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擘住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摘要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 的;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而,培养一个有创 造性的学生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国现代教育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 动性、独立性,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过程。显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没有问题是不可思议的。再从我国目前中学 生豹问题意识现状来看,就更凸现了培养学生闼题意识的迫切性。 本文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构想通过研究性学习这一途径来培养中学生的问题 意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意义。在理清问题意识基本内涵的 基础上,论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积极意义,从而也体现了本研究的价值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支点。主要论证为什么研究性学习是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 的有效途径。这部分在审视我国中学生问题意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教育中 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与传统教育相比较,研究性学习有其无可比拟的优越 性,因而,紧接着从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以及主要特点出发,阐述了研究性学习为学 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搭建了知识平台、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以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三部分,具体论述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目前的学 校教学系统中。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个实施渠道,郎贯彻在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 习活动和专门设计的研究型课程。本部分分别论述了在这两种渠道当中,教师应该 怎样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闽题意识,研究性学习,闯题情境。课题研究 a b s t r a c t m o d e r nt h i n k i n gs c i e n c et h i n kt h a tt h ep r o b l e mi sa j u m p i n g - o f f o f t h et h i n k i n g ,a n y t h i n k i n gp r o c e s sa l w a y sp o i n t st os o m eo n ec o n c r e t ep r o b l e mo fi t ;t h ep r o b l e ma l s oi s t h ep r e m i s eo f t h ec r e a t i o n a l l i n v e n t i o n sa n dc r e a t i o n sc o m eo f t h ep r o b l e m a sar e s u l t , t oc u l t i v a t eac r e a t i v es t u d e n tm u s tc u l t i v a t et h es t u d e n t sp r o b l e m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n0 1 1 1 c o u n t r y , m o d e me d u c a t i o n a li d e aa d v o c a t e ss t u d e n t sp r i n c i p a l s h i p ,i n d e p e n d e n c ea n d m o t i v i t y ,r e g a r d i n gt h es t u d e n t sl e a r n i n gp r o c e s sa st od i s c o v e r yp r o b l e m ,t op u t f o r w a r dp r o b l e m , t oa n a l y z e p r o b l e m ,a n dt o s o l v ep r o b l e m o b v i o u s l y , i ti s u n i m a g i n a b l et h a th i 曲s c h o o ls t u d e n td i dn o th a v ep r o b l e m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t h i sp r o c e s s a sf 秆a st h eh i g h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p r e s e n t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 i rp r o b l e m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b e c o n c o r n e d ,i ti su r g e n tt ot r a i nt h es t u d e n t sp r o b l e m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o u rc o u n t r y t h i st h e s i st a k e st h er e s e a r c h - l e a r n i n ga sac a r r i e r , t ot r yt od e v e l o pt h eh i g hs c h o o l s t u d e n t sp r o b l e m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b yt h ew a yo fr e s e a r c h - l e a r n i n g t h ew h o l et h e s i si s 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 n 圮f i r s tp a r t , m a i n l yn a r r a t i n gt h em e a n i n gt h a td e v e l o pt h es t u d e n t sp r o b l e m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c l e a r i n ga b o u tt h es o u lo f t h ep r o b l e m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f i r s t , b a s e do nt h i s , d i s c u s s e dt h ep o s i t i v i t yo ft h ep r o b l e m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tt h es a t n et i m e ,e x p o s e dt h e v a l u eo f t h i sr e s e a r c h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 i st h et e x t u a lf u l c r u m t oa r g u m e n tt h ei c a s o l lw h y r e s e a r c h - l e a r n i n gi st h ee f f e e t i v ew a yt oc u l t i v a t et h eh i g h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p r o b l 锄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l l i sp a r ta n a l y z e st h er e a s o no fp r o b l e m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b s e n c eo ft h e l l i g h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i nt r a d i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b a s e do ns c a n n i n gt h ep r e s e n tc o n d i t i o no f h i 曲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p r o b l e m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o u rc o u n t r y ;c o m p a r e dw i 血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 , r e s e a r c h - l e a r n i n gh a si n c o m p a r a b l et r a i t s ,t h e nf r o mt h ee s s e n c e a n dt r a i t so f r e s e a r c h - l e a r n i n g , t h ea u t h o rt h i n kr e s e a r c h - l e a r n i n gc a nb u i l tt h ek n o w l e d g e t e r r a c ea n dp r o v i d e dt h es p a c eo ft h ef r e e d o ma n dp r o v i d et h ep o w e r f u lg u a r a n t e e i ti n f a v o ro f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p r o b l e m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n 峙t h i r dp a r t , d i s s e r t a t i n gc o n c r e t e l yh o wt oc u l t i v a t et h eh i g h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p r o b l e m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b yr e s e a r c h l e a r n i n g i nt h et e a c h i n gs y s t e mo ft h ec u r r e n ts c h o o l , t h e r ea l em a i n l yt w oa p p r o a c h e st oi m p l e m e n tr e s e a r c h l e a r n i n g o n ei st h er e s e a r c h a c t i v i t i e si nt h e s u b j e c tt e a c h i n g ,t h e o t h e ri st h ec o b r s e s p e c i a l l yd e s i g n e df o r r e s e a r c h - l e a r n i n g t l l i sp a r td i s c u s s e dr e s p e c t i v e l yt e a c h e r sh o w t oc u l t i v a t et h es t u d e n t s p r o b l e m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b yt h et w ow a y s k e yw o r d s :p r o b l e m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r e s e a r c h - l e a r n i n g ;p r o b l e ms e t t i n g ;p r o j e c tr e s e a r c h 硕士擘值论文 m a s l e r s 丁h e s l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氍,鹰日期:印年朋,7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签名:m 、聋 日期:刁年上月7 7 日 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 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园垂途塞握銮唇进后;旦圭生;旦二生;旦三生蕴鱼! 作者签名:m 、孝 日期:叼年j 月7 7 日 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 日 硕士聋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 引言 问题是认识的结点、枢纽,它把理论和实践、思维和行动、思维与符号、思维 与知识、思维与经验等连接起来。它能融贯信息和经验、活化知识、整合信息。“没 有问题,思想就会陈旧,方法就会钝化,真理就会老化,思维就会停滞,情感就会 泛化,意志就会休假。”【l 】问题具有激发功能,它像火石,点燃智慧之灯,照亮前 进之征程,照亮灵魂中的幽暗之角。问题对人类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并推动着人类 去提高和发展他们的能力。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指出:问题“对于知识的增长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激励知识的前进,它决定着它不断移动的边界。雌l 由此可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源泉。有问题思维才会深刻,有 问题才能有创造。而问题意识就其实质而言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 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 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 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育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 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不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谈创新精神及创新教育, 是空洞抽象的,毫无实际意义的。 然而,我们传统式的教育是一种“去问题”的教育。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 有问题离开教室。教师只有在确认学生没有问题时才感到安稳踏实,才觉得自己完 成了教学任务。在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问题意识会越来越弱。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问题意识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 视,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有很多涉及到学生问题意识的现 状调查、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当然也有一些关于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探 讨。综观目前成果,深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尤其是对培养学生 问题意识的策略、途径等的研究大多都是小论文形式,论述宽泛且缺乏深刻性,题 目大多类似于“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还有一 部分研究借助了具体的学科教学,比如在数学、语文、历史生物等学科中均有涉及, 这类研究论点雷同、缺乏理论分析,没有揭示出成功教学经验背后的基本规律,导 致观点比较零散、缺乏整合。本文构想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 养做一探讨。 研究性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探究、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的。学生在问 1 1 1 张掌然闸题的哲学研究【m 1 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1 2 月版第2 3 4 页 【2 l 踱普尔著,李本正、范景中译走向进化的知识论【m 1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 0 0 1 年版t 第2 4 页 l 题意识的驱动下主动积极地去获取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在课堂上,教 师的任务不是提出问题、抛出答案,而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 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或现成的答案,而是大胆提出问题,共同探求问题的实质和答案。 在项目研究中,学生从自然界、自己身边的生活、社会热点问题中发现问题进行研 究,自己得出结论。总之,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 的问题走出教室。无庸置疑,在这一过程中就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弱到 强。 2 第一部分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通过研究性学习这一路径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本文论述的主题。因而,为 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理应成为首先要说明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进行研究的前 提条件。这部分内容主要在澄清问题意识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的积极意义。 一、问题意识的内涵 近年来,问题意识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但对于“什么是问题意识”,“它 包含哪些要素”等实质性的问题还缺乏全面系统地分析,因而,目前我国学者对“问 题意识”还存在着多种界定。 意识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从哲学角度来看,意识是指与 物质相对应的一种哲学范畴,它是与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一种精神现象;从心 理学的角度来讲,意识是指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即借助于语言对客观现实世界的 主动地自觉地反映,是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意识就是人对外 部世界和自身心理、生理活动的觉察和感知。因而,对问题意识的理解就存在着多 种偏向。 比如,姚本先先生认为: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 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 态;i l 】还有学者认为问题意识指主体对问题的感知、态度和行为的调节,是人认识 问题和对待问题的统一;也有人认为,问题意识是指个体对问题能够敏锐感知,不 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这些观点偏向于从医学意识的角度来定义问 题意识。而有的学者的观点则偏向于哲学意识的概念,认为问题意识实际上就是一 种寻根究底的精神。四川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王真东认为: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 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 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还认为,创新精神就是一个人的问题意识。 笔者认为,这些提法有的过于狭窄,有的没有揭示出问题意识的真正内涵,有 的混淆了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关系。同时最为赞同的观点是:“问题 意识是指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通过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等 多种方式,产生了认知冲突,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时,出现的一种具有强烈 的探索情境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式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 【l j 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l 教育研究1 9 9 5 年第1 0 期 学生不断地积极思维,直至问题解决。埘l j 上述概念包含了问题意识的四个要素: 主客体要素: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客体又称为 认识对象,它是人的认识所指向的目标,具体地说,认识对象可以是一种进入认识 视野的自然、社会、精神等各个领域的事物和现象;可以是主体考虑加以解决的问 题,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各行各业、不同领域、不同范 围的问题,全局性、战略性的或局部性、战术性乃至操作性的问题等等:也可以是 主体酝酿创造或改进的产品,以及塑造人才这种特殊的“产品”等等。需要要素: 认识对象要适应人的实践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或存在于人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 成为人们的思维对象,值得人们去探究。优化要素:主体对现状的不满或否定并 想方设法去改进或主体欲从被打破的,处于不平衡的认知结构状态。动力要素: 问题意识能否最终达成依赖于主体是否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顽强的创 新意志。狭义的问题意识概念主要是针对动力要素而言的,就是指主体怀有探索真 实问题的强烈欲望。 二、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积极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 思维、被动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时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 此时的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因此,具有强烈问题意 识的思维,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又可以作 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一般来说, 显而易见的问题无须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涵在习以为常现象背后的问题,所以, 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是思维活 动中解决问题的关键。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指出:问题“对于知识的增长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激励知识的前进,它决定着它不断移动的边界。惘由此可见,问题 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也反映了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问题意识使个体可以不断质疑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个 体创造力的发展。 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乃至整个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际课堂教学 中,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掌握知识同样具有积极意义。从某种 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开他们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与教 学过程是一致的,其主旨都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 【1 1 房寿高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川上海教育科研2 0 0 6 ( 1 ) 1 2 波普尔著李本正,范景中译走向进化的知识论【m 1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敝社2 0 0 1 年版,第2 4 页 4 笔者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 一)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扩充知识量,形成一定的思维方法 知识信息量及思维方法是思维结构的内在系统的基础,是全部思维活动的支撑 点。人们思维结构的进化和完善程度同知识的质量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如果有问题 意识,他们的思维就会为解决某一具体的局部的实际问题而启动。这时,一方面, 学生原有的以各种类型的知识、表象和智力行为方式而存在的已有经验起重要作 用,学生思维内部也会产生一种自我刺激、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并对已 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理解,从而丰富和发展原有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当学生 思维遇到疑惑、产生探究心理时,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就会采用查找资料、请教师 长等手段,在有意或无意注意之中大大扩充了广泛领域的知识量。而当思维材料零 散、不系统或者主要的和次要的、真实的和虚伪的、本质的和现象的信息混杂在一 起时,学生要把它们按某种联系系统化、有序化,变成人们所需要的反映事物本质 和规律的知识,就必须运用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加以组织和整合。在组织和整合的 过程中,学生从未知走向已知,又从已知走向新的未知,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更高 科学境界迈进,学生的知识量、认知结构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就会不断地丰富和 发展。 ( 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性是其个性的核心内容,是在主客体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 性、创造性与自主性。个性的主体性不是先天的,必须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才能形 成。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 发现。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 就可以使他们启动思维,活跃思维的积极性,探究知识的奥秘,从而积极主动地完 成学习活动。另外,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和发现时,可以从具有挑 战性的刺激性的创造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这就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 趣,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及其内在动机和热情,实现教学过程主体作用的发挥。 ( 三)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明创造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而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这正如苏格 拉底所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识 过程,学生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发明和创造活动。因此,具有 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从人才成长的规律与教育实践来看,那些富有创造 才能的学生,也就是那些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他们大多有好问、多阀、深问、怪 问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书本转 以及迷信权威和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而突破思维惰性与思维定势的局 限,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科学家贝尔纳说:“构 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i l j 它启示人们应摆脱已 有知识的局限性,敢于、善于、探索和创造。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也曾经对他的学 生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很希望都取得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成 的学说所压倒”。【2 1 所谓怀疑的态度就是问题意识。当学生在学习中具有问题意识 时,就不会迷信权威、书本和教师的绝对正确性,就能在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经过独立思考,对一些非科学、伪科学的知识进行大胆的质疑,并勇敢地探索科学 的结论。而这正体现了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 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育心理学认为,构成课堂教学气氛 有三方面因素:教师的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思维状态,以及教学内容的情感基 调。如果教育者能够认识的青少年儿童具有好奇、好问探究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 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就可以有效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焦点,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 双方都处于紧张而又轻松的愉快情景之中。反之,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不考虑他们的思维状态和求知欲,那么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思维积极性。成功的 教学经验表明,把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入到教学之中,有利于活跃师生双方的思维活 动,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有助于优化和改善课堂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 五)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探究过程。学习过程的探究活 动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步 骤。这无疑需要问题意识的参与,否则就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探究与发展。而具有 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驱使学生不停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只有通过 解决问题的练习方能逐渐学会发现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布鲁纳认为,越是在这方面 有经验的人,越能把学习归纳成一种探究,越能形成探究的态度,即问题意识,越 会坚信自己有所发现的能力。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经常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 养,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学习的技巧,必然会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1 j 转引之北师大人才研究所:创作性思维的艺术( 内部交流) 【2 j 同f 1 1 6 硕士擘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二部分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 如前所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因而,寻找一条有效可 行的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针对我国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对传统教 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它导致了学生问题意识的薄弱;紧接着分析研究性学习 存在的优势,从而找出研究性学习与问题意识的链接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首先,我们先看下面一组材料: 材料1 、在短短的4 5 分钟一堂课内,某位任课教师向学生提出了9 8 个问题, 但在课堂教学中,无学生提问,不敢提问。l l , 材料2 、最近,有对北京市1 0 所中学的2 0 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课后敢于向老师质疑的占5 6 8 ,课堂敢于向老师质疑的占1 1 5 ,而课堂敢于 当面指出教师错误的学生仅占5 5 。国 材料3 、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出版社等方面的专 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 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课时遇到问题当场主动 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 3 8 ,初中生占5 7 ,高中生占2 9 。专家分析认为, 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阀、表达受到各种限制,那些不符合 要求者可能会招致老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1 3 1 材料4 、在历届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颁奖大会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发 奖时我们的孩子都很风光,因为金牌往往被我们囊括,但发奖后就不同了,我们的 孩子抱奖牌呆呆的坐在位子上,与之相对应的是那些西方国家的孩们都会蜂拥到台 上的科学家面前,向他们提出一大堆奇怪的问题。1 4 】 由上述这组材料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中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比较淡薄的。 笔者在走访一些中学时,也深有同样的感触。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一些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深入教师心中;一些新的教材教法也走进课堂。但 这些所谓的“新”却还是摆脱不了旧的教育框架和模式,教育教学仍在以升学为主轴, 【l l 韩雪萍让学生从“被追问”状态中解放出来【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 0 0 3 ( 4 ) 【2 l 曹公奇关注问题意识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 0 0 2 ( 3 ) 1 3 1 颇向阳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 中学语文教学2 0 0 2 ( 1 0 ) 【4 1 张军、陈旭远学会思考是创新教育的核心f j 】现代中小学教育1 9 9 9 0 2 ) 7 项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尤其是一些私立中学,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认为“升学率”才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硬道 理。因而许多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莫说学生,就是教师也被模式化。试想,在这 样的环境中,学生可能会对学习产生好奇和兴趣吗? 假如中学可以把为了学生的升 学作为冠冕堂皇的借口,那么小学生、幼儿昵? “减负”喊的铺天盖地,可是孩子们 仍是课业多、书包重,周末也被各种辅导班、兴趣班所吞噬,重压使他们失去了童 趣,失去了与生俱来的好奇,他们哪里还有自己的空间、哪里还有思考得余地? 通 过反思,认为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几个方面: l 、学生不愿提问。有的学生认为,只要解答课本、老师、练习中的问题即可, 免得浪费时间;有的学生是由于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是否超越考试范围而不愿提出这 些问题。 2 ,不会提问。会不会提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生疑能力,生疑能力越 强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有深度和新意,所提的问题越有挑战性和创造性。而大多 数学生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思维发散度不广、思维深刻度不够。 3 ,不敢提问。有的学生刚产生疑问就觉得自己根本无法解决,不去考虑就把 问题扼杀在摇篮里;有的学生当产生疑问时,自己尝试解决未果,就柬之高阁;有 的怕提出问题后,问题档次太低,会被同学、老师耻笑。 4 、教师对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有些教师往往随意提问,实用不高, 甚至流水式提问或满堂问,所提的大多是低度思维的问题。教师忽视学生问题意识 的培养,自己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 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希望听一节 有中国特色的公开课。负责接待的上海教育科学院安排一所著名重点高中为他们开 了一堂高一物理课。任课教师是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课堂上,教学双方很活跃, 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气氛热烈,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思考题学生都完成得很好。 教师教学方法灵活,重点突出,训练也有针对性,时间安排很恰当。当老师说“这 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来,听课的中国教师不禁鼓起了掌。 但奇怪的是,几位美国教育学家却一点表情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的回答出 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反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 l l 】美国这些教育家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也就是说,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美国同行的观点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按照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每一节课或每个单元,不管是学习什么,问题都要完全 解决了才算结束。不少教师甚至认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 l i l 陈京山没有问题才是个问题l 】j 教学管理2 0 0 3 ,( i l i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 比让他们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要好。让学生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熟练 所学知识,而不是让他们带着满脑子的困惑去实验、探究。事实上,我们的这种做 法破坏了学生持续学习和思考的动机,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使学生难以进入 “研究”状态,是一种“去问题教育”。 其实,早在2 0 世纪3 0 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 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因此,我们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并不只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 要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 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为目的。 二、传统教育中问题意识的匮乏 ( 一) 对学生主体性的漠视造成学生问题意识的失落 “学生”一词的含义表明了一种文化上的不足和差距,也正是由于人们某种文化上 的不足和差距,他们才成为学生或某一方面的学生。这种关于青少年学生不成熟性 的假设和规定,决定了他们在各种教育关系中的基本地位,进而也就成了各种传统 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形成的基础和依据。由此,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 中处于中心地位,他们控制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制定教学内容,评判学生成 绩,一切的掌握者都是教师。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师生渐渐会趋同一种认识:即 教师必须也应该是某个教育群落中的“领袖 - - “真理”的掌握者,而学生只是接受 真理的人,而且只需要接受,于是有着绝对权威的教师完全控制了课堂,而学生的 思维完全附属顺从于教师的思维。l i 】这样的教育结果只能是:学生的求异思维得不 到发展,探究精神得不到培养,思维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一些超出常规的创造性 的思维还会因其与教师设计好的轨道不符而受到讽刺、嘲弄和呵斥,宝贵的灵感火 花被轻易湮灭。同时,由于学生处于学习的不自主的被动地位,处于紧张的思想压 力之下,自然就不能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力和感情因素,从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 性。所以,片面强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会使学生形成思维上的教师 权威定势,这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且将学 生的思维牢牢地禁锢住,使学生不会思维、不敢思维、不想思维。久而久之,熟悉、 习惯了这种状态的学生会不自觉地把思维的自主性完全交给教师。对于未知领域, 也无须自己去探索,反正会有老师教给我们;如果在实践中面对解决不了的问题也 无须担心,一句“老师没教过”就可以博得所有人的原谅和理解。教师的权威使得学 【l l 林革韩炜浅析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及对簧【j 】现代教育科学2 0 0 4 ( 2 ) 9 项士孝住论炙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生心安理得地依赖着教师,也就自然而然地让教师成为统一的操作者,教育的结果 更多趋向于重复、雷同、类似,这成为学生思维中少犯错误甚至是不犯错误的标志。 而从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来看,这种从众思维定势会极大地损害学生天生的好奇心 和问题意识,不利于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最终导致:不敢独立思考 一不敢标新立异一简单模仿一因循守旧一安于平庸一创造力的自主思维力萎缩。可 想而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具备真正的“学闯”,因为他们在“学”的过程中从 来不敢“问”,也不想“问”。 ( 二) 对批判思维的压制是问题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 “无批判则无发展,更无合理的发展”。批判是创新的前提,缺乏批判意识和批 判思维,就不可能产生对既有结论的怀疑,也就不可能产生创新的欲望。 2 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 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薪问题、新的 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 步。* l ”与爱因斯坦的主张恰恰相反,在我国当前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不注 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反而在通过各种途径遏制学生批判意识的萌芽。 一位语文教师刚接了一个新班,在课堂教学中这位老师讲道:“这堂课,我们学习 老舍先生的”话未说完,便有学生举手发言:“刚才,您读错了一个字,老舍 的舍,应读成上声,不能读成去声”这位学生好象发现了一个奥秘,眼里忽 闪着光彩,俨然以一个学者的口气继续说:“老舍先生,字舍予,大概是舍弃自己 之意,所以在这里,舍字应该读成上声”讲台上,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当作对自 己权威的挑畔,因此怒火中烧,抓住学生说话中的一个字眼,怒斥道:“什么大概 不大概的,自己搞不清楚还在这里指手画脚,坐下! ”【l 】一言既出,课堂气氛顿时 凝滞,提问题的学生非常难堪,学习兴趣全无。这里体现出的不仅是一个老师的教 学艺术问题,而且还关涉到教师的胸怀、气度问题。深诸教学艺术之道、胸怀宽广 的教师面对这样的情景,常常能够以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质疑,并以此作为 培养学生批判意识的良好契机,从而化事故为故事。如果教师不得不通过遏制学生 批判思维的手段来维护自己可怜的“权威”,那只能说是教师自身的无能,更是对教 育的一种悖逆。 1 1 1 转引自龚放强化问题意识,造就刨新人才【j 】中国教育掇,2 0 0 0 年4 月1 9 日 1 2 】汪刘生,白莉著教学艺术论 m i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8 4 页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 三) 对单一答案的过度强调是导致问题意识缺失的关键 在今天,教师几乎充当了一个“布道者”的角色。他们几乎代替学生完成了对教 学内容的一切处理过程,学生所能做的,只剩下对信息的记忆和再现。这种教学所 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则很少关心。学生只需记住教师所 归纳的段落大意、主题思想或解题步骤,而后在考试时能够准确地“复制”到答题纸 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教学再加上考试中所谓的“标准答案”,将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探究欲望扼杀殆尽。例如,某考题要求用一个成语概括出“思想一致,共 同努力”的意思。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凡答“齐心协力”的学生均因不符合标准答 案被判为错误答案。对此,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对机器的要求,而不是 对人的要求,这是在调试答题机器,而不是培养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维的人。”l l 】 在这样的教学中侈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只能被视为是一种自我嘲弄。 在传统的学科课程范式中,知识主要被作为一种“客观的事实”甚至“真理”来对 待。也就是说,在学科课程教学中,知识已经脱离了人的意义和交互主体性的交流 过程,知识不再是一种可质询、可协商、可探讨的东西,而成为一种被强加于人的 外在异己力量。“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从生成自我意义系统的自我形成过程中被 剔除了,因为自我形成过程包含着一种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问的解释性联系。一旦 认识过程的主体维度消失了,知识的目的就变为一种累积过程范畴化过程。”【2 】 将知识等同于真理,直接导致了两种结果:一是预先掌握了知识的教师因自认 为握有“真理”而努力构筑自己在学生中的“权威”形象,而这种权威更多地是一种外 在地“权势权威”,它区别于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所建立的“权能权威”。片面地 依靠权势权威而忽视权能权威的建设,直接造成了教师主体性的异化,使得教师的 主导作用僭越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宰。二是剥夺了学生对知识进行批判与验证的机 会甚至权利。学生只能将知识作为真理来虔诚地接受,这使得知识的权威地位遮蔽 了学生的主体性,造成学生创新意识的失落。 ( 四) 陈旧的知识观窒息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当今时代,知识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而知识观的变革往往内在地孕育着课 程观以及相应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知识观将知识视为真理的化身,知识的权 威地位缘此而得以确立。一旦我们将知识视为真理,实际上也就禁锢了我们继续探 索的欲望,其必然的逻辑就是导致传统课程内容的滞后。在传统学科课程观看来, 1 1 石鸥著墩学病理学【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3 2 8 页【 2 】张华经验课程论l m l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6 4 页 项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只要学会了现存课程体系中的内容,就能够从容应付未来生活的挑战。如果说在一 个“过去统治着现在,权威统治着众生”的时代里,这样的课程观还具有一些现实合 理性的话,那么在今天这样一个变动不居的社会里,传统的知识观和课程观都将且 已经开始呈出现危机。i l j 传统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群”的姿态出现的,在这个庞杂的 学科群中,不仅构成学科群的学科门类比较稳定,而且各门学科的课程内容也鲜有 变易。历次课程改革虽然也对课程内容有所增减,但事实上却很少涉及课程体系及 其基本内容。课程体系与内容的稳定固然有利予教师实施教学活动,但倘若课程忽 视了吐故纳新中发展与更新,其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也就逐渐削弱了。 当代建构主义学者对知识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在他们看来,知识并非现实的准 确表征,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假设而已。随着人类对世界理解的进一步深化,知识 不断地被“革命”掉,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假设。杜威在其晚年的重要著作确定 性的寻求中写道:“可以被称为知识或者认识对象的任何事物,总是标志一个解 答了的问题,一个除去了的困难,一种澄清了的混乱,已缩减成凝聚物的不一致性, 一种控制了的烦难。”在杜威看来,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始终有待于 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因此,在杜威看来,知识就意味着探究过程。1 2 l 三、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研究性学习在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特别是在知识探寻中孕育着一种问题意 识,亲自寻找并实践解决问题的途径。作为一种国际社会比较认同的学习方式,它 引发了整个教学、学习方式的变革。分析其内涵和特点,认为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 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 一)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到底是什么,一般有两种所指;一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二是指 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接受学习”和“训练学 习”而提出来的,通常指教师和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指 导下,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3 】作为一种课程,“研 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 习机会,并在课程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保证其实施的一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