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奥古斯丁探讨恶的问题从而认识到人的自由意志,而从自由意志中找到了人的 原罪的起因,创立、成熟了原罪说。而原罪之下的人在败坏中不能自拔, “不得不犯 罪” ,从而必然仰赖上帝的恩典。上帝的恩典是无条件的,内在的,必须把它彻底化, 从而形成成熟的恩典论。但上帝的恩典及与之极相关的预定论则与人的自由意志相 冲突,似乎要取消人的自由意志才能保住上帝的绝对主权、保住上帝的恩典。本文 在这清晰的脉路之下,以奥古斯丁的恩典论为主题,展开对奥古斯丁神哲学思想的 探寻。 原罪论基于亚当不具有“不能犯罪”这一上帝恩典而选择犯罪,从而败坏。他 的罪得到遗传,形成原罪。原罪论不是性恶说,它揭示人当下困境的存在的内在原 因,引导人走向上帝的恩典。 预定论是恩典的预备,恩典是预定的实现,有很紧密的关系。而要解决人是否 知道上帝的预定则是棘手的问题。在这里奥古斯丁采取不可知论的立场,认为上帝 之下的人在今世完全不知自己是否被预定。 上帝的主权和人的自由意志的冲突是奥古斯丁恩典论必须面对的问题。奥古斯 丁在这里的观点是,高扬上帝的主权,隐逸人的自由意志。奥古斯丁采取从相信到 理解的思维路线,采取“识己” , “识神”的思维取向,在矛盾复杂的险途上开创了 一条难得的路径,影响深远。 关键词:关键词: 恩典 原罪 自由意志 预定 ii abstract augustine inquiried into the problem of evil, further know the free will of humans,and discover the sources of original sin from the free will, found and maturate his original sin theory. the one who controlled by original sin cant extricate oneself from the fall,“they cannot not sin” ,thus necessary rest on grace of god.gods grace is unconditional,inherent, augustine consider that the grace of god must be carried out and formulate mature grace theory. but the grace of god related to predestination are conflict with the free will of humans, as if abolish the free will of humans is protect absolute dominion of god and grace of god. under clear context, this thesiss theme is grace theory of augustine,explore the theology-philosophy of augustine. on basis of adam does not have acquires the grace of god., namely “they cannot sin”, so adam choice commit a crime, sequentially fall.his sin was inherited and lead to original sin. original sin isnt evil doctrine of humanity,it reveal the inner reason of humans present mess, guide human to the grace of god. predestination is a preparation of the grace, the grace is realization of the predestination, both of having closer relation.it is difficult problem that whether human know the predestination of god. here augustine take position of the agnosticism and consider the human who lie in shelter of god completely cannt know whether be predestinated in this lif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dominion of god and the free will of humans must to be problem confronted by augustines grace theory. here augustines view is that praise dominion of god,conceals the free will of humans. augustine take the thought route from believe to understand, adopt thought manner of“know youself”and “know god”, exploit a uniques route in the complicated circumstance and produce far-reaching influence. key words: grace original sin free will predestination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1 导导 言言 圣奥古斯丁是中世纪教父时期最重要的神哲学家。他是一位活在现当代的思想 家。他的体系讨论了当代最重要的神学和哲学问题,阐释了一种基督教的世界观, 这种世界观达到教父思想的顶峰,成为此后几个世纪基督教哲学的指南。奥古斯丁 的观点对中世纪的哲学,宗教改革时期和近代的基督教神学都有影响1。 奥古斯丁于公元 354 年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当时北非已在罗马帝国版图之 下,其时罗马帝国已奉基督教为国教。奥古斯丁的母亲信奉基督教,这对奥古斯丁 最终信仰基督教有很重要的作用。其父非基督徒,同样这也对奥古斯丁有很大的影 响。2奥古斯丁幼年时期在本城读书,根据他自己的回忆可以看出幼年时期的奥古斯 丁很顽皮,且很独立3。十九岁时,读了西塞罗的荷尔顿西乌斯 4,开始关注哲学。 其后由于探索恶的起源问题,而皈依摩尼教。但之后逐渐发现摩尼教教义的问题从 而在米兰基督教主教安布罗斯的影响下,脱离了长达九年的摩尼教之旅。在此之后 并没有相信基督教,而是转向怀疑论,但此阶段时间并不很长,因为他认识到自己 的存在是无法怀疑的。而在探索恶的起源问题时,最终他在新柏拉图主义者的“恶 是善的缺乏”中停顿下来,并一生持守这一认识。但在哲学中他并没有找到最终的 归宿,其劳苦也未得安顿。从而在 386 年夏天米兰花园奇妙的经历使其彻感上帝的 恩典并于次年受洗皈依。5395 年成为希波城主教,之后致力于教牧活动,并在与不 同宗派的激烈论战中发展、成熟、确立自己的神哲学思想,成为当时基督教思想界 中心人物。430 年汪达人侵入北非,希波城被围后两个月,奥古斯丁病逝。奥古斯丁 的人生经历与他的思想是统一的,可以说只有很好的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才能比较 1 见 美梯利的西方哲学史 页 161-162 2 奥古斯丁的父亲是一位脾气比较暴躁的人,这对奥古斯丁早期性格里的倔强,独立有很大影响。 3 见 周士良译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页 22-23 4 西塞罗的荷尔西顿乌斯 (原书已失)对奥古斯丁影响很大,奥古斯丁在他的忏悔录中谈到: “这一本书 使我的思想转变,使我的祈祷转向你,使我的希望和志愿彻底改变” 。页 40 5 在关于米兰花园奇妙的恩典体会上(即实现皈依) ,现在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发现。有学者认为此时的奥古斯丁 的皈依其实是向新柏拉图主义的皈依, 这里面的争议很有意思, 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奥古斯丁忏悔的纯洁性也涉及 到基督教与新柏拉图主义内在极大联通性和区别性的问题。 可参见王晓朝 教父学研究文化视野下的教父哲学 页 154 2 好的理解他的思想。 奥古斯丁的思想对基督教基本教义的确立及西方思想、文化、生活的影响极其 深刻。 “原罪论”和“恩典论”6是奥古斯丁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这与他“识己”7(认 识自己) 、 “识神” (认识上帝)的思维路线极其相关。从识己中,他看到人的彻底败 坏,人的原罪的确证性。从识神中,他认识到上帝的无条件的恩典。而这两方面又 是系统性的,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他(奥古斯丁)用自我认识来深化对上帝的认识, 又用对上帝的认识来加强对自我的认识。 ”8而“识己” 、 “识神” ,这两者又是沟通希 腊传统和希伯来传统的的基本主题,是奥古斯丁作为一个哲学家而又作为一个神学 家的重要体现。而与“原罪论”和“恩典论”极其相关的“预定论”和“自由意志 说”则共同构成一个内在的体系: “原罪论”是“恩典论”的基础,奥古斯丁彻底化 的“恩典论”只有在深刻的认识到奥古斯丁所论述、所揭示人的“原罪”的时候才 能得到很好的理解。而“预定论”则是“恩典论”的预备,恩典是预定的具体体现。 “自由意志说”则对彻底化的“恩典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强调人作为主体 的自由意志等于否定或削弱上帝的恩典,这在奥古斯丁那里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另一层面上,可能更重要的在于: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说”为“原罪论”提供 基础,可以说正是自由意志使原罪成为可以理解的,从哲学(逻辑理性意义)来看, 没有自由意志, “原罪论”不能成立。而更扩展来看,原罪论的开始就来源于对恶的 探寻,而这与意志的败坏相关联。从整体来看,奥古斯丁这四个方面的思想可以构 成一个内在的完整体系。 要想比较好的理解奥古斯丁的思想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对于充满着理性逻辑 思想的人来说更是如此。9在这里也正是奥古斯丁早中期思维路线的一个根本性的转 变,对于哲学来说,贯穿从理解到相信的路线,而奥古斯丁思维进路则是相信到理 6恩典论涉及的是处在基督教信仰中的人受到上帝的恩惠,从而导致人对于处于罪的痛苦的一种脱离,她是上帝 白白赐予人的,是仁慈,怜悯的上帝的体现,她是神学的基本主题。 7 其实这里奥古斯丁不强调识人、识物(即认识他人、它事)这些,笔者认为原因在于这样会产生自我认识的模 糊性及论断等骄傲情绪的产生(奥古斯丁很强调人骄傲的罪) 。 8 见 周伟驰的记忆与光照-奥古斯丁神哲学研究 页 1 9 在这里面也存在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奥古斯丁的思想极其博大。正如周伟驰在他的书中所言: “随着分工的 细化(对奥古斯丁个方面思想的研究) ,综合性的大师日见稀少,多只是在奥古斯丁某部著作或某一方面有所创 建”而很难有人对奥古斯丁整体思想提出很有创建性的理解。 3 解。正如奥古斯丁所说: “除非相信,你们不能理解”10在比较深的明白了这样一种 思维路线的根本不同后,理解奥古斯丁的思想上会容易很多。也是在这里才能比较 好的理解他的思想何以前后有这样那样的改变,并且在某些方面可能是根本性的改 变。 10 见 成官泯译奥古斯丁独语录 页 112 后世的安瑟伦提出的“相信然后理解”的思想于此极其相关,这是 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哲学的思维进路是“理解然后相信” ,因此在很深的理解到这样的一个根本的不同的时候 才能理解奥古斯丁的思想,更大来说才能比较好的理解神学。 4 2 恩典论的基础:原罪论恩典论的基础:原罪论 奥古斯丁的原罪论是他彻底化了的恩典论的基础,在奥古斯丁之前的教父们已 经提出了原罪11的概念。但是在理解如此深刻,论述如此富有创建和几乎无可辩驳性 上,奥古斯丁的原罪论无疑是一个十分成熟的理论体系。在对原罪深刻洞见上,与 在很年轻时奥古斯丁就对“恶”有敏感性的认识和思考相关。而原罪论又是基督教 的核心信条之一,对于原罪论这一地位的确立奥古斯丁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2.1 奥古斯丁对恶的思考奥古斯丁对恶的思考 年轻时的奥古斯丁有过放荡的生活,然而他的天性中又有一颗向善之意,更有 一种求索而脱离此境之心。这时他正处于圣经中保罗所说的: “我所愿意的善, 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 (罗马书 7:15)的一种意志与内心严重分 裂的阶段。这使奥古斯丁很痛苦,也在此让他感到必须来考虑“恶”的问题。对恶 的思考可以说是贯穿奥古斯丁一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另一方面,恶的问题 对于主张一个主宰万物的全知全能全善的创造者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因为对于恶的 存在,上帝如果不知道它的存在说明上帝并非全知。而知道但不能制止它则说明上 帝并非全能。在知道恶的存在而又有能力去制止它,但又不去制止它,则说明上帝 并非全善。因此在这里就成为了一个很困境的问题,而以伊壁鸠鲁派为代表的许多 哲学家在此问题上排拒基督教信仰。在这时,摩尼教的观点吸引了他,这使他进行 了长达九年的摩尼教之旅,也使他以后的论敌常据此攻击他12。 摩尼教持善恶二元论主张,认为恶来自于一个恶的实体,他们采纳了琐罗亚斯 德教的神话,认为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战场。上帝和撒旦是交战的双方。上帝为善而 战,要消灭苦难,但撒旦是恶的代表,是一个有力的对手,不过终将被打败。人类 11 原罪通俗来说指人生下来就具有的罪性,是亚当之下的人无法选择的,先天的。在这里面的罪与一般法律上 的罪有很大的不同。基督教所说的罪更深入从而更根本,它并非单指行为层面上人的恶的作为,更深的是指人内 心里面具有的恶的观念,想法,思想。 12 应该来说奥古斯丁的思想还是具有摩尼教的痕迹,至少在对性的排斥上是这样。当另一方面,这也没有违背 圣经,有些像圣经中保罗所说的“据我看来” (圣经林前 7:25-26) 。 5 处在战争的核心,有时被这一边控制着,有时又被另一边控制着。相比于基督教对 恶的态度,摩尼教这样的认识对于当时的奥古斯丁而言更具有解释力,这使奥古斯 丁对于他的恶的心里,恶的行为有一个重新的认识:自己的恶乃是源于一个恶的实 体,而并非自己所为,从而也无需为它负更多的责任。这样的认识使奥古斯丁对自 己身上的恶有一种释放的舒服感,但从更远的以后看,则使他对摩尼教深恶痛绝。13 在相信摩尼教后期的奥古斯丁逐渐丧失了起初的热情,这里面的原因很多14。 但从最重要的来看:摩尼教对恶的解释违背了他基本的道德直觉,承认恶作为一个 实体的存在就是推卸自己的道德责任。这使他转向怀疑论阶段,因为在当时对于恶 的解释, 无论那一解释在他看来都使他难以信服。 他在他的 忏悔录 中这样说: “我 对一切怀疑,在一切之中飘摇不定” , “为此,我决定在父母所嘱咐的公教会中继续 做一名望教者 ,等待可靠的光明照耀我,指示我前进的方向。 ”15人的内心是寻求 一种确定性的,对一切都怀疑的处境使他不安,他在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的观 点中得到答案。 2.2 新柏拉图派的影响新柏拉图派的影响 普罗提诺在他的九章集中一卷第八章中论述了他关于恶的问题的思考和 观点。而这样的看法使奥古斯丁深受启发,打开了他对“恶的问题”思考的一扇大 门。 普罗提诺以“太一”为第一本体,而从它流溢出第二本体“理智” ,而第三本 体“灵魂”则从理智中流溢出来。太一、理智、灵魂为“三个首要本体” 。 普罗提 诺还指出在三大本体之外还有质料。在这里实现了他的两个世界的划分,他认为: 太一,理智,灵魂属于真实世界,是诸善的世界,是完美的,是形式世界。而变动 不拘的灵魂则同比它低的质料构成形体世界。在这样的前提下,普罗提诺指出: “诸 13 奥古斯丁在他的论善的本质一书中对摩尼教有系统的驳斥,而论自由意志则是针对摩尼教对恶的认 识,解决恶的起源的问题。 14 周伟驰在他的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 (页 117) 一书中谈到这方面有五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我这里从主要 的方面来取最重要的一条。 15 见 周士良译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页 89-90 6 较善者先于诸较恶者,而且诸较善者是形式,而诸较恶者不是(形式) ,相反,他们 是缺乏。 ”16他进而对恶有这样的描述: “这样,剩下的可能就是,如果恶确实存在, 它存在于诸非实在者中,好像是非实是的某种形式,并且关涉到那些与非实是相混 杂或以某种方式分有非实是的事物。但非实是绝不是绝对的非实是,而仅仅异于非 实是。 ”17在这里他反对“恶不存在”这一认识,他认为恶是存在的,只是对于更真 实的“实是”恶是“非实是” 。 而对于形体中的恶是从那里来,普罗提诺首先认为它们不是来自于灵魂,他 认为: “灵魂的这种虚弱,必定或者在与质料完全分离的灵魂中,或者在陷入质料的 灵魂中,或者在两种情况都有。虚弱确实不在那些无质料的灵魂中它们全都是纯 洁的,而且如柏拉图说的,它们是有益的,完美的 ” 。从而他进一步指出: “因此, 质料是灵魂虚弱的原因,是邪恶的原因。它自己就先于一切而是恶的,是第一位的 恶;因为,虽然是灵魂自己创生了质料,并遭受影响,虽然灵魂由于与质料交往而 变成恶的了,质料的在场仍然是原因:因为如果不是抓住了由于质料出现才带来的 生变源泉,灵魂不可能进入质料中。 ”18在这里,普罗提诺揭示出恶来自于质料界, 而非形式界、诸善界。从而得出了他著名的结论: “恶是善的缺乏” 。从普罗提诺的 结论中,奥古斯丁说: “我已清楚看出,一切可以朽坏的东西,都是“善”的;唯有 “至善”不能朽坏,也唯有“善”的东西,才能朽坏,因为如果是至善,则是不能 朽坏,但如果没有丝毫“善”的成分,便也没有可以朽坏之处了。 ”19在另一处他指 出: “事实上我们所谓恶,岂不就是善的缺乏吗?在动物身上,所谓疾病和伤害,不 过是指缺乏健康而已。 ” 20这样的对于恶的认识是奥古斯丁一生都坚持的基本认识, 对他的思想影响至大,他的“存在大链条”也是在此基础上建构的。 更进一步来看,奥古斯丁把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物理之恶” ,指自然属性 16 见 张映伟译注普罗提诺论恶-一卷八章解释页 83 普罗提诺在本章开始的部分首先问及:恶到底 是什么?恶的本性是什么?普罗提诺的基本思维是:关于相反者的学识是同一种学识,而恶与善相反,那么关于 善的学识就是关于恶的学识,因此要想认识恶就必先认识善。 17 见 同上 页 87 普罗提诺认为恶不可能存在于诸实是者中, 也不可能存在于那超越诸实是者中, 原因是这些都 是善的。 18 见 同上 页 109-112 19 见 周士良译奥古斯丁忏悔录 页 127 20 见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页 220 7 造成的损失或伤害。其次是“认识的恶” ,之真理与谬误,确定与不确定的认识秩序 的颠倒。第三类是“伦理之恶”奥古斯丁认为这类恶才是真正的恶。通过这样的分 类可以知道在奥古斯丁那里对恶的思考是在解决伦理层次上的恶。 而在其他方面,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有另一重大影响,即使奥古斯丁拘 泥于物质性的思考转变到注重精神, “向内看” 。这样的状况使他以前认为圣经“晦 涩”的想法带来很大的转变,这也是必须的思维转变,从而也是认识最终真理的基 础。奥古斯丁谈到: “这时,我读了柏拉图派学者的著作后,懂得在物质世界外找寻 真理,我从受造之物,辨识你形而上的神性 ,虽则我尚未通彻,但已认识到我灵 魂不容许瞻仰的真理究竟是什么,我已经确信你的实在,确信你是无限的。 ”21 2.3 奥古斯丁原罪观的形成奥古斯丁原罪观的形成 恶与罪相连,在早期的教父的罪观中,将人的罪的普遍性22与“人类先祖”的 过错联系起来就形成了“原罪教义” 。早期的教父对原罪的认识停留在较低的认识层 次上,它们更多的在解释“存在着的现实”上发挥着作用,例如对于婴儿受洗的这 一事实上,它们认为只有人有原罪才能很好的解释婴儿的受洗。奥古斯丁在对原罪 的认识上达到了更根本,更深入,更丰富的认识。奥古斯丁的原罪观的最终形成受 到很多方面的影响23。笔者认为在两个方面的影响十分重要: 圣经 ,特别是保罗的 书信;婴儿受苦。 在圣经中有如下几处为奥古斯丁所十分关注的经文: 1, 诗篇51:5: “我是从罪孽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 2, 罗马书5:12: “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 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 ” 21 见 同上 页 133-134 奥古斯丁通过研究新柏拉图派的著作,实现了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转变,因为新柏拉图 主义作为形上学而注重精神与抽象,正好可以克服奥古斯丁的物质主义思维方式。 22 罪是人性的基本事实,罪是普遍的,这是犹太教的一个基本前提。从而在早期教父的观念中这点也很突出。 但把它与“人类先祖”的过错联系起来则是一个创见。 23 周伟驰在他的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页 209 中列举五个方面的影响: 圣经 ,尤其是保罗书信;传统(教 父哲学) ;仪式,尤其是给婴儿施洗的仪式(在奥古斯丁的论罪的赦免中他提到) ;奥古斯丁你对他本人的生 命体验的反思;孩子的受苦。笔者认为第一个与第五个必须提到。 8 3, 约翰福音3:5: “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 ” 上面的经文可以看出原罪的初步观念在圣经中已有涉及,然而把原罪与亚当的 过犯连接起来则的确是受到了“原罪教义”的影响。而在另一方面,关于婴儿的受 苦则同样是十分有力的佐证。奥古斯丁起初认为,恶在于受苦,而受苦在于愚昧和 困难。对于他的原罪观,一个重要问题在于解决婴儿是有罪的,并且并非是无辜的, 这在事实上看起来很难,因为婴儿意识不健全,看起来是无辜的。奥古斯丁首先进 行了一个推进性的论证,他谈到: 我见过也体验过孩子的嫉妒,还不会说话,就面若死灰,眼光狠狠的盯着一同 吃奶的孩子。谁不知道这种情况?母亲和乳母自称能用什么方法来加以补救。不让 一个极端需要生命粮食的弟兄靠近丰满的乳源,这是无罪的吗? 24 通过这个奥古斯丁似乎解决了婴儿并非无辜的这一认识。在这里我认为,奥古 斯丁基于犯过错即证明并非无辜,而非知不知在犯过错,这一点有圣经的内在依据。 而这时,愚昧和困难即是罪的惩罚,从而确证人具有原罪。奥古斯丁认识到对于婴 儿受洗,在现实上虽然是先有婴儿受洗这一事实,之后才诞生原罪教义。但是从根 本上,只有具有原罪,婴儿受洗才是必要的。在深入研究圣经中的圣保罗所作 的罗马书7.9 章和哥林多前书15 章的基础上,奥古斯丁得到了比较成熟的原 罪观。它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1,亚当的罪及他的惩罚是会遗传的。 2,婴儿的灵魂是有罪责的 3,婴儿的罪是真实的(不是类比) ,严峻的,是通过生育而遗传的 4,洗礼是一切人,包括婴儿得救的必要手段25 在关于具体的原罪是什么上, 即根本罪是什么上, 奥古斯丁的说法不是很确切。 一般有三种看法:第一,根本罪在于骄傲。第二,原罪在于贪欲之罪责,他是对亚 当的骄傲的一种惩罚。第三种则是综合前两者的看法。对于人的根本罪,奥古斯丁 有过详细的考察,他十分注重于圣经中创世纪三章关于亚当和夏娃在蛇的 24 见 奥古斯丁忏悔录页 10 25 见 周伟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 页 212 9 诱惑下违背上帝的诫命偷食禁果记载。通过对它的深入而又独到的分析,他看到: 亚当和夏娃是把自己的意愿建立在上帝的诫命之上而犯罪,奥古斯丁十分看重他这 样的发现,他把它称之为骄傲。因此根据奥古斯丁在对创世纪这段的解读以及 他对人的骄傲这一深刻罪性的认识,我认为奥古斯丁更倾向性的认识在于人的根本 罪在于骄傲26。在这里对贪欲的罪责则是骄傲所诞生的。 对于原罪的遗传上27,奥古斯丁很注重情欲的作用。这使汉斯 昆在他的书中认 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是摩尼教徒的遗痕” (摩尼教强调禁欲)28。但我看这固然 是个比较好的解释,可能更重要的在于奥古斯丁对自己早期败坏生活的深恶痛绝: 他认为人的原罪是通过性行为传递的。奥古斯丁认为性行为本身没有什么罪,而情 欲却有罪。 2.4 作为恩典论基础的原罪论作为恩典论基础的原罪论 我认为奥古斯丁原罪论深刻而又彻底,这很重要的在于他对人当下处境的独到 而又显明的解读: “不能不犯罪” 。29其实在圣经中有很多这方面的描述。 “就如 经上所记:没有义人,一个义人也没有。 ”(罗马书 3:10), “本为可怒之子” (以弗 所书 2:4) 。 “因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做;我所恨恶的, 我倒去做。 ” (罗马书 7:15)可以说透过对圣经的解读(特别是保罗书信) ,奥古斯 丁更深的揭露众罪之下的人的原罪的败坏性。毋庸置疑,早年的奥古斯丁对恶,对 自身的败坏,对人的罪行有很深的人生体悟。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对于常人读的 时候有显得过于其实之嫌(笔者以前读的时候就有此感) ,但对于对自身的恶有某种 26 其实笔者这样的认识是基于自己对奥古斯丁思想的把握得来的,奥古斯丁对人的骄傲有非常的关注。在忏 悔录页 3 奥古斯丁谈到: “这人遍体带着死亡,遍体带着罪恶的证据,遍体证明你拒绝骄傲的人。”对于人 的骄傲,奥古斯丁从人的自我中心来解读。人具有自我中心从而生出骄傲,贪婪等深重罪行。而对于强调上帝恩 典的奥古斯丁思想来看,是要从根本上取消人的自我中心,取消人的骄傲。 27 后来宗教改革时期的加尔文及基督教归正宗神学在这里面对于原罪的承延提出新的看法。我认为可能更有说 服里。归正神学启用“代表理论”而放弃认为原罪通过性行为遗传(在这里就取消了认为性的罪性的看法) ,代 表理论认为,亚当代表着肉体(区别于属灵层次)之下的人,而人的后代的延续是肉体的延续,都会承续亚当的 罪。这就如同二战之日本战败投降之时,日本天皇代表全体日本国民投降签字一样,日本天皇签字笔落,则日本 国民无论同不同意,知不知道皆已投降。 28 见 包利民译汉斯昆基督教大思想家 页 77 29 见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22 章 30 节 10 体悟的人则不免常有赞同之感。奥古斯丁对于自身的败坏既有细致入微的精细描述 也有神学角度的概括性的描述。 在谈到年少时与“一批坏蛋”偷梨而又弃之如秕的事件时他谈到: “罪恶是丑 陋的,我却爱它,我爱堕落,我爱我的缺点,不是爱缺点的根源,而是爱缺点本身” 。 在后面他分析道: “哎,真是离奇的生活,死亡的深渊!竟能只为犯法而犯法! ” 。 30而 谈到过去的青年和正在步入的壮年,他非常无奈的谈到: “我败坏而罪恶的青年时代 已经死去,我正在走上壮年时代,我年龄愈大,我思想的空虚愈显得可耻。 ”31奥古 斯丁通过对自身罪性的认识也看到普遍的人身上的罪性。他认为除了耶稣无原罪外 (这也正是强调耶稣由童贞女所生的内在原因) ,所有人都在原罪之下。他认为亚当 本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即有犯罪也有不犯罪的自由。但犯罪之后的亚当即丧失了真 正的自由,而亚当之后的人则继承了他的原罪,在罪之下“不得不犯罪” 。奥古斯丁 对处于罪之下的人的内心有很深的体验,这其实是人内心的“知,能,愿”的一种 严重的分裂。能知的比不知的强,但内心知道是恶的却常常不愿脱离,而愿意脱离 的常常没有能力脱离,人在这样的困境之下在罪里打滚。奥古斯丁在这里除着比较 深刻的内心分析之外更深的是描述人当下的现实的存在,结合于奥古斯丁自己生存 经历就更能理解这里的含义。奥古斯丁早年的放纵的生活给了他对人的罪性的十分 深刻的体会,看到人的意志的败坏甚至于全然败坏,而在此之下的人则十分痛苦。 这就看出人存在的危机性和严峻性,从这里也可看到他的“预定论”的严峻性所在。 他认为罪之下人没有真正的自由,有的不过是从犯这个罪到犯那个罪的自由,而在 带来的结果就是痛苦, “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 (罗马书 6:23) 。奥古斯丁提到罪之 下的人存在在一个十足的困境之内,不可摆脱。而在他对上帝恩典的体悟中,他指 出,人在这种极度痛苦的困境中只有在上帝的恩典之下才能得以拯救。 从更深来看,奥古斯丁后来淡化人的自由意志,但却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道 德懈怠。具有完备的自由意志之下的人,所做的恶,自己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取 30 见 周译本奥古斯丁忏悔录 页 33 奥古斯丁在他的书中对早年的偷梨事件用了很多的文字来记述,笔者可 以看出,在奥古斯丁那里这个事件并非是简单的偷梨。更重要的是奥古斯丁通过他表现人的败坏,即无理由的犯 罪,因爱犯罪而犯罪,就像奥古斯丁所谈的“恨恶没有陷阱的道路” 。 31 见 周译本忏悔录 页 113 11 消了自由意志,人的恶何以由自己负责?在这里,没有自由意志的人很容易把自己 的恶推到上帝,而这显然不是奥古斯丁的目的。但是现实中这样的认识却使人产生 严重的道德懈怠,他的论敌佩拉纠派(pelagius)和半佩拉纠派(以朱利安为首)在 此问题上攻击很大。而在原罪论中,奥古斯丁找到了理由,因为原罪之下的人必须 为自己的原罪负责(罪责) 。在这里面,原罪并不是上帝所给予,而是人自身违背上 帝的诫命而产生。这样原罪之下的人得到基督的救赎从而凸显上帝恩典的巨大。在 此正可看到恩典论的根基在于原罪论,从而也是在这里为晚期的奥古斯丁彻底的恩 典论奠定坚固的基础。 2.5 原罪论的争议原罪论的争议 佩拉纠派同奥古斯丁的论战是全面的。佩拉纠(pelagius 360-462)是一位定居 于罗马的英格兰修士。佩拉纠派的基本立场是坚持性善论。32他们宣称,此生可以靠 着自身意志(是上帝赐予)的伟力获得道德的至善。他们引一些模棱两可的圣经经 文为据,断言人类可以凭着自身上天堂,上帝不得不奖赏他们。33 对于奥古斯丁的原罪论34,佩拉纠派表示不能接受。佩拉纠认为: “一切的善事 和一切的恶事,即指那些使我们配得称赞或责备的事情,都是我们所做的,而不是 与我们同生的。我们生下来并不带有任何善行或恶行,并且在我们运用我们的意志 之前我们所有的只是上帝为我们存留的一切” 。 35 奥古斯丁起初并没有立即的批判佩 拉纠派的观点,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开始批判。36根据佩拉纠,所有人皆生而无罪, 32 见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 页 115 33 见 沙伦与保罗著 周伟驰译奥古斯丁 页 26 34 在近代的康德哲学看来,康德把原罪论解读为一种性恶论,康德认为说人性天生是恶这是正确的。但他从哲 学的角度不采用奥古斯丁的解释,他给与理性之解释,使之成为他的道德哲学的补充。康德区分意志与意欲。人 的意志是善良的,但善良的意志并不能做抉择;能做抉择的能力是意欲,意欲有自觉和自发两种状态:它既可以 接受善良意志的指导而自觉的趋善避恶,也可以按照感觉的提示而自发的趋乐避苦。由于意志的自发倾向,使得 人会堕落为邪恶。康德认为奥古斯丁的“原罪论”所说的是意欲自发倾向的直接后果。康德的哲学里在一方面确 定理性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又试图用理性来解释一些理性之外的问题,可以说是理性的冲动。笔者认为首先原罪 论不能解读为性恶论,两者外在来看尽管有相似性,但内在而言前者把人分为属肉、属灵两部分,属肉部分继承 亚当的罪,这不是说人的天性是恶的。其次,康德意欲二分试图解释人内心的内在冲突,这外在看似圣经罗马书 中保罗所谈的灵肉二律相争。但康德视这种相争为意欲内,这降低了人的这一内在冲突,原罪论谈的罪是一实存 而康德谈的意欲自发性是一倾向这两者有很大不同。 35 见 佩拉纠著论自由意志引自奥古斯丁论原罪2:13 36 关于奥古斯丁没有立即的批判佩拉纠派,根据奥古斯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自己早在 412 年就已将佩拉纠认 12 他们是由于自己犯的罪堕落的。而且人可以运用自己的自由意志而悔改过上新生活。 佩拉纠派只愿意承认人性中有一种犯罪的倾向,即主动的模仿亚当之罪的倾向。当 他看到奥古斯丁的话: “把你所命的赐给我,然后依照你所愿而命令我” ,37他认为这 条出路太容易了,于是不予接受。在某些方面佩拉纠主张的还是过去的,古典斯多 亚派伦理学的思想,而奥古斯丁则代表将来的观念。而对于奥古斯丁认为的亚当和 夏娃在伊甸园中违背上帝的诫命而偷食知识果。佩拉纠派认为奥古斯丁的洞见不过 是自己的偏见,他们认为亚当的犯罪只是个人的行为,是一次偶然的冒犯。这样原 罪的根基建立在亚当一次偶然的冒犯上就显得不可理解。奥古斯丁引用圣经的一处 经文: “死既是因一人而来,死人复活也是因一人而来。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 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 ” (哥林多前书 15:21-22) ,十分有力的指出了佩拉纠派 的问题:由单个的人否定人内在的普遍性,否定“种的同一性” ,这是极端错误的。 而到了奥古斯丁的劲敌,半佩拉纠派朱利安38则系统的提出反对奥古斯丁原罪 说的论述。朱利安认为若是肯定原罪,肯定人生于原人的罪带来本性败坏之下,肯 定人处于魔鬼的治下(直到耶稣基督的拯救) ,则必然会诞生如下的问题:首先,肯 定魔鬼是婴儿的创造者,因为在伊甸园中由魔鬼引诱下的败坏的本性产生的原罪遗 传给婴儿了。其次,婚姻应该受到谴责,因为正是婚姻之下的人生下婴儿。第三, 就会否定所有的罪都在受洗时得到很好的赦免,因为受过洗的父母生下的婴儿仍是 有恶留下来的。第四,就会因罪责而指责上帝,因为上帝虽赦免了受洗的成年人的 罪,却让他们的子女(也是上帝创造的)仍旧染上了他们父母已清洗掉的原人的罪, 并且定这些孩子的罪,这是很不公平的。第五,使人对至于完善彻底绝望,从另一 方面说,人永远都处于痛苦之中,可能到死的那一刻才能得到解脱。39 奥古斯丁反驳朱利安的见解,他提出他并没有暗示人的起源是恶的。而婚姻本 身是善的,就如同性本身并无恶,只不过在性活动中人有情欲的附着,从而有罪的 为异端。有的学者认为,他对佩拉纠的犹豫不决的态度半是由于佩拉纠派跟他一样是反对摩尼教,半是由于佩拉 纠派在罗马享有声誉,有很多追随者。而另有学者认为真正原因在于,佩拉纠派在论本性中引用了教父们的 著作,其中包括奥古斯丁早期的论意志的自由选择中的句子。总之,可以看出奥古斯丁此时对于佩拉纠派的 观点并非激烈反对,而只是在以后的发展中分歧才越来越明显。 37见 周士良译奥古斯丁忏悔录 页 214 38 朱利安是当时意大利主教,拒绝教皇的谴责佩拉纠派的命令。 39 见 周伟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 页 146 13 遗传。而对于第三点,奥古斯丁认为洗礼赦免了一切罪,但留下了贪欲。就如同剔 胡子而没有能剔掉胡子的根一样,在这里对于洗礼奥古斯丁并非证明需要重洗礼, 不过认为贪欲并未能去掉,它本身不是罪,而是罪的根源。而对于第四方面,奥古 斯丁重申回答第三点的观点,这是原罪的一种遗传。第五点上,奥古斯丁强调没有 人完全没有罪,即既无原罪也无本罪,而问到为什么人不能做到至善,奥古斯丁认 为这是人不愿意。对于奥古斯丁的回答,从第三点来说,奥古斯丁一方面认为洗礼 赦免人的一切罪,这说明了受洗的必要性(这同佩拉纠认为的受洗的理由不同,佩 拉纠派认为受洗之所以必要在于它能使人进入天国) 。另一方面谈到贪欲仍在,这使 人很难理解,而第五点上奥古斯丁的解释则无疑使人难以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 半佩拉纠派尽管受到当时公教会的斥责并打击,但在教会以下还是很有生命力的生 存着。在这里奥古斯丁留下了很多的难题。 而由奥古斯丁原罪论得出对性的消极态度则似乎对中世纪西方人的日常生活 影响更加切实而深远。在这里很多学者认为奥古斯丁的观点对西方神学与西方教会 对性的压抑有重大的影响。 40而更加推进到民众的生活层面则带来很多的问题。在这 里笔者认识到:奥古斯丁这样的消极态度固然有其对早期放纵生活的深刻反省和受 到摩尼教禁欲思想的影响,但更内在来说,它与圣经所显露的原则是一致的。而相 比于人的不严肃的生活,奥古斯丁的观点是合理的。 40 见 包利民译汉斯昆基督教大思想家 页 79 14 3 恩典论的预备:预定论恩典论的预备:预定论 预定论41有决定论的意味,它体现着上帝的权能。它的源出点在于:上帝对人 的恩典。因为原罪之下的人本来只能遭致上帝的惩罚,但上帝不愿这样做,这样就 存在怎样的一部分人得救的问题,也就是预定得救。奥古斯丁认为,上帝的预定是 人所不可测的,但同时有时绝对正义的。人是否为上帝所拣选,预定,最终来说只 有上帝知道。 3.1 预定与预知预定与预知 对于奥古斯丁而言,预定论是原罪与恩典思想所推演的逻辑结论。亚当的被赶 出伊甸园(堕落)使整个人类遭受上帝公义的惩罚,然而上帝又是富有恩慈和宽容 的一位,他预定拯救一部分堕落者,以此来显示他的恩典。预定论在圣经中找到根 据: “因为他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使他儿子在许多弟兄 中做长子” (罗马书 5:29) , “然而那把我从母腹里分别出来,有施恩召我的神。 ” (加 拉太书 1:15) 。在这里可以看到预定的描述,奥古斯丁的预定论是一种彻底的预定 论。根据半佩拉纠派朱利安的反对意见,奥古斯丁在这里所谈的不过是宿命论,因 为人的一切命运已被上帝所决定。且认为这是上帝的偏爱的证据,因而难以被接受。 奥古斯丁强调他的预定论并非对“命运”的确定,重点在于上帝的白白的恩典,对 于就此认为的上帝的偏爱,奥古斯丁认为上帝的判断是隐藏着的,但他的行为乃是 正义的,从而并非偏爱。 而对于预知,则是体现全知的上帝。预知就是上帝预先知道,这在奥古斯丁看 来是无疑的42。 预知与预定有十分紧密的关系, 在这里有关于预知与预定秩序的争议。 41 关于预定论,在保罗那里已有预定论的可能,但非必然导致奥古斯丁这样严格的预定论。在奥古斯丁前的神 学家奥利金就试图用灵魂轮回说来避免预定论,既无损上帝的全能,又保留人的自由意志。见 周伟驰奥古斯 丁的基督教思想 页 228 另一方面因为预定论与恩典论十分紧密的关系,很多时候,预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冲突 就是上帝的主宰与人的主权,上帝的恩典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冲突。 42 圣经之罗马书有 8:29 因为他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使他儿子在许多弟兄 中做长子。 15 首先预知与预定不可能是同时的,因为假若预知就是预定,等于说上帝预知某人干 坏事就预定某人干坏事?43这不是全善的上帝所为。对于预知先于预定,逻辑上很好 理解,但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上帝预知到某人做好事从而预定某人的恩典?这 与圣经强调上帝白白的恩典是相反的,这也与奥古斯丁强调的从行为得救到恩 典得救完全背离的。在后来奥古斯丁就使用一比较难以理解所谓先预定后预知来处 理这样的争议44。这在笔者看来,在奥古斯丁那里那怕难以理解,他也不会牺牲上帝 无条件的恩典,这也是他彻底恩典的体现。然而对于奥古斯丁的预知说,更大的一 个问题在于:上帝预知到某人行恶为什么置之不理?奥古斯丁的答案是: “上帝预知 他引起的一切事但并不引起他预知的一切事。 ” ,他又指出: “未来之事,没有躲过他 的预知的;而一切罪恶,没有不被他的正义惩罚的,因为罪是由意志所行,不是为 上帝的预知所迫。 ”45 3.2 单一预定和双重预定单一预定和双重预定 在基督教内部,关于预定论本身的争议(即是否有上帝的预定)要比上帝是如 何预定的争议要少得多。关于上帝如何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单一预定 还是双重预定。其二,上帝的预定与人的确知。在第一个方面,单一预定指上帝预 定永生而不预定永死。双重预定即上帝既预定永生也预定永死。关于上帝是实行单 一预定还是双重预定在基督教教义史上历来争议巨大。奥古斯丁在这个方面也常有 语焉不详的论述。一般而言,人们认为奥古斯丁强调单一预定。但在其晚期灵魂 及其起源一文中,他谈到: “对那些他(上帝)预定了永死的人,他也是最公正的 惩罚者,不仅是因为他们放纵自己的意志使罪增添,还因为他们的原罪,即使他们 什么也增添不了,婴儿的例子就是如此。 ”46在这样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奥古斯丁很 明确的关于预定永死的概念。在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那里,他尊奥古斯丁为 权威,他援引奥古斯丁的观点发展了明确的双重预定的教义,他认为,特别是在晚 43 见 周伟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 页 227 44 这似乎很难理解,因为上帝不预先知道就开始预定,这里面似乎涉及到上帝并非全知的问题。 45 见 成官泯译奥古斯丁独语录页 164 46 见 周伟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 页 226 16 期的奥古斯丁的观点中是坚持双重预定的。而对于加尔文的这一明确断定,以后的 研究者莫衷一是。47 其实,奥古斯丁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小学语文考编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小学生算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小学毕业考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小学数学毕业试题及答案
- 2025ccf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专业证券实务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中金证券港股通开通测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天水市招聘专业化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笔试真题
- NiO与CoMoO4微结构及表面包覆MnO2对电化学储能性能的影响研究
- EDTA衍生物的合成、土壤淋洗选择特征及作用机理探究
- 基本无害的计量经济学:实证研究者指南
- 人教八年级下册期末物理综合测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锦联铝材自治区
- 2021起重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
- 中药制剂检验技术题库+参考答案
-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题250道
- DSM-V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 劳动防护用品使用安全检查表
- 文化艺术连锁式培训学校员工工作手册
- 《简单教数学》读书心得
- 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