散体古文并立、对峙而又相互促进的全 面发展时期,并且晁迥的政治地位以及师友交游的经历使得其文也呈现出集宋初骈散文 体于一身的特色,故而晁迥散文创作的体式和风格更能够代表宋初散文的特性。 另外,这一时期的晁氏家族其他成员虽然散文存世不多,但在其他文献中的记载也 可看出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很突出,如晁宗悫、晁仲衍、晁仲约等,虽然他们的散文 都已散佚,但从仅存的篇章以及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管窥他们的散文创作概况和成就。 6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节晁迥的散文 晁迥( 9 5 1 - - 1 0 3 4 ) ,字明远,世为澶州清丰( 今河南清丰) 人,父俭始徙家彭门( 今 江苏徐卅i )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丞、太常丞。真宗朝,除右司谏、知制诰, 进翰林学士、承旨,拜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仁宗即位,迁礼部尚书,以太子少保致 仕,进太子少傅。景佑元年卒,年八十四,谥文元。迥通释、老书,以经传傅致,为一 家之说。著述甚富,有翰林集三十卷、昭德新编三卷( 存) 、法藏碎金录十 卷( 存) 、道院集十五卷( 存王古删定本道院集要三卷) 等。宋史卷三。五 有传。 一晁迥散文的创作概况 晁迥的散文,全宋文共收录五十四篇,主要有奏、议、制、诰、序、箴、颂、 赞、辞、歌诀、碑铭等文体。其中奏议、制诰十四篇,序、记文六篇,颂赞四篇,辞十 五篇,歌诀十四篇,碑铭一篇。作品数量较少,涉及的内容也以宫廷颂赞以及修身养性 为主,这主要与他的仕宦经历有关,在真宗朝之前,晁迥一直沉沦下僚,宋史卷三 百五晁迥传记载:“迥举进士,为大理评事,历知岳州录事参军,改将作监丞,稍 迁殿中丞。坐失入囚死罪,夺二官。复将作丞、监徐婺二州税,迁太常丞。 至真宗 朝,晁迥才开始受到重视,被任命为知制诰,此后则长居翰苑,主要致力于朝廷礼仪建 制、诏令撰写、科举选任、国史编修等繁忙的政务活动,“时朝廷方修礼文之事,诏令 多出迥手 ( 宋史晁迥传) 。因此,其散文以朝廷制诰、颂赞为主,就不足为怪。到 了晚年,晁迥告老还乡,开始著书立说,致力于三教经义,故而关于心性修养的文章居 多。 尽管晁迥的散文大多数文学性不强,但其中也不乏可观之作,一些文章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色,另外,晁迥的散文在文体上的创新也对后世散文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是骈体文。晁迥在真宗朝担任知制诰,常常以皇帝的口吻从宫中发布诏令。这 类文章以四六骈文为体,并且要求简洁庄重、委婉得体。晁迥因其职务之故,此类文章 颇多,而且水平不凡,杨亿称其所作诏令“深得代言之体。其中的代表有试钱易 石待问贤良方正之策、庄穆皇后谥册文、乞迁庄穆皇后神主于上室奏、天齐仁圣 帝碑铭等。以试钱易石待问贤良方正之策为例,此文属于策问,又称制策或试策。 。脱脱:宋史第1 0 0 8 5 页,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全宋文第1 3 0 册第7 4 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6 年8 月版。 7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按古者选士,询事考言而已,未有问之以策者也。汉文 中年,试策贤良,其后有司亦以策试士,盖欲观其博古之学、通今之才、与夫割剧解纷 之识也。然对策存乎士子,而策问发于上人,尤必通达古今,善为疑难者,而后能之。 因此,策问本身也是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文体。晁迥所作此篇策问谨严得体、简洁庄重, 先总言欲求庶富仁寿之策;其后具体分述:一日务农,二日刑罚,三日辨邪正,四日建 风教,五日祀与戎,以此五事问策,行文层次分明,文中引经据典“书云:燮治阴 阳,易日:财成天地,唯兹二道,可以行之,“周礼八炳,驭下之洪规;伊 训三风,守邦之深戒,“大易彖辞,老聃经旨,化成天下,何者谓之人文? 用典不僻,言简意明。 另外,晁迥的骈体散文还有庄穆皇后谥册文、天齐仁圣帝碑铭,皆雄富典赡, 为大手笔之作。 其次是散体文。尽管宋初散文偏重四六,崇尚骈偶,但也有一些人倡言文风复古, 强调文道并重,以散体古文为散文的主要体式。晁迥的散文也有很多散体之作,如昭 德新编序、新新理说序、法藏碎金录续、闻思三法资修记、慎刑箴、慎刑箴 序、大顺颂等,文章或通篇全为散体,或骈散兼用。 以昭德新编序为例,晁迥先言自己老而好学,效仿前人以文学修身。接着回忆 自己求学入仕之路,娓娓道来,如对人语:“愚窃不揆,因而省己,自筮仕及致仕越四 纪,自未冠及大耋约五纪。而闲居已久,年逾八旬。从昔至今,苟未有故,未始一日废 观书弄翰之学,绝无余好,性自然也”,使人读来有人在目前之感。中间又杂以骈体抒 感激自愧之情:“第寒迹孤进,禀赋愚直,猥以薄艺,幸会清世,策名委质,自结明主, 绵历两制,逮事三朝。进退以礼,荣愿满足。揣循愧惕,久于尸素,无功以利国,无德 以惠人,深思立言,庶几补过 ,此段虽为骈文,读来却无矫揉之感,反而感触到晁迥 “老之将至”的暮年叹息之情。最后部分则述说了著此书的原委。全文通俗易懂,并且 文理清晰,文风质朴。 二晁迥散文蕴含的思想内容 晁迥作为一名士大夫,其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既有儒家好礼重乐的教化之道,又有宋 人普遍存有的喜爱佛道德宗教思想。晁迥在仕宦期间,大部分是以一个文学侍臣的身份, 撰写诏令,制礼作乐,以儒家思想作为他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层面的思想支柱;而当他告 老还乡后,在故居修身养性,潜心佛道,融通三教的思想则是他在个人兴趣层面的思想 r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创新。因此,晁迥的散文所蕴含的思想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慎刑重礼;二是融通三 教。这两个方面也反映了宋代初期士大夫的精神面貌。 ( 一) 慎刑重礼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而其载体是礼,仁本礼用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晁迥作为 儒家知识分子的代表,对这一思想也是极为恪守,尤其是晁迥担任知制诰和翰林学士以 后,常常受命于制作礼乐等活动,如受命祈北岳、祭黄河;详定祀汾阴仪注,撰庄 穆皇后谥册文以及册皇太子礼乐( 明安三曲) 等。如果说这些礼乐活动是晁迥的 社会职责;那么,仁者爱人之心则是他作为士大夫的优秀品德。晁迥虽然留下的散文不 多,但从他的劝慎刑文并序以及慎刑箴并序这两篇文章就可以看出他慎刑重礼、 仁本礼用的思想。 其劝慎刑文日:“易称君子明慎用刑而不留狱。至矣哉,前经格言。凡 断狱者,既明且慎,而不滞留,吏训详悉,无口于此。国家岁举恤刑之诏,赐天下长史 条口甚备。而年祀寝远,因循怠忽。若能视之如新,奉行弥笃,哀矜服念,不失其职, 此乃以恻隐之仁崇树胜因,盖口道化之末而及于礼,礼防之末而及于刑。刑以辅 政,弗获己而用之也,不当锐意以快其心。”晁迥认为官吏当慎刑,当时时怀恻隐之仁, 并且把礼的功用置于刑之前,认为“礼防之末而及于刑”,充分强调礼对社会教化的作 用。 再如其慎刑箴并序,晁迥认为慎刑“大则合仁者安仁之安,小亦获智者利仁之 利也 ,又说“慎刑本仁,仁者多寿 。从儒家思想中的仁和礼两个方面强调了慎刑的重 要性。 晁迥之所以强调要慎刑,也是与他的仕途经历有一定的联系。晁迥早年仕途颇不得 意,辗转地方十余年,而一直沉沦下僚,甚至在太宗淳化元年( 9 9 0 ) 通判鄂州时,因 失入囚死罪的过失,被削两任。终于在真宗朝,晁迥时来运转,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 制诰,掌管朝廷礼乐制作,正是这种仕宦经历使得晁迥既能明悉下层官吏对待百姓刑罚 的详情,又有能力通过倡言礼乐来劝诫统治者对刑罚的注意,故而,他这种慎刑重礼的 思想来自于生活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二) 融通三教 晁迥虽为儒家士人代表,为国家制礼作乐,同时他又对释道有着精深的研究和兴趣。 如果说慎刑重礼是晁迥担任的社会角色赋予他的政治教化思想的话;那么潜心佛道,融 9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通三教则是其个人精神的反映。晁迥对佛道的喜爱与宋代大部分士人一样,只是个人思 想信仰与兴趣爱好,是其修身养性的内容,与他的政治生活、社会责任没有必然的联系。 他在法藏碎金录序中云:“予爰自弱龄,逮兹暮齿,探古圣之域,窥众妙之门。 涉猎儒道诸经,必也考求微旨,修身慎行,著为箴规。又于贝典,详观了义。法喜融液, 映夺居多。倦闻世谛,不争戏论,洞见至理,新新无穷。然知抚新驯柔,道所由致,而 且挥翰祖述,志未能忘。暨挂冠之后,栖息乎浚都昭德坊之旧居,别葺静斋,倏然独处。 素所乐欲,习以成性,手不释卷,笔不停缀。贯微臻极,深入骨髓,消忧释结,大沃襟 灵。虽患思萦,亦庆缘熟。 晁迥从涉猎儒道,到洞悉贝典,是他“探古圣之域,窥众 妙之门 的精神追求,从而也使他达到了融通三教的境界。 再看闻思三法资修记,此文清楚地阐述了晁迥融通三教的目的,晁迥自言“志 于道也久矣,认为儒术佛道只是言辞上的差别,“盖知同归于善,而三圣之书以其方言 类例,各有文质隐显,详略深浅耳 ,其归旨是相同的。晁迥以南华真经里的“其 动若水,其静若鉴,其应若响 为例,结合庄子、列子以及自己的儒家思想,探 悉其微旨,认为“剖析搏缀,吻然相参,不分内外经典之语,混为心法而已,处世出世, 皆可足用 ,晁迥对这一佛家语做到了打通儒释老庄,见义忘言的境界。 1 0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晁迥散文的艺术风格 晁迥的散文虽然存世不多,而且大多是他晚年所作,但从中我们仍可以看出其独特 的散文风格。晁迥生活的宋初,正是五代骈俪之风未灭,四六时文昌盛的时期,而且晁 迥位列于馆阁之臣,唱和于西昆之列。在宋初这种文风下,晁迥的散文必然也不能脱离 宋初骈俪文风的影响。如果只看到当时的文风对晁迥的影响,就很容易把晁迥的散文定 位为宋初浮华文风的代表。但如果仔细分析晁迥的文章,就可得知这样的结论是有很大 偏颇的。宋初散文的特点确是以骈体文为主,但同时散体文也有所发展,使当时文风开 始有所新变,各派散文风格迥异而又相互抗衡,五代派与西昆派文取骈体,雕章丽句, 博雅富赡,偏重于文采;而复古派和古文派则宗经尊韩,贵实向道,反骈尚散,要求文 风自然朴实。北宋初期的散文可以说是呈现出骈散二体双轨并辙平行发展而骈体占优势 的状态。而通过分析晁迥的散文发现他的散文风格不属于任何一派,却又与他们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晁迥的文章既有复古派不事雕琢、简雅古淡的平易自然之质,又有西昆 派雕章丽句、辞采飞扬的雍容华丽之风。可以说晁迥的散文既有宋初各派的影子,又有 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宋初散文一个独特的代表。 首先来看晁迥平易质朴的文风,这一文风的形成源于他早年学习白体诗并与古文大 家王禹偶交游的经历。王禹偶生于五代末后周显德元年( 9 5 4 年) ,济州巨野人,出身 于贫寒。晁迥与他的交往开始于青年时期,有王禹俑的诗文可证,如酬太常晁丞见寄 中云“当时布素定交情,恨不同为出谷莺 ,再如答晁礼丞书中云“某初识足下 时,年未冠,身未婚圆。至于他与晁迥的师从关系,今之学者颇有争议,四川大学李 朝军博士以为二人不可能是师从关系,应为朋友关系,而刘焕阳师却以为王禹偶早富学 识,早年在毕士安的推誉下,声名早誉,晁迥虽长王三岁,但“少从学于王禹偶”也是 情理之中。其实晁与王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亦师亦友,二人交往密切,常有书信往来,故 而王禹偶的文学思想与诗文创作观点也会对晁迥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王禹偶主张“伸 道 、“明道 ,对道追求甚笃,如其三黜赋,卒章显志:“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 百谪而何亏! 而在与晁迥的往来书信中,也表露了这种观点,答晁礼丞书云:“今 得道下书暨东阳、西楚赋二编,览之无敦。乃知足下屈于官而大伸于道者也,某 缺于道而微得于官者也。 此虽为劝慰之辞,但也能看出王禹偶引晁迥为同调,表达了 。王禹偶:小畜集卷一一,酬太常晁丞见寄,网库全书 o 王禹偶:小畜集卷- - ) k ,答晁礼丞书,四库全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