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莲都区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总体规划_第1页
丽水市莲都区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总体规划_第2页
丽水市莲都区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总体规划_第3页
丽水市莲都区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总体规划_第4页
丽水市莲都区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总体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莲政办发2009103号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丽水市莲都区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总体规划的通知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直属各单位:丽水市莲都区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总体规划已经区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二九年九月十八日主题词:低收入 农户 小康 规划 通知抄送:莲都区委各部门,莲都区人大常委会、莲都区政协办公室,莲都区人武部,莲都区法院,莲都区检察院。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9年9月18日印发丽水市莲都区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总体规划(20082012年)莲都区农村工作办公室莲都区扶贫办公室二九年六月目 录一、前言1二、基本情况2(一)莲都区概况2(二)近年来莲都区扶贫工作回顾3(三)莲都区低收入农户和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现状分析6三、规划范围、对象和期限7四、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7(一)指导思想8(二)总体目标8(三)基本原则9五、主要举措11 (一)实施产业提升工程11 (二)实施培训就业工程11 (三)实施异地转移工程14 (四)实施基础建设工程16 (五)实施农村社保工程17 (六)实施结对帮扶工程19六、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21 (一)产业提升工程22 (二)培训就业工程22(三)异地转移工程23(四)基础建设工程23七、效果总体评价24 (一)经济效益24 (二)社会效益25 (三)生态效益26八、保障措施26 (一)加强组织领导26 (二)强化政策保障27 (三)切实加大投入27 (四)完善工作机制28附表:1、莲都区低收入农户和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汇总表292、莲都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名单303、莲都区省级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名单314、莲都区市级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名单325、莲都区区级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名单336、莲都区产业提升工程规划表(20082012年)366-1、莲都区产业提升工程规划表(2008年)376-2、莲都区产业提升工程规划表(2009年)386-3、莲都区产业提升工程规划表(2010年)396-4、莲都区产业提升工程规划表(2011年)406-5、莲都区产业提升工程规划表(2012年)417、莲都区培训就业工程规划表(20082012年)427-1、莲都区培训就业工程规划表(2008年)437-2、莲都区培训就业工程规划表(2009年)447-3、莲都区培训就业工程规划表(2010年)457-4、莲都区培训就业工程规划表(2011年)467-5、莲都区培训就业工程规划表(2012年)478、莲都区异地转移工程规划表(20082012年)488-1、莲都区异地转移工程规划表(2008年)498-2、莲都区异地转移工程规划表(2009年)508-3、莲都区异地转移工程规划表(2010年)518-4、莲都区异地转移工程规划表(2011年)528-5、莲都区异地转移工程规划表(2012年)539、莲都区基础建设工程规划表(20082012年)5410、莲都区农业主导产业投资和效益估算表(20082012年)5511、莲都区农业主导产业投资和效益估算方法5612、莲都区培训就业工程投资估算表(20082012年)57附图:1、低收入农户和集中村分乡镇汇总图582、异地转移整村搬迁规划图(20082012年)59丽水市莲都区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总体规划(20082012年)莲都区农村工作办公室 莲都区扶贫办公室一、前言2008年,我省启动新一轮农村扶贫工程“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加快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步伐,是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今后五年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确保现代化建设继续走在前列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促进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经济发展和低收入农户持续稳定增收,根据省委、省政府“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和部署,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主要依据:1、中共中央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规定(中发20061号);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5、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的通知(浙政发200848号);6、丽水市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总体规划(2008-2012);7、莲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区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8、丽水市莲都区农民异地转移工程总体规划(20082012)(莲委200822号);9、丽水市莲都生态区建设规划(莲政函20052号)。二、基本情况(一)莲都区概况莲都区地处浙江省西南部,位于浙江第二大河瓯江中游,东临青田,西接松阳,南与云和、景宁相连,东北与缙云、西北与武义接壤,是“革命老根据地县”,今为丽水市人民政府驻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南闽北交通枢纽。现辖6街道5镇7乡,23个社区,368个行政村,1161个自然村。2007年底总人口3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95万人,占总人口的66%。全区总面积150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35.42万亩,耕地面积15.48万亩。境内地型可分为河谷平原、丘陵、山地3种,以丘陵、山地为主,间有小块河谷平原,地势具有盆地格局,四周高山环抱,峰峦连绵高峻,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30余座,地型大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莲都区自然资源较丰富,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林木总蓄积量227.7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80%,是浙江省的重要生态屏障。撤市设区以来,莲都区全面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三市并举”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抢抓机遇,与时俱进,经济社会发取得长足进步。2007年,全区GDP达到118.3亿元,人均GDP达31234元;工业总产值实现25.6亿元,农业总产值实现14.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1.6亿元,自营进出口额实现1582万元,三次产业协调推进;财政总收入6.2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9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24元。但莲都区仍然是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主要经济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2007年,全区GDP仅占全省GDP的0.6%,人均GDP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75%,财政总收入仅占全省的0.19%,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0.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68%。(二)近年来莲都区扶贫工作回顾1、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成效显著。2003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原“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的乡镇和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61个乡镇列入欠发达乡镇,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我区共有巨溪、丽新、黄村、严鸟、高溪、太平和泄川等7个乡列入“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 总人口4.68万人,其中省重点扶持4个乡,总人口2.4万人。五年来,通过积极实施农业开发、下山移民、农民培训、科技扶贫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欠发达乡村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生产生活条件的全面改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五年来,7个欠发达乡共实施开发农业和产业化扶贫项目52个,新建农业基地12946亩,其中新建或改造茶叶基地6967亩,新建或改造竹笋两用林基地5827亩,新建或改造水干果基地4239亩,新建药材和改造油茶等基地1529亩;新发展肉鸽、鸡、山羊等畜禽养殖111536羽(头、对);新培育发展来料加工专业村5个,从业人员1400多人,年发放加工费685万元;转移搬迁681户2010人(以签定协议为准),其中欠发达乡镇275户1208人;新建或修建基地机耕路34条,总里程104公里;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170期,受训人员达11461人,转移就业培训1969人,实现转移1358人。在省人防办的牵头组织下,各结对帮扶单位慷慨解囊,共落实帮扶资金370.4万元,扶持发展农业开发基地5192亩,下山移民57户154人,培训农民785人,修复水毁道路188公里,补助村内道路硬化、安全饮水、改厕等村庄整治项目45个,受益人口8340人,慰问党员和贫困学生398人次。至2007年底,原7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达到4000元以上,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欠发达乡镇通乡公路已全面实现公路硬化;86个行政村中已有84个行政村通等级公路,通村率达97.7%;74个村建成了水泥路面,硬化率达86%;实现安全卫生饮用水3.28万人,普及率达70.1%; 60个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联网村率达69.8%;实现了低保家庭子女、烈士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五保供养的未成年人和残疾学生免费入学;低收入农户子女免课本费、作业本费,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比例达30%,基本完成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目标任务。2、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取得实效。2007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面启动实施以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为对象的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在2006年进村入户调查的基础上,2007年初对所有低收入农户进行调查核实,严格按照初定、公示、审定的程序,确定低收入农户名单,全面建立了全区低收入农户档案和扶贫建档立卡管理系统电子数据库,实现低收入农户户户有档案。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的若干意见,按照“乡乡有增收行动、村村有增收计划、户户有增收项目”要求,注重分类指导,全面实施“三年增收千元计划”。 全面构建“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共落实副处级以上结对干部33人、科级干部496人、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1000人与低收入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全区共有126个单位5176名干部捐助结对帮扶资金186.2万元。采用产业帮扶、转移帮扶、救济帮扶和督孝帮扶等多种方式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当年,全区共有951户低收入农户依托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实施产业发展项目,共计发展笋竹两用林2623亩、水果1347亩、茶叶533亩、养猪407只、牛105头、鸡1.5万只;共发放“督孝”倡议书2000多份,实现督孝脱贫1492户2531人。截至2007年底,全区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为4530户、7897人(其中低保和五保户3077户、4668人),分别比2005年底的12298户、26705人,减少了7768户、18808人,减幅分别达到63.2%、70.4%。(三)莲都区低收入农户和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现状分析2008年初,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按照公议公推、入户调查、逐级审定的要求,我区共核实确定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13970户27766 人,分别占全区农业人口总户数、总人数的15.62%和11.13%,其中1500元以下4756户7938人(含五保户和低保户),分别占全区低收入农户的34.04%和28.59%。全区(含水阁街道)18个乡镇、街道均有分布。以乡镇为单位,低收入人口数占农业总人口的比例在5%以下的,有白云、万象和岩泉3个街道;5%(含,下同)至10%的,有碧湖、联城、紫金、水阁和高溪等5个乡镇(街道);10%至20%的,有富岭、峰源、仙渡、大港头、太平、雅溪、双黄、丽新等8个乡镇(街道);20%至40%的,为老竹1个镇;40%以上的,为黄村1个乡。以行政村为单位,全区368个村中,除紫金街道的大众、古城、河村村,岩泉街道天宁寺村和万象街道城南村等5个村没有低收入农户外,其余363个村均有低收入农户。其中低收入人口占全村总人数的比例在10%以下的,有179个村;10%(含,下同)至20%的,有122个村;20%至30%的,有25个村;30%至40%的,有11个村;40%至50%的,有14个村;50%至60%的,有9个村;60%以上的,有3个村。全区共确定低收入农户集中村167个。分布在我区15个乡镇(街道)。167个低收入集中村现有总人口33548户99524人, 其中低收入农户8741户18534人,分别占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26.1%和18.6%。共有耕地7.47万亩、山林100.82万亩,劳动力60899人,其中从事纯农产业或以农为主的有31425人,在当地从事非农产业的有3672人,外出务工经商的有23463人。以行政村为单位,总人口在600人以下的有106个村,占行政村总数63.5%;总人口为600人至1200人的有48个村,占行政村总数28.7%;总人口在1200人以上的有13个村,占行政村总数7.8%.2007年农经年报表明,有15个村年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占总村数的9.0%;有37个村人均收入在2500元至3000元之间, 占总村数的22.2%;有71个村人均收入在3000元至4000元之间, 占总村数的42.5%;有37个村人均收入在4000元至5000元之间, 占总村数的22.2%;有7个村农民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占总村数的4.2%。2007年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657元,167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93万元,平均每个村仅有0.55万元,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三、规划范围、对象和期限规划范围:区域范围1502平方公里,包括下辖的紫金街道、万象街道、白云街道、岩泉街道、富岭街道、水阁街道及碧湖镇、大港头镇、联城镇、老竹镇、雅溪镇、太平乡、高溪乡、丽新乡、仙渡乡、双黄乡、黄村乡、峰源乡等18个乡镇(街道)。规划对象:2007年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户,全区共13970户、27766人;省定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全区共167个。(见附表1、附表2)规划基准年:2007年。规划期限:20082012年。四、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二次党代会的部署以及实施“两创”总战略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的目标,以提高低收入农户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为中心,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府扶持,建立健全工作档案和帮扶机制,加强区域协作和社会援助,不断改善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低收入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加快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奔小康步伐。(二)总体目标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工作目标:1、到2012年,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低收入农户(“低保”农户除外)70%以上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2、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低收入农户全面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到2012年,全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2500元以上,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3、到2012年,教育救助全面覆盖低收入农户,医疗救助全面覆盖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1.5倍的低收入农户,住房救助全面覆盖低收入农户中的困难群众,低收入农户子女普遍接受免缴学费的职业高中教育,低收入农户的人均教育、医疗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基本达到当地农村居民平均水平;4、有劳动力的低收入农户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或从事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业;5、下山搬迁每年2000人以上,到2012年,需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区的农户实现搬迁;6、低收入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不搬迁的低收入农户集中村通村公路全面硬化,特色农业基地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到2012年,安全卫生饮用水人口覆盖率达到100%;7、集体经济收入万元以下行政村的运行经费和干部报酬普遍得到保障。(三)基本原则1、自力更生,自主发展。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引导低收入农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增强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动员和引导他们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社会各界的热情帮助下,全面行动起来,自主发展生产和就业创业,依靠自身努力不断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2、统筹规划,长短结合。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既围绕省市的总体要求,提出本规划期内全区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的总体目标任务,又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地制定出年度计划和分乡镇实施计划,逐年、逐乡、逐村推进。在突出产业扶贫的同时,也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低收入农户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在产业发展上,既坚持高标准、高要求,同时又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做到长短结合,分步实施。3、分类指导,分户决策。在摸清底数、建档立卡基础上,逐户研究分析,根据各户实际,分户确定产业开发、就业促进、异地转移和低保救助、专项救助措施,落实帮扶人员,提高帮扶的针对性、有效性。4、分级负责,分工协作。坚持全区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区乡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乡镇、街道党(工)委和政府(办事处)是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的责任主体,要制定本区域规划,落实措施,确保完成任务;区里负责抓好全区实施工作的总体部署、组织协调、指导服务、检查督促、评估考核;区直各单位要根据自身职能,制定扶持低收入农户增收奔小康的具体措施并认真加以落实,进一步形成党政部门全面参与、分工协作、合力帮扶的扶贫工作新格局。5、城乡互促,区域联动。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增强市区、中心镇吸纳劳动就业、集聚农村人口和带动乡村区域的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有序延伸。进一步建立健全区域结对协作机制,促进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劳动力、资本的双向对流,不断扩大发达地区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经济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形成区域之间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发展格局。6、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充分发挥政府在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中的组织、规划、投入的主导作用,广泛动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商企业、慈善组织、社会团体、华人华侨、爱心人士以多种形式帮扶低收入农户,不断强化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与社会援助,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全面形成先富带后富、共同奔小康的格局。五、主要举措(一)实施产业提升工程,促进低收入农户就地增收1、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立足山区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以茶叶、笋竹两用林、瓯柑三大潜力产业培育为重点,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建立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开展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农业资源和产业基础的调查,明确“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特色农业的重点。加强农业发展研究,强化农业项目库建设,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鼓励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帮助低收入农户扩大特色农业生产规模。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落实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对低收入农户特色农业基地技术指导的包片责任。到2012年,特色农业生产规模明显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经营主体迅速成长,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格局。20082012年,全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计划新建竹林0.66万亩,改造低产竹林3.11万亩;新建茶园1.98万亩,改造茶园0.97万亩;发展食用菌9200万袋;种植蔬菜2.14万亩;种植水干果10.43万亩;养殖畜禽40.81万头、羽;种植中药村0.047万亩;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基地1.96万亩(见附表6);新增50万亩生态公益林。2、提高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业创业主体培育,改革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评价体系与扶持方式,努力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占有率与对农户增收的带动能力。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提供种子种苗和种禽种畜、种养技术和农产品销售服务等多种形式,带动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促进增收。积极探索多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鼓励低收入农户组建扶贫合作社、互助组,以合作形式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市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订单农业”等形式,到“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建立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初级加工基地,带动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农业。3、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和家庭工业。强化政策引导,推动来料加工业务向“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下山搬迁小区扩散,促进难以外出就业的农村妇女、中老年农民就地就业增收。引导村干部、村妇代会主任、农村青年成为经纪人;加强对经纪人的业务培训;培育和扶持一批来料加工专业村、专业乡;鼓励经纪人创办来料加工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各类经纪组织到义乌、温州等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设立来料加工中介服务机构或办事处。建立完善来料加工信息服务平台,举办来料加工业务对接专场洽谈会,不断优化服务。到2012年,争取有50%的“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70%的下山搬迁小区发展成为来料加工点,从事来料加工的劳动力达到1.6万人,培育经纪人180人,来料加工费收入达到8000万元,来料加工从业人员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支持发展家庭工业。鼓励低收入农户发展投资省、见效快的家庭工业,对低收入农户开办茶叶加工、竹木加工和服装加工等家庭加工小企业的给予政策倾斜。引导低收入农户依托区域块状经济和工业功能区,因地制宜地创办家庭工业;在下山搬迁小区等有条件地方建立家庭工业集聚点,扩大家庭工业发展规模。鼓励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低收入农户发展家庭工业提供信贷支持。到2012年,力争有30%以上的下山搬迁小区发展家庭工业,累计发展家庭工业290户,从业人员达到1450人,年发放工资达到1870万元。(见附表6)4、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优先把有条件的“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列入“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计划,并结合村庄整治,切实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改善农家乐的设施条件。鼓励有条件的“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农户,依托山水资源和乡土文化,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加强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开展烹饪技术、餐饮住宿服务、接待礼仪、食品卫生控制、安全生产等业务培训,组织从业人员学习风土人情、休闲旅游管理等知识。进一步加大对“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的宣传力度,借助旅游推介渠道和“农民信箱”等公共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发布信息,促进供需对接,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品牌。到2012年,“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农家乐”经营户245户,从业人员900人,发放工资1020万元,从业农户户均年营业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见附表6)5、积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鼓励引导“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充分利用各自在地理、交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发展集体资源经济、物业经济、服务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鼓励“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以山林、茶园、果园等集体农业资源发包,水、矿产等资源入股;原有仓库、会堂、学校等集体物业资产租赁;在城镇开发建设、下山搬迁小区建设时,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无偿安排经营用房;借助来料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组织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中介服务,以及异地建购物业等形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到2012年,“低收入农户集中村”50%以上集体经济年可支配收入在2万元以上,20%以上集体经济年可支配收入在10万元以上。(二)实施培训就业工程,助推低收入农户转移创业1、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进一步整合市区资源,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作用,大力推进低收入农户就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高转移就业能力和农业经营能力。以低收入农户1户1人就业为目标,对有非农就业意愿和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全部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范围。区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设立低收入农户培训专项资金,对低收入农村劳动力实行免费培训,并在培训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助。鼓励用工企业与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合作,联合办学,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训”等培养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受训农民转移就业率。到2012年,低收入农户劳动力普遍接受一次以上技能培训,初高中毕业而未继续升学的低收入农户子女普遍接受6个月至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低收入农户达到5650人,接受转移技能培训的达到5000人。(见附表7)2、促进低收入农户转移就业。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服务,加大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输出力度。加强与发达地区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做好劳动力供需的衔接。加强对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就业援助。对确无能力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农业生产的低收入农户,各地要结合小城镇建设和乡村环境卫生整治等,大力开发政府公益性岗位(如环境保洁、绿化养护、治安巡逻、社区服务等),安置低收入人员就业,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鼓励工商企业吸纳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用工。优化农民进城政策,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切实保障低收入农户就业人员在工资、福利、养老、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合法权益,适时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促进低收入农户劳动者提高工资水平。20082012年,全区新增转移就业低收入农户5650人,解决就业岗位1700个,就业援助1000人。(见附表7)3、支持低收入农户自主创业。鼓励低收入农户外出经商创业,开办小型连锁超市、产品经销等流通业和服务业。支持低收入农户在家或异地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返乡创业,带动更多的低收入农户就业。实施“农民创业百村示范行动”,大力培树农民创业典型,带动更多低收入农户自主创业。鼓励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个人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担保,鼓励各金融机构为低收入农户发放小额贷款。到2012年,有劳动力的低收入农户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或从事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业,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农民基本涉足创业。(三)实施异地转移工程,优化低收入农户生存发展环境1、科学编制农民异地转移规划。开展全区高山远山村地区、地质灾害隐患区村庄和小规模自然村调查,全面掌握各类村庄的基本情况和农户搬迁意向,遵循“点面结合、远近结合、零整结合”原则,科学编制丽水市莲都区农民异地转移工程总体规划(20082012)。依据规划,20082012年,全区计划异地转移4个行政村248个自然村6600户20000人,其中整体搬迁4128户12606人(见附表8)。新建设9个下山转移小区,3个农民公寓,40个下山转移点,总投资8.0亿元,规划建设用地125.15公顷。2、加快推进下山转移小区(点)建设。坚持“依城依镇建区、依村设点”的原则,优先考虑在人口比较集中、有一定产业支撑的城郊和中心镇建设安置小区,就近就便选择一些集聚能力较强的中心村(集镇)、基层村设立部分安置点。重点抓白前城郊农民新社区、碧湖小区、金港小区、老竹小区等城区和镇域小区建设。各项目建设单位,要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倒排工作进度,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工作,细化项目实施方案,尽快启动工程项目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实行公开招标、市场运作,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安置小区建设成本。并实行项目监理制或由异地转移农户推选代表监理,确保小区建设质量。对农民异地转移安置小区(点)建设实行政策优惠,享受相关税费的减免。3、有序推进农民异地转移。坚持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梯度转移农民。允许农民根据规划要求和自身的经济条件,自愿选择安置地。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实施整村搬迁,特别要重视20户以下小规模自然村的搬迁撤并工作。区财政按照人均不少于3000元的标准和省、市财政补助予以配套。对经批准列入整村搬迁的自然村中的异地转移农户给予每人 1万元的直接经济补助,属低保对象的每人补助 1.1万元。探索和建立异地转移农民的后续管理机制,妥善解决农民搬迁后的就学、就业等问题,确保异地转移农民“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善低收入农户生产生活条件1、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积极构建大交通格局,加快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硬化率,实现“乡村康庄工程”全覆盖,切实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对建路难度特别大的行政村,结合下山搬迁,将道路建设补助资金用于下山脱贫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提高客运班车通村率,扩大城乡客运公交覆盖面,有效地缓解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到2012年,全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具备建路条件的行政村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具备客运通行条件的行政村客运通达率达到94%,新建改建通村公路路基20.5公里,路面195.7公里。(见附表9)2、推进农村安全饮用水建设。深入实施千万农民安全饮用水工程,结合河道整治、千库保安、“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和小山塘整治等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态条件,切实保障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加快区域集中供水设施和管网建设,提高区域集中供水的人口覆盖面。20082012年,计划解决安全饮用水10.16万人,涉及176个村,乡镇所在地和主要村供水普及率达到100%,供水保证率达到90%以上,低收入农户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95%,基本解决山区片农民饮用水问题。3、扎实推进村庄整治建设。进一步加大村庄整治建设力度,按照“三清四改五有”的整治要求,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转变。全面推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河道池塘水沟治理、提高农村住房抗灾避灾能力、推进农村信息化、电气化建设、提高村庄绿化水平、建设农村新社区。有条件的村实施旧村改造,切实改善低收入农户居住条件,改变农村村容村貌。到2012年,全区绝大部分行政村得到整治,每个村都建好一个无害化卫生公厕,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创建新社区2个、示范村2个,整治村103个,污水处理村163个。(见附表9)4、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将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建设整体规划,不断缩小“数字鸿沟”。全面实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工程。推进电信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逐步实现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加快普及“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农民信箱。整合开发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建设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大蓬车”等载体,开展对农民信息技术的培训。到2012年,全区85%以上的农村家庭接入有线电视,90%以上的村开通有线广播,电话手机实现全覆盖,80%以上“低收入农户集中村”通上宽带,进一步提高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农民信箱普及率。5、改善特色农业基地的基础设施。按照发展特色农业的要求,加强特色农业基地的地力培育、农田水利、林区作业道、机耕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林生产劳动成本。20082012年,计划新建改建农产品基地配套道路563.8公里。(见附表9)(五)实施农村社保工程,提升低收入农户保障水平1、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努力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低收入农户全面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积极落实财政社会保障补助政策,随着财力增长逐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最低补差水平,做到“以县为单位的低保对象人均月补差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50%”。 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保障和服务,提高集中供养率和人均供养水平。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到2012年,全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2500元以上,救助水平明显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提高农村医疗服务保障水平。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到2012年,每个乡镇都建有一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缺医少药和医疗条件落后的状况得到改变,低收入农户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稳定可靠、合理增长的筹资机制,降低报销门槛,提高报销比例,低收入农户全面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出资部分逐步增加政府支付的比例。完善医疗救助政策。逐步扩大医疗救助对象,逐步增加区级医疗救助资金总量,大幅度降低因病致贫的比率。到2012年,基本建成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低收入农户全面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全面覆盖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1.5倍的低收入农户。3、加大教育救助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提高农村教学资源的配置水平,确保低收入农户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逐步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子女的教育资助力度。到2012年,低收入农户子女普遍接受减免或部分减免学费的高中段教育,教育救助全面覆盖低收入农户。到2012年,教学资源的配置水平显著提高,低收入农户子女普遍接受免缴学费的职业高中教育。4、落实低收入农户政策性增收。认真做好生态公益林补偿、粮食直补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政策的落实,做到及时发放,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确保低收入农户政策性增收稳步增长。大力推进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和农业保险,逐步扩大保险范围,不断提高灾害补偿标准,帮助受灾的低收入农户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六)实施结对帮扶工程,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的扶持1、开展“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结对帮扶。以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为平台,建立“一村一计一部门”机制,完善机关单位结对帮扶制度。在省级单位结对帮扶基础上,全面安排市、区机关单位参与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结对帮扶,确保每一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都有领导或单位结对帮扶。其中,由省级帮扶单位或市、区级领导结对的村,同时安排1个以上区直单位或所在乡镇(街道)参与结对帮扶。省、市直单位选派的农村工作指导员原则上派驻到各单位所结对的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开展工作。广泛动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爱心人士开展帮扶,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帮助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完善“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健全完善区、乡(镇)、村干部与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制度,按照低保保障一批、结对扶持一批、结对联系一批的“三个一批”要求,实现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全覆盖。结对干部要结合本单位的工作职能,针对低收入农户实际情况,帮助制订脱贫奔小康计划,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可行性发展项目,落实具体帮扶措施。着重在扶持产业发展、促进转移就业、智力精神帮扶、强化社会保障、督促家庭赡养等方面加大力度,切实为低收入农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3、大力促进“村企结对”。探索建立扶贫帮扶激励机制,动员引导民营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与合作共赢的原则,与“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建立“村企结对”关系,提供必要的帮扶资金,用于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低收入农户增收项目开发,开展技能培训、定向招工、来料加工、农产品收购、就学资助等,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4、实施“低收入农户青少年关爱行动”。以“助困、助学、助医、助业”四大工程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共青团、关工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帮扶机制,加大对低收入农户青少年的救助,改善低收入农户青少年学习生活条件,促进低收入农户青少年健康成长。到2012年,符合救助条件的低收入农户青少年实现“应助尽助”。5、倡导和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大力倡导慈善捐助,鼓励动员更多的社会各界热心人士,通过慈善总会等公益组织对低收入农户进行援助。六、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一)产业提升工程1、投资估算。主要估算我区笋竹林、茶叶和食用菌三大产业。20082012年,竹林新建、竹林低改、茶园新建、茶园改造、食用菌分别计划发展或改造6600亩、31050亩、19750亩、1940亩、9200万袋,总投入分别需330万元、931.5万元、1975万元、261.9万元、13800万元,共计17298万元,平均每年3460万元。2、资金筹措。农民自筹(含投工投劳)9847万元;各级专项扶持资金4924万元;结对帮扶和部门项目整合2954万元。(二)培训就业工程1、投资估算。主要按农业技术培训和转移技能培训测算。20082012年,农业技术培训和转移技能培训分别培训5650人和5000人,按培训成本300元和1200元测算,分别需投入资金169.5万元和600万元,共计769.5万元,平均每年153.9万元。2、资金筹措。省级财政补助(农业技术培训每人100元,转移技能培训每人600元)356.5万元;区级财政补助413万元。(三)异地转移工程1、投资估算。20082012年,全区计划异地转移搬迁4个行政村248个自然村6600户20000人,其中整体搬迁4128户12606人,需投入资金50424万元。2、资金筹措。省级财政补助(按每人补助5600元计算)7059万元;市区级财政补助5547万元;土地及房产回收3564万元;农民自筹32700万元;部门补助1554万元。(四)基础建设工程1、投资估算。道路建设。20082010年,全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计划新建改建通村公路路基20.5公里,新建改建通村公路路面195.7公里。按照以前年度全市道路建设投入的平均数来测算,新建改建公路路基每公里需资金35万元,共需投入资金717.5万元,平均每年239.2万元;新建改建公路路面每公里需资金25万元,共需投入资金4892.5万元,平均每年1630.8万元。村庄整治。20082012年,全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计划创建示范、整治村103个,污水处理村163个。按照上一轮“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资金投入和省里要求来测算,每个整治村需投入50万元以上,共计5150万元以上,平均每年1030万元;每个污水处理提升村需投入15万元以上,共计2445万元以上,平均每年489万元。2、资金筹措。道路建设。路基建设省级财政补助(每公里16万左右)328万元,区级财政补助(每公里6万左右)123万元,村级配套和农户自筹266.5万元。路面建设省级财政补助(每公里12万左右)2348.4万元,区级财政补助(每公里4万左右)782.8万元,村级配套和农户自筹1761.3万元。村庄整治。整治村省级财政以奖代补(每个村14万元)1442万元,市区级财政配套(每个村8万元)824万元,部门配套824万元,村级配套和农户自筹2060万元。污水处理提升村省级财政以奖代补(每个村6万元)978万元,市县级财政配套(每个村4万元)652万元,村级配套和农户自筹815万元。七、效果总体评价(一)经济效益通过大力发展具有莲都特色的种养业和来料加工业,提高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可促进低收入农户持续稳定增收,繁荣农村经济,为全面建设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夯实基础。据初步测算,20082012年,竹林新建、竹林低改、茶园新建、茶园改造、食用菌新种分别可产生效益660万元、1553万元、3950万元、388万元、30360万元,五年共计36911万元。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后,人均可增收1000元以上,共计565万元;转移技能培训后,转移就业率可达到80%以上,人均可增收3600元左右,共计1800万元。实施农民异地转移,既可以节省通村道路,以及饮用水、通信等其他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投入约达3亿多元,又可以通过宅基地复垦盘活建设用地1720亩,按当前每亩15万元的转让价格,总价值达2.58亿元。同时,异地转移还有利于减少灾害损失、降低抢险救灾费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明显降低,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降低自然灾害损失。此外,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通村公路建设和村庄整治,可拉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村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便捷了交通条件,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对农民增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社会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