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城市小学教室物理环境中道德教育因子的识别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城市小学教室物理环境中道德教育因子的识别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城市小学教室物理环境中道德教育因子的识别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城市小学教室物理环境中道德教育因子的识别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城市小学教室物理环境中道德教育因子的识别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涂尔干早就指出: “为了使儿童承诺他必须追 求的集体目标而必须遵循一般方法这种方法究竟怎样才能在学校里应用。 我 们拥有两种载体:首先是学校环境,其次是所教的东西。 ”的确,学校环境之于 人,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然而,学校生 态环境的“智育中心论”和“宏大观” 、道德教育的“德育工作论”等却引领道 德教育、学校生态环境及其内在关系的发展步入误区。此外,经全面考量国内外 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还发现: (1 )学校道德教育生态环境结构的实证性研究非 常欠缺; (2 )在国内还存在泛道德教育化、泛生态化和泛道德教育环境化等错位 现象; (3 )对学校生态环境的道德教育因子的识别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 手段。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学校生态环境系统中道德教育因子的识别技术, 探索出一套科学的、 切实可行的学校生境系统中道德教育因子识别的可操作性建 议,对夯实学校道德教育的根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选取大连市小学教室物理环境为研究对象,首先,笔者通过查阅大量 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并结合一定的调查结论分别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生态环境、 教育 生态环境的研究现状、发展历程,并着重梳理、阐述和分析了学校教育生态环境 教室物理环境中道德教育因子的研究现状。其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 新界定了学校教育生态环境、教室物理环境的结构、学生道德品质的基本构成、 道德教育因子的结构, 而且笔者分别从以上三个部分的分析中识别教室物理环境 中道德教育因子(单因子、组合因子、系统因子) ,并对各个、各组、各系因子 进行深入、系统的识别。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问题提出和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 究的系统梳理,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作为本研究的突破点。第二部分,基 础理论研究,包括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对相关概念作以科学的界定,分析 了教室物理环境的结构、道德教育因子的结构以及学生品德结构及其发展规律。 分别以生态学、伦理学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 从三个维度(单因子、 组合因子、系统因子)对大连市小学教室物理环境中道德教育因子展开系统的识 别研究,把大连市小学教室物理环境中道德教育因子客观分析结合观察、访谈赋 予物质道德教育品质,这也是本论文的关键核心部分。第四部分,小学教室物理 环境中道德教育因子识别的结果,总结全文,提出科学、可行的识别技术。 关键词:城市;小学教室;物理环境;道德教育因子;识别 ii abstract tuergan, a famous french sociologist and education expert,has long said :“ in order to cause the child to pledge he must pursue,but the collective goal does have to follow general methodhow does this method actually be able to apply in the school? we have two kinds of carriers: first is the school environment, next is the thing which teaches.” indeed, the school environment at the person, “ enters room of the irises and orchids, long does not hear its fragrance; enters falls in with bad company, long does not hear its smelly.” however,“intellectual education pan- modernity”and “ grand view” of the schoo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theory” of the moral education actually marc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the schoo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intrinsic relation into the wrong region. in addition, after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about the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we also discovered: (1) the empirical stud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structure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s extremely short; (2) in domestic,it also exists some dislocation phenomena including pan- moral education, pan- ecology and pan- environmentalize of moral education; (3) systematic theoretical basis and scientific method are absent toward the recognition of factors in moral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 schools. therefore, recognition technology should b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 a set of scientific and plausible advice should be given aimed at recognizing the moral educational factors in school 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l these efforts will greatly contribute to the enhancement of the basis in moral education, and have significance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this research selects classrooms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dalian primary school as the object. firstly, through consulting great member of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and combining certain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author respectively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al courses abou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schools both at home and aboard. and the author puts an emphasis on carding, explaining and analyzing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in schools factor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lassrooms physical environment. next,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studies, the author redefines the school 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structure of classroom s physical environment, the fundamental constitution of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the structure of moral education s factors. moreover the author has found the factors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s physical environment from above three partial analysis (single factor, combind factors, systematic factor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the classroom s arrangement work in dalian primary schools.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the question proposed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through systematic description of existing research both at home and aboard, shortcomings are discovered and considered as breakthrough points in this research. the second part, research of basic theory, including definition of related iii concept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tructure of classroom s physical environment, the fundamental constitution of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the structure of moral education s factors. take the ecology, ethics and designing psycholog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e third part, from three dimensions ( single factor, combind factors, systematic factors), the research recognizes the factor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lassroom s physical environment systematically and objectively. combined with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the research endows qualities to moral education, it is also an essential part. the fourth part, the results of factor recognition .summarizing the full text, the author proposes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recogni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city; primary school classroom,; physical environment; factors of moral education;recogniz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 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 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 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名日期: 年 月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部分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缘起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追求学科分数,宣扬智育第一,而道德教育 则非常薄弱,仅存形式而丧失了内容和本意,道德教育环境的建设也始终停留在“环境 育人”的口号层面上。这违背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势必直接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和 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1 . 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尤其是学校生态环境受到重视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马克思 只有创造一个教育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 人类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生态。 “生态”一词在国内外的报刊、杂志、演说、 报告中经常出现,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小区、生态工业等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名 词,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金融生态、学术生态等也在大众传媒、人民生活 中频频出现。它反映的一个基本事实是:生态问题已经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 题。如同和平与发展一样,保持生态平衡、生态安全、社会和谐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类 社会的共同追求,也是人类付出沉重代价后才形成的全球共识。 一定的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教育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及其交互作用, 是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学校是社会的子系统之一, 学校本身也是一个生态环境, 学校是教育尤其是制度化教育的载体。自学校产生,特别是现代学校系统建立以来,人 类的教育活动主要在学校这一特定的具体的生态环境中进行。因此,学校生态环境在整 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道德品 质的形成,行为品质的养成产生熏陶、导向、规范和激励作用,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然而,这一生态环境本身也面临很大的困境:如学校生均面积特别小,甚至只有一座教 学楼,没有运动场,运动设施不齐全,学校建筑色彩单一,缺乏生气,校园没有植被, 缺乏绿化,教室布置不科学等。学校生态环境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对教师来讲,学校生 态环境是其工作场所,环境的优劣会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与工作效率;学生作为身心发 展中的个体, 受学校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大, 因为学生在学校中要度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尤其小学阶段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 . 道德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但丁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其著作悲惨世界中有一段令人深思的话: “做一个圣人,那是 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为人的常轨。 ”的确,正如造一幢大厦,必须先从 打好地基做起,做人也必须从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开始。一个人不管胸怀什么样的人 生理想,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目标,首先都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善良德性;也不管社会发 展对一个人的素质发展必然会提出的其它更多的要求,道德品质必然是构成现代人的人 格的重要部分。 1 9 8 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关于 2 1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提 出 2 1世纪教育的共同指导思想,应当是教育青少年从只关心自己的圈子里跳出来,关 心这些全球性问题: “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生态利益” , “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 , “关 心他人” , “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 , “关心其它物种” , “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也 “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 。一句话,2 1 世纪的教育可以集中到四个字“学会关心” 。 1 9 7 2 年,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曾经提出过“学会生存”的口号,对全 球的教育改革起过也还正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会生存”主要是从知识与能力角 度提出的,而“学会关心”则更多是从道德、心理的角度提出。关心的出发点是爱,要 从小培养人们的爱心爱心是良好品德的表现。 3 . 学校生境系统中的道德教育因子不容忽视 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 杜威 在可预期的人生成长历程中,青少年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学校里度过,学校的主要职 能就是利用一定的教育设施和选定的环境来育化学生,使之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合 格人才。 马克思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孩子在 他周围、在学校走廊里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 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任何东西都不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因对他有 所诱导,有所启示。我们竭力要使孩子所看到的每一幅画,读到的每一句话,都能启发 他去联系自己和同学。我们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他还详细描述了校园环 境美化对学生道德品质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 “罪恶的形象, 耳濡目染,有如牛羊卧毒草中,咀嚼反刍,近墨者黑,不知不觉间心灵上便铸成大错。 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些艺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开辟一条道路,使我们的青年人由 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m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 9 7 2 . 9 . 转引自:李宏亮. 教室涂鸦.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班级名片 j . 中国教师,2 0 0 6 ( 1 0 ) : 9 - 1 0 .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此而进,如入健康之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所处都是;使他们如 坐春风,如沐春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从童年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 一。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的“理想” ,如今在我们的校园里还远未成为现实。 1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首先,本研究针对已有研究中对学校生态环境、教室物理环境及道德教育因子的概 念、特征、结构等界定不统一的情况,予以重新界定,这是对学校生态环境基本理论的 一个深化。 其次,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对优化学校全新的德育生态环境,建立适宜、优美 的学校德育生态环境显得至关重要。研究学校道德环境及其道德教育因子的识别,有利 完善教育生态学理论。 2 现实意义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的增强,学校生态环境与学生 的身心发展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基础教育的水平。本研究将通过对当前学校生态 环境的研究,识别教室物理环境中的道德教育因子,一方面可以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生 态环境的优化提供建议和意见,从而提高基础教育阶段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可 以为学校管理者、教师提供一定的依据,实践环境育人,以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首先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分析,重构学校生态环境中道德教 育因子的结构;其次对大连市一些所中小学的实地观察和相关人员的访谈,了解当前学 校生态环境的现状,重点展开对教室物理环境中道德教育因子的识别研究,为以后学校 生境系统中道德教育因子的开发与营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本文 是在搜集国内外学校生态环境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及在保证材料的新颖性、客观性、代 表性的基础上,对已有的文献进行鉴别、整理、比较分析、理论解释从而找出事物的本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质属性,对学校生态环境的研究现状进行科学、客观的呈现。 2 观察法 通过对大连市十几所学校生态环境的观察,并借助一些相关照片的拍摄,记录一些 相关的信息,做到对当前学校生态环境和教室物理环境现状及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笔者 对大连市内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和甘井子区的 1 2 所小学的 7 2 个教室的室内环境 进行了观察研究,笔者在每个区选取了 3 所小学进行调查,又在每所小学中随机抽取了 不同年级的 6个班级进行观察研究。在这 1 2所小学中,有一所为私立小学,笔者观察 了其 6个教室;其余均为公立小学,笔者观察了 6 6个教室。笔者选取的样本覆盖了大 连市内的四个区,又包含了不同年级的班级,还兼有公立和私立小学,因此样本是具有 一定的代表性。 (观察表和照片见附录 a、b) 3 访谈法 所谓访谈法是与被调查者面对面地交流、探讨,通过被调查者对研究问题的回答而 搜集资料的方法。本研究为了深入了解教室物理环境中存在的道德教育因子,将访谈法 作为观察法的补充方法,主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对不同的对象进行访谈。首先,设计访 谈问题,对教师访谈的问题设为四个,分别从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质某方面问题的认识、 教室环境的现状、教室环境因子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和教师对教室环境的建议四个方面设 置问题;对学生的访谈设为三个问题,分别从学生对教室现状的亲身感受、满意程度和 建议三个方面设置问题。其次,确定访谈范围,笔者选择了大连市内 1 2所小学(兼顾 重点、非重点、公立私立中的小学典型案例)的部分班主任、学生进行访谈,通过访谈 对当前教室物理环境中对学生道德品质有潜移默化影响的因子有了充分的了解。再次, 实施访谈。最后,整理录音资料。 (访谈提纲见附录 c)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1 国外关于教育生态的研究 西方教育生态研究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30 年代。1932 年,沃勒(waller,w.)在其名著 教学社会学提出术语“课堂生态学”(ecology of classroom)。到 60 年代,阿什比 (ashby,e.) 在比较英国、印度和非洲大学时,提出术语“高等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waller,w.,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1932,p.161.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higher education)。 1976 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前院长克雷明(cremin,l.a.) 的著作 公共教育 (public education)正式提出术语 “教育生态学” (ecology of education), 辟单章论述。几乎同时,英国学者埃格尔斯顿(eggleston,j.)出版以教育资源分布为主旨 的学校生态学。1979 年,布朗弗布伦纳 (urie bronfenbrener)在两篇论文基础上出 版专著人类发展生态学(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他在书中论说的个体 发展生态环境的 4 个层次成为很多后继教育生态研究的概念框架和理论假设。 国外教育学界一直都注重环境对学校教育影响的研究,早在柏拉图的理想国 、 卢梭的爱弥尔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都有体现。而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 主主义与教育中,设有专章论述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关于“环境” ,杜威认为: “环境” 、 “生活条件”这些词,不仅表示围绕个体的周围事物,还表示作为事物和个体自己的主 动趋势的特殊的连续性。环境包括促成或阻碍、刺激或抑制生物的特有的活动的各种条 件。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体行为的、智力的和情感的倾向。这就是环境 的教育性。纵观国外对于学校生态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校园建设、学校规模、学 校物理环境、课堂生态环境的研究上。 在校园建设方面: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对这方面有了系统的研究,他是前苏 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从教 35 年,其中有 23 年在一所叫“帕夫雷什 中学”的乡村学校担任校长。他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他曾指出“用环境,用学生 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精心设计、创建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人的前提。他认为学校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完备教育 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他特别重视改善校园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自然风光、校 园美化、教学设备、室内陈设以及图书保障。他认为,美丽的校园到处都是树木花草, 应该是一个绿色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环境。在绿色植物中,在美化的环境中,孩 子的身心得到了健康的成长。绿色植物是个大“氧气制造厂” ,提供了新鲜的空气,又 能散发各种杀菌素,使空气中的细菌量大大减少;同时绿色植物能调节气候,使空气保 持一定的湿度,并且可以除尘,这对学生的健康大有益处。2 在学校规模方面:1964 年,巴克和冈普(gump, p. v. )对学校规模与学生行为的 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小型中学的学生比大型中学的学生受到更多的参加活动的 邀请,在活动中往往更可能承担责任较重、困难较大的职位,而且容易处于活动的中心; 相比之下,大型中学的学生,即使都能参加活动,也往往会处于听众或观众的位置。有 关边缘生(marginal student)的研究也说明了这一点:小型中学的边缘生可能成为教育 机构的组成部分,而大型中学的边缘生既处于参加课外活动的边缘,也处于为他们所在 的学校环境负责的情感边缘。3 1967 年,威廉斯(williams, e. p.)的研究表明:第一,学生被接受参与活动的标准 具有相对性。在小型学校里,学生只会吹竖笛,便可加入乐队,而在大型学校里,他必 ashby,e.universities:british india,african:a study in the 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1966. cremin,l. a.(1976) . public education. basic books,inc,publishers,new york. cremin,l. a.(1976) . public education. basic books,inc,publishers,new york. eggleston,j.the ecology of the school,1977.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须另外具备吸引力和受欢迎的条件。第二,小型学校的社团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招收足够 的人数,于是极力吸引学生加入;相反,大型学校则面临如何处理申请人过多的问题。 第三,小型学校的学生的地位期望较高,希望并可能在情境中担当重要角色。第四,发 生在小型学校的越轨行为, 可能以容忍或耐心的指导等方式予以处理; 而在大型学校里, 则可能淘汰。巴克进一步把这些研究成果归纳为“人手短缺理论(the theory of undermanning) ” ,其要点是:人手短缺的情境(小型学校)比人手充裕和人手过剩的情 景(大型学校) ,对参与者的压力大,更能促使他们参与和维护行为情境。4 在学校物理环境方面:洛克林(loughlin,c. e.)曾认为学校物理环境包括两个主 要因素,一是建筑设施,二是可安排的环境。这主要是从构成环境的要素是否可以移动 的角度来讲的。学校建筑具有永久的特征,不能随意移动,而诸如桌椅等学校设施却需 要经常布置或更换。5 在课堂生态环境方面:主要集中于微型电脑的使用和教室内座位安排、教室空间布 置等方面。 里斯(1987,1988b)对中等特殊教育学校中微型电脑对于课堂生态的影响,尤其是 对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使用微型电脑的好处是增加了学术活动 人物的参与度和更关注个体的教育,但是对大多数教师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6 皮莱德(peled,1991)等提出应将信息技术介入自然课堂环境,用信息技术创设更 好的课堂生态,促进更好的学习过程。7 座位安排是课堂环境一个重要的方面。克兰茨和赖斯利(krantz,risley;1972)研究 发现儿童座位过于拥挤将会使儿童对教师或教育材料的注意力显著减少,他们提出应该 关注经常为课堂中的不恰当行为提供机会的物理的、空间的和建筑的变量。8汉密尔顿 (hamilton,1983)提出应采取当前生态学的研究去探索教室座位影响教学和学习的社会 性。9霍利曼和安德森(holliman,anderson;1986)将接近度(从学生到教师的距离)和 学生密度作为大学课堂的生态变量。结果显示,拥有前排位置的学生比坐在后排的学生 获得更高的成绩等级,但座位密度、座在过道、坐在教室中间对成绩等级没有影响。10 letty j rayneri等人研究了课堂环境同天资聪颖的中学生的学习风格偏好及对其表 现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科学和数学课堂环境中,学生的 gpa(grade point average) 高低和学习风格中对责任感和教师激励的偏好有很大关系: 而在社会课程和自 然科学等课程环境中,学生的 gpa 和其对环境的感知能力有关,如听觉、触觉、动觉 等。11 教室空间布置也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罗斯(ross,1982)专门建议基于生态的 视角,认为把课堂环境看做是一个由物理部分和行为部分组成的生态单元,认为课堂建 筑应该为学生的隐私而设计,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私人的空间和设备。12 2 国外关于道德品质的研究 圣经中提出了神学或宗教德性的要求, “信” 、 “望” 、 “爱”这三种神学德性。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古希腊提倡四种美德,理智、勇敢、节制、正义,奥古斯丁首先承认这四种美德是人类 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但是为了宗教神学的需要, 他把原来的四美德改变为审慎、 刚毅、节制、正义,并对之作了宗教化的阐释,除此之外,奥古斯丁还提出了一些品德, 他们是:自由、持存、不朽、至美、完美、完满和谐一致、纯洁、真等等。这些美德是 神所具有的,他们至高无上。 到了现代,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就要明确核心价值的具 体内容,分清核心价值和非核心价值。美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掀起新品格教育运动,旗 帜鲜明地提出能为所有文化接受的、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核心价值。这些价值包括: 同情、勇敢、礼貌、公正、诚实、善良、忠诚、坚毅、尊重、负责等。日本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也着力加强了道德教育,通过道德科目、学科渗透以及各种活动培养学 生“团结、谦逊、诚实、善良、正直、礼貌、智慧、同情、合作”等品格,其中最为核 心的价值和品格是爱国、平等、责任、合作、关爱等。lvep(全球生活价值)是全世界 教育工作者的合作项目,认为应重点培养儿童、青少年的 12 种核心价值观,它们是: 合作、自由、幸福、诚实、谦卑、爱心、和平、尊重、责任、朴素、容忍、团结。13 3国外关于学校生境中道德教育因子的研究 鲍克( boxer,p.) 等人研究了地区生态环境和学生攻击行为之间关系。他们以教师 为收集数据的主要来源,使用定量和定性方法评估了两个地区( 城市和郊区) 教师对支持 或缓和学生攻击行为的个体认知因素( 即他们的攻击行为和支持攻击的认识) 和学校生 态因素(aspects of the school ecology),例如同伴和教师对学生攻击行为的反应,学校处 理学生攻击行为的程序的认知(perception)。为提高教师对学生攻击行为和信念的感知效 度,作者还使用了来自学生和学校记录方面数据。调查结果表明,平均而言,城市学校 学生的攻击行为高于农村。这种地区差异同样出现在同伴对于攻击行为的反应中。 “城 市教师观察到,更多学生对于攻击行为采取了支持性的反应(reacting favorably toward aggregation,例如发笑、起哄,孤立升级)。 ” 麦科恩(mckown,clark.)用生态框架整合了原有三种防治偏见理论。他认为,减少 偏见的干预措施(intervetion)植根于每种理论对偏见形成的原因分析。因此,每种理论的 原因论(theory of etiology)强烈地塑造(strongly shapes)并且严重地限制了干预措施的范 围。为在减少种族偏见的斗争中获得更大进步,同时减少特定偏见原因论带来的知识限 制(epistemic constraints), 我们必须采纳新的概念框架来推动理论和实践发展。 具体而言, 我们需要一个整合的概念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各种关于偏见原因的理论彼此相助而不 苏寄宛. 日本道德教育研究 j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9 9 5 ( 1 ) : 2 3 - 2 4 . boxer, paul; musha- eizenman, dare;dubow,eric f.; danner, stephanie; heretick, donna m. l.(2006).assessing teachers perceptions for school- based aggression prevention programs: applying a cognitive- ecological framework.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vol. 43 (3). mckown, clark.(2005).applying ecological theory to advance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school- based prejudice reduction interventions.educational psvchologist.vol. 40(3).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是彼此竞争。生态理论提供了一个关于影响个体行为的相互关联的社会结构和过程模 型,是“一个解放想像力的整合的概念框架” 。作者以生态学理论为框架,评价了美国 学校教育内社会认知训练 (social cognitive training)、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和解 放心理学(liberation psychology)三种减少偏见理论,讨论了三种理论在偏见形成和减少 偏见的干预措施方面所针对的生态结构和生态过程,指出了三者的互补关系。 德安德雷(d andrea,michael.)界定了暴力的定义与类型,论述了在学校中实施防止 暴力计划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一个综合性的校本暴力防治计划。这个计划基于“发展 生态”路径(a developmental- ecological即 approach),主要供教育实践咨询者使用。 它包括直接学生服务、直接学校服务、间接学生服务和间接学校服务四个组分。作者将 这个计划应用于夏威夷的 4 个小学。评价数据表明,夏威夷校本暴力防治培训计划是在 学校情景内实施暴力防治的有效计划。 马雷等人 (james malley, mitchell beck 和 delia adomo)描述了建立无暴力 (non- violence)学校生态的框架。作者指出,社会内人口统计学因素的巨变要求教育机 构扮演新角色。工业时代的学校系统在不断扩张的经济中聚焦于培养有用公民,后现代 生态系统必须聚焦于提升共同体的意义和对它的归属感以形成健康和有生产力的公民。 作者列表比较了工业时期和生态时期的教育范式(the industrial- era and the ecological paradigm)。作者认为,大型科层制学校的非人格化特征、强调服从、控制和秩序以及专 注于等级、竞争和个人成功创造了一个让很多儿童感到异化、孤立和被拒绝的环境。为 了消除学校暴力,我们必须改变社会环境。 (二)国内研究现状 1 国内关于教育生态的研究 我国学者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进行教育生态学的研究,1990 年吴鼎福、诸文蔚 的教育生态学是我国第一部教育生态学著作。作者从教育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互作 用的关系入手,以教育系统为主轴,剖析教育的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以教育的生态系 统为横断面,然后扩展开去,建立起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结构,从而集中地阐述其原理, 揭示出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 我国学者任凯白燕撰写了教育生态学 ,该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和分析教育与环境的关系,从宏观角 度阐述了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原理和功能,并从微观角度论述了学校、班级的工作与 dandrea,michael.(2004).comprehensive school- based violence prevention training: a developmental- ecological training model. journal of counseling high school size and student behavior, 1964. 4 williams,e.r.,“ sense of obligation to high school activities as related to school size and marginality of student” ,child development,1967,vol,38,no,4. 5 loughlin,c.e.,understanding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977, 78,pp.125- 131. 6 rieth,herbert;and others.(1987).the effects of microcomputers on the secondary special education classroom ecology.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v8 n4,p36- 45 ; rieth,herbert;and others.(1988b).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microcomputers on the secondary special education classroom ecolog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v10 n3,p113- 19. 7 peled,zimra;and others.(1991).ecology and experimentation in the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ventions in natural classroom settings.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v17 n2- 3,p419- 48. 8 krantz,patricia j.;risley,todd r.(1972). the organization of group care environments: behavioral ecology in the classroo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80th,honolulu,hawaii,september 2- 8,1972. 9 hamilton,stephen f.(nov.1983).socialization for learning: insights from ecological research in classrooms. reading teacher v37 n2,p150- 56. 1 0 holliman,w.b.anderson,h.n.(1986).proximity and student density as ecological variables in a college classroom.teaching of psychology v13 n4 p200- 03. 1 1 letty j rayneri, brian l gerber, larry p wile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the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of gifte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impact on levels 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