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七夕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七夕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七夕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七夕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七夕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七夕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七夕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天体日月星辰崇拜,其中个重要内容就体现在牛 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中,这一聚少离多、坚定执着的爱情故事触发、感动着后世文 人,从而产生了众多以七夕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具 有较强民族文化色彩的七夕文学。本文着力探讨汉魏六朝七夕诗的诸多特点及其 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主要贡献。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章、汉魏六朝七夕诗主题嬗变。本章结合七夕风俗及七夕诗的实际创作, 对汉魏六朝七夕诗的主题嬗变过程作出初步探讨。从诗经中的星座传说到古 诗十九首中牛郎织女之间相思相恋情感的传达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质的变化。 魏晋七夕诗或注力于思妇文本,或象征着路途不通,或描摹神仙境界等等,主题 意蕴内容较为丰富。而南朝时期,七夕诗数量剧增,众多诗人在抒发织女愁情方 面更趋细腻与多变。 第二章、汉魏六朝七夕诗的意象阐释。本章结合七夕诗中出现的不同意象进 行分类探讨。汉魏六朝七夕诗主要以牛郎、织女、秋、月、河汉等为意象。意象 作为一种审美概念,它是客观物象在作家的情感支配下所创作出来的、富含蕴藉 的一种艺术形象,因此,对于七夕诗的解读与分析同样离不开对意象的阐释与 说明。 第三章、汉魏六朝七夕诗的艺术特色。在汉魏六朝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 过程中,七夕诗作为一种重要的题材,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呈现出诸多特征,诸 如情景交融、心理描写、典故化及雅化倾向、诗歌所蕴含的民歌韵味等等,均体 现出创作者多方面的艺术技巧。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五言古体诗尤为繁盛的时期,众多诗人将他们的注意 力投向牛女故事,使之成为一种特殊而独特的文本题材,从而形成了影响唐诗宋 词创作主题的一个重要文学领域七夕文学。作为阐释主体的诗人,既在实际 创作中突出了牛女爱情的悲凉情韵,又常常流露出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 为唐宋七夕文学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七夕诗:主题嬗变:慧象 i i a b s t r a c t d o u b l es e v c l l mf e s t i v a l 嘶西n a t e di i l 锄d e n tc h i n a ,比m 0 0 n 锄ds t a r sw o 随卸 o fc e l e s t i a lb o d i e s ,o n eo ft h ek e ye l e m e i l t se m b o d i e di nn l ev e g ao nt h em y m s 锄d l e g e i l d s ,l i sl i v i n gt o g e t h e r 丘o mm u l t i p l e ,f i ma t t a c h e l l tt 0t 1 1 el o v es t o d ,i st r i g g e r e d , m o v c dt 1 1 e1 a t e rs c h o l a r s ,舀v i n gr i s et 0m a l l yt 狮a b a t at h 锄eo fl i t h yw o r k s ,f o n i l e d m el l l l i q u e1 l i s t o 巧o fc h i n e s el i t 饿岫r e ,h a ss 仃o n gc u l t u r a lc 0 眦o t a t i o n st 觚a b a t a l i t e r a t u r e t t l i sf o c l l so fs i xd y n 舔t i e sp o 曲叮t a i l a b a t am a n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l a s s i c a l c 1 1 i n e s ep o 鼬叮i i lt h em a i nc 0 删b u t i o nt 0m ed e v e l o p m 胁tp r o c 鹪s t l l i s 枷c l ei s d i v i d e di n t 0m r e e p a r t s : t kf i r s tc h a p t e r ,s i xd y n a s t i e sp o e 仃yt 锄a b a t at l l e m a t i ce v o h l t i o n t h i sc h a p t e r c o m b i n 锱t 锄a b a t at 觚a b a t ac u s t o m s ,锄dm ea c t i m l 、槲t i n go fp o e 臼y ,p o 锄s0 nt 1 1 e n l e m eo fs i xd y n 嬲t i e st a i l a b a t ap r e l i m i n a 巧p r o c e s so fe v o l u t i o n f m m ”t 1 l eb 0 0 ko f s o n g s ”i i l 廿玲c o n s t e l l a t i o nl e g e n d t 0 t n i n c t e e l l ”c o w h e r da n dw e a v e rg i r li l l e i l l o t i o n a lc o 瑚m u i l i c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a c a c i af e ui l ll o v e b u ta 、r a 咿i m p o r t 枷 q u “i t a t i v ec h 锄g e t a 童l a b a t aw e is i - w o m 柚f o r c eo fp o e 乜yo ra t e x tn o t e ,0 ras 娅b o l o f 1 er o a db l o c k c d ,o rd 印i c t i n gt l l e 缸秽r e a l ma n ds oo 珥m e a n i n gm ec o n t e m so fn i e t l l e m ei sm o r ea b u n d a n t t h es o u t h e md y n 嬲t y ,d r 锄a t i ci n c r e a s ei l lm em m l b e ro f t a i l a b a t ap o e t r y ,m a n yp o e t st 0e x p r e s sm em o r ed d i c a t e 唧e 幽o fw e a v e r m e l a l l c h o l y 觚dc h a l l g e a b l e c h a p t 盯i i ,s i xd y i l a s t i e sp o e 仃yt 锄a b a t ai i i l a g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t a l l a b a t ap o 锄s a p p e a ri i l l i sc h a p t e rc o i i l _ b i n e dc l 嬲s i f i c a t i o no f 廿1 ed i f 酗锄ti m a g e s t 趴a b a t as i x d y i l a s t i e sp o e 时m a i n l yw e a v w e a v a u m l 加m o n t h s ,m i l k y e t c a si m a g 销h i l a g e 勰a i la e s m “cc o n c 印t ,i ti s 觚o b j e c t i v ei nm e 、滴t 盯s 咖o t i o n a li m a g c sc r e a t c d 舶哪 u n d e rt l l ed o m i n a t i o no fr i c hh i l p l i c a t i o no fa na r ti m a g e ,t 1 1 e r e f o r e ,t a n a b a t ap o e t 哆 r e a d i n ga n da i l a l ) ,z i n gt h es 锄ei m a g e sc 姐n o tb es 印a r a t e d0 n 廿l ei n t 叩e t a t i o na i l d c ) 叩l a n a t i o n c h 印t c ri i i ,h a i la n ds i xt a i l a b a t aa n i s t i cs t y l e i i lm es i xd ) ,i l a s t i e sp o c t l 了丘o m m ec l a s 8 i c a lt 0m em o d e n ls t y l eo fm ec h a n g ep r o c e s s ,t a n a b a t ap o e 缸- ya 8a l li m p o r t a n t l i i m e m e ,i na n i s t i ce x p r e s s i o nh 弱s h o w na1 0 to ff e a t u r e s ,s u ( h 弱s c e n 鹤觚d p s y c h o l o 百c a ld e s 嘶p t i o n ,a l l u s i o n ,a n de i e g a n to f m et 跚d e l l c yo f p o e 仃yc o n t a i n s 内l k n a v o r ,e t c ,a r er e n e c t o di nv 撕o u sc r e a t i v ea r t ss k i l l s i n d e e d ,c i h i n a sw u y a i lw e i ,p 洲c u l a l l ya n c i e n tp o e m sp r o s p e r o l l sp 耐o d ,m 锄y p o e t st h e i ra t t e n t i o nt o w 莉f e m a l ec 0 ws t 0 m a k i n gm et e x to fas p e c i a la 1 1 du m q 鹏 廿1 e i i l 锱,w h i c hi n f l u 饥c et l l ef o m l a t i o no fac r c 撕v et h e l t l ep o e t r ya ni i i l p o r t a n t l i t e r a t u r e t a n a b a t al i t e r a t u r e e x p l a i nm es u b j e c t 缌ap o e t ,b o mk 曲l i 咖e di i lm e a c t u a lc r e a t i o no fl o v ed e s o l a t es e n t i m e i l tf 锨a l ec a t t l e ,m e yo 俞e nr e v e a lm e i ro w r i l u m q u e 锄o t i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 t l 】l u sm ep r o s p e r i t yo ft l l et a i l ga n ds o n gt a n a b a t a 1 i t e r j 扯u r eh a sl a i da g o o df 0 u n d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t a n a b a t ap o e t d r ;t h e l l l ee v o l 研o n ;h i l a g e s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中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 5 入 学位申请人,( 学位论克作者) 鍪名:。:三三竺当 2 df a 年f 月擅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住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奎闻。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住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c 1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兰兰垫垫 ,1 2 0io 年,月、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2 0 引言 七夕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天体日月星辰崇拜,七夕节亦称“乞子节、“乞 巧节 、“乞爱节等。七夕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乞巧 成为最普遍、最 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表达了女子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七夕节的另一重要内 容体现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中,这一聚少离多、坚定执着的爱情故事触发、感 动着后世文人,从而产生了众多以七夕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 独特的、具有较强民族文化色彩的七夕文学。本文的关注点在于七夕诗歌,即指 中国古典诗歌中以七夕为题,或使用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及其故事中相关意象的诗 歌。作为岁时民俗,七夕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而以此为主题的诗文领域也得到 了众多文人的关注。 相较而言,有关“牛郎织女 的民俗研究成果甚为丰富,较著名者,论著如 钟敬文等著、陶玮选编的名家谈牛郎织女、叶涛、韩国祥主编的中国牛郎 织女传说等。而有关牛郎织女故事以及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方面研究论文数量 较多,其中,学术影响较大的是西北师范大学的赵逵夫教授,近几年写出了一系 列的研究文章,诸如连接神话与现实的桥梁论牛女故事中乌鹊架桥情节的 形成及其美学意义 、论牛郎织女故事的产生与主题、先周历史与“牛 郎织女 传说的起源 等。诸此研究多侧重于七夕文化,个中观点很有说服力, 如其指出:东晋南迁之后,“牛郎织女传说及有关风俗在南方广泛地传播开来, 而同时也在内容、情调、情节上形成分化。部分咏牛女、七夕的诗歌中仍表现出 对牛女忠贞爱情的赞扬,保持了牛女传说的悲剧情调,但更多的咏七夕之作,则 是借牛女写自己的情怀,渲染牛女相见的豪华场景,偏离了“牛郎织女”传说原 ”陶玮选编:名家谈牛郎织女,文化艺术出版社2 0 0 6 年。 。该从书共五卷,本文主要参考施爱东主编:中国,f :郎织女传说研究卷,广两师范大学 i j 版社2 0 0 8 年。 。赵逵夫: 连接神话与现实的桥梁论牛女故事中乌鹊架桥情节的形成及其美学意义,北京社会科 学1 9 9 0 年第l 期。 8 赵逵夫: 论牛郎织女故事的产生与主题,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 9 9 0 年第4 期。 。赵逵夫: 先周历史与“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陇东学院学报2 0 0 8 年第1 期。 有的主题。这些观点对于本论文的立题、写作多有启发。与本选题相关的研究成 果主要是近几年所出现的学术论文,分为两类: 一是综合论述。这一性质的学术论文主要是对中国古典七夕诗的题材源流、 演变特征、审美意象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与考索,周淑芳七夕诗:自然燃烧和 温暖诗人灵魂的火焰、洪树华从“牛郎织女 等意象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原型 特性 、张玉璞、曹瑞娟七夕题材诗歌源流考 、施爱东牛郎织女研究批 评等等,这些论文是本选题立论参考的主要资料,其中如张玉璞、曹瑞娟七 夕题材诗歌源流考一文指出:七夕作为节日,大致形成于汉代,刘安所编淮 南子、应劭风俗通、葛洪西京杂记诸书中的相关记载均可为证。魏晋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吟咏七夕故事的诗歌,七夕作为一种重要的节庆活动,以 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往往给诗人们以惜时、伤感、怀念等情感触动,从而激发其 创作冲动与灵感,这些诗歌作品丰富了诗歌题材,拓展了其表现社会生活的领域, 是为确论。 二是分期论述。有关七夕诗的研究成果,以时代为序,主要分为汉代、魏晋 南北朝、唐代、宋代四个时期。与本选题有紧密联系的主要是汉魏六朝七夕诗的 相关研究。较有代表性者如李立汉代牛女神话世俗化演变阐释 对汉代牛女神 话世俗化的演变进程加以剖析。陈冰论六朝七夕诗的主题层面 一文认为,六 朝七夕诗作为一种语态形式的文学文本,不仅以诗歌所特有的表达方式重新描述 发生着的习俗风情,而且作为阐释主体的诗人既受到节庆中群体情绪的感动,又 常常流露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并且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七夕主题及象喻方式。但 其所言“六朝七夕诗的艳情哀思与齐梁诗风相凑泊之观点,本人认为值得商榷。 杨挺汉魏六朝七夕文学的嬗变一文指出,汉魏六朝时期的七夕诗发展显现出 。周淑芳:七夕诗:自然燃烧和温暖诗人灵魂的火焰,延边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3 期。 。洪树乍:从“牛郎织女”等意象看古典诗歌的原型特性, 江汉论坛2 0 0 3 年第5 期。 。张苄璞、曹瑞娟:七夕题材诗歌源流考,聊城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1 期。 ”施爱东:牛郎织女研究批评,文史哲2 0 0 8 年第4 期。 四李立: 汉代牛女神话世俗化演变阐释,洛阳师专学报1 9 9 9 年第2 期。 锄陈冰: 论六朝七夕诗的主题层面,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 9 9 9 年第l 期。 杨挺:汉魏六朝七夕文学的嬗变,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2 期 逐步演变的轨迹,主要表现在素材的吸纳、典故的组合、视角的选取、意境的开 拓等方面。其文以时代为序,总结了汉魏时期星象与神话相间、两晋“悲怨氛 围的确立以及南北朝七夕诗诗人主观意识的增强等特点。此文的长处在于揭示出 神话民俗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承传变化对汉魏六朝七夕诗发展的作用,但惜之缺乏 对七夕诗思妇文本的把握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的深入分析。另外,张爱美元前七 夕诗研究针对两晋南北朝七夕诗( 七夕诗意象的展开) 、唐代七夕诗( 由集体 创作到个性风采的展露) 及宋代七夕诗( 七夕诗的翻案) 进行梳理。与本选题有 紧密联系的主要是第一章第三节七夕诗审美意象的逐步展开等内容,但惜之陷于 笼统、不够集中。 本选题立足于汉魏六朝诗歌资料,通过对七夕诗主题内容的转变、使用意象 的特点、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化等方面的分析,力求突破以往民俗节令的研究苑 囿,着力探讨汉魏六朝七夕诗的诸多特点及其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主要 贡献。本选题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 l 、研究角度:本选题以七夕诗为切入点,对于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在汉魏六朝 诗歌中的多样化反映进程加以审视,这一研究角度是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汉魏 六朝古典诗歌研究有机结合在一起,以点窥面,剖析七夕诗的主要发展特征。 2 、题材拓展:汉魏六朝阶段不仅是中国五言诗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七 夕诗兴起与确立的主要阶段。从诗经中的星辰描绘到古诗十九首爱情故 事与思妇情愁的体现,是为七夕诗题材内容的重大转变。而魏晋南北朝众多诗人 的七夕诗创作,诸如爱情意蕴、空间距离、神仙境界、思妇怨情等主题的呈现, 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七夕诗的题材内容,体现出本选题的实际操作意义。 3 、价值肯定:本选题通过深入探讨,充分肯定了汉魏六朝七夕诗的文学价值, 从传说中牛郎织女尤其是织女形象的刻画及其心理活动的细致描摹,包括七夕诗 于传统诗歌艺术手法的传承与创新等多方面的分析与论证,呈现出本选题的创新 意义。 。张爱美: 元前七夕诗研究,山东大学2 0 0 5 年硕士论文 3 4 、关系探讨:汉魏六朝七夕诗不仅是其时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 是中国七夕文学得以确立的最初阶段。因此,无论与同时期诗歌发展特征的关系 相比,还是探索汉魏六朝七夕诗与唐宋七夕文学之间衍生与流变的关系,均体现 出本选题的延伸意义。 总之,学术界对于以牛郎织女爱情故事为中心的七夕文化眷顾较多,而针对 汉魏六朝七夕诗主题内容的嬗变缺乏细致深入地探讨,七夕诗中诸多意象的使用、 人物形象及心理活动的描摹以及典故化进程的揭示尚待进一步的分析与论证。诸 此内容都是本文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4 第一章汉魏六朝七夕诗的主题嬗变 汉魏六朝时期的七夕诗,其主题内容有一种非常明显的发展变化过程。从诗 经中的星座传说到古诗十九首中牛郎织女之间相思相恋情感的传达乃是一 个非常重要的质的变化。魏晋七夕诗或注力于思妇文本,或象征着路途不通,或 描摹神仙境界等等,主题意蕴内容较为丰富。而南朝时期,七夕诗数量剧增,众 多诗人在抒发织女愁情方面更趋细腻与多变。本章结合七夕风俗及七夕诗的实际 创作,对汉魏六朝七夕诗的主题嬗变过程作出初步探讨。 第一节星座传说与人物爱情( 汉魏) 七夕诗,指中国古典诗歌中以七夕为题,或使用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及其故事 中相关意象的诗歌。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记载牛女( 即牛郎织女) 为星座的诗,如小雅大东篇。纵观汉魏六朝诗歌,诗人们对于这一主题的 表现更加广泛,也更加活跃。如著名的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一诗, 已经将牛女形象作为爱情难遂的离别意象加以构画。从魏晋南北朝文人创作的诗 歌来看,诗人对于这一主题的眷顾十分显著。据笔者由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 朝诗一书择录,截止到唐朝以前,以七夕为题、或在诗歌当中咏叹牛郎织女故 事的诗、或涉及运用七夕典故的诗歌有近八十首,多以七夕诗、七月七日 咏牛女诗、咏织女诗、七夕穿针诗等为题,这些诗无论写景、抒情, 还是描摹、隶事,都丰富了七夕诗的艺术表现,同时也充实了七夕诗的主题内容。 随着文学兴盛与社会条件的变化,七夕诗的内容表现、意象使用等方面都发生了 很多明显的变化。 牵牛织女一名,最早见于诗经中的小雅大东诗,是作为星辰而存 在,其诗云: 5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跛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 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抹天毕,载施之行。 此“牵牛”、“织女 指自然界两颗星辰。古人观测星宿时,在寄情美好愿 望的基础上,产生出诸多联想,从而形成了牛郎织女传说。茅盾亦云:“现所存 最完整而且有趣昧的星神话,是牵牛织女故事。 圆从现存资料看,牛女从星神到 人格神的变化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牛女形象逐渐丰满,故事 内容逐渐丰富,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意蕴也日益深厚,并逐步汇成汉魏 六朝及至唐宋文学中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七夕文学。众多学者曾对牛郎织女 故事的形成与演进进行深刻的分析,如刘学智、李路兵认为:“两汉时期为牛女 爱情神话的生成期,魏晋六朝时代是牛女爱情神话的定型期,隋唐以后是牛女爱 情神话的演进期。 赵逵夫先生则认为:“从战国中期至汉末,是牛郎织女 悲剧情节的形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牛郎织女传说进一步扩散和产 生分化,被曲解及被多角度解读的时期。 从这些材料分析来看,“两汉时期是 牛女神话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 也就是说,两汉时期是牛郎织女故事形成、 人物由星辰演变为神人形象的重要时期,其中,西汉时期的史料当中有很多牵牛 织女为星神的记载,如大戴礼夏小正言:“初昏,织女正东乡。 史记天 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天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另 外,还有一些记述牵牛织女为凡人形象的史料,如汉武帝建昆明池,立有二人的 塑像,体现出牛女从星神到人格神的演变轨迹,此事在班固的西都赋中亦有 记载:“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据 文选李善注引汉宫阙疏证日:“昆明池上有二石人,牵牛、织女象。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3 4 4 页。 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第8 5 页。 留刘学智、李路兵:七夕文化源流考论,陕两师范大学学报2 0 0 7 年第6 期。 曾赵逵夫:牛女传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分化,长江学术2 0 0 8 年第l 期。赵氏指出战国末期 至秦代的简文中,已说到牵牛娶织女这事,并转引睡虎地秦墓竹简第3 简简背:“戊申,乙酉,牵牛以 娶织女而不果,不f i 三岁,弃若产。”文物j l j 版社1 9 9 0 年,第2 0 6 页。 李立:汉代牛女神话世俗化演变阐释,洛阳师专学报,1 9 9 9 年第2 期。 方向东: ,长江学术2 0 鸺年第l 期。 2 0 九江逢七夕,初弦值旱秋天河来映水,织女欲攀舟。汉使俱为客,星 槎共逐流。莫言相送浦,不及穿针楼。 一一庾肩吾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诗西 玉匣卷悬衣,针楼开夜扉。姬娥随月落,织女逐星移。离前忿促夜,别 后对空机倩语雕陵鹊,填河未可飞 一一庾肩吾七夕诗。 仙车驻七襄,风驾出天潢月映九微火,风吹百合香。来欢暂巧笑,还 泪已沾裳。依稀如洛、衲,倏忽似高唐别离未得语,河汉渐汤汤。 一一何逊七夕诗。 这三首诗语句工整,已开后世律诗之风。其实,南朝七夕诗的风格大体上与 五言诗风的转变相一致。所谓“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元嘉诗歌的富丽,永明 诗歌的清丽,梁陈诗歌的靡丽在此均有体现。庾肩吾作为“徐庾体 的代表作家, 其诗绮丽精工,音韵和谐。而何逊诗,对偶工整,富有情韵。 随着“宫体诗 的盛行,注重抒发离情别绪的七夕诗成为诗人创作的主要题 材,受之绮靡诗风的影响,七夕诗的风格也有一些微妙的变化,如织女形象稍显 艳丽与娇娆,一些情状描写趋于绮艳与低俗。陈代诗人中,陈后主七夕诗创作数 量最多,共七首,多为宴席或相和之作。其次是后主的御用文人江总。后主诗虽 然有抒发织女怨愁之作,如同管记陆瑜七夕四韵诗:“河汉言清浅,相望恨 烟宵。云生剑气没,槎还客宿遥。月上仍为镜,星连可作桥。唯当有今夕,一夜 不迢迢。 但是,更多的作品却是偏离了七夕诗抒发哀伤之情的创作主题,侧重 于表现欢娱之中对良宵苦短的轻叹以及描写凤驾霓骑、房移斗转、动马斟杯的华 美场面。陈后主、江总等人对织女形象的描绘也与以往七夕诗中所刻画的端庄、 贞淑、哀愁、凄怨形象有异,而是婉丽绮美,多有红妆娇羞之状,与陈、江等人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1 9 9 5 页。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1 9 9 8 页。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1 6 9 9 页。 。 梁 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 9 7 2 年,第9 0 8 页。 西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2 5 1 7 页。 2 l 在宫体诗所描绘的女性有所趋同,靥色髻影,粉云香风,悲怨之情无存,扭捏之 态独在,可以说,这是对传统七夕诗主题意蕴的反叛以及对织女典雅、淑美形象 的一次倾覆。其诗用语华美,注重写一晌之欢,诸如: 明月照高台,仙驾忽徘徊雷徙闻车度,霞上见妆开。房移看动马,斗 转望斟杯。靥色随星去,髻影杂云来。更觉今宵短,只遽日轮催。 一一陈后主( 七夕宴重咏牛女各为五韵诗。 亭亭秋月明,团团夕露轻凤驾今时度,霓骑此宵迎疏上采霞动,粉 外白云生故娇隔分别,新欢起旧情。含笑不终夜,香风空自停 一一陈后主同管记陆琛七夕五韵诗。 秋初芰荷殿,宝帐芙蓉开。玉笛随弦上,金钿逐照回钗光摇玳瑁,柱 色轻玫瑰。笑靥人前敛,衣香动处来非同七襄驾,讵隔一春梅神仙定不 及,宁用流霞杯。 一一陈后主七夕宴乐修殿各赋六韵。 汉曲天榆冷,河边月桂秋婉娈期今夕,飘飘渡浅流轮随列宿动,路 逐彩云浮横波翻泻泪,束素反缄愁此时机杼息,独向红妆羞。 一一江总七夕诗。 赵逵夫云:“只陈叔宝这几首诗使我们看到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南朝末期 被这些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