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 姓名) 随趑左学号2 0 0 5 2 8 8 # 业塞茎堂所呈交的论文( 论室 厘目;吐公超塞堂拯谖观述迁) 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了解福建师范 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的学位论 文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学 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醢丝当指导教师签名盏主! 选 签名日期蟹f 卯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与现代文论史上诸多理论家身后的显赫声名相比,作为文学批评家的叶公超则 有点“藏于深闺人未知,甚至曾经度游离于研究者的视野:这一方面固然因为叶 氏弃文从政及移居台湾使得他在大陆渐渐为人或有意或无意的“淡忘 ,另一方面也 因为叶氏从事文学批评时间较短且成文无多,而且大都是“豆腐块 式的短文,所 以难免为人小觑。迄今为止,有了一些关注叶公超文艺观的论文以及其传记 叶 公超传,其文士气度、哲学人生、国士风骨、才士手笔在学界渐渐广为人知。尽管 如此,潜藏于其文艺杂论中的吉光片羽式的文学思想不仅并未得到全面而深入的研 究,而且有的研究者还对叶公超的文艺思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判。不容忽视的另 一个不良倾向是,当叶公超渐渐引起更多关注时,研究者又往往只是看到叶公超理 论上的贡献而忽视其理论的纰漏之处。无论如何,这些都使得叶公超“水木清华地, 文章新月篇 的前半生从文生涯依然散发着无可遏抑的诱人魅力。所以,探索叶公 超文艺理论在其时的价值与对后世的启发及其理论的不足之处就成为本论文的核心 目标。 关键词叶公超文学观批评观述评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a sa 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y eg o n g c h a oh a db e e nn e g l e c t e db yr e s e a r c h e r sc o m p a r e dt o m a n yt h e o r i s t sw h oh a di l l u s t r i o u sr e p u t a t i o n i nt h eh i s t o r yo fm o d e r nl i t e r a r y t h e o r y t h e r ea l et w o - s i d e sr e a s o n s :o nt h eo n eh a n d ,y eg o n g c h a ow i t h d r e wf r o mt h e l i t e r a r yw o r l da n de n t e r e dt h ep o l i t i c a la r e n a , a n dh em i g r a t e dt ot a i w a nl a t e r a l lt h e s e m a d eh i mg r a d u a u y “f o r g o t t e n i n t e n t i o n a l l yo ru n i n t e n t i o n a l l yi nt h em a i n l a n d o nt h e o t h e rh a n d ,y eo c c u p i e dh i m s e l fw i t hl i t e r a t u r ec r i t i c i s mi na r e l a t i v e l ys h o r tt i m ea n dh a d n o tt o om a n ya r t i c l e s ,m o s to fw h i c hw e r es h o r t ,s oh ew a so f t e nt m d e r e s t i m a t e d s o f a r , t h e r ea l es o m ea r t i c l e sa n dp a p e r sa sw e l la sh i sb i o g r a p h yc o n c e f i n gy e s oh i s s c h o l a r sd e m e a n o r , p h i l o s o p h yo fl i f e ,o u t s t a n d i n gc h a r a c t e r , a n de l e g a n tw e n - b ia l e w e l l - k n o w ni nt h ea c a d e m i e s h o w e v e r , h i sl i t e r a t u r et h i n k i n gh i d d e ni nt h el i t e r a t o r y a r t i c l e sn o to n l yh a dn o tb e e nr e s e a r c h e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a n dt h o r o u g h l yb u ta l s ow a s m i s u n d e r s t o o di nv a r y i n gd e g r e e sb ys o m es t u d e n t a n o t h e ru n h e a l t h yt e n d e n c yi st h a t s o m er e s e a r c h e r so f t e no n l ys a wy e st h e o r e t i c a lc o n t r i b u t i o nb u tn e g l e c t e dh i st h e o r e t i c a l f a u l tw h e ny ca t t r a c t e dm o r ea t t e n t i o ng r a d u a l l y i na n yc a s e , t h e s eh a v em a d ey c sf o r m e r h f co f “s h u i m ut s i n g h u au n i v e r s i t y , t h ec r e s c e n tw o r k s s t i ua t t r a c t e dm o r ea n dm o r e r e s e a r c h e r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c o r eo ft h i sp a p e ra r et oe x p l o r et h ev a l u eo fh i s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 i n h i st i m e ,i t si n s p i r a t i o nt ot h e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a n di t si n a d e q u e n c y y eg o n g c h a o l i t e r a r yv i e w p o i n t c r i t i c i s m c a r d i n g a n d c o m m e n t a r y h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文摘 与现代文论史上诸多理论家身后的显赫声名相比,作为文学批评家的叶公超则 有点“藏于深闺人未知 ,甚至曾经一度游离于研究者的视野:这一方面固然因为叶 氏弃文从政及移居台湾使得他在大陆渐渐为人或有意或无意的“淡忘 ,另一方面也 因为叶氏从事文学批评时间较短且成文无多,而且大都是“豆腐块 式的短文,所 以难免为人小觑。迄今为止,有了一些关注叶公超文艺观的论文以及其传记叶 公超传,其文士气度、哲学人生、国士风骨、才士手笔在学界渐渐广为人知。尽管 如此,潜藏于其文艺杂论中的吉光片羽式的文学思想不仅并未得到全面而深入的研 究,而且有的研究者还对叶公超的文艺思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判。不容忽视的另 一个不良倾向是,当叶公超渐渐引起更多关注时,研究者又往往只是看到叶公超理 论上的贡献而忽视其理论的纰漏之处。无论如何,这些都使得叶公超“水木清华地, 文章新月篇 的前半生从文生涯依然散发着无可遏抑的诱人魅力。所以,探索叶公 超文艺理论在其时的价值与对后世的启发及理论的不足之处就成为本论文的核心目 标。 叶公超赞成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文学是生活的批评 的说法,不过,叶公 超认为应该对生活加以a st h ew r i t e rs e e si t 的限制,这样,文学就是文艺家批评他个 人所能见闻的那一部分生活。所以,顺理成章的是,作家的作品就无形之中染上了 自己的人格、思想与主见j 作品就成了作家与读者交流自己对生活感悟的媒介。正 是秉持着上述对文学的见解,叶公超才对写实小说从作家态度与题材选择方面拳打 脚踢。叶公超强调小说著作是一种创作的文艺而不是什么道德的记载,根本就没有 负着改造社会的责任一因此他极力反对小说“训世 。 这种对小说以至文艺的见 解注定了后来叶公超必然会对“左翼文学 严加指责。 叶公超认为作家应该着力写出自身对时代生活的感悟,将时代融于个人的感悟 之中,以人生来自然而然、并非刻意地表现时代。这样,叶公超关注的就是人生与 文学的有机交融。基于此,他对那种意在提倡与宣传的“时代文学修就很是不满。 叶公超之所以批评左翼文学的根源在于他认为他们关注的不是文学本身,在他看来, 左翼文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仅仅在乎文学的武器作用。所以,他说左翼文 学对于社会革命确实不无帮助,但对文学而言却又是落伍的。叶公超虽然身处“新 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月派 ,也对左翼文学提出了批评,但他与跟左翼群体奋力笔战的新月派理论健将梁 实秋对左翼的批评结果看似一致,其实两人据以批评的标准并不相同,叶公超的批 评标准倒是与新月另一重要成员沈从文的批评标准大体相仿。叶公超不但坚持文学 自由,还坚持纯正的文学,其中抒情是一个要件。也正是站在这个纯正文学的立场 上,他鹤立鸡群式地高度评价了“非战士的鲁迅 与沈从文等其他作家作品。 叶公超把文学理论的价值、新旧理论之间的关系阐释得很是清楚,但他又用元 代郝经与友人论文法书中论搿文 与“法 之间关系的言辞来说明现存法则与 新生作品之间的张力,而恰恰在这里出现了问题叶公超对郝经文与法关系的阐 述存在着误解。 叶公超认为为了避免走上批评的死路,对于动态的创作历程首先就要放弃,所 以,他自然关注静态的创作结果,也就是从作品的文字中去体味。这可以说是叶公 超以文为本的文本中心观:在文本之中,批评家与文本遭遇,他以自己的经验去体 味作家表现在文本中的经验,两种经验碰撞的结果便是批评家的“印象一。实质上, 这种印象是批评家自己对作品的反应,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所有的批评都是一种自 我评价。但叶公超强调的是批评一定要进一步对作品的印象进行分析与组合,评价 依赖的是理性,而且这种对“价 的判定还有以下三个标准:一是“关于作品与作 家的各种事实 ,二是“以往所有同类的作品以及当时的评价一,三是“批评者个人 的生活经验与环境 。在事实这个“想象的路标”的规约之下,个人的经验与作品中 所包孕的作家的经验亲密接触之后就是读者的印象,再进一步予以分析、整合,根 据三条标准进行价值的评定这就是叶公超所构想的理想的批评之路。这种理想 的批评实际上也吸取了印象派批评的观点,不过,叶公超对这种印象进行了深入改 造,赋予印象一个可以相对自由邀游的限定区域。因此,严格说来,如果再把叶公 超的这种改造之后的批评构想称作“印象主义批评一则不够妥当,因为这无法突出 其自身的特点,自然也无法与印象主义批评真正地区分开来。 叶公超对传统有着深深的眷恋,正因如此,他才有些逆时代潮流的对二十年中 牢不可破的诗界“镣铐 说提出了批判,他才大张旗鼓地高唱任何诗歌都必须要有 格律,他才显得有些不识时务地提倡新诗人要大读文言诗文,他才主张新诗可以化 用旧诗的材料,他才对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倍加欣赏。这引发了一系列问 题( 这些问题既适用于艾略特,也指向了叶公超) :何谓个人才能? 诗作中要不要表 现个人才能? 个人才能是否就是浪漫主义所大肆张扬的“个性 ? 如果作家没有了 i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人才能,诗人是不是就成了一个单纯的“催化剂 “一个完全被动的媒介了一 昵? 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在认可艾略特所言的个人才能绝不可与宏大的文化传统相 比的前提之下,个人才能的重要性仍然不可随意抹杀没有“个人才能 ,艾略特 能写出荒原这样的诗歌来吗? 如果这首诗或者其它所有的诗都没有了自己的“个 性 ,那么,我们如何来区分不同的诗人与诗作? 甚至,何以来臧否诗作或诗人的良 莠高下? 叶公超在为他的学生赵萝蕤所译荒原作序时把艾略特所说的“传统 与“文 以载道 中的“道 混同起来,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这种轻率地比较忽视了 各自特殊的文化语境。分别回到两者具体的语境中,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艾 略特所说的“传统一彰显的内容恰恰是“道 所要防范乃至打压的对象。 总起来看,叶公超的文学批评确实有不少超越时代主流水平的地方,而且他对 文学本身的坚守及知识分子身上的那种独立的人格依然值得今日的文学从业者不断 的汲取;但不容否认的是,他的批评文字中也有不少的不当乃至错误之处。只有在 全面而深入的梳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对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地位有更加准确 的把握。我们应该从时代的制高点来重新审视和评价叶公超,在理论史上对他重新 定位。至于他的地位是不是如有的论者所说的“应该与周作人、梁实秋、朱光潜、 李健吾等评论大家排列在一起 ,通过本论文的分析人们不难作出自己的决断。事实 上,如果发掘某位文学批评家的初衷仅仅是为了排排坐、吃果果的话未免有些浅薄, 重要的是我们能从前人的言论中发现什么超越一般水平的闪光点及对后世依然有着 恒久启发的思想或者值得人们记取的教i ;i i 。唯有如此,文学批评工作者才能健康的 成长,而不会在未来的某年某月某日再一次坠入久已破败的陷阱。 v 绪言 绪言 与现代文论史上诸多理论家身后的显赫声名相比,作为文学批评家的叶公超则 有点“藏于深闺入未知 因为关注者相对来说要少的多,他甚至曾经一度游离 于研究者的视野:这一方面固然因为叶氏弃文从政及身居台湾使得他在大陆渐渐为 人或有意或无意的“淡忘一,另一方面也因为叶氏从事文学批评时间较短,他本人又 惜墨如金,结果是成文无多、而且大都是“豆腐块”式的短文,因此难免为人小觑。 迄今为止,有了一些关注叶公超文艺观的论文及其传记如傅国涌撰写的叶 公超传,该著生动地再现了一代才子的文士气度、哲学人生、国士风骨、才士手笔。 叶公超的传奇人生确实渐渐广为人知,然而潜藏于其文艺杂论中的吉光片羽式的文 学思想不仅并未得到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而且有的研究者还对叶公超文艺思想的贡 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譬如,叶公超谈新诗的名篇论新诗明明是逆时代潮 流而倡导学习旧诗歌的传统,哪怕是稍稍回头;有的研究者则对这一重要思想作了 割裂式的理解,竟然认为叶公超叶公超给当时的诗人指出了一条明确的方向既 然新诗是从旧诗的镣铐里解放出来的就坚决不与旧诗妥协,这就与叶公超的本意恰 恰相反。 不容忽视的另一个不良倾向是,当叶公超渐渐引起更多关注时,研究者又往往 大都只是看到叶公超理论上的贡献而忽视其理论的纰漏之处,这是现有的研究叶公 超文艺思想的论文存在的最大问题;有的学者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一点而断言叶公超 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应该与周作人、梁实秋、朱光潜、李健吾等评论大家排 列在一起。当然,我们探究叶公超文学思想存在的纰漏并不是以今日的知识背景及 理论资源轻易地对前人妄加指责,而是力求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之下、还原到叶 公超本人的文艺思想框架之内来认识这种缺陷,从而力争认识其文艺思想的全貌。 无论如何,贡献与缺陷都使得叶公超“水木清华地,文章新月篇 的前半生从文生 涯依然散发着无可遏抑的诱人魅力。所以,探索叶公超文艺理论在其时的价值与对 后世的启发、理论的不足之处就成为本论文孜孜以求的核心目标。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文学是生活的批评 文学与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生活是文学的源头活水,这样的看法早就令 人耳熟能详甚至已经成了陈词滥调。就在承认文学与生活两者间关系紧密的前提之 下还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强调作家应该固守客观写实,像镜子一样映照 出大千世界,这是所谓的客观主义;一是强调作家在反映生活的同时可以而且也能 够或隐或显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叶公超赞成的是后一种,并援引英国诗人马秀安诺 尔德( m a t t e w a r n o l d ,今译马修书可诺德) “文学是生活的批评( l i t e r a t u r ei sac r i t i c i s m o fl i f e ) 的观点予以说明。不过,叶公超认为应该对生活加以a st h ew r i t e rs e e si t 的 限制,这样,文学就是文艺家批评他个人所能见闻的那一部分生活。所以,顺理成 章的是,作家的作品就无形之中染上了自己的人格、思想与主见,作品就成了作家 与读者交流自己对生活感悟的媒介。正是秉持着上述对文学的见解,叶公超才对写 实小说拳打脚踢。 1 1 写实小说批判与选材的狭隘化 叶公超以英国小说四百年的历史为例,以作家的主观态度为圭臬将近代小说 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种是“感伤化 的:作家对作品中的人物过度的怜惜或是 无节制的赞美。这类作品中充斥着咸酸的眼泪,但因为这类作家都是抱着乐观主义, 所以收场又往往天随人愿。另外两种分别是讥讽的与训世的,这两类作家都认为社 会环境龌龊不堪而毫不留情的用自己的理智进行攻击或训诫。两者的差别在于讥讽 中并未含有改良社会的目的,尽管有的含有道德意味;而训世的小说则是通过揭露 世界的残忍来批评生活、表达自己的理想。从内部逻辑关系上来审视上述分类,简 单与含混无处藏身:在第一种类型中,感伤与乐观如何协调既然最后作品是“大 团圆”结局,作家的态度又何以是感伤的呢? 不能排斥乐观里就定没有感伤,但 如果乐观的量比大大超越了感伤,依然用感伤来包容乐观则不够合理。第二三两种 讥讽与训世的态度大体可以分开,但还存在着另一种可能讽与训往往又会结合 在一起。 尽管叶公超的上述三种分类存在刺眼的缺陷,但这在整体上似乎并不影响他对 现代小说的批判,因为无论是感伤还是讥讽与训世都说明了作家的热心参与,在叶 公超眼里,这其实只不过是他批判现代写实小说的一个参照系。这里所说的“写实 第1 章文学是生活的批评 主义一与后来通称的“现实主义”稍有差异:“写实主义主要是意味着客观地真实地 描写现实的一种态度和方法,它的背景是科学实证主义,主要地是把现实主义理解 为一种客观科学的观察和描写技术,意味着把自然科学那种客观的态度和严密的观 察与归纳的方法应用到文学描写中去。一i l 】现实主义则稍有不同,它不仅仅如写实主 义那样是一种单纯的文学创作方法,而且还隐含着对于外在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与 客观反映该反映还必须符合现实与社会的本质。 还是以英国小说为例,他认为无论是从乔治艾略特( g e o r g ee l i o t ) 的赛拉 士玛勒尔( s i l a sm a m e r ,今译为织工马南) 到高尔士华绥的福尔赛世家, 还是从夏洛特布朗特的简爱到马加利肯尼帝( m a r g a r e tk e n n e d y ) 的康士 顿士宁姆弗( c o n s t a n c en y m p h ) ,小说都有了一次重要的转向:作家对于生活的 态度表现出了鲜明的冷淡,一种理智型的中立,一种随便怎样的客观- j 塞可以概 括为“冷淡的客观主义”圆。这种在1 9 世纪的小说里就初露端倪的倾向到了亨利詹 姆斯、康拉德、哈代等等作家那里更为明显:叶公超认为他们的艺术就只是观察与 纪实,这是写实小说的特点之一。从理论上来看,叶公超却又认为没有一本好的小 说在见解方面不是主观的,就是说,它们在无意之中又都进行着间接的批评,而这 恰恰与叶公超所概括的写实小说“冷淡的客观主义 前后矛盾。实际上,叶公超自 己也在这同一篇文章中认识到这一点,他把“冷淡的客观主义 归结于作家之间“时 髦的传言 。例 与冷淡的客观主义这一特点紧密相连的是写实小说“普及的同情与题材的“性 化一。【4 】叶公超所言的“同情 实际上就是关注:十八世纪的感伤小说关注的题材限 于真善美,而现代小说则不然,关注的焦点无所不在与真善美相对的假丑恶自 然进入了作家的视野。以描写爱情为例,感伤小说写的多是婚前男女之爱,而现代 小说则关注什么三角之爱、姘爱、同性爱等等乌七八糟的“变态力题材。虽然叶公 超嘴上说这是一种新奇的变化,但骨子里是对这样的题材鄙视的,因为这不合于他 文学应该对生活进行理智批评以及文学应该趋于真善美的观点。实际上,这里存在 着题材选择与作家价值趋向合一的一种误解,而这种误解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 古希腊的柏拉图告诫作家不应模仿举止疯癫或道德败坏的男女还是古中国的“远郑 t j 旷新年中国2 0 世纪文艺学学术史( 第二部下卷)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1 :1 4 5 2 叶公超写实小说的命运新月,1 9 2 8 ,l 3 周上 4 】同上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声 大体都是如此。以这样的文学观来衡量詹姆士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叶公超 不屑的指出两种可能的结局:如果该书装帧漂亮的话可以充作书架陈列品之一员, 否则就拿去换灯具亦未尝不可。这样的判断与后来的评价“这部作品的问世, 是现代欧美小说史上令人瞩目的一件大事,也更由于其百科全书式的生活背景和深 刻的寓意,使它在现代文学史的影响巨大 【l l 一有着壤天之别。叶公超对尤利 西斯的贬抑实质上是一种错位批判,一部现代主义的作品成为对写实主义攻击中 的“替罪羊 。 众所周知,现代主义被引入中国后之所以命运坎坷f 2 】,最关键的原因是受到左 翼文学传统的全力遏制乃至于新中国建国后对其进行政治定性后的误解。因为,无 论是从选取的题材还是从表达的情感来看,现代主义在那时是被多数人认作资产阶 级( 而且还是小资产阶级) 、悲观厌世( 以至于颓废) 的标志,这当然远离了广大的 人民群众( 工农兵) ,更与历经苦难必然会到来的光明未来南辕北辙。从这个角度来 回顾现代主义在中国的遭遇,尽管这是一场悲剧,但是历史又仿佛诉说着某种程度 的必然性。然而,当对现代主义的不解、厌弃、攻击来自一个与批评左翼文学、以 追求文学自由为己志的批评家叶公超时就多少有些让人难解了:乔伊斯的尤利西 斯以意识流闻名于世,但是不是因为书写了这样看起来无序的意识紊流就一定表 示作家本身的不理智呢? 尤利西斯是写了不少生活中的假丑恶,但问题的关键 在于作家是立于什么样的立场来写这一切的,如何能一口断定该部作品绝对没有通 过批判假丑恶来追求真善美的可能性呢? 即便以叶公超自己的评定标准也无法掩饰 叶公超对尤里西斯评判的简单与不公,叶公超对现代主义鄙薄的证据白纸黑字 的摆在世人面前。一部现代主义的名作就这样轻易地仅仅从选材上就被否定了,这 不能不令人叹息再三。相对来说,这种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更为著名的例子( 卢卡契 以现实主义为标的对现代主义的恶语相向) 倒是更易于让人接受:卢卡契把现代主 义存在的问题归结到世界观上:“世界观构成作者的意图、并且它是形成一定作 品的风格的造型原则。 【3 】现代主义的世界观使得小资们沉溺于无边的孤独及无尽的 颓废之中难以自拔。 或许,以上对叶公超的批评有些吹毛求疵之嫌,因为一个不懂现代主义者( 叶 公超虽然在 的出现中提及了伦敦爱佛黛;c ;i 发刊预告中要给 1 徐曙玉等2 0 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1 :2 4 7 2 参看史书美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 1 9 1 7 一1 9 3 7 ) ,南京l 江苏人民1 1 1 版社,2 0 0 7 3 卢卡契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现代主义文学研究( 上) 李广成北京t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9 。1 4 5 第1 章文学是生活的批评 “准现代派 敲丧钟【l 】,但此后并未进一步介绍) 难免会一时糊涂,所以不必如此 较真,但指出这位批评家的失误至少可以有助于消除对其文学批评的盲目推崇与过 高评价。实际上,如果叶公超对题材的取舍不是那么严格要求( 或者可以说是狭隘 的苛刻) 的话,或许 :尤里西斯又将会以另一种样貌出现在他的笔端。这种题材 的狭隘化还体现在对“性化刀的批判上。 叶公超认为2 0 世纪晚近二十年的写实小说切切实实地走向了“性化 ,以致于 一部小说要想卖个好价钱的话如果没有一场男女苟合或一件新奇的奸情就简直不可 想象。他对小说这种题材上的改变甚为不满:“这类的小说固然是没有批评的价值, 不过是风行到如是之盛,我们还能不承认它是一种变态吗? 【2 】叶公超的不满与挑 剔自有其合理的一面,这显示了批评家对文学良性发展的热切关注,这更是对作家 缺乏自己的主见而盲目跟风以及纯粹为了赢取市场利润而甘于性化的不良风气敲响 的警钟。另一方面,叶公超的上述言辞也给人一种一棍子把凡是写性的作品全都打 死的感觉,这种意见难免存在着偏颇。因为按照叶公超“文学是生活的批评 的说 法,只要作家对这种题材提出自己的见解又何尝不可呢。实际上,平庸的作家与伟 大的作家可能都写到性,之所以成就其平庸与伟大的关键是如何写这应该算是 老生常谈的滥调陈词了。所以,题材的“性化 当然不可以一概否定,它们究竟有 无批评之价值还需要参考另一个因素( 作家如何处理该题材) 。就在同一篇文章中, 叶公超似乎又对题材的性化“回心转意 :他承认“性一在人生里有很重要的地位, 但小说的艺术不能专门讨论性。这比前文的观点有所改进,但“若是小说作家专门 去利用性的心理来分析人生,他们还能称为艺术的创作家吗? 一1 3 】的说辞依然 值得进一步商榷。值得指出的是,叶公超猜想题材性化的原因时特别提n t 弗洛伊 德的心理分析,这在当时是很有见地的就是说,他注意到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对 小说题材的影响。 以上,叶公超对写实小说从作家态度与题材选择方面进行了漏洞频出的批判; 实际上,他对写实小说是“恨铁不成钢刀,他对写实小说依然是充满信心并为之指出 了前行之道题材的选择与配合,所以他才对英国一个新刊物的宣言解除现 代文坛里摄影式的写实痛苦【4 l 很感兴趣。也就是说,写实最忌讳的是“捡到篮 1 叶公超伦敦爱佛黛嫡) 的出现新月1 9 2 8 ,8 2 叶公超写实小说的命运新月1 9 2 8 1 3 】叶公超写实小说的命运新月,1 9 2 8 ,l 4 叶公超伦敦爱佛黛嫡 的出现新月,1 9 2 8 ,8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里就是菜”,不能将眼见耳闻的人事都像照相一般描写出来,而是要有所选择、分清 美丑。他认为这与小说家应该注意生活中种种显示与人类的种种情绪并不矛盾( 由 此看来,他又似乎并非对那些假丑恶的题材全盘否定) ,但不能对各种情绪与各样生 活表示同等兴趣,这就意味着要合理地择取。事实上,不论作家意识到与否,他都 不可能将耳闻目睹的事情全都写出来,他有意无意地都在进行选择。问题是以什么 标准来选择,虽然没有明说,叶公超对所谓真善美题材的倾心与假丑恶题材的厌弃 都多多少少彰明了他的审美趣味。 叶公超在谈及英美写实小说时候特别指出它们是“受了社会科学的影响而发生 的 :“在晚近这五十年里最普遍的一种影响,在学术思想方面最剧烈的一场震动是 什么? 不是自然科学的产生吗? 不是科学人生观的出现吗? n 1 具体来说,就是人 所共知的达尔文及赫胥黎共同给世人开辟了一个新的思想疆域,彻底转换了人们的 思维范式,从而使得人类可以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熟悉而陌生的世界。让人 遗憾的是,叶公超特别指出的这个写实小说产生的“科学 因素一度被多数当代研 究者所漠视,有学者指出:“对于中国写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生成与演化,学界迄今为 止,一般仅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家感时忧国的精神导引他们深切地关注自身生 存的真实环境,二是受到进化论的影响,在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之后必然选择了写实 主义文学思潮。这两个视角的设立是必要的,但不是完整的,因为它缺乏一个思潮 所产生的内在学理性的动因。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若从若干史实出发,就会发现还有 一个科学主义的内在启动力不能忽视。川2 1 正是对科学主义内在因素的系统梳理才能 够使得人们对于写实主义的产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发表于1 9 2 8 年3 月1 0 日新月月刊创刊号上的这篇写实小说的命运虽 然明确说是以英国小说为例来为写实小说把脉- ,虽然仅仅提n t 一位中国作家,但 实际上叶公超文学观的核心基本上显露无遗,可以说,这是“指桑骂槐 式的以谈 论外国文学来表达对中国文坛的意见:在批评写实主义追奇猎异时捎带上了“性学 大师 张竞生,这似乎泄露了一丝对国内文坛题材取向的不满。 1 2 批评与训世 : 叶公超所说的“批评”无非就是作家在作品中有意或无意表露出来的个人的思 想、人格与主见,如果从这一角度看的话,“训世 其实应该是“批评 中的一分子。 1 叶公超写实小说的命运新月,1 9 2 8 。1 2 俞兆平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6 ;1 5 7 1 5 8 第1 章文学是生活的批评 但叶公超认为“训世 有警教之目的,而这个目的恰恰又是他所极力反对的:“小说 根本就没有负着改造社会的责任。社会就是可以改进的也用不着一般小说作家故意 的来作弄。小说著作是一种创作的文艺,并不是什么道德的记载。至于一部小说出 版之后对于社会有什么无意的影响,这是作者不能也不该去负责的。一c i 这种对小说 以至文艺的见解注定了后来叶公超必然会对左翼革命文学痛加指责。就是说,作家 不能把改造社会作为作品的直接目的,尽管它不排除出版后会有该目的;作家应该 一门心思的以文艺作品为本位。如果只是想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一些对社会的看法 还只是走向作品成功的必要条件,这种看法( 即便可以用来训世) 必须合适的表现出 来:“小说是一种有组织的,具体的表现之法,所要表现的是一种性格与一种境遇的 调匀或冲突,所以仅有意见,思想,和笔墨的人未必就能写出好小说来,同时没有 这些才具的人自然更不能写出什么小说来了。一口1 叶公超将小说看作一种手法,这与 什克洛夫斯基的名文作为手法的艺术似乎很相似,其实不然,什克洛夫斯基认 为艺术仅仅是一种将事物“奇异化 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 度和时间的手法1 3 l 。叶公超强调的则是将小说中作家的思想观点具体化,将之置于 一种境遇中让读者去感受出来,而不是作家耳提面命地絮絮叨叨的直接表白。换句 话说,小说中有思想是重要的,但更不能忽视的是如何把这种思想有效地组织起来, 从而将之形式化。有鉴于此,叶公超对英国一个新刊物“排斥仅有片面理智的油腔 滑调 刚的宣言颇感兴趣;他还指斥赫胥黎小说与萧伯纳戏剧的根本缺陷在于搿过 分的沉醉于自己的意见和思想,结果弄成人人都代表着自己来说话,这未免太不顾 小说本身了。一旧 把这个非左翼、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置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系谱中,可 以看出,叶公超对赫胥黎与萧伯纳的批评与马克思对拉萨尔图解剧本的批评至少在 精神上是相通的:“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 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一网就是说,拉萨尔只是从自己主观的 观念而没有从生活出发,没有把所要表达的思想如莎士比亚那般放置于具体的场景 之中通过人物自然而然地来表现。应该加以改进的是“要更多地通过剧情本身的进 1 时公超写实小说的命运新月,1 9 2 8 ,l r 2 叶公超英勇的新世界新月1 9 3 2 ,3 3 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 9 9 4 1 0 4 叶公超伦敦爱佛黛嫡的i h 现新月,1 9 2 8 ,8 【5 叶公超英勇的新世界新月1 9 3 2 ,3 6 马克思马克思致斐拉萨尔马克思思格斯选集( 卷4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北京1 人民出版社,1 9 7 2 z3 4 0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程使这些动机生动地、积极地、也就是说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1 】与此相比,不难 看出叶公超对赫胥黎小说与萧伯纳戏剧的批评是比较合理的;但还应该注意的是, 叶公超之所以作出上述批评与他对小说( 文学) 本身的关注是密不可分的。因此, 如果我们说叶是一个文学本位主义者当不为过。 历史当然无法假设,尽管如此,当回首左翼革命文学,延安文学,一直到解放 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时,依然清晰地昭示出所有的曲曲折折、磕磕绊绊简直都是 陷入了同样的陷阱( 以文学为武器) 之中文学的悲剧就这样一再的重演,而可以 作为一种制衡力量的叶公超以及叶公超们那些铮铮的忠言随风而逝,更可悲的是在 一段时间内大凡是试图关注文学本身从而矫正文学发展的不良倾向者都遭到了打击 一心灵的折磨乃至肉体的伤害。 1 3 时代与文学 自古以来,批评家都对时代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有着明确的认识,所谓“文变染 乎世情,兴废关乎时序。 乜1 也就是说,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而且,一时代的文 学必定会染有该时代的印迹。对此,叶公超是认可的,他认为无法否认时代会影响 文学的外形与质地:不朽的文学作品往往都会超越时代。随着时代的变迁,他认为 作家不应该做的文艺有以下三种:一是模仿世纪末的人只写那种带有浓厚感伤色彩 的作品;二是如左拉那样的“自然派 ,只是所谓客观的描写社会的丑与恶;三是假 古典主义或“文以载道 的作品。作家应该走出象牙之塔,迈入“现实 并从中发 现人生内在的真实与“现实 相对,如“命运 、“性格 、“热情 等等,然后 以恰当的形式、完好的结构、优美的文字表现出来。这样的结果是时代的影子自然 而然地就会在其中表现出来而且一定会超越时代。实质上,叶公超拉拉杂杂要表达 的核心是作家应该着力写出自身对时代生活的感悟,将时代融于个人的感悟之中, 以人生来自然而非刻意地表现时代。就是说,叶公超关注的是人生与文学的有机交 融。基于此,他对那种意在提倡与宣传的“时代文学 就很是不满:“假使都像新兴 文学家那样,将时代重视到不描写时代便非文学,将转变的方向固定在普罗 文学上,那却全是死路。 d 1 这里的“时代 实际上已经从先前的时代生活改换为特 定的时代主流精神,也就是左翼的革命思想。在叶公超看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学 1 恩格斯恩格斯致斐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卷4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北京:人民出版社t1 9 7 2 z3 4 4 2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郭绍j 黄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卷1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2 8 5 3 叶公超“现代”的评传新月,1 9 3 2 ,3 第1 章文学是生活的批评 观不描写时代便非文学、不作阶级斗争的武器的文学便非文学、不做时代“留 声机 便非文学。显然,左翼的文学观被叶公超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更确切地说是 漫画化:左翼确实是提倡描写时代、阶级斗争,但左翼的主流文论也并非如上述那 么极端;而且,在被革命热情冲昏头脑的革命文学阵营内部,还有一些人保持着清 醒的头脑,如鲁迅、茅盾等,他们奋力捍卫着文学的独立性。就是说,左翼内部还 存在一支重视文学、重视形式化的牵制力量,尽管该力量还不够那么强大。当然, 叶公超之所以批评左翼文学的根源在于他认为他们关注的不是文学本身,而是“醉 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文学的武器作用。所以他说左翼文学对于社会革命不无帮助, 但对文学却是落伍的n ,。 - 叶公超在 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一文里还深挖了那些把时代与文学捆绑在一 起的深层原因:“常谈时代与文学的人,尤其是那些以时代来要挟文学的人,似乎只 能意识到两种世界的存在:一是他们身外的实现世界,这里至少有风花雪月或农工 暴动,一是与外界接触而后而产生的情感世界,这里至少有悲欢离合或被压迫阶级 的苦痛。他们没有想到在这二界之外还有一个影响于他们自己很大的世界,一个比 他们所知道的实现世界更真实,更亲切的世界。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艺术世界。 它包括所有一切现存的艺术成绩,如诗文,如绘画,如音乐,如雕刻等等。它的产 生当然与实现世界有关系,但它的存在却与实现世界分立的。一嘲在叶公超看来,现 实世界( 或者如叶公超在上文中所称的“实现世界一) 并不能直接给我们情感或理智 的满足,于是我们创造一个艺术世界来替代它,而那些以时代来强迫文学的人是没 有认识到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之间存在着界限,叶公超这里的批评显然并不是单单 针对左翼那些以农工暴动与被压迫阶级苦痛为题材的作品,也包括那些写风花雪月 及悲欢离合的作品。在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之问,叶公超认为后者比前者更为真实, 而且认为两者之间是分立的。这实际上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所讲的诗与 历史之间的差别:“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即按照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学家和诗人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用格律 文写作( 希罗多德的作品可以被改写成格律文,但仍然是一种历史,用不用格律不 会改变这一点) ,而在于前者记述已经发生的事,后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所以,诗 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 1 叶公超。现代”的评传新月,1 9 3 2 ,3 2 叶公超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大公报文艺副刊1 9 3 4 7 2 1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 叶公超虽然没有如亚里士多德从理论上予以说明,但 实际上在他看来那些以时代压迫文学的作家或是批评家都混淆了历史与诗( 文学) , 文学不是去死板地记录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而是有更高于现实的更具有真 实性的独特的艺术世界。也正如韦勒克所言,引真实就如真理自然或生 命一样,在艺术,哲学和日常语言中,都是一个代表着价值的词。 瞳1 叶公超所言 的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更“真实”自然也带有其内在的价值评判,明白了这一点一 一无论是左翼文学还是非左翼文学,只要是使文学沦为了“历史 就都会遭到他的 批评,自然就能够理解他为什么不是单单批评左翼文学,也批评那些在一般人看来 更像是非左翼的文学了。 其实,对叶公超而言,写什么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写作的出发点是 不是为了文学、写成的作品是不是文学作品。叶公超在1 9 3 1 年1 0 月发表了一篇评 价赛珍珠大地的书评反映中国农民生活的史诗评赛珍珠的 :“赛 珍珠忠实地刻画了中国人在中国背景下的生活,她完全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一 个外国小说家没有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而是深入地描写了我们昏暗的现实社会 的底层,这是唯一的一次。大地是这块国土的史诗,并且将作为史诗铭记在许许 多多阅读过它的人们的心中。 口1 可见,叶公超并非全盘排斥左翼文学的农工题材, 而是对这种题材如何真正地进入文学有着严格要求。换句话说,如何对题材进行形 式化是叶公超衡量文学的重要标准,如果只是把那些材料搬运进作品中去,然后再 高喊几句口号的话,是断然不能成其为( 优秀) 文学的。值得一提的是,7 年后( 1 9 3 8 年) 赛珍珠的这部被叶公超高度评价的作品“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而真实的、 真正史诗般的描述,以及她在传记方面的杰作 h 1 而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这不能不让人赞叹批评家的深刻洞察力与远见卓识。 叶公超虽然身处“新月派 ,也对左翼文学提出了批评,但他与跟左翼往返笔战 的新月理论健将梁实秋对左翼的批评结果看似一致,其实两人据以批评的标准并不 相同,叶公超的批评标准倒是与新月另一重要成员沈从文的批评标准大体相同。 一般认为,新月派与左翼文坛间的论争属于自由主义文艺与无产阶级文艺在思 想理论上的斗争,新月派代表理论家梁实秋的思想被归结为两面旗帜人性论与 1 弧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6 :8 1 2 韦勒克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余微成都:四川文艺i 版社,1 9 8 8 2 1 6 3 叶公超反映中国农民生活的史诗评赛珍珠的大地) 郭剑英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 9 9 9 6 4 毛信德等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演说集全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 0 0 1 :3 1 7 第1 章文学是生活的批评 天才论【l j ,其偏颇之处在论争中就被鲁迅等人犀利的指出了。但无论在其时还是其 后,梁实秋理论中对文学自身的捍卫这一面却并未得到足够的阐发与重视。梁实秋 的文学自律观集中体现于其文学与革命、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两文中。尽管 梁氏承认在革命时期中文学很容易沾染革命的色彩,但他却认为在文学上只有“革 命时期的文学 而没有“革命的文学 ,因为后者是着眼于功利、站在实际革命者的 立场上观察而得出的结论,它与“不革命的文学 ( “反革命的文学 ) 相对而言。值 得注意的是梁实秋在文章中一直用的都是“革命的文学”而非“革命文学 ,两者尽 管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前者因为与反革命的文学相对而侧重于给文学作品定性,后 者则侧重于指文学作品的题材要反映革命。而在实际所指上,梁实秋的意思包括上 述两个方面。从前一方面看,他认为革命的文学这个名词“纵然不必说是革命者的 巧立名目,至少在文学的了解上是徒滋纷扰 【2 】。所以他断言就文学来说,衡量的 标准不是革命与否,而是文学自身的法则:“我们估量文学的性质与价值,是只就文 学作品本身立论,不能连累到作者的阶级和身份。 【3 j 这样的见识对于当时左翼文坛 一些理论家动辄以“不革命文学 、“反革命文学 的大帽子盖人是一种辩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吉林省省直事业单位招聘186人(1号)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年长春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5号)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河南周口市西华县消防救援大队招聘乡镇政府专职消防员30人模拟试卷完整答案详解
- 2025甘肃甘南玛曲县警务辅助人员招聘20人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上半年四川阿坝州考核招聘紧缺学科教师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宝鸡陈仓区朝阳幼儿园招聘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
-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强化责任承诺书(6篇)
- 广州安全责任人培训课件
- 浦发银行天津市西青区2025秋招笔试价值观测评题专练及答案
- 广州安全生产培训证课件
- 培养自我控制力意志力培养和自我discipline1
- 2024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报告书模板
- 鼻腔冲洗护理技术
- GB 42298-2022手部防护通用技术规范
- 2024年中国人寿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L型和方形补偿器补偿器计算
- 人格诊断问卷PDQ
- MSA-测量系统分析模板
- 城市设计的维度课件
- 无损检测质量记录表格
- Arbin软件使用说明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