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课堂教学中隐性控制的社会学分析.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课堂教学中隐性控制的社会学分析.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课堂教学中隐性控制的社会学分析.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课堂教学中隐性控制的社会学分析.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课堂教学中隐性控制的社会学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社会要莨性运行、人 l 1 愿意遵从社会规范,仅靠自然 秩序远远不够,社会控制是必要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控 制方式因入、因事、因情境而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显性控制和隐性控制。 目前,从总体上来说,课堂教学过程中中、小学教师普遍采取的是单一的、显性 的、专制的控制方式。这与我国对社会成员的控制方式一致。事实上,课堂教学 过程中,隐性控制和显性控制是同时存在的,隐性控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中对课堂教学中隐性控制的内涵和表现方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笔者认为 课堂教学中隐性控制是指教育者在正式教育或非正式教育活动中,有意或无意通 过问接的、暗含的方式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隐性控制具有间接性、弱强 度、情境性、多样性和转化性的特点。它是建立在暗示教学和无意识学习的心理 机制之上的。 课堂教学是由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组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是 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权力因素是始终贯穿于其中的。因此,笔者主 要从课拳教学过程、课堂物理环境、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和课堂权力结构四个方面 分析了隐性控制的具体体现。而且。笔者进一步从学生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分析 和教师教育过程的不确定性解释这两个方面去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隐性控制的 成因。 关键词:课堂教学隐性控制 a b s t r a c t f t o mt h ev i e wo fs o d o i o g y ,i ti sn o te n o u g ht od e p e n do nn a t u r a lo r d e rt ok e 印 t h es o c i e t yc i r c u l a t i n gw e j l ,a n dt om a k ep e o p l ea b i d eb ys o c i a lc r i t e r i o n s os o c i a l c o n t m l i sn e c e s s a r y i nt h ep r o c e s so “e a c h i n g ,t h ew a yo fc o n t r o l i sd i f f e r e n tf o r c o n t e x i t h e r ea r et w o “n d so fm o d e s :e x p l j c i tc o n f r o la n dj m p l i c i tc o n t r 0 1 a t p r e s e n t ,a saw h o l e ,t e a c h e r si nh i g hs c h 0 0 1a n dp r i m a r ys c h o o lt a k es i m p l ea n d e x p l i c i tc o n t m lw a y t h ew a yo fc o n t m li no u rc o u n t r yi s a ss 帅ea st h ew a yo f c o n t r 0 1 u n f j ln o w ,w j l hi b eu n c e r l a i n l yj nt h ec o u f s e s0 fs t u d ya n dt e a c h i n g ,a 1 1k 抽d s o ft e a c h i n gm a 衄e r sp r e s e n ta nt e n d e n c y :f f o mi m p l i c i tc o n t r o lt oe x p l i c i tc o n t r 0 1 i nt h i sp a p e r 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o fi m p l i d tc o n t r o l j nc l a s s r o o m i e a c h j 力ga r ea n a l y z e ds p e d f i c a l 】y j t h j 刀kt 1 1 a tj m p 】j c j tc o n t r o li nd a s s r o o mt e a c h j 耵g m e a st h a te d u c a t o r si n f l u e n c e ,c o n s c i o u s l yo ru 玎c o n s d o u s l y e d u c a t e e st h m u 曲 i n d i r e c t ,i m p l i c i tw a yi nf o m l a lo ri n f o 册a le d u c a t i o na c t i v i t i e s i i i l p l i d tc o n t m lh a s c h a r a c t e r so fi n d i r e c t ,w e a ki n t e n s i 峨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d i v e r s i t ya i l dt r a n s f o 啪a t i o n i t i se s t a b l j s h e do n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m e c h a n i s mo fh i n t i n gt e a c h i n ga n du n c o n s c i o u s l e a m i n g 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i sc o m p o s e do ft i m ea n ds p a c e ,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 t e a c h e r sa n ds t u d e n t si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p a r ti nt e a c h i n gp r o c e s s f u n h e m o r e ,p o w e r f a c t o r i m p e n e t r a t ec o n t i n u o u s l yt h e r e f o r e , t h ew r i t e r a n a l y z e t h e i m p l i c i t _ c o n t r o l l i n gi n c o r p o r a t i o n 的mt h e f o u r p a r t s : 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p r o c e s s 、 t e a c h i n gc o n t e x tt e a c h i n gv a l u a t i o na n dp o w e ri nc l a s s k e yw o r d s : c l a s s m o mt e a c h i n g , i m p l i c i tc o n t r o l l i 硕十学位论文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绪论 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头就开始探讨社会控制。社会要良性运行、人们 愿意遵从社会规范,仅靠自然秩序远远不够,社会控制是必要的,每一个社会磐 须限制他们的行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社会控制理论最初是旨在防止越轨行 为。它认为,对犯罪和越轨行为要进行预防、阻止和处置,以维护社会秩序。随 着人们认识的发展,社会控制理论也在不断地深化。人们依据社会力量,以一定 的方式对社会生活各方面施加影响,协调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类活动都属 于社会控制。社会控制的手段有法律、行政、风俗、宗教、艺术、舆论等。很多 领域也都对社会控制进行了研究,如研究国家机器的社会控制功能,研究宗教、 风俗的社会控制功能。研究舆论、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教育领域也同样。 从广义上来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入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很多人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中纯洁高尚 的事业;控制似乎只存在于政治领域,而不应该存在于教育领域中。由此,教育 似乎理所当然地与所谓的社会控制相去甚远,更有甚者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事 实上。教育并不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么纯洁和崇高,社会控制也并不像一般人 所理解的那样强制和可恶。就像广义的教育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一样。从 根本意义上来说社会控制也渗透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不过,教育领 域和军队、警察、监狱等国家机器在社会控制方面的作用不同,教育活动是社会 控制的一种软性工具。它是观念性的社会控制形式。 社会是通过代代相传的过程才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维护 社会的持续发展,把老一代的理想、希望、规范、以及行为方式、情感活动和风 俗习惯传授给新生一代。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必须对其社会成员施以种 种制约,以借此调节与规范社会行动。有目的、有意图、有意识的社会统治是社 会秩序得以实现的基本傈证,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社会控制的核心是使个体社会化,即使个体能够履行广泛的社会价值标准的 全国t r 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2 0 0 3 年敝,第3 页 l 硕士学何论文 绪论 义务,和在社会结构中担任某一特定角色的义务。这一任务主要是由学校教育 完成的,而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活动,2 是社会控制在学校教育中得 以展开的主要阵地,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任何社会都以一定的方式 使其统治制度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内部的组织结构 ( 班长学习委员课任代表小组长小组员) 造成的等级序列的存 在,使得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服从于社会组织所奉行的意识形态,承认班 级组织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并通过自己的遵从使这种合法结构得以巩固,并且使 得社会代表者教师得以现实地运用权力,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不断地扩展 其权威。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社会控制是经过课堂教学的动态控制过程体现出 来的。这里所指的动态控制过程,实际上是指的是对教师对学生的控制过程。3 教师是信息的传输源,学生是信息的接收和反馈者。但教师作为社会代表者, 按照特定的社会要求,对全体学生施以统一属性的控制。这种控制既是学生社会 化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权威实现的现实基础。当然学生会产生对教师施加于其 身上的控制不满的情绪,会实行公开的或隐蔽的阻止实现其目标的活动,即产生 师生冲突。笔者认为,造成师生冲突产生的原因很多,但与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 生的控制方式联系紧密。课堂教学是师生围绕某一个教学目的和要求进行的活 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课堂教学是传递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唤醒学生心灵, 激发创造力以培养社会人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控制 方式因人、因事、因情境而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方式:显性控制和隐性控制。 但目前与我国对社会成员的控制方式一致,在中小学的教育实践中,总体上 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中、小学教师普遍采取的是单一的、显性的、专制的 控制方式。教师往往通过提出明确的、硬性的要求和做出评价,把自己的观点强 加于学生,以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丽对于教师的隐性控制研究不足。这与隐性 因素和隐性控制方式难以量化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但是这使得对我国课堂教学中 教师控制方式的研究范畴较为偏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 展。教育情境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像自然科学一样,通过操作实验变量、观测 1 t 帕森斯: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系统:它在美国社会中的某些功能,转引厉以贤等编:西方教育社会 学文选,五南图书出版社公司1 9 9 2 年版,第1 4 0 页 2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3 2 页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3 5 页 2 硕十学位论文绪论 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来进行科学的归因。随着2 0 世纪8 0 年代研究者逐渐关注 对隐性课程、隐性知识的研究,这种现象目前诈在逐渐地得到好转。对于隐性的 社会控制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也渐渐地出现在教育研究者的视线范围中。教育是 关于人的活动,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教育研究的进行, 这些因素的复杂性也必然带来了教育研究的复杂性,因此,这使我们应从关注教 育活动的显性层面转入到教育活动的隐性层面,深入教育研究的不同领域。 二、隐性控制的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隐性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视角进行的。 1 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 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社会是由不同质的部分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所 谓结构就是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系统是由很多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 中每一个要素都对社会整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构成系统的要素发生了变化, 结构的功能也就发生了变化。结构功能者认为,教育是促使学生社会化的过程。 学校不仅是学生社会化的场所,而且是社会控制的机构。教师把体现于各门不同 的学科中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知识、价值传授给学生,以使学生朝着社会期望的方 向发展。学生通过正式课程,可获得一些经验,但同时学校的建筑、教室桌椅的 排列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文化或仪式活 动等因素也会对学生产生同正式课程一样的影响。事实上,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 表明在学校中各种因素对学生的隐性影响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新教育社会学派 以英国社会学者麦克扬和伯恩斯坦为代表的新教育社会学家从知识社会学 的角度,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和传递等方面研究社会控制理论。麦克扬在知 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专著中提出任何知识都是社会组织的产物,社 会如何选择、分类、分配和传递、评价其公共的教育知识,即反映了社会权力分 配的状况,又反映了社会控制的一些原则。知识是一种社会建构,支配知识的组 织、分配和评价的原则不是绝对的和客观的;它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新教育社会 学派主要侧重于学校教育的实际内容和隐性内容、支配师生互动关系的形式和内 硕十学位论文 绪论 容的原则以及教育知识的重要性。 3 解释学派 受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影响,解释学派的学者将学校或者班级看成是学生生 活于其中的“生活世界”,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生活世界中不断产生 生活经验的对话的过程。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受教育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教 育教育环境赋予的意义和价值加以解释,并逐渐展开和扩大其经验。但是随着师 生交往的开展,所获得的经验就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非限定和创造性的情 况中获得的。教育过程是学生对生活于其中的生活世界中的事物进行主动探索并 获悉意义的过程。外在之物具有客观的特性,但其意义的生成依赖于学生对意义 的诠释。他们认为,学校教育中的隐性因素并不是固定的“成套”( p a k e g e ) 材 料,而是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理解和诠释以及自我意识的创造。实际上,该学派 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隐性因素时,是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最后又回到人的主观 解释上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生活的性质。 4 社会批判理论 该学派的学者认为教育是提升个体自觉的意识,并对主体制约的环境加以批 判、反省,进而在实践的活动中,将其加以改造,从而使学生获得启蒙和解放的 过程。他们指出,在学习正式课程的过程中,学生有意或无意中学到了与现存社 会价值、符号以及权力结构“阶层化”相对应的或对立的知识和道德。与现存社 会价值、符号以及权力结构“阶层化”相对应的知识和道德是维持现存社会秩序 所必需的,而相对立的知识是自我反省、社会批判和促进社会变迁所需的经验。 因此,佩蒂( m p 甜y ) 、慈恩和澳大利亚学者拉科姆斯基( g l a k o m s k i ) 都 对隐性课程采用了批判的态度。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对隐性控制的研究不是很多,主要停留在隐蔽课程( 隐 性课程) 方面。“隐性课程”( h i d d e n c u r r i c u l 啪) 是一个舶来品,由美国著名教育 社会学家杰克逊( j a c k s o n ,r1 9 6 8 ) 1 9 6 8 年在教育生活一书中率先明确提出。 英文中除h i d d e i l c u i t i c u l m 之外,还有c o v e r t c u r - r i c u l u n l 、i n v i s i b l e c u r r i c u l 啪、 u n f 0 彻a l c u r r i c u l m 等用词,中文的翻译也不尽相同。大致有“隐性课程”、“潜 在课程”、“潜课程”、“隐形课程”、“无形课程”、“潜隐课程”、“非正式课程”等。 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用词的多样性说明了人们对“隐性课程”有不同理解。不同研究领域,侧重于不 同的方面。道德教育理论研究者看到了隐性课程在德育过程中的价值:课程理论 家认为,隐性课程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不少哲学家从哲学角度对隐性课 程的概念进行澄清等等。国内有关潜在课程研究的著述有陈伯璋的潜在课程研 究和靳玉乐的潜在课程论。郑金洲、黄政杰、刘佛年、杨玉厚、陈旭远、 傅建明等人都是静态方面解释了隐性课程是什么。目前对于隐性课程的研究,主 要是集中在历史发展、特点和功能,德育课程以及对国外的相关资料的简单介绍 上。 国内研究中关涉到隐性控制的书和文章不多,主要著述有教育社会学( 鲁 洁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0 年版) 、课堂教学社会学( 吴康宁著,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 ;文章主要有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社会学问题 ( 吴康宁,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 9 9 1 年第4 期) 。不过也仅仅是解释了隐 性控制是什么的问题,但对隐性控制的作用原理和表现形式所谈不多。鲁洁和吴 康宁认为,隐性控制方式是指以间接引导、暗设障碍为本的控制方式,是教师将 各种目标要求和行为规范自然地、藏丽不漏地体现于各项活动之中。隐性控制方 式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调节自己的行为,当然学生 往往难以同时清晰地意识到相应的社会要求。而所谓显性控制方式是指以明确要 求、明言规定为本的控制方式。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本文是以文献法研究为基础进行研究的,文献法是本研究的历史起点和线 索。文献法主要是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 科学认识的方法。本人通过图书馆、网络电子数据资源库等多种方式对现有的教 育报刊、杂志、数据库进行检索,较为全面的收集到了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的相关 文章、论文和书籍,并以此作为研究这一问题的历史起点和线索。 ( 二) 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机会地通过感官和辅助设施对客观事物进 硕七学位论文 绪论 行系统考察、记录和分析从而获得研究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根据观察的手段划 分,可分为直接观察和| 日j 接观察。本文中主要运用的是直接观察。笔者在北京市 的某所乡镇小学听了3 0 多节课,通过把这些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与研究文献所 得的结论进行对比,以此作为本文的实践基础。 四、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1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和探寻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隐性控制,为构建和谐的 师生关系,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 的隐性控制有自己的特殊状态。首先,社会学把这种控制与秩序关系作为研究的 对象,可以获得研究其他社会活动所不能获得的有益的成果;其次,可对社会学 提供应用其理论与方法的机会,同时对社会学理论价值实现具有一定意义;最后, 有助于扩大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改进课堂教育活动中师生的交往方式。 2 弥补教学理论自身的不足,使教学理论研究更趋科学化。课堂教学过程 中的控制与秩序涉及到社会学、控制论、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和理论,有 利于揭示和反映课堂教学的本质,丰富教学理论及其研究。 ( 二) 实践意义 我国中小学教师目前普遍采取的是单一的、显性的、专制的控制方式。教师 往往通过提出明确的、硬性的要求和做出评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以达 到控制课堂的目的,这使得教师常常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无论是表扬还 是批评,都是为了维持课堂教学中的整齐划一的秩序,不利于构建和谐民主的师 生交往方式。本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隐性控制进行社会学分析,最终的目 的还是指导课堂教学实践。隐性控制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也是合理解决课堂教学中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进行道德教育活动时,就 可以发挥隐性控制的长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 成社会化过程,掌握规范。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隐性控制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6 硕士学位论文课堂教学中隐性控制的具体表现 一、概念界定 第二章隐- 陛控制的内涵界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及其研究飞速前进。但在教育及其研 究的过程中,人们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对学生显性的控制上,而对隐性控制关注 不够。这是与隐性控制的隐蔽性特点分不开的。目前,人们对与“隐性”相关的 研究越来越关注,例如对“隐性知识”“隐性课程”、“隐性教育”等问题的研究。 我们可从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 m p 0 1 a n y i ) 的人的研究、 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 j a c k s 0 n ,r1 9 6 8 ) 的教育生活和贾克水、朱 建平等人的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等的著作中略见一斑。本文在借鉴 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隐性控制”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剖析。 ( 一) 语义分析 隐性控制是显性控制的对立面。现代汉语辞典指出“显”有两种意思: 1 露在外面容易看出来;2 表现、露出。“性”在这里指表示类别的语法 范畴。在教育领域中,“显性控制”即控制者对被控制者发出的明确要求和明言 规定。同样,在汉语中,“隐”也有两层含义:1 隐藏不露;2 潜伏;藏在深处 的。” 如果我们说一个东西( 以字母a 来代替) 具有隐性的特征,意思是说有以 下几种情况: 1 a 自己把自己给隐藏起来; 2 a 被b 有意或无意地隐藏起来 在教育领域中,因为我们在这里指的是一种控制方式,它不可能自己把自己 藏起来,所以说,第一种情况是不存在,只能是第二种情况。默顿将各种可观察 的后果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他指出,“显功能是有意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 客观后果,这种调整和适应是系统中参与者所预料所认识的;与潜功能相关的是 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客观后果。 1 如果从隐性控制的结果来说,教师对学 【美】p k 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纽约,1 9 6 8 年,转引自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 增订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2 0 0 0 年版 7 硕士学位论文 课堂教学中隐性控制的具体表现 生的隐性控制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 种是被教师意识到的或者说所预期的;另一 种是教师没有意识到的或者说没有预期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情况下隐性控制的表现方式。需要注意的 是并非隐性控制一旦意识到了就不是隐性的了,按p o r t e l l i ,j p 所说的,隐 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谁隐蔽以及一旦被发现谁能认识它。教师通过隐性 控制方式所产生的某些教育结果可能并不是教师事先就能意识到的,有些结果可 能教师预料到了。默顿认为不是所有的制度化行动模式都具有促进系统调适的后 果,也可能具有减少系统调适的后果,即反功能。从默顿的视角来说,隐性控制 不仅能产生正功能即积极的影响( 整合、均衡) ,也可能产生消极方而( 紊乱、 问题、干扰) 。 ( 二) 内涵界定 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职能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化,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施加 教育影响而使学生朝着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对学 生进行社会化实际上是一种控制,即社会控制。问题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是什么 样的控制,即教师所采取的什么样的课堂控制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控制可 大致分为两种方式,即显性控制方式和隐性控制方式。 在显性控制中教师一般都采用明确的、直接的、外显的方式来呈现教育内容。 所谓明确的方式是指教育的痕迹很明显,教师明白自己是在教,学生也明白自己 是在学。所谓直接的是指教师直截了当地把教育内容向学生传授,明确地告诉学 生要达到什么教育目标,应该做些什么,学习了之后会有什么结果等。所谓外显 的是指教育双方都明白地看到教育的过程。比如,明确要求学生要“五讲四美”: 明确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进行说小话、做小动作等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 恰恰相反,在隐性控制中教师则采用暗含的、间接的、非明示的方式呈现教 育内容。所谓暗含的是指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痕迹不是很明显,学 生并不知道自己在接受教师哪一方面的教育,甚至不知道自己学习到了什么( 教 师可能意识到也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向学生传达了些什么) ;所谓间接的、非明示 是指教师不用直接的方式去向学生明示传授哪些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而是通过 比较婉转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相关信息。例如,不直接对学生讲认真学习的大道理, 而是在班级中组织学习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者根据学生的特点,吸 硕士学位论文隐性控制的内涵界说 引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并使课外活动内容与课堂学习内容密切联系,以诱发学生 的课章学习积极性。再如,不明言规定上课不准讲话,而是在课堂上经常提问爱 讲话的学生,或进行课堂行为评比,以限制乃至实际上取消上课爱说话学生的市 场。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的隐性控制是指:教育者在正式教育 或非正式教育活动中,有意或无意通过间接的、暗含的方式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的过程。从实际效果来说,显性控制方式可以使学生能够明确和熟知教师所提出 的各项目标要求及行为规范。因此,尽管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使 用的是显性控制方式,但我们也必须要看到在显性控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存显 性控制的背后,隐性控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隐性控制的特点 ( 一) 间接性 隐性控制是以间接的、暗默的、非明示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但这并不是说它的效果不如显性控制,而是它在功能上具有隐蔽性。显性控制的 心理过程侧重在有意注意、有意记忆和逻辑思维方面,而隐性控制则不然,它是 一种没有明显既定方向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 在无意识中认同和融合。心理过程侧重于无意注意、无意记忆、形象思维、表象 联想和情感共鸣等方面。 ( 二) 弱强度 隐性控制与显性控制一样对学生来说具有强制性。隐性控制是用一种隐藏于 内心深处的摄取机制使学生“自觉”地接受隐性影响,因而减少逆反性。尽管不 像显性控制那样明显,但学生无论是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只要生活在学校、班 级之中,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隐性因素的影响,接受这种隐性控制的引导,从 这个意义上说,又具有强制性。同显性控制相比,隐性控制是一种“柔性的强权”。 ( 三) 情境性 隐性控制必然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信息交流,在受教育者直接经验的 9 硕士学位论文 隐性控制的内涵界说 基础上才能产生。潜移默化是需要以具体接触的情景为前提的,没有具体的情境, 就不会有隐性控制。在具体情境中才具备有可感性,这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 爿。会出现心理认同,教师的人格特征才能在此显现出来。如果没有具体的情境, 教师的行为没有可指性。 ( 四) 多样性 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包含的文化、道德和政治意义不同,并涉及到 政府、学校和家庭等不同的单位,教师每天面对着不同的教育情境,而且教育的 对象学生也是复杂的、不确定的,因此,渗透于其中的隐性控制方式必然会 呈现出多种不同态势。 ( 五) 转换性 隐性控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显性控制。隐性控制和显性控制不是截然分丌 的,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它们形式是动态的,隐性控制的强度低于显 性控制,随着事情的发展,或者随着情况的变化,隐性控制转化为显性。两者互 为补充。显性控制和隐性控制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控制的两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两者是共同产生作用的,只有两者协调、适应,才会产生教育效应。 三、隐性控制的心理机制 纵观中外教育史,可以清楚地发现,人们一直强调的是有意识的学习,无意 识的学习则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活动是有意识活 动和无意识活动的综合体,人的理智和情感、有意识和无意识是不可分割的,一 切理智活动都在无意识心理活动的背景下展开,要提高人的心理行为活动效率, 就必须充分利用并开发人的无意识。可以说,无意识心理活动是源,有意识心理 活动是流,两者不断地交流和转化,只有二者处于和谐状态时,人的活动才最有 效。以往的教学方式以灌输知识、技能为主,过分强调理性和逻辑性,忽视了 无意识心理和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充分发挥,心理 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具有可暗示性。正如保加利亚著名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指 王学义,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暗示艺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杜1 9 9 5 年版第1 2 7 页 l o 硕七学位论文 隐性控制的内涵界说 出,暗示是人类身体之中一种普遍的品质,正是由于它,使环境与个人之间的无 意识关系发生作用,基于此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从而激发人的潜力。暗示教 学正是利用了人的这种可暗示性,利用了无意识心理倾向的存在,激发个人来利 用和挖掘闲置的潜力,使心理资源得到利用。 从学生自身来说,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们希望和教师、 父母和其他成人一样获得平等的独立生活权。他们对教师、父母的权威怀疑,甚 至出现反抗行为。而且,社会环境变化较快,现在已逐渐步入信息化社会,许多 中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到的世界,无论从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质的飞跃。由于在与 学生交往时缺乏共同语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随之下降,削弱了教师对 学生社会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情感状态是非预期的、不舰范的、不自觉的、无 法用明确的模式去规范,但是它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学 生接受控制的程度随着教师的情绪、情感为转移,学生是先受到教师情感的感染, 产生共鸣,然后才甘心情愿的接受理性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权威是一把“手术刀”,使用它可以进行最细致 的、难以觉察的手术,但它也可能刺痛学生。当前,随着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师道尊严”的逐渐破除,教师权威也日益受到质疑。但是师道尊严与教师权威 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对教师权威的误用和滥用将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受到压制。同 样,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也不是没有条件的,必须符合教育规律。 硕十学位论文课堂教学中隐性控制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课堂教学中隐性控制的具体表现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课堂教学过程是指在课堂中,“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 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 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 这意味着,课堂教学过程不单单是 传承及教授和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 展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不仅仅体现着显性控制, 而且在各种方面还体现着隐性控制。课堂教学是由一定的时空组成的。课堂教学 中的时间构成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占比例,也可以说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 学方式:教室是课堂教学发生的场所,那么教室当中的物理环境( 例如教室座位 的排列、教室墙壁的布置) 也对学生产生着隐性影响。评价方式是教师对学生行 为的一种及时反馈,学生就是根据教师的评价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的,在课堂 教学中主要的评价方式是表扬与批评。以上几点都和班级管理制度中权力的占有 方式分不开,即权力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笔者试图从教学过程、 教室物理环境、教师的评价方式和权利结构四个方面去分析隐性控制。 一、课堂教学过程的隐性控制 在福柯的“真理政治学”的理论中,“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被突显出来。他 认为,在现代权力网络中,知识分子必须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即追求真 理又追求知识,他们即渴望成为真理王国的统治者,又试图将自身创造的真理送 上政治、经济、最有权威的宝座。他们在掌握真理时,也掌控相应的权力,他们 在为真理斗争的同时,也在为权力摩拳擦掌。社会学的研究者认为权力的冲突时 刻处于意识形态的争论之中,知识分子作为真理和知识的统治者不但要使知识变 得合法化,还常常使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它渗透在某种意识形态之中,从而 保持权力的控制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控制形式或生生互动形式中也包含 着隐性控制。这主要是通过教学方式体现出来的。班级组织里存在着教师与学生 两大基本群体,产生出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班级中,无论是知识的传授、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杜1 9 8 5 年第一版j 5 1 页 1 2 硕十学位论文 课堂教学中隐性控制的具体表现 个性品质的形成、班集体的形成都是在师生交互作用的关系过程中进行的。帕森 斯指出,自我与他人的交互作用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型态。而在师生交往过程 中不同的交往方式和形态对学生的控制方式也是不同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 生交往行为表现出不同的形式。1 奥瑟( o 0 e s e s ) 把师生之间的教学形式分为 以下五种。第一种是演讲型。主要是教师讲,学生昕的方式。师生之间既没有问 答,也没有讨论。属于单向的沟通。学生仅限于听讲、理解和接受。这是传统的 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活动。第二种是演讲讨论型。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提出问 题,教师解答,但不要求其他学生回答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领导 地位。第三种是积极学习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学习过 程可以教学目标为主,也可以学生兴趣为主。这是一种合作型的学习活动。第四 种是独立型。在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领导者,而以专家顾问的身份 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种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活动都由学生自行计划、 自行实施。最后一种教学形式是分组讨论型。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便讨 论解决某一问题。这时,教师成为小组中的一员。但由于教师的知识技能与经验 比学生丰富,因此他的贡献更大。这种教学形式中,教师具有潜在的影响力,但 没有特殊的身份。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主要还是以第一种和第二 种教学方式为主。在这两种教学形态中,教师作为制度领导者具有法定的社会权 威地位,他代表着真理、代表着知识,他的地位和所传授的课程知识是毋庸置疑 的。 当教育被视为政治与文化权力统治下的田野时,权力在以往的教育研究 中,一直处于“缺席者”地位,现在终于走到了舞台中心。米歇尔福柯运用系 谱学研究“权力”。他在1 9 7 2 年的演讲理论与刑罚制度中明确提出了一种 新的“权力知识”观。在权力一知识政体理论当中,福柯认为权力作为知识 生产的基础已经与知识构成了整个社会结构的两个纬度,它们在社会中交织成一 个无所不在的网状结构;在这个网状结构中,权力不断生产着新的知识,福柯认 为,权力是一种微观的、具体的且是生产性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力量关系。他认 为,一切知识、言谈都处于权力网络中,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权力。知识和权 力是同一个过程中的两个方面。知识貌似客观,但任何知识都不是来自某一种知 里康宁著:课程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1 9 9 9 年版,第2 6 0 页 硕十学位论文 课堂教学中隐性控制的具体表现 识学科,而是来自于笼罩它的权力关系。权力和知识也互相蕴含,如果没有相关 联的知识领域的建立,就没有权力关系。教师的权力指的是教师在学校中对学生、 班级和课程等教育资源所具有的权力。教师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学校的 教育教学思想、规章制度等都要通过教师去向学生传授、说明。 究竟是什么使得教师在课堂当中处于如此地位? 为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 程中总会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福柯认为,知识不仅仅是知识,也是权力,知识 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总是在场的,随时都会对人的行为或社会行为发生作用。 教师的讲述使过去的知识变成现在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样消费 教科书中的知识,不同的是,教师以讲述的方式,学生以听的方式。教师之所以 拥有“讲述”的权力,是因为:教师以“教书育人”为职业、捐i 有权威;学生则 是必须培养的未成年入,需要接受各种行为训练或矫正、以求学求知为“职业”、 以接受教育为基本行为导向。在教学形态中,教师作为制度领导者具有法定的社 会权威地位,他代表着真理、代表着知识,他的地位和所传授的课程知识是毋庸 置疑的。 知识社会学认为知识内部有着明确的等级差异精确知识的地位,尤其是 可概括为数字的知识地位最高;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知识的地位高于口述的、 民间流传的知识;远离生活的知识即与个人生活距离较远的知识地位高于日常生 活中的知识。教师是具有定地位的知识分子阶层,他拥有着用文字表达出来 的知识的授受权,拥有学生所渴望的知识,诱使他们遵守执权者的指示。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是被理解、发现、知道的事物的总 和或范围。我们通常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不断追求客观真理、 获取知识的过程。然而,知识不仅具有真理性的一面,它本身还具有权力属性。 福柯认为,“真理无疑也是一种权力”。知识不是一种纯粹思辨的东西,相反,它 是权力关系的产物,并且也就是维持这种关系的工具。2 知识在诞生的那一刻就 与权力扭结在一起,知识就是力量,谁拥有了知识就拥有了控制和影响别人的权 力。按福柯的观点,知识与权力交织成一张网络。当知识形成之后它本身也体现 了一种权力,尤其是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知识本身体现出了一种对知识的接受 1 刘云杉著: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2 l 页 2 严锋译,权力的眼睛,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第3 2 5 l 页 1 4 硕十学位论文 课堂教学中隐性控制的具体表现 者的规训权力。教师成为了真理的化身和知识权力的代言人,因为学生作为未成 年人,作为一个需要接受教育的个体,无论是在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处于一种未 完成的状态。他所拥有的知识量( 即学科知识,或者说是教科书中提供的知识) 是很少的,它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而教师作为一个成年人,以及接受了一定年 限的教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相比于学生。他椭有知识量方面的优势。教师成 了知识权力的代言人,也正因为他拥有了知识,他才可以具有控制学生的权力。 教师用它掌握的知识和权力,形成具有思想原则的群体。 课堂教学活动中,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教育教学活 动的进行。例如,不同鼹格的教师权威使孩子产生不同的反应。教育心理学的研 究表明:教师对学生控制模式越倾向于监管型,学生的满意度就越低,对教学活 动的参与程度就越低,师生关系也越冷淡。学生从内心会产生“学校是地狱,班 级是枷锁”的想法,会对教师产生对立情绪、阳奉阴违。 而隐性控制模式倾向于人本主义型,课堂教学活动宽松、民主、开放,这种 组织气氛可以内隐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与教师的疏离感较低,产 生积极的向师性和群属感,参加教学活动的主动性高,并将班级荣誉与个人利益 相联系,能够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例如,有的教师以设置竞赛的方式去实现隐性控制,以这样一种不知不觉地 控制方式去解决问题。裉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的较高层次,这种方法对学生 很有价值,可促进他们不断自我成长。戴维c 麦克莱兰认为在自我发展的过 程中,如果校长的帮助行为是客观、鼓励、支持、合作以及关怀的话,将很有价 值。同样,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如果赋予更多的权力机会给学生、或者让他 们参与班级决策当中,这样的方式管理也会很有价值。一个领导者权力韵强弱, 取决于其权力资源的广度。只靠一种权力资源的领导自然弱于靠多种权力资源的 领导。学生情绪不愉快,师生相互疏远、紧张、对立。自从中国从宪法的角度扩 大了学生权利之后,许多教师靠原有的粗暴的控制方式迫使其服从官职( 法定) 权力的现象明显减少。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隐性控制目前还不是教师关注的焦点,甚至说教师可能 还没有意识到隐性控制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与教育研究的发展及我国普遍 存在的对社会成员的控制方式有关。在目前,我国对社会成员控制方式的基本特 硕士学位论文 课堂教学中隐性控制的具体表现 征是以显性控制为主的,例如许多不切实际的空洞的政治宣传。i f 如我们上面所 提到的,教育领域中,就中小学的教育实践的现状而言,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采 取的也是单一的显性的、专制的控制方式。例如,教师往往通过提出明确的、硬 性的要求和做出评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以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教师 常常以外在压力来刺激学生,而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 评,都是为了维持课堂教学中的整齐划一的秩序。其结果,教师在场时,课堂秩 序就好;教师不在场时,课堂秩序就差。因此,关注教师对学生的隐性控制不仅 仅有助于扩大教育研究领域,还可以改进课堂教育活动中师生的交往方式。 二、课堂教学物理环境中的隐性控制 课堂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物质空间中进行的。教室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 它也同样反映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反映着教育者的控制方式。福柯认为,在 规谢中,各种因素是可互换的,因为各个因素都是由它在一种系列中所占据的位 置,由它与其他因素的间隔所规定的。权利通过对身体的定位来区别对待它们, 但这种定位并不是要给它们一个固定的位置,而是使它们在一个关系网络中分布 和流动。福柯指出:“在1 8 世纪,开始用等级来规定人在教育制度中的地位 分配形式:即学生在课堂、走廊、校园里的座位或位置:每个学生完成每项任务 和考试后的名次;学生每周、每月、每年获得的名次、年龄组的序列;依据难度 排成的科目序列。在这套强制性序列中,每个学生依照其年龄、成绩和表现有时 处于某一等级,有时处于另一等级。他不断地在空间系列中移动。有些空间是表 示知识和能力的等级理念空间,有些是表示价值和成绩的物质的大学或教室 空间。这是一种经常性变动。人们通过这种变动在由间隔序列划成的空间中替换 着位置。”教室,其空间分配能同时显示一系列的特点,即学生的进步,长处、 性格、表现、整洁及其家长的情况。譬如,教室应该构成一个大表格,有许多项 目,一切置于教师精密的分类目光之下:在每个教室里,座位是根据各门课的各 种学生安排的。因此,凡是上同一门课的学生总是坐在同一个位置上。上最高课 程的学生被安置在靠墙最近的凳子上。其他学生按照课程等级依次向教室中心排 列。每个学生都有为他指定的座位,除非得到命令或经学校监督员同意,任何学 福柯:规训与惩罚三联出版2 0 0 1 年版社第1 6 7 页 1 6 硕士学位论文 课堂教学中隐性控制的具体表现 生不得离开或改变座位”。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