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专业论文)辽宁书院教育遗产及现代价值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辽宁书院教育遗产及现代价值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辽宁书院教育遗产及现代价值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辽宁书院教育遗产及现代价值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辽宁书院教育遗产及现代价值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史专业论文)辽宁书院教育遗产及现代价值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辽宁书院教育遗产及现代价值研究 中文摘要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物古迹,这些是中 国曾经高度发达,对世界的文明与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见证。如今文化遗 产的保护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构成我国文化遗产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书 院,最能体现我国教育历史文明和地方教育的特色。我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 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 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 和创造力。书院作为教育领域内的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其所在时期,所在地区 的教育特色,是教育发展的历史见证者。书院不再是被遗弃的历史残灰,而是被 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为世人所瞩目。 辽宁地区的书院从明代到清末,历时几百年,传承文明,对辽宁地区的文化 发展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书院既是培养人材的摇篮,又是学术研究的重要 基地。同时也是地方社会教化的主要实施者,书院通过教学、讲学和祭祀活动在 民间传播儒家思想文化,推动文化的普及与传播,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化民成 俗。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文明的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越来越受到社 会各界的关注。 保护和利用好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试图在研究辽宁书院, 借鉴有关学术成果, 研究整理辽宁古代书院史料的基础上,对辽宁书院进行考证和梳理时,通过对于 书院建筑、 人物和书院教育遗产等诸方面的分析, 寻求书院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 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能够促进遗产地经济的繁荣 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由此可见书院这种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保护我国传统文化教育 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多样性;可以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辽宁书院,教育遗产,现代价值 ii the research on heritage of education in liaoning academy and it s modern value abstract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famous ancient civilization in the world.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al relics, which are the historical witness that highly developed in china, and they have an enormous influence on the world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nowadays, the protection about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come the centre of attention. academy, one of the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can give the best expression to the character of civilization and local education. academy is a kind of speci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 mode in ancient times in china. it arose from tang dynasty,and it had a further development insong dynasty,then continued to develop in yuan dynasty,and finally died in qing dynasty. it is the combination of public and private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fact it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conveying culture ,and so on. our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supporter and the witness of our hitory, and it contains special spiritual values, ways of thinking , imagination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embodies the vitality and creativity of our nations .academy, as the cultural heritage in education field, reflects the character of education in its time and the region which it belongs to.it is the witness of education history. academies are not the abandoned ashes, but exist as the important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world now. academia and education workers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ancient academy education heritage in china, it not only provides a historical enlightenment though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system, but has great benefi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ocialist civilization. academ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went through hundreds of years from ming to qing dynasty,and transmited kinds of civilizations, we know that it had a great and far- reaching influence to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liaoning. the truth is that academy is not only the cradle of talent training, but also an important base of academic research. meanwhile,it is the main tool to carry out local social education, academy spreads confucian idea in folk activities through teaching, giving lectures and sacrificing, promotes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 culture, boosts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the world,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industries are being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all circles of the society. to protect and use the cultural heritage has an important and iii far- reaching significance on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national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lso on promoting and maintaining the national unity, and increasing national self- confidence and cohesion, at the same time on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s well. the research on ancient chinese academies is the current domestic concern,and it is also a hotspot which is being expanded , deepened and developed field, there are many, many propositions which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for example, the research on academy history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the relevant systems are not perfect, the researches on liaoning academi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are rare else. this paper tries to research academ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i finish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data of liaoning academy by utilizing others relevant academic achievements,and studing ancient academies of liaoning,to make a textual research and arrange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look for a suited development mode for academy s heritage of edu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buildings,persons in academies,so we can protec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education,at the same time,we can try our best to carry on a suitable tourism development,and we can promote the prosperity in the place where the academies belong to, and develop the local economy. thus, academy,as a kind of heritag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can protect the d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history and ethnic culture,and it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liaoning academy,heritage of education,modern value 辽宁书院教育遗产及现代价值研究 1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书院是我国古代社会自唐末以来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在其漫长曲折的 发展历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并传递着中国古代文化与学术思想。中国是一个具有 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发展和历史的进程中,积淀了丰 厚而独特的文化传统、遗存了丰硕的文化遗产。根据 1 9 7 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大会出台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 址。书院旧址、书院建筑群均属于文化遗产范畴。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因而属于教育遗产,教育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 息, 是我们了解教育历史、解读教育发展历程的重要读本。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 保护,现在已经是波及整个世界的文化潮流,已成为各国政府、民众以及各种组 织关注的文化热点。关于书院教育遗产的保护,已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个重要 内容。但就目前来看,我国至今仍没有建立起独立、完善,针对中国书院教育遗 产特点的遗产保护理论体系,就目前书院的教育遗存来看,这与书院文物价值以 及保护、利用和书院自身的历史、科学以及艺术价值很不相称。辽宁书院在明清 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辽宁地方官学一起开拓辽宁教育领域,培养了大 批人才,也是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基地。这些组件辽宁书院的重要性。因此辽宁 书院的教育遗产应该成为教育遗产领域的一大瑰宝,并使之发扬光大。然而,辽 宁境内的书院由于自然界以及人为的破坏,仅存的三所书院仍处于危险之中,让 更多的人了解书院,保护教育遗产之任迫在眉睫。 二、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书院 书院之名最早出现于唐,正如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随笔中说: “书院之 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 也” 。 1 这里所说的书院并不是士子肄业的学校性质的书院。后来书院发展成为 “以私人创建或主持为主, 收藏一定数量的图书, 聚徒讲学和研讨, 高于一般蒙学 1 袁枚随园随笔( 卷 1 4 ) m 嘉庆 1 4 年小仓山房刊本,转引自赵连稳,朱耀廷中国古代的学校、书院 及其刻书研究 m 北京:光明日报教育出版社,2 0 0 7 :9 6 辽宁书院教育遗产及现代价值研究 2 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 。 2 邓洪波在中国书院史的第一章中指出“书院是新 生育唐代的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它源自民间和官府,是书籍大量流通于社 会之后,数量不断增长的读书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校书、修书、刻书、 读书、教书等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传播的必然结果。 ” 3 书院的 活动内容主要有三项:藏书;祭祀;讲学,这三方面也被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 , 在其活动中占主体地位。 到了北宋时期,书院有所发展,宋初久乱初平,中央官学不振,地方文化教 育瘫痪,历史赋予书院替代官学的角色,其教育功能也得以强化,书院在南宋有 了跨越式的发展,书院讲学倡导理学精神,这就使书院有了精神与灵魂,书院的 各种规章制度制度日趋成熟与完善, 理学大师朱熹亲自拟定的 白鹿洞书院揭示 就是这一时期书院与理学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由此书院正式跻身于中国古 代教育组织体系之中。到了元朝时期,书院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元政府比较 重视保护书院的建设与发展。与此同时,书院与理学逐渐北移,并且少数民族的 加入使得书院的建设队伍扩大,使书院的空间得以拓展,到了明代前期,书院曾 因朝廷的政策而长期沉寂不兴,成化和弘治年(1 6 4 5 1 5 0 5年)书院才摆脱困 境,得以恢复,使书院再一次迎来发展的机遇期,同时书院开始平民化,使学术 下移,到了清代,书院在全国得以普及,其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省会书院的教 育学术中心遍布各地。在明代时,书院制度已经开始移植朝鲜,到了清代书院制 度已经开始走向东洋日本, 南洋东南亚, 西洋意大利与美国。 鸦片战争后, 书院被迫进行改制。清末,行“新政” ,改学制,光绪二十七年(1 9 0 1 年)令废 书院,改学堂,至此书院制度告终, 4 发展长达 1 3 0 0余年的中国古代书院便退 出历史的舞台。 本文涉及辽宁书院教育遗产主要是指辽宁境内现存的书院:清代的银冈书 院、襄平书院和横山书院这三大书院。 (二)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 2 李国钧中国书院史 m 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4 :8 8 3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 m 东方出版中心,2 0 0 4 :1 ,2 4 程勉中中国书院书斋 m 重庆出版社,2 0 0 2 :6 辽宁书院教育遗产及现代价值研究 3 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有形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 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无形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 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 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 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 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 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 (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 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 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 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5 (三)教育文物 教育文物是文物广泛性和多样性的重要表现, 它是文物的一个组成部分, 具 有文物的普遍特征, 也有自身的特殊性。 就文物的普遍特征来看, 教育文物具有物 质性, 是人类教育史上有形的历史文化载体; 教育文物具有时代性, 任何教育文物 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具有时代的特征;教育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 它不能再生 产、制作和建设;教育文物具有不可替代性, 仿品和仿建筑代替不了教育文物的 价值。 教育文物价值的客观性以及作用的永续性, 决定了教育文物自身的特殊性。 它是人类在历史各个时期各种教育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的教育遗迹和遗物。它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 古代教育遗址、古教育建筑、教育碑文、石刻、壁画;与重大教育事件或者著名 教育家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教育史料价值的教育遗迹、 教育实物、 代表性建筑教育历史上各个时期珍贵的教育艺术品、 教育工艺美术品; 教育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教育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教育手 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教育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教育制度、书院制度、科举制 度、私学等代表性的教育实物。 6 (四)教育遗产 教育遗产是教育领域内的文化遗产。分为物质类和非物质类两大类,也可以 说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类。其中,物质类包括书院建筑实体,环境建设,园林绿化, 5 残霏文化遗产 j / o l h t t p :/ / b a i k e b a i d u c o m / v i e w / 4 0 7 1 1 h t m ? f r = a l a 0 _ 1 _ 1 ,2 0 0 9 6 王雷中国教育文物:内涵、分类与收藏 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 0 0 9 :2 5 辽宁书院教育遗产及现代价值研究 4 教育文物等;非物质类包括书院精神,道德品质,人格追求等。教育遗产具有历 史价值、科学价值与艺术价值。 三、研究的来源 书院教育遗产是文化遗产一个重要内容。 辽宁书院在明清教育中具有极其重 要的作用, 与辽宁地方官学一起开拓了辽宁教育领域, 繁荣着辽宁教育文化事业, 为辽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人才,这里先后荟萃过大批的著名学者,重要的领导 人,革命烈士等等,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曾就读于辽宁银冈书院,由 此可见辽宁书院在教育史上的重大作用, 因而书院的教育遗产应该成为教育遗产 领域的一大瑰宝,并使之发扬光大。明清时代,辽宁书院得以蓬勃发展,尤其是 在清代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其分布上都达到了可谓的鼎盛时期。 明代时期辽宁境内 的七所书院,可惜的是没有一所能够保存下来,完全毁于明末战争中。清代辽宁 境内有 1 9 所书院,令人惋惜的是至今保存下来的只有三所银冈书院、横山 书院与襄平书院。从这个意义上讲,让更多的人了解书院,保护书院,保护教育 遗产,势在必行。同时,辽宁书院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书院重视环境教育与人格培养等书院精神 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借鉴之处。 四、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书院的研究是教育史学研究的内容,本研究的对象书院教育遗产,可以 拓宽教育史学的研究领域,丰富教育史学的研究内容,促进教育史学的繁荣。同 时书院教育遗产也是文化遗产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关于文化遗产的研究已成为 全世界共同能够关注的热点,可以说,本课题的研究也是适应时代形势发展的需 要,充实辽宁省乃至全国的文化遗产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是为了弥补对辽宁书院研究的不足。 目前对地方书院进行研究 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少数的几个著名的书院,例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 院等,对东北地区的书院虽也有所涉及,但数量显然不充足。具体到有关辽宁书 院以及辽宁书院教育遗产研究,就更是有些微不足道了。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对所 收集的历史资料作一全面认真梳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对辽宁书院的系统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辽宁书院教育遗产的欠缺,充实地方书院的教育理论,丰富书 院教育史的学科内容,对辽宁地方书院教育文化遗产研究,是书院教育研究与教 育遗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辽宁书院教育遗产及现代价值研究 5 (二)实践意义 辽宁省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与书院一同构成了辽宁独特的 城市文化景观。辽宁书院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中国 书院史上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书院重视环境教育与人格培养等书院精神对今天 仍有很大的价值。 第一, 通过对辽宁书院相关资料进行梳理, 分析, 挖掘丰富的教育知识财富, 对当今学校教育改革具有双重的借鉴意义: 首先,辽宁书院从诞生到消亡,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辽宁地方教 育发展的兴衰沉浮,也是认识和研究中国古代书院教育思想、教育制度以及教育 遗产的一个优质的透视窗。 了解辽宁书院教育遗产对于了解地方教育特色以至了 解全国书院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辽宁书院的环境设置,多选择风光优美之地,以助于陶冶性情,涵养 气质。这对今天学校环境的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再次,书院成绩的考核,不仅重视学业成绩,尤其重视德操气节的修养,易 于培养“德进业广”的兼备人才;书院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尊师爱生蔚然 成风;书院有着严格的筛选教师制度,以及完备的教学制度等,这些对当前教育 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具有现实的可资借鉴的经验。 第二, 通过介绍辽宁书院沿革与现状, 让更多的人了解辽宁书院与教育遗产, 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辽宁书院在辽宁教育史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史上发挥了举足轻 重的作用,明清时代书院在辽宁得以全面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培养人才方面都 是不亚于当时历史上著名的书院。由于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破坏,现在辽宁境内却 仅存三座,现状还是不容乐观。书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重视。 第三,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唤起更多的人加强书院与书院教育遗产 的保护的意识。希望无论是政府领导还是平民百姓都能主动地,积极地热情于书 院教育遗产保护中。 五、文献综述 文献资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对于开展每一项新研究至关重要。因此, 了解国内外在相同领域的研究状况,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课题的研究任务、写作思 路以及方法。本研究课题资料的获取方式主要是通过查阅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 档案馆,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等馆藏资源;查找国图电子数据库、万方、维普以 及清华同方数据库;利用百度、谷歌等引擎搜索其它的网络资源。现将目前收集 到的有关辽宁书院的文献资料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辽宁书院教育遗产及现代价值研究 6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中文文献资料来看, 对不同时期的众多书院或同一时期但 不同地域的书院的整体研究以及以书院的某一方面与其他方面关系作为切入点 的局部研究较为突出,而涉及到地方书院的微观研究的文献较缺乏,特别是辽宁 书院的研究文献更少,而这些文献大多散见于史料笔记、地方志、古代名人文集 以及一些教育史著作当中,这就给本课题的研究在资料的收集上带来很大的困 难。 1 . 著作类: ( 1 ) 古籍类 现存古籍文献中, 对于辽宁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铁岭县志 、辽阳县志 、 全辽志 、 钦定大清会典 、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 奉天通志与辽宁教育 史志资料 。这些古籍是我进行本论文课题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 2 ) 非古籍类 当代文献中, 对于辽宁书院进行研究的,主要有李洪钧、刘兆伟主编的儒 释道与东北教育史 ,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的东北教育通史 ,邓洪波著 的中国书院史 ,江堤著的书院中国等书籍里均介绍了辽宁地区书院的创 建以及发展等。但是具体到书院的某些方面,如辽宁书院的教育活动、人才培养 以及有关教育文化遗产等方面都尚有一定的研究和发展空间, 有待查阅更多的文 献,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 2 . 期刊论文类 通过对相关论文库的查找,发现下述期刊论文,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 论述了有关辽宁书院的相关内容。 张晓明的论清末东北地区的教育改革 ,谢景芳的郝浴父子与奉天铁岭 银冈书院 ,曹丽萍的再谈清初谪官郝浴与银冈书院及对辽北文化教育发展的 贡献 ,张艳秋、姚尧的试论银冈书院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刘志惠的从辽南 横山书院看我国南北书院的兴起与演进 ,马阿宁的清代东北最有影响的书院 银冈书院 ,张艳秋的郝浴与银冈书院 ,马阿宁的银冈书院的创始与发 展等等都为本文的研究有很大的借鉴之处。 此外,有些文章虽没有直接涉及该研究课题,但对资料的收集提供一定的参 考,对本课题的研究思路起到了较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周玲的广西书院文化研究 ,张伟的世界遗产坐落城市旅游管理的整合 模式研究 ,余九红的十八世纪江浙汉学书院构建及其影响 ,高丽萍的清代 甘肃书院研究 ,杨远征的陕西古代书院研究 ,林源的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基 础理论研究 ,林凌的古代书院教育对于现今课改的启示 ,彭丽莉的巴蜀书 院建筑特色研究, 冒亚龙的湖南南岳书院建筑空间形态与文化表达研究一一 辽宁书院教育遗产及现代价值研究 7 以岳麓书院为例 ,李强的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刘晓喆的清代 陕西书院研究 ,张奕的知识形态与大学建筑教育学视域下的中国大学建 筑形态演变之考察等等。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通过在 e b s c o 数据库、a c s 网络数据库、a p s 电子期刊全文、a r l 学术研究 图书馆以及 e c o - o c l c 学术期刊等外文数据库的查阅资料来看,国外对书院的研 究涉及一些,主要是集中于书院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方面,很少涉及书院教育 遗产方面,但关于辽宁书院与教育遗产方面的研究还尚未找到,可能还是缘于资 料查找范围过窄,以后会继续留意和发掘外文材料的。 六、研究目的 本论文的研究力图通过对辽宁书院教育遗产的研究, 探讨辽宁书院的教学组 织形式及其管理,书院教学的常规管理,以及教学环境的选择等,来了解各个书 院教育文化遗产的特征,以便从中发掘有益的经验,为辽宁的学校教育改革,特 别是高等学校的改革提供参考与有价值的借鉴,尤其是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等。 同时通过对书院教育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更好的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进而引起全社会对书院遗址的关心与保护, 这样还可以推动辽宁历史文化名城的 进程,进而带动辽宁教育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七、研究内容 本研究是由引言、正文与结语组成。其中正文包括三章。在序言中,主要说 明了该研究的学术背景以及该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研究课题的来源,国 内外文献的综述以及研究的目的等。 正文部分第一章介绍的是辽宁书院的状况。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认真梳理,对 明、清时代辽宁书院的建置演变以及兴衰过程作一详细的介绍。第二章是辽宁书 院教育遗产的详细说明。通过对辽宁境内现存的三大书院:铁岭银冈书院、瓦房 店横山书院以及辽阳襄平书院的认真分析,进而阐释书院重视礼制、注意书院园 林的环境建设,强调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等等。第三章是关于辽宁书院教育遗产 的现代价值。一是辽宁书院建筑强调“礼乐相成、天人不二”布局风格,这充分 说明古代士人的超越世俗的理想追求;二是书院重视其院内的园林建设与布局, “近朱者赤”的环境教育;三是书院建筑色调的装饰强调素雅之风,其建筑也取 其原材料之色,在于强调“本” ,建筑的“本色”借喻人的美德“诚” , “诚 辽宁书院教育遗产及现代价值研究 8 乃圣人之本也”经典的概括了古代辽宁书院士人的高尚人格;四是,书院内园林 建设植以松、梅与莲均象征了坚强不屈与洁身自爱等高尚的品德修养。 在结语部分,对辽宁书院教育遗产以及现代价值作一总结。 八、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历史法。 本文采用史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书院的教育遗产进行研究,分析,使本论 文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 (二) 文献法。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辽宁书院教育遗产的历史文化背景。 本研究的文 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大量古籍,主要是地方志类与钦定大清会典等,为本 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使本研究具有真实性;二是一些关于书院方面的专 著,使笔者对本研究对象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三 是最近几年的期刊学术论文与国内主要文化遗产网站的资料, 以便于笔者了解理 论前沿,发现研究的不足之处,使本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 田野调查法。 笔者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对书院遗址、建筑群体以及书院环境进行了 比较详尽的考察,使本研究更加可靠真实。 (四) 比较分析法。 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仔细的分析、比较、研究。对书院环境、建筑安排等 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能够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书院教育遗产,从而有助于挖掘 其现代价值。 辽宁书院教育遗产及现代价值研究 9 第一章 辽宁书院的建置演变及兴衰 辽宁地区的书院从明代到清末,历史几百年,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开发民 智等,为辽宁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明代辽宁书院 据大量史料记载,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起源于私人讲学。其始于唐,其制 度成于宋。“书院之制,原为私人之讲学之所,其始于唐玄宗” 7 元代时候, 书院比较发达。有“书院之设莫莫于元,设山长以主之,给廪饩以养之,几遍天 下” 8 之说。总的来说到了明代,书院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明之初期,明太祖 为了培养大批官吏,从而大力发展官学,始终重视官学而未以书院为重点,因此 那时候书院一直处于衰寝状态,一直到了成化、弘治年间,书院才得以恢复,逐 渐发达起来。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记载,明代时候辽宁地区第一次出现了书 院的记录。“考察以上明代书院的区域分布东北的辽东地区,都是第一次出 现书院的记录,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开疆扩土,填补空白,意义非比寻常。” 9 (一)明代辽宁书院的分布与发展规模 “其时各省皆有书院,弗禁。其在辽东者,有七书院。曰正学书院,辽左习 武书院,辽右书院,河西书院,崇文书院,蒲阳书院,挹清书院” 1 0 1 . 正学书院 位于辽宁辽阳。弘治七年( 1 4 9 3 ) 御史樊祉创建。规模比较大,设置也比较完 备。“中厅三间,后厅三间,讲堂三间。东西号房各二十间,北号十一间。仪门 三间,大门三间,西仓房三间,东教官房三间御史汪赐、刘成德、葛绘、杨 百之、王重贤、常时平、曾铣相继修葺。选拔各卫优秀子弟在院学习。“示科条 给薪粟,日课月试,较其勤惰而辨其低昂”。 1 1 二十三年( 公元1 5 4 5 年) 慈谿刘公 拓地增建号宇1 1 间, 取弟子员6 9 人, 以南昌苑马寺卿张子鏊提调之。 乙巳冬十月, 金陵秋渠张公以翰苑储器来辽阳,复试招弟子8 0 人,又令都阃刘子通扩建房舍8 4 间,可容纳弟子百余人。鉴于历来书院经费取于赎刑钱谷,无以保证长久之用, 7 王树楠奉天通志( 四) m 辽宁:东北文史丛书编委会出版,1 9 8 3 3 4 6 8 8 日下旧闻 m 转引自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东北教育通史 m 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2 :2 2 3 9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 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 0 0 4 :2 6 4 1 0 王树楠奉天通志( 四) m 辽宁:东北文史丛书编委会出版,1 9 8 3 3 4 6 8 1 1 王树楠奉天通志( 四) m 辽宁:东北文史丛书编委会出版,1 9 8 3 3 4 6 8 辽宁书院教育遗产及现代价值研究 10 张公又令拨学田及驿站之税作为经久之用。此书院倡导“为士者,不徒在于声华 之末而必有以为之本”,也就是要掌握修身立命的根本,而不是去追求那些浮华 的东西。 2 . 辽左习武书院 位于辽宁沈阳。创建于明朝嘉靖七年( 公元1 5 2 8 年) ,其创始人是巡按御史王 重贤。“中堂5 间,东西号房各1 0 间,观德厅3 间,箭楼1 座,大门3 间,武弁群英 坊一甲子巡按御史李辅重修。增建号房1 0 间。取本科乡试武举群居其中。定 会试程,优以供给,俾各娴习骑射,精通韬略嘉靖辛酉,巡按御史王德春重 修” 1 2 四十四年的时候举行会试,其中中士2 0 人。足见该书院的成就之大。 3 . 辽右书院 位于辽宁锦州。 “弘治癸丑秋南燕樊公按治东土,以教育人才为首务。乃选 考河东、西诸生之优等者。庠各有差。建辽右、辽左二书院,以分处之。读书其 中,以相切磨” 1 3 “诸生由是以进,高乃志,正乃学,实乃功,以祛习俗趋 利之故陋” 1 4 4 . 河西书院 位于辽宁北镇。旧为巡抚公署。明朝嘉靖乙丑,巡抚潘珍率佥事王舜渔改建 为仰高书院。乃择诸生居之,饩禀有程,课业有章,学者多有成就。己末,分巡 佥事陈灿据生员傅佶等呈议,重修并更匾河西书院。壬辰,巡抚王之诰、巡按御 史杨柏、分巡佥事张邦士增建后燕居殿五间,西厢号舍十二间,乙丑,巡按御史 李辅始建,河西广宁等9 卫生员督课其中。 1 5 5 . 崇文书院 在广宁城西二里。弘治年间都御使张岫、副史李贡废兴教寺故址建之。都御 使张瀹重修。 1 6 6 . 蒲阳书院 在沈阳卫蒲河千户所城内。嘉靖十三年,巡按御史常时平建。 1 7 1 2 王树楠奉天通志( 四) m 辽宁:东北文史丛书编委会出版,1 9 8 3 :3 4 6 9 1 3 李辅全辽志(卷五) m 辽宁:辽海书社铅印,康德元年(1 9 3 4 ) :1 3 1 4 王树楠奉天通志( 四) m 辽宁:东北文史丛书编委会出版,1 9 8 3 :3 4 7 1 1 5 王树楠奉天通志( 四) m 辽宁:东北文史丛书编委会出版,1 9 8 3 :3 4 7 1 1 6 王树楠奉天通志( 四) m 辽宁:东北文史丛书编委会出版,1 9 8 3 :3 4 7 1 1 7 王树楠奉天通志( 四) m 辽宁:东北文史丛书编委会出版,1 9 8 3 :3 4 7 1 辽宁书院教育遗产及现代价值研究 11 7 . 挹清书院 在铁岭卫懿路所城内。嘉靖辛酉兵备黄云建。 1 8 8 . 辅翼书院 设于怀德县文庙之东。以文昌三代祠三楹,作为讲舍。东西配舍五楹,宿膳 室也。清光绪十七年,邑令贺壎捐廉倡建。,并筹银五千九百两发上生息,用作 主讲修金、生童膏奖各费。岁由县甄别生童一次,送院肄业。官课则每月一试, 斋课二试。生童膏奖之额,计三十名,视等为差。公推荣文昭、卞会瀛为绅董, 襄理院事。礼聘庶吉士齐耀琳主讲席。人才济济,于斯为盛。继任山长则托普太、 史桂、董柏楹、郭景垣也。庚子乱后,书院就荒。洎新学代兴,乃将院房划归学 校。又江书院的款,悉归劝学所,充作学务基金矣。 1 9 (二)明代辽宁书院的特点 1 . 数量不多,只集中于几个经济发达的城市 明代时期辽宁境内仅仅建了7 所书院。主要分布在辽宁的辽阳、沈阳、锦州、 北镇等地区,而这些地区恰恰是明代时期辽宁开发比较早的地区。无论经济、政 治与文化的发展程度都相对于其他地区较发达。由此可见,社会的教育的发展与 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 2 . 均为官办性质 明代辽宁这7 所书院都是由地方官员所主办, 并有地方政府拨学田以作经费。 书院的创办管理权均掌握在官方手中。可见, 辽宁书院自产生之日起就带上了浓 厚的官学化色彩。这点有别于历史上著名的私人创办的书院。 3 . 向平民开放,有科举化倾向 明代,辽宁地区的地方官学并不多,并实行优先录取官员子弟的招生方式, 无法满足广大平民子弟入学的要求,而书院则是是向下层社会开放的,择优录取 子弟入学,学生不受身份和地域限制,带有浓烈的平民色彩,这就为读书士子提 供了更多的机会,促进了教育的平民化,进而提高并促进辽宁地区教育事业的发 展。这些书院与其他地区的书院教育一样,在内容上以儒家思想的学说为主,在 一定程度上成了科举的预备, 因此, 科举化倾向是明代辽宁书院的一大突出特点。 4 . 重视知识文化 明代辽宁书院经常聘请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人到书院主讲,因而吸引了更 多的向学之士来此深造。 “辽阳书院(指的是正学书院)拔士之俊秀者群于其中, 1 8 王树楠奉天通志( 四) m 辽宁:东北文史丛书编委会出版,1 9 8 3 :3 4 7 1 1 9 王树楠奉天通志( 四) m 辽宁:东北文史丛书编委会出版,1 9 8 3 :3 4 7 1 辽宁书院教育遗产及现代价值研究 12 令相观摩以成其德业,而士子获游于是者,类能蜚英,腾茂彬然,振于殊俗,四 方之士闻风向北者,思欲挟策鼓箧,以窥其门墙而不可得。 ” 2 0 5 . 重视武学 辽左习武书院的创建正是武学得到重视的体系。 “明制于普通学校之外又有 武学校之设置。唯辽东武学,除上述辽左习武书院外,余无可考。 ”嘉靖四十四 年(公元 1 5 6 5 年)生员参加会试,中式 2 0 人,成绩卓然。 2 1 二、清代辽宁书院 总的来看,清代书院的发展可谓是先禁后兴。在清朝初期的时候统治者鉴于 明末书院的兴废斗争,害怕书院广聚生徒而讽议朝政,担心文人利用书院“摇撼 清廷” ,从事反清复明活动,便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在这种抑制政策之下,致 使许多书院荒废。顺治八年的时候,礼部题准: “各提学官督率教官,务令诸生 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著实讲求,躬行实践,不许别创书院,群集结党” 。22直 至康熙年间,各省先后恢复或者增设了书院。并在雍正时期,明令准设书院,因 此书院在此时得到了大力发展。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的统计,在清代顺治、 康熙、雍正三朝时期,全国共新建、重建书院多达 1 1 0 4 所,这在书院发展史上 称得上是一个高峰。可以说,书院是在清代不断发展壮大以及普及。在辽宁,书 院的发展, 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其分布范围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沈阳的萃升书院、 铁岭的银冈书院以及辽阳的襄平书院,并称盛京三大书院。 (一)清代辽宁书院的分布与发展规模 明末东北由于战乱,教育也几乎荒废。随着战争南移,北方逐渐安定下来, 清朝在东北的教育开始有所恢复。同时,由于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一直都是 相对落后状态,因此,在全国各地书院渐渐普及的趋势下,辽宁的书院较以前有 很大的发展。史料记载,清代时期辽宁书院已增至 1 9 所。 1 . 沈阳书院 原属盛京省,即今辽宁。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 7 1 9 年) ,乾隆二十七年 (1 7 6 2 年) ,改名为萃升书院,并在全省范围招生。盛京通志:在学宫右。工部 侍郎李永绍建。乾隆七年,府尹霍备率属置买地基,捐建讲堂五楹,东廂五楹, 西厢五楹,群房十一楹三十二年,将军社图肯等奏定,于奉、锦二属学田内, 2 0 李辅全辽志(卷五) m 辽宁:辽海书社铅印,康德元年(1 9 3 4 ) :1 3 2 1 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 m 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2 :2 2 7 2 0 李辅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