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铜钱铸造之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铜钱铸造之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铜钱铸造之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铜钱铸造之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铜钱铸造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铜钱铸造之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明代铜钱铸造是深受国家重视且意义重大的政府行为。对铸钱本 身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政府行为,并进一步探究铜钱铸造与国 家和社会的关系。本文从分析明代铜钱铸造动机入手,通过对其机构 设置和铜的供给状况、官铸和私铸的具体情况的研究,以期探究明代 铸钱在国家财政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其演变。 首先,本文分析了明代铜钱铸造动机。铸钱不仅是为了顺应商品 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国家通过垄断铸币 权以满足其财政需要的 一种手段。明代铸钱总体来说是 “ 足国”与 “ 便民”两者兼顾,不同 时期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其次,本文着重论述了明代官铸钱的机构设置、铸造过程和种类 等问题。通过对铸钱机构设置及其演变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 铸钱的实际状况和铸币 权的更迭。影响铜钱铸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 铜的稀缺,明政府采取收铜、买铜等措施,虽有所缓解但未能最终解 决。明代铜钱的形制、重量虽有变化,但总体保持稳定。明代皇帝大 都铸有年号钱,笔者对若干朝代是否铸或补铸年号钱作以考证,以期 加深对明代铸钱具体情况的了 解。 再次,本文分析了私铸存在的原因、具体状况和政府针对这一问 题采取的措施。私铸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铸钱本身所带来的高额铸息。 铸息不只局限于民间,也见于官方铸钱。私铸是一把双刃剑,国家虽 对其采取了各种惩治措施,但仍屡禁不止。 最终,铜钱铸造在更大程度上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国家对铜钱 的控制力大大减弱了。 关键词:明代铜钱、铸造、铸币权、官铸、私铸 ab s t r a c t t h e c o i n a g e o f c o p p e r i n mi n g d y n as ty w as a s i g n i fi c a n t i s s u e t o 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 t o r e s e a r c h o n i t h e l p s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b e tt e r a n d t h u s t o l o o k f u rt h e r i n t o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c o i n a g e 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a n d s o c i e ty . t h i s t h e s i s a i m s t o e x p o u n d c o p p e r s r o l e i n mi n g d y n as ty s g o v e rn m e n t f in a n c e a n d s o c i a l 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 t e n d e n c y o f th e mi n g c o p p e r . b y a n a l y z in g t h e m o t i v e s o f t h e c o p p e r c o i n a g e i n mi n g d y n as ty a n d d o i n g r e s e a r c h o n i t s s t r u c t u r e s y s t e m , t h e s u p p l y o f c o p p e r a n d t h e c o n c r e t e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t h e o f fi c i a l a n d i l l e g a l c o i n a g e . f i r s t , t h i s t h e s i s a n a l y z e s t h e m o t i v e s o f t h e c o p p e r c o i n a g e i n mi n g d y n a s ty . c o i n a g e s a t i s fi e d t h e i n t e rn a l n e e d o f t h e c o m m e r c i a l a n d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 i t w as a g o v e r n m e n t m e as u r e t o m e e t t h e fi n a n c i a l n e e d b y m o n o p o l i z i n g t h e r i g h t o f c o i n a g e . a l t h o u g h t h e c o i n a g e o f c o p p e r i n mi n g d y n as t y g e n e r a l ly m e t t h e s e t w o n e e d s , i t s f o c u s d i ff e r e d i n d i ff e r e n t p h ase s . s e c o n d , t h i s t h e s i s e x p o u n d s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s y s t e m , t h e c o i n a g e p r o c e s s a n d t h e v a r i o u s p i e c e s o f t h e o ff i c i a l l y - c o i n e d c o p p e r i n mi n g d y n as ty . b y a n a l y z i n g c o p p e r s s t r u c t u r e s y s t e m a n d e v o lu t i o n , t h i s t h e s i s o b t a i n s a b e t t e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s i t u a t i o n o f mi n g d y n as ty s c o i n a g e a n d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t h e c o i n a g e r i g h t . t h e s h o rt a g e o f c o p p e r w a s a n i m p o rt a n t f a c t o r t h a t i n fl u e n c e d t h e c o i n a g e . t h e g o v e rn m e n t o f mi n g d y n as ty t o o k m e as u r e s t o c o l l e c t a n d b u y c o p p e r , w h i c h m i t i g a t e d t h e p r o b l e m b u t d i d n o t r e s o l v e i t c o m p l e t e l y . a l t h o u g h t h e s h a p e a n d w e i g h t o f mi n g c o p p e r v a r i e d , i t w a s s t e a d y i n g e n e r a l . e a c h e m p e r o r i n min g d y n a s t y c o i n e d h i s s p e c i a l c o p p e r . t h i s t h e s i s t r i e s t o p ro v e w h e t h e r m i n g e m p e r o r c o i n e d h i s p r e v i o u s e m p e r o r c o p p e r a n d h o w m a n y p i e c e s h e c o i n e d s o as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b e t t e r th e c o n c r e t e s i t u a t i o n o f t h e c o p p e r c o i n a g e i n mi n g d y n as ty . t h i r d , t h i s t h e s i s a n a l y z e s t h e c a u s e s o f i l l e g a l c o i n a g e , i t s p r a c t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a n d t h e m e a s u r e s t h a t t h e g o v e r n me n t t o o k t o s o l v e t h i s p r o b l e m . i l l e g a l c o i n a g e w a s c a u s e d b y i t s h i g h b e n e fi t . i l l e g a l c o i n a g e e x i s t e d n o t o n l y i n n o n - g o v e rnm e n t a l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b u t a l s o i n 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i t s e l f . a l t h o u g h t h e g o v e rn m e n t t o o k v a r i o u s m e a s u r e s t o p u n i s h i l l e g a l c o i n a g e , t h e p r o b l e m w a s n o t r e a l l y s o l v e d a t a l l . f o u r th , t h i s t h e s i s p r o v e s t h a t t h e c o p p e r c o i n a g e i n m i n g d y n a s ty w a s i n fl u e n c e d m o r e b y t h e m a r k e t a n d e c o n o m i c l a w a n d t h e g o v e rn m e n t c o n t r o l o v e r i t we a k e n e d . k e y wo r d s : c o p p e r o f mi n g d y n a s ty c o i n a g e t h e r i g h t o f c o i n a g e o f f i c i a l c o i n a g e i l l e g a l c o i n a g e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 位 论 文 储签 名 : 3 , 诱波日 期 : 、 . r 6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 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 户 e (3 u .一 4 指 导 教 师 签 名 :遨扛 , 期:q l - v # . 6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明代处于传统社会晚期,其发达的商品经济需要相应的货币制度 与之相适应。明初政府禁止民间使用白 银,由最初铸造铜钱转为重视 发行宝钞,但由 于无准备金、宝钞不限量发行甚至专行钞而导致通货 膨胀,最终名存实亡。宝钞不行,铜钱又失去活力,贵金属白银广泛 流通,社会上白银的使用已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明代白银以称量货 币而非铸币的形式出现,白银虽在中期已获得合法地位,但政府却对 能够拥有铸币权且能带来铸息的既稳定又易于控制的铜钱格外青睐。 为了让铜钱更多地参与到政府财政和社会流通中去,从刚刚恢复铸钱 的弘治朝到大力整顿推行钱法的嘉万时期直至明亡,国家都从未放弃 对铜钱铸造的控制。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铜钱在明代货币制度 中不处于主导地位,但它的作用却不可小视。铜钱在明代这个特殊的 历史时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索。学者 对铜钱的研究颇为重视,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彭信威在 中国货币史一书中不但论述了明代货币制度和货币 理论,而且还详细阐释了明代铜钱的种类、形制、数量等问题,并附 有大量的货币实物图。除此之外,还对明代各个皇帝是否铸钱进行辨 析,并提出嘉靖朝未补铸洪武到正德九号钱。该书对明代铜钱的诸多 方面都有论及,较为宏观,因此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考证不足,所得出 的结论有待于进一步商榷。郭彦岗的 中国货币发展的基本特征一 文对钱制的种类进行划分。从货币本身的质量、名目 价值角度将铜钱 分为大钱、小钱、恶钱、官炉钱、私钱等;按钱币性质又分为纪重钱、 纪值钱、年号钱、国号钱等。千家驹、郭彦岗合著的 中国货币发展 简史和表解除对明代货币史简要加以介绍外,并以表格的形式对铜 钱的铸造年代、形制与合金含量等项进行论述,脉络明晰,只是缺乏 针对性。 中国货币史纲要 是二人合著的另一部书, 它交代了“ 制钱” 和 “ 旧钱”等概念,也涉及到铜钱减重、加锡等问题。吴晗的 朱元 璋传称铜钱分量重、价值低不便于数量较大的贸易,也不便于远地 转运而发行大明宝钞,但未提及铜钱在明后期的地位。李淘、薛虹合 著的 明清史认为明后期的用银废钱、富户贮银,影响国库收入, 造成社会上的 “ 银荒” 。萧清的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探讨了明代五 个不同时期时人所关注的货币问题,如明中叶的重钱轻银,明末的铸 大钱等等。黄仁宇在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 之财政与税收一书中不是 采用数字统计而运用文字描述的方式论述明代铜钱的铸造过程、数量、 私铸、货币流通以及国家对货币的管理等问题,并注意到不同货币之 间的互相影响。作者以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来诊释明代货币的历史, 虽有一定价值但难免有苛求古人之嫌。李沟在 明史食货志校注一 书中对明代铸造了洪熙钱持肯定态度。赵轶峰的 试论明代货币制度 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 ,将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分为四个时期:洪武七 年 ( 1 3 7 4 )前的铜钱时期,洪武八年 ( 1 3 7 4 )至宣德十年 ( 1 5 1 5 )的 纸钞时期,正统元年 ( 1 4 3 6 )至嘉靖初的银钱钞三币兼用时期,以及 1 6 世纪2 0 年代后的 货币白 银化完成的 银两制时期。 作者论述了货币白 银化的最终实现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以 及铜钱在货币白 银化的 背景下所发生的变化。关于明代货币本位问题。南炳文、汤纲二人合 著的 明史认为明代民营铜矿不发达。明代所存史料中没有留下铜 钱流通的确切数字。在宝钞不行后,明代形成了一种以银为主、以铜 为辅的货币 制度。 持此种本位观点的还有余也非的 中国古代经济史 。 赵轶峰在 试论明代货币制度的 演变及其历史影响中 提出嘉靖初期 真正起作用的近于一种银、钱平行本位制。萧清 中国古代货币史 称在英宗正统 ( 公元 1 4 3 6 年)以后开始形成了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 钱、银并行流通的制度。只谈流通状况,而不谈货币本位问题。郭彦 岗的 中国货币的基本特征一文中通过列表勾勒出金银、纸币、钱 币的内在演变情况。认为同时流通的各种货币之间没有确切的货币本 位,没有明显的主辅币关系,没有固定的比价。它们都可以称为主币。 关于铸钱所用铜的成分。戴志强、周卫荣在 中国古代黄铜铸造历史 的在验证与麦克 考维尔先生商榷中提出中国古代黄铜铸钱的 历史有两种结论,一种认为嘉靖时始用黄铜铸造,以前为青铜;另一 种认为黄铜铸造初期即嘉万时一直用矿炼黄铜,单质锌黄铜用于铸钱。 中国大百科全书称中国在巧世纪就已经使用黄铜铸钱。关于嘉靖 朝是否补铸钱, 学界还无定论。 主张未铸钱的 有叶世昌、 潘连贵的 嘉 靖年间没有补铸钱 。彭信威在 中国货币史中从明代当时的铜钱生 产能力考虑,认为当时不可能生产出如此多的铜钱。黄仁宇同意彭信 威的看法,在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指出要铸造出如 此多的铜钱,明代的铸炉至少要扩大 1 0 0倍。主张补铸钱的有李询的 明史食货志校注一书,在书中作者认为明代嘉靖朝补铸了九号钱, 只是没有进一步作以详实的考证。关于铜钱私铸问题。日 本学者郡司 勇夫在 中国私铸之我见中提到私铸是与官铸钱相对而言,是非官 铸品,私铸钱与官铸钱中的劣质钱的区别不是很大,并且他指出民间 的私铸钱大体上是被认可的。彭信威在 中国货币史中提出明代禁 止私钱的铸造但并不反对私钱的流通。而二人对私铸钱产生的原因, 私铸钱的特点以 及政府惩治私铸的措施则没有论述。有关铜钱铸造方 面的论文极少,笔者能见到的仅黄长椿的 明清时期江西钱币的铸造 一篇,它分地域对明代铜钱的铸造状况加以研究,区域史的研究是很 有益的,但对铜钱铸造的全面研究也不可忽视。另外有关明代铸钱的 动机。赵轶峰在 试论明末财政危机的历史根源及其时代特征一文 指出一种情况是明代是为了改善货币白 银化所带来的对明代政府不利 的财政政策而大量铸行铜钱,另一种就是明末为了追求铸息而铸钱。 作者虽然对明代铜钱铸造的动机有所涉及,对明代铜钱铸造的其他原 因则没有提及,未做专门论述。 学术界对明代铜钱的研究己有一定成果,给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一 些借鉴。 前人对铜钱的研究多集中在货币本位和货币 制度上。对货币 制度的研究又多集在货币的流通环节,而对铜钱铸造本身研究的很少, 虽有学者对铸钱加以论述,但总体来说不够全面和深入。到目 前为止, 关于货币铸造本身诸如铸钱的动机、机构设置、官铸钱与私铸钱的各 自 状况和相互关系等,没有人作专门研究。希望本文的写作能填补这 方面的空白。铜钱铸造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且值得研究的课题, 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明代的铸钱状况,进而探究铸钱与国 家财政和商品经济的关系,更好的理解明代政治经济状况。 一、明代铸钱的动机 政府通过垄断铸币权借以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是明代铸造铜钱的根 本动机。从铸钱的受益者方面考虑不外乎 “ 足国”与 “ 便民”两途。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只是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 有所不同。 “ 足国”主要是支付国家财政中的官棒、军饱、赏赐以及助 工等项开支; “ 便民”则是满足百姓的日 常小额消费需要。若从货币 本 身属性及流通状况考虑,大体可分为 “ 铸钱以 辅钞” 、 “ 铸钱以 济银之 不足” “ 通币便民”等等。铸钱这一国家行为不只由某一动机促成,而 是各种动机交互作用的结果。 ( 一)国家垄断铸币权 “ 铸币 是具有一定形状、 重量、 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 有的由 商人铸造,在金属条块上打有印记,作为保证,其形状、重量、成色并 不一致, 如银锭等; 有的由国 家集中 统一铸造, 有一定 标准, 如制钱等. , 1 本文仅对其中的制钱加以 研究。 “ 明人称本朝钱为制钱,是按本朝定制 由 官炉所铸的 铜钱, 以 别于前朝旧 钱和本朝的 私炉钱。 ” 2 有学者称“ 制” 就是时王 之制, 就是现实的国 家权力。 3 明 代为了 垄断 铸币 权实行官 铸钱, 从洪武到崇祯十六朝,有十朝曾 铸过年号钱即制钱。铸币 权的垄断,并 不是历来就有的,汉代曾经允许私人铸钱,最终自由铸造导致币制的紊 乱,后来不得不只由上林三官专管铸钱。在传统社会的成熟时期,历代 政府都注重对铸币 权的垄断。明人也注意到国家垄断铸币 权的重要性。 成弘时期的名臣丘溶认为 “ 天立君以子民,付之利权,使其通融以济天 下” 4 。 丘溶不仅认为国 家要掌握铸币 权, 而且还 将铸币 权的 来源归于天, 为其存在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春明梦余录钱法条进一步提 1 d nnh ( s. i r 分册 ) ,上姆辞书 出版社 1 9 8 0年s d 弟 4 9 8贝。 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编辑部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金融) ,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 1 9 9 3 年版. 第5 3 2 页。 3赵轶峰: 试论明代货币 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 , 东北师大学报1 9 8 5 年第4 期。 4 明经世文编卷七二, 丘文庄公集二 铜褚之弊-l 出了 垄断铸币 权的 可能性, “ 铜之产多于金银, 而钱之法上犹得管其权, 权在则利存焉” 。 万历末年给事中 郝敬称 “ 利权不可下移” ,并阐述了 其具 有“ 禁私铸” 的 有效性。 2 在明 末尤 其是 在 崇祯时 期 对操纵利 权的 认 识更加深刻。崇祯元年御史赵洪范认识到垄断铸币权是利国利民的一个 前提, “ 九府囿法,为足国裕民之本,然必天下之大权握于上,不窃于 下” 3 。 万历时人罗汝芳则将权力归于中央以 后国 家繁盛、 社会上钱法通 畅的美好蓝图描绘得淋漓尽致: “ 君国大权可以专制物命,柄握元枢, 而康济时艰于俄顷呼吸之间者也使人则通乎贵贱,皆为得钱之家, 地则通乎远迩,皆为有钱之所。饥寒之苦顿为消除,而征敛之劳大将苏 息, 只 在为民 上者 一 加之意 而己 矣。 4 基于对垄断铸币权重要性的认识,明代政府一直未放松对铸币 权 的垄断。明代铜钱铸造的历史也表明,虽有私铸钱的影响,但明代对 铜钱铸造权的垄断是比较成功的。 这一点的成功实现也使 “ 足国” 、 “ 便 民”成为可能。 ( 二)通币便民 “ 通币”顾名思义就是指货币的流通,但这里所说的 “ 通币”不 完全是指纯粹的货币流通,还指除货币流通本身之外的国家对货币的 调控。诸如对钱币样式、货币的行用与否加以规定以及政府通过货币 发行与回笼对货币的流通进行控制等等。明人认识到货币对于米谷等 物品的优越性,不仅质地坚硬,而且可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同 时国家试图运用手中的权力,通过控制货币的数量来调节商品的价格, 以期达到市场上的商品总额与所需货币投放量基本相符。成弘时的名 臣丘溶在 大学衍义补中说: “ 钱以权百物, 虑其无贸易之具也, 故为之铸金作钱焉。盖以米谷有丰歉,非人力所能致:金铜则无丰歉, 1 春明梦余录卷三十八, 户部四 , 宝泉局 。 2( 春明梦余录卷四十七, 工部二 , 宝源局 。 3 崇祯长编卷十四,崇祯元年冬十月癸卯。 4 大明通宝义卷一 可以 人力为 之。 ” 在 这里他指出 金 属货币 具有实 物所不 具备的 优点, 并 指出其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顾炎武进一步认识到金属货币所具有的 价值尺度职能以及政府对货币发行量的调节作用。他指出: “ 古人制币 以权百货之轻重,钱者币之一也,将以导利而布之上下,非以为人主 之私藏也。食货志言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 故人 君散之以 重。 ” 2 明 代的 大臣 不 仅认识 到了 铜钱具有价值尺度、 流通 手段等职能,而且还体认到铜钱的社会功用,即 “ 便民”的一面。在 传统社会专制统治日 趋强化之时,能有 “ 非以为人主之私藏”之见识, 虽非首倡,但已极难能可贵。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他所说的 “ 人主”当不可与国 家或朝廷相等同。弘治二年 ( 1 4 8 9 ) 钱法不通, 重庆知府毛泰上奏请求铸钱时说: “ 今民间洪武等钱俱不用,若辄铸弘 治通宝钱,倘更不行,徒费无益。宜侯洪武等钱通行后更议,从之。 ” 3 这里是从货币 行用的 角度来考虑铸钱与否,也就意味着铸钱是为了 保 证货币流通顺畅。弘治十六年 ( 1 5 0 3 )工科左给事中张文就称 “ 今日 铸 钱 之由 , 本 缘 钱币 缺少” a 。 可 见, 铸 钱与 货币 流 通 是 相 互 作 用的, 铸钱是为了解决货币 投放量不足,而货币流通也成为制约钱币 铸造的 一个重要因素。 “ 非 钱不得以 小 用” , 道出了 铜 钱是用来 满足百 姓日 常零用这样 一个事实。关于货币的起源,有 “ 博食以济饥”之说。或许我们可以 将通过铸钱来缓解饥荒看作是古时人们对货币起源的一种朦胧的认 识,但是通过铸钱来 “ 方便民用”则是历朝统治者长久以来所共同关 注的。明初朱元璋在经济上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在铸钱 方面也有所体现。当工部侍郎秦透请求让郡县收括民间废铜来满足国 家铸钱所需时,朱元璋则说: “ 铸钱本以 便民。 今欲取民 废铜, 联思天 下废铜有限,斯令一出,有司急于奉行,小民迫于诛责,势必至毁器 物以 输。 其为民 害甚矣, 其己 之。 n 6 为小民 着想的 一片 苦心溢于 言表。 1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六。 2 日 知录集释卷十二, 财用 。 3 明孝宗实录卷二十九,弘治二年,八月甲 寅. 4 明孝宗实录)卷一九七,弘治十六年,三月戊子。 5 钱通卷二十四, 6 明书卷八十一, 食货志 。 由此可以看出明初铸钱不完全为足国,而是兼顾到便民,以不损害到 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明初大钱和小钱都有铸造,洪武四年又 “ 改铸 大中、洪武通宝大钱为小钱”i 。这样做当然是不利于实现铸钱收益的 最大化的,但这恰恰反映出政府铸钱是出于便民考虑的。明代中后期 张居正在 请停止输钱内库供赏疏 中 提出先朝铸造制钱“ 原以通币 便 民” 而不是 用来“ 进供上用” 2 ,因 而反 对皇帝 过多将上纳的 制钱收 括 到内库,这是直接提出国家以便民为主。但张居正此话的用意并非是 要为百姓请命,而是涉及到内库与太仓库的利益冲突问题。还有张首 的 西园闻见录中也收录有张居正对铸钱原因的论述: “ 钱法原以足 民,非为兴利。然足国之道亦不外此。盖世间银少,铜多,公私之费, 皆 取足于银。故尝患不足,今化铜为宝,则民 用益饶,民用既饶,则 上供易办, 故足民 亦所以 足国 也。 ” 3 他不仅谈及了 铸钱是为了 便民, 而 且还指出便民是足国的前提,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明末清初 的宋应星在 天工开物中也指出“ 凡铸铜为钱,以 利民 用” a 。明 人 关于便民的论述是有道理的,但是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 “ 便民”说法 的出发点又有所不同。朱元璋是出于个人统治需要出发,首辅张居正 等大臣提出的便民又体现出外廷对皇帝的内 库的约束和限制,而明末 的宋应星则是从为国献策挽救国家危亡的角度考虑的。其出发点虽有 不同,但重视民用则是如出一辙。 ( 三)足国 铜钱铸造是一种政府行为, 除考虑到民 用外, 满足明代政府财政开 支的需要是不言而喻的,如发放傣铜、赏赐以及用于皇室消费等。明 代铜钱铸造在宝钞发行之初就受到遏制,仅是辅助宝钞的流通,正统 之后宝钞渐渐为白银所代替,只作赏赐之用,铜钱在一度停铸之后, 又成为白 银的辅币,这样其角色就从 “ 济钞”转为 “ 济银” 。明初棒n j 1 明史卷八十一, 食货志五 。 z 明经世文编卷三二五, 张文忠公集 。 3 西园闻见录卷九于 二。 a 天工开物卷中, 冶铸 用宝钞而不用铜钱支付。当时铜钱主要用于赏赐功臣、军士或朝贡使 团,直至宣德时期才有所减少。到成化、弘治时期,傣饱才部分地用 铜钱支付。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捧饱用铜钱支付的比重有所增加。 当时大宗虽是白 银而不是铜钱,但使用铜钱支付本身,己经透露出国 家通过铜钱的发放以满足国家财政需要的初衷。 成化时官傣已开始折支铜钱。 “ 成化十六年 ( 1 4 8 0 )七月丙申定文 武官吏棒粮折布例, 时官吏折傣, 自 成化十一年至十三年( 1 4 7 5 -1 4 7 7 ) 皆支米。户部尚书陈械请如例十一年者于太仓折支银,成化十二年 ( 1 4 7 6 ) 者于 天 财 库 折 支 铜 钱。 ” 可见 当时 官 棒 支 铜 钱 还不 具 连 续 性。 弘治年间马文升题裨益治道时说: “ 皇上嗣登宝位,赏贵未周而内藏己 萧然矣。救户部如何措置使之充盈,或造钞贯或铸铜钱。凡理财之方, 足国 之计, 无扰于民 有益于国 者, 宜从计处具奏定夺。z 在国用不足时 官员最先想到的 就是铸钱。正是因为铸钱可以 用于赏赐等国 家财政开 支的需要,铜钱通过官员这一媒介向社会散布,是利国利民之举。不 仅如此,铜钱还被用于支付官军的军炯,嘉靖十九年 ( 1 5 4 0 )就 “ 题 准量发 制钱百 万文, 给大同 镇官军 折傣” 3 这一做法发生 在白 银大量广 泛使用的明代中后期,傣饱用铜钱支付的数量虽不及白 银,却能说明 政府推行钱法的决心,而且据称军士是乐于收受铜钱的。嘉靖三十二 年 ( 1 5 5 3 ) 大学士严篙 也提出了 相似的 请求: “ 今日民间 无钱行使 合无救下该库查发百十千万,令该部给与在京文武官员及各军士折支 傣粮,亦可省数十万之银,如此则钱自 流通而民称便矣。上从其言。 出内 府所贮新旧 铜钱八千一百万文, 折给文武官傣并军粮。4 国 家使用 铜钱发捧支n 1 ,不仅有助于实现国家财政支出的正常运行,而且还有 助于满足官员和军士对铜钱的需求,这正是足国亦可便民。万历时礼 科给事中 孙训全面阐释了铜钱在财政开支中所起的作用,他在力陈银 库弊端的同时称: “ 银库所积制钱累千百万,拥积何益,益权其新旧次 第支放,凡文武百官傣给四分支银,六分支钱,一切招买亦如之。每 t 明宪宗实录卷-0五,成化一 六年七月丙甲。 2 钱通卷一。 3 钱通卷一。 4 明世宗实录卷四o四,嘉靖三十二年十一月丁巳 。 岁军士冬衣布花在内则钱,在外则银,一切赏赐亦如之,庶银以为母, 钱以为子,并行不悖。 ” 主张银钱兼支, 但其建议的 数量不见得可行。 万历时人王家屏亦言: “ 铸钱本以济银币之不足,为其费省而利赢,故 足造也。惟有钱法一事,可以通利权,便民而裕国,但苦于主持 不力。 ,r 2 寥寥数语就道破了国 家铸钱的全部玄机, “ 便民 裕国”的提法 应非偶然,其中体现了民本思想的倾向。 承平之日,政府只是通过铸钱来支付国家财政的正常开支,但在 货币制度紊乱、财政危机四伏的明末尤其是天启、崇祯时期,政府己 经把铸钱作为解决军响问题的救急之策。屡有官员上疏请求通过铸钱 来解决军饱不足的问题。早在天启元年 ( 1 6 2 1 )正月,户科左给事中 韦蕃就上奏 “ 足响” 六事, 请 “ 广铸钱” 3 。 实际上天启朝铸钱无论是 规模还是铸钱的地域都有所扩大,甚至为了解决军铜之需,直接在军 镇开炉铸钱。天启五年三月户科给事中周汝漠疏言; “ 东西缺炯,不得 己 于 杂项中 稍可取赢者有八。曰 鼓铸” a 。 这里反映出 铸钱是解 决 财政窘境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但 “ 稍可取赢”似乎并未将铸钱盈 利的一面真实表现出来,天启时铸息基本在5 0 % 1 0 0 % 之间,盈利丰 厚更为恰当。为保证铸钱的顺利进行,国家加强对铸钱的管理。天启 六年 ( 1 6 2 6 )四月户部尚书李起元等奉旨商议解决兵铜问题,其中有 一款为“ 各省专官鼓铸,坐定铸息,不称额者参罚。 5 ” 获得批准。国 家将铸钱与官员的考核结合起来以便更好的对铸钱实行监督,保证铸 钱能够如期如额的完成能够满足国家日 益增加的财政需要。崇祯时内 币已 不充盈, 政府甚至“ 命各镇有兵马处皆 开炉鼓铸以 资军晌 ; 6 。 此 时铸钱用于 “ 足国”的目的己昭然若揭。在国用不足时,铸钱往往是 被优先考虑到的。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见得有效。在铸钱动机 发生偏差时,所铸铜钱的质量就很难保证,这样非但不能解决军t o 的 不足问 题,反而会进一步恶化业己 存在的财政危机状况。 1 明神宗实录卷五七, 万历四年十二月壬午。 2 明经世文编卷三九三, 王文端公文集 。 3 明熹宗实录卷五,天启五年三月戊子。 4 明熹宗实录卷五七,天启五年三月壬申. 5 明 熹宗实录卷七十,天启六年四月己卯。 6 明书卷八十一, 食货志 , 明代铜钱铸造动机是研究明代铜钱铸造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国家层面来探询明代铜钱铸造的各种动机。这些动机之间 是有内在关联的,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及其倾向性也有所不 同。明代铜钱铸造的动机直接影响到明代铜钱铸造本身。对铜钱铸造 动机地正确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明代政府本身及它所推行的 货币政策,并进而弄清明代铸钱与明代政治及社会经济状况的关系。 二、明代铸钱机构设1及其演变 ( 一)工部宝源局及地方钱局 明代铜钱铸造基本实行中央与地方钱局共同铸造。国初铸钱专属 工部,在中央设工部宝源局,成祖时又增设南京工部宝源局。地方各 布政司 ( 洪武九年以 前称行省)设货泉局,又称宝泉局,也叫宝源局。 春明梦余录中有关于宝源局设置地点的记载。 “ 宝源局在皇城 东, 盖石亨的旧宅。亨伏诛后没入官,嘉靖中赐仇1 .莺败复没入官, 因 改为 鼓铸公 署” , 所记至迟是嘉靖时铸钱之 所。 朱元璋在未践 柞之 时“ 至正二十一年 ( 1 3 6 1 ) 二月己 亥于应天府设宝源局, 铸大中通宝 钱” x 。 而 朱 元 璋 在至 正 二 十 三 年( 1 3 6 3 ) 八 月 壬 戍 ( 平陈 友 谅 ) 后, “ 命 江西 行省置货泉局, 颁大中 通宝 钱” 3 。 太祖即 位 铸洪武通宝 钱, 后为 推行大明 宝钞, 而于“ 洪武八年 ( 1 3 7 5 ) 三月 辛巳 罢宝 源局铸钱” a 由此直到洪武末期,宝源局不再铸钱,只是各布政司继续鼓铸,只是 时铸时罢。各布政司宝泉局在洪武九年 ( 1 3 7 6 ) 停铸一年,洪武二十 年 ( 1 3 8 7 ) 再度罢铸,洪武二十二年 ( 1 3 8 9 ) 和洪武二十三年 ( 1 3 9 0 ) 两 度 更 定 钱 式。 s 说明 当 时 很 快又 恢复了 铸 钱。 而“ 洪 武 二 十 六 年( 1 3 9 4 ) i 春明 梦余录卷四十七, 工部二 , 宝源局 。 2 国榷卷一。 3 明史卷八十一, 食货五 , 钱钞 4 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八,洪武八年三月辛巳。 5王忻: 续文献通考卷十八, 钱币考五 。 独户 部 铸 而 各 省 之炉 复 罢” 。 大明 会典 有 洪武 二 十 六 年 各 布 政司 铸 局数量的规定: 洪武朝各布政司铸钱状况表 ( 表一) 2 布政司名称炉座数 ( 单位:座)岁铸钱数 ( 单位:文) 北平 2 1 1 2 , 8 3 0 , 4 0 0 广西 1 5 . 59 , 0 3 9 , 6 0 0 陕西 3 9 . 5 2 3 , 0 3 6 , 4 0 0 广东 1 9 . 5 1 1 , 3 7 2 , 4 0 0 四川 1 1 5 , 8 3 2 , 0 0 0 山东 2 2 . 5 1 2 , 3 2 8 , 0 0 0 山西 4 0 2 3 , 3 2 8 , 0 0 0 河南 2 2 . 5 1 3 , 1 2 2 , 0 0 0 浙江 21 1 1 , 6 6 4 , 0 0 0 江西 1 1 5 6 7 , 0 6 8 , 0 0 0 由 上表可知, 洪武时期共有十布政司参与铸钱, 共有铸炉3 2 7 . 5 座, 续文献通考的记录与此相同,而 明书中所记略有不同:“ 洪武 时天下共开钱炉三百二十五座,岁铸钱一万八千九百四十一万四千八 百文。 n 3 洪武二十六年, 禁止铜钱的流通, 多半洪武在位时期不再铸钱。 永乐六年 ( 1 4 0 8 )宝源局铸钱。 “ 永乐九年 ( 1 4 0 9 )派官浙江、江 西、 广东、 福建四布 政司铸 钱” a 。 永乐时 期负责 铸钱的 布政司的 数 量 己 赶不上洪武时期。宣德八年 ( 1 4 3 3 ) 宝源局铸钱。宣德九年 ( 1 4 3 4 ) 除浙江等布政司外,还增加了南京工部,至此开始了两工部铸钱的历 史。宜德十年停止铸钱,正统初年到弘治十五年一度中止铸钱达六七 十年之久,弘治十六年 ( 1 5 0 3 )则全面扩大铸钱的省份,在两京及布 政司铸弘治通宝钱,云南也已开始铸钱。嘉靖以后基本上是两京铸钱, t 明书卷八十一, 食货志 。 疑此处 “ 户部” 铸钱有误, 户部在洪武时期掌管宝钞。 春 明梦余录卷三十八, 户部四 , 宝泉局记载: “ 天启二年始设户部钱局” 。说明户部到 夭启时才开始参与铸钱,因此洪武时期户部铸钱多半是不可能的。 z据: 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四, 铸钱 . 3 明书卷八十一, 食货志 . 4 明书卷八十一, 食货志 . “ 嘉靖六年 ( 1 5 2 7 ) 奏准铸造嘉靖通宝钱 1 8 , 8 3 0 ,4 0 0文, 南京宝 源局 铸 造2 2 ,6 6 0 ,8 0 0 文” 。 当 时 工 部 宝 源局 铸 钱的 数 量 少于 南 京工 部, 只 占两工部铸钱总数的4 5 . 3 8 % a 。除两京铸钱外又 “ 令工部查照永乐、宣 德年间事例于直隶并河南、 闽广铸造嘉靖通宝解京, 贮内 府司钥库” z 因 铸钱得不偿失, “ 准工部尚书奏请, 暂行停止铸钱” 3嘉靖三十一年 ( 1 5 5 2 ) 在 “ 东城明待访改造新局” 铸钱,即后来的宝源局所在的 位 置, 专铸制钱。 云南在嘉靖时期已派官大量铸钱。 嘉靖三十四年( 巧5 5 ) 题 准云南 铸钱, 令 “ 参政一 员专理, 差官 起解户部贮太仓库” a 。 直到 嘉靖末年,云南才停止铸钱。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 益发展, 所铸铜钱的数量不能满足社会对铜钱的需求,因此万历时期大规模地 扩大铸钱范围。万历四年 ( 1 5 7 6 )在两京铸钱的同时还令 “ 十三布政 司南北直隶开局铸钱” 。 5 在扩大铸钱地域的基础上, 又于次年“ 改军器 正 局 铸钱” 6 , 足见政府 对铸钱的 重视程度。 到天启 初年以 前, 都 是工 部与地方各钱局共同铸钱,之后则出现了户、工二部与地方钱局共同 铸钱的 局面。 崇祯时期对中央铸钱机构进行了 裁减与合并。 崇祯长编 有这样的 记载: “ 近日 皇上允科臣允鲸议, 南都铸局归并南部,以兑比 差,则推之各省,亦可不另设官,止责成布政司,以屯盐等道带管钱 法, 一切官 钱之制 一 必令遵照京师” 。 7 从中我 们可以 看出国家在试图 通过裁减铸局来减少铸钱时的花费,同时也是为了 使钱制更趋优化和 统一。但钱局规模也相应的减小了。 ( 二)户部宝泉局及地方钱局 单独由工部铸钱已不能满足日 益增加的兵晌需要, 户部也参与到铸 钱中来,并设置官署。 “ 宝泉局在皇城东北,自 天启二年 ( 1 6 2 2 )始设 i 大明会典卷三十一, 钱法 。 z同上。 3 明世宗实录卷二四九。嘉靖二十年五月巳 庚。 a王沂: 续文献通考卷十八, 钱币 考 . 5王折: 续文献通考卷十八, 钱币考 。 6 明神宗实录卷五十九, 万历五年二月戊辰。 7 崇祯长编卷十四,崇祯元年冬十月 癸卯。 户 部钱局,以 右侍郎 督理之, 名 钱法堂。 加炉制造以 济军兴” , 从 此 户工二部共同铸钱。天启五年 ( 1 6 2 5 )户部采纳科臣 “ 鼓铸之局宜于 各省直产铜之处” z 的建议。 这样就可以 节省铸钱所用的费用。 国初“ 各 行省皆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并铸, 而严私铸之禁” 3 。 这样无论中 央还 是地方都拥有宝源局与宝泉局两套铸钱机构,铸钱由最初的工部专管 而转为户、工二部共管,而且工部在铸钱中独占的局面有所改变,户 部钱局无论规模、铸本,还是用工数量,与工部相比都是有过之而无 不及。 崇祯时财政危机加深, 铸钱也成为挽救危机、 增加财政收入的一项 举措。 崇祯二年 ( 1 6 2 9 ) 为控制铸币 权“ 只两京铸钱” , 后因军费浩繁, “ 辽东” 、 “ 宣大”等一些边镇也纷纷开铸。后来江西、南京兵部操江 和应天府也都开始铸钱, 但收效并不大,因地方铸局大多 “ 自 铸自 用” 而且所铸钱 “ 大小轻重不一” 、“ 不独户部不得尺寸之用,而宝泉局亦 已 成 9 井 矣 ” a 明代铸钱机构是逐步拓展的,由中央的工部宝源局到各布政司的 宝泉局,中央由工部独铸到户工二部共同铸造,铸钱的省份在日益扩 大,到天启崇祯时期为解决军铜问题,甚至又延伸到各边镇。铸钱的 机构设置的演变一方面能够看出明代铸钱的规模扩大,政府的重视程 度加深,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容忽视,那就是明代中央铸币权的分割和 下移,从而导致政府垄断铸币权的能力减弱,铸钱规模和数量的盲目 扩大,也使货币制度更趋紊乱。 工 春明梦余录卷三十八, 户部四 , 宝泉局 。 2 明熹宗实录卷六一,天启五年七月甲 戌。 3d 明史食货志校注 , 食货五 , 钱钞 ,第2 0 9 页 4 春明 梦余录卷三十八, 户部四 ,老 宝泉局 。 三、明代铸钱所用铜的稀缺及其应对措施 ( 一)铜的稀缺 “ 然铸之大患 在无铜” ,明 代铸钱缺铜 是普遍 存在的。明 代产铜 的地域有限,而且时铸时罢,铜矿的利用不足。明代开矿情况据 明 史 食货志记载: “ 明初惟江西德兴、铅山。其后四川梁山,山西五 台山,陕西宁羌,略阳及云南皆采水银青绿成化十七年 ( 1 4 8 1 ) , 封闭云南州铜坑,弘治十六年 ( 1 5 0 3 )裁革正德九年 1 5 1 4 )周 达请开云南诸银矿,因及铜锡 一 。嘉靖、隆万间因鼓铸屡开云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