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史专业论文)科举教育与学徒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两轨路径.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目目 录录 中文摘要iii abstractv 绪论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研究的现状2 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5 (一)理论意义5 (二)实践价值5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5 (一)研究思路5 (二)研究方法6 第一章 科举教育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7 一、科举制下的官学和私学7 (一)科举教育的内涵7 (二)科举制下的官学7 (三)科举制下的私学 11 二、 科举教育的功能13 (一) 科举教育的社会功能14 (二) 科举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功能14 三、 科举教育引致主流伦理教育的变迁15 第二章 学徒教育表现形式及其功能17 一、 官方学徒教育和民间学徒教育的衍生17 (一) 学徒教育的内涵17 (二) 官方学徒教育的衍生17 (三) 民间学徒教育的衍生22 二、 学徒教育的功能24 (一) 学徒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2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二) 学徒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功能24 (三) 学徒教育的经济功能24 三、官方学徒教育与民间学徒教育的联系与区别25 (一) 官方学徒教育与民间学徒教育的联系25 (二) 官方学徒教育与民间学徒教育的区别25 第三章 中国传统教育两轨路径的发展和差异27 一、 中国传统教育两轨路径的历史发展27 (一) 科举教育的历史发展27 (二) 学徒教育的历史发展30 二、 中国传统教育两轨路径的差异31 (一) 科举教育与学徒教育的差异31 (二) 科举教育与学徒教育的互补33 结语35 注释37 参考文献3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44 致谢 4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中中 文文 摘摘 要要 中国传统教育发展表现形式多样,数千年来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及民族文化 与民族心理的建立发挥了巨大的功用。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科举教育与学 徒教育是划分中国传统教育两轨路径的重要依据。二者在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 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分野,并相应产生了士农工商的职业分化。 科举教育是传统教育的主流教育方向,它以中央政府的力量展开,依托学校 制度化的教育形式, 培养统治国家的各级官吏。 其主流地位不仅在于存在的形式,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考试制度最终使伦理道德构成中国文化的主体。 科举考试以经 义为考试的唯一内容和标准,潜移默化中将社会打造为伦理的社会,强调通过个 人道德和近乎于宗教性道德的社会道德的统一, 构建人的思想意识形态并以此实 现封建统治的稳定。通过学校教育将应用于主观的、个体的道德升华为具有客观 性的、社会与团体的意味的伦理。学徒教育的非主流地位归于其形式分散,缺乏 国家范围内统一的、自上而下的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与生产生活的物质相 关。 学徒教育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初表现,是与物质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的 教育模式,是传统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从深层次而言,二者都是社 会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科举教育与社会上层建筑相关,学徒教育为社会物质生 活提供有力支持。从隋唐到清末,此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为社 会机制的运行提供精神支柱和物质基础。 我国古代社会重科举教育而轻学徒教育, 学徒教育的落后客观上导致了自然 科学教育的落后, 在向近代迈进并与世界融合的过程中体现出科技领域发展的积 弊, 这种偏颇的思想对社会成员思想的建构以其价值取向产生了不利影响。对于 中国传统教育的两条路径学徒教育与科举教育, 分析研究它们各自的发展历 程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不但可以更为深入地解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轨迹 以及特点,同时为今日大教育的理念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理论与实践价 值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解剖了科举教育的功能,梳理了科举下官学 和私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以及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阐述了学徒教育的两种表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现形式及二者间的联系与区别。第四部分则通过前几部分的解析,深刻阐释中国 传统的两轨路径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五部分结语。 关键词关键词:传统教育;科举制;学徒制 分类号分类号:g400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 abstrac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with its various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min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personnel training target,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apprenticeship are the important basis to the two pat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they have clear differences in training target, course, terching and so on, and caused the professional differentiations of scholar, farmer, artisan and merchant. the imperial is the mainstream direction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it expands with the power of central force, relying o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cultivates all levels of official. its mainstream status lies not only in its form, but also more importantly the examination system make ethics compose the main part of chinese culture.imperial examination make great books as the only content and standard for examination, making the society an ethical society slowly. it stressed the social morality by the unity of personal morality and near religious morality to construct the ideology of people and achieve the stability in feudal society.through school education it will be applied to the subjective, individual morality into more objective social ethics. attributed to the non-institutionalized forms of teaching, its form is spread, lacking of national scope of in the context of school education, apprenticeship have a non-mainstream status. the main content of teaching is related to material of life and production. apprenticeship is the initial manifestation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it is the mode of education tha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economy and it is the integral part of education. therefore, both of them ar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community from a high level, an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shows that it is related to social superstructure.apprenticeship gives material life of community powerful supports.throughout history till today, they have a complement and indivisible relationship and provide social mechanisms with spiritual and material basis.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i societ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imperial but looks down o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on the contrary, apprenticeship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oday both can not ignore traditional moral statutes,and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backward causes the backwardness of science education objectively. in the process of towarding moderntimes and integrating the world, it is reflected that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long-standing abuse. such a biased ideological abuse causes adverse effects for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thoughts as well as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for the two paths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pprenticeship an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analysis of their respectiv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ir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that there are mutual exclusion and parallel development. if so, not only analys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but also it provides new education for todays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problem, research status, key concepts, theory and practical value as well as the thought and method. the second part is the anatomy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function and it combine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school educa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of the relationship.the third part elaborates the apprenticeship of two forms and two relation and difference. the fourth par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er part, profounds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wo gauge path betwee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the fif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key words: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etem; the apprenticeship syetem gategory number:g400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绪 论论 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提出 从人类教育缘起历史可以发现,教育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 类社会生产与生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 国,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教育作为中华民族自身生产与生存活动的一种方式, 也逐步形成发展起来, 当专门形态教育机构的出现, 使人类社会文明得以有组织、 成规模地得以传承,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教育是一个民族社会系统中具有全方位吸收及辐射作用的有机体, 它以知识 的传播为载体,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进而 影响未来社会发展的进程,其作用能力渗透至政治、经济、文化、学术思想等方 方面面。中国传统教育走过了数千年的历史,对中国古代社会、近现代社会、中 国周边国家及地区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教育 的研究也多不胜数。从总体而言,我国古代社会的教育主要沿袭伦理教育与技术 教育两条教育路线, 而这两条教育路线主要由政府大力倡导的科举教育与官营工 坊及民间出现的学徒教育构成。 科举制的产生非一日之功,它是随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的 发展兴衰更迭而来的,在封建社会步入成熟期的隋唐时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 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科举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 它对知识的考察以 国家为主体、以规定教材为内容、以伦理道德为主旨,通过考试选拨国家统治的 官吏,是朝廷专设的选官吏制度,科举教育因循的是政治统治的目的,是政治与 伦理为一体的教育。学徒教育的内容则主要涉及社会生产生活所需的技术与产 品,以技术的成熟为主旨,通过考察来选出技术的传承者。学徒教育因循的是经 济发展的目的,是经济与技术为一体的教育。 从客观角度讲,科举教育与学徒教育面向的都是整个社会中的人,表现为职 业化的分野。士、农、工、商中的“士” ,即是通过科举考试而取得社会政治地 位的封建官吏,其中的“工商”则是通过学徒教育而选拨出成才之人。可见,中 国传统教育中科举教育与学徒教育的两条轨道远不同于欧洲社会两轨制的教育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体制。 双轨制的教育体制以家庭出身完全不同的学生为教育对象,其教育内容也 有着鲜明的差别, 这种教育体制最终衍生出社会中鲜明对立的两种阶级。以英国 为例, 出身贵族家庭的学生世世代代就读于昂贵且教学质量极高的私立学校,而 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则就读于普通的公立学校, 英国亦成为典型的阶级对立型社 会。而中国的科举考试在参考资格方面更加注重公平,在考取功名后,其荫及子 孙的情况较少,并非由一人或一个家族长久地垄断社会政治地位。 学徒教育下的 师徒更无政治地位垄断之说。 而中国社会形势的分散所造成的上下流通则未产生 如英国那样的阶级对立,但这并不表明中国不存在剥削与统治。 1 从笔者收集的资料和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方面来看, 目前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研 究缺乏与生产生活有关的教育, 而中国社会的演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来源于 中国传统教育,缺乏这方面的教育会使教育与生产生活想脱离,对人们了解中国 古典教育、了解教育发展的变迁、对教育基本概念的掌握、对了解中国古代发达 的科学技术等等产生偏差,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教育中技术教育的忽视。笔者选择 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源于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两轨发展状况进 行梳理;二是,研究两轨路径是如何影响中国传统教育;三是,探讨科举教育与 学徒教育的发展和相互关系,以及对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影响。 二、研究的现状二、研究的现状 学术界对科举教育的演变历程和价值评述的研究十分繁多, 但是对于学徒教 育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对科举教育与学徒教育的比较研究则十分匮乏。 总体而言, 现有的研究分别对科举教育和学徒教育的历史脉络做出了较为细致的梳理, 对二 者的发展起源、历史变迁、社会意义都做出了详尽的研究。相较而言,作为统治 中国千余年的国家人才选拔制度, 对科举制研究的投入力度和研究范畴远远大于 学徒制。因此, 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更多地侧重于学徒制教育以及它与科举教育 二者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关于科举教育的研究。 中国教育通史中介绍了科举教育下官学和 私学的发展变迁以及两者的关系在历朝历代的发展变化。刘海峰教授的科举制 与“科举学” 和科举学导论都系统地论述了科举学的涵义、范畴和内容, 力图提纲挈领地论述科举学的方方面面,重在科举学学理的阐发和学术史的梳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理, 进行学说的锤炼和理论的锻造,并为科举学构建出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发 展平台。 刘海峰教授 科举考试的视角 和田建荣教授 科举教育的传统与变迁 从教育的角度透视科举考试,研究科举本身的教育考试性质,分析学校与科举的 关系,概括科举考试的教育传统,从而探索考试为教育服务的新途径。刘海峰、 李兵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 科举百年祭收录了有关科举百年的文章, 从历史的实际出发,以辩证的观点重新审视源远流长的中国科举制度, 揭示其在 选拔人才方面的科学性, 反对近代以来将科举视为摧残人才之罪魁的传统, 特别 是对科举持批判观点、 反对为科举制平反的文章。 杨其福 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和张亚群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都是从文化史的角度,以科举 制改革与废止为视角, 把科举制度的衰亡放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大背景 中, 深入探讨近代文化对科举制度的影响,系统考察和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高等 教育转型的动力、原因、过程、特征与影响,揭示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规 律。 其次,关于学徒教育的研究。 中国教育通史对家传制的历史背景和延续 有较为简略的讲述,同时阐述了宋代时期学徒制的蓬勃发展。 河北省教育厅副厅 长翟海魂先生的 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一书中第一章就以近代职业 教育缘起学徒制开篇,详述了传统学徒制、行会学徒制以及近代各国学徒制 的发展。而在本书的第二章第二节中,主要阐述了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学徒制的替 代品逐渐发展的过程。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专家徐国庆博士则从课程 论角度分析了学徒制的历史、教育过程、以及学徒制中的职业教育课程基因等问 题,对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进行了探索。这也体现在专著职业教育课程论 中的第二章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董秀华博士,在专业市场准入 与高校专业认证制度研究一文中,也仅在“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的沿革”一节里 略述了继中世纪大学产生之后的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清华大学高鸿钧教授在 清华法治论衡第四辑中将“从学徒制到学院制英国法律教育制度的 历史演进”作为其研究背景进行论述,也在开篇之中提及;太原师范学院殷俊玲 博士的晋商与晋中社会一书中涉及到晋商学徒制习俗和礼仪的内容。此外, 吴雪萍的 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 教育部国家合作与交流司编的 世界 62 个 国家教育概况 ,王杰恩、王有强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 ,张德伟、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梁忠义的比较教育论丛国际后期中等教育比较研究 ,匡瑛的比较高 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 ,赵志群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 等论述我国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的书籍中一般都注重对职业教育的发 展情况探讨,而较少提到学徒制教育。 对于传统学徒教育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主要分为五个研究方向。一是对学 徒教育的历史考究,研究学徒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特点。华东师范大学的刘晓 的我国学徒制发展的历史考略一文便从原始社会的萌芽开始,分阶段细致论 述了学徒教育的历史脉络。二是古今学徒教育的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 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的芮小兰在文献 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 中, 将传统与现代两种学徒教育的相同的与不同的进行罗列与分析。 三是注重学徒教 育的社会意义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的李忠、王筱宁的学徒教育在底层民众实现 社会流动中的方式与作用以近代学徒教育为例一文中,深刻阐释了近代学 徒教育的一般规定、性质与特点及其对底层民众社会流动的推动作用。四是对特 定行业或历史时期对学徒教育的规定的研究。如山东师范大学范星的近代商人 对学徒教育的参与及其意义一文,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近代商人与学徒教育之 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近代商人的参与教育领域推动了教育方式、教育内容 等方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学徒教育对中国近代工商教育的本土化改造做出了有益 的尝试。又如山西师范大学的栾炳文所写清末工艺局对学徒制的改革 ,对清 朝末年工艺局在官营的工艺、局、厂中针对学徒制做出的许多新的改革进行了细 致地分析了,这些措施既沿袭了旧制中师徒的固定的关系规律,同时借鉴了西方 管理制度,在鼓励、奖励政策上均有新的突破。五是古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中 关于学徒教育的研究。山东理工大学的宣兆琦在论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思想 的形成 中分别论述了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在三段历史发展时期中的教育思想,学 徒教育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总而言之,将科举教育与学徒教育交叉进行研究在国内还是个空白点,科举 教育与学徒教育作为传统教育两条发展轨迹对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具有深刻的影 响力, 为进一步探清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路径和本质,就迫切需要对这两条发展 轨迹进行比较研究, 并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对二者进行阐释, 解析区别和相通之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这是本论文的目的及价值所在。 三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理论意义(一)理论意义 将科举教育和学徒教育作为研究中国传统教育的两条路径, 这开辟了传统教 育研究的新视野,是对教育思想、教育发展模式、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理论必不 可少的补充。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弥补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对此类相关理论研究 进行深入引导。 (二)实践价值(二)实践价值 第一,对学徒教育的研究有益于引发人们对现存于民间的“技术教育”的重 视, 增强对一些即将被新的社会文化冲淡甚至湮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 护与传承,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的范围,增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关注。 第二,传统学徒教育对课堂教学设计具有广泛的借鉴作用。在真实的生产生 活情境中进行的传统学徒教育,对于今日课堂教学设计突破教师主导,提倡学生 主体性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2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将知识的架构置于原有 的生活背景下,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这一方法顺应了建构主义学习观 和教学观的理论主张。 第三, 新的研究视角能够帮助当今的教育者重新审视人文教育与科学技术教 育的相互关系,力求打破学术文化长久以来的二垒分歧,构建一种整体的、共同 的文化观。 四四、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一)研究思路 将科举教育和学徒教育作为研究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视角对教育研究具有 重大意义,符合了广义的教育理念。以往的理论研究中对这两者关系的研究涉及 甚少,可借鉴的文献资料也比较匮乏,本文力图在此研究上能够有所突破,并在 观念上有所创新。当今社会的整体文化观逐渐成为全球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 势,西方发达国家对此亦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形成了各自教育的特有轨迹。 本文从研究中国传统教育的两条轨迹出发, 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科举教育与学徒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教育的历史演进,甄别二者的不同点与相同点,为当下及未来中国教育乃至社会 的发展进步提出创新思路。 (二)研究方法(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了文献法和比较法。 1.文献法 本文收集了大量关于官学、私学、科举教育与学徒教育的研究文献,并对这 些文献进行梳理,有目标的加以整理分析,并在文献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比较研 究,从中找出新的理论创新点。 2.比较法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之上, 笔者对科举教育与学徒教育的内涵、 历史发展脉络、 功能等方面加以比较、整合,其中主要是对官方学徒教育与民间学徒教育进行比 较分析, 同时也对中西方教育轨迹的差异加以阐释, 从比较中提出新的教育理念, 为我国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平衡发展提供可行性思路。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第一一章章 科举教育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科举教育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 官学、私学是与科举教育紧密相连的两种教育路径,它们都是以学校教育的 方式开展,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而官学与私学在科举制的教育背景下,具有共 同的教育伦理目标,形成了特有的教育中融入政治的教育形式。 一、科举制下的官学和私学一、科举制下的官学和私学 (一)科举教育的内涵(一)科举教育的内涵 我国古代教育史学者毛礼锐和沈灌群先生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中阐述了 关于科举、科举制度、科举教育的内涵:所谓科举制度是封建国家统治阶级采取 分科考试的办法, 选拔符合封建国家统治需要的各级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由于 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做科举。而科举教育属于政治教育,是指以科举为 重心的教育,即以考促学、以考促教,是与政治生活密切联系并且为政治服务的 一种教育形式。它开始于隋朝,在唐代更加完备。科举考试是实施科举制度的细 则性规定,唐朝时考生来源于由学馆提供的生徒和由州县提供的乡贡这两类人 选,生徒每年冬天参加官学学校内的考试,乡贡经由县、州选拔送至中央,二者 共同参加每年春季的礼部的省试。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包括常设科目、非常设科 目以及特设科目。常设科目有:注重博识的秀才科、注重儒家经义的明经科、注 重诗赋的进士科、以及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以后历代都有对考生来源、考 试的时间、考试科目有不同的规定。 (二二)科举制下的官学)科举制下的官学 科举制的创立,是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瓦解了南北朝时期士族大家 对中央集权统治的垄断,通过固定的培养和选拔制度,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符合封 建中央集权统治的优秀人才。在科举制作为一项国家制度确立之后,科举制随历 朝历代的政治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其存在与发展延续千余年, 对国家及民族社会政治、文化、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科举制出现于隋朝,官学产生于西汉,二者虽未同时出现,但在并存的历史 长河中,官学无疑是科举教育的承载主体,历朝历代围绕二者之间关系的平衡与 协调也展开了诸多的调整与变革。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1.官学与科举制共存之前 官学最早出现于西汉。汉武帝,经过“休养生息”的政策后,国家元气恢复,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但人才的匮乏,促使统治者亟需维护中央集权的官吏,元 朔五年 (公元前 124 年)汉武帝以原有聚徒讲学的博士官为基础建立了中央官学 太学。太学成为汉代中央官学的主要教学机构。汉代中央官学分为官邸学和 鸿都门学,其中鸿都门学是我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所专门教授文学、 艺术的学校,开创了世界范围内专科性学校的先河,并为唐代的专科教育埋下了 日后蓬勃发展的种子。三国初期,魏、蜀、吴都比较重视教育,官学的设置基本 沿用汉代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的形式,课程总体仍以儒家经学为主,各朝代在管 理中各有不同。两晋时期,官学在魏太学的基础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南北朝 时期的官学沿袭前制,设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宋、齐、梁、陈频繁更迭的朝 代,统治者无力投入更多精力管理地方官学,因此以中央官学发展为主。值得注 意的是,这个时期不仅以儒学教育为主,佛教、道教、史学、艺术、文学以及自 然科学都在官学的体制中得到了共存式的发展。 科举制的出现也并非一蹴而就。自西汉以来所沿用的察举、征辟的选士制度 造成了选才的控制权大多掌握在世家大族的手中, 他们利用手中所持有的特权任 人唯亲、互相勾结,严重妨碍了国家机构通过正常渠道选拔人才,鉴于察举制逐 渐显露出的流弊,东汉末年,九品中正制度应运而出。 割据于北方的曹操为统治的需要,实行唯才是用的人才政策,以九品之制笼 络各方人才,由中正官将官员分为九等。 3九品中正制自实施以来打破了士族大 家垄断人才选拔的局面,一定时期内为国家选拔了诸多优秀人才,促进了封建国 家选士制度的完善,有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其主要表现在从汉代察举制到隋唐科 举制的过渡。但时至曹魏后期,由中正官独揽选士大权的弊病日益凸显,吏部铨 衡之权被抢夺,逐步造成士族门阀制度达到顶峰,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势族”的垄断局面, 4不但削弱了吏部选拔人才的权力,同时动摇了皇帝的统治 地位,政治的黑暗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新的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呼之欲出。 2.官学与科举制共存之后 首先,官学为科举教育提供了大量的考生。在唐代,参加科举的考生来源有 三: “由学馆者曰生徒” , “由州县者曰乡贡” ,由天子诏举的“非常之才”叫 “制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举” 。 5实际上,虽然日后诸多皇帝日益重视科举考试的大权,亲自主持考试或 亲自命题,但是“制举”仍极为少见,考生来源主要是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即官 学为科举制输送了大量的考生。 其次,官学的考试制度主要表现形式科举考试,学生以科举考试作为衡 量学业的考核标准。官学以严格的考试制度进行教学评估和学生评估,学校的考 试决定学生的留级、升级、分配官职、退学情况。唐代的科举考试每科只取几十 人,官学生徒参加科举考试后,并不能直接担任官吏,得第者需要经过吏部的考 试选拔,方可成为国家官员。其他各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进一步加强官学教 育,不但兴办学校、增加人员录取名额、完备考试规程,以求科举考试迈入公平、 公正的轨道,甚至于提高录取者的待遇,得第者不再通过吏部考核,可直接授予 官衔。 再次,依据科举教育的要求,官学在课程设置、教材方面做出了极有针对性 的变革,官学教材逐步演变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作为中央官学的太学规定 6 年内必须完成大经、中经、小经等课程的学习。以论语 孝经作为全体学 生的公共必修课,大经和中经是必修学科,小经为选修课程。大经研修 3 年,课 程包括春秋左氏传 礼记 ;中经研修 2 年,课程是诗经 周礼 ;小经研 修 1 年半,课程有易经 尚书 春秋谷粱传和春秋公羊传 。教材方面, 五经正义不但成为中央官学通用的标准教材,也成为社会读书人研习儒家经 典的指南, 更成为科举明经考试的评卷标准。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考生仅能按照一定的行文格式,根据朱熹集注的四书和易 春秋 书 礼记的五经来答题。 最后,官学在隋唐之后逐步成为科举教育附庸。无论是注重博识的秀才科、 还是注重儒家经义的明经科、 注重诗赋的进士科、 以及明法科、 明字科、 明算科, 儒学都是官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唐代的科举制度虽然在考试管理、考试科目设置 等方面不断地变革,但其改革的要义仍是对皇权统治做出的适应性调整。科举制 作为国家最大规模的人才选拔制度, 其考试内容必定对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方向性 的导向作用, 考试中所突显的对词章的偏重和重记诵注疏轻视实际解决问题的才 干出现弊端,对官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官学一方面逐步成为附庸于科举教育的教 学机构,科举教育直接影响着官学的兴衰;另一方面,官学中课程设置全部为经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书所覆盖,这无疑大大削弱了学校培养实用人才的功能。科举教育的负面导向性 不仅体现在对官学的自主性的弱化上, 同时其在潜移默化中造成的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的思想观念误导了社会士子的价值导向,科举考试变成诸多读书人 求做官、求发财的通道,功利主义的求学目的造成学风俨然低下, “风俗之弊, 至此极矣” 。 6 自科举制产生以来,围绕官学和科举教育的关系问题引发了无数的社会变 革。 官学是古代教育中一种学校教育制度的存在形式,而科举制是封建国家统治 机构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自二者共存之时起,互动的关系在不同的朝代以及同 一朝代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一般而言,在王朝建立的初期,二者联 系密切,统治者重视科举考试,兴办官学,从而推动人才的选拔;在少数民族政 权中, 官学有了具备民族特色的新发展, 科举制成为管理者选拔人才的唯一手段。 但从科举教育与官学的总体关系而言,官学以科举教育的考试内容作为教学内 容,以科举教育的本质目标作为培养目标。在科举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官学多以 科举教育的附庸的姿态出现,学校教育以科举考试为唯一目标。 针对这种依附关 系, 很多统治者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协调科举教育与官学之间的关系,但所有的 改革都是以科举制这一选士制度为标准的, 所以学校教育仅仅是对课程设置等方 面的微调,并不足以真正调整二者之间的固有的矛盾。 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分析, 科举教育使得儒家思想成为长久统帅上层建筑的工 具, 成为钳制子民思想的有力手段,高度统一的思想控制对多样化人才的培养以 及学术思想的繁荣、社会风气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作为一项封建政府选取统治 人才的考试制度,科举教育以儒家传统经典束缚考生的思想,使得中国千余年的 受教育者和读书人日渐以诵读经书要义为读书之本, 对经书的无限专注背离了人 之为社会人的本质,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本真,这一制度使得教育对象 丧失了寻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的能力和自由,造成了所学与所用的异化,学习 动机与读书本真的背离,导致封建政府所选拔的人才日益以个人功名利禄为导 向,缺乏社会责任的德性与理性,缺乏正义感、良心与善的观念。同时,科举教 育对学校的兴衰荣辱起到了间接的影响,学校教育成为科举教育的依附。 在它的 支配下,教育目的、课程设置、教学原则都被考试支配,以社会和个人发展为目 标的人才培养功能几近弱化。科举教育下,知识的获得过程隐性地更替为被控制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的过程, 这种制度性的安排成为满足封建社会统治机构完成控制的最强有力且影 响至深的手段。 7 (三三)科举制下的私学)科举制下的私学 科举教育与私学从表面看来是相互分割的,但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二者亦 有相互联系之迹,科举教育对私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私学也在科举教育 的强大势力下向其迈进,同时私学的发展也是对社会文化的重要补充。 “私学”是相对于由政府主持兴办的“官学”而言的,其存在形式十分多样, 不仅包括孔子等春秋大家以个人为中心,聚集子弟游学、讲学的私人活动,也包 括由民间私人集团在固定场所设立的私学学校。在中国传统教育的体系下,私学 与官学是并行生存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们的融合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私 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首先,私有制产生后,土地私有化瓦解了西周时期 “学在官府”的文教现象;其次,春秋末年的战乱加快了学术文化下移的步伐; 最后,士阶层的出现使得养士之风盛行,私学成为“百家争鸣”的有力平台。一 般学者认为,孔子是私学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其为儒家传统文化体系的构建与 传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 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 8他所创立的“和谐”的学说暗合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 需要,日渐成为国家选士的首选。时至今日,这种早熟的哲学思想千余年来对中 国文化和国人性格的塑造都有巨大的影响。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率领秦国结束战乱纷争,一统天下。始皇帝任用以法 家理念为指导的商鞅推行变法,在文教领域禁止私学,废除百家争鸣。期间,作 为战国末期教育主流的私学遭受重创,私学的书籍遭受焚毁,私学教师以及私学 学生遭受到了惨无人道的坑杀事件。纵观中国古代史,如先秦大规模的禁私学风 暴再未出现。汉代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在文化思想领域大力恢复私学。汉初 私学大师广招学生,聚集宣讲儒家的经籍诗 易 尚书 春秋 ,同时还包 括黄、老、法、杂、纵横术等私学,这些后被汉初统治者尊为“博士”的私学大 家,为遭受秦朝破坏的文化的重塑与传承立下汗马功劳。汉武帝提出的“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使中国教育史出现了“汉代教育儒学化,儒学教育私学化”的现 象。 9 隋朝科举制的建立以后, 科举教育与私学的互动关系最终分化为两种截然相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反的轨迹。这两种关系并非各自孤立地存在与某个朝代或历史时期,而是共同存 在于隋唐及其以后的每个朝代之中。 第一种关系是私学依附于科举教育。儒学的传统流入私学,在统治者大举人 才之时,私学培养的大师或者学生成为统治者,私学的课程与国家的选士取士标 准达成了统一。由此可见,私学的发展总是会受到当时社会科举教育的影响的。 这一类作为官学有力补充的私学是以培养选士为目标的。 这种补充关系不仅存在 于私学学校之中,也广泛散播在家族私学的内部。 唐开元年间,书院是官方收藏和校勘图书之处,其名得于唐玄宗时期,据清 代学问家袁枚研究: “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时,丽正修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 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 ” 10 唐代,书院业已以私人讲学之地 的姿态出现。相较于西晋和北魏出现的禁私学事件,唐朝统治者逐步认识到私学 对官学的补充作用,并且,科举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私学的教学也在向经学的 考试内容靠拢。唐宋时期,私学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书院发展成为私学高级 阶段的产物。书院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方面都逐步走向了规范 化的轨道,即日益以科举考试作为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课程设置方面,书院虽 然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体系,多是以主讲者为中心,教授其所擅长之知识,但仍 以经学为重。作为官学补充的形态,私学越发被官学体制异化、 “整编” ,渐次走 向官学化,走向以科举制为目标的培养道路,并为实现真正的独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村级畜牧兽医员招聘笔试考前密卷
- 2025年职业技能保健调理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吡哌酸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特种作业类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过氧化工艺作业-烷基化工艺作业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特种作业类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加氢工艺作业-光气及光气化工艺作业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特种作业类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光气及光气化工艺作业-化工自动化控制仪表作业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建筑工程类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技术基础-安全生产专业实务(其他安全)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布料工艺知识培训总结
- 2025年建筑工程类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专业实务(化工安全)-安全生产技术基础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建筑工程类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顺西秀区招聘城市社区工作者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2026秋“1530”安全教育记录表
- 催乳相关培训知识课件
- 2025年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员工培训试题(附答案)
- 2025年中药调剂师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公平竞争审查知识竞赛考试练习题库(正式版)含答案
- 2025年重庆市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标准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时事政治考试题及参考答案(100题)
- 员工社保补贴合同协议
- 承插型盘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标准JGJT231-2021规范解读
- 中医适宜技术-中药热奄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