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传播学专业论文)编辑出版成果的信息论价值.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摘摘 要要 编辑出版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得以延续和传承的重要物质载体,是社会信息的 集合体,具有相应的信息学价值。出版信息传播过程实际是作品信息成为出版物并 通过传播者到接收者的流动过程。 编辑出版成果的信息论价值有三方面:内容价值、应用价值和中介价值。内容 价值就是出版物的核心精神物(各种社会信息)的传承;应用价值是指出版物 及社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介质价值出版物的载体形态发展和复制,上述三种 价值的实现,都需要通过信息的传播实现。在出版物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都 存在着社会信息的传播,正是出版物的信息论特征使其具有信息论价值。 出版物是人们不断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出版物是将精神内容复制在物质载体 上向公众传播的作品。任何出版物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出版物是信息传播的 载体。信息的传播是通过出版活动中的批量生产及出版物的广泛传播过程来实现的。 信息交流有利于知识创新和增加共识。编辑出版成果的经济效益可以通过市场销量 反馈给出版社,从而帮助出版社更全面地掌握经营情况。 关键词:关键词: 文化传承 信息传播 信息交流 信息反馈 ii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abstract publicatio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by which human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progress can be extended and inheri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publication is aggregate of social information and with corresponding information value. the process of publication transmission is: the information of works is made into publications, then to circulate from disseminator to recei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theory, there are 3 aspects of the values of publications: content value, application value and medium role. content value involves the inheritance of the core of publications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pplication value means circulations and exchanges of publications and social information. medium role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medium form of publications and replication technology.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se values relies on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which covers production, circu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ublications. publications have information value for their in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publications are the main access of information. publications are the works which not only spirit content printed on but also spread to the public. publications are medium of social information and indispensable of certain medium form. the circulations of information complete through large-scale production and wide spread. information exchanges help to get more consensus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economic benefits of publications can be reflected in sales to publishing house, which help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operating conditions. key words: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formation exchange feedback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1 绪绪 论论 编辑出版成果是指经过编辑的劳动转化为可供给社会传播的新生文化客体。编 辑出版成果常以书籍的形式出现,书籍被认为是最古老的传播载体,是人类进步和 文明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古老的传说和习俗流传至今,从一些历史文物、古籍中可 以考查到古代人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发展水平;通过书籍、报刊、网络,人们可以了 解到地球的另一边的人们是怎样生活,哪怕从不曾相见。人们通过编辑出版成果认 识到历史的兴衰更迭、时空的同一存在。 培根曾说,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它满载着贵重的货 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书籍的价值。使得书籍有如此重大作 用的,是书籍所承载的贵重的货物精神内容。出版物作为精神媒介,其创作、 编辑、复制、发行的成功,关键在于其作品的精神价值。精神内容一旦物化为出版 物,经过发行,就会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它们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过去和现在,从 实践中总结经验和客观规律,使人类获得极大的发展,将直接影响社会进步和文明。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编辑出版成果也从纸墨向光电及网络演变。今天的编 辑出版成果,不仅指书籍,还包括报纸、期刊、音像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网络出 版物。不管编辑出版成果的形式如何演变,其承载的信息是永恒的。形式的变化无 法改变编辑出版成果的内容价值。无论出版者如何对作品进行策划、包装、营销, 都无法最终决定该作品是否能畅销流行、获得读者喜爱并流传久远,这些更多取决 于编辑出版成果的精神内容。营销或发行竞争力的前提都在于出版物的内容是否具 有竞争力,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从工业经济进入到知识经济,从文化事 业扩展到文化产业,内容为王的本质仍然没有改变。 图书信息到底是属于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图书信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人 提出了图书信息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间的一种“中介世界”的观点。 1信息,作为 一种特殊存在,其内容是精神的,其载体都是物质的,它既像物质世界,又像精神 1 信息学基础理论.第 415 页. 2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世界,好像同时属于精神和物质这两个世界。在信息这个特殊存在中,物质与精神 的差异融合在一起,二者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没有固定不变的边界。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编辑出版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得以延续和传承的重要物质载体,是社会信息的 集合体,具有相应的信息学价值。充分认识编辑出版成果的信息论价值,对于编辑 出版系统信息处理问题有着指导和正确评价的作用。 编辑出版成果的信息论价值是编辑出版系统信息处理问题的一个子课题。目 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专门研究编辑出版信息理论和方法的专著和论文,只有个别学者 在相关文章中提到过编辑出版信息学的概念,这些概念与现在的社会信息科学研究 的内容还有一定差距,针对此情况选取该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开拓性。 研究编辑出版成果的信息论价值,需要具备编辑出版学理论基础和社会信息科 学、哲学、传播学方面的理论基础,学科交叉性强,现有的研究成果很少,也具备 较大的研究空间。 本课题是编辑出版信息理论和方法的基础性研究的子课题,编辑出版信息理论 和方法研究旨在提出编辑出版信息系统的若干基本概念,重点讨论编辑出版系统的 信息处理问题。编辑信息学研究作为社会信息学的一个分支,对于创立完整的社会 信息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而编辑出版成果的信息论价值研 究,是编辑信息学研究中关于编辑出版系统的基础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能够 为编辑信息学研究提供基础的理论支撑,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出版信息传播过程其实就是作品信息成为并通过出版物从传播者到接收者的流 动过程。对这四项基本要素进行内涵分析和研究视角的界定,不仅有助于出版信息 传播的理论研究,更是揭示和理解出版信息传播的微观机制及其规律的基本前提。 本课题计划从编辑出版活动的成果概念构成入手,研究目前对出版物的论述, 比较不同论述之间的差异,分析其中合理和不合理之处;研究目前关于出版物作用、 功能、价值的相关论著及信息学论著,总结出版物的具备的信息论特征和信息论价 值。编辑出版成果的信息论价值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的社会价值会有重合, 3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但这种相同的说法,却是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展开的,有着不同的内涵。 1.2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2.1 研究方法及过程研究方法及过程 1.定性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的性质,选择定性研究方法,采用逻辑的思辨方法进 行写作。 2.文献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收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形成对研究问 题的充分认识,了解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 所要研究问题。 3.叙述研究法:将现象和已有的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 解释出来。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 是必不可少的。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有带揭示性的 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有利于普及工 作。 4.信息学研究方法:查阅信息学相关论著,深刻体会编辑出版与信息学的理论交 叉,运用信息学观点考察编辑出版中的问题。 1.2.2 创新点创新点 本课题是编辑出版系统的信息处理的一个子课题,是立足于社会信息科学的大背 景展开的应用社会信息科学的基础性研究。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从信息论的角度考 察了编辑出版成果具有的价值,以往的研究一般都是从编辑出版活动的社会功能角 度阐述,真正从信息论意义考察的很少,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空间。 以往的研究一般将出版物分为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来分析,在本课题中,认为 编辑出版成果的信息论价值有内容价值、应用价值和中介价值三方面。内容价值就 是出版物的核心精神物(各种社会信息)的传承;应用价值是指出版物及社会 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介质价值出版物的载体形态发展和复制,上述三种价值的 4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实现,都需要通过信息的传播实现。在出版物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都存在着 社会信息的传播,正是出版物的信息论特征使其具有信息论的意义(价值) 。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编辑出版成果的信息论价值。 国内外关于编辑信息学的相关论著较少,没有可供参考的范例。给研究带来创 新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研究难度。本课题难点在于,如何运用信息学的研 究方法来研究编辑出版成果的价值,避免用“信息”的字眼代替信息学方法的研究。 同时,对出版成果信息论价值的研究,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现有的信息论原理,需 要在深刻理解社会信息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使课题具有理论创新性。 1.3 编辑出版信息学研究概况编辑出版信息学研究概况 1.3.1 信息论的基本理论信息论的基本理论 信 息 论 信 息 论 的 创 始 人 是 美 国 贝 尔 电 话 研 究 所 的 数 学 家 申 农 (c.e.shannon) ,他为解决通讯技术中的信息编码问题,突破了老框框,把发射信 息和接收信息作为一个整体的通讯过程来研究,提出了通讯系统的一般模型;同时 建立了信息量的统计公式,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1948 年申农发表的通讯的 数学理论一文,成为信息论诞生的标志。申农创立信息论,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 上完成的。1922 年哈特莱发表信息传输的文章,首先提出消息是代码、符号而 不是信息内容本身,使信息与消息区分开来,并提出用消息可能数目的对数来度量 消息中所含有的信息量,为信息论的创立提供了思路。哈特莱第一次把消息、情报、 信号、语言等等都是信息的载体,而信息则是它们荷载着的内容。信息不是事物本 身,而是事物所揭示的内容。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建立了维纳滤波理论和信号预测理论,也提出了信息量的统计 数学公式,有人认为维纳也是信息论创始人之一。整个控制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通 的过程,控制就是通过信息的传输、变换、加工、处理来实现的。反馈对系统的控 制和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生物物体保持自身的动态平衡,还是机器自动 保持自身功能的稳定,或是一个国家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都是通过反馈机制实现 5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的。 在信息论的发展中,还有许多科学家对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信息论可以分成两种:狭义信息论与广义信息论。 狭义信息论是关于通讯技术 的理论,它是以数学方法研究通讯技术中关于信息的传输和变换规律的一门科学。 广义信息论,则超出了通讯技术的范围来研究信息问题,它以各种系统、各门科学 中的信息为对象,广泛地研究信息的本质和特点,以及信息的取得、计量、传输、 储存、处理、控制和利用的一般规律。广义信息论,人们也称它为信息科学。 信息科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一门科学。信息方法具有普适性。所谓信息方法就 是运用信息观点,把事物看做是一个信息流动的系统,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 理,达到对事物复杂运动规律认识的一种科学方法。它的特点是撇开对象的具体运 动形态,把它作为一个信息流通过程加以分析。信息方法着眼于信息,揭露了事物 之间普遍存在的信息联系。本课题研究的“信息论”价值,也就是将编辑出版成果 致于其发行、使用等“流通”过程进行考察。 本文将多处提到“信息”这一概念,关于什么是信息等问题,在许多信息学论著 中都有阐述。本课题所指“信息” ,更侧重社会信息,对于什么是社会信息,欧阳康 在社会信息科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思路一文中指出:社会信息直接地是区别于 自然的自在信息的,是与人的生命存在、精神生活、社会交往、文化传承、变革创 新活动等相关联的那些信息。它们以生命的方式、社会的方式、历史的方式、文化 的方式、民族的方式、国家的方式,以至人类的方式等极为纷繁复杂的方式存在于 我们的生活与交往之中,并使人的存在与生活成为可能。 乌克兰的谢苗纽克在其文信息科学与社会人文知识(国外社会科学, 2003年第4期第17页)中提到,信息问题是其社会意义不仅不会日渐降低,反而会日 益增强并越来越被科学深刻认识的诸多问题之一。对信息在个人和不断发展的整个 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正在深化,许多新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的对象。比如,近年 来,更多地注意信息交流技术的发展,国际互联网及其对个人、对社会群体信息空 间的影响,关注国家发展的信息法律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和由信息社会向智能社会 转化的前景问题。在对这些问题及信息学、社会人文科学各专业学科的共同研究中, 发挥最大作用的是哲学知识。而对于哲学知识而言,人的因素永远是根本性的和决 6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定性的。 另一种介于信息学和文化学之间的专门信息活动的问题初见端倪,即把人和社 会的信息文化作为一般文化的特殊层面分离出来。这种文化层面是客观存在的,而 且在很久以前就存在。如今世界文化正经历着的科技革命的工艺阶段的本质特征, 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关于信息文化与技术工艺文化相互关系的属性问题。人类 社会(以及它的文化)的继续发展无疑将展现信息学与文化学相互关系问题的多样 性。 1.3.2 编辑出版相关学术研究现状编辑出版相关学术研究现状 彭小燕在 出版文化反思(科技经济市场 2006.9) 中认为出版的产生和发展, 本 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版是传承 文化的重要手段, 从产生之日起, 其主要功能就是记载、传播和积累人类在生产活 动和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想、知识和信息, 文化特点很鲜明。出版物不仅是 一种物化产品, 而且是一种精神产品。出版就是为文化作嫁衣裳把自己隐藏在思想 和文化的背后。 出版及其出版物, 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来看, 无论是纸质出版, 音像出版, 电 子出版,还是网络出版, 数字出版, 尽管具有互不相同并在不断发展的外在形态, 但都具有共同的内在形态, 即载于其中的以语言文字为形式, 以交流思想、传递信 息为目的的一定的文化内容。这种语言文字有的是有声的, 有的则是无声的, 有的 表现为文字语言, 形体语言, 有的则表现为音像语言。但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 所 包涵的文化内容都是一脉相承的, 而且都是整个出版及其出版物的核心组成部分。 如果没有或者缺乏这个核心组成部分, 就不可能有出版, 更不可能有出版文化, 人 类的文化建设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说, 出版是文化的载体, 出版 业是以内容为主的文化行业, 具有深刻的文化属性。 出版的实质, 就是复制文化信息并向公众传播, 这是人类独有的一种交往手段, 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创造的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它的总的内容作为一个文化 价值信息的开放体系, 既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也可以跨越社会群体的局限, 7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使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得到纵向的发展和横向的交流。该文章从出版活动的价值谈 起,分析了出版物兼具具有精神内容和外在形态,出版有利于精神财富的交流。 从出版业的社会功能来论述的,有蔡健在论出版物的功能 (编辑之友 2004 增第 117 页)中提出的现代出版业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传播和积累有益于提高民族 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与本文的信息论价值研究有一 定差异。这些社会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保存文化遗产、传递社会信息、 扩大 人际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引导社会舆论和提供文化娱乐。 编辑出版成果是整个编辑出版系统运作所产生的最终成果,至此,作者与编辑 的劳动以一种物化的形式呈现于眼前。通常编辑出版成果具有可持久存在的精神内 容,具有使精神内容物化的物质载体,并可用于传播。编辑出版成果是经过编辑加 工的社会信息的集合体,具有文化传承、信息交流、信息的复制和传播等显著的信 息论价值,充分理解编辑出版成果的信息论价值,有利于在信息论视野下更深刻地 体会编辑出版成果的功能、意义和对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重大价值,也能更深入 地考察编辑出版系统的信息处理问题。 8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2 编辑出版成果及其信息论价值的界定编辑出版成果及其信息论价值的界定 2.1 编辑出版成果的含义编辑出版成果的含义 编辑出版成果是指经过编辑的劳动转化为可供给社会传播的新生文化客体。一 般指编辑出版活动的产品出版物。 出版管理物条例中对出版物的规定是指报 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本文认为出版物还包括网络出版物。 2006 年全国共出版书籍 180979 种(初版 112135 种,重版、重印 68844 种) ,出版报 纸 1938 种, 期刊 9468 种, 录音制品 15850 种, 录像制品 17856 种, 电子出版物 7207 种。 (数据来源2006 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 1) 2006出版物种类图 180979 9468 1938 15850 17856 7207 050000100000150000200000 1 出版物类别 种数 电子出版物 录像制品 录音制品 报纸 期刊 书籍 图 2-1 2006 年出版物种类图 从上图可见,图书这种传统纸质出版物占据了出版物种数总体的百分之七十以 上,是具有代表性的编辑出版成果之一,本文则主要以图书为代表论述出版物的信 息论价值。在出版物定义表述上,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袁亮在出版学概论中指出出版物是“用文字、图画、声音和其它符号表述 1 新闻出版总署网站 信息过程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过程,也是编者思维活动的过程,经过编者的思维创造, 使精神信息规范化、有序化。 4.1 复制是信息得以传播的技术条件复制是信息得以传播的技术条件 信息载体的形态既然是取决于信息搜集、存贮、传递和利用的需要,自然,信 息栽体的运动形式也是与信息的搜集、存贮、传递和利用的需要相适应。信息的各 种裁体的运动形式既相区别又相联系,而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们的区别是:各 自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即运动主体)和特殊的本质及规律。信息与载体的不可分性, 决定了空间和时间成为信息学结构特征中的基本要素,成为信息赖以传递和存在的 条件之一。信息工作者总是选择密度最高、容量最大、传递速度最快的先进的载体 作为信息的存贮和传递的工具。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信息存贮 和传递的面貌,从而也极大地压缩了信息赖以存在的空间。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和光 盘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同一空间的密度和容量成百、千、万倍的增长。 编辑出版成果通过复制发行,实现大量、大规模的社会传播。复制的前提是社 26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会信息不会因载体的不同产生变化,即出版物的精神内容具有去载体化的永久存在 性。 1复制,指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像、翻拍等方式将经过编辑的 作品制作或转化成出版物的行为。它是物化并量化出版物的过程,一方面能增加精 神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另一方面能把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转移到 物质产品中去,使作品最终形成出版物产品。根据现出版的教材,复制技术内容基 本应包括:摄影复制技术、缩微摄影复制技术、静电复印技术、光盘存储技术等。 现在我们已进入数字化的时代,复制技术也同其它技术一样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数字化技术它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或 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存储、传输与处理的过程。广义 上来说印刷技术属于一种复制技术,信息的数字化也是对信息的一种“复制” 。数字 化技术使复制更为方便快捷,复制失真更小。 自桌面出版系统(dtp)问世以来,印刷行业一直在寻求新的制版方式,以使计 算机的高速度可以达到更好的体现。一种解决方案是 ctp 技术,它不再需要菲林的 显影、定影等冲洗处理工艺,直接把计算机处理得到的数字图文信息复制到印版上 面。这种技术的一个明显不足是采用的版材价格昂贵,让许多想采用此技术的用户 望而却步。ctcp 技术是一种既继承了 ctp 的优点,又能继续使用传统 胶印版材的技 术。 ctcp 是 computer to conventional plate 的英文缩写,是指在传统 ps 版上 进行计算机直接制版,它 是 ctp 工艺的一种形式。该技术采用 360450nm 的紫外 线光源对传统 ps 版进行数字曝光。 2ctcp 有很多优点,最明显是提高了生产效率, 节约时间和降低生产成本。然而,ctcp 到底能够体现 出何种程度的优势,还与印刷 公司对数码技术的掌握程度有关。从传统制版转型到计算机直接制版 ,在时间和成 本上有很多重要的影响因素。 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复制技术的发展。复制已不再是出 版传播的障碍,接收者甚至可以在传播者的协助下自行完成。但不管怎样发展,复 1李新祥.论出版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其研究视角.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5.第 4 期 48 页 2 曹前. ctcp 技术综述j. 广东印刷,2006 年第 3 期. 27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制仍为扩大出版物传播范围的必备要素。 4.2 编辑出版成果作为媒介携带社会信息编辑出版成果作为媒介携带社会信息 出版是一种借助于某种载体介质而进行的社会信息(尤其是知识信息)的传播, 所以出版活动呈现出不同与其他传播媒体的独特的信息传播性质与传播本质。 出版传播的内容是出版传播对象即作品的内容,指作品所承载的人类精神信息。 作品信息包括两个层次的意思:(1)作品所载的主体内容,即作品内载信息。(2)关于 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信息,即作品外载信息。作品信息是出版传播者的劳动对象,也 是接收者所需要的内容。因此,作品是沟通、连接出版传播的“桥梁” ,也是出版传 播价值之所在。 所以,对作品及其信息的研究,除了要从一般意义上的作品及其信息的研究中 获得借鉴,从而确定出版传播内容的一般特征,更需要在信息论基础上上研究作品 及其信息。 信息概念本身有着不同的层次,对其本质也有不同的认识。作品信息的结构研 究可借鉴文献信息的结构分析,从线性与平面结构、立体结构和层面结构展开。出 版传播媒介即出版物,是指介于出版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用于负载、扩大、延伸、 传递特定符号(表达作品信息的代码)的物质实体。不是任何可以传播的东西都能称 为出版物,出版物是经过编辑、复制,具有精神内容的,能够发行的作品。出版物 是出版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出版传播活动的社会价值只有通过不断地向接收者提 供出版物,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出版物既可以作为传播媒介来认识,也可以作为传播内容来看待。当侧重形态 探讨时,出版物就是传播媒介,当侧重信息分析时,出版物就是传播内容。图书所 承载的信息是出版传播的内容,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媒介形态。 社会文化需求推动了媒介变革,但同时文化传统(如思维定式)决定着媒介的普 及程度。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印本书的产生加速了文化传播,发展了图书流通,产生 了专门的出版机构,扩大了出版范围,萌生了版权贸易,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融;缩 微出版物和声像出版物节省空间、动态连续、多维逼真、安全正确的特点使它们为 28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人类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思维视野和媒介空间。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介即讯息” 。他认为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 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换句话说,人类只有在拥有了 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任何媒介内容都是 另一种媒介,书籍的内容是文字,文字的内容是言语,而文字与语言都是媒介,媒 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 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媒介”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 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媒介本身才是真 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 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 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 新产生的媒介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人类复制技术的发展并非单单是为了信息传播,但复制技术是出版传播技术的 核心,曾一度制约着人类出版传播活动的整体发展,这一技术也体现着出版传播活 动的独特魅力。中国出版业经历了如下图 1所示各个阶段的媒介与印刷的发展。 造纸术 印刷术 网络技术 竹 帛 并 行阶段 纸 写 书 本 阶段 过渡期 1印本书 阶段 过渡期 2 网络出版 阶段 过渡期 3 简牍制度 卷轴制度 册页制度 数字制度 1 肖东发.出版媒介的演变和社会文化的发展j.编辑学刊,2006(3) :40. 29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图 4-1 中国出版形制演化图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书籍的形态发生演变:一般认为,最早的形态是商 代早期用绳子串联起来的刻有文字的甲骨或兽骨。商代中期,图文刻写在竹木简上 并用带子串连成册,称为简策,它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态。商代晚期刻 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被看作古代是古代原始书籍形态的一种。之后用丝织品、帛箔 等作为材料,书写上文字。在长卷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成卷称卷轴装。到纸张 发明后,出现了从卷轴装向经折装的过度形态旋风装,即将一素纸长卷上面依 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绘制图形,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后又受到 印度贝叶梵经的启示,将书页按序粘接起来,加以折叠,加上外衣,使之成为可以 随时展读的册子,称为经折装。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奏章等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 宋元时期的版书主要采用蝴蝶装的形态,即将每页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 内,再将若干折好的页面对齐,粘贴成册。它的应用是书籍形态的一大改革,从而 确定了一直沿用至今的书籍的基本形态。再后来是改进的包被装,到明中期有了线 装书籍。随着活字印刷技术的运用和装订技术的发展,清以后逐渐从手工操作走向 机械化生产制作。现在,除保留民族传统或有特殊用途,才制作少量线装本,主要 双页 蝴蝶装 单页 包背装 印刷 线 装 单页 精 装 双面 印刷 平 装 (机械印刷) 经折装 有册无页 旋风装 有页无册 (龙鳞装) 微缩资料 只读光盘 跨媒体 声像资料 交互式光盘 出版物 等非纸介 磁盘出版物 质出版物 网络信息库 30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的装订形式是平装和精装。从书籍形态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前人在寻 求书籍合理的形态结构的同时,一直想制造一种理想的书籍材质,纸张有着绝对的 优势:它适宜绘写、廉价、便于大量生产和长久保存、易于装订成书籍。其技术的 本身,为后人研究编辑出版史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和途 径。那么媒介中也的确是包含着重要的社会信息。 历史教科书中提出一种观点“机器大生产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对人类 社会三阶段的划分,也完全依赖媒介的改进,农业社会是铁器时代,工业社会是机 器的时代,信息社会是电子技术的时代,媒介不过是生活的一种手段,交流的一个 通道,无论那个时代都可以透过媒介去理解和解读。透过媒介去看看生活的本质, 正如通过言语去了解思想的内涵一样。过分专注于信息造成了对社会环境的忽视, 但正是后者有助于理解信息可能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信息很重要。 麦克卢汉早在 1964 年就说过:“任何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 变的过程。它为人类打开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从其发展史看,新 形式的媒介总要取代旧形式的媒介,这似乎成了一条规律。如口头媒介被写印媒介 所取代,写印媒介又可能被电子媒介所取代。但实际情况是,纸质媒介并未完全被 电子媒介取代,而是与新媒介一起共同发展。那种把书籍仅当作信息载体的观点, 是其与信息技术之间许多无谓冲突的根源。出版物不仅构造了信息,甚至也构造了 社会。一种旧工具之所以能够坚持不衰是因为它们尚能够向人们提供它们所特有的 价值的资源。对于历史的追忆与探究,纸质书籍记载的图文资料是最直接的,也是 更加真实可信的。在大量的历史资料当中,也以纸质材料书籍居多。由于纸质文件 易于提供社会性和个人性的保证,且易于随身携带,因而纸质媒介并不像信息逻辑 所推论的那样会轻易地消失,纸质书籍已超越了其物质的意义,成为历史和文化的 积淀。同时,信息在不同形式间转换,会产生不确定性。在不同“平台”间进行“转 换”时,如将书本的内容数字化,人们不可避免地要对信息进行选择,哪些保留, 哪些则放弃。 31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4.3 信息传播通过编辑出版成果的广泛传播实现信息传播通过编辑出版成果的广泛传播实现 出版物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信息的传播是通过出版活动中的批量生产及出版物 的广泛传播过程来实现的。批量生产为出版物的流通创造条件,而流通则直接使蕴 含于出版物中的知识信息得到广泛的传播。 作为用来传播作品信息的物质手段,出版物沟通着出版传播者与接收者,它是 负载、传递特定符号的介质。通过它,可以扩大作品传播的空间,加快传播速度, 改善传播效果。 出版物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书写、印刷和电子等几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出版物 对作品的传播距离、速度和效果是不同的,但都是为了有效传播作品信息。在现代 社会,大量的作品信息依靠印刷型出版物与电子型出版物源源不断地向社会扩散。 大众传播的传播者与传播受众通过传播媒介发生间接联系,信息流动是从传播 者到受众(如图 4-2), 呈空间广度和横向扩散之态势。 而出版传播是通过传播载体(纸 张、磁性材料、感光材料、高分子材料和网络载体等)来传播知识和信息,其传播的 内容是随着载体的传播而传播,受众有充分的选择自由。 图 4-2 编辑出版传播过程示意图 出版传播的信息流向总体上呈单向性的特性,即信息的流动是从传播者流向受 众,但因为出版传播依赖信息载体这一介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 使出版传播具有两种传播态势: 一是基于空间角度的横向扩散的传播态势,出版传播可以借助传播内容的物质 载体,进行跨地区乃至跨国界的传播,使传播内容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以及四 周更大的地区范围扩散,出版物的发行和国际图书贸易就是空间意义上的横向扩散 的出版传播形式。 二是基于时间角度的纵向承传的传播态势,因为出版传播内容是以各种技术手 传播者 (作者、出版者) 传播媒介 (编辑出版成果) 受众 (读者) 32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段和方式记录于载体之上,出版传播的内容可以依赖载体的流传而流传。古代许多 优秀的文化财富就是依靠复制图书的方式代代流传下来,而今也是通过出版的方式 使许多人类创造的精神活动的创造成果流传给后人。因为有了出版活动,人类可以 依赖载体介质进行文化的积累、承传和发扬。 法国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皮说:“书籍,无论是手抄、印刷,还是影印,其 目的都是为了让说的话重复无数次,也为了让说的话保存下去。 ”(文学社会学) 这正是出版传播具有的多向化传播特性。出版的传播本质就是使传播的信息突破时 空的限制,扩散四方、传承千古。虽然大众畅销书和发行量大的期刊,其受众数量 与广播电视相比,其“大众”数量仍然少得可怜。出版具有的历史承传的传播态势 有其独特性,是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形式所不具备的;正因为出版具有跨时空的 多向化的传播态势,尤其具有纵向承传的传播态势,才使得出版活动成为积累保存 文化和跨时代传播文化财富的挑大梁者,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编辑出 版成果所传播的信息大多数都是系统的完整的知识内容,都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 成果。传播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也是出版传播的本质特性之一。对于那些篇幅巨 大的、内容枯燥的思想财富和学术成果的传播,出版能够达到最好的传播和保存效 果,也是最好的方式和手段。编辑出版成果在人类文化精神遗产的保存和传承上功 不可没,也是信息得以广泛传播的方式之一。 33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5 编辑出版成果的应用价值信息交流编辑出版成果的应用价值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是人类最广泛、最重要和最复杂的行为之一。信息的无所不在,使得 交流亦无所不在。人们每天的行为就是产生、传递、接收信息和对各种信息作出反 应的行为。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生活中交流越来越广泛和 深入,信息交流已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对象和 手段之一。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信息交流是信息的传者与受者(信源与信宿)之间利用信 道(媒介)传输和交换某种符号化信息的行为,是提供、传递和获取信息的过程, 是知识信息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机制。有效的信息交流有助于人们及时吸收、借 鉴他人的成果、思想和经验,拓宽视野,启迪思维,开拓创新。 根据信息交流渠道以及交流信息载体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信息交流分为正式信 息交流与非正式信息交流两种方式。 (一)正式信息交流:主要指以正式出版的文献为基础的信息交流。传统意义 上的“文献”主要是以纸为物质载体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文献 数字化已越来越普遍,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文献”还应包括由社会各种组织机构 监督、控制、代理、主办的网络文献资源,包括数据库资源、书目资源等等。 正式信息交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系统性。由于信息内容是经过整理、加工而成的,所以内容全面、深入, 具有连续性。 (2)准确性。正式出版物具有著作权及版权,其信息是经作者精心考证、校验 过,且经权威机构审阅过的,信息的精确度高。 (3)可靠性。交流的信息是经过社会监督机构评价、控制的,其信息比较可靠。 信息可以被反复引用,不需要与最初的信息开发者接触。 (4)滞后性。由于文献出版需要周期,据统计,从成文到正式出版至少需要一 年时间。而美国心理学会统计,科学信息在出版前一年至一年半传播最为活跃,自 34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其在杂志中公开发表之时起,完全转入了二次出版物的范畴。 (二) 非正式信息交流:非正式交流是指不以正式出版的文献为基础,由需要 进行信息交流的个人或组织(即信息的传者和受者)自己来完成的那部分信息交流, 包括:书信来往、交谈、演讲、手稿、论文预印稿、学术会议等等,还包括网络环 境下的电子邮件以及网上聊天、网络社区发帖等等。 非正式信息交流个性化特征明显,适用于小范围、个别人的信息交流,信息的 专指性较强,反映的是个人见解,较为直观、生动、易于接受。时效性强、信息反 馈迅速。新思想、新观点、新发现可以即时地进行交流,而无须文字处理,容易激 发灵感,产生思想火花。选择性、针对性强,从专家、学者那里得到的第一手资料 显然要比去查找十几或几十种文献中的相关资料容易得多。然而非正式交流准确性、 安全性不高,交流的信息价值有随机性,缺乏客观公正性和真实可靠性。信息的存 取方式不固定,不易于存取。 本文论及的编辑出版成果的信息交流价值,属于正式信息交流的范畴,具备正 式信息交流的各种特点。 5.1 信息交流有利于知识创新信息交流有利于知识创新 信息交流是知识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知识、 信息流动和资源活化的动态过程。 创 新源于交流,没有广泛而频繁的信息交流、迅速的信息反馈,知识创新就不可能实 现。从信息的观点来看,知识创新就是一个不断从外部世界的客体中获取信息,并 对这些信息进行交换、传递、存贮、处理、比较、分析、识别、判断、提取和输出, 最终把大脑中产生的决策信息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 申农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中说,“信息”是“一种解除不确定性的量”,即 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知识创新是一种新探索,探索可以 有结果,也可以没有结果,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不成功,这就决定了它的不可预 测性和高风险性,信息交流可以减少创新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降低创 新风险概率的关键是及时获得最全面、最精确的信息,在个人和团体之间保证信息 的及时有效流动。 35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出版物有助于组织社会,促进社会群体的形成、发展,并维系他们的认同感。 出版物不仅携带信息,而且还有助于制造信息、组织信息和确认信息。无论提供信 息量的多少,出版物都不是简单的信息载体。共享出版物在聚集或大或小的群体, 塑造共同的使命感、社会认同感以及同意模糊思想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 学家安史仑斯特劳斯称这种群体为“业界” (social world) 1,分散于全国甚至全 世界的学术界同行,是通过共享论文和其他一些东西,为他们了解一门学科、一种 职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基孔肯雅热题库及答案
- 葬歌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高考山东物理试题(解析版)
- 2025合作项目委托合同
- 2025年三基模拟习题及答案
- 2025贷款借款合同撰写模板
- 消化内科出科题目及答案
- 查验员考试题库多选题及答案
- 相遇问题五下题目及答案
- 线性代数专题题目及答案
- 护理肝癌的疑难病例讨论
- 韬睿惠悦-知识管理KM-职涯地图方法论(P65)-2015
- 顺丰快递管理规章制度流程
- 保洁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 企业治安防范教育培训
- 五年级冀教版数学下学期应用题专项水平练习题
- 92枪械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首届全国标准化知识竞赛真题题库导出版-中(多选题部分)
- 检验科设备保养制度
- 公司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
- 无人机实操技术 教案全套 高桥 能力模块1-4 模拟器飞行-直升机飞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