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豸磋脚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哲学家荻生i 目徕生括的时代大致 相近,其哲学凋穗嚷现出很大的相似| 生,显示了1 7 世纪以后中日儒学的共同动向,但因国情 不同、生平经历和思维方式各异,二人的思想x t j - :j 不同的特色。本文联系颜元和徂徕二人 恩回溅自砒会背景和他们的生平瞬邑寻找t i 镦的“关联曦”,从认识论、人f 生论利茔 蚍三 个方面对颜元;嘶目徕的哲学思髑斯亍了e e 较。 在认识沦上,口甄和徊徕立足于经验,把学问的重嘣d 醢具体、现实的写 物之匕“以物 为体”。蕊玩力主“三事三妙之学,认为亲身践履办粼口识的真j 正途衙皑治麟的基 本方法。徂徕则以“圣 之道”为第一,通过非理洼的“体认习熟”,达到主客体的同一, 最终掌握认识对鸯。 在 胜论e ,颜元树世黼争| 勾了宋儒 性论的越验眭,主张气质之性的j 蛘f ,但= 人所 言之人陛的内涵并不相同。颜元在 、的本性的和强上,仍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把垮瞪的 遭喇蝴人的本质。荻蚓睐姒为人生就是 的本薯甜漶,对人瞄贝取其自然义,刁澈 善恶的p 筐涝断。 在经世论e ,颜元和徂徕都把三代之治看作是理想社会政治制度的典范,提倡实行王道 政治,行“井田”、尊“割建”。同榉吒古改制,但目的不同。揪经龇黼小生产 者的立饧 删建剿叉匀黼的学缸黼提出来的,徂徕惺以幕府为思考的中心,其目自在 于巩固德川幕府的专制统治。 相同的时代需求形成了相似的哲学思想,而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赋予其思想以鲜明的 民谚特色。通过 瞠饺,我们可以看出二人哲学思想的异同,从中也反映出中日儒学家面i 褂目 近课题不同的思维方式。 a c o m p a r i s o n o np h i l o s o p h yt h o u g h t b e t w e e ny a n 砌a na n ds o - r a i a b s t r a c t y a hy u a ni saf a m o u sc o n f u c i a n ,p h i l o s o p h e ra n dt h i n k e ri ne a r l yq i r i gd y n a s t y s o - r a ii sa i e n o w n e d p h i l o s o p h e r i n t h e j 印a n e s e t o l a t g a w a t i m e i n t e r m e d i m es t a g e t h e y l i v e d i n a p p r o x i n m t e l y d o s et i m e t h e i rp h i l o s o p h yt h o u g h td i s p l a y e ds i r a i l a f i t yw i t he a c ho t h e l :, a n d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a c h i n e s ea n dj a p m l e s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c o m m o nt r e n di n1 7 t hc e n t u r yl a t e r b e c a u s et h en a t i o n a l c o n d i t i o n w a s d i f f e r e n t , t h e 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a n d t h e t h i n l d n g m o d e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d i f f e r e r 止t h e i r n o u g h t a l s oh a v el h ed i f f e r e n tc h a m c t e n s t i c t h i sa 币c l es e e k st h ec o 哪斌s 0 1 1 t h ec o n n e c t i o nt e r r i t o r y ” c o n t a c t i n gw i t ht h e i r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a n d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w h i c ht h e i r 怕u g h tf o l m e d t h ea r t i c l e c a m e so nt h ec o l y i p o t i s o nf i o mt h ee p i s 把n o l o g y , t h et h e o r yo fh u m a nn a t t r ea n dt h et h e o r yo f e c o n o m y a n d p o f i f i c s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i nt h ee p i s t e m o l o g y , y a ny u a na n ds o - r a ib a s e do nt h ee x p e r i e r l c e ,a n de m p h a s i z e dt h e k n o w l e d g ek e yp o i n to n t h ec o n c r e t er e a l i t yt h i n g ,1 1 t o o kt h e0 a i n ga st h eb o d y ”y a ny l m a la d v o c a t e d 删y f f l r e e1 溅a n d t h r e et h i n g s ”s t u d y i n g , a n dc o n s i d e l lp r a c t i c ei sl h ec u ew a yo b t a i n e dt h e k n o w l e d g ea n dt h ee s s e n t i a lm e f f l o do fm o r a l 锄由g e s o - r a it o o ks a g e sp r i n c i p l e s a sf i r s t m a d a c n e v e du n i f i c a t i o nb e t w e e ns u b j e c tm a do b j e c tt h r o u g hn o n - r a t i o n a l i e a i l a f i o f f l ,f i n a l l y 乎a 印e dt h e e s s e l k ) e i nt h et h e o r yo fh u m a nl q a 1 h e ,y a hx a l a na n ds o - m ic r i t i c i z e dt h es o n g - c o n f u c i a nt h e o r yo f h u m a nn 咖己a n dg r a n t e dt h es o l er l a m o f t e m p e r h o w e v e r , t h eh u m a n n a t u r ec o n n o t a t i o nw h i c h t w o p e o p l em e n t i o n e dw a s n ts , m r l e y a hy u a n sn a t a m ld i s p o s i t i o ns t i l lp e m i s t e dm e i l d u s t h e o r y o f ” h u n l a i l i t yi sf r i e n d l y ”,r e g a - d e dm o r a l sa sh u m a n se s s e n c e s o - r a it h o u e # t h eh u m a nn a t u r ei s h u m a n sc a n d i dc o n d i t i o n , a n do n l yi sc o n g e n i t a le x i s t e n c e h ed i d n tn l a k et h eg o o da n de v i lt h ev a l u e j u d g m e n l nt h et h e o r yo fe c o n o m ya n dp o l i t i c sa s p e c t , y a ny u a na n ds o - r a ir e g a r d e dg o v e r no ft h r e e g e n e r - 嘶o n sa st h ei d e a ls o c i a lp o l i t i c ss - y s t e n am o d e la d v o c a t e d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r 面g l yw a y - p o l i t i c s , c u l t i v a t e d 。1 t h e w e l l f i e l d 1 e v e r e d t h e f e u d a l i s m ”t h es i m i l a r r e q u e s t m l c i e n t c h a n g e d t h es y s t e m , b u t 1 1 t h eg o a li sd i f f e w m t y 觚l a l ls t o o ds m a l lp r o d 删ss 曲n 和j 皿a n dp r o f o t m d l yc r i t i c i z e dt h ef e u d a l c e n t m l i m f i o nr u l em a l w a c f i c e s it o o kt h eg e n e r a l so f f i c ea sl l a ep o n d e rc e r 蚬a n dg o a lf l e di nt h e c o n s o f i d a t e d t o k u g a w a d e s p o t i c r u l e t h es a i - l l et i m ed e m a n dh a sf o r m e dt h es i m i l a rp h i l o s o p h y 山o u 啦b u tt h ed i f f e r e n tn a t i o n a l c u l a r e w a d i f i o n e n d u e d i t s t h o u g h t w i t h t h e b r i g h t n a t i o n a lc h 趣翟虫e r i s d g t l d u g h 吐1 e c o n l p 砸i s 0 玛w e m a yt m d e r s l z n d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r i d 曲睦豫】c e so fp h i l o s o p h yt h o u g h tb e t w e e nt h e r ma l s or e f l e c t s 咖酾n 也i 曲g m o d e 触d w 曲恤d o s e 嘶cb d 、瑚1 m e m l e s e a n d j a p a r 蹴灿唧慨 k e y w o r d s :y a n y u a n , s o - m i , p h i l o s o p h y t h o u g h t ,c o m p a r i s o n i i l 第一章绪论 1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颜元( 1 6 3 5 1 7 0 4 年) ,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 的创始人。他一生以匡时济世为己任,终生苦学而勤思。少时喜好陆王之学,随 后又笃信程朱理学,3 4 岁后翻然悔悟,公然揭起反叛程朱理学的旗帜,痛斥宋明 以降的讲学诸子,认为程朱、陆王皆师禅学,背离了周孔正学之本意。他以“复 古”为名,以富国强兵,民安物阜为宗旨,崇尚艺能,注重实践,力倡实学,在 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荻生徂徕( 1 6 6 6 1 7 2 8 年) 是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日本 古学派思想之集大成者,萱园学派的创始人。徂徕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转 变过程,也是从笃信宋儒到怀疑宋儒直至批判宋儒,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 系。徂徕以“古文辞”的方法返回中国儒学古典,到先王之道中去探求儒学真谛, 从中找寻改革当时社会的依据。徂徕对“先王之道”的阐扬,对德川体制下同时 代学者的攻讦,对宋儒不遗余力的挞伐,不仅轰动了当时的东瀛岛国,其后也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日本近世思想史上确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颜元和荻生徂徕都是很具特色的思想家,二人的思想在各自的哲学史上可谓 独树一帜,同时二人生活的时代大致相近,社会都处在历史转折酝酿时期,其哲 学思想都具有积极应对形势变化的强烈的经世精神,二人的理论实质有着显著的 共性,但因各自国情不同、生平经历和思维方式各异,二人的思想又有着各自的 特色。共相与殊相兼备,通过比较研究,一方面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来把握他们各 自思想和学说的特质与精髓,努力发掘他们学术思想的积极成果,借鉴其价值, 发扬其务实精神。另一方面从哲学层面对二人的思想进行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准 确地把握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 1 2 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后,学术界对颜元的研究,一直盛行不衰,大多中国哲学史的著作, 都用了定的篇幅论及了颜元的哲学思想,但多泛泛介绍,语焉不详。近年来关于 颜元的专著也不少。1 9 8 4 年,李国钧先生的颜元教育思想简论在人民教育出版 社出版。1 9 8 7 年,姜广辉先生的颜李学派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 9 9 1 年,马序、解成等人合著的颜元哲学思想研究在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华书局更是出版了颜元集、颜元年谱、颜习斋先生年谱等,为颜元 的研究做出了贡献。2 0 0 0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习斋四存编。2 0 0 4 年人民 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河北师范大学陈山榜先生的颜元评传。专著之外,大量的 研究论文也在各期刊杂志发表,而这其中比重最大的还是关于颜元教育思想的文 毒。 相比颜元,国内关于系统研究荻生徂徕的资料和成果不多,最早介绍荻生徂 徕哲学思想的论著是朱谦之先生的日本哲学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 9 6 4 年版) 和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 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 ,书中部分章节对 其思想进行了阐述。还有一些论著站在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上对荻生徂徕有所论述, 如:王中田的江户时代日本儒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i 9 9 4 年) 、王家 骅的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 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 等,早期我国的徂徕 学研究深受日本著名政治思想史学家丸山真男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影响。 近几年国内对于徂徕的研究渐趋活跃,学者们开始意识到丸山真男立论的欠 妥,开始摆脱丸山真男当初设定的分析框架,韩东育教授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徂 徕学与日本早期近代化的思想启蒙( 历史研究,2 0 0 2 年第5 期) 、本体的 解构与重建日本徂徕学的一个解析( 日本学论坛,2 0 0 3 年第3 期) 等最 后形成专著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 中华书局出版,2 0 0 3 年) 。他以新的视角探 讨了“徂徕学”的理论“祖型”,认为徂徕学派属于“日本近世新法家”。王青博 士的日本近世儒学家荻生徂徕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 批判了丸山 真男的观点,对徂徕的思想重新进行了审视。论文方面,专门论述的文章有陆德 阳的关于韩愈和荻生徂徕的比较系列,如道统学说的创建和重建韩愈和荻 生徂徕比较之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3 期) 、孙丽的论荻生徂徕对 朱子学连续性思维的解构( 延边大学外国哲学2 0 0 2 年硕士学位论文) 等。 国外方面,主要是在日本国内,关于荻生徂徕的研究成果不少。其中,丸山 真男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汉文,2 0 0 0 年) 给战后的徂徕学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使徂徕学研究在日本受 到青睐。2 0 世纪7 0 年代以后,有两家大的出版社开始陆续出版荻生徂徕全集, 关于徂徕的专著也陆续出版,岩桥遵成的徂徕研究( 名著刊行会,1 9 6 9 年) 和今中宽司的徂徕学之基础研究( 吉川弘文馆,1 9 6 6 年) ,平石直昭的荻生 徂徕年谱考( 平凡社,1 9 8 4 年) 、小岛康敬著徂徕学与反徂徕学( 。_ 女、九 社,1 9 9 4 年) 等等。 目前,学术界对颜元和荻生徂徕二人哲学思想的单独研究成果很多,但在国 内还没有关于二人的比较研究,这正是笔者努力完成这篇论文的动力所在。本文 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史论结合、比较研究的方法,对颜元和荻 生徂徕的哲学思想进行梳理,同时,关于颜元和荻生徂徕丰富的研究成果,也为 笔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1 3 论文结构 本文由绪论、本论、结语三大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现状,并概括出文章的结构和 主要内容。 本论部分共分四章。 首先,介绍了颜元和荻生徂徕的生平及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从颜元和 徂徕二人的生平际遇、个性特点及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寻找比较的“关联 域”。 其次,从“以物为体”的认识对象和“格物致知”的认识方法两个方面,对 颜元和荻生徂徕的认识论进行了比较。 第三,从颜元和荻生徂徕对宋儒人性论的批判入手,辨析了二人不同的人性 理论,探讨了二人人性论殊异的根源。 最后,分析了颜元和徂徕的经世理论,总结出二人经世思想相似的理论特征, 但相似并不代表相同,相似之中又各有特色。 结语部分对全文的结论作一简单总结。 第二章颜元和徂徕的生平及所处时代背景 大凡一种思想的形成均非出自空想,而是深深打着时代背景及其个人实践体 验的烙印。颜元和荻生徂徕哲学思想的形成,也毫不例外。准确把握二人的思想 特质,我们不能忽视二人哲学思想得以形成的社会学和生存论背景即其“生身情 境”,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获得一个相对较为完整的“关联域”, 才能深入而全面地理解他们的思想精髓。 2 1 颜元的生平和所处时代背景 2 1 1 生平际遇 颜元( 1 6 3 5 1 7 0 4 年) ,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生于明崇祯八年,卒 于清康熙四十三年,河北博野北杨村人,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颜李学派的创始人。颜元一生,生于穷乡,育于异姓,孤苦倍尝,饱受忧患。只 身几无栖泊的复杂人生经历和困厄的生存境遇,使他的思想和实践具有独到之处, 并对其整个实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趋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颜元的父亲颜昶,自小被蠡县朱九祚收为养子,颜元出生在朱家,从了朱姓。 颜元四岁时,清兵入关,父亲随清军走关东,自此音讯全无。八年以后,生母王 氏又改嫁,留下他孤身一人在朱家。八岁时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就学于吴洞云, 吴氏善骑射、剑戟,又感慨明季国事日非,曾著有攻战守事宜之书,同时也长于 医术和术数。这使颜元从小时起,便受到与众不同的教育。十九岁时又从学贾端 惠,所秉朴实敦厚的作风,更是对颜元一生强调崇实笃行、躬行实践的生活态度 和求实务真的实学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颜元二十岁时朱家因讼中落,养祖父年迈,他便负担起全家的生活,亲自耕 田灌园,食蜀秫。为谋生计,他开始学医。同时开设家塾,训育子弟。二十一岁 时,阅资治通鉴,废寝忘食,于是厌弃八股,无心科举。后来他虽入文社、应 岁试,只是取悦老亲而已,不愿以此误终身。二十三岁时,又见七家兵书,便学 兵法,究战守事宜,尝彻夜不眠,技击之术亦常练习。这个时期,颜元还深喜陆 九渊及王阳明学说,以为圣人之道在是,曾亲手摘抄要语一册,反复体味。 颜元二十五、六岁时,思想又有变化。这时他得性理大全读之,此书集 宋代理学家思想之大成。他深深地为周、张、程、朱等人的学说所折服,觉程朱 理学比陆王心学更“纯粹切实”,从此屹然以道自任,可谓心悦诚服,笃信不疑。 颜元的思想早期无疑受宋儒之教的影响和浸染颇深。 三十四岁时,颜元的养祖母病故,他恪守朱子家礼为其守丧,由于哀毁过甚, 险些丧命。根据亲身体验,他检校古礼,发现朱熹家礼删修失当,有违性情,因 而对理学产生环疑,促使其学术思想发生转变。次年便著存性编、存学编, 学术上自成一个体系。思想转变后,更体会到“思不如学,而学必以习”,故改“思 古斋”为“习斋”,自此以后,颜元习数、习礼、习书、习射、习歌舞、习拳法, 无往而不用其“习”,无所不在其“实”。 颜元五十岁时,只身往关外,寻找父亲下落,经历两年,各尝艰辛,寻得其 父骸骨归葬。五十七岁时,他南游中州,行程二千余里,拜访河南诸儒。在各地, 他结交士人,出示所著存性篇、存学篇、唤迷途等,宣传自己的政 治主张,率直地抨击理学家空谈心性、以著述讲读为务、不问实学实习的倾向。 颜元通过此次南游,愈发感到程朱之学为害的严重,彻底走向了它的对立面,认 为“去一分程朱,方见一分孔盂”。1 。由此,颜元着眼于社会现实,以“实学” 为宗旨,从宋明理学的束缚中破茧而出,形成了重“习行”的实学思想体系。 六十二岁时,颜元应郝公涵之聘,前往肥乡县主持漳南书院,他亲自厘订规 制,大胆创新,设有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等科,学习经世致用之学,培养实 学实用人才。但不久,漳水泛滥,书院堂舍被淹没,人迹怠尽。颜元不得已,只 好罢教归里,从此乡居八年而卒。 颜元是一位暗然自修的人,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度过,足迹罕出里门, 交游绝少,又反对著书,所以一生著作不多,著作主要有四存篇、 四书正 误、朱子语类评、习斋记余等。 纵观颜元一生之心路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思想转变过程:早年先师陆、王, 后宗程、朱,中年对其产生怀疑,但仍“欲扶持将就”,晚年则全部摈弃,以恢复 尧舜周孔为旗帜来反对宋明理学,创立了“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践履 之学”,成为清代学术史上著名的颜李学派的创始人。 2 1 2 时代背景 颜元一生的思想转变,除个体自身的因素外,时代变局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 其哲学思想的形成是特定时代思潮的起伏和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的反映。 颜元生活的时代正值中国历史的明清之际,明朝,从明神宗万历时,已入末 世,至天启、崇祯两朝,更是江河曰下,封建专制统治已极端腐朽,中国的社会 经济领域开始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新兴的市民阶层开始崛起。这些新兴的市民阶 层代表了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与故有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形成了尖锐的 矛盾。一方面是明王朝统治者对市民阶层征以重税,以及严格专卖政策的限制, 另一方面是各地不断发生的城市工商业者和手工业工人的反抗运动,至明末爆发 了叱咤风云、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的同时,民族矛盾 也在不断上涨,地处东北一隅的建州女真崛起,继女真内部统一后,又雄吞辽沈, 频频叩关,直到以军事上压倒的优势,长驱直入北京,建立清王朝,实现了改朝 换代的政治大变动。此时战乱频仍,各种政治军事力量相互较量,激烈角逐,你 消我长,王朝更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织,整个社会处于“天崩地解” 的大变革、大动荡时代。另外,明末万历年间,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也带来了 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新知,为我国的科学发展和学术研 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面对政权的更迭、西风东渐以及工商业等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所带来的社会 分工思想所孕育的社会大背景,基于对明朝覆亡,理学空疏这一历史现实的深刻 反思,清初儒学出现了一股由虚返实、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一些学者怀着“国 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对程朱理学的虚妄之说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同时力倡经世致用的实学。由宋明儒者的内圣之学回归到原始儒学,成为时代发 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趋势。颜元积极回应清初的经世思潮,对宋明理学的弊端进 行了更加彻底的批判,他深深体会到书生误国之恨,抨击理学静坐讲读、潜心体 悟的空疏无用,自屏于程朱、陆王门户之外,以尧舜孔孟之学为宗,大胆提出“明 道不在诗书章旬,学不在颖悟诵读,丽期如孔门博文、约礼,身实学之,身实习 之,终身不懈者”,“开二千年不能开之口,下二千年不敢下之笔”,可谓有胆 有识。如钱穆先生所赞:“乃并宋明相传六百年理学,一壁推翻,其气魄之深沉, 识能之毅决,盖有非南方学者如梨洲、船山、亭林诸人所及者。”川 总之,颜元一生以孔子六艺之学为旨归,倡导实学,力辟程朱,老而弥坚, 终于形成了自己谓为独特的实学思想体系。他继承和发扬了清初学者“经世致用” 的学风,以“急舍后世新局,力复前圣故道”的抱负,系统地批判了宋明理学静 坐空谈、空疏无用的学术之风。并在否定理学末流的空谈心性之学的基础上,继 承和发扬了宋明理学的经世传统及其蕴涵的实学思想,建立了自己以“实”、“习”、 “动”为核心贯彻始终的实学思想体系。 2 2 徂徕的生平和所处时代背景 2 2 1 生平际遇 荻生徂徕( 1 6 6 6 年一1 7 2 8 年) 本姓物部,名双松,字茂卿,号徂徕,通称总 右卫门,江户人,是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荻生徂徕是日本古学 派思想之集大成者,萱园学派的创始人。 荻生徂徕是医生之子,父亲莸生方庵是上野国馆林藩主、日后的五代将军德 川纲吉( 在位期间1 6 8 0 1 7 0 9 年) 的侍医。父亲的身份,使徂徕在很小的时候就 与政治显要和上层人物有所接触。徂徕十四岁时,父亲方庵蒙受谗言,被流放到 上总国长柄郡的一个寒村,徂徕随父共往,在孤独贫寒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 直到元禄五年( 1 6 9 2 年) 他二寸五岁时父亲才得到平反昭雪,全家重新回到了江 户。这段流放生活使徂徕接触到了最切实的人世生活,对徂徕人生观和学问观的 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返回江户后,为了谋生,徂徕在芝街的增上寺旁开了一家私塾,讲授儒学。 这期间他对汉语语言学产生了兴趣,写成著名的译文筌蹄。元禄九年( 1 6 9 6 年) ,徂徕成为幕府重臣柳泽吉保的家臣,同时也是将军德川纲吉的侍讲,掌握了 参与幕府政治的机会。这一时期他和当时大部分儒者一样,尊尚朱子学,文学上 则崇尚重义理和议论的中国宋代文学。 四十岁以后,徂徕受中国明朝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古文辞学”的影响, 提倡复兴古学的主张和诗文革新运动,并开始对朱子学产生不满。“有感于明人之 言,而后知辞有古今焉。知辞有古今,而后取程朱学读之,稍稍知其与先王孔子 不合矣。”“3 宝永三年( 1 7 0 6 年) 写成读苟子一书,奠定了他古文辞学、复古 学的基础。宝永六年( 7 0 9 年) 写成著名的萱园随笔,由于学术观点的不同 和个人的恩怨,徂徕对同属于古学派的仁斋古义学派一并加以批判,徂徕也因此 而名闻天下。就在这一年,纲吉去世,吉保隐退,徂徕搬出了柳泽家藩邸。十四 年之久的仕宦生涯对徂徕政治意识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 徂徕离开藩邸,定居江户城中,开设私塾萱园,专事诗文创作、汉语讲习、 雅乐研究的学术活动。因此这一时期其著作也多为兵书及汉文研究书,如孙子 国字解、吴子国字解、素书国字解等。徂徕五十岁时,德川吉宗( 在位期 间1 7 1 6 一1 7 4 5 年) 成为幕府八代将军,曰本社会进入享保期。享保二年( 1 7 1 7 年) 徂徕写成辨道、辨名二书,把李攀龙和王世贞的文学主张移植到儒学 方面,脱离朱子学确定了他独特的古文辞学说。徂徕受吉宗之命翻译六论衍义, 并接受吉宗询问,写成政论政谈、太平策,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论和对时局 的看法,这些书都被送到幕府,作为吉宗将军及其幕阁的政治参考书,对当时日 本的政治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在这一时期徂徕还完成了花费他半 生时间的论语征这部巨著。在以上这些著作中,徂徕皆痛驳宋儒,又诋讥仁 斋,挺然独立,力倡“复古”,主张以六经为据,回归到孔子之前的唐虞三代, 探求真正的“圣人之道”。徂徕著书立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古学派之萱园学 派,从此声名大振,海内为之仰止。 徂徕学识渊博,一生著述甚丰,涉及哲学、政治、法律、军事、古典文学等 诸多领域。5 0 岁以前所作,多兵书、汉文等方面的研究,5 0 岁以后多哲学著作, 代表作有辨道、辨名、论语征、大学解中庸解、政谈等。 徂徕一生的思想转化过程在先哲丛谈中有所概括“初服朱子学,及中年 著萱园随笔,尚护宋儒,后挺然立一家见,痛驳性理,并攻仁斋。”。3 可见荻 生徂徕对朱子学的态度是始而崇信,继而辩论怀疑,终而树起反驳大旗。这一过 程也就是他古文辞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与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及 思想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2 2 2 时代背景。 荻生徂徕出生于1 7 世纪中叶,当时的日本进入江户时代已经半个多世纪,德 川幕府通过幕藩体制等政策牢固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社会进入了安定期。随 着德川幕府封建统治的建立、稳定这一历史进程,倡导“大义名分论”的朱予学 也取代佛教成为维护幕府统治的主流思想,居于官方意识形态地位。社会的稳定 加上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也推动了商品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自由商品经济 的发展表现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就是自由主义思想的产生。古学派应这种自由 主义学风,企图以“复古”的名义,从朱子学的一统天下中解脱出来。从山鹿素 行、伊藤仁斋的古学转变,到荻生徂徕于享保年间( 始与1 7 1 6 年) 提倡古文辞学, 大约又经过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中,古学思想逐渐丰富,至徂徕得以成熟。当 然徂徕学并不是以往思想量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前述古学思想基础上的根本性飞 跃。要理解这一根本性飞跃,就要求我们认识徂徕生活的从元禄到享保( 1 7 世纪 至1 8 世纪初) 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这也是徂徕思想得以大发展的社会根据所在。 1 6 8 8 到1 7 0 3 年是日本的元禄时代,这是江户幕府时期经济、社会最好的时 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町人阶层开始崛起,形成了以都市与新兴商人的经济 力为背景的町人文化。蛆町人文化为特征的“元禄文化”不仅使得现实享乐主义 文化得以出现,而且也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一方面整个社会表现为明确的利 益主义和务实主义,由于货币经济的逐利意识和商业手段在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影 响,上至将军、大名,下至一般武士,均追求奢侈享受,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开 始抬头;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上的自主性即自由主义,在各个文化领域中反叛传 统的自由流派,竞相而起。整个文化领域中都充满了活泼旺盛的自由创造性,而 本文所要论述的古文辞学派的兴起,只不过是这种一般趋势在儒学界的反映而己。 但是,无论是社会秩序的“平稳”、文化艺术的“繁荣”,还是商人生活方式 的奢华,都掩饰不住德川幕藩体制的衰退倾向。这种衰退深深根植于德川封建制 自身所固有的矛盾中,而所谓的幕府“中兴”并没有消除造成这一矛盾更加深化 的条件。一方面,武士从农工商阶层中分离出来,日益集中到城下町,成为纯粹 的消费阶层。再加上室町末期以来领主分国的扩大,所以“政治统治从土地事实 上的使用收益关系中脱离开,也就意味着封建制根本特性的丧失。”3 另一方面, 商品经济由于武士在城下町的集中而进一步发展。交替参觐制( 德川幕府时期, 以家属为人质定期到江户觐见将军的制度。目的是防范分国领主谋反,削弱其实 力。) 的确立,又把这一发展在全国规模上大大强化了。因此,无论是在城市还是 在农村,以债权为中心的生活取代了以往武士和农民以物权为中心的生活。基于 此,一般把“兵农分离”和“交替参觐制”认为是当时社会矛盾加深的根源。 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加深,德川幕藩封建制的颓废迹象就愈益清晰的表露出 来。由于幕府和大名奢侈成风,使财政失控。为维护幕府统治,幕府不断颁布俭 约令和金银货币改铸令,甚至铸造大量劣质货币,以败坏货币的手段来弥补财政 的匮乏。但是,这不仅没能救助社会经济的困境,反而使物价暴涨。另一方面统 治者加重了剥削的程度,尤其是农民的年贡客税不断加重,加之富裕的町人以高 利贷兼并土地,这进一步推动了武士和农民的阶层分化,造成了下层武士与农民 生活的日益贫困。于是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城市暴动频频暴发,导致农业生产力进 一步衰退,士农工商的四民等级身份制度面临着崩溃的危机。 可以说,德j i 幕藩体制面临的第一次危机就是在元禄、享保时期。这一时期, 虽然德川封建社会经历了最初的大动摇,但那些反对幕藩体制的要素尚未发展到 能给封建社会以根本性打击的程度。从总体上说,德川封建社会尚未丧失其健全 性,而是处于一种由最初的动荡向全面崩溃发生转变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一 些敏锐的思想家就会首先萌发出一种危机意识,从而把针砭时弊,挽救社会提升 为思维的中心。“荻生徂徕的思想,正是立足于享保改革的现实基础之上的典型 思想,它谋求的是将军权力的绝对确立和使有变革倾向的人民的阶级身份固定 9 化。” 2 3 小结 从颜元和荻生徂徕他们所处的时代、生平经历及其思想衍生语境方面看,他 们存在着如下相似或相异的特征: 第一,颜元和徂徕生活的时代大致相近,处于1 7 世纪中叶至1 8 世纪初期, 社会都处于从传统向近代过渡的重要转折时期。颜元所处的明清之际是一个风雷 激荡、天崩地解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随着资本主义经 济关系的出现,随之而来的民主思想也在不断冲击、动摇着封建社会的基础。而 徂徕生活的日本江户时代中后期,幕藩体制在政治、经济上开始动摇和崩溃,各 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义逐渐瓦解,近世日本处 于生产方式的历史转变时期。颜元与徂徕同时面对社会的巨大变革,他们认真地观 察着社会,关注着现实,思考着未来,提出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和教育主张。他们 的思想都是因应时势的挑战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收拾人心,重整破碎不堪的社会 政治和伦理秩序。也就是说,在他们的思想行为及他们所处的社会时空实体之间 存在着某种挑战一应战的模式关联。 第二,他们二人都有积极入世的精神,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颜元极力提 倡一个“习”字,凡事都要用实地练习功夫,讲学问最重效率,要“正其谊以谋 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凡学问都要以有益于人生、可施诸政治为主。而徂徕的 哲学思想体系以“道”为最高范畴,以经世致用为特征,强调道要以安民治天下 为要,其哲学思想具有明显的政治优位论特色。但由于颜元和徂徕的阶级立场不 同,二人的入世强度和欲念有着很大的差别。颜元一生“高尚不出”,少与人交往, 终生不仕,他更多地是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通过理论著作和静观分 析去对时代作出刨造性的回应;而徂徕性格豪放,叱咤群儒,且有机会亲自参与 政治。从元禄九年( 1 6 9 6 年) 到宝永六年( 1 7 0 9 年) ,徂徕被幕府重臣柳泽吉保 擢用,拜为“御儒者”,之后充任吉保和将军纲吉的侍讲,向幕府提供政治建议, 在柳泽侯藩邸勤仕十四年。十四年的仕宦生涯使徂徕的思考方式以王侯为中心, 也得以向幕府提出具体的制度构想与现实的改革方案,徂徕的思想带有浓厚的法 家特征。 第三,颜元和徂徕的思想都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转变过程,他们都是从早年笃 信宋儒到中年怀疑宋儒直至对宋儒进行猛烈的批判,都是以“复古”为名,以尧 舜孔孟为宗,从宋明理学的束缚中破茧而出,建构了各自独特的实学思想体系。 但二人的理论体系有很大的差别,颜元哲学以“习行”为最大特色,而徂徕以“古 文辞”的方法对道畎及儒家其他的理论提出了客观性较强的个性化观点。最后, 颜元和荻生徂徕的哲学思想体系分别根植于迥然异趣的经济生活土壤和地理气候 环境中,而这些具有生存论性质的条件对于作为多维综合凝结产物的哲学思想来 说,具有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作用,加之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使二者的思想各 具特色。 第三章颜元和徂徕的认识论比较 一个人思想体系的建设,决定于他思考世界,思考人类历史时的出发点、立 场和角度,也决定于他分析问题、认识事物所使用的方法。颜元和徂徕在思想表 层上的相似之处,并非是偶然的,这与二人深层次的认识论上的相似有很大关系。 颜元和徂徕都反对宋儒“格物穷理”的认识论,在认识对象上,他们都坚持 “以物为体”,但所指之物并不相同。 3 1 “以物为体” 3 1 1 颜元的“三事三物” 颜元在哲学的认识论上,坚持“见理于事”、“因行得知”的观点,在反对理 学的空疏、虚浮之学中,建立了重视习行、践履的认识论。 宋明儒者的认识论都是“离事物以为道,舍事物以为学”3 ,抹煞客观事物, 追求超验的本体,颜元对这种脱离实际的“静坐”、“晤道”之功进行了批判,他 说: 洞照万象,昔人形容其妙日“镜花水月”,宋明儒者所谓悟道,亦大率类此。 其洞照者无用之水镜,其万象皆无用之花月也。”1 所以颜元认为,宋明儒者的读书、静坐与佛教的坐禅没有两样。脱离客观事 物去妄谈天理、良知,自以为是“洞照万象”,其实是“镜中花”、“水中月”,其 所得的“镜花水月”,都是虚幻的假象,不是实有的事物。 若去镜水,则花月无有矣。即对镜一生,徒自欺一生而已矣。若指水月以照 临,取镜花以折佩,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故空静之理,愈谈愈惑,空静之功,愈 妙愈妄。“。3 宋明儒者所谓的“晤道”完全是自欺欺人的鬼话,颜元把这种脱离事物静坐 空谈比做“画鬼”,鬼没有对证可以胡画,脱离客观事物空谈认识也是不能验证的, 所以也是“不足据”,毫无意义的虚妄之论。 颜元认为,所谓“理”,是事物本身的条理、规律,是存在客观事物之中的, 客观事物是真实存在的,这是人认识的出发点和基础。他明确指出客观存在的事 物,是认识的对象。没有客观事物,人也就无从认识。他说: 知无体,以物为体,犹之目无体,以形色为体也。故人目虽明,非视黑视白, 明无由用也。人心虽灵,非玩东玩西,灵无由施也。 他提出的“知无体,以物为体”的思想,正确地解决了主观同客观的关系问 题,他认为主观认识能力,如目之明,必须视黑白才能有用,心之灵,必须在实 践中才能有所旌。离开客观事物,感觉和思维都不能发挥作用,也就无所谓认识。 颜元的“事物”指何“事”,何“物”呢? 颜元指出:“唐、虞之儒,和三事、 修六府而己;成周之儒,以三物教万民,宾兴之而已。”这里的“事”,指六府三 事:“物”,指周公三物。 所谓“六府”,典出尚书大禹谟即水、火、金、木、土、谷。孔颖 达疏说:“六者民之所资,民非此不生。府者,藏财之处。六者货财所聚, 故称六府。”府是产生则用的地方,六府是人民实际生活需要的物资,其中的水、 火、土、谷是满足饮食之需的物资,木是满足居住之需的物资,金是满足器用之 需的物资。 所谓“三事”,也典出于尚书大禹谟,即“正德、利用、厚生”。孔颖达 疏说:“正德者,自正其德,属上位正己以治民,故所以率下人。利用者,谓 在上节俭,不力糜费,以利而用,使财物殷富,利民之用。为民兴利除害,使民 不匮乏,故所以阜财,阜财谓财丰大也。厚生者,渭薄征徭、轻赋税,不夺农时, 令民生计温厚、衣食丰足,故所以养民也。” 三事是指治理人民的三件政事,“正德”是在上位之者先正己德以教化万民, 使人民行为正当,“利用”是使人民生活便利,“厚生”是使人民丰衣足食。 总之,六府三事是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六种物资和三种政事,在颜元看 来,六府和三事是一致的,都和民生问题有关,他说:“六府亦三事之目,其实三 事而己。”“2 六府可以归纳在三事之中,作为三事的条目。 所谓三物,语出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日 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日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日六 艺,礼、乐、射、御、书、数。”即“六德”、“六行”、“六艺”。“六德”属于道 德品格方面,是从人内在气质的培育来说,如明辨事理,爱人爱物,通达且有识 见,适时决断,言语切中要点,以不刚不柔、平和中正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六 行”属于人伦方面,是从处理人际关系来说,如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兄弟之问的 友爱、与九族和外亲之间的和睦、朋友之间的信任以及体恤孤苦贫弱。“六艺”是 属于实际生活中的专门技术、知识方面。 上述的有关“六府三事”和“三物”,一个关注的是物质生活层面,一个关注 的是人民精神生活层面,皆是经世致用之实学。不难看出,颜元的“三事”、“三 物”,都是“事物”之学,这与宋明儒学不注重事物本身,而关注事物本原的“心 性”之学不同。他认为,离了“事物”没有什么学问可言。他说:“故尧舜之正德、 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不见之事,非德、非用、非生也。周公之六德、六行、六 艺谓之三物:不征诸物,非德、非行、非艺也。”“”三事、三物必须见之“事”, 征之“物”,不能离开“事物”而去悬空“谈玄学妙”。 3 1 2 徂徕的“先王之道” 徂徕同样反对宋儒“格物穷理”的认识论,他认为宋儒的“理”空疏高远, 无形故无准,不足为学。他说: 理无形,故无准,其以为中庸为当行之理者,乃其人所见耳。所见人人殊, 人人各以其心谓是中庸也,是当行也,若是而已矣。人间北看成南,亦何所准哉。 又如天理人欲之说,可谓精微已,然亦无准也。譬如两乡人争地界,苟无官以听 之,将何所准哉。故先王孔子皆无是言,宋儒造之,无用之辩也,要之未免坚白 之归耳“。 徂徕抛弃了“理”这一范畴而代之以“物”,他认为学问本身就是对“物”的 格致探求,即: 学问之要,卑求诸辞与事,而不高求诸性命之微。议论之精,则有所凭处, 可识后世纰缪所在焉。“ 这里所谓“辞”与“事”,就是“物”即六经。而“六经”就是先王之道,先 王之道没有关于“理”的议论,只提供具体、实在、个别的“物”。所以,先王之 道是其认识的对象: 盖学者,学先王之道也。先王之道治天下之道也。 道者统名也。举礼乐刑政凡先王所建者,合而名之也。非离礼乐刑政别有所 谓道者也。【1 6 1 徂徕的先王之道,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是先王所建的一切“礼乐刑政”的统 称,而不再是宋儒“格物穷理,克治持敬”的道德修养之道。他所指的礼乐刑政 就是叫做“事”( 三代之制) 与“辞”( 六经之辞) 的唐虞三代文物制度的总和。 也就是说,徂徕认为只有礼乐刑政才是事实,而要认识事实除了六经以外,什么 也没有。 故欲求圣人之道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京创新周活动策划方案(3篇)
- 光纤广播施工方案(3篇)
- 路基验槽施工方案(3篇)
- 江苏eps墙体施工方案(3篇)
- 英语口译考试题库及答案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道德与法制考题及答案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
- 辛亥革命历史题目及答案
- 家有小白800字7篇
- 有关我喜欢的的动物作文高一的(9篇)
- 《俗世奇人》整本书导读课件
- 餐饮管理安全管理制度
- 传统白酒生产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学)试题及答案
- 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 《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解读课件
- 2025年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局所属事业单位引进人才(2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综合卷)
- 2025年中国建设银行招聘考试(综合知识)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BMS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承接战略贴近业务人力资源规划设计到应用
- 2025年广元市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继续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