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黄河流域史前男女合葬墓研究.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黄河流域史前男女合葬墓研究.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黄河流域史前男女合葬墓研究.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黄河流域史前男女合葬墓研究.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黄河流域史前男女合葬墓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这一流域分布着诸多的史前遗址,这些遗址 为我们研究这一地区的史前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男女合葬墓被认为是窥探史前 婚姻状况、世系制度、两性关系的重要素材。而建立在男女合葬墓尤其是双人男女合葬 墓基础上的各种相关讨论和研究也一直从未停止。 本文立足于黄河流域史前男女合葬墓的资料基础上,根据男女合葬墓中人骨的埋葬 特点将分为三个大类。在此基础上,根据男女合葬墓中人骨的埋葬方式、摆放姿势将其 划分为1 2 个特征比较明显的小类,然后结合黄河流域的文化序列、地层打破、叠压等 关系确立出不同类型的相对时间关系。并结合男女合葬墓的类型、数量、分布区域等因 素将其发展和流变划分为5 个不同的阶段。甲类男女合葬墓中的人骨均为一次葬,因此 在埋葬方式、墓葬性质上的意见分歧较大。而甲类男女合葬墓多在墓葬特征、人骨情况 上表现出一些异常现象。经过归纳分析这些异常现象大致有4 类,尤其以人骨扰动的比 例最大。结合临潭墓地中出现的合葬墓多次挖开的地层证据,我们认为史前黄河流域男 女合葬墓尤其是一次葬的合葬墓在埋葬的过程上可能存在先后顺序。同时j 结合男女合 葬墓的数量、随葬品等情况的统计,我们认为男女合葬墓尤其是双人男女合葬墓作为世 系划分的标准是需要思考的,对于史前社会的两性关系、社会形态等问题的研究还需要 有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 黄河流域男女合葬墓史前埋葬顺序 a b s t r a c t h u a n g h ev a l l e yi so n eo ft h ec r a d l e so f 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m a n yp r e h i s t o r i cs i t e si s d o t t e dw i t hi nt h i sv a l l e y , s u c ha sw es t u d yt h ep r e h i s t o r i cc i v i l i z a t i o no ft h i sr e g i o np r o v i d e s i m p o r t a n tp h y s i c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 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jo i n tb u r i a lo fm e na n dw o m e no fo u r s i t u a t i o np r yi n t ot h el i v e so fp r e h i s t o r i cs o c i e t y , g e n d e rr e l a t i o n s ,s o c i a lc o n d i t i o n sp r o v i d e i m p o r t a n tm a t e r i a l e s t a b l i s h e d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m a l ea n df e m a l ed o u b l es e xt o m b s t o n eo n t h eb a s i so fg e n d e rr e l a t i o n s ,d e s c e n ta n de v e nt h es o c i a ln a t u r eo ft h er e l a t e dd i s c u s s i o nh a s n e v e r s t o p p e d t h i sa r t i c l eb a s e do n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v a l l e yo fp r e h i s t o r i cm e na n dw o m e nb u r i e di nt h e d a t ab a s e do nt h ed i f r e r e n tm e na n dw o m e nb u r i e di nt h eb u r i a lo fh u m a nb o n e sa n dt h e i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r ec l a s s i f i e d ,w i l l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b r o a dc a t e g o r i e so fp r e h i s t o r i cm e n a n dw o m e nt o m b s t o n e b a s e do nt h i sc o m b i n a t i o no fm e na n dw o m e nt o m b s t o n et y p e , n u m b e r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r e g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o t h e rf a c t o r sa n dr h e o l o g yo fi t sr o u g h l y d i v i d e di n t o5d i f f e r e n ts t a g e s d o u b l ed e s c e n tm e na n dw o m e nt o m b s t o n ei sc o n s i d e r e da s i g no f c h a n g e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b eo f p a r t i c u l a ro b s e r v a t i o n s a j o i n tb u r i a lo f m e na n dw o m e n i st h ef o c u so fo n eo ft h em a n yp r o b l e m sa r i s e ,t h ec o n t i n u a t i o no ft h i so n ek i n do ff u n e r a l c e r e m o n yf o ral o n gt i m ev a l l e yw i d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 t h i st o m b s t o n ei nt h eg r a v ea l w a y s f e a t u r e ss u c hi s s u e sa s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h u m a nb o n e ss h o w e ds o m ea b n o r m a l i t i e s a f t e r i n d u c t i o no ft h e s ea n o m a l i e sg e n e r a l l yh a v ef o u rc l a s s e s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l a r g e s tp r o p o r t i o no f h u m a nb o n ed i s t u r b a n c e c o m b i n e dl i n t a nc e m e t e r yt o m b s t o n ea p p e a r sr e p e a t e d l yd u gt h e g r o u n de v i d e n c e ,w eb e l i e v et h a tp r e h i s t o r i cm e na n dw o m e no f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b a s i ni n p a r t i c u l a ri sat o m b s t o n et o m b s t o n eb u r i e di nt h eb u r i a lm a y f i n dt h e r eh a v es m o o t ho r d e r i n t h i sc o n c l u s i o nb a s e do nt h en u m b e ro fw o m e na n dm e nt o m b s t o n e ,b u r i a l ,e t c s t a t i s t i c s ,w e b e l i e v et h a tm e na n dw o m e nt o m b s t o n et o m b s t o n em e na n dw o m e ni np a r t i c u l a r , d o u b l e s t a n d a r d sc l a s s i f i e da sad e s c e n tf o rt h o u g h t ,f o rt h ep r e h i s t o r i cg e n d e rr e l a t i o n si ns o c i e t y , i s s u e so fs o c i a lf o r ma l s or e q u i r e sm o r et h o u g h t k e y w o r d s h u a n g h ev a l l e yp r e h i s t o r i ca g ej o i n tb u r i a lt o m bp r o c e s so fb u r y i n g 图表目录 图1 舞阳贾湖m 4 1 9 8 图2 呈子墓地m 5 9 8 图3 柳湾墓地m 5 2 7 9 图4 大汶口墓地m 3 5 9 图5 土谷台墓地m 1 8 一1 0 图6 皇娘娘台m 3 8 ”1 0 图7 呈子墓地m 5 7 “1 2 图8 元君庙墓地m 4 5 6 1 3 图9 土谷台m 3 1 3 图l o 舞阳贾湖m 1 0 9 一1 4 图1 1 舞阳贾湖m 2 8 1 一1 4 图l2 北橄m i3 一。? ”:15 图13 民和阳山m 6 8 2 9 图1 4 鸳鸯池墓地m 1 5 3 3 0 图1 5 柳湾墓地墓葬m 1 0 6 1 3 0 图1 6 柳湾墓地m 3 4 8 ”3 0 图17 大汶口墓地的m 1 3 3 2 图1 8 鸳鸯池墓地m 1 6 8 一3 3 图1 9 大汶口墓地眦3 3 表格目录 表1男女合葬墓型式表19 表2 第一期后端男女合葬墓类型统计表2 0 表3 第二期段墓地男女合葬墓的类型统计表一2 1 表4男女合葬墓的型式演化与分期对照表2 3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 过立麦l 指导教师签名: oi o 年f 月2 - 1 日二讲拜f 月21 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封支耕 i 砷f 口年6 月上f 日 西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审核书 本人声明: 烈盘逊( 研究生姓名)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我指导下进 i 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其学位论文的撰写符合国家、学校 及相关行业领域要求的学术规范,书写格式符合西北大学研究生学 位论文规范,经我审阅己达到叠坌 ( 硕士或博士) 学位论文 水平,同意进行评审。 指导教师签名c 不得:刚孙年弓a 两北人学颀一l j 学位论文 1 1 研究的时空范围 第一章绪论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巴彦喀拉山北麓的古宗烈盆地,流经青、j i i 、甘、宁、 内蒙、陕、豫、鲁9 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 4 6 4 公里,流域面积7 5 2 4 万 平方公里。黄河流域位于北纬3 2 。叫2 。,东经9 6 。一1 1 9 。西起巴彦喀拉山,东临渤 海,北界阴山,南至秦岭。西高东低,西部青海高原海拔3 0 0 0 - - 4 0 0 0 米。西南部的阿 尼玛卿山,海拔6 2 8 2 米,是黄河流域的最高点。按照地理习惯,黄河可分为上、中、 下三个流域。上游:河源至内蒙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河道长3 4 7 2 k m ,流域面积4 2 8 万k m 2 ,占整个流域面积的5 8 8 ,较大的汇入河流有( 流域面积1 0 0 0k m 2 ) 有4 3 条, 径流量占全河的6 0 。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四个省区。中游:从河口镇至河 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河道长12 0 6 k m ,流域面积3 4 4 万k m 2 ,占整个河流流域面 积的4 3 3 ,较大的汇入河流有泾河、渭河、伊洛河、北洛河、汾河、沁河、无定河、 窟野河等3 0 多条,这一区域是黄河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涉及陕西、山西、河南 三个省区。下游:桃花峪至入海口为黄河下游,河道长7 8 6k m ,流域面积2 3 万姘, 占全河流域面积的2 8 。汇入的支流有汶河和金堤河。河道横贯华北大平原,从山东 垦利县注入渤海,涉及河南东北部、江苏北部地区和山东地区。 黄河流域史前文明非常发达,加之这一流域面积较大,因此我们在必要时将对这一 流域的史前文化分区域介绍。本文划定的黄河流域即地理概念上的全境,也涉及到一些 文化上归属黄河流域但分布位置上属于长江流域的主要遗址。据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来 看,这一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的考古资料匮乏,缺乏研究的基础,因此,本文所指 的史前是从新石器文化的中期开始到新石器晚期阶段,涉及前仰韶时期、仰韶时期和龙 山时代三个阶段的文化。同时,由于这一流域的墓葬形制和类型差异较大,因此,本文 所指的男女合葬墓是以同一墓穴内为基本的研究单位,不包括同茔异穴。在同一墓穴内, 只要含有两具成年男女或以上人骨的墓葬就概列入本论文讨论的范围,由于本文将对 双人成年男女合葬情况会进行必要的类型、数量等情况的特别观察,因此对墓穴内部人 数的差异和男女性别比例不作具体限定。 第一章绪论 1 2 研究现状 1 9 2 1 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是学界第一次对黄河 流域史前文明的探索,自此也开始了对仰韶文化的研究。这是中国运用近代考古学方法 的开始,此间,安特生还在甘肃、青海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发现了一些新石 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遗址。据此,安特生将甘青地区的史前文明划分为齐家、仰韶( 半 山) 、马厂、辛店、寺洼( 卡约) 和沙井六期。尽管这一分期存在很大错误,但毕竟是 中国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的首次探索,其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1 2 1 第一阶段( 2 0 世纪5 0 年代一7 0 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对全国范围的史前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与发掘。 1 9 5 4 年对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截止1 9 5 7 年,累计发掘面积1 0 0 0 0 多平方米。这次发掘开创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聚落研究的先河。报告根据两座男女分开的 同性合葬墓认为半坡所处的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此后,三门峡考古工作队对庙底沟、 三里桥进行了发掘,认为当时是比较繁荣的母系氏族时期2 。1 9 5 8 1 9 6 0 年,宝鸡北首 领的发掘,发现了大量的房屋基址,为研究史前的聚落和房屋类型提供了必要材料3 。 1 9 5 8 m 1 9 5 9 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对华阴横阵墓地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大量的二次合葬 墓4 。同年,北京大学对元君庙墓地进行了发掘,揭示了一处完整的半坡类型墓地5 。这 些为探讨当时居民的埋葬习俗和氏族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墓葬材料,这一时期黄河下游地 区的考古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突破。1 9 5 9 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墓地发掘,这一墓地文化特征 明显、遗存丰富,发现成年男女合葬墓4 座6 。这一阶段也对西夏侯1 、江苏刘林8 、呈子 遗址9 和大墩子1 0 墓地进行发掘,在后三处遗址中也发现了男女合葬墓的情况。这些墓葬 的发现为研究大汶口文化和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证据。同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 9 6 3 年。 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三里桥与庙底沟,科学出版社,1 9 5 9 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 9 8 3 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考古队:陕西华阴横阵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四集 5 北京大学考古系:元君庙仰韶墓地,第8 3 页,文物出版社,1 9 8 4 年。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一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 9 6 4 年2 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 9 6 5 年2 期。 昌潍地区文物管理所、诸城县博物馆: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 9 8 0 年3 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第二次次发掘,考古学集刊第一集,1 9 8 1 年 2 两北人学颂i j 学位论义 时,黄河上游的皂娘娘台、大河庄、秦魏家1 2 的墓地和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大量的男 女合葬墓。这些为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的探索和齐家文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资料基础。 这一阶段,各种调查和研究工作开展的比较多,学术气氛比较活跃,中国学者以马 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来研究中国古代史,主要用考古学资料来构建和复原古代 社会,完善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同时半坡、北首岭、横阵、元君庙、大汶口这些大 型墓地的发掘为考古学者利用墓葬材料来探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社会性质、社会组 织结构、家庭婚姻状况等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这一阶段,古代社会和家庭、私 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被作为考古资料解释的主要理论依据。世系问题是这一阶段考古学 家关注的焦点,大部分学者认为仰韶文化处于母系氏族阶段。例如,吴汝祚对于仰韶文 化的社会制度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男女所在社会的地位方面,进而根据男女分葬的墓葬特 点判断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1 3 ,而在黄河上游地区齐家文化的社会性质的认 定上,吴汝祚认为一男二女的合葬,是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并且判定齐家文化 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1 4 。石陶认为男女合葬墓是父系社会制度的写照,并且认为齐家文 化中的男女合葬是杀妻殉葬而形成的1 5 。当然也有少数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仰韶是父 系社会1 6 ,这一时期大多数学者认为墓葬中的多人合葬是母系社会的墓葬特征,双人男 女合葬是划分父系社会的标准1 7 。 1 2 2 第二阶段( 2 0 世纪7 0 年代一8 0 年代) 1 9 7 2 年,姜寨遗址的发掘揭露了姜寨一期的聚落全貌,为全面研究这一时期聚落特 征和社会全貌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在姜寨二期墓地,发现了大量的二次合葬墓,并 发现了少量双人成年男女合葬墓1 8 。1 9 7 8 年史家墓地的发掘,发现了二次合葬墓多处1 9 。 1 9 8 3 年,龙岗寺墓地的发掘,发现了一座成年男女合葬墓2 0 。这一时期,河南淅川下王 岗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合葬墓,其中有多人成年男女二次合葬,仅发现一例双人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 9 6 0 年2 期 ”黄河水库考古队甘肃分队:临夏大何庄、秦魏家两处齐家文化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 9 6 0 年3 期。 ”吴汝柞:从墓葬发掘来看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考古1 9 6 1 年1 2 期。 “吴汝祚:甘青地区原始文化的概貌及其相互关系,考古1 9 6 1 年l 期。 ”石陶:黄河上游的父系氏族社会一齐家文化社会经济形态的探索,考古1 9 6 1 年l 期。 “许顺湛:“仰韶”时期已经入父系氏族社会,考古1 9 6 2 年5 期。 ”a 杨建芳:仰韶时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了吗,考古1 9 6 2 年1 1 期。b 周庆基:对 一文的意见, 考古1 9 6 2 年1 1 期。 ”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一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西安半坡博物馆、渭南县文化馆陕区渭南史家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 9 7 8 年l 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龙岗寺一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 9 9 0 年。 3 第一景绪论 成年男女合葬墓,为二次合葬2 1 。北首岭遗址的再次发掘,发现了一座男女合葬,其年 代相对较早2 2 。这一阶段,在黄河下游的山东王因墓地2 3 、邹县野店墓地2 4 均发现了一些 双人男女合葬墓。同时黄河上游的柳湾墓地2 5 、兰州土谷台墓地2 6 、永昌鸳鸯池墓地的 发掘2 7 ,也发现了大量的男女合葬墓,并且大部分为双人合葬墓。这一时期在黄河中游 地区,裴李岗遗址2 8 、莪沟;i lr 岗2 9 、沙窝李遗址3 0 、郏县水泉3 1 等诸多遗址的发掘,也偶 见一些合葬墓,但是由于客观原因人骨未作鉴定,两者的随葬品性别特征明显。 这一阶段,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墓地和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诸多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为研究黄河流域的文化和文明提供了实物资料。这一时期由于各地区文化的时空框架日 益清晰,社会组织和社会性质的讨论工作开始兴起,主要集中在仰韶文化的相关讨论上, 对于史家墓地强、元君庙墓地3 3 的社会形制和社会阶段,张忠培先生认为这一时期是母 系社会的发展阶段,是母权制时代3 4 。严文明先生为了摆脱世系的问题,提出世系和社 会发展阶段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不能将两者拉入同一个问题来讨论”。同时,这一 时期召开了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讨论会,与会者就大汶口的文化性质,社会阶段 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对于大汶口墓地的男女合葬墓,大家普遍认为大汶口文化处于父系 社会,男女合葬墓是父系社会的主要特征,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一男一女的埋葬方式可能 是战争下的偶然情况,不是父系的象征珀。严文明先生认为,在同一个墓葬内部的男女 不一定就是夫妻关系,也不能排除兄妹的可能”。但是对双人男女墓的埋葬方式则多有 分歧3 3 。这一阶段,张忠培先生就黄河流域的葬俗和男本位的发展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 探讨。这是黄河流域葬俗和社会发展阶段的首次探索”。 2 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河南分队:浙川下王岗,文物出版社,1 9 8 9 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 9 8 3 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一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邹县野店,文物出版社,1 9 8 5 年。 4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文物出版社,1 9 8 4 年。 ”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土谷台半山一马厂文化墓地,考吉学报1 9 8 3 年2 期。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永昌鸳鸯池新石器时代墓地,考古学报1 9 8 2 年2 期。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1 9 7 9 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1 9 8 4 年1 期。 8 河南省博物馆:河南新郑莪沟北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集刊第一集,1 9 8 1 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新郑沙窝李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 9 8 3 年1 2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郏县水泉裴李岗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 9 9 5 年1 期 ”张忠培:史家村墓地的研究,考古学报1 9 8 1 年2 期。 “张忠培:元君庙墓地所反映的社会组织初探,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 9 8 4 年。 ”北京大学考古系:元君庙仰韶墓地第8 3 页,文物出版社,1 9 8 4 年。 ”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论仰韶文化,中原文物编辑部,1 9 8 6 年。 ”尚民杰:( x c 史前时期成年男女合葬墓的初步探讨,中国史研究1 9 9 1 年3 期。 3 7 严文明:论青莲岗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关系,文物集刊第集,文物出版社,1 9 8 0 年。 ”a 钟航:略论大汶口男女合葬墓,文物集刊( 第辑) 。b 黎家芳:( x c 大汉口男女合葬基的一些分析文物 集刊( 第一辑) 。c 陈国强:略论大汶口墓葬的性质与唐兰先生商榷,考古论文选第一集,厦门大学历史系。 ”张忠培:中国父系氏族制度发展阶段的考古学观察,中国考古学:走向与推进文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 4 两北人学硕 j 学位论义 1 2 3 第三阶段:( 2 0 世纪9 0 年代至今) 这一时期,1 9 9 2 年郑州西山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仰韶时期的古城,在发现的2 0 0 座墓葬有一定数量的合葬墓,均为二入合葬,有成年男女的合葬墓4 0 ,舞阳贾湖地的发 掘,发现了大量男女合葬墓。1 9 9 9 年,舞阳贾湖报告的出版为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 中期的文化类型提供了重要资料4 1 。同时,舞阳贾湖墓地的继续发掘,依然有一定数量 合葬墓4 2 。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大量男女二次合葬墓4 3 ,黄河上游地区 的兰州红古下海石墓地发现了马厂时期的文化遗存,并且发现了一例男女合葬墓4 4 。在 甘肃临潭磨沟发现了大量的齐家文化男女合葬墓4 5 。在黄河下游地区枣庄建新墓地4 6 , 泗水尹家城遗址47 的发掘,均发现了少量的男女合葬墓。同时,这一阶段关于史前社会 制度、社会性质、私有制等前一阶段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有所降温。考古学研究出现 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主要表现在对交叉学科的借鉴、与自然学科的结合、d n a 等技术 被引入墓葬的研究这些为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手段和研究思路。 1 3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第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关于“父系”与“母系 的讨论,这种讨论一直延续到第二 阶段的前期,第二阶段则重点研究单个墓地的分布、分期、进而扩大到单个墓地的社会 组织和社会结构等问题的探讨,但是存在较大分歧。同时,整个黄河流域男女合葬的相 关研究依然薄弱。 男女合葬墓的研究性文章比较多,但大多数是局限在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墓地来探讨 男女合葬墓的情况,对于整个黄河流域男女合葬墓的研究只有张忠培先生作过关注,但 都集中在黄河流域诸多墓地的葬俗与社会制度的思考和研究之上4 9 ,而关于男女合葬墓 的类型以及埋葬方式等综合性文章研究则少之又少。这是目前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 ”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文物1 9 9 9 年7 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科学出版社,1 9 9 9 年。 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县博物馆:河南舞阳贾湖遗址2 0 0 1 年春 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 0 0 2 年2 期。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河南省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 9 9 8 年9 期。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红古下海石一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 0 0 8 年。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研究中心: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 0 0 9 年1 0 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枣庄建新。科学出版社,1 9 9 6 年。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 9 9 0 年。 ”吉林大学考古d n a 实验室:河北阳原县姜家梁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d n a 的研究,考古2 0 0 1 年7 期。 ”张忠培:黄河流域史前葬俗与社会制度,中国考古学:走向与推进文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 第一章绪论 史前男女合葬墓的大量出现为我们窥探史前时期男女关系、家庭状况和婚姻制度提 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随着考古资料的日益丰富和田野考古的逐渐科学化,史前合葬墓 研究对我们复原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史前男女合葬墓研究领域相对薄弱,因此这一 论题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首先收集中国境内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含有男女合葬墓的发掘报告和发掘简报等。 在这个基础上对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的男女合葬墓进行分析、根据男女合葬墓的不同特 征、葬式进行分类。 其次在墓葬分类的基础上按照合葬墓不同类型之间的早晚关系来确定男女合葬墓 的相对年代。并在这一基础上根据墓葬的数量、形制特点、葬式、地区特点等来探讨合 葬墓的发展阶段和演变特点,对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男女合葬墓的发展勾勒出一个大 致的演变过程。 然后根据男女合葬墓的不同特点对其进行区域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区域的发 展阶段和墓葬特点进行简要的讨论和总结,男女合葬墓的性质和埋葬方式是学者讨论的 重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对男女合葬墓中的一些微观异常现象进行必要的归纳 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这些现象造成的原因,来解决男女合葬的埋葬方式和合葬墓 性质。本文还将对男女合葬墓进行计量分析,就男女合葬墓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6 两北人学硕 j 学位论文 第二章男女合葬墓的分类以及特点 2 1 男女合葬墓的分类 新石器时代男女合葬墓的形式比较复杂,区域差异性较大。这一- 流域男女合葬墓的 墓室结构可分为竖穴土坑墓、洞室墓和偏室墓三种。根据墓室内部棺椁的情况可以分为 椁室墓、双棺墓、单棺墓。根据人骨在空间上的埋葬方式可分为叠压葬和并列葬;根据 墓内人骨摆放姿势可分为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仰身直肢葬与侧身葬;据葬俗情况又有 一次葬和二次葬之分。由此可见,这一切复杂特征均加大了类型划分的难度。这就要求 我们必须对这一地区的男女合葬墓进行分类分区讨论。而墓葬形制与葬式的多变性要求 我们只可能根据黄河流域这类墓葬的总体特征来分类观察,而不能面面俱到:据此我们 根据墓葬内入骨组合方式将其分为甲、乙、丙三大类,甲类墓葬中的人骨全部为一次葬; 乙类墓葬均为为一次葬与二次葬的组合;丙类墓葬中所有的人骨均为二次葬。甲类墓 葬中的人骨全部为一次葬,在这一内部分类基础上再根据人骨的埋葬方式和摆放姿势的 组合划分小类,乙类与丙类墓葬亦然。 2 1 1 甲类男女合葬墓 这类墓葬的墓室形制包括了竖穴土坑、洞室墓、偏室墓三种类型,以竖穴土坑为 主。墓葬内部一般会有两具或两具以上的人骨,其中墓室内部的人骨数量总体不多,一 般不超过1 0 具,多在2 3 具左右。葬式上均为一次葬。在性别、数量上为多人男女合 葬和双人成年男女合葬,我们根据墓室内部的人骨在空间上的分布方式可分为叠压葬和 并列葬两个亚类。 一叠压葬类这类墓葬只见于竖穴土坑墓之中,以坑为单位,墓葬内部人骨数量 一般在2 具左右,最多为3 具。只考虑人骨在墓穴内部空间上的叠压关系,对其进行分 类。根据这一分类标准结合墓葬内部棺椁、人骨姿势等情况,我们将这一类墓葬划分为 三个小类。 1 同坑叠压这类墓葬只有竖穴土坑墓一种墓葬形制,无任何葬具,墓室一般比较 5 0 本文所讨论的二次葬是指墓室内人骨凌乱分布或整齐堆叠的葬式。 7 第二孝男殳合葬墓的分类以及特点 小,内部入骨均为仰身直肢一次葬。人骨为上下叠压的方法,人骨数量较少,均为2 具 左右,未见3 具以上者。 舞阳贾湖墓地m 3 5 3 ,竖穴土坑墓,墓底有人骨3 具,均为仰身直肢一次葬,骨架完 整,甲号人骨位于墓室北部,乙号位于墓室南部,仰身直肢葬,头骨破碎。丙号位于甲 号之下,与甲号基本重合,其中甲号为少年,乙与丙号均为成年人。乙号为成年男性, 丙号为成年女性,随葬品3 9 件,有深腹壶和折肩壶,其余随葬品均为骨针、鱼鳔、废 料等。舞阳贾湖墓地m 4 1 9 ( 图1 ) ,竖穴土坑墓,墓地中间置人骨架两具,上下紧紧叠 压在一起。上为甲,上身稍向左斜,头骨在乙左肩上,面向左,下身直,鉴定为女性: 下为乙,仰身直肢葬,面向右,鉴定为男性。这一类型的墓葬在水泉遗址也有少量发现。 图1 舞阳贾湖m 4 1 9图2 呈子墓地m 5 9 2 同坑分棺叠压这类合葬墓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墓室内部的人骨均有自己单 独的一套葬具,同一墓室内,由于葬具的限制,每一具人骨均形成一个单独的空间,而 这些单个棺椁在墓室内部上下叠压埋葬形成合葬,人骨的埋葬姿势均为仰身直肢,合葬 墓中人骨数量在2 5 具左右。 呈子墓地一期m 5 9 ( 图2 ) ,竖穴土坑墓,有二层台,埋葬2 具人骨,每具人骨均有 一套随葬品和葬具。其中1 号人骨为男性,有木椁,椁外涂一层黄泥,木椁周围垫填土 形成熟土二层台;2 号入骨为女性,年龄与男性相仿,也在2 5 岁左右,仰身直肢葬,有 长方形木椁,木椁四周均为生土二层台,与1 号男性人骨上下相距5 c m ,偏北侧,在二 层台上,随葬品丰富,余皆放置在南侧二层台上。此类墓葬在呈子墓地还有m 7 、m 8 7 、 m 5 7 三座。 西北人学颀t :学位论文 3 同棺叠压葬这类墓葬在同一墓穴内部有棺木作为葬具,其中同一棺木之中有多 个人骨的个体,在葬式上为仰身直肢葬组合、仰身直肢葬与俯身、仰身直肢葬与侧身葬 等组合,在棺木的内部形成叠压关系。 柳湾半山m 5 2 7 ( 图3 )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吊头木棺一具,保存较好,内有人 骨五具,保存较好,人骨鉴定为三男二女,其中l 号为女性,1 7 岁左右,2 号女性,仰 身直肢葬,成年,3 号和4 号为男性,年龄在3 0 岁左右,5 号俯身葬,成年男性。五具 人骨为同一棺木内的叠压放置。这类墓葬在柳湾柳湾,民和阳山均有发现。 图3 柳湾墓地m 5 2 7图4 大汶口墓地m 3 5 二并列埋葬这一类墓葬的墓葬形制种类较多,包括竖穴土坑墓、洞室墓、偏室 墓三种。墓室内部的人骨数量差异也较大。人骨之间为并列安放,没有形成叠压关系。 这一类墓葬的葬式比较复杂,包括仰身直肢葬组合、屈肢葬组合、仰身直肢葬与侧身屈 肢葬的组合等多种形式。根据墓葬内部人骨的摆放姿势划分小类。 1 仰身直肢葬与仰身直肢葬组合墓室内部的入骨数量多少不等,但一般在2 3 具左右,墓室内部的人骨姿势一致,均为仰身直肢葬。这类墓葬的墓葬形制较为复杂, 墓室的内部也存在棺椁的差异。 大汶口墓地m 3 5 ( 图4 ) ,竖穴土坑墓,成年入骨2 具,小孩1 具,成人为一男一 女,男左女右,小孩为女性,依偎于成年女性右侧,下肢斜搭在大人的股骨上,均为仰 9 第二章男殳合葬墓的分类以及特点 身直肢葬。舞阳贾湖m 4 4 9 ,竖穴土坑墓,墓内中间有人骨架两具,均为仰身直肢葬,左 右并列,面部相向,左侧为甲,男性,随葬品4 件,骨针、石镰、石铲、骨锥。右侧为 女性,随葬品3 件,骨针l 件、骨匕2 件。王因墓地,m 2 3 8 开口于4 层下,竖穴土坑墓, 南男北女,并列摆放,仰身直肢葬。男性和女性年龄相仿,均在2 5 3 0 岁左右,有束 发器,均有拔牙或含球的习俗。 2 ) 屈肢葬与屈肢葬组合这类葬式特征多见于洞室墓,偶见于竖穴土坑墓之中,墓 葬特征明显。墓室内部的人骨一般为2 具,未见多于2 具以上的男女合葬墓,墓葬内部 的人骨骨架葬式一致,均为侧身屈肢葬,屈肢葬较甚,为蹲踞状的屈肢葬。 图5 土谷台墓地m 1 8图6 皇娘娘台m 3 8 土谷台墓地m 1 8 ( 图5 ) ,土坑墓,墓室平面略呈圆形,东西径1 9 、南北径1 8 、 深0 6 米。人骨架2 具,均左侧屈肢,屈肢特甚,呈跪卧状,头西面北,居北者系成年 男性,南侧系成年女性。随葬陶器6 件,有双腹耳壶2 件,双耳罐3 件,瓮1 件。红古 下海石墓m 2 5 ,洞室墓,墓葬内部有人骨2 具,无葬具,其中1 具为男性,另1 具为女 性,2 具入骨分开埋葬,其中1 具在墓室内部,l 具在墓室口部,均为仰身直肢葬。青 台遗址m 2 5 ,竖穴土坑墓,头向正北,双人屈肢合葬墓。西侧为成年女性,年龄2 0 岁左 右,屈肢侧卧,东侧为成年男性,年龄3 5 岁左右,头枕右臂,屈肢侧卧,无随葬品5 1 。 这类墓葬在土谷台遗址、红古下海石、民和阳山及柳湾墓地均有发现。 3 ) 仰身直肢葬与侧身屈肢葬墓室结构基本为竖穴土坑墓,其他墓葬形制均未发 现,墓室内部人骨数量较少,一般为2 具,偶见3 人男女合葬,人骨摆放姿势差异较明 5 1 郑州市文物工作队:青台仰韶文化遗址1 9 8 1 年上半年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 9 8 7 年l 期。 1 0 两北人学帧i :学位论文 显。 柳湾墓地m 9 9 0 :竖穴土坑墓,男女合葬墓,一个木棺葬具,入骨2 具,1 具在棺外, 为女性,屈肢葬。l 具在棺内,男性、仰身直肢葬,棺内人骨保存较为完整,棺外的人 骨部分破损,棺外人骨的左上肢肱骨上端断裂,呈斜线向棺内,且左侧尺骨与挠骨分离。 秦魏家墓地m 9 5 :男女合葬墓,墓室为竖穴土坑,墓内入骨2 具,其中男性为仰身直肢, 女性为侧身屈肢。武威皇娘娘台m 3 8 ( 图6 ) :竖穴土坑墓,墓底有人骨2 具,一个为仰 身直肢葬,男性。一个为侧身屈肢葬,女性,腰部及手部分置玉璧5 件,男子身上3 件, 女子2 件,脚下有陶罐5 件。这类墓葬在青海柳湾、永靖秦魏家及武威皇娘娘台等墓地 均有大量发现。 2 1 2 乙类男女合葬墓 墓葬内部的人骨有两种埋葬方式:一次葬与二次葬。这两种形式的人骨共葬于一座 墓室j 墓葬中含有至少一例二次葬的人骨骨架,其他的人骨均为一次葬,根据墓室布局 的方式划分为叠压葬和并列葬;根据墓室内部一次葬的人骨姿势划分为仰身直肢葬、屈 肢葬两类;根据二次葬的规整程度分为乱骨葬和堆骨葬;再根据人骨的不同组合方式将 其划分为仰身直肢葬与二次乱骨葬组合、仰身直肢葬与堆骨葬组合、屈肢葬与堆骨葬组 合三小类。 一叠压葬这类墓葬的形制主要是竖穴土坑墓,未见其他形制,在竖穴土坑墓中, 将一次葬与二次葬的人骨分上下两层进行叠压埋葬,其中一次葬与二次葬没有固定的上 下层模式。这类墓葬中的人骨数量均较少,一般在2 - - - 3 具,其中一次葬人骨多为仰身 直肢葬,而二次葬多为堆骨葬5 2 。 郑州西山m 1 8 :竖穴土坑墓,墓室下部入骨为一次葬,上部人骨为二次葬,为成年 男女合葬墓。呈子墓地m 5 7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自上而下放置3 具人骨,编号为甲、 乙、丙,其中甲为成年男性,乙为成年女性,丙亦是成年男性,其中甲与丙为仰身直肢 葬,乙为二次葬。这类墓葬只出于呈子墓地和西山墓地两处。其中西山墓地还有m 8 6 、 m 9 7 、m 1 0 6 等墓葬属此类。 鸵这种葬式主要发现于呈子墓地与郑州西山遗址。西山遗址中发现了少量一次葬与二次葬同穴分层合葬的男女合葬 墓,基于其资料所限,本文中的分类在呈子墓地中此类墓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l l 第一二章男女合葬墓的分类以及特点 甲 乙 山 图7 呈子墓地m 5 7 二并列葬 1 仰身直肢葬与二次乱骨葬这类墓葬的形制均为竖穴土坑墓,墓穴内部的人骨数 量多少不一,但基本上只有1 具人骨为一次葬,且为仰身直肢葬,其余均为二次葬。其 中二次葬的人骨散乱分布于整个墓室或墓室一角,还有零星人骨分布于一次葬的尸骨之 上。其中二次葬人骨多数不完整,少数人骨仅有少量零散碎骨。 舞阳贾湖m 1 0 6 :竖穴土坑墓,墓底左侧有1 具完整骨架,右侧堆置大量乱骨。左 侧人骨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男性,年龄在4 肛q 5 岁之间;右侧堆置人骨为女性, 年龄在3 5 叫0 岁之间。随葬品2 件。舞阳贾湖m 1 0 9 ( 图1 0 ) :竖穴土坑墓,墓底有完 整的人骨1 具:该人骨上散乱放置1 具二次葬人骨的尺、挠骨和锁骨等。经鉴定,仰身 直肢人骨为老年男性;二次葬人骨为成年女性。墓内有罐形壶、骨针、骨簇、鱼鳔等随 葬品。这类墓葬在舞阳贾湖墓地发现较多。 1 2 西北人学顺i j 学位论义 图8 元君庙墓地姒5 6图9 土谷台墓地m 3 9 2 仰身直肢葬与= 次葬堆骨葬这类墓葬和前文仰身直肢葬与乱骨二次葬的组合基 本相似,只是这类墓葬中二次葬的人骨呈有规则的摆放或堆放。 王因墓地m 2 3 3 0 :开口于3 层下,竖穴土坑墓,墓内2 具人骨并列排放。其中l 具 为仰身直肢,成年男性,年龄在3 卜4 0 岁之间;另l 具为二次葬,成年女性,年龄在 2 5 3 0 岁之间。元君庙墓地m 4 5 6 ( 图8 ) :竖穴土坑墓,男女合葬,墓内放置人骨7 具, 其中1 5 为二次葬,属于人为摆放成仰身直肢的二次葬;6 、7 为一次葬,仰身直肢。 墓室内放置随葬陶器。这类墓葬在王因墓地、姜寨遗址等均有发现。 3 ) 届肢葬与二次葬这类墓葬的墓葬形制包括竖穴土坑墓和洞室墓两种,墓内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