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论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研究.pdf_第1页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研究.pdf_第2页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研究.pdf_第3页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研究.pdf_第4页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随着旅游活动与文化遗产的结合日益深入,旅游活动对遗产地造成的诸多问 题也日益浮现,引起了人们的日益重视。而当人们对物质类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在 有条不紊的进行过程之中,人类的另一些伟大创造,一些通过口头传播流传下来 的、非物质类的遗产,也面临着与物质类文化遗产同样尴尬的境遇,许多传统和 民间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濒临消亡。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是在中国 这样一个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里,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客观 审视旅游活动与遗产保护的关系,研究旅游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问题就更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与其他物质遗产不同的本 质和特征:作为人的行为活动的动态性和传承性;作为艺术、文化表达形式的创 造性和独特性;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群体性和地域性。现代旅游活动促进了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同时也对其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 产旅游开发中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促进两者的长足发展,本文引入世界遗产保护 真实性理论,提出了解决两者关系的措施保护性旅游开发,并对其概念进行 了界定,针对中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行保护性 旅游开发的具体措施: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第一的原则及 “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中保护与开发、继承与发展及自我与 他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政府、旅游企业、当地村民和学者等四方力 量搭建的保护性旅游开发主体合作模式;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新 思路民族生态旅游村,对生态旅游村建立的理论依据、意义、构建原则及内 容分别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其它具体措施:包括将非物质 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有机结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等 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真实性 ii abstract as the traveling activity and the culture heritage thoroughly be along with each other, the questions which are created by the traveling activity also appear, causing the peoples attentions. when the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 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s protection in the process, the other humanitys great creations, th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which is spread through the oral dissemination, was also facing the similarly awkward circumstances, some heritage even going to spread down. many traditions and folk culture encounter the varying degree of destruction, even stay on the withers border. under such background, particularly in a country as chinese which is rich in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correctly understood th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objectively examin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raveling activity and the inheritance protection, and study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tec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have the unprecedented practical and urgency significance. th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as one of special cultural heritage, has the different essenc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 from the other material heritage: the activity and inheritance as a humans behavior; the creativity and distinctive quality as a artistic and cultural expression form; the community and regional as national folk culture. the modern traveling activity promote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protection, but also had the negative influence to it, in order to correctly process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rot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i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traveling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world inheritance protection authentic theory, proposed the solving measurethe protective traveling developments, and has carried on the limits to its concept,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the article proposed the concrete measure on protective traveling development: persisting basic principl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inciple, protecting the first principle and humanist principle; must correctly proces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raveling development and the protection; the development inherits and the development; the self- and the other peoples; in this foundation, the articles has constructed the main body cooperation pattern which is made by the government, the traveling enterprise, the local villagers and the scholar and so on; proposed new mentality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protective development the nationality eco-tourism village, the iii introduced the eco-tourism villages establishment theory basis, the significance, the principle and the content; finally proposed the other concrete measures of the protective traveling development: including correctly process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and the 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impel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dustrial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so on.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ve traveling exploitation; authenticity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世界遗产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杰作的突出样品” ,时至今日,遗产旅游作为 一种世界现象,已成为人类求取与外部世界高度和谐的最有效形式之一,成为一 种高质量回归历史的必需性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随着旅游活动与文化遗产的结 合不断深入,旅游活动对遗产地造成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引起了有识之士的 高度重视。当人们对物质类世界遗产的保护在有条不紊进行之时,人类的另外一 些伟大创造非物质类的遗产,却面临着尴尬的境遇。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国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评估后,人们才惊奇地 发现,与物质遗产相比,非物质遗产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 超级大国的文化入侵、国际标准化的推广、持续不断的武力冲突、世界旅游业的 澎湃发展以及大规模的工业化开发造成的环境的每况愈下,都对传统文化构成了 文化威胁。许多传统和民间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濒临消亡。在这样的 背景下,对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 度,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客观审视旅游活动与遗产保护的关系,研究旅游 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就更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论意义和实 际意义。 1.2 研究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几经变动,最早多叫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后来根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改称为“口头与 非物质遗产” ,最后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范 名称,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此之后,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世界自然遗 产” 、 “世界文化遗产”一样渐渐为人们所熟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也 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属于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 出现专题性的研究著作,只在刘红婴、王建民编著的世界遗产概论等著作中 有相关介绍和论述,学术论文则基本上都集中在各类刊物尤其是在民族研究刊物 中。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法不尽相同,关于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整理比较 复杂。但不可否认,随着理论的逐步成熟、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形势的日益严峻, 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论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成为我国相关领域研 究关注的热点。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 1.2.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念的界定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相对 困难,即使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的权威机构向世界发布的文件中,也就这一 对象的定名,作了不下五、六次的修改,在不同的时期曾经使用过“无形文化遗 产” 、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至于定义的变化就 更加复杂了。如何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对其保护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 影响,因而这个问题值得审慎探讨。unesco 在proclamation of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implementation guild就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基本概念做出了比较权威的界定;另外,吴馨萍在无形文化遗产概念初 探一文中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由来、基本含义、表现形式及存在 特征等;王宁在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步一文中提出,如何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最重要的一步;杨怡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现状及相关问题一文中同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 1.2.2 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互影响问题研究 田敏在民族社区社会文化变迁的旅游效应再认识一文中就指出,旅游对 民族社会文化变迁会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应该给予正确的认识; 方世敏在 略 论民族旅游中的跨文化传播一文中,同样指出民族旅游在促进民族地区开放、 进步的同时,也对民族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定程度上危及民族旅游的可持 续发展,因此要相应采取措施,减少其危害。 1.2.3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研究 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是最多也是最成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 个方面: 1.2.3.1 关于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的作用研究 王莉的无形文化遗产的载体化保护和博物馆的社会分工一文中提出了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通过有形的载体(人格化载体、物化载、产业化载体)来 实现,并重点论述了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将要发挥的重要作用;陈军 科在其博物馆文化形态的新理论全球化形式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哲学思考一文中同样阐述了博物馆在非物质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王红光在 无形文化遗产与贵州生态博物馆一文中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博物馆在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肯定。 3 1.2.3.2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朱贵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价值理念一文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 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张术麟在我国民族民间无形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一文中认为我国丰富的 民族民间旅游资源迫切需要加强法律保护,并根据不同的保护主体、客体选择相 应的法律制度加以保护。 1.2.3.3 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借鉴研究 苑利在日本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历史和今天一文中,就日本在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上所做出的超前的卓越的贡献进行了肯定,并认为其经验可以 为中国所借鉴。 1.2.4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研究 目前关于直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问题的文章相对较少,陶伟在 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一文中,就如何开展世界遗产可持 续旅游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同样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贾银忠在 彝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一文中针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 由于资料掌握有限,以上是所能看到的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相关的 主要研究成果,另外还有许多研究虽然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问题,但并 没有直接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研究,故在此不再赘述。总体来说,国内学术 界开始认识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的重要性,并就此形成了一定的 理论成果,但更多的是停留在遗产保护的原则和策略上,缺少创新和可操作性, 尤其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也都没有提出过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的科学的、创新的和具体可行的措施。 1.3 主要内容 1.3.1 主要内容 本文主体部分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 研究动态、主要内容和研究前景;第二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演进过程进行 了介绍,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和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作为人的 行为活动的动态性和传承性;作为艺术、文化表达形式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作为 民族民间文化的群体性和地域性;第三章探讨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第四章引进遗产保护的真实性理论,在对真实性原则相关 基本概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运用此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 4 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保护性旅游开发是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延续的必然选 择,可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并对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五 章介绍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并指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一章是文章的重点所在,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 状,认为在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时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第 一的原则及“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中保护与开发、继承与发 展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政府、旅游企业、当地村民和学 者等四方面力量搭建的工作框架;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新思路 民族生态旅游村,对生态旅游村建立的理论依据、意义、构建原则及内容分 别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其他具体措 施:包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同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有机结合、重视生态博 物馆的作用、推动优秀文化成为优秀产业等等。 1.3.2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世界遗产保护真实性理论和旅游资源的保 护和开发理论,在准确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 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具体可行的对策。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 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 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广泛收集国内外第二手资料,了解相关理论研究动态及 最新研究方法; 归纳推演法:从一般的理论出发,进而发展到对个案的研究,力求逻辑严密, 结构合理,是对归纳推演法的最好应用; 归纳总结法:把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和观点进行归纳总 结、提炼升华,概括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和特征。 1.3.3 创新之处 本文引入世界遗产保护真实性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 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解决两者关系的措施保护性旅游开发,在此基 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具体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可以对实际 工作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对策上,提出了构建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工作框架的设想,框架由政府、学者、旅游企业和东道社区 居民四部分力量构成,并分别对其工作范围和工作重心做了详实的分析和介绍, 5 相信可以对实际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对策上,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性开发的新思路民族生态旅游村, 对生态旅游村建立的理论依据、 意义、 构建原则及内容分别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这也是本文的亮点 之一。 1.4 研究前景 从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文化遗产旅游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而非 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将日益绽放光彩。我们相信非物 质文化遗产将以其独特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开发研究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国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例如,2003 年,国家 文化部、财政部会同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 2004 年,中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标志 着中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2005 年 3 月国务院办 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同年 6 月 11 日, 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 现了中国政府对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 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理论研究,还停留在较 浅的层次上,远谈不上全面深入,对保护和开发措施的研究还不具有现实的可操 作性。尤其是针对中国目前面临的严重文化遗产危机的具体情况,进行系统深入 而又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提高中国旅游产 品的吸引力、增强中国旅游业的竞争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理论 和现实背景下,可以认为,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研究, 具有紧迫的现实指导意义,在理论上也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6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源起 自 2001 年 5 月中国的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第一批“人类口述与 非物质遗产杰出代表作”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后,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oral and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无形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非物质文化遗产”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等文化遗产领域的新名词开始在中国不断被引用,并同“世界 自然遗产”(world nature heritage)、 “世界文化遗产”(world culture heritage)一 样渐渐为人们所熟悉。其实,这些名词的出现可谓是人们对文化遗产思考、认识 的直接结果,反映出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概念的拓展及其相关观念发展的最新动 向。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文化遗产所制定的一系列国际性条约,可以看到人们 对文化遗产概念认识逐步深入与完善的轨迹。从 1954 年 5 月的武装冲突情况 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到 1980 年的关于保护与保存活动图像的建议等条约 中,作为保护对象的文化遗产都集中在文物、建筑群、考古遗址、标本、景观、 录像等包括记录载体在内的历史遗存。尤其是 1972 年 11 月 16 日,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 17 届会议,会议通过了世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 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 ) ,公约把对人类有整体特殊意义的文物古迹、风景 名胜及自然风光和文化及自然景观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尽管在对文化遗产进行 遴选的标准条款中,有几条完全能够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如“为一种文 化传统或一种目前尚存活或业已消失的文明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或至少是非凡 的证明” 、 “与事件或现有传统,与思想或信仰,或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 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有直接或有形的联系” 等,但该公约对“文化遗产”的 内容阐释显然却只针对物质文化遗产,并集中于建筑、古迹和遗址。同样,世界 遗产委员会此后几十年间的活动范畴也都始终未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可见, 虽然隐约涉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该公约的制定与执行却都局限在物质文化遗 产的范畴。这种以物质存在为特征的保护对象的界定,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所代 表的文化遗产观念。由于当时所有的保护工作都只是针对实物类文化遗产展开, 因而相关保护理念的形成也主要基于对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与特性的认识。 20 世纪 80、90 年代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遗产的观念有了较大的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世界遗产相关文件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 :3-12 7 改变。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不仅大量有形的传统生活用品远离现代生活而 遭到淘汰,而且连带这些传统器物的无形制作技艺和传统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也 随之消失。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使许多留存于小范围人群的传统文化形式和 生活习惯,已经或正在被新的现代生活方式所取代。其中某些历史悠久留存至今 的特定文化形式如口头传说、民间技艺等,虽然本身拥有较高的文化、历史见证 价值, 但其处境如同留存于现代社会的文物一般, 面临来自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 若不加以保护,便会消失灭绝。考虑到这些非物质文化也属人类的共同遗产,以 及它们不容乐观的留存现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例如,第一 阶段:关于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的建议,1989 年 11 月,教科文组织第 25 届大会 通过了关于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的建议 (又译为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 ) , 明确提出了保护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并分别对民间创造的定义、鉴别、保存、 保护、传播、维护与国际合作做了具体阐述,并要求缔约国采取各种必要措施, 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免遭种种人为的和自然的灾害。第二阶段:建立“活的文化 财产” (人类活财富)制度:1993 年,教科文组织第 142 届执行局会议决议,建 立“活的文化财产”制度。第三阶段: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 1998 年 10 月,第 155 届执行局会议通过了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人类口头与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章可循和制度化。2000 年, 教科文组织实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01 年,宣布第一批代 表作,2003 年、2005 年分别评选出 28 项和 43 项,至 2005 年 11 月,教科文组 织总共宣布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90 项。第四阶段:通过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公约 :2003 年 10 月 1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32 届大会通过了保 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一个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性组织,其在世界范 围内展开的文化遗产保护行为一直比较富于影响力,例如,依据保护世界文化 和自然遗产公约 ( 世界遗产公约 )所进行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评选 活动和制定工作,就使入选遗产不但赢得了世界性的名誉和关注,而且其保护工 作也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监督。因此,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选便是仿 照颇为有效的物质遗产保护理念而进行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益 尝试与探索。评选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隶属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定非物质文 化表现形式的价值及其保护计划,首次得到了来自国际社会的确认,从而确立了 “文化遗产”概念从物质向非物质遗产领域的拓展。此后,实物性不再成为衡量 文化遗产、设立保护规范的唯一依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遗产保护对象的演变历程,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较 为清晰地看到文化遗产概念从物质到非物质遗产的拓展过程。物质遗产与非物质 遗产,作为文化遗产概念内的两大类型,具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为了 8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必须对其非物质性所造成的多样表现形式进行分 析,以获得对非物质遗产共性、本质等基本问题的认识。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 文化遗产概念的拓展,使文化遗产有了“物质”与“非物质”的分界。不论 是“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亦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都是目前沿用较广、 用来专指相对于物质遗产的非物质遗产类型。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遗产构 成的两大类型目前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文物、 建筑、 遗址等所有物质类遗产的统称,那么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非物质”到 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具体包括那些遗产形式呢?我们有必要从不同国家和地区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定义入手,来分析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本质 及表现特征等问题。 日本和韩国是首先提出和使用“无形文化财”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一词的国家,这个名称十分接近于现代比较通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两国 的文化遗产保护法文化财保护法中就有专门针对无形文化财保护的内容,其 中也对这类遗产做了相关定义。日本将其定义为戏剧、音乐、传统工艺技术及其 它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中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较高者(1950) ;韩国的定义为在 历史、艺术、学术等方面具有较高价值的演剧、音乐、舞蹈、工艺技术以及其他 非物质的文化载体(1964) 。两者的定义颇为相近,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 在传统表演艺术、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由于日韩两国是较早意识 到非物质类遗产的存在价值,并将其列入行政和法律保护程序的国家,因此由此 所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及保护理念不仅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且对以后其 他国家和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观念上的认识,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 启发。事实上,其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就是在 继承“无形文化财”理念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几经变动,最早多名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后来根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改称为“口头与 非物质遗产” ,最后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范 名称,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定义,在不同的时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其一,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造, 这些创造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 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 杨志刚文化遗产研究集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7 9 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 艺、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除此之外,还包括传统形式的联络和信息。 ” 其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习得的过程,这些过程涉及他们 知晓的和创造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涉及他们创造的作品,涉及资源、空间, 以及他们的持续发展有关的社会及自然关联因素,这些过程使现存的社会具有继 承前代的观念,对其文化特性有重要意义,并对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有 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文化遗产、语言、表演艺术和节庆活动、宗 教仪式和社会活动、宇宙观和知识体系,关于自然的信仰和活动。 ” 其三, “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群体和个人视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实 践和表现形式(包括必要的知识、技能、工具、实物、工艺品和场地) ,而且须 与普遍接受的人权、平等、可持续性及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尊重等原则相一致。各 群体为适应其生存环境和历史条件不断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 他们自己具有一种历史感和认同感, 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非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形式的口头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和实践。 ” 上引三个表述各异的文本说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仍在不断探索之中。尽管表述不尽相同,但不难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基 本特征已被锁定。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依附个人存在 的、身口相传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遗产。它们往往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 段,依靠特定民族、特定人的展示而存在。 ” 宋向光教授认为, “非物质文化遗 产是包含着诸多因素的复杂系统” , “具有系统、过程、依附于人、习得和濒危的 特点。 ” 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张文斌教授将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概括为“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不脱离具体 的民族历史和社会环境,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活动的显现。因此,对一个民族 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发展的动力 和源泉。 ” 这也是本文赞同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概 念的产生显示了人类对文化遗产的一种全面尊重,标志着人类认识自己的一个新 的阶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55 次会议文件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评审规则报告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0, (6)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161 次会议文件关于制定新的标准以在国际范围内规范保护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行为的初 步研究报告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 (5) :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第一稿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 (7) :3-8 朱诚如文化遗产概念的进化与博物馆的变革j中国博物馆通讯,2002, (11) :80-84 宋向光无形文化遗产对中国博物馆工作的影响c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资料中方主题发言及 论文 :58-60 张文彬全球化、无形文化遗产与中国博物馆j中国博物馆通讯,2002, (11) :101-104 10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和特征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认识,离不开对其各种表现形式共性的探究。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容很广,包括: (1)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2)具有代表 性的民族民间文学、诗歌、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 (3)居民 民族民间特色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传统的文化艺术、民族体育和民间游艺活动、 文明健康或者具有研究价值的民俗活动; (4)集中反映各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 民居、服饰、器皿、用具等; (5)具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建筑、设 施、标识和特定的自然场所; (6)具有学术、史料、艺术价值的手稿、经卷、典 籍、文献、谱牒、碑碣、楹联以及口传文化等; (7)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以 及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 (8)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制箔技术和工艺美术珍品; (9) 其他需要保护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等等。 从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可以看出,目前尽管对文化遗产采取“物 质”和“非物质”的分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划分方法,但其实,除了完全依赖声 音表现的音乐、语言等不具备形象和实物性外,其他形式在视觉上具有一定的形 象,而非完全意义上的“非物质” ,另外,象技艺类大多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材料 和工具等要素,并最终还需通过实物作品体现,故而也不是完全“非物质”的。 因而, “物质”和“非物质”仅是种模糊的分类, “物质”和“非物质”的区别决 不在于其是否具有实物形体或可视形象。因此,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 括并不十分准确,但那些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的诸种表现形式,确实具有 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共性及特征。 2.3.1 作为人的行为活动的动态性和传承性 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物化的表现形式,那所谓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则隶属人类行为活动的范畴,无论是语言、戏剧,还是传统手工艺制作 或民间习俗,它们都需要借助人们的行为活动直接表现。在这些特殊的行为活动 中,语言的使用、口头传说的传播是动态的;音乐、舞蹈、戏剧的表演是动态的; 同技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器物制作过程是动态的;民俗习惯的表现也是动态的。 这种动态性贯穿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个存在过程中,赋予它们以活态的特征与 生命力,从而与静态形式存在的文物明显区别开来。那些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虽然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老文化形式,但无论它们诞生的年代距今多么久 远,只要还蕴藏于人们的行为活动之中,就依旧是具有活态的文化形式。 此外,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依靠代代相传而保留下来,因而可传承性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重要特征。人们通过口耳相传、模仿、学习等方式,在上 下代之间进行各种行为、技能、习惯的传承活动,使语言、技艺、民间艺术等口 11 头与非物质遗产得以不断延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承活动的进行使以动态 表现为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和延续成为可能,并使之成为历史的一种活 态见证。我们可以从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表现,了解和获取过去人们的生 活习惯、 行为特征以及思想观念等信息。 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一种动态记录历史的方式,因而有人将其称为“活化石” 。一旦传承活动终 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表现便不复存在,其活化石的功能也宣告消亡。 2.3.2 作为艺术、文化表达形式的创造性和独特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表现多样,但它们都可以归属于艺术或文化表达形式。 从几种相关定义所列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来看,其中涉及到许多比较常 见的艺术形式,如作为表演艺术的戏剧、舞蹈、音乐和与造型艺术中工艺美术类 相关的手工艺制作技术等。民间工艺、民间技艺及各种地方表演艺术是构成一个 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往往类型多样,风格独特, 体现了人们丰富的创造力。即使是民俗活动、口头传说、仪式等一些不直接归入 艺术样式的文化表达形式,也因其丰富而各具特色的内涵而同样具有一定的艺术 性和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各种形式的艺术文化创 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为保护、留存人类的这种艺术文化创造活动。 无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艺术还是文化形式而存在,它们都体现出人类独特 的创造力,最终反映为一定的物质成果或人的具体行为,直接或间接传达出某些 思想、观念、意识、情感等精神层面的内容。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丰富多样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虽然形式内容各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即都是不同时代人们自发 地进行创造活动,并以传承的动态方式延续、累积这种特定创造过程的结果。不 仅在各种艺术、文化形式的诞生之初离不开人们的创造,即使是在非物质文化遗 产整个的形成、传承过程中,创造性也是赋予古老艺术文化形式以生命力及历史 见证价值的重要保证。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非物质遗产最终可以归结 为来自一个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其形形色色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与人的自发创造 活动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 2.3.3 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群体性和地域性 值得注意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外延广泛,包括人类创造的多种艺术、 文化表达形式,但其内涵所指主要是以群体为创造主体的表达形式,而非单一的 个人。这也是不同于象绘画等强调个人风格的某些艺术形式的显著差异之所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于群体的创作,并在群体生活的地域范围内广泛流传和延 续,通过历史的不断传承逐渐形成当地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因此,群体和一定意 义上的地域共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之一。这里的群体为以一定方式聚 12 居的人群,可以小至社区、大至国家,其中尤以民族最为常见。我们有时习惯将 非物质文化遗产称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民族” 、 “民间”的限定就是基于对一 定群体及地域因素的考虑。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所属群体地域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它们作为 历史积淀下来的生活形式,代表了群体或地域文化的传统特色;另一方面,群体 性和相关地域性的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之 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其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创作活动。每个民族、国家都有不 同于其他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在构成人类文化多样 性之余,还成为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鉴别标志。就象每个民族都有自 己的一套语言、音乐舞蹈、口头传说、习俗仪式等文化表达体系,这些形式、内 容由本民族的群体认同而固定下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一套规范,从而同其他 民族文化区别开来。 13 第三章第三章 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1 现代旅游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3.1.1 旅游发展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产业结构的调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保护的是民族工艺或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同时也 要保护遗产生存的历史环境、人文环境。中国古代哲人墨子就曾经说过, “食必 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 这恰好与西方 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温饱是第一位的,只有在温饱的基础上,才能 诞生高雅和文明、品质和创新,否则一切都是空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 如此, 只有将保护与合理的利用结合起来, 通过各种途径改变遗产地发展的现状, 才能促进经济的长足发展。发展旅游是改变产业结构的重要促进力量,这是因为 一方面保护遗产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旅游业又作为关联度大的一个 综合产业,能带动当地第三产业发展、吸纳大量劳动力,从而促进当地的产业结 构朝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调整。 3.1.2 旅游发展恢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 从本质上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落,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无法与现代 物流企业以及现代工业相竞争,而日渐失去市场,濒临绝迹。而以体验不同文化 为主要动机的旅游的发展,又重新赋予了它们市场和社会文化价值。比如,美国 印第安人的珠宝工艺和陶瓷工艺、山东潍坊市的木版年画和风筝制作。纳西古乐 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个很重要的起源,随着丽江古城的旅游业发展,也从消失 的边缘起死回生。更有意义的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因为传统文化在发展地方旅游 业中所起的作用,从经济建设整体的高度研究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把文化遗 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纳入城乡总体建设规划之中意味着 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给予了战略性的重视和长期安排。所有这些原先几乎被抛 弃的传统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确实如法国研究旅游社会 学的郎卡尔所说,是因为旅游所能带来的实惠,所能实现的经济价值。 3.1.3 市场价值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人员的积极意识 旅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