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社会本位教育论——杜威教育思想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社会本位教育论——杜威教育思想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社会本位教育论——杜威教育思想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社会本位教育论——杜威教育思想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社会本位教育论——杜威教育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奉位教育论杜威教育思想研究 社会本位教育论 杜威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 约翰杜威因其“儿童中心论在我国长期被贴上了“个人本位论者的标 签。本文的历史考察和文献分析表明,这是对杜威教育思想一种莫大的误解和曲 解。研究发现,杜威以其一元论哲学思想,将儿童中心论和社会本位论统一于教 育之中。在考虑到教育手段、形式和过程时,杜威是一个儿童中心论者;在考虑 到教育目的、内容和结果时,杜威是一个社会本位论者。 论文首先考察了杜威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杜威生活的年代,正 值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美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 型之际,他的教育思想受到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思潮和美国个人主义传统的影 响,他在教育理论中构建起一种个人与社会一元化的哲学理论。 论文接着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杜威的教育论著,发现杜威不仅从社会生活延 续与更新的需要出发论证教育的必要性,而且根据共同体交往的社会功能与机制 论证教育的可能性。他视教育为社会的一种自我指导。他在教育目的上坚持教育 的社会方向。他在教育内容上极力阐发学程的社会性质。他视学校为社会机构, 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雏形,主张学校生活的内容必须再现社会生活的基本精 神,学与教的方法必须体现社会的一般精神。尽管杜威在论述儿童与教育中各种 具体措施的关系时明确提出以儿童及其活动为中心,但他在处理儿童与社会的关 系问题上依然坚持其一贯的社会本位立场,视儿童为共同体的生活经验载体、社 会资源与理想的托管者、实现道德理想的唯一手段或工具。通过对杜威社会本位 教育思想的分析和概括,纠正了一些学者仅仅从杜威教育目的论上谈论其社会本 位取向的片面观点。 论文最后阐述了杜威社会本位教育论的现实意义,针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实 践中个人本位抬头的倾向,提出坚持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方向、把儿童作为社会 成员加以关怀和教导、充分发挥课程的社会价值、重视教学方法的社会精神、重 建学校的社会生活等主张,以求在教育中平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避免当前的教 育改革在实践中陷入个人本位的窠臼。 关键词:杜威;教育理论;社会本位。 社会本位教育论_ 杜威教育思想研究 s o c i e t y - - o r i e n t e dt h e o r yo f e d u c a t i o n : ar e s e a r c ho nj o h nd e w e y se d u c a t i o n a lt h o u g h t s a b s t r a c t i nc h i n aj o h nd e w e yh a s b e e nl a b e l e da ni n d i v i d u a l - o r i e n t e dt h e o r i s tb e c a u s e o fh i s c h i l d c e n t e r e dt h e o r yf o ral o n gt i m e s u c ha ni d e ai s p r o v e d a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ra m i s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i n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b yt h eh i s t o r i c a l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t h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a l y s i s t h e r e s e a r c hd e m o n s t r a t e st h a tj o h nd e w e yu n i f i e dc h i l d c e n t e r e dt h e o r ya n ds o c i e t y o r i e n t e dt h e o r y i n t ot h ee d u c a t i o nb yh i su n i t a r yp h i l o s o p h yt h e o r y i nt e r m so fe d u c a t i o n a lm e a n s ,f o r m sa n d c o u r s e 。h ei sac h i l d c e n t e r e dt h e o r i s t ,w h i l ec o n s i d e r i n ge d u c a t i o n a la i m s ,c o n t e n t sa n dr e s u l t s ,h e i sas o c i e t y o r i e n t e dt h e o r i s t f i r s t l yt h ep a p e re x p l o r e st h et i m e so f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j o h nd e w e y s e d u c a t i o n a lt h o u g h t s j o h nd e w e yl i v e di ns u c hap e r i o d ,d u r i n gw h i c ht h ew e s t e r nw o r l dw a s t r a n s i t i n gf r o mc o m p e t i t i v ec a p i t a l i s mt om o n o p o l yc a p i t a l i s ma n da m e r i c a nw a st r a n s f o r m i n g f r o mt r a d i t i o n a la g r i c u l t u r a ls o c i e t yt om o d e mi n d u s t r i a ls o c i e t y h i se d u c a t i o n a lt h o u g h t s t h e r e f o r ew e r ed e e p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w o r l d w i d es o c i a l i s t i ct h o u g h t sa n di n d i v i d u a l i s mi n a m e r i c a h ec o n s t r u c t e dap h i l o s o p h yt h e o r yt h a ti n d i v i d u a la n dt h es o c i e t ya r eu n i t a r y t h e nb y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a n a l y z i n go fj o h nd e w e y se d u c a t i o n a lw o r k s , w ef i n d t h a tj o h nd e w e yj u s t i f i e de d u c a t i o na san e c e s s i t yt ot h ec o n t i n u a t i o na n dr e n e w i n go f s o c i a ll i f e ,a n da r g u e d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o fe d u c a t i o nf r o mt h es o c i a lf u n c t i o na n dm e c h a n i s mo f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i nc o m m u n i t y h er e g a r d e de d u c a t i o na sak i n do fs e l f - d i r e c t i o no fs o c i e t y m o r e o v e r h ee m p h a s i z e de d u c a t i o nu p o ns o c i a la i m sa n df o c u s e dc u r r i c u l u mo ni t ss o c i a ln a t u r e i nh i so p i n i o n 。s c h o o li sak i n do fs o c i a l n s t i t u t i o n ,s c h o o ll i f ei st h er u d i m e n to fs o c i a l l i f e ,a n d t h ec o n t e n to fs c h o o ll i f es h o u l dr e p r o d u c e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s p i r i t so fs o c i a ll i f e ,t h el e a r n i n ga n d t e a c h i n gm e t h o d ss h o u l da l s oe m b o d yt h eg e n e r a ls p i r i t so fs o c i e t y a l t h o u g hh eh a se v e rp u t f o r w a r dt h ei d e at h a tc h i l d r e na n dt h e i ra c t i v i t ys h o u l db et h ec e n t e ri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s t u d e n t a n dv a r i o u ss p e c i f i cm e a s u r e si ne d u c a t i o n h es t i l ls t o o do nh i sc o n s i s t e n ts o c i e t y o r i e n t e d p o s i t i o nt h a tc h i l d r e ns h o u l db et h ec a r r i e ro f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o fc o m m u n i t y ,t h et r u s t e eo fs o c i a l r e s o u r c e sa n di d e a l s ,a n dt h eo n l ym e a n so ri n s t r u m e n t sb yw h i c ht or e a l i z em o r a li d e a l s b y a n a l y s i sa n dg e n e r a l i z a t i o no fj o h nd e w e y ss o c i e t y - o r i e n t e dt h e o r yt h et h e s i sc o r r e c t su n i l a t e r a l v i e wo fs o m es c h o l a r sw h ot a l k e da b o u th i ss o c i e t y o r i e n t e dt h e o r yo n l yc o n s i d e r i n gh i s e d u c a t i o n a la i m s f i n a l l yt h er e a l i s t i c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j o h nd e w e y ss o c i e t y o r i e n t e dt h e o r yo fe d u c a t i o ni s e x p o u n d e d i nt e r m so fi n d i v i d u a l i s mi n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f o r i l l i nc h i n a , t h ef o l l o w i n g sa r e b r o u g h tf o r w a r d :i n s i s t i n go nt h es o c i a ld i r e c t i o na b o u tt h ei n d i v i d u a la l l a r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 c a r i n gf o ra n de n l i g h t e n i n gc h i l d r e na ss o c i a lm e m b e r s ;f u l l yb r i n g i n gs o c i a lv a l u eo ft h e c u r r i c u l u mi n t o p l a y ;a t t a c h i n gi m p o r t a n c e t ot h e s o c i a l s p i r i t o ft h e t e a c h i n gm e t h o d s ;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n gs o c i a ll i v i n go fs c h o o ll i f e ,e t c i tm a ye n l i g h t e nu st ob a l a n c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 i n d i v i d u a lt os o c i e t yi ne d u c a t i o n ,i n s t e a do fo v e r c o r r e c t i n ga n dl a p s i n gi n t oab e a t e nt r a c ko f i n d i v i d u a lo r i e n t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j o h nd e w e y ;t h e o r yo fe d u c a t i o n ;s o c i a lo r i e n t a t i o n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熟厅、编 日期:2 护口g 乡箩月口日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趣存、缡 导师签名: 日期: 引论:关于杜威教育思想的误解 引论:关于杜威教育思想的误解 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 心,珍视儿童现实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 动地探究。由于这场变革针对的是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我们 便非常自然地把约翰杜威( j o h nd e w e y , 1 8 5 9 1 9 5 2 ) 视为盟友。无论是为改革 辩护,还是为改革设计行动方案,或明或暗,或多或少,都将我国当前的教育改 革与杜威及其教育思想相联系。殊不知,我们对杜威的教育思想未必真正理解, 近年来,关于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意义或价值的“启示录”,成篇累牍。例如:袁仕勋: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原则的思想价值及启示,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 0 0 1 年第5 期;章达友:试 析杜威“教师观”及现实意义,泉卅i n i 范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5 期;石为华:学校教育应以儿童为中 心杜威教育思想简述,教育科学论坛2 0 0 2 年第2 期;乇小丁:试论杜威教育思想的现实性,西 华师范人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5 期;赵德肃:杜威“教育即生活”对素质教育的启示,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5 期;顾红亮、周屹:杜威教育主体观及其启示,宁波大学学报( 教 育科学版) 2 0 0 3 年第l 期;娄移志、韩脊亮:札威课程观的当代价值,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 l 期;赵宗孝:论杜威进步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及j e 意义,甘肃高师学报2 0 0 3 年第1 期;郑洁、李长 伟:杜威的教师观:重读与启示,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 0 0 3 年第i 期;徐智仕、何u 华:杜威的教育 思想及】e 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南昌高专学报2 0 0 3 年第3 期;和震:知识:探究、反省与行动一 一杜威的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意义,湖南帅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 0 0 3 年第5 期;陈娟:杜威实用主 义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5 期:朱安安:杜威的活动课程论及其启示, 华南师范人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第5 期;李传永:杜威“教育无目的论”对新课改的启示,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3 期:向葵花:浅析杜威的“教育生长论”及其启示,湖北省社会主 义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3 期;郑治国:从杜威的“做中学”看现代教育,江两教育2 0 0 4 年第3 期; 孙来成:教育即生活:闪烁存新课程中的光辉思想,内蒙古师范人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 0 0 4 年第4 期;羊志晖: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试析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甘肃高师学报2 0 0 4 年第4 期; 张长英:淡品德与生活课的活动化教学,天津教育2 0 0 4 年第1 0 期;郭法奇:儿童观转变与教师教 育杜威的思考及给我们的启爪,教师教育研究2 0 0 5 年第1 期;李志刚:教育关怀人的生活 对杜威教育与生活思想的解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2 0 0 5 年第1 期;翟楠:教育生活课 程论杜威教育理论的生活化倾向,兰州学制2 0 0 5 年第1 期;王卫丽:杜威教育思想与我国基础 教育改革,山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l 期;张云、余源培:论卡t 威教育哲学的意义, 二海行政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4 期;赵红弧:论杜威“生长理论”中的终身教育思想,继续教育研 究2 0 0 5 年第4 期;赵晓艳:试论杜威的教师观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西北民族人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5 期;张云: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杜威教育哲学的启示,探索与争鸣2 0 0 5 年第4 期;俎媛媛:论杜威的课程舭及其现代意义,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小教研究) 2 0 0 5 年第9 期: 赵向华:杜威的教师观及e 启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 0 0 5 年第1 2 期;于凌凌:杜 威的教育思想对中困基础教育的启示,辽宁教育研究2 0 0 6 年第2 期;干希海:杜威进步主义教育课 程理论述评,绥化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3 期;杜风升、何玉风:借鉴杜威的活动课程观审视和诠释综 合实践活动,内蒙古师范人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 0 0 6 年第4 期;汤颖:杜威课程思想与当下新课程 之谍程观辨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5 期:田锋: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及对中国当代道德教育 的启示,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 0 0 6 年第5 期:刘远碧、廖其发:赫尔巴特与杜威师生观的比 较j 启示,西南人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6 年第6 期;叶秀丹:试论杜威的课程观及其现实启示,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6 期;乇乐: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启示,当 代教育论坛2 0 0 6 年第1 0 期;刘静、吴立保:试论札威教育哲学奉体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文教 资料2 0 0 6 年第1 6 期;栾小芳:札威活动教学思想解读及启示,江西教育2 0 0 6 年第1 8 期;陈秀兰: 杜威经验教育观之实践蕴涵( 民主主义与教育) 解读,高教发展与评估2 0 0 7 年第3 期;孔海燕: 论杜威的教育观及其钮儿童早期教育中的意义,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第4 期: 全瑞:“学校即社会”:杜威学校改造方法论及j e 启示,南都学坛2 0 0 7 年第5 期:肖枫、赵莎:杜威 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内蒙古电大学刊2 0 0 7 年第5 期;夏冬杰、郭旭:试论杜威的教材观 及其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内蒙古帅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 0 0 7 年第8 期;苑青松:论“主动作 业”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职业教育研究2 0 0 7 年第1 0 期;等。 引论:关于杜威教育思想的误解 未必准确把握,甚至存在误会和曲解。这么多人在吃杜威,啃杜威,说杜威,道 杜威,若说我们误会了杜威,曲解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岂非咄咄怪事? 一、现代教育的理论丰碑 杜威是一位极其关注教育问题的哲学家。在他看来,“哲学就是教育的最一 般方面的理论,“教育乃是使哲学上的分歧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 。 他把哲学研究与教育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讨论教育问题中展开其哲学思 想,成为有史以来教育理论成就最多的哲学家。杜威自18 8 5 年发表第一篇教育 论文教育与妇女健康,至1 9 5 2 年去世前发表最后一篇教育论文教育资源使 用导言,在其漫长的教育理论生涯中,发表了大量教育论著。其中包括:中学 的伦理学教学( 1 8 9 3 年) ,数的心理学及其算术教学法上的应用( 1 8 9 5 年) , 一个教育学的实验( 1 8 9 6 年) ,兴趣和意志训练的关系( 1 8 9 6 年) ,我的 教育信条( 1 8 9 7 年) ,构成教育之基础的伦理原则( 1 8 9 7 年) ,学校与社会 ( 1 8 9 9 年) ,儿童与课程( 1 9 0 2 年) ,教育情境( 1 9 0 2 年) ,教育中的道德 原理( 1 9 0 9 年) ,我们怎样思维( 1 9 1 0 年) ,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 1 9 1 3 年) ,明日之学校( 1 9 1 5 年)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哲学引论( 1 9 1 6 年) , 进步教育与教育科学( 1 9 2 8 年) ,教育科学的资源( 1 9 2 9 年) ,经验与教 育( 1 9 3 8 年) 。 杜威基于民主主义信仰、实用主义哲学、生物科学上的进化论思想,运用一 元论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将历史上诸多重大的教育思想与理论置于工 业化的社会改造时代背景下,加以批判性检验,针对教育的性质与目的、学校的 结构与功能、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一系列教育问题,提出了变革方 案,进行了理论阐述。所形成的教育理论,不仅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2 0 世纪以 来世界各地的教育实践与改革,也持久而深远地影响着教育理论的发展。特别 是民主主义与教育,系统地阐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他本人在教育与 哲学理论方面的代表,也是与柏拉图( p l a t o ,公元前4 2 7 前3 4 7 ) 的理想国、卢 梭( j e a nj a c q u e sr o u s s e a u ,1 7 1 2 1 7 7 8 ) 的爱弥儿齐名的西方教育经典。正如 有学者评论,“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教育思想的蓄水池,此前许多伟大 的教育思想都汇入了这个池中,此后许多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思想又从这个池中流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3 4 7 页。 【荚】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土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3 4 6 页。 参见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j 0 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l 页。 固见【美】威廉w 布里克曼:世界教育家杜威,【美1 简m 杜威著、单中惠编译:杜威传,安 徽教育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9 8 2 0 5 贞。 2 引论:关于杜威教育思想的误解 出。它成了后世教育研究者难以绕丌的理论丰碑,其丰富的思想养料已经哺育 数代教育学者,而且每一代、每个学者从中受到的启发都有所不同。有趣的是, 即使是那些浅薄的教育学者,也喜欢用上它的几句话来装扮自己的拙作” 。 其实,杜威在世时,其思想与理论就享誉国际,其论文和著作被各国学者争 相译介。据杜威研究中心统计,1 9 0 0 1 9 6 7 年间杜威的著作被译成3 5 种文字,共 出了3 2 7 个版本。其中,学校与社会一书曾经被译成1 3 种文字,民主主 义与教育则有2 0 余种语言的译本。尽管杜威的教育著作流传甚广,杜威的教 育思想影响深远,但是由于表述上的问题,杜威的著作和思想相当令人费解 。 有人说,杜威的文字表述“沉重笨拙且嗡嗡作响”,不堪卒读。有人批评,杜威 论著的语句“不通顺”,不知所云。甚至有人一边拜读杜威的大作,一边诅咒杜 威:“可恶,你也可以讲,该受上帝惩罚。 更要命的是,杜威试图以其实用主义 哲学和试验主义经验论超越以往的二元论哲学。可他又经常采用二元论话语阐 述其一元论思想,在处理概念时试图模糊对立的范畴或概念以寻求两者的统一。 这样一种处理方式,让众多习惯于二元论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学者感到难以把握杜 威的思想,乃至时常产生误解或曲解。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并没有耐心地仔细地 研读杜威的教育著作,他们主要通过二手或三手材料,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道 听途说,不免谬种流传。杜威于是便成了一个说不完、道不清的教育理论家。 二、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为人误解最深的当属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这方面的误解,又进一步影响到人 们对杜威教育理论之一般精神的准确把握。 早在1 8 9 7 年杜威公布其教育信条时,就强调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他坚信“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 。这 。如学者罗思( r j r o t h ) 认为:未来的思想必定会超过杜威可是很难想象,它在前进中怎样 能够不通过杜威。又如理查德罗蒂( r i c h a r dr o r t y ) 认为:不少年来,每当我想到有些带有普通性的有 益的话有必要说出的时候,它似乎总像是对我曾经读到过的一些东西的响应。我由此而追溯下去,常常发 现是被引| 口f 到了杜威那里( 见郭小平:杜威,开明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9 页) 。 o 黄向阳: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导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基础课程 “教育论著选读”教学参考资料,2 0 0 5 年内部打印稿。 引自孙有中:美圈精神的缘征杜威社会思想研究,k 海人民版社2 0 0 2 年版,第3 页。 鲫【美1 简- m 杜威著、单中惠编译:杜威传,安徽教育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8 4 页。 滕人春:杜威和他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 民教育版社1 9 9 0 年版,序言第4 0 页。 霍恩认为杜威的行文有两大特点:一是词语含义特殊,杜威经常给常用的概念以特殊的含义;二是 杜威的语z l j 模糊含混( 见许玮:对杜威 的解读和批判霍恩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 2 0 0 6 届硕士学位论文,第1 7 页) 。 参见朱霖:哲学的复兴杜威的经验论对二元论问题的克服,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 2 0 0 2 年第4 期。 【荚】约翰杜威著、赵祥麟译:我的教育信条,【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 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4 页。 3 引论:关于杜威教育思想的误解 种教育信念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对现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儿童中心论。 1 8 9 9 年4 月,杜威在其创办的芝加哥大学初等学校,向学生家长及关心教 育改革的人士,作题为“学校与社会”的讲演。在第一讲中,他重点论述了学校 与更加广大的社会生活间的关系。在他看来,学校教育是社会最为重要的自我指 导形式,“社会通过学校机构,把自己成就的一切交给它未来的成员去安排。社 会所实现的关于它自身的一切美好的想法,就这样希望通过各种新的可能途径开 辟给自己的未来 。基于这种思想,杜威进一步阐述了为适应社会生活现实需 要而改革教材与教学方法的主张。 在“学校与社会”的第二讲中,杜威重点论述了学校与在校儿童的生活和发 展的关系。他猛烈地抨击美国学校依然盛行的传统教育。“消极地对待儿童 ,“机 械地把他们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法的划一”,其根本问题在于,“重心是在 儿童以外,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你所喜欢的任何一个地方和一切地方, 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上”,根本不顾及儿童及其现实的生活。 针对以教师和教科书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杜威提出了把教育的重心“从学 科方面转n j l 童方面”的变革主张。他宣告:“现在我们的教育中正发生的一种 变革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场革命,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 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 着这个中心旋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 这种 革命式的教育宣言也即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在后来出版的著作中,杜威继续猛烈地抨击传统教育。他批评,传统教育一 方面视教科书或课本为“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按照逻辑顺序加以组 织,另一方面视教师为“传授知识技能和实施行为规则的执行人”,其职责就在 于“使学生同教材有效地联结起来”。在这种批判中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得以充 分展开。 总的来说,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是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论题下提出的。在 他看来,儿童所置身其中的社会不仅决定着学校的道德目的与责任,而且决定教 育内容的基本性质;学校生活的内容要再现社会生活的基本精神,学校所采取的 学与教的方法也要体现社会的一般精神。杜威在确认社会决定教育的目的、内 。后人称之为“芝加哥实验学校”,简称“杜威学校”。 【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任钟印译:学校与社会,【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 社会明同之学校,人民教育f j 版社1 9 9 4 年版。第2 7 页。 【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任钟印译:学校与社会,【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 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i 叶j 版社1 9 9 4 年版,第4 3 4 4 页。 见【荚】约翰杜威著、顾岳中译:儿童与课程,【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 同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1 1 3 1 3 4 页;【美】约翰杜威著、姜文i 支j 译:经验与教育,【美】 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h 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3 7 - 2 9 6 页。 见【美】约翰杜威著、任钟印译:教育中的道德原理。i 美1 约翰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 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1 3 5 1 6 6 贝 4 引论:关于杜威教育思想的误解 容乃至方法的前提下,主张儿童中心论,强调教育的过程必须从儿童的本能和能 力出发,教育的各种措施( 包括内容与方法) 围绕儿童加以组织和运作。换句话 说,在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中,儿童是教育的起点但非教育的终点,儿童是教育的 中心但非教育的目的。总之,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并不是一种处理儿童与社会关系 的主张,而是一种处理教育过程中儿童与教育的各种措施关系的主张。这种主张 是以把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作为论题的前提而提出的。教育过程中以儿童为中心, 围绕儿童组织各种教育措施,是为了实现学校的社会目的、社会责任,是为了进 一步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与杜威同时代的教育改革者及其追随者,都曾经深受杜威儿童中心论的鼓舞 和启迪,但其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重视此论的社会前提和适用范围,仅仅根据杜 威提出教育的中心应该转移n j i , 童上来,把他视为教育中的进步主义者,进而断 言他是个人本位论者。 三、美国式误解 杜威与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场运动以 1 8 7 5 1 8 8 0 年昆西学校实验为开端,至2 0 世纪前2 0 年达到高潮,不仅成立了“进 步教育协会”,还创办了进步教育杂志。但是在1 9 2 9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 济危机之后,进步主义教育遭到了严厉的批评,并逐渐走向衰落。1 9 5 5 年,“进 步教育协会”解散,1 9 5 7 年进步教育停刊,标志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终 结。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从兴起到衰落的七八十年中,杜威度过了他的青年、中 年和老年时代。1 8 9 6 年他创办芝加哥大学初等学校,所倡导的学校改革使他享 誉美国,并且对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初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尽 管他本人未必赞同,但后人实际上把芝加哥大学初等学校与帕克的昆西学校、约 翰逊的有机学校,并称为进步主义学校的代表。 杜威不仅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事实上的参与者,而且是这场运动重要的理论 鼓吹者。他曾经著书立说,满怀热情地向世人介绍进步主义学校,分析和总结其 教育改革的重点、特点,肯定它们代表现代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杜威的教育 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理论指导,特别是他的儿童中心论在 这场运动中有广大的市场,杜威因此“被人们广泛地看作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一 【美】k c - 梅休、a c 爱德华兹著、王承绪译:札威学校芝加哥实验的理论,赵祥麟、王承 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帅范大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3 2 1 3 2 2 页。 如见顾叫远主编:教育大辞典( “进步教育运动”条) ( 增订合编本) ,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 第8 1 4 页。 见【美】约翰杜威、伊夫林杜威著,赵祥麟、吴志宏译:明f t 之学校,【美】约翰杜威著、赵祥 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i i 版社1 0 9 , t 年版,第2 1 7 3 9 3 页。 5 引论:关于杜威教育思想的误解 位主要发言人”。正如后人所指出的,进步主义教育哲学是实用主义应用于教 育的产物。无论杜威本人是否主动,他事实上为进步主义教育思潮提供了系统 的哲学思想,其教育思想使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化。杜威的周围还形成了一个 理论群体,包括克伯屈、博德等人,他们都是进步主义教育的重要代表。杜威被 视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一个旗手,那是相当自然的事。 然而,杜威本人始终与进步主义教育保持一定的距离 。首先,杜威及其同 事反对把芝加哥实验学校与“进步学校 混为一谈。在他们看来,进步学校为了 给予个人以完全的自由,必然是事实也是“儿童中心”的,它们“在某种程度上, 忽视或至少不重视社会关系、社会责任”;而芝加哥实验学校则是“社会中心” 的,“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 ,“目的在于培养个人和别人共同生活和合作 共事的能力”,“目的在于加深和扩大社会接触和交往以及生活范围,使学校成员 有所准备,让他们将来的社会关系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 其次,杜威在儿童与课程中,坚持其一贯的一元论立场,既反对偏向“在 成人的成熟经验中体现出来的某些社会目的、意义和价值”的传统课程论,也不 赞成进步主义的课程观念。虽然在攻击传统课程上,杜威与进步主义者同在一条 战壕,但他不接受进步主义者关于“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的激进 观点。正如前面的分析所指出的,杜威只强调儿童是教育过程的起点,是教育 措施的组织和实施必须围绕的中心,但未进一步认为儿童是教育的目的。 其三,杜威即使在明日之学校中大力推介进步主义学校时,也没有单方 面地肯定其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倾向。相反,他用了一半的篇幅分析进步 主义学校的社会性质与方向,揭示它们正在开创学校与社会一体化的新型关系 。 遗憾的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走向发展巅峰的过程中,却在逐渐丧失其社会方 向。 1 9 1 9 年,“进步教育协会”成立。次年,该协会发表“七项原则”作为进步 主义教育改革运动的宣言:儿童有自然发展的自由;兴趣是全部活动的动力;教 师是指导者,而不是布置作业的监工;注重学生发展的科学研究;对于儿童的身 体发展给予更大的关切;适应儿童生活的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进 。见【美】克雷明著、单中惠译:学校的变革,上海教育h 版社1 9 9 4 年版,第1 2 0 页。 o 【美】万梯尔:进步主义果真过时了吗? ,瞿葆奎主编、马骥雄选编:教育学文集美国教育改 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2 2 0 页。 如有学者认为,当进步教育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展的时期,杜威并没有和它发生直接关系。而且 与其说杜威是进步教育运动的领袖,倒不如说他是这个运动的批评者。“儿童中心学校”这个术语在杜威的 词汇中是没有的,其他像什么“创造的自我表现的教育计划”和“学生的积极性”等提法,一再使他表示 惊愕( 【美1 简m 中l :威著、单中惠编译:杜威传,安徽教育 i j 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8 7 页) 。 见【荚】克雷明著、单中惠译:学校的变革,卜海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1 2 0 页。 见【美】约翰杜威著、顾岳中译:儿童与课程,【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 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1 1 3 - 1 3 4 页。 见【荚】约翰杜威、伊夫林杜威著,赵祥麟、吴志宏译:明日之学校,【美】约翰杜威著、赵祥 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3 1 2 - 3 9 3 页。 6 引论:关于杜威教育思想的误解 步学校在教育运动中起领导作用。这确实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宣言, 但正如有学者指出,美国的“进步学校”以及欧洲的“新学校 所提倡的“儿童 中心主义”,实属个人本位教育取向固,它与杜威有社会前提的儿童中心论和教育 信条大异其趣。 , 杜威与进步主义教育渐行渐远。在进步主义教育受到强烈指责,走向衰落之 际,杜威不顾年近八十的高龄,写就了他一生最后一部教育著作经验与教育。 在书中,他以反对“非此即彼的一元论方式对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对立进行 了评论。他大概想以这种方式,划清与进步主义教育的界线。但是,美国人一 如既往地把他归入进步主义教育阵营加以批评。1 9 5 7 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 国政客与国民在军事慌恐中进行反省和检讨,发现美国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与苏 联学生存在很大的差距“伊凡学会的约翰没有学会 。他们将此归咎于进步 主义教育,进而把批评的矛头直指杜威。杜威成了美国科技与教育落后于苏联的 替罪羊。甚至连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也加入了抨击杜威的行列。对此,有学者 总结道:“杜威死了才七年,但对这个人和他的工作的印象已经变得模糊了。这 主要是由于他的名字已经被列入当前关于美国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的通俗论战所 造成的。在这个论战中,他已经成为二十五年前残存的进步主义者同保守主义以 及现代教育上的本质主义者之间的战斗的一个象征。在这个过程中,杜威的思想 受到某种讽刺,而他的观点和他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却往往被忽视或遗忘。 四、中国式曲解 杜威的教育思想有着世界性的影响。其影响最为深刻者,除了他的祖国之外, 大概就数中国了。1 9 1 9 至1 9 2 1 年,杜威曾应北京大学之聘,来华讲学。在华 两年多的时间里,杜威受到邀请,到处讲演。他足迹遍及1 4 个省,作过大小2 0 0 多场演讲,听众和信徒甚多。杜威在中国还有一批学生,如胡适、陶行知、蒋 。参见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 2 4 3 2 4 5 页。 见陈桂生:学校教育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5 1 1 5 4 页。 见【美】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经验与教育,【美】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 验与教育,人民教育;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3 7 2 9 6 页。 回见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2 0 世纪教育思潮( 上) ,湖南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 版,第3 7 3 3 7 4 页。 见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围教育思想通史2 0 世纪教育思潮( 上) ,湖南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 版,第3 7 3 页。 【荧】弗雷德罩克李尔奇:札威的教育思想和社会思想回顾,【美】简m 杜威著、单中惠编译: 杜威传,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8 3 1 9 1 页。 。吴俊升在增订杜威教授年谱中说:“中国教育所受国外教育影响之广泛与深远,以杜氏为第一人。 杜氏所给丁;围外教育影响之巨大,也以中国为第一国”( 滕大春:杜威和他的 ,【美】约 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m 版社2 0 0 1 年版,序言第3 6 页) 。 黎洁华:杜威在华活动年表( 1 9 1 9 年4 月3 0 日1 9 2 1 年7 月2 1 日) ,沈益洪编:杜威谈中国, 浙江文艺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6 9 3 9 8 - 贞。 7 引论:关于杜威教育思想的误解 梦麟等,他们中不少都是中国著名的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