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吴廷翰的气学思想.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吴廷翰的气学思想.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吴廷翰的气学思想.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吴廷翰的气学思想.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吴廷翰的气学思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吴廷翰是中国明代“气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明代重要的思想 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包括:气本论,气与道、理、阴阳 关系;宇宙生成论,讨论天、人和万物的关系;心性论,批评佛学和心 学思想。本文力求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理清吴廷翰气学思想的脉 络,并在揭示其与前人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着重阐发吴廷翰自身富有创 见的独特的哲学思想,从而揭示出其对理学的继承与转向,对心学的批 驳以及对中国气学发展的承上启下作用,并以此来评论其哲学思想的学 术价值。 关键词:哲学:理气;心性 o nw u t i n g h a nq i st h o u g h t s a b s t r a c t w ut i n g h a nw a sa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f i g u r ei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q i st h e o r y a n da ni m p e r a t i v et h i n k e r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b u tt h i sp h i l o s o p h e r sv i e w h a dn o tb e e nk n o w nb yo t h e r sf o ral o n gt i m e s e e nf r o mt h es t a n d p o i n to f q i s ,t h ep a p e rm a i n l yi n c l u d e st h r e ep a r t s f i r s t l y , q i st h e o r y :d i s c u s s i n g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l ia n dq i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d a oa n dq i ,t h e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y i n y a n ga n dq ia n de t c ;s e c o n d l y , t h et h e o r yo ft h eg e n e r a t i o no f t h eu n i v e r s e :d i s c u s s i n g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e a v e n 、h u m a nb e i n ga n da l l t h et h i n g s ;t h i r d l y , x i n x i n gt h e o r y :d i s c u s s i n g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x i na n d x i n g ;s h a r pc r i t i c i s mo fb u d d h i s ta n dx i nt h e o r y i nt h ep a p e r , im a k ee v e r y e f f o r tt om a k ec e r t a i nt h et h r e a do fw u st h o u g h t s ,o nt h eb a s i so fr e v e a l i n g t h es a m et h o u g h t so fw u sa n dh i sf o r e f a t h e r s ,it r ym yb e s tt op r o b eh i s c r e a t i v e p a r t i c u l a rt h o u g h t s t o r e v e a l i n g h i sh i s t o r i c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n e o -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q i st h e o r y , s h a r pc r i t i c i s ma n dc o r r e c t i o no fx i n t h e o r yi nau n i q u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i nt h ee n d ,e v a l u a t i n gh i sp h i l o s o p h yi d e a s s c i e n c ev a l u e w r i t t e nb y :z h a n g y o n g ( 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 ) d i r e c t e db y :p r o f y a n gz h u c a i k e y w o r d s :p h i l o s o p h y ;l i q i ;x i n x i n g 独创性声明 9 2 8 6 6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_ 昌盟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孑乃一豺 签字日期:) 一、年众月反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文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南昌史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孑移勿 签字闩期:汐么年久月;、臼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导师签名:方易饪才 签字嗍细么年磊月一r 日 电话: 邮编: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土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太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呆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巧砂影 导师签名:幸匍孝彩万 签字日期:州年占月z 日签字日期:扣年占月 o 目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论吴廷翰的气学思想 引言 吴廷翰字崧伯,号苏原,明代南直隶无为州( 今安徽无为县) 人,生于明弘治辛亥年 ( 】4 9 1 年) ,卒于嘉靖已末年( 1 5 5 9 年) ,享年6 9 岁1 ,是我国明代中期著名的学者之一。 吴廷翰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相关事迹不胜枚举,其为人处事在当地直被奉为典范。明代 后学冯梦祯2 评论吴廷翰时,认为他:“刚介绝俗,风裁矫矫。凭义而动,贲、育不挠。”明 嘉靖癸亥年( 1 5 6 3 年) 刊刻的无为州志也说:“郡中论品学,推翰为翘楚”。 吴廷翰生于贫寒农家,本身没有任何可以炫耀的身世背景。根据衷尔钜先生收集的濡 须吴氏宗谱世系表、谱原4 等原始文献来看,吴氏在其祖吴可九之前已无可考,吴可 九以下四代皆布衣出身,家境寒微,吴廷翰父吴景昭“家无宿储”,曾经“田于人,而入其 租,或身自贩易”,当过佃农,做过小贩,至吴廷翰始才显荣。 据说吴廷翰自小天资聪颖,“八岁从外祖淮浦张公通学、庸,十二受易于易 轩陈公。”5 明正德十六年举进士第,授兵部主事,旋即父亲去世,按旧制守孝三年后任户部 主事,以后主管过浙江漕运、监督德州税收,在此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民众的措施, 得到当地军民的拥护和上级的器重,于嘉靖六年荐调到吏部任文选郎,仕途本可谓一帆风 顺、前程似锦,但他性格刚绝、嫉恶如仇,在一些事情的看法上与朝堂主官意见分歧,竞争 执到“犯冢宰之怒”而不得不请求外调。在任广东佥事、浙江参议等职时,所到之处无不 清除弊政,减轻人民负担,后赴山西任左参议时,恰逢河东饥荒,鱼川盗起,民不聊生。吴 廷翰到任后,一边设法筹集钱粮,赈济灾民:一边亲率边兵平鱼川之盗,“救荒勘乱,实惠在民 存活者不知几十万。”然终因性格梗直、以忤权要,不得不于嘉靖十四年( 1 5 3 5 年) 致仕归 里,为官仅1 l 载。 吴廷翰从中年辞官( 4 4 岁) 到其去世( 6 9 岁) ,隐居家乡二十多年,在其归降生活中, “课子之暇,惟日事呤咏,绝口不谈当世之务,足迹不涉官府之庭,有司时往慰问,间报谢 而已。”6 而且吴廷翰素性恬澹、谨言慎行、不求名利,自称苏原居士,筑台日歌苏,而溪 日畹苏,著书写作,自得其乐,他的著述绝大多数出自于其致仕期间。十余年的官宦生涯 1 吴廷翰的生卒是依据衰尔钜先生考证。 2 冯梦祯( 1 5 4 6 - - 1 6 0 5 ) ,字开之,号真实居士,浙江秀水( 今嘉兴) 人,万历五年( 1 5 7 7 年) 会试第一,以进士授翰林 院编修,是明代后期重要的文学家,素以文章气节为后世所重,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 3 引自明代冯梦祯的镌苏原先生全集序,吴廷翰集第1 7 页。 4 谱原为吴廷翰所撰,记录了其租吴可九于明洪武初年从杭州府仁和县始迁至无为州,至吴廷翰儿辈共六世。 5 引自其子吴国寅所撰的先考参议府君墓志,陈易轩其人其事,现无法考证。 6 引自濡须吴氏泉潜 和对下层士人生活的切身感受,让他对包括孔孟儒学和程朱理学在内的儒家思想有了更为 深入的体认,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著述颇丰。其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吉斋漫录、 椟记和瓮记之中,另有湖山小稿、诗集、文集和洞云清响等诗文词 曲,以上文献均收录到中华书局1 9 8 4 年出版的吴廷翰集当中,使之成为研究明代 吴廷翰哲学思想的基本工具。 从现有的资料看,吴廷翰并没有明确的师承关系,其幼年所学主要是随外祖父张纶读 书,学习大学、中庸,以后走上科举仕途。张纶是一位不愿科举的居家学者,生活艰 苦朴素,但他对吴廷翰人品和性格的养成,以及今后学术观点的初步形成具有潜移默化影 响。吴廷翰自述平生“有所恐而不为恶,有所恃而为善”,都是得之于外祖父的教导,3 0 余年未敢忘怀。当然对吴廷翰哲学思想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同时代的学者王廷相了2 ,吴廷 翰在吉斋漫录和椟记中多次引用其理论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称其为“近世儒者” 或“浚川子”。而且从时间上来看,王廷相于嘉靖六年( 1 5 2 7 年) 年完成慎言,嘉靖十 七年完成雅述,吴廷翰应该是读过这些著作。并且二人观点多有相和之处,可以说吴廷 翰是王廷相理论上的最早唱和者,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在不少地方吴廷翰有他自己的见 解和发挥。 从研究学术的出发点来看,吴廷翰在阐述自己观点和评论他人思想之时,是以维护和 捍卫孔孟儒学思想的姿态出现的,以至于当时的文人评价其“然先生实遂于理学,有渊骞 之根本,而亦不废游夏之枝叶。”3 从表面上看他的学说是对孔孟儒学的回归,但实际上在 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他继承和发展了张载、薛碹以来的气学理论传统,是在改造朱熹哲学 的基础上,在更高层次上对宋明理学中的气学思想进行发挥和论述,从而建立了其唯气一 元论的哲学理论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气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他不仅精通儒家经典,对天文、地理、历史、词衄也都有所涉猎,其诗文也有 可观之处,可谓一代大家。所以,对吴廷翰气学思想进行研究,从而客观的评价其学术地 位,有助于我们了解明代中期气学的发展水平和程度,填补对明代中期气学思想研究的不 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但过去在整理中国哲学史这份宝贵的思想遗产的时候,对于吴廷翰的生平及其思想的 研究是不够深入的,在已经出版的中国哲学史相关著作中涉及他的资料也极少,甚至于广 搜博收的明儒学案中也没有提及,使后人对于其思想的发掘不仅缺少可供参考的资料, 1 经容肇祖先生的倡议,中华书局于1 9 8 4 年出版了吴廷翰集。 2 王廷相( 1 4 7 4 - 1 5 5 3 ) ,字子衡,号浚川,河南仪封人明朝中期著名思想家,曾任南京兵部尚书。 3 明代冯梦祯的镌苏原先生全集序,吴廷翰集第1 8 页 也给进一步的研究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但墙里开花墙外香,吴廷翰的著作和思想曾在f 7 t 本 广为传播并产生过重大影响。在1 7 世纪的德川时代,更成为伊藤仁斋创立日本古学派的思 想渊源,以后又成为中江岷山捍卫师说的理论武器和山片蟠桃无神论的理论依据,与日本的 朱子学、阳明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日本古代学术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 作为一名中国哲学专业的学生,对于这样一位历史上对中国哲学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在国内却未能取得相应的学术地位的哲学家、理论家,不能不有一种遗憾,同时也激发了 自己的研究兴趣。此外,近人在研究吴廷翰哲学思想时,一方面多从唯物唯心的角度看待 其思想,仅仅从“理气”上下功夫,而对其“心性”思想的发掘和研究还很不够;而另 方面在研究其心性论思想时,也不能仅仅着眼于“心性”上的论述,还必须找到心性论的 源头,即理气论。所以从理论上说,吴廷翰批佛和批心学也是立论于“气本一也”。因此吴 廷翰的理气论、心性论以及批佛批心学的思想,这三者不能分开研究,否则对其中任何 个方面的研究都不会到位,都不会作到客观与科学。因而我把这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有内在 传承关系的整体来研究,以窥见昊廷翰的整个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贡献。此外 前人在研究中,多注重吴廷翰思想的唯物主义方面的意义,而忽略了其思想的学术价值, 简化了其思想对程朱理学的超越与创新。这一现象也使得重新研究吴廷翰成为必要。 本文以吴廷翰的气学思想为题目,主要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 探讨其理气论、心性论以及批判佛教和心学的思想。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但考虑把其思想 放在气学发展进程这一大范围中进行研究,而且也考虑到明朝中叶政治腐化,社会经济衰 败、学术流派繁多这一历史背景下,对其思想形成与演变进行考察,力求做到对吴廷翰思 想研究的科学化、客观化、公正化,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从而引起学界对这位古代哲 人的关注和研讨,探讨其思想更深层次的意义,可以说对吴廷翰气学思想的研究不但很有 意义,而且十分必要。 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吴廷翰气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现状做了的知识性 介绍,吴廷翰的气学思想的形成既有个人的主观因素,也有社会历史的客观原因,本章主 要介绍吴廷翰的个人生平事迹及其著作并对其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作一个 概述,为以后的分析论述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平台:第二章对吴廷翰的气本论思想的研究 是本文的重点,在这一部分重点解决的闯题是:吴廷翰的气学思想中的“气”与“道“理” “阴阳太极”“太虚”“元气”等理学概念从内涵和外延方面进行比较,得出“气为天下 万物之祖”,“气外无物”的理论:第三章气化天下的宇宙万物生成论,本章在上章气本论 1 此观点引自朱之谦先生的日本古学史和日本哲学史 3 的基础上继续推导万物产生的模式,通过吴廷翰对气的本质特性的认识,强调吴廷翰气学 思想的特点在哪里;第四章性即气即生的人性论,本章从气学的角度来看待吴廷翰的人性 论思想,分析其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并对宋儒和佛释的心性论观点的错误之处进行批 评,全面阐述吴廷翰的心性学思想;第五章是本文的结尾即评述部分,文中我将对吴廷翰 的气学思想做出总结和评述,力求客观准确地评价其哲学思想的得与失,揭示其意义、启 示和影响。 因本人学术功底有限,且可供研究与参考的资料相对不足,文中内容难免有缺陷,不 足之处,还请各位师友指正。 第一章吴廷翰气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和理论研究现状 几千年来,中国人在认识自己和发现世界的过程中,感受到有一种漂浮不定、无所不 在而又无色无形的物质的存在,古人称之为气。通过气这个媒介,古人在观察自然、体验 自我、探究天人关系等理论认识和内省践履方式中,创造了许多与气相关联和对应的哲学 概念,如“道”、“理”、“阴阳”等等。由于彼此认识社会与自然的角度不同,形成了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各具特色而又流派众多的哲学思想体系,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的思想,也 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地思想源泉和珍贵的文化遗产。所以气在中国哲学范畴 系统当中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哲学范畴,也是其中最有特色的哲学范畴,认识和把握 中国哲学中气的本质和内涵,从某种角度说便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特质。 第一节吴廷翰气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自朱元璋开始,整个有明一代皇帝无不推崇程朱理学,朱元璋就曾多次诏示士子“非 濂洛关闽之学不讲”,又规定科举考试一律以朱熹的注解为标准答案,而视其他学说为异端, 这就把程朱理学推上了至尊的地位而成为官方哲学,使之日益教条化、政治化、僵硬化, 失去了其生动活泼的内涵和功能,完完全全成为了朱明王朝禁锢人民思想的工具。一种学 说如果失去了创造力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发展到这种程度便必然会趋于衰落和瓦解。 而王阳明个人作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实践的典范,横空出世,他继承和发 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以“致良知”学说打破了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格局,以强化主体意识 反对程朱客体精神的虚构,把气从程朱理先气后的框架中解脱出来,成为心本体良知流行 的过程,认为这种过程便是气的表现,把理和天地万物都包括到心里去,形成陆王心学体 系。这种心学思想一方面固然强调主观意志、自立和独立精神,不依赖别人、不迷信权威, 不拘泥于习俗,对封建伦理道德和僵化了的程朱理学起着冲击和破环作用;但另一方面它 只强调道德而不重视知识,所谓“易简功夫一通百通”的谬论,给后世带来的消极影响 也是十分明显的。 ) 在这种官方思想控制、民间学术思想混乱的氛围影响下,造成了士子们一方面只能在 朝廷所允许的经书范围内,循规蹈矩从事书斋之学;另一方面只能以高谈性理来掩饰自己 知识上的匮乏,这种空虚之学于民无用,于国有害。所以尽管明王朝不断加强思想专制统 治,在明英宗以后的社会仍陷入了内交外困、危机四伏的境地而无法自拔。 面临如此困境,如果继续“笃信程朱”或者“空谈性理”肯定不能挽救日益严重的社 会危机,于是一大批象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这样的学者,出于对儒家学术的执着信念, 抱着“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c 张子语录中) 的决心, 潜心为学与著述,希望能从传统儒学中找到消除思想迷雾、解救社会危机的出路。其中吴 廷翰就认为当时的社会之所以出现种种弊端,究其原因在于诸儒“论道不本诸易,而求 言未合乎孔子,反复不得乎吾心”,使真正的孔子之道没有能盛行于天下,是“六经注我” 而不是“我注六经”所致,所以吴廷翰在其著作中常常发出“若有此理,夫子何故不言” 的感叹。从吴廷翰的著述看,他的学术思想不是简单地以理学的观点否定心学,而是在吸 收了张载、薛碹等先贤气一元论思想的基本内核,坚持以“天地之间,一气而己”的唯气 论观点,继承和发展了朱熹哲学中合理的因素,改造了朱熹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对 先儒不同的思想观点进行批判和整合,从而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唯气一元论理论体系,推动 了明代气学思想体系的发展和演变,在明代理学史上吴廷翰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巨大 成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从张载到王夫之哲学思想体系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 第二节理论研究现状 我国最早研究吴廷翰及其哲学思想的是朱谦之和容肇祖两先生。朱谦之先生在日本 的古学及阳明学( 1 9 6 2 年) 和日本哲学史( 1 9 6 4 年) 中通过对日本哲学史和古学派的 研究,提出日本的古学派的开创者伊藤仁斋的思想是受到明朝吴廷翰的思想影响而产生的, 他提出“日本的太宰春台在圣学问答中说:明末1 吴廷翰著吉斋漫录、瓮记、椟 记等书,辟程朱之道,豪杰也。闻日本伊滕仁斋读吴廷翰而开悟。一( 朱谦之:日本的 古学及阳明学) 。而容肇祖先生则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对吴廷翰其人及其思想进行了深 入而又细致的研究,并于1 9 6 5 年撰写了吴廷翰哲学思想概述( 载中华书局出版中国 哲学史论文集二集) ,并且在他的倡导下,中华书局于1 9 8 4 年出版了吴廷翰集。此书 的出版对吴廷翰思想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使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 对吴廷翰哲学思想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此外,衷尔钜先生和姜国柱先生对其哲学思想 进行了较为科学和详细的研究和考证工作,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取得了相当多的学术成果, 特别是衷尔钜先生通过到安徽无为县的实地考察,获得了吴廷翰行实和吴廷翰少子吴 国寅所撰的先考参议府君墓志等第一手资料并最终确定吴廷翰的生卒年月,填补了国 原文如此,但实际上吴廷翰是明代中期人物,而非明末a 内外对吴廷翰研究的空白。九十年代以后陆续有一批学者对吴廷翰哲学思想的各个方面进 行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如:1 9 9 2 年在甘肃社会科学第三期上沙枫先生发表了吴廷翰 唯物主义思想初探;9 3 年在阜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发表了张运华先生的明代 吴廷翰的气论思想初探;9 4 年在中国典籍与文化上发表了吴昌合先生的论著吴廷 翰及其著作;1 9 9 9 年吴昌合先生又在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 期上发表 了为官清正廉洁为人敦厚仁恕吴廷翰人品志略一文。这些学者分别从吴廷翰和王 廷相哲学之比较,吴廷翰的人性论、认识论和唯物主义思想方面多有论著,取得了相当的 成绩。 第三节气和理概念的由来 、“气” 气本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根据说文解字的注解:“气,云气也。云,象云回 转形。”说明气的概念最初产生于对云的观察。从飘云到风,气的意义扩大了。风吹树,只 见树动不见风,风是气。气从此有了易动和无形两个特性。接着人们又把看不到原因而有 明显变化的现象当作气作用的结果,如四季变化称为天气变化。动植的日益生长也被看作 是气作用的结果等等。以后,气被抽象出来成为无形而有能量的物质概念,并被广泛运用。 气与阴阳学说结合,产生了阴气、阳气、和气等概念;与天地万物相联系,形成天地之气 和万物之气;以至于气被认为是人类养生的环境因素,也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本标志和构 成养生的内在元素。 这样“气”的概念就被上升到哲学思辩的角度进行论述。这个作为哲学范畴的“气”, 实质是从养生中悟出的世界本体。孟子说“养浩然之气”,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庄子则明确 指出万物乃至人类皆由气而成形,甚至认为人的精神也由“气”构成,只是这种“气”更 精细罢了,称为“精气”。秦汉以后的学者都会讨论到“气”,使气的概念更趋复杂,甚至 混乱,至宋明时期,“气”往往与性、心等内容混在起,成为义理之学( 理学) 的重要内 容。这样,原本是自然概念的“气”现在反而变得含糊不清了,也就成为后世学者在阐述 他们学术观点、建立他们思想体系时不得不讨论的问题。 二、“理” “理”这个概念,在中国哲学史中也是很早就出现了。周易系辞上说:“易简而 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说文讲:“理,治玉也,从王从声。” 可见“理”原指玉石之纹理。段玉裁注:“郑国策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 也。”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说:“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 在物之质,日肌理,日腠理,日文理,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理。”这就是说,“理” 的本义是指治理条理,引伸为肌理、文理、条理等。如孟子告子上“心之所同然者何 也? 谓理也,义也。”韩非认为:“理者,成物之文( 指规律) 也。”又说:“万物各异理, 而道尽稽万物之理。”1 。 这里把“理”作为事物的特殊规律,而与普遍规律的“道”相区别。但把“理”说成 是宇宙的最高本体、产生万物的本原,使之形成了有别于经学、玄学、佛学、道家之学的 独特理论形态的却是宋明理学家了。 三、理气关系问题的缘起 “理”和“气”作为单独的概念虽然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作为一对哲学范 畴而被深入研究,则始于宋明理学。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在其学术著作太极图易说 和易通中,已经开始使用“理”的概念,但未置其于哲学最高范畴加以阐述。但他以 极其简单和抽象的语言,论述了宇宙生成和万物化生的问题,提出了一切本于“太极”的 观点。 张载首先建立了以“气”为本体的气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史中气范畴的发展做出了突 出的贡献。他提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为太虚”( 正蒙太 和篇) 的观点。他把万物的生灭变化解释为气的聚散,坚持以气为万物的本原的角度来看 待事物的存毁。但张载并没有明确提出理气关系问题,即谁先谁后的问题,而且在论证气 的变化功能过程中,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从二程开始,他们从哲学宇宙生成论的角度上,明确把“理”作为宇宙的普遍原理, 最高的范畴。程颢自称:“吾学虽有自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2 他们第一 次提出“理本论”的观点,而与张载“通天下一气”的“气本论”观点相对立。二程认为 “理”既是自知的普遍法则,同时又是人类社会的当然之理,“天理”的这种意义本身就体 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理”是气的存在、运动的“所以然”,是世界和人的本体, 他们认为,形而上谓之理,形而下谓之气,气在多数情况下是指一种连续的物质实体,由 气的聚散运动而形成宇宙万物,而气之所以运动的原因在于它内部的理,即在理气关系上 认为理是第一性的,并以此建立了形而上学的理学体系。程颐毕其一生精力所作的伊川 易传,更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理学的基本体系和原则,完成了儒学向哲学化、抽象化的 理学过渡。 真正全面论证理气关系的是朱熹,朱熹继承了二程“理本论”的思想,他看到了一类 1 韩非子解老 2 上蔡语录 事物中的理对此类中个别事物的存在具有先在的规定性,从而把理抽象化、绝对化,把原 本是概念的理,实体化、客观化,并将“理在事先”的思想进一步推展到宇宙本源问题上, 把“理”当作不杂于气的形上实体进行论述,成为超越古今,亘古不变的永恒存在。朱子 认为“未有天理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宇宙之间,一理而己 “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是在这理。”3 他们所说的“理”,实际上指封建伦 理纲常,把“理”当作是永恒的存在,与孟子、韩非所说的“理”完全不同。 虽然朱子坚持以理为第一性存在,理在气先,但在说明自然界的发生、发展以及宇宙 形成等问题时,他实际上又是以物质的气为唯一根源的,因此才有“道便是太极”“太极生 此阴阳之气”“既有气,则理又在气之中”的说法。这是朱熹哲学中最有价值的思想,也是 朱熹哲学中最大的矛盾。此后宋元明以来的学者们对于如何看待理气先后关系的问题发表 了不同的观点,产生了激烈的争论,直接导致了朱子哲学的分化,其中一些学者在论证“理 不离气”的过程中,建立了以气本论为基础的哲学体系,而吴廷翰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二章气为天地万物之祖( 气本论) 气本论即理气关系( 包括道器、太极、阴阳) 问题,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和基 本的问题,对于它的探讨和研究当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因为它接触到了哲学的基 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谁先谁后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里是以理气孰先孰 后的形式展开讨论的。 什么是本原? 左传昭公九年载:“木水之有本原”。“本”是指木之根,“原”是水 之源,“本原”就是指事物的起源。管子水地篇:“地者万物之本原”,就是说万物都由 地上长出的。也是指起源的意思。 从明代气学思想的发展进程来看,明初的大学者薛碹4 ,对朱熹的“理先气后”说进行 了初步批判,继承和改造了朱子“理在气中”的思想,但他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此 后罗钦顺、王廷相吸收了朱子哲学中合理的因素,对其哲学体系进行了重要改造,提出了 “理气为一物”的命题。而吴廷翰则在其哲学思想著作吉斋漫录中开篇即提出“天地 之初,一气而已。非有所谓道者别为一物,以并出其间也”的哲学主张。应当说,吴廷翰 对于理气关系问题是明确的,他坚持以气为第一性的存在,气是宇宙的根本,也是道和理 1 朱子语类卷九五 2 朱文公文集读太纪 3 朱子语类卷九二 4 薛璃( 1 3 8 9 年一1 4 “年) ,字德温,号敬莲,山西河津人,明永乐十九年( 1 4 2 1 年) 进士,官至礼部侍郎、翰林学士 9 的根本,还是性和神的根本,并以此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宇宙本体论,即提出唯气为本的气 学一元论思想。 吴廷翰认为,天地万物均由气产生,气是宇宙的本体。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只有气存 在。 天地之初,一气而己矣,非有所谓道者别为一物,以并出乎其间也。1 气化流行而生天地人物,成为天地万物的“始祖”。气为宇宙的本原,而道、理、阴阳、 太极、太虚、性、神等概念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气进行说明。 第一节气与道 “道”原指人行的道路,借用为事物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老子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朱子对 于道、气、阴阳的关系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当离合看”“阴阳是气不是道,所以阴阳者 道也阴阳只是阴阳,道便是太极”。 对于朱子的观点,吴廷翰有吸收有继承,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 “虽不能离阴阳以言道,然其( 注:指朱子) 日所以为阴阳,终是有一物以为阴阳先 也。”2 吴廷翰认为事实上没有这个在“阴阳之先”之物,即使有那也只能是阴阳之气。 “太极者,以此气之极至而言也。阴l f t 者,以此气之有动静而言也。道者, 以此气之 为天地人物所由以出而言也,非有二也。”3 “先儒以阴阳为气,以道为理,是去一阴一阳之谓道之义而他求之过也。”4 吴廷翰以气释道,把道作为天地人物所由产生的本体,也就是气。认为气就是道,道就 是气,两者为一物。在天地人物形成之前,气是唯一的存在。因此,如果说还有一物“以 为阴阳先也”存在,那只能是气,而不是其它的与气并存之物。在本体意义上,道与气属 于同一层次的范畴,都是指气。但吴廷翰的道,还具有规律的意义。道是天地人的法则, 道和理一样,是气的属性,是气的运动变化规律。 何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何谓气? 一阴一阳之谓气。然则阴阳何物乎? 日气。然则何 以谓道? 曰:气即道,道即气。天地之初,一气而已矣,非有所谓道者别为一物,以并出 1 吉斋漫录- 卷上 2 吉斋漫录卷上 3 吉斋漫录卷上 4 吉斋漫录卷上 见中华书局版昊廷翰集羚第5 页 见中华书局版吴廷翰集第6 页 是廷翰集第5 页 昊廷翰集第6 页 1 0 乎其问也。1 吴廷翰先从逻辑上作出“气即道,道即气”的推断。并且明确指出:天地之初,即世 界的本原只是气,而没有另外一个叫道的东西与气同时存在。这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他的 唯气一元论思想,反对朱子的道气两分的观点,并得出“气之混沦,为天地万物之祖”的 重要论断。 第二节气与阴阳 “阴阳”最初的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人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 反两个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势力。老子说:“万 物负阴而抱阳。”肯定阴阳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传作者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 之谓道”的学说。 吴廷翰认识到阴气和阳气决不是绝然不同的两种气,而是气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 或者说是气的两个方面,气就是阴阳之气。 何谓气? 一阴一阳之谓气。然则阴阳何物乎? 日气。及其分也,轻清者敷施而发 散,重浊者翕聚而凝结,故谓之阴阳。阴阳者,以此气之有动静而言也。2 阴阳是气。气本来是混沌,之所以叫做阴阳,是因为气具有动静的特性。一气之动处为阳,静处为 阴。所谓动,是气的轻清散漫的特性;所谓静,是气的重浊凝结,故谓之阴阳。因此,阴阳不是别的, 而是气所具有的动静特性,即轻清散漫和重浊凝结两种特性。这就好比风与空气,并不是两个东西,风 不过是空气的运动而已。气的这两种相反相成的对立着特性是气所固有的,而不是气变化到某个阶段才 产生的。当然“阴阳一气”这个观点不是吴廷翰所发明的,张载在正蒙就已经提出了“一物两体” 的命题。朱子也指出“阴阳只是一气。阳之退,便是阴之生;不是阳退了,又别有个阴生。”3 第三节气与理 朱子说:“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4 不然的 话,理从何来? 他从万物皆有理的观点出发,推论出聚成万物的气也当是有理的,对于这 一点大部分学者都是赞同的。但在讨论理气先后关系问题上宋代学者却并未能形成一致意 见。 张载认为气无生灭,而理也仅是气之理,那么理与气就没有先后问题。但朱熹认为气 1 吉斋漫录卷上,昊廷翰集第6 页 2 吉斋漫录卷上,吴延翰集* 第5 页 3 朱于语类卷六十五 4 朱子语类卷一 1 1 有生灭,而理能生气。理既然能生气,那么就是理在气先,理气就有先后的问题。由此推 论,若气无生灭、理只是气之理,则理与气就不是两个存在物。理,只是气的性质或功能, 附属于气,而不能离开气,这也是从张载到王夫之哲学思想的基本立场:若以为气有生灭, 而理无生灭,则理就产生气,就可以离气而独立存在,理和气就成二物了,这就是朱子学 说的基本立场。虽然朱子常常强调理气无先后,不是二物,但有时他本人为了说明理的至 上性,永恒性的特点,也说过:“理与气,此决是二物。”( 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六答刘 叔文) 说明朱子把理气看作是二物的基本立场。 对于宋儒关于理气关系的讨论,吴廷翰在吸收了张载的观点后,一言以蔽之认为:理 就是气。 “气之为理,殊无可疑。盖一气之始,混沌而已。无气之名,又安有理之名乎? 及其分 而为两仪,为四象,为五行、四时、人物、男女、古今,以至于万变万化,秩然井然,各 有条理,所谓脉络分明而己。此气之所以又名为理也”1 “夫阴阳,今之所谓气;仁义,所谓理也。若以理气为二物,则气乃天之道,理乃人之 道乎? 天独得其气,人独得其理乎? 若日天以气言而理在其中,人以理言而气在其中,不 免牵合补凑。若以阴阳即理,仁义即气,特以天人异名,其为义何其明白正大而无疑也! ” 2 气的往来、聚散都有一定规则,好象有个什么东西主宰着,于是人们把它叫做理,但 理不是附着于气上的一个什么东西,而只是气运动的规则。从古到今,从天到地,只有一 个气。气的运动造成了春夏秋冬,造成了万物的生长壮老,人们的生活轨迹,虽千头万绪 却有条不紊,这就是理。但把理当作气的主宰,甚至于把理当作可以独立自存的东西,则 完全是错误的。 吴廷翰还讨论了明代薛碹对理气问题的看法,薛碹曾批评朱子“理在气先,理在气上” 的观点,认为理在气中,亦无先后,提出“理不离气”“理气相即不相离”的观点。吴廷翰 也接受这一观点,但对于薛碹承认朱子讲的“气有聚散,理无聚散”的观点并不认同。薛 碹认为气是“方生之气,非聚散之气”( 读书续录卷七) 。而理是“万古只依旧”( 读书 续录卷十一) ,是永恒不变的“气有聚散,而理无聚散。” ( 读书录卷四) 这样一来, 气就成为相对的暂时的,而理则是绝对的,永恒的,因而理与气的统一性就无法成立了。 吴廷翰赞同薛碹“理气为一物”的观点,但认为理为气之理,气有聚散,理亦有聚散。如 果气有聚散而理无聚散,那就是分理气为二物,得出理在气上而主宰气的错误论断。在这 1 吉斋漫录卷上* ,昊廷翰集* 第7 页 2 吉斋漫录- 卷上* ,吴廷翰集* 第6 页 里吴廷翰实际上是把被理学家们颠倒了的理气关系重新恢复过来,在理气关系上完成了一 个重大转变,为中国古代气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四节气与太极 易系辞上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说法。但“太极”在周易中的意思 并不是很明确。自周敦颐作太极图说之后,对易传中有关太极的说法加以大大的 发挥,更在“太极”之外提出“无极”一词,“无极而太极”的说法,让后人有了更多发挥 的余地。 关于“极”的解释,吴廷翰赞同元代吴澄( 公元1 2 4 9 - - 1 3 3 3 年) 的观点,吴澄认为: “极,屋栋之名也。屋之脊檀日栋。就一屋而言,惟脊檀至高至上,无以加之,故曰 极。而凡物之统会处,因假借其义而名为极焉,辰极、皇极之类是也i ”2 对于“无极而太极”的说法,吴廷翰认为周子的太极图说和通书都是持气一 元论的立场。周子所说的太极是“气之至极”,而“无极”是其尊称,实质上是提倡太极之 义,这才是周子提出“太极本无极”的原由。而且,周子所谓的“无极之真”是气的无妄, “二五之精”就是气的不杂,都是一物。因此,他认为朱子以周子的太极及无极之真为理、 以阴阳及二五之精为气的理气分言,是违背周子提倡浑一的主旨的。 “夫气化之始,乃真精而凝,形化之后,正气感而生,则言若有不备矣。盖g 图上言 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太极本无极以明阴阳五行皆是一物。此于无极则言真,二 五则言精,而非精与真为二也。故谓注( 注:指朱子对太极图说的注) 之说异 于图之说也”。3 吴廷翰在此把气、阴阳与太极联系起来,认为气也叫太极。 盖太极,一气耳,据其动静而以阴阳名之,非阴阳至此始生也。阴阳之体本一, 分阴分阳而两仪立,乃其用之二也。4 太极的阴阳,也就是气之阴阳。阴阳的总体是气,阴阳只是气的用,而不是气之外的 存在物。 气之混沦,为天地万物之祖,至尊而无上,至极而无以加,则谓之太极。及其分也, 轻清者敷施而发散,重浊者翕聚而凝结,故谓之阴阳。阴阳既分,两仪,四象五行四时万 昊澄( 1 2 4 9 13 3 3 年) ,字幼清,号革庐 2 吉斋漫录卷上,昊廷翰集* 第12 页 3 吉斋漫录卷上,g 是延翰集第l l 页 4 吉斋漫录卷上* ,吴延翰集* 第5 页 抚州常仁( 夸属江西) 人 ( 援引无极太极说,吴文正公集* 卷四,第1 页) 化万事皆由此出,故谓之道。太极者,以此气之极至而言也。1 气为“天地万物之祖”,即说明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气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混沦” 则是表明气在宇宙之中的最初存在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那种原初状态,这种混沦之气, 也可叫做“太极”。此处“极”取易传“太极”的原意。吴廷翰哲学思想中的太极这个 范畴,其内涵也是气,他借用“太极”这个词来说明“混沦”状态时的“气”。 “无极而太极本无可疑。盖太极者,言此气之极至而无以加尊称之也。无极者, 又所以释太极之义。若曰太极者,乃无极之谓。故下文亦曰:太极本只是无极。 又曰无极之真,而不言太极,见无极只是太极。周子之意,盖亦恐有疑于二 极之说者。”2 “太极动而生阳云云,即一气之动处为阳,静处为阴。盖太极,一气耳,据其动静 以阴阳名之,非阴阳至此始生。动静互为其根言阴阳之本一。”3 这里的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太极”是说明天地万物皆从此出,故至极至尊,反映 了阴阳未分的混沌元气。“盖太极,一气耳。”4 气之所以又称为太极,是因为气为天地万物 的本体。气又称为太极,是因为气为天地万物的本体,是万物的极至。“盖太极者,言此气。 之极至而无以加尊称之也。”据此,吴廷翰认为太极是气的别称,与气属于同一层次的范畴。 此外,吴廷翰对吴澄关于“太极是道”的含糊解释,也作了批评。 “无极而太极”,吴文正公( 按:指吴澄) 有论曰:太极者,何也? 曰:道也。进而称之 目太极,何也? 日:假借之辞也。道不可名也,故假借可名之器以名之也。道也者,无 形无象,无可执著,虽称日极,而无所谓极也。虽无所谓极,而实为天地万物之极,故曰 无极而太极。 其说甚明但一篇之中,不曾指出为何物。其意只以理言,而不知其为即此气耳。 既目道、理等字皆是假借之名,不知毕竟是何物,而以道、理等字假借名之乎? 道、理等字 俱是假借,不知假借以名何物乎? 此等悬空之说,即此可见。所谓道、理,必有一物以当之。 除却此气,无他物矣? 5 吴澄作为宋元之际的理学家,其学本于朱学,又兼宗陆学,全祖望说他是“和会朱陆 者”。吴澄在“和会朱陆”之学,解释“太极”时,的确不曾明确指出“太极”为何物, 他只以道、理为太极假借之辞9 却“不知假借以名何物”,这就把道、理悬空孤立起来了。 吉斋漫录卷上* 吉斋漫录卷上* 吉斋漫录卷上* 吉斋漫录卷上* 吉斋漫录卷上 1 4 页页页页面 i 8 1 第第第第第 * 集集集集集翰翰翰翰翰 薄廷廷廷廷 吴吴是昊昊 l 针对吴澄的“悬空之说”,吴廷翰明确指出:“所谓道、理,必有一物以当之。除却此气, 无他物矣。”可见,吴廷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吴澄的观点。 一 第五节气与太虚 “太虚”一词出自庄子知北游:“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至北宋张载提出 “太虚即气”的学说: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1 。 张载认为“太虚无形”就是空间,而空间就是气的存在形式,气的聚散就是万物的生灭。 客形是相对于主来说,就是暂时的。空间是气的本来状态,气聚合成万物都是暂时的形态, 万物都要回归到气的本来状态,这就是张载气本论观点中最核心的思想。 在当时,有的人在理解和阐述张载的“太虚即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 不散而为太虚”等思想时,认为张载是“以气言性,特以聚散而分气与虚”,或以虚为清、 气为浊,或以虚为散、气为聚,或以虚为虚、气为实。总之,把虚与气分为二。 吴廷翰明确指出,这种截然分虚与气为二的解释,是对张载思想的曲解。他认为,“太 虚即气”,太虚本身就是气,气也叫做太虚,二者是一个意义,“太虚气”“万物”乃同 一物质实体的不同状态。这里的“太虚”就是看不见的气,它没有具体的形态,极其细微, 而又确实存在,并不是说气之外还有什么“太虚”。 在此,吴廷翰既指出张载的“言之未精处”,更批评“令人理气之说。则虚为理,气为 气,合虚与气为合理与气。其失至于以天为理,道为气,性兼理气而无知觉,知觉出于气, 性独出于理”。吴廷翰认为,理与气、虚与气、道与气、性与气等都是不可分割的,归结起 来就是:“虚实也,聚散也,皆气也。其曰天、日道、日性、日心,皆此一物,随处异名, 不容分别。”将这些本原为一气之物,加以人为的分割,不仅歪曲了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关 系,而且是对张载学说的断章取义。吴廷翰注意坚持物质气对万物的根源性和其发展变化 的自然规律性的统一性。 在他看来,太虚为气之始,而气化为气之流行。太虚无物,即是气:太虚就是气的虚散无形而言的, 然而太虚不是虚无,而是气存在的一种状态。太虚与气也不是两,两者都是指气,只是称谓不同而已。 吴廷翰对太虚与气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