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人际知觉启动的同化与对比效应.pdf_第1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人际知觉启动的同化与对比效应.pdf_第2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人际知觉启动的同化与对比效应.pdf_第3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人际知觉启动的同化与对比效应.pdf_第4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人际知觉启动的同化与对比效应.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人际知觉启动的同化与对比效应.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 届研 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学校代码 : 学号 : 10 2 6 9 5 10 6 0 10 3 0 0 2 季束峰忿尺 李 人 际知觉启动 的同化与对 比效应 院系 : 专业 : 研究方 向: 指导教师 : 硕士研 究生 : 2009 年 5 月完成 t h e sis o f master, 5 d eg ree fo r 2 0 0 9 s eh o o l c o d e :10 2 6 9 s eh o o l id :5 1 0 6 0 0 10 3 0 0 2 e ast c hina n orm al u niversit y t h e a ssim ila ti0 ll a lld co n tra st eff ect o f in terp erso n a l p ereep tio n s eh o o l: m aj or: s u b 一 field : tu to f: g rad u ate : p sy ch o lo gy an d c o g n itiv e s eien ce f u n d am en tal p sy eh o lo g y h u m an in tellig en ce p sy eh o lo gy an d s o cial c o g n itio n z h ifa ng s h ao ta o c h en g ac eo m p lish ed b y may , 2 0 0 9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 明 本人所 呈交 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 的指导下进行 的研 究工作及 取得 的研 究成 果 。据我所知 ,除文 中己经注 明引用 的 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 己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 的研究做 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 ,均 己在文 中作 了明 确说 明并表示谢意。 作 者 签 名 :森陶日 期 :洲 少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 明 本人完全 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 关保 留、使用 学位论文 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 留学 位论文并 向国家主管部 门或其指定机构送 交论文 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学位论 文用于非赢利 目的的少量复制 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 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 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 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淌陶 日 期 :望 早 述 里 久 -程 卫史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 姓名 名职称 称单位 位备注 注 梁 梁宁建 建教授 授华东师范大学 学主席 席 张 张卫东 东教授 授华东师范大学 学委 委 1 1 1 贝 贝 贝 贝 贝 贝 rr r r. 宝 匕 户 口 ii i副教授 授华东师范大学 学委 委 不 不 兄伽 伽 伽 伽 口 1 11贝 贝 贝 贝 贝 摘要 本研究采用启动实验范式对人 际知觉情境评价和个体评价进行研究, 旨在 研 究启动刺激 能否对情境和个体 的竞争性评价产生启动效应 ,情境评价能否对个体 评价产生中介作用 以及被试性别 , 被试一 实际个体性别异 同和被试对 实际个体 的熟悉 度 能否对此中介作用产生调节效应 。 本研究的实验任务分为启动和评价两个阶段 。启动阶段采用真假词判断任务作 为启动任务; 评价阶段包含被试对情境的评价和对个体的评价 。 在对情境的评价 中, 研 究者采用 了囚徒 困境作为实验情境 ; 在对个体的评价 中, .研 究者分别采用假想个 体和实 际个体作为 目标个体 。 本研究的 自变量 为启动刺激 的性质 (合 作一 竞争性 ),因变 量 为人际知觉 ,其 中 包括情境评价和个体评价 。同时 , 研 究者也分析 了情境评价对个 体评价 的中介作用, 因此情境评价同时也是本研究的中介变量 。此研究中的调节变量 为被试性别 、被试- 实 际个体 的性别异 同以及被试对 实 际个体 的熟悉度 。 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假想个体 ,启动刺激仅对个体评价存在显著对 比效应 (合 作性启动刺激 组 的被试对个体 的竞 争性评价得分高于竞争性启动刺激组 的被试 ), 而 对 情境评价没有产 生启动效应 。同时,情境评价对 个体评价没有产生中介作用 。对 于实际个体 ,启动刺 激对情境和个体评价均存在显著 的同化效应(合作性启动刺激 组的被试对情境和个体的竞争性评价得分低于竞争性启动刺激组的被试 )。 被试性别 和 启动刺激 , 被试一 实际个体性别异 同和被试对 实际个体的熟悉度对情境和个体评价 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另外,对于实际个体,情境评价对个体评价存在显著的中 介 作用 ,且启动 刺激 和被试性 别 的交 互作 用对 此 中介 作用存 在 显 著 的调节效应 。 关键词 : 启动效 应 ,情境评价 ,个体评价 ,中介作用 ,调节 效应 犷 a b s t r a c t with th e p rim in g p arad igm ,this researeh stud ies th e in terperso n al p ereeptio n ,in clu d in g personal pereeption and si tuati onal eonstrual.there are three eore research objeets, w hi eh are th e prim e eff e et on the p erso n al p ereeptio n and situatio nal eo n strual,the m ed iatin g eff e et o f th e situatio n al eo n strual o n th e p erso n al p ereep tion , and th e m o d eratin g eff e ct o f the gender and fam iliari ty on the m ed iati n g eff e et. t he tasks w ere separated into tw o stag es,the p rim in g and p ereep tu al stag es. p ereep tio n task s in th e p rim in g stag es are the lexi eal deci sion tasks and those in the pereeptual stages are the judgm ents of the objeets and the situ atio n s. t h e d eserip tio n o f th e si tu atio n s 15 a p riso n er, 5 d ilem m a g am e an d th e deseri ptions ofthe objeets inel ude the deseri pti ons ofboth the vi rt ualand the realpersons. th e in d ep en d en t v ariab le 15 th e p rim e stim u lu s: th e d ep en d ent v ariab le 15 in terperso n a l p ercep tio n , in elu d in g th e p erso n a l pereep tio n and sitoatio n al eo n strua l, w h ile th e situ atio n al eo n strual 15 also th e m ed iatin g v ariab le .an d the m o d eratin g v ariab les are th e gende几 the fanliliarity and the gender sim ilarities betw een the par t ieipants and the real objects. th e resul ts ofthis st u 即 are as follow s.r egardi ng to the vi rt u alobjeet, the eontr asteff e et 15 y ie ld ed to th e p erso n al p ereep tio n ,b u t n o t to the situatio n al eo n strual.an d there 15 n o m ed iatin g eff e et b etw een th e situatio n al eo n strual and the p erso n a l p ereep tio n . f o r the real objeets, the assi m ilation eff e et w as obtained for both the personal pereepti on and the situatio n al eo n strual. t h ere are sign ifi ean t in teraetio n eff e et betw een th e g en d er and th e p rim e stim u lu s as w ell as th at b etw een the fam iliarities and the g en d er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part ieipants and the real objeets.a lso the m ediati ng eff e et of the situati onal eonstrual to the personal pereeption 15 signifi eant, w hieh 1 5 infl ueneed by the interaetion betw een the g en d er and th e prim e stim u lu s. 感 k ey w o rd s: p rim in g eff e et,situ atio n a l co n strua l,p erso n al p erceptio n ,m ed iatin g e ff e et, m o d erating eff e et v ll 目录 图 目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 表 目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i 1 导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1 启动效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 2 个体评价和启动效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3 情境评价和 启动效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1. 4 性别和被试对 实际个 体 的熟悉度对情境和个体评价 的影 响. . . . . . . . . . . . . . . . 4 1. 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1. 6 研究构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2 方 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2.1 被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2.2 刺激及设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2. 3 研 究变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2. 4 研 究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2. 5 实验程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3 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3 .1 被试对启动刺激 的意识水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3. 2 被试对假想个体及其所处情境 的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3. 3 被试对实际个体及其所处情境 的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3 . 4 情境评价对 个体评价启动效应 的中介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3. 5 被试一 实际个 体性别异 同和被试对 实 际个体 的熟悉度对 sm i 的调节效应 33 3. 6 被试对假想个体和 实 际个体及其所 处情境 的竞争性评价得分 比较 . . . . . 34 4 讨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4.1 人 际知 觉 的 同化效 应 和对 比效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4.2 情境评价对个体评 价启动效应 的中介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 4. 3 被试性别 、被试 实 际个体性别异 同和被试对 实 际个体 的熟悉度对 sm i 的调 沪 节效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4.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0 4. 5 未来研究的展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0 5 结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 6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 后 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 尹 图 目录 图 2一 1 变量 之 间的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图 2一 2 启动阶段真假词判断任 务实验程序流程 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图 2一 3 被试信息收集界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图 2一 4 启动 阶段指导语界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图 2一 5 练 习程 序流程 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图 2一 6 实验程序流程 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图 2一 7 选择 目标个体程序界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图 2一 8 评 价阶 段指导语呈现 界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图 2一 9 情境评价界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图 2一 10 个体评价界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图 2一 11 检验被试对启动词的意识水平的实验界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图 3一 12 不 同启动刺激组被试对 目标个体的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图 3一 13 性别对情境评价 的主效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图 3一 14 不 同启动刺激组被试对 实际个体 的个体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图 3一 巧 不 同启动刺激组被试对实际个体所处情境 的情境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图 3一 16 不 同性别被试对于实际个体 的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图 3一 17 不 同启动刺激条件 ,不 同性别被试对个体所处情 境 的评价 . . . . . . . . . . . . . . . 28 图 3一 18 不 同启动刺激条件 ,不 同性别被试对个体 的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图 3一 19 被 试 对于不 同熟悉度 的同性和异性所 处情 境 的评 价 . . . . . . . . . . . . . . . . . . 29 图 3一 20 被 试对 不 同性别 的实际个 体 的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图 3一 21 对 于假想 个 体 ,情境评价对 个体评价 启 动 效应 的 中介作用 检 验 . . . . . . . .31 图 3一 22 对 于 实 际个 体 ,情境 评 价对 个 体评价 启动 效应 的 中介 作 用 检 验 . . . . . . . .33 了 。 表 目录 表 2一 1 被试分布情 况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表 3一 2 被试对假想个体及其所处情境 的评价 的多元方差分析 结果. . . . . . . .22 表 3一 3 被试性别、被试一 实际个体性别异同和被试对实际个体的熟悉度对情境 和个体评价 的影 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表 3一 4 被试对假想个体所处情境 的评价对其 个体评价 启动效应 的中介作用 31 表 3一 5 被试对 实 际个体所处情境 的评价对其 个体评价 启动效应 的中介作用 32 表 3一 6 被试对假想个体和实际个体以及其所处情境评价的 /检验. . . . . . . . . . . .34 , ) 1旦门全 . j l、 j目 l l 启动效应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 中,总是在不 同的情境中,与各种类型 的人产生 各种不同的联系,对人的认知即社会认知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在社会认知过程 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经验 (如 自我报 告法或 内省法 ), 但 这一经验仍然会潜在影响行为者 的行为和判断 ,这种现象叫 内隐社会认知 (im plic it sooia l cognit ion )。内隐社会认知是间接测量的,它首先来源于 内隐记忆研究中的间 接测量 。其一般程序是 : 告诉被试 ,a 是要测量 的,研 究者则依据被试对 a 的反应 推测 b ,通过对 a 的直接测量实现对所研究的内容 b 的间接测量 。且在实验过程 中 不告诉被试研究的真实意 图和 目的 , 不要求被试对 所研究 内容进行 自我报告或 内省. 目前研究较常用的有 反应潜伏期测量 、投射测验 、启动效应等等川。 本研究采用启动效应作为 内隐社会认知的指标 ,考察情境评价和个体评价 的启 动效应 以及被试性别 、 被试一 实际个体性别异 同和被试对个体 的熟悉度对启动效应 的 影 响 。 启动效应 (prim e eff e ct) 又称直接启动或重 复启动 ,指 由于某一刺激 (通 常指 单词或 图片 ) 的先前 呈现而导致 随后对该刺激或相关刺激进行加工 的易化 。典型 的 重复启动实验包括学 习和测验两个阶段 : 学 习阶段 ,向被试呈现一系列刺激 ,间隔 一定 时间; 在随后 的测验 阶段 ,被试 或用与学习阶段相 同或相关 的刺激执行一项任 务,或用与学习阶段无关 的新刺激执行该任务作 为操作 的基线测量 ,采用新 旧刺激 进行 操作所 导致 的成 绩 差异 就构 成 了重 复启动 测 量12 113 。 1. 2 个体评价和启动效应 当呈 现 关 于 某 人 的行 为 描 述 并 要 求 被 试 根 据 这 些 行 为形 成 关 于 该 人 的 印象 时 , 这些行为在头脑 中是如何组织或编码 的? 关于这一 问题存在着两种不 同的观 点 : 第 一种观点为组织加工说 。它认为 ,人们在接受关于 目标个体 的有 关信息后 ,会 依据 一定 的规 则把信 息 组 织起 来 ,形 成一个层 次 网络 ,最底 下 的是具体行为 ,它所 说 明 的品质属于 网络 的中层 , 网络 的最 上面 便 是关于 目标个 体 的评价 ,或几个 品质 共 同 说明的概念 ,最上面 的位置叫做结节 (n ede),这样便组成了品质行为群集 (trai t- behavior。 lust e r)。第二种观点为精致加工说 。该理论认为,印象形成时对信 息的编 码 ,是每个项 目与记忆中另外的相关信息之间联系的形成或建立 ,被试用行为所说 明的每个品质来精致加工每一个行为或刺激信息,因而在记忆中建立 了每个行为和 各 自品质之间的联系 。印象形成过程 中我们对行为信息进行精致加工编码 ,行为信 息与 品质相关 ,但它们是独立存贮在记忆中4 。 先前的信 息如何影响人与人之 间的知觉呢 ? 前人研 究存在两种 结果 ,分别为 同 化效应和对 比效应 。 被先前信 息激活 的特质 结构使被试对 目标个体 的评价倾 向于与启动刺激相 同, 这种效应被称为同化效应 (assi m il ation eff e ct)。被先前信息激活 的特质结构使被试 对 目标 个 体 的评 价 倾 向于 与 启动 刺 激 相 反 ,这 种 效 应 被 称 为对 比效 应(。 ontr ast eff e ct) 15 i 17 115 。在 实验研 究情 境 中 ,同化效应可 以表现 为合作性启动词 的呈现导 致被试认为 目标个体更具合作性 ,对 比效应则可 以表现 为合作性启动词 的呈现导致 被试认为 目标个体更具竞争性 。在 日常社会生活 中 ,人们对他人 的第一 印象会使其 在与他人之后 的相处过程 中,出现一定的倾 向性 。如 ,通过朋友介绍相识 的人 ,可 能会在相处过程 中对彼此表现 出更 多的宽容 。这种现象可 以理解 为 同化效应 的一种 表现 。但是 ,如果朋友介绍时 ,将其 中一个人描述 到天花乱坠 ,刻意将某一人刻 画 成一个完美的人 ,却会使另一人 出现校正倾 向,进 而刻意地去寻找一些证 明该人并 不完美 的缺 点 。这种刻 意 的校 正倾 向则可 以理解 为对 比效应 的一种表现 。b aldw in (1 990) 的研 究表 明,朋友启动条件下 的个体会努 力通过寻找情境原因来理解 目标 个 体 的正面或负面行 为r glr , o一 川。 同化和对 比效应广泛存在于现 有 的实验研究 中,而在关于个 体评价 的文献 中, 同化效应 出现 的频率要远大于对 比效应 。stapel等人(1 998)曾经声称 ,可通达 的特质 不会导致对 比效应 ,因为他们只有 比较才会导致对 比效应 ,而激活 的特 质结构并不 足 以构成 比较标准i 2。当提醒被试启动阶段 的存在(m oskowtiz, 1 999;s加 ek, 1 993), 或者在指导语 中明确要求被试对个体 的评价不能有偏 向时 ,启动刺激产生 了对 比效 应 3i, 4一 。 但 是 ,k ay (2008) l 5l的研 究证 明启动 刺激 可 以在 被 试无意识 水平 条件 下 产 生 对 比效应 ,即启动刺 激 可 以使 被试 对 目标个 体 的知觉 倾 向于 与启动特质 相 反【 5。 如 , 若启动刺激是竞争性的,则被试对 目标个体 的知觉会倾 向于更具合作性。k ay 等人 认为这种对 比效应产 生的主要原 因在于启动刺激对情境评价产 生 同化效应 ,从而使 得启动刺激对个体知觉的效应表现为对 比效应 ,即情境评价对个体评价存在中介作 用 。 1. 3 情境评价和启动效应 人们在评价一个人 的时候 ,总是把他 当作一个一致性 的对象来观察的。中国人 在形成对他人 的印象 时容易受人 际关系情境 的影 响【 6】 。人们在储存他人的行为特质 的同时,也会储存情境 以及人与情境交互的信息 。知觉者在对他 人 的 日常社会行为 和个性倾 向的解释中考虑到 了个体和情境的交互作用l 71。对于友好 、攻击 、卑鄙等 个性特质 ,知觉者不仅期待 出现倾 向和情境之 间的交互作用 ,并且可 以很容易地解 释这种交互作用i , 一 :1 91。 如果提供给知觉者 目标个体的一系列与不同动机相关的特质 ,他们会勾画出目 标个体这些特质所对应的独特 的 “ 如果那 么”模式 ,同时,如果提供给知 觉者一系列 “ 如果那么 ”模式 时,知觉者可 以给 出恰 当的特质标签lz 0】 。也 就是说,知觉者会将情境信息和个体评价很好地 结合起来 ,情境信息在影响知觉者 对他人印象形成的同时,也使知觉者 更好地构成对他 人 的评价 。但是 ,如果没有观 察到他人在不 同情境下 的行为或者仅仅知道他人 的一个单独 的行为 ,知觉者只能根 据一些不涉及情境的描述 ,如 : 特质 、原型 、陈规或在一个情境 中可接受 的正常行 为来预测他人 的行 为2 l。因此 ,当要 求 知觉者根 据单 个 行 为情 节进行推 断 时 ,任 务 实际上就成为了一个猜测 : 佃 她会不会将这种行 为推广到一个新 的情境中? 大量实 验 证 据表 明 ,知觉者通 常假 定这种 行 为将 会 被推 广 到新 的情 境 12 2112 3 侧】 。当呈现 给 知觉者 的是一系列发生在不 同情境 的不 同行 为时 ,知觉者则必须找到一种融合这些 行 为信 息的方式 。知觉者在融合 多个行为信 息时 ,他们 的推 断策略和根据单个行为 情 节进行判断 的策略是 明显 不 同的 。知觉者 可 能在第 一个 行 为情 节 中没有 获得 足 够 的情 境信 息 ,他们完全可 能会对 第 二个行 为情 节 中 的情境 信 息很 敏感 。知觉者根 据 他 人在不 同情 境 中的行 为作 出的评 价 更 为可靠 ,更 为恰 当 。 k ay 等人 (2003 ; 2004 ; 2008) 证 明启动 刺激 不 仅仅会对个 体评价产 生启动 效 应 ,也会 对情境评价 产生 启动 效 应 25一 1 26一 l, 5一 。 1.4 性别和被试对实际个体 的熟悉度对情境和个体评价 的影响 被试 对 目标个体 的描述倾 向于提及 : 长相 、行 为模式 、社会 关 系 、所 处环 境 、 个体 出身 以及个性特征 。而这六类 信息按照重要程度可依次排列为 : 长相 、个性特 征 、行为模式 、社会关系 ,个体 出身、所处环境 。行为模式 、社会关系和所 处环境 都涉 及 到 了相应 的情境信 息 。并且人们对 熟悉 的人 的记忆结构不 同于不 熟悉 的人 或 者关 系一般 的人 的记忆结构 。fiske(1 979)认为,个体对朋友的描述 更 多地集 中于个 性特 质 ,对 陌生人 的描述 则更 多地集 中于情境 。换句话说 ,个 体对朋 友 的评 价较 少 受到情境 的影 响 ,而对 陌生人 的评 价则主要建立在情境评价基础 之上2 71。 与此 同时 ,人们对熟悉的人的行为模式随情境 的变化而变化 的独特模式是敏感 的 。zuroff ( 1982)的研 究表 明: (l) 对两个最要好 的同性朋友和一个最要好 的异性朋 友 的评 价 比对 一个 点头之交 的人涉及 到更 多的情境一 个 体交互信 息 。(2) 在评 价 同性 个 体 的行 为 的时候 ,女性 比男性知觉到更多 的情境变化信息 。且特 质类 别会 影 响被 试对 目标个 体 的相关特质 的知觉和解释12 8。朋友 启动条件下 的个 体会通 过努 力寻 找 情境 原 因来 理解 目标个体 的正面或 负面行为 ,并且朋友启动条件 下 的个 体在 理解 朋 友 的行 为上 比其他个 体更情境化 ,涉及 到更 多 的情境信 息l0 。研 究者认 为 z uroff和 b aldw in 等人 的观 点更符合现 实社会 。人们不会花 心 思去 了解 一个 自己不认 识或者 不熟悉 的个体所处的情境 ,反而是直接根据该人 的行为得 出一个 比较主观 的评价 。 但 是 ,对 于 自己熟悉 的个体或者 自己在 意 的朋友 的行 为 ,人们会 极 力地 去 了解 出现 这种行 为的背后原因。因此 ,研究者认为人们对他人的了解是随着对其各种情境 中 的行 为的了解而增加的,人们在对熟悉 的人进行评价 的时候 ,会 更多地结合情境信 息 。 被试 对 目标个体 的评 价或记 忆 中一定存在一个交互信息成分 ,对 于 自己熟悉 的 人会 保存 更 多的情境一 个体交互信 息 ,而对于不 熟悉 的人则只有 相对较 少 的情境一 个 体交 互信 息 。 由于人们通 常对 同性 比较熟悉 ,进而 使得人们通 常在对异性评 价 中应 用较少 的情境一 个体交互信息 。另一方面 ,文化刻板 印象认为女性对亲密男性朋友 的 行 为更关注 ,更 敏感 。通 常女性可 以更 熟练地运用在情绪知觉 中相 当重要 的非文字 线 索 ,因此 女性可 以更好地解释 他人 的情绪 ,她们会 从他人 的行 为 中观 察 到更细微 的情 境 一 个 体 交 互 信 息 。 即人们至 少会 存储熟悉 的人 的个体一 情境交互信 息 , 且存 在性 别和 熟悉程度 交互 的趋势 。研究证据表 明,与点头之交 的个体相 比,人们至少会对两个最要好 的同性 朋 友存储更多 的情境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