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小企业集群间接融资及其模式研究.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小企业集群间接融资及其模式研究.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小企业集群间接融资及其模式研究.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小企业集群间接融资及其模式研究.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小企业集群间接融资及其模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小企业集群间接融资及其模式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中小企业集群介于纯市场和纯企业组织之间, 是一种有效的产业空间组织形 式。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形成了众多的中小企业集群,如浙江省、广东珠三 角、江苏的苏南等地区的专业市场、专业镇。中小企业集群代表了地区的核心竞 争力,在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收入、吸纳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 作用。 另一方面,集群内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 存在着融资难题, 尽管集群中小企业较单个游离的中小企业具有多方面的融资优 势,但是这种集群融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学术界对集群中小企业 融资优势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非正规金融方面。 虽然在国家正规金融供给不足的条 件下,基于非正式社交网络的非正规金融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有力地推动了集 群内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市场的深化与非正式社交网络的 封闭性和排他性相互抵触,使得非正规金融难以满足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集 群的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突破非正式融资制度安排的局限,扩大外部正式金融 供给。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非正式制度从融资交易中的退却伴随着正式制度 融资安排的增加,但是非正式制度并未因此消失,只是其作用的方式和范围发生 了改变,集群的地方社会根植性在多个方面依旧影响着融资交易的进行。 本文在对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的研究以及中小集群融资的理论进行综述的基 础上,选取中小企业集群间接融资的角度,阐述了中小企业集群在间接融资上的 优势,并就我国中小企业集群间接融资困境及存在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 了基于信用合作组织的中小企业集群间接融资模式。该模式通过行业信用协会、 互助担保公司、中介服务机构和承接贷款平台等主体的共同作用,放大和强化了 集群内社会资本的作用, 在操作层面上将产业集群无形社会资本的约束力转变为 切实可行的运作机制,构建了既能创造融资机会,又能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的融资 平台。文章还通过湖南省汨罗市再生资源产业集群“一所一会三公司”融资平台 的案例对该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间接融资;社会资本;模式 ii abstract the cluster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an entity between the pure market and pure enterprise, is an effective organization form of industrial space. over the past 30 yea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many clusters of smes such as specialized market and specialized township, have been formed in zhejiang province, zhujiang delta in guangdong, sunan region in jiangsu. the cluster of smes represents regional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iscal income improvement, employment, social stability and so on. on the other hand, due to the constraints of som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 the cluster, the enterprises face the financing problem an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single enterprise in financing hasnt been fully exerted. currently the academic focus in financing advantage for clustered enterprise is on abnormal financing. the abnormal financ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formal social network is an effective substitute to normal financing which is in short supply. but we should know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market will surely conflict with closed and exclusive abnormal social network, making abnormal financing difficult to satisfy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 need further breakthrough of the constraint of abnormal financing system, enlarging formal financial supply. meanwhile we should also realize that the decrease of abnormal system in financing trade doesnt indicate the vanishing of the abnormal system which just changes its function means and scope. the local social embedding of clustering still affects the financing trade in many aspects.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 research of financing of sm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dvantage in indirect financing, analyzes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indirect financing for the cluster of smes, discuss the indirect financing model based on the credit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through the common action of industry credit association、mutual collateral company and intermediary service institution, this model magnifies and strengthens the function of social capital in the cluster, constructs the financial platform which not only creates financial opportunity but also iii prevents credit risk. this paper also conducts a positive analysis on this model based on the “one institution, one association and three companies” financing platform in regenerating resources industrial cluster in miluo city of hunan province, and finally provides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the cluster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direct financing ; social capital; model 1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当今世界,在跨国投资日益活跃、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席卷全球 的同时,中小企业的崛起及其集群化形成了另外一股浩浩荡荡的经济潮流 1。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化和大型化的同时,出现 了生产和资本的小型化趋势 2。中小企业的大量生存以及小生产体系和体制的发 展,标志着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巨大变化,它对于市场经济和人 类社会的未来具有与大生产体系同样重要的意义。 目前列入世界 500 强的跨国公司几乎都来自中小企业, 几乎任何一家跨国公 司周围都活跃着一批中小企业。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体 21 个国家 和地区中,中小企业数量占其企业总数的 97,gdp 比重占 50以上,出口额 占 50以上 31。 纵观国内外,可以发现,凡是发展快、效益好、生命力强的中小企业,大都 以集群方式存在,从意大利北部的纺织业、美国加州的葡萄酒业、美国硅谷的 it 产业、日本汽车业到我国浙江的“块状经济” 、广东珠三角的专业镇,都显示 出强大的集群效应,并在集群支撑下获得了发展。大部分中小企业集聚在某一区 域, 集中力量生产某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 呈现出地理集聚和集群化发展的特点, 在共同的产业文化和制度背景下,产业关联及其支撑企业、相应的辅助机构(如 行业信用协会) 、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在空间上集聚,构成一个柔性的综合 体,形成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4。与单个游离的中小企业相比,基于产业集群模式 发展的中小企业具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如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 品差别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和集群创新优势等 2,以至于无论 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也无论是在中心区域还是在外围区域,公共政策 制定者为了模仿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纷纷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产业集 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工业政策的一种新形式 3。 1 这种中小企业的崛起及其集群化被杨小凯等称之为 “新发展现象” , “代表着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 。 参见: 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与超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杨小凯.杨小凯谈 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3. 2 这种趋势是以中小企业的大量涌现和增加及其蓬勃发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参见:邱海平.发达国家中小 企业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j.江汉论坛,2001(5). 3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 1200 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 99.3,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 别占到了 74.7和 46.2,提供了大约 75的城镇就业机会。参见:辛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 策探讨j.商业研究,2007(5) :208-209 4 产业集群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是区域乃至国家竞争优势的载体。 2 在我国,除了像海宁皮货、晋县鞋业、温州打火机等这些极具规模的传统中 小企业集群外,90 年代初至今国内各地兴盛“开发区热” ,90 年代中期以来,又 出现了“科技园区”在我国遍地开花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 发展,但是从对这些集群地区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企业集而不群 5,集群整体优 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尤其是在间接融资方面,应该说集群内企业相对 于游离的单个中小企业来讲,具有独特的融资优势,如可以有效的降低信息不对 称、减少信贷交易成本以及降低逃债率等,然而这种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致使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与单个游离的中小企业一样面临着融资困境 6。融资渠道 的不畅, 资本的匮乏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集群规模的进一步增长和其竞争优势的 持续增强。 为解决集群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题,中小企业集群比较集中且发达的浙江、 广东、江苏、山东等地区开展了集群内互助担保贷款、群体贷款、互助担保基金 等贷款方式,而且一些地区还建立了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例如台州市商业 银行、泰隆商业银行,以求解决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政府近几年来也采取 了一系列措施,但收效甚微 7。反思其原因,是由于政府寻求的是一种外生性的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途径,而中小企业融资首先需要的是内生性金融安排 8; 单纯的集群内中小企业互助担保、群体贷款,由于经营和资本结构上的缺陷 9, 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现状 的间接融资模式, 充分利用其宝贵的社会资本, 发挥中小企业集群间接融资优势, 有效解决集群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促进中小企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这些也是本 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所在。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 由于考察中小企业集群的角度不同, 国内外学者们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也 有所区别。 5 即集聚企业很多,但是之间的产业联系不多。 6 据 2006 年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和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等部门, 就中小企业融 资问题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 70.5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缺乏是困扰企业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 有 47.8 的企业在近三年没能成功融资,另外 29.6的企业仅获得过一笔投资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可见一 斑!参见:辛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探讨j.商业研究,2007(5) :208-209. 7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比较集中的浙江省还有 41.15的融资需求不能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来满足。参见:高 连和.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创新、融资边界与竞争优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3) :92. 8 是指“根植于” 、 “服务于”中小企业集群的金融安排,能充分利用其宝贵的社会资本。 9 主要是政府的不适当干预、资金规模小、参与企业少、银行参与积极性不高、信用环境差等方面。 3 1.2.1.1 国外的定义 最早描述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的是 18 世纪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是从分 工的角度进行描述的。 他在其著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中写到: “日 工所穿的粗劣呢绒上衣,就是许多劳动者联合劳动的产物。为完成这种朴素的产 物,必须有牧羊者、拣羊毛者、梳羊毛者、染工、粗梳工、纺工、织工、漂白工、 裁缝工,以及其他许多人,联合起来工作单就简单器械如牧羊者剪毛时所用 的剪刀来说, 其制造就须经过许多各类的劳动。 为了生产这极简单的剪刀, 矿工、 溶铁炉建造者、木材采伐者、铁匠等,必须把他们各种各样的技艺联结起来。 ” 4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 当时的中小企业集群主要是由家庭作坊和手工业工场 这两类基本单位组成。由亚当斯密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定义:所谓中小 企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 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而联合而 成的群体。 经济学家韦伯(alfred weber)把集聚因素引入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他在 工业区位论 一书中分析工业活动的投资区位选择时提到了集聚要素。 他认为, 所谓集聚要素是指, 在某一地点集中产生优势或降低成本的要素 5。 在韦伯看来, 集聚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发展而产生集聚优势, 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集中化,这是最 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他说的“高级集聚阶段” ,其实就是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 阶段,他的定义可以总结为:中小企业集群是在某一地域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 为获得集聚优势所形成的群体。这一定义的特点是,强调了中小企业集群是工业 活动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 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森(o.williamson)在其 1975 年著作的市场和等级 组织中指出,在介于纯市场组织和科层制组织之间,存在大量的中间性组织, 这种中间性组织是克服市场失灵和科层组织失灵、 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有效的组 织形式 10。根据上述观点,中小企业集群可定义为:中小企业集群是基于专业化 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中小企业集合起来的组织, 这种组织是介于纯市场组织和科层 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这一定义是从生产组 织形式的角度得出的结论。 麦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他的竞争优势理论基础上对中小企业集 群进行了研究,他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 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他认为企业 10 威廉姆森于 1975 年和 1985 年分别出版了市场与等级组织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两本名著,界 定了交易费用的市场组织分析方法,提出了交易的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即投资的专用性 程度) 三纬度来解释经济活动的规制结构的决定。 参见: williamson, o.e. market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a study in the economic of internal organisation m .free press, new york,1975; williamson, o.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 .free press, new york,1985. 4 集群的成员,包括提供零部件等的上游供应商,下游的渠道与顾客,提供互补产 品的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的其他产业的企业,还包括提 供专业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与技术支持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如大学、质 量标准机构、短期培训机构以及贸易协会 6。 罗森菲尔德(rosenfeld)把中小企业集群定义为:相似的或互补的众多中小 企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聚集,有着通畅的销售渠道,积极的交流及对话,共 享社会关系网络、劳动力市场和服务,共享市场机会及分担风险 11。罗森菲尔德 的定义强调社会关系网络及企业间的合作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活力起决定性作用。 学者罗纳德(theojaroland)的定义是:中小企业集群是为了获得新的互 补技术,从外部资产和知识的使用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克服市场进入壁 垒、取得协同经济效果以及分散创新风险等目的,由关联性很强的企业、有关机 构、中介组织和客户借助价值链的作用形成彼此相连的区域空间网络聚集 7。 1.2.1.2 国内的定义 我国台湾学者吴思华认为,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一群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的成 员组合,成员之间具有专业分工、资源互补现象,彼此间维持着长期的非特定合 约关系 8。另一位我国台湾学者赖士葆将中小企业集群界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个体企业间所建立的长期关系, 这种关系不一定以契约来维 持,而可通过承诺与信任来进行 9。 我国的芮明杰、王缉慈和仇保兴等,都对中小企业集群有所研究并给出了各 自的定义。芮明杰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是指通过信息的共享和人员的相互作用形 成的中小企业之间的结合,是一种新生的企业和产业组织。集群内企业之间连接 相对松散,但专业化分工关系却很强 10。 王缉慈则认为, 中小企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 的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 起 11。 仇保兴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由一群彼此独立但相互 之间又有特定关系的中小企业组成; 2.在这一特定关系中隐含着专业化分工和协 作的现象,其协作即为集群间的互动行为;3.这类互动行为包括中小企业之间的 交换与适应;4.交换行为的功能是为了有效地获取外部资源、销售产品和劳务、 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尽快积累, 而适应则是为了谋求企业间的关系能长期维持而及 时解决成员间的不一致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同时,适应也意味着集群组织结构 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即有动态化的特点; 5.集群中存在企业间的互补与竞争关系; 11 具体参见: 5 6.中小企业间所形成的长期关系无须用契约维持, 而以“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 素来维持集群的运行,并使其在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12。 1.2.1.3 本文的界定 归纳现有的文献,可以发现各种定义虽然研究角度不同,但仍有一些共同之 处。 第一,学者们普遍认同中小企业集群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经济现象,中小企业 集群是以企业间和产业间的相互关联为特征的。 第二,大部分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都提到了企业集群的地理范围。虽然在给 中小企业集群下定义时地理范围十分重要, 但由于每个中小企业集群有着各自不 同的地理上的要求,因此,目前还没有一个对中小企业集群地理范围大小的统一 描述。 第三,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者们克服了以往孤立分析单个企业和产业的局 限,而着眼于从企业和产业之间的联系来进行研究。 第四,普遍强调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如罗森菲尔德认为,在一个有效的中 小企业集群中,信息流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为信息交流平台的社会关系网 络作用不可忽略。他指出当一个中小企业集群的特征出现时,该企业集群不一定 是有效率的集群;而一个有效率的企业集群必定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和相互信 任。 本文也尝试给出一个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 中小企业集群是某一产业及其相 互关联产业的众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基于专业化协作,在相近的地理范围内集 中而形成的聚集体;企业集群内有着通畅的销售渠道和积极的交流,集群成员共 享配套的服务及基础设施,共享市场机会及分担风险 12。 1.2.2 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研究 1.2.2.1 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研究 stiglitz 和 weiss 的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发表后,信息不对称被 公认为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供给约束(supply-based financial constraint)的最主 要原因 13。stiglitz 和 weiss 认为,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等 12 顾强、王缉慈认为,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是一回事,只是观察分析方法和角度不同。产业集群侧重于观 察分析集群中的纵横交织的行业联系,企业集群侧重于观察分析集群中企业地理集聚特征。而中山大学 教授符正平认为,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含义是有差异的,企业集群有地理接近的要求,而产业集群可以 是地理接近型的,也可以是地理分散型的,甚至跨越了国界。 (参见:李亦亮.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概念 辨析j.商业时代,2007(14) :105)本文认同顾强、王缉慈的观点,为了研究的需要,对企业集群和 产业集群两个概念不做区分。又由于产业集群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因此,本文所提产业集群都是指中 小企业集群。 6 正规金融机构无法在众多的贷款申请者中甄别出哪些借款者有还款能力, 哪些借 款者无还款能力,这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得金融机构贷款的质量 严重恶化。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盈利和降低风险,不得不采取信贷配给政策。与 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严重,更容易受到银行信贷 配给的约束。 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理论界作了相当多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bester 提出了引入贷款抵押这样的甄别(screening)机制 14。他认为,如果银行 将贷款利率和贷款抵押同时纳入贷款合同, 则这两项指标的不同组合就能够实现 信贷市场上的分离均衡, 低风险的企业将会承诺较高的抵押水平而享受较低的贷 款利率,而高风险企业则与之相反,这就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 holmstrom 和 tirole 进一步提出信息与抵押品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15。berger 和 udell 提出通过关系型贷款(relationship lending) 13解决银企关系中的“软信息” 14问题的思路,认为银行可以通过与中小企业发展非标准化的、通过密切关系而 达成融资交易的准市场行为,来降低小企业贷款成本,提高贷款的可获得性 16。 berger 和 udell 还论证了小型银行在结构上是更适合给中小企业关系型借贷的组 织形式。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加倾向于向中小企业提供贷 款,无论中小企业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比率,还是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 的比率,小银行的指标均高于大银行 16,17。由此产生了在中小企业融资上的“小 银行优势” (small bank advantage) 。 国内的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中小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融资上的优势。 林毅夫、李永军认为,不同金融机构给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和效 率是不一样的,大型金融机构天生不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应大力发展和完善中 小金融机构 18。李志赟利用一个数学模型,发现引入中小金融机构能增加中小企 业信贷,增加社会总体福利;中小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数量和中小企业的融资 总额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19。张捷则利用一个组织理论模型,证明了小银行在关系 型借贷上的优势 20。彭建刚、向实运用控制理论,从变异度和反馈控制机制,以 及系统的同构对应关系出发,论证了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在采用关系型信贷时,能 更有效地解决“软信息”在系统内部传递时所导致的激励和监督问题,地方中小 金融机构能够与中小企业在选择上达成一致 21。 然而一些研究却对“小银行优势”表示怀疑,如 jayaratne 和 wolken 对小银 13 “关系型贷款”是这样一种贷款形式,出资人在一系列事先未明确的情况下,为了将来不断获得租金而 增加贷款,并将与之对应的非关系型融资称作保持距离型贷款。参见青木昌彦,瑟达尔丁克.关系型 融资制度及其在竞争中的可行性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6):4. 14 “软信息”是银行通过与企业长期和多渠道的接触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这些信 息难以量化和传递,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与之相对, “硬信息”(hard information)是指易于编码、 量化和传递的信息,不具有人格化特征,银行以财务比率、抵押比率及信用评分等相对客观的标准为基 础获得。 7 行在小企业信贷上的成本优势假说进行了检验,结果并不支持此观点 22。董彦岭 从理论、制度和历史及贷款技术变迁的视角,论证了中小银行并不必然在中小企 业贷款方面具有优势,发展中小银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3。 张杰 24、史晋川25提出,通过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的“体制内”金融来支持民 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罗丹阳、殷兴山从分析民营中小企业的组织经营特征及融资 需求的特殊性角度,论证了非正规融资是各种社会资本聚集的最佳方式,因为与 正规金融机构相比,非正规金融具有信息、交易成本、担保机制、灵活性与适应 性等方面的优势, 在满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上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 26。 郭斌、 刘曼路以温州为例,对中小企业发展与民间金融互动关系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 发现温州中小企业(尤其是规模居中的中小企业)对于民间金融有着较为明显的 需求,政府需要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 化为规范化运作的、定位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才能从根本上解 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22。 1.2.2.2 中小企业融资的实践研究 在国外,为了扶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各国政府都从本国实际出 发采取了不同措施。在美国,一般采用政府小企业管理局担保,银行放贷,发展 地方金融公司、金融机构协商提供贷款,极小部分的政府拨款等方式解决;在日 本,政府财力雄厚,对企业发展支持力度相对比较大,出资成立了中小企业金融 公库、国民金融公库、环境卫生金融公库,以较之民间金融机构有利的条件向中 小企业发放大量的贷款;在英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基本上由政府担保贷款与合 作经济组织的风险投资两大渠道解决;在新加坡,由政府生产力与标准局出面, 从融资、降低生产成本、发展业务市场、提高技能、改善管理应变能力五个方面 入手,由政府分担中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的 70与 50。 上述国家的融资系统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 并 且依据本国国情,系统都具有多层次、多侧面、多形式、互助、互利等特点,反 映出融资市场运作机制的相对完善。同时,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国有资金的 作用,法规建设较为健全。 国内中小企业融资实际运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从 1994 年上海城市信用社开 办中小企业风险担保基金贷款业务后, 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商会基金、 担保公司、 风险投资公司等组织或机构,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关 于改进企业金融服务,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 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 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意见 、 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政策、法规,试图通过加大政 府投资、增加商业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建立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 8 和完善法规及制度等方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在疏通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各国也在努力开辟直接融资途径。欧美发达国 家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 均在主板市场之外或附属或独立地设置专供中小企业 融资的二板市场。如美国的 nasdaq 小盘股市场,欧洲的 easdaq 市场,英 国的 aim 市场,日本的场外交易所(otc),韩国的 kasdaq 市场,新加坡的 第二板市场(sesdaq),这些二板市场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我国也在深、沪两地主板市场内设立了中小企业板块,为一部分资产优良的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开辟了道路,但是要充分发挥它的中小企业融资作 用,还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 1.2.2.3 述评 国内外学者大都是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研究, 并通过 大量的实证分析,提出许多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的对策;中小金融机构虽然在中 小企业融资上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但是由于法律和制度障碍 15、中小金融机构的 内部缺陷 16、缺乏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中小金融机构在我国并没 有很好的发展起来; 互助担保可以有效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 增加信息的对称性, 减少金融部门的逆向选择,但从发展现状来看,这种担保是不稳定的。以往的研 究主要是从银行角度出发,将企业作为单个经济组织来看待,其实,当我们将目 光从单个游离的中小企业转向以集群方式存在的中小企业时, 将发现中小企业集 群在融资上的优势。此外,现有研究很少涉及集群内中小企业建立互助担保联盟 的优势分析,事实上,由于地理的“根植性” 17、企业间的紧密联系,以及集群 内的企业基本上具有共同的产业文化和制度背景以及共同的战略目标, 很容易解 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可以形成稳定的互助担保联盟。 1.2.3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相关研究 1.2.3.1 国外相关研究 企业集群理论是兴起于 19 世纪末的新型产业理论,它是产业经济和经济地 理的一个交叉分支,从区域信任和承诺的角度研究产业发展的竞争协作关系。对 企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经历了外部经济理论、聚集经济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和增 长极理论、新产业空间理论和新竞争经济理论等阶段,主要是基于产业协调和区 15 如严格管制的利率制度;有关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监管和退出法规尚未建立。 16 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金融机构在规模与信用方面都存在劣势,且业务与具有同质性,无法通过差 异化服务从国有商业银行手中争夺客户。 17 是指企业集群对特定区域环境关系(如制度安排、社会历史观、价值观念、网络、隐含经验知识、关系、 网络等)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使企业的经济行为根植于网络与制度中。 9 域合作的角度。 单纯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和具有 说服力的研究成果, 集群内企业的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要素投 入散见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体系中。 古典经济学大师马歇尔(a.marshall)最早对中小企业集群问题进行研究, 他观察到信息溢出效应、专业化供给者和熟练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企业在空间的 集聚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他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认为:由专门人才、专门机械、 原材料提供、 运输便利以及技术扩散等 “一般发达的经济” 所造成的 “规模经济” 促使中小企业的集聚从而形成中小企业集群。胡佛(e.m.hoover) 、利奇腾伯格 (r.m.lichterberg) 、享德森(j.v.henderson)则将中小企业集群看作是具有“集 聚体”规模效应的企业群体。能促进企业集群融资效率提升的主要是信息流动机 制畅通,如罗森菲尔德指出有效的中小企业集群中,信息流动非常重要,当一个 中小企业集群的特征出现时,该企业集群不一定就是有效率的集群;而一个有效 率的企业集群必定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和相互信任。硅谷、意大利的一些集群的 成功一定程度上就归因于各个主体间的网络关系, 硅谷诸多相互联系的风险投资 企业、律师、猎头公司、设备租赁公司、投资银行等良好的商业条件促进了新企 业的成立和发展, 有利于硅谷竞争力的培育。 之后, 韦伯 (weber) 、 胡佛 (hoover) 、 korosovki 等人提出的聚集理论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都是以工业化为时代背 景,更注重的是物质流的聚集效应,故对企业资金融通少有涉及,但在佩鲁 (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中提到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会在某 些地区或城市中心形成贸易、金融等服务中心,像“磁极”一样对周围形成较强 的吸纳辐射作用。意大利教授皮安奇强调, “中小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公司, 而应该成为一个产业群” 。相对单个公司而言,产业集群以信任和承诺为基础的 协作使得在间接融资上体现出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真正对企业集群做综合研究的是波特(michale.porter) ,他首次提出将企业 集群作为主要研究目标的新竞争经济理论,其钻石模型至今仍有广泛影响。分析 波特的理论可以发现,资金在竞争力中属于生产要素条件,从绩效的角度看,产 业集群使内部的活动更加容易评估, 金融机构知识上的累积会使借贷决策和其它 财务决策享有更多的信息,并改善顾客的监督。面临新的商机,产业集群内企业 往往有着更低的进入门槛, 当地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由于对这个产业集群有相当 程度的熟悉而使所需的资金风险较小。 总的来说,波特对产业集群的机理与发展做出很好的解释,但在集群内部企 业融资的层面上只是做了粗略的导向性研究。之后 gianluca baldoni 等对意大利 产业集群的考察中着重指出了中小企业公会的重要作用, 并以担保协会和出口工 会为例,特别是制度完善的信用担保协会(cgc)为信用薄弱、体制不健全的中 10 小企业提供了有利担保, 促进了集群内金融服务体系效率的提高。 giles golshetti 则分析了地区金融服务集群和产业区域内中小企业(sme)之间的协作关系,金 融服务机构较为集中形成的相关机制进一步强化对 sme 的支持,它们接触的是 sme 作为一个共同体所体现出来的各种信息,不仅信息的来源比较可靠,信息 的处理也更集中可信 27。didar singh 将印度纺织工业园中小企业集群为解决中 小企业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难题的经验做了整体的分析和介绍。 由印度地 方政府、中小企业及金融机构三方入股组建 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s),该机 构负责向金融机构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中小企业则只需负责按月向该机构缴 纳会费,不需要个别进行融资,也不需要任何担保,成功地解决了中小企业园区 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难题 18。 1.2.3.2 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对中小企业集群理论也有着较多的分析, 而对融资问题研究兴起于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 魏守华等指出集群内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主 要特点在于增加了信息的对称性,降低了银行的交易成本和信贷风险,进而增加 了银行的收益。特别是中小企业集群使银企双方获得完备信息,其动态博弈结果 是以“信任与承诺”的方式在双方的合作中获得“双赢” 355。持相似结论的是 张炳申等 28和谯薇等29,前者还指出企业集群使融资获得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 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较快的产业资本积累相互作用,放大效应明显。而作为中小 企业集群融资的主要理论基础,赵秀芳、周利军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系统解释了中 小企业集群在缓解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 减少逆向选择和克服道德风险从而降低 银行交易成本上的作用。认为融资难的关键在于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集群由于 空间布局固定、经营利润稳定、企业间以信任承诺连接,有利于银行收集和共享 其信息并达到信息对称的目的 30。 张荣刚从传统信贷研究范畴跳出, 认为中小企业集群因为其深度根植于社会 网络而部分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 并且在社会网络支持下的集群供应链系统也缓 解了集群企业的资金需求压力, 两者的共同作用使集群内企业得到相对充分的金 融支持, 最终使企业集群获得了快速健康的发展 31。 持相似看法的还有张岚东32, 他认为企业间的长期交往和集群网络的封闭性和稳定性, 促进了信任由家庭内部 拓展到企业之间乃至整个企业集群,社会资本存量不断上升,促进企业集群形成 了融资优势,与集群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张震宇等认为, 集群中小企业之间密切的生产协作关系和融资借贷关系在资 金运营方面自发形成了丰富的合作资源,为联合的担保行为奠定了基础。联合担 18 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不用担保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其组织机构复杂,在运营管理方面可能比 较困难。参见:陈建中,湛雀.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研究述评与思考j.投资与理财,2007(5). 11 保试图克服单个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方面的缺陷,增强企业谈判地位。由于中小 企业之间存在利益上的相关性,而且相互了解,有助于形成严格的监督机制 33。 关于具体组织形式和运作模式, 洪金镖提出依托企业集群行业公会进行中小企业 融资互助担保的构想 34。他认为随着地区企业集群发展,行业公会的普遍建立, 中小企业具备了依托行业公会建立信用互助协作的实力和条件。 通过引入担保机 构,塑造中小企业、银行、担保机构“三赢”的信用发展格局,利用行业公会内 部成员之间产生的互知互信,解决中小企业与担保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此外,徐洪水提出“群体贷款”的模式,即银行对由一组借款人通过内部筛选而 组成的群体进行贷款,同时要求每一借款人对其它人的贷款偿还负连带责任 35。 作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典范, 浙江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吸引了一部分学者 的研究目光。如夏晓军在多篇文献中通过对温州民营企业集群缺陷的分析,指出 融资渠道的狭窄造成集群内企业规模偏小,体质不强。过度依靠内源性融资是温 州模式的弊端,外资引入和上市融资不论从体制上还是从观念上都缺乏支持,但 这一状况目前正在改善中 27。 魏守华在对嵊州领带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分析中 认为,嵊州领带产业和相关支撑机构间合作还不够,特别表现在与金融机构的合 作不够,银行系统没有能够像“第三意大利”产业集群那样,因为金融系统和中 小企业紧密联系降低了集群内的资金供给, 成为集群发展的一个制约 “瓶颈” 36。 王春晓等 37从信任、契约与规制的角度分析了集群内企业间的信任机制动态变 迁,认为集群是基于静态的个人信任向动态的制度信任的转变,这个过程极可能 促进资源分配效率的提高,也可能由于信任链的断裂引起资源配置失衡,温州乐 清的民间钱庄和标会的倒闭支持了这一分析。 1.2.3.3 述评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问题是一个理论交叉的地带, 近几年才刚刚引起集群研究 者们的注意,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理论体系基本上还未形成,主要表现在:首先, 缺乏中小企业集群理论与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的有机结合, 往往将融资作为要素放 在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框架之下讨论, 事实上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选择理论在 企业集群模式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次,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选择重视信贷 融资的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众多研究都以信息不对称为研究出发点,中小企业集 群对信息不对称的克服是较为有效的;最后,没有严谨的研究方法论支持,使得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问题无法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 对于产业集群在中小企业融资 方面的优势分析也停留在理论层面, 并没有提出一个在信息不对称下切实可行的 融资模式。在目前我国金融压抑仍然十分严重的现实下,现有的融资制度安排无 法满足集群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更无法充分地发挥集群的融资优势。我们 12 所要寻求的是一种能够适应这种需求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正式制度安排, 在金融 机构与集群中小企业之间建立一种机制,发挥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提高资金 配置效率。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本文立足于我国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现状, 选取间接融资的角度对中小企业 集群存在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然后利用一些典型调研数据,指出实践中中小企 业集群存在的间接融资困境,并对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为充分发挥中小企业集 群间接融资优势,解决集群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快速发展,本 文运用社会资本理论,进行组织和制度上的创新,构建基于信用合作组织的中小 企业集群间接融资模式, 并利用湖南省汨罗市再生资源产业集群融资的案例进行 实证。文章最后从政府、企业和银行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保证基于 信用合作组织的中小企业集群间接融资模式的有效运作。 1.3.2 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一般而言,实证分析是规范分析的基础, 但没有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就缺乏意义,科学的方法就是将两者进行合理结合。 本文运用规范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模式, 并结合现实案例进行了实 证分析。 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本论文的研究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