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语感官词的语义语法学研究.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语感官词的语义语法学研究.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语感官词的语义语法学研究.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语感官词的语义语法学研究.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语感官词的语义语法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近年来,语言学研究日益呈现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多学科融合趋势,基于计算机应用、数学模型、认知科学等学科基础之上建构语言理论成为当今语言研究的前沿。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语义语法学理论( 李葆嘉2 0 0 1 ) 为指导,对汉语感官词的词汇语义一句法语义两个模块进行深入研究。i该选题重点研究了感官动词的义征分析、以动词“看”为枢纽的义网建构、汉语通感机制三个方面。首先,界定感官词并进行语义分类,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感官子场,运用义征分析法对感官动词的典型义位( 1 4 0 个)进4 - i - 义征提取,得到析义元语言子集( 1 8 6 个) 其次,以典型视觉动词“看”为枢纽,深入挖掘其词汇一句法语义,在受限语料中,抽象语义句法范畴( 2 个内层角色,1 2 个外层角色,3 个情态范畴) 依据 ( 核心词+ 内层角色) + 外层角色 + 情态范畴) 的模式,建立了基干句模和扩展完善性句模( 4 9 个) ,并从理论上推导出可能性派生子模( 1 2 8 9 3 个) 基于聚合义场的联结形成视觉动词语义支网,再类推出其他感官动词语义支网,进行整合后构成现代汉语感官动词语义复网。第三,使用语言统计方法,对通感句库( 5 4 3 句) 和通感词库( 5 7 8 词) 进行统计分析,揭出汉语通感的运作机制及五个感官域之间的语义迁移规律本研究尝试基于多学科交叉对感官词进行语义语法学研究,辅以多种研究手段,以增强研究的科学 生和系统性。既实践了词汇一句法语义的贯通研究,叉深化了语义语法学理论方法,对认知科学、信息处理等学科具有参考价值。关键词:语义语法感官词动词“看通感义征义网a b s t r a c ti nr e c e n ty e a r s ,t h el i n g u i s t i c sr e s e a r c ho b v i o u s l yp r e s e n t st h et r e n do fs e v e r a ls u b j e c t sb l e n d i n gw i t hs o c i a ls c i e n c ea n d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 c o n s t r u c tl i n g u i s t i ct h e o r yw h i c hb a s eo ns e v e r a ls u b j e c t ss u c hl i k ec o m p u t a t i o n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 , m a t h e m a t i cm o d e la n dc o n g n i t i v es c i e n c e ,i st h en e wt i d a lc u r r e n t u n d e rt h i sb a c k g r o u n d , t h es t u d yi sg u i d e db yt h et h e o r yo fs e m a n t i cg r a m m a r ( l ib a o j i a2 0 01 ) , a n dd e e p l ya n a l y z e dt w om o d u l a r i t i e s :l e x i c a l - s y n t a c t i cm e a n i n ga n dc h i n e s es e n s o r yw o r d s 。t h ep a p e r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dt h es e m e n t i cf e a t u r e so fs e n s o r yv e r b s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s e m a n t i cn e t w o r kd o n i n a t e db yt h ec o r ev e r b s e e ”a n dt h eo p r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o fc h i n e s es y n a e s t h e s i a f i r s t l y ,w ed e f i n e dt h es e n s o r yw o r d s ,a n dd i v i d e dt h e mi n t of i v es e m a n t i cf i e l d s :s e n s e so f v i s i o n , h e a r i n g ,s m e l l ,t a s t ea n dt o u c h w ee x t r a c t e d18 6s e m a n t i cf e a t u r e sf r o m14 0t y p i c a ls e m e m e sa n db u i l d e das u b s e to fs e m a n t i cm e t a l a n g u a g e s e c o n d l y ,t h et y p i c a lv i s u a lv e r b “s e e w a sr e g a r d e da st h ec o r eo fs e m a n t i cn e t w o r k w es e a r c h e df o rs e n t e n c e sw i t h i nt h es y n t a c t i ca n ds e m a n t i cc a t e g o r i e sd o m i n a t e db y “s e e ”( t h eb a s i cm e a n i n g ) i nt h ec o r p u s m e a n w h i l e ,t w oi n n e rr o l e s ,t w e l v eo u t e rr o l e sa n dt h r e em o o dc a t e g o r i e sw e r ea b s t r a c t e df r o mt h e m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m o d eo f ( c o r ew o r d + i n n e rr o l e ) + o u t e rr o l e + m o o dc a t e g o r y ,o n eb a s i cs e m a n t i cp a t t e r na n d4 9e x t e n d e d - p e r f e c ts e m a n t i cp a t t e r n sh a v eb e e ns e tu p ,a n d12 8 9 3s u b - p a t t e r n sh a v ed e d u c e df r o mt h e o r e t i c a lp o s s i b i l i t y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 as i n g l es e m a n t i cn e t w o r ko ft h ev i s u a lv e r b sw a sb u i l tu pb yc o u p l i n gt h ep a r a d i g m a t i cs y n t a g m a t i cs e m a n t i cf i e l d s t h e n , s i n g l es e m a n t i cn e t w o r k so fo t h e rs e n s o r yv e r b sc o u l db ed e r i v e db yf o l l o w i n gt h ep r o t o t y p ep r i n c i p l e f i n a l l y , ac o m p o s i t i v es e m a n t i cn e t w o r kf o r m e db yi n t e g r a t i n gt h ef i v es i n g l es e m a n t i cn e t w o r k s t h i r d l y ,w ea n a l y z e dt h ec o r p u so fs y n a e s t h e s i as e n t e n c ew h i c hi n c h d5 4 3s e n t e n c e sa n dt h ec o r p u so fs y n a e s t h e s i aw o r dw h i c hi n c l u d5 7 8w o r d sb yu s i n gt h em e t h o do fl i n g u i s t i cs t a t i s t i c s t h el a wt h a tf i v es e m a n t i cf i e l d so ff e e l i n g st r a n s f e r r e dt oe a c ho t h e rw a sr e v e a l e d ,m e a n w h i l eo p e r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o fs y n a e s t h e s i aw a sa l s op r o v e d w et r i e dt os t u d yc h i n e s es e n s o r yw o r d sb ys e m e n t i cg r a n l n l a r , w h i c hb a s e do ns e v e r a ls u b j e c t sc r o s s e d i no r d e rt og e tm o r es c i e n t i f i ca n ds y s t e m a t i cr e s u l t s ,w eu s e ds e v e r a lr e s e a r c hm o t h o d sa sas u p p o r t a so n ek i n do fp r a c t i c eo fs y n c r e t i z i n gl e x i c a lm e a n i n ga n ds y n t a c t i cm e a n i n g ,t h es t u d yd e e p e n e dt h et h e o r ya n da p p r o a c ho fs e m a n t i cg r a m m a r i ta l s op r o v i d e dr e f e r e n c ef o rc o n g n i t i v es c i e n c e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p r o c e s s i n g k e yw o r d s :s e m a n t i cg r a m m a r ;s e n s o r yw o r d s ;v e r b s e e ;s y n a e s t h e s i a ;s e m a n t i cf e a t u r e ;s e m a n t i cn e t w o r k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玉玺鱼日期:迎迭继超重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j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作者签名:堡型日期:丝墨聋垒旦塑1 厶l刖舌一、前沿动态和理论背景现代汉语研究必须适应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求。建构基于计算机应用、数学模型、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基础之上的语言理论的新学科成为当今语言研究的前沿。汉语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在向句处理阶段过渡的工程中,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语义。尽管语言信息处理迫切需要可形式化的语义研究成果,但无论是词汇语义研究还是句法语义研究,都存在着语言颗粒度粗疏的问题,无法满足计算机处理的语义精密化和形式化的要求。近二十多年来,汉语信息处理学界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着汉语词的语义搭配关系以及词的语法功能研究,即主要是句法语义范畴的设置,这些工作虽然对直接服务于信息处理的汉语句法规则有所总结,但未涉及动词前后搭配的名词聚合义场,缺少义场之间关联性的探讨。未形成组合性语义场则无法建立语义结构网络,因而不能全面探究汉语句法规则。语义语法学理论指出:自然语言系统是建立在认知符号的实体范畴化( 聚义性语义场) 和实体关联化( 组合性语义场) 基础上的语义网络,语法规则遵循广泛存在于日常语言中的事理关系。语言信息处理要求提供可计算化的语义结构文本,语言系统的计算机仿真也有赖于语义结构网络的形式化,而计算机本身不具备语义网络的自建构能力,因此必须为之建构以供语言编码和解码之用的可计算语义网络。( 李葆嘉2 0 0 7 )目前,语言学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趋势,一些课题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热点。例如“通感”现象及其机制的研究就横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涉及到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临床医学以及认知科学等多门学科。多学科融合使得语言学研究的方法手段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归纳一演绎模式,例如基于中文信息处理需要的语料库建构,基于语言统计的数学模型建构,基于神经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科学实验方法的引入等。作为语义结构类型,汉语的研究应当基于语义语法学理论所倡导的词汇语义与句法语义的贯通研究,即包括词汇语义类别、句法语义范畴和语义句模研究语法结构。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传统,可以上溯到周秦。从战国到东汉的文献研究产生了尔雅和说文解字这样的集大成者,在词汇的本义研究和同义、近义的研究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对汉语词汇的语义结构和成词理据进行分析时都必须在这些经典著作的研究成果之上。传统的词汇研究历来以语义为核心,传统词汇学和语义学就是同一领域。但是传统的词汇研究缺乏多元性和多向性,采用分散的、孤立的观点来认识词义,很难形成一个和语音学、语法学并立的学科。2 0 世纪3 0 年代兴起的结构语义学弥* b t 传统研究的不足,1 9 3 4 年德国学者特里尔提出的语义场( s e m a n t i cf i e l d ) 理论,突破了传统语义学的局限,从系统的观点来认识语义,使得在传统语义学的观点看来是开放和分散的词汇语义单位变成了封闭的、系统的词汇语义模块。把词汇看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结构主义影响下,人们更多的还是从结构的角度去认识词汇,对词汇所承载的语义关注不够。2 0 世纪6 0 年代,在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影响下,产生了“生成语义学”,尽管这个学派处在“形式主义”框架内,但所使用的1语义成分分析法,推动了对词汇意义的关注,在方法和研究范围上对现代语义学作出了贡献。7 0 年代以后,语义研究逐渐趋向与语用结合。这个时期出现的认知语义学由于吸收了语言学以外的诸如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成果,用功能语言学的语言观来阐释人类语言,使得过去许多难题得以解释清楚。该学科所提出的“范畴化”、“概念隐喻”等理论,也使词汇语义学已有的t 语义场一、“义素分析,? 等观点和方法更具有解释力和分析力度。结合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就有可能对汉语词汇的语义结构作进一步的分析,因此本选题中相关专题的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上述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并将它们与传统汉语词汇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汉语句法研究通常以- 动词”为中心。吕叔湘( 1 9 8 7 ) 说,“动词是句子的中心、核心、重心,别的成分都跟它挂钩,被它吸住。,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受国外生成语法学、格语法、配价语法等的影响,出现了一批关于动词的配价研究,格框架研究以及与句法相关的语义特征分析等成果。遵循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立足动词的再分类,在动词语义研究方面的主要代表有:马庆株( 1 9 9 2 ) 、范晓( 1 9 9 5 ) ,他们以语义语法范畴为基点,在动词研究方面出现新的突破。林杏光、鲁川( 1 9 9 4 ) 对1 0 0 0 多个现代汉语常用动词,按义项进行了格关系描写。在句模研究方面的主要代表是:范晓( 1 9 9 5 、2 0 0 3 ) 和鲁川( 2 0 0 2 ) ,前者吸取配价理论与格理论,讨论了句模的性质及确定句模的原则和方法,后者则参考了转换生成语法、格语法、依存语法、角色参照语法和认知语法等理论,以动词为中心探讨了语义角色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汉语意合语法。基于对2 0 世纪中国转型语法学的反思,李葆嘉先生( 2 0 0 1 ) 提出语义语法学理论,该理论认为语义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语形是语义的自发形式化或标记化。语言结构法则的研究当以语义研究为本。语义研究包括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语法的本体是语义范畴及其结构关联。语义语法学理论以义征挖掘和义场建构为基础,以语义范畴提取和语义旬模抽象为中枢,以语义网络建构为目标。二、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基于语言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相融合的趋势,选题以“感官”做为研究课题。本研究以感官词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人体感官是一个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感知系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感官域之间,呈现为一种“生理认知网络”;二是感官词是表示人的基本生理功能的日常词;三是感官动词是二价动词,具有较强的支配能力,其语义结构是二价动词的典型反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以一个语义聚合类一感官词为对象,对其进行语义语法学研究,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样例。具体研究任务包括:1 建立语言学的感官词汇体系。2 在词汇层面,进行感官动词的义征挖掘和义场建构的互动研究。3 在句法层面,进行动词“看”句子的语义范畴的提取和语义句模的抽象。4 以义场和句模为基础建构动词“看”基本义的多层级、立体化的语义网络。5 建立通感词库与通感句库,在进行语言统计研究的基础上,揭示汉语的通感机制。2三、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步骤本研究的步骤如下:l 。梳理相关学科对“感官”的定义及研究成果,界定语言学的感官词汇体系。2 以感官动词为研究对象,基于古今辞书选取汉语的常用感官动词,进行义项辨析和义位分合,进行义征分析及义场建构的互动研究。3 以视觉动词“看”为关键词,搜集例句建立语料库,提取所支配的句法语义范畴中的典型词语,对提取出来的词进行语义分类和义场建构的互动研究。4 确定相关义场之间的缠绕性义征,形成组合关联,抽象出语义角色范畴。5 根据与动词“看”发生关联的句法语义角色范畴组合形式,建构基干旬模和扩展句模;再根据与基干或扩展句模发生关联的句法情态范畴组合形式,建构完善性基干句模和完善性扩展句模。6 基于以上研究,合成典型视觉动词的语义支网。7 以视觉动词的语义支网为模型,类推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动词的语义支网,最后将各支网整合为现代汉语感官动词的语义复网。8 对语言通感现象进行分析,分别建立现代汉语的通感句库及通感词库,对语料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汉语通感机制的语义迁移规律。研究流程图示如下:理论背景ll参考辞书il收集语料iil一ii一乔疋愚百词圣剔恳百词通通感感视觉动核。看”词句库库义场建构ii义征分析l1一基干句模统计分析角色范畴研究卜i扩展句模通感机制1r 完善性基干句模情态范畴研究n 完善性扩展句模3( 二) 研究方法1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相结合知识的获取是知识表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为理性主义方法和经验主义方法。前者是基于规则的方法,后者是基于语料库统计的方法,在汉语语义知识表述体系的建立中,本研究结合了两种方法,获取汉语感官词的语义知识。2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统计归纳与规律演绎的关系,在实际研究中,定量的分析有性的依据,定性的结果有量的限制。语义子场的划分、语义范畴的组合关联、句模的建立都是定性研究,但它们都需要定量研究的支撑。比如感官动词义征分析对象的选取必须以一定数量的词汇为基础,依据词库选取了1 4 0 个典型义位,而在具体义征分析过程中则以定性研究为主。另外,依据义场组合规则建立的句模,是基于大量例句分析的结果;汉语通感规律的揭示也需要以通感旬的语料库和通感词库为依托。3 内省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内省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内省,实证是以内省为指导的验证。典型义位的选取、聚合义场的归纳、语义特征的提取是内省的结果,但该结果需要大量的语言事实为基础,这些概括性特征都可以从语言现象中找到,比如义征提取完成后,需要通过实证调查以测试其还原率,再根据测试结果进一步修正内省结论。再如,句模的建构需要语感的推导和实际语料的支撑,之后必须依靠大量的例句进行逐一验证,筛选出实际句模,从而使结果客观化。4 义征描写与义场建构相结合每一词元在义场中具有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两种不同性质的语义特征,前者基于同一义场内不同义位之间的义征异同;后者基于同一总场内相关义场之间的义征缠绕。在义征描写的过程中,一方面依据异同义征建立聚合性语义场:另一方面,根据语义子场进行核心动词与其它词语的语义关联分析,依据相关义场之间的义征缠绕,确定组合性语义场。词汇的义征描写和义场建构是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义征描写的基础上,才能切实建构聚合和组合性义场,而义场建立的过程也是对义征描写不断修正的过程。5 范畴抽象和旬模建构相结合语义范畴类型的抽象是句模建立的前提。首先对句中出现的词语依据其承担的语义角色进行范畴的归纳和抽象,即将动词前后的语义成分归纳为内层语义角色、外层语义角色和附层情态范畴,同时确定语义范畴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然后依据一种、两种甚至多种类型的角色和情态的同现可能,推导出可能性句模,再借助语料验证并筛选出现实性句模,最后合成句模集。这一步是建立语义网络的基础。研究中所使用的语言材料可分为两类:1 词库类:选词及词语的释义主要参考说文解字( 1 9 8 8 ) 、辞源( 1 9 9 1 ) 、汉语大词典( 1 9 8 6 - 1 9 9 3 ) 、现代汉语词典( 2 0 0 5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2 0 0 4 ) ;对词语进行分类和义场建构时参考同义词词林( 1 9 8 3 ) 和简明汉语义类词典( 1 9 8 7 ) 。2 语料类:一是语料库,主要用于动词“看”基本义的义网建构。本文使用了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在线检索系统。涉及的语体以书面语为主,语域主要包括文学、新闻语言、教育等,体裁包括小说、散文、影视、纪实等。从中检索出3 0 0 0 0 条带有动词“看”的句子,选取以“看”的基本义构成的简单句,筛选出1 万条例句,在这个封闭的语料库中进行“看”的语义分析。二是自造语料,在保证不违背基本义的前提下,征求他人的语感验证。4四、主要结论和学术价值1 首先在梳理各学科对感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了心理学及生理学的相关研究,首次界定了语言学的感官体系。感官的语言意义在于表示人体的感知觉,即感官觉。与心觉相对应,本选题只研究感官觉中的五官觉,将表示五官觉的词称为感官词。对感官词的语义分类按照“五觉”的自然区分,可分为视觉词、听觉词、嗅觉词、味觉词和触觉词五类,然后再按照语法范畴进行下位划分,又分为感官名词、感官动词和感官性质词三类。2 对词汇语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阐释,包括分析范围的限定、义位确定的原则、子场框架的建立和义征分析的程序四个方面。感官动词是本选题的研究重点,因为它所代表的感知动作,行为是整个感知事件语义框架的中枢和核心。视觉动词的词量众多,是感官动词中的重点。对7 3 个古代汉语视觉动词和8 3 个现代汉语视觉动词做了义场建构,根据“词汇一句法语义特征”分别建立了八个语义子场,并对其中的9 9 个典型义位进行了义征描写。采用同样的方式,对5 7 个听、嗅、味、触觉感官动词也做了语义分析,并对其中的4 1 个典型义位进行了义征描写。经优化统计,共得到义征1 8 6 个,此即汉语感官动词的析义元语言符号( 附录二 ) 。最后总结出了感官动词的义征描写框架: 类别 + ( 主体+ 工具) + ( 行为+对象) + 结果+ 方向+ 场所+ 时间+ 情态+ 方式) 。3 以典型视觉动词“看”为枢纽深入挖掘其词汇和句法语义,建构现代汉语感官动词的语义网络。以“看”为枢纽的语义网络的基本单位是义位,由义位聚合成1 4 个语义子场。语义子场即同一句法成分的内聚,形成经事和涉事2 个内层角色,范围、处所、方向、时间、条件、工具、材料、方式、原因、目的、结果、感受1 2 个外层角色,时态、体貌和评估3 个附加情态范畴。依据 【( 核心词+ 内层角色) + 外层角色】+ 情态范畴) 的模式建立了“e ( 经事) + v( 动核) + o ( 涉事) ”的基干句模和4 9 个扩展、完善句模,并估算出了1 2 8 9 3 个可能性派生子模,联结聚合义场即形成视觉动词语义支网。以类推方式分别模拟出其他感官动词语义支网,进行整合后,构拟出现汉语感官动词语义复网。4 使用基于数学模型建构的语言统计方法,对汉语通感现象进行了统计研究。本文将通感区分为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通过对样本容量为5 4 3 句的通感句库和5 7 8 词的通感词库进行统计分析后,总结出通感机制规律:语义迁移是从通感喻体所代表的始源域到通感本体所代表的目标域,从具象、可及性强的感官域向抽象、可及性弱的感官域迁移,大致表现为:视觉一触觉一味觉一嗅觉一听觉。如果结合语义场来观察,五个感官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视觉域和听觉域是第一层级,代表强势义场;味觉域和嗅觉域是第三层级,代表弱势义场;触觉域是第二层级,介于强势义场和弱势义场之间。并将通感的性质界定为一种超常规的语义组合,它表现了语主特别的语用策略,在本质上反映为各感官语义场之间语义特征的重组搭配。汉语感官词的语义语法研究,理论价值在于:进一步完善语义语法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为汉语词汇语义的分析过程和汉语句法语义范畴的归纳提供研究程序和经验。应用价值在于: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课题进行了尝试性的语言研究,为语言信息处理提供基础性研究样本,为其他动词语义网络的建构提供研究范例。5第一章感官词的界定及语义分类第一节与感官相关的文化及科学知识背景本选题研究的“感官词”是包含人体感官语义指称的那些词,既包括感觉器官的实体名词、也包括感知行为动词和感知性状词,它们共同的语义指称就是“感官”。在研究感官词之前,有必要对感官进行一些背景知识的阐述。首先,先民对“感官( 五官) ”这一现象保有民俗文化性质的认知,这是基于日常感知的结果。其次,“感官”这一术语可看作“感觉器官”的简称,而“感觉器官”的研究属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范畴,因而研究感官词也就务必基于“感觉器官”的科学知识。一、汉人的“五官情结”先秦之时,苟子 ,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2 】资料参考了“腾讯娱乐网”h t t p :e n t q q c o m a 2 0 0 6 1 2 2 0 0 0 0 1 3 2 h t l6知功能,以及“五官”一词的语义指称模糊性。下面不妨再参证几种通用汉语辞书对五官”一词的释义:镁辞海五官:眼、耳,口、鼻、心现代汉语词典五官:耳、目、口、鼻、舌新华字典五官:眼、耳、口、鼻、身以上三种释义,虽不知各自的依据为何,但“眼、耳、口、鼻”的一致性毋庸置疑,略去第五官是“眉”是“身”还是一心”的分歧不论,“五官”是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其地位不可动摇,汉语中这种有趣的“五官情结”也为本选题的研究提供了日常心理认知依据。二、感官的生理一心理学知识生理学中没有“感官”这一术语,但有近似的说法是“五官”。生理医学中对“五官”的定义:五官:人体的眼睛、耳朵、鼻子、口腔和咽喉。( 袋医学卫生普及全书)五官科:临床医学中的综合学科,是眼科、耳鼻喉科和口腔科的统称( 五官科学)在医学的分科中,五官有合并趋势,耳、鼻、喉合为一科,其依据大概是生理解剖学所示,具体内容与本研究的关系不大。但可以比较的是,生理医学中的“五官”与日常生活认知中的“五官”所指不同,比心理学定义的外官觉中对应的“五官”范围更狭窄。“感官”虽然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但却少有论著对其进行明确定义,仅见张耀翔感觉心理( 1 9 8 7 :1 ) 中的一处定义:感官是身体的某特别区域,专对某种刺激,起某种活动者其中所谓“身体的某特别区域”实际就是指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等。在心理学中,感官”吏属于“感觉”范畴,而感觉又是心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因此就有必要对“感觉”的内容有所了解,先看定义:感觉是感官、感觉神经,和感觉中枢( 在大脑皮质) 对感觉的刺激而起的活动,例如视、听、味、嗅、触等都是通过该定义不难发现,感官是感觉形成的物质载体和通路。感觉包含的内容甚广,因而会有很多下属类,了解感觉的分类对我们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大体来说,感觉有三种分类方式1 :( 1 ) 物理类与化学类。物理性的刺激在感官上只起物理的或机械的作用,如声波作用于耳膜,物体作用于皮肤;化学类的感觉是在感官上发生化学作用,如食物在口中溶解然后生味,光波先将色网膜上各种色质破裂、同化或异化而后生色。( 2 ) 远隔波动类与实际接触类。第一类的刺激发动体可远在感官以外,如视觉和听觉;第二类的发动体须和感官实际接触,如触觉和味觉。( 3 ) 外官觉类和内官觉类。按感官的位置,肤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动觉,属第一类,因为它们的感官都在体外;消化觉、循环觉、呼吸觉、排泄觉、生殖觉,属第二类,它们的感官皆在体内。具体分类图如下所示:f 1 】参见张耀翔感觉心理) p 7 - 8 。工人出版社1 9 8 7 年。7感觉外官觉内官觉广t 广寸r 广t r 肤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动觉消化觉循环觉呼吸觉排泄觉生殖觉li广 1 广 厂1 t 一触觉温觉凉觉痛觉筋肉觉轻重觉移动觉方向觉本研究取第三种分类方式,即按照各器官所司管的感觉来分类,研究外官觉中的视、听、嗅、味、触五觉,分别对应目、耳、鼻、舌、肤五官。通过科学知识背景下的分析结果,如把“感觉”、“感官”和“五官”三个概念进行比较后,可以得出一个关系式:盛觉感官 五官( 感官是感觉的物质载体)综上所述,“五官”,既是一个小型的生理系统,又是一个可独立为外官觉的心理感觉系统,还是一个基于人们日常认知的语言网络,三、五种感官的特点虽然民俗文化中的五官所指模糊,但本选题采用心理学的分类,划定了所要研究的感官范围,即眼、耳、鼻、舌、肤五官。下面将从心理学角度,结合五官所感知的五种感觉:视、听、嗅、味、触,分析感官所具备的一些特点,为后文的相关研究提供背景知识参考。( 1 ) 独用性。五官是彼此独立的生理器官,也是独立发生感觉作用的。当一个正常人同时具备这五种感官时,感官之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也就是说,眼睛不能代替耳朵,视觉不能代替听觉。( 2 ) 优选性。人的五种感官在发生作用的时候,功能不是均衡的,作用有大小之分,因而感官就具有优选性,即当进行某个活动的时候,人们会优先选择使用最有效的感官。但是这种优选性是呈动态变化的,因社会群体和年龄阶段而异。( 3 ) 配合性。当五官分别发生感觉作用的时候,彼此之间经常互相合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视听、味嗅的配合最为频繁,比如人们的交谈、娱乐,离开了视听筒直不可能;再如人们日常的饮食,没有了味嗅的共同参与也变得不可想象。五官的共用也有可能,比如在鉴赏一件艺术品的过程中,首先要看看,还少不了摸摸,必要的时候会通过敲打听一听,甚至还会闻闻或尝尝。相反,当人进行某种活动时,想让一种感官单独作用儿乎不可能。,( 4 ) 相通性。人的感官可以相互连通,视、听、嗅、味、触五觉虽然各司其职,但当其中一觉发生作用的时候,其他感觉会起连锁感应;这也是一种生理现象,当一种刺激产生时,可以在大脑中相应的神经细胞之间发生共鸣,因而可以由一个感官激起多个感官的感知。( 5 ) 互补性。在某个感官丧失功能的状态下,其他感官可以进行功能的代偿。比如人在暗夜中行进,视觉失用,但可以用手触摸来代替视觉;盲人也是一样,以触代视,甚至可以手触来阅读:而聋哑人则是以视代听,通过手势打哑语来弥补耳听缺陷进行交流。在这五个特点中,( 1 ) 和( 2 ) 代表着感官的“分离”,( 3 ) 、( 4 ) 、( 5 ) 代表着感官的“结合”,但两者并不矛盾,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属性,正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总的来说,感官的分离性是相对的,而结合性才是绝对的。8第二节,感官认知与语言的生成及使用感官与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但这方面的问题却少有学者论述。感官是语言形成的先决条件之一,语言产生后又作用于感官,同时也受感官条件的制约。感官与语言发生关系的桥梁是认知( 大脑) ,认知与语言的关系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前辈时贤已多有精辟的论述,所以本研究拟主要探讨感官与认知、语言之间的关系问题。一、感官、认知与语言的关系感官是认知的唯一通道,但感官不能够代替认知,因此可将感官看作一种“前认知”阶段。语言同认知一样,是在对客观世界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些形成认知和语言的经验即通过感官获得。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不能脱离人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人的大脑和感官的运作及其运作环境直接影响到认知与思维,因为客观事物只有被感知才有意义,而语言与认知受生理感官功能的影响。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认知也具有“前语言”阶段,表现为感知与表象阶段的思维是可以脱离语言的,在人类产生语言或儿童在习得语言以前,认知是以动作和形象在大脑中对所认识的事物形成的表征( 赵艳芳2 0 0 1 :4 0 ) 。由此可见,语言以认知的发展为基础,而认知的发展又以大脑的成熟为前提,大脑的成熟就必然要求感官的发达。把人与动物相比较,人类的各个感官在生物界都不算最发达的,各种感官能力都只在一定的阈限内,但恰恰只有人创造并使用了这种特有的语言,这说明人的各种在一定阈限能力内的感官功能恰到好处的结合,构成了人脑中独特的语义网络,而只有这样的语义网络才具有语言能力。对此,乔姆斯基甚至提出了话言器官”的假说,黄正德( 2 0 0 2 ) 对该假说做了如下论述:“语言器官”就如我们天生有一颗心、两只手、两条腿一样,都是进化的产物它跟其他器官的主要分别在于它并不是一种有形状的“硬件”,而是一种无形的“软件”具体而言,人类天生具有一套专司语言的“基因型”( 般称为“普遍语法,) ,这个基因型随着小孩的发育逐渐成为语言的“表现型( 亦即“个别语法”) 。1所谓“基因型”的“普遍语法”实际上等于我们说的人所独有的“语义网络”。但从目前来看,此说法也仅限于假说,因为目前的科学水平尚不能对此假说进行证实或证伪,如果假说被证实,那么“语言器官”就成为人体最高级的感官,也是生物界中人类所独具的感官,同时也将成为证明感官与语言之间联系的最有力的证据;如果假说被证伪,那也将继续激励着人们探索语言的奥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语言形成的“前语言”阶段是以人类所独有的数种基本认知能力为心理基础的,同样在认知形成的“前认知”阶段又是以人类所独具的感官为生理基础的。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把“感官”、“认知”和“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表述为:感官促成认知,认知促成语言,语言出现后又对感官形成新的刺激,促使感官向更精密发达的方向发展,再形成更高级的认知,又进一步推动了语言的演进如此往复,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早在一百多年前,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 h u m b o l t ) 对这个问题有过类似的关注:语言构成思维之器官智能活动完全属于大脑、归于内在在某种程度上,它往返自如,不露痕迹;它变成声音,外化于言语,感知于感官2基于上述,可将感官、认知、语言的关系图示为:【1 1 黄正德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 序,见邓思颖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年【2 】转引自赵彦春认知词典学探索 p s o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5 年9认知。 。感官少语义网络、语言荔琵琵龇。二。“。语言好比一棵大树,深深植根于人的认知结构中:人类的感知器官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从而在大脑中形成关于世界的原型范畴和意象图式;人的感知过程与知觉结果又在认知完形过程中相互作用、不断完善,最终以符号的形式体现在语言中( 赵艳芳2 0 0 1 ) 。这样,感官、认知、语言与世界之间的作用运作过程可图示如下:语言对象世界感知器官_ 啄型范畴意象图式二、感官对语言生成及使用的影响感官对语言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试从语言的“任意性”和“理据性”为切入点说起。自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后,这一学说被结构主义学派奉为现代语言学的一大“定律风行了半个多世纪,直到认知语言学发韧后,这一理论才遭遇了挑战。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或内在的联系,即符号是不可论证的、无理据的。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语言的任意性提出过质疑,认为这是虚构性的原则,在方法论上可以被证明是伪命题( 可参看李葆嘉1 9 9 4 ) ,因为索绪尔利用语言共时平面上“任意”的表象掩盖了历时空间中“理据”的真相,至少从语言的发生学角度来看,语言的创造完全不是任意的,而是受认知环境( 包括人的生理条件和自然环境) 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理据可寻的,所有语言的所有符号一定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自然类比与原始的手势或声音符号相联系。在有关语言起源的各种假说中,有一种“摹声说”,认为语言开始于对自然界的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可分为物体自发的声音和物体受外界作用而发的声音两类,最早的语言就是拟声词,如“咩、哞”是对动物叫声的模仿,“叮、咚”是对物体敲击声的模仿。因此,人类早期语言的产生有赖于听觉感官。再以汉字为例,早期的汉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是一种视觉临摹,即文字符号的形象与所指相像,这就是拟象的理据;至后期发展出的形声字,其声旁和形声的组合并非是任意的,实际就是听觉符号与视觉符号的抽象结合,可见,早期文字的产生有赖于视觉感官。为什么语言事实中会出现索绪尔所谓的“任意性”现象,即语言符号与所指之间看不出理据性的联系,出现了龃龉、错位? 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借助感官探究人的心理机制。如果用“选择性主观性”这一概念来代替“任意性”会更合适一些,因为人的感官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并不是全盘照收,而是有选择地感受,这样,人以选择性的眼光看待事物,注意到了某些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时忽略了羡余的事物和特征,也就是说,人是主观地看世界。见则信,信则言,语言作为人类感官和认知的“副产品”,屈从于感官和人脑的选择性,因而语言也就被打上了主观性的烙印。正由于对所感事物的主观选择甚至误解,语言符号与所指之间就极有可能会出现错位现象。然而语言就是这样,它不完全是形式逻辑的东西,它具有合理的“容错e 竹。以本章第一节中提到的“五官”为例,汉人对五官的所指并无确切界定,对于这种任意性1 0的语言现象,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想化认知模型( i c m ) 就能很好地解释。i c m 是一种以体验主义哲学为基右出的范畴分析模型,它综合了定义和表征两方面的内容,与人的感官、心理经验取相对态势,故不一定要与客观世界绝对吻合,即i c m 揭示了“感官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非镜象状态,因而可以解释感官感知( 如视觉) 的非客观部分。另外,语言的范畴化问题也是如此,为什么不同的语言呈现不同的语言范畴,这种看似任意性的范畴化其实并不尽然,因为语言范畴化不一定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而是人类主观行为的结果,也就是人通过感官和大脑与世界接触,并根据自己的所感所见所闻来阐释世界,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范畴化,即形成了不同的语义场。萨丕尔( s a p k ) 的语言相对论”对人类语言主观性的看法以及语言对主观性的反馈,倒颇有助于理解语言的主观因素,他认为,由于人类看世界的视角不同,因而感受也会有所差异,体现在语言上就是语言间的参数变异( 赵彦春2 0 0 5 :5 8 ) 。通过对感官与对象、认知与语言之间主观选择联系的分析,揭示出自然语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这种主观选择的依据是什么,这可能因语言群体和语言个体而异,所以任何仅依赖结构主义的形式逻辑句法分析的解决方案都是不充分的,甚至是不可行的。视觉感官对语言的影响最为全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使用的影响,二是对语言研究的影响。首先从视觉对语言使用的影响说起,这种影响最突出的体现在“颜色词”上。颜色词一直是各国学者的研究兴趣点,目前对颜色词的研究已经相当充分,从前人们普遍认为,不同语言中的不同数目的颜色词只不是对色谱随意切分的结果,但现有的研究证明了其中的内在规律性。伯林和凯( b e r l i n ,b & p k a y ) 通过对颜色词跨语言的研究,总结出了语言包含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和种类选择的规律性:黑白 红 黄蓝,绿 棕 粉 橙 灰 紫。神经生理学家d ev a l o i s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视觉神经中专司色类的对抗反应细胞,每个细胞只对一种颜色起反应,按照作出反应的细胞类型和反应率决定感知的各种颜色,这决定了对基本色类的切分( 赵艳芳2 0 0 1 :4 1 - 4 2 ) 。这些对颜色词的研究和实验都说明了人对颜色的认知是视觉神经与大脑认知能力结合的产物,不是完全客观独立于认知者之外的,而是产生于现实世界、生理机能和具有文化选择的认知机制的结合,反映了人的视觉感官如何影响颜色概念的形成及语言表达。视觉感官对语言研究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方法论,主要用于分析句法结构的原则,而该理论正是依据人的视觉感官得出的。所谓的“图形”一般具有明显的形状、轮廓、结构和活动性,容易为视觉所捕捉、识别:而“背景”恰相反,一般没有结构和一定的形状,也没有统一性,不易为视觉捕捉识别;在人的认知域中哪个部分成为图形、哪个部分成为背景,完全取决于人的注意焦点,受视觉选择的调控。由此可见,感官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语言是个多面体,也许无论从哪一面深入下去都能够触及语言的本质。而作为生物种系的人类,大脑中或许设定了某种语言机制或程序,但毕竟仅有大脑中的语言机制而没有同外部世界的交流也是不可能产生语言的。因此,从人类感官这个窗口进入,去探索认知和语言的奥秘,未尝不是另一条捷径。,第三节汉语感官词的语义分类“感觉”、“感官,和“五官,在民俗和生理一i ) 理学背景下各有所指,虽然本研究要基于这些知识背景。但是它们的语言学定义却不能够照搬这些纯民俗或纯科学的定义,在这些知识背景的参照下,这三个概念在语言学中应该另有界定。首先,语言中不宜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