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阳明《大学》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阳明《大学》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阳明《大学》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阳明《大学》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阳明《大学》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阳明大学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大学作为重要的儒家传统经典之一,历经汉唐之诠释直到宋代才真正发 挥其影响。宋儒重视对儒家经典的阐释和研究,朱熹对大学极为关注,视其为“入 德之门”。以大学为其思想的经典依据,他“移其文,补其传”,改定文本章 次,经朱熹改本的大学作为四书之首具有了新的生命和崇高的地位,为后儒 所尊崇。王阳明出身孝悌世家,少年时就提出了成圣的为学目的。作为朱熹的推 崇者,青年时期的王阳明深受大学理论尤其是格物穷理说的影响,他遍寻朱 子之书,研讨格物之学,在经过了数次失败的体验后,王阳明最终意识到了朱子 分心与理为二的问题,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王阳明,他上下求索,出入佛老,直 至龙场悟道心即理的体悟才找到了解决的办法。王阳明的心即理命题,将普遍性 和个体性,理性与非理性统一了起来,消解了理性与感性的对峙,贯通了形上和 形下,使理不能超越于个体而存在。心即理是其道德哲学的基石,为人的多样性 和成圣的可能性提供了心性论的前提。在心即理体系下,王阳明以古本为正,对 朱子改本大学进行了批判。他提升诚意地位,在诚意主导下的格物实现了从 外向内的转换,在另辟大学诠释方向的同时采用其范畴结构建立了自己的哲 学体系。晚年致良知的提出在丰富大学致知内容的同时,标志着阳明哲学体 系的成熟。随着其思想体系的成熟,王阳明对大学有了新的理解。他以致知 代替诚意,对格物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大学之三纲领八条目最终归于致良知。 致良知体系下的大学成为了万物一体之哲学,是达到“万物一体”人格的“大 人之学”,大学成为穷极真理之书。阳明的大学思想是其人生境界的理论 体现,阳明以圣人之道得以明、圣人之政得以行为己任,在“安百姓”和“平天 下”的理想上躬身实践,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入到了世事中去,以自己 的生命体证实行并印证着他思想和学说。 由于对致良知的理解不同,在阳明之后,其弟子分为了不同的派系,在继承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发扬王门思想的同时,推动了晚明学术的发展。王门心学流传至今,在海内外拥 有重大的影响。 本文从对阳明大学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考察出发,分析梳理了王阳明 哲学中心与理、心与物、诚意与格物、致良知说等与大学密切相关的内容, 力图在考察阳明大学思想的同时,呈现阳明哲学基本内容并揭示从宋代到明 代大学理论的演变。 关键词:大学:格物致知;致良知;心即理 i i 王阳明大学思想研究 a b s t r a c t t h eg r e a tl e a r n i n ga so n eo ft h ei m p o r t a n t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a f t e rt h eh a na n d t a n g s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u n t i l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d o e sr e a l l yp l a yi t si m p a c t s o n gc o n f u c i a n e m p h a s i so n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z h ux ip a i d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 g r e a tl e a r n i n ga n dr e g a r d e di ta s “t h ed o o ri n t oc l e a rc h a r a c t e r z h us e e m e dt h eg r e a t l e a r n i n ga st h ec l a s s i cb a s i sf o rh i sp h i l o s o p h y , h e ”m o v e dt h ea r t i c l ea n da d d e dt h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t h eg r e a tl e a r n i n gw h i c ha d a p t e db yz h ux ia st h ef i r s to f t h ef o u r b o o k s ”t a k e no nan e wl i f ea n dn o b l es t a t u s ,a n dr e s p e c t e db yt h ep o s t c o n f u c i a n s w a n gy a n gm i n g w a sb o r ni naf i l i a lp i e t ya n df r a t e r n a lf a m i l y h ep r o p o s e dt h ea i m o fs a n c t i f i c a t i o nf o rl e a r n i n gp u r p o s e sw h e nh ew a sab o y w h e nh ew a sy o u n g ,h ew a s d e e p l yi m p a c t e db yt h eg r e a tl e a r n i n ge s p e c i a l l yz h ux i st h e o r yo f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t h i n g sp u r s u i to fp r i n c i p l ea sa l la d m i r e ro fz h u st h e o r y h ef o u n dz h u sb o o k e v e r y w h e r e ,d i s c u s s e dt h et h e o r yo f 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t h i n g s ,b u tf i n a l l yw e n tt h r o u g h f a i l u r e so fp r a c t i c e s ,h er e a l i z e dt h ep r o b l e mo fz h u st h e o r yt h a tt h em i n da n dp r i n c i p l e w a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a s p e c t s t h i si s s u eh a sl o n gp l a g u e dw a n gy a n k i n g ,h i sq u e s t e d h a r da n dl o n g ,o u to f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 ,a n du n t i lt h ea w a k e n i n gt ot a oi n l o n g c h a n gt h a th er e a l i z e dt h em i n dw a sp r i n c i p l eh a dh ef o u n dt h es o l u t i o nf o rt h i s p r o b l e m w a n gy a n gm i n g sp r o p o s i t i o nt h a tm i n di sp r i n c i p l eu n i t e du n i v e r s a l i t ya n d 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 , r a t i o n a l i t ya n di r r a t i o n a l i t yu p ,r e l i e v e dt h er a t i o n a la n de m o t i o n a l c o n f r o n t a t i o n ,l i n k e do ft h em e t a p h y s i c a la n du n d e r - m e t a p h y s i c a l ,k e :p tt h ep r i n c i p l e e x i s t i n g 、衍t l li n d i v i d u a l s m i n di sp r i n c i p l ei st h ec o r n e r s t o n eo fh i sm o r a lp h i l o s o p h y , p r o v i d e dt h eh e a r ta n dn a t u r e sp r e m i s ef o rd i v e r s i t yo fp e o p l ea n dp o s s i b i l i t yo f s a n c t i f i c a t i o n o t h e r st h ed i v e r s i t ya n d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o fs a n c t i f i c a t i o np r o v i d eac a r d i a c o np r e m i s e i nt h es y s t e mo fm i n di sp r i n c i p l e ,w a n gs t a n do nt h eo l dt e x to ft h eg r e a t l e a r n i n g , c r i t i c i z e dz h u sc h a n g eo ft h et e x t t oe n h a n c et h es t a t u so ft h es i n c e r i t yo f t h ew i l l ,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t h i n g su n d e rt h eg u i d a n c eo ft h es i n c e r i t yo fw i l l sn a t u r et o a c h i e v et h ec o n v e r s i o nf r o mt h eo u t s i d et oi n s i d e w a n go p e n e du p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g r e a tl e a r n i n g ,a tt h es a m et i m e ;h eb u i l th i so w n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s y s t e mo nt h eb a s i so fi t sc a t e g o r ya n ds t r u c t u r e t h ep r o p o s a lo ft h ee x t e n s i o no fi n n a t ek n o w l e d g ei nh i sl a t e ry e a r sr i c h e st h e i i i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c o n t e n to fc o n s c i o u sa w a r e n e s so fi n n a t ek n o w l e d g eo ft h eg r e a tl e a r n i n g ,a tt h e s a m et i m e ,m a r k i n gt h em a t u r eo fy a n g m i n g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s y s t e m w i t ht h em a t u r i t y o fh i si d e o l o g y , w a n gy a n g m i n gh a dt h en e w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g r e a tl e a r n i n g c o n s c i o u sa w a r e n e s so fi n n a t ek n o w l e d g ei n s t e a d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 t h i n g s ,h em a d e aw h o l en e w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p h e n o m e n ao fn a t u r e t h et h r e ep r o g r a m sa n de i g h t i t e m so ft h et e x tf i n a l l ya t t r i b u t e dt ot h ee x t e n s i o no fi n n a t ek n o w l e d g e u n d e rt h e s y s t e mo fc o n s c i e n c e ,t h eg r e a tl e a r n i n gh a sb e c o m eo n eo f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a l l t h i n g su n t i e d ,a c h i e v e dt h ep e r s o n a l i t yo f a l lt h i n g si no n e o ft h e “a d u l tl e a r n i n g ”, t h eg r e a tl e a r n i n gh a sb e c o m ea v e r yp o o rb o o ko ft r u t h ,f i r m e di t s s t a t u so f t h ef i r s t o ff o u rb o o k s ”t h et h o u g h to fy a n gm i n g st h eg r e a tl e a r n i n gi s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 e x p r e s s i o no fh i sr e a l mo fl i f e y a n m i n gi sc o m m i t t e dt ot h ee v i d e n to fd o c t r i n e so f c o n f u c i u sa n dt h ep e r f o r mo ft h ep o l i t i c a lm e a s u r e so fc o n f u c i u s h eb e n d sp r a c t i c ei n t h e ”s e c u r i t yp e o p l e ”a n dt h e ”f i a tw o r l d ”i d e a l s 、析t l las 仃o n gs e n s eo fm i s s i o na n d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t oe n g a g ei nt h eh u m a nl i f e ,a n dp r a c t i c e dh i so w r ll i f et oh i st h o u g h ta n d d o c t r i n e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d i f f e r e n t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e x t e n s i o no ft h ec o n s c i e n c e ,i nt h e y a n gm i n gl a t e r , h i sd i s c i p l e sd i v i d e di n t od i f f e r e n tf a c t i o n s ,c a r r y i n gf o r w a r dy a n g m i n g st h e o r ya tt h es a m et i m e ,p r o m o t i n gt h ea c a d e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l a t em i n g w a n g st h e o r ys p r e a dt i l ln o w ;h a v eas i g n i f i c a n ti m p a c t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t h ep a p e rs t u d i e dt h ed i f f e r e n ts t a g e so fy a n gm i n g st h o u g h to ft h eg r e a tl e a r n i n g , a n a l y z e dr e l a t i v e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c o n c e p t i o n sa n dc o n t e n t so fy a n gm i n g st h o u g h t ,s u c h a s :m i n da n dt h i n g s ,s i n c e r i t ya n d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 t h i n g s ,a n dm a d ea na t t e m p tt os t u d y y a n gm i n g st h i n k i n go ft h eg r e a tl e a r n i n ga n dp r e s e n tt h ee s s e n t i a lc o n t e n to fy a n g m i n g sp h i l o s o p h ya n dt h ec h a n g i n gc l u ef r o ms o n gd y n a s t y sr a t i o n a l i s mt os o n ga n d m i n gd y n a s t y st h e o r yo fm i n d k e y w o r d :t h eg r e a tl e a r n i n g ;s t u d y i n gt h ep h e n o m e n ao fn a t u r et oa c q u i r e k n o w l e d g e ;i n n a t ek n o w l e d g ea n dt h ee x t e n s i o no fi n n a t ek n o w l e d g e ;t h em i n di s p r i n c i p l e 关子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串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酌学位论变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交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酌研完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戡一同工作的同事对奄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酌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牢请人( 学位论文作者) 丕名: 涨题 2 0f 。年j ag 琶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子 硪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犬擘有关保留、鲠月攀位论竞毋勺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图家 图书馆、科研信, 皿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变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捡索、奎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曰一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鳊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现保密肉客的学位论文在解奢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荻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釜名:煎墅銎 2 0 加卑6 月f f 自 学住论文指导教师基名? 垒至羊 2 0 o 卑6 月c1 日 乇阳明大学思想研究 引言 在经历了儒、释、道三家此消彼长、互相融合之后,到了宋明时期理学已成 为彼时哲学发展的主流。宋明理学继承传统儒家的思想,从心性的角度探讨成圣 的可能性和途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是宋明儒学的两大流派,在心性上,程朱 理学坚持以性为体,性理合一,要求化心为性,然而这在保障常人成圣可能性的 同时否定了人的感性存在,成圣的途径就成为普遍理性对个体的外在塑造,如此 一来,道德主体的地位必然难以落实。与此相对,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提 升了心的地位,以“发明本心 为宗旨提出了心即理说。然而陆九渊在理论上并 没有完全摆脱朱子的影响,故还不能对朱子哲学进行有力的辩驳。王阳明则继承 了陆九渊的思想方向,主张“圣人之学,心学也”。他肯定心即理说,在确定心体 即是先验之理的同时,强调了个人的感性存在,在成圣的可能性上做了保证,并 且通过心即理、致良知等学说对成圣的途径做了说明。 在建立各自思想体系的同时,宋明儒者也十分重视对经典的诠释和研究,这 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也为自己理论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经典的依据。朱熹十分 重视对经典的解读,对大学更是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视大学为“入德之 门”,曾说“我平生精力,尽在此书,先须通此书,方可读书”,他移文补传、 分章别句,作大学章句。大学在朱熹的学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集中体 现了他理学思想的精髓。 王阳明身处的时代是朱熹哲学作为官方哲学的年代,朱熹对大学及格物 致知的重视影响着当时学术氛围,王阳明也不例外。有感于程朱格物致知理论最 终形成的心与理的分离,王阳明体悟到心与理的同一才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从 而确立了其心学的学术方向,对大学的重新诠释也成为了其心学体系的代言。 王阳明以古本为正,对朱子改本大学做了批评,在重新诠释大学的基础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四。 - 2 r 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上建构了其心学的理论结构。在诠释文本之时,王阳明提出“区区举似内重,亦 欲内重谦虚其心,宏大其量,去人我之见,绝意必之私,”要求消除诠释者的私心 私欲,心虚气平,保留纯净的天理之心,这样才能有真知灼见。王阳明以此消除 朱熹大学章句对儒者的影响,为自己理论体系的建立做了准备。“夫传言者不 贵乎尽其博,而贵乎得其意。得其意,虽一言之约,足以入道;不得其意,而徒 示其博,则泛滥失真,匪徒无益,是眩之也。 此“意”为圣人之本意,阳明强调 要体悟圣人之意,以求“入道”。不仅如此,自觉承袭孔孟之道的阳明还一直具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不论是学术上的成就,还是事功上的业绩,某种程度上 都是儒家传统内圣外王思想的现实体现。 研究王阳明大学的专著鲜少,大多作为一部分出现在研究王阳明思想的 著作中。杨国荣、蒙培元、冯友兰等众多学者对大学格物致知、心、理、等 概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陈立胜、戴兆国、张建华则从王阳明大学的诠释方 法进行了研究;还有些学者从王阳明与朱熹大学诠释的不同之处作了比较研 究;大多数在研究王阳明哲学的具体内容中渗透了其大学思想。 本文即以阳明对大学的诠释思想为依据,以阳明对大学的继承与发展为 契入点,对阳明哲学体系展开研究和论述。 2 王阳明大学思想研究 第一章王阳明之前大学的研究概况 大学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有关大学的注释,宋代以前都是附在 礼记中的,至宋代独立成本,朱熹之后更是成为了四书之首,大学作为儒 家经典之一,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第一节汉代至唐代的注疏大学对礼记的依附 作为大学源头的礼记是中国古代关于典章制度的重要经典,是战国 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对经书仪礼解释文章的合集。战国后期把孔子所治的儒 家典籍称为“经”,对“经”的解说和发挥则称为“传”或“记”,礼记由此得 名,即对“礼”的解释。西汉时期的戴德选编了一百三十一篇中的八十五篇作大 戴礼记,其侄子戴圣则选编其中四十九篇作小戴礼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 看到的礼记。由于此时大学附着在礼记之中,因此对大学的研究 也是和礼记联系在一起的。 西汉时期,汉武帝“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得经学成为官方学术,作为古文经学 的古书文本受到了重视。东汉时期礼记得以流行,马融、卢植最早为其做注, 马融的弟子东汉的经学大师郑玄用毕生精力编著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代表性人 物。郑玄著三礼注,使礼记得以广泛流传,逐渐摆脱了“记 的地位。他 立足于训诂和名物制度的说明,打破家法和学派的限制,博采众家之长,以简明 扼要的文风对大学进行了注解。郑玄注解下的大学“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 也”,是和礼相关的思想,这是迄今为止可查的最早关于大学的研究著述。其 后魏晋至隋代由于大部分时间社会动荡、政权割据,关于大学的研究都罕有 可称道者。 至唐代,由于汉唐两代的时代差距,语言文意产生了较大的差异,造成了当时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硕+ 学位论文 读者对于郑玄注解理解上的困难,故经学大n - t l 颖达针对郑玄对礼记的注解 做了疏解,即礼记正义。在礼记正义中,孔颖达一方面针对郑玄注解中存 在于汉代而唐代不可见的名物做了解释,另一方面在注解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 看法。不同于郑玄对大学分句编排注释,孔颖达从大学文本的内在逻辑 出发,把他认为有逻辑联系的章节语句放在一起进行注解。他将大学文本分 为两段,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开始到“君子贤其贤 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为第一段,从“子日:听 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到“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为第二 段。孔颖达在第一段下作注解:“此经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 善,积德而行,则近于道也矣。”第二段下解释道:“此一经广明诚意之事,言圣 人不惟自诚己意,亦服民使诚意也。 他认为大学的主旨在于“本明德所由, 先从诚意为始。”孔颖达对礼记的注疏扩大了大学的影响。 魏晋以来,佛教因其思辨精致的本体及宇宙论吸引了众多信奉者。而汉代以来 的儒家学者热衷于文字训诂,坚持“疏不破注”,“惟古经是从”的治经原则,这 一方面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儒家思想的僵化。故受到了来自佛 道哲学极大的冲击,“儒以中道御群生,罕言性命,故世衰而寝息。”为了应对 佛教的盛行,重新建立儒家的权威,儒者们纷纷寻找可以寄托其心性思想的经典, 大学、中庸等儒家典籍被重新发掘出来。韩愈的道统论“借大学内外 结合、内圣而外王的体系,阐扬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以对抗佛 教只讲个人治心,不讲社会治理、泯灭伦常的宗教思想体系。 韩愈在原道 中引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 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的话并作 了发挥。后来朱熹赞道:“大学之条目,圣贤相传,所以教人为学之次第,至为纤 悉。然汉魏以来,诸儒之论,未闻有及之者。至唐韩子乃能援以为说,而见于原 刘禹锡袁州萍乡县杨岐山故广禅师碑,刘禹锡集卷四。 蔡方鹿: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人民出版杜,2 0 0 4 年4 月版,第1 3 4 页。 4 王阳明大学思想研究 道之篇,则庶几其有闻矣。但是韩愈没有涉足格物致知,对此朱熹认为“不 探其端,而骤语其次,亦未免于择焉不精,语焉不详之病矣。 韩愈的弟子李翱在复性书中多次引用大学的纲领条目,并对大学 的“格物致知 作了重要的解释:“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 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于物者,是致知少,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诚。意诚 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参天 地者也。 李翱把“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 联系起来,将认识论的问题纳入 到儒家道德伦理的体系中来。他要求人们以自己的“昭昭之心”去认识外物来锻 炼以及完善自身,达到不为外物所迷、明于万事万物的“自诚明 的境界。李翱 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是白大学问世以来,重视“格物致知”的重要论著,表明 隋唐儒学从道德伦理之学逐渐转向了心性义理之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汉代到唐代,大学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但毕竟 作为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其个体影响力仍然有限。 第二节宋代至明代前期的义解大学地位的提升 宋朝时对大学的研究可谓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宋仁宗 天圣五年( 1 0 2 7 ) ,赐新第进士王拱辰大学篇一轴,自此对登第之人必赐中 庸或大学。北宋司马光著大学广义一卷并与人合著六家大学解义一 卷,这是大学首次有了单行本。司马光对格物致知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他把 “格物致知”的“格”解释为“御”:“格,犹捍也、御也,能捍御外物而后能知 至道” 张载则强调大学、中庸皆出圣门,给予大学与中庸、论 语、孟子同样的重视。 二程继韩、李后,十分重视大学在经书中的地位:“大学,孔氏之遗书, 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 朱熹大学或问,四书或问。 朱熹大学或问,四书或问。 司马光司马文正公文集,卷七十一。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硕上学位论文 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大学原为礼记之一篇,关于其作者一直存在着争议,程颢认为大学 是孔氏遗书:“大学乃孔氏遗书,需从此学,则不差。”程颐也认为:“修身当 学大学之序,大学圣人之完书也。”大学乃孔子做作的说法不胫而走, 为大学地位的提升和独立树立了权威保障,大学成为了道统的延续。 二程对格物致知作出了不同的判断。程颢的格物着重于通过自身的切己反省来 体认心中固有之理,天理存在于内心,要体认天理必求于内心,而不是求之外物。 外物的存在使人“迁迷而不知”,使人心不正而泯灭天理,故须摒弃外物及物念。 程颐虽也讲反省内求但同时更注重格物致知,他认为外物皆是理的体现。“致知” 在“明理 ,“明理”须“格物”,“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二程开启了宋明理学 的两大派别,对后来朱熹与王阳明思想路向的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二程还依据自己的思想分别改定了大学文本,开改定大学之先 河。自唐开成石经到宋刻本礼记注疏中大学的文字内容和段落次序 都是相同的,都是古本大学。二程之前也没有人对大学的文本次序和错简 阙文提出质疑。根据自己的理解,程颢改本大学为:“三纲、释三纲”;“八目、 释八目”之结构,程颐改本的结构则是:“三纲八目、释格致、释三纲、释诚意以 下六目。二程开启了改定大学文本之先河,此后林之奇、朱熹、王柏、吴澄 等都对大学文本作了不同程度的改动。 朱子对大学极为推崇,将其视为“入德之门 ,谓“我平生精力,尽在此 书,先须通此书,方可读他书”。 对大学的研究贯穿了朱熹的生命历程,从 青年时期开始对大学的注释,到去世前三天还在修订大学诚意章,朱子 把毕生的经历都奉献给了大学,他告诫弟子,“大学是为学的纲目。先通大 学,立定纲目,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 格物、致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 程颐、程颢二程集。 朱熹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四。 同上。 6 王阳明大学思想研究 朱熹把大学分为经、传两部分,认为经一章“乃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十 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朱熹没有否认作为礼记中的大学“通 论礼意的文字”的性质,但是他对于大学主旨却有着独出心裁的理解。他认 为大学开篇提出了“三纲领”,但是:“大学首三句说一个体统,用力处却 在致知、格物。 对他的弟子说:“公看文字,不似味道只就本子上看,看来看 去,久之浃洽,自应有得。公便要去上面生意,只讨头不见。某所成章句、或 问之书,已是伤多了。当初只怕人晓不得,故说许多。今人看,反晓不得。此 一书之间,要紧只在格物两字。朱熹认为大学是讲“为学之次第”,其 主旨在于“格物致知。据此,他对大学文本重新进行了改定,不但重新编排 了文本的次序,而且针对文本中缺失了最重要的“格物”、“致知”传,“窃取程子 之意以补之”,对大学的主旨做出了与众不同的诠释与发挥: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 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 学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 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初无不到,而吾心 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这正是朱熹改定古本大学的核心所在,朱熹后来对大学所作的诠释和发 挥,都是围绕着“致知在格物”而展开的。经过朱熹的诠释,“格物致知”不仅是 一个道德修养的命题,也成为了一个涉及主体和客体的认识论命题。格物致知就 是要“即物而穷其理”,目的在于明了“吾心之全体大用”。“格物致知”成为了朱 熹之后思想家们的主流哲学命题。 朱熹移文补传,对大学文本进行了改造和诠释。经过朱熹改造和诠释的大 学具有了全新的生命力,由通论礼意或与礼有关的学术思想,变成了“为学次 第之书,即物穷理之学”,其宗旨在于“格物致知”、“即物穷理”,获得了“四书 之首 的地位。朱熹的大学章句影响巨大,经过后来的广泛传播,被大多数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四。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儒者视为大学定本,认为朱熹“分经传”、“改亲民”、“格物补传 之举恢复 了大学古本的原貌,是对圣人之意的体悟。朱熹对于大学的改动和诠释 虽然一直为后人所争议,但其深远的影响是不能被否认的。随着后来“四书”成 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考试定本,朱熹关于大学的理 解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作为和朱熹同一时代的陆九渊虽然是心学家,但也讲“格物致知”。“欲明明德 于天下,是大学标的,格物致知,是下手处。 陆九渊认为,研究物理也是本分 事,但他所主张的穷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天下定理,不必物物相求,事事相 穷,他将格物理解为“减担”,减去物欲以明天理也。 元仁宗皇庆二年( 1 31 3 ) 定朱子四书集注章句为科举取士标准罾,随着朱 子的四书章句集注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大学章句成为大学 流传最广的范本,具有绝对的威严。由于四书章句集注的影响,关于大学 的注释也多了起来。现在可查的文献中元代对大学的研究著作有:许衡的大 学直解,景新的大学集说启蒙,黎立武的大学发微、大学本旨。元代对 大学的研究主要沿袭了朱熹的观点,没有产生新的突破。 受元代的影响,明代仍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故人们对大 学的关注有增无减。明朱元璋问宋濂“帝王之学,何书为要”,宋濂推举大学 衍义,朱元璋于是让人写在宫殿之中,请宋濂讲析其意,其后建文、成祖以下 都将大学衍义列为经筵进讲的必讲科目。永乐十三年( 1 4 1 5 ) 明成祖修五 经大全、四书大全作为科考的定本颁行天下,这意味着四书地位的确立以及 朱子对四书的诠释已经为官方所认可,四书包括大学具有了普遍意义 上的权威性和正统性,这在一定意义上造成了大学始终是明朝学者关注的中 心,关于大学的注解和研究更层出不穷。 明朝前期朱学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曹端、薛碹、胡 陆九渊学说,陆象山全集卷二十一。 宋濂等元史,卷八十一。 i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十。 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1 0 月第2 版,第7 1 4 页。 8 于阳明大学思想研究 居仁都大方向上继承了朱熹的思想。在对大学的研究上,薛碹沿袭朱熹关于 格物范围的思想,不仅重申了格物之物包括了从人伦日用之常到天地鬼神之变这 样一个广阔范围内的客观对象,也明确指出了“物”还包括圣贤之书。相比后来 王阳明认为格物是以我心之理去正物,事事物物由此才各得其理,因而格物的过 程是把本心之理通过实践赋予事物的过程,薛碹站在朱子学的立场,强调人的实 践并不是把主体具有的东西赋予客体,人只是努力使事物按其固有的理存在而已。 随着官方的认证和确立自身的权威地位的同时,朱学也渐渐被异化为教条。 有学者甚至认为“经自程朱以后不必再注,只遵闻行知,于其门人语录,芟繁 去芜可也 的心态。朱学的生命力己然枯竭,于是产生了突破朱学桎梏、重建 经典权威的要求。作为明代早期心学的代表人物,吴与弼很少讲“格物”,他提倡 “静中思绎物理”,“静中观物理”,“思到此心收敛处,聪明睿智自然生”,“吾何 求哉? 求厚吾德耳把工夫转向内心。陈献章明确批评格物之学,认为它使人“耳 目乱而知不明 ,主张“以我观书 而反对“以书博我”,只有“去耳目支离之 用,全虚圆不测之神” ,这样才能明心中之“知”。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格物 和“致知 逐渐分离并且对立起来,他们只强调心中之知,主张反求于心,却越 来越远离“格物”之学,到陈献章则完全转向了自我认识,这就为王阳明的对大 学的诠释铺平了道路。 总之,大学地位的提升始于唐代,南宋时由朱子纳入四书中进行了详 细的整理和诠释,获得了重要地位;随着朱学成为官学,作为四书之首的大 学具有了正统和权威的意义;在明朝政权的推广之下,大学更是成为明代学 术研究的核心,其意义远远超越于一般经典之上。明代心学代表王阳明对大学 的全新阐释使得对大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至晚明时期,大学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等概念成为儒者们表达自己思想、建立自身 学术的主要方法,成为宋明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大学是我国结构严谨、体系 完整的儒家经典之一,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开始到治国平天下,它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十五。 陈献章道学传序,白沙子全集卷一。 陈献章道学传序,白沙子全集卷一。 9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将个人的德性的成就与理想社会的实现融合为一个内圣外王的有机整体,成为成 就“大人之学的经典著作,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与行为。 1 0 王阳明大学思想研究 第二章王阳明对古本大学思想的继承 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明代王阳明的学说是以大学为中心展开的。他的 主要思想,如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都与大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在 对大学的理解与诠释中得以建立和丰富的。其大学古本傍释、大学古本 原序、大学古本序及传习录中的许多问答,都是围绕着大学而展开。 王阳明通过强调大学“古本”的可靠,评判朱子的大学思想,在对大学 进行心学化诠释的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大学思想对王阳明为学道路的影响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 1 4 7 3 ) ,逝于 世宗嘉靖七年( 1 5 2 8 ) ,谥号文成。青年时迁家至山阴( 今绍兴) ,后在越城附近 的宛委山阳明洞天结庐研读,自号阳明山人,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他二十八岁 举进士,第二年授刑部主事,后改兵部,先后任庐陵知县、吏部主事、员外郎、 郎中及南京太仆少卿、鸿胪寺卿等。正德年间以左佥都御使巡抚南赣、汀、漳, 平息江西等地暴动,以右副都御使勘处福建叛军,平宸濠之叛,后任南京兵部尚 书,封新建伯。嘉靖年间平思田之乱,袭八寨、断藤峡,提督两广等地,病归于 途中,逝于江西南安,葬于绍兴花街鲜虾山。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一方面,他带兵打 仗,平息南赣、广西暴动,三十五天平定震惊朝野的宸濠之乱,为明朝政治和社 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事功在古今儒者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比任疆事,提 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 者也。”另一方面,他提出致良知说,倡导知行合一,直至今日,在海内外仍具 有广泛的影响。古人有言:“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 【清】张廷玉等明史王守仁传。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硕十学位论文 此之谓三不朽。可以肯定的说,儒家的立功、立德和立言,阳明兼而有之,可 谓千古圣人。阳明的一生成功地践履了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理想,对于王阳明, 欣赏者有之,批判者亦有之,然皆不能否认他对儒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一生 的语录、书札及其论学诗文,被后人收集编为王文成公全书四十一卷流传于 世。 王阳明的一生经历曲折,他的思想世界也丰富多彩,其中既有与不同思想的 矛盾和冲突,又有它们的融会和创新,但总的来说,大学思想对王阳明思想的 发展及理论体系的建立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阳明早年为学涉猎广泛,思想繁杂,变化也比较显著,大体经历了“遍求百 家”、“出入佛老”之“五溺三变的历程。“五溺 说出自阳明好友湛若水“初溺 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 之习。 “三变”说则出自阳明的大弟子钱德洪“先生之学凡三变,其为教也亦 三变。少之时驰骋于辞章;已而出入二氏;继乃居夷处困、豁然有得于圣人之旨, 是三变而至于道也。 然这些描述并未能把握阳明思想发展的真正线索。年谱记载,阳明少时曾 向塾师问及“何为第一等事”,塾师答为:“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则不以为然, 认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少年王阳明认为,第一等事便 是如何成圣。当然他此时年纪尚小,不可能对这个问题做出什么深入研究,但这 一结论正是王阳明一生为学道路及目的的朦胧表述。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王守仁阳明先生墓志铭,王阳明会集卷三十八。 王守仁刻文录叙说,王阳明全集卷四十一。 王守仁年谱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