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doc_第1页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doc_第2页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doc_第3页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doc_第4页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第四讲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古汉语的句子类型就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而言,也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古汉语的句子成分也同样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但是同中有异,古汉语的某些句式,某些说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或者被现代更为明确、严密的表达方式代替了。我们要特别注意古汉语的特殊句式,立足于“同”,着眼于“异”,才能事半功倍地掌握文言句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将古汉语的四种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分别说明如下。 (一) 陈 述 句所谓“陈述句”,即告诉别人一件事,表示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断定语气的句型。表示肯定语气的陈述句叫“肯定判断”(肯定句);表示否定语气的陈述句叫“否定判断”(否定句)。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统称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是通过主语+判断词+判断词后面的宾语来表示的,形成“主词(不)是宾词”的句式。但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在文言文中一般不用作判断词,而是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里、这样”等。如“吾父死于是”的“是”,即指代“捕蛇这个差使”。又如“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所以,善于使人民亲附的人,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此句的“是”(这)字后面,用副词“乃”(才是)表示判断,这就清楚地表明这个“是”字是指示代词。在古汉语中用“者”、“也”这两个虚词表示肯定判断,最为常见的肯定判断句式有三种:(1)“者”。例如:“粟者,民之所种。”(榖米是农民种的。);(2)“也。”例如:“农,天下之本也。”(农业是国家的根本。);(3)“者也。”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上述的三种判断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是”的肯定判断句式。古汉语肯定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语音停顿,不是代词。“也”是语气词,表示一句话的完了。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两种表示肯定判断的特殊句式:一是用“乃”、“则”、“即”、“皆”等副词置于名词谓语前,表示肯定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应是)公子扶苏。”/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就是)退。”/ “梁父即(就是)楚将项燕。”/ “环滁皆(都是)山也。”二是用“为”(是)作为判断词,表示肯定判断。例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文言文用“非”这个特殊否定副词,表示否定判断。例如:“此计非(不是)我谋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ou)者,非(不是)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古汉语中,表示一般否定语气的否定句中常用的否定词还有:“不、弗、毋、勿、未、否、无、莫”等。例如:“大勿(不要)侵小。”/ “己所不欲,勿(别)施于人。”/ “师道之不(没有,不曾)传也久矣。”/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不)能用也。”/ “小学而大遗,吾未(没有)见其明也。”/ “今为君计,莫(不)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少(年轻),未知可否(不可)?” 古汉语的陈述句中,还有一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表示被动的特殊句式。现代汉语常用介词“被”字,构成“被”的句式表示被动,而古汉语中常用介词“于”、“为”、“见”、“为所”等虚词表示被动。例如:“兵败于(被)陈渉,地夺于(被)刘氏。”/ “邑有成名者为人迂纳,遂为(被)猾骨报充里正役。”/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被)欺。”古汉语还可用“受”字放在动词前面,动词后面加介词“于”,“于”后面再加主动者,构成“受(动词)于(主动者)”的句式表示被动。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挟制,动词)于(被)人(主动者)。”(我不能让吴国的全部国土和十万民众被他人挟制。) 古汉语的陈述句,除上述用“者”、“也”表示肯定判断;用“非”表示否定判断;用“于”、“为”、“见”等表示被动等句式外,还有常在句尾用“也”、“矣”、“耳”、焉”等语气词作为一般陈述句的句型标志。例如:“吾尚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了)。”/ “权曰:老賊欲废汉自立久矣(了),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罢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北面),无陇断焉(了)。” (二)疑 问 句古汉语中的疑问句,一般都要借助于疑问词来表示疑问。有时用疑问代词“誰”、“孰”、“何”表示疑问;有时用疑问语气词“乎”、“ 欤(与)”、“邪(耶)”表示疑问;有时两者齐用。例如“且行千里,其誰(哪一个)不知?”/ “是(这件事)可忍(忍心),孰(什么)不可忍?”/ “吾与徐公孰(誰,哪一个)美?”/ “王曰:何(什么)为(做,干)者也?”/ “何(哪里)可胜道者也哉!”/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呢)?”/ “王曰:齐无人邪(么)?”/ “孰(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呢)?”/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吗)?” 古汉语中的疑问句一般可分为问句、测度句、设问句、反问句四种形式。“问句”即提出问题,要求对方回答问题,是“疑而又问”;“测度句”即告诉对方一件事,表示一种猜度和怀疑的语气,具有迟疑不决的感情色彩,但不一定要求别人回答,是“疑而不问”;“设问句”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的“自问自答”,常用的语气词有“何”、“孰”等。“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反问对方,表示断定的语气,是“不疑而问”。古汉语“一般问句”常用的语气词有:“乎”、“哉”、“邪(耶)”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测度句”常在句首或句中用“其”、“盖”、“似”、“若”等语气词作为标志;“反问句”常用的语气助词是:“岂”、“宁”、“得无”、“无乃”、“不亦”等。一般问句,如:“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吗)?”/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呀)?”/ “王曰:齐无人邪(吗)?”测度句,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可能)皆出于此乎?”/ “盖(大概)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山有小口,仿佛若(好像)有光。”/ “若(好像)闻蔡(国)先卫(国),信乎?”/ “叶徒相似(像),其实味不同。”设问句,如:“所以然者何(什么)?水土异也。”/ “然则孰(怎么,怎样)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怎样)明之?由封建而明之。”“反问句”,如:“赵王岂(难道)一璧之故欺秦耶?”/ “王侯将相,宁(难道是)有种乎?”/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莫非)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君返其国而有私也,无乃(不是)不可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不是)说(yue高兴)乎?”。 (三) 祈 使 句祈使句,即说话人请求或命令对方去做某一件事,或者劝阻、禁止对方不要做某一件事的一种句型。古汉语中常用“唯”、“愿”、“其”、请”等虚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请求、命令或劝阻、禁止的语气。例如:“唯(请)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阙秦以利晋,唯(希望)君图之。”/ “愿(希望)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吾其(还是)还也。”/ “其(应该)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寡人窃闻秦王好音,请(请您)奏瑟。”/ “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请允许)完璧归赵。”/ “璧有瑕,请(请让我)指示王。” 在古汉语中,“请”作为表示祈使的语气词,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叫听话人有所行动,如“请奏瑟”;一方面是说话人表示自己将要有所行动,希望能得到听话人的同意,含有“请让我”或“请允许我”的意思。如“请指示王。”(请让我指点给大王看。) (四) 感 叹 句感叹句的目的在于抒发说话人的感情,要求听话人表示同情或使听话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感叹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示惊喜和赞叹;另一类是表示悲伤和厌恶,包括愤怒和憎恨。古汉语中常见的表示感叹的语气词有“嘻”、“嗟”、“嗟乎”、“也夫”、“哉”、“也哉”、“矣哉”、“呜呼”等。这些叹词没有固定的用法,可以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和感情,视具体句子的意思而定。例如:“嘻(咳),技亦灵怪矣哉(啊)!”/ “嗟乎(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莫我知也(呀)!”/ “九世之亲族,一举而灭亡,可哀也哉(呀)!”/ “民言无嘉,憯(can 警戒)莫惩,嗟(哦)!”/ “呜呼(啊哈)!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先生欺余哉(呀)!”/ “有是哉(呀),子之迂也!”(你的迂腐竞是这样的呀!)古汉语的“哉”字表示感叹,一般用在句尾,而这个例句的“哉”却用于谓语,倒置在主语(“子”)的前面。这是一种极为少见的感叹句的特殊句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