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浪漫诗人及其精神危机——冯至《北游》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北游是冯至的诗歌创作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型期间的重要作品,该 作品说明诗人此时正陷入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本论文将以冯至诗风流变的整个 过程为背景,结合其前后时期的各种作品对长诗北游加以考察,寻求冯至在 这一时期精神危机的表现,探究其产生原因,同时探寻其对诗人以后创作的影响。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北游的创作背景,综合阐述了学者们对这篇作 品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北游处于冯至诗歌创作由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的 “拐点”上,对这篇作品的分析解读对于研究冯至本人诗歌创作的发展过程,乃 至整个中国新诗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发展进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一章“我”。本章分析了冯至早期作品中的“自我”形象,并通过比较 与解读,认为冯至在北游中的自我意识继承了早期诗歌中的“孤独感”和“优 越感”,但同时诗人也对早期作品中所肯定的“自我”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 第二章“告别昨e l 之歌”。本章通过对北游与冯至早期诗歌作品中的 “自然”、“古人”、“神”等意象的比较,论述了冯至在走出“浪漫主义”过程中 的创作特点,指出:由于环境的变化、人生经历的转变和诗人内心的需要,这一 阶段的冯至开始反思过去的浪漫主义“幻想”,并进一步走向现实。 第三章“北游之后”。本章主要分析了冯至在北游创作之后到其赴德 留学之间的创作情况,也涉及了其博士论文与他早期创作的关系。通过这些研究, 指出:在北游创作之后的两年内,冯至的思想发展较为缓慢,北游中所 表现出的精神危机仍在继续影响着他。在其博士论文中,冯至对其早期创作道路 进行了梳理,并通过对里尔克的学习,寻求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深层联系,从 而使其“精神危机”得以解决。 关键词;冯至北游浪漫主义精神危机 a b s t r a c t j o u r n e yt ot h en o r t h ,w h i c hm a n i f e s t st h es e v e r es p i r i t u a lc r i s i sf e n gz h i , t h ep o e tw a se x p e r i e n c i n gt h e n , i sa n i m p o r t a n tw o r kd u r i n gh i s t r a n s i t i o n a l p e r i o d o ft h e p o e t i c c r e a t i o nf r o mr o m a n t i c i s mt o m o d e r n i s m t h i sp a p e r , s e ti nt h ec o n t e x to ft h ew h o l ep r o c e s so f f e n g s s t y l i s t i ct r a n s i t i o na n dw i mr e f e r e n c e st oh i sw o r k sb e f o r ea n da f t e r j o u r n e yt ot h en o r t h ,i si n t e n d e dt om a k ea na n a l y t i cr e v i e wo ft h el o n g p o e m ,w i t hav i e wt oe x p l o r i n gt h es p i r i t u a lc r i s i st h ep o e tw a si n , c o n c e r n i n gt h es y m p t o m s ,c a u s e s ,a sw e l la si t si n f l u e n c e se x e r t e do nh i s l a t e rc r e a t i o n 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d n y p r e s e n t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c r e a t i o na n d m a k e sa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o nt h ep r e v i o u sr e s e a r c h e sc o n c e r n i n gt h ep o e m w i t hah i g h l i g h to ni t sp o s i t i o na tt h e j o i n tp o i n to ff e n g st r a n s i t i o n , i ti s p o i n to u tt h a tl b ea n a l y s i sa n d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p o e mi ss i g r d f i c a n t b o t ht ot h er e s e a r c ho nf e n g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p o e t i cc r e a t i o na n dt ot h a t o nt h ep r o g r e s so fc h i n e s en e wp o e t r yf r o mr o m a n t i c i s mt dm o d e r n i s m i ng e n e r a l c h a p t e ri ra n a l y z e st h es e l fi m a g ei nf e n g se a r l i e rw o r k s t h r o u g hc o m p a r i s o na n d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 i ti sc l a i m e dt h a ti nj o u r n e yt o t h en o r t ht h e r ei sb o t hc o n t i n u a t i o no ft h e $ e n s eo fl o n e l i n e s sa n d s u p e r i o r i t y , a n ds k e p t i c i s ma b o u tt h el e g i t i m a c yo fs e l fw h i c hw a s 2 a m r m e di nh i se a r l i e rw o r k s c h a p t e ri i f a r e w e l lt ot h es o n go fy e s t e r d a y ,c o m p a r i n gt h e i m a g e so fn a t u r e ,a n c i e n t sa n dd e i t yw h i c ha p p e a r e di nb o t hj o u r n e yt o t h en o r t ha n dw o r k sb e f o r ei t , d i s c u s s e sf e n g sc r e a t i o n a lf e a t u r e sd u r i n g h i sd e p a r t u r ef r o mr o m a n t i c i s m i ti sm a d ec l e a rt h a ta sar e s u l to ft h e c h a n g e so f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p e r s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 ,a s w e l la st h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d e m a n d so f t h ep o e t , f e n gw a sb e g i n n i n gt oa d o p tac r i t i c a l v i e wo nh i sp r e v i o u sr o m a n t i cf a n t a s i e sa n ds t r i d i n gf u r t h e rt o w a r d s r e a l i t y c h a p t e ri l l “a f t e rj o u r n e yt ot h en o r t h m a i n l ya n a l y z e st h ep o e t s c r e a t i o nd u r i n gh i so v e r s e a ss t u d i e si ng e r m a n y , w i t har e f e r e n c et o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h i sd o c t o r a ld i s s e r t a t i o na n dh i se a r l i e rw o r k s i ti s m a d ee v i d e n tt h a tw i t h i nt h et w oy e a r sa f t e rt h ec r e a t i o no f j o u r n e yt ot h e n o r t h ,f e n g , h a u n t e db yt h e c r i s i sm a n i f e s t e di nt h el o n gp o e m , e x p e r i e n c e ds l o wd e v e l o p m e n ti nm e n t a l i t y i nh i sd o c t o r a ld i s s e r t a t i o n h es u c c e e d e di ns o l v i n gt h ec r i s i st h r o u g hal i q u i d a t i o no fh i se a r l i e r c r e a t i o n sa n da l li n q u i r yo ft h ed e e p e r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o u t e ra n d i n n e rw o r l d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r i l k e k e yw o r d :f e n gz h ij o u r n e y t ot h en o r t hr o m a n t i c i s m s p i r i t u a lc r i s i s 3 浪漫诗人及其精神危机 冯至北游研究 引言 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很少有诗人像冯至那样以他的作品参与了浪漫主义向 现代主义的转变,并且在每个诗歌发展时期中都创作出了在同类作品中处于前列 的作品。这个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诗界“沉思者”在年 轻时就以他昨日之歌中的作品成为了浪漫主义诗人中的翘楚,而到了中年, 冯至又以十四行集成为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一。 1 9 2 8 年对冯至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这一年以前,他刚刚经历了由校 园生活向社会生活的转变,孤独地来到了北方都市哈尔滨,并在那里体味到了现 代都市生活的繁杂与堕落。而也在这一年。他终于忍受不了在北方的痛苦的生活, 回到了北京,但却发现再也无法找回当初的心灵慰籍。就在1 9 2 8 年的1 月,冯 至完成了长诗 北游。对于这首诗的诞生过程冯至有过详细的描述: 1 9 2 7 年暑假后,我到哈尔滨第一中学教书,走入一个生疏的环境,接触到 的人和事,听到的语言,和过去在北京的学校生活相比,完全是另一个世界我 有半年之久,写不出一句诗来,那种孤单寂寞之感,自以为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的但是在1 9 2 8 年新年,学校放假三天,不知怎么一种契机,我在三天内废寝 忘食,在一本练习簿上写了约有五百多行诗,把半年内胸中的块垒都涌泉式的倾 吐出来,最后在封面上写了。北游”两个字 这首长诗最初发表在由杨晦主编的华北日报副刊第三号( 1 9 2 9 年1 月6 日) 至十二号( 1 月2 7 日) 上,署名鸟影1 9 2 9 年8 月冯至的第二本诗集 北游及其他作为“沉钟丛刊”之六出版。 北游作为一辑收录其中( 第五 章雨未收入,原因不详) 。1 9 5 5 年出版的冯至诗文选集中也收录了该诗。 1 9 8 2 年至1 9 8 3 年冯至选编冯至选集时,将其列入书中,补充了北游及其 他中遗漏的雨章,并对全诗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见附表) 北游同冯至之前的诗歌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1 9 2 8 年当冯至将这首诗 第一次在友人中诵读时,大家都认为“诗的风格有了变化,与过去不同了”2 。 冯至认为这种变化是“现实的赐予”在后来,冯至在谈到冯至选集中对北 游进行修改的原因时,也说到了这首诗的风格特点“有个别诗句,尤其是诗的 结尾处,写得过于悲观或是没有希望,我不愿用往日暗淡的情绪感染今天的读 4 者”3 ,他还举了北游最后一章为例子,作为修改的例证。可见诗人认 为这首诗里有着浓重的阴郁气氛,同时诗中也体现出了他对人生思考进入了一个 迷茫的黑暗期。的确,从这首诗里,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曾经作为浪漫诗人的冯至 正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这种危机从每章结尾处反复出现的“阴沉、阴沉” 中就明显的表现出来。而这场精神危机的到来,也最终导致了冯至1 9 3 0 年远赴 德国寻求新的心灵生命。如果说冯至本人经历过一场从浪漫主义向存在主义的转 变的话,北游则恰恰站在了这一转换的拐点上。 众多研究者都曾对北游的意义有过论述。何其芳在诗歌欣赏中将北 游同昨日之歌都作为冯至青年时期的诗歌,认为其中体现了诗人的风格: “文字不太加修饰,然而却表达出来了一种沉重的浓郁的感情,好像就是这种感 情本身构成了它的艺术魅力。“这个论述和冯至本人对自己年轻时代诗歌的概述 “诗里抒写的是狭窄的情感、个人的哀愁,如果说它们还有些许意义,那就 是从这里边还看得出五四以后一部分青年的苦闷”5 一唷着近似的论调, 而这种论调也为诸多研究者所认可。 而对于北游研究者们也都有着自己的见解。比如在一本较早的冯至传记 生命的沉思:冯至中,作者王邵军看到了北游中的一些积极因素,说这 首诗“表达了半年来亲历现实的感受,里面贯注了他对生活新的思考和探寻。“ 同样的观点出现在蒋勤国的冯至评传中,他认为。一首北游,是诗人精 神蜕变、心灵嬗递的写照和记录。更多地注视社会现实,使诗人空幻的理想坍塌, 他苦闷、彷徨,然而并不消沉,而是执著、坚韧地探索前进的道路。返顾过去, 诗人感到似乎是一片荒原,为求得新生,寻到新的自我,诗人在苦苦地自我 反省”。7 陆耀东的研究中也注意到了这种新的动向“在这里,我们听到了诗人鞭击自 己的声音,同时,我们也感觉到,诗人的思想,正在酝酿着变化”5 ,但他在冯 至传中则坚持认为,“作者当时的思想除视野扩大和对社会的腐败黑暗有迸一 步了解和认识外,别无进展”。 而解志熙在其博士论文生的执著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发现了 北游的现代性意义,特别是其与冯至后期作品十四行集中“存在主义” 元素之问的内在联系他认为北游中“作者的笔触以摆脱了个人的哀怨和青 春的苦闷,而将锋芒指向了一个畸形繁荣的现代都市及其人生状态”,m “表明 冯至当时的思想和艺术已发生了重要的转折,他对现代主义,存在主义已有了初 步的自觉”,解志熙认为冯至后来的十四行集、 伍子胥以及散文作品都 可以说是发韧于北游中的那些现代性、存在主义的因素的发展、丰富与深化。 另一本比较重要的传记作品周棉所著的 冯至传中,作者认可了解志熙的观点, 肯定了北游所带有的现代性意义。 从这些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北游是冯至从早期抒情诗歌的情调中逐 渐走出,走向带有现代性的十四行集的过程中带有转折意义的作品,在它的 身上体现出了冯至作为浪漫主义诗人身份的逐渐淡出,同时北游又在诗人精 神的一种困境中孕育着新的诗歌发展的萌芽。正如周棉在冯至传中所指出的 那样:“北游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对于以往的作品,它基本上是一个句 号,他其时的作品已经很难寻出以前的那种浪漫精神和抒情格调;对于以后, 则是一个初步的,不自觉的遥远的开始:他还没有真正地从理性的高度认识、分 析和选择存在主义的合理因素,但当以往的那种浪漫的情调遇到这些人物严 峻、深刻又复杂的思想之后,其思想和创作也就不能不发生变化。” 虽然冯至本人在一首题为自传的作品中,将自己的一生概括为:“都像 是在否定里生活”,在现实中又在自选文集时不断地修改其旧作。但我认为 这种“否定”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扬弃,是一种“在努力和工作时”寻求“一个 更高的力”的“断念”。就像冯至翻译的歌德的信中所说的那样“人有许多皮要 脱去,直到他有几分把握住他自己和世界上的事物为止”。”因此本文对于北 游的研究,将把它放置于冯至诗歌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加以考察;将这篇作品与 其前后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并结合冯至整个创作生命中各种类型的作品,进行 综合的研究。以 北游为切入点,力图寻找冯至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在这一一 时期转入精神危机的原因和表现,同时发掘其这一时期的精神困境对其以后创作 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冯至从浪漫到现代的诗歌创作发展过程,与中国现代新诗从 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发展趋势有着某种暗合。我们发现,冯至在北京创作其昨 日之歌时,中国浪漫主义诗歌正在逐渐兴起,而其主要阵地正在北京,而当冯 至在昆明达到其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十四行集时,以西南联大诗人为核 心的现代主义诗歌也正在发端。这其中有着偶然的因素,但同样带有的是时代思 想发展浪潮的痕迹。或许对于冯至转型期作品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揭示这其中一 些线索 6 附表:北游版本比较( 北游及其他同冯至选集比较) 北游及其他冯至选集 第一章无标题题为“前言” 我是一个远方的行客,惴惴地我是一个远方的行客, 街上响着车轮轧轧的音乐,天空点染着工厂里突突的浓 天空点染着工厂里突突的浓云;雾, 街上响着车轮轧轧的噪音, 第二章我离开那里的翠柏苍松离开那里的翠柏苍松 我只想长久地同它们告别我只想长久地和它们告别 我愿听他为我讲述那寂寞无言的我愿听他给我讲述他的经历 经历 今夜的月色怎么这样地罗曼,清冷的月光使我忽然想起。 啊,是我忘掉了,忘掉了的中元啊,今天是我忘掉了的中元。 第三章我昏昏地倚靠着车窗,我静静地倚靠着车窗, 回头看那是一片荒原回头看是一片荒原, 可有一条狭径让我走,一棵树木供可有一条狭径让我走,一座岩 我攀?石供我攀? 我在这样别离的景况当中,我在这样的景况当中, 。 可真是同我的“少年”分了手?可真是和我的过去永久分手? 再也没有古松的荫凉供我饮酒;再也没有荫凉的古松伴我饮 酒: 它不住地嘲笑着满车里孤另的朋匹们征唰关看确牛里傩爿的朋 友友 秦皇岛让我望见了一湾的海水,秦皇岛让我望见了一湾海水, 山海关让我望见了一角的长城;山海关让我望见了一角长城: 第四章苏俄,自俄,乌克兰,犹太的银行,希腊的酒馆, 犹太的银行,希腊的酒馆,日本的浪人。白俄的妓院 日本的浪人, 高丽的妓院 还有中国的同胞还有中国的市侩 天空一定充满了阴沉、阴沉天空充满了阴沉、阴沉 第五章无补充入 第六章标题为:在公园标题为:公园 ( 北游及 其他中为 第五章,以 下类推) 朋友啊,你可愿在这里长久埋葬?朋友呀,你可愿在这里埋葬? 和宇宙怎样的拥抱、亲爱,和宇宙怎样的亲爱, 我思念,删去 世纪末的诗 用美人的吻来润泽他们的焦唇 7 用辛辣的酒浆灌溉他们憔悴的灵 魂。 我呀,灵魂憔悴,唇已焦躁, 无奈我的面前美人也不美,醇酒也 不醇 我爱护我敬爱 但是呀,我又怕在沉默中死去但是我只能在沉默中死去 伟大的精灵伟大的导师 我们倚仗他不与草木同腐使我们不与草木同腐 无奈呀我的力量是那样衰弱无奈我的眼光是那样薄弱 风雨里我造不出一点光明风雨里看不出一点光明 各各的肩上担着个天大的空虚人人肩上担着个天大的空虚 各各的肩上担着个天大的空虚 第七章标题为:c a 僧标题为:咖啡馆 漫漫的长夜,我再也杀不出这漫漫漫漫的长夜 的重围再也杀不出这黑夜的重围 我想遍了死的方法和死后的滋味删去 心上的泞泥可有谁来整理心上的泞泥却无法处理 我走入一座c a 艏我走入一座咖啡馆 只有露西亚的小曲伴着简单的音只有小歌曲伴着简单的音乐 乐 我望着那白衣的侍女是怎样苍茫我望着那臼衣的侍女 。 深深的酒杯,深深地斟,删去 深深的眼睛,深深地想 除去了你的肩头 我的手已经无处安放 第八章锣鼓的喧胚振破了九层的天锣鼓的喧胚振破了天 鸡鸭的残骸扔遍了这无边的大地。鸡鸭的残骸扔遍了地。 不知道他们背后有谁宰割他们不知道,背后有谁宰割 不知道他们的命运掌握在谁的手他们的命运掌握在谁的手里 里 女人只看见男子衣袋中装着的金女人只看见男人衣袋中的金钱 钱 男人只知道女人衣裙里的肉体 男人只知道女人衣裙里裹着的肉 体 我无言无语地谢绝了他我含笑无语地谢绝了他 那是苍茫的西伯利亚大陆 往北望,是西伯利亚大陆 那里的人是怎样地在风雪里挣扎 那里的人是怎样地在风雪里奋 斗 这些小曲我不从何处学来这凿小曲我不知从何处学来 二十年中可有过超越的欢欣 二十年中可有过真正的欢欣 死一样地,阴沉,阴沉江水是那样阴沉,阴沉 第九章老年人听见你的声音想到坟墓老年人听见你的声音想到过去 如今呀,那些人似乎已经寻到了如今,他们已经寻到了另一个 另外的一个道理 真理, 这个真理并不是你所服务的上 帝 更有人要把你镕化他们要把你熔化 乞丐拉着破的v i o l i n乞丐拉着破提琴 第十章一心要挽住那西方的落日的余晖一心要挽住落日的余晖 我们吻着,绝没有温暖的情味爱怜里没有温暖的情味 第十一章 我怀念着酒池肉林的p o m p e i i 城我怀念着古代的p o m p e i i 城 坐在一家地窖的酒馆里 坐在一家叫做p o m p e i i 的酒馆 里 只有纸做的花 纸做的花 我同这些青年、舞女,都融在一起,看这雌羁友都拥存一韶 大家狂跳吧,在这宇宙间最后的黄在这宇宙间最后的黄昏 昏 第一个该毁灭的,是我这个游魂最该毁灭的,是这里的这些游 魂! 明天呀,一切都化作残灰明天,一切化成灰烬 第十二章雪神在回环地舞蹈雪在回环地舞蹈 这里埋葬了我的奇珍这里埋葬了我的梦幻 我再也不敢在这里长久逡巡我再也不愿在这里长久逡巡 第十三章标题为:雪五尺标题为:尾声 我像是一条灰色的蛇我像是一条冬天的虫 结尾处为: 结尾处为: 夜半我走上了一家小楼,我不能这样长久地睡死, 我访问一个日本的歌女这里不能长久埋葬着我的青 只因我忽然想起一茶: 春, “噎,这是我终老的住家吗? 我要打开这阴暗的坟墓, 雪五尺”我不能长次忍受着这里的阴 这时的月轮像是瓦斯将灭,沉 朦朦胧胧地仿佛在我的怀内消沉; 这时的瓦斯像是月轮将落 怀里。房里,宇宙里,阴沉,阴 沉 北游及其他,北京沉钟社,1 9 2 9 年8 月 ” 冯至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 9 8 5 年8 月 9 第一章“我” 一、孤独的“捧酒者” “我是一个远方的行客,惴惴地走入一座北方都市的中心”在北游 的开头,冯至这样写道。作为抒情主体的“我”第一次出现便被赋予了“远方的 行客”的身份,而且在其后的诗中诗人再也没有赋予“我”以更多的身份描述, 使这一形象一直贯穿于全诗中。显然,作者觉得这句诗已经能够准确的表述出 “我”的自我定位,并将其作为整组诗的思维主体和观察视角。我们不难发现在 这个身份背后所流露出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同样反映在诗前的题注上“此 生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孤独与寂寞的自我形象在冯至早期的诗歌的抒情主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他的诗中有大量的孤独漂泊者的象征性意象”1 4 。翻开冯至的昨日之歌 我们便可以看到这样的诗句:“我对此亭亭的孤云,凄惶欲泣”( 孤云) 、“我 望着凄艳的夕阳,我望着幽沉的星海,望得我心滞神伤”( 怀y 兄) 、“我 一个人游荡在郊原”( 在郊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苍茫凄凉的孤独感从 一个2 0 世纪2 0 年代的青年诗人诗中折射出异样的光芒。与此同时,冯至诗中的 孤独的“自我”又夹带着向外诉求却倍受冷落的苦闷。在残馀的酒中,冯至 将自我打扮成一个孤独的“捧酒者”: “上帝给我们, 只这一杯酒啊! ” 这么一杯洒 我又不知爱惜一一 走过一个姑娘, “ 我就捧着给她喝; 她还不曾看见, 酒却洒了许多! 我只好加水吧, 不知加了多少次了 可怜我这一杯洒啊! 一杯酒的残馀呀: l o 那些处女的眉头, 是怎样一杯浓酒的充溢! 我实在有些害羞了, 我明知我的酒没有一些酒力了 一一我还是不能不 把这杯淡淡的水酒, 送到她们绛红的唇边, 请她们尝一尝啊! 一一残馀的酒 “送酒”是内心的渴望,而冷遇是无奈的收获。送酒者的热望、姑娘的无视 两者之间的反差使诗人始终处在一种被人忽视的悲凉之中。而诗人也在这种一次 次的打击面前消沉、脆弱。 “也是这样的风夜, 也是这样的秋天一一 我把生命啊,酿成美酒, 曾频频地送到你的唇边, 一盏,两盏,三盏” 我屈指段段地暗算, 恰恰地满了一年一一 我沉埋我这座昏黄的城里, 像海上被了难,飘散的船板 一片,两片,三片一 我今宵静息在秋星下, 如船板飘聚到海湾一一 它们再也当不起那海里的汹涛 我也怕望那风中的星焰, 一闪。两闪,三闪 一一风夜 生命酿成的美酒送到别人唇边,等来的结局却是自己变成“飘散的船板”,。再 也当不起那海里的汹涛”诗人把。胸怀剖开”,。取出血红的, t , q l ,捧着它到 了人丛处”,而人们“有的含着讥诮走远了,有的含着畏惧走远了”,“到了十 几处,十几处都是如此。,抱着心几暂时休息着,人们又在那边聚集着”,终 于诗人发出了“我实在不能容忍了”的悲号。 诗人自况是一个“两臂想抱尽天下人的人”,但却“终于是空空的一个人一 一看着,含着纯洁的嫉妒与无可奈何的哀悼看着”“两年以来,他的心, 在这无情的人间,不知又受了多少伤痕;两只眼睛,不知又减少了多少含蓄。“6 与人世的疏离,使他常常感怀自己的身世。“他常常登在城上眺望,他把城外广 大的,绝不会开放一些奇异花朵的郊原比他的一生;那条看来将要枯死的河水, 呜咽着婉转,正好象征他的命运。”r ,出生在一个“从那极端的荣华而堕入了难 堪的衰落”1 8 的家庭,而“他慈爱的继母,与八年前他的生母一样,把他扔在这 漠漠如沙的世上,随着死神长逝了l ”1 9 有着这样身世的青年,身上总带有一 些对命运的责难,和被命运所抛弃的无奈的。同样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家庭的卞 之琳在后来也感叹过“说不定有人小孩儿,曾把你( 也不爱也不憎) ,好玩 的捡起,像一块小石头,向尘世一投”( 投) 。那回响在寂寥的巷口的三弦声、 打更声或是算命锣也常常勾起诗人们对命运无法把握的感叹,写出了瞽者的暗 示( 冯至) 、古镇的梦( 卞之琳) 这样的诗作。 而同时,时代也让这位年轻诗人的诗句中带上了灰暗的色调。正如袁可嘉所 说“冯至早期诗作的题材就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恶浊的旧社会环境中一个青年 知识分子对时局、对人生的渴望和失望”。”“五四”落潮后产生的精神的失落 感染了一大批因为革命激情走进北平,却只能在灰暗的现实面前感受心理上的 “荒凉”的青年知识分子“那时的北京城是一片灰色,街头巷尾,到处是贫苦 的形象和悲痛的声音,我们爱说当时青年们口头上的一句话:没有花,没有光, 没有爱”。2 1 因此,诗人常常在傍晚时刻“在一条又一条的胡同里散步”。而在 诗中,冯至也这样写道:“黄昏以后,我在这深深的,深深的巷子里,寻找我 的遗失。”( 瞽者的暗示) 在中国的新诗史上,冯至是较早的塑造这种徘徊在“深 深巷予”里的自我形象的诗人。而在这后不久,另一位在北平成名的诗人卞之琳 便在诗中刻画了“荒街上沉思者”的形象,成为当时“前线诗人”自我形象系列 中的一个典型。而有学者指出“这个沉思者( 或多思者、玄思者) 的形象 贯穿了他( 指卞之琳) 早期的诗篇,成为一种特色。”2 2 这种自我形象上的契合, 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北平( 北京) 的城市街道的真实状貌,而更多的则是诗人内心 的共鸣,是诗人对自我生存环境的定位。“诗人因为看到了整个民族甚至整个人 类的内心的荒芜,所以将整体大环境喻为荒街”。a 冯至是一个“沉思”型的 诗人,他从自身与世人无法通融的现实中认识了周遭的生存环境,这种认识使他 更加感到了内心的寂寞与周围环境的反差,他甚至说“我最看不惯群众,有时偶 然到会场里,或是市民聚会的地方,竟时时使我感到若置身于群鸦乱噪的林中, 万想不到还是在有思想,有辨解力的人类里面”斟,正是由于这种内在的隔阂, 使冯至的诗中产生了这种徘徊在“荒街”之上的自我形象。其实,即使脱离了老 北京的具体情景,这种“荒街徘徊者”的形象依然出现在其他诗人的诗境中,比 如林庚的 沪之雨夜、戴望舒的雨巷等。所以我们发现,这种“荒街”同 艾略特的“荒原”一样,具有强烈的隐喻的意味,“诗人身在何处,何处就是荒 街,荒街就是诗人无法摆脱的生存环境。”2 5 二、“花”与“兽” 但我们发现,这个“徘徊者”的内心并不像他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宁静沉郁, 他的心里总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惶恐与抑郁。他时常感到自身的柔弱,感叹着这种 柔嫩的内心的脆弱易逝,在一首诗中他这样写道: 我为了。这朵 这朵花儿惋惜! 我为了,这朵 这朵花儿惋惜: 它含着,将放 未放的苞儿, 那知道自己的美丽! 只在春日阳光里, 含着它的深意! 它的四围, 充满了荆棘: 它的美丽, 它不自知 我为了,这朵 这朵花儿惋惜! 它那嫩弱的瓣儿 将轻轻地放开; 它那嫩弱的瓣儿, 将慢慢凋谢! 一一归乡这朵花儿 这朵嫩弱的“花儿”无疑是诗人自身的投影,与周遭环境的格格不入使诗人 时常感到自己的软弱无力。“两年以来,他的心,在这无情的人间,不知又受了 多少伤痕;两只眼睛,不知又减少了多少含蓄。衰弱的他,不敢再受社 会的鞭笞了”。2 6 于是在诗人的诗句中常常出现“花”的幻影“那里无 人来往,只有一朵花儿哭泣”( 夜深了) 、“丁香花,你是什么时候开放的? 莫非是我前日为了她,为她哭泣的时候? ”( 春之歌) 、“墓旁一棵木槿花, 便惹得风狂雨妒”( 墓旁) 。多年以后,冯至在他的博士论文自然与精神的类 比诺瓦利斯的文体原则中有过一段对浪漫派作家作品中“花”的意象的分 析,作为一位曾经用“花”装扮自己诗歌的诗人,我相信这段分析里同样蕴藏着 诗人对自己过去作品的回首。“浪漫派作家对花卉情有独钟,他们不仅赞美花的 美丽,而且因其纯洁和完美赋予花以深刻的象征意义。在他们看来花一方面是大 自然的显现,另一方面又是人的精神的象征。”2 7 诗人在这些诗句里,显然将花 作为自己精神的象征,展示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关于“花”作为自然显现一方面, 将在后文中加以分析) 有时诗人也借用其他的意象,比如“只照我心里酸凄” 的明珠、“小小的船篷将折”的心湖小艇、被。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的小 河。这些美仑美奂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宝爱和欣赏。但同时,伴 着美丽而来的娇柔易逝,却也吐露出作者内心的些许不安。 与这些美好幻象相对的,但也同时出现在诗作中的,是另一组形象兽。 它们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却特点鲜明,给人们留下了更强烈的印象。其中最引 人注且的便是那首蛇。在那首诗里,“蛇”打破了它惯有的形象,成为了“寂 寞”的象征,它“静静地没有言语”却“害着热烈的相思”。冷静地外形与炙热 的内心情感之间形成巨大的张力,诗歌的情绪也随之充溢其间。稍晚些的作品饥 菪同样是情与兽的交织体: 我寻求着血的食物, 疯狂地在野地奔驰。 胃的饥饿、血的缺乏眼的渴望, 使一切的景色在我的面前迷离 我跑上了高山, 尽量地向着四方眺望; 我恨不能化作高空里的苍鹰, 因为它的视线比我的更宽更广 我跑到了水滨, 我大声地呼叫; 水的彼岸是一片沙原, 我正好到那沙原上边奔跑 1 4 我跑入森林里迷失了出路, 我心中是如此疑猜: 纵使找不到一件血的食物,怎么 也没有一枝箭把我当做血的食物射来 一一饥兽 热烈的情感与饥兽的形体之间延续着那种情绪的张力,而与那条“月影般轻 轻走过”的蛇不同,这里的饥兽将情绪表现为不停的奔突,寻找着“目标”或“被 作为目标”的结局。有学者指出:这种“人生迷途中的奔逃者”的形象是“浅草 沉钟社”作家表现个性主体的形象谱系中的重要意象。“奔逃这一行为本身 却无疑也是他们对现实的一种主动选择和回应。虽然他们缺乏西方文学中个性主 义者勇猛雄强的战斗精神,表现出了无力独占现实的心理脆弱,但是他们毕竟也 没有放弃个体的尊严、自由等个性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念。说到底,奔逃也是他们 自主选择的一种表现,它只是用一种变相的方式表现出了对个性主义价值观的信 守”船。当脆弱的自我面临强大的外部挤压时,最好的方法无异于逃离这种压力, 这种逃离或许是奔突,或许是自我的禁锢,或许是用一种冰冷的形象将自己包裹 起来。“兽”的外形与“花”的内心两种形象的对峙,表现了诗人对自身脆弱灵 魂的珍爱,“苦闷之浆,尽可以尽量倾饮! 但是总要好好保护灵魂的寓所”, 诗人试图用一种强悍冰冷的外表掩饰着自身柔嫩的内心。而这种努力又进而使诗 人远遁于现实社会,从而产生更为强烈的孤独感。 与兽的形象相对应的,是诗人尽管感受到了内心的脆弱不安,也发觉了前途 的迷茫,但他在这一时期的内心深处,很少否定过自身的这种状态,他甚至把维 护这种孤独与寂寞作为诗人的天职,将其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他援手于过往的 伟大作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没有一个诗人的生活不是孤独的,没有一个诗人 的面前不是寂寞的( 尤其是当他执笔运思的时候) ;无论是g o e t h e 一般的享尽世 上的荣誉,或是薄命的k e a t s 遍遭人间的白眼任凭他表面上,环境上,是怎 样的不同,其内心的情调有共同之点,孤独,寂寞。”于是诗人试图通过这种 孤立于同类的姿态,来创造自己世界。“看那群禽乱飞,p h o e n i x 独在高处翱翔, 看那群兽相聚,雄狮独在沙漠中容与,看那群英缤纷,幽兰独生于深谷之中; 它们孤独的生活,是如何丰富,在它们寂寞的面前,可以寻着了终身不会失散的 忠友,不会失散的爱人,树立了它们自己的世界。”m 这种对孤独的守望有着五四启蒙者的思想继承,特别是它摭取了新文化运动 的启蒙者们超然于众的视角,拥有了对于愚昧大众的俯视的眼光。鲁迅作品中“狂 人”、“魏连殳”般的对当下社会的精神上的对立和超脱,在冯至笔下变成了“捧 酒者”的内心独自。而一直被冯至引为自己精神导师的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 “任个人而排众数”的立入主张。又为这位“奔逃”者提供了逃离的勇气和动力。 尽管诗人在自己的诗歌意象中,始终将自己放在一个被尘世所遗弃的地位,并不 时向着周围的世人作着捧献的姿态,但在诗人的内心深处,又何尝不是在责难那 些冷视他的人的无知,同时珍爱着自己的孤独呢? 孙玉石在分析不能容忍了 一诗时,指出了其中蕴含着的对自我的信心:“诗里第一次这样尖锐地写出了个 人与盲众的对立,真诚与虚伪的对立。我的不被理解的痛苦是那样深切,而麻木 群众的讥诮与胆怯,又是那样的深重,那样的无法改变。我的痛苦与愤 懑已经超出于自身肉体压迫摧残的范围,而进入了灵魂的深层。这里的痛苦也超 越于社会层面的批判而现出直面整个人类生命和道德弊病的思考。而诗中的 我,也远远不是诗人个人的内心的符号。这里有尼采的影子。世界上最清醒 者是最不被理解者。这里也有鲁迅的阿q 正传、示众的灵魂:表现人类 不能理解、缺乏同情,而又以他人的痛苦为快乐的冷漠感”3 2 那组取名为归 乡的组诗似乎能更确切的说明这些问题。诗人在序诗中说: 家乡开遍了平凡的花朵, 摘不到奇异的果实; 只因元处可使我停留, 我只好暂时归去 一一归乡序诗 在诗人眼中,家乡的一切是“平凡的”,而诗人追求的却是“奇异的果实”。 这个奇异的果实其实早已在诗人的心中渐渐生长,诗人此行不过是寻求某种与内 心感受贴合的心灵安慰。因此,诗人在除夕“听白发的祖父,讲他少年的往事”; 一个人来到了“久无人住”的院落,体味“旧日的家庭风味”;想像着“若到西 湖”,感受着古典的韵美;或是问姑娘讨一碗食,安慰内心的饥饿。但现实的一 切都如那个“严厉的太婆0 阻断了诗人内心的渴求,而不能容忍了更直白 的表明了诗人内心的凄楚与对周遭盲众的责难。冯至曾经在一封信中吐露过对于 故乡生活的失意:“其实我在故乡,哪里说得上寂寞那样好听的名词,只是 在四面楚歌中,听候着可怕的命运得宰割罢了。”于是诗人只能“暂时归去” 这样的一组诗有着鲁迅故乡中归乡之路的影子,同样是归乡寻找内心的慰籍, 同样感受到的是无法从他人身上寻找内心的安宁的无奈,同样是恋恋不舍又毅然 决然地离开家乡。诗人是无奈的,而更多的是对冷眼向他的人的质问 而诗人对于自我世界的宝爱还与他所受到外来影响有关。冯至早年的诗歌创 作受到过德国浪漫派的影响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而冯至本人也在不同的场合提 及德国浪漫派对自身创作影响。作为一个浪漫派的诗人,冯至对自我的认同显然 是受到了德国浪漫派的影响。勃兰兑斯在讨论十九世纪德国浪漫派的创作时把 “任意的自我肯定”作为浪漫派各创作风格中所有互不相同的努力和创作的共同 点。“在冯至身上,这种自我肯定表现为对自己的孤独的守护和对周遭冷遇的责 难。 三,北游中的“我” 而到了北游中,当诗人“惴惴地,走入一座北方都市的中心”时,诗 人似乎正打算与这种孤独的姿态挥手告别: 我在这样别离的景况当中, 可真是同我的“少年”分了手一一 再也没有高高的城楼供我沉思, 再也没有古松的荫谅供我饮酒; 如今的荒野里只有久经风霜的老槐, 他不住地嘲笑着满车里孤零的朋友 一一北游车中 诗中的“他”与其说是“老槐”的化身,到不如说是诗人自己过去的幻影, 而在前一章诗里这种幻影则化成了一位“生疏的客人” 临行时只思念着一个生疏的客人, 他曾经抱着寂寞游遍全世, 我愿意叫他一声我的先生, 我愿听他为我讲述那寂寞无言的经历一一 一一北游别 而到结尾处,这位“寂寞无言”的先生也对着我“微笑”了,他微笑的情调 却是“阴沉,阴沉”在这里。诗人将寂寞者的形象从自我的本体中剥离出 来,表现出了诗人对自身寂寞状态的反省和关照。 但诗人并没有完全摆脱昨日之歌中的那种孤独感。在北游中“我” 依然是一个孤独的漂泊者,依然独自的“徘徊在礼拜堂前”,依然“把自己关在 房中”,依然无法在热闹的宴会里久留诗人依然有着同早先一般飘泊在波涛中 的小船的感受: 正如一人游泳在大海里, 一任那波浪的浮沉 我坐在一只小艇上, 它把我载到了江心 我像是一个溺在水里的儿童, 心知这一番再也不能望见母亲, 一一北游中秋 这段文字出自“中秋”一章,写了诗人在中秋之夜离开宴会,独自到江边徘 徊的心境。而这种孤独感让人想起了诗人在1 9 2 5 年中秋之夜写给杨晦的信:“想 象着北海,当然不会弱于中元之热闹,但是我终于没有去。家家欢笑,户户拳声, 我只好在街上听着、想着。”3 5 两年多前的心灵感受在诗人的诗歌中得以延续, 而这种延续恐怕并非诗人的偶尔得之,而是长久萦绕在他心头的一重薄暮。诗人 同昨日之歌中一样保持着与外部世界的对立,而这种对立恰恰以一种特殊的 姿态表达了他的孤独。但在这里,诗人心灵所要面对的世界已然不同于过往了。 在北游中诗人面对的是一个充满了欲望与诱惑的现代都市情境: 听那怪兽般的摩托, 在长街短道上肆意地驰跑, 瘦马拉着破烂的车, 高伸着脖子嗷嗷地呼叫 苏俄,白俄,乌克兰, 犹太的银行、希腊的酒馆 日本的浪人, 高丽的妓院, 都聚在这不东不西的地方 吐露出十二分的心足意满! 还有中国的同胞, 面上总是淫淫地嘻笑 姨太太穿着异样的西装, 纸糊般的青年戴着瓜皮4 、帽, 太太的脚是放了还缠, 老爷的肚子是猪一样地肥饱 在他们幸福的面前, 满街都洒遍了金银, 更有那全身都是毒菌的妓女, 戴着碗大的纸花摇荡在街心 我像是游行地狱, 一步比一步深一一 我不敢望那欲雨不雨的天空, 天空充满了阴沉,阴沉 一一北游哈尔滨 诗人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分明是中国领土、却充满了异乡情调的哈尔滨”, “它像是在北欧文学里时常读到的、庞大的、灰色的都市”。显然这样的怪异的 现代浮世绘带给诗人的并没有一丝亲近的感觉。这种孤独感让诗人始终无法释 怀。即使到了两年以后,诗人仍然对那段烦闷的日子有着深刻的记忆:“那座城 对我太生疏了,所接触的都是些非常古怪的人干些非常古怪的事,而自己又是骤 然从温暖的地带走入荒原的区域,一切都没有准备。所以被冷气一袭,便手足无 措,只是空空地对着几十本随身带来的书籍发呆,可是一页也读不下去。于是: 在月夜下雇了一只小艇划到松花江心,觉得自己真是一个最贫乏的人的时侯也 有;夜半在睡中嚷出人之无聊,乃至如此的梦话,被隔壁的人听见,第二天 被他作为笑谈的时候也有:十月上旬便飞着雪花,独自走入俄国书店,买了些俄 国文学家的相片,上面写了些惜别的词句寄给远方的朋友的时候也有;在一部友 人赠送的叔本华的文集上写了些伤感的文言的时候也有;雪渐渐多了,地渐渐凝 冻了,夜渐渐长了,跑到山东入的酒店里去喝他们家乡的清酒,或在四壁都画着 雅典图的希腊饭馆里面的歌声舞影今对着一杯柠檬茶呆呆地坐了半夜的时候也 有。这样油一般地在水上浮着,魂一般地在人群里跑着。虽然如此,但有时我也 曾在冰最厚、雷最大、风最寒的夜里,独自立在街心,觉得自己虽然不曾前进, 但也没有沉沦。”3 6 这样的生活情境与此前有着些许相似,诗人继续着昨日之 歌中那种孤独的状态。只不过在哈尔滨似乎没有幽暗的小巷供他惆怅,他只能 在松花江的江心体味自己与世界的隔离。同时这种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更带有现代 性的表征,因为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本身就带有现代性的意味。冯至用那些尖利的 诗句将他对所生活的环境的不满倾吐出来:“这里的人把猪圈当作乐园,让他 和他们的子孙同归腐烂”。 虽然冯至仍然像他诗中的那个“捧酒者”一样,通过对周遭环境的责难来维 护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治疗协议书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水工监测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假肢制作装配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苏-江苏农业技术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新疆-新疆水生产处理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理疗技术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林木种苗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堤灌维护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农业技术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安徽-安徽计算机文字录入处理员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纪委遴选笔试题及答案
- 川高公司社会招聘笔试题
- GB/T 7588.2-2020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2部分:电梯部件的设计原则、计算和检验
- GB/T 13560-2017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
- 三视图及尺寸标注课件
- 混凝土配合比验证检验委托书模板
- 住房公积金投诉申请书
- 众辰变频器说明书3400
- 小学教师量化考核表
-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 露天采矿设计技术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