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韦勒克沃伦说,克罗齐的美学理论是二十世纪所产生的最有影响的理论,它不 仅在意大利美学界占统治地位,而且在大多数西方国家里都是如此。确实,克罗齐从 2 0 世纪2 0 年代开始,就以美学家、史学家、文艺理论家的身份进入中国文化,它的 影响至今不衰。克罗齐对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林语堂、邓以蜇等都有很大影响。 本文选取林语堂,就克罗齐美学思想对其影响研究来窥视林语堂美学思想在其形成中 的西方理论来源,进而可以部分透视出2 0 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发展状况。论文从 林语堂受克罗齐影响的角度来研究林语堂的美学思想,第一章围绕“如何影响,从 选择到碰撞到接受理清林语堂如何选择克罗齐美学思想作为其理论支撑的,在外围探 索其成因及内在根源;第二章突破外围直接进入内容核心区,研究克罗齐在哪些方面 影响了林语堂什么,围绕“影响什么直击中心,显性阐发,从理论建构及文化批评 一立一破两方面更全面分析林语堂美学思想如何在克罗齐影响下形成的,“破”是为 了更好的“立 ,采用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方式力求把握更全面;第三章,进一步挖 掘,试图全面展现受克罗齐影响下的林语堂的美学贡献,还原更清晰地林语堂。 关键词:克罗齐,林语堂,美学影响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w e l l e k w a r r e ns a i dc r o e e sa e s t h e t i c t h e o r y o ft h et w e n t i e t hc e n t u r y p r o d u c e dt h em o s ti n f l u e n t i a lt h e o r y , i ti sn o to n l yi ni t a l ya n d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d o m i n a t e da c a d e m i a , a n di nm o s tw e s t e r nc o u n t r i e sa l i k e i n d e e d , c r o c e2 0y e a r s b e g i n n i n gf r o m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 , w i t hr e g a r dt oa e s t h e t i c i a n s ,h i s t o r i a n s ,l i t e r a r y t h e o r i s t s ,i d e n t i t yi n t o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 i t si n f l u e n c eh a sn o tc h a n g e d c r o c ez h u g u a n g q i a no fc h i n a sm o d e r na e s t h e t i c i a n s ,l i ny u t a n g , d e n gt os t i n ga uh a v ea g r e a ti m p a c t t h i sp a p e rs e l e c t e dl i ny u t a n ga n di t si m p a c to nc r o c e sa e s t h e t i c t h o u g h ts t u d yt os p yo nl i ny u t a n g sa e s t h e t i ct h o u g h ti nt h ew e s ti ni t st h e o r yo f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s o u r c e l nt u r nc a nb ep a r to f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u to ft h e2 0 t h c e n t u r y , t h ee x c h a n g eo f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r n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 a r t i c l e sb yl i ny u t a n gc r o c ef r o mt h ep o i n to fv i e wt os t u d yt h ei m p a c to fl i n y u t a n g s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a r o u n dt h e ”h o wi ta f f e c t s f r o mt h e c o l l i s i o nt h a tt h ea c c e p t a n c eo fs e l e c t i o nt os o r to u th o wt oc h o o s ec r o c e sa e s t h e t i c t h o u g h tl i ny u t a n g , 鹬i t st h e o r e t i c a ls u p p o r t , a n da tt h ep e r i p h e r yt oe x p l o r ei t s c a u s e sa n di n t e r n a lc a u s e s ;s e c o n dc h a p t e rb r e a k t h r o u g hi nt h ec o r e a r e ao ft h e c o n t e n to fe x t e r n a ld i r e c ta c c e s st os t u d yw h a ti m p a c tc r o c ei nw h a tl i ny u t a n g a r o u n d ”a f f e c t i n gw h a t z h ij ic e n t e r , d o m i n a n te x p o u n d e d , f r o m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 f r a m e w o r ka n dc u l t u r a lc r i t i c i s mo fal iam o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a l y s i so ft w oa s p e c t s b r e a k i n g 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sh o wt ol i n y u t a n g , c r o c e f o r m e du n d e rt h e i n f l u e n c e , b r o k e n ”i no r d e rt ob e t t e r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u s i n gac o m b i n a t i o no fp o s i t i v e a n dn e g a t i v ew i l ls e e kt og r a s pam o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t h i r dc h a p t e r , a n df u r t h e r d i g g i n g , t r y i n gt od e m o n s t r a t eb yt h ec r o c e - r o u n d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l i n y u t a n g sa e s t h e t i c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t or e s t o r et h em o r e c l e a r l yl i ny u t a n g k e yw o r d s :c r o c e ,l i ny u t a n g ,a e s t h e t i ci m p a c to f 上- j - 刖吾 美国学者韦斯坦因在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一书中认为,影响研究的主要兴趣 在于“探究创造性的源泉 ,另一位研究者奥尔德里奇认为,一个作者作品中的某种 东西,假若他没有读过前一位作者的作品,这种东西就不存在。本论文依据以上学者 们所确立的研究原则展开研究,重点在于挖掘林语堂美学思想受克罗齐影响的事实联 系的根源,以及在克罗齐影响下的林语堂美学思想的形成及贡献。 林语堂美学思想受克罗齐影响在美学界已是公论,但究竟如何影响影响了什么 学界研究甚少,或是在外围打转,或是研究不深入,点到为止。最早注意到林语堂受 克罗齐思想影响的是在3 0 年代胡风林语堂论中,深入剖析了林语堂提倡幽默闲 适小品文的根源,发现林语堂的文艺美学思想与美国斯宾加恩的表现主义文学批评与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家紧密联系。 真正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是到了8 0 年代。 1 9 8 6 年,陈平原在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一文中,认为西方美学家克 罗齐与中国道家、性灵派在林语堂文艺思想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1 9 8 9 顾国柱 在林语堂的综合观与克罗齐的表现说中认为,从克罗齐的表现主义文论出发,林 语堂用西方文化反观传统,形成了道家哲学为中国文化核心的独特看法。1 9 9 9 年, 殷国明在2 0 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一书中专门探讨了林语堂与克罗齐的关 系,提出林语堂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很多看法都延续着克罗齐的影响。 2 0 0 0 年刘仲 国在试论林语堂的文学观念转换及表现主义对他的影响一文中认为,林语堂远承 克罗齐而近视斯宾加恩,对于他们理论中的强调文学作为作家艺术个性的表现和主观 情感的抒发的纯粹性以及艺术作为一种非功利性活动的自主性深得其中神韵。这些 学者大都从林语堂受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层面作事实阐述,并无系统的作全方位深 层次探索,研究角度相对单一,研究宽度相对狭隘,不能不是一个遗憾。论文从弥补 此缺陷出发,试图系统全面真实的再现受克罗齐影响下的林语堂美学思想。 论文第一章从外围切入作过程分析,紧扣“如何影响 展开,从选择、碰撞到 接受,林语堂的接受之路并不平坦。还在哈佛读书时,林语堂就公开为克罗齐信徒斯 宾加恩辩论,在选择中超越中西文化界限与克罗齐达到理论共鸣,回国后,腥风血雨 的2 0 年代中国,因鲁迅在文坛上的地位及他的介入相得和疏离和当时社会的外部环 。陈平原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文艺研究1 9 8 6 年第3 期 圆顾围柱林语堂的“综合观”与克罗齐的“表现说”,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8 9 年0 2 期 殷国明2 0 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华东师大d i 版社,1 9 9 9 年版 刘仲国试论林语堂的文学观念转换及表现主义对他的影响,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 0 0 0 年第3 期 l 嗣昌 境,林语堂在碰撞中艰难前行,在此起彼伏中完成最后的定性。最后通过分析林语堂 翻译克罗齐著作来明晰他的接受之路。论文第一章就是在一层层中剥离中再现林语堂 的选择之路的,另还对其接受成因包括宗教原因、个人性格、艺术趣味、价值取向、 思想选择、时代背景等作细致分析。 论文第二章突破外围直接进入内容核心区,研究克罗齐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林语 堂,围绕“影响什么 直击中心,显性阐发,从理论建构及文化批评一立一破两方面 更全面分析林语堂美学思想如何在克罗齐影响下形成的,文章具体从林语堂的艺术 观、林语堂理论基石及其理论核心内容三部分逐层分析,试图全面展现林语堂的理论 建构如何在克罗齐影响下形成的。 第三章进一步挖掘,试图全面展现受克罗齐影响下的林语堂的美学贡献。对克 罗齐的认同唤醒了林语堂的历史文化意识,使林语堂积极主动向古典文学寻找共同根 源。“须寻出中国祖宗来,此文体才会生根一克罗齐的表现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林 语堂心中经过碰撞达成融合。林语堂对待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是从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 的,克罗齐颇具东方思维美学能得以生存的现实引发林语堂更深层次对东西文化互补 性交流的思考。克罗齐对传统西方美学思路的怀疑和变换,引发林语堂思考,引发其 对当时单一美学姿态的自觉反思,如何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建构现代美学,唤起其 美学广度的思考。 。林语堂小品文之遗绪,1 9 3 5 年版 2 第一章如何影响:从选择、决裂到接受的艰辛历程 第一章如何影响:从选择、决裂到接受的艰辛历程 第一节选择:超越文化囹囤的理论共鸣 1 9 1 9 年到1 9 2 0 年哈佛留学期间,林语堂在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攻读西 方文学时,其对克罗齐表现主义的倾向微露晨光,这主要表现在他哈佛读书期间与其 老师新人文主义大师白璧德的论争中。白璧德是本世纪2 0 年代在美国文化批评 中占统治地位的新人文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自1 9 1 2 年起在哈佛大学任教,林语堂 亲聆其教诲。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主张反浪漫主义拒斥浪漫个性,强调人性中理性对 情欲的适度节制,认为世界应该是有秩序、有纪律、有规矩的,不能张扬个性自由膨 胀,坚持古典主义固定的艺术标准,以期重建人类理性精神。而同为该校教授自由主 义批评史专家斯宾加恩对之加以否定,号召以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的美学为基础来重 建美国的文学批评。斯宾加恩的观点遭到白璧德的猛烈抨击,两派形成激烈交锋。就 是在这次论争中,身为白璧德学生的林语堂却站在斯宾加恩的一方,自认为观点与克 罗齐的表现主义学说相吻合。他在自传中曾回忆这段往事:“我不肯接受白璧德教授 的批评规范,有一次,我毅然决然为s p i n g a r n 辩护,最后,对于一切批评都是表现 的原由方面,我完全与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的看法相吻合。所有别的解释都太浅薄。 ,林语堂在哈佛时曾修过白璧德的“卢梭与浪漫主义 这门课,对白氏拒斥浪漫主 义的文艺观是很清楚的,他说:“白璧德是哈佛大学里唯一持有硕士学位的。因为他 学识渊博,他常从法国的文学批评家和作家著作中读给学生,他用卢梭与浪漫主义 这门课探讨一切标准之消失,把这种消失归诸于卢梭的影响。 由此可见,林语堂 并不赞同白璧德的文学理论观点,这昭示着白璧德这种拒斥浪漫个性的文艺观同早期 林语堂崇尚自我表现,反对权威的主张是格格不入的。在林语堂看来,1 8 世纪卢梭 提倡的以情感表现为核心的浪漫主义是文艺创造获得成功的根本所在。因此当1 9 2 9 年新月书店将出版梁实秋等人所译的白璧德论文集白璧德与人文主义时,林语堂 特地把斯宾加恩的新的文评译成中文,并依然对白氏的文艺主张耿耿于怀:“可 怜1 5 0 年前已死的浪漫主义的始祖卢梭,即遭白璧德教授从棺里拖出来在哈佛讲堂上 鞭尸示众,指为现代文学思想颓废的罪魁,不久又要来远东,受第二次的刑戮了。 林语堂认为“白璧德教授的遗毒,已由哈佛生徒而输入中国。” 对白璧德的美学主张 加以否定。 。林语堂八十自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 0 卷第2 8 1 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版 林语堂八十自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l o 卷第2 8 1 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版 林语堂新的文评序言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 6 卷第5 0 3 页,东北师大h j 版社,1 9 9 4 年版 林语堂论文,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 4 卷1 4 8 页,东北师大出版社,1 9 9 4 年版 3 第一章如何影响:从选择、决裂到接受的艰辛历程 在与白璧德的论争中,我们明晰了林语堂在哈佛求学期间倾向于克罗齐的文学主 张,林语堂认为,大概一派思想到了成熟时期,就有许多不约而同的新说,同时并记, 我认为最能代表此种革新的哲学思潮的,应该推意大利美学教授克罗齐的学说。他认 为世界一切美术都是表现,而表现能力,为一切美术的标准。林语堂肯定和接受了 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思想。这次由斯宾加恩引入的偶然的机遇,在林语堂刚刚踏入 文学殿堂之门,就本能的在其心中树立一种文学创作标准,那就对充满理性约束的古 典主义文学观的排斥,这为林语堂以后建构自己的文学观念奠起第一块理论基石。 1 9 2 3 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已获博士学位的林语堂回到了祖国,在北大任教, 为英文系英文和语言学教授。1 9 2 5 年,与钱玄同、赵元任等成立“七人会 ,继续研 究语言学,更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自此,直n - 十年代末期,林 语堂以满腔热情加盟了以鲁迅为中心的“语丝派 ,写下了大量的浮躁凌厉的文字。 这个时候的“表现主义”并未在林语堂作品中体现,它仅仅是作为一种隐而不显得观 念意识深深潜藏在林语堂的内心深处,并未起到支配作用。林语堂搁置沉寂的原因主 要是由于当时腥风血雨的时代环境及林语堂对自己文学之路的思索并不成熟,不能形 成自己独立系统的文学观念,只能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在激进文人的感召下,不假 思索热情满怀的投入到这场革命巨浪中去。 但时代风云变幻莫测,投身教育,因与校方观念不合而愤然离开,改造国民性又 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使其理想幻灭,1 9 2 7 年的四一二和七一五事件,又彻底堵塞 了他通向政坛的大门。原有的理想被一连串的现实彻底轰毁之后,林语堂曾有的狂放 和热情渐渐收敛,开始了冷静的思索,那段他称之为大荒中“寂寞的孤游”时期让林 语堂重新认识自己宇宙人生及曾有的文学理想。他决意要脱离政治,做一个纯粹的文 化人。 “时代既无所用于激烈的思想,激烈思想亦将随而消亡。一圆这时的心境,自 然使他回忆起在哈佛的文学理想,顺理成章的皈依在了克罗齐的门下。于是,在3 0 年代林语堂的文艺观中,强调了文艺与政治的对立。反复强调“超政治 是林语堂一 个鲜明的文艺观点。林语堂主办的刊物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无不以超政治或 不问政治为办刊指导方针的。在宇宙风创刊号且说本刊中林语堂称宇宙风 之刊行以畅谈人生为主旨,以言必近情为戒约;幽默也好,小品也好,不拘定义;议 论则主通俗清新,记述则取夹叙夹议,希望办成合于现代文化贴切人生的刊物。而人 间世则是中国第一本纯粹的散文小品刊物。它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风格 平和冲淡,抒写性灵,也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自此,表现主义美学开始贯穿了林 语堂的文学实践,但林语堂对克罗齐的表现主义有所发展,他更强调表现的根基在于 人生在于生活,他更注重生活对文学表现的源泉作用,这一点是对克罗齐的发展。 。林语堂大荒集,生活书店,1 9 3 4 年版 。林语堂剪佛集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 3 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4 4 第一章如何影响:从选择、决裂到接受的艰辛历程 林语堂选择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宗教信仰、个人性格、 艺术趣味、价值取向、思想选择、时代背景等等的综合因素促成了林语堂倾向克罗齐, 接下来,笔者将一一分析。 林语堂的思想有儒有道有基督,十分复杂,他提倡幽默的人生态度,醉心于儒 家伦理理想的现实主义内容和道家人生态度的理性主义精神,主张尽情享受家庭生 活、大自然和文化生活。他热爱生命崇尚自然、提倡宽容。如果说,自他童年时代起, 他的骨子里就是一个基督徒,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最大影响就是老庄思想对他 潜移默化的渗透和他对老庄精神一往情深的追求。他接触老庄选择老庄,与他为文的 追求:自由抒发性灵,提倡闲适、幽默文学是分不开的。老庄思想的精髓之处在于道 法自然,即不伪饰不干预,万物按自己的本性发展变化,反映到文学上,即思想感情 出于自然,不能矫揉造作。林语堂的创作恰恰是遵守这样的准则,他提倡为文放逸解 脱性灵。“一切作品皆是由个性表现出来 ,林语堂提出这样的主张与克罗齐不谋而 合,林语堂提出的个性其实已经超脱了老庄强调的与自然的消融化合身随物灭物我合 一,而是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那种个性超越群体,与社会集体对立,从而超越自身、 获得自由地观点。林语堂强调“超脱 有自己明显地针对性,反对3 0 年代左翼文人 的急功好利,提倡远离政治,超脱还有自我调节的意义,保持开放的心灵,使枯燥的 生活变得有趣一点。宗教信仰使得林语堂离克罗齐很近,心里的认同消除任何跨越时 空的界限达成同一。林语堂的性格与童年的生活环境不可分割,童年山村高山上崇山 峻岭的秀丽景色让林语堂意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而这种认识让他对生活永葆一份 清醒与达观的态度,享有一一份平和与宁静的心境。“高地人生观”常让林语堂以山 之高大与自然之奇伟壮丽来比照社会生活特别是追求功名利禄的渺小与世俗,他在小 说赖伯英中,借主人公之口阐述他的高地人生观:“假如你生在高山里,你就会 用高山来衡量一切。你看到一栋摩天楼,就在心里拿它和你以前的山峰来比高,当然 摩天楼就显得荒谬、渺小了。生活中的一切也是如此,像世上的一切人、事业、政治、 钞票都是一样。 正是由于此种感受,林语堂转而立足大地遥指天宇指向内心追求高 尚,这是林语堂最终对政治厌弃的一个潜隐的内在因素吧。林语堂性格更与留学背景 密不可分,近现代资产阶级个性主义自由主义对其的熏陶与影响使林语堂更加追求自 由心境抒发性灵感受,同时林语堂性格中浪漫主义因子,成长中形成的细腻情愫都是 引发他走向表现主义的原因所在。以上分析宗教信仰分析个人性格艺术趣味是林语堂 选择表现主义的内因。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须与外因相结合才能产生结果,仅有内 因是远远不够的。那么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的思想选择,这种思想选择表现的价值取向 即是林语堂选择克罗齐不可忽视的外因。3 0 年代政治风云变幻,国共两党尖锐对立 林语堂著译人生小品集第3 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 9 9 1 年版 回林语堂赖伯英第9 5 页,林语堂名著全集第九卷,东北师大出版社,1 9 9 4 年版 5 第一章如何影响:从选择、决裂到接受的艰辛历程 矛盾不断,尤其是1 9 3 3 年杨杏佛被刺事件给林语堂很大的警醒,使他震惊的意识到 对自身生命的保全,并重新思考,对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有了渐趋明确的认识,即知 识分子在对现实政治进行干预之外,还有超越现实政治之上的思想文化创造的职责。 所以他试图转向做一个纯文化人。 在中国现代史上,1 9 2 9 年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重要年份。五四文学革命的大潮已 缓慢退去,动荡不安的政治形势进一步加剧文坛的分化。围绕新文学该向何处去的问 题,新文学内部出现了不同的选择,鲁迅等左翼作家主张向苏俄革命文学学习,梁实 秋等人则引进欧美古典派文学,引进其美国老师白璧德的理论,林语堂对两者颇不以 为然,介绍白璧德的论敌克罗齐的门徒斯宾加恩的理论,提倡艺术的非功利性,反对 左翼作家急功近利的政治热情,正式在国内文坛上启开了他的表现主义思想。 第二节决裂:疏离激越走向温和 1 9 2 3 年,林语堂回到了祖国,在北大任教,为英文系英文和语言学教授,继续 研究语言学。更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自此,直n - - 十年代末期, 林语堂以满腔热情加盟了以鲁迅为中心的“语丝派 ,写下了大量的浮躁凌厉的文字。 鲁迅的美学思想是以革命的善为前提的,很重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是革命的功利性, 是集体的功利性。在鲁迅的审美视野中,作品美不美,首先要看它是不是符合革命的 需要,而革命则是为了改造国民性提高国民素质,从而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鲁迅对 文艺的作用认为是服务于人类征服自然的斗争的,强调文学艺术的社会政治价值。在 1 9 0 6 年他抛弃自然科学医学的学习从事文学正是缘于此,他说:“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 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者,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 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一1 9 3 3 年,他更明确地指出文艺的 战斗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他说:“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杀 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 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一 鲁迅 历来被称为“为人生”派,这两段话就是他把文艺服务为人生的最好说明。鲁迅如火 如荼的用他的文艺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的时候,于1 9 2 3 年归国的林语堂面对国内当 时腥风血雨的战斗形势再加上其接受了欧美文化思想的核心个性主义和自由主 义的影响,也以无畏的斗争精神投入到这场革命巨浪中去。跟鲁迅等人联合起来,结 成语丝派,写下了大量的浮躁凌厉的文字,在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时,支持 。鲁迅 呐喊自序,江苏文艺出版社。2 0 0 6 年版 口鲁迅南腔北调集,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8 年 6 第一章如何影响:从选择、决裂到接受的艰辛历程 学生反对杨荫榆校长,并直接参加游行示威,在与警察冲突中受伤。放弃了“费厄泼 赖 立场,成为鲁迅倡导的打狗运动的急先锋。撰写大量慷慨激昂的杂文猛烈抨击军 阀统治,笔锋直指陈腐的旧文化及其卫道者,体现了大胆泼辣无所顾忌的文风,对北 洋军阀的暴虐统治极为不满,握笔撰文,回京杂感四则等文章谴责了军阀统治下 的官僚政治,在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中,揭露t :i i ;洋军阀镇压进步学生的暴 行等等。在艺术风格方面,鲁迅与林语堂在“语丝 时期的文章都表现出浮躁凌厉、 热烈明快的特色。鲁迅的杂文锋芒锐利、意蕴深刻,或以细密的逻辑层层推进,说理 充分。而林语堂本时期执着于改造中国,而理想难求,不免激愤怨恨,与小品散文的 激烈言辞中可见他欲吐为快的急切心绪,因此他的小品散文充满恣肆的情感,令人感 奋。这个时候隐藏在内心的表现主义在与倡扬文艺为革命为战斗的当时文坛主流观念 的似乎并未意识到的碰撞中隐现不发,其实一方面说明鲁迅等主流思想对其的影响 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林语堂对自己文学之路的思索并不成熟,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系 统的文学观念,只能投入到这场革命巨浪中去。 进入3 0 年代初,鲁迅“新青年和“语丝 时期的战友几乎只剩下才高气盛的 林语堂还在精力旺盛的驰骋于文坛之上。然而,他们最终还是决裂了。1 9 2 7 年大革 命的失败,使鲁迅与林语堂的思想分歧逐渐显现出来。鲁迅在广州经受了大革命的洗 礼,在现实的严酷启示下,他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蜕变。大革命 的失败并未使鲁迅苦闷失望,反而令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而林语堂经历了革命的幻 灭,政治热情一落千丈,人生态度由激越转为畏缩,加上反动统治者对进步作家和进 步文艺的迫害愈益加紧,使得一些作家不得不选择危险性小的路途,纷纷创办政治色 彩不鲜明的刊物,林语堂入世的心并未完全消灭,于是心向便趋于幽默一途,逐渐明 显地思想分歧也酿成了鲁迅和林语堂的冷淡与疏远。1 9 3 2 年9 月,林语堂创办论 语半月刊,与志同道合者逐渐形成一个论语派,提倡“幽默、“闲适”、“性灵”的 小品文。鲁迅批评林语堂在“炸弹满空,河水漫野 的时代提倡幽默,实际上“是将 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收场大吉 鲁迅的批评明确指出了“论语派 在国 民党法西斯统治的白色恐怖中,不谈政治而大讲幽默,刊载古今中外逸闻趣事的游戏 文章,花柳春光的闲适小品,谈鬼评茶的消遣文字,终究会“将粗犷人心磨得渐渐的 平滑 回,客观上起“麻醉和“帮闲的作用。然而,林语堂并没有迷途知返,而 是一仍其旧,而且,随着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政治态度也趋向于反动,从攻击谩骂左 翼文学发展到大骂共产党的地步。对于林语堂的变化,鲁迅逐渐断绝了和他的一切联 系。 对于林语堂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鲁迅并未全盘否定,他认为幽默无论是作为 。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鲁迅全集第四卷,东北师大出版社,1 9 9 4 年版 。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四卷,东北师人出版社,1 9 9 4 年版 7 第一章如何影响:从选择、决裂到接受的艰辛历程 人际交往的态度还是作为滋润文学的一种美学因子,都有其存在的位置和价值。他说: 只要不是靠这来解决国政、布置战争,在朋友之间,说几旬幽默,彼此莞尔而笑,我 看是无关大体的,就是革命专家,有时也要负手散步,理学先生总不免儿女,在证明 着他并非日日夜夜,道貌永远的俨然。除去考虑现实因素,鲁迅并不反对林语堂提 倡的“幽默 。但对幽默的作用和境界,两人的看法还是不同的。鲁迅心中的幽默作 品大抵是含了讽刺的锋芒和滑稽的风格,能聊博一笑,但又不是简单的只招人一笑, 一读自然往往会笑,不过笑后总还剩下些什么,而林语堂的“幽默 、“闲适 、“性灵 小品不乏庄谐并出、清新自然,玩世的幽默色彩与愤世的人生批评结合起来。鲁迅强 调幽默的实际功用,认为其应是批判现实的手段,必须同对社会的揭露和讽刺紧密结 合,鲁迅的幽默中多含讽刺的因素,而林语堂的对幽默文学功能的认识是以温婉和宽 厚的态度来规劝人性中的弱点,倾向于纯幽默。 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鲁迅是本着“立人”的立足点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反 思审视的。对那些维护封建阶级统治的制度、哲学、理论以及在这些制度下形成和建 立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意识习俗等给以坚决的反对,首当其冲就是反对封建君主 专制。对于儒家思想中那些有利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巩固封建秩序的封建传统更 是给予彻底坚决的抨击。诸如儒家思想中“礼治”“尊王 “王道 “中庸思想“忠恕 节孝 等等都给以回击。林语堂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则是 积极宣讲弘扬,善良人性、妇女地位、生活哲学、社会理想等等不一而足。总体来说 鲁迅与林语堂对传统的态度其实并不冲突,一位反传统中糟粕的东西,一位弘扬传统 中优秀的文化,一正一反互为补充。真正因为“传统”引发两人冲突是对晚明小品的 认识和态度,鲁迅涉笔评骘晚明小品是由于左翼作家与林语堂等人关于小品文的论争 引发的,并由此确立自己的理论支点。当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种特殊的文化 背景下,林语堂于革命文学之外,别树“幽默 “性灵“闲适旗帜,推崇袁中郎等 晚明派适意清闲的生活方式,在意识上与左翼作家持门户之见,这自然要引发鲁迅及 左翼作家门的群起攻击,总的说来还是缘于对文学与社会现实关系的不同理解。鲁迅 虽承认“小品文本身本无功过 “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反对林语堂等人对晚明性灵 文学过于张扬形成风气无补于事。在鲁迅整个反传统的体系中,林语堂因对闲适性灵 文学的大力提倡成为鲁迅的打靶目标,在反传统的漫漫长路上,林语堂对于鲁迅来说, 并未起到决定加速的作用,但引发了鲁迅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并拓展了理论观点。但总 体来说,很多方面他们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形成了某种互补与共通。但在对西方文化 的态度上,鲁迅与林语堂的观点并不相同。对于西方文化,鲁迅提倡为我所用,移植 引进西方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救国,“别求新声于异邦 ,主张“拿来主义,强调对国 外优秀文化吸收的主动性能动性,强调“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我们要想保存国粹, 。鲁迅一思而行) 第4 4 6 页,鲁迅文集花边文学第5 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 8 第章如何影响:从选择、决裂到接受的艰辛历程 也要国粹能保存我们。而林语堂主要致力于向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将祖国优秀的 传统文化传输给那些对于中国文化了解陌生的国度,通过“送 达到沟通交流。纵观 上述林林总总,两位大家终于渐行渐远终至不再联系。 林语堂在与鲁迅相得期间,与鲁迅一道在炸弹满空河水漫延的时代共同致力于民 族斗争,慷慨激昂的投入革命激流,此刻的表现主义被日益高涨的革命热情所代替, 林语堂将其潜隐于内心深处而未发。而当革命失败环境险恶交加相迫遇到阻碍的时 候,林语堂开始理智并且本能的退后清醒的寻找另一条更为保守的出路,不再象鲁迅 那些冲在时代前锋,彼刻林语堂并不彻底的革命热情及并不十分坚定的革命之心被晚 明小品文轻易拉走,当所认可的西方表现主义在东方文化传统中找到支撑和立足点的 时候,潜隐于内心的曾经追求被激发,林语堂走上了曾经走过后暂时停滞又重新启程 的文学信念追求之路,晚明小品文成了林语堂信念追求的重新开启的出发点,由此也 加速了两位大师的疏离。革命文学、表现主义、晚明小品在心灵的碰撞交锋中短暂和 平共处后各有所归,林语堂放弃了曾经与鲁迅并肩作战的激烈,在心灵的指引下走向 了温和,走向了曾经在哈佛的信仰,走向了那个他之后用一生去实践的文学理想。 第三节接受:林语堂对克罗齐美学思想的接受事实 在选择碰撞之后,林语堂正式成为克罗齐和斯宾加恩的信徒。分析林语堂思想受 克罗齐影响研究,就不能忽视林语堂对克罗齐著作的研读,而林语堂翻译克罗齐的代 表著作更是探求了解的重要途径。林语堂曾翻译克罗齐美学著作美学:表现的科学 1 8 章其中6 章的二十四段节,对于林语堂为何只翻译二十四节,林语堂选择翻译内 容的倾向以及所选择翻译的内容在整个克罗齐美学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本 节将会一一分析。 林语堂所选择翻译克罗齐这部著作中的二十四节内容主要是艺术与表现及修辞 学的相关理论。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 关于艺术:艺术标准、艺术独立、 艺术特征、艺术分类、艺术再造与鉴赏力、艺术历史、艺术技巧等等。艺术并无目标 及作用,艺术标准并不能从选择中得来,因为在流动的未成现实之中,无从进行选择。 艺术内容并不能有实际的或是伦理的褒贬,某种题材选的不好并不是艺术家的过错, 而因从环囿艺术家的自然和社会寻找原因,丑恶耻辱之事一天在环绕逼迫艺术家,这 类的表现就不能停止,艺术家是从环境和社会中选取材料的,若要表现美、好的作品 须有美、好的社会环境。艺术自身对于科学、实践和道德都是纯然独立的,这种独立 性对于艺术作品的价值很有作用,这种独立还包括艺术家心灵上表现的独立,外界无 法干预。艺术是一种精神活动,它无美学上的界限也无法分类,因为界限无法确定, o 鲁迅坟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 9 第一章如何影响:从选择、决裂到接受的艰辛历程 范围就不易断定,分类也就无从下手,对于那些用奇异方法进行分类的分类者,如将 从一面看得见的艺术称为图画从各方面看得见的艺术称为雕塑的分类方法实际上不 过是游戏而已。艺术的地位无法界定,因各类艺术的目标不同,所以不能拿来互相较 量,如有的艺术需要借助于文字、歌唱、乐器、颜色等等,但也有别种,只需要寥寥 数笔或是几行铅笔字就能完事,所以这些艺术之间,因为其程序其目标不同就无法进 行比较。科学历史可以划出一条进步或者是退步的直线,而艺术作品的历史,形成一 个进步的圈线,但是在这圈线上的,每个有他自己的问题,而且只对于这个问题有所 谓进步可言,进步的标准与科学历史的标准大不相同。( 2 ) 关于表现:表现分类、表现 价值、表现与实践和道德的关系、表现界定等等。表现无法分类,有多少表现现象就 是多少个类别物,除了都是表现以外,没有一样相同,表现是一种不能同时成为统类 的一种分系。因表现内容变幻不定,表现形式也随之不同,表现不过是一种结合。但 表现品也有一定的相似,如同一家人相貌的相似,可能由于他们作品形成的历史背景 相似亦或是不同作品作者气质上的相似导致作品本身有某种共通。美是一种表现,一 种成功的表现,因为未成功的表现本算不得表现。( 3 ) 关于翻译:论翻译之不可能与比 较可能。翻译是把一种表现翻成其他种表现,是无法尽美的,要么失真要么逊色,表 现只有原文一种,任何翻译都是加入译者自己的词句与思想,丧失原由表现另造一新 的表现,亦或忠于原文,字字句句对译,丧失美感,只是一种注疏。但翻译也有相对 可能,因表现因为历史背景或作者气质相似产生表现上的相似,因有这些相似点,所 以翻译也有其相对可能,并非单纯复制原文,而是加入一点译者的精神达到相对可能。 ( 4 ) 关于修辞学:对于修辞学统类的批评。修辞对表现来说并无意义,因为若修辞作用 与表现仅是外表关系,那么与表现是永分离的,若不在表面关系而在内涵价值,则会 损伤表现亦或是成为表现一部分,那其意义并非是文字上的润饰了。 从林语堂翻译这些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的选择翻译倾向主要是关于艺术 与表现,抓住了克罗齐美学原理的核心。纵观克罗齐美学内容,主要就涉及三块内容: 艺术( 美学) 、直觉、表现。克罗齐在其美学著作中花了很大篇幅讨论三者的关系: 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这是克罗齐整个心灵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美学体 系的核心论点,在克罗齐那里,艺术、直觉、表现几乎是同一个词。克罗齐认为,一 个科学作品和一个艺术作品的分别就是一个是理智的事实,一个是直觉的事实。因此, 脱离直觉与表现来观察文艺的特征,是行不通的,同时,艺术也具备了直觉表现的应 有特征。林语堂选择翻译内容也抓住了克罗齐美学的实质,应该说他对克罗齐的思想 认识还是全面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勒住关键。林语堂选择翻译内容倾向除了抓住被 译人的核心观点外,也体现了译者本人的思想观点倾向,他对翻译这些章节是持肯定 态度的,是认同的。究其原因,与译者的宗教信仰、性格特征、所处时代背景等等有 关。林语堂曾说过,思想本老庄行为崇孔孟。说明他的思想是建立在道家哲学基础上 1 0 第一章如何影响:从选择、决裂到接受的艰辛历程 的,克罗齐的文艺观点与道家在某些地方是相通的,如克罗齐所强调的非功利性与道 家在人生处世方面所强调游戏姿态有相通。林语堂的独立不羁无拘无束强调主观精神 的性格特征也使其接受克罗齐美学思想时没有障碍。同时五四时期个性解放和浪漫主 义自我表现的传统是林语堂选择克罗齐的时代原因。对于林语堂为何只译了短短2 4 小节而不是全部,笔者认为林语堂有其目的性。林语堂翻译斯宾加恩及克罗齐作品原 是为了与梁实秋所编吴宓等人所译的白璧德教授的论文相抗衡的。白璧德是林语堂在 哈佛求学时的老师,主张格律剪裁古典义法,推崇一套较严谨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体系, 林语堂虽然敬重老师的学识人格,但对其主张并不赞同,所以,当梁实秋等人为了推 崇自己文学主张而引进白璧德时,林语堂也有目的性的借斯宾加恩和克罗齐的观点来 表明自己的学说。“想再多下点工夫,将s p i n g a m 少校及g r o t e 的表现学说,更充分 的介绍出来,使有心研究这问题的读者,更能窥到这派的原理上的根据,及其影响于 文学见解身长的意义。”因为功利性目的性比较强,所以林语堂翻译时只挑重点,配 合自己的抗衡目的,使“中国读者,更容易看到双方派别立论的悬殊,及旨趣之迥别 了;虽所译的不一定是互相诘辩的几篇文字,但是两位作家总算工力悉敌,旗鼓相当 了。 林语堂希望通过自己的翻译介绍,使中国读者甑别选择,达到对两位大家的公 平认识,对两位大家的文学观点比较后选择接受,林语堂选择翻译克罗齐学说,也是 给自己一个在国人面前展示文学主张的机会。 林语堂新的文评序言林语堂名著伞集第2 7 卷,东北师大出版社,1 9 9 4 年版 。林语堂新的文评序言林语堂名著伞集第2 7 卷。东北师丈出版社,1 9 9 4 年版 l l 第二章影响了什么:林语堂的理论建构及文化批评 第二章影响了什么:林语堂的理论建构及文化批评 第一节文艺观念挣脱束缚高举艺术独立论大旗 艺术独立是克罗齐美学的基本主张。艺术独立的实质,在于使直觉认识摆脱外部 力量的支配和干预,进而从事独立思考和自由创造。所谓外部力量,克罗齐指的主要 是理性权威的滥用,和实证哲学的干扰。艺术独立的学理基础,即是克罗齐反复论证 的直觉表现论。其要点在于:直觉认识具有自己可靠地知识论基础和人性依据,具有 自己独特而严谨的认识对象、认识方法、认识特征、认识成果和认识功能。艺术独立 的基点,在于确认直觉认识区别于理性认识、区别于经济与道德实践的独有特征、科 学属性和合法性依据。 艺术独立的要求是克罗齐对西方美学的重要理论贡献。它客观上适应了艺术发展 和美学进步的历史要求,体现了美学作为感性认识与表现的科学,终于摆脱了对理性 神学的依附从属地位,进而从形而上学的统治下,从实证科学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的历 程,对2 0 世纪美学思潮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克罗齐在其直觉认识论中证明,凡知识不是直觉知识,就是逻辑知识。直觉知识 是由幻想得来的关于个体事物的直觉意象,逻辑知识是由理性得来的关于普遍关系的 逻辑概念。克罗齐认为,直觉知识独立于逻辑知识,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特点和机 制,成为逻辑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就心灵活动和人的历史而言,与逻辑知识同样必不 可少,地位同样平等,意义同样重要。经验事实证明,直觉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早已得 到广泛的承认和高度重视。然而在哲学领域,直觉知识长期以来从未得到应有的地位。 研究直觉知识的美学科学一直处于奴仆和依附的地位,成为理性知识的附庸,一直其 价值都要由理性知识的尺度来衡量。“没有理性知识的光,直觉知识能算什么呢? “直觉是盲目的,理智借眼睛给她,她才能看。 。面对历史所造成的不平等,克罗 齐据理力争:“直觉知识可离理性知识而独立 ,“直觉知识并不需要主子,也不要依 赖任何人 。“直觉是离理智作用而独立自主的 。圆这就把感性直觉第一次提高到独 立于理性知识的合法地位。由上述论述可以见出,直觉认识因为找到了审美综合的先 验原则,借助艺术传统而使自身获得了不依赖于概念的普遍有效性和客观必然性,因 而具备了成为独立科学的条件。直觉思维因此成为可能。结论是:直觉认识独立于理 性认识。艺术独立和美学独立由此获得理论依据。 理性对艺术的主宰意识,往往根源于理念形而上学。形而上学被认为是神学的变 克罗齐美学原理第8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3 年版 审克罗齐美学原理第7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3 年版 1 2 第二章影响了什么:林语堂的理论建构及文化批评 种。宗教神学宣扬对神的迷信,把艺术以致伦理、修辞、逻辑统统当作自己的婢女。 在历史上,在宗教居于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任何观念一旦与教义冲突,天主教始终一 贯的态度是从不“从忍。遗憾的是,进入理性的时代,理性主义反而“愿在他们的 灵魂中留一点地位给那和他们的全部认识不兼容的宗教 。或许可以说,正是出于 对形而上学的迷信与依恋,致使理性主义不知不觉地走向了理性神学。何况理性主义 在历史上本来就与理性神学有着错综复杂的纠葛。 艺术独立的提出,其历史意义就在于挣脱理性神学或形而上学的束缚,把艺术从 依附从属的地位上解放出来。这种束缚,在美学与艺术领域常常以理智直觉、具体概 念、概念化倾向、艺术分类的做法等联系在一起。 艺术不仅要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还要跳出外在的牵绊,走向自己的独立。强调 纯粹快感作为审美表现对象的整个情感并直接导致于把艺术与非艺术混为一谈的快 感主义艺术观是克罗齐所反对的,依据这种快感主义艺术观,可能导致对艺术取彻底 否定或相对限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能源工业互联网在智能能源战略中的应用报告
- 基于语料库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 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创新与2025年市场战略布局与优化策略研究报告
- 未来人才招聘系统架构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物流园区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案例报告
- 2025年储能电池热管理技术创新在太阳能路灯中的应用报告
- 2025年新能源行业产品创新与市场需求匹配创新驱动策略报告
- 苔癣养护知识培训课件
- 网络直播平台内容监管与行业自律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报告
- 房屋经纪公司合伙协议书
-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入学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学堂在线 大学历史与文化 章节测试答案
- 大学澡堂管理办法
- 百货商场服务礼仪培训
- 汉语言文学转专业考试题目含答案
- 出租房屋安全管理办法
- 神经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 2025年党建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 寺庙安全隐患排查台账内容
- 精神医学伦理与法律培训试题(附答案)
- 广西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