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气候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宋代,各种持续性的气候灾害, 以及异常冷、热的气候环境,都对宋代的经济、军事、法律等在内的社会各个方 面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宋人从未停止过对各种气象知识的主动学习 和积极探索。在继承了前代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的同时,宋人也对整个气象知识体 系进行了一些有益的补充。另外,在面对酷暑严寒的恶劣天气时,宋人不仅制定 了各种具有针对性的行政措施,并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体现出了自己的避暑御 寒意识,还充分地利用各种生活物品及设备、设施去改善自己身边的小气候,在 整个过程中表现出了令人钦佩的智慧和勇气。 关键词:宋人;应对;气候变化 a b s t r a c t c l i m a t ei sa m o n g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 si n f l u e n c i n gt h ep r o g r e s so fh u m a ns o c i e t y a sf a r a 8s o n gd y n a s t y , v a r i e t i e so fc o n s t a n tw e a t h e r & s a s t e r s ,a n de x t r e m ec o l da n dh o tc l i m a t e c o n d i t i o n sh a v ee x e r t e dg r e a te f f e c t so na l la s p e e l so fs o c i e t yo fs o n gd y n a s t yr a n g i n gf r o m e c o n o m y , m i l i t a r yt ol a w i ti sb e c a u s et h i st h a tm a k e ss o n g e s ek e e ps t u d y i n ga n dq u e s t i n gf o r k n o w l e d g ea b o u td i f f e r e n tm e t e o r o l o g y w h e na b s o r b i n gt h er i c he x p g l i e n c ea n dk n o w l e d g eo ft h e f o r m e rg e n e r a t i o n ,t h e ya l s om a d eu s e f u la d d i t i o nt ot h ew h o l ek n o w l e d g es y s t e m b e s i d e s , s o n g e s es h o w e dt h e i rr e m a r k a b l et a l e n t so nh o w t ol i v ei ne x t r e m ec o l da n dh o tc l i m a t ec o n d i t i o n s n e yn o to n l ym a d eas e r i e so f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m e a s u r e so r i e n t e df o rc l i m a t ec h a n g e ,b u ta l s o s h o w e dt h e i ru n i q u ei d e ao ne x t r e m ew e a t h e rf r o mt h er e s p e c t so fd o t h e s ,f o o d ,a c c o m m o d a t i o n , a n d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t h e ya l s om a d ef u l lu s eo ft h eo r d i n a r yo b j e c t se q u i p m e n ta n df a c i l i t i e si nd a i l y l i f et oi m p r o v et l l e i rl i v i n ga r e aa r o u n dt h e m i nt h i sp r o c e s s t h e i rs t r i k i n gw i s d o ma n dc o u r a g ea r e f u l l yd i s p l a y e d k e yw o r d s :s o n g e s e ,c o p i n g ,c l i m a t ec h a n g e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酌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乖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儆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参甏慧 i 叠1 魄 学曲象鳓渊墓 笾差:塑学位孛请冬,孝住论文作者) j 各名:兰翌:丝竺 差鬻j 瓮爹:掌鬻蓉菇荔凌目 冀麟萎鬻瑟季翳叠擎鬟;器誊蓦凄j _ 。? ;。;砖参黪穆。妻藿 蓼,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 ; 甏护知舻篱印j 名纂蠢 。潺纛;囊攀巷渤。爹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手硕士学位。作为学住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披胃学位论文妁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圉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奎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甄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幺童麦弘 2 0f 学住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2 d 伊尹年多月夕日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内容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宋人于气候之间的互动关系。所谓互动,一方面 指气候对于宋代社会的影响,其中包括经济、军事、法律等社会要素;另一方面 则指宋人对于气象知识的理解和对天气状况的预测,以及宋人在面对酷暑严寒时, 对局部气候进行的改造和自身做出的调整。全文除结语外,共分为三个独立部分。 第一部分为恶劣气候对于宋代社会的影响,第二部分为宋人对气象知识的理解及 对天气状况的预测,第三部分为宋人避暑御寒的方法。每一部分均独立成章,合 在一起则是对宋代“天人关系 的论述。气候包含诸多方面,较为复杂,文中将 主要考虑其中的温湿度因素。 二、选题的意义 不管是恶劣气候对于宋代社会的影响,还是宋人对气象知识的掌握,又或者 是宋人避暑御寒的方法,归根结底,都属于人类与气候之间的互动关系。分开看, 则每个问题都有足够的研究空间和必要;总体来说,人类和气候的关系更是值得 深入探讨。 1 研究“恶劣气候对于宋代社会的影响乃的意义 各种恶劣气候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伤害,2 0 0 4 年南亚大海啸、2 0 0 5 年卡特里娜飓风、2 0 0 8 年我国特大暴风雪等气候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即是明证。 现代科技水平如此发达,尚且无法避免受到气候的严重影响,我国古代社会的情 况就更加令人担忧。一些专家学者早在多年之前就对这一问题十分关注,而且随 着近几年来气候灾害频发,此类研究正在逐步升温。在目前所见到的各类相关研 究成果中,一部分是以整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历史阶段的气候变迁作为研究主线, 其中涉及到气候对于人类社会各方面造成的影响,但其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在某 一方面,如政治格局的演变或是经济作物分区的转移等等,其他社会要素则很少 涉及;另一部分则是把以自然灾害作为主要论述对象,综合论述它们对整个历史 阶段或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而在各种相关研究中,针对某一 特定历史时期,专门讨论气候对于人类社会各个要素所造成的影响,这样的研究 成果非常少见。因此研究气候对于宋代社会各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它可以在我国古代气候史研究中,作为宋代部分的一个补充。其次,它可 以为宋代灾荒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最后,作为前人很少涉及到的专项课题,它 也是宋代社会史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身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 研究“宋人对气象知识的理解力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气象预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历史的积累,今人已经拥有 了非常丰富的气象知识和预测经验。现代气象预测知识的成就,是在整个历史积 累的基础之上取得的,宋人在这方面的贡献自然不能够被忽视。目前这方面的研 究成果相对较少,仅有的一些,其深入程度和内容的完整也都较为欠缺。因此, 针对“宋人对气象知识的理解”这一专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它能够作为我国古代气象学史的补充;其次,它也是我国古代科技史的重 要组成部分;最后,它能够为当今气象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历史借鉴。 3 研究“宋人避暑御寒的方法 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大多数国家都把空调和暖气视作一种生活必需品,或是一种生 活享受。但也有少数贫穷国家的人民仍然在遭受酷暑和严寒的伤害,各种媒介经 常会出现高温热浪或严寒暴雪夺走生命的报导。而在物质匮乏、科技落后的古代, 人们在寒冬、酷暑来临的时候,往往面对的是严峻的生存危机。如何尽可能地做 出调整和改变,以顺利安全地度过酷暑严寒,这是当时人们必须面对的重大民生 问题。在这方面,当今社会并没有投入足够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匮乏,因 此我们有责任和必要去仔细探讨这一课题。首先,这个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最基本 的民生问题,而这正是宋代社会史及经济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次, 其中涉及到的一些设备或方法,是宋代科技史研究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另外, 在面对恶劣生存环境时,宋人所表现出的积极的心态和智慧,值得今人去借鉴和 学习。 2 4 整个研究课题的的意义 近几年来,环境保护的力度一直在加大,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也越来越被人 们所重视。本文主要讨论的三个课题,看似独立,实则是一个有机整体,都在论 述人类和自然气候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这种背景下,此课题的深入探讨就显得十 分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宋代的天人关系,同时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 一些借鉴,并且引发我们对环境问题的一些思考。 三、研究现状 1 有关“恶劣气候对宋代社会的影响”课题的研究状况 近些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及气候灾害频发,学者们对这个课题给予了更 多的关注。在目前所见到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 1 ) 以气候变迁为主体,论述其对社会各方面造成的影响 这一类研究成果是以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为主线,其中涉及到对社会某个或多 个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如张家诚的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初探( 地理研 究1 9 8 2 年2 期) 、倪金根的试论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的影响( 农 业考古1 9 8 8 年l 期) 、满志敏、葛全胜、张丕远的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 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 地理研究2 0 0 0 年2 期) 等,论述了气候变迁对于人类 社会农业经济方面的影响。方湖生的我国历史上气候环境变迁与人口流动( 河 南大学学报1 9 9 2 年4 期) ,主要论述气候因素与大规模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 王嘉川的气候变迁与中华文明( 学术研究2 0 0 7 年1 2 期) 、江旅冰、孙艳 敏、巴明廷的论气候对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格局演化的影响( 成都教育学院学 报2 0 0 4 年6 期) 、王铮、张丕远、周清波的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 影响兼论人地关系( 地理学报1 9 9 6 年4 期) 等,则论述了各个历史阶段 中,气候变化对经济、政治、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蓝勇的唐代气候变化 与唐代历史兴衰(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 0 0 1 年1 期) 、张莹的唐宋时期西部 环境的变迁( 安康学院学报2 0 0 8 年1 期) 、李南江的气候变迁与两汉社会 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广西师范大学2 0 0 7 3 年) 等,详细论述具体的某一历史时期内,气候变迁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上述论著的共同特点,是都着重论述各个历史时期气候所发生的变化对社会造成 的影响,而对于恶劣气候本身对社会的影响则涉及甚少,故在此仅粗略交代其论 述内容,而忽略其论述特点。 ( 2 ) 以自然灾害为主体,论述其对社会各方面造成的影响 这类研究成果主要有:薛平栓的唐代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陕 西师范大学学报1 9 9 8 年1 期) ,主要论述发生在唐代关东地区的自然灾害,及 各种自然灾害的高发期和阶段性特征,对于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则论述较为简单。 阎守诚的危机与应对一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 人民出版社2 0 0 8 年版) ,内容主 要包括对灾害的科学分类、灾害的统计、灾害等级的划分,以及灾害的时空分布 和共生组合的研究,并且论述了灾害对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等诸 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又尤以政治、经济为着重点。作者将自然灾害的研究,视作 观察、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途径,并对唐代自然灾害有着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实 属一部有关唐代自然灾害研究的上乘力作。但该书在论述各种自然灾害对于社会 造成的影响时,未涉及法律方面,并且在论述的中缺少一些对于各种社会制度所 造成影响的内容。杨果、陈曦的宋元时期江汉平原自然灾害探析:种类、分布、 影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 0 0 7 年l 期) ,主要论述了宋元时期江汉平原的各 种自然灾害,并对灾害的时间规律与地域分布表现出特征做出总结。另外,文中 还指出了自然灾害对江汉平原区域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其中包括农业生产、 环境景观、民风民俗等各个方面。但在论述自然灾害对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时, 仅限于江汉平原地区,而且对于军事、法律等其他社会方面未见涉及。孙春芳、 耿扬的略论宋代的弭灾与“因灾罢相”( 殷都学刊2 0 0 7 年3 期) ,论述了宋 代在“灾害天谴说 的思想指导下的各种弭灾活动,并指出这种活动与国家政治 生活密切相连,尤其是“因灾罢相 成为政治倾轧和统治者任人理政的一个契机。 这篇文章虽以弭灾为主体,但客观上也涉及了气候对于政治造成影响的内容。杨 晓红的灾异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云南社会科学2 0 0 7 年5 期) ,主要论述了 4 各种灾异现象对宋代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科学等 方面。但文章篇幅较短,所参引宋代文献仅五种,内容不够全面。曾雄生的北 宋熙宁七年的天人之际社会生态史的一个案例( 南开学报) ) 2 0 0 8 年第2 期) , 以宋代熙宁七年为中心,展示宋人对于雨水的认识,以及社会在面对灾害性天气 时所做出的反应。该文在论述的时间和内容的全面性上,还有一定的拓宽余地。 ( 3 ) 其他相关研究成果 这类研究成果中,有的是文章的研究课题看似不相关,但其中的内容有涉及 本课题之处,还有的是综合气候、水文、土壤等因素,研究自然环境对于社会的 影响。如季怀银的宋代司法审判中的限期督催制度( 史学月刊1 9 9 1 年2 期) 、 段伟的救灾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因灾录囚及其对司法制度的破 坏( 安徽大学学报2 0 0 8 年2 期) 等,就是从法律制度本身出发,其中所涉及 的限期催督制度及疏决、虑囚制度,与本文中气候对法律制度的影响的内容有吻 合之处。另如郑学檬、陈衍德的略论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 的影响( 厦门大学学报1 9 9 1 年4 期) ,第一节专门论述了自然环境中气候要 素对于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作用,其中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对粮食生长期、 产量和分布的影响等内容。 2 有关“宋人对气象知识的理解及天气预测刀课题的研究状况 此类研究大多为宏观地论述我国古代气象科技的发展和成果。在各种专著 中,孙光圻主编的中国古代航海史( 海洋出版社2 0 0 5 年版) 及中国农业科学 院主编的中国农业气象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1 9 9 9 年版) ,从航海气象和农业 气象的角度出发,较为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我国历代的相关气象科学的发展过程, 但因为作者并非史家,其中材料的引用有欠妥之处,且涉及宋代的内容较为单薄。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科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 、温克刚主编的中国气象 史( 气象出版社2 0 0 4 年版) 、谢世俊的中国古代气象史稿( 重庆出版社1 9 9 2 年版) 等,作为科技或气象方面的巨著,由于内容繁多,且作者除李约瑟外均非 治史者,因此在提到宋代气象时,内容不够全面和完整。刘昭民的中华气象学 5 史( 台湾商务出版社1 9 8 0 年版) ,是一部专门论述我国从殷商至近代气象学发展 的专著,其内容丰富、资料详实、时间脉络清晰,但针对本课题来看,其宋代部 分的相关内容还不够完整,分类略显杂乱。 在诸多相关论文中,竺可桢的中国过去在气象学上的成就( 科学通报 1 9 5 1 年6 期) 、李迪的中国古代关于气象仪器的发明( 大气科学1 9 7 7 年2 期) 、施国清的我国古代农业气象学的成就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安徽农业科 学1 9 6 3 年4 期) 、高迎新的我国古代气象科学的成就( 苏南科技开发2 0 0 6 年5 期) 、李继伟的论中国古代气象科技成就(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0 3 年5 期等,均为论述我国古代气象科技方面的成就。其中,又尤以竺可桢和王鹏飞 文章更为突出,但上述文章涉及宋代的内容比较零散,未成系统。李迪的沈括 对气象现象的记述与研究( 大气科学1 9 7 7 年2 期) 、林之光的古人对云雨 风雷的认识( 辽宁气象2 0 0 2 年3 期) 、徐俊传的从对风的观测看我国古代 气象学的发展围绕唐以前而论( 河南大学学报1 9 8 3 年3 期) 、王锦光、 张子文的中国古代对晕的认识( 自然科学史研究1 9 9 0 年1 期) 等,则从历 史人物或某种天气现象的出发,论述了古人对于各种气象知识的理解。这些文章 从总体来看,其内容都自成体系,论述也较为深入,但在具体涉及到宋代气象知 识方面时,其资料还显得不够完整,内容也不够充实。 3 有关“宋人避暑御寒的方法刀课题的研究状况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见,但也有一些论文课题,其研究内容或多 或少涉及到避暑御寒的某个方面。其中,柳敏的唐代的避暑( 唐都学刊2 0 0 1 年s 1 期) 与本文的研究课题相近,该文论述了唐代的各种避暑设施、器物及方法, 但在内容上较为单薄,分类还不够全面。另外,如孔庆赞的北宋东京社会生活 二题( 河南大学学报1 9 9 9 年1 期) ,其中涉及到了宋代都城的一些冷饮。王 石天的试论古代中国的衣料(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 0 0 1 年4 期) ,也提到到 了宋代一些避暑御寒用到的衣料。 四、研究方法 6 本课题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包含宋代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的内 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气象、医学、数学等多个学科,借助了列表、 制图、演算等多种手段,运用了考据、统计、计量、归纳、比较等多种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本文的创新之处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研究的内容有所创新。有关恶劣 气候对于宋代社会的影响的研究,前人关注的重点多放在气候变迁上,即使谈到 对于社会的影响,也多集中在经济方面,其他社会层面所提甚少。而宋代的气象 知识及气象预测的内容,虽然在多部专著论文中有所涉及,但并未有针对于此的 专项研究出现。另外,学者对于宋人避暑御寒这个重大民生问题,更是缺乏系统 地论述。针对以上的不足,本文力求对这三个问题展开系统、深入的专项研究。 第二、研究的角度有所创新。三个课题既独立,同时研究的又是同一个问题,即 天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三,研究的方法有所创新。如应用当今的数学原理和公 式去验证宋人秦九韶测算雨雪的正确性等。 本文的不足之处很多。首先,因时间限制,在材料搜集方面所做的工作远远 不够。很多想要论述的内容,苦于材料的匮乏,往往不够完整和全面。其次,对 于已有材料的把握也有很大的缺陷。由于研究水平较低,一些材料的取舍和应用 上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容易出现堆砌材料或者前后重复的毛病。再次,由于基本 功不够扎实,一些最基本的如断句、格式等小问题也会出现。另外,由于写作水 平的限制,本文在整体结构安排、语法应用甚至是最基本的标点方面都存在不小 的缺陷。 7 第一章恶劣气候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一、恶劣气候对宋代经济的影响 h 气候灾害造成的重大损失 自然气候对于人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对人类造 成巨大的伤害。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尤其如此,风调雨顺便可五谷丰登, 旱涝交替则会劳民伤财。在千年前的宋代,虽然科技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仍然 无法避免气候灾害给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因气候变化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主 要包括雪灾、霜灾、雨灾、雹灾、风灾、旱灾等等。而在各种记录宋代气候灾害 的典籍中,又以文献通考物异部分最为集中和全面。因此,下文将以文 献通考中的相关材料为依据,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各种气候灾害对宋代经济所造 成的危害( 其中,只提到灾害发生而没有记录具体灾情的不列入其中,另外,因 为霜灾、雹灾材料较少,故将其分别与特点相近的雪灾和雨灾合并) 。 1 雪灾、霜灾 表一:雪灾、霜灾对宋代经济的危害 受灾时间受灾地区受灾情况史料来源 雪盈尺,沟洫复冰,草文献通考卷3 0 5 ( 物 延州、宁州 建隆三年( 9 6 2 ) 木不华。异考1 l ,第2 4 0 0 页。 棣州厌次县陨霜杀桑,民不蚕。同上 太平兴国七年 宣州霜雪害桑稼。 同上 ( 9 8 2 ) 端拱元年( 9 8 8 ) 郓州 风雪伤麦。同上 商州霜,花木皆死。 同上 淳化三年( 9 9 2 ) 京兆府大雪杀苗稼。 同上 淳化四年( 9 9 3 )商州大雪,民多冻死。同上 开封府及近畿 咸平四年( 1 0 0 1 )风雪损桑。同上 诸州 景德四年( 1 0 0 7 )渭州瓦亭寨早霜伤稼。同上 大中祥符九年 大名府、澶州、 霜害稼。同上 ( 1 0 1 6 )相州 大雪苦寒,人多冻死, 天禧元年( 1 0 1 7 )开封府同上 路有僵尸。 大雪六昼夜方止,江溪 天禧二年( 1 0 1 8 )永州同上 鱼皆冻死。 大雪,贫弱之民冻死者 至和元年( 1 0 5 4 )开封府同上 甚众。 至和二年( 1 0 5 5 )河东自春至夏,陨霜杀桑。同上 泥涂尽冰,都民饥寒, 嘉祜四年( 1 0 5 9 )开封府同上 死于道路者甚众。 文献通考卷3 0 5 物 元祜八年( 1 0 9 3 )开封府大雪,多流民。 异考1 1 ,第2 4 0 1 页 大雨雪连十余日不止, 平地八尺余。冰滑,人 政和三年( 1 1 1 3 )开封府同上 马不能行。诏许百官乘 轿入朝,飞鸟多死。 大雪,天寒甚。地冰如 靖康二年( 1 1 2 7 )镜,行者不能定立,大同上 雪数尺,人多死。 绍兴七年( 1 1 3 7 )霜杀桑稼。同上 9 大雨雪至己亥逾旬不 绍兴三十一年 止,禁旅垒舍有压者,同上 ( 1 1 6 1 ) 时久雪寒甚。 乾道元年( 1 1 6 5 )暴寒苗稼多冻死。同上 淳熙十三年( 1 1 8 6 )台州 雪深丈余,民冻死。同上 成州天水县大雨雪,麦皆冻死。同上 淳熙十六年( 1 1 8 9 ) 阶、成、凤、 霜杀稼尽。同上 西和州 大雪积冱,河冰厚尺 绍熙二年( 1 1 9 1 )临安府同上 余,寒甚。 和州 陨霜连三日,杀稼。同上 绍熙三年( 1 1 9 2 ) 淮西 稼皆肃于霜,民大饥。同上 2 旱灾 表二:旱灾对宋代经济的危害 受灾时间受灾地区受灾情况 史料来源 京师春夏旱,河北大文献通考卷3 0 4 物 建隆三年( 9 6 2 )开封府、河北 旱,霸州苗皆焦仆。异考1 0 ,第2 3 9 6 页 河南、登、莱、 端拱二年( 9 8 9 ) 旱甚,民多饥死。同上 深、冀州 江南频年旱歉,多疾 咸平三年( 1 0 0 0 )江南 同上 疫。 景德元年( 1 0 0 4 )京师 夏旱,人多喝死。同上 1 0 阳武等一十三阳武等一十三县大旱 天圣八年( 1 0 3 0 )同上 县伤苗。 明道元年( 1 0 3 2 )畿县久旱伤苗。同上 大早种粒皆绝,人多流 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 明道二年( 1 0 3 3 )南方同上 三,官作粥糜以饲之, 得食辄死。 绍圣三年( 1 0 9 6 )江东大旱,溪河涸竭。同上 文献通考卷3 0 4 ( ( 物 江东、江西、早六十余日,民饥,米异考1 0 ,第2 3 9 6 页; 绍兴九年( 1 1 3 5 ) 浙东斗千钱。文献通考卷3 0 1 ( 物 异考7 ,第2 3 7 7 页。 浙东、西早,绍兴府 大旱。浙东、江淮郡国 文献通考卷3 0 4 ( 物 多饥。绍兴府大饥,民 异考1 0 ,第2 3 9 7 页; 绍兴十八年( 1 1 4 8 )两浙、绍兴府之仰哺于官者二十八 文献通考卷3 0 1 ( 物 万六千人。赈之不给, 异考7 ,第2 3 7 7 页。 人食糟糠草木,殍死殆 半,流民渡江至行都。 绍兴府大饥。平江、襄文献通考卷3 0 4 ( 物 江南、两浙、阳府、随、泗州、枣阳、 异考1 0 ,第2 3 9 7 页; 隆兴元年( 1 1 6 3 ) 京西盱眙大饥。随、枣间米文献通考卷3 0 1 ( ( 物 斗六七千。异考7 ,第2 3 7 8 页。 兴化军、漳、大旱,首种不入,自春文献通考卷3 0 4 ( ( 物 隆兴三年( 1 1 6 5 ) 福州至于八月。异考1 0 ,第2 3 9 7 页 四川郡县旱,至于秋七 乾道三年( 1 1 6 7 )四川月。绵、剑、汉州、石同上 泉军尤甚。 夏秋淮东早,盱眙、淮 乾道五年( 1 1 6 9 )淮南同上 阴为甚。 浙东、福建路旱,温、 乾道六年( 1 1 7 0 )浙东、福建同上 台、福、漳、建为甚。 江东、西,湖南十余郡文献通考卷3 0 4 ( 物 江东、江西、 饥,江、筠州、隆兴府异考1 0 ,第2 3 9 7 页; 乾道七年( 1 1 7 1 ) 湖南 为甚,人食草实,流徙文献通考卷3 0 1 ( 物 淮甸。异考7 ,第2 3 7 8 页。 婺、处、温、台、吉、 浙东、江西、赣州、临江、南安诸军、文献通考卷3 0 4 ( 物 乾道九年( 1 1 7 3 ) 湖北江陵府皆久旱,无麦 异考1 0 ,第2 3 9 7 页 苗。 浙东、湖南郡国旱, 台、处、郴、桂为甚。 浙东、湖南、 蜀关外四州旱。浙东、 淳熙元年( 1 1 7 4 )四川、广西、同上 湖广、广西、江西、蜀 江西 关外皆饥,台、处、郴、 桂、昭、贺尤甚。 淮东、西,江东饥,滁、 江南、淮南、 淳熙二年( 1 1 7 5 ) 真、扬、州、盱眙军、 同上 两浙 建康府为甚。 淳熙三年( 1 1 7 6 )台、复、随、 淮甸饥,台州亡麦,冬文献通考卷3 0 4 ( 物 1 2 郢州,襄阳府、复、施、随、郢州、荆 异考1 0 ,第2 3 9 7 页; 江陵府、德安门军、襄阳、江陵、德文献通考卷3 0 1 ( 物 府、荆门军安府大饥。异考7 ,第2 3 7 8 页。 衡、永、楚州、高邮 衡、永、楚州、 淳熙六年( 1 1 7 9 )军旱。楚州、高邮军大同上 高邮军 饥,人食草木。 江淮、建康府、和州、 兴国军、恭、涪、泸、 江南、淮南、合、金州、南平军旱。 淳熙十年( 1 1 8 3 )同上 四川合、昌州荐饥,恭州饥 民就赈,相践死者三千 余人。 兴元府、吉、 兴元府、吉、赣、福、 赣、福、泉、 泉、汀、漳、潮、梅、 汀、漳、潮、 循、邕、宾、象、金、 梅、循、邕、 淳熙十一年( 1 1 8 4 )洋、西和州、建昌军同上 宾、象、金、 皆旱,兴元、吉尤甚。 洋、西和州、 泉、汀、漳州、兴化军 建昌军、兴化 亡禾,邕、宾、象州饥。 军 临安、镇江、绍兴、 隆兴府,严、常、湖、 两浙、江南、 淳熙十四年( 1 1 8 7 )秀、衢、婺、处、明、同上 广南 台、饶、信、江、吉、 抚、筠、袁州,临江、 1 3 兴国、建昌军皆旱, 越、婺、台、处、江 州、兴国军尤甚。秀 州饥有流徙者,临安府 九县饥。 真、扬、通、真、扬、通、泰、楚、 泰、楚、滁、滁、和、普、隆、涪、 和、普、隆、渝、遂、高邮、盱眙 l :文献通考卷3 0 4 物 绍熙二年( 1 1 9 1 )涪、渝、遂、军、富顺监皆旱,简、 异考l o ,第2 3 9 7 页 简、资、荣州、资、荣州大旱。 高邮、盱眙军、 富顺监。 郢、扬、和州大旱, 秋,简、资、普、荣、 叙、隆、富顺监亦大 郢、扬、和、 早。普、叙、简、隆州, 文献通考卷3 0 4 ( 物 普、叙、简、富顺监皆大饥亡麦,殍异考1 0 ,第2 3 9 7 页; 绍熙三年( 1 1 9 2 ) 资、荣、隆州、者甚众。流民聚成都府文献通考卷3 0 1 ( 物 富顺监 至千余人。威远县弃儿异考7 ,第2 3 7 8 页。 且六百人,为糜以食。 饥民八万余人,多不能 活。 文献通考卷3 0 4 ( 物 绵州大早,亡麦 绍熙四年( 1 1 9 3 ) 异考1 0 ,第2 3 9 7 页。 江南、两浙、简、资、普、渠、合 文献通考卷3 0 4 ( 物 1 4 淮东州、广安军旱。江、异考1 0 ,第2 3 9 7 页; 浙自六月不雨,至于文献通考卷3 0 1 物 八月,镇江、江陵府、异考7 ,第2 3 7 8 页。 婺、台、信州、江西、 淮东旱。简、资、普州 饥,绵州亡麦,绍兴府 亡麦,安丰军大亡麦。 冬亡麦苗。行都、淮、 浙西东、江东郡国皆 淮南、两浙、文献通考卷3 0 1 ( 物 绍熙五年( 1 1 9 4 )饥。常、明州、宁国、 江东异考7 ,第2 3 7 8 页。 镇江府、庐、滁、和州 为甚,人食草木。 镇江府、常州大旱,水 常、润、扬、 竭,淮郡自春无雨,首 文献通考卷3 0 4 物 楚、通、泰州、种不入。常州大饥,仰异考1 0 ,第2 3 9 7 页; 庆元六年( 1 2 0 0 ) 建康、镇江府、哺者六十万人。润、扬、文献通考卷3 0 1 物 江阴军 楚、通、泰州、建康府、异考7 ,第2 3 7 8 页。 江阴军亦乏食。 浙西郡县及蜀十五郡 皆大旱。浙西郡国荐 嘉泰元年( 1 2 0 1 )浙西、四川同上 饥,常州、镇江、嘉兴 府为甚。 浙东、西、江西郡国 嘉泰四年( 1 2 0 4 )两浙、江西 旱。抚、袁州、隆兴府、同上 临江军大饥,殍死者不 1 5 可胜瘗,有举家二十七 人同赴溺者。 淮南大饥,人食草木, 嘉定元年( 1 2 0 8 )淮南同上 流徙江浙者百万人。 浙西大旱,常、润为 甚。淮东西、江东、 湖北皆旱。两淮、荆襄、 建康府大饥,米斗钱数 千,人食草木。淮民割 道瑾,食尽,发瘗黹继 浙西、淮南、 嘉定二年( 1 2 0 9 )之,人相描噬。流徙之 同上 江东、湖北 聚于扬州者数千家,渡 江者聚建康,殍死日八 九十人。是秋,诸路复 大歉,常、润尤甚。冬, 行都大饥,殍者横市, 道多弃儿。 行都百泉皆竭,淮甸亦 江南、两浙、 然。淮、浙、江东、西 嘉定八年( 1 2 1 5 )同上 淮南、福建饥,都昌县饥民聚为盗 者三十六党。 台、衢、婺、饶、信州 台、衢、婺、 饥,多聚为剽盗,台为 嘉定十年( 1 2 1 7 )饶、信州、石同上 甚。蜀石泉军饥,殍死 泉军 殆万人。 1 6 淮南、两浙、文献通考卷3 0 4 ( 物 嘉定十一年( 1 2 1 8 )蔬、麦皆枯。 江东异考1 0 ,第2 3 9 7 页。 3 风灾 表三:风灾对宋代经济的危害 受灾时间受灾地区受灾情况史料来源 文献通考卷3 0 6 ( 物 乾德二年( 9 6 4 )扬州暴风坏军营舍仅百区。 异考1 2 ,第2 4 0 7 页。 暴风坏军营及城上敌同上 乾德三年( 9 6 5 )扬州 棚。 飓风起一昼夜,雨水二同上 开宝八年( 9 7 5 ) 广州丈余,海为之涨,飘失 舟。 大风坏甲仗库、城楼、同上 开宝九年( 9 7 6 )宋州军营、民舍凡四千五百 九十六区。 太平兴国二年大风坏济阴县廨及军同上 曹州 ( 9 7 7 )营。 太平兴国四年大风,浮梁、竹笮、巅同上 泗州 ( 9 7 9 ) 索断,华表、石柱折。 太平兴国六年大风坏廨宇、民舍五百同上 高州 ( 9 8 1 ) 区。 太平兴国七年飓风坏城门,州署、民同上 琼州 ( 9 8 2 ) 舍殆尽。 : 1 7 飓风拔木、坏廨宇、民同上 太平军 太平兴国八年舍千八十七区。 ( 9 8 3 ) 飓风坏廪库、民舍七百 同上 雷州 区。 太平兴国九年同上 白州 飓风坏州廨、民舍。 ( 9 8 4 ) 淳化二年( 9 9 1 )通利军大风害稼。同上 至道二年( 9 9 6 )潮州 飓风坏州廨、营寨。 同上 咸平元年( 9 9 8 )涪州大风坏城舍。同上 景德二年( 1 0 0 5 )福州海上有飓风坏屋舍。同上 京师大风,黄尘蔽日,同上 大名府至开封 景德四年( 1 0 0 7 ) 自大名府历京畿,害桑 府 稼,唐州尤甚。 九月,无为军城北暴风同上 大中祥符二年雨,昼晦不可辨,拔木 无为军 ( 1 0 0 9 ) 坏城门、营垒、民舍, 压死千余人。 大风发屋拔木,数日同上 天禧二年( 1 0 1 8 )永州 止。 大风起西南,坏庐舍二同上 天禧三年( 1 0 1 9 )徐州利国监 百余区,压死十二人。 潮州海阳、潮同上 熙宁九年( 1 0 7 6 )飓风,海潮害民田稼。 阳二县 熙宁十年( 1 0 7 7 )恩州武城县大风坏县廨,知县李愈同上 1 8 妻、主簿寇宗爽妻之母 压死。 飓风坏城楼、官私庐文献通考卷3 0 6 ( 物 邕州 舍。异考1 2 ,第2 4 0 7 页。 海风作,继以大雨浸州文献通考卷3 0 6 ( 物 泰州城,坏公私庐舍数千异考1 2 ,第2 4 0 8 页。 问。 元丰四年( 1 0 8 1 ) 大风雨,毁官私庐舍二同上 通州静海县 干七百六十三楹。 大风雨,溺居民、毁庐同上 润州丹阳县 舍。 大风潮,飘荡沿江卢同上 丹徒县 舍,损田稼。 元丰五年( 1 0 8 2 )朱崖军飓风毁庐舍。同上 是岁,福建、两浙海风同上 元祜八年( 1 0 9 3 )福建、两浙 驾潮害民田。 苏、湖、秀等同上 绍圣元年( 1 0 9 4 )海风害民田。 州 绍兴二十八年大风雨驾潮,漂溺数百同上 平江府 ( 1 1 5 8 ) 里,坏田庐。 绍兴三十二年同上 温州大风坏屋、覆舟。 ( 1 1 6 2 ) 浙东、西郡国,风水伤同上 隆兴元年( 1 1 6 3 )两浙 稼。 1 9 隆兴二年( 1 1 6 4 )大风雨漂荡田庐。同上 大风,海涛流溢,沿江同上 民庐、盐场、覆舟溺死 乾道二年( 1 1 6 6 )温州 者二万余人,江滨黹骼 尚七千余人。 乾道五年( 1 1 6 9 )台州大风水坏田庐。同上 飓风坏海舰三十余。水同上 乾道八年( 1 1 7 2 )惠州 军四舰覆其三,死者百 三十余人。 钱塘大风,涛决临安府同上 江堤一千六百六十余 淳熙元年( 1 1 7 4 )临安府 丈,漂民居六百三十余 家。 大风雨,海涛、溪流合同上 淳熙三年( 1 1 7 6 )台州激为大水,决江岸、坏 民庐、溺人。 明州大风驾潮坏田庐、军营 同上 淳熙四年( 1 1 7 7 ) 福州福清县大风雨,坏官舍、民居。 同上 淳熙六年( 1 1 7 9 )鄂州 大风覆舟,溺人甚众。 同上 大风焚溺岸舟,死者尤 同上 淳熙七年( 1 1 8 0 ) 江陵府 众。 飓风大作驾海潮,飘溢 同上 淳熙九年( 1 1 8 2 )雷州 杀人,林木、田禾皆折。 同上 绍熙二年( 1 1 9 1 )温州瑞安县大风仆屋、拔木、杀人。 绍熙四年( 1 1 9 3 )兴化军海风害稼。 同上 临安府大风,拔木、坏舟甚众。 同上 绍熙五年( 1 1 9 4 ) 绍兴府、秀州大风驾海潮害稼。 同上 明州飓风驾海潮害稼。 同上 大风雨山洪涛并作,没 同上 庆元元年( 1 1 9 5 )台州诸县 田庐无算。 暴风雨驾海潮,坏田、同上 庆元二年( 1 1 9 6 )台州 屋。 大风雨驾海潮,坏屋杀 同上 嘉定二年( 1 2 0 9 )台州 人。 大风连日,大木皆拔, 同上 嘉定三年( 1 2 1 0 ) 折禾穗、堕果实。 同上 嘉定六年( 1 2 1 3 )余姚县风潮坏海堤 同上 嘉定十六年( 1 2 2 3 )大风拔木害稼。 福州飚风大作,坏田损稼。 同上 鄂州暴风坏战舰二百余。 同上 嘉定十七年( 1 2 2 4 ) 寿昌军( 暴风) 坏战舰同上 寿昌军、兴国 六十余,兴国军亦如 军 之。 4 雨灾、雹灾 2 l 表四:雨灾、雹灾对宋代经济的危害 受灾时间受灾地区受灾情况史料来源 文献通考卷3 0 5 ( 物 建隆元年( 9 6 0 ) 大名府临清县雨雹伤稼。 异考1 1 ,第2 4 0 3 页。 宋州宁陵县风雨雹伤民田。同上 乾德二年( 9 6 4 ) 同州合阳县 雨雹并害稼。同上 延州肤施县风雹陨霜。同上 文献通考卷2 9 6 ( 物 蕲州大雨水,坏居民庐舍。 异考2 ,第2 3 4 3 页。 河涨孟州,坏军营民舍同上 孟州数百区。河中坏石基百 余步。 郓州河溢于郓州,坏民田。同上 泰州湖溢,损盐城县民 同上 盐城县 田。 淄州济水并清河溢,害同上 乾德三年( 9 6 5 ) 邹平、高苑县 邹平、高苑县民田。 开封府尉氏、扶沟二同上 开封府尉氏、 县,风雹害民田,桑枣 扶沟二县 十损七八。 曹州济阴、宛同上 风雹损田。 旬二县 大雨水,江河泛溢,坏文献通考卷2 9 6 ( 物 开宝元年( 9 6 8 )州、府二十三 民田庐舍。异考2 ,第2 3 4 4 页。 文献通考卷3 0 5 物 开宝三年( 9 7 0 ) 同州、滑州大风雨雹害稼。 异考1 1 ,第2 4 0 3 页。 文献通考卷2 9 6 ( 物 开宝五年( 9 7 2 )开封府雨连旬不止,河决。 异考2 ,第2 3 4 4 页。 大雨水入城,坏民居 同上 沂州 舍、田畴。 开宝八年( 9 7 5 ) 文献通考卷3 0 5 ( 物 邢、磁州风雹害桑麦。 异考i i ,第2 4 0 3 页。 春霖雨不止,平地水二 文献通考卷2 9 6 ( 物 道州 太平兴国二年 丈余。 “ 异考2 ,第2 3 4 4 页。 ( 9 7 7 ) 文献通考卷3 0 5 ( 物 相州永定县大风雹害稼。 异考l l ,第2 4 0 3 页。 太平兴国四年文献通考卷2 9 6 物 泰州雨水害禾稼。 ( 9 7 9 ) 异考2 ,第2 3 4 4 页。 太平兴国五年京师连旬雨不止,颍州同上 开封府、颍州 ( 9 8 0 ) 颍水溢,坏堤及民舍。 太平兴国七年 文献通考卷3 0 5 ( 物 太平州芜湖县雨雹伤稼。 ( 9 8 2 ) 异考i i ,第2 4 0 3 页。 太平兴国八年 同上 相州风雹伤民田。 ( 9 8 3 ) 太平兴国九年孝妇河涨溢,坏官寺、文献通考卷2 9 6 ( 物 淄州 ( 9 8 4 ) 民舍,漂溺人畜。异考2 ,第2 3 4 4 页。 文献通考卷3 0 5 ( 物 端拱元年( 9 8 8 ) 霸州大雨雹杀麦苗。 异考i i ,第2 4 0 3 页。 郓州雨雹伤麦。同上 大风雹坏军营、民舍千同上 许州 一百五十六区。 淳化元年( 9 9 0 ) 单州鱼台县风雹害稼。同上 大雨坏官私庐舍殆尽, 文献通考卷2 9 6 ( 物 秦州陇城县 溺死者百三十七人。异考2 ,第2 3 4 4 页。 博州大霖雨,河涨溢, 同上 淳化二年( 9 9 1 ) 博州 坏民庐舍八百七十区。 上津县大雨,河水溢, 文献通考卷2 9 6 ( 物 淳化三年( 9 9 2 )商州上津县 坏民舍溺者三十七人异考2 ,第2 3 4 5 页。 陇城县大雨,牛头河涨同上 陇城县二十丈,没溺居人庐 舍。 京师大雨,十昼夜不同上 止。朱雀、崇明门外积 淳化四年( 9 9 3 )开封府 水尤甚,军营、庐舍多 坏。 颍、宋、毫、颍、宋、毫、许、蔡、同上 许、蔡、徐、 徐、濮、澶、博州霖雨, 濮、澶、博州 秋稼多败。 开封府、宋、开封府、宋、毫、陈、同上 淳化五年( 9 9 4 ) 毫、陈、颍、颍、泗、寿、邓州雨水 泗、寿、邓州害稼。 文献通考卷3 0 5 ( 物 至道二年( 9 9 6 )代州代州风雹,伤田稼。 异考1 1 ,第2 4 0 3 页。 昭州雨霖,害民田,溺 文献通考卷2 9 6 物 昭州 死者百五十七人。异考2 ,第2 3 4 5 页。 京师大雨,漂坏庐舍, 同上 民有压死者。积潦浸道 咸平元年( 9 9 8 ) 京师路,自朱雀门东抵宣化 门尤甚,皆注惠民河。 河复涨溢,军营多坏。 文献通考卷3 0 5 ( 物 定州北平等县风雹伤稼。 异考1 1 ,第2 4 0 3 页。 京师雨雹,飞禽有损同上 咸平三年( 1 0 0 0 )京师 者。 大雨漂坏庐舍,积潦浸文献通考卷2 9 6 ( 物 咸平四年( 1 0 0 1 )京师 路。异考2 ,第2 3 4 5 页。 大风雨拔木、坏城门,同上 大中祥符二年无为军营垒、民舍压溺千余 ( 1 0 0 9 ) 人。 兖州兖州霖雨害稼。同上 京师大雨,平地数尺,同上 大中祥符三年 京师坏军营、民舍,多压死 ( 1 0 1 0 ) 者,近畿积潦。 保安军积雨,河溢浸城同上 大中祥符六年垒,坏庐舍。判官赵震 保安军 ( 1 0 1 3 ) 溺死,又兵民溺者凡六 百五十人。 天禧元年( 1 0 1 7 ) 镇戎军彭城寨彭城寨风雹,害民田八文献通考卷3 0 5 ( 物 百余亩。 异考1 1 ,第2 4 0 3 页。 京师连雨弥月。甲子夜 文献通考卷2 9 6 ( 物 大雨流潦泛溢民舍、军异考2 ,第2 3 4 5 页。 天禧四年( 1 0 2 0 )京师 营,自是频雨及冬方 止。 苏、湖、秀三 苏湖秀三州雨,坏民文献通考卷2 9 7 物 乾兴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稻的一生教学课件
- 学生宿舍楼生活污水处理与回用方案
- 影视后期特效综合应用技术调色基础52课件
- 水电清包工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水电施工图识图入门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施工劳务分包合同执行细则
- 二零二五年厂房交易居间与节能改造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编制与实施培训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电机产品研发与技术支持合作合同
- 2025版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合作协议
- 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办法模版
- GB/T 42268-2022乙烯-丙烯-二烯烃橡胶(EPDM)评价方法
- 装饰员工薪资工资表
- 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技巧
- GB/T 20671.7-2006非金属垫片材料分类体系及试验方法第7部分:非金属垫片材料拉伸强度试验方法
- GB/T 10781.1-2006浓香型白酒
- 轴孔用YX型密封圈规格尺寸
- 肾上腺疾病外科治疗
- 第9章探放水钻机及相关设备的安全使用.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体育与健康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 交通部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