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 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 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易- 1 钧盏互 彻6 年朔) 刑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 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云 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零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 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指导教师虢i 瑚域 & 卯6 年f 月。洳 鎏 轰 “刎 、匆 名旧 髂少 者月 作r 文年论玷 位沙 学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容摘要 谭嗣同是清末著名的改革派思想家,是一位具有政治魅力和学术魅力的历史人物。 他是戊戌运动中英勇牺牲的伟大爱国者。作为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谭嗣同被人们称为“晚 清思想界的一颗彗星”,他以中学为本去综合西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合中西 文化的优秀成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太仁”的哲学体系。把哲学思想和政治思 想融为一炉,为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精神武器。 和社会政治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也是中国哲学的优点,近代哲学尤其如 此。近代哲学家大都是政治家兼思想家,他们的哲学为政治服务的特点就更加明显,谭 嗣同的思想也是如此。谭嗣同为了给自己的变法活动寻找理论根据,他接受了西方近代 物理学的“以太”概念,并把它和传统儒家的“仁”相结合,构建了他的哲学体系。谭 嗣同哲学思想的特征从政治角度来说,就是哲学与政治密切结合,以自己的哲学思想作 为政治改革的理论基础,直接为变革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 中国近代社会的中心问题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这个问题体现在文化上就是 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谭嗣同从革新、救国的目的出发,以西学的“以太”概念来阐 释中国传统儒学的“仁”,建立新的仁学;以中学的“日新”进化思想去吸收和理解西 方的进化论思想;把“心”与“力”结合为“心力”说,这些都说明了他以中学为本去 综合中西的思路,应该说是谭嗣同在中西文化问题上有价值的思考。谭嗣同哲学思想的 特征,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虽然有简单、粗糙和牵强之嫌,但却是一次勇敢的探索,表 现了他的胆识和探索精神。立足中国文化去探索中西的结合,并不全是保守、动摇、 资产阶级软弱性的问题,也不是如梁启超所说的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更不是“中体西 用”,他虽以西学冲击中学,但也不是“全盘西化”。他以雄健博大的气魄和胸怀,力图 综合儒、墨、佛各家,综合中西学说,他的这种重构中西文化结合的思路对后世极有启 发,值得重视。 关键j 闻:谭嗣同哲学思想特征 为政治服务中西文化结合 堡笙望塑旦望兰昼堡堕堑笙 a b s t r a c t t a ns i - t o n gi sar e n o w n e dt h i n k e ro ft h el a t eq i n g ,h ei sa 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s o n w i t hp o l i t i c a la n da c a d e m i cc h a r m h ei sag r e a tp a t r i o ta n ds a c r i f i c e dh i sl i f e i nt h e w u x u ”m o v e m e n t a sat h i n k e ra n ds t a t e s m a nt a ns i t o n g i sc a l l e d “ac o m e ti nt h i n k e r sc i r c l ed u r i n g t h el a t e q i n gp e r i o d ”,h et a k e st h e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st h ef o u n d a t i o n ,a b s o r b so u t s t a n d i n ga c h i e v e m e n t s f r o mt h ec h i n e s ea n dt h e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 s ,a n df i n a l l yh a sf o r m e dh i so w nu n i q u e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s y s t e m :“e t h e r - - k i n d h e a r t e d n e s s ”h em e l t s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t h o u g h t s a n dp o l i t i c a lt h o u g h t st o g e t h e r ,a n dp r o v i d e st h es p i r i t u a lw e a p o n sf o rt h e p r a c t i c eo fe m e r g i n gn a t i o n a lb o u r g e o i s i e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i sc l o s et ot h es o c i a lp o l i t i c s , w h i c ha l s oi si t sm e r i t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i nt h em o d e r nt i m e si se s p e c i a l l ys o t h ep h il o s o p h e r so ft h em o d e r nt i m e sa r em o s t l yc o m b i n a t i o no fs t a t e s m e na n d t h i n k e r s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 i rp h i l o s o p h yw h i c hs e r v e sf o rp o l i t i c si s m o r eo b v i o u s ,t a ns i t o n gt h o u g h ti sa l s os o i no r d e rt os e e k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 f o u n d a t i o nf o rh i so w np o l i t i c a lr e f o r ma c t i v i t y ,h ea c c e p t e dt h ec o n c e p to f “e t h e r ”o fm o d e r nt i m e sp h y s i c s a n du n i f i e di tw i t h “k i n d h e a r t e d n e s s o f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f u c i a n i s m ,h eh a dc o n s t r u c t e dh i sp h i l o s o p h ys y s t e m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a ns i t o n g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t h o u g h ts a i df r o mt h ep o l i t i c a la n g l e t h a t ,i st h ec l o s eu n i o no fh i sp h i l o s o p h ya n dp o l i t i c a la c t i v i t i e s h eu s e d h i so w n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t h o u g h t sa s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o ft h ep o l i t i c a l r e f o r ma n dd i r e c t l ys e r v e df o rt h ep o l i t i c a ls t r u g g l eo ft r a n s f o r m a t i n gr e a l i t y t h ec r u c i a lq u e s t i o no ft h e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i nm o d e r nt i m e si s “w h e r ew i l lc h i n a g o ”t h i sq u e s t i o ne m b o d i e db yt h ec u l t u r ei st h er e l a t i o no ft h ec h i n e s e l e a r n i n ga n dt h ew e s t e r nl e a r n i n g t a ns i t o n gs t a r t e df r o mh i sa i mt h a th ew a n t e d t oi n n o v a t ea n ds a v et h en a t i o n ,u s i n gt h ec o n c e p to f “e t h e r o fw e s t e r n l e a r n i n gt oe x p l a i nt h e “k i n d h e a r t e d n e s s ”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n d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n e w “k i n d h e a r t e d n e s s - - l e a r n i n g :u s i n gt h ec h i n e s e 4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e v o l u t i o n a r yt h o u g h to f “r i x i n ”,h ea b s o r b e d a n du n d e r s t o o dt h ew e s t e r n e v o l u t i o n a r yt h o u g h th ec o m b i n e dt h e “m i n d w i t ht h e s t r e n g t h t of o r m t h e “m i n d - - s t r e n g t h ”t h e o r y a l lt h e s ee x p l a i nh i st h o u g h tw h i c hb a s e do n c h i n e s el e a r n i n gt os y n t h e s i z ec h i n e s el e a r n i n ga n dw e s t e r nl e a r n i n g i ts h o u l d s a yt h a ti tw a st h ev a l u a b l et h o u g h to ft a ns i t o n g si nt h er e l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a n d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h i s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t h o u g h t , s e e nf r o mt h ec u l t u r a la n g l e ,a l t h o u g hs i m p l ea n dr o u g h ,a c t u a l l yi sab r a v e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h a sd i s p l a y e dh i sc o u r a g ea n dw i s d o ma n dt h ee x p l o r i n gs p i r i t b a s e do nt h e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t oe x p l o r et h eu n i o no fc h i n e s el e a r n i n ga n dw e s t e r n l e a r n i n g ,w h i c hc e r t a i n l yn o t a l li sc o n s e r v a t i v eo rt h eq u e s t i o no f b o u r g e o i s i ew e a k n e s s :a l s oi sn o tl i k e sw h a tl i a n gq i c h a os a i d “n o tc h i n e s e n o tw e s t e r n ,a l s oc h i n e s ea l s ow e s t e r n ”h eu s e dw e s t e r nl e a r n i n gt oi m p a c t c h i n e s el e a r n i n g ,w h i c hi sn o t “t o t a lw e s t e r n i z a t i o n ”w i t ht h eg r e a ts p i r i t a n dm i n d ,h et r i e sh a r dt os y n t h e s i z ev a r i o u ss c h o o l s ,s u c ha s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t h em o i s t 、t h eb u d d h i s t ,c h i n e s el e a r n i n ga n dw e s t e r nl e a r n i n g ,t h i sk i n do f t h o u g h to nr e 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u n i o no fc h i n e s el e a r n i n ga n dw e s t e r nl e a r n i n g h a s i n s p i r e d t h e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g r e a t l y ,w h i c hs h o u l db et a k e ng r e a tv a l u e o n k e yw o r d :t a n s it o n g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p h i l o s o p h yt h o u g h t s e r v ef o rp o l i t i c s c o n n e c tt h e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a n d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 5 堕兰翌旦旦笪堂昼塑塑壁笙 前言 十九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到 了十分尖锐的程度,中国己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 的革新派人士,看n t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他们不满清政府的 黑暗统治,为挽救民族的危亡,他们积极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强烈要求参与社会政治, 提出了变法维新的口号,力求变革封建制度,谋求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在这些维新派人 士中,以谭嗣同的思想最为激进。他以无畏的精神和冲决罗网的勇气对封建制度和维护 其统治的伦理纲常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并且投入变法维新的实际斗争,直至牺牲自己的 生命。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他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改革派思想家和 政治家。他是戊戌运动中英勇牺牲的伟大爱国者。本来在这次变法运动中,他是可以免 于此灾难的,但他拒绝躲避,并对来劝其逃走的朋友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屠后从容 赴死,表现了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谭嗣同不仅是一个大无畏的革命勇士,而且是一个思想家。他的从容赴死并不是一 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在系统、深刻的理论思想指导下的慎重选择。人们评价他是“晚清 思想界的一颗彗星”。对于谭嗣同的哲学息想,百年来人们已经作了许多的研究。一般 认为,谭嗣同哲学思想的特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哲学思想与政治的密切结合,直接为变 革现实的斗争服务;二是引入西方近代思想,并与中国传统思想结合。但是人们认为, 其思想与政治的结合过于简单,而与西方近代思想的结合则有失于粗浅,并且保守于传 统思想。而我在学习前人成果和直接研读谭嗣同著作的基础上认为,谭嗣同思想直指“冲 决罗网”,创造平等社会的政治目的,明确而又全面地对政治理想以及实现理想的途径、 动力作出论证。这实在是中国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优良传统的突出表现,于我们今日 仍有启发。而他以“仁”解说“以太”,在综合中国古代各家思想的基础上去吸收西方 思想,虽然多有粗糙、牵强之嫌,但是这种气魄和理路于今看来,仍然是极有启发意义 的。由此,本文试就这两个方面对谭嗣同思想做一简要论述。 o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5 4 6 页。 6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哲学与政治密切结合。为“冲决罗网” 创造平等社会的政治理想服务 ( 一) 谭嗣同的政治理想 甲午战后,中国社会是“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面对这样的 景象,谭嗣同发出了“变法图治”的呐喊。那么,要变革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来呢? 谭 嗣同根据他理解的西学,并把它和传统的政治理念相糅合,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模式。 此即以我国古代的唐、虞之世比附西方的现代文明,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大致“于春 秋三世之义有合。” 于是,他系统的阐述了他的“顺逆三世说”:从“洪荒太古”到 “三皇五帝”,再到“夏商周三代”,即所谓的前太平世、前升平世、前据乱世的逆三世; 从夏商周三代以后到谭嗣同所生活的年代为后据乱世,此时为“君统”时代,此后则是 后升平世。这一社会的理想发展方向是:由后升平世而后太平世,之后便进入“无教”、 “无民主”、“无地球”、“无天”、“一切众生,普遍成佛”的至臻之境。也就是他理想 的大同社会。“地球之治也,以有天下而无国也。人人能自由,是必为无国之民。 无国则畛域化,战争息,猜忌绝,权谋弃,彼我亡,平等出;且虽有天下,若无天下矣。 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平富均。千里万里,一家一人。若西书中百年一觉 者,殆仿佛礼运大同之象也。”固从他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谭嗣同政治改革 的最终理想已超越古代传统思想,具有民主、共和、平等等资产阶级思想的性质。 ( 二) 构建“以太一仁”的世界观为其政治理想的理论基础 1 从“以太一仁”理论批判封建名教罗网 谭嗣同认为封建的纲常名教和等级制度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最大障碍,也就是他所 说的罗网。因此,他说:“非精探性天之大原,能别开一种冲决网罗之学。” 他所谓的 “精探性天之大原”,主要就是指对仁的本原的精探以及天人关系的探讨。他认为只有 仁才能精探“性天之大原”。所谓“别开冲决网罗之学”,就是以仁学为理论武器,才能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虱页页页页 i,0 0 7 3钉”弘的 第第第第第 版版版版版 年年年年年 昌2 g g 9 2 蛆, 试论谭嗣同哲学思想的特征 扫荡一切桎梏,冲决一切网罗。所以他自觉创建了自己独特的“以太一仁”哲学体系, 以此对封建纲常名教和等级制度展开猛烈的批判。 在谭嗣同的哲学思想中,以太不仅仅作为一个物理学的概念,而是把它上升到哲学 的高度,作为世界的本原,并进而服务于政治取向。而把“以太”作为世界的本原又是 出于政治目的的,他的目的就是建立平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谭嗣同从“以太”为万物的“原质之原”出发,提出了“以太即性”的观点。他说: “生之谓性,性也。性善,性也:性无,亦性也。无性何以善? 无善,所以善也。有无 善然后有无性,有无性斯可谓之善也。善则性之名固可以立。就性名之已立而论之,性 一以太之用,以太有相成相爱之能力,故日性善也。”。从“原质之原”的以太本体层面 看,“性无不同,即性无不善,故性善之说,最为至精而无可疑。”圆谭嗣同引入以太概 念来论证性善论,由此他的性善论和传统哲学的性善论是不同的。传统哲学总是把封建 的仁义礼智作为道德的普遍原则,把它规定为善,而把人的情感欲望贬斥为恶。程朱理 学更把“天理”,也就是封建的三纲五常、仁义礼智规定为“善”,而把人的正当的要求 规定为“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这种理论在明清之际就遭到王夫之 和戴震等人的强烈批判。谭嗣同在继承王夫之等人的理欲观的基础上也对程朱的天理为 善、人欲为恶展开了批判:“世俗小儒,以天理为善,以人欲为恶,不知无人欲,尚安 得有天理! 吾故悲夫世之妄生分别也。天理,善也;人欲,亦善也。王船山有言日:天 理即在人欲之中:无人欲,则天理亦无从发现。适合乎佛说佛即众生,无名即真如矣。” 。在谭嗣同看来,人的本来欲望是天然合理的,并不是恶,世间存在的恶是由于人们的 主观规定,仅仅是个空名,没有实际的内容,“恶”是由于其“不循善之条理而名之。” “天地间仁而已矣,无所谓恶也。”。因此,一切封建社会的“善”、“恶”的道德规范就 应该一律废除,封建道德认为的“恶”,并不是“恶”,“善”也并不是“善”。这样他就 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的纲常礼教。他的“以太即性”的人性论,不仅是对封建 纲常的批判,而且也宣传了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因为他不仅说“夫仁,以太之用。”。又 说“性一以太之用。”。可见,他说的“性”也就是“仁”,而“仁”的特性表现为“通”, 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0 0 页 增订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2 0 0 页 增订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0 1 页 增订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0 1 页 增订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2 9 7 页 增订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0 0 页 8 著著著著著著行行行行行行方方方方方方 思思思思思思尚尚尚尚尚尚 蔡蔡蔡蔡蔡蔡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通之象为平等”,因而他的“以太即性”的人性论也就是“人性平等说”,宣扬了“兼 爱”、“慈悲”、“爱人如己”、“视敌如友”这些博爱思想。 从这种仁学出发,谭嗣同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历数千年以来封建 专制的残暴罪恶,痛斥了君主专制制度:“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由是 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慈,方愈剧矣。夫彼君主尤是耳 目手足,非有两头四目,而智力出于人人也,亦果何所恃以虐四万万之众哉? ”。严厉 声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尊严,在当时文字狱盛行的清王朝,这种激烈的批判达到了 惊人的高度,无疑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为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震发了春雷。 2 以“以太一仁”理论论证其政治理想 为了论证其理想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谭嗣同提出了:“仁以通为第义,以太也, 电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就是说仁的主要的定义是通,以太、电等是所以能实现通 的工具。“通”与“塞”相对,在谭嗣同那里,所谓“塞”的具体内容就是指封建等级 制度和纲常名教所造成的君臣、父子、夫妻的否塞关系。否塞不通就是“仁之乱”。因 此,他认为提倡仁学的目的就是打破各种封建等级关系,实现“以太仁”的政治理 想。 他说:“通有四义: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而且在这四义中以人 我通最为根本,其余三通“终括其义,日人我通。”回仁作为人们共同的行为准则,其作 用就在于“通人我”,所以他又说:“夫仁通人我之谓也。” “通人我”的目的就在于求 得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故日:“通之象为平等,平等者致一之谓也。- - n 通矣,通则仁 矣。” 既然“仁”就是“通”就是“平等”,但是为什么在封建制度下却是网罗重重否 塞不通? 他认为主要是由于“名”造成的。他说:“仁之乱也,则于其名。名忽彼而忽 此,视权势之所积;名时重而时轻,视习俗之所尚。甲亦一名也,乙亦一名也,则相持。 名名也,不名亦名也,则相诡。名本无实体,故易乱。名乱焉,而仁从之,是非名罪也, 主张名者之罪也。俗学陋行,动言名教,敬若天命而不敢渝,畏若国宪而不敢议。嗟夫 ! 以名为教,则其教已为实之宾,而决非实也。又况名者,由人创造,上以制其下, 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增订本 增订本 增订本 增订本 增订奉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9 8 9 8 9 8 9 8 9 8 9 8 9 页页页页页页 74 8 3凹”弘弛拽 第第第第第第版版版版版版年年年年年年 著著著著著著行行行行行行方方方方方方思思思思思思尚尚尚尚尚尚蔡蔡蔡蔡蔡蔡 试论谭嗣同哲学思想的特征 而不能不奉之,则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君以名桎臣,官以名轭 民,父以名压子,夫以名困妻,兄弟朋友各挟一名以相抗拒,而仁尚有少存焉者得乎? ” 。谭嗣同认为仁之所以乱是由于名的原因,而名只不过是统治阶级制定的用以统治人民 的工具。这种名也就是所谓的“名教”。他看到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统治阶级仍然故 守三纲五常,不实行变法,人们仍然受着不符合实的名的束缚和蒙蔽,认为统治阶级用 不符合实的名进行统治是荒谬的。因此,他对封建的纲常名教展开了猛烈的批判。他看 到了封建等级制度和纲常名教所造成的否塞关系,“君与臣隔,官与绅隔,绅与士隔。 臂如一幅美景,既条条裂之,复寸寸磔之,其存焉者与有几? ”。他认为提倡仁的目的 就是打破各种等级关系,达到人与人的平等相通。所以他把自己的仁学称为“冲决 网罗之学。“网罗重重,与虚空而无极,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 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 天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教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罗。”。谭嗣同认为网罗冲决了, 就实现了通,那么也就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人与人之间一旦实现了人格上的平等, 就会从根本上保证“人人不失自主权”,。就能为实现民主政治奠定坚实的基础。可见, 谭嗣同在哲学上说“仁”论“通”,与他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是完全吻和的,是为其 维新变法做理论准备的。 ( 三) 以日新的进化思想论证变革 1 从“以太日新”论证变法的必然性 谭嗣同认为“通”的过程表现为“日新”,“日新”就是善,也就是最大的德。它是 天地运行,日月光明的动因。因此,他说:“夫善至于日新而止矣,夫恶亦至于不日新 而止矣。” 谭嗣同为了给自己的变法斗争寻找途径和方法,提出了“以太日新”的进化 思想。 他的“以太日新”说也是为政治服务的,他的社会政治论是以革新为宗旨的。他批 评中国在政治上不能革新:“仍守中国之旧政,伦俯倪倪,为大盗乡愿吞剥愚弄,绵延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2 9 9 页。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4 3 8 页。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2 9 0 页。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5 0 页。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1 8 页 1 0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夜,丰舔万劫,不闻一新理,不睹一新法”。这样不思革新,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受辱, 结果将出现“二千年由三代之文化降而今日之土番野蛮者,再二千年,将由今日之吐蕃 野蛮降而猿猴,而犬豕,而蛙蚌,而生理殄绝,惟余荒荒大陆,若未始生人生物之沙漠 而已。”圆可见谭嗣同对不革新所产生的恶果认识的很清楚,也表达了他希望通过变法实 现中国不断日新的强烈愿望。谭嗣同认为“日新”是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任何力量也 挡不住。据此,他认为变化日新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 也处在变化日新的进程中。正是由于不断日新,人类才能产生,才能从低级阶段向高级 阶段发展。他指出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天地生物之序,盖莫先于螺蛤之属, 而鱼属次之,蛇龟之属又次之,鸟兽又次之,而人其最后焉者也。人之初生,浑浑灏灏, 肉食而露处,若有知,若无知,殆亦无以自远于螺蛤蛇龟鸟兽焉。” 他以自己学到的地 质学和生物学的知识指出人类是进化的产物,而不是由神创造的,批判了神学目的论。 同时又指出人类社会必须随着历史的车轮向前进入到没有贫富对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地球之运,自苦向甘。”。因此,谭嗣同喊出冲决网罗之后,怀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热情地描绘了“大同”世界的蓝图:“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千里万 里,家一人。视其家,逆旅也。视其人,同胞也。父无所用其慈,子无所用其孝,兄 弟忘其友恭,夫妇忘其倡随。若西书中百年一觉者,殆仿佛礼运大同之象焉。”。总 之,在谭嗣同所构想的的“大同”社会里,经济上均等,政治上平等,思想上自由,感 情上博爱,破除了一切人为的隔绝和对立,人人都是朋友,其实他说的大同社会也就是 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可见,谭嗣同颂扬“日新”的目的,是为了给维新变法找理论根据的。他严正地指 出,能否“日新”对国家民族的兴衰关系极大:“欧美二洲,以好新而兴,亚非澳三洲, 以好古而亡。中国动辄援古制,死亡之在眉睫,犹栖心于榛貔未化之世,若于今熟视无 睹也者。”。若中国不变法,如此下去,“死亡之在眉睫”,所以“不变今日之法,虽周、 孔复起,必不能以今之法治今之天下,断断然矣。”。谭嗣同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日新的必 然性和必要性,但他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落到了社会政治的革新,对清政府顽固守旧不进 。蔡尚思、方行著t i f f 嗣同全集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著t i f f 嗣同全集增订本, o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o 蔡尚思、方行著t i f f 嗣同全集增订本。 o 蔡尚思、方行著t i f f 嗣同全集增订本, o 蔡尚恩、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o 蔡尚思、方行著t i f f 嗣同全熟增订本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中华* 局, 中华书局 1 9 8 1 年版, 1 9 8 1 年版, 1 9 8 1 年版, 1 9 8 1 年版, 1 9 8 1 年版, 1 9 8 1 年版, 1 9 8 1 年版, 1 1 第3 4 4 页。 第3 4 4 页 第1 3 1 页 第2 9 1 页。 第3 6 7 页。 第3 1 9 页。 第1 6 1 页 蔓笙望墅旦笪堂昼塑塑堑笙 一一 行变法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2 从“异同攻取”论证变革之暴烈性质 谭嗣同认为“动”是“日新”的原动力,他说:“天行健,自动也。天鼓万物,鼓 其动也。辅相裁成,奉天动也,君子之学,恒其动也。吉凶悔吝,贞夫动也。谓地不动, 昧于历算者也。易抑阴而扶阳,则柔静之与刚动异也。夫善治天下者,亦岂不由斯 道矣。”。由于他认为动是日新的原动力,他对道家的“主静”哲学提出批评,认为这是 一种亡国之静,阻碍了社会的日新和发展,他说:“夫鼎之革之,先之劳之,作之兴之, 废者举之,敝者易之,饱食暖衣而逸居,则惧其沦于禽兽;乌知乎有李耳者出,言静而 戒动,言柔则毁刚”。 实际上他对老子的批评也就是对保守派所宣扬的“天不变道 亦不变”的观点的批评,也是对清政府顽固守i b 不进行变法的批评。认为只有动,也就 是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才能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改变落后的面貌 既然万物都日新不已,那么宇宙世界变化不已的原因是什么呢? 他认为“日新乌乎 本? 日:以太之动机而己矣。独不见夫雷乎? 虚空洞杳,都无一物,忽有云雨相值,则 合两电,两则有正有负,正负则有异有同,异则相攻,同则相取,而奔崩轰訇发焉。宇 宙为之掀鼓,山川为之战撼,居者愕眙,行者道仆,懦夫孺子,掩耳而良久不怡,夫亦 可谓暴矣。然而继之以甘雨,扇之以和风,宙宇轩昭,大地征涤,因之而时和, 因之而年丰,因之而昌汇亨通,以生以成,夫孰非以太之一动,而由之以无极也。又 洗:“有好恶,于是有攻取;有攻取,于是有异同;有异同,于是有分和,有生克。”。从 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谭嗣同通过雷是由正负相反的两种电相接触而发生,来证明以太 日新的动力在于“异同攻取”。也就是说他己认识到万物日新的动力是两种不同力量的 冲突。而且社会进化的动力也在于两种力量的激烈冲突。如他说:“今日中国能闹到新 旧两党流血遍地,才有复兴希望”。 希望通过暴力手段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突破了改 良派的思想,这也是他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在哲学上的反映。 3 期望由“破对待”而达到平等 谭嗣同不仅认识到了事物的运动是由于内部矛盾的相互冲突,而且还认识到了事物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o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o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2 0 页。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2 0 页。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l p 3 2 0 页。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1 0 页。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4 7 4 页。 1 2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譬如陶埴,失手而碎之,其为器也,毁矣;然陶埴,土所为也。 方其为陶埴也,在陶埴日成,在土则毁;及其碎也,还归乎土,在陶埴日毁,在土又以 成”。“譬如饼饵,入胃而化之,其为食也,亡矣;然饼饵,谷所为也,方其为饼饵也, 在饼饵日存,在谷日亡:及其化也,选粪乎谷,在饼饵日亡,在谷又以存”。这是从事 物的成与毁,存与亡说明事物的矛盾是没有“截然分析”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 是对王夫之的对立面转化思想的继承。如王夫之所说:“天下有截然分析而必相对待之 物乎? 求之于天地,无有此也;求之于万物,无有此也;天尊于上,而天入地中, 无深不察:地卑于下,而地升天际,天高不彻。其界不可得而剖也。存必于存,邃 古之存,不留于今日:亡必于亡,今者所亡,不绝于将来。其局不可夺而定也。天下有 公是,而执是则非,天下有公非,而凡非可是。金烊则液,水冻则坚,一刚柔之无 畛也。齿发不知其暗衰,爪甲不知其渐长,一老少之无时也。云有时而不雨,虹有时而 不晴,一往来之无法也。截然分析而必相对待之,天地无有也。”。这就是说凡对待都是 可以转化的。像王夫之一样,谭嗣同也把事物的矛盾称为“对待”。他认识到事物都是 有“对待”的,而且这种“对待”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这是符合辩证法的。但他又 说:“虚空有无量之星日,星日有无量之虚空,可谓大矣。非彼大也,以我小也。有人 不能见之微生物,有微生物不能见之微生物,可谓小矣。非彼小也,以我大也。何以有 大? 比例于我小而得之;何以有小? 比例于我大而得之。然则但有我见,世间果无大小 矣。多寡长短久暂,亦复如是。” 把大小长短多寡都看成相对的,也就是说世界上并不 存在真正的矛盾,这是相对主义。但我认为他之所以要这样说是有目的的。由于谭嗣同 更多地着眼于社会矛盾是不平等的根源,这就是他说的“对待”,但他又没有办法来解 决这些矛盾,便利用哲学上的相对主义,泯灭差别和矛盾,认为一切事物的异同差别都 是相对的,破除永恒不变的差别和对立,以达到“道通为”的混然世界去。要消灭矛 盾就是破对待。“破对待然后平等”。谭嗣同的“破对待”的理论是他从庄子和佛学家 那里学来的,但他并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想遁入空门,而是期望由此来批判封建等级 制度,为资产阶级平等寻找理论根据。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0 7 页。 。船山全书岳麓书社,1 9 8 8 年版,第1 0 7 3 1 0 7 4 页。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1 6 页。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2 9 2 页。 1 3 试论谭嗣同哲学思想的特征 ( 四) 依靠“心力”变革现实 1 主张万物有知 从“不生不灭之以太,通天地万物人我为一身”。的以太出发,谭嗣同认为万物都是 有意识的,“凡所谓有性无性,皆使人物归于一体而设之词;庄所谓道行之而成,物谓 之而然也。谓人有性,物固有性矣;谓物无性,人亦无性矣。然则即推物无知,谓人亦 无知,无不可也。今既有知之谓矣,知则出于以太,不生不灭同焉;灵魂者,即其不生 不灭之知也。而谓物无灵魂,是物无以太矣,可乎哉? ”。“同一大圆性海,各得一小 分,禀之以为人,为动物、为植物、为金石、为沙砾水土、为屎溺,乃谓惟人有灵魂, 物皆无之,此固不然矣”。谭嗣同认为万物都有知,也就都有灵魂。怎样证明万物都有 知呢? 谭嗣同认为万物都有一种吸引和排斥的性质,也就是他说的“好恶攻取”。物质 之间具有相互吸引和排斥的性质,就说明他们之间有爱好和憎恶,表示他们都有意识, 有灵魂。“至若金石、沙砾、水土、屎溺之属,竟无食息矣,然而不得谓之无知也。何 以验其有知? 日:有性情。何以验其有性情? 日:有好恶。有好恶,于是有攻取;有攻 取,于是有异同;有异同,于是有分合,有生克”。只不过是无生物的意识比人类的意 识低,但并不是无意识。“人之知为繁,动物次之;植物以下,惟得其一端,如葵之倾 日,铁之吸电,火之炎上,水之流下。知虽一端,要非人所不能有也”。 因为以太是万 物的始基,它能使人、物通于一体,万物都有意识都有灵魂,认为灵魂也象以太一样充 满虚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死不过是灵魂游离出体魄而已,它可以随时转入它物。 因而灵魂是不借助体魄可以独立存在的,是不生不灭的东西,所以不必要重体魄,他认 为尊灵魂则万物平等,尊体魄则亲疏。因此他认为只有墨家的兼爱才符合以太之说。“惟 兼爱一语为能超出体魄之上而独任灵魂,墨学中之最合以太者也”。谭嗣同认为中国社 会之所以出现不平等,就是不重视灵魂,重视体魄,所以才有亲疏之别,贵贱之分。可 见他的万物有知和重灵魂轻体魄之说的目的仍然是为其反封建的政治主张作理论准备 的。虽然他的论述有些幼稚和混乱,但其理论趋向确是明确的和值得肯定的。 o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o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o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o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o 纂尚恩、方行著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著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中华书同 1 9 8 1 年版, 1 9 8 1 年版, 1 9 8 1 年版, 1 9 8 1 年版, 1 9 8 1 年版, 1 9 8 1 年版 1 4 第3 1 2 页, 第3 1 1 页。 第3 1 0 页。 第3 1 0 页。 第3 1 1 页。 销3 1 2 页。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不仅认为万物有知、有灵魂,而且还把人的意识看作是位于人体而能独立存在 的如电一样的高级物质。他说:“原夫人我所以不通之故,脑气之动法各异也。吾每于 静中自观,见脑气之动,其色甚白,其光灿烂,如云中之电,无几微之不肖。信乎 脑即电也。当其万念澄彻,静伏而不可见,偶萌一念,电象即呈,念念不息,其动 不止,易为他念,动亦大异,某念即某式,某念变某势,必为有法之动,且有一定 之比例。可驭之入算,列之成图,脑为有形质之电,是电必为无形质之脑”,“电 与脑犹以太之表著于一端者也”。谭嗣同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把人们的精神意识跟 物质的“电”完全等同起来。他从所了解的西方自然科学假设的以太是传播热、电的媒 介出发,认为心也像电一样神奇,只要把自己的愿望告诉心,那么“一心之力量早已传 于空气,使质点大震荡,而入乎众人之脑气筋”。o 他认为电是以太的表现,而脑又是有 形质的电,以太既然能传播光、热于太空,那么人的脑所产生的力量当然也能传播于空 气使人们受到感应。因此,谭嗣同认为人们可以不依赖眼耳等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也 不依靠理性思维,而只要依靠“心的顿悟”,便可以“转业识成智慧”,完成对绝对真理 的认识和把握。 2 崇尚心力 1 、从重灵魂轻体魄出发,谭嗣同必然推崇心的作用。他把心的力量推崇为能够创 造一切的精神力量,“夫心力最大者,无不可为”。”人为至灵,岂有人所做不到之事? 何况其为圣人? 因念人所以灵者,以心也。人力或做不到,心当无有做不到者。心 之力量虽天地不能比拟,虽天地之大可以由心成之,毁之,改造之,无不如意”。他认 为心力是“人之所赖以办事者”。 但由于动机有别,故出于不同动机的“心力”,引起 的效果却有好坏之分,所以他又把心力分为“机心”和“愿心”。“愿心”不仅能够培养 意志专一坚韧不拔的理想人格,“概心力之用,以专以一。”。而且表现为历史进化的动 力,能够挽“劫运”。不仅能拯救中国,而且能够拯救世界,实现天下大同。“以心挽劫 者,不惟发愿救本国,并彼及强盛之西国,与夫含生之类,一切皆度之”。o 可见心的威 。蔡尚思、方行著t 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o 蔡尚思、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船员劳务派遣与船舶保险代理服务协议
- 小红书店铺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合同
- 影视作品化妆造型团队合作协议
- 生态河道护岸格宾网箱定制施工与后期保养协议
- 抖音网红公益活动合作框架协议
- 矿产资源勘探技术环保监测与治理承包合同
- 抖音政务新媒体内容审核与安全监管合同
- 中泰农业技术引进与农产品研发合作协议
- 互联网房产使用权租赁协议
- 分集护理制度
- 《全球各大邮轮公司》课件
- 【MOOC】创新与创业管理-南京邮电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年3月天津高考英语第一次高考真题(原卷版)
- 2024年度高端医疗服务合同for海外医疗咨询与安排
- 池塘河道治理方案
- 华为HCIA-Transmission-H31-311v2试题及答案
- 活动板房制作安装施工合同
- 登高车高空作业施工方案
- 2024版抗肿瘤药物相关肝损伤诊疗指南解读
- 2024年合肥市网约配送员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培训-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