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或”、“或者”的历史演变.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或”、“或者”的历史演变.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或”、“或者”的历史演变.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或”、“或者”的历史演变.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或”、“或者”的历史演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考察先秦至1 9 4 9 年以前的语料,详尽的描写了“或”、“或者”的 历史演变,揭示了无定代词“或”衰亡的过程,认为选择连词“或”在东汉产生, 由代词“或”和副词“或”( “时而、有时”) 发展而来,唐以后迅速发展,元代 以后成为“或”的主要用法。并在历史描写的基础上,认为选择连词“或者”在 元代产生,它不是由先秦以来就存在的副词“或者”( 表示推测) 发展而来,而 是来源于南宋时出现盼体词性词组“或者”。本文还考察了语料中出现的其他选 择连词,如“若”“如”等,描写了“或”、“或者”战胜其它选择连词,成为现 代汉语中最常用的选择连词的过程。 关键词:或或者无定代词副词选择连词 a b s t r a c t t h r o u g hi n s p e c t i n gt h ew r i t i n g sf r o m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t o1 9 4 9 ,t h i st h e s i sd e s r i b c s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 h u o a n d h u oz h e i ng r e a td e t a i l ,a n dr e v e a l st h e a g ep r o c e s s i o no ft h ei n d e f i n i t ep r o n o u n s h u o ”t h ea u t h o rv i e w st h a tt h e c o n j u n c t i o no fc h o i c e “h u o ”b i r t h si nt h ee a s t e r nh a r td y n a s t y , a n di td e v l o p e sf r o m t h ep r o n o u n h u o a n dt h ea d v e r b h u o ”( s h ie r , y o us m ) ,a n ds u b s e q u e n t l y , r d e v e l o p sr a p i d l yi l l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l a t e rt i m e s t h ec o n j u n c t i o no fc h o i c e “h u o ”b e c o m e s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su s ea f t e r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 i td i d n tg e n e r a t e f r o mt h ea d v e r b “h u oz h e ( m e a n ss p e c i l l a t i u n ) w h i c he x i s t si nt h e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 ,b u tc o m e sf r o mt h eb o d yp h r a s e h u oz h e t h a te m e r g e sf r o mt h es o u t h e r n 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a r t i c l ea l s oi n s p e c t st h eo t h e rc o n j u n c t i o no fc h o i c e s u c h 躯 r u o ,r u ”,a n dd e s c r i b e st h ep r o g r e s st h a tt h e h u o ”o r h u oz h e h o wt od e f e a t o t h e rc o n j u n c t i o n s a n db e c o m et h em o s tc o m m o nc o n j u n c t i o no fc h o i c ei nt h e m o d e mc h i n e s e k e yw o r d s :h u o ;h u oz h e ;t h ei n d e f i n i t ep r o n o u n s ;a d v e r b ;t h ec o n j u n c t i o no f c h o i c e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刨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时间:年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湖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年月只 翩虢幻- 虬 签名日期:弘矗年月f 日 引言 “或”、“或者”是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用于叙述旬中的选择连词。在先秦, 它们并不是连词,“或”是无定代词或副词,“或者”是一个副词。它们的历史演 变是怎样的? “或、或者”是什么时候变成选择连词的呢? 为什么会变成连词 呢? 它们又是怎样成为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选择连词昵? 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 问题,也是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以往关于“或、或者”的研究不多,专门讨论“或”、“或者”的论文和著 作更少,而且比较零散。以往的研究主要涉及这样几个方面: 1 “或”的词性及“或”是无定代词的说法是否成立的问题 历来的语法学家都认为“或”可以作代词。马氏文通把“尽问诸生,诸 生或言反,或言盗”中的“或”称为“约指代字”。圆杨树达先生在词诠中把 上例和诸如“鲁欲背晋合于楚。或谏,乃否。”( 史记鲁世家) 之类的合称为 虚指指示代名词。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也说“文言里还有一个专作虚指 指称的词,就是或字。”王力先生的中国语法理论称之为“泛指代词”, 古代汉语称为“无定代词”。 但是,由于早期语料占有的不充分,没有发现代词“或”作定语的例子,大 家认为“或”仅作主语。有人据此认为动词前面的“或”不是无定代词作主语, 而是副词作状语,如杜少先、杜占先( 1 9 8 9 ) 等。 有的讨论“莫之或v ”中“或”字的词性,王力古代汉语认为是语气词, 方有国( 1 9 9 3 ) 、马耕云( 1 9 9 1 ) 、王建华( 2 0 0 4 ) 等认为是复指代词或无定代词。我 们同意王先生的观点。 2 选择连词“或”“或者”的来源和产生时间 有认为选择连词“或”先秦就产生的。如朱城( 1 9 9 9 ) 引用马氏文通虚字 卷之八:“凡事理可分举者,则承以或字;”“故必事理分举,而后或字 承之,方为连字”。“参照马建忠的标准,我们认为,无明显指代作用,主要对事理 下文如果没有特别指出。那么所提到的选择连词都指叙述句中的选择连词 马建忠t 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版,第8 5 页 1 ( 而不是人物) 进行分举的或,则可视为选择连词。”据此他认为“或”在先秦 时期已开始出现连词的用法,并举例,如周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 或处,或默,或语。” 周刚( 2 0 0 2 ) 认为选择连词“或”由代词演变而来,并认为苟子修身“将 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 ”中 的“或”即为选择连词。 李英哲、卢卓群( 1 9 9 7 ) 认为选择连词“或”由“表示动作行为同时或交替发 生”的副词发展而来,战国时期萌芽,东汉确立。 关于选择连词“或”的来源,王力( 1 9 4 4 ) 认为“或字本是泛指代词,有 时候分承主语,成为一种特别的积累式,如史记公孙通传:诸生或言盗, 或言反。直至近代以后,才转成种关系末品,表示情形相似或行为的递变, 这种用途,总有两个以上的或字互相照应。例如。草之苗,或丢或坏。就 问这看守的赔补。独黛玉或抚弄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环们嘲笑。”( 红 楼梦第三十七回) “但是,这种关系末品却是在联结词的边界上的,因为第二 个以下的或字确是居于两个句子形式的中间。所以我们在中国现代语法 里索性把它认为联结词,使它和或是、或者共成一类,以免初学者分辨的 麻烦。”“现代的或是和或者,才是十足的联结词。例如:他不在家, 或是属相生日不对,所以先说与兄弟了。(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 王力( 1 9 8 9 ) 又说“无定代词或字发展成为现代连词或字( 或者) ,如 或远或近、或多或少、这块地可以种高梁或玉米。”在下文的注释中,王 先生说:“用两个或字作连词,时代较早;用一个。或字作连词,时代较 晚。我疑心后者是受外国语的影响。”这是承认上文所说的“或或”中第一 个“或”也是连词了。 太田辰夫( 1 9 8 7 ) 认为“或或”在古代汉语中是“有的有的”、“有 时有时”之意。“或”、“或者”很早就用作表或然的副词,“恐怕因为他们 重复使用,所以连词化了”。 “或者”的产生时间和来源大家讨论的比较少。 李英哲、卢卓群( 1 9 9 7 ) 认为选择连词“或者”东汉就产生了。“或者,在春 秋战国时期还是副词,表示不肯定,相当于也许、大概,隐含着r 或者这样或 2 者那样,拿不定把握的意思,这一隐含的意思到东汉才被显示出来,成为选择连 词。而在战国时期萌生的选择连词或成为或者发展的语义内因。”如: “令单于自疏,不亲边吏;或者设为反问,欲因而生隙,受之适合其策,使得归 曲而直责。”( 汉书匈奴传下) 。“或者出现后一直被沿用,到近代汉语 的明清时期十分活跃,由此确定了它成为现代汉语常用的选择连词。”并且举西 游记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例句为证。 周刚( 2 0 0 2 ) 也认为“或者”出现不晚于上古后期,同样举汉书匈奴传下 的例子为证。 太田辰夫( 1 9 9 1 ) 在谈到中古汉语( 这里指魏晋南北朝) 的连词时认为佛经中 的“或复”是选择连词,并举了一个例子:“自余比丘,或复化作提头赖扎,或 复化作比楼勒叉,或复化作阿修罗王干闼婆王。”( 须摩提女经,大2 ,8 3 7 中) 3 假设连词“或” 曾晓洁( 2 0 0 4 ) 认为假设连词“若或”之“或”,本可作无定代词,义为“有 的”,由此虚化为副词,义为“或许、也许”。“或许、也许”本身就含揣测等 不确定成分,故而进步虚化为假设连词也就顺理成章了。如搜神记卷十 三:“欲取饮者,皆洗心志,跪而挹之,则泉出如飞,多少如用。若或污漫,则 泉止焉。” 吉仕梅( 2 0 0 3 ) 考察睡虎地秦墓竹简连词对谈到“或”作假设连词。 蒋礼鸿( 1 9 9 7 ) 谈到很多“或”组成的复音词作假设连词,敦煌变文中一些“忽” 和“或”同音假借。 还有几篇讨论现代汉语中“或”、“或者”的用法及异同的文章,如许瑞丽 ( 2 0 0 0 ) ,周有斌、邵敬敏( 2 0 0 2 ) 等,因精力所限,本文不讨论这个问题。 总的来说,学术界对“或者”的研究是不断深入的,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 成就,但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学术界的相关论著过少,比较零散,缺少对 “或、或者”的专书研究或断代研究。关于选择连词“或、或者”的产生时代仍 然存在争议,而且标准驳杂,它们的发展演变过程更是因为材料占有的极度不充 分而很模糊。有许多其它有关“或、或者”的问题仍有待解决,现今的讨论中也 还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这正是本文选题的意义所在。 这个例子该文引用得不完整,下文我们会完整弓f 用并分析 3 一、选择连词材或”、“或者”的产生 l _ 1 作为无定代词的“或” 我们知道,在先秦汉语里,“或”是一个无定代词( 也有人叫虚指代词、肯 定性无定代词) ,指说话人不能、不愿或不必说出的具体的人或事物。它只作主 语,指人或物。例如: 或谓起曰:“夫死者,始死而血,已血而切,已纫而灰,已灰而土。” ( 韩非子说林上) 其玄孙日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 史记秦本纪) 杜少先、杜占先( 1 9 8 9 ) 认为这种“或”是副词作状语处在主语的位置上。 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我们认为它是一个代词,作主语。一个很重要的证据是 “或”稍后可以作定语,这是“或”是一个代词的有力证明。当然,在我们考察 的典籍中,东汉以前只发现一例“或”代词做定语的例子,但是,东汉以后,各 个时期均可以见到这类例子,直至清代末期。举例如下: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 史记汲郑列传) 有的著作把此处的“或”释为动词“有”,不确。“或时”即某时,不能、不愿或 不必说出的某个时间。 或人难之,孔子知其陋,然而犹曰“何陋之有”者,欲遂已然,距或人 之谏也。 ( 论衡问孔篇) 感得八个人,不显姓名,日日来听。或朝一e l ,有七人先来,一人后到。 敦煌变文集新书韩擒虎话本 又于堂中掘地,埋几个大瓮在内,安贮牛马之内,皮骨剥剔下来,纳在 堂后大坑,或时把火焚了 (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 只见他呆着个脸儿问着程相公道:“世兄,你可晓得我夫子讲这两句话 是怎的个意思? 我夫子生在春秋之世,见那时周末文胜,时事务虚而不务实, 那或人忽然来问:以德报怨,何如? 也正是受了个文过其实的病。” ( 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 各个时期代词“或”做定语的数量和例句详见下文,此不赘举。 4 “或者”先秦就出现了,直到南宋以前一直是副词,表示推测、可能n 但是 出现频率很低,例旬详见下文。 1 2 判定“或”“或者”成为选择连词的标准 判定“或”、或者”成为选择连词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这是毫无疑问 的,否则研究将无法进行下去。 关于判定标准问题,只有朱城( 1 9 9 9 ) 提出过意见,如上文所述,他认为“无 明显指代作用,主要对事理( 而不是人物) 进行分举的或,则可视为选择连 词”。王力先生的中国语法理论对代词的定义是:“凡词能替代实词者叫做 代词”。固布龙菲尔德语言论更是认为:“代词是一种语言形式或语法型式, 它在某些习惯的情形下,代替一类语言形式中之任一形式。”回由此看来,我们 有什么理由认为对人物分举是代词,对事理分举是连词呢? 其次,朱城先生举的 例子,除了对事理进行分举的,其它几个例子也可以再讨论。如: 凡候岁美恶,谨候岁始岁始或冬至日,产气始萌。 史记天官书 朱先生认为这里的“或”字“用在岁始与冬至日两个选择项之间,其为 选择连词甚明”。其实,汉初以夏历十月为岁首,冬至日就是岁始。因此,“冬至 日”和“岁始”并不是两个选择项。再次,有几个例子,朱先生自己也认为“值 得商榷”。如秦李斯用笔法:“或卷或舒,乍轻乍重”,有人认为是副词。笔 者也同意这种“或”是副词。 我们认为,要确定标准,从形式和语义两个方面考虑是必要的。从语义上来 看,选择连词就是用于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选择项的词,选择项有可能是词,也 可能是短语或句子。因此,判定“或”“或者”成为选择连词的一个绝对标准就 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而且它们之间必须存在着选择的语义关系,这 是最基本的。 从形式上看,连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代词、副词“或”“或者”可以充当 句子成分,代词作主语、定语,副词作状语。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8 4 年版,2 6 0 页 转引自周法高中圃古代语法称代篇第1 页,【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 袁家骅、赵世开、甘世 福译。商务印书馆。1 9 8 0 年舨) 是这样翻译的:“替代是一种语盲形式或语法特征,在一定的习惯环境下 用来替代任何一个类型语言形式。” 5 从先秦汉语中的无定代词“或”到最初的选择连词“或”,如何确定选择 连词“或的产生呢,在判定的过程中我们如何操作呢? l 、如果名词( 名词词组) 之间用“或”、“或者”连接,而且这些名词( 名 词词组) 之间有选择关系,那么,我们认为这里的“或”、“或者”是选择连词, 因为代词“或”和副词“或”都不会出现在这种句法位置。例如: 且雷声迅疾之时,声东西或南北,如天怒体动, 东西南北,仰视天亦 宜东西南北。( 论衡雷虚篇) 2 、同理,如果“或”“或者”出现在动词词组之间单用,这里的“或或 者”一般是选择连词。例如: 无求,空扣人之门;无问,虚辩人之前:则主人笑而不应,或怒而不对。 ( 论衡卷- 卜筮篇) 3 、如果“或”“或者”用在主谓之间或谓语的前面,而主语是具体的某一个 人或物,那么我们认为是选择连词。例如: 或变大身遮蔽e 1 月。或变小身入藕丝孔 ( ( ( 菩萨本缘经t 0 3 n 0 1 53 - 0 0 0 6 8 ) 如果单看这两句话,很可能误把“或”当作代词。其实这是龙王对金翅鸟说的 一段话中的两旬,“汝于我所常生怨害。然我于汝都无恶心。我以宿业受是大身 禀得三毒。虽有是力未曾于他而生恶心。我今自忖审其气力。足能与汝共相抗御。 亦能远炎大火投干草木。五谷临熟遇天恶雹。或变大身遮蔽日月。或变小身入藕 丝孔。“变大身遮蔽曰月”和“变小身入藕丝孔”的主语都是“我”( 龙王) , “或”是选择连词无疑。 4 、如果“或”用在主谓结构前面而且“或”不充当句子成分的是选择连词。 例如: 今此瑞应必定不祥。将非我夫命根断耶。或是虎狼师子恶兽食瞰我子。 ( 菩萨本缘经t 0 3 n 0 1 5 3 一p 0 0 6 0 ) 5 、两个成分后面共有其它成分的,一般是选择连词。例如: 鬼在百怪之中,故妖怪之动,象人之形,或象人之声为应。 ( 论衡订鬼篇) “象人之形”“象人之声”后面有“为应”,表明他们是并列成分。 6 1 3 “或”“或者”变成连词的时代 既然已经明确了判定标准,我们就可以来推断“或或者”变成连词的时 代了。 在撰写本文之前,笔者遍查了各类文献,力求能够占据最充分盼语料,得出 最科学的结论。结果发现,按照我们的标准,选择连词“或”产生于东汉,但当 时用例比较少,隋唐以后,选择连词“或”发展很快。例如: 一野之物采至或出,吉凶异议。 ( 论衡。异虚篇* ) 且雷声迅疾之时,声东西或南北,如天怒体动,口东西南北,仰视天亦 宜东西南北。 ( 论衡雷虚篇) 就目前考察的文献看,选择连词“或者”最早出现在元代,不过很罕见,进 入明代用例稍微多起来。例如: 当时( 时) 台察失于详考,因即奉行后,值廉访司官犯赃,比较前例, 加罪未至所止,本部却拟不叙,前后自相矛盾,以致不得结绝,或者妄释并 之一字,不分轻重,俱合不叙。( 袋元典章刑部* 卷之八) 周刚( 2 0 0 2 ) 认为苟子修身“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 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 ”中的“或”是选择连词。朱城( 1 9 9 9 ) 也举了这个例子,也认为是选择连词。为了方便讨论,我们把这个例子较为完整 的摘录下来: 夫骥一目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 其 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 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 倚魁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 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 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 朱先生认为“前言如有一定的止境,哪怕千里之遥,驽马也会或者慢一点, 或者快一点,或者在前,或者在后,赶上日行千里之良马;后言假如千里马能等 待,驽马不停地往前赶,虽然可能会出现迟、速、先、后的不同情况,终究可以 同达目的地。以上几个或字,均对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作选择性列举。”即 朱先生认为“或迟或速”、“或先或后”的主语是驽马,那么,既然说驽马“或者 在前”,在谁之前? 如果“在前”,又何来“赶上”? 清人郝懿行日:“驽马日可 百里,十日则亦可及千里,迟速先后不同,其归一也。”6 这是针对“骥一日而千 里”而言的。骥与驽马虽然迟速先后不同,但同样是千里,这就是“归一”,也 就是原文说的相及”、“同至”。因此,我们认为,这里的“或”是代词作主语, 而非选择连词。 李英哲、卢卓群( 1 9 9 7 ) 认为选择连词“或者”东汉产生,并举汉书匈 奴传下的例子为证,例句见前面引言部分。不过这个例子该文引得不全,现在 把原文摘录如下: 假令单于初立,欲委身中国,未知厉害,私使伊邪莫演诈降以卜吉凶, 受之亏德沮善,令单于白疏,不亲边吏;或者设为反问,欲因而生隙,受之 适合其策,使得归曲而直责。 ( 墩汉书匈奴传下) 这是讨论匈奴右皋林王伊邪莫演投降的原因,而做出的两种推测,前一种推测用 “假令”,后一种推测用副词“或者”,表示推测、提出可能性,作全句的状语。 我们不把这里的“或者”看成选择连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李英哲、卢卓群( 1 9 9 7 ) 说“或者出现后一直被沿用,到近代汉语的明清时期十分活跃,由此确定了 它成为现代汉语常用的选择连词。”但他们没有给出选择连词“或者”沿用的例 子,仅举西游记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证;而且,在我们考察的语料 中,元代以前未发现其它例证。“例不十,法不立。”语言具有社会性,如果说东 汉时“或者”已经是一个选择连词,不可能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销声匿迹,直到元 代才又出现。因此,我们认为汉书匈奴传下的例子不能证明选择连词“或 者”在东汉产生,这里的“或者”是一个副词。 【清i i 先谦撰:萄子集解,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第3 0 页 8 二、“或”、“或者”的发展概况 选择连词“或”产生以后,并不是迅速地在语言中应用起来,而是同其它许 多新兴的语言现象一样,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然后才固定下来。以下我们将 运用穷尽式统计的方法,来描写选择连词“或、或者”在各个不同时期的使用情 况。本文将整个古汉语史分为:先秦一西汉、东汉南北朝、隋宋、元 清末、1 9 0 0 年以后五个时期,每个时期我们都选取了五部以上口语化程度 较高的代表性著作来考察,以期能够尽量客观地反映出各个时代选择连词“或”、 “或者”使用情况的真实面貌。使我们对选择连词“或”、“或者”的产生、发 展、演变脉络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完善我们对选择连词“或”、“或者”的认识, 正是本文这一章将要解决的问题。 2 1 先秦西汉时期 依据我们的判定标准,这段时期,“或”还没有出现连词的用法。在这一时 期,我所考察的古籍是以下十一种:诗经论语老子左传国语韩 非子孟子商君书庄子战国策史记。这一时期选择连词“或”尚 未产生,“或”主要做无定代词,也做副词;“或者”出现次数较少,作副词。请 看下表: 书名出现次数代词( 作主语)副词( 状语) 表推测时而 “又” 次数百分比次数百分比次数百分比 诗经 6 3 5 99 3 7 00 12 8 6 论语 1 61 48 7 5 21 2 6 o0 9 6 老子 1 81 81 0 0 00 oo 包括“无或”类3 倒 9 左传 9 3 ( 1 2 ) 。 7 98 4 9 3 ( 1 2 ) 回3 2 ( 1 0 0 ) o0 国语1 8 ( 2 ) 1 79 4 4 ( 2 ) ( 1 0 0 ) o0 韩非子6 4 ( 3 ) 6 19 5 3 ( 3 )( 1 0 0 ) o 0 9 6 孟子4 4 ( 1 ) 4 09 0 9 1 ( 1 ) 2 3 ( 1 0 0 ) o 0 商君书 1 01 01 0 0 0o 00 9 6 庄子2 8 ( 1 ) 2 69 2 9 1 ( 1 )3 6 ( 1 0 0 ) oo 战国策 5 1 0 d4 89 4 1 1 j 6o o o o 史记 3 2 5 3 1 3 9 6 3 5 5 1 5 1 5 0o 总计7 3 0 ( 1 9 ) 6 8 59 3 8 1 7 ( 1 9 )2 3 ( 1 0 0 ) 12 6 无定代词“或”共出现6 8 5 次,全部充当主语,例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 论语先进) 或谓太子:“子辞,君必辩焉。”( 左传4 t - z 2 - 四年) 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 ( 庄子大宗师) “或”字前面可以有先词,表示范围。如: 鼓人或请以城叛;穆子不受。( 国语晋语) 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刚成君。 ( 战国策- 秦策) 王力汉语语法史指出,在有先词的情况下,往往用两个以上的“或”字。如: 宣王问日:“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 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一 ( 孟子梁惠王下) 兵或重强,或重弱。 ( 商君书画策) 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 ( 史记秦本纪) 史记中还出现了“或”字代词作定语的例子,即“或时”,仅一例,相 当于“有时,时而”,作状语( 在后文我们把“或时处理为一个词) 。例句如 包括“无或”类1 1 例 括号里面是指“或者”的用例 包括“无或”类1 例 包括“无或”类3 例 包括“无或”类2 例,假借作“惑”l 例 “或”作名词1 饲,“偶然性” 假借作“惑”3 例 “或或”1 倒。史记天官书“岁始或冬至日”1 例 l o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 ( 史记汲郑列传) “或”也可以作副词,表示推测,提出一种可能,充当状语。例如: 今公子兰,姑甥也,天或启之,必将为君,其后盛蕃。先纳之,可以亢 宠。 ( 左传- 宣公三年) 史记中出现极少的几例“或”作副词,充当状语,表示“时而,有时”。 例如: 为医或在齐,或在赵。(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 ) 然左右行游诸侯,不以家为家,或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 (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在诗经中“或”可以作副词,相当于“又”,例如: 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醉反耻。 (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 其它书中未见用例,不过后代著作中有时可以见到这种用法,详见后文。 在我们考察的先秦十一部典籍中,“或者”仅出现1 9 次。全部是副词。充当 状语,表示推测。具体用例如下: 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 左传- 僖公二十三 年) 令君或者未及武丁,而恶规谏者,不亦难乎l ( 国语楚语上) 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或者不宜今乎?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 2 东汉南北朝时期 上文已经提到,“或”的选择连词用法最早出现在东汉。但就现有的材料来 看,这段时期“或”作选择连词的用法是比较少的,请看下表: 书名出现代词副词( 作状语)连词 次数主语定语表推测时而假设选择 论衡6 1 3 ( 3 ) 4 5 441 0 9 ( 3 )1 691 8 假借作“惑”1 例。作副词“又”2 例 大方便佛 8 45 8l 7 1 6 02 报恩经 孟子注3 6 ( 1 ) 国2 372 ( 1 ) 2oo 菩萨本缘 3 82 6o2o19 经 撰集百缘 1 7 国7 o3121 经 世说新语 6 5 5 3038 0 0 总计 8 5 3 ( 4 )6 2 l1 2 1 2 6 ( 4 ) 4 31 23 0 我们考察的六部典籍中,共出现“或”8 5 3 次,其中用作代词6 3 3 次,占“或” 字出现总次数的7 4 2 # 作副词1 6 9 次,占“或”字出现总次数的1 9 8 ;作连 词4 2 次,占“或”字出现总次数的4 9 。 选择连词出现3 0 次,占“或”字出现总次数的3 5 。选择连词“或”可 以连接名词,这种情况通常只用一个“或”。例如: 且雷声迅疾之时,声东西或南北,如天怒体动,口东西南北,仰视天亦 宜东西南北。 ( 论衡雷虚篇) 可以连接谓词性结构,如: 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 通人也杼其义旨,损益其文句,而以上书奏记,或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 文人鸿儒也。 ( g 论衡超奇篇) 假令从东里徒西里,西里有太岁,从东宅徒西宅,西宅有太岁,或在人 之东西,或在人之南北,犹行途上,东西南北皆逢触人。 ( 论衡难岁篇) 鬼在百怪之中,故妖怪之动,象人之形,或象人之声为应。 ( 论衡- 订鬼篇) 第一例用一个“或”连接动词词组“上书奏记”和“兴论立说、结连篇章”,用 在被饰代词“者”前面。第二例用两个“或”连接两个动宾短语。第三例用一个 假借作“惑”1 倒。作副词“又”1 例 作副词“又”3 例 假借作“惑”1 例 “或”连接两个动宾短语。 还可以连接分句,通常两个“或”连用。例如: 天地之间,妖怪非一,言有妖,声有妖,文有妖,或妖气象人之形,或人含 气为妖。 ( 论衡订鬼篇) 假设连词“或”出现1 2 次,占“或”字出现总次数的1 4 。例如: 设或王者生,失时矣,又言时可,何谓也7 ( ( 论衡刺孟篇) 瞿昙沙门者。皆是我等天之大主。今共称名或能来至。诣于会所。我 等当共尽形奉事。 ( 袋撰集百缘经t 0 4 n 0 2 0 0 一p 0 2 1 0 ) 譬如有人始遇患苦。或有医师少给汤药则可令差。 ( 菩萨本缘经t 0 3 n 0 1 5 3 一p 0 0 6 2 ) 同先秦时期一样,代词“或”作主语仍然是主流,不过比例有所下降。在我 们考察的六部典籍中,代词作主语6 2 1 次,占“或”字出现总次数的7 2 8 。代 词作主语的用法与前一阶段相似,此处不赘举。 这一时期无定代词“或”作定语的例子有所增加,在我们考察的六部典籍中, 共1 2 次( 如前所述,这里指的是除去“或时”之后的用例) ,占“或”字出现总 次数的1 4 。具体用例如下: 或人难之日:“夷狄之鄙陋无礼义,如之何? ”( 论衡问孔篇) 皆药发而死。或未死者皆发是言。 ( ( 大方便佛报恩经t 0 3 n 0 1 5 6 。p 0 1 3 3 或远者处身远也,或近者仕者近君也,或去者不屑就也,或不去者去焉 能浼我也。( 孟子万章章句上赵歧注) “或人”即“某人、不知名字的人”,出现七次。另外五例如上所举,都是无定 代词“或”修饰被饰代词“者”字组成的名词性词组。 这一时期副词的出现频率显著上升。表示推测意义的副词“或”( 包括“或 时”) 出现1 2 6 次,占“或”字出现总次数的1 4 8 。例如: 夫( ( 白雪* 与清角,或同曲而异名,其祸败同一实也 ( 论衡憾虚篇) 恐形迹危露,或致狼狈。追迫之日,姥其匿之。( ( ( 世说新语假谲) 此或是迦旃延以度亿耳故。( 大方便佛报恩经t 0 3 n 0 15 6 一p 0 1 6 0 ) 表示“时而”、“有时”意义的“或”字频率也稍有上升,出现4 3 次( 包括 “或时”) ,占“或”字出现总次数的5 0 。例如: 处既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 世说新语- 自新) 桓公朝诸侯之时,或南面坐,妇人立于后也。 ( 论衡书虚篇) 论衡中出现大量的复音词“或时”,表示推测或提出一种可能,相当于 “也许”、“或许”,约有9 3 例。如: 或时武王适麾之,风偶自止,世褒武王之德,则谓武王能止风矣。 ( ( 论衡感虚篇) 此或时何壅之时,山初崩,土积聚,水未盛。 ( 论衡感虚篇) 同时期的其它五种典籍中未发现复音词“或时”。 与上文提到过的史记中的“或时”一样,论衡中也有8 例“或时”, 副词,相当于“有时”、“时而”。 夫星簧或时至地,或时不能,尺丈之数,难审也。 ( 袋论衡艺增篇* ) 还有“时或”与“或时”同,副词,相当于“有时”、“时而”。例如: 当雷之击,时或燔人室屋及地草木,五验也。 ( 论衡雷虚篇) 在我们考察的六部典籍中,“或者”仅出现4 次,副词,全部作状语,表示 推测。例如: 天或者憎泰灭其文章,欲汉兴之,故先受命以丈为瑞也。 ( 论衡佚文篇) 2 3 隋宋( 辽金) 时期 这一时期是“或”成为选择连词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或”的选择 连词用法终于取得了蓬勃发展,选择连词“或”的出现频率急剧上升,在我们考 察的前六部典籍中,选择连词“或”出现1 0 4 次,占“或”字出现总次数的2 3 2 ( 朱子语类情况比较复杂,故统计数据时先不考虑它,但是举例不回避该书。 这里先统计前六部典籍) 。请看下表: 书名出现代词副词( 作状语)连词 次数主语定语 表推测 时而 假设选择l 寒山诗 4 20100 - j 1 4 拾得诗 2ooo2o o 游仙窟 200 0l 0 l 敦煌变文 2 5 38 0 l1 5 6 0 1 66 4 集新书函 祖堂集 3 69o21 195 景德传灯录圆 1 5 26 635 3 01 33 3 小计 4 4 91 5 742 31 0 43 81 0 4 朱子语类2 4 3 3 ( 3 0 )1 6 6 43 2 ( 2 8 )1 6 4 ( 2 )9 77 42 3 5 总计2 8 8 2 ( 3 0 )1 8 2 23 6 ( 2 8 )1 7 4 ( 2 )2 0 11 1 23 3 9 选择连词“或”可以单用,连接名词,这些名词通常充当宾语介词宾语 或动词宾语。例如: 遇大时节,请祖先祭于堂或厅上,坐次亦如在庙时排定 ( 朱子语类卷九十) 日食一麻或一麦,长斋座禅现行,成登正觉,熙连河沐浴,六年苦行气 力劣,若树神把手引之,出于彼岸。敦煌变文集新书太子成道经 今且做把一百里地封一个亲戚或功臣,教他去做,其初一个未妊便不好, 但子孙决不能皆贤。( 朱子语类卷八十六) 联结形容词,如: 菩萨僧,小或长,尽白慈尊愿随往, ( 敦煌变文集新书维摩诘经讲经文) 若退去自放肆,或乖争,便是不和。( 袋朱子语类) ) 卷二十二) 连接数量短语作宾语,如: 若要将来做切己事玩味体察,一日多看得数段,或一两段耳。 ( 朱子语类卷十一) 而今若加二字,或四字,皆是分外有了。 ( 朱子话类卷二十九) 也可以连接动宾短语,如: 往庄上,或入郡中。 ( 景德待灯录卷二十六) 作“惑”9 倒。作副词“又”7 例“或”通“馘”1 倒 作副词“又”2 例 包括引用2 8 例。名词术语“或问”1 3 9 例 1 5 连接动词词组,如: 有人能尽通天下利害而不识义理,或工于百工技艺而不解读书 ( 朱子语类卷四) 不过,选择连词“或”连用更常见。“或或”可以连接名词,如: 或孤独,或老迈,或少年中或后辈。我于父舍济贫人,未省心中 生懈 怠 。( ( 敦煌变文集新书- 维摩诂所说经讲经文) 别有一大臣日:“不欲种田,无过养畜,或牛羊驼马,或鹅鸭鸡猪,随 水草以滋生,逐放牧而肥盛。”( 敦煌变文集新书- 双恩记) 大祭祀则请出,或堂或厅上皆可。( 朱子语类卷九十) 可以连接数词,如: 孔子说或三或五,岂有定例。( 朱子语类卷五十二) 可以连接介宾短语,如: 或于毗耶国内,或于王舍城中,鹫峰之大阐三乘,祗树之广谈四谛,自 后或于圹野,或在山林,金言而句句亲闻,玉偈而行 行 听受,三藏教法, 无不通明,一历( 历) 耳根,未曾妄( 忘) 失。 ( 敦煌变文集新书维摩诘经讲经文) 可以连接动宾短语,如: 问:“如何是径截一路。”师日:“或在山间,或在树下。” ( 景德传灯录卷十三) 可以连接动词词组,如: 如举荐小吏而不从其荐,或按劾小吏而不从其劾,或求钱米以补阙之而 不从其所求,这如何做? ( ( (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二) 可以连接分旬,如: 或是他工夫如此,或是他资质如此。 ( 朱子语类卷三十二) “或或”连用有时对举,如: 却是有一样事,或吉或凶,成两岐道理,处置不得,所以用占。 ( 朱子语类) ) 卷七十三) 盖从形体上去,泛泛无定向,或是或非不可知,故言其危。 ( 朱子语类卷七十八) 1 6 这一时期出现复音选择连词“或是”,可以连用,例如: 圣人当初见这个爻里有这个意思,便说出这一爻来,或是从阴阳上说, 或是从卦位上说。 ( 朱子语类卷七十三) 也可以单用,如: 言地净者,金银等七宝,为地所草不,并是香花,或是众宝。 ( 敦煌变文集新书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 前面提到过,“或”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用于叙述旬中的选择连词。那么在 汉语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或”能不能用在疑问旬里表示选择昵? 我们在这一时期的朱子语类中发现“或”用于疑问句中表示选择,十八 句,“或”1 8 见。例句如下: 不审这处形容圣、贤气象不同,或据其地位合着如此耶? ( 朱子语类卷三十六) 问:“如有所立卓尔,只是说夫子之道高明如此,或是似有一物卓然 可见之意否? ”( 朱子语类卷三十六) 问:“宰我问三年之丧,为自居丧时问,或为大纲问也? ” ( 朱子语类卷四十七) “不知而作”,作是述作? 或只是凡所作事?( 朱子语类卷三十四) 又问:“知止,是万事万物皆知得所止,或只指一事而言? ” ( 朱子语类卷十五) 前两句带旬末语气词,必是问旬无疑。 这一时期的其它六部典籍中未发现这种情况,但是我们在元典章刑部 初刻拍案惊奇四世同堂中各发现一例,金瓶梅中发现一例选择连词“或 者”用于疑问旬。现在把这些例句摘录如下: 今后,除军民相关,约会埽断外,若有元告、被论人俱系军户,合元令 达鲁花赤、管民官另行埽结,或与以次官通同理问? 乞明降。 ( 嵌元典章刑部刑名) 府尹道:“你还有别的儿子,或是过继的否? ” (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瑞宣忽然灵机一动:“你知道不知道,他们收藏着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1 7 字画,或是善本的书? 假若有这一类的东西,我们负责给卖一卖,不是就能 进一笔钱吗? 一 ( 四世同堂) 恁日头半天里就拿马来,端的谁使你来? 或者是你家中那娘使了你来? 或者是里边十i n - 子那里? 金瓶席鲁第十六回 在前六部典籍中,假设连词“或”出现3 8 次,占“或”字出现总次数的8 5 , 出现频率比上一时期有所上升。例如: 众与相别时叮嘱云:“他后或逢灵利者,指一人来相访。” ( 祖堂集癸卷十九) 日:“这般文字利害,若有不实,朝廷或来取索,则为不便。” ( ( (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一) 这一时期出现很多复合的假设连词,如“倘或苟或”、“或若”、“若或”、 “如或”、“脱或”,“设或”前一时期已经出现。举例如下: 傥或实有理穷,吾即别差人去。( 敦煌变文集新书维摩诘经讲经文) 苟或能所斯在,焉为利济之方?( 祖堂集序* ) 乃遗嘱其太子 日 :“汝缘年少,或若治国不得,有人夺其社稷者,汝 但避投南阳郡,被先有受恩之人,必合救汝。” ( 敦煌变文集新书前汉刘家太子传) 人有四百四病,皆属四大主持,若或一脉不调,百一病起。 ( 敦煌变文集新书维摩诘经讲经文) 如或世尊不信,应须一一分疏,不言有似暗含,未说直如谦退。 ( 敦煌变文集新书维摩诘经讲经文) 脱或能尔,自是神通作怪,非干我事。(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 设或理会得些小道理,也滋润他不得,少间私欲起来,又间断去,正如 亢旱不能得雨相似也。 ( 朱子语类卷九) 从我们考察的前六部典籍看,代词“或”的出现频率显著降低,充当主语和 定语共1 6 1 例,占“或”字出现总次数的3 5 9 。其中代词作主语1 5 7 次,占“或” 字出现总次数的3 5 o 。例如: 或云:“直饶恁么去,也好与拄杖。” ( 景德传灯录卷十八) 沩山问仰山:“过去诸圣什摩处去? ”仰云:“或在天上,或在人间。” ( 祖堂集卷七) 代词“或”作主语有先词的情况明显减少,据我们统计景德传灯录中代 词t 一或”作主语共6 6 次,有先词的共9 旬,1 4 次。两个代词“或”连用的5 句, l o 次。举例如下: 人或与披袄,或与布裘。( 景德传灯录卷十) 从上诸圣什么处去。他道或在天上,或在人间。(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 或问佛理,止答随时二字。 ( (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 在我们考察的前六部典籍中代词做定语共4 次,占“或”字出现总次数的 0 8 。如: 或人遂以萘盏就地扑破日:“这个是迁不迁。”(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 感得八个人,不显姓名,日日来听。或朝一日,有七人先来,一人后到 ( 敦煌变文集新书韩擒虎话本)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朱子语类。可能是因为语录体的关系,朱子语类 中代词作主语绝对数量很多,共1 6 6 4 次。其中“或问”7 0 4 次,“或云”9 5 次, “或日”1 7 3 次,“或言”4 6 次,“或说”3 9 次,“或谓”6 2 次,共1 1 1 9 次,这 些“或”几乎全是“设为难者之言而后答释”。例如: 或问:“月中黑影是地影否? ” ( 朱子语类卷二) 或云:“如灯花否? ”( 朱子语类卷一) 或曰:“想是圣人禀得清明纯粹之气,敌其死也,其气上合于天。” ( 朱子语类卷三) 或言心安处便是义。 ( 朱子语类卷十三) 或说:“世间孝弟底人,发于他事,无不和顺”( ( 朱子语类卷二十) 或谓明皇因宁王而后能如此,这也是他里面有这道理,方始感发得出来。 ( 朱子语类卷二十) 如果除去这1 1 1 9 次“或”,代词作主语5 4 5 次,朱子语类中“或”字作选择 连词2 3 5 次,二者之比为1 0 9 :4 7 。 实际上,这种“或问”由于使用过于频繁,凝固成为一个专门术语,指的是 类似注疏之类的一种注解。请看下面的例旬: 有以集注、或问异同为疑者,答之如此,未知是否? 1 9 ( 朱子语类卷四) 莱所成章句或问之书,已是伤多了 ( 朱子语类卷十四) 或问乃注脚之注脚,亦不必深理会 ( c 朱子语类卷十四) 某作或问,恐人有疑,所以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