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论纪昀的诗学观与诗歌批评.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纪昀的诗学观与诗歌批评.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纪昀的诗学观与诗歌批评.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纪昀的诗学观与诗歌批评.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纪昀的诗学观与诗歌批评.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纪昀的诗学观和诗歌批评。在中国学术批评史上,纪 昀是足可称为屈指可数的批评大师。他从千年的“源流正伪”中清理中 国古代诗歌遗产,从中提取诗歌美学范型,从而为抒情诗的发展指示了 方向。 纪昀汲取中国传统诗歌的精华,论诗坚持以“情”为本体,他认为 诗歌是吟咏情性的,强调诗歌抒写的是真情,由此出发,纪昀进而有诗 贵含蓄、诗重自然的诗学观,他对违背诗歌审美特点的两种评诗倾向进 行反思,维护了正确的诗学观和评诗方法,这更能突出他的诗学价值。 “涵咏与化”的直观批评方法,“会意于言外”的细参方法以及“比 而观之”的比较批评方法是纪昀诗歌批评中的三类批评方法。纪昀认为 对诗歌批评不能忽视了诗歌的内在意蕴,他所用的“涵咏与化”的直观 批评方法和“会意于言外”的细参方法就是从微观的角度、从诗歌本身 的审美艺术特点的要求出发,以此来评骘历代诗作,对符合这一特点的 诗作即肯定其艺术价值,而对违背了这一标准的评诗方法提出了批评, 这表明了纪昀对中国诗歌特质有深切的把握。他所用的比较批评既包括 纵向比较又包括横向比较,或求同,或析异,从宏观的角度通过寻求同 异的对比和类比来确定批评客体的价值和地位。 批评方法是批评思维方式的一种具体形式,从纪昀的文学批评中凸 现出鲜明的辩证思维特色。其主要表现为两方面:注重于整体与联系: 注重全面考察,防止片面性和简单化。自觉的辩证思维意识使纪昀的文 学批评比较公正、平允、通达。 关健词:纪昀,诗学观,诗歌批评,辩证思维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e x tm a i n l ys t u d i e sj iy u n sp o e t i ct h o u g h t sa n dp o e t r y c r i t i c i s m 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s c i e n c ec r i t i c i s m ,j iy u nc a n b ew e l lc a l l e dag r e a tc r i t i c h es o r e do u tt h e l e g a c yo f t h e a n c i e n tp o e t r yf r o mt h et h o u s a n d y e a rr e s o u r c e so fc h i n e s e p o e t r y ,f r o mw h i c hh ea b s t r a c t e dt h em o d e lo fp o e t r ye s t h e t i c s t h e r e f o r e , h es h o w e d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y r i c s j i y u nd r e wt h ee l i t e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p o e t r ya n dh e i n s i s t e dt h es e n t i m e n tb et h ec e n t e rw h i l ew ed i s c u s s e dp o e t r y h e t h o u g h tp o e t r yw a st oc h a n tt e m p e r a m e n ta n de m p h a s i z e dt h et r u e f e e l i n gf r o mt h ep o e t r y f r o mt h i sp o i n t ,j iy u ns h o w e dh i sp o e t i c t h o u g h t so fv a l u i n g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e m p h a s i z i n gn a t u r e j iy u n s e l f e x a m i n e dt w o p o e t r y c r i t i c i s m t e n d e n c y w h i c h o b e y e d t h e c h a r a e t e ro fp o e t r yt a s t ea n dp r o t e c t e dt h er i g h tp o e t i ct h o u g h t s a n dc r i t i c a lm e t h o do np o e t r y ,w h i c hf u r t h e ro u t s t a n dh i sp o e t r y s c l e n e e 。 h e r ea r ej iy u n st h r e em a i np o e t r yc r i t i c a lm e t h o d s ,t h a t i st os a y ,t h ea u d i o v i s u a lc r i t i c a lm e t h o do ff e e l i n g sa n dp o e m s m i x e dt o g e t h e r ,t h ef r a c t i o n i z i n g m e t h o do fc a t c h i n gt h e m e a n i n g s n “系统的文学批评”与精辟的“论析诗文源流正伪”正概括了纪昀文论 的主要特点。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现代学术界对纪昀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 其一是对有关纪昀文献资料的整理、校评、考辨,如上海扫叶山房石印 本纪评 ( 1 9 3 1 年) ,李庆甲集评、校点的瀛奎律髓刊误 ( 上海古籍出版社) ,黄爱平的四库全书纂修研究,郭伯恭的 考,余嘉锡的四库提要辩证,胡玉缙撰,王欣夫辑四 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 上海书店出版社) 等。但是,纪昀的一些更为重 要、更为直接的谈诗论艺文字尚未发掘、整理,它们隐藏在以下文献中: 由纪树署校注的纪文达公遗集( 嘉庆1 7 年纪树署刻本) 、纪批苏诗 择粹( 嘉庆2 2 年序番禺赵古龙选刊) 、苏文忠公诗集( 同治八年粤城 韫玉山套板) 。 其二是研究纪昀文论思想的成果,如: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学批 评史大纲、朱自清先生的诗文评的发展、王镇远和邬国平合著的清 代文学批评史、张健先生的清代诗学研究和周积明先生的文化视 野下的 ,以及一些专篇论文。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 学批评史大纲是第一部简要的中国批评全史,它简要地介绍了纪昀论 文学史上的源流正变,他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以及在文学批评史上所 做的贡献,朱东润先生独到的见地对后来的文论家研究纪昀有很大的启 发,他精辟的论断多为后来文论家所征引。朱自清先生语简但又精到地 概括了纪昀文论思想的特点。张健先生和王镇远、邬国平先生重点介绍 了纪昀的儒家诗学观。周积明先生则从文化学的角度,“潜心研究纪昀, 力图复原他在思想史、文化史上应有的尊严和地位”。( 纪昀评传序) 本文试图对纪昀的诗学观和诗歌批评方法、批评思维进行描述、评 析。纪昀的诗学观,充分汲取了中国古代诗论思想的精髓,对诗歌不同 于“讲学”、历史和实用性文章的审美和艺术特点又有他独特而公允的见 解,并从这样的诗学观出发,对前代诗派、诗作和诗学论著进行了有见 地的分析和评价。 纪昀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集大成时期的著名学者,这使他在中国文 学批评史的梳理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在由他担任总纂修官编 纂的四库全书总目中,“诗文评”类正选著作六十四部,七百三十一 卷,存目著作八十五部,五百二十四卷,并对这些著作进行了整理、考 证和提要勾玄。这一百四十九部诗文评著作的提要,不仅大体勾勒出我 国诗文评发展的概况,这些提要本身考辨精微,评价公允,分析平实。 它既可以说是传统诗文评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现代形态文学批评史 学科形成的基础。 他在集部中专立了“诗文评类”,这在分类学上给予了诗文评一个 独立的位置,标志着文学理论已经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来看待。纪昀 对传统的诗学批评进行了细化和深化,他大体理清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发展脉络,对诗文评的主要体例和特点也有概略的总结。他总结了古代 诗文评著作的五种体例:一是“究文体之源流,而评其工拙”,这是着眼 于文体的批评,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其特点是理论性较强,论 述全面,它以文体发展为线索,在叙述文体演进过程中对历代作家作了 评价;二是“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师承”,这是着眼于作家的批评,以 钟嵘诗品为代表。钟嵘诗品近于一部五言诗发展史,重在品评 历代五言诗人的高下等级,而且把历代五言诗歌创作的渊源归为国风、 小雅和楚辞;第三种类型以皎然诗式为代表,“备陈法律”,其特点 是研究诗歌语言的格式技法,属于诗格、诗法一类,着重谈创作原则; 第四种类型以孟柴本事诗为代表,叙述与诗人、作品有关本事“故 实”,有助于知人论世;第五种类型以刘放中山诗话、欧阳修六一 诗话为代表,涉笔成趣,可以说是小说化、随笔化的诗话,带有笔记 的特征。( 四库全书总目 ) 这些虽无法完全概括中国 古代诗文评全部形态,但它已总结了中国古代诗文评著作的几种主要体 例。这五种类型的划分代表了纪昀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特征的基本认识。 本文对纪昀文论思想的研究,资料来源主要有:纪文达公遗集( 嘉 庆1 7 年纪树署刻本,藏湖南省图书馆) 、纪批苏诗择粹、纪评 、纪评苏文忠公诗集等;另一资料来源为纪昀主编的四库全 书总目( 本文简称为总目) 。总目虽然不是纪昀一人写成,但它 可以反映纪昀的文学思想,其理由如下: 一、在四库全书总目编纂的巨大文化工程中,自四库馆开馆以 来,任总纂官一职的仅三人,这就是纪昀、陆锡熊和孙士毅。孙士毅任 职日短,“实际负总纂之责者,陆氏与纪昀耳”。由于纪、陆二人中, 陆锡熊入馆较晚,又死得较早,纪昀出力最巨,唯有他是“始终其事而 总其成者”。他“出入玉关,总持四库,万卷提纲,一手编注”。由他 一手勒定的四库全书总目这部空前规模的大目录书,与纪昀思想血 脉相通,总目因此成为全面反映纪昀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作品。 诚然,总目的宏制巨篇凝聚着众多纂修官的智慧和心血,分纂稿 诚然为总目的撰写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然而,正如黄云眉在从学 者作用上估计 之价值一文中所指出的:“就形式观之,提 要似为多人心血之结晶品,其实此书经纪氏之增窜删改、整齐画而 在二樟诗钞序中,纪昀又说:“余初学诗从玉溪集入,后颇 涉猎于苏、黄,于江西宗派亦略窥涯溴。尝有场屋为余驳放者,谓余诋祺 江西派,意在煽构,闻者或惑焉,及余所编四库书总目出,始知所传 蜚语,群疑乃释。由此可见,不仅纪昀本人,而且当时其它对纪昀不 甚了解的人,都以总目中见解为纪昀意见。 四、不仅如此,以总目所论与纪昀其它著述互勘,一脉相承乃 至完全相似处甚多,从中可进一步看出总目中反映的学术思想与纪 昀的学术思想特别是文学思想是相吻合的。 总目 评严羽日:“( 沧浪) 大旨取盛唐为宗, 主于妙悟。故以如空中之音,如象中色,如镜中花,如水中月,如羚 羊角,无迹可寻,为诗家之极则。” 纪文达公遗集 序评严羽沧浪诗话云:“严羽 沧浪诗话,始独标妙悟为正宗,所谓如空中音、相中色、如镜中花、如 水中月、如羚羊角无可寻,即司空图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 为诗家极则。” 又如总目 提要评陈师道诗:“其五言古诗出入郊、 岛之间,意所孤诣,殆不可攀,而生硬之处则未脱江西之习,七言古诗 颇学韩愈,亦问似黄庭坚,而颇伤謇直,篇什不多,自知非所长也。五 言律诗佳处往往逼杜甫,而间失之僻涩。七言律诗风骨磊落,而间失之 太快大尽。五、七言绝句纯为杜甫遣兴之格,未合中声,长短句亦自为 别调,不甚当行。大抵词不如诗,诗则绝句不如古诗,古诗不如律诗, 律诗则七言不如五言。” 纪昀后山集诗钞序亦云:“其五言古剿削坚苦,出入于郊、岛之 间,意所孤诣,殆不可攀。其生硬权材则不免江西恶习。七言古多效昌 黎,而问杂以涪翁之格,语健而不免粗,气劲而不免直。喜以拗折为长, 而不免少开合变动之妙。篇什特少,亦自知非所长耶。五言律苍坚瘦劲, 实逼少陵,其间意僻语涩者,亦往往自露本质。然胎息古人,得其神髓, 而不自掩其性情,此后山所以善学杜也。七言律嵌崎磊落,矫矫独行, 惟语太率而意太竭者,是其短。五、七言绝则纯为少陵遣兴之体,合格 者十不一二矣。大抵绝不如古,古不如律,律又七言不如五言。” 再如总目 提要论李商隐无题:“无题之 中有确有寄托者,来是空言去绝踪之类是也。有戏为艳体者,近知 。纪文达公遗集卷九【m 】二樟诗钞序清嘉庆17 年纪树署刻本2 5 页 。 附:周积明先生对纪昀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关系论述得很充分、详实,对此问题的论述 本文主要参考了周积明先生的观点 名阿侯之类是也。有失去本题者,万里风波一叶舟之类是也。有与 无题相连误合为一者,幽人不倦赏之类是也。其摘首二字为题, 如碧城、锦瑟诸篇,亦同此例,一概以美人香草解之,殊乖本旨。” 纪昀玉溪生诗说中评“八岁偷照镜”二首亦云:“无题诸诗 有确有寄托者,来是空言去绝踪之类是也。有戏为艳体者,近知 名阿侯之类是也。有实有本事者,如昨夜星辰昨夜风之类是也。 有失去本题而后人题日无题者,如万里风波一叶舟之类是也。 有与无题诗相连,失去本题,误合为一者,如幽人不倦赏是也。 宜分别观之,不必概为穿凿。” 后山集钞据纪昀自序成于乾隆甲申七月,即乾隆二十九年。玉 溪生诗说成于乾隆庚午十一年,即乾隆十五年。两者都早于总目 的纂修。由此可见,纪昀在删定各纂修官所呈提要稿时,已然将自己的 学术思想和文化观念大量地灌注入总目内,总目因此成为全面反 映纪昀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作品。陈鹤在纪文达公遗集序中说,“后 之人”欲了解纪昀,应“博观之提要”,而“约求之”纪文达公 遗集。以上的论述说明总目确实能反映纪昀的学术思想。 第一章纪昀对诗歌本质的认识 第一节纪昀对“诗之本旨”的界说 中国诗歌批评史上,关于诗歌的见解大致可以分成“论理”和“缘 情”两种倾向。前者以宋代的理学家为代表,纪昀在总目( 击壤集) 提要中指出:“自班固作咏史诗始兆论宗;东方朔作诫子诗始 涉理路。沿及北宋,鄙唐人不知道,于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词为末。”( 卷 五三) 这种影响及于明清两代;后者以陆机为代表,至清代袁枚则将它 推向极致。纪昀论诗之本旨,鲜明地选择了后者。他说: “诗比性情,义存比兴。”。 “举日星河岳,草秀珍舒,鸟啼花放,有触乎情即可以宕其性灵, 是诗本乎性情者然也。”。 。四库全书总目* 卷一五六集部横塘集,2 0 9 1 页 注:本文引言出自总目,均为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m 】北京:中华 书局1 9 7 7 年版 。纪文迭公遗集卷九 m 冰瓯草序清嘉庆l7 年纪树署刻本8 页 名阿侯之类是也。有失去本题者,万里风波一叶舟之类是也。有与 无题相连误合为一者,幽人不倦赏之类是也。其摘首二字为题, 如碧城、锦瑟诸篇,亦同此例,一概以美人香草解之,殊乖本旨。” 纪昀玉溪生诗说中评“八岁偷照镜”二首亦云:“无题诸诗 有确有寄托者,来是空言去绝踪之类是也。有戏为艳体者,近知 名阿侯之类是也。有实有本事者,如昨夜星辰昨夜风之类是也。 有失去本题而后人题日无题者,如万里风波一叶舟之类是也。 有与无题诗相连,失去本题,误合为一者,如幽人不倦赏是也。 宜分别观之,不必概为穿凿。” 后山集钞据纪昀自序成于乾隆甲申七月,即乾隆二十九年。玉 溪生诗说成于乾隆庚午十一年,即乾隆十五年。两者都早于总目 的纂修。由此可见,纪昀在删定各纂修官所呈提要稿时,已然将自己的 学术思想和文化观念大量地灌注入总目内,总目因此成为全面反 映纪昀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作品。陈鹤在纪文达公遗集序中说,“后 之人”欲了解纪昀,应“博观之提要”,而“约求之”纪文达公 遗集。以上的论述说明总目确实能反映纪昀的学术思想。 第一章纪昀对诗歌本质的认识 第一节纪昀对“诗之本旨”的界说 中国诗歌批评史上,关于诗歌的见解大致可以分成“论理”和“缘 情”两种倾向。前者以宋代的理学家为代表,纪昀在总目( 击壤集) 提要中指出:“自班固作咏史诗始兆论宗;东方朔作诫子诗始 涉理路。沿及北宋,鄙唐人不知道,于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词为末。”( 卷 五三) 这种影响及于明清两代;后者以陆机为代表,至清代袁枚则将它 推向极致。纪昀论诗之本旨,鲜明地选择了后者。他说: “诗比性情,义存比兴。”。 “举日星河岳,草秀珍舒,鸟啼花放,有触乎情即可以宕其性灵, 是诗本乎性情者然也。”。 。四库全书总目* 卷一五六集部横塘集,2 0 9 1 页 注:本文引言出自总目,均为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m 】北京:中华 书局1 9 7 7 年版 。纪文迭公遗集卷九 m 冰瓯草序清嘉庆l7 年纪树署刻本8 页 “盖志者,性情之所之,亦即人品、学问之所见。” c c 其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短而味长,言止而意不尽与言在此而 意在彼者,恒使人黯然有思,国然高望。”。 “平心而论,其五言古剥削坚苦,出入于郊、岛之间,意所孤诣, 殆不可攀。其间意僻语涩者,亦往往自露本质。然胎息古人,得其 神髓,而不自掩其性情,此后山所以善学杜也。七言律嵌崎磊落,矫矫 独行,惟语太率而意太竭者,是其短。”。 “气不炼则雕锼工丽,仅为土偶之衣冠,神不炼则意言并尽,兴象 不远。回 “故善为诗者,其思浚发于性灵,其意陶镕于学问,凡物色之感于 外,与喜、恕、哀、乐之动于中者,两相薄而发为歌咏,刘勰所谓。晴 往似赠,兴来如答,盖即此意。”。 纪昀诗学观以情为本体,并由此而派生出诗情表现的艺术特点,即 诗贵含蓄和诗重自然的问题。纪昀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既是他对诗歌审 美特征的认识,也是他进行诗歌评论的理论立场。 一、“诗本性情” 纪昀多次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他把“情”规定为诗的本源,诗 的核心,诗的灵魂。纪昀重情,他重视诗歌所抒发的真情。有的诗歌为 了抒发发自肺腑的真情,即使弱化了诗歌的艺术性,纪昀并不苟求,对 此他表示理解仍然赞叹有加。如纪昀在评点苏轼荔支叹一诗时,竟 不由自主地为诗人发自肺腑的赤诚之情所感动,以至对“君不见武夷溪 边粟粒芽”以下一段直刺时事、略无隐避的咏唱加以热烈颂扬:“自此以 下,百端交集,胸中郁悖有不可已者。不可以已而言,斯为至言。” 可 见,思想感情的真率是纪昀文学审美理想所在。 诗歌应“吟咏情性”这一观点,早在魏晋南北朝时,诗论家就多根 据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来了。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从表现内容到 表现形式揭开了诗歌的审美本质。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认为“形诸舞咏”的诗歌是“吟 “纪文达公遗集 。纪文达公遗集 。纪文达公遗集 。纪文达公遗集* 。纪文达公遗集* 。纪批苏诗择粹 卷九 m 郭茗山诗集序清- 嘉庆l7 年纪树署刻本,16 页 卷九 m 香亭文稿序清- 嘉庆17 年纪树署刻本,16 17 页 卷九 m 】后山诗钞序,清- 嘉庆17 年纪树署刻本3 页 卷九 m 】唐人试律说序清嘉庆17 年纪树署刻本2 页 卷九 m 】,清艳堂诗序清嘉庆l7 年纪树署刻本28 页 卷十五【m 】番禺后学赵古农圣伊手择嘉庆二十二年16 页 学”的诗学观,纪昀斥之为“持论偏僻,殊为谬妄”,不过纪昀批评道 学家之诗“惟涉理路”,但他并不反对诗歌中可含理趣,他在唐人试律 说中表明了这种观点,“诗本性情,可以含理趣,而不能作理语。”他 认为诗中并不是不要理,而是不能于诗中见理,理于诗中应“不着色相”, 也即是说诗人要不露形迹地表现自已的主张或思想倾向。正因如此,尽 管苏轼所作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一诗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 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怜”等诸多议论,但由于这首诗是“状理 则理趣浑然”,故纪昀评日:“识入深微,不嫌说理”( 纪评苏诗卷二 十九) ,这种排斥“理障”而认同“理趣”的诗学观念,表明纪昀对于 诗歌的特质和本性有高度的了悟和把握。 二、诗贵自然 在纪昀看来,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应是从心底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 “如星夜聚,或疏或密,或低或昂,是为自然之文章”。罾他提倡诗 重自然。“善为诗者,其思浚发于性灵”,( 清艳堂诗序) 诗歌情感 应是自然抒发而不是“强为”或“强求”的结果。纪昀认为诗歌应“可 譬文心,妙造自然”。 纪昀认为自然既指诗歌之审美艺术特点,“风水沦涟,波折天然,此 文章之化境”。,又指创作原则,“从来大家之文,无意求工而机趣环生, 总由成竹在胸,故能挥洒如意,所谓风行水上,自成文章也。” 他赞同 刘勰论创作重在自然本色之体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纪昀于此 上批日:“此一篇之大旨”。他在总目 评袁燮之文:“淳朴 质直,不事雕绘,而真气流露,颇近自然”。 “自然”作为一种审美理想最早并非由纪昀提出的。它作为中国古 典文艺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其源头在老庄,作为一种审美理想,自然这一 美学观念的真正确立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自己的文学实绩向 世人展示了自然的美学价值,“平淡自然”成为后人对他的最高赞赏。刘 勰在剖析自然的内涵时曾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又说:“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盖自然耳”。刘勰认为自然是指 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其不借助于外在的修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总目卷一六六,集部雪峰集条2 2 17 页 。纪文达公遗集卷十三【m 1 聚星砚铭清,嘉庆17 年纪树署刻本1o 页 。纪文达公遗集卷十三【m 】“荷叶砚铭* 清嘉庆17 年纪树署刻本6 页 。纪文达公遗集卷十三【m 】水波砚铭,清- 嘉庆1 7 年纪树署刻本9 页 。刘权之纪文达公遗集序 m 1 清嘉庆17 年纪树署刊本纪文达公遗集卷首 钟嵘所倡导“自然英旨”的审美范式,要求诗既要追求自然,又要求华 美。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等对陶渊明的“平淡自然”大力推崇,并 从理论和实践上大大丰富了自然的理论内涵。元、明批评家将自然与理 与法相联系,为自然的审美范式找到了一个新的视角。他们在评述历代 诗人时眼界更开阔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自然的美学内涵。从元明开 始提出将自然与法度相联系,但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纪昀同时代人有 不同的看法。清王又华云:“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便率 意无味”( 古今词论) ,他一面推崇自然,一面又强调这种自然离不开 精雕细刻。但同时又有人反对雕琢,认为自然就是“不雕琢,不假借, 不著色相,不落言筌也”。纪昀以清醒的目光审视前人有关自然的诗论, 汲取了其思想之精髓,他又能辨明其偏颇之处,并形成自己有关自然的 诗学观。 对于自然和法度之关系,纪昀一方面推崇自然,另一方面又反对诗 歌不事自然而刻意雕琢。在纪昀看来,自然用作诗的风格,则指不勉强, 不造作,不局促,不呆板,浑成圆转,真挚淳美。自然作为种创作原 则,所谓“自然”者,非率直之谓,它指的是天然而成,非人力而为。 可见自然与刻凿是相柢牾的。在纪昀看来,诗歌“细意刻画,妙造自然,” 而“襞积错杂非诗也。俳偶呆滞亦非诗也”( 庚辰集清露点荷 珠) ,堆砌错杂不是诗,俳偶呆滞也不是诗,因为诗有肌肤、有血脉、 有骨胳、有精神,故作诗之一大忌便是刻凿。纪昀重自然,主张要处理 好自然与工巧的关系。他认为诗“以自然为上,工巧次之。工巧之至, 始入自然;自然之妙,无须工巧。”( 庚辰集清露点荷珠) 在纪昀看 来,自然是诗的第一境界,自然而出,无关造化,乃为化境。他认为诗 重自然,但又不绝对排斥工巧。在处理两者关系时,以自然为第一原则, 工巧为第二原则。如果诗歌违背了自然的原则,追求工巧,“凡摹形写照 之题,以工巧为上”,虽然“巧而纤,巧而不稳,巧而有雕琢斧凿之痕, 皆非其至者”也( 庚辰集清露点荷珠) 。巧而纤,巧而不稳,巧而有 雕琢斧凿之痕,误此一关,遂成蹑空之作,故算不上好诗。纪昀论“自 然”原则与诗歌要抒写性情这一本旨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诗歌主要是 抒情写意的,如果用工太过,则会影响情、意的充分表达,“炼句胜则情 必不足,语益工而意必不逮”。用巧太过,劳劳于镂心刻骨,实是诗之大 忌。纪昀所追寻的正是这样一种境界:真朴而委婉,孤劲而忠厚,平淡 而醴粹,质中有文,文中有质,浑然天成,绝无痕迹。 三、诗重含蓄 纪昀认为诗歌主要是抒情写性的,故情感的抒发不应太直、太露、 一泻无余,而贵在含蓄,“言止而意不尽”、“言在此而意在彼”,让人回 味无穷。从上文所引“其思表纤旨,文外曲致恒使人黯然有思,圉 然高望。”“神不炼则意言并尽,兴象不远”等几段话中可见他的这一诗 学观。 诗歌应“言近旨远”、“意在言外”,这并不是纪昀首次提出的。从历 史上看,这一审美理想则在刘勰文心雕龙的隐秀篇中已经能够 找到其萌芽。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所说的“隐”,即“隐也 者,文外之重旨者也”,而“隐”作为一种含蓄之美所重视的是“文外 之重旨”,所以诗文应“义主文外”,应“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这 样才能“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无厌矣。”这一萌芽通过唐人大量的艺 术实践而渐渐发展壮大,到了宋代,“意在言外”、“言近旨远”是宋人对 艺术表现上最高境界的追求。但宋代,由于“文以载道”观念的加强, 于是读者所探求、辨析的“言外之意”便大多偏重于伦理道德之一端。 纪昀强调诗歌要有“言外之意”,仍指的是作者所表达的发之于胸臆之意。 他提出“言短而味长,言止而意不尽与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恒使人黯然 有思,国然高望。”即要充分发挥诗歌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唤起读者 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咀嚼体味那字句之外隽永深长的情思和意趣,以 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他在总目 ( 卷一五一) 论 司空图论诗歌特点时有如下论述: “( 司空图) 谓诗贯六义,讽谕、抑扬,滓蓄、渊雅,皆在其中。 惟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言意外之致。深解诗理。” 司空图诗品中描述诗歌“含蓄”的特点:“不着一字,尽得风 流:语不涉已,已不堪忧。浅深聚散,万取一收。”他所说的“不 着一字,尽得风流”即指明了诗歌中含有“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纪昀认为诗作品的韵外之致、味外之味是一 个诗人的心灵与对象世界相凑泊、相默契的境界,这些味外,韵外,象 外,景外的旨趣,都不可能由诗人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语言 的启发性和暗示性,让读者自求得它们,故他认为司空图“深解诗理”。 纪昀论诗注重言外之意,这不仅是中国诗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 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中国古代诗歌多系四、五、七言的短句,常见的 律诗、绝句不过是八句、四旬的短章,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 含蓄不尽。在一首诗中,言总是有尽的,但是这有尽的言所包涵的意味, 它们所给予读者的启发都应当是无尽的。而诗歌中的语言包含有言内义 和言外义。所说的言内义或是诗歌语言所负荷的,或是诗歌语言所蕴含 的,或是诗歌语言所指代的;而言外之意则是指诗人未尝言传,而读者 可以意会的。言内义在字里,而言外义在行间。总结创作实践的经验, 欲求达意,最好的方法是,既诉诸言内,又寄诸言外。诗人虽然没有诉 诸言辞,但在字里行间有一种暗示,引导读者往某一个方向去想,以达 到诗人意向之所在。纪昀重诗歌含蓄的特点即强调诗歌要富有言外义, 状物而不滞于物,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引导读者展开丰富的 联想和想象。 诗歌应吟咏情性、诗贵自然、诗重含蓄这些诗学观并非始出于纪昀。 身处我国传统学术文化总结时代的纪昀,以敏锐的眼光辨析着我国二千 年来纷纭复杂的诗学观,冷静而执著地把握诗歌的本质特点,他以学术 文化总结者的姿态,对前人的诗论观作明察秋毫的辨析,他的诗论在这 种辨析中放射出睿智的光芒。 第二节对两种诗歌批评倾向的反思 纪昀重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点,要求评诗者必须按照诗歌本身的特 点、规律去客观地评论诗歌。纪昀对违背诗歌本身艺术规律的两种批评 倾向“以史实去索隐诗意”和理学家“以论理为本”的评诗的方法进行 反思,他认为这样解诗忽视了诗歌的内在意蕴和诗歌本身的审美特点, “遇转则割裂,别立一意”,违背了诗歌的基本规律,势必会曲解诗意。 对两种批评倾向的反思,维护正确的诗学观,使纪昀的诗学观的价值更 为凸瑚。 一、“以讲学为诗家正脉,风雅扫地矣” 纪昀对理学家文学批评进行反思、反驳。如他批评余冬诗话:“所 论多作理语”,“夫以讲学之见论文,已不能得文外之致,至以讲学之见 论诗,益去之千里矣。”。他在总目 中说:“朱之以 涛为余事”,故其论诗之言“未必遂为定论”。显然这些见解表明了他对 以理学观念来评论诗文而置文学本身的特性于不顾的习气皆致不满。 两宋以来,随着理学崛兴、壮大,“推理以存义”的理学家越来越热 衷于在文学作品里说理以至说教,从而推衍出“言理而不言情”、“以议 论为诗”的文学路线。纪昀指认义理之学与词章之学,道学之诗和诗人 。总目卷一九七集部余冬诗话条2 7 6 8 页 可行于天下矣。”w 纪昀尊重文学艺术特性,提出“诗本性情,义存比兴”,认为诗歌应 是以情为本体的。在谈到理学的偏颇时指出:“盖道学之儒与文章之士各 明一义,固不可得而强同也”。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其执论甚严, 大意主于论理而不论文”,文章正宗一出助长了宋诗谈理风气,在当 时的影响甚大,纪昀却以雄辩无可争议的事实否定其以理论文的偏激观 点:“德秀虽号名儒,其说亦卓然成理,而四五百年以来,自讲学家以外, 未有尊而用之者,岂非不近人情之事,终不能强行于天下欤? ”。 纪昀以他对文学艺术深刻的了悟和把握,明确地把文学与理学,“诗 人之诗”和“道学之诗”区分开来,认为两者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他尊 重诗歌本身艺术规律,看到了理学家“借咏歌以谈道学”的文艺观念是 对文艺基本规律的根本性悖背,他对高扬道学之“理”,排拒缘情之作的 典型的道学文艺观斥之为“持论偏僻,殊为谬妄”。劬纪昀并对曾独断一 时的理学家“以理为本体”的诗学观进行反思,凸现了他的诗学观的价 值。 二、对索隐批评的反思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偏向为人生的社会批评,这就使得历代都有不 少的说诗者或以史实、或以人事,对诗意抉微发隐,句句坐实,从而导 致随意比附,穿凿附会。王先霈先生曾把这种批评称之为“索隐批评”, 并指出:“从方法论上说,索隐批评极端夸大文学符号的可分解性,把一 篇作品分割成许多独立的符码单元,把一个兴象、一个喻体等价地置换 成一个政治客体、政治意念”。唧 纪昀推重“兴象深微,笔笔超妙”的诗风,因此,他反对文学批评 中的索隐心态,主张用比较通达的眼光研究作品。 提出对于诗歌“不可以史实索隐诗意”,表明纪昀尊重诗歌本身的艺 术特点和规律。从作品方面来说,诗不同于史,历史是对己发生过的事 实作如实的纪录。而诗歌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诗歌创作的过 程,是作家把客观实际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质变过程,其间经过微妙 而复杂的心理加工过程,注入了主体的感受、情感、意趣、想象、发现、 卷一九七集部诗谭条2 7 7 3 页 卷一八七集部文章正宗2 6 l9 页 卷一六六集部云峰集2 2 17 页 中国文学批评的解码方式【a 】文学评论【c 】19 9 3 年第1 期一一一掰 o 0 0 认识和理想等。诗歌主要是吟咏情性的,而不是表征事实,他要传达的 是一种情感和意味,它往往是不必指实也不能去指实的,如定要以史实 去索隐诗意,只能割裂诗之本义精神,就如纪昀所说“乃或至穿凿而难 通”。因此,纪昀反对文学批评中这种固执胶着的态度,主张用比较通 达的眼光研究作品,尤其应该注意到文学创作自身的特点。宋人许颂彦 周诗话批评杜牧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句, 说杜牧对于“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了措大不 识好恶”。纪昀批评许频不懂诗歌巧妙、曲折、形象的表现方式,二乔 两位元贵妇人在诗中乃作为社稷尊严的象征,“二人入魏,即吴亡可 知”,“此诗人不欲质言,变其词耳,颚遽诋为秀才不知好恶,殊失牧 意”,曾又如安盘颐山诗话因为杜甫“朝扣富儿门”四句诗,讥笑他 “致君尧舜上”之妄,纪昀认为这种批评“亦失之固”。归田诗话过 于拘泥于史实而讥笑张耒中兴碑中“玉环妖血无人扫”句,说贵妃 乃缢死,未尝溅血,纪昀讽刺他“是忘哀江头血污游魂旬也”。 如此看来以史实索隐诗意违背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点,对诗歌推求过甚, 难以理解到诗之本意。 以史实索隐诗意在宋人中表现突出。“自宋人倡诗史之说,而笺 杜诗者遂以刘昀、宋祁二书( 旧唐书与新唐书) 据为稿本,字 一句,务使与纪传相符”,。这是纪昀对宋以来诸家注杜的总评。宋人解 杜诗,“务使与纪传符”,他们往往不能辩证地理解诗与史的关系,他们 在寻求诗人的“言外之意”时,将史料作为比附诗意的依据,因此受到 纪昀的批评。 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指出:“夫忠君爱国,君子 之心,感事忧时,风人之旨,杜诗所以高于诸家者,固在于是,然集中 根本不过数十首耳。咏月而以为比肃宗,咏萤而以为比李辅国,则诗家 无景物矣。谓纨祷下服比小人,谓儒冠上服比君子,则诗家无字句矣。 元闳所论,虽未必全得杜意,而刊除附会,涵咏性情,颇能会于意言之 外。其中如白鸥没浩荡句,必抑苏轼而申宋敏求,宛马总肥秦苜蓿 句,正用汉武帝离宫种曹蓿事,而执误本春苜蓿字,以为不对汉 嫖姚,又往往喜言诗谶,尤属不经。然大旨合者为多,胜旧注之穿凿远 矣。” 卷一九五集部 卷一九七集部 卷一四九集部 卷一四九集部 页页页页 i 7;9 i 9 i l * 条条 话话 诗诗捃捃周田诗诗彦归杜杜 代嵌 *弦势 日日日目曲坩凸坩凸心_:思 0 o 0 宋人强调杜甫的“忠君爱国”,“一饭不忘君”,在宋人穷究细研 的迂阔考据下,情思飞动、出神入化的杜诗化为索然无味的历史记录或 处处隐含社会人事的影射。如此思维定势和鉴赏心态受到纪昀的断然批 评:“咏月而以为比肃宗,咏萤而以为比李辅国,则诗家无景物矣。谓纨 祷下服比小人,谓儒冠上服比君子,则诗家无字句矣。”这真是洞察诗歌 创作与鉴赏真谛的议论。纪昀尊重诗歌本身的艺术特点,对杜诗有通脱 的理解和心路的沟通,因而他看到杜甫诗歌情思飞动,出神入化, “沉 郁顿挫”、“意境宏深”,具有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宋人虽然敏锐地 注意到杜诲包涵着深刻、丰富的历史内容。然而,他们解杜诗以史实去 比附诗意,于是在笺释时,有时便无视作品的实际,将史料拿来穿凿比 附,因而难以看到杜甫不是用冷静的理智写诗而是以蕴藉深沉的感情写 诗,如此解杜诗,只能使“子美之诗委地矣。”纪昀坚持正确的诗学观, 以此为依托解诗,他对诗歌有正确的理解和心路的沟通,能体会诗歌的 真意,他在对索隐批评的反思时,也为人们真正理解诗意指明了正确的 方向。 第二章纪昀的诗歌批评方法 纪昀的诗歌批评方法是由他的的诗学观推衍出来解剖、把握文学艺 术世界的工具,因而他的诗歌批评方法受他的诗学观的影响和制约。纪 昀从全方位的角度对诗歌进行批评,注重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对批评客 体进行价值定位。纪昀诗歌批评中的“涵咏与化”的整体直观方法与“会 意于言外”的细参方法就是侧重于从诗歌本身的审美特点、从微观上来 把握确定批评客体的价值,比较批评则从宏观的角度通过寻求同异的对 比和类比来确定批评客体的价值和地位。 第一节“涵咏与化”的整体直观批评方法 一、“涵咏与化”的具体内涵 纪昀对中国诗歌特质有真切的把握,他论诗重言外之意,忌太直、 太露,在他看来,一览无余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 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 “涵咏与化”的批评方法是纪昀所亟亟提倡的: “善为诗者,当取古人佳处涵咏之,使意境活泼于在目前。” 。纪文达公遗集卷九 m 】清艳堂诗序清嘉庆17 年纪树署刻本2 8 页 “陶( 潜) 诗之妙,所谓寄至味于淡泊,发纤穰于简古,其神理在 笔墨之外,可以涵咏与化,而不可一字一句求之于町畦之内。” 早在纪昀之前,“涵咏”的方法大力提倡于朱熹,至清代而发扬光大。 朱熹提倡以“讽昧”而求作品的“指意”。朱熹强调诗的内部有血脉相通, 这样构成的意象是个活的整体。因此读诗的人必须通过反复涵咏,把握 住这个活泼的意象,把握它内部的血脉流通。受朱熹影响,沈德潜也注 重读诗“涵咏之”,这样方能“真得读诗趣味”,他在说诗啐语卷上 云:“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 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朱子曰:讽咏以昌 之,涵濡以体之。真得读诗趣昧。”清人的“涵咏”说,多和沈德潜一 样,受朱熹影响,注重用“涵咏”之法读诗,重视对诗歌作整体把握, 从丽把握住诗歌中的整体意象,主要强调对诗歌赏玩,把“涵咏”作为 一种读诗方法。 纪昀提出的“可以涵咏与化,而不可二字一句求之于町畦之内”包 含两方面含义:一方丽指的是对批评对象作整体把握,从而把握诗歌的 整体意象;它全心专注子感觉,致力于直寻诗文之醇美。并脱卸语言文 字与逻辑思维的束维,以心灵的超悟与邈远的情景、意境取得和谐与默 契。它要求人们重视对作品文本的体会,“取古人佳处涵咏之”,对作品 反复涵咏体会,因声求气,由气通意,使读者之心与作者之心“欣合于 无间”,如此,才能接触到诗歌的活泼的生命,获得美的享受,“使意境 活泼如在目前”,从而领悟到古人诗歌佳处之所在。并在长期潜心欣赏把 玩优秀诗歌作品中养成艺术感受能力,这不仅能够避免某些脱离文本的 附会之说,而且还往往能够比那些“专以沉思力索”者更准确地把握作 品的“文心”,对诗歌形象内含的情思、韵味作直接的领会和把握。 另一方面又含有要求对诗歌的解说不能拘泥于一字一句,作局部的 细节式的解说的意味。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强调“涵咏与化”的评 诗方法要注重整体式的直观把握。这其中给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即 纪昀所说的“涵咏与化”不仅是一种读诗方法,对诗歌进行赏鉴,而且 纪昀又把它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即在肯定对诗歌意象作整体把握时,又 对对诗歌作一字一句的脱离整体的直观式分析提出批评,对前代诗论家 的违背这一审美原则的评诗方法提出批评,这是纪昀“涵咏与化”批评 方法的可贵之处。 。总目 卷一七四,集部陶诗析义23 5 5 页 二、“涵咏与化”的具体诗学批评 纪昀在评陶诗时明确提出可以用“涵咏与化”的诗学批评方法。他 在总目 中指出:“陶( 潜) 诗之妙,所谓寄至昧于淡 泊,发纤乖农于简古,其神理在笔墨之外,可以涵咏与化,而不可一字一 句求之于町畦之内”。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 然忘食”。他作诗追求的是意会,神往,而不拘于形式。陶之自得,始 自于其性情中的自为自乐之性,表现了对意与神的追求,陶渊明在凝望 “l l |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刹那间,悟到此中有真意,但这种“真 意”也只能停留在领悟之中,若要加以条理分辨,则“欲辨已忘言”。纪 昀说陶诗之妙“其神理在笔墨之外”,指明了陶诗是一种以意象传情的超 逻辑、超语言的纯粹的审美世界。因而在鉴赏陶诗时,“可以涵咏与化”。 这即指出了对陶诗的领悟要脱卸语言文字与逻辑思维的束维,对陶诗反 复涵咏体会,因声求气,由气通意,心灵的超悟与邈远的情景、意境取 得和谐与默契,体会到陶诗中平淡自然的意境,领悟到诗人“欲辨已忘 言”之真意。因而这是鉴赏陶诗的方法,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感受的 秘诀。宋初著名隐逸诗人林逋遁迹西湖,“以鹤为妻,以梅为子”,对他 所作的小隐自题纪昀评价颇高,“景中有人,拆读之句句精妙”,不 过诗中要体会出诗人之心在寂寥中与外在世界交融的意境则要“连读之 一气涌出”。,也即是要求通过用涵咏的方法对诗歌作整体把握才能体会 到这种意境。 诗有肌肤、有血脉、有骨胳、有精神,纪昀认为诗论家论诗当去三 弊,日泥、日凿、日碎。纪昀既以“涵咏与化”为评诗方法,他对两类 违背了诗歌本身的审美特点的评诗方法提出批评:拘泥于一字一句的局 部的细节的评诗法和“刻意推求”、“务为深解”的评诗方法。纪昀推重 离骚:“楚辞一书,文重义隐,寄托遥深。” 他逼近真实地认识到 屈原诗赋的抒情诗本质。对于这样一个“文重义隐,寄托遥深”的情感 缤纷世界,纪昀认为用“涵咏之”这类尊重诗歌审美艺术特点的方法才 能领会到此种境界,而任何拘泥于一字一句的宗经之说或考据求实都显 然是一种审美上的谬误,纪昀在检视历代楚辞章句集注时,便将这 种见解化为批评:“楚辞实诗赋之流,未可说以诂经之法。”,“词赋之 。总目卷一七四集部陶诗析义条2 3 5 5 页 。方虚谷原选纪晓岚批点李光垣等校刊瀛奎律髓刊误( 卷二十三) m 】“小隐自题 双桂堂施藏板2 2 页 。总日卷一四八集部楚辞集解条19 77 页 体与叙事不同,寄托之言与庄语不同,往往恍惚汗漫,翕张反复,迥出 于蹊径之外。疏以训诂,核以事实,则刻舟求剑矣。”“。 他在总目 中进一步阐明了这种见解:“自释道源 以后,注其诗者凡数家,而无题诸篇,穿凿尤甚。一概以美人 香草解之,殊乖本旨。至于流俗传诵,多录其绮艳之作,如集中有感 二首之类,选本从无及之者,取所短而遗所长,益失之矣。”。后世诗注 家对李商隐诗的解说不作整体的直观把握,而“刻意推求,务为深解”, 以为李商隐的诗歌都有所指实,皆以寓言君臣为说,如此解诗难以领会 到李商隐诗歌之真义,诗人之真意,他们因而受到纪昀的批评。纪昀认 为如此解李商隐的诗“殊多穿凿”。尽管李商隐确曾一再道明他的诗歌 创作有“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的意蕴,但他一生诗歌创 作宏富,很难说每一篇都是“楚雨含情皆有托”,借男女之爱喻君臣遇 合。更何况李商隐的诗常带有朦胧飘忽性,通过“涵咏与化”的方法才 能体会得到它们所传递的其实是一种多层次的情绪氛围,弥漫着浓重的 怅望、迷惘、和感伤。对这样的境界和情思,是无法去指实也不必去指 实的,和那“务为深解”李商隐诗的注家比较起来,纪昀的眼光要高明 得多。 第二节“会意于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