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杜甫诗中的风雨意象.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杜甫诗中的风雨意象.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杜甫诗中的风雨意象.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杜甫诗中的风雨意象.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杜甫诗中的风雨意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杜甫诗中的风雨意象 钱爱娟 摘要:意象研究是微观诗学中颁受青睐的研究方法。包括意象理论和具体 某个意象的研究,成果亦是蔚为大观。同时也形成了对某种意象的主题性研究, 比如月、黄昏、舟、水等,还有对某个作者某种意象的具体性研究,比如李白的 月意象,杜甫的鹰、马意象等,学者们并结合运用了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相关 理论。而风雨意象的研究并不多见,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研究角度局限于 其审美性和艺术性上;研究对象局限于诗经或更早的传说、祭辞和祷辞中的 风雨,局限于中晚唐和宋词中的充斥着哀怨幽情的风雨,而对这期间的风雨意象 关注较少;通过对具体作家的风雨意象作深层分析来展示作家精神意识的相关研 究则更是寥寥。笔者在此即尝试对杜甫诗歌中的风雨意象做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关 照,尝试从风雨意象的精神文化内涵来解释杜甫饱受缺失之苦的心理模式和随物 顺理的潜在理想空间,从而再现出杜甫喜忧相伴、忧患深沉的一生。 文章引言部分,从风雨意象的特征入手,解释了风雨意象的独特性、存在性 和可研究性。风雨之称为意象,不仅符合意象的诸多特征,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 个性和研究价值。比如风雨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多方面刺激,与中国农业经济的亲 密关系,风雨意象中所包含的忧患感,美学特征表现为兴寄,等等。笔者认为, 风雨意象引导、寄托和涵盖着人类从古至今源远流长且亘古常新的情感类型,从 风雨意象透视杜诗和杜甫的人生心态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第一章根据风雨意象的剥夺性和施与性两大类型特征,分别出与杜甫心 态相关的忧与闲两大情感特征,再以忧与闲两大情感倾向为线索,与杜甫诗歌中 的生平主线互相辅佐参照,勾勒出风雨意象在杜甫一生诗歌中的历史性特征。忧 愁类风雨意象是贯穿诗人大半生时光的,在不同人生阶段展现诗人互相渗透且侧 重不同的忧患心理。笔者把杜诗分为五个阶段,风雨意象展现了诗人理想的失落、 人生的凄寒、对故乡的渴望、对时事的慨叹以及风餐雨卧的漂泊状态。另一方面, 闲适类风雨意象则集中在成都草堂和滚西东屯诗中。体探出诗人在相对安定的环 境中随物顺理的心态。 第二章深入分析了杜诗风雨意象所蕴含的诗人心态。笔者认为:风雨意象主 要是以缺失的面目出现在杜诗中的,象征着杜甫归属感的缺失,生命意识的缺失, 理想价值的失落。杜甫以深沉忧患、怜己悯人的心态去体味风雨,并因风雨起兴, 思及国恨民难,是其谏诤精神和淑世精神的外在表现。自然秩序的不和谐与社会 秩序的不和谐在杜甫潜意识中互相联系,大我的秩序混乱与自我的生存、理念的 缺失相互依存,呼唤出“隐晦忧虑”的心态模式。另一方面,风雨意象也以真情 空间的形式再现了身处乱世的杜甫独特而可贵的人情魅力。 第三章着重分析杜甫诗中风雨意象的艺术特征。主要从意象组合特征和语言 特征来论述。总结出杜诗风雨意象的总体艺术特征为:变化多端,画工肖物,随 意而至,奇妙横生。 关键词:杜甫:风;雨;意象 i i w i n d i m a g e s a n dr a i n i m a g e s i nd uf u sp o e m s q i a na i - j u a n a b s t r a c t :i m a g e r e s e a r c hi sq u i t ef a v o r e di nt h em i c r op o e ms t u d y i n g i ti n c l u d e s t h ei m a g et h e o r y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w i t hs o m ec o n c r e t ei m a g e s s c h o l a r s r e s e a r c hi nt h i s r e s p e c th a sa c h i e v e dal o t ,s u c ha st h em o o ni m a g e ,t h ed u s ki m a g e ,t h eh o r s ei m a g e , a n ds oo n ,t h e yc o m b i n et h er e l e v a n tt h e o r i e so f u s i n gs u c hd i s c i p l i n e sa sp s y c h o l o g y , p h i l o s o p h y , e t c 。b u t 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w i n da n dr a i ni m a g e si sa c t u a l l y “i r e 。a n de x i s t s c e r t a i nl i m i t a t i o n n o wit r yt od oa no v e r a l la n dd e e p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t ot h ew i n da n d r a i ni m a g e si nd uf u sp o e m s ,a n dt r yt oe x p l a i nd uf u s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m o d ef r o mt h e c u l t u r a li n t e n s i o no f s p i r i to f t h ew i n da n dr a i ni m a g e s t h i st h e s i s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a sf o l l o w s : i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nt h i sp a r t ,b e g i n n i n gw i t h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w i n da n dr a i ni m a g e s ,i e x p l a i nt h eu n i q u e n e s s ,e x i s t i n ga n dc a ns t u d y i n gt r i a l so f t h ew i n da n dr a i ni m a g e s t h e yn o tm e r e l ya c c o r dw i m al o to f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i m a g e a n dh a v et h e i ro w n u n i q u ed i s t i n c t i o na n dr e s e a r c hv a l u e f o re x a m p l e ,t h ew i n da n dr a i np r o d u c e dt h e s t i m u l ii nm a n ya s p e c t st op e o p l e sp h y s i o l o g ya n dp s y c h o l o g y t h e ya r ei n t i m a t e l y r e l a t e dw i t hc h i n a s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c o n o m y , s u f f e r i n gs e n s ei n c l u d e di nt h ew i n da n dr a i n i m a g e s t h e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ss h o w na s “x i n gj i ”,e t e i naw o r d ,t h ew i n d a n d r a i ni m a g e sl e a d ,f i n ds u s t e n a n c ea n dc o n t a i nt h ea b u n d a n te m o t i o nt y p e so fm a n k i n d f r o ma n c i e n tt i m e st ot h ep r e s e n td a y b yd a y i i t h et y p eo f t h ew i n da n dr a i ni m a g e si nd uf u sp o e m s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w i t hd u f u sc o u r s eo f l i f e i nt h i sp a r t ,ic o n c l u d et w om a j o ri d l ee m o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c o r r e l a t e dt od uf u s p s y c h o l o g yh a p p e ns e p a r a t e l y , w h i c hi s s o r r o wa n dr e l a x a t i o n f u r t h e r m o r e ,io u t l i n e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w i n da n dr a i ni m a g e si nd uf u sp o e m s 1 1 1 e r ew a s m o r es o r r o wt h a nh a p p i n e s si nd uf u sl i f e t h ew i n da n dr a i ni m a g e sd e m o n s t r a t e d 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d i f f e r e n tp e d o d so fd uf u sl i f e h el o s ei nh i si d e a li nt h e 埘n da n dr a i n h ec o u l d tr e t u r nh o m eb e c a u s eo ft h e 妇n da n dr a i n t h ec o u n t r yw a s t u r b u l e n ti nt h ew i n da n dr a i n h ew a sc o l d ,h u n g r ya n de r r a n ti nt h ew i n da n dr a i n b u t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w h e nh ew a si nt h er e l a t i v e l ys t a b l e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w i n da n dr a i n i m a g e ss h o w e dl e i s u r e l ya n dc o m f o r t a b l y i i i 1 1 1 t h ec u l t u r a li n s i d ei n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w i n da n dr a i ni m a g e s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w i t hd uf u sp s y c h o l o g y i nt h i sp a r t ,ia n a l y z ed e e p l yt h ep s y c h o l o g yo f p o e ti nd up o e m sw i n da n dr a i n i m a g e s id r a w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r e l i m i n a r i l yt h a ti ts y m b o l i z e sd u f u sd i s a p p e a r a n c e s e n s eo f o w n e r s h i p ,d i s a p p e a r a n c eo f 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d i s a p p e a r a n c eo fi d e a lv a l u e d uf ue x p e r i e n c e dw i n da n dr a i n 、i t hd e e ps u f f e r i n ga n ds y m p a t h i z e s oh et h o u g h t c o u n t r ya n dp e o p l eb yw i n da n dr a i n ,w h i c hh a v ed i s p l a y e dt h es p i r i to fd uf u s c r i t i c i z ea n dk i n d n e s s i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w i n da n dr a i ni m a g e sa l s or e p r o d u c e dd u f u sh u m a n f e e l i n gg l a m o u r i nt h et r o u b l e dt i m e s i v 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t h ew i n da n dr a i ni m a g e si nd uf u sp o e m s i nt h i sp a r t ,id e s c r i b em a i n l yf r o mt h ea s s o c i a t i o na n dl a n g u a g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t h ew i n da n dr a i ni m a g e s ic o n c l u d et h a tt h eo v e r a l l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d uf u s p o e m si s :c h a n g e f u l ,a p p r o p r i a t e ,v i v i da n da r t i s t r y k e y w o r d s :d uf uw i n dr a i n i m a g e p o e m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7 2 8 7 5 g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储躲她魄墟丛也鲈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陕西师范大 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成果时署名单位仍为陕西 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共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 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 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作者签名:蛐日期;理! 。竺圭呈 引论风雨意象特征概说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一个颇有争议和模糊性的 概念和范畴。“意象”的概念本身是不稳定的,因为时代差异和历史变迁,在不 同的评论家笔下有混沌而相通的阐释和相应的运用。为了避免陷入一种话语困境, 有必要在作此文之前对它及风雨意象做个相应的简单阐释和界定。 意象论有两个历史的源头:周易和庄子。 周易是一部关于“象”的著作,系辞说: “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日: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易传系 辞上传)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易传系辞下传)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 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 之情”( 易传系辞下传) 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言”、“意”是不能完全表达的,但可以由“象” 来表达:“象”来源于客观世界,所谓“观物取象”;“象”与“意”有着相通 和譬喻、象征的关系。 庄子外物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 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与周易“立象以尽意”相比,庄 子强调的是“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神秘经验”,。即舍“象”而求“意”。但是 他们在求意这一点上,又是相一致的。 “意象”一词则出于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然后使玄解 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这里强调的是物我合一,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物我关系,。也即主观和客 观、形象和思想通过艺术思维而达到的融合无问、浑然一体。“意象”的获得, 则要“钻貌草木之中,窥情风景之上。” 王昌龄在诗格中也说到: 诗有三格:一日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 照境,率然而生。二日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三日取思。搜 敏泽( 中国古典意象论) 文学研究1 9 8 3 年第3 期第5 5 页。 敏泽 中国古典意象论) 文学研究1 9 8 3 年第3 期第5 7 页。 王利器校笺文心雕龙校证一神思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8 月,第1 8 7 页。 文心雕龙校证物色卷十,第2 7 9 更。 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王昌龄认为,只有心与境谐,心境交融,才能契合成意象。这里的“意象”, 是指“未曾物化的胸中的意象”。晚唐司空图在( - - 十四诗品缜密品中 则指出:“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己奇”,可见意象是经过奇妙 变化了的造化中物。 以上撷取的是唐以前相关于意象的主要表达。不难看出,“意象”具有以下 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就其本质上而讲,是意中之象,是主观创造物。体现 了心物合一。虚实相合,是“通过主客观统一的审美创作来表现主体的思想感情 的”;。二,就其特征上而讲,“意象”具有模拟性、比喻性和象征性,可以分为 叙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三,就其形成过程来看,“意象”是经 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艺术加工过程而形成的,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作家 的“意”,所谓“目击道存”,只有“意”才能领会“物”的精微之所在;四, 就其意义上而讲,是达意之象,是诗人为了表达某种心中之“意”而假借的“象”。 从接受与欣赏者的角度而言,他们通过诗人所言而察其象,由察其象而洞其情, “意象”则起了津梁的作用。 “以自然物象完成对人的主体生命的暗示,以主体生命完成对客观化自然的 审美再造,就成了审美物象得以生成的两个互动的前提。”。总之,意象即是把“目” 之所见的形象与“想”之所循的逻辑达到高度统一的产物,它不仅是感官之知、 逻辑推理与概念分析后的直观洞察,而且是包含价值分析、道德判断、审美情感 在内的“象”与“意”的整合。与“形象”一词相比,更偏重主观意念。意象的 运用有很强的选择性,因为人的主观情感是丰富的、无尽的,作家总愿意撷取最 适合表达自己的物象来入诗,具有深厚文化内蕴的意象也因此得到作家的青睐, 并不断地得以重建和丰富。 根据以上对意象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风雨之称为意象,前提是在艺 术观照之下,任何把风雨意象从作品及情感中分离出来单独研究的作法都是不能 成立的,因为任何一种意象都是具有这一个性质的不可重复的情景交融”, 。风雨意象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让它们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 当然,风雨意象是涉及广泛的意象。比如“风”就是一个多义字,辞海中的 “风”字下便有十二种义项,且涉及审美、民俗等多个方面,比如国风的风和风 黄霖,( 意象系统论) ,学术月刊1 9 9 5 年第7 期,第7 4 页。 韩经太,陶文鹏,也论中国诗学的“意象”与“意境”说:兼与蒋寅先生商榷) 年第2 期,第1 0 3 页。 刘成纪,物象美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l o 月,第2 4 5 页。 韩经太,陶文鹏,( 也论中国诗学的“意象”与“意境”说:兼与蒋寅先生商榷) 年第2 期,第1 0 9 页。 文学评论2 0 0 3 文学评论2 0 0 3 刺的“风”,“雨”也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巫山云雨”等。”因篇幅有 限,本文侧重的仍是自然风雨,也即风雨的“风雨”。这里总结出风雨意象的几 点特征,暂列如下: 一、风雨意象属于自然意象群中颇为常见也颇为独特的个体。陈植锷在诗 歌意象论中按照意象取材内涵的不同把意象分为:自然的,人生的,神话的三 大类,。风雨即属于自然类意象。 “古人进行意象营构的目的,在于抒写主体的情志:他们尽可能地采用思想 与情感容量较大的具象性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主要的也就是我们所关注 的母体性意象。其实,许多看似随机性的即景写实之语,因其每每因循惯常思路, 也往往能唤起人对特定的意象及相关情思的联想。”。风雨即常常出现在这种情景 交融的表达之中。作为自然界常见的物象,它们最易牵动人的神经,进入文学作 品后的风雨意象审美趣味也丰富起来。风雨的空漾、清彻、凄寒、凋丧等等特征 经过夸张、借喻、象征等艺术手法被写进文学作品中,代表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 永恒存在的情感和现象,“反映了人类千百年来层层积淀而且相互传递着的共同 情感。”固 风雨自然意象的独特性源于它们对人的刺激能产生视觉、听觉和感觉的立体 性整合。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说到: “而在视觉和听觉中,形状、色彩、运动、声音等等,就很容易被接 合成各种明确的和高度复杂多样的空问的和实践的组织结构,所以这两神感觉 就成了理智活动得以行使和发挥的卓越的( 或最理想的) 媒介和场地,视觉还 会得到触觉( 肌肉觉的) 帮助,但触觉却不能反过来借助于视觉。”。 风雨直接触及到人类最多也最敏感的感觉器官,人类更容易对它们产生直观 感触至理性认知和情感联想,从而达到立体且丰富的审美效果。比如夜间“听雨” 便是一个充满幽怨缠绵的情感空间,在诗人笔下尤为常见。李商隐宿骆氏亭寄 怀崔雍崔衮中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可见诗人对此类情 “从神话观念实质上看,风和雨( 乃至雷、电、云、雾、露等) 皆为天父动情后的产物,或被表现为天地 交合的诱因或表征。”(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6 月,第5 9 9 页。) 陈植锷说:“我们还可以按照意象内涵的不同粗分为三大类;( 一) 自然的。这一类意象主要取材于自然 界的物象,包括花、鸟、草、木、山、水、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等等,( 二) 人生的。这一类 意象主要取材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人物、用具、时间、地点、事件、典故等等。( 三) 神话的。这一类 意象既不专属于自然,也不专属于人生,但它又切切实实是自然积人生的反映,只不过这种反映是借助了 初民的幼稚想蒙面采取了非现实的或者说超现实的艺术手段。”(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第1 3 2 页) 王立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学林出版社,1 9 9 9 年2 月,第6 页。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第4 页。 ( 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知觉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3 月,第2 3 页。 景的沉醉;蒋捷虞美入听雨中说:“少年昕雨阁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 听雨客舟中,江阔云底,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 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道出了不同阅历人生阶段的听雨心情;李煜浪 淘沙日:“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则是其脆弱神经的写 照。诗人的情感空间充斥的是雨清冷的感觉,淅沥、朦胧画面和雨滴的似断似续、 缠绵哀怨的声音。 风雨作为自然意象的独特性还源于它们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亲密关系。中 国古代农业社会以内陆农业经济为特征。农业经济乃“自然经济”,其主要的生 产,以土地自然物为限;收获的丰歉,很大程度上以水土、风雨、阳光等自然条 件是否调顺充足为决定因素,所阻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坚固地确立在当初,并融 进文化和精神领域,表现为心物为一,天人合一的审美心态。在无法用科学解释 的情况下,早先人类便赋予了风雨等自然现象以神秘或虔诚的象征内涵,在心理 上和情感上形成了对这些自然现象的亲切态度和认同体验,并以此影响自己的行 为。 二、风雨意象常以复合的形式出现,附以表示季节、方向、情感、程度等描 述性词语,比如春风、秋雨;微风,细雨;悲风,喜雨;甘雨,苦雨等,表情达 意颇有不同,可以看作一个庞大丰富的意象群落。 比如“春雨”,以其独特的季节性价值成为了希望与欢乐的象征,诗人常在 描写春雨时运用欢快的语调以表达对希望的笑纳。因为春雨滋润万物,给大地带 来了蓬勃生机,对于古代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是至为重要的,所谓“春雨贵如油”。 陆游i 临安春雨初霁中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人联想 到在春雨中绽放的杏花。表达了喜悦的心情。杜甫的春夜喜雨和韩愈早春 近张水部等都是表达对春雨润物的由衷喜悦和赞叹之情的名篇。“秋风”意象 则突出地表现了凋落和萧瑟的心情,引发文人悲秋的情怀。如屈原九歌湘夫 人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九辨日:“悲哉! 秋之为 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曹丕燕歌行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 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三、风雨意象的特性突出表现在它们的背景功能。从个人情感背景的烘托, 到社会背景的渲染及象征,风雨无处不在发挥着它的独特作用。 我们常看到诗人的忧患、悲伤等情感在风雨环境中蔓延展开,比如送别诗中 的风雨,相思怀人时的风暗雨凄和诗歌中的风尘时事及风雨飘摇的政局。 风雨的朦胧、缥缈使它成为诗意的环境,也是悲剧的温床。风雨的背景意义 实际上增加了诗歌的直觉形象性,同时因为风雨这一背景与人有异质同构的感应 4 性,于是也增强了诗歌所要表达的意的内涵,丰富了诗歌的美感。如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中秋风秋雨作为一种背景贯穿诗的始终,诗人的情感主线则在这一环 境中触发并升华,诗人因秋风、秋雨而兴忧,并因个人风雨之忧延展到“天下寒 士”,暗含着世事之悲和强烈的仁者情怀。如离别诗、怀人诗中的风雨能引人进 入幽怨缠绵的至情境界,如傅玄青青河边草日:“悲风动思心,悠悠谁知者。” 陈子昂落第西还别魏四懔诗日:“离亭暗风雨。”欧阳修蝶恋花日:“雨 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风雨也能衬托出人的悲壮豪情,如庾信哀江南赋日:“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壮士不还,寒风萧瑟。”刘邦大风歌即借大风起兴,衬托出自己建立王朝大 业的伟绩与气魄,气度恢宏,壮丽奇伟。 诗人们对风雨中景象的热衷绝不是偶然,也绝不是风雨的出现使它们成为必 然入诗的气候纪实物,而是诗人对风雨景象的审美心理倾向是独特的,不可替代 的。陈植锷先生在诗歌意象论中对杜诗进行意象统计时说:“尤有兴味的是, 雨的意象比晴多了六倍,假如由此得出诗人大部分作品都产生于雨天, 可就要弄得笑话百出了。”。 四、风雨意象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最突出体现在它包含的忧患感上。 风雨表达的常常不仅是个人的悲欢离合、个体生命的状态,同时也表达了文 人的民本意识和忧患意识,形象刻画了文人忧患的精神历程。 究其根源,可追溯至远古时许多关于风雨的神话和故事。如山海经大荒 北经中有“风伯雨师”。9 楚辞离骚中有飞廉,即风神。周礼中也 有“风师雨师”。墨子称道:“昔者禹之湮洪水,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 之川,腓无肢,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基本的两点:其一,风雨意象,因为关系着生命万物的 生与灭,茁壮与枯萎,因而饱含了人类最原始、最亲近自然、土地及生命的一种 情感;其二,风雨意象自它的诞生之日起,就与自然灾害息息相关,正如马克思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中国杜会科学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版,第2 3 6 页。 山海经海经太荒北经:“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b 海经校注袁珂枝 注,上海古籍出舨杜,1 9 8 0 年1 月敝,第4 3 0 页。) 楚辞- 离骚,日:“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宋】洪兴祖撰,白话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中 华书局1 9 8 3 年3 月,第2 8 页。) 四部且刊初编第3 册,( 汉) 邦玄注t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卷五日:“以桎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 日、月、星、辰,以栖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四部丛刊初编经部,上海书店印行,据商务 印书馆1 9 2 6 年版重印第1 0 页。) 庄子- 天下篇卷十,( 战国) 庄周著,( 晋) 郭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3 月,第1 6 5 页。 所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 加以形象化。”。在人类与自然抗争的意识及此后衍生出对自然一切不和谐的抗争 以及对人类、社会不和谐的反抗中,风雨无疑也起到了原始意义上的启发作用, “代表了人类童年时代质朴单纯的悲剧精神”。比如风雨中自然常变得凋残,而 不凋残的便成为屹立精神之象征,呼唤着不屈倔强的性格。 五、风雨意象的美学特征常常表现为兴寄。在诗歌中以风雨起兴比较常见。 风雨起兴也可以看作是宇宙间一种生命的共感。物之荣枯与人心之喜悲本来 就有其类似之处。古人关于“兴”这一文论命题有着深刻的阐说:礼记乐记 第十九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9 “兴”在说文中训为“起”,即触物起情。刘勰亦云:“物色 之动,心亦摇焉”,“一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 与春林共朝哉! ”。皎然云:“今且于六艺之中,略论比兴。取象日比,取义日兴。 义即象下之意。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关 雎即其义也。”。赵昌平在意兴、意象、意脉一文中指出:兴,“就表层而 言,它是一时一地的心态与外物的泊然凑合;就深层而言,则是诗人长期以来积 郁的情感意志,或说潜在意识的被突然引动。”。诗人触物兴怀、因景生情,情感 或明显或隐藏于心中,一旦触及相似的处境,心里底层的情绪暗流便会汩汩流出。 风雨的感染性和偶然性,决定了风雨起情的常见现象,风雨的阴沉不定或飞 扬细腻与人心理的情感有着异质同构的对应特点,故而更能唤醒诗人心理表层及 深处的情感,令他们感叹不已。杜甫在陪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其 一日:“片云天上黑,应是雨催诗。”。可见雨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其实风雨 本身是无所谓喜忧甘苦的,但是干旱后的雨、及时的春雨以及和煦的春风确实是 令人喜悦的精灵,也常常象征着上天喜悦、人间合顺;阴雨和淫雨,凄风和寒风 都是让人苦恼的,也会让人联想到人世间的烦恼,或是上天的愤怒和无情。萧绎 在金楼子立言篇九下中说;“雨以时降,则谓之甘;及其失节,则谓之苦。” 此外在诗三百中,写到暴虐昏庸的帝王时,常用“飘风”( 见小雅何人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5 月,第1 1 3 页。 饵荣本,文艺美学范畴研究:论悲剧与喜剧,南京大学出敝社,2 0 0 2 年l o 胃,第1 8 页。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三十七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1 2 月。第1 0 7 4 页。 文心雕龙校证物色卷十,第2 7 8 页。 ( 唐) 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用事,人民文学出版杜,2 0 0 3 年1 1 月,第3 1 页。 赵昌平, ,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杜。1 9 9 2 年8 月,第1 0 1 1 页。 文中所弓l 杜诗均出于( 唐) 杜甫著,( 清) 仇兆羞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年1 0 月。 6 斯、小雅四月) 、“通风”( 见小雅桑柔) 等起兴。郄风绿 衣中日:“矫兮裕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通过凄凉萧瑟的景 象起兴,来映衬自身的孤寂愁苦之情,凄风侵体,所以拿出葛衣,便有睹物伤情 之悲。 总之,风雨意象本身是一个大家族。意象的诸多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多层多 重意义,主体的选择认同也是范围宽广的,其时代、地域、禀赋、情趣、遭际等 不同,对于特定意象及其具体层面的偏爱认同亦有别。唐诗是古典诗歌的高峰, 杜诗是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杜甫“通过对自然界各种形态雨的描写,曲折 地表达自己对社会和内心情感世界的一种看法。”且杜诗中的风雨意象丰富斑驳,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 见陈师道后山诗话引苏轼语:“苏子瞻云: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太成者也。 又见秦观韩愈论) 曰:“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 淮海集卷二十二) 李寅生, 杜甫雨诗寓意管窥) 。 杜甫研究学刊,1 9 9 8 年第2 期。第2 2 页 第一章杜诗风雨意象的类型与杜甫的人生历程 杜诗中的风雨意象突出在情感类型上有两个主特点:忧与闲:突出在人生历 程上有三个特点:深、广、细。并无明显的阶段性差异,但与杜甫一生相应,呈 现出一种由上升到降落、在降落中抗争的整体趋势,且不同时期风雨意象在诗人 不同的精神领域各有侧重性。 因为风雨意象的纷繁浩杂,为了便于统计和考察,笔者对风雨意象作了一个 分类。意象分类是意象研究中重要的工作之一,比如从语言学的角度可以分为静 态类和动态类意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分为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味觉的 等意象。o 如前文所述,风雨意象属于自然类意象,涉及不同而广泛的题材。同时 风雨作为自然之力量和变化的代表,大致可以区分出两类力的特征:一、剥夺性 的破坏力,二、施与性的滋长力。这里我们不能在科学的范围内加以区分,而只 能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和灵魂深处给与判别。这里所说的剥夺性的破坏力指风雨对 诗人身心造成的伤害,及诗人眼中看到的伤害,也即忧患忧愁类情感渗透下的风 雨意象,诗人的心境在此表现为向下的压抑和痛感,表现得或激馈、或烦闷、或 哀怨、或消沉、或窘迫;而施与性的滋长力则包括风雨对生命的施与性和对灵感 的施与,风雨在此表现为一种向上向外的凭借力,万物凭借它们而得以蓬发,诗 人凭借它们而得到灵感,意志凭借它们而得以展翅心情凭借它们而得以疏散等 等,诗入酌心境在此贝0 表现得或感激、或平静、或喜悦、或激昂。 要之,朱光潜说:“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 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根据风雨意象所承载的感情类 别的不同,笔者把杜诗中的风雨意象分为忧愁类的和闲适类的两大类。并以此为 情感主线,与诗人的生存主线相互参照来进行论述。 一、忧愁类风雨意象 杜诗中风雨意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社甫深沉博大的忧患精神,而杜甫 的忧患精神是随着时间而发展变化的,与此相应,风雨意象的组合发展规律呈现 出一种树状结构:其主干是与其忧患意识相关的忧患风雨,由不成熟到沉郁深刻, 这棵“树”的主干日渐粗壮,分支日渐增多,表现在风雨意象上就是其相关组合意象 的日渐丰富,并且表现忧患和闲适之情的风雨意象交相出现,互相交融,树状结 构也随之变得枝繁叶茂。 参见陈植锷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0 年8 月。第六章:意象的分类。 来光猎,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i i 版社,1 9 8 2 年2 月第5 0 9 页。 i 、春风渐逝,雨中凋落 三十五岁之前是杜甫少壮漫游时期,此时风雨意象在诗中呈以积极向上的姿 态,陪衬得意与自信之情。此时的诗人有华馆、庄园的庇护,风雨中是一片承平 之世。比如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中的:“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座对贤 人酒,门听长者车。”表现了略显无聊的闲情逸致。李监宅二首其二云:“华 馆春风起,高城烟雾开”,凸显了高贵而不显露、开阔亦带灵动的宅景,为下文 赞美主人的好客作了铺垫。 夜宴左氏庄诗曰: 林风纤月落,云露静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苇草堂。检书烧烛短,看剑 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首句描写了庄园静夜景色:微风起于林间,纤纤初月已落。舒缓的语调与和 谐恬静的景物相照应,看出诗人对此情此景的陶醉。 然而这样承平的、令人陶醉的画面很快便被现实所击破。壮游日:“放 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三十五岁时,杜甫自 齐、鲁归来,应诏就试而不第,之后旅食京华,生计渐困,过着“朝扣富j l f , 暮随肥马尘”(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奔走权门、四处干谒的屈辱生活。 诗人经历了一场眼光向下的革命,醒悟到人生的不可把握,同时省视自身,发现 已届而立之年,人生道路却开始困惑,风雨意象中因此而注入了对人生凋落的叹 息和对时闻流逝的感喟。“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桔折随风涛,游予空嗟垂二毛。” ( 曲江三章章旬五首其一) :“新鬼烦冤i e l 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 车行)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这三句诗 代表了杜甫此一时期风雨意象所表现的三个方面:自我价值凋残于风雨中;人民 涕泣于风雨中;国家动摇在风雨中。风雨忧患的画卷逐步展开。 “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 是诗人生存 困境的象喻。杜甫亲眼目睹了京城遭乱的惨状,乘风破浪的豪情被恶风白浪、雷 雨惊风所冲击,于是显得迷茫愤懑;“咫尺但愁雷雨至,苍茫不晓神灵意。少壮 几时奈老何。向来哀乐何其多。”( 漠陂行) 看见风雨摧残花草便常常联想 到自己的处境: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e l 萧条醉尽醒,残花烂漫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叹 庭前甘菊花) ( 王嗣爽注曰:“诗以自况”) 。 0 杜臆注日:“余观烈风无时休一语必非无为而发,分明有忧明危盛之思。” ( 【明】王嗣爽枉 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8 月( 原中华上编版) 。第1 6 页。) ( 弱) 王嗣爽杜臆卷一,第2 9 页。 9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秋 雨叹三首其一) ( 中光涵日:凉风吹汝二句,说君子处乱世甚危。) 。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稠,相许宁论两相直。( 秋 雨叹三首其二)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瑕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秋 雨叹三首其三) ( 仇注曰:老夫稚子,自述旅居情事。日者君象,土者臣象, 日暗土污,君臣俱失其道矣)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载:“自去岁( 天宝十二载) 水早相继,关中大 饥一上忧雨伤稼,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日雨虽多,不害稼。上己为然。 扶风太守房珀言所部水灾,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秋雨 叹三首即写于此时。对比诗人少壮时期同样的一首苦雨诗临邑舍弟书至苦雨, 后一首旨在安慰遭受淫雨之苫的人。诗中也有“郡国诉嗷嗷”为灾民而忧虑的话 语,却总显得分量不足,且诗末“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却倚天涯钓,犹能 擎巨鳌”两句,朱注为:“言我虽泛梗无成,犹思垂钓东海,以施制鳌之力。水 患岂足忧耶。盖戏为大言以慰之耳”,。可见他的一片豪情之中对淫暴之雨带来的 灾难还体会不深,颇有浪漫主义、狂放、自信的色彩。陈贻婊在杜甫评传中 也说:“从现存作品看,杜甫反映社会现实情况最早的诗歌,当首推临邑舍弟 书至苦雨。这诗虽写到了洪水灾情,却无后期深切同情民生疾苦的沉重心情, 而且联想所及,只是个人美妙的前景和强烈的自信。”囝相比较下,在秋雨叹三 首中诗入的忧患意识已明显加强了,而且更加贴近生活和百姓。另外,以上四 首诗,也写到了旅居中的苦雨心情,在无情风雨的腐蚀下,柑橘萧条、秋草烂死、 农夫焦灼、胡雁难飞,都可以看作是诗人自己处境的象喻、忧患心理的外化,凋 落的心情与凋落的景象相遇和,而儿童稚子无忧无虑地嬉戏,却更反衬出诗人的 烦闷焦虑。 2 、屡经辗转,风雨相逼 此后杜甫经历了陷贼、为官、失官、弃官的种种,且屡经辗转:天宝十五载 杜诗详注卷三,第2 1 7 页。 杜诗详注卷三,第2 1 9 页。 ( 宋) 司马光编著(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中华书局,1 9 5 6 年6 月,第6 9 2 8 页。 t 杜诗详注卷一引,第2 6 页。 陈贻锨,杜甫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8 月。第6 3 6 4 页。 ( 公元7 5 6 年) 八月为叛军所获陷贼长安,至德二载( 公元7 5 7 年) 四月逃至风翔, 被授左拾遗。旋因房瑁事丢官降职,同年闰八月往部州省亲,十一月携家反长安, 乾元元年( 公元7 5 8 年) 六月贬华州司功参军,冬又由华州赴洛阳,第二年即肃宗 乾元二年( 公元7 5 9 年) 诗人迫于物累,春天从洛阳到华州,秋天由华卅i 弃官流寓 秦州,不久从秦州到同谷县,同年十二月一日,离开同谷又前往蜀中。辗转中经 历了出生入死和惊涛骇浪,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 过渡。风雨意象相应地也渐渐向沉重社会和朴素情感过渡,“秋风”、“悲风”、 “秋雨”等意象较多起来,它们与诗人心态相对应,集中于表现对社会风尘混乱 的伤叹和自我不遇的烦恼与失宫后的怀疑与苦闷。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哀王孙) 陷贼时,杜甫得机 目睹了皇城的血腥场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