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论语在原始结集之后,虽经始皇焚书,秦末战乱,仍靠口耳相传和辗 转传抄保留了下来。至西汉初,共有三个主要文本:齐论、 古论和鲁论。 汉书艺文志对此三种文本有详细记载,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如下: ( 一) 考订三论出现的先后次序及其源流。本文通过对先秦典籍的梳理, 结合出土的新材料,初步可以认定:l :齐论、 鲁论的抄本早在高祖或文帝 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早于景帝时期发现的古论。三论虽版本不同,师说各 异,但实际上异流而同源。 ( - - ) 作为全文的核心部分,本文主要从文字异同、逸文遗句,篇章结构、 师承传授四个方面着手,探讨三论的异同及其特点。文字上,齐论已不可 考,古论和鲁论之间的异文多为假借和音同音近的字。逸文遗句方面, 前人对古论的辑轶大致可信,而所辑齐论、逸论语只能算是一种猜 测。三论在分章上最明显的区别是对尧日篇第三章的处理,篇数及篇序则 是互有异同。师承上,齐论、鲁论传习人众多且地位尊贵,总体上鲁 论的实力比齐论更强大,而古论由于传习不广,并未形成严密的师 说体系。 关键词:齐论古论鲁论 v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p r e s e n t sar e s e a r c ho nt h et h r e ee d i t i o n so fl u ny u l u ny us t i l l k e e pd o w nb ym o u t ha n dc a rh e r ea n dt h e r ei nd e s p i t eo fb u r n i n go fb o o k sa n dt h e w a ra f t e rt h e 耐g i n a lc o m p i l a t i o n i ne a r l yh a nd y n a s t y , t h e r ea r et h r e ed o m i n a t i n g t e x t s :q i l u i l ,g u l u na n dl u l u n t h e ya l ed e t a i l e dt a k e nd o w nb yt h eb o o ko fw e s t e r n h a nd y n a s t y , w h i c hu s e dt or e c o r dt h eb o o ki nt h en a t i o n a ll i b r a r ys p e c i a l l y t h i s p a p e rm a i n l yd i s c u s sa s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t h et h r e ee d i t i o n so fl u ny ui no r d e ro f t i m e t h i sp a p e rc o n c l u d e s ,t h r o u g ha r r a n g i n gt h eb o o k si ne a r l yq i nd y n a s t ya s w a l la sn e wu n e a r t h e dm a t e r i a l s ,t h ec o p i e so fq i l u na n dl u l u ne m e r g e di nt h e p e r i o do fg a oo rw e ne m p e r o r , b e f o r et h eo u l u nw h i c he m e r g e di nt h ep e r i o do f j i n ge m p e r o r t h e yh a v ed i f f e r e n te d i t i o na n dd i s t i n c ti n i t i a t o r , b u th a v eas a l l l e h e a d s t r e a m 2 、t h ec o r eo ft h i sp a p e ri st od i s c u s st h ed i f f e r e n to ft h et h r e ee d i t i o n s i t i n c l u d e sf o u ra s p e c t s :c h a r a c t e r , h a n g o v e r , s t r u c t u r ea n di m p a r t e r i ti sd i f f i c u l tf o ru s t oe x p l o r eq i l u n ,t h ed i f f e r e n tw o r d sb e t w e e ng u l u na n dl u l u na r em o s tp h o n e t i c l o a nc h a r a c t e r sa n dh o m o p h o n eo rh a v i n gac l o s e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i ti sa p p r o x i m a t e l y b e l i e v a b l en l a tm e nc o m p i l eab o o kf o rg u l u n ,i ti so n l yi m a g i n a t i o nt oq i l u na n d d i s a p p e a r e dl u ny u t h eo b v i o u s l yd i f f e r e n to ft h r e ee d i t i o n so nc h a p t e ri st h e t r e a t m e n to f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o fy a oy u e t h e r ea r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i n t a b l eo fc o n t e n t s t h e r ea r en u m e r o u sp e o p l eo fh i g hs o c i a lp o s i t i o nt os t u d yq i l u n a n dl u l u n ,l u l u ni ss t r o n g e rt h a nq i l u na saw h o l e a l m o s tn o o n et ol e a r ng u l u n ,s o i td o e s n th a v eas t r i c ts y s t e mo ft e a c h e r k e y w o r d s :q i l l 】ng u l u nl u l u n v i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入已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盔! 二量变e l 期:竺堕:亟:芏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一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汉代 论语传本及三论问题的由来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一部书,一直为世人所推 崇。正如前人所言:“孔子一生仕止久速、造次颠沛、纂修删述、盛德大业,糜 一不具论语;及门弟子德性气质、学问造诣、浅深高下、进止得丧,靡一不 具论语。 1 因此,要想了解和研究孔子及其学派,必须以论语为主要的 研究资料。除此以外,论语还成为攻治“五经 的必备条件之一。如东汉赵 歧说:“论语者,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矜。一2 唐薛放说:“ 论语者,六 经之精华。 了几千年来论语一直是文人学者争相学习和研究的经典,诚如 康有为所说:“盖千年来,自学子束发诵读,至于天下推施奉行,皆以论语 为孔教大宗正统,以代六经。一 由于文献不足征,论语在先秦时期的流传情况我们知道的甚少。论语 传至西汉,除了三个主要传本齐论、古论、鲁论以外,当时可能还有 其它传本的存在,如清人翟灏就认为当时还存在燕论语。他根据汉书艺 文志录有燕传说三卷认为:“按汉时通谓论语为传,燕传犹言燕 论语,故刘氏录论语类也。说犹齐论之有齐说,鲁论之有夏侯 等说也。5 按:传、说在汉代均为解释经的著作形式。吴忠匡先生说:“盖传、 说、记三者,皆与经相辅而行。传、说二者,实即一物,不过其出较先,久著 竹帛者,则谓之传;其出较后,犹存口耳者,则谓之说耳。 6 此说有一定的道 理,燕传说应是解释燕传其书的,如同齐说、鲁夏候说、鲁安昌 候说是用来解释齐论和鲁论的一样。估计当时有流传于燕地的论 语存在,只是流传于民间,尚未进入官方视野,不为大部分学者所熟知。 此外,汉志还记载有“传十九篇 ,颜师古注日:“解释论语者 1 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一十引谭贞默语,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2 赵歧:孟子题辞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版 3 旧唐书薛放传。 4 康有为:论语注序,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5 翟灏: 【,【i 书考异总考十三,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6 吴忠匡编注:史记太史公自序注说会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2 7 2 8 页。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按:颜氏此说有误,当时论语还不是经,只是传记一类,i :汉书扬雄传 即云:“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 故解释论语的书是不可能称之为“传 的,l :传当是 :论语的别名。如 :史记封禅书:“传日:三年不为礼,礼必废;三年不为乐,乐必坏。朋 汉书宣帝纪:“传日: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 m 故此处的“传 十九篇 也可能是:论语中的一种,这也可从其所处的位置及其篇数得到印 证。“传十九篇”紧随“鲁二十篇 ,而置于“齐说二十九篇”之前。班氏罗 列各家各派之说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绝不可能在中间随意的穿插,那他将 传置于鲁论之后是不是可以说明它有和鲁论一样相当的地位呢? 再者,其十九篇的篇数与齐二十二篇、古二十一篇、鲁二十篇相当, 应该也不是偶然的。故我们推测其应该是三论外的另一种论语,惜史料太少, 只能算是一种猜测。 据王充论衡正说篇所载:“汉兴失亡,至武帝发取孔子壁中古文,得 二十一篇。齐、鲁、河问九篇,三十篇。 仿佛还有河间论语的存 在。按:汉书景十三王传日:“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 实事求是。从民间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由是四 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 则据汉书所载,河间论语应是河间献王从民间所得。明周应宾九经考 异日:“河间论语,汉艺文志所不载,今不可晓。意必河间献王所得, 而王充曾见之者也。 1 至于后来为什么没有献于朝廷,位列官家,就不得而知 了。 以上分析了西汉时期除三论以外其他论语文本存在的可能性,但由于 资料匮乏,难以形成系统性研究。真正进入人们视野的还是上文所述的齐论、 古论、鲁论三种写本。作为并存于世的三个不同的论语版本,三论 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从文字上讲,齐论、鲁论是用汉代通 用隶书书写的今文传本,而古论则是来源于鲁壁的古文传本。从地域上讲, 齐论最初主要流传于齐地,以齐人为主要传习人;鲁论最初主要流传于 1 参见翟灏:四书考异总考十三引,续修四库全书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鲁地,以鲁人为主要传习人,这从二论的命名可以得知。但随着二论的进一步 发展,齐论、鲁论的传习逐渐突破地域的限制,走向全国。古论来源 于孔壁,其最初的传播地也当以鲁地为主。师说方面, 论语由于不在“五经 范围之内,故无专师,亦无专以齐论或鲁论名家者,许多经学大师都 是在传习五经的同时兼习齐论或鲁论,张禹先后学习齐论和鲁论, 最后混合二论并在论语传习中独占熬头。而古论由于藏于秘府,鲜有 传习之人。从总体实力而言, 齐论最为显赫,鲁论次之,古论最弱。 马宗霍曾云,由于汉代儒家经籍传之非一人,得之非一地,因而“从其文字言, 则有古今之殊;从其地域言,则有齐鲁之异。 1 此说同样符合论语三论的 特点。西汉末,安昌侯张禹混合l :齐论、鲁论著成张侯论,并逐渐取代 三家成为后来的官方定本。东汉时,郑玄以张侯论为底本,考之齐论、 古论以为之注,三论遂逐渐式微。曹魏时期,何晏集孔安国、郑玄、马融 等八家注,按下己意为论语集解,之后三家论语完全从历史上消失。虽 然三论早已失传,但历代学者根据遗留的丰富的资料,对它进行了许多方面的 探讨。本人的论文,即拟以汉代三论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前贤的研究成果, 并结合新出土的竹简本论语,对三论作一番更详细的考证,确定汉代三论的 性质,并考察其流传和演变情况。 第二节学术史回顾 一、竹简本i :论语发现以前的研究概况 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最早对论语三论进行记述的是汉书艺 文志“论语古二十一篇班固自注:“出孔子壁中,两子张。”汉书艺 文志又日:“齐二十二篇 班固自注:“多问王、知道。 又云:“鲁二十 篇 ,首先从篇章结构及内容上指出了三者的不同。除此之外,汉书艺文志 还对齐论、鲁论的师承予以记载“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 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传鲁论语 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 1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版,第3 5 页 3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昌侯张禹,皆名家。张氏最后而行于世。 同一时期的桓谭则在新论正经 中指出“古论语二十一卷,与齐、鲁文异六百四十余字。 从文字上 指出了三者的不同。班、桓二人所处的时代,三论尚未完全从历史上消失,他 们应该有机会见到过三论或其中的一个文本,对三论的描述是值得信服的。值 得注意的是,东汉许慎所作说文解字,其引 论语共三十九处,其中还有 两条明确标注“逸论语,其序日:“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 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 明言其引论语为 古论。对此论说有学者表示赞成,如单承彬先生就以为“说文解字中所 引论语,即出于孔壁的 古文论语。力1 但也遭到一些学者的反对,如近人 金德建就认为说文中所引论语大都为今文本论语。2 无论如何,书 中所征引的大量文字无疑成为今天我们考订 古论文字的重要参考资料。 曹魏时期,何晏在论语集解叙中对齐论与鲁论师承的记载 与汉书大致相同,但传齐论者多出了一个琅玢王卿。由于王卿此人史 书不详,我们不知道是何晏的考证还是只是个人猜想而已。何晏在书中提到了 古论语的传授“古论惟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说,而世不传。至顺帝之时, 南郡太守马融亦为之训说。”认为古论除孔安国与马融外,鲜有传习者。还 指出“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但语焉不详。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叙 为我们研究论语的早期流传提供了较何晏更为翔实的资料。其首先对三论 的源流进行了探索:“此书遭焚尽,至汉时,合壁所得及口以传授,遂有三本。” 在他看来,论语结集之时,文本只有一个,只是后来由于“编简缺落,口传 不同”,才导致了三论的出现。其次涉及到古论语具体的篇次:“篇次以乡 党为第二篇,雍也为第三篇,内倒错不可具说。 其所述篇次结构大异于 齐、鲁二论,惜所述太少,不能窥其全豹。皇侃还征引了西汉时刘向别 录所载汉人对三论的看法:“鲁人所学,谓之鲁论;齐人所学,谓之齐论;合 璧所得,谓之古论。”最后皇侃还对论语一书的篇序进行了研究,试图把论 语说成是有内在逻辑的,开论语篇序结构研究之先河。 隋唐时期,陆德明所著经典释文中的论语音义是对前人研究状况 1 单承彬: 源流考述,吉林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2 5 7 页。 2 金德建:汉代书中引今文本 考,经今古文字考条十六,齐鲁书社1 9 8 6 年版,第2 2 4 页 4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总结性著作。此书在论语三论研究的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首先,论语 音义在考辩字音的同时,保存了多条郑玄以古论校正鲁论的资料, 为我们研究三论文字的异同提供了基础史料。其次,记录了:论语二十篇具 体的章数,以及汉儒关于 论语分章的不同意见,保留了论语章节的早 期结构。最后,还记录了张禹的师承关系,弥补了前人关于张禹传鲁论的 猜测。唐代随后所修隋书经籍志也对三论研究有所贡献。其详细记录了 古论语的具体情况,并认为“与i :古文尚书同出,章句烦省,与鲁论 不异。还对齐论问王、 知道两篇失传的情况进行了大胆推断“张禹 本受鲁论,晚讲齐论,后遂合而考之,删其烦惑,除去 齐论问王、 :知道两篇,从鲁论二十一篇为定,号张侯论。力 及至宋代,理学大兴,此时学者多注重从义理的角度对论语进行解释 与阐发,三论问题讨论极少。惟朱熹论语集注根据己意对论语分章进 行了重新安排,拿以后发现的竹简本论语衡量之,有些调整与竹简本论 语有暗合之处,显示了朱氏独到的眼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1 对齐论 问王、知道两篇篇名的由来进行猜测,而王应麟2 汉书艺文志考证则 认为问王有可能是问玉之误。 有清一代,考据学风靡一时,论语研究也异彩纷呈,硕果累累。他们研 究论语文本,或辨析三论异同,或考订文字,或辑遗篇异旬。如徐养源论 语鲁读考、冯登府论语异文考证、崔灏四书考异、潘维城论语古注集 笺、崔述论语源流考、阮元论语注疏校勘记、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等为其时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徐氏所撰论语鲁读考,在收集大量史料的基础 上,从文字上对鲁论、古论进行辨别,以试图区分二论。崔灏四书考 异则是详分章节,广集前人之说,并兼抒己见,对三论的文字、篇章结构等 都有所探讨。而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则是广泛搜罗异说,旁征博引,共 辑有古论语十卷,齐论语一卷,以最大程度的恢复论语原貌,为我 们探究三论提供了难得的材料。 清末民国时期,经学逐渐衰落,疑古之风大盛。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如康有 1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2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二十五史补编本,中华书局1 9 5 5 年舨。 5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章太炎、王国维、顾颉刚等批大师巨子。这一时期论语研究主要集 中在“辨伪”上,主要探讨论语成书之早晚,内容之真假等热点问题上。 在探讨之余,学者也会连带的涉及到三论,其共同特点是不相信:古论语,认 为系刘歆伪造。如康氏论语注,康氏苦心对论语进行集校,其对各个版 本之间异同的研究确实用力颇深,美名日“正伪古之谬、发大同之渐。 1 其实 还是为了阐述他的改良思想。其后崔适2 、近人金德建3 等多从是说。章氏关于 论语的著作主要集中在i :广 骈枝4 一文中,作为古文学家,其主要 从音韵训诂入手以辨析“鲁读 与“古读 。王氏的特点主要是运用新材料, 即2 0 世纪初陆续在敦煌、吐鲁番发现的郑玄论语注,该材料不仅证实了郑 玄以古论校正鲁论的事实,而且还补增其中的“三事挣5 ,价值不容忽 视。其在书 残卷后6 一文中,对“郑玄以齐、古正鲁 五十事”的记录进行了详细考察。 二、竹简本 “传不习乎”条,章太炎全集( 六)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2 0 9 页。 5 经典释文记载郑玄以 古论改鲁论共二十七条,一条称之为“一事”。 6 王国维:书 残卷后,观堂集林卷四,见赵万里编:王国维遗书第一册,上海书店 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1 8 4 页。 6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的文字既有与鲁论相合的,又有与古论相合的,抑或有属于齐论 的内容。通过简本论语,学者们看到了三论的影子。但目前为止,学界对竹 简本论语性质的讨论,意见尚未统一,主要有以下数位学者发表了自己的 看法。 最早发表意见的是李学勤先生,李先生曾协助整理过这批汉简,对简本论 语研究自然颇深。他首先根据墓主的年代,指出“张侯论在中山怀王时恐 怕还没有形成,八角廊论语不可能是张禹的本子。一后又根据简本与传本在 分章、文字上的不同,认为“这也说明竹简不会是鲁论系统的本子。考虑 到:古论流传不广,齐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1 有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其属古论,如孙钦善先生认为“此本当保留了古文 论语的一些面貌。z 而陈金木先生则认为“断定其( 指简本论语 作者按) 为鲁论、齐论、古论并行时代的古论。 了 单承彬先生则将竹简本论语与说文解字中论语引文、论语 郑氏注、东汉熹平石经本论语进行对勘,认为“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 是西汉宣帝五风四年之前的一个重要的鲁论抄本,它和后来形成的有重大 影响的张侯论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二者当出于不同的师传家法。 4 陈东先生通过统计对照简文避讳用语,认为“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当属 汉高祖刘邦时期抄本。竹简论语已经超出了传统已知汉代三论的范围, 属汉初今文隶书论语。 5 李庆先生把竹简本论语与现传本论语进行对照,认为“从定州本 的用字等情况分析,和迄今为止所知的齐鲁、古三本都不尽相同。可 以说是一个和现在所知道的三论都不同的独立的本子。从篇章内容和用字 的情况来看,它和齐论的关系比较少,和鲁论、古论的关系比较相 近。再加上同时出土的有萧望之的奏议等情况,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接近鲁论 1 李学勤: 八角廊汉简儒书小议, ,孔子研究,2 0 0 3 年第2 期 7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本子。 1 李若晖先生先是分析了各家的说法,然后从分章的角度入手详细进行考察, 认为竹简本论语与内容可考的各种本子都不相同,“定州论语确是古、 齐、鲁三本并行时的本子 ,“可能是西汉中期流传于世的古、齐、 鲁三家之外的一种文本。 z 到底竹简本论语属于什么样的本子呢? 近年出土的其它儒家典籍的版 本特征或许能给我们启发。1 9 7 7 年,安徽阜阳双古堆出土了诗经残简,学 者们经过研究后发现,阜阳竹简诗经既与流传下来的l :毛诗不是一个系 统,也不属于已经亡佚了的鲁、齐、韩三家诗中的任何一家,而可能是未 被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流传于民间的另外一家,是一种早已亡佚的诗 经传本。3 阜阳古属楚地,所以李学勤先生又进一步推测它也许是“楚国流传 下来的另一种本子。4 事实究竟如何,姑置不论。但它的发现至少说明汉代诗 经并不限于汉书- 艺文志所载的四家,尚有流传于民间的其它本子,比 实际情况要丰富得多。这也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对汉代论语流传的认 识。仔细观察各位学者对竹简本论语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竹简本 论语与传统三论都不尽相同,由于汉书艺文志并未完全著录当时的 书籍,5 如此,竹简本论语有可能不属于已经亡佚的古、齐、鲁三家论语 中的任何一家,而有可能只是西汉中期一个流传于民间的传抄本,是一种更早 亡佚的论语传本。 2 、利用竹简本论语研究三论的流传、演变情况 此一研究领域,成果较丰。主要有黄立振 源流及其注释版本初探 6 ;张伯伟环绕今本 的诸问题7 ;王铁试论 的结集与版本变 迁诸问题8 ;郭沂 源流再考察1 以及再论原始 及其在汉代 1 李庆:关于定州汉墓竹简 的几个问题 的文献学探讨,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8 辑,北京人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9 页。 2 李若晖:定州 分章考,齐鲁学刊,2 0 0 6 年第2 期。 3 胡甲生、韩自强:阜阳汉简 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 4 李学勤:马王堆帛书与楚文化的流传,美国“马王堆帛书工作会i 义”论文,1 9 7 9 年版。 5 参见余嘉锡:古书通例,卜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版;廖名春:梁启超古书辨伪方法的再认识,汉 学研究第1 6 卷第1 期,1 9 9 8 年版。 6 黄靠振: 源流及其注释版本初探,孔子研究,1 9 8 7 年第2 期 7 张伯伟环绕今本论语的诸问题,孔子研究,1 9 8 7 年第3 期。 “ o 王铁:试论 的结集与版本变迁诸问题,孔子研究,1 9 8 9 年第3 期。 8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前的流传2 ;陈开先孔壁古文与中秘古文3 ;陈东 与 考述一;胡鸣 定性本 之再认识;8 胡鸣郑玄校经取向之分析9 等。专著有单承彬先生的: 源流考述1 0 ,另硕士论文有武汉大学田春来的汉代 的流传和演变。 张伯伟先生在文中认为:史记中所引论语为孔安国的 古论本,这与 上文所述金德建的意见刚好是相反的;郭氏在文中主张先秦时期存在许多论 语文本,并认为三论不是同一源流。陈东先生对历代学者关于汉代齐论 的性质、散佚篇章的去向、在今本论语中的保留以及战国齐论对今本 论语的影响等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工作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并提出了自己的 见解,是关于齐论较为系统的文章。李若晖先生的孔壁古文 探论 j 一文综合考察了各种关于孔壁古文的记载,并肯定了古文论语的存在且当 在武帝朝。而其 在汉代的始出时间一文把论语在汉代的始出时 间提前至武帝以前。唐文较集中的探讨了三论诸如其出现的先后次序、其异同、 其源流是否同一等问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 3 、利用竹简本论语校勘传本论语 此一研究主要有孙钦善、陈斯鹏1 2 、赵晶1 3 三位学者。孙钦善先生在指出 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一书的校勘及校勘记存在诸多问题的同时,还对简本中 的古字异文进行了详考。陈氏一文以举例的方式,从五个方面入手,进行了详 细的校读释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竹简论语在校勘学上的价值。 郭沂: 源流再考察,孔子研究,1 9 9 0 年第4 期。 2 郭沂: 再论原始 及其在汉代以前的流传,中国哲学史,1 9 9 6 年第4 期 3 陈开先:孔壁古文与中秘古文,中山大学学报,1 9 9 7 年第5 期。 4 陈东: 历代学者关于齐 的探讨,齐鲁学刊,2 0 0 2 年第3 期。 5 李若晖:孔壁古文 探微,红河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3 期。 6 李若晖: 在汉代的始 i :时间,苏格拉底问题,华夏j | ;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5 2 - - 2 5 5 页 7 唐明贵: 与 考述,阴山学刊,2 0 0 6 年第l 期。 3 胡鸣: 定性本之再认识,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 0 0 6 年第6 期 9 胡鸣:郑玄校经取向之分析,管了学刊,2 0 0 6 年第2 期。 加单承彬: 源流考述,吉林 f 版社2 0 0 2 年版。 孙钦善:定州汉墓竹简 校勘指瑕,文献,2 0 0 7 年第2 期。 1 2 陈斯鹏:定州汉简 校读举例,简帛研究,广西师人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8 5 - - 3 9 1 页 ”赵晶:浅论定州汉墓本 的文献价值,浙江社会科学,2 0 0 5 年第3 期。 9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论语三论早期流传 第一节论语三论的始出时间 论语一书自战国前期成书问世以后1 ,虽经秦皇焚书,楚汉战乱,仍靠 辗转传抄和口耳相传而保留下来。那么先秦时期有没有关于论语三论的记 载呢? 对这一问题我们不能轻易的给予否定,但由于论语在先秦流传的具 体资料严重匮乏,我们只能通过当时的一些典籍引述论语的情况进行推测 了。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一书中除去引诗、书之外,以 征引论语为最多,可以说是研究论语在先秦流传的绝佳材料。据顾炎 武统计:“孟子书引孔子之言凡二十有九,其载于论语者八。 2 此外, 据张伯伟先生考察,孟子中所载的言论和行事及其所述之“仲尼之意,在 今本论语中可以得到印证的还有十条。3 细检其述,除一条重复外,可直接 对应者有七条。现将顾氏所举八条及张氏所举可直接对应者七条共计十五条罗 列如下: 1 、公孙丑章句上:“学不厌而教不倦。( 论语述而篇: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2 、公孙丑章旬上:“孔子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 论 语里仁篇:“子e 1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m ) 3 、公孙丑章句下:“礼日: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及万章 章句下:“万章日: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 论语乡党篇:“君命召, 不俟驾行矣。”) 4 、公孙丑章句下:“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 1 随着郭店楚墓竹简和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的出土,关于 论语的成书问题再度成为学界探讨的焦点 主要著作有:梁涛:定县竹简 与 的成书问题,管予学刊,2 0 0 5 年第1 期;杨朝明:新 出竹书与 成书问题再认识,中国哲学史,2 0 0 3 年第3 期;俞志慧: 编撰年代考,孔 孟学报,2 0 0 4 年第8 2 期。 2 顾炎武:日知录卷七,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3 年版。 3 张伯伟:环绕今本 的诸问题兼与朱维铮先生商榷,孔子研究,1 9 8 7 年第3 期。 1 0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 论语子 张篇:“子贡日: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 仰之。m ) 5 、公孙丑章句下:“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一( 1 :论语宪问篇:“子日: 莫我知也夫! 子贡日: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日:不怨天,不尤人。下学 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 6 、滕文公章句上:“孔子日:君薨,听于冢宰。堋 ( 1 :论语宪问篇: “子日: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川 7 、滕文公章句上:“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一( 论语泰伯 篇:“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 能名焉。m 论语泰伯篇;“子日: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朋) 8 、滕文公章句上:“曾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可谓孝矣。川( 论语为政篇:“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 以礼。) 9 、滕文公章旬上:“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 论 语颜渊篇:“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 草。草上之风必偃。) 1 0 、滕文公章句下:“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 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 而往拜之。( 论语阳货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 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 1 1 、离娄章旬上:“孔子日: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 语先进篇:“子日: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 2 、离娄章句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 忧,颜子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篇:“子日: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 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1 3 、尽心章句下:“孔子在陈,日:盍归乎来? 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忘其初。m( 论语公冶长篇:“子在陈日:归与! 归与! 吾党之小子狂 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1 4 、尽心章句下:“孔子日: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 原乎! 乡原,德之贼也。m ( 论语阳货篇:“子日:乡愿,德之贼也。朋) 1 5 、尽心章句下:“孔子日: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 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 恶乡原,恐其乱德也。伸( :论语阳货篇:“子日:恶紫之夺朱也,恶郑 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埘) 从上文孟子所引与传本论语原文的比较可以看出,有的是孟子化 用论语文句,如“恶似而非者句,“阳货欲见孔子 句;有些是孟子对论 语文句进行了简化,如“孔子日:君薨,听于冢宰。朋“君子之德,风也。 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有的则是对论语文句加以扩充,使之更 丰富,如“孔子日: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 乡原,德 之贼也。一有的则是直接引用孔子原话,如公孙丑章句上所引“孔子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句及离娄章句上所引“孔子日:求非 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m 但孟子所引也有与论语不尽相同之 处,如“孔子日: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 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一句,显系化用论语泰伯篇: “子日: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 焉。m 及同篇上章“子日: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一论语 中分两章来赞扬尧和舜的美德,在孟子中则变为了一章。孟子引文与论 语差别最大的是公孙丑章句上所引“学不厌而教不倦一句,论语作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仅“而”的用法不同,而且“诲人变成了“教 。 竹简本此处作“学不厌,诲人不倦。与孟子所引及今本均有区别。按:说文 云:“诲,晓教也。 则“教”与“诲两字为异字同义。这一现象在竹简本论 语中有很多,如“车”作“舆”、“算 作“数 “达”作“通 等。在虚词方 面的例子也不少,如“不 作“弗 、“若 作“如 、“此作“斯”等。但此 一差别与郑玄所注“鲁读某为某,今从古 的例子均不同,不可能是三论版本 1 2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的分歧。此外,两书还有诸如孟子引作“曾子日力,而i :论语为“子日一; 有“也 、“矣 等语气词的差别。对于如何看待孟子所引论语中的诸多细 微差异,我们可以从孟子一书的行文特点中得到启示。它除少数篇章还保 留着简短的语录形式外,全书基本采取了对问的形式,多为长篇议论。对其要 阐述的观点也不是像论语那样平铺直述,而是利用大量的历史、现实材料 进行论证。因此我们估计孟子引用其文旨在以求得思想上、理论上的印证,多 为暗引、节引经文,并非如后人那样严格的“直引其文。就文字上的比较而 言,孟子所引孔子的话与今本论语可谓“大同而小异 ( 顾炎武语) 。故 而我们可以推测:孟子所见 论语与今本大体不异,有些差别可能是孟子引 文中非“直引 所造成的,并没有三论版本上的区别。如果上述推论不误的话, 我们就可以初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论语一书虽早在战国就已经编撰成书了, 但此时论语三论的版本分歧似乎还没有出现。 除孟子外,先秦诸子文献中亦有对论语一书零散的论述。如礼 记坊记载:“子云:君子驰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日:三年无改於父 之道,可谓孝矣。高宗云:三年其惟不言,言乃欢。 此处与学而第十一 章和里仁第二十章文内容雷同。据单承彬先生考察,礼记中文有许多与 论语相同者,还有一些表述略有异同,但内容没有多大区别。1 这也说明论 语一书自成书后,其形态并没有大的改动,不存在版本上的分歧。真正权威 的记载要数汉书艺文志。其著录“论语古二十一篇,自注日:出孔 子壁,两子张。”“齐二十二篇,自注日: 多问王,知道如淳 日:问王,知道皆篇名也。 “鲁二十篇,传十九篇。 而后又记载: “汉兴,有齐、鲁之学。 隐约透漏出齐论、鲁论在汉初出现的信息。如 刘宝楠在其论语正义中就认为此句“明齐人、鲁人所传论语始于汉兴 时也。”2 汉书艺文志还对古论出壁时间作了记载:“武帝末,鲁恭王 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 十篇,皆古字也。”而同处东汉的王充所著论衡关于此事有两处互相矛盾的 的记载,其正说篇云:“至孝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殿,得百篇 1 单承彬:论语源流考述,吉林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5 5 6 2 页。 2 刘宝楠:论语正义,十三经清人注疏本,中华书局1 9 9 0 年版,第7 7 2 页 1 3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尚书于墙壁中。 把古论的时间提前至景帝之时。其 :案书篇则说:“孝 武皇帝时,鲁共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宫。一与 :汉志说法基本相似。到底那一 说较符合实际情况呢? 1 看来,欲弄清事实真相必须参照鲁恭王的生平。汉 ; 书鲁恭王传载:“鲁恭王余以孝景前二年立为淮阳王,吴楚反破后,以孝景 前三年徙王鲁。二十八年薨。 据此可知,鲁恭王在景帝前二年( 公 譬t 元前1 5 5 年) 立为王,在位二十八年,死于武帝元朔元年( 公元前1 2 8 年) 。武 帝在位共五十四年,此时武帝继位才十三年,也就是说,恭王应死于武帝初年, 则其不可能在武帝末坏孔子宅。又同传记载“恭王初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 广其宫,闻钟磐琴瑟之声,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 此一“初 字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它说明鲁恭王坏孔子宅应该是在王鲁的前几年,如果此 事发生在武帝朝,即使提前至武帝继位的那一年,也即建元元年( 公元前1 4 0 ) , 此时恭王王鲁至少已经有十五年之久,占其王鲁时间的一大半,也就不能谓之 “初了。这个“初”字甚重要,它明确表明,鲁恭王坏孔子宅事应当发生在 , 景帝朝。故应当以正说篇为是,案书篇“孝武皇帝当为“孝景皇帝 之误,汉志“武帝末”当为“景帝末 之误。2 从上文我们可以得知,三论中的古论是在景帝朝末年由鲁恭王从孔壁 中发现的,但齐论、鲁论的版本分歧在汉时是何时出现的昵? 其出现是 在古论之前还是之后呢? 对此,历史上缺乏明确的记载。因此,学界有许 多的揣测。如郭沂先生否定董仲舒见过今文论语,以为春秋繁露仅引 及一条论语,即“颜渊死。子日:天丧予。子路死,子日:天祝予。 西守获麟,日:吾道穷! 吾道穷! 条,推断董氏没有见过任何论语文本, 1 由于汉书艺文志及论衡等文献所载互有抵牾及汉书儒林传的不载,许多学者甚至对其 有无也产生了怀疑。如康有为、崔述等均认为必为刘歆所伪造,是刘歆为迎合新莽托古改制所杜撰的。康 有为称:“刘歆伪古文论语托称出孔子壁中,又为传托之孔安国,而马融传斯注之。”甚至“慷慨激 昂”地将包括论语在内的整个古文经系统都推上了“伪书”的审判席,认为都系刘歆所伪造。( 见其 所著新学伪经考,三联书社1 9 9 8 年版) ,而金德建先生则认为“我们把汉代古文经传分成三类,不 归于刘歆伪造,也不误信真有壁中i l j 的古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法典之相邻关系
- 2025年度绿色餐饮厨房设备采购及售后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绿色环保型外卖配送服务质量规范合同
- 国防计量考试试题及答案
- 动漫考试题及答案
- 安徽省铜陵市浮山中学等重点名校2026届化学高一上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上海市徐汇区位育中学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2026届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4重庆市綦江区郭扶镇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试题
- 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 会计档案培训课件
- 施工临时用水用电方案(3篇)
- 2025福建漳州市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考试(放射卫生检测与评价)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PE管道铺设质量检测方案
- 审计管理岗面试题及答案
- 酒店应收挂账管理办法
- 精神病患者家属健康宣教
- 检验科尿常规讲解
- 咖啡服务培训课件
- 2025年广东省中考地理试题卷(标准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