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通观历代的九歌研究,文化背景研究一直是研究中的重点。九歌独特 的艺术形式和神奇浪漫的诗风被历代的研究者所称道,其中关于九歌与楚地 特有的巫文化的揭示更成为九歌研究的核心所在。 本文在充分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承认九歌与楚文化有着不可 割舍的关系,但同时,作为一种北来的文化因子,楚文化的形成也离不开江汉地 区固有的土著文化对它的滋养。本文即是试图进一步探寻形成楚文化独特风貌的 原因及其与当地土著文化一巴文化的关系。巴文化崇巫好乐、轻灵狂放的特质迥 异于中原文化的敦厚大气、混沌质朴,必然会对新兴的楚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和 冲击,这种影响和冲击进一步辐射蔓延,进而影响屈原乃至九歌的创作。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本文首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巴、楚文化分别进行了梳 理,理清其民族源流和文化内涵,并进一步对九歌中的具体篇目进行鉴赏解 读,采用内外证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文本与考古材料、田间考查和民俗调查等进 行论证,同时也努力利用人类文化学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九歌不论从 外在的文化土壤、还是从内在的情感倾向、意象选择和审美取向等都在很大程度 上受到巴文化的影响。巴文化确为九歌这枝古代文学的奇葩提供了丰厚的土 壤。 关键词:屈原;九歌;巴文化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r o u g h o u t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o d e s r e s e a r c h ,r e s e a r c ho n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 s h a sb e e nt h ef o c u so ft h es t u d y t h eo d e si sa l w a y st ob ep r a i s e db yr e s e a r c h e r s , b e c a u s eo fi t su n i q u ef o r mo fa r ta n dt h em i r a c u l o u sm a n n e r ,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t h eo d e sa n dc h uw uw a st h ec o r eo ft h es t u d y i nt h i sp a p e r ,t of u l l ya b s o r bt h er e s u l t so f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 ,ia c c e p tt h a tt h eo d e s a n dt h ec u l t u r ei nc h ut e r r i t o r yc a nn o tb el e tg oo f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u ta tt h es a m e t i m e ,a sa c u l t u r a lf a c t o rc o m ef r o mt h en o r t h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c u l t u r ei nc h u t e r r i t o r y c a nn o tb es e p a r a t e df r o mt h ei n h e r e n to ft h ei n d i g e n o u sc u l t u r ew h i c hn u r t u r e di n ji a n g h a l la r e a t h i sp a p e ri sa t t e m p tt of u r t h e re x p l o r e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c u l t u r ei nc h u t e r r i t o r ya n di t su n i q u ec h a r a c t e r ,s e t t i n go ft h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l o c a li n d i g e n o u sc u l t u r e - t h ec u l t u r ei nb at e r r i t o r y t h ec u l t u r ei nb at e r r i t o r yh a v ed e e pa f f e c t i o nf o rm u s i c a n dw i t c h , a n dt h eb r i s kw i l d e rn a t u r eo ft h ec u l t u r ei sq u i t e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c e n t r a l p l a i n sc u l t u r ea i r s oi ti sb o u n dt oi n f l u e n c ea n di m p a c tt h ee m e r g i n gc u l t u r eo fc h u , a n da l s oa f f e c t i n gq uy u a na n dt h ec r e a t i o no ft h eo d e s i nt h i sc o n t e x t , u n d e rt h eg u i d a n c eo ft h i n k i n g ,t h i sa r t i c l ef i r s ta n a l y z e dt h e c u l t u r ei nb aa n dc h ut e r r i t o r y , s t r a i 曲t e no u tt h e i rn a t i o n a lo r i g i n sa n dc u l t u r a l ,a n d t h e na p p r e c i a t e dt h eo d e sc a r e f u l l y ,u s i n gb o t hi n s i d ea n do u t s i d em e t h o d ,c o m b i n i n g w i t ht e x ta n d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f i e l de x a m i n a t i o na n df o l ks u r v e y s ,a n da l s ou s e h u m a nc u l t u r ef o r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 a n dt h e n , it h i n kt h a tt h eo d e s ,w h e t h e rf r o m t h ee x t e r n a ls o i l ,o rf r o mt h ei n h e r e n tt e n d e n c yo ft h ee m o t i o n , i m a g e r ya n da e s t h e t i c c h o i c e sa r eg r e a t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o r i e n t a t i o no ft h ec u l t u r ei nb at e r r i t o r y c u l t u r e mb at e r r i t o r yh a si n d e e dp r o v i d e dr i c hs o i lf o rt h eo d e s 2 k e y w o r d s :q uy u a n ;t h eo d e s ;c u l t u r ei nb at e r r i t o r y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 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拉垒茎垒 e t 期:竺z :! :竺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或向国家彳j 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 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垫趋整导师签名: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九歌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是南方民族文学的代表之作。九歌自诞 生之日起,就以其神奇浪漫的诗风、上天入地的想象和情致缥缈的情感吸引着时 代的注意。以九歌为代表的楚辞作品迥异于同时期北方文学的厚重质朴,而 独具一种轻灵俊秀之美,它与南楚特有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有着密 不可分的联系。对九歌的研究白汉代王逸起,一直聚讼纷纭。仅就主题来说, 就先后形成了寄兴说、民间祭歌说、国家祭典说和人神恋爱说等。 在对l :九歌主题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关于九歌与神话、 民俗、宗教、音乐关系的专著或论文,取得了丰足的成果。首先是闻一多先生的 九歌研究,闻一多先生对西方的民俗学、神话学与原始宗教学知识有较多的 了解,从而将这些知识较早地引入到屈学研究中来,其研究成果大半收录在神 话与诗一书中,以什么是九歌为名对九歌的性质、来源和具体篇目进 行分析,认为九歌首尾两篇为国家郊祀祭典之歌,中间九首是娱神歌。他还 曾就九歌的演唱形式进行分析,将其改编成一部巫歌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 了九歌的演唱性质。 同时, 与沅湘民俗三联书店1 9 9 0 年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家级的大巫师,九歌是沅湘民间巫文化的产物。虽略显武断,但其中也多有可 取之处。在探讨九歌产生的文化背景时,学者多着眼于其与南楚文化特别是 巫文化的关系,通过比较研究,探讨南楚文化与北方史官文化的差别及其具体表 现,这种探讨符合文学的内部规律和自身特点,但同时比较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 忽视了文化的内质和多元化的统一。南方的楚国文化本身并不是一种自足的文化, 而是北来的楚民族与南方土著文明一特别是巴文化相互融合浸染而逐渐发展丰 富成型的,这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十分普遍的情况。当一种异质的文化进入一 个陌生的文化圈,其固有的土著文化必然对外来文化产生一定的甚至是极大的冲 击,这种冲击迫使外来的文化具备极大的包容力和兼容性,同时也使其极具丰富 性和复杂性。在楚王族入主荆楚地区时,百濮、巴、越等民族已在此繁衍生息并 孕育出丰硕的文化之果,其中巴人创造的巴文化更是在此时的诸多文化形态中崭 露头角。在这样的情形下,巴文化因素对楚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并对其产生影响也 是合乎情理的。 对巴文化与楚文化乃至九歌关系的研究,研究者也不乏其人,提出了大 量启人深思的观点,同时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其中大量文章集中梳理了巴 楚文化的关系,如先秦巴文化与巴楚文化的形成;巴楚神话的相似性,如清 江盐神与盐水女神 ;屈原的诞生地与巴地的关系、屈原人格及其受巴文化的影 响;同时还有论者对巴歌、竹枝与九歌的关系做出分析,如民歌“竹枝” 溯源 、巴人竹枝词的起源与文化生态等,极大地延展了九歌研究的空 间。虽如此,九歌与巴文化关系的研究尚有进一步开拓的空间,一方面,以往 的研究多是单篇研究,往往针对具体的篇目做出分析,而较少系统的研究。另一 方面,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从文化的大环境进行分析,而忽视 对文本的细化和解读,框架宏大但在细节上略显粗疏。 因此,本文在广泛关注前人研究成果之上,立足文本,希望从文本分析入手, 同时采用文化人类学、考古学资料,进一步系统地梳理九歌与巴文化的关系。 段渝:先秦巴文化与巴楚文化的形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 0 0 4 年1 1 月。 张应斌: 清江盐神与盐水女神,东南文化1 9 9 3 年第1 期。 傅如一、张琴:民歌“竹枝”溯源,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3 年第4 期。 向松柏:巴人竹枝词的起源与文化生态,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1 期。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九歌产生的文学土壤 一泛论巴文化及其对楚的影响 关于九歌的产生,王逸在楚辞章句序里已有明确的交待,九歌是 屈原在“南楚沅湘之间”,感俗人歌舞而作。但这只是其产生的具体地理环境,而 作为其产生的大的文化环境以及此时的楚文化现状,却是值得进一步关注和分析 的。楚文化是一种外来的文化,西周初年,当楚王族刚受封于荆楚之地时,力量 还十分的弱小:“号为子男五十里”( 史记孔子世家)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 是文化力量上,都远不如楚地的土著特别是此时早已在历史上崭露头角的巴人创 造的巴文化。是故此时的楚文化大量的受到巴文化影响,这种受到巴文化因素影 响的楚文化正是九歌得以产生的文化土壤。 第一节泛巴文化论 确切地说,巴文化只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它包括周代分封的姬姓巴国文化和 巴地原生的土著文化。巴国文化是以巴王族为主体的文化,大致位于今天的汉水 流域,是一种族群文化,在商代已有相当的文明程度,是一种典型的青铜文化。 而巴地文化是一种地域上的文化集合,是对处于川东鄂西一带民族文化的泛称, 它包括三峡地区的多种古文化,所以川东三峡以及鄂西一带不同族群的文化都可 以统称为巴地文化。巴族文化与巴地文化异源异质,演进程度各不相同,空间分 布也不完全重合,一开始是相互独立的,直到春秋末战国初,随着巴国的南迁, 其文化也渐由汉水南移蔓延至长江流域,其代表的青铜文化才与当地的巴地文化 融合并进一步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巴文化才真正形成。 关于巴国的产生时间及其族系传袭,山海经海内经有详细的记载:“西 南有巴国。太啤生成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与此同时 在海内南经中又有“夏后启之臣日孟涂,是司神于巴 。华阳国志巴志 载:“帝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这些材料都说明在夏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禹时期,就已经有了巴国的存在。但这些巴国历史的记载年代过于久远,且多来 源于文字材料而不见有实物,故遭到一定的怀疑。直到殷墟卜辞的出土,巴文化 隐约的面纱才得以揭开,露出其历史的真面目。 一、巴国的建立 殷墟卜辞中有大量的关于“巴方”的记载: ( 1 ) 贞,我收人伐巴方( 铁2 5 9 2 ) ( 2 ) 口国x x x 伐巴( 续5 2 7 6 ) ( 3 ) 壬申卜,x 贞,令妇好从浊成伐巴方。( 殷契粹编1 2 3 0 ) 1 4 ) 口口卜,口贞,王佳妇好令浊x 伐巴方,受有又。贞,王佳妇好从浊成 伐巴方,弗其受有又。( 殷墟文字丙编3 13 ) ( 5 ) 辛未卜,争贞,妇好从其浊x 伐巴方,王自东x 伐x 阱于妇好立。 贞,妇好从其汕x 伐巴方,王勿自东x 伐x 阱于妇好立。( ( ( 殷墟文字 乙编2 9 4 8 + 2 9 5 0 ) 这是殷商时期一组关于是否能征伐巴国的卜辞。卜辞中的“巴方”即“巴国”, 王即“商武丁”,亦即商高宗,其妻“妇好”是商代著名的女将军。武丁夫妇屡征 “巴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巴方在当时已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且对商王朝构成了 一定的威胁。 商王朝经过长期的战争,终于打败巴人,使其臣服并成为殷的一个方国。“商 ( 赏) 于巴奠( 甸) ”。( 屯南1 0 5 9 ) 甸即甸服,殷自武丁以来为扩大疆域,实 行外服制度,有侯、甸、男、卫四服,据逸周书职方孔晁注:“甸,田也, 治田入谷也。”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农业的发展状况即是其文明进程的一个重 要衡量标准,巴既为甸服,其农业乃至文化也应具有一定的发展水平。 巴人勇武,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巴人“劲勇好战 。殷代末期,武王伐 纣,巴师充当前锋,“歌舞以凌殷人 ,表现得极为勇武。武王克殷之后,“以其宗 姬分封于巴”,使巴成为周之“南土”。关于“巴方 的具体地域,左传昭公九 转引自段渝: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巴蜀古代文明研究,学林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6 2 页。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年中有关于“巴子国”的记载,水经注沔水注里有关于巴岭、巴山等地名 的记载,战国策燕策二中载苏代之言日:“汉中之甲,轻舟出于巴。 汉水 在古时曾称“沔水”,可见巴国应处于汉水流域,是故顾颉刚先生在其所编的中 国历史地图集中将其标志在汉水流域,基本符合历史事实。巴国地处成周之南、 汉水上游,大巴山一带,以渔猎采集为业,便利的水利资源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种 植生产基础,同时,丰厚的物质基础也为其发展兼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春秋之 世,周王朝礼崩乐坏,巴国趁此机会急剧膨胀,与楚结成联盟,兼并江汉小国。 左传桓公九年有载: 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邓南鄙鄹人 攻而夺之币,杀道朔及巴行人楚子使蘧章让于邓,邓人弗受夏、楚使斗廉 帅师及巴师围鄹。邓养甥、聃甥帅师救鄄。三逐巴师,不克斗廉衡陈其师于 巴师之中,以战而北。邓人逐之,背巴师而夹攻之邓师大败,鄹人霄溃。 这是见诸文献的巴楚两国的第一次联系。楚人在巴国的帮助下,取得了鄄地, 巴国也在楚人的支持下,报了使者被杀之仇,双方各得其所,开始结成联盟,巴 国开始向江汉一代染指。公元前6 1 1 年,楚与巴、秦联合攻庸,庸国灭亡。巴国 得到了鱼复及竹山、房县等至三峡的大片庸地,开始由汉水上游安康一带向川东 嘉陵江流域、长江两岸发展,最终建立了一个地域广阔的巴国:“东至鱼复,西至 焚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 春秋末叶到战国初,由于楚国的强大以及巴、楚关系的恶化,两国之间不断 爆发战争,左传哀公十八年载“巴人伐楚,围鄹三月,楚公孙宁、吴由 于蘧固败巴师于鄞”。与此同时,巴楚还为争夺三峡流域爆发了大量的战争,迫 使巴国渐由汉江流域南迁至鄂西清江流域。到战国初年,巴国已由清江退避到了 川东。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虽时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 其先王陵墓多在枳”。 左传文公十六年。 华阳国志巴志。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巴地土著文化 川东鄂西、江汉一带土薄水广,长江及其众多的支流在这里流淌交汇,丰富 的水产资源为先民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础,众多的族群在这里生息、繁衍、发展。 当巴国在江汉流域兴起的同时,江汉地区的土著文化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发展,主 要包括源于清江流域以“廪君巴”、“板檐蛮”为代表的文化和分布在三峡的“濮、 寅、苴、共、奴、猿、夷、蛋之蛮”创造的文化,他们是巴地土著文化的主体。 廪君一系,源出于武落钟离山,即今湖北长阳一带,近古夷水( 清江) 。后 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有关于“廪君”的记载: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睥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 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 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 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 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关于廪君的族属,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注引世本日:“廪君之先, 故出巫蛋。蛋人为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在秦汉后的史籍中多有记载。樊绰蛮 书卷十就曾引夔府图经云:“夷、蛋居山谷,巴、夏居城郭,与中土风俗礼 乐不同。”可见蟹是当地的土著。 由后汉书可知,巴人在廪君时期尚未建国,而是一个松散的类似于部落 联盟的组织。廪君通过“掷剑”和“浮船”比赛获胜成为首领,说明此时这一系 文化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部落文明阶段。廪君带领其部族为拓展势力,“从夷水到盐 阳 ,同盐水女神的部落大战,得胜而据夷城( 今湖北长阳香炉石遗址) ,这是巴 人土著最初所建之国,廪君成为巴国最早的首领。廪君系“俱事鬼神”,有着浓 厚的原始巫鬼文化氛围,而后“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 人祠焉”。(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廪君魂魄为白虎,也许即是廪君一系巴 人崇虎信仰的最早来源,在祭祀先祖时以人为祠,可见巫鬼文化在巴文化中大有 来由。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板楣蛮是巴人土著中的另一支,即“寅人”,生活在川东地区。胡三省通鉴 释文辨误卷二中说:“板檐蛮以木板为盾,故名。”释名释兵器日:“盾, 遁也。板楣蛮是濮系民族,为我国古代百濮的一支。百濮,不单是指个民族, 应是多个少数民族的一个统称。春秋以前,濮人主要散居在江汉流域,史记楚 世家正义引孔安国语日:“庸,濮在江汉之南”。国语郑语日:“楚蚧冒于 是乎始启濮。 自楚武王熊通时期,“始开濮地而有之”,至楚庄王初,濮人势力仍 盛。楚庄王在打败各族后,很快强大起来,“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楚地 濮人大部被征服,从此濮地范围缩小。为了生存的需要,大批濮人向西迁徙并在 今嘉陵江下游定居下来,融入巴人部族之中,成为所谓“巴七姓之一。故左思 蜀都赋日:“左绵巴中,百濮所充”。扬雄蜀都赋说:“东有巴寅,绵互百 濮。”可见,百濮自古便活跃在巴文化区。板檐蛮多手操木盾,应是一个骁勇善战 的民族,同时还好歌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集解引郭璞日:“巴西阆中有俞 水,僚人( 濮人) 居其上,皆刚勇好武。”华阳国志巴志载:“阆中有俞水, 寅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高帝善之,日此武 王伐封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板檐蛮乐舞好战的特性保 存在巴文化中,成为巴文化一个典型的特征。 当巴国文化与巴地文化融合后,巴文化的含义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华阳国 志巴志称秦举巴以前,巴地“东至鱼复,西到燹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 这一区域大致指东至奉节,西至宜宾,北接汉中,南迄渝东南及黔东、湘西等地 区。这是被楚蚕食后的领地范围,而巴人广大的疆域曾一度延伸到了洞庭湖一带。 古地理书浔阳记记载:“后羿斩巴蛇于洞庭,委其骨成丘。 元和郡县志日: “委其骨若陵,故日巴陵。”今岳阳市古称巴丘、巴陵,可见古说不巫。后羿斩巴 蛇的传说应是古代部族战争的影射,巴蛇也应该是指以蛇为图腾的巴人的一支。 就广义的文化来说,凡居住于巴国境内的属民均可泛称为巴人,而此地域之内的 文化便可泛称为巴文化。 见 韩非子有度篇。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巴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巫鬼文化 巫鬼文化最重要的表现便是事鬼神、重淫祀。战国时期的北方民族已经开始 进入文明的理性阶段,而南方的民族文化中却散发出浓烈的巫风气息。巫风浓烈 是巴文化一个突出的特征,如巴地的巫山在山海经中便被认为是“十巫 所 由升降的天梯。同时,巴人也常通过占卜来对生活中的大小事情进行决断,巴人 占卜除选用龟甲外,也使用鱼腮骨,巴地的出土资料中有大量的用以占卜的龟甲 和鱼鳃骨,由是可见一斑。这种浓烈的巫风波及了整个巴文化区,蔓延浸染,直 至汉代仍弥久不衰。汉书地理志就有记载:“( 江汉) 信巫鬼,重淫祀。而汉 中淫失支柱,与巴蜀通俗。 巴地自古便有着浓厚的神巫色彩。山海经海内南经有“孟涂司神于巴” 的故事: 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 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巴属也。 孟涂以血衣断案,晋郭璞解释说“孟涂认为凡是不直者则血见于衣”。近 代研究山海经的袁珂先生认为“孟涂之所为,盖巫术之神判也 。 不仅如此,连巴人土著中的“廪君一系也被认为与神巫有着难以割舍的关 系。g i l t 本日:“廪君之先,故出巫噩。”巫蛋与大荒西经里所记的“巫成、 巫即、巫彭、巫谢、巫罗 等一样,很有可能是交游神人的巫师。樊绰蛮书 卷十引夔府图经记载:“夷事道,蛮事鬼。初春,鼙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 众必跳,此乃之勇也。“桀瓠白虎应是廪君蛮之后,据传廪君死后化为白虎, 以人血祀之。这是典型的巫鬼文化的产物。巴人祭祀的气氛与北方民族祭祀时的 严肃庄重大有不同。蛮书载:“巴氏祭其祖,击鼓为祭,白虎之后也。太 i t t ) t , k :巴人寻根一巴人巴国巴文化,重庆h ;版社2 0 0 7 年版,第6 3 页。 白九江:巴人寻根一巴人巴国巴文化,重庆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6 2 页。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平寰宇记卷一三七记载:“巴之风俗,皆重田神,春则刻木虔祈,冬则用牲解赛, 邪巫击鼓以为淫祀,男女皆歌唱竹枝。”“邪巫击鼓以为淫祀”,可见其与中原祭祀 的差异。 巴人的巫鬼文化在西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夜郎群 柯风俗“俗好巫鬼禁忌”。后汉书邛都夷传载邛人“俗多游荡,而喜讴歌, 略与胖柯相类”,即“俗好巫鬼禁忌”。巴地与楚相近,有着频繁的战争活动,其 文化也免不了互相影响。汉书地理志记载:“( 江汉) 信巫鬼,重淫祀。而汉 中淫失支柱,与巴蜀通俗。”江汉为古巴地,后被楚所占,但其地风俗仍近巴蜀, 巫风盛炙。巫鬼文化在江汉的盛行就是来自于江汉的濮系巴人。水经注江水注 引袁山松宜都记日:“屈原有贤姊,闻屈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竟,全乡人 冀其见从,因名秭归。”秭归以西即是巫山,而秭归为古巴地,巴人的巫文化当然 曾在这片土地上发展过。屈原也理应受到它的影响,故屈赋中有大量的神话传说、 不经之谈,以及上天入地的神仙思想,同时九歌中大量的关于祀神的描写也 不是庄重肃穆而是带有些浪漫主义的想象和人神共娱的俗世精神。这种倾向也有 来源于巴文化的部分。 二、舞乐文化 巴人好歌舞,相传为涂山氏所作的侯人歌便出于巴地。同时,俗曲和武 舞也在巴地长久流行。在华阳国志巴志为数不多的篇章里,关于巴人“作 歌的记载就达到了十条,巴人质朴敦厚,感情充沛外露,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皆借歌咏以抒发。而同样的情况在蜀志和汉中志里却少有或者根本不存 在,以歌咏传情达意似乎早已成为巴人生活的一种方式。巴人的俗曲大概有高亢 而悠扬的特色,其旋律富有魅力,容易流行。战国末年,宋玉在其对楚王问中 中就有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足 可见巴人俗曲的风行程度。司马相如子虚赋在大肆铺陈之时亦提及“巴俞 之歌,这种“巴俞”歌是当时巴地土人所创,歌舞激烈、场面壮观。近年来的巴 文化区发掘出土了大量同时期的音乐器材,如罅于、巴钟等。巴文化区出土的罅 于近全国出土总量的8 0 ,且多为虎钮罅于,具有典型的巴文化特征。罅于主要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用于打击节奏,巴人天性劲勇,尚武善战,节奏是其音乐艺术中的精髓。同时, 巴钟也是典型的具有巴地色彩的乐器,巴蜀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扁钟,仅中国音 乐文物大系四川卷所收录的扁钟数量就达2 9 件,遍及川东各县。同时,巴地 还有大量的铜鼓出土。这些乐器的出现,县【j 是巴地发达的音乐文化之表征。 毛诗序中有“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 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先秦 时期歌乐舞三位一体,俗曲的发展必然也带动舞乐的发展。而舞乐则恰恰是巫文 化中巫师用以娱神的一个重要手段。说文解字释“巫”日:“巫,祝也。女能 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觋能齐肃神明者,在男日觋,在女则巫”。巫在降神 时惯于以舞蹈来取悦神灵,巴地巫风盛烈,自然也带动了舞蹈的发展。 最早明确的对巴人歌舞的记载应是巴师在武王伐纣时歌舞以凌殷人: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 称之日:武王伐封,前歌后舞也。( 华阳国志巴志) 战士执戈、盾而舞,气势宏大,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于是周师大胜。类似的 记载在尚书牧誓中也有:“逖矣,西土之人,庸、蜀、羌、鬃、微、卢、 彭、濮,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彭、濮两族实为巴人,他们在周王 朝战前的誓师大会上把戈高高举起,把盾排得整整齐齐,“执仗而舞”,参加宣誓。 这种情况在上古典籍中多有记载,战前的歌舞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协调战斗的步 调,有令则行,无令则止。如周礼春官中就有“太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 诏吉凶”。郑玄注之日:“王者行师之日,授将弓矢,士卒振旅,将张弓大呼,大 师吹律合音。商则战胜,士卒强;角则军扰多变,失士心:宫则军合,士卒同心 而指挥乐舞的“太师也应是能与鬼神相通的巫师。刘师培舞法起于祀神考 中认为,古代乐官最初即为降神之官,而乐舞的用途即为降神之用 。故巴人战前 的歌舞在实际上很可能带有一定的巫术色彩。祈求神灵保佑战争胜利,同时朗诵 祷词和咒语。巴人既然可以在周王的军队里担任这一要职,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 赵玲:巴人音乐文化之研究,陕两师范大学2 0 0 7 年硕士论文。 刘师培:舞法起于祀神考,国粹学报第二十九期,1 9 0 7 年5 月3 1 日。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巴人的音乐文化具有相当的发展程度。 第三节巴文化对楚的影响 不论是世界历史还是中国历史,文化交流总免不了以两种独特的方式进行, 一是战争,一是联姻。巴楚文化的交流也不例外。自春秋时期起,巴楚之间由于 争夺疆域和资源而不断爆发战争。同时,两国也有着通婚的纪录,左传中记载 楚共王的妻子巴姬就是巴国的一名女子。昭公十二年记载,楚共王为在五子中 立嗣,“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看哪个儿子能立于璧上便立为太子。立储乃 国之大事,巴姬既然能参与其中,可见她有能力以自身的文化来影响楚文化,这 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当楚建国之初,楚国政治对江南民族影响 甚小。国语吴语记载:“( 楚灵王) 亲独行屏营,彷徨于山林之中,乃匍 匐将入棘围,棘围不纳。所谓“棘围”,据过常宝先生解释是为“用荆条等将居 住地围起来的部落民族”。这些部落寄居山林之间,对楚王毫不在乎,在相当大 的程度上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巴人活动的范围其先多在江汉一带,故我们有理 由相信这些部落也包含有巴人的部落,楚人深入南方部族的文化地带,不得不被 其熏染。另一方面楚族对所兼并的民族文化保持一种宽松的姿态,当时诸夏的民 族政策都是“兼人之国,隋( 堕) 其城郭,棼( 焚) 其钟鼓。布其资财,散其子女。列 ( 裂) 其土地,以封贤者。而楚人则与之相反,其政策为:“兼人之国,修其城郭, 处其廊庙,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 奉行了“抚有蛮夷,以属诸夏” 的混一华夏政策,使巴文化有一定的独立空间。同时,巴人的文化也具有“深固 难徙 的特征。隋书地理志记载:“豫州上洛、弘农,本与三辅同俗,自汉 高祖发巴蜀之人定三秦,迁巴之渠率七姓于三洛之地,由是风俗不改,其壤其人, 自巴来者。风俗尤同巴郡 。巴族虽经迁徙,仍具有共同居住的条件,其固有的生 活形式和风俗文化,能延长相当的时间,故巴楚融合时,巴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得 以对楚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公元前2 8 0 年( 楚襄王) 前后楚国西上枳地灭巴子后,彻底消灭了巴王室子 过常宝:楚辞与原始宗教,东方出版社1 9 9 7 年6 月版第1 4 页。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国次,转引自张正明:楚文化志,湖北人民出版 社1 9 8 8 年版,第8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孙,“封废子于濮江之南,号铜梁侯”。“楚予灭巴,巴予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汉有 天下,名日酉、辰、巫、武、沅等五溪,为一溪之长,故号五溪”( 十道志) 正因为巴子兄弟流入的五溪地区正是届原放逐的沅湘地区,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 巴文化亦曾随着巴人的流入而广泛流播于沅湘一带。与此同时巴人创作“下里 巴人”歌在楚国都城郢中也大受欢迎,“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足见“巴歌”的 盛行。这同时也是文化互潘的又个例证。巴渝地区最富特色的民歌竹枝词,据 黄庭坚说也是“本出三巴其流在湖湘耳”。这也说明巴、楚文化的相互影响。 到战国时,楚国疆域不断膨胀,加大了对临近小国的兼并与掠夺,巴国也不免其 祸。 巴对楚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楚人音乐文化的影响, 楚人的乐章吸收了巴文化的因素。荆门县一座战国楚墓出土了有铭文“大武阂兵” 四字的铜戚一件,应是演出大武之乐所用的道具。这个戚略如巴式戈,其正反两 面铸有相同的图案:即一位头冠长羽、身布重鳞的神人,双耳饵蛇,左手操一龙, 右手操一双头怪兽左足踏月,右足蹬日,胯下 乘一龙。此类图案不见于楚器,加以同墓出有巴 式剑,可知墓主为巴人。与此墓相邻的几座周期 楚墓,据出土文物分析,墓主当为楚人。可见在 楚国固有巴人与楚人共处。大武之乐是周武王克 殷以后,仿巴人之舞而作的o 。楚宫也有武舞,楚 文王死后,其弟令尹子元为了勾引美貌的嫂夫人, 把公馆造在王宫的旁边,在其中演出万舞。所谓 万舞,是武舞和文舞兼备的而| ;l 武舞为主。子元 吩咐演出万舞,想必是要吸引嫂夫人去和他同赏 共乐,可见武舞的节奏一定颇有感染力,时至今 日,在湖北的诸多民间舞蹈中土家族的摆手和 跳丧仍是节奏最强劲、姿势最繁富、技艺最高超 的舞蹈,这也是耐人寻味的。 传旭:黄庭坚年表,( 1 0 8 0 年庚十束神宗元丰= 年3 6 岁) ,铷# 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版 高亨:周代 大武) 乐的考释) m 东大学学报 1 9 5 5 年第2 斯。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从夏九歌到楚辞九歌 第一节 九歌的性质与流播 关于九歌的性质,历来说法不。有以汪瑗的“漫写己之意兴 说,戴震之 托为事神以写己思的“非祠神所歌 说,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楚郊祀歌”说,以 孙作云为代表的“王室祀典”说,但最为读者所认可的应是以王逸、朱熹为代表 的“沅湘民间祭歌”说。由于九歌的“情致缥缈”,这些说法都有立足的依据, 但仔细而论,也有值得怀疑之处。汪瑗、戴震的说法其实非常的接近,都是“借 事以讽”,但通读全篇我们却很少能发现届原写己之深意之处,在屈原其它作品如 离骚、l :九章中都有着明显的抒情系统,寄托着屈原的一己之思,如“香草 美人”这一比兴记意手法,但这种手法在九歌中并不明显,故“漫写己意” 一说对九歌的解释并不贴切。闻一多、孙作云的观点主要引证汉郊祀歌 进行证明,引证如下:闻认为“东皇太一与礼魂分别为迎送神曲,被迎送 的只能是东皇太一,东皇太一是上帝,祭东皇太一即郊祀上帝。只有上帝才够得 上受主祭者楚王的专程迎送。根据汉郊祀歌合好效欢虞太一的说法,其余 九神是效欢于他的,而不是主祭的对象”。孙作云比附汉郊祀歌和九歌, 认为两者在具体篇目、祭祀对象和词句上都有一致甚至是雷同的地方。但这种说 法也有值得质疑的地方。“郊祀”乃是祭天的大典,汉郊祀歌除“东皇太一”、 “日 神外,所录“天地、“四时 、“五神均为九歌所无;而九歌所 祭“大司命”、“少司命 、“湘君 、“湘夫人 “河伯”、“山鬼 、“国殇 等,亦不 见于汉郊祀歌。所祀神灵差异极大,由此可以看出上面的说法也是不可信的。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日:“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 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 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朱熹楚辞集 注里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 闻一多:神话与诗,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2 1 7 2 1 8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好祀屈原放逐,见而感之,故颇为更定其词“屈原所作”与“更 定其词”固然有所区别,但二者都认为屈原九歌是受到沅湘俗人祭祀之礼、 歌舞之乐的影响,不管怎样都应带有沅湘民歌的影子。这种说法虽最早出也最为 可信,但其中也有一些不容易解答的疑点。如1 9 6 5 、1 9 7 7 年,湖北江陵“望山一 号”、“天星观一号楚墓出土了时约楚宣王或威王时期的竹简,竹简上面保留了 部分祭祀的情况,其祭祀的对象除楚先公、先王外,还有“大水 、“句命、“云 君 、“地宇 等,而九歌中的“东皇太一 、“河伯”、“湘君”、“湘夫人 却 不见有记载。据研究,出土两墓的墓主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一为楚悼王曾孙、 楚王的侍者,另一位则位在上卿、上柱国之属,但此二者都没有祭祀“东皇太一, 由此汤漳平认为“只有地位尊贵的楚王才有祭祀东皇太一的资格,其他人没有”。 九歌如果为沅湘俗人之歌,那么其中又怎么能有与宫廷祭祀同等高度的祭祀 规格呢? 既不是宫廷祭歌,又不单纯是民间祭歌,那么九歌的性质到底为何? 九歌一词,来源甚早,相传夏代时就有了九歌的存在。屈原天问 有:“肩棘宾商,九辩九歌。”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 与九歌以下。 夏启上天之事肯定是不可信的,“嫔”字据郭璞注日:“妇也,言献 美妇于天帝。 应是指祭祀中用人牲这一事实。九歌很可能是由夏启创作用以 颂祖祭天的。竹书纪年云:“夏后启十年,帝巡守,舞九韶于天穆之野。” 他舞九韶的“天穆之野”据潘啸龙先生考证为其祖先的发祥地。山海经里 记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取淖子日阿女,生帝颛 顼 。颛顼为黄帝的后裔,其祖先发源于若水。华阳国志还记载:“黄帝为子昌 意娶蜀山氏,后子孙因封焉。”若水一带曾经是夏族的封地,夏族的始祖多与其有 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竹书纪年中还记载帝禹的父亲鲧曾居于若水一带,“( 颛 顼) 帝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 。“天穆之阳 亦即“天穆之野 的南部。 这个夏族的发源地,若水之畔的“天穆之野”位于蜀地的雅砻江一带,夏时的原 住民主要是巴人和百濮,夏启在这一地域以歌舞大肆地祭祀先祖,同时也用以自 娱享受。墨子非乐上记载他“将将煌煌,筅磬以方”、“渝食于野,万舞翼翼”, 汤漳平:从江陵楚墓竹简看 ,转引自潘啸龙: 六论 ,中国社会科学1 9 8 6 年 第4 期,第1 2 1 页。 潘啸龙: 六论,中国社会科学1 9 8 6 年第4 期,第1 1 7 页。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样大规模的歌舞活动肯定能引起广泛的注意并对原住民产生影响。所以,也许 在夏启时期,居住于此的巴人已开始熟悉夏代宫廷祭祀的九歌。到夏桀败亡, 夏代的宫廷祭祀歌开始流入民间,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而被土人用以祭祀。山海 经大荒西经日:“有人无手,操戈而立,名日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 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降在甲骨文里具体 的体现了巫师与神灵沟通的途径,甲骨卜辞里的“降”左从“阜”,表示山陵,右 边是足迹,表示神从山上走下来。由此可见,夏耕在夏王朝里应是一个巫师,有 机会接触到夏代的祭神之歌。同时,由材料可见他在巫山一带有过祭祀神灵的活 动。至于夏耕为何要降于巫山,大荒西经记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 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灵山即 巫山,是神巫降神的集聚地,同时,在上古时期,巫医一体,巫就是医,巫山“百 药爰在”,夏耕之尸之所以逃到巫山,也许是想要通神的巫师施行巫术医治他“无 首”之伤。既如此,夏朝的祭祀歌就很有可能被巫山一带的神巫习得,并由此传 唱于聚居的巴人之地,那么巴人便有条件熟悉并利用九歌,这是其一。 其二,史记夏本纪载商汤率兵伐桀,“桀走鸣条”。淮南子日:“汤败 桀于历山,与末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一南巢乃今安徽巢县,在长江北, 既是浮江,鸣条应在长江边上。李炳海先生认为其臣夏耕之尸奔于巫山,夏桀奔 亡之地也应该是巫山。可备一说。夏桀的逃亡绝非他一人,而是氏族的部分成员 的共同逃亡,逃亡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文化的转移和传播。既如此,我们更有理由 相信夏九歌自夏亡后,便一直在巴人的聚居区流传,很有理由相信巴人也用 此歌进行祀神、娱神活动。 第二节屈原放逐与 九歌 屈原一生为国,却惨遭流放、颠沛流离,最后不得已以死明志。放逐是对屈 原忠贞的爱国之心的历练,同时也是对其浪漫诗心的滋养,神奇缥缈的九歌 便极大地受益于他坎坷伶仃的放逐之旅。王逸楚辞章旬九歌序日:“昔楚国 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 李炳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4 2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 为作九歌之曲。”明确指出九歌所作时地。关于屈原的放逐,学界一般认 为是有两次。一次是“有鸟自南来兮,来集汉北 中的汉北,一次则是招魂 里“魂兮归来哀江南”的江南一带。汉北与沅湘相差甚距、风物悬殊,九歌自 然不能作于此时此地。那我们只能将目光投向江南。王逸在离骚序中说:“( 怀 王) 其予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 其九章序又说:“屈原放于江南 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朱熹离骚题解也说:“襄王立, 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至于江南到底指向何地,与沅湘是否相关? 赵逵夫 在其屈原与他的时代一书中说:“屈原时代楚人所云江南是以郢都( 纪南, 亦日纪郢,即今江陵) 为中心言之,故称长江以南与郢对应之沅湘一带为江南。” 明确指出江南包括沅湘一带,亦即九歌书成确与屈原流放密切相关。 王逸在强调九歌成篇于“屈原放逐”的同时,还对其来源进行分析,认 为九歌乃屈原感沅湘俗人土歌而作,“屈原放逐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 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这种说法在朱熹那里得到了继承,朱熹大概延 续了王逸的“民间祭歌一说,但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九歌非屈原 所“作”,而是“更定其词。不管是“更定其词”还是屈原“自作 ,九歌的 产生与届原的放逐乃至沅湘俗人的“民间祭歌”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某种 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没有屈原的放逐,就不会有九歌的面世,从而可以更 进一步说假若没有沅湘的俗人土歌,九歌大概也不会如我们今天所见般鲜活生 动。屈原放逐地的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金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所属金华市中医医院招聘工作人员7人(第一批)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海南省三支一扶招募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发展和改革局公开招聘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广东韶关市乳源县东坪镇人民政府专职消防员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湖南郴州市汝城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2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年中国活性红 21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北京市怀柔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第二批招聘额度管理2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贵州黔东南州剑河县顺诚公司紧急招聘长期搔菌人员1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2025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5杭州路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招聘1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4义务教育科学新课标课程标准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标准)化妆学员协议书
- DG-TJ08-2461-2024 旧住房更新改造查勘标准
- 闲置资产盘活管理办法
- 中职历史说课课件
- 遥感科学与技术课件
- 2025年4月自考00840第二外语(日语)试题
- 社交媒体焦虑成因-洞察及研究
- 2025年高速公路扩建施工合同
- 医疗设备维护的智慧运营实践
- 2025-2030中国环丁砜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